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十篇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十篇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9:42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1

2006年7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实施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草案)。会后,法制委员会将办法草案印发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卢文舸副主任带队先后赴宁海县、临海市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基层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的意见。同时,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根据委员和农资环委的审议意见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办法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9月12日,省委常委会对办法草案修改稿进行了讨论。9月15日,法制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办法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发包主体。办法草案第九条对农村土地的发包方作了规定。农资环委提出,鉴于我省农村土地95%以上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现实,建议在办法草案中明确规定,设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包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设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委员会发包。为此,办法草案修改稿第八条作了相应规定。

二、关于承包期内对承包土地的个别调整。办法草案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承包期内农村土地的调整作了规定。有的委员、部门和地方反映,我省因国家建设项目征地和接受移民较多,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需要用地,如在三十年承包期内不准调整,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建议对承包期内土地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我们研究后认为,中央对承包期内农户承包地的调整作了严格的规定,确立了“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如果允许对承包地经常进行调整,不符合中央的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为了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又从浙江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关于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况,允许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个别农户之间的承包地进行适当调整的规定,办法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耕地,在出现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征收、征用村土地面积较大,落实国家移民政策等特殊情形下,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可对个别农户之间的承包地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关于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有的委员和地方提出,当前农民承包地因征地、土地整理等原因变动后,有的农户不愿变更或者交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造成农户所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与农户实际承包地不相一致,容易引发争议和群体性事件。为此,办法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规定,承包方拒不申请办理权证变更登记手续,发包方有权提出申请办理权证变更登记。承包方因征地在办理社会保障、领取补偿费时,应当将权证交发包方统一办理权证变更登记手续。

四、关于征收、征用承包地与农村土地管理的衔接。有的委员、部门和地方提出,我省征收、征用农民承包地较多,为了切实做好农户承包地被征收、征用后农村土地的管理,负责征地的部门应当与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做好衔接工作。为此,办法草案修改稿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农户承包地被征收、征用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资料告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证机关,发证机关应当及时办理被征地后相应权证的变更、收回、注销手续。

五、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范围。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的受理范围未作规定。为了与人民法院受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范围相一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办法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九条第三款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范围作了相应规定。

六、关于法律责任。办法草案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情节对弃耕抛荒者给予罚款的处罚。有的委员提出,该款规定不合理,并且与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不相一致。为此,办法草案修改稿删去了对弃耕抛荒者实施罚款的规定。

有的委员和地方提出,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发包方的代表村干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的,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村干部在土地承包管理方面的违法行为,没有规定相应的行政处罚,建议办法草案增加对村干部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我们研究后认为,对村干部在土地承包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应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给予罚款等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不足。为此,办法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二条规定,对发包方的违法行为,承包方有权投诉、举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发包方限期改正。侵害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另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向常委会作出说明:

(一)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在调研修改过程中,不少单位和个人提出,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范围是实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和维护农民权益的一个基本前提,农村土地承包法未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概念作出规定,建议办法草案对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各种情形进行列举。农资环委在初审报告中,亦建议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作出明确的界定。经反复研究,我们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事关广大农民的基本民事权利,情况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主要还涉及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收益分配问题。因此,经与农资环委协商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问题,建议通过修改《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来加以研究解决。

(二)关于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办法草案第十九条规定:“征收、征用集体土地,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切实保护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农资环委和有些委员提出,该条规定过于原则,为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根据国发[2004]28号文件,有必要对征地程序作出详细规定。在办法草案调研过程中,不少地方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建议在办法草案中增加征地时告知、征求意见、拟征土地现状与农民确认等程序。

考虑到在征地过程中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征地程序问题,国务院也不断出台新的规定,很难在办法草案中作出全面和准确的规定,目前可先按国发[2004]28号文件执行。有关部门也建议在修改浙江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时再作研究规定。为此,办法草案第十九条未作修改。

此外,对办法草案的其他条款、文字和条文顺序作了适当修改和调整。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2

×××年以来,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和省上的统一部署,经过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执行农村税改政策,基本实现了“三个确保”的总目标;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业税收征管认真推行省局提出的“三个转变”,创新推出了“政府领导、地税征管、部门配合、村社协税、公开办税、集中征收、自觉纳税、征收到户”的农业税收征管新模式,规范了税费征管,初步理顺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但是我市税费改革通过前年、去年、今年上半年的实施,各县区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计税面积不实,一些地方下达的计税面积大于农户签字面积和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多出部分老百姓意见大,上访不断,仅去年农户计税面积大于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须纠正就达万多亩,调整农业税基数多万元。由于诸多原因,各项占地未及时核减农业税计税基数就达亩,税款万元。据调查统计全市计税面积不实,须调减计税基数万亩,调减农业税基数多万元。

×(二)是有的乡镇政府和协税护税组织抓农业税征收工作显得不是很有力度,没有把农业税征收工作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不明确,工作相互推委,一些乡镇干部认为,收税是地税部门的事,而协税护税组织认为,他们不属于地税主管,而且为征收农业税做了很多工作,地税部门确没有给相应报酬。征收农业税必须依靠他们宣传动员,催收尾欠,现在他们不直接征收税款,工作缺乏积极性。

×(三)地税征收人员相对较少,征收网点还显得不够,在集中征收期,有的地方特别拥挤,征收力量相对不足,有的地方服务质量还不很高。

×(四)农业税收政策不完善,法规不配套,有些地方征收管理不规范。一些村社干部没有接受税务部门的委托,也越权收取农业税,有些用于还债,致使部分已收农业税款无法入库。

×(五)征收到户后尾欠大,强制执行非常困难。我市外出打工人员数量多,情况复杂,举家外出,土地抛荒严重,大多数农户既不办迁移,也不办土地转包手续,人一走了之,应交的农业税也不管,另一部分是土地委托他人耕种,但又不交农业税,仅去年全市就有农业税多万无法收取。土地转包缺乏明确的政策,一些农户相互攀比,不对去年欠税农户进行催缴,将会影响已交农户的积极性,今天别人不交农业税,明天我也不交。强制执行又有很多问题,一是不容易找到人,二是农民家除了生产,生活资料基本没有法律、政策规定可执行的东西,因此,农业税尾欠将越来越严重。

×(六)税收成本高,税收经费偏低,基层要完全实现“三个转变”,运转相当困难。

×二、对策及办法

×上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因此,各级地税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巩固、规范、完善、配套”的要求,严格执行各项农村税改政策,依法征收农业税费,确保我市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费征收工作顺利进行。

×(一)、认真执行农业税收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进一步核实农业税计税面积

×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中办发号),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收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各区、县要统一安排,以第二轮承包土地面积为基础,对反映出来的计税面积大于农户签字面积和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要报县上的主要领导,坚决进行纠正,进一步核实农业税计税面积,对退耕还林、自留地、宅基地、非政策性占地,按照四川省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川税费改革办()号文件规定据实核减计税面积,但经营性占地要完备相关手续。

×()有的地区常年产量超过政策规定上限的,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

×()按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

×()不准将应由经营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生猪经营环节税收转嫁给农民,对税费改革前的农户欠税暂缓清收。

×()协税和护税组织人员不得直接征收农业税税款,各级地税机关也不准委托协税和护税组织人员直接征收农业税。

×(二)、加强农业税征管,全面推进“三个转变”,确保农业税任务的完成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正确执行

×各级地税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同时还要认识到农村税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更要认识到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搞好农业税征收对地税部门发展的重要性,还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农业税征收“三个转变”是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为保证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业税收征管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安排落实农业税收任务,完成好农业税收任务实现农业税收“三个转变”。要把农业税收征收入库与乡镇的发展和利益结合起来,在乡镇财政体制调整中,建议区、县政府增大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固定收入的比重,调动乡镇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农业税收征管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实行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确保农业税征收“三个转变”的全面落实,确保农业税征收任务全面完成,确保农村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农业税征管“字”方针,正确处理好与政府部门、农村协税护税组织的关系

×我市农业税纳税农户多万户,个乡镇,农村地税所个,平均每个乡镇管理千百户农户,平均每个地税所要管理万户农户,征收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要根据农业税征收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市农业税征收的管理办法。市局提出,市委、市政府明确我市农业税征管“字”方针即:“政府领导、地税征管、部门配合、村社协税、公开办税、集中征收、自觉纳税、征收到户”是经过去年,今年上半年农业税征收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今后的农业税征管工作中要按照这一方针组织开展农业税收征管工作,同时征收机关要正确处理好与政府部门、农村协税护税组织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农业税征管,形成部门合力,确保征收任务的全面完成。①政府部门的职责:农业税征收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政府部门负责农业税的组织领导工作,确保地税部门实现“三个转变”,负责因征农业税经费不足的供给,对不具备条件设立地税所的乡镇,要提供征税的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施,确保农业税征收工作的开展和任务完成。组织力量清理漏征漏管户、尾欠户。②地税征收机关的职责:履行农业税征收的主体地位,负责农业税的税收计划的编制,直接设点征收农业税款,实现“三个转变”,组织、制定、实施清收尾欠计划,税收政策的解释、执行,税票、税收文书的印制,税款的结算和解缴,税收档案的管理。确保农业税征收任务的完成。③协税护税组织的职责:协税护税组织的职责是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税法宣传,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业税收政策,正确贯彻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教育农民依法纳税,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提高公民依法纳税意识;组织公民到地税机关积极纳税,协税护税,检举揭发偷税、抗税行为,优化纳税环境;协助税务机关清理漏征漏管户,督促纳税人依法缴纳税款;协助税务机关处理农村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关涉税的日常事物,由村文书具体负责。

×()强化考核,切实完成农业税收收入任务。要认真规范农业税收征管,严格实行农业税收征管量化考核,按照市局《关于加强农业税收征管资料规范管理的通知》、《农业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检查验收标准》以及《关于加强农业税减免规范化管理的通知》的要求,继续对农业税收征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结合实施省局提出的“七率”,即直接征收率、计算机监管率、税收公示率、农民上门申报率、税票填开到户率、微机开票率以及税款入库率,力争今年有所突破。农业税“四率”考核指标达到:地税机关直接征税到户率达到;计算机征税率达到;农业税入库率达到以上;以农业合作社为单位,张榜公布到户率达到。

×()地税机关要充实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地税所要千方百计建设办税大厅征收农业税,有办税服务厅的乡镇,实行计算机集中征税;无办税服务厅的乡镇,以农村信用社的场所、设施为依托进行集中征税,采取“税银合作、优势互补、方便群众”的方式,有效解决征收场地、力量不足的问题;对边远村社,有条件设组的乡镇要设征收组,没有条件设征收组的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人员“约时定点”相对集中征收,并逐步把临时征收点设为常年征收点。

×()要合理安排征收期,严格核算和管理。实行相对集中征收和常年征收相结合,以相对集中征收为主,常年征收为辅。至月为相对集中征收期,其余为常年征收期。农民必须在相对集中征收期内依法足额缴纳农业税收和附加,逾期加收滞纳金。农民也可以在年度内的其它月份内自愿到办税厅或农村信用社等点缴纳农业税收。实行两次征收与一次征收相结合,以夏季一次性征收为主,秋季以结算(清欠)为主。农业税收正税、附加实行统一征收,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分级入库。

×()安排落实好农业税征收经费,农业税征收经费是开展征收工作的保障,《农业税征收暂行办法》规定农业税收征收经费由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不得少于,市人民政府()号文件也要求各级政府要按农村税费改革政策预算安排农业税收征收经费,确保资金到位,对地税部门实行计算机集中征税有关征税场所、计算机设备等投入,要积极给予支持。地税部门在组织农业税征收时必须的交通工具和办税场所费用、设备购置费、票证文书印制经费、计算机的耗材、协税护税组织发生的等费用地税部门都要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政府的支持。

×()要加强督查,严肃纪律,确保工作到位

×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收“三个转变”、农业税收征管事关全局,责任重大。各级地税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到位。要建立农业税收“三个转变”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地税工作督查制,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和税收政策,严肃纪律,对违背税收政策、违犯工作纪律、税收征管工作不到位、因部门的责任引起的单位实行督查制度,凡被督查通报的单位,必须按督查要求认真整改,对有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给予批评、诫勉、就地免职等处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要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令行禁止,努力做好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收征管工作。

×(三)、研究政策,进一步搞好农业税征收工作

×(一)降低部分常产,促进抛荒土地的流转

×土地抛荒主要农户是举家外出打工,其他农户又不愿意接手这部分土地,其土地有的被亲戚种耕种,有的无人耕种,造成土地荒废,找不到纳税人。这部分土地全市估算有多万亩,占应纳税款的左右,应纳农业税款多万元,这部分农业税很难收取,是税费改革工作的难点,对这个问题政策处理得好,农业税尾欠就小,处理得不好,农业税征收任务完成就困难。解决的主要办法:一是不宜耕种的坡地争取用退耕还林指标,按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即宜退耕还林则退耕还林);二是宜耕种的按现有农业税政策由政府采取公开转包,对象主要是耕种大户,对这部份土地的常产减至征收农业税,具体多少视投标的情况而定,理由:⒈农民外出务工是大势所趋,应当鼓励而不是堵塞,如果这部份土地没有人愿意耕种,农业税收一分都收不起来,给农业税征收任务的完成带来相当大的困难。⒉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政策对税率和减免项目作了具体规定,而没有规定常产,常产是由年至年的平均常产算来的,对抛荒的万亩耕地减,我市的平均常产将降低不到公斤,这是正常计算的误差许可范围,不会影响平均常产,平均常产仍然比周边地、市高出多公斤,还符合税法规定采用差别常产调节税赋不均,不如此,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⒊此举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将抛荒地承包给种植大户,解决种地多的农民农业税负担重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是对种植大户的一种扶持。⒋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此项措施不但不会减少财政收入,而且会增加欠税收入。

×(二)做好农业税收“尾欠”清收工作。

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尾欠将长期困绕征收机关,农业税的欠税比较复杂,主要有五种情况,一是举家外出务工,土地抛荒,不要承包土地,找不到纳税人;二是外出务工,委托他人耕种,没有说不要承包土地;三是与政府有纠纷,找借口不交;四是确实贫困,交不起税;五是相互攀比,见有人不交,征收机关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就观望或故意不交。对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尾欠”的清收原则应是在当地党政领导下,调查清楚情况,加强政策宣传,区别情况,落实任务,做好工作,规范执法程序,依法清收。

×()对举家外出务工,土地抛荒,不要承包土地,找不到纳税人的,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土地的流转政策落实土地的承包人,并相应落实农业税任务。

×()外出务工,委托他人耕种,没有说不要承包土地由协税护税组织协助落实亲朋好友或耕种者代交农业税。

×()与政府有纠纷,找借口不交的,政府首先要落实政策,向农户宣传税收政策,解决问题。

×()确实贫困,交不起税的,符合农业税减免政策,在减免指标范围内按减免的有关规定解决。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3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草案)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实施办法的必要性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从1998年开始,我省进行了二轮承包。2002年,又对二轮承包进行了完善。总的来说,我省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是比较顺利的,98%的耕地已经全部承包给农户。2002年8月,国家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的经营制度,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对照法律规定和我省这些年来农村中暴露出的问题,我省农村土地承包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些地方的土地承包期限没有规定30年,有的甚至5年或者10年一调整;二是承包土地的流转还缺少具体的制度规范和必要的制度推动;三是承包土地纠纷处理制度不够完善,对因承包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化解还不够有力;四是农村土地承包权证的核发、变更、注销和管理还缺乏具体的规范,地、证不符的情况在不少地方存在,等等。为使农村土地承包法更好地得到实施,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化解农村土地承包中的各种矛盾,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和承包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十分必要。

二、办法草案的起草经过

实施办法列入2005年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二类项目后,我厅于2005年4月成立了起草小组,并进行立法调研,于2005年7月底完成了初稿。2005年8月初,起草小组赴温州、台州进行调研。8月中旬,对办法草案再次进行修改,并在市级农业系统会议上征求意见。8月底,征求了全省农业系统的意见。9月下旬,征求了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实施办法列入2006年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类项目后,我们按规定向省政府报送了办法草案。省法制办在征求意见和组织调研的基础上,对办法草案进行了修改,并于5月9日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对办法草案进行修改完善。6月9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办法草案。

三、办法草案主要问题的说明

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土地承包中涉及的相关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特别是承包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有详细的制度规范。我省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已经完成,并进行了完善。因此,办法草案将重点放在承包后的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及矛盾处理上,而不是确定如何承包的问题。同时,作为上位法的实施办法,对上位法已经规定的制度,除作十分必要的衔接外,不再作重复性规定。根据上述思路和本省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办法草案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立了相应制度:

(一)关于发包与承包。办法草案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方面规定了以下几项新的内容:

一是对发包主体作了更具体的规定。

二是对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农户的其他权益作了规定。农户虽然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还具有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和土地所有权补偿受益权。为此,办法草案作了专门规定。

三是办法草案对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合法性问题作出规定。明确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决议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规定相抵触的无效。

四是对承包期限的规定。为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法确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办法草案明确,二轮承包中已签订的承包合同承包期限短于30年的,视为30年。

五是为了保证农村土地其他方式承包更加合理、公平,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合法权益,办法草案对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明确承包方案应当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示,其中公开协商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其承包底价及支付方式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多数同意。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二)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如何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设专节作了规定,这也是该法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办法草案除对有关内容作衔接性规定外,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细化和新的规定:

一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同承包地的规定,办法草案对不得收回的具体情形作了规定。

二是办法草案除重申对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外,即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同时明确,男方到女方家落户的,也同样适用这些规定。

三是为确保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办法草案规定,除三种情形,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绝对多数同意,并经批准外,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耕地。这三种情形包括: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耕地;承包上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以及国家移民需要。

四是明确界定可以用于调整的土地,即依法预留的机动地;围垦、开垦、复垦、土地整理等新增加的土地;自愿交回的地;依法收同的土地。除这些土地外其他土地不得用于调整,特别是农户的承包地。

(三)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在确保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土地流转,对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土地流转更加有序,办法草案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基础上,新设立了以下几方面的制度:

一是承包经营权转让时,应当对承包土地被征收、征用时的补偿费分配作出约定。

二是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的,受让方应当与每个承包方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是明确委托流转的行为规范,承包方委托发包方或者中介机构对其承包地进行流转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是农户将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的,股份合作终止时,入股的土地应当退回原承包农户。

五是明确了旋转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可以再流转。

(四)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管理。农村土地承包法只有一条对承包经营权证作出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实践中,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于农业部已经颁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具体程序规定比较详细,因此,考虑到本省实际需要,同时与部门规章相衔接,办法草案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规定:

一是明确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由发包方提供相应的资料(包括承包方案、承包合同等),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再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权证。

二是规定了必须变更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的6个方面的情形,如承包地被征收、征用、占用等导致承包地位置、面积发生变更的等。

三是规定了权证变更申请主体是承包合同当事人,即发包方或者承包方,避免部分承包地被征收,承包方不申请变更

而使承包权证上登记的承包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的情况出现。

四是规定了权证变更公告及异议制度。由于提出变更申请的主体是发包方或者承包方,为防止出现差错,办法草案规定变更的内容必须进行公告,承包合同当事人都可以对变更内容提出异议。

五是规定了承包经营权证收回或者公告注销的情形,为了防止地、证不符情况的出现,办法草案规定了必须解除或者终止承包合同,收回或者公告注销承包权证的6种情形,包括承包地依法全部被征收、征用或者占用的,应当收回或者注销权证。

(五)关于土地承包纠纷仲裁问题。对土地承包纠纷可以进行仲裁,这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的一项制度。但这项制度的具体运行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温州市作为农业部的试点单位,正在进行试点,整个制度还没有最后成型。同时,立法法规定仲裁制度属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属立法事项。据了解,全国人大已经将农村承包合同仲裁列入立法计划。为给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试点工作和全国立法留出空间,同时解决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办法草案对仲裁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地方立法可以规定的问题设专章作了规定,具体有:

一是明确仲裁机构的设立,规定设区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成立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由于森林法对林地权属争议解决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办法草案明确承包合同仲裁不包括林地纠纷。

二是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农村承包合纠纠纷解决的司法解释,对仲裁救济和司法救济的关系作了衔接性规定。

二三是规定了仲裁调解先行原则。由于承包纠纷一般都比较复杂,同时裁决的执行更多地需要争议双方对裁决的认可,因此,办法草案规定仲裁机构在受理案件后,要先行调解。

四是规定维护生产秩序优先的原则。对一些生产季节性强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可以先行裁定维持现状,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四、其他相关问题的说明

(一)由于在二轮承包中,有个别地方尚未将土地承包到农户,为了使这些尚未实行家庭承包的土地尽快实行家庭承包,办法草案规定本办法实施1年内要落实家庭承包。

(二)由于二轮承包开始至今已6年多,不少地方土地被征收、征用,以及个别调整后,承包权证没有及时变更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确保地、证相符,办法草案规定,办法实施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一次全面的核实和补正。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4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

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土地意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转让土地的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  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市辖区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乡(镇)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负责相应区域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变更

第五条  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土地登记的具体事务,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办理。

确认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按照下列规定登记发证:

(一)中央驻皖单位、省直单位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省人民政府登记发证;

(二)市直单位、市辖区内其他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市人民政府登记发证;

(三)跨行政区域的国有土地,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同一上级人民政府登记发证;

(四)前(一)、(二)、(三)项规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人民政府登记发证。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以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依照《实施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登记发证。

第七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变更登记:

(一)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

(二)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引起土地使用权转移的;

(三)因征用、交换、调整土地引起土地权属变更的;

(四)因单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引起土地权属变更的;

(五)因处分抵押财产引起土地权属变更的;

(六)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

(七)依法继承、赠与、更名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八)依法改变土地权属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依法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由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等土地使用权的承包、拍卖等方案,须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获得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

土地所有者通过发包、拍卖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资金,应当用于本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等范围内的水土保持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条  土地登记申请人采取隐瞒事实等非法手段骗取登记的,或者因土地登记机关责任导致土地登记不当的,土地登记机关应当书面通知土地证书持有人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土地证书更改、更换或者注销手续;土地证书持有人逾期不办的,由土地登记机关公告原土地证书作废。更改、更换或者注销土地登记的费用以及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责任者承担。

上级土地登记机关发现下级土地登记机关土地登记有错误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有权直接注销或者更改。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  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其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的,应当及时进行修订、调整。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或者超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节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经核准后,可以结转下一年度使用。

未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或者没有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的,核减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第十四条  因村庄、集镇、乡镇企业退建还耕易地重建的,新址应当尽量利用非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占用基本农田以外耕地小于旧址面积的,其建设用地可以不占年度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数量的,必须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并支付相应的耕地开垦费用,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易地开垦。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建立新增耕地储备库。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开垦的超过耕地开垦计划的新增耕地或者年度内占用耕地补偿平衡有余的耕地,可以纳入新增耕地储备库。储备的耕地可以用于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也可以有偿调剂用于其他市、县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保证耕地开垦计划的执行。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按照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合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保护措施,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

第十八条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用地单位应当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用地单位在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时,应当按照每平方米6至9元的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占用基本农田的,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标准应当高于上述标准的40%。

用地单位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参照前款规定的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

开垦耕地所需资金或者缴纳的耕地开垦费,作为建设用地成本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第二十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每平方米5至10元的标准缴纳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第二十一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土地,应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积极进行土壤改良,防止砂化、盐渍化、潜育化和水土流失。一次性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荒山、荒地、荒坡、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由开发单位或者个人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办理审批手续:

(一)不超过20公顷的,报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二)超过20公顷不超过50公顷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超过50公顷不超过600公顷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超过600公顷的,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二条  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实施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也可以委托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委托验收的,验收结果须经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复核确认。

第二十三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的,按照被破坏土地每平方米6至9元的标准缴纳土地复垦费;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参照上述标准缴纳复垦费。土地复垦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条  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和土地复垦费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并缴入同级财政专户,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不得挪作他用。

省人民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调整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和土地复垦费的标准。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后,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颁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后,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后,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第二十七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除依法报国务院批准的外,超过4公顷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不超过4公顷的,报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具体建设项目使用原有建设用地和已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范围内的土地的,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报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  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县人民政府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除30%缴中央财政外,40%留本级财政,10%缴市财政,20%缴省财政;市人民政府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除30%缴中央财政外,50%留本级财政,20%缴省财政。

市、县人民政府收取的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20%缴省财政。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除依法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外,应当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原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可以继续保留划拨用地外,应当实行有偿使用。处置土地资产,涉及省属单位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准予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的,除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可以继续保留划拨用地外,应当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

第三十条  国有土地租赁,应当报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土地使用者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租赁合同。

前款所称国有土地租赁,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出租给使用者使用,由使用者向国家定期支付租金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以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应当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由土地使用者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前款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是指国家以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作价,作为出资(入股)投入企业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作价出资(入股)、转让、抵押等,涉及地价评估的,由具有土地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涉及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评估结果。

第三十三条  征用土地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拟订、报批征用土地方案。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征用林地的,应当先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二)公告征用土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和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三)办理补偿登记。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之日起15日内,持土地权属证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四)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询意见期限为15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

(五)交付被征用土地。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被征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应当自征地各项费用付清之日起30日内交付被征用的土地。

征用农民承包的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承包合同变更手续。

国家依法征用土地的,按照规定核减该幅土地农业税和有关农产品的定购任务。

第三十四条  征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

(一)征用鱼塘、藕塘、苇塘、灌丛、药材地等,为其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

(二)征用果园、茶园、桑园等,为其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7倍;未曾收获的,为其同类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

(三)征用耕种不满3年的开荒地,为其所在村(组)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至4倍;耕种3年以上的,按照耕地补偿。

(四)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为其所在村(组)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5倍。

(五)征用其他土地的,为其所在村(组)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至3倍。

征用林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征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的,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

(一)征用农用地的,为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至4倍;

(二)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的,为其所在村(组)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至3倍。

征用荒山、荒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第三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省人民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因采矿造成塌陷需要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标准和村庄搬迁、农民安置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和附着物的补偿费标准:

(一)被征用耕地上的青苗,按照当季作物的产值补偿;多年生作物,按照其年产值补偿;无青苗的,不予补偿。

(二)鱼苗放养2年以上的,不予补偿;不足2年的,按照放养鱼苗费的3至4倍补偿。

(三)用材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主干平均胸径大于20厘米的,按照其实有材积价值的10%至20%补偿;主干平均胸径5至20厘米的,按照其实有材积价值的60%至80%补偿。

(四)苗圃苗木、经济林、薪炭林按照其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2倍补偿;尚无产值的,按实际造林投资2倍补偿。幼龄林、新造林按实际投资2倍补偿。

(五)房屋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八条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使用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土地的,应当参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和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或者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企业,使用土地的补偿标准参照征用土地补偿标准的低限执行。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土地,应当对原土地使用权人给予补偿,除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全额支付外,其他补偿费按照前款规定的标准减半执行;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已经调剂相应的土地给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可以不予补偿。

第四十条  严格控制征用蔬菜基地。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征用的,除依法报批外,应当按照征多少补充多少的原则,落实新的蔬菜基地,并按照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第四十一条  收回农民耕种的国有土地,不支付土地补偿费。有青苗的,支付青苗补偿费;本办法实施前,已经耕种10年以上,收回后直接影响农民生活的,按照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支付困难补助费。

因建设需要埋设电线杆、电线塔、电缆、管道等设施占用土地的,只补偿青苗损失;占地较多的,应当依法征用土地。

第四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被征用完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其余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建设项目占用该土地时,应当按照征地办法和标准给予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

第四十三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农村村民新建住宅,其宅基地的面积标准:

(一)城郊、农村集镇和圩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二)淮北平原地区,每户不得超过220平方米;

(三)山区和丘陵地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户不得超过300平方米。

第四十四条  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使用宅基地:

(一)因结婚等原因,确需建房分户,原宅基地面积低于分户标准的;

(二)因自然灾害或者实施村镇规划需要搬迁的;

(三)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没有住宅需要新建住宅的;

(四)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征用的;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农村村民建住宅,由本人提出用地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讨论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占用农用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四十五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由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在报批前,应当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5

问:家庭成员发生变动,发包方能否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

答:《实施办法》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因婚姻、出生、死亡、升学、参军、外出务工、服刑等原因引起家庭成员变动的,不影响承包合同的效力”。举例来说,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新生儿诞生,不能分承包地,即通常说的农村家庭承包地在承包期内“生不增、死不减”。农民子女因考学办理了农转非户口,毕业后无论是在外打工或在农村生活,都不能改变其土地承包权,只有在本轮承包到期后,才可以调整或收回。义务兵提干或改志愿兵后,其承包地仍可保留,只有在本轮承包到期后,才能由其入伍前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

问:欠缴税费或土地撂荒的农户的承包地如何处理?

答: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欠缴税费和土地撂荒为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已收回的要立即纠正。对农户所欠税费,应列明债权债务,按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清理乡村债务的有关规定妥善处理。承包方对承包耕地暂时不能耕种的,应当委托他人代耕;代耕一年以上的,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承包方将承包耕地弃耕撂荒超过一年又不委托他人代耕的,发包方应当组织代耕。代耕期间,土地经营收益归代耕者所有。承包方要求恢复从事该土地经营的,应当提前通知发包方,发包方应当在当季作物收获后交还承包方。

问:如何理解和执行承包地的调整问题?

答:“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是基本原则,决不能动摇。但“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因土地被国家征收、征用,承包方自愿放弃货币补偿(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除外),要求继续承包土地的”,“兴办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或者实施乡村建设规划占用承包地”等特殊情形下,可在“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个别农户之间的承包地适当调整。

问:哪些土地可以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

答: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土地;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土地;发包方依法收回的土地。

问:《实施办法》对林地承包有什么新规定?

答:一是增加了对退耕还林地纳入林地管理的衔接性规定。二是增加了林地承包期满后,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的规定。三是对农村集体林地流转作出了规定。

问:《实施办法》对征地补偿有什么新规定?

答:新增了征地补偿的相关内容,以切实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即“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时,应当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费依法应当支付给被征地承包方的部分,应当直接发放给被征地的承包方,并予以公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截留、拖欠”。

问: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为目标,以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中违法违纪行为为重点,切实解决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突出问题。

二、工作重点

(一)检查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情况,依法纠正农民土地经营权不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不到户、土地承包合同未签订到户的问题;

(二)检查承包期内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的情况,依法纠正违法收回和调整承包地的问题;

(三)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依法纠正土地流转不规范,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截留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问题;

(四)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的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依法纠正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

(五)检查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情况,依法纠正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混乱的问题;

(六)检查农村土地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方式、效果,依法纠正属地管理责任不落实、职能部门不作为、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

(七)检查农村土地征占情况、依法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问题;

(八)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的机构、人员的落实和其他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基本解决目前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切实落实。完成延包扫尾工作,消灭少数村未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证未发放到户的死角。到2007年底,各乡镇、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发到户率达到98%以上。

(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纠正和查处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超标准预留机动地、违法发包“四荒”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和违法行政等突出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问题。

(三)农村土地流转得到规范。杜绝违背农民意愿强行土地流转和截留土地流转收益,实行土地流转备案制度和占用农用地的土地流转审批制度。

(四)土地纠纷调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建立、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渠道解决土地纠纷的调处机制,强化土地属地管理责任,努力做到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基本实现小的土地纠纷不出村,一般土地纠纷不出乡,大的土地纠纷不出县。

(五)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得到切实加强。土地承包档案、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等工作得到明显加强,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

(六)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的突出问题得到明显遏制。进一步增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实施更为严格的征地审批和用途管制,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七)基层干部作风得到切实改进。进一步强化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土地政策、法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到执政为民、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四、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时间为3个月,从2007年9月至11月,分动员、自查、整改、总结4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阶段(9月上旬至9月中旬)。各乡镇按照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把专项治理的任务部署到各村组,把开展专项治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中。

(二)自查阶段(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各乡镇按照工作重点及时开展自查活动,组织力量对每个村、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情况、土地征占情况进行认真排查,理清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的重点、时限、措施和具体要求。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部门职责,积极开展自查,认真查找和解决涉及本部门的农村土地突出问题。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及时汇总自查情况和整改方案,于10月底前上报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整改阶段(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各乡镇要针对自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依照整改方案进行整改,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总结阶段(11月中旬至11下旬)。各乡镇对农村土地专项治理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于11月15日左右,将工作总结上报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汇总后,形成全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上报。

五、组织领导

成立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委、国土局、监察局、民政局、纠风办、局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委,各成员单位明确1名联络员。县农业委负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牵头和组织协调,并承担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治理的相关工作;国土局负责征占农村土地突出问题治理中纠正侵害农民权益行为和查处违法违规案件等工作;监察局和纠风办负责组织查处农村土地承包违法违纪行为和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行为;民政局负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相关事务;局负责落实责任制,加强督查督办。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7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江苏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建设用地管理,是指国家建设和乡(镇)村建设征用、使用集体所有土地或者划拨国有土地的土地管理。

第三条  南京市国土管理局是本市土地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设用地的统一管理。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按规定的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的建设用地管理工作。

计划、建设、规划、房产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国土管理部门,做好建设用地的管理工作。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用地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建设用地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南京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村镇建设规划区内进行居民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还必须符合村镇建设规划;

(二)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农田水系;

(三)统一管理,分级审批,依法使用土地;

(四)实行建设用地计划控制。

第二章  国家建设用地

第五条  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划拨国有土地。

国家建设需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由市、县人民政府统一征用,国土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其他任何组织、单位或个人均不得直接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的用地协议一律无效。

第六条  市、区、县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规定的职责,协同国土管理部门完成征地工作。

被征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配合征地工作。

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应当服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支持和配合征地工作的实施。

第七条  确需征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蔬菜基地保护区内的土地,应当按《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南京市蔬菜基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八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审批权。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使用的土地,应当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总平面设计一次申请批准,不得化整为零。分期建设的项目,应当根据设计任务书确定的进度分期申请用地。

第九条  征用集体土地或划拨国有土地应当按下列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一)建设单位持有权批准建设项目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计划任务书等,向市规划部门申请定点,由规划部门发出《建设用地准备工作通知书》及用地范围图,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建设单位持有权批准建设项目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计划任务书等,向市、县国土管理部门申请当年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向市计划部门登记备案;

(三)国土管理部门在接到《建设用地准备工作通知书》及用地范围图后,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拟定补偿、安置方案;

(四)需要撤销村民小组的,由市国土管理部门出具户口冻结单,市公安部门办理冻结手续;

(五)国土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与建设单位签订征地协议书、安置协议书,按规定向建设单位核收征地费。征地费应当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偿费或委托安置劳力费等。划拨国有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与有关部门办理拆迁补偿安置手续;

(六)建设单位按规定向国土管理等有关部门缴纳税费;

(七)国土管理部门对用地范围图、征拨用地补偿协议等审查核定后,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报市、县人民政府或由市人民政府转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八)国土管理部门颁发《建设用地许可证》,测绘《土地使用权图》,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等手续;

(九)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土地用途、范围、数量、规划要求进行施工。自建设项目竣工之日起的30日内,建设单位应当报请国土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符合批准用地规定的,市、县人民政府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十条  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应当按规定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偿费等,建设单位支付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费,除应当属于个人的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付给本人外,其余费用由区、县人民政府与有关乡(镇)村商定处理,主要用于兴办乡(镇)村企业,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作他用或占用,由审计部门负责监督。

第十一条  被征地单位的耕地被征用后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符合政策规定的农业户口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

被征地单位的耕地全部被征用或征地后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不足0.1亩的村民小组,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征地单位原有的农业户口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剩余的少量土地交给市、县国土管理部门作为国有土地管理。

第十二条  耕地被征用后的多余劳动力的安置,应当实行谁用地谁安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一)多余劳动力原则上由建设单位安置;

(二)有条件接受安置劳动力的企业,由建设单位委托安置劳动力并一次性支付委托安置劳力费;

(三)应当安置的劳动力可以自谋职业,经本人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与建设单位签订协议,在办理公证手续后,由建设单位一次性发给自谋职业费,建设单位以后不再重新安置;

(四)少量应当安置的劳动力,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由乡(镇)企业安置。被安置人员应当享受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待遇,并按规定为其交纳养老金、待业基金;

(五)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必须安置的劳动力,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劳动力安置指标,各单位必须进行安置。

第十三条  符合保养条件不能就业的人员,经办理公证手续后,保养费由建设单位一次性支付给保养人员。

第十四条  耕地被依法征用后,农业税应当相应核减。

被征地单位利用集中统一管理的征地补偿费兴办的乡(镇)村企业或第三产业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关部门可以视具体情况,给予有关政策优惠。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城市规划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农村集体土地实行预征,提前实施规划利用控制。

对预征的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

市国土管理部门应当与被征地单位签订预征土地补偿协议,并按现行补偿标准确定土地补偿费。其耕地部分由国土管理部门向被征地单位预付不低于土地补偿费20%的费用。在建设需要使用时,按本条例第九条规定办理用地手续。

被预征后的土地,在未办理用地手续前,应当继续按现状使用和耕种,不得自行进行建设,不得任意改变用途,不得抛荒,农业税不予减免。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需临时用地,应当向市、县国土和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与原土地使用单位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规定给予补偿。

临时使用土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在临时用地上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物,不得堵塞和损坏农田水系配套设施。期满后由建设单位恢复原状。

建设单位临时用地,应当向市、县国土管理部门缴纳临时用地管理费。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临时使用耕地,应当与国土管理部门签订土地复垦合同,同时缴纳土地复垦保证金,复垦完成后,由土地管理部门按合同要求组织验收。验收合格者,退还保证金;不合格者,责令其限期达标,并按规定标准逐年缴纳土地荒芜费。

第三章  乡(镇)村建设用地

第十八条  乡(镇)村建设用地包括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及农村个人非农业建设用地。

第十九条  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必须持区、县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向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批准。

市规划主城区内的乡(镇)村企业(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的联营企业)建设需使用集体土地的,可以按本《条例》第二章的规定办理征地手续。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向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的联营企业需使用集体土地的,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申请批准。经批准使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联营条件或作价入股。

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应当经过评估,并报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批准。集体所有土地作价入股的股份不得转让。

农村私营企业需使用集体所有土地,参照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必须按乡(镇)村建设规划进行,合理布局,相应集中,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户、非农户,可以向所在的村(组)申请宅基地:

(一)统一规划建设的居民新村(或居民点)需重新安排宅基地的;

(二)原有宅基地面积低于规定标准的;

(三)居住拥挤,确需分居的;

(四)经批准回原籍落户定居的人员,确需安排宅基地的。

出租房屋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出卖房屋的,应当将宅基地退还集体,注销宅基地使用证书;买卖房屋的农户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的,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换发宅基地使用证书。

迁居、拆除房屋后腾出的宅基地,退还集体,统一安排使用,注销宅基地使用证书。

第二十一条  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办理程序:

(一)户主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区、县国土管理部门审查,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宅基地和非耕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宅基地标准按《江苏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办理;

(二)经批准的宅基地,申请人按规定标准缴清税费后,由国土管理部门颁发《建设用地许可证》;

(三)住宅建设竣工后,乡(镇)国土管理部门核查实际用地,符合批准的范围、面积、用途的,由区、县人民政府颁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

第二十二条  农村居民原宅基地面积超过《江苏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标准的部分,在改建住房时,应当由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统一安排使用。

第二十三条  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场地,需要使用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按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办理用地手续。经批准使用的土地不得转让、出租、作价入股,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第二十四条  除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外,乡(镇)村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使用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均应当给被用地单位以适当补偿,并妥善安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章  划拨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五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或者依法无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六条  下列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属必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拨:

(一)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

(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第二十七条  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应当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向市、县国土管理部门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决定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转让方应当将转让房地产所获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市、县国土管理部门;

(二)以营利为目的,房屋所有权人将在划拨土地上建成的房屋出租的,应当将租金中所含土地收益上缴市、县国土管理部门;

(三)设定房地产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依法拍卖该房地产后,应当从拍卖所得的价款中向市、县国土管理部门缴纳相当于应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

前款规定所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收益,由市、县国土管理部门统一上交同级财政。

第二十八条  土地使用者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当向国土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抵押许可证》,并与市、县国土管理部门签订附有下列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一)当处分划拨土地使用权时,本出让合同生效;

(二)处分抵押物的价款先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再偿还债务。

土地使用权价格应当由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报国土管理部门确认。

第二十九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应当向市、县国土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未经批准或骗取批准而非法占用土地的,按《江苏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处罚。

第三十一条  无权批准、超越审批权限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按《江苏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罚。

非法转让土地的,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没收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及其它设施,并可以对当事人处以非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过程中有关当事人拒不执行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影响国家建设,造成经济损失的,可以视情节轻重处以500元至2000元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临时使用耕地,超过土地复垦合同规定期限两年以上仍未完成复垦任务的,由国土管理部门没收复垦保证金。

依法应予收回的土地和临时使用土地期满不归还的,由国土管理部门依法收回,并处以每平方米十五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擅自移动或毁损土地权属界桩的,责令其恢复,承担补测费和界桩费,并处以补测费的二倍罚款。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除依法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决定执行的外,由区、县人民政府国土管理部门作出决定。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拒绝、妨碍国土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国土管理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各项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南京市建设用地管理条例》的决定

(1997年6月5日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1997年8月29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对《南京市建设用地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建设单位临时使用耕地,超过土地复垦合同规定期限两年以上仍未完成复垦任务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没收复垦保证金。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8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农村土地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入不敷出。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使得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某些村出去为数不多的机动地承包费以外,几乎无其他收入,更有甚者欠有债务。因此,某些地方将机动地对外发包,强制性的流转农户的承包地,出卖集体地或者高价对外出租而获取高额回报,挪用土地补偿费以及土地流转费的现象较为突出。

2.土地流转过程不够规范,农户权益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以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土地承包合同共同束缚、约定的。可是,合同存在的不规范性使其执行具有随意性,基层干部私自变更合同、收回或调整农民土地,更有甚者未经承包户许可,就迫使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侵害。

3.征地补偿款难以落到实处,财务制度如同虚设。部分村级干部并不按照规则办事,甚至严重违反财政纪律,将那些本应发给农户的补偿款私吞,据为己有,私分利息以及贴息款。部分村干部私设账外资产,账务不清,零乱不堪,趁火打劫。部分村干部许可企业拖欠征地补偿费,引起群众不满情绪。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立法、执法存在的不足:1.在立法中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四项权能规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一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集体土地所有权上述的四项权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首先,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权利受限制问题。我国集体土地的占有权及收益权源于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仅能在农业用地和本集体内部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行使有限的占有和收益权能,而对非农用地没有占有和收益的权利。其次,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对其集体所有土地的处置权几乎被剥夺。集体土地的最终处置权实际上属于国家。这不仅剥夺了集体土地的出让权,也使本应由农民集体享有的收益流入国库,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缺失处分权。

2.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土地征收规定存在问题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问题是相关法律至今没有对所谓的“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导致凡是只要取得土地征收的批文,无论其用来干什么,似乎均符合“公共利益”;尽管《土地管理法》及《物权法》对征收土地均规定应依法予以补偿,但问题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偿标准太低,根本无法保障土地被征收农民的生活;市、县人民政府既是土地征收者,又是补偿标准的批准者,更是争议的协调者,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法律赋予如此权力,本身就无法保障土地被征收者的利益。而对土地征收行为不服,相关法律法规至今也没有赋予被征收者相应的救济权利。

3.法律赋予集体土地被征收者的相关救济权利形同虚设尽管国务院颁布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第2款规定:“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但在现实中,县级人民政府至今不依法设立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争议的协调机构,拥有批准征收土地权力的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至今也未依法设立相关的裁决机构。

二、改变农村土地管理中不足的对策

1.依法行政,提升落实政策的自觉性。土地管理政策有没有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群关系是否紧密。目前,应当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农村干部的法律以及政治觉悟,努力做到不折不扣,言出必行,依法行政,合理运用人民富裕的权力。认真贯彻落实“一户一宅”以及“五个不准”等政策,确保相关政策、路线以及方针的落实到位,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村在稳定中某发展的局面。

2.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在农村掀起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热潮,让农民对国家的土地政策以及法规有所了解与熟悉,明确自身的义务,懂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农村干部,应当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转变思想,端正作风,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此外,应当积极引导、努力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稳定以及健全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以有偿、自愿、依法为原则,努力寻找、探索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新机制。对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有序、合理流转承包地,提升土地利用率,扩大经营规模。

3.转变思想,做到保护耕地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目前,国家加大了土地管理的力度,实施了较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在保证耕地不受损坏的基础之上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以严格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为准则,开源节流,积极开发新耕地,对旧城老村实施大力改造,盘活闲置基地,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应的使用权流转进行试行,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4.要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土地补偿费低,土地增值分配严格不合理,是农民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造成大量耕地被征用占用的重要因素。必须尽快提高土地的补偿标准,给老百姓一个合理的补偿。要改革土地补偿标准的计算办法,不能只单纯考虑征地前几年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市场价值,考虑当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标准,让土地回归其应有的市场价值。要改革补偿的分配机制,合理确定集体和农民个人各自所享有的比例,农民所有的补偿费要直接分配到农民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要仅仅盯住招商引资上项目的成果,同时,还要看到对大量失地、失业、失保农民产生的隐患。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9

“农村建设用地必须转为国有以后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流转”是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根据这个法律规定,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包括农民不再需要使用的宅基地,都不能进入土地二级市场进行使用权的流转,农村集体和农民也不能以土地投入建设,不能获得土地开发建设的合法收益。在土地没有转为国有之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进行建设”。由此造成我国城市化发展占用的农村土地,

往往不能为农村和农民带来利益,反而为他们带来损害。近些年来征用农村土地引来农民意见甚至发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个规定还使得我国城乡土地难于统一规划、城市只能“年轮式”扩大而不能更为合理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多年难于推进。

中央全会提醒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已经明确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次全国人大把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已经修改为:“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提出了“征收”的方式和强调“给予补偿”。今后不必都是由地方政府先把土地征用,特别是不能廉价征用。要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由于城镇建设,允许农村土地所有者向用地人以收租方式获得土地收益。即使是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占用农村土地的,也不都是由政府征用农村土地的一种办法,可以允许村民委员会直接以土地入股。它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化的阻力,更可以有效保护农村土地所有者和农民的利益,使他们不至于成为城市化中被牺牲、被遗弃的群体,让他们能够与城市居民一起共享国家现代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成果。

建议实行“农村建设用地信托制度”

为了使得这种土地流转更为规范和便于管理,实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信托制度”比由农民集体或者农民个人直接将土地投入土地流转市场更好。由于法律意识方面的原因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农民直接将土地投入流转市场不利于保护自身利益,也不利于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利用。土地信托机构不是代表国家征用土地,而是受信托人之托管理和经营土地。它既能避免单纯由国家征用土地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也能避免农民将土地自行投入流转造成难于管理的问题。

在农村土地信托制度下,农村集体或者农民个人将建设用地或者宅基地集中交给土地信托机构进行管理和经营;土地信托机构按照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使用土地,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将土地投入流转市场,进行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交易方式可以是收取土地租金,也可以是作价入股,作为农村集体或者农民的长期土地投资。这是一条合理的富民之路。交给土地信托机构进行管理的土地主要是“经营性建设用地”,当然也可以包括一些“公益性建设用地”,因为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并不是所有公益性建设用地都必须由国家征用,而是规定“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就为公益性建设项目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留下空间。而投资者进行投资建设则不仅可以使用“国有土地”,还可以通过土地信托机构使用“村民集体土地”或者农民的宅基地,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或者进行股权分红都是一样的,国家还有权利征收物业税。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城乡两种不同土地制度的大前提下,解决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民有序进城等问题,解决城乡土地统一规划、推进城市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等问题,使得我国城乡发展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在允许农民集体土地进入流转市场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于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土地转让金的分配会有更好办法

现在“农村建设用地进入二级流转市场”的工作已经在进行试点,遇到的问题之一是土地使用权转让所获资金应当归谁所有?从法律认定上应当属于村民集体所有,但是现在的这种“集体所有制”实际上产权很不明晰,很难找到所有者。如果村里拿钱不能分给农民,农民进了城市需要有笔钱安家怎么办?如果把钱都分掉,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谁来解决?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目前试点的地方是采取农民向集体“借款”的办法,来解决农民生活特别是进城生活的需要,这是很不规范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要求“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继续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这其中蕴含着对我国土地所有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如果“村民集体所有”进行了明晰产权的改革,那么就明确了村民个人家庭在土地产权中的份额,农民家庭在其中各自拥有一份股权,“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就变成股份制的“新公有制”所有了,这样就使得土地转让资金的分配有了更好的办法。农民可以用按股分红的方式,合法分得土地租金或者其它土地收益。

农民的土地股权也可以进行转让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办法篇10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辖区内的一切土地。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切实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控制和制止乱占滥用土地的行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第四条  依法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配备专职土地管理员,具体办理土地管理事宜。

使用土地千亩以上的企业、万亩以上的农、林、牧场,应确定相应的机构或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土地管理工作,并接受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领导。

第六条  对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在管理、使用、保护、开发土地和在科研、宣传教育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七条  下列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一)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以外的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依法征用的土地;

(三)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

(四)依照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河滩、戈壁、沙漠、冰川等。

第八条  农村和城市效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集体所有;承包地、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

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本村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各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

第九条  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依法使用和承包经营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个人,只有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第十条  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者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者,必须依法向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登记。跨县使用土地的,应分别向土地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登记。

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调查,核准权属、界址和面积后,统一登记造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准,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或集体土地所有证,确认所有权或使用权。

第十一条  依法使用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非法转让土地和擅自改变土地的用途。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因买卖、转让地上附着物而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转移,需要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更换土地证书的,应向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依法建立土地调查和地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资料进行土地的分等定级,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调查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执行。

第十三条  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土地统计人员依法行使土地统计职权。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或伪造篡改。所提供统计资料不实的,土地管理部门可责令更正或组织调查核实。统计核实的数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土地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未经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修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符合国土规划;各部门的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要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各级人民政府审批占用耕地,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下达的年度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指标。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六条  未经划拨使用的国有土地,均属国有储备土地,由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登记造册,负责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有利于生态平衡和水土保持的前提下,采取优惠办法,鼓励、支持集体和个人有计划地开发荒地、荒山、河滩,充分利用闲散零星土地。

第十八条  开发利用国有荒地、荒山、河滩等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集体和个人,须向当地县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办理使用手续,取得使用权。开发一千亩以下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报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备案;一千亩至五千亩的,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五千亩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鼓励、支持承包经营耕地的集体和个人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增加土地投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禁止掠夺式经营。

第二十条  任何建设用地,都必须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城市建设要同改造旧城区结合起来。村镇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空闲地。一切建设者都要十分珍惜耕地,可利用荒山、荒坡的,不得占用耕地;可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良田。

第二十一条  下列土地未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或省人民政府许可,不得占用或征用:

(一)国家或省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内的土地;

(二)国家或省划定的名、优、特、稀农产品和高产粮、棉、油生产基地,以及城市长期保留的蔬菜生产基地;

(三)国家铁路、公路用地,重要水利、水电工程和人畜饮用水源等重要设施用地;

(四)重要的军事和科学实验基地。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非农业建设需占耕地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后,办理划拨手续。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和其他有收益的土地,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兴办农场占用的耕地,满一年还未使用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收取荒芜费。荒芜费的标准为同类土地年产值的二倍。荒芜一年以上二年以内的,加倍收取。超过两年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土地荒芜费只能用于土地的开发和整治。

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及个人建房占用耕地和其他有收益的土地,未使用的,依照前款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收取荒芜费,列入乡财政收入。超过两年不使用的,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

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的耕地荒芜一年不种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恢复耕种。超过一年的,按该耕地产值的一至二倍收取荒芜费,列入乡财政收入。二年以上仍不耕种的,加倍收费,并由发包单位收回,另行发包。

第二十四条  按《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收回的国有土地,可按审批权限,拨给符合使用土地条件的单位有偿使用。未划拨使用的耕地,可以临时让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有偿耕种。在耕种期间,不得种植多年生作物,国家建设需要时应立即交还,土地上有青苗的,用地单位酌情付给青苗补偿费。

第二十五条  使用集体所有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集体土地所有者收回土地使用权,另行安排使用:

(一)不按批准或协议规定的用途使用的;

(二)农业户转为非农业户后,原使用的承包地、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

(三)农业户转为非农业户迁移后腾出的宅基地,非农业户居民迁移后腾出的宅基地,农村居民在规定期限内不使用的宅基地,按村镇规划新建住宅后腾出的旧宅基地;

(四)农村承包经营户不使用的土地。

第二十六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挖砂、采石、取土等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应利用不适宜种植的土丘、荒坡,不准毁田。

单位和个人从事经营性挖砂、采石、取土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会同矿管部门审批,划定范围,颁发临时土地使用证。挖砂、采石、取土后应当恢复耕地的,由用地单位或个人予以复垦;无力复垦的,每亩按一千元至三千元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缴付土地复垦费,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复垦后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检查、验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经有关部门允许,不得以任何借口堵截河流、毁断道路、弃土堆石等,破坏土地现状。

第二十七条  不得占用耕地建坟。逐步建立公墓区和推行火葬。

第四章  国家建设用地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用地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选址,建设单位必须持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向拟征(拨)地所在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进行选址。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选址,应取得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涉及环境保护、安全防火、军事重地、文物保护和林业等方面的,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二)核定面积,签订协议。建设地址选定后,建设单位持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用地范围图、总平面布置图、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地理位置图及有关资料,向征(拨)地所在地的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正式申报建设用地面积。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审核后,组织建设单位和被征(拨)单位及有关部门,依法商定征(拨)用地面积和补偿、安置方案,签订征地协议书,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三)划拨土地。用地申请按审批权限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所在地的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许可证,根据建设进度一次或分期划拨土地。一个建设项目需要使用的土地,应根据总体设计一次申请批准,不得化整为零。分期建设的,应分期征地,不得越期征用。

(四)建设项目竣工经主管部门验收,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核查实际用地后,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发给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九条  因抢险救灾、紧急军事行动等急需要用地时,可先占用,并按批准权限尽快补办用地手续。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审批征用土地的权限;

(一)征用耕地一千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千亩以上,或征用耕地和其他土地叠加达到二千亩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二)征用耕地十亩以上(菜地、园地三亩以上),不足一千亩;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不足二千亩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征用耕地超过三亩,不足十亩;菜地、园地超过一亩,不足三亩;其他土地超过十亩,不足二十亩的,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四)征用菜地一亩以下,耕地三亩以下,其他土地十亩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备案。

第三十一条  征用集体土地,用地单位按如下标准支付被征地单位费用:

(一)土地补偿费

1、征用菜地、园地、水浇地、水田按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四至六倍补偿。征用旱地按三至五倍补偿。上述各类土地压有砂面的,每亩可另补该地一至三倍的砂面费。

2、征用弃耕地,可按附近同等土地作物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三倍补偿。

3、征用从未耕种过的无收益的土地,一般不予补偿。

4、征用林地、牧场、草原、渔塘、宅基地等的补偿标准,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青苗补偿费

被征耕地上青苗的补偿标准为当季作物产值,无苗的按当季实际投入给予补偿。

(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被征土地上的树木、建筑物、构筑物的补偿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规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从协商征地之日起,抢种的树木和抢建的建筑物、构筑物不予补偿。

(四)安置补助费

1、征用耕地,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标准计算。

2、征用宅基地、空闲地、弃耕地以及荒地、荒山,不付给安置补助费。

3、征用林地、牧场、草原等安置补助费的标准,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上述标准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总和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年产值的二十倍。

(五)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征用城市郊区、工矿区、县城城关的菜地,除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外,还要缴付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兰州市所属区、县按《兰州市蔬菜基地管理办法》执行,其他地区按每亩三千元至八千元缴付。

第三十二条  年产值的计算方法,根据统计年报算出征地前三年的平均产量,乘以国家规定的价格。国家没有规定价格的农副产品,按当地市场年综合平衡价格计算。耕地的年产值包括该耕地上的各类作物有价值的主、副产品(如秸杆等)的产值。

第三十三条  被征土地上的青苗、附着物补偿费,属个人的付给个人,属集体的付给集体。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归被征地单位所有,应集中管理,列专户储存,用于发展生产、多余劳动力的安置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土地管理部门和银行、信用社负责监督。

第三十四条  计税面积的土地被征用后,应依法减免农业税。粮油合同定购任务的调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办理。

因兴修小型水利占用计税面积土地的,不减农业税和粮油定购任务,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区)人民政府调剂解决。

第三十五条  因耕地被征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广开生产门路,妥善安置,并鼓励、支持自谋职业。安置不完的,用地单位可申请合同制工人招工指标,选招符合条件的人员到用地单位或其他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转为非农业户口,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

在城市郊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征地后被征地单位人均菜地在零点三亩至零点五亩的,每征一亩最多招一人;人均菜地不足零点三亩的,每征一亩最多招二人。

在产粮为主的地区,征地后被征地单位人均耕地在零点五亩至零点七亩的,每征一亩最多招一人;人均耕地不足零点五亩的,每征一亩最多招二人。

第三十六条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被一次征完或征地后人均耕地不足零点一亩、又不具备迁村条件的,征地前须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方可与农民协商征地。征地报告经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可将原有农业户口全部或部分转为非农业户口。全部转户后剩余的零星土地,由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国有土地管理。

第三十七条  依法开采地下矿产资源造成集体所有耕地地面塌陷的,应由开采者负责整治,并对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不能整治利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作征地处理。

第三十八条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的临时用地,应在已征地范围内解决;无法解决的,可提出借地数量和期限的申请,并持与被借地单位签订的临时用地协议,经批准方可使用。借地不足十亩的,由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十亩至二十亩的,经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报州、市或地区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超过二十亩的,经州、市或地区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报省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借期一般不得超过二年,确需延长借用期限的,报原批准机关审批。借用期间,用地单位应按所借土地的年产值逐年予以补偿。在临时用地上不得兴建永久性建筑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工程竣工后,所借土地要及时归还,不得转让,并负责恢复土地原貌,或支付相应的费用。

第三十九条  国家建设用地,经批准后由土地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统一征用。用地单位须按征地费用总额(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等)的百分之三至四向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缴付土地管理费;使用荒地、荒山、河滩、戈壁等土地的,按每亩四十元至一百元缴付土地管理费。

兰州市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按征地费总额的百分之三收取土地管理费,其中百分之七十自留,百分之十和二十分别提交省、市土地管理部门。

其他县(市、区)按征地费总额的百分之四收取土地管理费,其中百分之七十五自留,百分之十和十五分别提交省、地(州、市)土地管理部门。

土地管理费列为地方财政的预算外资金,用于土地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条  城市非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比照本章规定办理。

第五章  乡(镇)村建设用地

第四十一条  对农村非农业建设和个人建房用地,实行申请、审查、批准、划拨、登记、发证制度,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分别发给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

第四十二条  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须持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文件、平面图,向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向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上述用地均参照本办法第二十八、三十条的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四十三条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特别是菜地和水浇地建房。农村居民建房应服从村镇建设规划,尽量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荒地、荒坡等非耕地。建房申请,须经所在村村民小组群众同意,村民委员会审查,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新占耕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原住房在良田内的农户,自愿搬迁到山坡、荒地上居住的,可适当放宽住房面积,所退耕地可由该户承包使用。

出卖、出租房屋的,不得再划给宅基地。

第四十四条  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退职的职工、干部、军人的建房用地,由本人向村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安排,占用耕地的,须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回乡定居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外籍华人建房用地,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其建房用地面积,可适当放宽。

以上建房用地均按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

第四十五条  农民建房用地的限额和标准,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限额,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六条  乡(镇)企业用地,参照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补偿标准予以补偿,妥善安置被征用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

乡(镇)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应尽量在规划区内调剂。占用集体耕地的,予以适当补偿,具体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

乡(镇)村建设占用的耕地,不减免农业税,不调整粮油定购任务。

第四十七条  城镇非农业户居民使用耕地或其他土地建房,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从事专业性生产占用集体土地的,参照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补偿标准,支付费用。

第四十八条  农村非农业建设和个人建房占用耕地的,均应按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和土地管理费。

第六章  罚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