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病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1:45

儿科护理病例篇1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pBL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儿科护理病例篇2

【关键词】护理风险;儿科护理;防范措施

目前人们对于临床上儿科护理质量的要求正在逐渐升高,由于儿科中的患儿年龄较小,因此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护理工作中出现相应的护理风险,影响患者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导致医疗纠纷不断发生。本次研究对我院儿科中接受诊治的小儿患者100例实施防范措施之后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儿科中接受诊断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中的50例分为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2到7岁,平均年龄(4.20.4)岁;其余的5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到8岁,平均年龄(4.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由于儿科中的患儿年龄较小,患儿往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不适现象时,不能及时表达,增加护理风险[1]。此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任心较低,忽略患者的病情状况,出现较多的并发症。

1.2.2护理防范措施

由于患儿的年龄小,不能正确表达疾病症状,同时患者的身体发育不够成熟,机体免疫力低,病情发展较快,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定时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检查,避免发生意外。叮嘱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减少并发症[2]。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护理技术,并制定考核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儿科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发生跌倒和坠床等意外事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治疗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陪同在患儿身边,避免出现意外风险。患者的用药过程中避免发生药物剂量错误、漏服和错服等现象,严格根据患者的体重和遵循医嘱来决定患者的用药,并仔细进行检查[3]。

1.3统计学分析

将得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风险防范措施之后,实验组出现了1例风险事故,风险发生率为2.0%,而对照组出现了23例风险风湿,风险发生率为46.0%。

3讨论

儿科疾病的发病率目前正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儿科疾病治疗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病情严重情况下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减少意外风险的发生,以便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4]。护理工作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护理质量与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直接的联系,加强护理工作中的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增加其责任心和积极性[5]。同时加强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时意外防范措施和用药风险防范措施等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避免发生较多的医患纠纷事件,同时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病情能够尽快恢复。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防范措施之后只出现了1例风险事故,风险率为2.0%,而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之后发生了23例风险事故,其风险发生率为46.0%,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说明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能够较大程度上减少风险事件发生,能够较大程度上避免儿科发生较多的意外事件,影响医患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儿科患儿的健康发育,提高儿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发育,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之后,能够使护理风险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加快儿科患者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亚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4:223-224.

[2]王姣.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2:116-117.

[3]宋炜.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02:77-78.

[4]张迎秋,李彩霞,孙红宁.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87-88.

儿科护理病例篇3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小儿危重患儿中随机选取120例,其中男患儿64例,女患儿56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年龄(5.43±2.37)岁。病程2天-3个月,平均病程(13.24±5.52)天。所有患儿根据临床症状,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被明确诊断为小儿危重疾病,其中重度感染4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休克18例,脑疝17例,应激性溃疡8例。随机将这120名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人,男患儿33人,女患儿27人,平均年龄为(5.98±2.16岁),平均病程为(12.47±4.73)天,重度感染2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休克9例,脑疝8例,应激性溃疡4例;对照组60人,男患儿31人,女患儿29人,平均年龄为(6.28±2.41岁),平均病程为(14.07±4.53)天,重度感染2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4例,休克7例,脑疝9例,应激性溃疡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患病类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我院儿科常规小儿危重病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首先采用第二代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即apaCHeⅡ评分法)对小儿危重患儿进行病情疾病评估,参照患儿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分[2]。评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病情以及预后越好,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选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于评分≤70分的患儿采用特殊护理方法,加强护理干预,随时准备急救;70-90分的患儿采用重点护理措施,对患儿加强管理看护;≥90分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护理评分与患儿疾病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的关系、患儿临床护理效果:显效:患儿生命体征(血压、呼吸、心率等)恢复正常,饮食正常,脱离生命危险;有效:患儿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但不稳定,饮食一般,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需要继续看护;无效:患儿生命体征未能恢复正常,饮食差,未脱离生命危险甚至死亡。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用x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评分法的不同分数段发现,评分数≤70,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较高,而评分数≥90,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较低(p<0.05)。说明评分越低患儿的病情越危重,需要更加谨慎和专业的护理,详情见表1;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6.67%,而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干预指导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护理有效率,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3讨论

儿科护理病例篇4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心理;护理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piCU)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抢救濒死患者生命,使重危患者转危为安,病情趋于平稳的目的[1]。小儿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当受到疾病侵害时,可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心理,往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piCU小儿213例,其中男120例,女93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3.3±2.9)岁,其中≤3岁92例,≥3岁121例。排除标准:

2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2.1.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

2.1.1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幼儿除因疾病感到不适或痛苦外,一般不会考虑到疾病的危害。但年长儿,尤其是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在短期内不可治愈,容易变得过分关注自我,极需要外界的帮助,需要鼓励,得到同情、关心和支持。

2.1.2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反应不同例如年幼儿对发热的耐受性强,即使在高热时,也可玩耍如常,有些患儿虽出现高热惊厥,但降温后,经一定时间的休息或睡眠,又可若无其事,除非病重而不能耐受者外,决不会出现“无病”的状况。但年长儿,他们头痛时,常常“痛苦不堪”,有的睡眠不安,有的甚至产生焦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等,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患儿表现得特别明显。

2.1.3不同年龄的患儿对于治疗和日常的检查的反应不同由于治疗和诊断原因,经常需要对患儿作侵入性监测,这也影响对患儿的情绪护理[2]。年幼儿常常表现为哭闹、拒绝等,呈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安全感的渴求。而年龄偏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病,不配合治疗或检查。年长儿心理则常常表现为有所戒备或畏惧,不配合治疗或检查。

2.1.4大多数患儿的自信感、安全感、自尊心减低患儿由于疾病、陌生环境、与父母隔开和具有威胁性的处理方式等,几乎使其不知所措。除小婴儿外,多数患儿拒绝住院,或伴有睡眠、饮食及精神状况的改变。

2.1.5初次住院与多次住院患儿表现不同初次住院的患儿,由于陌生的环境和人员,使他们感到陌生,常常表现畏惧。学龄儿童常常表现为由于害怕耽误学业而感到不安。多次住院的患儿,虽然对环境比较熟悉,但由于几次住院的感受不同,因此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2.2心理护理对策

2.2.1重视护理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温馨的患儿病室我们把病区绿化,病室内用彩色调,墙壁、走廊,装饰适合患儿心理特征的图案或卡通画等,适当配备一些适宜的玩具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安心住院治疗。

2.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做好本职工作基础护理是护理程序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做好基础护理,坚持三查七对,使治疗护理符合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给患儿带来优质服务,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2.2.3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配合对于患儿所患疾病,对患儿及家长做恰当的解释,以免他们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以便他们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检查。

2.2.4关心体贴患儿护理人员应温和可亲,对他们应注意接近并注意适当的逗引,这样可以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和恐惧心理。对于学龄儿童,可以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辅导他们学习,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的友谊。特别是在治疗中,护士应给予患儿心理安慰,使患儿消除戒备、恐惧不安的情绪,以便于治疗和检查的顺利进行。护士应该掌握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要具有同情心,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患者感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护理人员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2.2.5亲近患儿,取得患儿的信赖与配合对于那些沉默寡言或好说爱动的患儿,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说服他们,不可以对她们采取恐吓等行为,以免伤害他们的心灵。我们每个护士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除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于在治疗和检查,取得他们的配合。

3结果

213例小儿入住piCU平均住院(7.9±6.2)d。住院过程中能积极配合护理治疗171例,占80.3%,其中3岁以上小儿104例,占60.8%。

4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iCU)是以降低患儿病死率的为对象的主力军,在日常危重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收治的患儿,一般年龄为新生儿29d~14岁。当患儿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看到医护人员常常表现为哭闹,从而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所以对重症监护中的患儿,要十分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采取恰当的心理措施,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对213例大于3月的患儿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患儿配合治疗率达80.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3岁以上儿童占60.8%,提示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更易进行心理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中,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因此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工作更要求我们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的重视,而这种治疗效果是piCU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及治疗技术所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病例篇5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儿科病房;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82-02

在各大医院中,儿科的护理工作琐碎且复杂,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各种护理技能,而且护理技术一定要精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儿科护理也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儿科临床护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儿科护理成为了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传统儿科护理中,即使护士全身心投入工作,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也就约为65%,因此医患纠纷在儿科病房中也时常发生。优质护理服务是指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的、情感的、精神的、生活的”服务,其本质是构建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树立护理人员良好形象,使临床护理工作更能贴近患者及社会。优质护理服务不但要完成基础护理工作,而且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本研究选取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480例住院的患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优质临床护理,比较进行优质护理前后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480例住院的患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65例,女性215例,患病儿童年龄范围为4-14岁,平均年龄为6.9±4.0岁。

1.2优质临床护理方法

1.2.1转变工作模式

护理工作采取责任制,安排各护理人员负责某几个病床的管理与护理。二,护理人员要向每位患病儿童的主动打招呼,并定时与其亲切交谈,取得患儿的信任。三,访视,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进行访视,向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主治医生及病房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患儿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鼓励患儿建立自信,积极配合治疗。四,在患病儿童出院两周内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告知患儿及其家属治疗后的一些注意事项。

1.2.2重视人文关怀

护理人员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巡视,避免患儿坠床及输液伤害问题,例如,加强对患儿看管,防止其坠床,及时更换输液瓶,协助家长为患儿喂食及穿衣。二,主动向患儿及其家属打招呼,认真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保持良好护患关系。三,成立服务小队,为避免外地患者来回奔波之苦,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提供寄送出院病历等服务。

1.2.3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由于患病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的特殊性,患儿可能会对医院病房产生一种陌生感、恐惧感,因此对儿童病房进行温馨改造显得极为重要。例如在病房中布置一些玩具,在病房墙壁贴上卡通漫画,在病房内装液晶电视播放动画片。这些措施能让患病儿童及其家属不会对病房环境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使患儿的不良情绪得以消除,有利于治疗及康复。护理人员应定期对儿童病房进行通风、消毒,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病房内应装有对讲系统,以便患儿及其家属能及时找到护理人员,降低护理风险。

1.2.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

儿科科室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岗位、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作为评奖评优、晋升的依据。要体现公平原则,让工作质量高、患者满意度高的护理人员得到表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提高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从而使患儿得到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1.2.5健康教育指导

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儿科病房应设置书架,摆放健康教育书刊,墙壁上应设置健康教育版画,也可以制定小卡片,将健康教育知识写进卡片中,让患儿自主学习或者对其进行讲解,此外还应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向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讲解一些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1.2.6强化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一,科室定期举办护理人员培训讲座,讲述与患病儿童的语言沟通技巧,保护患病儿童的自尊与隐私。二,护理人员应善于应用游戏、动画片等与患儿进行交流并建立友好关系,使患儿的不良情绪得以消除。三,科室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使护理人员具有慎独精神,并加强护理人员操作能力培训,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

1.3观察指标

我们采用自主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进行优质护理前后两个月出院的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表当中的内容有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巡视病房四个指标,其中每个指标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我们应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作卡方检验分析,以p

2结果

2.1优质护理前后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比较

与采用优质护理前相比,采用优质护理后,患病儿童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升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儿科护理病例篇6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小儿身体状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注意小儿所处的生活环境问题,很容易让小儿患有呼吸系统上的疾病。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内的部分器官并没有发育完全,身体的免疫能力有限,患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非常的高。在医院的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哮喘,咳嗽等。通过加强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可以在很大的程度提高护理的质量。为了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加有效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对目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本文作者通过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120例患者进行了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一、数据与方案

1.1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儿肺炎的患者9例,占总人数比例18%,反复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总人数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6%。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均痊愈出院。

总结:

小儿身体状况整体表现较差,由于身体免疫企管部并没有发育成熟,患有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异常的高。常见的儿科呼吸疾病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等。加强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的治疗现状,为了更好的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量的护理服务,作为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定要提前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抓住护理的重点,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在短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文强.浅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处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462

[2]王玮琦.吴伟宏.儿科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化药物应用.2011(16):113-114

儿科护理病例篇7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及对策。方法120名住院患儿及其家长采用浙江省护理中心制作的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作问卷调查。结果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普遍低于全院综合护理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t=2.615,p

病人满意度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对护理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川。现代社会护理服务的不断拓宽,儿科护理工作范围亦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了解患儿及其家庭的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更新儿科护士服务理念,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专科护理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在我院儿科住院病人及家长开展了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以探讨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及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我院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患儿及患儿家长。被调查者中,为学龄期患儿(7--14岁)28例(23.3%),患儿父亲32例(26.6%),母亲52例(43.4%),其他人员8例(6.7%);文化程度为小学13例(10.9%),中学10例(8.3%),中专(含高中)25例(20.8%),大专42例(35%),大学20例(16.9%),其他10例(8.3%);职业为工人巧例(12.5%),农民11例(9.2%),教师及干部36例(30%),个人27例(22.5%),服务员25例(20.8%),无业人员6例(5%)。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家庭背景资料调查(如患儿年龄、疾病诊断、父母所属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等)和按浙江省护理中心设计的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指定的相关内容。每月由护理部随机抽2名护士长向患儿及家长详细讲解问卷中的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由患儿或家长填写,每次发放问卷10份,要求15min内填完,并当场收回。资料评定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级。每月统计积分,计算出当月的护理工作满意度。100--95分为满意,95--90分为基本满意,95%为合格。

2结果

1年中共回收调查表120份,回收率100%。住院病人及家长对儿科护理的满意度见表1。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支持系统的满意率较低。1年中各月份儿科与全院护理工作满意度见表2。儿科护理作的平均满意率低于全院的平均满意率,差异有显著性(t=2.615,p

3讨论

3.1儿科整体护理流程问题本文护理工作流程执行不合格6例,占5%。被调查者认为护理工作缺少人性化,每天住院期间只要时间一到,不管患儿是否睡觉、哭闹,仍然常规执行抽血注射与护理,很少有相关的告知与抚慰。而且,我院是一家综合性教学医院,儿科只有一个病区,每年轮岗的实习生特别多。实习生的临床操作失误直接导致家长对护理技术不满意率上升。因此,应从提高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入手,改变以往机械、单调的护理服务,在执行各种痛苦的护理操作前尽量提供抚慰,或出示玩物等以分散注意力,操作尽量集中、快速进行,并给予耐心的解答。避免在睡觉时采血、测体温等。

3.2儿科健康宣教问题受调查中认为不合格的14例,占11.7%。主要反映在宣教不够深入,细化宣教工作未能很好贯穿于整个就医流程,且个别护士宣教意识不强。为此,需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及服务意识,在护理人员编制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为患儿及家长提供人性化的健康教育。重视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并将这种交流通过各种方式细致、深入地贯穿于患儿就医的始终。

儿科护理病例篇8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童糖尿病;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5(a)-0173-02

儿童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1]。为此,该院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儿实施不同的护理,以此观察糖尿病患儿护理后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糖尿病患儿5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3年5月―2015年7月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25例,对照组患儿25例。观察组糖尿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0∶15,年龄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0.45)岁,病程为1~30个月,平均年龄为(15.27±1.24)月。对照组糖尿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5∶10,年龄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1.34)岁,病程为1~29个月,平均年龄为(18.21±0.58)月。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和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年龄、性别和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糖尿病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为入院护理、饮食护理、病情护理等。

观察组护理方法: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循证护理。

①问题分析:由护士自主建立循证小组,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找出常规护理方案中的不足,利用最适宜护理研究依据、临床经验与患儿的基本情况,根据科学实证和理论经验来分析常规护理方案中的不足。

②循证小组:通过系统搜索儿童糖尿病和预防不良事件等的相关文献,根据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科研结论,将所获得的科研证据、临床知识与患儿的病情相结合,制定循证护理方案。

③评价证据:通过自评方式监测循证护理方案的效果,找出循证护理方案中所存在的不足,对循证护理方案中的实用性、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总结实施经验和评价,重新制定循证护理方案。

④病情护理:护士应耐心给予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例如饮食方法、发病机制和并发症,告知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应保持适当的运动量,有利于减轻患儿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护士应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卫生宣教,使患儿和家属了解饮食治疗是各种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增加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护士应在患儿每餐前查对饮食,严格分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严格限制患儿食用各种甜食,控制一天摄入量。

⑤运动护理: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每日护士应陪同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进行跑楼梯、散步、慢走等运动。

⑥饮食护理:给予患儿健康饮食指导,告知患儿多食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低糖、高蛋白和低脂等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食物,并告知患儿吞咽食物时注意不要强制吞下,限制患儿糖份摄入,每日食糖量为6g。

⑦心理护理:由于患儿会存在较多的负面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儿沟通,通过给予患儿讲故事和做游戏,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鼓励患儿表达自身的感受,及时缓解其心理压力,可通过培养患儿多种兴趣爱好,确保患儿的心理健康。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糖尿病患儿护理后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两组糖尿病患儿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n(%)表示,行χ2检验。

2结果

2.1对比血糖控制情况

护理前,观察组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结果显示,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儿童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消瘦、多餐、多尿和多饮等,早期的诊断及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儿的血糖,还能减少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2]。该研究中,该院对糖尿病患儿分别采用不同护理,循证护理取得较为可观的效果。

循证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的,循证护理是指护士在护理方案中明确的将科研结论与文献证据相结合,从中获取证据,作为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3]。循证护理方案包括4个要素:①寻找护理方案所存在的不足;②系统搜索儿童糖尿病和预防不良事件等的相关文献作为科学证据;③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科研结论制定出循证护理方案;④对循证护理方案中的实用性进行总结,找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重新制定循证护理方案,最后实施循证护理方案[4]。循证护理方案利用科学依据对患儿进行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血糖控制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率[5]。

该院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并且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改善患儿血糖控制情况,还能减少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古建平,付晓荣,卫海燕,等.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8):2864-2866.

[2]刘维维,杨铁花.从糖尿病儿童到成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70-474.

[3]古建平,付晓荣,卫海燕,等.护理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70-3471.

[4]陆群,孙海峰,姚孝娟,等.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43-46.

儿科护理病例篇9

【关键词】优质护理;儿科;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儿科,一旦病发疾病后,家长将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间接提高护理要求,给临床儿科护理带来巨大挑战[1]。故而,探究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成为临床儿科迫切解决的问题。下面,将我院资料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于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儿科住院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对象,将其分成基础护理对照组、优质护理实验组,50例实验组由20例女性、30例男性组成,年龄段6个月-7岁,平均(3.3±0.3)岁;疾病史3-29天,平均(12.2±1.2)天;50例对照组由19例女性、31例男性组成,年龄段7个月-7岁,平均(3.4±0.4)岁;疾病史4-30天,平均(12.3±1.3)天。100例患者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50例儿科住院患者行基础护理,如:为患者提供良好居住环境,加强病情观察力度,叮嘱患者家属按时喂药;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包括:①环境护理。根据儿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理及生理特征,为患者提供独特的居住环境,消除陌生感;根据患者兴趣爱好于室内墙上张贴图片,或播放患者爱看动画片,提高治疗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于走廊内张贴警示语、祝福语等,这样不但可拉近护患关系,还可减轻治疗疼痛度;②健康教育。临床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详细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相关内容,以患者的日常饮食、服用药物等内容为主。并且,还需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于病房、走廊内摆放儿科书籍,于宣传栏内张贴儿科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提高疾病知识掌握度;根据患者家属文化程度、患者知识了解程度实施宣传教育,当然,该教育过程中需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增强患者兴趣[2]。于每周或每月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家属之间相互交流,增强记忆力;③加强护患交流。多和患者、患者家属交流,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另外,护理人员还可借助游戏来减轻患者恐惧,如:药物注射过程中,让患者扮演医务人员,引导他们模拟临床的药物注射法,从而减轻对药物注射的恐惧。另外,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积极改变自身工作理念、服务措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舒适护理,如: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亲自带领其实施临床检查、治疗,确保无缝隙的服务;耐心、详细的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于固定时间内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素养,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此外,患者出院前期,护理人员带领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叮嘱其按时服用药物,按时回院复诊[3]。

1.3评定项目评定临床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医院设计护理调查问卷发放到患者家属手中,让其根据日常护理服务填写量表,回收、统计总分。

1.4统计学方法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分析数据,护理满意程度为计数资料,用%表示,X?检验,p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有区别,p

3讨论

由于小儿身体功能未成熟,机体免疫力差,一旦病发复杂性疾病,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害生命安全。以往,临床针对儿科住院患者均实施基础化的护理措施,如:单纯性的根据病情实施给药、监护处理,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还可影响医院的服务质量。故而,提高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危险性因素,成为临床迫切实现的目标。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优质护理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儿科住院患者的首选模式,将患者作为整体工作核心,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服务,以预防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4]。本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获得的满意率有区别,p

综上,临床针对儿科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作用突出,可预防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秀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270-271.

[2]赵燕,王国琴,许茂莲等.儿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8):82-83.

儿科护理病例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供收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40例在我院接受临床护理的患儿资料,对其临床治疗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取得预定的成效。40例年龄范围,1-5岁,平均年龄2±1.3岁;其中,男30例,平均年龄3±0.9岁,女10例,平均年龄2±0.6岁。由于所选病例涉及到不同类的病种,对40例患儿主要症状表现进行统计,集中于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这些都是临床资料需详细录入的问题。

1.2方法

临床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形式,拟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服务方案,促进患儿病况的有效恢复,缩短其临床治疗的时间。坚持人性化护理原则展开工作,持续护理7-14d之后,对本次护理疗效进行综合对比。主要对40例患儿护理前后的效果综合对比,借助症状考察对护理成效展开评判,反映出临床护理工作的医疗价值。本次依据中华医学会护理学标准,将人性化护理疗效分为全效、显效、无效等3个级别,依据患儿临床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

2结果

按照上述3级标准:①全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状态;②显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基本恢复,身体无异常状况;③无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变化不大,与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

3讨论

小儿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功能缺失,对外界疾病缺乏足够的抗体能力,常因各种病毒感染而患上疾病,这就要求医生做好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护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治疗,促进临床治疗成效的尽早实现,这对于人性化护理是很关键的。

3.1儿科临床人性化护理措施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病区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儿科服务的对象以婴幼儿较多,护士必须具有爱心、童心,多与他们交流,玩耍,消除其恐惧心理,同时要求护士穿刺技术过硬[1]。

3.1.2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独立的关系,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3.1.3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我们可以在病房的走廊、墙壁上张贴一些色泽鲜艳的卡通图案,多买些玩具,给他们有种家的感觉[2]。

3.1.4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每位护士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的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安排床位时按病种分类,病房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min,保持病房整洁干净。

3.2临床输液护理管理

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的操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对儿科护士来说要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成功率并非易事,面对家长的围观,患儿的不合作,护士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3]。若不能“一针见血”常常会遭到家长的指责、投诉,甚至谩骂。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差,观察和护理较成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科护士不但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又得不到尊重。很多人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护士长要解决护士们的实际困难,缓解心理压力,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安心做好每天的护理工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