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0:48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1

东海海洋经济年均增长率15.8%

近年来,海洋经济作为东海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据该报告显示,2012年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约为2054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1%,占东海区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6%,较2006年增加了141.6%,年均增长率为15.8%。2006年至2012年,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5%以上,2012年达到16%。海洋经济已成为东海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按照以陆定海、陆海联动的基本原则,东海区海洋经济布局不断优化,已形成以长三角为核心、以沿海产业带为轴线、三省一市各具特色的总体经济发展格局。

四大支柱产业实力日益增强

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是东海区主要海洋产业中的四大支柱产业,产业实力日益增强。2012年,东海区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8020亿元,占全国的39%,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增长尤为明显。

海洋渔业在东海区沿海均有分布,是用海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产业。2012年,东海区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093亿元,约占同期全国的30%,较2006年增长了110%。

东海区海洋交通运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长三角和东南沿海两大港口群。2012年东海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074亿元,占全国的43%,较2006年增加了106.5%。

滨海旅游业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迈进,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发展,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方式转变。2012年,东海区实现滨海旅游业增加值3277亿元,占全国的47%,与2006年比较增加了155.4%。

在全球船舶工业向高端化、大型化发展的背景下,东海区海洋船舶工业提高高端船舶、大型船舶、特种船舶的产品比重,加强对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特种工程船舶、豪华客滚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研发力度,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2011年东海区海洋船舶造船完工量达5337万综合吨,占全国海洋船舶造船完工量的73%,为我国海洋船舶工业渡过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2

(一)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形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许多会计学者将会计理论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指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并进行了诸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然资源会计这一会计学新的分支。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自然资源会计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矿产资源会计、森林资源会计等,对海洋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开发战略与管理、海洋产业、海洋区域经济等方面,鲜有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核算海洋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这是由于海洋资源的资产特性决定的。尽管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许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条例,但这些法规的具体落实多方面均依赖于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与监管工作。而处于探索阶段的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问题,许多信息的取得需要通过海洋资源会计核算予以解决,因此海洋资源会计核算的研究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二)海洋资源的特性 一是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港址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再生能源等。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多面性,使得海洋资源总的经济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形的商品价值,主要是直接利用价值部分;一部分是目前研究还不够成熟的生态环境价值。由于一部分资源产品和服务价格难以确认,因此影响了海洋资源会计的发展。二是海洋环境与资源属于无价格的公共物品,其价值在量化上比较困难,不易与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结果比较。三是海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性资产,既具有一般资产的稀缺性、收益性、权属性和有偿性,又具有海洋资源特有的海洋水体流动性、海洋空间立体性、海域质量差异性及使用功能的永久性等特征,使得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进展缓慢。

二、海洋资源会计文献综述

(一)国外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对于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国际会计理论界早就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醒沿岸各国注意,海岸带资源是一项“宝贵的国家财富”;艾伦・科特雷尔指出保护有限的海洋资源并展开海洋资源价值量的核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20多个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但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意见;Coastanza等综合了各种方法完成了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这些研究内容及成果具较高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二)国内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徐质斌提出实施海洋资源管理总的思路:即四个目标一国有资产所有权实心化、经济效益评价真实化、资源产权流动化、资源再生产循环良性化;一个核心―资源产权管理;三个步骤―产权登记、价值评估、产权经营。许启望等进行了“海洋资源核算的初步研究”,首次在国内提出了海洋资源的总价值量核算和分类价值量核算。吴姗姗对渤海海洋资源的价值量进行了初步的货币化估算。这些研究说明在海洋会计的研究上我国会计理论界也给予了较高程度的关注,为海洋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海洋资源会计的研究思路。但因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其研究对象也不是直接针对全部海洋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海洋资源价值的初步估算,没有建立完善的海洋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在我国对海洋资源采用有偿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后,很多涉及海洋资源的会计理论问题更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及其内容

(一)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 整个研究以海洋资源的会计核算作为出发点,首先从会计的角度探讨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中涉及到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以及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以此为起点,进一步研究海洋资源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等管理会计的问题和微观核算如何与国民经济宏观核算对接的问题。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二)海洋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是海洋资源会计目标。海洋资源会计的目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为有关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政府、潜在投资者和企业合作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等)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关于企业因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破坏而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静态和动态情况,从而帮助信息需求者做出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投入和收益实现均衡的对策。

二是海洋资源会计的对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层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海洋资源会计学形成的基本依据、形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海洋资源会计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结构、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和海洋资源会计的考核指标体系等;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它所反映和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与资源生态循环过程相联系的海洋资源经济循环各阶段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海洋资源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业务处理对象是海洋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3

“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提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亚太地区海事司法中心”。1997年初,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十七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提出“在2010年之前,使我国成为亚太地区海事司法中心之一”。2014年9月,在海事法院成立30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中国海事审判白皮书(1984-2014)》宣布,1997年提出在2010年前将我国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海事司法中心的目标已经实现。

在确立了亚太地区海事司法中心的地位后,中国将目光投向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学术界较早地发现了这一趋势。在2015年3月的《法治蓝皮书》里,《中国海事司法透明度指数报告(2014)》出现了“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提法。

201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推进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精品战略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法〔2015〕205号)第14条“善用法治思维主动研判大局”提出“围绕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开展前瞻性、预判性调研”。同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海事审判工作改革和发展专题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目标。2016年3月,“加强海事审判工作,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正式写入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第一,在牢固确立亚太地区海事司法中心地位后,“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提出顺理成章。中国是海洋大国、贸易大国、港口大国、造船大国、海运大国和海员大国,需要通过法治方式,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战略利益、核心利益,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势在必行。

第二,与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一样,国际海事司法中心这个提法是用于描述一种地位和状态,而不是指一个常设机构,反映的是中国海事审判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目的是“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关键是提高中国海事审判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四,与确立亚太地区海事司法中心地位一样,中国成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四大理由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中国要初步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中国要实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海运体系的阶段性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向建设海运强国迈进。上述国家战略的推进需要海事法院提供司法保障。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主要是源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开展对外贸易需要海事司法保障。

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继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后,2013年起中国又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数据显示,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10.4%提升到2015年的13.4%。中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海运完成。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化成世界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大国,并正在稳步迈向经贸强国。随着贸易的繁荣,纠纷和争端在所难免,审理海事案件的需求会加大。

其次,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海事司法保障。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之名单列一章,并分3节详述了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维护海洋权益。《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7.0%,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远洋渔业等海上经济活动将更为频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海事案件数量上升的趋势难以避免。

再次,建设海运强国需要海事司法保障。

海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为中国海运业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海运述评(2015)》显示,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船东国,海运连接性指数排名第一。中国沿海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首位。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占全球比重超过1/3。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航运保险市场。“打造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写入《十三五纲要》,航运中心建设在《十三五纲要》中再次得到确认。随着多个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纠纷数量随之上升。

最后,保护海员权益需要海事司法保障。

中国现有海员约65万人,海员数量全球第一。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航运业仍然没有走出经营困境,运力过剩的矛盾仍然突出,运价屡创新低。作为全球经济风向标和晴雨表的波罗的海航运指数(BDi)从11793的历史高点狂泻至2016年2月10日的290点,创下了自1985年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开始编制该指数以来的历史新低。BDi至今仍在低位徘徊,航运业寒冬持续,造船业破产潮临近,海事海商案件大幅上升,海员劳务合同纠纷翻倍增长。

中国具备成为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潜力和可能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5)》显示,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中,亚洲占位四席,其中上海位列第六。青岛、宁波-舟山、天津、广州、大连、深圳、厦门也跻身国际航运中心行列。中国在贸易、海运、港口、造船等领域的实力与日俱增。“硬实力”的发展必然会促进“软实力”的提升。中国逐渐具备了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基本条件。

第一,中国坚持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纲要》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为海运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海事司法提出了需求。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分量越重,中国成为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中国是海事审判机构最多、海事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

目前中国共设立了10家海事法院。海事法院派出法庭分布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地收案办案,形成了专门的海事审判格局,其辐射范围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全部港口和水域。自2016年3月1日起,海事法院对海事行政案件行使管辖权,海事法院受理案件类型拓展至108项。可以预见,海事案件的数量将继续上升。海事案件的数量,尤其是涉外海事案件的数量,是衡量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三,中国海事法官教育程度较高、专业能力较强。

绝大多数中国海事法官都具有研究生学历。讲政治、精法律、懂经济、通外语、知航行、复合型,是对海事法官的基本要求。从《鹿特丹规则》的制定、《北京草案》的成型,到国际海事规则的起草、国际司法协助的谈判,常能见到中国海事法官的身影。中国海事法官的国际认可度越高,中国海事司法公信力就越强,外籍当事人选择来中国诉讼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四,中国海事审判的国际影响力大、认可度高。

自1984年设立以来,海事法院涉外案件所占收案比例位居全国法院之首。中国海事法院受理的海事案件涉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纠纷的外籍当事人主动选择到中国海事法院申请扣船、。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海事审判水平的提高、司法公开力度的加大,中国海事审判日益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法律界、航运界、贸易界的关注,成为其关注和研究世界海事司法动态的一个重要参考。

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需要顶层设计

但是,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界共同努力,还需要顶层设计,稳妥推进。

一是完善涉海法律体系。

《十三五纲要》提出“进一步完善涉海事务协调机制,加强海洋战略顶层设计,制定海洋基本法。”2016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将《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列入了2016年的工作计划。“两会”期间,制定《海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修改《海商法》的必要性在学术界、司法界和实务界已经取得共识。涉海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统筹考虑。《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修改应在借鉴国际通行作法的同时,吸收中国的司法经验,形成能被国际航运界普遍接受的“中国经验”、“中国规则”。

二是改革海事审判体制。

中国海事专门审判体制没有贯彻到底,存在“一审专门二审不专门”的问题。设立海事高级法院,建立完整的海事专门法院体系,对进一步强化海事司法的专业性,更好地整合海事司法资源、统一海事司法的裁判尺度具有重要意义。设立海事高级法院,尽管在法律上没有具体规定,在实践中亦无先例,但却是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必然要求。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没有港口也没有海事法院,可以较好地解决诉讼“主客场”问题,公平公正地处理每一个案件,是设立海事高级法院的最佳选择。

三是提高海事司法公信力。

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关键在于提高海事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大海事司法公开力度,实施海事审判精品战略,有利于规范和统一裁判尺度,提升海事司法公信力;有利于提升中国海事“软实力”,扩大海事审判的国际影响,提高海事司法的国际地位。中国海事司法透明度越高,海事司法公信力越强,当事人选择来中国法院进行扣船、诉讼的数量越多,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目标就能越早实现。

四是加强案例指导工作。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4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与倾倒区选划、使用、监测、管理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的倾倒区包括海洋倾倒区和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海洋倾倒区是指由国务院批准的、供某一区域在海上倾倒日常生产建设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而划定的长期使用的倾倒区。

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是指为满足海岸和海洋工程等建设项目的需要而划定的限期、限量倾倒废弃物的倾倒区。

第四条国家海洋局及其海区分局是实施本规定的主管部门。

第五条选划倾倒区应当符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六条国家海洋局根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沿海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倾倒区规划。

第七条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审批。

国家海洋局受理和组织选划下列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一)疏浚物或惰性无机地质废料总倾倒量在500万立方米(含5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二)倾倒除疏浚物、惰性无机地质废料和人体骨灰以外的其它废弃物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三)倾倒作业活动涉及两个海区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四)军事工程、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工程使用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废弃物在内地管理海域倾倒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六)国家海洋局认为对海洋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其它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受理和组织选划前款规定以外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第八条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根据倾倒区规划提出并组织选划,也可由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提出选划申请,经国家海洋局同意后开展选划工作。

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向具有受理权限的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开展选划工作。

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理由、拟倾倒废弃物的名称、数量、作业时限、废弃物特性以及其它有关材料。

第九条主管部门在接到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书面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选划倾倒区的答复。

第十条倾倒区选划程序如下:

(一)由申请单位委托主管部门认可的选划技术单位编制倾倒区选划大纲。

(二)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大纲送审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

(三)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大纲报批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回复申请单位。

(四)申请单位根据主管部门对选划大纲的审查意见开展倾倒区选划工作并编制倾倒区选划报告。

(五)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报告送审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

(六)申请单位将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报送主管部门,并抄送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海域的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由国家海洋局组织选划的,申请单位应将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同时报送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

(七)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在收到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海洋局。

(八)国家海洋局自收到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回复国家海洋局,逾期未回复审核意见则视为同意。国家海洋局在收到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海洋局自收到临时性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批。

第十一条国家海洋局组织倾倒区选划大纲和选划报告评审时,征求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组?愕骨蟾俸脱ǜ嫫郎笫保髑笏诤G液J隆⒂嬉敌姓鞴懿棵胖笔艋沟囊饧?

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直属机构应在倾倒区选划大纲和选划报告评审后1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海洋局或海区分局提交书面意见,逾期则视为同意。

主管部门在组织选划倾倒区时应征求所在海域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二条在编制倾倒区选划报告时,应对废弃物的特性、成分、倾倒的方式、数量、强度、频率、倾倒物质的扩散方式、倾倒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通航安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结论,同时要提出防止倾倒污染的管理措施、对策和建议。

第十三条在已有倾倒区的附近海域,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倾倒区。但是已有的倾倒区由于其容量、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等原因不宜使用或不能满足倾倒作业需要时,可选划新的倾倒区。

第十四条两项以上工程同时使用一个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可按照总倾倒量将选划论证工作予以合并,提交一份选划报告。

一项工程使用另一项工程已选划或正在使用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应在原选划工作的基础上对倾倒增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提交论证报告,报国家海洋局批准。

第十五条疏浚物倾倒总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下的工程项目需要使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可由选划技术单位在收集倾倒区及其附近海域现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论证,直接编制选划报告。倾倒申请单位将选划报告报送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海区分局在组织专家审查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海洋局审批。

疏浚物倾倒总量在5万立方米以下且对海洋环境影响很小的工程项目需要使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确定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和范围,报国家海洋局审批。

人体骨灰所需的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根据需要指定倾倒区域。

第十六条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倾倒区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倾倒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使用期限等。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负责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公告。公告内容包括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倾倒单位、工程名称、倾倒数量、作业时间和倾倒区使用期限等。

第十七条当海洋倾倒区不宜使用或暂时不宜使用时,由国家海洋局予以封闭或暂停使用,并公告。

当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不宜使用或暂时不宜使用时,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予以封闭或暂停使用,并公告。

对使用期限已满或倾倒活动已结束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在期满或倾倒作业结束后立即予以封闭,并于封闭后20个工作日内报国家海洋局备案。

废弃物倾倒单位应自倾倒区暂停使用或封闭之日起终止在该倾倒区的倾倒作业。

第十八条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3年期满时,倾倒作业尚未完成的,废弃物倾倒单位必须向主管部门提出延期申请,并提交环境监测报告。

主管部门根据倾倒作业状况和环境监测结论做出是否延期的决定,并将延期使用情况通告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直属机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十九条废弃物倾倒单位在实施倾倒作业过程中应当接受中国海监机构的监督检查,并为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提供方便。

第二十条在产业活动密集区域或倾倒作业活动与其他产业活动容易发生冲突的?蚧ǖ那愕骨凳┣愕棺饕凳保掀锴愕沟ノ挥Φ狈⒉记愕棺饕倒妗?

第二十一条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当根据倾倒区使用的状况适时组织环境监测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封闭或暂停使用倾倒区,调整倾倒的方式、数量、强度、使用年限等。

废弃物倾倒单位应当委托主管部门认可的机构承担倾倒区进行监测与评价工作,监测评价方案应当报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核准。

第二十二条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将海洋倾倒区的监测结果定期报送国家海洋局备案。

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倾倒作业结束后90日内,废弃物倾倒单位应向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提交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主管部门可根据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使用状况和倾倒作业强度,要求废弃物倾倒单位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

第二十三条倾倒区的选划和监测工作应当符合倾倒区选划和监测技术规范。

第二十四条承担倾倒区选划和环境监测的单位对选划结论和监测结论负责,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倾倒区选划费用和海洋环境监测费用。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未开展倾倒区选划工作擅自实施倾倒作业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三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向已封闭的倾倒区倾倒废弃物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六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废弃物倾倒单位违反本规定,在倾倒区选划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倾倒作业,吊销倾倒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从事倾倒区选划和监测的单位,在倾倒区选划和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主管部门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在5年之内不得从事倾倒区选划和监测工作。

第二十九条废弃物倾倒单位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提供倾倒情况记录、拒绝接受中国海监机构的现场检查、或者在检查中弄虚作假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四条第三项、第七十五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5

第一条为了规范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工作,提高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海洋功能区划按照行政区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

第三条国家海洋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地方海洋功能区划。

第四条全国和沿海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沿海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报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海洋局备案。

第五条海洋功能区划的修改,由原编制机关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海域功能。

第六条编制和修改海洋功能区划应当建立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机制。

第七条国家海洋局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

第二章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

第八条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原则:

(一)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科学确定海域功能;

(二)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五)保障国防安全,保证军事用海需要。

第九条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应当依据上一级海洋功能区划,遵守《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等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划定一级类海洋功能区和重点的二级类海洋功能区,明确海洋功能区的开发保护重点和管理要求,合理确定全国重点海域及主要功能,制定实施海洋功能区划的主要措施。

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科学划定本地区一级类和二级类海洋功能区,明确海洋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开发保护重点和管理措施,对毗邻海域进行分区并确定其主要功能,根据本省特点制定实施区划的具体措施。

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划定本地区一级类、二级类海洋功能区,并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划分更详细类别海洋功能区。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应当明确近期内各功能区开发保护的重点和发展时序,明确各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措施,提出区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设区市海洋功能区划的重点是市辖区毗邻海域和县(市、区)海域分界线附近的海域,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的重点是毗邻海域。

第十一条海洋功能区划期限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不应少于五年。

第十二条国家海洋局负责组建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

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推荐名录。承担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任务的技术单位应当从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推荐名录中选择。

第十三条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前,应当对现行海洋功能区划以及各涉海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海洋产业发展和规划、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域使用状况、海洋环境保护状况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作为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工作基础。

第十四条海洋功能区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

(一)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技术单位,组织前期研究,并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申请,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其中,组织编制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国家海洋局提出申请;组织编制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的,市、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成立政府领导牵头、各部门领导参加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协调;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成立行业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指导技术单位编制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和功能区划各项成果。

(三)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经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编制技术单位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的要求,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成果征求意见稿。在海洋功能区划编制过程中,对于涉及港口航运、渔业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滨海旅游开发、海水资源利用、围填海建设、海洋污染控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防治等重大专题,应当在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究。

(四)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登记表、图件应当征求政府有关部门、上一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下一级地方政府、军事机关等单位的意见。要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用海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对有关意见采纳结果应当公布。在充分吸取有关意见后,形成海洋功能区划成果评审稿。

(五)海洋功能区划评审工作由负责编制区划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国家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评审专家应从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选择;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评审专家应从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选择。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海洋功能区划成果送审稿。海洋功能区划成果文件应当以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介质形式提交。

第十五条海洋功能区划成果包括:文本、登记表、图件、编制说明、区划报告、研究材料、信息系统等。

第三章海洋功能区划的审批和备案

第十六条海洋功能区划上报审批前,应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审核的内容包括:

(一)开发利用与保护状况分析是否从当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目标的确定是否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是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海洋功能区划是否做到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是否与有关区划、规划相协调;

(四)海洋功能区的划分是否经过充分论证;

(五)是否有保证区划实施的政策措施,措施是否可行;

(六)与政府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的协调情况,主要问题是否协商解决。

第十七条海洋功能区划上报后,由具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工作。审查的主要依据是:

(一)国家的有关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方针政策;

(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海洋功能区划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国家有关部门的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标准和规范;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经批准的区划、规划;

(五)上一级海洋功能区划及相邻地区的海洋功能区划;

第十八条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按如下程序审批:

(一)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同时抄送国家海洋局(抄送时附区划文本、登记表、图件、编制说明、区划报告、专家评审意见,一式20份)。

(二)国务院将省级人民政府报来的请示转请国家海洋局组织审查;国家海洋局接国务院交办文件后,即将报批的海洋功能区划连同有关附件分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及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收到征求意见文件之日起30日内,将书面意见反馈国家海洋局,逾期按无意见处理。

(三)国家海洋局综合协调各方面意见后,在15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审查认为不予批准的或有关部门提出重大意见而又有必要对区划进行重新修改的,国家海洋局可将该区划退回报文的省级人民政府,请其修改完善后重新报国务院。

(四)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经审查同意后,由国家海洋局起草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九条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程序由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经批准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应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经批准的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应报国家和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应包括文本、登记表、图件、编制说明、区划报告及信息系统。

第二十一条海洋功能区划经批准后,本级人民政府应在批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文本。但是,涉及国家秘密的部分除外。

第四章海洋功能区划的评估和修改

第二十二条海洋功能区划批准实施两年后,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海洋功能区划可以开展一次区划实施情况评估,对海洋功能区划提出一般修改或重大修改的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技术单位承担。

第二十三条一般修改是指在局部海域不涉及一级类、只涉及二级类海洋功能区的调整。重大修改是指在局部海域涉及一级类海洋功能区的调整,或者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功能区、围海性质的功能区调整为填海性质的功能区。

经国务院批准,因公共利益、国防安全或者大型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海洋功能区划。

第二十四条海洋功能区划按照以下程序修改:

(一)通过评估工作,在局部海域确有必要修改海洋功能区划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修改方案。属于重大修改的,应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

(二)修改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属于重大修改的,有批准权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修改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作为批准修改方案的重要依据。

(三)修改方案经批准后,本级人民政府应将修改的条文内容向社会公布。涉及下一级海洋功能区划修改的,根据批准文件修改下一级海洋功能区划,并报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下列情形,应当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程序重新修编,不得采取修改程序调整海洋功能区。

(一)国家或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开展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的;

(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在多个海域涉及多个海洋功能区调整的;

(三)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

第二十六条海洋功能区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在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登记表和图件中,所有一级类和二级类海洋功能区及其环境保护要求应当确定为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十七条海洋功能区划是编制涉海规划的依据。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依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第二十八条海域使用项目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应当明确项目选址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对于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用海项目的申请不予受理,受理机关依法告知申请人。对于经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海域使用项目,与海洋功能区划不符合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提出重新选址的意见。

对于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填海项目,要根据国家有关标准严格限制填海规模,集约用海。

第二十九条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的目标、标准和主要措施应当依据各类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确定。各类海洋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同志出席会议。

《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由钱同志院士任组长、徐同志院士等任顾问,中国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和省人民政府联合完成。报告系统分析了沿海及海岛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和一系列政策建议。

温总理指出,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迈上一个新台阶。温总理对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这个报告基础研究扎实,战略目标清晰,发展重点明确,政策建议具体可行,对于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近10多年来,钱同志组织带领一大批院士、专家,围绕全国和区域性水资源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咨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项是年至年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和8个方面的重要政策建议。

第二项是年至年完成的《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10项对策。

第三项是年至年开展的《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这项研究抓住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从水污染防治、湿地保护与荒漠化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7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及对策。第四项是年至年开展的《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提出了这一地区的综合开发总体思路,并从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五项是年至年开展的《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研究报告围绕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和问题,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提出了10项重要建议。第六项就是这次开展的《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7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梦”;海洋经济;新区建设

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候,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后,通知又对自己提出的“中国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我们党结合中国发展的情况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断地指导着我们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践基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新的理论成果。“中国梦”是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大众话语表达了出来。“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实现千万个“小梦想”组成而来,我们的“中国梦”的基石永远是每一个家庭,每一城市,每一个区域的梦想叠加。

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舟山群岛正式被设立为舟山浙江群岛新区,成为第四个部级的新区。新区的设立和不断地发展建设有利于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篇章,而舟山群岛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区人民“富裕梦”

“中国梦”是首先是一个经济梦想,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富裕的梦想的根本出路,只有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够为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好地物质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中国人民多年的“富裕梦”。

实现舟山新区人民的“富裕梦”也要以舟山新区的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实现新区人民富裕的重要路径。舟山群岛新区是海岛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的战略需要。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舟山群岛新区“拥有1390个岛屿的群岛有着良好的海域深海岸线,大概280公里,占全国的18.4%,水深20米以上岸线超过100公里,是建设良港的优越地区。浙江总共有海岛近3000个,大概占全国海岛的40%,这40%里面,将近一半集中在舟山。”[1]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各类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如此,国家的海洋战略也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发展海洋经济是舟山群岛新区的一个重点内容。

舟山的海洋资源非常的丰富,要注意开发各类海洋隐性的经济资源。首先是港口的开发利用,舟山群岛新区的港口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带给舟山的经济利益不可估量。舟山的海洋旅游资源更是近些年的可开发可循环利用的海洋经济资源。比如说是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饮食资源、海洋民俗旅游资源、海洋佛教旅游资源、海洋军事旅游资源、海洋影视旅游资源等等系列的新型旅游资源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能够让海洋旅游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地打造特色的鲜明的旅游主题,发展海洋旅游的文化创意产业等等这都能够发展舟山新区的海洋经济。不仅如此,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尚未开发完全,例如海洋医药产业,海洋生物产业等等,只要长三角的科学技术较为完善的地方合作,便一定能够开发出新兴的海洋产业,从而实现新区人民的“富裕梦”。

二、完善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新区人民“文化梦”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一个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国家的魂。新区人民的“文化梦”是千千万万的“中国梦”之一。新区文化建设是舟山群岛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新区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文化建设要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基本情况,还要结合舟山自己独有的海洋文化。舟山人,自古以来,与海相依,崇尚海洋,拥有着属于舟山独有的海洋文化。舟山人对自己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我们完善舟山文化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蕴含其中。

新区的海洋文化建设并不完善,舟山海洋文化建设远远不能够满足舟山人民日趋增长的精神需求。首先是舟山的文化建设短板远远不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其次,由于舟山群岛新区长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舟山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如此,舟山的地理情况比较复杂,舟山本岛以外的某些小岛,例如衢山岛、泗礁岛、虾峙岛等等相较大陆比较偏远的小岛的文化建设落后,文化贫困问题比较严重,这些岛屿的人民的文化环境较为恶劣,不健康的文化还在影响着新区人民,且这些岛屿上的文化设施比较少,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是比较单调。加强新区的海洋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文化是生产力,是价值导向,实现新区人民的“文化梦”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不断完善海洋文化建设,首先要完善文化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文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加强维护新区人民的文化权益。完善海洋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从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来推动新区海洋文化建设,向新区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关注有新区文化能人,形成良好的舟山海洋文化环境,更好的实现舟山群岛新区“文化梦”,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三、促进新区法治建设,实现新区人民“法治梦”

党的十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法治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最坚实的保障,最终实现人民的幸福。”[2]每一个区域的法治建设都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块块垒墙砖。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安定,我们的经济、文化建设才能够顺利地开展,而我们的社会环境的稳定离不开法治建设。

“中国梦”本身就蕴涵着一个“法治梦”实现社会稳定一定要依靠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是全民守法,新区的法治建设一定要依靠新区人民,新区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是新区人民的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是能够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新区人民的全民守法,首先是要人民知法,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普及法律教育。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新开展普法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法律知识普及到大众,从而激发新区人民的对“法”的热情和激情。不仅如此,要培养我们新区人民对法律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要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这样能够培养新区人民信法。要让法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必须要学会用法,政府要培养新区人民的用法的自觉性,让法治能够为“中国梦”保驾护航。

四、解决新区民生问题,实现新区人民“幸福梦”

同志曾经指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同志提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5]

民生问题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民生问题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方面,这都是涉及到新区人民的生活内容。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仅是经济梦,更应该是民生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体中国人的努力,因而保障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中之重。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6]民生关系到人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民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民生建设对新区建设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的力量源泉。完善舟山新区民生体制有利于实现新区人民的“幸福梦”有利于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新区的民生水平并不能满足于新区发展水平,也不能够完全的满足我们的广大新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期望,这就要求我们的新区的党和领导,要积极落实上级领导下达的民生建设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基本民情。民生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对待民生问题要全面细致。解决新区民生问题,一定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谋求人民的幸福是民生建设的核心所在。

民生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等等多领域,因而要多方努力,多方发展才能够协调多种民生问题,因而解决民生问题,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发展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要充分维护新区人民的权利。最关键的是要完善新区的民生体系,要完善监督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新区人民的民生权利。只有解决了新区的民生问题,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人民幸福了,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促进我们千百年来的“中国梦”!

五、结语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全体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7]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主人翁的意识,这样才能够促进舟山群岛新区的不断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的不断发展,要依靠新区人民的力量,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我们的“三个自信”依靠我们的青年人,依靠各阶层人民的力量来完成新区的各项建设。(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博:舟山新区第四个部级新区浮出.[J].区域经济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欧森林:加强法治建设为中国梦保驾护航.[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1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8

首先感谢你们今天上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演说。

非常有幸来到斯塔万格,这座三十年前的养鱼场和造船城现在已经成长为挪威的石油之都。不仅如此,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成功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共存。

关键论点

“共存”也是海上石油气生产应该遵守的关键原则。挪威政府强调这些生产仍将与养鱼场及其他海洋使用者们的生产活动“共存”。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需求。

政府已经制定了一项艰巨的环境与资源管理政策:

挪威拥有足够的潜力可以依靠石油生产再生存50年,依靠煤气生产再生存100年。我们长远计划的目标是要达到更高的生产水平。

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护清洁而富饶的海洋,并且我们必须确保将来的人们能够利用海洋资源获得财富。

依据产值计算,石油气贸易已成为挪威的主导产业和主要的出口行业。水产业是第二大出口行业,并且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要确保在开发一项重要资源的同时不能危害其它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消费者的信心是决定挪威出口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的海产食品必须保证卫生、健康。我们希望这两个重要产业能够以海上石油气行业实行有效的环境政策为根本实现持续“共存”。

这需要政府当局和相关行业通力合作并坦诚交换意见。公司间的合作对于开展可持续发展业务也是至关重要的。石油气生产(ogp)对维持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石油公司环境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新技术的开发。我热切盼望石油工业积极发展、采用新技术减少排放物。在过去十年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勘探、开发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先于我们的预期问世了。一个最好的例证就是近年来突飞猛进发展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我今天的主要论题就是环境报告。

环境报告仅仅是限制工业发展并给你们增加额外负担的吗?依我看事实并非如此。详细而明晰的环境报告也为您提供了向你的顾客、雇员和普通大众还有权威人事展示环境记录的平台。挪威政府期望通过这个报告使人们了解环境的问题与对策,从而达到国内和国际标准。

环境问题

海上石油气生产影响环境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向大气中排气和向海中排污。石油产业是温室气体,特别是co2(二氧化碳),的主要释放源。挪威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强来自于它,气体主要源于能源产生和燃烧作用。

ekofisk实验区的发展树立了采取措施降低co2(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榜样。陈旧的钻井平台逐渐退役,取而代之的是能量利用率更高的新平台,这终于使co2(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实质性的缩减。此外,英国石油公司(bp)正积极筹建来自陆地的电缆,希望通过这些电缆给位于这一地区的该公司的钻井平台输送能量。此举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co2(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也可降低nox(氧化氮)排放量。

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海上石油气产业排放的nox(氧化氮)始终在稳步增加。在挪威,据预计低nox(氧化氮)技术的应用可将这些排放量缩减约90%。因此,我建议该产业把这项技术应用于燃气涡轮压缩机上。

挪威的voc(易挥发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石油工业排放的。预计石油生产量将于最近几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随着更多更好的回收设备陆续投入使用,我们估计实现排放量下降已经指日可待了。根据去年11月通过的挪威关于voc(易挥发有机化合物)的决议,各公司可能联合起来降低他们的voc(易挥发有机化合物)排放量,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我很欣慰地看到该行业已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来贯彻这项决议。

由海上石油气产业排放的nox(氧化氮)和voc(易挥发有机化合物)主要产生地区性影响。因此,这方面的区域性国际合作就显得颇为重要。1999年,挪威签署了环境控制设备(ece)协定的“gothenburg草案”,该草案规定了其它事物的nox和voc排放量。

挪威特别注重ospar公约的贯彻实施,希望以此保护大西洋东北部地区的海洋环境。ospar公约的相应目标就是防治并消除海上石油气生产所带来的污染。

ospar公约禁止倾倒被含石油的钻探泥浆污染的钻探碎屑,因此,废水现已成为石油排放的主要水源。废水也自然是有害物质存在之源,比如烷基苯酚和重金属。

我们对于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长期潜在影响知之甚少,挪威海洋研究学院的实验研究表明废水中烷基苯酚的含量足以对鳕鱼的繁殖能力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一项研究海上石油气行业直接向海中排放所造成长期影响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据称,该项目将由专家与石油企业合作完成。

今年三月在卑尔根(bergen),挪威主持召开了第五届北洋会议,会上,与会者们希望ospar委员会能够就废水中的有毒和天然物质造成污染的广度和影响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依我所见,目前ospar委员会的当务之急是找出特殊措施以减少这些物质的排放量。虽然对于环境的影响现在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争取消灭这些排放物。

挪威的海洋环境计划

挪威的海上石油气生产正向北扩张,向更深水域发展,并逐渐靠近海岸。这必然引起与其他海洋使用者们潜在的竞争,而且也增加了环境方面的压力:生产活动靠近海岸对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准备情况要求更高;向北部发展意味着加大了环境易受污染区--如洛佛顿(lofoten)西部地区和巴伦支海流域--的压力;向更深水域发展意味着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更高的环境要求;加快回收速度意味着水量及化学药品用量的增加。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为达到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又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在我国的“海洋环境计划”--今年三月以白皮书的形式提交议会--中都有涉及。该白皮书构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这是一项跨部门综合管理政策,其总体目标是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可以平衡各方经济利益的体制。

该计划的核心是建立起关于海域管理的完整计划。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巴伦支海(barentssea)管理计划”。目的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水产业、海洋运输和石油生产共存创造条件。

在这一海域扩大石油生产还需要更多资料进行论证。政府因此发起一次“影响效应评估”,该评估将覆盖从洛佛顿(lofoten)到巴伦支海(barentssea)的所有地区,主要评估在该地区进行全年石油气生产的影响。还将开展更多类似的评估对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评估,举例来说,水产业和海洋运输。这些评估结果将构成整个管理计划的基础。

如果评估结果显示“共存”是不可能的,那么政府将考虑建立无石油生产渔业区或建立其它约束机制对在易受污染区,比如产卵区,或在生态知识缺乏地区从事生产活动进行限制。根据海洋计划,管理办法应以生态方法为根本,正如约翰内斯堡最高级会谈所号召的那样。生态方法意味着依照生态动力学原则建立完整的人类生产活动管理办法。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并实现生态系统的收入与支出的可持续使用。

关键因素是在满足生态系统要求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生态学品质的事物。决策制定应基于科学的知识和全面而专业的评估结果。经过审时度势的分析看出有必要更新评估标准或者进行政策调整。

通往零排放之路

对于绝大部分可能对环境有害的物质,都应禁止其排放,即使我们目前还不能证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997年,挪威政府为避免石油等潜在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入海已经提出了国家标准。这一标准马上应用于新建的石油气田,到2005年,它将用于所有现有的装备。

政府证实了“海洋环境白皮书”中提到的标准,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该标准不仅适用于石油而且适用于废水中有意投放的或自然产生的有害物质。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确保目标实现,督促各公司发展新技术消除或减少排放。

要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后还将遇到巨大的挑战。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现在在工业领域已经开始了寻求新技术的创造过程。

希望在2005年达到目标是否现实?我持乐观态度。来自挪威污染控制机构九月份的现状报告显示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大部分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已经得到充分缩减。

海上作业部门都不再有意使用烷基苯酚。

石油量排放远低于ospar制定的执行标准。

现在挪威大陆架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怎样才能找到解决废水里石油和有毒物质含量日益增多这个问题的方法。

发展新技术是实现目标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具有两方面的好处:新技术的发展既可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又可提高环境表现。油水分离技术和再注入技术都是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技术,并将最终消除废水排放。这样的解决方案在全球市场都具有巨大潜力。

几项颇有潜力的处理新技术正处于完善和实验阶段。

有潜力的处理技术已经在某些领域投入使用,比如钓鱼场。

消除废水排放也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技术,例如井下分离和止流。挪威水疗院正根据trollc试验计划测试油水分离并再注入海底的技术。

环境报告

环境报告是管理办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该报告不应仅仅被看作为限制工业的手段。

根据环境报告各公司均可向公众介绍改进方法和成效。

对于拥有良好环境表现和有效环境管理系统的公司应给予申请许可证的优先权。

良好的环境表现与经济进步是息息相关的。优秀的领导能力、可靠的经济情况和良好的环境表现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来自各公司的环境情况报告对于确定迈向国际国内标准的进展情况至关重要。

在挪威,各公司每年都需要向挪威环境控制机构汇报向海中和大气中排污的情况。另外,各公司还需要汇报为达到零排放目标所计划采取的措施。我提倡采取积极的态度发展统一的报告格式,使在挪威大陆架运营的行业和挪威当局能够协调合作。

提交到第五届北海会议上的报告使我们意识到对统一的报告格式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在评估和比较对有害物质的利用和排放的进展情况时,缺乏统一的报告格式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因此,我呼吁进一步发展并采用统一的报告格式。

环境报告是2000年六月的斯塔万格专家会议的主要议题,本次会议主要讨论海上石油气产业的环境表现,并号召多采用公司一级的报告以及增加透明度。

我也提倡采用公司一级的报告,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公众评估公司环境表现的透明度和可能性。这符合最近提交给挪威议会的新法案--环境信息知情权法案--的宗旨。根据该法案规定,无论是政府当局还是私人企业,一旦他们的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他们就必须提供关于该行为的各方面信息。

结论

我要强调海上石油气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演说的结论部分。我们要确保后代们也能够从现有的无污染环境下的海洋资源中获得财富。

达到环境、渔业和石油业的共存是我们的理想,我们呼唤新技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为实现理想我们必须将工业与其他风险承担者们联系起来。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9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六百年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

六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式向世界宣称中国将成为海洋强国,外界认为这是中国正式吹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十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此后陆权大国思想引发的是非之争使中国开始了300多年的海禁,郑和所留下的遗产,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便消失殆尽。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海洋经济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海洋之于中国的意义,相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已是成为现代化强国及“中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海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中国对资源需求依赖性日益增强,而海洋蕴含的资源超乎想象。

中国拥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海洋国土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尚未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会议间隙,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王宜林透露了对南中国海资源的估计结果,称该区域可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达到170亿吨和498万亿立方英尺。排除掉可能无法开发的一部分资源,南中国海的资源仍将使中国目前的油气探明储量增加一倍。

另一个国际领土争议频频的海域东海,根据相关勘探数据显示,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足以满足中国需求至少80年。联合国属下的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1969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海域的石油储量之大堪称“第二个中东”。

除了石油,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曾说,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和渔业资源。

毫无疑问,中国在近海域资源的充分开发将可能令中国从一个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转变为资源大国。

其次,国际海洋航行贸易是中国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其对外贸易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海关统计数据表明,自2006年起,中国对外依存度就一直超过半数。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4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4国低于50%。中国远洋船队和海员队伍的规模为世界最大,每年航行于中国沿海的船舶达400多万艘次。对于世界许多贸易大国来说,中国依赖海上贸易的程度更高。

第三,海洋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4.5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7%。海洋经济无疑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表示,“十二五”时期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

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结构调整阶段的时候,潜力无限却仍未充分开发的海洋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经济”这个词汇成了中国的一个热词,在中国各个地区,海洋经济也成为了未来发展一个重要名词。

保护海洋权益是当务之急

不过,维持海洋领土已日益成为中国兴起的挑战。随着全球资源供应日渐紧张,资源消耗日益加大,资源丰富的中国临近海域也成为了国际领土争端最为激烈的地区。除渤海外,黄海、东海和南海都需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进行划分。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是从该国大陆架延伸200海里范围内,或两国之间正中线的范围内。中国大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在东海海域,便是中国与日本如今的争论中心。

一种观点是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中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提出的观点是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中日之间最宽间隔为360海里。按日本的观点,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很明显,中日两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概念采用不同标准。在黄海,中国与韩国和朝鲜也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在南海,中国也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邻国有着关于南沙群岛的领土纠纷。

远洋贸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活动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海上保护力量。而中国海洋军事力量的兴起必然带来前所未有的地区性及全球性地缘政治的转变,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提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挑战。

种种因素都表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美国著名海军史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thayermahan)的海权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延续,马汉的海上力量的观点着眼于确保贸易、政治和军事进入至关重要的区域。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建立以一个贸易创造的财富,财富收入为海军提供经费以及海军保护贸易发展的良性循环。

高调宣示“海洋强国”面临诸多挑战

西方军事专家认为中国宣示成为海洋强国是深受马汉思想的影响,美国海洋战事主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罗伯特·鲁贝尔(RobertC.Rubel)最近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现时境遇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时境遇如出一辙。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接受马汉学说,放弃坚守美洲“孤立主义”。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宣布建设海洋强国,也是摒弃实行了多年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

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不仅是对历史缅怀或是认同,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或是国家、民族的决心上,中国具备了许多条件。不过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的许多挑战。

建设海洋强国的措辞无疑加剧了中国邻国以及美国对于中国将如何处理多起领土纠纷的担忧。军备的扩充也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十政治报告正式向世界宣示中国将要发展成为海洋强国的誓言已经引起国际社会、政商学界的广泛争议,成为近日国际政治论坛的又一争论议题。

中国的海洋宣言发生在中国领土争端不断升级、白热化的阶段,军事上的对峙有擦枪走火、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任任期开始,高调强化他“重返亚太”以及发出21世纪是美国“太平洋世纪”的宣示。

中国南海领土纷争问题也存在随时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所以,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牵动亚太地缘政治,甚至全球地缘政治变局。

必须加强的海上力量

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核心问题是建立一支能够保护领海及远洋护航的海空军力量。中国军事现代化在近十年已有本质上的突破。特别是与远洋作战相关的远洋海军舰队,已经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空中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中国海军也远航各大洋,出访各国,护航远洋运输,打击海盗。

世界各国有欢迎中国参与维护海洋安全的声音,也有对中国远洋力量发展的担忧,也有加强应对中国兴起,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动。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克里布朗指出中国旨在成为一个海上力量是非常重要的,鉴于中国对于能源的极度需求,其战略旨在尽量少地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产生冲突。鉴于现在中国在全球权力利益,期待中国不这样做将是不现实的。但避免冲突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澳大利亚前国防部官员、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指出中日之间的冲突将有可能导致2013年美日联合对华作战。怀特在《悉尼先驱晨报》上撰文指出,世人正在见证历史上导致战争的一些条件——尽管这种冲突对任何一方都不利。他表示,这场战争的实质就是中国使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受到挑战。

奥巴马所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就是对中国日渐发展的国力的反应。怀特表示,中国宣示也是一种试探西方态度的方法。而这种针锋相对的方式必然会引起一方开火。

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教授约翰·李在文章中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与几乎所有的亚洲大国的人共享了海上边界的中国,任何显著增加其海军的能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作为一个陆地大国,从陆地大国到海洋大国的转变在本质上令所有亚洲国家感到不安,特别是这种转变增强了中国对待领土纠纷问题上的自信”。

美国的海权战略以强大的、执行攻势战略的海空力量为基础,同时拥有着遍及世界各海洋战略要地的海空军基地,稳固地建立起覆盖全球的海洋霸权。西太平洋是美国海洋霸权的重心之地。自冷战之初,美国即已开始经营这一地区。

多年来,美国通过它在关岛、冲绳等地的驻军,与日本结成的军事同盟关系,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展的军事交流与合作项目,与印度和澳大利亚达成的相关海洋战略合作意向,建立起了一个足以掌控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架构。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篇10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5)》称,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加,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洋安全的负面影响依然突出,岛礁和海洋权益方面的复杂争端,是影响中国海洋安全最大的不稳定因素。除此以外,我国还面临海上犯罪、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挑战。

这充分印证了一百多年前世界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海洋中心说”――所有大国的兴衰,其决定因素,都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海权,能否控制海洋。

和平时期建立一整套国家战略海运能力保障体系尤为重要。记者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获悉,《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研究》成为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首席专家赵劲松教授在接受《经济》记者独家专访时认为,世界即将迎来第三次贸易革命,盛行了几百年的英美国际海洋游戏规则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个时机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将填补未来世界商务游戏规则真空,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研究为中国引领国际海洋治理健康发展、让中国法律引领世界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劲松,华东政法大学国际航运法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学位。担任国内外多所高校访问教授、海事仲裁员、中国船级社法律顾问等,曾任远洋货轮驾驶员、造船厂总裁、船公司独立董事和船舶基金理事,在英国HilltaylorDickson海事律师行和HolmanFenwickwillan海事律师行工作过多年。

中国,现行涉海法律体系有多“缺”

《经济》:中国正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现行的海洋法律体系是否能够支撑起这一战略的实施?

赵劲松:党的十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自然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现有海洋法律在诸多方面不能满足国家今天的发展需要。

我国现有的海洋法律体系是在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由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立法所自然形成的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外部结构缺乏合理性和逻辑关系,既存在利益重叠,又存在规制真空;内部缺乏法学理论支撑,立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现有的法律受制于传统陆权思维,造成我国海洋法律边缘性和从属性,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在国家提出“海陆统筹”的大战略背景下,需重新审视海洋法律体系。

完善海洋法律体系是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海洋游戏规则,提高自身软实力与话语权,保障国家海洋权益的迫切需要。

世界,英美规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海洋是全世界的,您认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海洋法律体系的本质区别在哪?

赵劲松:世界上的海洋发达国家的海洋法律体系,无一不是以资本主义法制为核心、以海洋自由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广泛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法制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构建引领世界法律发展的核心抓手。

世界即将迎来第三次贸易革命,海洋治理,海洋开发与利用,特别是以海上运输为核心的国际运输,都将面临着一场革命。盛行了几百年的国际海洋游戏规则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未来世界商务游戏规则的真空状态为我国法律引领世界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第一次贸易革命就是在公元前,就是FoB(即船上交货)贸易,彻底颠覆了贸易的传统模式,以希腊为核心的地中海,通过创新海事法律理论,就是共同海损,抓住了这次战略机遇。这次贸易革命成就了希腊3000年航运的辉煌。第二次贸易革命是CiF(即到岸交货)贸易。伦敦抓住了这次机遇,其手段也是海事法律的理论创新,就是提单和信用证,成就了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地位。

从前两次贸易革命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来,谁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最关键是谁能为世界寻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

眼下,互联网促进了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令FoB贸易和CiF贸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保障门到门运输的跨境电商时代的运输法律体系。

我国在FoB、CiF贸易时代均未占得先机,但跨境电商我国却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一广泛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催生新的理论产生。

《经济》:怎样才能抓住第三次贸易革命的机遇?

赵劲松:航运中心能不能建成,海事法律能不能崛起,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抓住这第三次世界贸易革命的机遇。

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是什么?就是对接第三次贸易革命,实现“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共赢。所以“一带一路”不应被解读为国家发展战略、地缘政治需求和输出过剩资本或输出过剩产能的需要。“一带一路”是站在所有相关国家,站在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倡导世界共享经济和共赢理念。

金融危机自2008年开始对世界冲击很大,全世界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受到的冲击却很小?这里举一个例子来回答。2007年中国高铁里程是零公里,7年之后中国高铁里程达到了11000公里,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两个数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铁救了中国。高铁既然能救中国,就能救欧洲,就能救世界,这不是我们产能过剩,不是我们车箱卖不出去,而是要把我们成功的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让大家实现共赢。

研究中国海洋法律体系,立足

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经济》:中国海洋法律体系怎么来完善?是对现行的体系进行修补还是革命?

赵劲松:完善法律体系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立足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因此,海洋法律不应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法制核心为理论依据,不应适用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立法原则,而应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我们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查缺补漏,人为地画一张各海洋部门法之间的结构图。而是应对海洋社会实践中发现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原则,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研究法学理论创新和法律制度创新;再按照一事物总有区别于他事物的哲学原理,根据法律制度的异同,决定部门法的划分,提出现有部门法“关停并转修”的法律体系结构重构建议,从中总结出海洋法律体系的应然结构。

我国是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同时又是新兴的海洋大国,这就需要我们以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以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相匹配,去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提供与自身实力相当的海洋公共产品。

我们的研究将摒弃海洋治理理论的2.0版本,即海洋自由原则,提出海洋治理理论的3.0版本,即包容性海洋新秩序。为中国法律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准则奠定基础,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所在。

《经济》:我国首次关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年度报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指出,海洋新兴产业、未来海洋产业逐步显示出其成长性。您认为怎么通过法律杠杆去撬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赵劲松:法学人不能仅仅出思想、出著作、出论文,还要出顶层设计,出制度创新,出产品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海商法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当中最重要的地位是什么?是争取话语权。海商法未来修改,核心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目前海事审判中、司法实践中、海上运输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是在于能不能争得国际话语权,如果我们海商法修改将来能争得国际话语权那就是成功的,海商法修改不能实现这个目的那就是失败的。

海商法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我认为,由海法引领陆法,抓住机会倡导制定“一带”建设的高铁公约,同时海商法与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民航运输等运输部门法,统和成为运输法,核心抓手就是统一承运人责任体制。

在“一带一路”司法保障方面,建议将铁路法院和海事法院合并成立运输法院,统一管辖“一带一路”涉外案件和海事案件,因为“一带一路”涉外案件和海事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国际性,国际影响力大,审判的质量对我们国家的国计民生影响大,通过提高审判质量来提升我们的国际地位非常重要。

完善中国海洋法律体系,引领世界发展

《经济》:完善中国海洋法律体系对于世界和中国,意味着什么?

赵劲松:《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研究》项目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海洋法律为核心的部级重大项目。海洋是国际的,是全世界的,走向海洋是全人类发展的潮流。我们要有一个为我国走向深蓝、具有战略性、能发挥核心的作用的国家海上安全计划,完善国家战略海运能力保障的法律体系。我们将来研究的成果,要对接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为国家提出一个扁平化的智库研究的机制,为中央下一步面向海洋深化改革开放做法律的支撑和法律的保障。

我们的目标不是2020年要干什么,要考虑2050年、两个一百年以后我们要干什么。完善海洋法律体系的标准就是要解决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问题。

解决社会实践当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是要解决昨天的问题;促进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研究现有的法律体系有没有不融合、不匹配,甚至阻碍的地方,是要解决今天的问题;我国法律如何在未来引领世界的发展,是要解决明天的问题。

今天,即便我们引领世界的发展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一定为下一代打好基础,要让能够引领世界发展的这套体系逐渐在中国开始实施。中国试成功了,世界才能够接受。

对《鹿特丹规则》说不

《经济》:您认为中国是否加入《鹿特丹规则》?

赵劲松:我的看法是不要加入《鹿特丹规则》。传统海商法平衡船货之间利益的时代即将过去了。摒弃千百年来海商法在船货之间平衡利益的做法,转而在顺应跨境电商的发展要求下全面保护货主利益的同时,对接物流成本下降的发展趋势保护承运人的利益,提升物流产业的能级,不仅在技术上采用互联网、物联网手段,同时在功能上将物流企业从运输供应商提升为贸易方案供应商,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障,从而以“海陆统筹”、“海引领陆”为原则统一运输法下承运人责任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鹿特丹规则》尽管在统一承运人责任制方面作出了努力,但依然没能摆脱平衡船货之间利益的传统思维,没能体现高铁运输的未来需求,走了一条“陆引领海”的立法路径,没能实现“海引领陆”的立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