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8:19

医学教育标准篇1

[关键词]专业认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2(b)-0156-03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内部的自我质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质量保障也必不可少。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末,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国[1-2]。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颁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医疗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医疗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心血管系统模块: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10]。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

现行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为20~30,平均每天4~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5]。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古到今,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医生也不只是凭经验、依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患者诊治疾病,还要具有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11-13]。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临床专业标准》教育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5]。

显然,基础医学主要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而培养实践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应该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容上的密切联系。因为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多个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近年来,打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学科界限,设立机能实验学就是很好的尝试。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这三个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既要合理设置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又要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5]。这说明,《标准》要求学生多参加各种与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除在教学实验中安排设计性实验外,还应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总之,专业认证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医疗人才[1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4号.

[2]袁东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发展之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4):86-89.

[3]吴云,付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07-209,220.

[4]陈敏,邱伟华.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92-96.

[5]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教高[2008]9号.

[6]杨诏旭,何伟,路程伊,等.器官系统融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65-67.

[7]冷圣伟.趣味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8,141.

[8]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272.

[9]雍晓荣.多媒体教学法在五官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28.

[10]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11]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12]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13]祝侠丽,贾永艳,田效志,等.《药剂学》案例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138-139.

医学教育标准篇2

自2004年9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已面向社会先后招募两批“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简称“Sp”)。校方称,这两批“标准化病人”将于今年6月首次参加5年制本科生和7年制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考试。消息一传出,当即在业内引发热议。

医患矛盾逼出的产物

所谓“标准化病人”,又称“专业化模拟病人”,是指没有医学知识、但经过训练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的健康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

对于有些媒体把“标准化病人”简单地称为“模拟病人”,同济医学院教务部副部长李正莉强调:“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医学上的‘模拟病人’(“Sp”)专指模拟真人设计的人体模型,通过软件和电脑控制,模仿健康人或病人的体征;而‘标准化病人’是真人,他‘扮演’某种病的患者,不过只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体检,并不会接受任何身体伤害性的操作。”

为什么要用“标准化病人”呢?据悉,“标准化病人”最早于20多年前产生于美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之前,国内只有北京协和医院、沈阳医科大学等少数医院和高校在学生临床考试中应用。而在临床教学方面,国内过去大都是请病人帮忙做“道具”,但不久前开始实施的《职业医师法》彻底禁止了这种做法。

妇科医生陈岚说:“现在,很多患者都不愿意被医生当作‘教材’。特别是在妇产科,一两个学生进来看看还可以,人多了不行,动手就更不行了。还有,小孩生了病,医生问诊后,实习医生又问诊,家长在旁边看着心疼,脸色往往很难看,甚至有的还发火。但我们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院学生到妇科实习,这显然就产生了矛盾。”

湖北省妇女儿童保健医院主任医师肖梅认为,按2000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医学研究应遵从伦理标准,对所有的人加以尊重并保护他们的健康和权益。可以说,“标准化病人”的产生是大势所趋,是一种更符合人文关怀的选择。

临床教学难贴进“实际”

事实上,同济医学院早于年初便让“标准化病人”参加了一次学生考试。但效果如何,业内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支持方意见很明确: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院教学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病人健康和医学科学发展,值得推广。李正莉说:“根据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标准,医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应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而标准化病人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同济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汉妮还说:“过去考试,不同学生给不同病人问诊,病人症状不同,给学生的打分标准就不同,无法做到公平,‘标准化病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标准化病人”毕竟没有“真病人”体征,学生从中很难掌握实际经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甚至表示,这种“模拟”病人的做法很可笑。因为每个病人的病症、病理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高血压,但病因、病理都有微妙差别,治疗方法也不同,病情不同是根本无法模仿的。

采访中,持质疑立场的学生也有不少。首先,“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同济医学院2000级硕士陆长峰举例说:“一个肝癌的‘标准化病人’,可以模拟陈述病史,但他无法模拟晚期肝癌患者典型的“恶液质”体征,因为这是一种严重衰竭的状态。”

其次,“标准化病人”能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是有限的。同济医学院99级骨科学生白万山分析说:“我感到‘Sp’和实习中遇到的真实病人有两大差异,一是‘Sp’没有真实体征,所能表演的病种比较有限;二是‘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所遇病人的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

“模拟教学”路有多远

虽然“标准化病人”一直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真病人拒绝实习医生治疗毕竟是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模拟教学”在医学领域究竟有没有可能?

经过3到4年的医学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将书本知识感性化并尽可能多地接触病例,是我国当前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同济医学院舒展老师介绍说,目前同济医学院的实习、见习医生都要在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巡视查房”,对患者的病情做记录。但他又表示,为了遵守《职业医师法》,为了尊重人权,我国的医学教学也必然向“模拟教学”迈进,与国际接轨。

一些专家认为,在当前国情下,“Sp”还远远没有“职业化”,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工作时间、工作报酬都十分有限。同济医学院给首批“Sp”的报酬是培训期每次10元,工作时每小时20元左右,但他们只参加少量考试,时间很短。“Sp”有的是下岗人员,但也有很多是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和学生。

一位有稳定职业的“标准化病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愿做“标准化病人”,这和有的人愿意无偿献血的道理一样。我国的医学发展水平、医生数量和质量都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我愿意为医学事业发展做点事。据悉,同济医学院计划与“标准化病人”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以稳定这支队伍。

经常装病会不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呢?一位内科的“标准化病人”介绍,培训之初,因为长期装出身体某个部位疼痛,后来确曾隐隐感觉到该部位有不适症状,但随着培训的深入,这种感受很快消失了。校方也表示,不会让一个人长期做下去。

医学教育标准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动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章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37―04

一构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背景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永恒主题,而健全、合理、公正、公平和权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构成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各高校相继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化、标准化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趋势。

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其后,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定《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国际医学教学教育委员会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009年我国正式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这些标准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特别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并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也依据国颁标准开始组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各医学院校围绕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本科教学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检验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发现存在以下不足[1][2][3]:

1评价模式单一

现有评价工作大都局限于以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缺乏教师自评和以学生为对象的评价模式。其中,以学生为对象的评价能够帮助老师掌握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等;而教师自评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认定和自我提升。因此,只有评价模式多样化,才可以促进整个评价系统更加全面和科学;

2评价指标固定、灵活性差

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仅仅立足于本校和眼前的实际情况,并未充分考虑教学改革的多样性和发展性,从而造成各项评价指标呈现固定化、指标计算模式简单化等现象。这样不仅无法检验现有教育改革成果,而且陈旧的指标会严重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过于注重评价的量化效果

缺乏定性因素辅助,造成评价过于片面化和机械化。引入定性评价、如评语,评价系统就可以捕捉到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更真切的印象,部分评语或许还能更直接地反映教学的突出点;

4缺乏对评价信息的监控、分析和反馈

现有很多学校将评价信息统计当作评价的最终目的,其实,评价的意义在于利用评价系统这个平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决策者和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思路。整个评价体系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改革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只有引入评价信息的监控、分析诊断和反馈,才能将评价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针对上述不足,本课题在广泛参考国际国内各种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4][5][6][7][8],围绕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立足于为汕头大学医学院建立适用于新教学模式[9]改革下教学评价要求的评价体系,提出建立一套不断循环的、完善的“评价-监控-分析-反馈”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拟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动态的指标体系、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时监控和反馈机制、有效地分析诊断机制等功能,最终建立符合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二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

1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就是紧紧围绕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转变教学观念,尽可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授课为主”向“自学为主(网络教学资源)”、以“注入式为主”向“交互式(pBL、CpC、床边教学、小组讨论)”、以“评教为主”向“评教、评学相结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综合考核)”的转变。建立“评价-监控-分析-反馈”新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全面而动态的指标体系、严谨而公正的监督机制、有效地分析诊断模型、实时的信息反馈机制,并最终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图1为高校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模型。

2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体系的构建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多样化的评价模式能够扩展评价范围,获取更多评价数据,以便更容易发现突出的问题。课题将分别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和教师自评三种模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全面实现学生评价教师、专家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教师自评等功能。

(2)建立动态、全面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的核心是建立指标库和指标模型,并实现外部调用接口。其中,指标模型的实现重点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和综合指标值的计算。本课题在建立评价指标时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强调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并借鉴现有成熟的指标权重,将其付诸于软件实现,并完成外部的调用接口。

(3)实现完善的信息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可以保证评价公正、公平、稳定地进行,研究中对参评率、评价修改、评价统计分析结果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障评价体系的公平性。

(4)实现评价信息分析与诊断机制。评价信息本身是独立而零散的,统计评价信息只是汇总评价的最终表现,却容易忽视了评价的过程和细节,对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与诊断能够很好地补充统计的缺陷。新型体系主要增加了每门课程的评价分析、学生评价分析等,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所有评价指标的分布情况,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各项指标方面的表现。诊断是将分析结果与历史数据和同行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的一些参考结果,这有利于决策者看到评价对象的变化以及和同行之间的差异等,能够通过诊断及时自动地发现存在的问题,起到有问题早发现的效果。

(5)实现信息实时反馈机制。对于受评者,他们需要实时了解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了解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领导层,他们需要了解全院甚至全校的评价统计信息和所有评价信息,为教学改革和人事改革提供依据;而对于教学改革决策者,他们需要了解评价信息的分析及诊断结果,以便为他们的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针对上面三种应用情况,本课题拟将建立一套完整的实时信息反馈机制,重点实现评价信息实时反馈、统计信息反馈、诊断结果反馈等功能。

三新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实现

1系统功能

通过上述的研究以及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新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功能结构。图2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功能图。

2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以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理论依据,实现了评价、监控、分析与诊断和反馈四大主要功能模块,具体设计如下:

(1)评价模块设计

评价模块共需要设计四种评价功能,即学生评价教师、专家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和教师自评四个子功能。四种评价功能都与每学期的“班级-教师-课程”学期数据以及指标数据息息相关,其中学期数据控制着评价任务,指标数据保证评价指标项,我们将以学生评价教师为例,介绍学生评价教师的整个过程(见图3)。

(2)监控模块设计

监控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监控功能,一方面是对教师、学生参评情况的监控;另一方面是对教师、学生、专家修改评价的细节监控。前者主要依靠角色的评价状态来实现,每学期评价启动后,都建立“教师-班级”状态、“学生-课程-教师”状态,因此可以根据两种状态的变化了解学生、教师参评情况;后者主要依靠在每一次评价记录上增加一个修改项modify和有效项disabled。当评价操作者修改了评价,系统将会有两条同操作者,同操作对象的记录,但通过modify和disabled项来区分两条记录,modify为0时,表示未修改,1表示已修改;disabled为0时表示可用,为1时表示无效。因此修改成功后,则前一条记录的modify将为1,disabled为1,而修改后生成的记录的modify为0,disabled为1。这样系统可以监控到修改前后的细节变化,并对修改的各个指标项的分数进行方差检验,判断出修改前后的相似度,如果相似度太小,则表示评价者观点有出入,该记录可成问题记录。

(3)分析与诊断模块设计

教师和学生的分析策略是不同的,教师的分析对象是学生、专家对该教师的某门课程的评价信息。分析的内容是对评价信息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汇总,形成一个分布图,可以直观了解该教师的某门课程各项指标的优劣分布情况;学生的分析对象是教师对班级的评价信息,分析的内容是对班级评价的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分析的结果可以进行做诊断处理,比如同课程,不同教师的分析对比,或者同一个老师,不同时期同一门课程的分析对比等。图4是系统分析结果效果图。

(4)反馈模块设计

信息反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疑问的反馈,一种是对问题的反馈。前者系统主要通过短消息来实现的;后者系统主要根据分析诊断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

3系统实现的技术与难点

本系统采用基于B/S的开发模式,选用开源的流行开发工具组合“pHp+mysql+apache”,使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共建立16个独立模块,方便未来功能模块的扩展,设置六种角色,实现角色的访问控制功能。系统实现过程碰到一些技术难点,典型的有:(1)评价细节保存问题。评价指标项数目因不同课程、不同班级而不同,无法预先建立一个表来保存各个指标项分数,解决办法是将整个评价细节作为一个单位字段进行保存;(2)效率问题。系统不仅提供评价操作,还提供评价浏览、统计分析诊断浏览等,所以系统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压力较大。本课题采用两种缓存机制有效降低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压力,一种是数据库数据缓存策略,对于一些稳定的基础数据,如指标项、学生、教师、单位、课程、班级等数据,都可以先生成数组文件保存到硬盘上,待到系统需要调用这些信息时候,直接从文件引入,试验证明,该方法虽然用内存换速度,但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库的访问量,同时也提高了web服务器的运行效率;第二种是采用数据库级别的缓存策略,利用memcached缓存技术,对每一次数据库查询进行缓存,有效地增加了数据库访问效率,也降低了数据库的压力。

四结论

教学质量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评价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借鉴其他成功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提高是必然趋势。新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参考和总结了很多高校的先进评价理念,参照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并结合汕头大学医学院自身教学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题组根据这套体系实现了符合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目前系统已经成功运作,取得很好效果,在2009年11月8-12日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进行现场演示,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同时,我们还将不断的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努力打造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香华.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晕评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0,(2):47-48.

[2]陈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困惑与思考[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97-99.

[3]陈蓓.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44-46.

[4]李守福.国外大学评价的几种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2,(06):44-48.

[5]余艺文.美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71-74.

[6]骆排,林晓言.高校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2004,(6):11-13.

[7]赵春晖,安应民.国外大学评价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114-116.

医学教育标准篇4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国际化

             在中医药崇尚自然、整体的医疗理念,其临床优势得到了更多的认同的今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规范和维护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中医高等教育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载体,而在世界范围内中医高等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又是中医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是其实现国际化的关键。

1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医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即国际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际中医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除中国内地外,仍需开拓有良好设施和学科支持的中医药教育。(2)国际中医药人才教育目标和知识体系缺乏标准。(3)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中师资及学术管理体系有待建立。(4)教育计划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5)国际中医药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中医药学术交流的语言平台尚未建立[1]。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全球中医药教育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通过这些标准,一方面规范中医药实践和人力资源培养,更重要的是按照这些共同的标准来激励海内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亦即通过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使中医药人才培养实现国际化。

2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

2.1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的建立 

在中医药国际教育实践的活动中,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引导和控制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管理目标、行为标向、教学质量、设备效用和服务方式等统一于所限定的约束范围和应遵循的规范准则,使之定向地获得最佳的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良性转化的过程[2]。核心内容是标准,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标准而组建和构成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标准化体系。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的建立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国际医学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三个国际性组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简称wFme)、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简称iim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简称wHo西太区)分别于1999年10月、2001年6月、2001年7月制定了各自的在校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3],即《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国际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在校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其后,2007年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4],将中医名词进行了国际统一,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推出此类标准,解决了独特的中医概念如何准确定义、翻译这样的一直困扰中医学术国际交流的难题,也为满足现代中医学教育,培训医疗、研究、信息交流的需要制定了统一标准。另外,为规范世界各国的中医学本科教育,解决发展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11月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草案)》[5]。至此,建立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使世界各国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有了规范标准,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亦即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2.2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2.2.1 我国的实践基础 

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已成为全球性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部分。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3000余人,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6]。且目前世界上开办中医学教育的国家已经超过了40个,数量达到了几百所,遍布到了世界各大洲,为普及中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同时,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国际医学教育组织推行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和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教育部试行的《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和《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等国际、国家标准指导下,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贵的实践经验,成为有良好设施和学科支持的中医药教育基地。

2.2.2 他国的经验启示 

(1)教育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如2001年日本“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其中包括:①通过调整与优化大学组织结构以加强大学的管理基础建设;②在国立大学实行法人化制度的同时,大胆地引进民营管理机制,在大学内部实行有效的管理体制[7]。(2)教学内容规划的标准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广泛开设国际化课程上。日本大学为培养学生具有能适应国际环境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力争使每门课程尽可能多地容纳国际化内容。(3)教学质量和考核的标准化建设。在欧洲地区为求各国之间的课程设置、学位制度等的统一。29国于1999年发表“博洛尼亚宣言”的推动下,日本财团法人大学基准协会于2002年7月召开了以“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为题的国际研讨会,通过了“东京宣言”。其中,提出了设立国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必要性与建立国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质量、考核、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材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鸿毅,严世芸,尚力,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任务[J].中医教育,2007,26(5):22.

[2]柴可夫,钱俊文.浅谈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3):43.

[3]曾诚,万学红,阎正民,等.三套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55.

[4]中医药术语走向国际化:英译获统一中译用繁体[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7):封3.

[5]环球中医药编辑部.《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背景资料[J].环球中医药,2009,2(1):34.

医学教育标准篇5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足交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教育标准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韩国

1981年,韩国文教部对医学类大学开展的评估,可以看作是对临床医学专业最初的评估[1]。韩国大学教育协会于1996年,为实施对学科的评估认证制对医学科、牙学科、韩医学等专业,从教育目标、教育课程、学生、教师、设施与设备、管理等6个领域实施了评估认证[2]。1998年韩国医科大学校长协会和韩国医学教育学会共同建立了“韩国医科大学认证评估委员会”,开始实施二元化的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制[3]。韩国实施民间和政府的二元评估认证及自律性评估认证等方面,有其独到的特色。本研究将韩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作为参照,以期发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韩国临床医学认证的现状

(一)认证主体。韩国大学教育协会1982年开始进行了5年一周期的大学综合评估,从1994年开始转为“大学综合评估认证制”。1996年实施了“医学学科评估认证制”,以此评估医学教育的质量。然而,随着韩国大学教育协会对医学学科的评估受到社会各界的诸多质疑,对构筑一个区别于韩国大学教育协会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展开了积极的讨论[4]。在此背景下民间机构开始逐渐成为临床医学认证的主体,该民间评估机构名称为“韩国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委员会”,并于1995年5月公布了关于临床医学评估认证的实施计划,从1996年正式开始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认证[5]。(二)认证程序。首先是各大学进行自行评估,按自评报告书制定的书面评价,各大学的实地考察评估、制定及讨论各大学的评估报告书及对报告书、发表委员会的评估认证结果。韩国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委员会为医学教育的评估认证所进行的实地考察评估具体内容如下:由7位专家组成的评估团对学校专业的运营体系、基本的医学教育课程、学生、教师、设施与设备、毕业后教育等6个领域进行具体而实际的评估。考察评估前仔细检验3个月前已递交的学校自评报告书,再实地考察确认其内容的过程。另外在评估中还包含对一般教师与学生进行的访谈和座谈[3]。(三)认证指标体系.首先,韩国医科大学认证评估委员会将评估项目缩减了许多,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受评大学的压力,只对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评估,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反应那些被评估大学的特点。第二,评估标准分成“必备标准”和“建议标准”。这是为了在适用评估标准的过程中尽量弥补所有大学单一化的缺陷,彰显出不同大学的特色。另外,将评估标准细分为与医学相关人文素质课程、学生的研究活动、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分开、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师的分开,这都是为了突出医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而做出的努力(见附表)[6]。

二、韩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特征

(一)评估标准分成必备标准和建议标准。韩国临床专业评估指标一大亮点就是将评估标准分成必备标准与建议标准,以此弥补医科大学单一化的缺陷,彰显不同大学的特点。例如,把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2个必修标准以及在临床医学课程设置2个必修与2个建议标准。该指标包含一共5个领域的50个指标,其中60%以上属于建议标准,这意味着韩国全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评估指标会呈现不同的差异,认证指标充分考虑着个别学校的特殊性。(二)以全部临床医学教育内容为评估对象。韩国在临床医学专业评估认证领域中包含了教育过程中的状况与条件、为达到可行目标而做出的资源投入程度、为体现大学的目的而投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育•研究•社会贡献的成就等广泛内容。这意味着医学教育评估认证不仅是为了达到教育成果的评估,还为了发现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与不足并提供教育咨询,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三)民间机构参与认证过程。通过民间评估机构与各个协会的协同参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评估工作压力,凸显民间机构做出咨询机构的作用。韩国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委员会的评估与政府主导的评估在性质、目标、标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它完善了现有的评估认证体系,并已成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政府性评估为了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经费,重视等级,把着重点放在效率性与定量方面。而作为民间机构的评估则以医学教育质量得到质的提高为目的,把着重点放在评估对象的长期性、持续性等方面[3]。

三、启示

(一)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目前,中国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评估当中在指标领域和项目上比韩国要多一些,主要侧重于结果评估部分。以学生指标为例,可以看出在成绩评定体系、考试与学习间的关系、考试结果分析、考试管理、招募政策、新生入学、学生志愿、学生代表等在评估学生的过程当中过于显示出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Suwanwela[7]主张从临床医学毕业生水平和临床医学的教育质量水平两个方面评定医学教育的质量水平。临床医学毕业生的质量要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达到大学毕业水平等进行综合比较测定,而对临床医学的教育质量要从教育方面的多种资源与教育过程来评定[7]。所以,为提高中国临床医学教育质量水平,应贯彻在整个对临床医学这个特殊环境的评估,对临床医学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评估,以及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综合水平的评估等方面。(二)完善指标体系,尊重学校差异。韩国大学教育协会的认证标准则以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韩国医科大学认证评估委员会的认证标准以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构成。韩国把评估标准分成为必备标准和建议标准,考虑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同时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评估项目以便减轻评估对象大学的负担。中国医学教育规模大、层次多,很多大学临床专业的现状与定为差异较大,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的情况。应仔细分析指标体系当中整合相关各个领域的可能性、删除与对学校的评估重叠的部分,评估内容尽量保留与医学教育质量直接关联的要素。(三)积极探索民间机构对认证过程的参与。韩国专业的民间机构对医学教育的评估认证得到了韩国教育部和教育界的认可。对医学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医科大学和医学专家这一点上来看更具专业性和自律性的民间机构参与到评估认证过程是很重要的,并且随着教育医疗市场的开放,除了由政府主导有关质量管理政策以外,研究者认为也可以考虑民间自律性的机构对医学教育质量管理参与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金永一,金英明,催三摄,等.关于为医科大学评价的依据开发与其适用模型设定的研究[R].首尔:韩国大学教育协议会,1988.

[2][韩]杨恩培.医科大学评价认证基准的妥当度研究[D].首尔:延世大学,2000.

[3][韩]杨恩培.医科大学评价认证制度与医学教育的质[m].首尔:延世大学出版社,2006:161-198.

[4][韩]李武想,徐德俊,金东邱,等.韩国医科大学认证评估的课题[R].首尔:韩国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委员会,2002,13.

[5][韩]安德善.关于医科大学认证评估制度化方案的研究[R].首尔:医疗政策研究所,2003.

[6][韩]李锺盛,李武想.大学评价认证制度与医学教育评价[J].延世医学教育,2000,2(1):1-15.

医学教育标准篇7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办学经费

医学是一门知识性、科学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科学。学科的特点对医学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使得医学教育对人、财、物三要素的依赖远远高于其他学科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医学院校筹资能力普遍偏低,财政拨款严重不足,医学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何找到保证资金投入、满足全面发展、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是每位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应该关心的共性问题。本文试图对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经费窘迫状况进行剖析,实事求是地找到破解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经费窘迫的相应对策。

一、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经费状况及成因

纵横相比,地方医学院校当前的境况是:收入低、支出大、经费难保障。

(一)收入低

收入低主要体现在财政拨款、收费标准和创收能力三个方面。

1.财政拨款少

1999年全国71所高等医学院校的调查统计显示,政府拨款占61%,其余自筹(学费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捐资、经营收入)经费占39%。10年后变化很大,虽没有详细数据,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例,办学总经费近3亿元(不包括附属医院),政府拨款降至1/3,自筹经费占2/3,主要靠扩大招生收取学费,这是普遍现象。2009年以来,部属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生均定额拨款已由8000元提高到11300元,虽然部属高校提高标准已经2年多,时至今日,除北京等大城市以外,大多数地方医学专业生均定额标准还仍然停留在8000元的水平(广东2009年医学专业的生均定额拨款是6600*1.25=8250

元)。同属医学院校,地方医学院校生均定额拨款比部属院校少3000元。

2.收费标准低

部属院校,多是重点建设高校,收费标准普遍比地方院校高出10%,有的高出20%。目前各类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收费标准为:地方普通院校4800元/生・年,地方重点建设院校5280元/生・年,一本院校5760元/生・年。同属医学院校,地方医学院校每生比部属医学院校少收学费480元或960元。

3.创收能力弱

部属医学院校,依托其先进的设备、扎实的研发团队,广博的人脉关系,无论是科研经费还是经营收入,其“造血功能”都是地方院校望尘莫及的。本来附属医院是有向医学院校上缴管理费的习惯的,可近年来,为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禁止医学院校向其所辖附属医院收取管理费用,地方医学院校创收渠道越来越窄。

(二)支出大

根据研究显示,1998年生均教育成本为1.2万元。到了2006年,教育部研究课题指出:现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生均成本约每年1.5万元。按现在的物价水平保守估计,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生均成本不下1.8万元。医学院校是培养救死扶伤人才的摇篮,这一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的高成本性。同文科院校相比,医学院校的支出境况是:教学材料消耗量大,用于学生见习实习代价高。

1.教学材料消耗量大

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教育总是少不了解剖教学,解剖教学少不了青蛙、狗、兔、鼠等实验动物,同时还要消耗一定数量的人体标本。无论是人体标本的采购制作还是其他动物的采购饲养,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医学院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是0.8:1。医学教育专家研究成果显示,实验课课时与学生动手能力呈正相关,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与理论考试成绩呈正相关,即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好的,理论考试成绩也比较好,相反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的,理论考试成绩也差。对实验设施的特殊依赖使得医学院校生均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保守估计,医科生的教学材料消耗应是文科生的1倍或更多。

2.见习实习代价高

一般地方高校,可由学生自主联系单位实习,学校不必大包大揽。而医科生实习操作是其“真刀实枪”工作的第一步,胆量信心需要通过实习操作来培养,操作技能需要通过实习操作来打造。越是病种多、病人多的医院就越能培养人,更能得到实习生的青睐。过去,医科生到医院实习,医院会引以为荣,医院不仅会为实习生免费提供住宿、免费带教,还会给实习生发放一定金额的生活补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壮大的实习队伍已经成为医院难以承载的负担。住宿紧张以及病人对实习生把自己当成学习工具的反感,迅速改变了“免费实习”的局面。如今,根据笔者向国内多所医学院校调查了解,学校输送实习生到医院实习,除了要按市场价格支付房租以外(学校在实习医院建设有住宅的除外),还要按每月每生50元至250元不等的价格支付带教费,加上学校派出的督导小组的交通杂费,保守估算,医科生的实习费用应是文科生的2倍或更多(文科生一般实习半年,医科生一般实习一年)。

(三)预算难

1.观念难统一

过去,医学院校一般都是单一门类的专业院校,临床、口腔、麻醉、影像等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不大、教学投入差异不大、预算标准和经费管理的差异也不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专业医学院校的格局基本被打破,通过合并或自行扩充其他非医学专业等途径,单一专业的医学院校普遍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院校。综合大学的文理渗透和医法相融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但对于教学管理和资源分配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从单一专业发展起来的医科院校,无论是从自身历史积淀来看,还是从整个教育系统大视角来观察,终究还是缺少成熟而刚性的专业门类资源配置指标。在资源配置中,各二级学院都过分强调自身学科的重要性,因而使得在经费预算和资产配置等环节的管理中,学校财务部门面对的矛盾日益突出。

2.物价上涨快

从历史账簿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实验动物价格普遍都涨了1倍多(兔子由每只25元涨到现在的53元),汽车燃料价格升了近两倍(93号汽油由每公升3元涨到了现在的8元多),人均薪酬升了1倍多(由原来的人均5万元涨到现在的10万元),总而言之,什么都升了,唯独学费和财政拨款没有升,如果算上大学扩建所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这些年地方医学院校校长不好当,财务处长也不好受,地方医学院校步入了经费筹措难,经费分配管理难的窘境。

二、解决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经费窘迫的对策

鉴于医科院校教学材料消耗多,实习见习代价高,不同专业管理差异大等客观情况,医学院校在专业管理、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采取与其他院校有所不同的管理办法。当前需要努力的方面是:

(一)创新教学手段,减少教学材料消耗

随着病人维权观念的增强,学生观摩实习越来越不受病人欢迎,而火化的推行和人权政策的实施更令尸体来源越来越枯竭。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安排学生见习和解剖实验所遇到的麻烦也会越来越多。标准化病人仿真教学、视频录像观摩等替代工具的使用既是节约成本的需要,更是解决教学资源的无奈之举(新加坡医科院校已走上了这样一条创新之路)。

(二)更新管理理念,制订合理分配标准

多数医科院校的其他专业都是在医学院校这个母体中破壳而出的,成长过程始终洗脱不掉临床专业的烙印。由于人们总是习惯地以临床专业作为参照物来设定其他专业的教学业务费和设备购置费,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学成本居高不下在所难免。为了保证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医科院校应多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在师生中形成不同专业选用不同分配标准的良好氛围。国家物价部门核定学费标准的依据是学费大概占生均培养成本的25%,各个专业的收费标准和拨款标准可作为校内生均定额的参考依据。以广东为例,当前省属重点院校的医学专业的学费标准是5280元、财政拨款是8250元,理工科学费标准是4730元、财政拨款是6600元,文科类学费标准是4180元,财政拨款是5940元,假如以医学专业为标准的话,医理文三者比例是1:0.839:0.747,即当医学专业的生均定额为3000元时,理工科生均定额应是2517元,文科类学生定额应是2241元。由于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不同、拨款标准也不同,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校内定额标准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根据笔者的体会,医理文三种专业按1:0.8:0.6的比例分配校内生均定额标准也不过分。

(三)结成教学联盟,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

医学院校学生实习见习都离不开医院。医学院校虽然一般都建设有自己管辖的直属附属医院,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直属附院越来越满足不了庞大实习队伍的需求。寻找符合资质要求的非直属医院成为医科院校非走不可的一条路。由于资源有限,各家院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到资源较好的医院接受教育,于是三甲医院成了医科院校学生实习抢手的香饽饽。为了避免相互争夺实地基地而抬高带教经费的现象,在实习资源的划定上,各家医学院校特别是名气较大的医学院校应该尊重历史并尊重区域分布,采取协商合作的态度,共同维护各自的实习基地。

(四)产学研结合,广开创收渠道

地方医学院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专业性,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引导等任务,任何地方医学院校都应该也可以在区域性和专业特色上下功夫,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地方经济求发展。地方医学院校在药品研发、医疗器具生产和诊疗技术攻关等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这是地方医学院校在经济筹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通过分析,不难看到,物价上涨,人员待遇提高是地方医学院校教学成本越来越高的主要推手;管理不精细,资源使用不合理是地方医学院校教学成本越来越高的隐性推手;物价升了,人工费用涨了,学费和财政拨款标准连续十年不变是致使地方医学院校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最近广东省研究生生均定额拨款已由原来1名研究生相当于1.5名本科生提高到相当于2名本科生,这是可喜的开端,相信接着下来,广东省整个生均定额标准都会相应提高)。当前,在学费不与物价挂钩的机制下,为了不增加学生家长负担,提高生均定额拨款标准是解决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经费的主要途径。从长远来看,适当提高医科学生学费标准,适当控制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走精英教育之路,更有利于保证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财政提高生均定额拨款的同时,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包括各二级学院)的主要领导树立起成本效益观念,凡事精打细算,拓宽创收渠道,努力提高医科院校自我造血功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宝志.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100年后的新呐喊[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

[2]线福华.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

[3]何德,陈群.《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理论课及实验课课时比例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关系[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0,18(4).

[4]袁公贤,陈惠芳,王桦,汪迎晖.退休护士作为标准化病人在oSCe中的效果[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2).

医学教育标准篇8

一、抓好医学生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技能的掌握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随着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实际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1]已经成为制约医学院校发展瓶颈之一,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成为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准入、淘汰机制,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深造,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逐渐构建一支学历、年龄结构抖都合理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内外并举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三是鼓励、督促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时引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多样化的培训引导教师将学习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最后还要开展教学竞赛、优秀教师现场点评、课件评比、规范教案展示、标准教学查房等活动[2]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营造教师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医学生实践教学设施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保障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但目前医学生实践教学受到了现实条件和医疗行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医学院校的快速扩招导致医学生人数远超过实习医院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个人隐私及医疗风险的原因,病人及医院均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所顾忌,因此医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笔者认为当务之应当加大临床技能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建设系统的临床实践教学培训基地,配备贴近临床的模拟教具,通过从模拟练习到病人身上实际操作的渐进方式来教学,这样有利于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医学生实践操作的频次,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同时,还要将学校的科研优势与附属医院的病人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购置科研设备和设施,建立学生临床实验平台,加大实验教学中自主设计实验的比例[3],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大学文化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反映着师生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4],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自我教育、引导、激励和约束的重要作用。因此,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医学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使学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医德风范;要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举办内容多样的知识讲座,营造积极上进、努力学习的浓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和带领学生不断探索医学高峰。

(四)重视并发挥附属医院重的要作用

医学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把临床技能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附属医院作为承担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职能的医院[5],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先天优势。附属医院的教师多由学历高,素质强,能力突出的临床医生担任,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同时,附属医院丰富的病人资源为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载体,学生通过与病人接触对疾病形成直观、形象、深刻地认识,并感受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有利于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优势作用。一方面,医学院校要通过政策照顾和财力投入支持附属医院人才,缓解临床与教学相冲突的现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指导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不断提高附属医院的整体实力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附属医院要认识到教学对医院发展的规范和提升作用,充分把握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建立顺畅、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结合临床工作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千方百计地保证教学质量。

二、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是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6],临床思维是医护人员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成长为优秀医生的必备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必须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既要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科研、临床实践及社会实践平台,还要根据兴趣或者职业发展意向成立不同的学习讨论小组,并对自主学习内容和方式等进行经常性指导和引导。同时还要注重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系,灵活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症状、体征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最终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7]。最后还要组织各种讨论会和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本质的要求,也是医学高等教育的责任[8]。当前医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自主意识过强、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实干精神和职业道德等问题[3],这必将严重影响医学及医学生自己的发展。因此,必须开设以医德教育为核心,涵盖人际沟通、心理学和医事法学在内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生培养的整体规划,通过教师示范、课堂教育、文化熏陶和社会实践强化等多种方式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和心理疏导理论与方法,有效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三、创新并实践医学生培养模式

(一)开展标准化的医学教育模式

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国际标准的努力始于20世界50年代初[9],目前已有《基础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两个医学本科教育的国际标准,分别对医学院校和医学毕业生个人能力应当达到的标准进行了界定。我国虽然已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但医学教育标准化的研究仍相对滞后。因此首先应加强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研究,根据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社会公众及患者对医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制定本科生个人能力标准;二是要根据本科生个人能力要求和医学院校的评估标准开展医学院校专项教学评估,引导医学院校加强基础和内涵建设,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不断创新医学教育方法,促进医学院校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从而达到使医学生具备“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医疗实践的能力”[10]的目的;三是要建立医学教育标准的动态完善机制,跟踪国际医学教育的新动态,分析社会公众对医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对医学教育标准进行定期调整和完善。

(二)探索开展医学本科生教育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国内部分高校实践也证明这种教育制度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临床实践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11]。因此,应在进行常规本科教育的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实施医学生教育导师制,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优秀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指导[12]。首先要建立本科生教育导师选拔、激励和考评等管理制度,选拔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导师;其次,要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机制,对师生的交流频次、方式及内容进行规范;第三是根据考核标准定期对导师的指导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导师以便及时调整指导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指导效果。

(三)推进实践模式及流程改革

医学教育标准篇9

论文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护理模式,研制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需要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推行高质量、高效率工作方法,建立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管理及评价体系、工作职责条文、记录表格等,并选择5家省、市级医院作为主要试点对象,对全国10个省、市、地区医院的3000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93%省级医院和84%市级医院护士对研制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满意,80%地区级医院护士认为模式中的主要项目可以应用。结论:研制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在不同等级医院和社区应用推广。

近几年,护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医院迅速发展和崛起,一些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人力资源浪费、工作中盲目性等现象表现突出。有调查分析表明,造成上述原因除了护士缺乏相应知识外,更主要的是缺乏一套科学、系统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以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1]。为此,探讨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对该工作稳步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学科价值。近4a,我们借鉴国外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结合中国护理现状,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模式,经过临床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全国10个省、市的3000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主任护师36人,副主任护师141人,主管护师2045人,护师778人;95%以上为护士长,年龄25岁~62岁。选择3家省级医院和2家市级医院作为主要试验对象。

1.2方法

1.2.1设置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建立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组织管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护士工作职责条文及记录表格。

1.2.1.1建立4套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①评估、目标、计划、实施和评价;②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2];③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④评估、目标、方法、实施、评价。

1.2.1.2建立2种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①三级管理体系,即院级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健康教育科和病房健康教育小组;②二级管理体系,即院级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病房健康教育小组。

1.2.1.3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为二级管理,即护理部及病区。护理部每月进行质量评价,病区每周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和效果。

1.2.1.4建立护士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条文包括健康教育能力、水平、责任心等方面。

1.2.1.5建立健康教育记录表格包括内科、外科和简易病人健康教育记录表。

1.2.2临床试验将研制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在3家省级医院和2家市级医院试点应用。

1.2.3临床评价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在《护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时进行,使用问卷和当堂提问2种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共设30个问题,20个问题是用问卷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在10min内完成;10个是用提问形式,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以举手表决形式。

2种提问形式均采用单项选择。

调查表设计从4方面进行:①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水平、职称、所在医院性质、科室;②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包括4种不同步骤、思维方法、可操作性和难点等;③规范化评价标准,包括规范化记录、标准化评价体系、评价分类及内容等;④组织管理体系,包括3级管理体系、2级管理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护士的设立。

1.3资料分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5家试验医院经过2a多的运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改善,工作质量得以提高,病人的满意率上升5个百分点。

调查资料结果显示:93%省级医院和84%市级医院护士认为,研制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80%地区级医院护士认为,研制的主要项目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其中97%护士认为有必要参加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95%省、市、地区医院护士认为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可以在不同等级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和社区站应用和推广;90%护士认为有必要建立该评价标准体系;87%护士认为我国目前缺少规范化、科学化、易操作的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标准体系;85%医院目前没有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3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深化整体护理,有效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

3.1研究和建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需要医疗制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涉及医院而且涉及社区医疗,它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高质量、有效率的原则。健康教育是当今各级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也将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适应这种医疗制度,开展高质量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工作模式,以保证健康教育工作能真正达到促进康复、降低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3]。

3.2标准化、科学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的价值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科学的系统工作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等弊病,促进护理工作从经验型管理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发展[4]。通过调查,95%省、市、地区医院护士认为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可以在不同等级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和社区站应用和推广,其中50%赞同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标准化工作程序;39%赞同用评估、目标、计划、实施、评价的工作程序;8%建议用评估、目标、方法、实施、评价的工作程序;3%赞同用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工作程序。在推行标准化工作程序中,开展整体护理病房时间较长的与开展整体护理时间短的或没有开展整体护理病房的护士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

3.3建立医院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的作用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可以建立三级管理体系:①建立院级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②建立健康教育科,主要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以及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教育资料的制作和发放、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等工作;③建立病房健康教育小组,主要负责本科室的健康教育指导、实施、检查和贯彻上一级的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在试行的5家医院中,有3家采用三级管理体系,2家采用二级管理体系。调查资料表明:85%医院目前没有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但有迫切需要建立的愿望。

3.4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标准化评价标准体系为使健康教育工作能达到科学化管理水平,在建立组织管理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建立有科学依据的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根据近10a国外护理文献检索的情况:发达国家有相关评价标准体系,并指出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对保障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获取健康教育最佳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5]。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从评价的分类标准、测量标准、结果标准、标准化病人健康教育简易记录表、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评价表等来考虑,其具体内容可以从行为改变、健康状态、自我照顾技能、生理健康状态、精神健康状态、使用专业知识资源、健康态度和行为[6]等方面来考虑。调查资料表明,87%护士认为我国目前缺少规范化、科学化、易操作的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标准体系,90%护士认为有必要建立该评价标准体系,以保证和监督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5加大护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力度护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护理改革的又一项工作内容,涉及的学科广泛,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各医院在开展健康教育或推行健康教育模式时,必须首先对实施者进行培训,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使她们弄清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联系及区别,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7]。调查资料表明:95%护士认为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

标准化、科学化的工作模式是高效率、高质量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临床护理工作只有贯穿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才能促使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0.

[2]RedmanBK.theprocessofpatiented-ucation[m].St.Louis:CVmosbyCompany,1993.15~20.

[3]郭清.社区卫生服务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8~20.

[4]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132.

[5]twinnS.theevaluationoftheeffec-tivenessofhealtheducationinterven-tionsinclinicalpractice[J].advancenursing,2001,34(2):230~237.

医学教育标准篇10

【关键词】就业形势;临床医学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R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82-01

1目前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基础教学设施、临床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未能同步跟上,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学生数量多,师资队伍有限,在进行临床理论课教学时往往是几个班一两百号学生在一起上,其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②临床实验条件差,设备少,临床实验课安排课时太少。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课教学,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比重过小;③老师在授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是应试式的学生,缺乏临床思维及创造力;④缺乏评价老师授课技能的标准,教师教学能力与职称的对等使青年教师很难脱颖而出;⑤实习成绩的考核难以规范,学校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1.2社会方面:①《执业医师法》标志着我国医生执业走向法制化,但也限制了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合法地从事医疗活动;②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不愿让医学实习生进行技术操作,使医学实习生的动手机会更为减少。

1.3实习医院方面:①因为目前严峻的医患关系,导致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医院及带教老师在很多方面都不敢让学生去做;②近几年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院被迫实行人员控制或定编定岗,许多老师仅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讲解;③实习医院尚未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临床考评运行机制,对各科室及其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质量缺乏经常性的评估。

1.4学生方面:①因为有些学生来学医并非其喜欢医学而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②严峻的就业压力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要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面试,有的学生则把报考研究生当作一种就业的出路;③大多学生实习效果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合格。

2改进临床医学教育现状的策略分析

2.1稳定医学生招生规模,实行小班制授课。世界各国政府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高招生标准、招收全国最优生源是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统一特色,教育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社会期望高等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

2.2医学教育改革要适应新的医学目标。1999年正式出版的“医学目标:设置新的重点”报告[1]中提出了四大医学目标:①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②缓解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③对病患治疗和护理,对不能治愈病人的照料;④防止过早死亡,遵循临终关怀。具体实施方法:①改变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模式,要求突破传统医学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社区卫生保健等能力的培养,实行基础整合课程,早期接触临床实习,后期回归基础实习,加强预防保健实习,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尝试;②要设置专门的“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

2.3在临床医学教育中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去基层进社区的服务理念。因为现城市中的大医院已是人才济济,吸纳应届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国家现在提倡疾病以预防为主,小病进社区及村镇医疗机构,大病到大医院就治。随着新的医疗改革方案的出台,国家对基层及社区医院的重视及投入的增加,到基层及社区医院工作应有一番作为的。

2.4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逐步按照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培养医学人才。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2001年,wFme执行委员会又通过并正式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2],提出了本科医学教育在9个领域36个亚领域中的国际标准。西太平洋地区医学教育协会(amewpR)还制定了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2002年,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支持的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3]。希望通过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医学人才,培养能够进入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的医师。

2.5将社会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临床医学教育中。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目前临床医学所缺乏的。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医学科学素质教育,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有报道[4]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约8%,并且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而国外医学院校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在美、德为20%-25%,英、日为10%~15%。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医学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多几分从容和自信。

参考文献

[1]DanieLCaLLaHan.theGoalsofmedicine:Settingnewpriorities[m].washington,D.C: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1999.3-53

[2]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S].医学教育,2001.6(6):4-11

[3]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S].医学教育,2002.4(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