学前教育典型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9:46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1

典型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有与其他方式方法相同的功能,它对于探索人们的法学思想发展规律和法学教育规律,实施法学理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传授法学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觉悟等等。同时,典型案例教学分析也有自身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法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并实现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思维主体结构和模式,具有较强的驾驭实践的能力。目前,典型案例教学已在法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法学教育必须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具有很高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法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以大量的典型案例为媒体,向学生传输各种学术信息,通过反复的典型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增加和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解决问题的客观过程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不断提高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典型案例分析能够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3.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影响。法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不仅要依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对教师的影响作用,从而使法学教育的过程变成教师和学生交互影响、两方面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典型案例分析,通过教师和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共同讨论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的外在教育要求化作学生的主观愿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他们对教育目标的认同。现代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平等地交流和情感的沟通是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改变他们态度的重要因素。法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中以案论理、启发思考、教学相长等特点,综合了传统教育中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功能,能够克服以往法学教育中存在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现象,改变那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影响或教师与学生相脱离的状况,促进二者的交互影响,提高法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法学教学中案例选择应体现“典型性”

在法学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力求选取那些能够透视时代特征、蕴涵事物本质联系、反映大学生成长过程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社会现象,典型案例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从时间上来讲,教师选取案例时间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中刊登的人物和事件。古代的或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不是不可以使用,有些案例可以成为法学教育的典型素材。但是,一是这些案例人们可能比较熟悉,没有新鲜感,二是时间岁月的距离使人觉得没有时代感,所以案例使用的效果较差。第二,从选择的事件来看,教师应选取那些比较符合大学生接受视域范围的典型案例,如知识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范围,这些典型事件对大学生的示范效应明显。其他社会阶层,如农民、工人、军人、服务人员的典型事件对大学生来说,虽然也有比照教育意义,但因其思考问题的视角与他们距离较远,案例的使用效果不及前者。第三,从案例选择的典型人物来看,教师应选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如: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社会中艰难玉成的典型等。另外就是选取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的、在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

三、法学典型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法学教学中,选择了好的典型案例不等于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将典型案例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作用。笔者认为,典型案例的展示需要运用以下技巧:

(一)把握好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

1.第一步,准备阶段。教师任务:(1)选择案例;(2)提出分析思考题;(3)制定参考文献。学生任务:(1)阅读案例;(2)查阅文献;(3)拟定个人分析提纲。教学目的:锻炼独立思考、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第二步,小组讨论。教师任务:(1)划分小组;(2)指定小组负责人;(3)检查督促讨论。学生任务:(1)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交流;(2)形成小组分析意见并选出课堂发言代表。教学目的:培养分工协作的集体精神。3.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任务:(1)组织课堂讨论;(2)归纳总结和精讲理论。学生任务:(1)概述案例事实;(2)案例背景分析;(3)案例主题分析;(4)案例启示。教学目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说服别人能力、自我提高能力。4.第四步,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教师任务:(1)评阅书面分析报告;(2)评定、记载和反馈成绩。学生任务: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教学目的: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以上4步教学环节,以组织课堂讨论为核心,经过充分准备,发挥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作用,达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体现在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案例教学除了对教师提出上述一般性要求外,还提出以下4项特殊要求。

(1)布置自学。它是通过为学生选定案例、提出分析思考的问题、指定理论参考资料和检查课外小组讨论等环节来实现的。这一要求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要求教师系统地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考虑通过此案例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涉及运用哪些理论、主要用于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等;需要教师进行整体设计,即突出每个案例的主题又把握不同案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通过自学,系统地掌握法学学科理论。

(2)组织讨论。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对以下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希望课堂上都发生什么?怎样让它发生?哪些人应当在这次课上发言?什么是讨论的最佳顺序?讨论每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对这些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它们与哪些课程理论相联系?本课应当抽查哪些人的案例分析报告?下一次课的思考题是什么?等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便于掌握讨论的思路和成果。

(3)课堂小结。它要求教师在系统地分析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是对具体问题的一一回答,而是针对案例提出的主要问题所进行的系统分析、理论指导,是对一类问题的一般性回答。但是,教师的总结并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只发挥参考、引导作用,必须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预留思考的空间。(4)成绩评定。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自学任务的情况、课堂讨论发言的情况和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评定学习成绩,给出考核分数。

2.对学生的要求。

由于案例教学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所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能否得到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努力创造客观条件、营造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

(1)转变学习观念。学习是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的过程,但长期的“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考你背”式的教学,使学生把学习单纯地理解为获得知识,形成了封闭、教条、式的学习习惯。案例分析创设了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学习氛围,适应这种教学环境,要求学生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树立自主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态度,解放思想,敢于生疑,广猎知识,善于运用,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认真做好自学。案例教学的大部分教学环节是由学生自主把握的,特别是课前准备,如自行阅读案例、查阅参考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等,都要求学生做好自学。自学准备的程度,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地投入课堂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那些在课前进行了充分思考、认真准备的学生,才能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真正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才能有所收获。如果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就仓促上课,既不能给集体讨论贡献智慧,也丧失了自我锻炼的机会,影响学习效果。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2

[关键词]地方转型高校;应用技能;案例教学

一、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学界对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界定尚有争议,因此,为实现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厘清上述争议。

(一)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地方转型高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型,二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应用技术型,三是较多强调学科(学术)训练的行业特色型即应用学术型。[1]这三种类型主要区分在于对学科的认识上,第一种类型不强调学科,而是强调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第二种类型是以学科为基础、应用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种类型是以学科(学术)为导向,强调理论学习及其应用的深度教育。根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参考湖南文理学院、邵阳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学院、湘南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几所湖南省地方本科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地方转型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属于第二种类型,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其培养目标应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职业需求,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

(二)应用技能培养是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

关于什么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学界的界定大同小异。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2]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分析动手的能力。[3]上述观点基本认同,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在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达到法律实务工作的要求。从上述几所湖南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可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法律强调常人的理性,强调实践的理性。”[4]1这就要求地方转型高校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要求。否则即使能够进入相关法律职业,这样入职者的法律业务素质也是较低的,无形中会降低法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5]61因此,应用技能培养是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核心,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改革中,在培养目标和方案、专业方向、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应用技能的培养为重点。[6]208

二、地方转型高校法科生应用技能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中法学本科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应用技能培养模式,导致法科生就业率低下,传统案例教学并未发挥其内在功能。

(一)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下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机构和层次过多,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至少有490所,所培养出来的法科生人数迅速扩张,但法科生质量不高,应用技能较差,就业率低下。而且法学教育有研究化倾向,但许多学生却依然选择实务部门就业。中国科教评价网的2016法学专业大学排名显示,法学专业连续6年名列教育部公布的1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名单中。[7]在麦克斯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法学专业连续三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成为十大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从法律实务部门的反馈来看,法律实务部门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新进的法科毕业生进行应用技能的强化培训,这些技能原本可以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就应已经培养好,从而削弱了高等法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5]62

(二)传统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在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中案例教学被人推崇有加,“哈佛商学院在全美乃至全球执斯学牛耳,多少系受此法之赐”。[8]25案例教学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被认为是“推进专业学位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最近有学者提出在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之外开设单独的案例教学课程,因为“现有的案例教学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案例援引层面,致使案例教学蕴藏的内在功能未能真正得以全部展现。”[9]165传统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理想,陷入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意愿不积极,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案例的适切性低等困境。出现这种局面,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教师科研至上文化,学生“应试学习”惯习,知识至上的教学价值观,案例中民族文化虚化。[10]165一些地方转型高校目前正在激励教师改革法学本科教育的讲授型模式,但还只在少数一些法学专业课程中尝试采取案例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未现。

三、基于案例教学改革的地方转型高校法科生应用技能培养对策

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需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主。可引入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特别是要对法学专业课程中传统的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法科生的应用技能。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并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案例教学就是将这两方面接触点和相互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种绝佳方式。[11]

(一)案例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技能的有效路径

首先,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案例教学也是以培养造就具有坚定的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优秀的实务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12]47《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中强调“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可见,案例教学的目标与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次,实现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在于应用性课程建设,案例教学是应用性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法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价值来引导案例教学,把案例教学作为连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桥梁。”[9]165可以说成功的案例教学是培养应用技能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案例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用文字描述实际问题,搜集和整理真实案件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这就是一种学校教材,案例教学正是连接学校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纽带。案例教学不但可以把案例中的间接经验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实践知识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法律实践的应用技能并进而形成自身的直接经验。应该说,法学教育界已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在法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些法学课程教学将案例教学与法学原则、法律制度相结合。如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邵阳学院等一些法律院校专门开设典型案例评析课程或民法、刑法、诉讼法、商经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案例与实务课程。又如湖南师范大学于2016年起分两个学期设置了民事诉讼实务、合同起草和审查、法律礼仪与职业规范、谈判与调解等四门法律实务课程。但目前我国传统的案例教学采取的方式不当,效果不佳,需进行改革。而进行成功高效的案例教学,既需要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文化,还需要矫正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

(二)改革传统案例教学的策略

1.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理念与文化“案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13]因此,为了激发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案例教学观念,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文化。[9]167

(1)树立正确的案例教学理念

首先,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观。教师应善于运用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受外部压力下的被迫学习转变为源于内部需求的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与合作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法律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其次,确立案例教学“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强调人、社会或知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是整合“人的价值、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并达到互动平衡。具体来说,在追求人的价值过程中,案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改造社会、引领社会进步的专业素质,并具有“国家责任”和“全球视野”。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能力,并具有社会适应性。在追求知识价值的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高度契合知识生产方式的应用情境,跨学科、问题导向的特征与专业学位的应用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规定性。[14]

(2)建构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虽然我们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文明成果,但也要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把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防止中华民族文化被淹没在外来文化的洪流中。教育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因素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仍然是形成公民群体和民族认同。国家课程仍然倾向于强调民族语言和文化”。[15]200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首选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高效的指导作用,而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案例教学本土化的丰富教育资源。例如“经世致用”“罕譬而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观念,如果我们善于提炼并运用,就会成为案例教学文化的发展点与结合点。在案例教学中,应克服只关注案例的工具性意义而忽略案例文化价值的倾向;应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如系统思维、普遍联系思维等融入到案例教学中,以克服西方案例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行分离的倾向。[10]168总之,案例教学改革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本土化案例课程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产生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有效的教学对话,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凸显案例教学的生命力。

2.矫正传统案例教学方式在重构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基础上,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积极运用案例教学,选择典型案例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1)遴选典型的本土化案例

第一,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案例的精心选择,这是法学教育界公认的。“掌握法学原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包含着这些原理的经典案例。”[16]64美国案例教学的成功与选择案例的经典程度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由点到面、由外及内逐次展开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运用生动的案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案例进行积极思维的习惯,从而避免知识传授性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法律原则或规则的理解来源于案例这个“源”与“木”。如果案例选择不当,学生就不能正确地、深入地理解相应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程度与所选用的教学案例也直接相关。因此,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第二,选取典型案例的要求。首先,应尽量避免过难过偏以及过于综合。过难过偏则失去案例的经典性,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综合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多,不利于集中解决案例中的焦点问题。其次,应当具有争论性。若案例的结果一目了然,则会影响学生讨论案例的积极性。再次,应根据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尽量选取最新的中国司法案例。学生对于具体的案例,尤其是最新的中国案例比较感兴趣。目前各门法学专业课程案例教程中编写的案例过时、缺乏经典性、分析不够透彻,而任课教师浏览选择的案例是零散的、杂乱的、有限的,很难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12]50因而,急需理想的案例教材,即全面系统梳理经典案例并将其有机整合到相关课程及其知识体系中。当然这种理想的教材并非一蹴而就,目前可由有关教育部门或者法学教育研究会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同一门法学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组建案例库,并能保持随时更新,等条件成熟时编纂成书。

(2)避免案例教学课程单一化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刑法教学;案例选择;运用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23-03

刑法学案例教学,是指在刑法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的刑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探寻其中蕴含的法律关系,在互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掌握相关刑法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方式,是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刑法教学中,选取恰当的案例,合理运用于刑法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刑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法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法学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模式,那么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两种争论,即法学教育应当成为培养未来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的职业教育学院,还是应成为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或培养法学家和学者而教授法学理论和系统知识的研究学院。实际上,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调整规则,其与社会紧密相连,法律教育不但要将法律当作规范体系进行传授,更要研究法律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并通过社会科学学习来完善法律的变革职能,实现社会正义[1]。因此,法学教育既是法律通识的教育,又是法律职业的教育。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2]的缺陷,不利于双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其进行完善要求在进行通识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提供了平台,使其在分析案例、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法由此满足了现代法律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它既从实际判例中来,具有实践性,同时,又因为建立在统一的客观原则之上并可以提供一致的结论而具有科学性。”[3]因此,在当前强调法律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对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巩固刑法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

根据刑法学教学中案例运用方式不同,可以将刑法案例教学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例推理”型和“由理析例”型。但无论是“由例推理”,或是“由理析例”型的案例教学法,都是将法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了刑法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刑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学生通过对案例相关材料的查找与整理、阅读与分析、讨论与辩驳,不仅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刑法基础知识,而且在结合实践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刑法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深刻,并能由此出发,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对刑法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学知识的体系化把握。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

素质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刑法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框定单向注入式讲授刑法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的脱节。刑法学案例教学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重要特征即在于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互动,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高。可以看出,刑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平等地位的尊重及学生参与地位的提高既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而且其本身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培养法律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基于历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司法职业队伍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制约了法学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自2002年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这既是严格司法职业入门资格的重要举措,也为法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即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应成为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刑法学案例教学正是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使学生真实进入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职业人员的角色实践,从而使其法律思维技能、法律分析技能及法律操作技能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二、刑法教学中的案例选择

案例是刑法案例教学的中介和载体,因此,刑事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信息媒体的现代化和司法判决的公开化,刑事案例的来源也愈加丰富和多样,选取案例既可以通过权威司法机关通过公报等的典型判例,也可以是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网络等给予关注的时事案例。但笔者认为,对于刑事案例的选择应按照以下标准进行选择:

(一)针对性

针对性要求教学选取的刑事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与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直接相关,做到有的放矢。即通过刑法案例的呈现,能使学生在讨论学习之后加深对课程重点或难点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刑法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从而收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效果。基于此,在选取刑事案例时应避免选取的刑事案例所涉知识点过于分散,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不利于其清晰明了地掌握课堂的重点及难点。

(二)典型性

典型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能突出反映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法律原理等。如对于贪污贿赂罪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案,及以后的、受贿案即是贪污罪、的典型。典型案例一般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和新闻效应,但应当注意的是,案例的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规则内涵的相关性,而不在于案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因此,不能仅仅凭新闻效应来选取刑事案例。如对于故意杀人罪,现实中报道的各类杀人案件即需经过严格筛选才能作为教学案例,特别是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而对犯罪手段过分渲染的杀人案件更应慎选,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新颖性

新颖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时代性,要能反映刑事法前沿的研究内容,反映社会变迁中的刑事法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紧贴社会实际,通过对刑法案例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如对于刑法分则侵犯财产罪的教学,2008年发生的许霆案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许霆一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包含了“恶意取款”行为的定性、盗窃罪“秘密”窃取手段的理解、信用卡诈骗罪中“机器”能否被骗及自动取款机的性质等极具时代性的问题,并且从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实现等问题。同时,通过采取辩论等多样的教学模式,借助许霆一案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当然案例选取的新颖性并非是说较早时期的刑法案例都不能再作为刑法教学案例使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传统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相应的刑法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仍可以作为刑法案例教学的典型例解。如对于劫持航空器罪的讲解,发生于1989年的张振海即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对学生理解劫持航空器罪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价值。

(四)适宜性

适宜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在内容和形式上应适宜教学,能有效编入刑法教学的内容。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内容上,刑事案例应案情简洁、难度适中。案情过于复杂、难度过高的刑事案例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会使学生无法入手分析,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而案情过于简单、难度过低的刑事案例,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同样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刑事案例应避免过于冗长,即对一些法律文书采取“拿来主义”,将当事人身份情况等与案件处理无关的细节也原样抄录,使得刑事案例介绍繁杂,文字冗长,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抓住案件核心,重点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对于选取的刑事案例,教师应事先对案情进行过滤,提取其中的核心案情,并对其文字表达进行梳理归纳,以便有效开展课堂案例教学。

(五)启发性

启发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入拓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便要求刑事案例应带有适度的疑难性,蕴含一定的问题,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如在故意杀人罪的学习中,对于获得被害人承诺的帮助自杀(即安乐死)的问题,我国1986年的蒲连升案是发生在我国的首例安乐死案件,以此为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帮助自杀的定性问题,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安乐死合法化问题,并可通过举行论辩赛使学生广泛查找安乐死相关立法和实践资料,对该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索和论证,通过辩驳加深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在最后可通过写作小论文的形式,促使学生对辩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论证,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刑法教学中的案例运用

好的教学案例仅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要发挥好的效果更需要对案例的良好设计和科学运用。对于案例的运用,一般包括呈现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总结和评述三个阶段。但是,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发展,刑法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仍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刑事案例科学合理的运用,笔者认为,在刑法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还应注意:

其一,在主体上,应把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相结合,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生被单纯视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是知识的“播送器”,而学生则仅是知识的“接收台”。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了。而在刑事案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被发现,成为与教师相对应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应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且在两个主体的互动中,应以学习主体为中心。教师在组织安排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其参与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来,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4

[关键词]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案例教学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50-01

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应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用三年时间,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中职示范校建设投资大、范围广,学校申报立项、专家评审复核、检查验收各项工作长期而艰巨。我校已申报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各项创建工作落正在落实,现就案例教学法有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建中职国家示范校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学校为国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1]。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

3.案例教学法有关问题

3.1选择案例原则

3.1.1理论联系实际

每个案例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要利于思考,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做精心整理,编写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这样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1.2典型代表性

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疾病的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案例的特征,掌握诊断治疗的运用,以及求得对案例可能做出的多种治疗方案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形成疾病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基本轮廓,抓住不同疾病的要点和特征。

3.1.3针对性强。

案例教学应有意识地针对具体生动和形象的疾病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某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诊断治疗的能力。

3.1.4要与我国基层卫生工作环境相适应。

在教学中应用典型案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应该注意,我国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面临的工作岗位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多面向基层,贴近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要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代表性案例。

3.2完善教学

3.2.1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了解疾病前沿动态,具备较强的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完善教学案例库。

实施案例教学法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教师要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临床教师可通过去医院或相关企业加强实践,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学校应与医院或相关加强合作,为教学提供案例。

3.2.3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的衔接。目前中职卫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专业基础不扎实,而案例教学法趣味性强,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案例与专业基础的衔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既掌握了病例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巩固理解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探讨的主动性。

3.2.4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要结合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便于比较客观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5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媒体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在病人模型上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该方法实施中,要注意案例的选则及在教学中的完善,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优势,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2]王迎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1(11).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律课应用

案例教学,是教师引用具体案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是法学专业教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案例教学法之于法律课的意义以及应用进行探讨,并指出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法律教育提供借鉴。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课上的意义

1.案例教学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

学习过程不是一种被动或者简单的认知活动,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或才能实现。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知识和经验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2.案例教学法增加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法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就的评判者,而且其讲授内容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不能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挑战,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内容,很难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传统的教育灌输模式培养的学生主动性差,难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案例讨论是由学生主导,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更强。

3.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如何在法律课上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1.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在传统法律课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不够。我们应运用案例教学法改变这一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建立起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也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都取得了进步。学生积极性提高、主动性大大增强,有利于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提高其学习成绩。

2.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可以整段背诵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看到实际出现的案例材料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当前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了一定要求。法律课的试卷中单纯以知识的再现为目的的试题越来越少,材料己大量进入选择题、分析题、辨析题、说明题、论述题中。许多学生害怕以考理解、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试题,其原因还是平时接触材料太少,当然不知道如何从现象中找出症结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学中恰当运用案例,并对其分析,实际就是一种示范或演练,学生开始可能仅是模仿,但逐步练习就可以形成独立思考,通过对案例的仔细阅读,深入分析,就可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平时注意对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

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即典型性,是指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研究了解其他相关的案例,并能认识、掌握一个法律上的原则、原理。典型案例最能反映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而相关法律规范的适用则更能反映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信息时代为我们搜集教学所要用的各方面的案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来搜索和积累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我们可以把搜集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门别类的保存。以便备课时能够信手拈来以节约时间。否则,如果平时我们注意对典型案例的搜集和保存,到备课时再临时抱佛脚,或者瞎编乱造,那么就达不到案例运用的效果。

2.备课时要精心准备高质量案例

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高质量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十分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另外,在案例的具体选用上要做到精挑细选,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比较熟悉并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这样既可以节约教师对案例介绍所花费的时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同时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案例,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备课时的精心准备可以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体运用上坚持案例教学和系统讲授相结合

法律课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它的系统性。因为系统性是法律基础教学的基础,缺乏系统性,内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就很难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对各部法律的理解就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案例教学存在着一种缺陷,即缺乏对基本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讲解。因此,要坚持案例教学与系统知识传授相结合,使学生的法律意识从形象的感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同时也确实体会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法律课的热情,也必然能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法律课上应正确地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与教学基本功,提高对教学创新的认识,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法律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相信:通过教师的主观努力和教学实践,能为法律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曹末名.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帅艳萍,丁锋.“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学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所以加强应用型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

为了全面落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基础》课程组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目标

(一)《基础》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目前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统编教材,但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是仍旧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材本身理论性较强,在授课中如果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就容易导致学生厌倦本门课。怎样在遵守教育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立起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需要、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又全面体现课程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本课的教学效果是当务之急。

(二)《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创新要达到的目标

1.全面落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使《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符合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塑造出政治素质高、社会公德好、法律意识强的应用型人才。

2.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全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精炼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专题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不仅专业技术强,而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应用型人才。

3.解决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不够、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全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用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丰富的影像和音像教学替代简单说教式教学,使《基础》课教学生动起来,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脑入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计划将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论性、指导性、实践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在不脱离原《基础》教材基本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以教材为蓝本,结合我校学生思想、能力、学习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并针对我院校学生特点进行专题教学,使教学内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该教材拟定为九个专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形成该课程的教学教案、大纲、课件。这种专题式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开展丰富的实践形式教学,增加教学实践内容。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两种,课外实践一是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和讲解,回来写参观体会的方式,使学生从实践中深刻感悟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二是利用寒假时间安排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下学期开学上交调查报告,由教师进行批阅并推选出优秀实践报告装订成册;课内实践则是利用每次课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根据教学内容有组织地让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讲解或辩论,每学期开展演讲比赛,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实践形式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导,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行每个专题运用两个典型案例,开展一次课堂讨论,每节课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并汇编典型的教学案例、典型的讨论题目和典型的课件,在任课教师中推广运用。加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每位上课教师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三)选编一本教学经典案例

每一专题精选教学案例,所有案例都经过任课教师精心选择,在选择和利用案例教学时,教师主要本着四个原则进行。

1.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典型的事件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和共性的东西,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较复杂的事情并学会举一反三。

2.选择的案例以正面为主。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之间的比例要适当。在一般情况下,宜选择正面案例,但是为了形成对比,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错和违法,也可作为正面案例的对照而同时选择反面案例。分析反面案例时最终要回到正面阐述,向学生说明这是个别现象,社会主流是好的。

3.案例应具有客观真实性,但不一定完全是事物原型的简单重复,可以是源于实践而经过提炼的案例。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观存在,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

4.教师利用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并非简单地重复案例,而是先给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之后教师加以点评,引出要讲解的知识点,这样既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案例,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创新

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边探索边总结,总结出如下创新点。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相结合

为解决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短的矛盾,为此,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章、节讲授教材的教学模式,进行专题教学。在专题教学中,一是抓住和突出重点进行教学,解决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二是更紧密地联系社会、企业现实,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体现课程的深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三是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目前专题教学分为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教育、法治观教育四个领域,九个专题。

(二)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导,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实行每个专题至少运用三个典型案例,并汇编典型教学案例在任课教师中推广运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运用形象生动的音像材料,配合和补充理论讲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通过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变难为易,突破课程教学的时空局限;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通过寓教于乐,帮助教师讲深、讲透理论,促使学生爱听、想学。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传染病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1-02

案例教学法始于二十世纪初,是由美国商学院所倡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提供一个能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中的典型病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案例中的信息,用以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各医学院校的传染病教学内容较陈旧并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给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医学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1]。为寻找更加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特点,笔者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我院传染病学教学之后显示,此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易被学生接受,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病例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抽取1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

1.2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实施典型案例教学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课时相同,授课教师相同,期末考试内容由授课教师编写,统一阅卷标准。

1.2.1案例教学法精选案例,制订案例教学方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的篇幅与教学时间要相适应,教师在案例讨论前要有充分准备,全面分析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拟订授课计划,钻研案例,设置问题,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制定对策。同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有预习、提问、课上讨论、归纳总结等。教师在上一次课告诉学生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并给予预选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预习,查阅资料。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初步诊断、诊断依据、与哪些疾病需要鉴别、治疗原则等问题。学生以8-10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上课时鼓励各组畅所欲言,展开讨论、辩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主要起主持、启发和引导作用,控制讨论节奏,协调各组关系。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对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重点难点进行启发、答疑、归纳和总结。

1.2.2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以书本理论为主线,理论讲解为主,提问为辅。结合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传授理论知识,适当结合病例,逐项进行讲解。

1.3评价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结束后,我们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考试分理论部分和病例分析部分,理论部分占80分,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部分占20分,总分100分。测试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能力和制定治疗计划的能力,之后将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有能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启迪临床思维、锻炼临床分析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强团队协作等项目。

2结果

2.1考试成绩比较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理论部分: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主要体现在选择题、是非题上,也就是临床判断、记忆能力有差异。病案分析部分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其主要体现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而在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上无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班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优于对照班。

2.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实验班学生赞成典型案例教学法,认为其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启迪临床思维、锻炼临床分析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强团队协作等方面很有帮助,特别是在启迪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最有帮助。

3讨论目前,传染病仍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培养从事传染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更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医学教育需求,当前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在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就是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3]。而传染病因其传染性、季节性、地方性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不尽人意。案例教学法是利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法,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临床情境的差距,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积极思考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路,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郝春秋.新形势下传染病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701-703.

[2]李泽生,冼利青.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5,1(5):85-88.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8

各二级教学单位: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编制和报送等相关工作的通知》,为做好学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编制(以下简称质量年报(2021)编制)工作,现将质量年报(2021)编制典型案例、院校图片、分项报告、学生反馈表和服务贡献表填报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二级教学单位遵照执行。

一、典型案例、院校图片、分项报告编制与报送

提交时间:2020年9月30日前。

(一)典型案例

1.数量:每个二级教学单位提交2-3个典型案例。

2.主题:典型案例围绕学生发展、教育教学、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服务贡献等主题编制。要求一事一议,关于开展某项工作或某类事例的案例需包含具体措施和成效,关于典型人物的案例,需包含其取得的具体成就及简要成长历程。其中:

学生发展:学校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案例;学校将抗疫素材融入思政教学的案例;学校构建劳动育人体系的案例;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案例;学校学生在校体验、创新创业、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案例;学校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就业服务不断线的案例;学校积极推进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的案例等。

教育教学:在师德师风建设、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创新做法并取得明显成效;在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等方面有创新做法并取得明显成效;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X证书试点、社招生人才培养模式、优秀杰出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创新做法并取得明显成效;在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与改革、教法改革等方面有创新做法并取得明显成效;在产教融合、技能竞赛方面有创新做法并取得明显成效。

服务贡献:四技服务成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成效;终身教育教育与社区教育与服务成效等。

3.体裁:典型案例标题突出主题,内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文字表述不超过300字,尽量用数据说明,配以1-2张图片或图表(图片采用JpG格式,分辨率应达到300dpi,须注明单位名称、标题,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学生实训场景)。

(二)院校图片报送

建议各教学单位报送的图片使用典型案例中的配图,也可以报送展示学校办学成就及办学特色方面的图片。所报送图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学生在校体验,以学生实训实验实习、科研、社会服务、社团活动等为主要场景,体现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长在其中的个性特长成长历程。

1.图片格式:像素至少1600×1200,分辨率不低于300dpi,JpG格式。

2.图片要求:高清原图,清晰度高,所选照片上无拍照时间;尽量不出现学校或专业的名称;照片要求人物表情自然、阳光,突出学生参与;展现学生群体的正能量。所有集体照要求是活动场景“剧照”。

3.提供的每张图片必须有标题,同时注明来源和人物、地点、主题等背景介绍,例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场景:××专业××年级××人××事。限100字以内。

(三)二级教学单位分项报告编制报送

1.时间范围

各二级教学单位分项报告中的事例和数据起止时间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财务数据按上一自然年度,即2019年统计。

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可以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麦可思报告(分学院报告)数据、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数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第三方或学校职能部门的统计数据,报告中各类数据需注明数据来源,并注意报告中相同数据项的一致性。

3.报告主题

各二级教学单位分项报告内容至少包含本单位基本信息、学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及成效、服务地方、问题与展望等内容。

继教院分项报告应包含学校在社会培训与社区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社区学院运行情况、终身学习发展体系、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内容。

工程训练中新分项报告应包含学生实习实训条件优化、实习实训项目、教学管理运行和成效分析、社会服务和辐射引领等内容。

体育部分项报告要反映出大学生体质达标情况。

4.体裁格式

各二级教学单位分项报告须包含典型案例,以读者为本,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撰稿采取纪实法,内容应科学、客观、准确,图文并茂,用数据和事实支撑,慎用主观评价和横向比较,文字阐释简明扼要,尽可能引用近2年的对比数据,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不含典型案例字数)。

分项报告体例和格式可参考学校2019年上报的质量年报(2020)。

(四)典型案例、院校图片、分项报告提交要求

1.典型案例包含在分项报告中一并提交。

2.院校图片按要求命名后单独以文件夹形式提交。

 

二、学生反馈表-人文社科部、基础科学部、体育工作部填报

提交时间:2020年10月20日前。

1.“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指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表示满意的比例。

2.“公共基础课教学满意度”指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表示满意的比例。“专业课教学满意度”指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表示满意的比例。若开展了多次满意度调研,则填写满意度的平均值。

表2学生反馈表

院校代码

院校名称

指标

单位

一年级

二年级

责任部门

12920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3

课程教学满意度

 

(1)思想政治课

调研课次

课次

 

 

社科部

满意度

%

 

 

(2)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

调研课次

课次

 

 

基础部

体育部

满意度

%

 

 

 

三、服务贡献表-继教院填报(工程训练中心配合)

提交时间:2020年10月20日前。

1.“非学历培训服务”是指学校为社会进行的各类非学历性培训项目的人日总量。其中,“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是指学校针对具体技术技能开展培训项目的人日总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是指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人日总量;“退役军人培训服务”是指学校开展退役军人培训项目的人日总量;“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服务”是指开展家政服务、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项目的人日总量;各高职院校根据实际分别填写以上四类培训规模,总和不受“非学历培训服务”人日总量约束。

2.“非学历培训到款额”指为社会进行的非学历性培训已到账的收入。统计截止时点以财政年度为准。

表5服务贡献表

院校代码

院校名称

指标

单位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责任部门

12920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5

非学历培训服务

人日

94600

130581

 

继教院

(工程训练中心配合)

其中

技术技能培训服务

人日

51902

7592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

人日

1982

2898

 

退役军人培训服务

人日

872

1274

 

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服务

人日

624

914

 

6

非学历培训到款额

万元

1090.00

1183.00

 

注:只要填报2020年的数据即可,2018和2019年的数据是去年上报过的,仅做参照对比之用,请勿修改。

 

四、企业年报编制

提交时间:2020年10月20日前。

企业年报由校企合作处组织相关教学单位联系主要合作企业进行编制,各教学单位按校企合作处通知要求完成企业年报编制。

 

五、工作联系

1.所有材料纸质稿材料须盖部门公章,经本部门负责人、分管校领导签字后报送行政楼603室质量办。电子稿发送至电子邮箱752623329@QQ.com。

2.联系人:裴中岐 电话:57023739、13814083406。

 

六、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情景化学习;能力本位

一、引言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作为世界上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当中进行了广泛的借鉴。这种方式下的课程设计很好的贴近了企业的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最大程度上的缩短了企业与高职技能人才的接轨距离。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显示出突出的地位。虽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是否需要全程教学改革来采用这种方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在实施中,结合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式任务,采用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模式”是目前适合我国高职教育较好的培养方法。

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于工作过程”是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是能力标准移植,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则是教学实施方式。

二、“情境化任务学习”可遵循“533”课程设计方法

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可采用“相关技术实践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工作任务归并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三阶段分析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三项主要成果”,即“533”课程设计方法,如图1所示所示。

“533”课程设计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解决了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培养脱节的问题。通过5步3阶段的方式将企业所需与学校培养内容进行无缝结合。并形成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的成果式培训依据。

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必须有据可依、有案可循。

所谓有据可依就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行业调研的基础之上,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的工作过程。市场调研是学习情境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尤其是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典型工作任务序化到教学中“学习情境”的课程教学内容依据。

行业调研必须进行细致、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细致分析。例如,我们在进行通信专业学习情境式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对全国57家具有代表性通信行业进行了一年的深入调研。如在《tD-SCDma设备运行维护》这门课程中分析总结出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点分布要求。从而为下一步的情境式教学任务奠定教学内容基础。如图2所示:不同层次岗位对tD-SCDma设备调试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部分图表)。

有案可循则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需要大量的工程实施案例作为支撑,这些工程案例一方面是企业的具体实施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专业能力应用的具体实施点,建立在大量案例上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够最大化的涵盖核心能力知识点,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奠定零距离的基础。

四、“以能力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要围绕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

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知识传授中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重传授、轻参与”,“重课堂、轻现场”,“重验证、轻实践”,“重原理、轻案例”,这种方式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无法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则是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学习状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一种“动中学、学中做、做中评”的教学形式中完成能力的培养。

“动中学”要求教师定位要准确,讲师应该是主“导”而非主“讲”。教师要在教学前精心设置教学活动,开发教学道具、开发视频动画、开发虚拟仿真、录制工程实施图像、准备工程案例等等教学必要资源。通过教师必要理论讲解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活动、多渠道的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探索性的掌握知识。

“学中做”则是要掌握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关系。分任务、分情境的组织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做中评”则是把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改变成形成性评价。教师可通过每一个任务或者每一个学习情境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案、团队的讨论、团队协作、创新方法提出等方面的表现,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由教师最后得出最终形成性的结果。这样可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

就以上方面的内容来讲三者是相互相成的,满足一个咨询、计划、实施、评价、总结和反馈的一个规律。就实施情况来看,在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建立科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关键,通过这种模式的不断深化改革实施,必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对国内产品的提升及产业工人的技术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探讨是一个相对灵活的教学改革模式,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渠道去进行探索。但从总体上来讲,如何设计教学课程,将学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毕业学生的要求进行近距离结合则是必须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技术教育研究室.技术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5).

[5]赵志群.从学科教学论到技术教学论—职业教育科研重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J].教通讯,1999(1).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篇10

[关键词]应用法学;案例教学;运用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法律案例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讨论、分析和归纳案例问题,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能和培育法律精神的教学模式。法学案例教学是以法律案例为中心,通过案例将教学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以问题为导向,以讨论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法律技能为主要目标。法学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有着重大区别。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单打独奏,“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未有效发挥,教学效果较为低下。法学案例教学则能通过教师精选案例,并以案例为焦点,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并且有效培养学生法律应用技能。

一、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法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应用法学是相对于理论法学而言,应用法学与民事、刑事、行政等司法实务密切相连。相对理论法学而言,应用法学纯理论性的知识较少,法学实践性强,但也有基于具体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往往表现为相对抽象的理论观点或学说。具体来说,应用法学的理论基础表现为其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构成等,这些基础理论在学生学习中往往难以理解。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案例能给学生以在场感,“案例教学最浅近的使命是增强抽象理论和规范的现实感。”[1]学生基于对案例中人物的命运观照主动探索案情真相,追寻案件的公平与正义。学生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必然会从多层面多角度加强对应用法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基于对应用法学案例教学的兴趣,对于那些经过自己钻研还难以理解的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往往就会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从而获得理解和掌握。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加强应用法教学中对其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体悟法律制度的实践价值应用法无论是刑法、民法还是行政法等都是由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所构成,如民法中的继承制度、婚姻制度、担保制度等等。而具体法律制度是“纸上之法”“纸上得来终归浅”,在校学生不可能“躬行”实践案例,从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则能起到逼近实践真实的作用,让学生体悟到相关法律制度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其直观性让学生对法律制度的价值体悟得更具体、更真切,更能入心入脑,“学生就能强烈感受到具体法律规范的鲜活的生命力,理解具体法律制度的实践价值,从而获得关于具体法律制度的微观而又生动的理解。”[2]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基本技能法律基本技能是法律人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探索法律事实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等。法律思维能力既包括法律人对法律概念和法律命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也包括法律推理能力;探索法律事实能力是法律人在调查分析基础上,还原案件真相的能力;法律表达能力是法律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运用法理去阐述法律观点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以一个个真实案例为载体,以案例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对案例问题的深入分析思考,探讨案例问题答案。只要案例问题设计得当,分析解决案例问题过程就是整体解决案例的过程。在课前,学生探索案例过程中,必然要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综合自己对案件事实的认知,通过分析、综合、讨论等方法不断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潜移默化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针对案例问题,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观点不断交锋,教师的归纳总结,不断修正学生的认识错误或补充学生思维缺失。这样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探索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都能得到综合提升。“案例教学法独特的优势在于其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分析案例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3]

二、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案例教学地位认识不够,举例教学现象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大多师生对案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一方面就教师而言,大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在讲台上宣读论文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虽然能有效系统地讲解学科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最大的缺点是学生接受效果教师难以把握,师生实质性互动难以展开。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教师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激发起来。有些学生对法学知识点往往止于机械地背诵。不通过主动性探索的知识,学生学习上往往难以入心入骨,理解不深。在此情形下,学生法律技能培养往往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很多学校试图将法学案例教学运用到法学教学实践,把应用法学作为案例教学的重点课程,很多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举例教学。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通过举一个案例加以阐释说明。这种举例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整个教学内容核心内容把握,缺乏精选案例,缺乏案例教学程式的系统设计。比较机械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点虽有一定作用,但相对于培育学生法律专业技能效果极为有限。

(二)案例典型性缺失,教学案例争议性欠缺由于应用法学相对于理论法学而言实践性比较强,在法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较为普遍。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寻找的应用法学教学案例存在案例缺乏典型性、案例争议性不够的问题。案例典型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关键。它要求案例新型、内涵充实,应用法案例不能过于简单,案例争议性应该较大,这样就能为学生讨论案情留下较大空间。而实际上有些教师选择的案例典型性不够、案例争议性缺失,案例讨论空间也不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典型性缺失必然使得案例教学走过场现象严重。由于案例内容过于浅显,案情缺乏深入的探讨性,学生思维能力、探索案情能力等都无法施展,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法律应用技能。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有限,师生互动性缺失一直以来,很多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大习惯案例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不少学生对于教师安排的课前熟悉案例案情,查找相关法条法规、讨论案情问题等表现将比较消极。对于教师布置的案例教学任务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师针对案情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不够深入,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课堂沉闷现象。师生互动性不够,教师启发性、引导性教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实践中的案例教学和理想中的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大距离,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法律技能和法律素养。

三、应用法学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精选案例,选择典型教学案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技能,精选典型案例是关键,“法学案例教学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4]。典型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案件的积极性。那么,典型案例的的典型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呢?其一,案例的真实性。现实中活生生真实发生的案例,能给学生以“生活贴近感”,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案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成功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一名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5]其二,案件的涵盖性。所选案例应是与所教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最好能全部或最大限度涵盖所教学的知识点。其三,案件的复杂性。典型案例不能过于简单,而且应该相对复杂,最好是“一波三折”的案例。这样具有“悬念”案例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案情的兴趣,在教师引导下逐层深入探索案情。其四,案情的争议性。如果案件在关键问题上具有争议性,能引申出不同观点和认识的话,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不同的观点激烈碰撞,更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全面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案情的深度和广度。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探寻思考案例问题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之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案例的问题。一方面在案例课堂教学前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所涉及的问题不仅应抓住案件的焦点问题,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应能抓住案件的要害,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递性,能由浅入深地深入案件里层。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问,提出案件中有价值的问题。学问学问,学生要善于质疑设问,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以问题为中心以提问—讨论-设问-解决为问题解决模式,最终解决案例的所有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必然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和传统的以“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效益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三)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讨论热情课堂案例教学中,讨论能激发学生求新求奇的志趣,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意志,故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6]法学案例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讨论的价值。教师在课前针对案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查资料,找答案的基础,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由于寝室具有较强聚住性,分组可以寝室为单位,便于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表讨论意见,并且每个案例小组轮流发表讨论意见。在关键问题或焦点问题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并应善于把控讨论氛围和节奏,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深入地讨论案情。深入的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案情,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