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体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55:09

财政税收体制篇1

(一)财政税收本身结构不健全

财政税收是我国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财政税收在进行经济调节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造成财政税收的调节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人们的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财政税收在调节的过程中势必带来一定的社会矛盾,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财政税收存在结构上的不健全和不合理,表现在税制结构上的不合理和财政支出结构上的问题,如增值税和营业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和交叉征收现象,财政支出在转移性支出方面存在不科学的现象,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目标的有效实现,表明我国财政税收的结构还有许多问题。

(二)财政税收体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财政税收的各项管理机制和制度不能够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财政税收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当前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财政税收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多方面力量的约束和影响,造成税收工作的低效率。其次,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体系的缺漏,不仅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损失,影响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最后,财政税收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合理,造成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影响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工作实施的有效性,不利于工作人员尽职尽责、高效完成工作职责,产生许多违法乱纪行为,给税收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行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我国在税收体制改革及财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和成绩。但是,我国当前的预算机制还不够健全,造成财政税收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当前我国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得不到重视,预算管理的覆盖面较窄。地方政府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十分滞后,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缺乏透明度,没有体现公共财政的目标,财政资金造成不同程度的挪用和浪费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年度预算计划,财政预算管理缺乏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审核机制。预算机制的不健全给我国财政税收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

二、推动财政税收工作的深化改革建议

(一)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改革和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健全和完善政府转移性支付体系,以促进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的结构和比例。中央政府实施转移支付,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分配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比例,保证转移支付的科学合理性。促进专项转移支付的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有效结合,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在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例。此外,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转移支付,保证转移支付的资金的稳定来源,提高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在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上,应该更加偏重对民生民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设施的支出,加大对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通过在公共服务领域扩大财政支出实现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服务性,提高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

(二)深化改革财政税收预算机制

复合型的预算体制是我国财政税收预算体制的表现形式,是制约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因素,必须推动适当的预算体制改革。首先,通过建立专门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促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能够在科学的、严密的系统中运行。政府应该重视实施短期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规划相结合,实施复式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复式预算体系,需要进一步扩大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在内的国家复式预算的范围,将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等财政性收入通通纳入预算管理的框架之中,加强对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局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等预算审查和预算监督机构,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体制的改革,将预算监督作为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提高社会力量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作用,保证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深化改革财政税收预算机制,有效提高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

(三)完善税收的征管与审计工作

在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提高财政税收工作的工作效率必须从征管和审计两个环节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完善税收的征管和审计工作是推动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应该重视对税收征管制度的完善。税收在征收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征收和账户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审查机制,造成税收税额的缩减和流失,存在税款被少征和漏征的现象。因此,应该完善税收征管的制度和程序。采用科学的税务管理软件提高对征税过程的管理。加强对定额的纳税户名单的管理,采用科学的税收管理方法,完善财政税收工作,有效地保证财政税收收入。其次,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促进财政税收工作流程的精简和完善,提高税收征管的一体化和合理性,加强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财政税收工作出现腐败行为。最后,在财政税收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财政税收征收和财政税收管理的内部审计。通过开展高效的审计活动,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促进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稳定、规范、健康发展,促进财政税收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财政税收体制篇2

经济决定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经济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状态。财政税收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新中国建国起,经过多次改革,相关政策愈发完善,财政税收明显提升,到如今至少比建国时期增长了1000倍。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大有裨益。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为适应新形势下这些变化,税收工作还需进一步改革。一方面能够优化财政支出体制,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合理,提高对税收的利用效率,更好地用于基础建设,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制度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传统税收政策和制度已难以满足当前要求,也应随之转型。而且从目前状况来看,国内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体现在财政税收上,不管是利益分配,还是管理工作都严重不平衡,应加以改进,另外,财政预算颇为关键,关系着税收直接支出,以及税收的使用程度,为了提高财政预算水平,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和实际国情对财政税收深化改革。

二、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税收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作,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加以约束,但市场经济复杂多变,行业数量较多,税收种类也多。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失衡现象较为明显,税收政策也未能完全转型,与国情有很多不相符之处,与当下环境还需有一段磨合期,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这些因素,税收的本来功能难以完全发挥,在宏观调控和协调经济方面稍显不足。就财政制度自身而言,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制度不完整、重复收税等,营业税和增值税在征收时就常出现企业重复缴纳的情况,以至于不少企业都带有不满情绪,纳税不积极,拖欠甚至不交。另外,税收具有强制性,需要法律作保障,但我国法律尚不完善,在税收制度上也存在有漏洞,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税收工作的正常发展。

(二)监督力度不足。纳税是每个纳税人的义务,由于范围广、事务多,必须加强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良性开展。但我国漏税偷税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很多企业在大型工程中为降低成本,想尽一切办法逃税,如制造虚假财务信息、借助专用发票逃税等。也有部分企业在缴税时未遵照国家规定,缴税不及时,甚至有少数强势企业,利用后台权力公开逃税。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监督措施较少,监督力度不足,不能按时收缴应有的税费,使得实际税收与预算值有太大偏差,严重损害了国家经济利益。

(三)预算工作不合理。开展财政税收工作,需要提前进行科学合理地预算,以保证税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但国内对税收预算的重视度较小,内容范围狭隘,在后续工作中常出现税收资金被挪用的情况,使其调控作用有所削弱。由于预算不合理,在征收过程中还可能与纳税人发生冲突,影响纳税人的积极性。

(四)纳税人素质有待提升。财政税收不仅仅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是每个纳税人应尽的义务,需要纳税人或企业积极纳税。国内出现漏税偷税现象,一方面与税收制度不健全有关,一方面也受纳税人素质影响。部分企业或个人纳税意识薄弱,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纳税是反用于自身,反而只顾眼前利。一旦遇到有官员贪污税款的事件,或纳税人不能直接享受纳税好处,就误认为所有税收都发挥不了实际作用。其实并非如此,而且随着改革力度加大,这方面也得以抑制,有所好转,在今后还需增强纳税人的缴税意识。

(五)其他问题。在税收管理上有也很多不足,管理体制不统一、制度不完善,使得管理人员难以发挥税收的实际作用。加上监督力度较弱,工作人员很有可能玩忽职守、缺乏责任感,导致征税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政府部门将税收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在公共设施上使用较少,纳税人很容易产生不满,积极性被挫伤;地区经济状况不同,在实际税收工作中,受地方财力等条件影响,财政职能划分不明确。尤其是某些地方税收较为复杂,而财政管理部门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灵活性,以至于处理不当。在用于地方经济建设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税收收支不平衡,都不利于相关活动开展。

三、新形势下财政税收深化改革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针对上面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想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稳步进行,必须对有关制度加以完善。结合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调整税收政策,使其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相适应。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促进各企业健康成长。特别是重复缴税,需尽快改善这一状况,如合理调整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强纳税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对一些中小企业,应尽量降低税收,以减轻其经济负担,从而能够更好地进步。在地方财政税收上也是如此,应根据经济条件对其税收结构加以优化,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二)加大财政税收监督力度。当前我国的偷税行为有所增加,应该加强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避免企业偷税的行为发生。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税收监督制度。另一方面纳税部门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监督企业的纳税。完善的税收监督制度可以保障税收工作顺利进行,尽量避免企业的偷税行为。当前企业为了减少纳税额经常制造假账,税收征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减少国家的税收损失,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三)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财政税收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税收预算机制。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财政预算的范围进行拓宽,使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都被财政预算机制所覆盖;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根据国情制定长期的税收预算机制,对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进行长期的规划,保证我国税收工作的正常运行。对税收预算机制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不仅可以确保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助于提高税收工作效率。

(四)加大相关宣传,提升纳税人素质和纳税意识。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面向社会做一些相关的宣传活动,也可以在电视或网络上播出一些宣传纳税相关内容的短片、情景剧节目等,让纳税人和纳税企业增强本身的纳税意识,提升素质,政府相关部门也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让纳税人实实在在的看到纳税后反用于自身的事实,这样会有效提高纳税人的积极性,减少偷税漏税的发生。

(五)合理控制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税收的重要环节,要合理控制财政税务支出,使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处于平衡状态,使百姓切实享受到财政支出带来的好处。财政支出要遵循市场化、引导性和公共性的原则,要让财政支出合理控制在有效的范围,要定期对财政支出做调整,使财政支出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财政支出必须要着力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在贫困的农村进行相应的财政支出,保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体系的财政支出力度。在科技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着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着力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财政支出用于国家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的医疗水平。

财政税收体制篇3

关键词:财税制度;制度弊端;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2.056

1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体制

1.1财政税收体制的概念

“财政税收体制”又称为“财税体制”,其实质为国家相关部门将税务收入当成是我国财政的一大来源,借助税收给相关部门运转以资金支持的一种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1.2我国现有的财税体制

我国现有的财税体制是经过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逐渐形成的。现如今共有23个税种,我们按照其性质和作用大概可以分成七类:

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调节生产、流通和服务方面。

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针对因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收入进行调节。

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针对生产经营后所产生的利润进行调节。

特定目的税类: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调节特定对象和特定行为。

财产和行为税类: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契税调节的方向主要是财产和行为。

关税类。

农业税类。

2我国财政税收制度存在的弊端

2.1税收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方面

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不利于建立公平、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资源税计征方式不合理,我国资源税采取从量定额的方式进行征收,它难以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行有效的抑制,对于某些稀缺资源,更是难以保护它的稀缺性。(2)我国目前还是以流转税为主,但是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从征收流转税为主体变成现金的以所得所为主体满足时代的进程。能够借助这一方式,促进各类税收的良好配合,完成税务收入的再次配置。(3)税收减免政策过于泛滥,缺乏关于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税种,例如教育税等。特别是在增值税之上,中央与地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致使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所以,健全和完善税收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2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自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级政府之间缺乏协调和统筹,我国大部分的财政都由中央控制,而地方政府的控制能力却大大削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所要承担的财政负担却越来越重,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地方的相关部门事权加以扩张,财政的收入与支出之间不平衡,导致地方与中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矛盾逐渐突出。

2.3预算体制不规范、不透明

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并没有全部覆盖到财政收支活动的方方面面,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预算外的资金收支情况,政府并没有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内。社会各个阶层和大众对预算整合、完善、公开有着不一样的标准,相关部门难以达到社会全体民众的标准。我国预算编制和执行约束力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统一的规范体系,随意性强。对于年度预算的控制也不合理,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效率。

2.4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转移支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公开。直至今日,普通层面的转移支付规模所占比重比较小,而所占比重比较小的这部分,恰恰是地方政府能自主分配的部分。在另一方面来说,专项转移支出规模又过大,并且杂乱无章,种类设置不科学。我国转移支付标准一直沿用“基数法”的方法进行确定和分配,但实际上要完成转移支付的目的,主要受到转移支付形式与构架的作用。所以改革转移支付的结构,使它更加合理化,是稳定健康的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一步。

3针对我国财政税收制度所提出的改革创新

3.1完善现有的税收制度

(1)改革资源税的计征方式,在从量定额征收的基础上,对于稀缺资源税的征收加大力度,使其和一般的资源所征收的税区分开来,对于过度开发的资源进行加额征收,有效地遏制过度开发和保护稀缺资源。(2)改革流转税制,把改革的主要重点放在消费税和增值税上面。完善消费税,合理的增强消费税的调控能力。在我国,增值税的增收是属于生产型的,我们要将其转变消费型,把营业税和社会投资纳入增值税中。(3)合理的运用税收减免政策。首先应该提高减免税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首先在法律上应当对减免税的具体内容,实施办法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并详细的公示出来。优化减免税的调控方式,使用间接优惠的方式来代替直接见面为主,以避免减免政策混乱所带来的损失。

3.2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如果要设定完善的财力和事权相对应的财务政策系统,就必须对地方与中央的相对职权进行恰当的配置。事权上移是一种有效地解决办法。由于中央各种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的压力不断增大,既要保障公共事务的运行,又要完成出台的政策,这时候就需要将一些不满足底层部门要求的事权移交给较高的部门,还可以一同承担。地方相关部门在教育与医疗以及社保上承担了过多的负担,所以应当提高中央和高层政府的支出比例。

财力下移是另一种有效地解决办法。前面已经提到,地方政府财力负担过大,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太多,所以应当将一些中央部门的财力下放给地方部门,借以确保地方部门的稳定运转。现今,虽然大多数的中央财力都借助支付转移这一形式分配给地方部门,但是由于没有合理的制度约束,导致了“跑部钱进”的状况。方式的多变化,总的来说就是应当先规划好地方和中央的责任,再根据划分好的职责,配置相应的财力。总结其根源,就是应当使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够和谐统一,使各种服务和产品能够互相弥补。

3.3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我国根据国情需要建立预算机制,这些预算机制应当透明化、公开化,接受社会舆论和大众的监督。我国目前的预算范围还不够广,还有许多方方面面没有覆盖到。所以国家要不断扩大预算覆盖范围,不仅要看到眼前的预算方案,更应该看到中长期的预算方案,并且把它与中长期的发展相结合起来。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3.4建立合理搭配的转移支付系统

就建立合理搭配的转移支付系统而言,我国国务院出台了以下意见:(1)优化转移支付构架。现今,国内普通的转移支付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必须要以此为基点进行结构的完善,目前我国一般性转移将普通的转移支付与专项支付的进行有机结合,对责任与事权加以适当的分配。全面而科学的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例如某些地区底子薄、发展慢等等。考虑到各地方的支付成本差异,更应当建立全面而规范的转移支付配置的形式,对区域发展进行合理调控。(2)建立合理的激励规范基准,借助一定的奖励或是惩罚的形式,促进地方部门把普通性质的转移支付财力合理的用于民众。(3)对专项的转移支付加以严格的监控。专项转移支付一向杂乱无章,所以应当对专项资金的管控方案加以适当的约束,进而确保任意的专项支付都有与之对应的管控方案。必须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要求确定专项转移的补助目标,根据政府部门、事业机构、公司等加以划分,进而易于进行监控审核以及绩效评估。

4结论

我国目前的财税政策是沿袭1994年所进行的财税制度的改革。自1994年改革以来,财税政策在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财政建设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以往的财税政策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发展,创新财税政策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税收结构不合理,事权和财权搭配不合理,预算机制不透明不公开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敖晓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21).

财政税收体制篇4

财政税收优化管理与监督控制要互动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税收管理策略,为财政税收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不规范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各种监督协调机制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财政监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实现财务模式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1.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

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职能部门的管理策略出发,推动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为财政税收职责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需要和监督内部体系紧密联系,确保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创新,为财政税收的监督体系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从监督职责角度看,需要对各种监督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按照财政税收的优化模式推进各项策略不断实现。如澳大利亚通过对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进行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从多方面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效率。通过对财政税收的监督效率分析,保证各个监督管理模式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监督控制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监督专员、公共会计、财政监督模式等方面出发,确保各个财政监督管理机构能够符合创新管理的要求,推进创新模式建设,为创新指导和监督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进行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确保监督创新与指导模式能够优化,实现财政税收的再监督,通过有效的监督模式优化,推动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2.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经验模式

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立法程序,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监督机制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监督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财政监督模式创新,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立法程序,通过对财政监督的管理方法优化,实现经验模式创新,提高财政税收的财政监督法律规范化水平。财政税收监督权力要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优化,实现对财政税收的专项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创新管理水平。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财政监督权力的有效平衡,保证财政税收在监督权力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程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詈,确保财政税收资源配置能够符合综合性财政管理的要求。

三、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1.将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提高到立法层次

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从立法层次出发,推进财政税收的立法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属于行为范畴,必须要从行为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推进立法机制建设,为财政税收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的立法管理必须要从内部监督色彩控制出发,确保财政税收资金预算能够符合资源配置管理的要求,推动财政税收的全面性控制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实现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监督,保证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与执行管理能够符合监督机制的要求,确保财政税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财政税收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可以科学合理编制财政税收预算。通过对财政税收立法层次的分析,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内部有效性监督管理,为财政税收监督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立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执行模式出发,对各种制约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各种监督平衡机制能够全面实现,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确保各种模式能够得到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优化监督管理水平。财政税收内部控制模式优化的过程中要把各种监督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效率模式建设出发,确保各种监督效率能够顺利实现。财政税收事前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通过有效的事后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确保各种监督主体和客体能够符合经济活动管理的要求。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多层次控制管理思路出发,确保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能够符合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的要求。

2.财政税收监督机制要明确各个主体职责

财政税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主体进行分析,保证各职能部门能够有效运行,推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为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监督网络活动进行分析,保证各种职能得到有效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优化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主体职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主体责任进行分析,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控制管理效率。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预算模式出发,实现对财政税收的的管理模式优化,财政税收管理必须从财政管理的战略思路出发,实现对财政税收多方位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预算监督管理必须从政府综合职责出发,推动财政税收创新型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财政税收体制篇5

一、文化体制改革中财政税收的政策定位和路径选择

(一)文化体制改革中财政税收的政策定位。

政策定位首先取决于政府定位,就是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定位的本质就是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明确政府功能和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财政经济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其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为文化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理有序、能促进文化企业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合法经营企业的保护人,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断完善对文化市场监管的政策法规,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进而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各种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侵权、欺诈等破坏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加以限制、禁止和惩戒,保护市场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利益和公平竞争的权利。通过政府的监管,保证企业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公开竞争、公平发展,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更多的企业自由经营、健康发展。

政策定位的本身就是政策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所起的导向作用。政策定位在政府定位的框架内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财政经济配套政策,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帮助、引导、激励经营性文化单位有序转化为市场主体,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走向依法运行、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去。文化不同于其他产业,具有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在特征,对公众心理、社会风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促进作用,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在市场经济框架内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对其发展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以促进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但是这种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必须在市场游戏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内容上都应当是有限的和有节制的。若对文化产业发展采用政府主导和介入的方式,直接干预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与销售,会破坏了市场在文化需求平衡和资源配置方面的调节机制,对其他相关行业或产业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文化体制改革中财政税收的路径选择。

1.坚持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行“两分开”的方向。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按照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类支持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支持方式,更好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其核心就是科学界定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实行有区别的财政扶持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单位性质和类别划分的要求,在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坚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方式、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对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坚持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其走市场化方向,走产业化道路。

2.发挥财政资金的“助推器”作用,坚决鼓励走市场之路。扶优、扶新、扶强、扶大是根本选择。财政资金具有的性质上的公共性和数量上的有限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投资资金,而是政府用于鼓励引导产业发展的资金。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制定统一的规划,对整个产业发展做出通盘的考虑和整体的布局,而不是简单地将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撒胡椒面”,对整个产业发展的作用非常微弱,对政府有限的公共资源造成损失和浪费。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该着重投向四个方向:一是扶大,对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和产业集群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武汉光谷动漫产业园、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二是扶优,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优势文化项目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如湖北江通动漫公司等;三是扶强,对知名文化品牌和具有领军、先导作用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如楚天都市报等百万大报和湖北知音传媒集团。四是扶新,对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代表文化产业发展潮流和方向,新兴的和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如各高校内由大学生创办的小型文化工作室和各高新区内的民营小型文化公司等。

3.发挥财政资金的“催化剂”作用,加速推进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之路。财政资金作为“催化剂”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到位,即“要用在刀刃上”,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适当的产业链条、适当的生产环节和适当的时机,以期产生最大的催化效应;二是不滥用,就是进行有限扶持,不大包大揽,避免对市场机制造成冲击,干扰或扭曲市场的运行规律,影响或延缓文化市场的正常发育,造成文化产业发展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甚至引发不正当竞争。导致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文化资本形成对政府财政资金的“路径依赖”,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回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发展的老路上去。

4.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胶”作用,加快推进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国际文化市场的接轨与融合之路。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影响不断加剧,湖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弱省,文化产业外向度极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国外的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直接打到了中国国内市场,财政资金应该“粘合”作用,打通国际间文化的交流渠道、搭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平台,大力扶持和鼓励文化企业以内生本地文化资源为优势、合理利用wto规则,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条件,在国家法律许可框架内“引进来”,加快与外来资本的合作,引进其先进的文化科技和管理模式,“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此推动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我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去”的步伐。

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一)从理论层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提出的普适性建议: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的硬机制。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发展目标、规模和标准,核定其正常运转和实施项目的支出,并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重点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内容建设、功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规模定岗位、定人员,以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确定财政补助数额,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促进文化单位深化内部机制改革。

明确投入重点单位、改变投入方式。对承担政治性、公益性任务的新闻媒体、重要科研机构和艺术院团进行重点扶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实行事业体制,国家给予重点扶持。在使财政投入方式上,逐步从直接拨款向项目投资、政府采购等方面转变,以此推动事业单位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的同时,还将鼓励其依托国有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来调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扩大投入效应,更好实现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一般艺术院团、出版单位、报刊杂志和影视剧单位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三年至五年)实行财政账户不销、财政拨款不变等政策进行过渡性帮扶。对其他类型的艺术院团、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杂志社以及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则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其逐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从操作层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提出的实质性建议:

根据上文的普适性建议,结合湖北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实质性建议和具体做法如下: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增加湖北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进一步健全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基本保障标准,确保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文化活动经费所需;建立财政对文化投入的绩效考评体系、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文化企业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加强省级文化事业费的征收和管理。市(州)、县(市、区)政府每年对文化投入的增幅应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切实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征收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将征收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社会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项目库和资金专户,统一规划、合理使用文化捐助资金,落实好各类企业捐赠文化事业发展的资金抵扣税收的优惠政策(并可考虑加大抵扣额度,由原10%适度增加到15%20%),省财政对捐赠企业给予一定配套资助。

三、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一)从理论层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建设提出的普适性建议。

1.重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着重突出系统性、长期性。鉴于我国目前的文化相关财税政策都是单行的,在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很强的优点的同时缺乏系统、完整和长效的缺点。认真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资源禀赋等自身特点,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特别是欧洲和日韩经验),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基本要求,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在该体系的构建中,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从国情出发,又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既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效用,又要与其他经济相关政策相互配合。

2.构建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的税制结构。考虑到文化产业“高成本创意、低成本复制”的特点,在增值税抵扣时,对文化创意成本实行增值税抵扣政策。以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加大科研和创意开发的投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

3.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在税收减免上,根据文化产业的具体性质和作用,实行减免税政策。首先,继续执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的减免税政策。其次,对进口物品的减免税政策:对于公益事业机构和艺术表演团体等非盈利或微利单位,进口必要的设备,列入海关进口免税项目文化部门进口外文原版书刊和新型文献载体等,免征进口关税;儿童片、科教片、严肃音乐等非盈利性音像制品的引进版免征关税。再次,对重点扶持的文化行业税率进行调整。目前,我国整体上对文化产业实行了优惠税率,但是文化产业中的行业税负依然比较重,如音像产业,在我国,由于正版音像制品是著作权人、发行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其价值很高,成本也很高。在此基础上,音像发行商还要交纳17%的增值税,5%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以及7%的城建税,3%的教育附加税和10%的版权贸易进口音像制品海关关税。按照这些纳税规定,音像制品就存在税率过高的问题。因此建议对音像制品的增值税,应当享受与书报刊出版物相同的13%增值税率。

4.制定行业差别税率政策。文化产业的核心行业和外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跨度较大,行业之间差异性较大。建议依据文化行业的不同特征,分类制定相应的差别税收优惠政策。即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事业和不同社会效益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实行不同的税率。差别税率以政府的文化导向为依据如在文化产业结构上,对政府提倡和鼓励的高雅文化实行低税率,对低俗文化实行高税率;在文化产业布局和文化消费对象上,对政府倡导扶持的老少边穷地区、对为少年儿童及农民服务的文化,给予税率上的优惠;对于营业性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夜总会、保龄球馆等高消费、高利润行业,为调控文化产业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可按差别税率开征高消费娱乐税,其收入用于支持民族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发展。

5.实行税利返还政策。税利返还政策是一项特殊的优惠政策。财政部门应将相关的税金返还给文化主管部门,集中用于应扶持的文化产业。财税部门返还给文化主管部门的税利,可分别设立各种文化基金或专项资金,其目的是对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和重要产品提供资金支持。如文化发展基金、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电影专项资金、出版基金、印刷基金、音像发展资金、文物保护资金等。在财税、审计部门监督下,用以扶持优秀的、民族的、传统的和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创作,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和集体,以及抢救和保护遭到破坏、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等。

财政税收体制篇6

关键词: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税收都属于国家的经济收入之一。在我国税务中财政税属于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传统的财政税收体系已经不能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我国加强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对一些创新方式进行合理应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新形势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发生了较大转变。所以就需要加强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视,使财政税收相对比较规范,增强财政税收的完善性。

一、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税收体制结构的完善性不足在政府管理工作中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可以为其提供资金保障,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财政管理机构体制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市场变动风险因素频繁问题,在财政收入构成阶段,由于存在不平衡的财政收入税收资金占比,导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在税务构成和组成结构上不平衡。所以财政税收体制管理在新形势下就要进行杠杆性调节,对一些重点环节进行优化与改进。同时要进一步调节政府财政资金管理中财政税收占比的比例。由于税收体制发展在改革管理方面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在税收体制反映上导致财政管理环节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财政税收管理中,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对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逐渐降低,而在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征税现象,导致不同税种在税收改革过程中的功能与结构越来越模糊,其特点也逐渐减弱。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存在局限性要想有效开展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就需要具备相对健全的财政税收机制,然而在当前形势下,财政税收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税收机制的完善性不足,导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面临一些问题。在分配职能上财政收入存在较高的集中性,同时始终保持集中向上的发展趋势,这就会在财政分税制度的落实与执行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与限制,最终限制了财政力量的平均性。税收的种类各式各样,这就导致在财政税收范围内,存在许多税种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划分,而这些税种大多都是环境和资源相关联的,甚至都没有存在于财政税收的范围之内,进而使税收自身价值的整体发挥受到严重影响,还可能会使财政分配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最后由于财政收入管理范围内经常有一部分财政收入不存在,尤其是国有资产收入和资源收入等多个方面,这些资产收入都属于财政税收范围以外的收入,正是由于这些收入不在财政收入管理范围内,所以就会影响到税收管理工作,阻碍了财政收入管理范围内健康和稳定发展。

(三)财政税收转移支付过程中的规范性不足在当前社会形势背景下,实施财政税收体制中的分税制度过程中,其现有税收政策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其完善性不断提高,这就使转移支付得以实现。但是在我国财政税收中,由于税收存在相对集中的权利,国家和政府对其税收权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利用,使部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调整。在当前形势下的转移制度支付时期中,其资金使用率通常相对不高,或者是由于财政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导致转移支付的工作过程中,经常缺乏较高的规范性。首先就是不能充分落实监管权利,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转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支出不明确等严重现象,或者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泄露问题,常常存在不科学的转移支付构成,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体制性补助与税收返还间存在一定差距,经常会存在较低的其他类型支付比例,很难符合前者的支付形式,这就会使税收工作的有序开展受到影响。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创新策略

(一)建设分级化的财政税收体制为了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就需要具备权责分明的财政税收体系,还要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的结合,在政府事务统筹环境和各个机构工作的规范环节中,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制度的作用,使我国可以存在和谐稳定的税收收入与支出比例。通常情况下就是对各级政府的权利进行有效划分,同时要分出相应的层级,然后将这些权利全部交到政府手中,最后就要对地方政府的税收权利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规范财政收入的相关范围,还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对统一的税收政策,对地区化财政收入进行有效规定,对财政收入权利进行规范,从而使其财政税收更好的适应地区经济发展。

(二)不断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合理性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确保其体系相对完善。还要对相应的财政转移过程增强管理力度,针对税收返还体制,还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创新,进一步增强体制补助要求的明确性,全面控制转移支付的各方面来源,另外要合理调整不合适的转移支付,有效增强转移支付类型的规范性。

(三)对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针对相应的预算管理体制,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结合,还要进一步明确预算编制工作与预算执行工作间的界限,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构建一套合理的复式预算管理机制。相关财政工作人员要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将财政收入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划入,使社会保障领域的科学化预算管理充分实现,对预算管理范围进行有效扩大,在更多的社会行业中覆盖预算管理体制。

(四)合理制定税负征收标准构建一套科学的税负结构,就需要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明确社会发展的税负水平,使财政税收体制之外的税收收入可以有针对性的取消,确保政府新的财政收入的规范化,从而使纳税人的税务负担得到进一步的减轻。

财政税收体制篇7

一、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收入的规模偏大由于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我国的财政收入在总体规模上要大于国际水平,与国际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相比,我国的统计口径偏小,这样魷造成大量的非税收入存在于财政收入在税收收入之外,因而形成了财政收入覆盖范围广,规模偏大的局面,整体上来看,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大规模的财政收入对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削减财政收入规模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二)财政税收的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的财政收入结构中,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所占比例不够协调,其中,税收收入的结构更是不尽合理,依据正常的税收原理来看,所得税和财产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力量,理应在当前的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而营业税、增值税等流转税作为筹措资金的主要手段,其比重应小于前者,但是,就目前的财政收入状况来看,我国税收收入的比例结构却恰恰相反,这样,税收在改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再加上重复征税及税种功能模糊等问题,财政税收体制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三)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在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涵盖范围过小和体制不够健全,前者造成的后果是财政资金非法挪用现象严重,后者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预算体制中没有全面包含年度预算和长期预算,难以服务于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另外,地方政府的预算体制改革严重落后于税收体制改革,预算制度难以完全融入政府财政收支工作,同时,监管机制的缺失也影响了预算体制的全面性,对于预算体制的改革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财政税收制度在国家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适应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扭转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落后的局面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增强了政府财政税收的稳定性,改变了政府财政收支不均衡的现状,便于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增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政府职能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能够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进而促进经济体制优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全面而长远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策略

(一)优化财政税收结构合理的财政税收结构是健全财政体制,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的重要支撑,为此,面对我国财政税收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我们有必要适当降低流转税的征收比重,提高财产税和所得税的征收比重,精简重复税种,明确不同税种的功能和征收范围,例如,在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中,为了减小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强化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应当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在资源税方面,可以通过拓宽资源税的税收范围及提省税负水平来制约资源的过度浪费等,这些针对财政税收结构的改革措施适应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对于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的改善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项财政税收制度的建立正是为了对合理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支持国家的各项经济建设,但是,就目前的财政支出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此,有必要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就目前的经济局势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应该加大财政支出对于服务型的公共行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重点工程的支出力度,例如,农村教育机构的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发挥财政税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预算体制改革预算体制是合理分配财政税收的基本手段,为了实现财政税收的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健全的预算体制是不可缺少的制度保障,针对于预算体制现存的问题,加强预算体制改革需要成立独立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体系,在预算编制方面,适应于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增加财政税收的中长期预算,拓展预算的覆盖范围,使预算涵盖全部财政税收,在预算管理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加强对预算合理性的审查和监督,确保预算体制的建立对于财政税收的合理使用发挥积极作用。

(四)平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关系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平衡有利于各自充分发挥对于财政税收的支配力度,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各级地方政府缺少对于财政税收支配的自主权,急需得到中央的适度放权,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应当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划分,以平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分配,缓解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与此同时,中央对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财政税收收入的增加与监督的有效性相结合,才能保证地方政府对财政税收收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避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责任与财政收入不相符现象的出现,确保各项财政税收收入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四、结语

财政税收体制篇8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规范化发展;方法探究

财政税收关乎我国经济实力提升、经济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是满足整体发展需求的基础性财政项目。但目前财政税收体制还有缺陷,在发挥指导以及规范实际应用环节的作用上仍然不充分,这直接阻碍了税收工作的后续开展,严重情况下会让税收职能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因此,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在体制改革基础上推动模式创新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促进财税体制创新改革的意义

第一点,财税体制的创新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体制可以帮助企业减轻资金负担,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并能够运用资金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的协调性发展,最终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第二点,财税体制的改革符合收入分配改革的实际需求,它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收入增减情况[1]。第三点,财税体制的改革可以提高公民对中国政府的满意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大部分的税收居民认为宏观税负过重,另外财政支出不合理,这影响到公民对政府的工作评价,同时给社会稳定性带来影响。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促进财税体制的改革最终有利于社会经济焕发新光彩,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二、目前形势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管理问题

中国在开展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坚持部分基本原则,国家或者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规章制度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执行以及落实,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良好的意识,缺乏紧迫感以及使命感,对于管理工作没有认真地担起责任,同时,他们也缺乏实际的管理工作经验[2]。

(二)财政税收的监督问题

在财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严格的监督,从多个监督角度出发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财政税收监督体系依然有很大的问题存在,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监督工作经验,这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造成了阻碍。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创新模式的路径解析

(一)健全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要实现转移支付多元化,需要将常规性质的转移支付和具有约束性条件的转移支付的壁垒打破,实现贯通性的融合,在优化配置结构的前提下,使得资源来源形成固定的模式,并且坚持以同一条路径运行以及发展。由此需要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方向,不断地增加常规性转移支付的比例,直到达到标准的制定范畴之内,接着应该优化调整专项的转移支付,最后,需要将两者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分析,恰当调整两者比例,整合出最合理的结构配置[3]。

(二)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性发展,需要加大力度建立及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这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和指导力量,特别关注个人所得税等微观层面。具体来说,在标准范围里,应该合理强化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力度,当条件需求达到了界定的范畴时,就应该加征物业税,并且相应地调整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联的税种,同时要提高项目开发环节的税收指数。在以前的税收结构中,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相对比重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由此可见,在现实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此进行适时的改革以及完善调整,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改变税收主体的模式,而对于地方区域,需要结合当地经济现实情况,以及中国具体的国情,更快更好地推进改革的进程。除此之外,对于个人所得税以外的税收,需要合理适度地降低标准,以此来保障税收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三)促进财政体制分权分级

推动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重要目标在于通过分级管理优化各级财政税收,根据不同的财政税收管理模式,推行分权分级,最终为财政税收模式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要和分权分级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财政税收规章制度要求,确保分权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实行,实现财政税收体制与对应制度管理要求的有机结合,由此为财政税收的后续进一步优化管理提供优秀的前提条件。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需要以财务综合管理和控制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统筹管理,让财政税收管理可以有效帮助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可以做好税收管理问题的实时监督以及监管,实现并且保障财务管理中的合理支付[4]。

(四)推进财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里面,在发展过程中都少不了人力资源的支撑。所以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在有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应用人才。在日常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以及执行人员都是重要的中间角色,特别是在实行分权分级的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每个层次范围的财政税收工作管理者以及执行者都需要拥有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和合格的个人技能水平,必须保证可以达到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标准。详细来讲,首先在开展整体性的管理工作时,要树立人才优先工作的理念,对财政税收部门做好内部管理,推动完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中的人才利用机制。其次,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对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的更新技能的培训,使得他们掌握的工作技能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对应的工作要求相匹配。

(五)加强财政预算以及监管

在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当中,最应该重视的是财政的预算工作以及财政的监管工作。做好财政的预算工作可以保障我国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严谨性[5]。同样地,做好财政管理监督工作可以保障我国财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实时的监督尽快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快速地解决。根据上面所说的,财政税收部门在进行体系改革以及管理工作时,需要加大财政预算以及管理监督的力度。和国际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的财政支出管理同样也在朝着纵深改革的方向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比较严谨,并且我国在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对财政预算和监管投入更多,并且会重点关注两者的把控力度。

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的规范化发展途径

(一)促进财政收支矛盾问题的解决

从我国目前的财政税收规范管理的情况来看,各个地方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平衡的问题比较普遍。正因为如此,国家在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时候需要从财政收入与支出这个角度出发,对于财政收支的管控应该更加严格与规范,使得地方能够提高税收水平,保证可以满足调节当地经济的需求,对自身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管理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与此同时,财政税收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发展进步,可以促进财政税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6]。规范财政税收体制需要了解不同债务的具体情况,对债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健全完整的债务管理体系,从而可以提高财政税收的全盘掌控能力,确保财政和税收的工作可以有序开展,为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工作提供必备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在财政税收体制的规范化过程当中,应该要保证这个体制可以安全平稳地运行,要注意把税收的征缴方式和征缴力度,与当地实际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尽快实现财政税收的全面化管理。

(二)促进支付环境的改善

促进支付环境的改善,对于支付的规范化管理是有关键性作用的作为支持,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让财政收支可以在全面规范化的管理中变得更加合理、规范。与此同时,规范化的发展应该是在财力有效控制这一前提条件下实现的,这可以为资金的高效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税负征收模式应该和规范化控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设优良的管理环境,让税收模式逐步朝着纵深改革方向发展的同时,可以引导并且稳定财务管理的健康运行,确保财务管理的模式以及相关要求做到高度匹配。

(三)促进预算约束机制的完善

实现财政税收的规范化,就需要加快预算机制改革,推动预算管理实现创新以及改革,给预算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财政税收的规范化过程中,必须把资金的运行以及管控效率综合起来看待,进一步优化以及创新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管理模式奠定优质基础。与此同时,预算约束管理应该和预算监督体系统筹起来,共同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体系,为财政管理的优化以及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在推行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公开、公正、透明、科学且合理的原则,加快相关制度的建设,从而可以实现多元化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发展。

五、结语

我国需要根据具体的国情,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积极学习外来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革以及优化。同时,相关的部门需要共同努力,促进公共财政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可以规范化我国的财政税收,最终实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以及规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霞.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探究[J].新财经,2019(06):53-54.

[2]李海娥.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J].理财(财经版),2019(11):24-25.

[3]罗雪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9(26):91-92.

[4]袁孔鹏.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分析[J].智库时代,2019(45):40+47.

财政税收体制篇9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研究

财政是国家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对于维护国家经济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为了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和节奏,国家对财政税收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但是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给我国的相关财政税收工作带来了干扰和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必须持续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持续的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稳定的国家财政。

一、我国在实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之后取得的成果

(一)改变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国有企业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度规定来缴纳税款,案子分配税后所得利润,这体现了我国新型企业所得税制度,并且实现了国有企业承包制的更新换代,避免了国有企业和国家在利润分配方面的问题。

(二)改进了财政支出体制

第一,财政绩效化管理实现了政府采购集中化,有效分类政府收支,并且合理评估财政绩效。相关措施促进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分配,让我国政府具备了服务型职能。第二,在实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之后,国家财政加强了对于科教文卫事业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设计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一直在不断提升,这促进了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了税制的转型

在进行所得税改革之后,统一了内资企业的所得税制度,并且改进了原有的企业所有制性质的所得税办法,这体现了税负征收的公平性原则,并且促进了具有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良性竞争,所以促进了各类生产经营资源的最佳配置。通过增值税改革,我国建立起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崭新流转税制度。这促进了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生产的转变。

二、我国当前财政税收工作的首要问题

第一,我国当前阶段的财政税收体制具有一定局限性。财政力量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进而影响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环境税和资源税等并没有纳入税负征收的范围中,所以许多非税收收入都长时间的游离在国家财政收入管理体系以外。第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具有较大缺陷。地方政府的在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方面较为滞后,其财政预算管理缺乏内部制衡和约束,并且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所以相关的改革只能流于形式。第三,地方财政管理不足。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专业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被精简或者合并,有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甚至被全面撤销,所以出现了较多的违法乱纪现象,这不利于财政税收的管理和控制。

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策略

(一)合理协调地方和中央的财政权利

在财政税收改革的推行过程中,会碰到无法平衡协调权利的问题。所以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当前的财政税收发展状况,在符合当前国情的前提下,合理的协调地方和中央的财政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应合理分配地方事权、中央事权、地方财权和中央财权,适当的降低地方财政的压力。在分配权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财政之处结构的调整。由上至下的进行财政支出分配工作,完善当前的监督体系。完善资金跟踪管理体系,确保财政资金在下放之后,不出现滥用资金或者私自挪用的现象。把财政支出具体落实到各级政府,确保财政资金的最优分配。完善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资金支出比例。加强管理地方财政工作,促使其合理科学的安排财政工作。

(二)完善当前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在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专门建立一个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确保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能够严密、科学的运作。政府需要科学规划长期预算工作和短期预算工作,采用复试预算管理体制。需要扩展国家预算管理范围,并且在预算管理中纳入资本性财政预算和经常性财政预算,与此同时,还需要把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产预算纳入其中。为了良好的实施保障预算体制,需要建立相应的预算监督部门和管理部门。完善群众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为他们提供网上举报窗口等举报途径,以此来增强民众监督的作用。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要实现公共化、公开化和透明化,公式必要的、非核心预算内容。

(三)加强财政税收体管理体制的改革

在管理财政税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落实集权管理税收工作和分权管理工作,切实改变当前轻管理重税收的问题。利用制度和法律进行约束和管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认为因素的影响,建立相对规范的税收管理体系。应用合理的税收扣除标准,并且统一累进税率,完善双向的交叉稽核与申报的税收征管制度。在提升民众生活水准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地方税种的地位,改革当前乡镇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则需要适当的利用下方的财政税收权利,提升对于财政资金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采用分流处理和分类处理的方法来解决已经出现的债务问题,改革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执行制度。

四、结语

综上,财政税收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促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和优化,维护了地方的收支平衡,进而确保社会的正义性和公平性永不变质。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国家环境下,我国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重视国家经济建设,并且引进先进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实际国情,采取针对性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敖晓梅.浅谈当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

[2]黎慧杰.关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

财政税收体制篇10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收入可以说是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原有的财政税收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结合我国自身国情和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1财税改革必须由“放权让利”走向“制度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因此,改革的第一步务必是“放权让利”。在农村地区应大力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扩大农民劳动积极性,并实行农副产品的竞争定价,使农民真正得实惠,除此之外,还应调整农业税收结构,减少农民在税收方面的负担等等。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应在适当的情况下提高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促进他们在发展经济、组织招商引资、扩大地方生产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地方财政的“承包制”,也就是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和职权,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反之,由于职权和责任过度集中,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无法落实,这就限制了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史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因此务必长期贯彻执行,不断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水平以及前进步伐。

2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必须规范化

由于改革是从放权让利起步的,在改革向前推进的同时,随着大一统的财政体制的逐渐淡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公共财政模式并未及时建立,故收入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汲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而在支出方面,政府并不能立即从旧体制所界定的职能中退步抽身,并且还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新职能,承担改革成本的巨大需要,致使财政支出节节攀升。为缓解收支矛盾,中央政府只能默许各地方、部门、单位以收费方式筹集公共收入。而这一默许又进一步削弱了税基,加剧了预算内财政收支的矛盾,从而更强化了对税外收费的依赖。“乱收费”大面积地制度化,使相关的法定制度形同虚设,社会陷入一个令人欲退不能的体制怪圈,严重地损害了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和收入行为的权威性。

近些年来,在非税收入绝对额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税收收入增长额度及其增速的情况下,政府真实收入来源的混乱。因此,认真分析这种状况,尽快改革现存的费税体制,规范各种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就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应该总结的一条经验或教训。

3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过多地介入竞争性领域,以直接投资或财政补贴形式资助国有企业发展,这不仅无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导致财政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而且也扭曲了公共财政的目标,无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它是一个伴随着社会成员整体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指标。公共财政过度注重经济增长,忽视其他的目标,可能导致“没有发展的增长”格局。为此,从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来看,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应体现在财政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而应按公共财政原则的要求,体现在如何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品领域,如何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各经济主体的公平有序竞争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消除二元经济带来的不良后果,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形成财政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4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建议

4.1、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不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通过改革整治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诸多漏洞的手段。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加强统筹管理,减少财务问题,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还要对地方政府的支出权限进行必要的规范,既赋予足够的财政权力,也要控制过度的财政自由,使得地方支付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加速进行。

4.2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市)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从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水平的方。

4.3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给农业生产降低的生产成本,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在水手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合理的采用“合同制”,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不仅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制度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再被历史证明。加强中央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