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1:53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1

关键词:相似理论;机械工程;应用

相似理论源自上个世纪前期,自问世之初就受到了国内外物理学科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众做周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极为类似的物理现象,他们的作用原理大多相同。由于该类作用本质或是现象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因此在众多科学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早在上个世纪就形成了独立的研究学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相似理论。顾名思义,相似理论主要是对现实情况中相似作用的影响元素及其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伴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似理论也逐渐趋于完善。构建成了以“相似三原理”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另外我国也发表了与相似理论相关的工程理论论文,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且获得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一致好评,被高度誉为相似理论的新鲜血液。

1相似理论的实质与特点

相似理论其实质为对实际生活中各种类似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学说。也就是对相似现象的共同点加以研究的理论。而该理论在模型构建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现有计算机模拟技术以虚拟的形式,根据模型原型的预定功能、结构等,以相似理论为指导完成对应模型的构建。相似理论发展的基础为:(1)对自然界作用现象的合理定义;(2)对应现象所涵盖的物理原理符合于某一客观规律,不存在偶然性;(3)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完成对现象中各个物理量的测定,它是客观事实。现今,相似理论已经不仅仅是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还成为了机械工程设计的基础,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伴随着现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相似理论在今后必定随之不断吸纳全新技术与理论概念,进而在各个适用的领域中都可以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相似理论通常是以物理作用现象产生的前提条件为入手点,对每一项条件及其所对应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借助现有的数学算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以函数关系的方式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在进行充分验证之后实现推广应用。相似理论的研究及其成果较为抽象,由于大多只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运算的方法来得到结论,所以所得的结论大多只能给以研究者一个理论的研究方向。同时,由于其研究的物理作用范围极为广泛,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应用,不光是在机械方面,还在别的工业生产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似理论在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时,能够有效的为所出现的问题给以一定的指导,在解决各类复杂工程问题时,起着切入点的重要作用,在处理实践问题上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2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就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而言,相似理论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各类机械研发、修理中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似理论,又被称之为相似工程学,以一个独立学科来表示这一理论就充分说明其对于工程研究的重要作用。而就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的实践应用而言,涵盖了工程系统相似设计、成组技术、相似模拟制造、相似仿真以及机械相似模拟设计等等。其中现今最受瞩目的就是成组技术,它的实质也就是借助实物之间的相似性质,根据原来所存在的一定规则分门别类,对相同作用性质采用统一模式进行研究的方式。目前,依托于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已经和自动控制工程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有效结合,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生产。而就工程领域而言,在设计以及制造的各个环节中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而相似模拟技术则是借助对仿真电路中电流以及电势差等相关物理参数的合理控制,进而实现逻辑运算的目的。但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研究人员的经验,很难对系统运行的结果加以及时控制。而借助现有的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缺点。在机械工程零件设计的过程之中,相似理论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首先,在对机械零件继续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预先对其需要实现的工程进行预估,借助相似理论对能够实现该功能的现有零件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模拟出零件的构造。进而通过仿真模拟整个机械系统的运转情况,对不合理的结构加以适当的修正,并再次进行仿真。依托于相似理论,在多次仿真之后就可以在实践中对零件的性能、结构以及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进行测试,并合理结合相似三准则的内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正,进而保证整个系统能够安全、高效的投入到运营环节中。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研究方向指导、机械问题研究切入点以及对系统整合分析等。在实际的机械工程中,借助相似理论可以对机械整体的运转方式加以详细分析,并合理结合相似的相关机械对其运行特点以及预定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并借助相似性对其进行模拟。其基本步骤与零件设计环节类似。但是由于在对整个系统进行相似性分析时,所涉及的数据量以及各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过于庞大,一旦出现失误将会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因此,在进行模型仿真的时候,可以对其适当的简化,先对模型的整体框架进行构建。进而按照预定的功能,填充能够完成相似功能的各个组件,并且及时的对模型整体运作参数进行记录分析,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适当的调整,最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模型的构建。于此之后,则可以在实践测试之后投产使用。

参考文献

[1]仵锋锋,曹平,万琳辉.相似理论及其在模拟试验中的应用[J].采矿技术,2007(04).

[2]宋,张贵文,党星海.相似理论内容的扩充与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05).

[3]易刚,龚代瑜.试论结构模型设计中的相似理论[J].国外建材科技,2004(05).

[4]迟世春,林少书.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及其验证[J].世界地震工程,2004(04).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2

机械原理教学方法创新思维一、引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制造企业需要的是既有机械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与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人才,这一人才需求的变化,使从事机械人才培养的我国大学工科教育必须全方位的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迎接新的挑战。因此在机械专业的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再学习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的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关于常用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动力分析及机构运动方案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各种机构的结构与运动分析等知识的讲解,学生当时虽然学到了这部分的机械知识,但是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发现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遇到教科书上没有的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就束手无策。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创新思维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心理学角度讲,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能针对教学中的重点,进行案例的选择,恰当地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定向探索问题。

在讲解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时,我们收集了典型的机构案例,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再现,并设置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机构知识形象化,概念具体化。例如,由机构组成原理可知,任何平面机构都可以看作是由基本机构加若干个基本杆组组成的。在讲解机构组成理论时,我们先出示了一个送杯机构的结构图,请学生分析此送杯机构能否达到其设计目的,这不仅引起了同学的好奇和争论,也在课堂上设置了思维的发散点,在论述了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后,要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此送杯机构的设计有哪些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这使学生有了充分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在此基础上,带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包装机械和各种机构模型,让学生绘出其运动简图,再在实验台上拼接出来。经过这么一个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机构组成知识就不再是孤立、静止、抽象的符号与线条、呆板的公式,而是有机的、形象、生动的机构知识,同时领悟了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这为他们将来进行机械方案构思打下基础,激发了学生对此课程的学生兴趣。

三、构建新型的授课体系,启迪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与层次的不同,我们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学生分组研究、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指导等方法结合起来。

课堂授课中,除了讲授主要教学内容外,还把机械原理课程的有些章节授课方式与内容作了调整,把机构中的一些理论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为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例如在讲连杆机构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连杆机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连杆机构的类型后,提出了连杆机构为什么在机械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哪些基本特性?连杆机构的尺寸变化对这些基本特性有何影响等问题。让学生每4~5人一组分组课后研究,每组选定一类四杆机构,自己拟定尺寸,应用三维CaD软件,进行建模和仿真,并作出书面报告。通过三维模拟和分析讨论,学生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而且因为亲自拟定机构尺寸,分析和观察了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压力角等现象以及尺寸变化后对上述特性的影响等,学生享受了“发现”知识的快乐,由于是自己构思、自己模拟仿真,生动形象、看得见、印象深,记得牢。我们还布置了一个小论文,论文的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内容是收集应用连杆机构的实例,要求观察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哪些物品应用了连杆机构,要求拍出实物照片,研究的实物用途、满足的功能,作出实物的机构运动简图,说明连杆机构的类型、特点;说明研究的物品应用了连杆机构的哪些特性等,分析物品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何不足之处,能否改进等。这激发了学生很大的热情,学生走出课堂收集资料,以前熟视无睹的物体,现在看见其能动,就去捉摸其原理,收集了有玩具、健身器、铰链、电动伸缩门、折叠画架等四十多种例子。同时,让小论文写得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由全体学生讨论和评价,这使上台演示的学生受到激励,得到了锻炼,也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机械就在我们的身边,消除了对机构设计与创新的神秘感。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进行辅导,在学生进入课题时,向学生介绍设计思想和创新方法,引导课题小组积极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克服思维定势,发散和激励思维,从功能原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逐步解决问题,完成设计。

四、以创新大赛等实践活动引路,拓展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3

关键词:量子力学;经典科学世界图景;非机械决定论;整体论;复杂性;主客体互动

abstract:asoneofthreerevolutionsofphysicsin20thcentury,quantummechanicshasgreatlytransformedthe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inmanyaspects.Quantummechanicsbreaksthoughthemechanicaldeterminisminclassicalscience,transformingitintononmechanicaldeterminism;itchangesscientificcognitiveprocessfromthetheoryofreductionismtothetheoryofwholism;itshiftsthewayofthinkingfrompursuingsimplicitytoexploringthecomplexity;italsoestablishesthe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inscientificresearches.

Keywords:quantummechanics;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nonmechanicaldeterminism;wholism;complexity;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

经典科学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顿、笛卡儿等开创的,近三百年内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观点、方法、学说。经典科学世界图景的最大特征是机械论和还原论,片面强调分解而忽视综合。以玻尔、海森伯、玻恩、泡利、诺伊曼等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理论三部曲:统计解释—测不准原理—互补原理所反映的主要观点是:微观粒子的各种力学量(位置、动量、能量等)的出现都是几率性的;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描述是完备的,对几率性的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的解释;决定论不适用于量子力学领域;仪器的作用同观察对象具有不可分割性,确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关系。[1]量子力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科学世界

图景。

一、量子力学突破了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遵循因果加统计的非机械决定论

经典力学是关于机械运动的科学,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运动。说它最简单,因为机械运动比较容易认识,牛顿等人又采取高度简化的方法研究力学,获得了空前成功;说它最普遍,因为机械力学有广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绝对化。[2]机械决定论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的因果观之上,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存在方式和联系方式的理论。机械决定论认为因和果之间的联系具有确定性,无论从因到果的轨迹多么复杂,沿着轨迹寻找总能确定出原因或结果;机械决定论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状态一定,则未来状态可以由因果法则进行准确预测。[3]其实,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4]

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以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同物理学机械决定论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论,微观粒子运动遵守统计规律,我们不能说某个电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而只能说它在某处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玻恩的统计解释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关系之中一种必然性观念,而机遇则恰恰相反地意味着完全不确定性,自然界同时受到因果律和机遇律的某种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学中,几率性是基本概念,统计规律是基本规律。物理学原理的方向发生了质的改变:统计描述代替了严格的因果描述,非机械决定论代替了机械决定论的统治。

经典统计力学虽然也提出了几率的概念,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严格决定论,量子力学的冲击则使机械决定论的大厦坍塌了。量子力学揭示并论证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不可避免的随机性,它不遵循严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观事件的测定都要受到测不准关系的限定,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它们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预言微观对象的可能的行为。因此,量子力学必须是几率的、统计的。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量子统计的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知识和手段的不完备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观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体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学使得科学认识方法由还原论转化为整体论

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是指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观点。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观世界中的主要的、稳定的观点和规律去解释、说明要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简化、缩小客体的多样性。这种方法在人类认识处于初级水平上无疑是有效的。如牛顿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还原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还原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以及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决定了还原论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学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整体的特征绝非部分的叠加,而是部分包含着整体。部分作为一个单元,具有与整体同等甚至还要大的复杂性。部分不仅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外在联系,同时还要表现出“主体性”,可将自身的内在联系传递到周边,并直接参与整体的变化。因而,部分与整体呈现了有机的自觉因果关系。在特定的临界状态,部分的少许变化将引起整体的突变。[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本质特征,也是量子论、量子力学理论思想的灵魂。用经典观点来看,也就是按照还原论的思想,粒子与波毫无共同之处,二者难以形成直观的统一图案,这是经典物理学通过部分还原认识整体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可是微观粒子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波动性;而在另一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粒子性。这两种实验结果不能同时在一次实验中出现。于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就在客观上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矛盾和我们关于微观世界认识的矛盾,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就是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波粒二象性。这就是整体论观点强调的“向下的原因”,即从整体到部分。同样,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说明不能同时测量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这也说明绝不能把宏观物体的可观测量简单盲目地还原到微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经典科学观与现代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观察问题的层面不同。经典科学一味地强调外在联系观,而量子力学则更强调关注事物内部的有机联系。所以,量子力学把内在联系作为原因从根本上动摇了还原论观点。

三、量子力学使得科学思维方式由追求简单性发展到探索复杂性

从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来看,世界在本质上是简单的。牛顿就说过,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喜欢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追求简单性是经典科学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它获取成功的动力。开普勒以三条简明的定律揭示了看似复杂的太阳系行星运动,牛顿更是用单一的万有引力说明了千变万化的天体行为。因而现代科学是用简单性解释复杂性,这就隐去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

量子力学初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经典科学的简单性是与把物理世界理想化相联系的。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理想的物质客体。它不但用理想化的“质点”、“刚体”、“理想气体”来描述物体,而且把研究对象的条件理想化,使研究的视野仅仅局限于人们自己制定的范围之内。而客观世界并不是如此,特别是进入微观领域,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随机性;观测对象和观测主体不可分割性等都足以说明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现代科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了相对论的低速现象的特例,成为非线性科学中交互作用近似为零的情况,在量子力学中是测不准关系可以忽略时的理论表述。复杂性的提出并不是要消灭简单性,而是为了打破简单性独占的一统地位。复杂性是把简单性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其中,正如莫兰所说的,复杂性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复杂性比简单性更基本,可能性比现实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基本。[7]今天的科学思维方式,不是以现实来限制可能,而是从可能中选择现实;不是以既存的实体来确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认识和把握实体。复杂性主张考察被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对其作出层次与类别上的区分之后再进行沟通,而不是仅仅限于孤立和分离,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协同。

四、量子力学使科学活动中主客体分离迈向主客互动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个指导观念就是,认为科学应该客观地、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地获取“照本来样子的”世界知识。玻尔告诉人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实”,除非你首先描述测量物理量的方式,否则谈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测量,这一不被经典物理学考虑的问题,在面对量子世界如此微小的测量对象时,成为一个难以把握的手段。因为研究者的介入对量子世界产生了致命的干扰,使得测量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海森伯看来,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个矛盾:我们的观测仪器是宏观的,可是研究对象却是微观的;宏观仪器必然要对微观粒子产生干扰,这种干扰本身又对我们的认识产生了干扰;人只能用反映宏观世界的经典概念来描述宏观仪器所观测到的结果,可是这种经典概念在描述微观客体时又不能不加以限制。这突破了经典科学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客体自然存在的状态下进行观测的假定,从而建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的关系。

例如,关于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辩论了三百多年。玻尔认为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观察它。一种实验安排,人们可以看到光的波现象;另一种实验安排,人们又可以看到光的粒子现象。但就光子这个整体概念而言,它却表现出波粒二象性。因此,海森伯就说,我们观测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8]

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物理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它能够描述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够明确,关于自然我们能够“说什么”。

参考文献:

[1]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0-271.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2.

[3]刘敏,董华.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44-47.

[4]宋伟.因果性、决定论与科学规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9):25-30.

[5]彭桓武.量子力学80寿诞[J].大学物理,2006,25(8):1-2.

[6]疏礼兵,姜巍.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5):56-58.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4

1.振动检测技术现状

目前,国家已经对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关键生产设备,如水轮机、汽轮机、压缩机、风机、离心机、大电机等均制定了与振动相关的运行安全标准。如GB/t11348-89《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定和评定》、GB11347-89《大型旋转机械振动烈度现场测量与评定、GB4832-1984《大电机振动测量方法》、GB/t10895-2004《离心机分离机机械振动测试方法》、GB10068.2-1988《旋转电机振动测定方法及限值振动限值》。其他行业也针对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如GB10070-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t10399-1989《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上述行业振动检测技术较为完善,判定依据和方法一般在其标准中都有明确,应用时产生异议或分歧的概率较小。

起重机械行业属于特种设备范畴,其制造和检测多年受国家相关受法律法规约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中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主导。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振动技术领域,由于相关主管部门从未组织相关部门针对振动技术在起重机械行业的应用开展系统的研究,导致其在该行业的应用一直缺乏统一的判定依据和方法,更没有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

起重机械振动检测对象分类如图1所示。现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Q7016-2008《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测规则》B10.1条和tSGQ7002-2007《桥式起重机型式试验细则》B1.2条,都要求对起重机进行空载试验。空载试验结果须符合以下3项规定:一是操纵机构、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装置动作可靠、准确,馈电装置工作正常;二是各机构动作平稳、运行正常,能实现规定的功能和动作,无异常振动、冲击、过热、噪声等现象;三是液压系统无泄漏油现象,系统工作正常。其中“无异常振动、冲击、过热、噪声等现象”,一般现场检测人员可根据经验进行判定,发现异常可采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测。但上述安全技术规范对无异常的判定,却未建立或明确参考依据和方法,由此导致起重机械一线检测人员无法做到定量判定。

对制造厂家,目前国家仅在GB/t14405-2011《通用桥式起重机》、GB/t14406-2011《通用门式起重机》中规定了制动轮、制动盘等装配时轴向、径向跳动值上限,未对电机、减速器、制动器等主要零部件工作时振动3个物理量作规定。还有一点就是,其对整机运行时的噪声有上限规定,但对冲击异常规定不明确。由此看出,目前起重机械检测领域的振动检测技术不仅使用面窄,而且尚无统一判定依据和方法。

2.检测依据缺失探源

(1)行业落后

目前,国内起重机械制造整体水平与欧美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一是设计理念和发展现状仍以前苏联模式为主,二是设计时人性化需求仍考虑不足,三是制造工艺、材料、模块化配置等方面仍大大落后于欧美。正是由于国内起重机械制造水平的整体落后,导致起重机械振动检测如果完全参照电力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安全标准,将很难做到和实现,甚至与同为特种设备的电梯行业相比,其差距也十分明显。

(2)评判方法不足

起重机械检测时,应根据振动理论,结合与起重机械异常相关的振动物理量,如烈度、频率等参数进行综合判定。但实际检测时,一股采用人体感官作初步判断,必要时才采用如振动加速度一个或几个参数对振动和冲击有无异常进行复核。显然此种简单的评定方法无法全面反映设备运行状态。

(3)基础应用研究不够

近年,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相关单位虽然在门座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类别起重机械上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但这些研究均无系统性,特别是对起重机械异常的典型特征参数理论研究不够。此外,国家相关部门也不重视,未组织专门针对起重机械振动技术应用和标准建立的研究。

3.健全检测依据必要性

(1)满足乘坐舒适性

国家推荐性标准GB/t13442-92《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中,虽对影响人体舒适性的振动参数做了明确要求,但在起重机械行业却一直不受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发展,人们对起重机械的舒适性必将象对电梯一样提出更高要求。乘坐舒适性在电梯行业早已引起重视和得到应用,其检测手段、评价规则、基础研究等基本已经完善。如在电梯型式试验细则中电梯平均加速度、电梯、制动减速度、轿厢内噪声等参数,有明确要求,用于判定其舒适性是否达到要求。随着国外知名起重机企业优秀产品的不断进入,一些国内起重机企业已经意识到该类需求的重要性,如上海振华港机,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环节都考虑了振动和噪声对操作者舒适性的影响。

(2)满足安全监管

质检特函[2013]34号《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关于做好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检测工作的通知》和质检办特联[2014]224号《质检总局办公厅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在部分大型起重机械推广应用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及继续深入开展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对在用大型起重机械加装安全监控符理系统的要求。对大型起重机械的运行参数和状态进行采集和监控,并实时记录,可以追溯故障原因或判定是否违规操作。但上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仅要求对其制动状态进行监控,却无法获知起升机构、回转机构制动加减速度异常的原因。为了能使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逐步引入振动及其他检测技术。

(3)提升行业整体技术

如果在起重机械型式试验、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监督检测等环节,明确了如电梯平均加速度、电梯、制动减速度、轿厢内噪声等振动相关参数的判定依据和方法,将会倒逼起重机械设计、制造、安装各相关单位做好技术提升。只有在零部件选型、制造工艺、安装工艺等环节吃透的企业,才能做出符合要求的合格产品,这样便可逐步淘汰一批无技术实力支撑的企业,实现提升起重机械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目的。

4.升级路径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5

关键词:机械工程;应急设计;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全世界人为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灾难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出社会性、突发性、破坏性、连续性、难预报性等特点。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台风、森林自然大火、海洋自污染等;人为灾害如人为环境污染、交通事故、计算机网络黑客入侵、火灾、核电站事故等。为了抗灾、减灾和救灾,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和共同的紧迫任务,引起各国的重视。

二、机械工程应急设计的含义及对象

(一)机械工程应急设计的含义

它是这样一个设计系统,即在由于人为或自然灾害致使设计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波动的非正常情况下,实现特殊要求的急需的非现成的机械产品、装备的快速设计系统。机械工程的应急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机械工程应急设计是指非现成的而需快速应急的设计,往往包括快速设计与制造,而且是属带灾难约束的非正常情况下的快速设计与制造。

(二)机械工程应急设计的意义

开展机械工程应急设计研究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更主要是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意义在于:

一是机械工程应急设计的深入研究将为人们发明创造新机器、新机械提供有效的理论方法;

二是机械工程应急设计研究能加速机械专家智能化,实现真正的“专家”系统,有利于加速机械工程设计水平向自动化、智能化、最优化、集成化实现;

三是应急设计的机械产品提高了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当专利产品技术形成产业化的时候,可以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四是在机械工程应急设计的实践中培养了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其创新能力,提高了人们进行应急设计的自觉性及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使机械工程创新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这样,就促进了新产品的繁荣与更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机械工程应急设计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改进完善生产或生活中现有机械产品的技术性能、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二是创造设计出新机器、新产品,以满足新的生产或生活的需要。机械工程应急设计是建立在现有机械设计学理论基础上,吸收科技哲学、认识科学、思维科学、设计方法学、发明学、创造学等相关学科的有益知识,经过综合交叉而成的一种设计技术和方法。

三、加强机械工程应急设计的途径

(一)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

如快速设计、模块化设计、协同设计、自适应设计、大规模定制设计等也隐含着快速设计的含义。但是一般很少考虑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非正常情况下的特点,特别是考虑设计资源和设计系统本身受损情况。换言之,应急设计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应该在吸取或借鉴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和工具中有益的思想、方法基础上,针对应急设计带灾难约束的特点去研究。

(二)坚持模块化设计创新

产品机械结构的模块化,必然带动控制系统的模块化。制造系统的模块化,除加工设备的模块化以外,又将带动物流系统和系统控制的模块化,就是要求在相对独立的不同层次中都实现高度规范化和模块化,给不断按需求重构设备或重构制造系统提供了条件。

解决相似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相似系统各尺寸参数的相似比。根据各种物理现象的关系式推导出的由物理量组成的无量纲数群为相似准则。与相似准则各参数对应相似比组成的关系式称为相似指标。在基本相似条件基础上,用相似准则、方程分析、量纲分析列出相似比方程,可求得相似比。

模化设计是在开发新产品时,在相似的模拟工作条件下,设计相似的模型进行试验,通过测定模型性能,预测产品原型性能,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并进行必要的修改,进一步取得最优参数和结构。产品系列设计是在基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相似原理求出系列中其他产品的参数和尺寸。设计步骤是先设计基型产品,确定产品系列是几何相似还是半相似,选择计算级差,求得扩展型产品的参数尺寸,确定系列产品的结构尺寸。几何相似的产品还可按相似关系以生产成本进行估算。   

(三)应急设计的研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急设计的研究应针对各种机械产品和装备的灾难约束进行具体灾因和特性分析、决定对策,研究设计方法及其实现,提高应急研究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利用上述先进的方法、技术、工具,建立设计系统平台;从而形成其系统理论和体系,并注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

四、结语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6

【关键词】创新思想创新机械设计特点思维

一、创新机械设计的特点

创新机械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当前领域已经实现的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再创造。主要的设计依然是依托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原理,同时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综合设计领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更为奇特的设计,以求设计出更加创新,提高新产品的实用性。

从创新机械设计的特点来看,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学科综合性。创新机械设计往往会将多个实用性学科结合在一起设计,除了考虑到机械设计原理方面的知识,我们也会在其他方向的功能上作出开发,使产品的功能更为全面。

(二)低实验性。由于创新机械设计是建立在现有设计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所以省去了大量测试性的计算工作,而重点考虑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多方案判断。在创新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个不同的设计方案,最终执行者必须根据设计目标和需求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案,或者对备选的方案进行修改至可执行。

(四)方案变化性。在设计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需求变更,或者技术变更等情况,导致对接下来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这时候,要求设计者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快速的根据当前情况制定新的设计方案。

二、研究创新机械设计的目的以及意义

大力开展创新机械设计的研究工作,不但能够提高机械设计领域的水准,还能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在多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设计水准,制造更多更新功能更强大的新产品,将会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促使设计者、制造者提升自身水平,带动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三)创新机械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都具有专利权,具备很强的时代性、时尚性、功能性。能够获得大量的用户追捧,能够给设计方带来巨大的收益。

三、创新思想的思维模式

(一)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最终能够得到很多也想不到的结果,能够极大的激发设计者的灵感。这是一种没有固定目的和方向,不受任何固定思路约束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在思考过程中,将已知的信息归纳整理,并通过这些信息运用立体、扩散、反向等思考方式向外扩展思路,寻求更多的信息。由于不受约束,没有固定答案,发散思维往往能获得让人出乎意料的设计思路。

(二)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其实是一个甄选的过程,相对于发散思维的扩散性,聚合思维则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或者目标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一开始就会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探索,从不同的方向制定不同的方案来实现这个具体的目标,最后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来执行。

(三)想象思维。

想象是创造创新思想中,最为奇特的能力,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发明创造都是在想象思维的作用下诞生的。想象思维的基础也是现实生活积累的信息,可以分成再造和创造两类。再造想象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的重新想象。而创造想象则更为天马行空,更加的抽象,往往会想象出一些不在人类认知范畴,或科学技术暂时无法实现的事物。只有不断的想象、探索未知的事物,才能使得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想象思维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在以后还会一直积极的推动人类发展。

四、创新机械设计思维的2个原则

对机械进行设计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功能导向,以作用的原理为基础,之后再思考物理

原则1:最短路径

第一,要明确机械产品的所有功能;第二,寻找方便设计的最好的实例,提高设计效率;第三,使用最为准确的价值工程;第四研究最低价值的一些组件,得出它们现在所存在的冲突,并且以最小变动为目的,解决这些冲突。这一过程可以实现消耗最少的能量,即实现最短路径。

原则2:相似性联想

分析各相似的事件,并对其进行分类,对这一工作进行联想。而联想是否正确则在事物是否相似中得到答案。利用产品实例决定产品的相似性。若多种产品,它们都有同一种功能需求,则这些产品有相似性。

五、创新机械设计的实例:开发新型的内燃机

创新机械设计的实例中,无曲轴式的活塞发动机是在机器的中心位置安装圆柱的凸轮,在这一凸轮近处装多个气缸,于是该发动机就成为了多缸发的动机。在这个发动机内部,如果圆柱凸轮的轮廓形状有变时,则输出轴转动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在减速过程中可以实现增矩。这一发动机目前使用较为广泛,被应用机械与船舶两大行业中。

同以往复工的发动机相比,旋转式的发动机有体积小、噪声低、结构简单、重量轻等显著优点,而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技术上需要对这一发动机进行改进。

六、结语

必须多多吸收来自各方的经验。当我们寻找最成熟的方案时,吸收的经验、技术就能直接运用中方案中。由于,机械设计涉及知识广,因此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样在对机械进行设计时才能在自学中解决各种问题。自信、努力、勤奋是得到最成熟设计方案的基础与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竞,蒲明辉,卢煜海,李兆龙.三点悬挂装置下甘蔗种植机动力学性能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3,(02).

[2]蒲明辉,李兆龙,李竞,李敏,徐磊.基于Recurdyn和anSYS的甘蔗切割机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12).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7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推广研究;服务效益;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科技与农民的桥梁,是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和手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尽管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历史责任。

一、我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研究存在的问题

1、推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非农机专业人员占科技人员的多数。非专业人员所占比例的较多,导致推广人员不能科学地进行技术推广。同时,受编制的限制,农业机械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进入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工作,而原有的人员长期得不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导致推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给予到位的指导,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的发展。

2、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一些地方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工作人员中专业人员较少,且人员队伍呈现老龄化。在技术人员的分配上,有的农机站只有2~3名科技人员,技术力量薄弱。而在一些较先进的乡镇站和县级站,科技人员偏多,整个部门的人员都偏多,出现一些闲置人员,专业的优秀的人员少,使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3、财政投入不足

近几年,国家、省给予农业项目一定的投入支持,办公条件和场所有所改善,基本实现信息通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但对县级、乡镇站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缺乏经费支持。由于化肥、种子市场的开放,农机站的经营不理想,一些乡镇农机站甚至出现债务累累的情况,导致乡镇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同时,由于经费的限制,科技人员的待遇偏低,造成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轻推广重经营的现象。此外,各级财政缺少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补贴力度,加之补贴范围窄,导致新品种、新机具的售价偏高,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推广工作开展困难。

4、推广模式单一

目前,多数乡镇农机站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推广模式,多为行政命令式。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过程,基本是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推广项目的类型、推广方案、任务、目标等,乡镇按照给予的任务开展工作。这种推广模式使乡镇失去自,致使乡镇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不能依据当地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展,导致新技术、新机具不能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使推广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不能发挥推动作用。

5、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

当今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是服务生产环节,还包括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即产前、产中、产后。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乡镇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对农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实践经验丰富。但是,乡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较少,对满足农民需要的新方法、新机具、新技术能力有限,对于市场行情、种植信息无能为力。乡镇农机人员的知识欠缺,对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缺乏。而市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知识丰富,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能力较强,但对于农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相分离,阻碍农机与农技的顺利推广,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改进策略

1、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鼓励支持乡镇推广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市(县)级推广部门有步骤地对乡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教育、培训。政府应给予长期工作在乡镇一线人员一定的照顾,例如,职称评定、待遇等,这样便可吸引较多的优秀人才去乡镇工作,使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同时,要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准入制度,确保工作人员持证工作,对人员的引进实施聘用制,公开招聘农业专业的人员,为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增强队伍人员的专业性。

2、合理设置机构

应明确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职能的公益性,公益性职能包括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农业灾害、动植物病虫害的预防、诊治;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土壤肥力的改良、检测;农机安全生产等。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应将经营剥离出去,加强公益性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同时,还应设置综合性的推广服务部门,即把“兽医”、“农机”、“农技”合并为一个部门,在部门内部设置不同的岗位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解决推广机构臃肿的问题。

3、重视整体综合调查

研究对象的选择制约着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反映了研究者的涉猎范围和研究取向。研究伊始,国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研究以农业产业自身为调查对象,研究结论片面而零散;随后,研究者将农业产业与农机技术人员及农民均作为调查对象,并对地区产业进行整体考察,研究结论逐渐全面而深刻。当前我国学者仍以政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中的某一类为主考察农业技术推广状况,很少对政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涉农高等院校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常年跟踪,也缺少从农村直接选取大量务农农民进行广泛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较少,调查范围不广,研究结论只能适用于研究者自己所选取的具体农机技术推广对象,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大打折扣。为保障研究对象取样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某一地区全体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者为对象,整体考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主体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某一区域全体农户为对象,整体考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实际影响;同时,还要注重区域和国家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历史研究,在历史的整体考察与现实的整体调查结合中认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应然状况和影响。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的财政支持,是促进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有效措施。资金的投入,确保各级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有工作经费、实验基地,实现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新机具的试用等。这样便可让农民直接的看到新技术、新品种的成果,加快技术、品种的推广。政府对新技术、新机具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此吸引农民对新机具的购买,有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

5、改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

乡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需要开展工作,把提高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率为主要目标,根据农民、农业的实际情况改进其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完善服务模式。要转变服务理念,实现从行政干预服务模式向科技示范服务转变。要改进推广方式,从单一的推广方式过渡到综合的推广方式。同时,在服务内容、技术方面也要不断改进完善。在服务内容方面,改变原有的产前服务为主,加强对产中、产后的服务。在服务技术方面,改变原有的以种植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向牧业、林业、加工业等全面发展。提高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效能,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6、完善推广服务机制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应实施乡、县双重管理的管理制度,其中以县级管理为重点。县级的推广部门负责乡镇推广机构的经费、业务、人事的等管理,加强对乡镇人员的监督、管理、考核等。对于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评定应依据工作人员的实绩与业务水平。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技术推广、农业知识专业的人员一定的奖励,使工作人员专心、高效的开展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完善基层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

结束语

我国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人员素质低、队伍结构不合理、推广模式单一、财政投入较少等问题。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改进工作急需开展。通过提高推广服务队伍的素质、设置合理的服务机构、改进推广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等措施,解决其推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农民群众增收服务。

参考文献

[1]蒲春雷.浅谈加强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4):20.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8

【关键词】Logistic模型财务预警回归模型

机械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及工业发展,其上市公司的数量日益增多。截止2014年12月,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共计556家(含机械、设备、仪表),占整个沪深两市的21.05%。在机械行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存在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或退市风险警示处理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这特别是在2014年。呈现出这一高比例的St或*St股的原因较多,由财务原因而被特别处理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制造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适合行业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为此,对机械制造业及整个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势在必得。通过构建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对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债权人、投资者、供货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Logistic模型综述及相关表达

Logistic函数是在果蝇繁殖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并最早应用于人口估计与预测,通常把该函数又称为增长函数(Growthfunction)。由该函数构建的多元逻辑模型Logistic是依据被研究对象(或分析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判断其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模型的建立基础是累计概率函数,其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突破了自变量服从两组间协方差相等和多元正态分布的局限性等。相对于多元判别分析,该模型更为稳健且具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为此,本文选择该方法对机械制造业公司进行分析[2]。

在财务预警分析中,通常将概率最佳分割因子设为0.5,当分析对象的值小于0.5时表明其财务状况健康,相反则表明存在财务危机。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中,Logistic模型表述为[3]:

■1.1

式中,Yi表示第i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当i=0时为财务危机企业,当i=1时为财务正常企业;Xki为第i家企业的k个财务比率。

将计算得到的Yi值代入下式1.2进行再计算:

■1.2

其pi值便是由该模型得到的对第家企业的财务危机情况预估值。当该值大于0.5时表明存在财务问题。

综合上述两市,并采用对数表达,得到Logistic模型的常用表达:

■1.3

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原理可以看出,其模型不仅能对企业是否会发生财务风险做出很好的判断,同时还对其风险的大小可以进行量化。根据模型的理论背景,在实际应用中需有这样两个假设作为前提:(1)样本数必须为非回归参数;(2)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

二、研究对象样本及相关数据选取

本文以证券会行业板块中的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分析数据来自其中新浪网财经股票数据库,该数据库分析数据准确、及时,数据全面、可靠。

该数据库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共计556家,该类中的St和*St共计26家,占该类上市公司中的4.68%。

每个分析对象中,选取资产负债率(分析时用X1表示)、应收账款率(分析时用X2表示)、总资产周转率(分析时用X3表示)、主营业务利润率(分析时用X4表示)、每股经营现金流(分析时用X5表示)作为分析模型在计算过程中的参与分析量。资产负债率是资产负债表所有资产的总和同所有负债的总和相除得到的一个比值,对于其他指标的具体意义,在此不再详述。

三、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Logistic回归财务预警模型

(一)预警模型建立

采用统计软件――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16.0的Logistic回归功能,并选取回归方法为(wald)法,对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比、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经营流数据进行3次回归计算,得到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SpSS软件回归求得系数值

表中,B为变量系数;S.e为标准差;wald为wald得分;df为自由度;sig为伴随概率。

由此得到Logistic回归方程为:

■3.1

得到分析对象企业的财务危机情况预估值为:

■3.2

(二)回归模型统计检验

为验证所构建的回归模型,在初值-2LogLikelihood为91.702时,再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其输出值为表2所示(限于篇幅,该处只列出第三步回归输出值):

表2SpSS软件对模型计算的输出值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LogLikelihood值较大,表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拟合度较高。

(三)以川润股份为例,进行回归模型实例检验

根据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下面以川润股份(股票代码为002272)为例,进一步实例验证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计算公式中单位为元。

资产负债比为:■=32.4%;应收账款率:■=136.97%;总资产周转率:■=28.5%;主营业务利润率:■=0.705%;每股经营现金流:X5=-0.0956。

将上述计算得到的值代入式3.2中,得到:

■=0.534。

四、结果分析

通过对川润股份(股票代码为002272)为实例进行计算,其结果为稍大于财务危机情况预估的临界值,其财务状况正常。该企业主要以生产制造销售液压设备为主,通过结合当前的机械制造业情况来看,当前制造业确实处在“艰难时刻”,这是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实体经济低位运行的影响,投资增速逐步放缓这一些因素所致。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传统机械行业景气度低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同时,从该股2014年9月30日公布的财务摘要中也可以看出:每股收益为0.0096元;每股现金含量为-0.0956元。

注:本文计算及结果依赖于企业公布数据的真实性,同时限于本文仅对财务预警模型的理论研究,因此其计算结果对投资人、债权人等所有利益相关方不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五、结论

利用SpSS软件对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Logistic回归模型参量。从而构建出当前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进一步将该模型中利用软件进行统计验证,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拟合度较高。

以某公司为实例,利用该模型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为该公司超过财务危机情况预估的临界值,该公司财务状况正常,对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方法、实际应用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常立华.对企业财务危机临界点的认识[J].财会月刊,2008(4).

[2]刘彦文.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9

关键词:包装机械;包装工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13-03

包装机械是包装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包装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科基础。作为工科背景的大学本科生来说,包装机械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直接反映在学生对所学包装机械的理解程度及其在毕业设计中所设计相关机械的整体方案的选择、确定和具体执行机构、传动机构的设计上。笔者在这几年的包装机械课程教学和指导设计题目与包装机械相关的本科毕业生过程中发现,包装机械的教学效果与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很大关系,由于包装机械课程内容繁杂、涉及机械相关课程较多等特点和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目前包装机械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文针对包装机械课程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从事包装机械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对提高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包装机械课程特点

包装机械课程主要讲授用于完成全部或部分包装工序的包装机械执行机构和传动机构的原理和主要结构。综合来讲包装机械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包装机械种类繁多,各种不同包装机械的结构差别很大。根据2010年国标对包装机械的分类,常见包装机械有12种,在目前高校使用的包装机械教材中大多数是每一章讲述一种包装机械,各章节大多相互独立,使课程内容繁多。但是由于课时有限(32学时,去掉6学时实验,讲课学时只有26学时),很难把每一种包装机械的功能、结构和原理等都讲述的非常详细。且有些机械如灌装机械、封口机械等,完成同一功能的机械由于包装物料的不同使其结构和原理相差很大,这些章节内容相对更多,难度更大,而使讲授这些章节所用学时更多。

2.包装机械课程偏重于机械类,内容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自动控制、包装材料、包装工艺等多方面内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包装基础知识。对于具体包装机械来说,由于涉及机械结构动作、配合等相对抽象问题,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二、在包装机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包装机械课程教学内容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而上课学时有限,且学生基础相差较大,使包装机械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内容太多,学生对机械工作过程和结构理解困难。由于学时限制,几乎每一次课都要讲一章的内容。包装机械具体结构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复杂,但是一台包装机械基本上都包括不同执行机构、传动机构和支撑结构,一个包装工序的完成往往需要几个机构的协同工作,强调机械结构间的相互配合,同时要求尽量用最简单可行的机构完成预期功能。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知识,可能考试的时候成绩很高,但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理解具体机构的原理和结构,参照教材和找到的机械示意图或结构图,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讲机械的具体结构,包括机械执行结构、传动机构和支撑机构。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使教师课上增加了教学量,同时影响了课程主要内容的讲解,使实际的教学效果一般。曾经有同学跟笔者反映,“老师你这么用力讲课,机械结构讲的那么深,可是我们有一些还是一知半解,很多机械结构你讲的我们就明白,不讲的我们还是不懂。另外,感觉一堂课的内容太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将包装机械的主要内容生动、易懂地讲述出来,并且使学生理解进而掌握,是包装机械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

2.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参与性差,积极性不高。由于包装机械教学量的限制,一般讲课时为了将内容讲授全面,经常造成课上讲的内容太多,几乎是“满堂灌”的状态,很容易使学生疲惫,且理解、接受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讲课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不会主动参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包装机械课程主要讲的是机械结构和原理,需要用到很多机械示意图和结构图。由于机械图一般很复杂,用多媒体显示的时候,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单纯依靠教师课上讲解,学生很难短时间内把机械图的机构和原理弄清楚。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是包装机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课程考核方式。包装机械课程考核一般从期末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三个方面进行评定。考试时基本上由任课教师依据课程主要内容,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学生会根据任课教师考前所划的考试重点进行复习,不对课本内容进行全面认真地学习和复习,很容易造成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出入较大,不能准确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任课教师本身的局限性也会致使考试试题的题型比较单调,题量较少。此外,为了考察学生对课程中很多基础知识的考核,个别题目在几年的考试中可能会重复出现,使试卷的难易程度、题量大小等各方面难以控制。考试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使教师对讲课过程中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包装机械讲课过程中的改进设想

通过几年的包装机械课程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1.教师的教学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应该以严肃的态度认真对待所讲述课程。杨印生老师曾说过“做不好科研的教师肯定讲不好课”,这里的科研应该是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也就是教师对所讲述的内容从科研角度进行的详细研究。教师的讲课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只是把书上的东西讲出来,教师讲课应该是在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相关机械设计经历、研究经历,把课本上的内容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角度讲述出来,指出相关重点和难点,对所讲述机械结构、原理进行过详细研究,不只是单纯讲述课本内容,才能使讲课内容丰富、充实,学生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

2.课程内容的选择。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讲述机械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讲清楚并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包装机械讲课时一定要突出重点,可以每一章即每一种机械,找出一个典型机械,对这个典型机械的原理、结构和设计进行详细讲授,此类机械的其他机械由学生自学,通过作业或讨论课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灌装机械,先讲不同物料的灌装原理,然后针对一种物料的灌装机械进行其结构和原理的重点讲述,其他类型灌装机械由学生自学,并通过课后作业、课上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效果。这种方法重点突出,内容完整、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同时课后自学部分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3.调动学生积极性。通常机械课程都是逻辑性很强的、很固定的内容,使课程生动起来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多媒体电子课件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模式把包装机械结构和原理涉及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直观体验机械运动过程,充分理解机械结构和原理,这是语言描述很难达到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使用电子课件,讲课语言的丰富、幽默、通俗易懂,以及学生容易理解的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例子的使用,都可以使课程内容生动起来。

对于机械的学习来说,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程里,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非常重要,也就是使学生从上课的被动听讲,到主动投入,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一台机械的讲课过程中,可以先由生活需要引入机械,找出机械要完成的功能,即机械执行机构都有哪些,然后提问学生,这些功能可以用学过的哪些机构来实现,如何实现,最后和学生一起完成机械的整体布局和工作过程,力求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当中。

4.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讲课时不能教师一直讲,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即给学生内省的时间,教师讲课时适当安静一到两分钟,让学生思考、回忆。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讲课不一定要有声音,有些时候,安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段安静时间在引导走神学生回到课堂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5.考核方式的调整。首先应增加作业、课堂表现等在成绩中的比重,硬性提高学生的上课主动性。作业题目尽量脱离课本,布置一些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分析后,须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的设计性题目,提高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其次是考试前不划重点,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全面认真地学习和复习。在期末考试内容中,增加主观性题目的比重,编制试题前,应根据大纲要求,认真分析课程各章节考核的重点、难点,使考试题目重点和难点突出,题目类型合理、丰富,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适当,题量适中,既要考察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又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试题间应该彼此独立,不相互牵连,一个题目中考察的内容,其他题目中不会重复考查。

四、结论

包装机械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如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十分重要。从教师讲课态度、课程内容选择、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考核方式的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改进,是提高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高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备课,需要教师课上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将抽象、复杂的问题解释清楚,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总之,教师用心备课,多种讲课方法交叉运用,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效果的很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光.包装机械课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段青山,李叻加,廖婷淑,等.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2,(11).

[3]王芳,赵美宁,袁艳,曹乐.包装机械设计试题库的建设与探索[J].包装世界,2011,(1).

[4]李晓刚.“包装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3,(2).

[5]蔡和平.包装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1).

[6]褚晓珂,王为波.浅谈包装机械课程改革[J].科技教育,2010,(10).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篇10

关键词:牙周病;派丽奥抗生素软膏;机械治疗;临床疗效

众所周知,牙周病属于人体常见的细菌性口腔疾病。而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生活饮食习惯的逐渐改变,其此病的患病人数也呈日益上升趋势[1]。本院就通过比较分析传统机械与药物两种方式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理想的牙周病治疗方案。特开展了专项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现报导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将抽取出于2011年元月到2013年元月间就本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牙周病52例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将上述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9至53岁,平均年龄(34±4.8)岁。研究组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1至49岁,平均年龄(37±5.3)岁。两组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牙周病,口腔中至少一颗以上的牙齿出现牙周袋探诊深度大于4mm,且伴有出血症状。两组治疗前均排除其它重要器官及系统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及半年内抗菌药物使用史,且两组就性别、年龄、患牙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可纳入统计学对比研究。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局部机械治疗的方法进行,而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机械治疗基础上联合派丽奥抗生素软膏予以治疗。其具体为:医院对所有患者均就治疗前期充分进行了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口腔卫生护理工作,且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完成各项牙周辅助检查。治疗中牙周机械局部治疗以龈下洁治术与牙根面平整术为主。而研究组患者则在上述机械治疗基础上给予口腔内药物牙周袋注入派丽奥抗生素软膏(药物成分为盐酸米诺环素,商品号:H20020306,由日本SUnStaR株式会社生产[2])予以治疗,每周一次,持续治疗一个月以上。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其各项牙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予以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

1.3统计学处理该次研究结果及统计数据均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且结果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结果中计量资料均由(x-±s)表示,组间差异与计数资料则以t及x2进行检验。所得结果以p0.05表示为无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就治疗前,其各项牙周检测指标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而就治疗后,其研究组患者各项牙周检测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牙周病属现今医院口腔科中非常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由于其当今社会人群的生活质量不同,其发病率也不断增长。此病的就病因来讲其主要取决于细菌感染,而菌斑类微生物则是其中为之典型的因素。而针对对于此病的病因,采取抗感染且控制感染原的原则不适为最佳的治疗策略[3]。当今临床中广泛运用的机械局部治疗已成为公认最具疗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此治疗方法也存在着只能清除牙周表面菌斑而导致控制不彻底等弊端。派丽奥抗生素软膏(minocyclinehydrochloridehydrate),即盐酸米诺环素属近年来一种较新型的抗菌缓释型药剂。其能在抑制牙周组织中胶原酶活性的基础上,明显阻止牙槽骨的吸收,从而促进牙周新附着的生长。而将此药物注入口腔治疗牙周袋中,联合应用于牙周病的机械局部治疗,其临床疗效更为理想[4]。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就治疗前后,其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等各项指标对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派丽奥抗生素软膏属一种治疗牙周病的理想性药物,运用此药物联合常规机械局部治疗其疗效更为显著,故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万龙,宋娟.综合性医院口腔科急诊208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5(5):634-635.

[2]吴勇,于晓霞,金艳,等.米诺环素对人体牙周韧带矿化能力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2,19(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