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3:24

成本会计管理篇1

关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理论界曾出现过许多的观点,尤其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理论构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东尼教授的观点引导下做一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分析:

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把会计对象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加以表述。另外,它还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项目,会计恒等是描述了各个要素的数量关系,按照安东米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恒等式应修改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与此变化相适应,安东尼教授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讨论。①单独设置“业益”要素。会计要素及其设置数量的多少,主要应该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虽然会计要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综合信息,根据安东你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构想应该单独设置“业益”要素取代原来的“净收益”或“全面收益”要素。它在数量等与资产总额与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之间的差额。其主要来源是主体的经营活动。②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要素的重新定义。安东你教授认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无法提供解释会计主体实际发生情况的信息,同时,它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安东尼教授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具体表述如下:①资产是主体的资本存在形态。资产包括货币性项目、未耗用成本和各项投资。其数额未凝固在各种资本存在形态上的数额。②股东权益反映由股东提供的资本数额。它包括股东直接投入的资产以及这些资本的应计利息。

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计其他有关信息,这是一切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所共有的,并不以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资本成本会计业不例外。但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显现成本,即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隐含成本,即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资本成本中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中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又包括隐含成本。

3.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早已存在。例如: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四项准则。资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质量特征方面也符合这四项准则。①就相关性而言,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中的隐含成本,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游泳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回答是肯定的。②就可验证性而言,对于资本成本会计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来说,它是指根据相同的数据和方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专业人员进行权益资本成本的结算,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到相同的数据并不难以实现,因为在高度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模型中所取得有关变量树脂相同,计算结果也会基本相同。③就公正不偏性而言,它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过程中不渗入个人偏见,以免损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既然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具有可验证性,那么,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通过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结果来进行验证,从而敦促会计信息系统遵循公正不偏性准则。④就可定量性而言,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4.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问题。会计假设侍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使整个财务会计结构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具有普遍有用性。资本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分支,它只是强调在确认成本是,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在会计所处环境、核算对象等方面无很大区别,因此,财务会计上的四个基本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仍然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

会计原则既是会计假设的延伸,以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又是对会计实务中存在的某些共性的高度抽象。它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只是在稳健性原则的问题上,有些争议: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在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时,借记“资本成本”账户,贷记“留存收益”账户。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在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也就确认了权益资本收益,在收益实现前便确认的做法,违背了财务会计的稳健原则。但若从资本成本会计的角度看,事实却不尽如此,①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夏,企业当期的净收益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两部分。若把本应属于成本的部分作为净收益,实际上是高估了当期的净收益。如果按照稳健性原则的定义,应该说,违背稳健性原则的不是资本成本会计而是现行财务会计。②随着经济环境的变革,经济流动的不断创新,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稳健性原则及其相依存的实现原则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行财务会计的理论如会计的确认基础、会计的计量属性等将受到冲击与挑战,因此,稳健性原则仍应作为资本成本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5.关于安东尼教授的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的简略

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主要涉及两个问题:①资本城本,尤其是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问题;②资本成本会计本身的问题,即如何将权益资本成本计列于产品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安东尼教授分别提出了设想,首先,第一个问题,他建议可以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率;其次,第二个问题,它在题为“权益资本成本”的论文中对资本成本的核算程度提出了具体的设想,这一部分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重点论述。

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框架的影响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是连接财务会计与管理块的桥梁

在现行会计理论体系中,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外”,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内”,资本成本会计则起到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它“对内”可提供决策信息,以有效控制企业所有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对外”可提供真实和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可让投资者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还可为国家、主管部门和银行等提供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第二、资本成本会计协调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对于费用或成本的解释从来就有其高度的理论概括,而“会计学则会因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各项要素以不同的构成内容”。另外,经济学认为,企业所有资本的来源都是对一定资源的占用,应该是有偿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也应该是成本的一部分。资本成本会计是两权分离的产物,权益资本成本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机会成本,在经济学的收益计算中,它是被扣除的部分。然而在会计学中,权益资本成本却与债务资本成本一样,都是能较为直接的取得的社会资本形式,对资本所有者与使用这而言,其经济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在会计上,在我国的现行的现金流量表里,把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同化分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把利息支出和股利支出同化分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这更加表明,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将权益资本成本作为成本项目,在收益中减除,是与经济学一致的。

成本会计管理篇2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有了很大的调整,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降低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国家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此来保证国内经济结构的均衡合理性。成本管理作为会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若能够做好成本管理,就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撑。

2作业成本管理概述

2.1作业成本管理定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业成本管理已经逐渐被各行企业所接受。作业成本管理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的高效性,同时,也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作业成本管理要素

资源、作业、作业成本对象、动因是作业成本的管理要素。其中,作业资源及成本对象是作业成本的承担者,而作业动因则是引发企业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作业成本管理的成因:首先,作业资源,资源涉及到的内容较广,其不仅包括企业能源,同时,也包括企业所必须的设备、人才、物资等内容。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其主要是指作业的费用支出,即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费用。其次,作业,在企业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作业是其核心,依据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层次和范围,我们可以将作业分为单位作业、支持作业、产品作业等等。其中,单位作业是指能够使单位产品或服务受益的活动,作业资源在单位作业中的分配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产量或者销量。支持作业是指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工作,资源在支持作业中的分配,能够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批改作业主要是对企业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资源在批改作业中的分配,能够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再次,成本对象,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作业成本对象进行计量,计算出成本对象的利润,以此来确定企业营销的客户群体,把握企业发展战略方向。最后,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是对作业计量指标进行的解释,其可以详细的反映作业成本。其中,作业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

3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想

3.1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管理理念

为了保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在构建成本管理会计体系过程中,成本管理人员应树立作业成本的管理理念,即以作业成本为核心,构建企业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对作业资源及会计对象的分析,了解成本管理水平,保证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减少企业的能源浪费。[1]

3.2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增值作业;一种是增值作业。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企业“客户价值”的分析,判断企业成本管理属于哪一种标准。这样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本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另外,企业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企业低效经营的环节,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整治,降低这些工作环节对企业物力、人力及财力的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建立一条完善的管理链,保证企业每个经营环节的联系性,形成一条科学、有效、合理的作业结构,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3.3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步骤

确定了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理念和方法后,我们需要对会计体系的管理步骤进行分析,以此来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保证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2]为了充分发挥作业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作业进行分析,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成本管理目标,然后才能依据管理目标确定管理办法等等。因此,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对作业进行深入分析,将作业程序比较重要、增值空间较大的作业放在首位,然后依次对作业进行排名,这样,成本管理人员可以依据程序的轻重缓解来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而保证成本管理的效率。第二,对成本动因进行分析,通过上文对成本动因进行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交易性动因、延续性动因和精确性动因。成本管理人员在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时,可以依据动因的不同分类,对作业的发生频次、消耗的资源及所需的时间进行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作业成本的效能,保证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处于高效阶段,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第三,对业绩计算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成本及动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企业业绩进行计算,能够将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效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分析作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引入作业成本能够提高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作业,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明君.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240-241.

成本会计管理篇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会计这门原很单一的课程,也在不断的发生和变化。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用户提供财务报表,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工作的汇总,进而编制财务报表的工作。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使得管理层可以据此进行正确的决策,也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决策起到依据的作用。成本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对公司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以使企业可以在经营的过程中降低营业成本,使企业的利润可以达到最大化。它其中的各门学科的内容正在向其他学科的内容上不断的扩张,进而形成了各门课程之间原本很清晰的界限,现在越来越模糊,因此,各门学科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进行着与时俱进的修改中。从实践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财务会计专业的工作也在不断的和其他学科在逐渐的趋同中。本文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

1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的年代来看,会计的产生时间较财务管理更早一些,从会计的复式记账至今,会计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史了。财务管理的发展是和经济学、金融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而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现代的企业制度的影响。

1.1.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在现在的教学工作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主要是在资金时间价值、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等方面。www.133229.Com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和方法的讲解,而在财务管理中,我们主要的侧重点是在对于决策时对于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例如:关于货币的时间价值这项教学内容,在管理会计的课堂上,可能主要教学生们如何应对在各种情况的算法,而在财务管理的课堂上,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具体运用它。

1.1.3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差异。

在会计学科中,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交叉是非常严重的,成本会计的主要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关于各种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以于成本的控制和分析则是在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中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只教算法,管理会计还教成本管理的现况。我们应该把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做到分离出来。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两个会计学科是以成本会计的内容为基础的,在学习成本会计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课上学到的标准和原则,并且根据具体的标准和原则进行适当的协调。例如: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到很多的核算方法,像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具体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算法,财务会计会根据核算方法算出的数据进行损益表的编制,它根据不同核算方法所算出的数据也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结果。在管理会计中,对于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变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方法,它们是管理会计内部报表的基础。当我们运用管理会计计算成本的数据时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数据分开计算,因为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同一个数据库的数据可能会得到很多种成本的数据。

1.2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是会计这门学科中的,而财务管理这门学科在本质和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这门学科,作为会计的两个大的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而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

近年来,关于会计信息的造假案层出不穷,这主要是因为会计披露信息的局限性造成的,因此,很多人对企业对外报出的会计信息失去的信心。所以,我们需要对财务报告对外报出的信息进行改进,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关于计量属性方面,我们不能使它远离会计的职能,在对初始成本的确认上,我们应该选取最能表达的计量属性。在报告的内容上,我们不应只是局限于货币这一个固定的值上,我们还可以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和核心技术进行对外的报告。

2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在现代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目标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股东也正是因为它才会在企业中进行投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的一致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也是创造价值,并根据价值的增长规律对价值进行计量、评价和报告,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企业财务总监的职能,优秀的财务总监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都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的决策和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报告和预算系统。这个财务报告应该汇集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各门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即用通用的会计标准进行财务报告,也能根据管理要求对各业务板块、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进行过程监控和风险预警,建立一套统一的业绩衡量标准。

成本会计管理篇4

1.1现代成本会计的概念

现代成本会计在传统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它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符合当前企业经济运行的条件。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

1.2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

二、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电子技术运用于产业形成了高度电脑化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形成了新的制造环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成本会计技术。现代成本会计发展适应了企业管理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2.1在企业高层决策管理的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和相应的分析研究资料,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2.2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水平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现,表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部分,如何将战略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引进和运用于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的一步。成本会计认为采购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对成本的管理中不应仅仅要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

2.3在企业市场定位管理中的应用

在成本会计系统中,首先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问题,一是考虑产品类型的定位;二是考虑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定位。在生产阶段,成功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以高质量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和生产组织等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据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及外部市场环境,对几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求出备选方案。再结合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从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的实施也推动了企业信息化进程。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使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

2.4企业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

实施现代成本会计的目的即是降低总成本,对成本实行优化管理。主要应从适宜质量控制、网点布局控制、完善售后服务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控制,主要是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力求实现适宜质量与较低成本的最佳结合。为此,应当注重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其次,要注重从战略成本会计角度强化质量经济分析。定期向户进行调查,然后将信息反馈给成本会计部门,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成本质量得到优化配置,有效的削减隐没成本。销售阶段的的成本会计系统可以通过网点配置与布局的合理化进一步得以实现;最后,完善售后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成本会计管理篇5

【关键词】责任中心;成本控制;预算程序

一、案例分析

1.伊利集团概况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集团)成立于1993年,历经十年的竞争,以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为代表的基地型企业成功超越了以光明、三元股份为代表的城市型生产企业,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真正的领军者,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乳业领军者,也是唯一一家同时符合奥运及世博标准、先后为奥运会及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中国企业。

从2003年至今,伊利集团始终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并以极其稳健的增长态势成为了持续发展的行业代表。2011年1-12月,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74.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6%,超额完成全年既定任务。产品结构和品牌的双重升级成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产能的全面释放,伊利的龙头地位日趋稳固。

2.伊利集团高效的成本控制――基于成本中心的具体分析

伊利集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龙头的地位,适时地采用了责任会计这一管理方法,即明确的划分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这一管理方式所带来的不仅是收益的增加,更使得公司内部员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责任感。

(1)伊利集团成本中心的产生

成本中心是对成本和费用承担控制、考核责任的中心,是对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对成本加以控制、考核的责任单位。伊利集团的成本种类繁多、计量复杂,其中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前期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这就导致了成本一直居高不上,企业利润受阻。

伊利集团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了实行责任会计的相对考核指标,并根据投入和产出是否相关将成本中心分为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成本中心。

(2)伊利集团针对成本中心的重要举措

成本中心的成立对于企业的成本节约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伊利集团对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成本中心进行了科学化的划分,并将每个大的成本中心细化到厂、分厂、车间、班组、个人、其他,同时明确了各责任中心降低成本的任务。

成本中心的核心工作是根据公司的总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预算方案,将成本降低目标合理的分配给各个晓得成本中心。

①严格的预算程序

在实施责任会计的过程中,成本预算的准确科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企业运行的财务指引,更会直接影响各个成本中心的绩效。伊利集团在实施预算管理时,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拟定了一套科学高效的预算执行方案:

首先,成立预算委员会,负责落实企业的预算方案。建立有效地组织机构管理原则,保证预算编制和实施中各个层次、环节都能始终围绕企业的目标展开,为预算责任的分解落实和有效管理奠定基础。

其次,构建预算责任网络。

然后,企业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

最后,广泛宣传实施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知道每个员工都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②合理科学的任务分配

在利乐包装、原奶成本、职工薪金等多项企业开支上升的压力下,伊利集团将成本节约任务下达至各个责任中心并制定了详细的流程实施计划。在实施责任会计管理的过程中,从事一线生产的各个生产部门是与成本连接最为紧密的,现以划分为标准成本中心的冷饮、液态奶等事业部为例,简要说明伊利集团自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后在节约成本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③严格的执行政策

伊利集团在企业内部科学的实施了责任会计制度,并制定了保证计划有效执行的相应政策:①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明确各责任中心营承担的责任,同时赋予他们相应的管理权利,并根据履行情况给予适当的奖惩;②总体优化原则。要求各责任中心目标的实现要有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③公平性原则。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处理应该公平公正,要有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④反馈性原则。要求各责任中心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⑤可控性原则。各责任中心只能对其可控和管理的经济活动负责,对其权利不相及、控制不了的经济活动不承担经济责任;⑥重要性原则。要求各责任中心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点差异进行分析、控制。

二、责任会计实施效果评价

1.伊利集团成本控制的显著效果

通过责任会计的实施,伊利集团的成本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分析2007年―2011年标准成本中心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可以看出,伊利集团在推行责任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执行,对成本的节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2011年间,液态奶平均成本节约率6.21%、冷饮13.18%、奶粉及奶制品14.02%、混合饲料9.20%。这样比例的节约率对于乳品行业是十分难得的,得益于管理会计制度的优良体系,以及伊利集团强而有力的实施力度。

2.伊利集团使用责任会计效果分析

伊利集团成功的成本节约对于众多无法受益于成本会计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透过伊利集团值得分析的数据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伊利成功的本质原因,现分析如下:

(1)预算科学精准,下分成本降低任务时本着合理化、公平化的原则;

(2)制定了保证计划有效执行的6项相应政策。任何制度想要取得一定的成效都要在执行前明确具体程序规则,伊利集团的6项制度公布后得到了员工普遍认同,而后得以顺利贯彻执行;

(3)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在伊利集团实施责任会计时和很多企业一样受到了众多阻力,毕竟对于任何一个部门而言,削减成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伊利集团精诚团结的企业文化倡导员工以厂为家,真正为伊利的长远发展着想,齐力为企业整体的成本降低努力;

(4)激励机制。众所周知,作为世界500强的伊利集团,对于职工薪金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但伊利集团对于超额高质完成削减成本任务部门制定的奖励机制无疑是相当诱人的。伊利老总潘刚在2007年年度伊利集团总结会上表示:“任何为伊利发展做出贡献的部门、个人,都应该受到伊利的表扬,都是伊利的功臣。”

(5)技术、管理方法的改进。成本的削减依靠的是技术、管理方法的改进,而不是偷工减料。伊利集团按照责任会计的管理理论,加之自身研发技术的不断改进、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成功的达到了削减成本的目的。

三、结论

当前伊利的成本预算是以期年数据为参考,加入公司的财务状况、各部门实际操作能力、员工接受度等因素综合制定的。在这过程中,并没有结合顾客对企业产品预期的变化、创新的替代成本、员工换岗的潜在价值,如:多味化生产导致的成本不确定性、员工换岗产生的潜在人力储备价值与生产成本关系。

现结合伊利集团原有分析模型,加宽伊利集团成本分析维度。

加宽维度的成本分析模型是针对伊利集团量身制定的,也可为相关行业借鉴所使用。具体说明如下:

财务角度:依照部门的生产现状、企业可用于生产的资金情况等与资金有关的角度考率成本的降低程度;

顾客期待:调查顾客对同一产品二次升级的期待,结合顾客需求,核算二次升级的最低成本;

技术改进:技术的改进无疑是最能够减少成本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核定技术改进的综合利润;

员工换岗:员工换岗表面上可能显现出成本的增加,但这是人才储备的一个有效途径,属于待摊费用,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志全.论责任会计体系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运用[J].经济问题探讨,2002(3):18-21

成本会计管理篇6

【关键词】成本会计难点建议

【abstract】thistextanalysestheweaknessofstudentsandthedifficultyofteachersatthecourseofcostaccountingteaching,theautho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ccordingtopersonalteachingexperience.

【Keywords】costaccountingdifficultysuggestion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每次上这门课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带有一种“畏惧”感,担心学不好这门课。的确,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会计专业课,它必须掌握《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产品的成本进行预测、计算、分析,最终为有关决策者提供信息。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计算量大且抽象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畏惧”《成本会计》课程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牢固,遇到相关的会计处理不知从何下手。如对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区分不清;对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和结转似懂非懂等。

㈡不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当中的要素消耗。对大多数专科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题,因为一般的专科学校财经类专业不开设生产工艺类课程,所以,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的过程,各生产阶段的要素消耗自然不清楚。

㈢学生缺乏“系统”的观念。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成本的构成要素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的成本项目是关键,要正确计算成本项目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局的、系统的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学习成本会计,弄不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而感觉所学知识很凌乱。

㈣计算能力相对较弱。会计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差一些,尽管成本会计当中没有高等数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一些较抽象的数学计算,许多学生难于应付。

㈤教材内容的差异。目前,成本会计的教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在内容和体系的编排上也是差异很大,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一些不便。比如在成本的预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编排顺序(主要是一次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成本的分析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

二、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当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㈠消除“畏惧”心理。为了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我在第一节课不去直接讲成本会计的概念和内容,而是通过身边的几个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提问,由学生来回答并展开课堂讨论分析。第一,“你们使用的桌子和椅子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里我有意没有限定生产场所),生产当中都有哪些消耗?”。这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学生是看着桌子找答案;有些学生从车间的情况回答问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消耗;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买树、伐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的消耗来回答问题。针对这个状况,我把其中的一些意见归类写到黑板上,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接下来我给他们一个参考答案。最后,强调指出成本会计要做的就是算出桌子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这就是成本会计的第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简单的讨论,把成本会计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学生身边的东西。其次,成本会计并不是就成本算成本,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这样又提出成本会计第二个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提高效益的途径有哪些?”,此时学生提出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和增加收入的途径,这样成本会计的第二部分内容-—“成本控制”自然就引出了。通过这个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打消了学生的“畏惧”情绪。

㈡树立“系统”观念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概念,在讲解制造成本法时,仍然以桌子为例,桌子可以被看成一个整体,他由桌面、桌腿、桌斗等部件组成,只要这几个部件做好了,组装起来便成为桌子。同样道理,产品成本也是由几个项目组成的,只要产品成本项目算出来,当期的产品生产消耗便能找到,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等于算出了成本,并据此初步引出制造成本法的一般思路。

㈢突出“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计算是成本会计的一大特点,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1、费用要素的分配从理论上讲,所有费用分配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费用的分配标准,这一点在讲费用要素的分配时必须讲清楚。如材料费用分配的标准可用定额材料消耗或重量,人工费的分配标准可用实际(定额)工时等。有关公式的描述最好采用文字方式,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分配费用的公式可概括为:

费用分配率=

某受益者应得分配对象数额=该受益者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

2、关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上,顺序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先讲哪一个呢?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尚无统一标准。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一次交互分配法,后讲顺序分配法。因为有了一次交互分配法的交互分配结果,在排列辅助生产部门的顺序时就容易多了,否则还要专门计算一次辅助生产部门的消耗,加大了计算量。尽管这样做没有考虑分配结果准确性的逐渐增加。

3、适当保留小数,尽可能提高费用分配的准确性费用的分配尽管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符合实际情况,但也应力求准确,尤其在分配率的处理上应保留小数点后4~6位,否则,利用分配率计算的结果和差额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从而使有关费用分配不准确。有的教科书对这一点不太在意,同一个例题中分配率的小数点保留位数不尽相同,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4、把握成本计算方法的难点和关键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解。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当中,品种法是基本的方法,熟练掌握品种法对于学习分步法和分批法均有帮助,因为品种法的程序体现了其他两种方法的程序,利用分步法和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离不开品种法,因此要求学生对品种法必须熟练掌握。

⑴教学中,对品种法除了一般的讲解外,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例题介绍其计算步骤和方法,这一部分并不抽象,主要是太繁琐,通过做题使学生掌握步骤和方法是关键。为此,我一般讲两个例题,一个是教材上的例题,这个例题不难,有助于学生了解品种法的过程,但是,它不宜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第二个是自编例题,在讲解这个例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其思路,进而完成其全部计算过程。通过这两个例题的课堂讲解,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品种法。

⑵分步法有两种费用结转方法,即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成本的还原,还原的基本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上一步骤产出的半成品成本结构进行分解,如此自后向前逐步分解还原,直到第一个加工步骤为止,然后再将各加工步骤相同成本项目的金额加以汇总,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具体计算当中有两种方法,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第一个方法,再从第一个方法中推出第二个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是:

①倒推法

上步骤半成品成本项目构成=

半成品成本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本步骤产品所耗上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上步骤半成品成本项目构成

②比重法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半成品成本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本月上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中该成本项目金额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由以上可以看出,两种方法计算公式所包含的内容完全一致,形式上的区别仅在于分式的分子和后面的成数项换了一个位置,前者在理解上更简单一些。目前,许多教科书是直接给出第二个方法,虽然这样做起来简单,但不易理解。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一是结转过程的抽象性,这个必须通过图示说明,一般的教科书均有相关图示,尽管各种表示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道理是相同的;二是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各生产步骤费用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广义在产品的理解和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计算。广义在产品从定义上理解,只要产品生产最后的加工步骤没有完工均按在产品处理,实际计算中采用如下公式更简单一些;

某步骤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后续各步骤期末在产品数量

+该步骤月末狭义在产品约当产量

另外,计算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时,若最终产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不是一个,则转入产成品的份额就必须考虑这个耗用量的问题。在这里必须加上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一辆自行车有两个轮子、若干根辐条、若干颗珠子等等。用公式可表示为:

产成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产成品数量×单位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数量

5、关于成本报表的分析方法

⑴在成本报表的分析当中,连环替代法是一个基本方法,这个方法应该强调的是影响总指标的各种因素的排序,在排序的时候应该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先内含指标后外延指标、先实物指标后价值指标,同性质指标看相关性。替代方法虽然简单,但必须让学生明白替代顺序,具体做法是按指标的排序结果由前至后逐个指标由基期到报告期改变,在改变某一个指标时,该指标前面的指标固定在报告期,而该指标后面的指标固定在基期,某一指标改变前后的总指标的差即为该指标对总指标的影响。

⑵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分析中,无论是计划降低指标还是实际降低指标,其对比基准是相同的,即以上期实际指标为基准,所不同的只是计算总成本时采用的产量不同而已,前者采用计划产量后者采用实际产量,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清楚,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⑶因素分析中,纯产量变化不引起成本降低率的变化,对学生来说也不好理解。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产量变而结构不变,它对降低率的影响是降低率公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比例变化,因此结果不变。这样讲学生似乎表面上理解了,其实课后问学生,他们大多都似懂非懂,对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们讲一个小例题,这样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成本会计管理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混合成本;分解;估计

在管理会计中,好多的成本项目都以混合成本的模式所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运用不同的方法将成本项目中的变动因素与固定因素进行分解,然后将它们归入到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范畴中去,这个过程就是对混合成本的分解的过程。把企业的所有成本都给划分到变动成本与固体成本中去,需要在对成本性态与混合成本的分解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成本函数,再在这个大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

一、总成本的函数模型

在管理会计中,由于业务量同成本问具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业务量的函数认定为总成本,我们可以用一元线性方程来表示总成本。因此,我们可以用函数公式来表述中成本:

y=a+bx

其中,总成本用y来表示,固定成本总额用a来表示,业务量用x来表示,单位的变动成本用b来表示,变动成本总额用bx来代表。也就是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总额与真正意义上的变动成本与混合成本中的变动部分之和相加后的得数。

二、混合成本的分解

为了控制企业经济活动,及其对管理会计进行规划,我们按照成本的性态来划分,可以把企业的总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类别。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成本项目并不能进行简单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划分,因为它的性质里在包含固定的同时还兼顾有变动的性质,其模式表现出了混合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运用不同的方法将成本项目中的变动因素与固定因素进行分解,然后将它们归入到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范畴中去,这个过程就是对混合成本的分解的过程。

常用的混合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四种:

1.帐户分析法

帐户分析法是对各明细的项目所产生的账户及成本项目的成本性态,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进行定性分析。把与固定成本相符合的归入到固定成本的范畴,把与变动成本相符合的化到变动成本的范畴之中。

2.合同确认法

合同确认法是根据企业与供应单位所订立的经济合同中费用的支付规定和收费标准来确认费用性质的方法。例如电话费,电信局规定除每月向用户收取固定的月租费外,还要根据用户的电话使用次数计收费用。对用户来说,每月必须交纳的月租费便是固定成本,而根据电话使用次数计缴的费用则是变动成本。合同确认法通常要配合上述帐户分析法一起使用。

3.技术测定法

技术测定法又称工程技术法,是指根据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各种物质消耗进行技术测定来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生产过程中材料、燃料、动力、工时的投入量与产出量进行对比分析,用来确定单位产量的消耗定额,并把与产量有关的部分汇集为单位变动成本,与产量无关的部分汇集为固定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可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但应用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很大。因此,该法通常适用于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参考的企业,或企业已制订了成本定额,有现成的消耗定额资料可作为测定的依据。

4.历史成本分析法

历史成本分析法是采用适当的方法把在过去时期的混合成本中的业务量与成本的历史资料进行数据的有效分析与处理,进而得出单位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总额度的一种历史成本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对历史资料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历史资料要全面细致,并且业务量的资料数据要与成本的数据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所以,这中方法非常实用于老的企业。因为老企业的成本水平没有大幅度的波动与变化,生产条件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并且老企业的历史资料相对新企业比较完整。

三、成本估计

把企业的所有成本都给划分到变动成本与固体成本中去,需要在对成本性态与混合成本的分解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成本函数,再在这个大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

成本的估算所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发展,而成本函数的建立需要全面的历史资料作为参考,所以还需要考虑相当多的相关因素。

成本会计管理篇8

管理会计自产生之初就己经http://与成本会计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二者内容交叉重复。同为会计学的两门核心课程,成本会计中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与管理会计中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中的成本预测、全面预算中的成本费用预算、标准成本会计、责任会计等内容重复。由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紧密的内部逻辑联系,我们将两者融合,构建“成本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有利于两门学科的深入研究。

一、实行责任成本与变动成本、制造成本“三结合”的核算模式

“三结合”核算模式是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以责任成本核算为中心、以产品制造成本为最终计算对象的三结合核算模式。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就是把车间及其以下层次责任中心的成本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基础之始终。各责任中心将发生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分别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当期发生的各种可控成本之和即为实际责任成本;将实际责任成本与定额责任成本进行比较,反映责任成本的节约或超支;将不可控成本采用适当的方式计入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企业会计部门将各责任中心的实际责任成本、定额责任成本和责任成本差异进行汇总,总括反映企业责任成本的节约或超支,并以此作为考核依据。以产品制造成本为最终计算对象,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的要求,由企业会计部门调整计算产品制造成本。企业会计部门将材料成本差异以及各责任中心平行转入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和全部与产品相关的固定成本,分别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进而计算产成品和月末广义在产品应负担的变动成本差异和固定成本。www.133229.com以产成品定额变动成本为基础,加上产成品应负担的变动成本差异和固定成本,即为产成品的实际制造成本。

企业可以根据管理、决策的需要适当扩大成本核算的范围,例如:核算产品的资金成本、设计成本、质量成本、控制成本等等。这些成本的核算主要是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并非是每期都需要在核算报告中反映的。

二、巩固成本管理会计基础地位

(一)建立成本管理会计机构,实现由成本节约向成本效益转变的优化组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起与财务会计机构平行的专门成本管理会计机构,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使成本管理会计专致于对市场经济的研究,理清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之间的相互联系。因为任何单纯谋求成本节约的管理思想都颇显狭隘,所以应当进行转变。现代企业经营目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降低成本只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某一项成本降低了,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就会提高,而增加一项费用开支,反而会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节约与降低的同时,要重视各项支出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对比,降低成本的措施应以不影响整个企业收入为前提,为未来增效而增加成本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成本管理应在成本与效益之间寻求最佳的组合与统一。

(二)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工作者对成本管理会计的认识,使成本管理主体由成本管理机构向全员成本管理拓展

通过学习管理知识,宣传介绍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改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工作者对成本管理的认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专设的成本管理机构及成本管理人员的职责,只靠他们单方面的努力,难以实施好成本控制。因为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成本的形成是各部门、各环节的各种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包括对企业成本形成和发生负有责任的影响者与参与者。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自上而下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让各级管理人员和每一位职工充分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努力引入一种讲求人性的自我激励、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使成本控制与节约成为每一位职工自觉自愿的行动。

三、重视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产品成本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领域的存

转贴于http://

货采购成本、销售成本的控制以及技术领域的产品研究与设计开发成本控制,应从战略的多视角方位来寻找并拓展成本控制的方法,有助于企业开辟新的降低成本的途径。

(一)运用价值工程手段控制产品设计成本

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设计方案。在新产品的开发中,设计者必须进行市场分析与预http://测,通过价值工程分析,确保产品的基本功能,合理保留为实现基本功能而添加的辅助功能,坚决剔除过剩功能。为此在开发与设计新产品时,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只考虑技术问题,还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开展价值工程分析,追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

(二)建立需求拉动型管理模式,降低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成本占用

需求拉动型管理要求企业具备弹性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需求拉动生产,即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企业的产、供、销都要恰在其时和其量,尽可能减少存货的资金占用、仓储费用的占用以及产品过时和供过于求造成的贬值损失,利用外部力量寻求产品成本的优化组合,实现或接近“零库存”的理想目标。

(三)建立现代营销理念,控制销售费用水平

市场经济下,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目前,有些企业营销观念较为模糊,甘愿出重金大做广告,却不愿支付较小的费用进行市场研究,以致销售费用高于销售效益。按现代经营理念,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深入细致地进行市场研究,要跟踪调查产品市场地位的变化及原因,调查分析广告等促销手段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通过充分的市场分析,才能控制销售成本的总体水平,提高营销效率。

四、拓展作业成本管理应用范围

成本会计管理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4.039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2

我国经济在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其繁荣程度、发展速度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工作者来说却是一个巨大挑战。为适应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会计工作者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同时还应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和优化会计学科体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员铺平道路。在如今的会计学科体系中,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是该体系最重要的部分,但是这些课程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高校教育和学者的研究中各门课程之间会有重叠。课程的重叠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阻碍了会计学科体系的健全和内容的完善。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为会计未来的建设道路提出一些建议。

1三学科内容交叉原因分析

1.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重叠的历史原因

管理会计是在成本会计产生之后才产生的。19世纪末随着大规模机器生产方式的到来,以会计账簿为主的记账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对生产管理的需要,为解决该矛盾会计工作者创造性的使用概率论的方法来进行企业管理,此时成本会计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初,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和缺陷越来越凸显,此时体现科学管理方式的泰罗制开始出现并取代了旧的传统管理。在这一新的管理理论的作用下,成本会计体系中开始融入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编制等,这样以核算为主的成本会计开始向控制靠拢。而管理会计体系的初步形成,正是以成本会计的发展为依托,以服务企业内部管理为目标而展开的。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产品的竞争,其竞争范围已逐步扩展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为满足新形势下管理的需要,成本会计不断从其他学科中寻找突破,一批新理论新方法由此而诞生,日渐丰满的成本会计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逐渐形成以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学科体系。在同一时期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管理学方面的新理论不断涌现并被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所吸纳,最终使管理会计变成一门服务于企业管理并且充分体现控制和决策的新型学科。当企业中传统的会计工作被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所代替后,适应新情况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便开始产生,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新形势面前也开始自我调整,其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逐渐归于统一。

显然,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两者关系及其体系日后的发展状况上来看,管理会计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的。正是由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种密不可分的联系,无形中造成了管理会计同成本会计界限模糊,内容重叠。

1.2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叠的原因

在以上讨论的这些课程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两者在内容与学科体系上是其中最不清楚也是关系最为模糊的两门学科,而造成两门课程研究内容重叠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们都是以资金运动或者价值运动为目标的研究活动。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活动,它的研究目标就是企业中的资本运动,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管理、资金投放管理和资金的收入与分配管理。而作为现代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侧重于提供反映企业资金管理活动的信息,不处理资金筹集与供应。因此管理会计可通过反映与价值有关的信息,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由于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多吻合的地方,那么两学科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也就不足为奇了。

1.3会计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发展

由于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理论的需求与日俱增,这种需求为会计学者提供了更宽广的扩展空间。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三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会愈加健全,但其重叠部分也必然会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而不断加深。现如今的成本会计所包括的范围除了产品成本核算之外,还包括使用各种与成本相关的消息并将其提供给管理者,帮助进行企业运作的有关评价。同时,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其研究者在充分利用成本会计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在迅速扩展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由此必然会在研究的方法和学科的内容上造成与成本会计的重复;此外,财务管理学科的最终目标为科学运作企业的资金,因此其工作内容除了财务的预测、规划和决策外,还应涵盖财务的控制等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与管理会计在相关方面是相互重复的。从上面的分析中可发现,三学科交叉重叠的现象是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分别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中造成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叠。

2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改进方法

全面理顺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重组会计学科体系,解决好三学科内容和界限的交叉重叠,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整和改革。

2.1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为成本管理会计

由于成本会计先于管理会计而产生,并且管理会计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体系,所以将管理会计独立于成本会计必然造成管理会计定位困难,界限模糊。同时,管理会计虽自成体系,但其研究的基础是成本会计,如果没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议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会计重复的内容删掉,同时把管理会计中如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责任成本、成本控制等与成本有关联的内容全部纳入成本会计中。通过如上调整后的成本管理会计便包含了成本在企业正常运转中的全部过程。

2.2管理会计中的财务部分整合到财务管理

在日常的企业管理范围内,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是企业正常活动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将依据企业日常活动中的这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使得两门学科在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上更加清晰。管理会计主要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提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紧密的会计信息,应向方法靠拢。而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目标为资本经营,即对企业资金自身的管理,应以手段为中心。管理会计的学科目标应是计划与管控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应涵盖经营预测、经营决策、全面预算、控制和评价等,但对于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存货控制等原有部分应合并入财务管理当中。财务管理的学科内容应以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资金的使用为核心,所以划分后的财务管理应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和评价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财务管理中原有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应全部划分到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学科体系中。在两学科研究内容的划分上按照各自的侧重点重新分配后,从内容到学科体系的构建上都做到调理清晰,结构明确。

2.3规范教材大纲,强化理论与应用的关联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叠,必须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专家为重组后的会计体系课程编写大纲,这样才能保证各高等院校有编写教材的统一标准,避免了教材内容的交叉重叠。在规范教材编写的同时,也要鼓励会计工作者不断强化实证研究,建立起理论与应用联系的通道。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在现实中遇到的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各学科应该紧跟市场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如财务管理应加入企业并购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集团企业财务、企业价值评估等内容。成本管理会计不仅要提供企业内部的有关信息,还要关注外部市场的有关信息,加入战略成本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内容。

3结语

从本文分析中可看出,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三个学科在内容和体系的划分上存在的一定的重叠现象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为了让会计行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决三学科目前的重复问题势在必行。首先做到的是明确各学科的内容,做到界限明确,同时,化解会计研究者在研究领域各自为政的心理,着眼于会计发展的大局,其次鼓励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现有的会计体系。只有切实做到这些才能科学地解决三学科的交叉问题,实现会计行业的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萍.对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整合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9).

[2]弓锋伟.会计学科核心课程的整合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3]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

[4]岳宁花.管理会计规范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成本会计管理篇10

当前,理论界关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重叠内容的归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因为一些内容确实具有学科之间的共同性外,还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大财务”与“大会计”的观念根深蒂固以及一些学者一味强调自身学科的重要性,而对其它学科抱有偏见。本文拟对如何解决三学科的重叠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我们认为,要想解决三学科之间的重叠问题,首先应弄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概念的种属关系,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应分别属于不同学科层次。

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二者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密切联系,但在本质、对象上均不相同。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包括对资金的核定、筹集、运用、收回、分配,它的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而会计则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不会直接和具体地参[!]与到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中去,它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提供用以决策的信息,这种信息要考虑到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因而,就区别不同学科的两个基本因素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是存在明显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工商管理学科下,这为两学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管理会计属于第二层次,它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自从195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一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和得到人们公认后,导致了现代会计被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信息经济学、人理论、行为科学等新兴管理学说被引入管理会计,使得会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内容更加丰富,技术方法更加先进。事实已经证明,管理会计的确是作为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异的学科发展起来的,而且世界上许多会计组织也都成立了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专门委员会,这说明大家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目前少数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不应单独存在的看法是不妥的。

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其中,成本核算的结果要用于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并且成本的形成、积累和结转的整个程序要纳入以复式记账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框架中,由此,成本核算部分被公认为财务会计的七种专业方法之一。而根据成本数据所进行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内容,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内部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对内部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显然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因而,整个成本会计就分属于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两大系统。

在分清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的层次关系前提下,可以根据重复内容的本质、对象、作用等将其对号入座。但在此我们并不认为这种严格划分学科界限,使之泾渭分明的做法就会促进各学科自我完善的纵向研究。相反,我们建议:承认现状,面向未来,三学科都可以坚持“为我所用,有所创新”的原则,努力向现代性的大学科发展。首先,从历史渊源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迅速发展的时代,工业化浪潮纷至沓来,各种形式的企业不断出现,规模迅速膨胀,促使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泰罗制度,为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成本会计引进了“先算后干”的标准成本法和预算控制,而这也被公认为管理会计雏形的形成。同时,为满足生产不断发展而对资金的需要,形成了以资金筹集和有关证券发行为核心的理财理论,标志着财务管理的初步形成。二战之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促使三学科不断改进提高,同时众多新学科、新理论的涌现也为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尤其是行为科学、数量管理学派等理论被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大量吸收采用。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从资金筹集、运用转向

设计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分配,如广泛实行预测、加强预算控制、建立责任中心。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完成了由执行型向决策型转变。成本会计积极开展成绩预测与决策,提出了目标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密不可分,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三学科发展的后期,其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仍有类似之处,其纵深研究的内容也出现了交叉重复的现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更为接近。可见,三学科在形成、发展历史上界限从来就没有清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