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十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十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4:04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有关精神,通过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建设促保护,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区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加强保护,重在提高的原则。通过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稳定基本农田数量,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科学规范,探索创新的原则。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规范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积极研究探索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的新办法、新途径,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三)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合理布局,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示范区建设,为全面开展基本农田建设的科学规范管理积累经验。

(四)效益兼顾,综合发展的原则。把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考虑社会效果,又要注意投入产出效果,还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五)永久保护,以奖代补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原则上必须永久保护。除重点项目和特殊原因,不得随意占用。辖区各镇及涉农办事处应当制定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措施,把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利益挂钩。按照区、市鼓励基本农田保护和整理复垦的政策,进行以奖代补。

(六)政府主导,广泛参与的原则。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协调配合。同时,这项工作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利国利民的德政、惠民工程,需要政府和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广泛支持、进行监督。

三、目标任务

根据《市百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方案》,争取区和市建设资金,各镇及涉农办事处配套或投工投劳,通过5年努力,全面开展区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工作,落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责任、制度、标识。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提高现有耕地质量,增加有效灌溉耕地面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重点对辖区个区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实现“四化”建设,成为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样板。

(一)严格实施规划,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的总体要求,完成基本农田调整。根据区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主要指标分解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号),结合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万亩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农户、地块,做到图、表、册相符一致。

(二)以建设促保护,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按照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号)的要求,通过至年综合建设,在区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实现“四化”建设,并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严格保护耕地示范区、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三)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工作,提高现有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进一步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政府要有计划地将土地出让金平均纯受益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到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对基本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林网、道路等建设,保证基本农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四)坚持质量保护,实行永久性保护。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调整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对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优质耕地实行永久性保护。

(五)稳定投入渠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稳定、集中的投入机制。加大基本农田保护资金投入,将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用于农业的部分,主要用于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各镇及涉农办事处要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地块、村组和农户,做到面积和区位与规划相符,图、表、册与地块相符。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农用地分等定级、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据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绘万村级、乡级和万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基本农田保护区要以村为单位,按图斑逐一登记造册,同时要求按户逐一登记造册。按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数据、表格建立登记统计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账,建立变更统计制度,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做到图、表、卡、册等与现状一致,对涉及基本农田调整和补划的应进行规划调整并在用地文件下发后及时更新。对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一组织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实地勘测定界。统一印制发放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统一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识。

(二)努力实现保护责任社会化。要利用好基本农田示范区这一平台,构建资金保障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要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进一步完善县(区)、乡(镇)、村、农户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体系,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巡查网络。要求每个村确定一名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员,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基本农田的违法案件。

(三)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质量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管理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碑设立制度等。各项制度应提请区人民政府颁布,并严格执行。

(四)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资金,按照区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管理、项目运作的原则,向基本农田倾斜。积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五)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要以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为载体,按照国家和区土地整理复垦标准要求,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复垦。政府投资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要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落实基本农田整理任务。要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有特色的基本农田。在土地整理复垦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做到田块规整,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闲散地。

(六)统一基本农田保护标识。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区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识,予以公告。应在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明显位置设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识。原则上每个村至少有块基本农田保护标识牌(双立柱)。每个乡镇至少建块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碑,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块大型宣传牌(擎天柱)。要建立标识的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落实管护责任,对标识牌定期进行管护。原有标识牌已破损的,要进行维修和翻新,新建的标识牌要符合区颁布的标准和规范。

(七)加快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和基本农田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步建设以数据库为支撑,以系统软件为保障,建立数据采集、输入、分类、统计、决策等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化系统。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区基础数据、动态利用变化数据等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台账。要制订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更新、信息、更新上报等日常更新和维护制度,明确办事程序和责任。要求定期准确报送基本农田利用、变化、监管信息。为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提供依据。

五、方法步骤

(一)实施方法

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采取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办法。

1、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作为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一项基础工作,在年3月底以前全面完成。按照市《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方案》,制定《市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方案》,指导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其间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初验并提交区区人民政府终验。

2、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作为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点,在年底以前完成,根据市《市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制定《市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指导各地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其间进行专项督查、检查、考核初验并提交区人民政府终验。

3、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作为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在年月底以前全面完成。

基本农田整理复垦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进行高标准土地整理复垦;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耕地等别较高、具有良好水利设施的,进行较高标准的土地整理复垦;其它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综合性整治和维护。

按照区制定《区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指导各地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实施,实行以奖代补。

(二)实施步骤

1、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年月至年月)

要求辖区各镇及涉农办事处根据区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主要指标分解方案的通知》,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万亩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地块、农户,做到图、表、册相符一致,确保新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责任、制度、标识“四落实”。做到区、镇、村三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乡(镇)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在区、市和区逐级备案。

依据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考核奖励办法,进行考评奖励。

2、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年月至年底)

要求个区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年底以前完成建设任务。

(1)落实示范区建设方案及编制、管理专项经费,加大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2)开展示范区基础情况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统一技术要求;

(3)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设,运行维护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4)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

(5)组织编制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方案,报经示范区所在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区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审核、备案;

(6)各示范区根据现行试点经验,按照批准的示范区建设方案,全面实施示范区建设工程,完成示范区建设任务。

依据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考核奖励办法,进行考评奖励。

3、基本农田全面建设(年月至年月底)

(1)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2)实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加有效灌溉耕地面积;

(3)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设,运行维护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4)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5)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识;

(6)逐步建立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信息化;

(7)逐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

4、全面总结(年月至年月)

总结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工作,表彰区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先进单位、个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部门联动。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由国土资源、财政、农牧、水利、林业、扶贫、农发等有关部门及两镇、涉农办事处一把手组成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基本农田建设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分局,承担基本农田建设具体工作。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搞好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基本农田建设相关工作。

(二)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组建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专门班子,抽调责任心强、专业素质好的同志组建工作班子,专门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确保工作落实。

辖区各镇及涉农办事处应根据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方案,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首先,制定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对总体工作进行细化,明确工作要求,确定完成时限,确保责任到人。其次,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分解工作,按时完成;第三,按照区批复的示范区建设规模,制定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区基本农田保护范区各项建设工作;第四,基本农田保护区示范区以外的基本农田,制定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实施方案,区分不同标准,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对基本农田进行全面整理和维护。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要覆盖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三)落实建设资金,保障资金投入。各地要将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的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作为启动资金,确保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开展。加大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保证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制订技术标准,提供技术保障。各地要与金土工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变更调查相结合,按照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标准,优先对示范区部署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工作。制订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各项技术要求、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及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等,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五)加强工作指导,严格监督考核。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要定期对基本农田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工作指导。要加强与区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的沟通和联系,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汇报。市国土资源局分局每半年对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总结,总结报告分别于月、月上旬以前上报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和农牧局。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和农牧局于月下旬、月下旬定期组织对基本农田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通报。

为了指导工作,交流经验,市国土资源局分局每月向区国土资源厅报送“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工作动态”等信息不得少于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2

   “四化”同步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农业信息化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新格局,加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生存的土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标志和重点体系保障。推进“四化”同步,就是要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之迎头赶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近年来,浙江农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浙江农民信箱系统、浙江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浙江农业信息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滞后于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浙江已进入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四化”同步战略决策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水平。树立高度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干事、干实事,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长点,做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做强农业信息化地方特色,全面推进浙江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农业信息化发展扶持政策调研,全面了解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调研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重点难点,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主体、发展机制、政府扶持等问题,为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依据。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全面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而建成的系统[1]。3.1.1建设历程立项阶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工作任务。7月《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请示》(浙农〔2010〕34号)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认可。在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后,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建设由厅产业处、农作局、土肥站和农业信息中心共同负责。试点应用阶段。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浙江省农科院数农所等单位实施系统开发,并组织专家不断调整、完善系统的架构、功能。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方案》,并根据农业区划、“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和农业信息化基础,确定长兴、平湖、海盐、诸暨、嵊州、衢江、龙泉、温岭、仙居等9个县(市、区)为系统建设试点。2011年8月8日—9日,专题部署系统建设试点工作。11月,浙江省农业厅组织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为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推广普及阶段。浙江省农业厅对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顶层设计。2012年6月26日,联合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水利厅统一部署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举办2期全省性的系统操作培训。在集中建设期间,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进展动态报送制度》,全面、准确掌握系统进展动态,并于9月27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的通知》,督促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在系统验收期间,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工作验收方案》,组织专家组逐地验收,抽查测量“两区一田”项目上图入库信息与实地相符性。结果“两区一田”上图入库准确率高,账、表、图、实一致。3.1.2建设现状系统总体建设情况。据统计,目前已有11个市、83个县(市、区)建成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验收,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两区一田”业务数据库,落实系统管护人员521人。“两区一田”上图入库情况。2010—2012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22.307万hm2,上图23.899万hm2。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创建点全部上图入库;主导产业示范区169个创建点,上图82个,其中,已认定的25个全部上图入库;特色农业精品园473个创建点,上图276个,其中,已认定的94个全部上图入库。全省100.867万hm2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2009—2011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的,已上图11.857万hm2。“两区一田”项目信息化应用情况。指导各市、县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按照业务系统渠道、项目内容、工作流程“三不变”原则和实现项目申报、审核、立项、创建、验收、评价的一站式管理要求,开展上图入库,落实相关管护工作。同时,按照“分级、协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产业、农作、土肥、农业信息化等部门500余人组成的系统管护队伍,开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训。针对农民服务需求,组织开发并在吴兴区八里店镇、桐乡市石门镇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试点触摸屏信息化服务系统,全面系统、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园区智能监控、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2]、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受到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场会与会代表的好评。3.1.3建设成效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通过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方式,管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要素,展示“两区一田”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对“两区一田”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设面积比对、卫星影像比对和区域分布比对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升涉农部门服务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各级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农业建设进展情况,便于全面掌握农业主体的建设需求,为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支撑,有助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实际服务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各级行政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业务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运维成本。3.1.4主要经验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落实以用促建。一抓组织领导。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对市级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做到人员、措施、工作、责任“四到位”。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将系统建设任务列为重点工程,列入相关科室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抓资源整合。遵循“三不变”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农作粮油、土壤肥料和农业信息化等部门资源,组织市、县(市、区)农业部门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共同开展系统建设。同时,与国土、测绘、通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抓建设质量。找准业务需求,制定建设方案,组织系统研发,采集业务数据和开展系统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系统建设质量关,确保系统满足现代农业管理要求。特别是在“两区一田”数据采集上,组织各地落实省定技术方案要求,认真核查业务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数据是否准确。四抓长效管理。对“两区一田”项目进行综合运维,项目申报、审核、立项、验收和评价等活动,全部通过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进入系统的不予立项或验收。同时,积极落实以用促建,通过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图件加工处理等培训,提高各级系统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3.1.5发展设想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在建设“两区一田”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研发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应急指挥、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系统,建立全省农业系统“一张图”。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设立触摸屏,普及园区智能监控、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实用技术,加快系统建设成果转化,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省、市、县现代农业数据中心。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为核心,统一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农业数据中心,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务、多部门联动、全覆盖应用的现代农业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3

一、按照“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原则,以确保我市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为主要目标,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内在动力,提高农民群众保护基本农田和种粮积极性,营造耕地保护良好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为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特别是对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按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分类进行补贴:

(一)对种植粮、油、蔬菜等作物的基本农田,补贴标准为30元/亩/年;

(二)为鼓励农户对耕地保护,除上述第一条外,种植作物的其他一般耕地也做适当补贴,标准为10元/亩/年。

(三)对所在行政村长效管理经费的补贴:基本农田10元/亩/年,一般耕地2元/亩/年,主要用于日常对基本农田的路、沟、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和维修,基本农田保护牌、界桩等保护标志的维修以及相关工作管理的经费。

三、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

(一)补贴对象主要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和长效管理义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承担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农户。

(二)补贴资金申请和审核。补贴农户的资金和管理经费,分别由所在村的村委会以行政村为单位每年年底一次性申请,制定资金贴补方案和贴补明细表,上报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后,再由市国土资源局、农经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会审,核准后由市财政局下拨资金至镇财政所,再由财政所下拨给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资金使用实行专款专用。

四、建立健全村、镇、市三级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系和监管网络。

(一)市国土资源局应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将全市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建立基本农田和其他耕地的地块面积、编号、保护责任人(单位)等基础性信息并登记造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做到基础资料翔实、归档成册。

(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积极落实好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等耕地目标责任,加强对基本农田和耕地使用情况、基本农田保护情况以及申请的基本农田贴补方案和账册内容是否真实准确等进行核对和抽查。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行政村的基本农田和耕地的使用情况、设施保护等情况进行调查和核对,加强对划定的基本农田区块和一般耕地有效保护,建立以户为单位的基本农田基础信息,并制定贴补方案和贴补明细,将贴补金额进行登记造册。

五、资金来源:基本农田保护激励资金列入当年度财政预算,资金来源主要是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70%返还地方留成部分和耕地开垦费,此项资金不足时,由土地出让金15%提成专项资金补足。

六、监管措施:

(一)市国土资源管理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和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成果,负责基本农田保护激励资金运作管理和制定年度补贴方案,并会同市农经局对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财政局负责对基本农田保护激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检查;市监察局负责对基本农田保护激励专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

(二)各镇(街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履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负责对所辖行政村以及农户的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和引导。

(三)对未认真履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农户和村委会,致使基本农田抛荒、改变用途或遭到破坏的,视情节轻重相应扣减或停发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并在规定期限内责成改正。造成基本农田永久性破坏的,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4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支农资金整合的文件精神,围绕我县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平台的资金整合方案和工作重点,作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据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按照县域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和重点县立项建设要求,积极归并性质相近、使用范围相近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使用。

二)坚持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的原则。围绕重点县建设,集中投入、连续投入,打造重点区域,建设重点项目,达到投资一项,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

三)坚持创新机制、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原则,上级扶持政策不变,有关单位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不变,资金来源渠道不变,通过创新投资方式方法,提高整体投资效益。

三、资金整合范围

按照《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办法》除救灾、国债、退耕还林等特殊用途资金外,通过财政部门下达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县财政预算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全部列入资金整合范围。重点整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为主的项目资金,主要包括农林特产财源建设资金、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农技推广及基地示范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专项建设资金、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农田整理项目资金等。

四、资金整合方法步骤

一)统一申报立项。县直涉农主管部门结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资金整合平台,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申报档案。对申报的项目按照集中项目、集中地点、集中投入的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报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领导小组会审核决定,需要联合上报的由财政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联合申报,以确保重点县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统一下达计划。县财政局要会同相关项目的主管部门,依据上级批复的项目以及县本级预算安排的项目,按照支农资金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统一下达项目计划并将项目名称、实施地点、投资规模、预期效益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统一项目管理。项目确定下达后,财政局会同县级有关部门按照“五统一”原则,对项目实行严格管理,即统一项目实施、统一协调项目建设、统一管理项目资金运行、统一项目竣工验收、统一实施财务报帐制。对政府采购目录中要求采购的物资材料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确保整合项目顺利实施。项目的竣工验收分为自验、初验和复验三个环节,县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对整合资金作用绩效进行监测评价,以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四)统一整合使用。对需要实行县级报帐的项目资金,县水务局设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报账专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原则,将中央、省、市下达的财政支农资金和县级安排的支农项目资金,按照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进行管理和使用,同类项目之间根据实际需要,可重新调整资金的分配,以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资金整合方案

根据县近三年项目建设情况,提出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平台的三年资金整合方案。

一)年资金整合方案。计划整合水利、财政、农牧、土地、科技等部门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及节水项目资金812万元,计划整合的具体项目是

1.红沙梁乡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内容为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田间道路、林业措施和科技措施等,项目概算总投资128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是红沙梁乡化音、建设、花寨、复指挥等四个村,配套机电井10眼,衬砌斗农渠26.12公里,衬砌农井渠24.68公里,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3个。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11月底完工。计划整合水利措施资金662万元,由县农发办和红沙梁乡政府负责实施。

2.县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现有的智能化设施基础上,依靠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全面建设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网络,七干灌区红沙梁乡的孙指挥、复指挥等村先行开展试点,研发地下水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建立水资源信息数据库,具备信息处理、查询、上传、统计和辅助管理等多种功能,为全县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立基本模型。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10月底完工。计划整合项目资金40万元。由水务局负责实施。

3.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年项目。全县发展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22.5万亩,主推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三项重点农田节水技术,项目投资190万元,计划整合项目资金50万元,集中在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红沙梁乡和泉山镇两个乡镇实施,农艺技术在年4月底前实施,工程技术在年9月底前实施。由农牧局负责实施。

4.县泉山镇西陆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泉山镇西陆村修建农渠3.2公里,整理土地面积1500亩,计划整合农田水利项目资金6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11月底完工。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实施。

二)年资金整合方案。计划整合水利、财政、农牧、科技等部门实施的农田水利设施及节水项目资金810万元,计划整合的具体项目是

1.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年项目。全县发展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37.5万亩,主推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三项重点农田节水技术,项目投资260万元,计划整合项目资金90万元。集中在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大滩和双茨科两个乡镇实施,农艺技术在年4月底前实施,工程技术在年5月底前实施。由农牧局负责实施。

2.大滩乡0.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滩乡衬砌渠道10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180座,改良土壤0.5万亩。项目投资590万元,计划整合项目农田水利资金28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11月底前完工。由县农发办和大滩乡政府负责实施。

3.县节水灌溉试验示范项目。依托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大滩乡上泉、下泉村综合节水示范点,研究示范生态-经济型绿洲优化种植结构模式、节水型储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分化学调控技术、免储水灌注水播种等新技术,研发大田粮经作物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高效型大田经济作物农业技术新模式,集成节水高效设施农业技术新模式、灌区水资源管理新技术等,发展高效综合节水农田0.5万亩,衬砌渠道6.2公里,计划整合项目资金17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农艺技术在年4月底前实施,工程技术在年10月底前完工。项目由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配合县水务局负责实施。

4.温室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双茨科乡发展标准化日光温室0.05万亩,重点内容以配套完善输配水工程等基础设施为主,计划安装输水管道15公里,计划整合项目资金6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8月底前完工。项目由农牧局负责实施。

5.双茨科乡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双茨科乡中路村和二分村两个综合节水示范点,衬砌渠道6.2公里,主推垄膜沟灌、一膜两用免耕、干播湿出、标准小畦灌等田间农艺节水技术,革新灌水方式,有效落实科学的灌溉制度,建设高效节水农田3000亩,计划整合项目资金12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8月底前完工。由水务局负责实施。

6.县大滩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大滩乡东大村修建农渠3.4公里,整理土地面积2000亩,计划整合项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7月底完工。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实施。

三)年资金整合方案。计划整合水利、财政、农牧、科技等部门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及节水项目资金820万元,计划整合的具体项目是

1.东坝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计划在东坝镇衬砌渠道30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892座,示范农田节水技术600亩,改良土壤6万亩。计划整合项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7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10月底完工。由县农发办和东坝镇政府负责实施。

2.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年项目。全县发展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37.5万亩,主推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三项重点农田节水技术,项目投资260万元,计划整合项目资金100万元。集中在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东坝和夹河两个乡镇实施,农艺技术在年4月底前实施,工程技术在年5月底前实施。由农牧局负责实施。

3.县节水灌溉试验示范项目。计划建设夹河乡中坪村、东坝镇连丰村两个综合节水示范点,示范垄膜沟灌、一膜两用免耕、干播湿出、标准小畦灌等重点田间农艺节水技术,革新灌水方式,有效落实科学的灌溉制度,计划示范面积0.5万亩;衬砌斗农渠及农井渠12公里,示范以渠道衬砌为主的工程节水技术,配套完善项目区末级渠道,项目资金从全县科技三项费中安排,计划整合项目资金15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10月底完工。由科技局和相关乡镇政府负责实施。

4.温室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东坝镇发展标准化日光温室0.05万亩,重点内容以配套完善输配水工程等基础设施为主,计划安装输水管道15公里,计划整合项目资金6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8月底前完工。由农牧局负责实施。

5.东坝镇拐弯村农民用水户协会项目。东坝镇拐弯村衬砌斗渠1.2公里,农渠1.6公里,修建建筑物8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0亩,计划整合项目资金5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7月底前完工。由东坝镇负责实施。

6.县东坝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东坝镇中岔村修建农渠3.2公里,整理土地面积2000亩,计划整合项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0万元。项目区位于重点县年计划建设的乡镇,预计年7月底完工。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实施。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为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开展,县上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监察、发改、财政、审计、扶贫、水务、农牧、林业、畜牧、国土、科技、农机、统计等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由县财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处理整合资金工作的日常工作。

二)强化部门配合。为切实建立起财政部门以管理资金为主、涉农部门以管理项目为主、审计监察部门以监督为主的资金整合工作新机制,县财政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召开资金整合项目协调会议,各部门要明确职责,相互联系,相互支持,重大项目相互通报,信息资源共享,逐步探索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新体制。被整合项目单位要统一思想,服从安排,县财政局要跟踪监管,确保整合工作顺利推进。

三)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整合资金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帮助各部门、各单位正确认识资金整合对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作用,引导其积极配合农田水利资金整合工作。通过宣传力争使各部门、各单位就资金整合工作达成共识,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共同促进资金整合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四)建立整合机制。

1.建立项目统一管理机制。由财政局牵头,各部门参与,专家评审,编制资金整合方案,做到规划科学合理,计划切实可行。建立项目“打包”申报机制,避免项目和资金的分散和“跑”冒”滴”漏”等现象。

2.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制。项目实施单位要做到一个项目有一套实施方案,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建设中,切实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责任追究制、工程审计监督制。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为目的,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为基础,对已确定的基本农田实行核查认定并进行永久保护,进一步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夯实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作任务

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镇办基本农田划定的面积和地块,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进行核实确认,健全相关图表册、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签定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我区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上级下达我区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三、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5月13日以前)

1.建立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的领导,成立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详见附件)。各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区域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

2.落实经费。为圆满完成此项工作,按上级要求落实专项经费(包含图件制作、数据库建立、保护标识制作经费和其他工作经费),抽调专门人员,保障车辆以及电脑等必要办公设备,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3.收集资料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文本及说明、规划图件。

(2)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及有关数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等有关规程、其他资料。

(二)核查划定(5月13日至6月10日)

1.核查

按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划定的各镇办基本农田范围,结合近几年来基本农田被占用情况,对已确定的基本农田调整划定的地块,组织区国土资源局、农业等部门到实地进行勘查、核对,凡已改变、占用或损毁的,要在原基本农田保护图上作出标注,并调整补充到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低于市政府下达的保护指标数。

2.划定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由区国土资源局、农委具体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局侧重基本农田数量的认定和保护,农委侧重基本农田质量的认定和保护。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要落实到保护地块,逐地块现场核实其空间位置、面积、四至范围、质量等级等要素,对符合规划和质量要求的基本农田予以确认,进行编号登记并建立保护档案。

对确认后的基本农田地块保护责任应落实到村组,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标识应明确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保护起始日期、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举报电话等信息。

3.调整

对因各种原因改变、占用、损毁或不合乎标准要求(可参照相关技术规程)的基本农田应进行重新调整补充,并重新核查认定,具体按照两部、省两厅要求和方案执行。

(三)建立档案资料(6月11日至6月30日)

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建立档案,并抄送区农委。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档案资料,做到省、市、县、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做到在县、市、省逐级备案。纠正对基本农田数量、地类、位置与实地不符情况,如实变更,保证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的现时性。

(四)组织验收(6月30日至8月30日)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完成后,由区国土资源局联合区农委依据有关规定和规程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出具验收报告,连同本区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报告,一并申请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农委进行验收。

通过市级验收后,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农委联合向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提出确认申请,上报本地区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报告,由两厅联合进行实地抽验核查。

(五)数据信息报备(9月1日至10月31日)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验收合格后,应逐级备案。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和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除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外还要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四、责任单位及分工

区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和落实基本农田划定实施方案及成果预验收;

区财政局:负责按时足额拨付经费;

区农委:负责提供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成果;

各镇办、农业高新区:负责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和基本农田地块的调查摸底,组织落实保护责任人,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五、基本要求

(一)划定后的检验要求

1.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得低于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要落实到村、组和地块,确保全区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4750公顷。

2.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以前的平均质量等级,调整部分的质量等级应有所提高。

3.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的比重应当有所降低,集中连片程序应当有所提高。

(二)成果要求

1.基本农田数据库。

2.基本农田表册:基本农田现状登记表、现状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等。

3.基本农田保护图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等。

4.文字成果: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相关文字资料等。

5.其他成果: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标识(牌)等。

(三)不得纳入基本农田保护的对象

1.质量较差且难以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提高质量、田面坡度大于25度、严重沙化不宜农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生态建设及重点建设项目选址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3.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

4.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且不宜耕作的基本农田。

(四)其它要求

1.要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总体要求,开展本次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做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少,质量达标,图、数、地协调一致。区国土资源局、农委共同对本辖区内备案档案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6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95-1

0引言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农田的规划建设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合理高效的进行农田建设成为了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2012年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工动员部署视频会议,要求加快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至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中央决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问题

1.1地形地貌复杂,零散耕地整合难度较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相当复杂。除去少量平原地区,多为丘陵及山地,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高,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类似美国农场式的集约化生产在我国很多地方难以实现。田块太小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民来说,地块分散,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巨大障碍。

1.2主管部门联系松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基层农林水路等各个站、局及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但现在多数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战,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而且往往造成了重复投资及各部门计划相悖的情况,造成了管理资源及投资的浪费。

1.3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缩短

很多项目竣工后没有形成完善的管护体制,管理主体往往并不明确,且管护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所以管护效果并不理想,工程设施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将使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2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点

2.1目的地水文及地质特点

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北方平原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灌溉比较普遍,一般需种植农田防护林,以防风固沙。南方丘陵地带水资源丰富,田块与田块之间高度差距较大,整治后多以梯田为主。配套工程则以明渠明沟灌排为主,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池蓄水。农田建设不能单一地追求设计上的美观,应把实用性排在第一位,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方案的设计。

2.2资金渠道

2.2.1政府财政拨付各地政府应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专户,专款专用。

2.2.2探索市场化模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人投入前与当地先行签订土地预流转合同,建成后流转给其使用,在流转使用费上给予优惠。

2.2.3金融机构参与各地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发多样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3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各级政府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组织作用,领导协调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人员,负责该行政区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二是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采取问卷与实地调查、咨询和座谈会等形式,提出公众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程序、时间和期限等,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信息的公开、参与、反馈一体化机制。

3结语

近年来,在党中央及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切实保护耕地的有关方针政策,建设了一批与现代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综合功能还未完全发挥,机制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不断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动全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7

为切实推进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确保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厅决定召开这次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文件和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汇报交流第二次土地调查准备情况和今年上半年地籍管理工作,研究部署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上午,各市汇报交流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年上半年的地籍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下半年的工作打算,各地一方面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要求启动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另一方面地籍管理的日常工作也按照年初的工作部署正常进行,做得很好。

下面我首先通报一下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省厅就积极开展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相关准备工作,主要如下:

一是下发了省政府通知,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我厅就积极向省政府请示,组织编写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经费预算和省政府通知代拟稿,以省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浙政发〔**〕15号),明确了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工作任务。6月22日,借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的东风,在会后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由金德水副省长部署了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任务。

二是组建了调查机构。为顺利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省政府成立了以陈敏尔常务副省长为组长,陈国平副秘书长和王松林厅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二调办”)设在我厅,由我担任办公室主任,经厅党组讨论,确定了办公室的职责和成员组成。省二调办具体负责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同时考虑到土地登记政策性强、业务性强、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现状以临时人员登记为主的情况,在省政府下发的1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

三是编制了工作方案。根据国发〔**〕38号文件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明确了本次调查的目标任务、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获取的调查成果,并对时间安排、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和经费落实等提出了具体意见。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上报国土资源部,并下发。

四是落实了基础图件。省二调办对全省现有的调查基础资料和明后两年我省基础测绘生产计划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通过与省测绘局多次协调,目前已编制好调查基础图件供应计划,第一批35个县的基础图件现在已可提供,第二批也可在2008年3月30日前提供。具体提供名单和方式已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中明确。

五是初步落实了今年的调查经费。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省厅就积极编制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预算,并报省政府和省财政。省政府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将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我厅也正在积极和财政厅协调,研究制定调查经费具体筹措办法,争取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可以从土地收益中列支。目前,省本级今年已计划安排2000万元调查经费。

下面,我结合会议的主题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

一是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做好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我省城乡土地资源和利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优化利用,从土地总量和土地利用结构上进行优化和合理布局,达到对每一块土地进行资源的集约、最优、合理利用的目的,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二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依据。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好“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也迫切需要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我省建设用地总量、分布和利用结构,及时掌握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和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及分布,调整土地供应总量和用途,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我省基本农田数量和分布状况,为对基本农田进行严格管制提供翔实的资料,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政府责任制提供依据。

三是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省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仍以传统的技术手段为主,信息化程度不高,图件更新不及时,调查内容和指标不全面等,造成土地资源日常管理决策难、规划难、执行难,造成土地产权管理不够精细、土地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土地权属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影响了土地权利人的利益、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影响了社会稳定。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城镇、独立工矿和农村居民点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用途和面积,明晰土地权益归属,是建立现代土地产权管理制度,严格土地资产管理,有效保障土地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明确把握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任务

(一)调查目标

按照国家统一标准,采用航空航天遥感、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对全省范围内每块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查清我省耕地等各类农用地、城乡各类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的权属、面积、分布和利用等状况;完成全省城镇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核)查和地籍测量,下同),查清区域内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查清全省基本农田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省、市、县三级管理到地块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和规范土地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变化信息的调查登记、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是利用已有成果,扎实做好农村土地调查。我省已经完成的县级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农村土地调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现有规程和已下发的全国方案看,我省土地更新调查工作的技术路线、作业方法、成果质量,基本符合国土资源部对农村土地调查的要求。因此,农村土地调查主要是在土地更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需要进行成果数据的“转换”、“补充”、“调整”和“完善”。“转换”,就是按照国土资源部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做好调查数据的地类转换。农村土地调查先采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进行调查,但对独立工矿用地、菜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等要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的要求进行细化调查;在2008或2009年进行农村土地调查统一时点更新时,再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转换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补充”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利用最新航空正射影像,结合当地实际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内容的补充调查,保持成果的现势性;“调整”就是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海陆分界线,调整行政区域界线和控制面积,做好相邻行政区域界线接边;“完善”就是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等有关要求,对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

二是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城镇土地调查。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的基础,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是提升地籍管理水平、加大成果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建立地籍数据库更新机制是保持地籍调查成果现势性、实现土地登记图属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虽然早在2002年,省厅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新一轮城镇数字地籍测量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新一轮城镇数字地籍测量任务,但由于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专业技术要求高、后续管理要求严等客观原因,到**年底,实际完成量还不到40%。《物权法》的出台、国发〔**〕38号文件和浙政发〔**〕15号文件的下发,使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领导大大提升了对地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省厅也通过积极协调和多方努力,在浙政发〔**〕15号文件中对土地登记机构队伍建设和调查经费保证上提出明确要求。应该说,这次调查,从人、财、物上对开展地籍调查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为做好数字地籍调查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契机,也是我们归还“欠帐”的一次重要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现在再不抓住机遇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会影响土地管理的长远、会影响土地资源的保障、会影响土地权益的保护。因此,我们要借此契机,大力推进城镇村庄数字地籍调查,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城镇、独立工矿和主要农村居民点的数字地籍调查任务,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地籍数据库日常更新机制,确保地籍数据现势性,全面提升地籍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是开展基本农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部里要求依据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地块,保护责任落实到村、落实到农户,将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并对基本农田分布、面积和地类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和依据。曾培炎副总理在部署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时提出:“基本农田调查是这次土地调查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但从全国看,我们这块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在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区定界中,我们就已经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并登记造册。考虑到我省原来的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已经上图以及正在着手进行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实际,此项工作待进一步调研后另行布置。

四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的同时,按照耕地后备资源界定标准,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为科学制定土地开发规划,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这项工作要在已建垦造耕地项目储备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上图,并在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层。

五是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结合土地管理工作需要,逐级开展县、市和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托“金土工程”,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互联互通。各市、县(市、区)要在原更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补充完善基本农田和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层,并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补充完善针对基本农田和耕地后备资源数据管理的功能;地籍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要按照部和省厅有关标准,建立各级城镇地籍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大比例尺农村土地调查的各县(市、区),可考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省级汇总各地汇交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建立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并以该库作为农转用审核、规划调整、土地开发整理等的依据。各地要加大数据库应用力度,充分地发挥地籍管理的产权优势、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便利的土地信息服务。

(三)总体安排

一是统一部署,确保按时完成任务。按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要求和我省的统一部署,农村土地调查根据航摄正射影像供应情况,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开展,分两批完成,第一批安排建德市等35个县(市、区)在**年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第二批安排杭州市西湖区等55个县(市、区)在2008年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合农村土地调查一并进行;基本农田调查计划在2009年前完成,具体时间另行布置;城镇土地调查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8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省县城以上数字地籍调查,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更新机制;2009年6月30日前,结合调查和统计的方式完成各市、县(市、区)包括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2009年12月底,完成全省城镇、独立工矿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数字地籍调查任务。

二是统一提供数据资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省这次农村土地调查是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一并完成的。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对基础图件的要求,原则上要求采用**年1月1日以后的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的基础图件,我省**年11月新摄的北纬28°以南1.4万平方公里地区以及浙西山区,可利用原影像资料,其余1∶1万航空正射影像图由省厅统一购买提供给各有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使用。安排今年完成的宁波、台州、温州、丽水等市的35个县(市、区)1∶1万航空数字正射影像,目前已可提供;其余县(市、区)1∶1万航空数字正射影像,计划在2008年3月30日前提供。义乌市、天台县、玉环县、临海市、桐乡市等5个开展1∶2000农村土地调查的县(市),省里统一组织航飞,航摄成果计划于**年12月前提供,航摄费用由省厅统一支付,像控、空三加密、正射影像图制作等工作,由各县(市)按有关标准自行组织。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持单位介绍信和《测绘资料索取函》,并经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确认后,到省测绘局办理供图手续。

三是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质量。这次土地调查坚持统一的调查规范和标准,为顺利完成这次土地调查任务,根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各类标准、条例,并结合我省实际,省厅正在组织人员编制浙江省城镇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浙江省城镇地籍测量电子数据成果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规定等规范,预计这些规范可于今年10月份出台。各地必须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厅制定的技术规范去实施,统一技术标准、做好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严把成果质量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

三、切实加强对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的组织管理

曾培炎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中提出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要“统一部署、精心实施,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各地要按曾培炎副总理提出的要求和省里的统一部署按时完成各项工作,省厅将把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列入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年度考核中,各地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领导,组建队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政办发〔**〕53号),省二调办也下发了《关于组建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浙土调查办〔**〕5号),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抓紧时间汇报,编制预算和实施方案,并成立市、县、乡三级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协调解决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重大问题。考虑到土地登记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的特点,各地要借此契机,按照浙政发〔**〕15号文件和省厅《关于加强土地登记机构队伍建设的通知》(浙土资发〔**〕27号)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成立事业性质的土地登记机构。省厅明确要求全省各市、“全国百强县”以及每年土地登记量10000件以上的县(市、区),要在2008年底前率先成立事业性质的土地登记机构。

二是编制计划,制定方案。各市、县(市、区)要认真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按照省厅统一时间安排,对城镇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任务落实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分年度确定工作内容,按照统一的调查标准和要求,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本地区的调查实施方案,并及时上报省二调办备案。

三是加强培训,强化指导。农村土地调查原则上要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自行完成,城镇土地调查原则上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调查队伍。各市、县(市、区)要大力加强对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所有参加本次土地调查的人员都要经过业务培训,才能承担调查任务。

四是严格检查,确保质量。数据质量是调查的生命线,曾培炎副总理要求本次调查要依法、科学开展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要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补充调查,绝不允许借机进行地类调整。农村土地调查实行县级自查、市级全面检查、省级抽查备案制度。省二调办将根据数据影像一致性以及数据变化情况,对部分县(市、区)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抽查,部里还计划在2009年上半年用半年时间对重点地区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核实,各地不要存在任何侥幸的心理,要实事求是地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要通过建立作业单位招投标、技术方案评审等制度,确保调查任务明确、技术路线正确;要通过有资质的检验部门质检、数据库检测软件专检以及省、市、县三级检查,确保调查成果质量。

五是编制预算,落实经费。在经费筹措上,徐绍史部长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上讲到全国有11个省(区、市)调查工作经费从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或土地收益中支出,我省除要求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外,省厅还将会同财政厅出台具体经费筹措办法,争取明确从土地收益中列支。各地要按照省政府15号文件要求,抓紧时间编制总预算和分年度预算,向当地政府和财政汇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将所需调查经费列入各年度预算。预算不能解决的,按照即将出台的经费筹措办法,在征得地方财政部门同意后,可从当地的土地收益中列支。同时,各地要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严格财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8

一、保障发展更加有力

以保障发展为中心,努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一是积极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市级规划大纲完成编制、通过省厅评审,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指标分配建议方案。开展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试点,进行衔接空间潜力调查,完成“两规”衔接专题报告编制。盐官镇和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局部修改并上报省审批,5个“四类项目”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报经省厅确认。积极争取各类用地指标,除年初上级下达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1879亩和绍嘉高速、*省道改建等重点工程用地指标4060亩外,获核拨复垦指标1023亩,外购复垦指标291亩,争取省和嘉兴市追加调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178亩。

二是切实抓好转征用报批。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把好用地预审关,预审建设用地项目65个、用地3770亩。编报批次建设用地21个,涉及168个地块,总用地9685亩,其中农用地4827亩、耕地3403亩;单独选址项目3个(绍嘉高速跨江通道北岸*段连接线、*省道改建、天然气长安天明阀室),总用地4421亩,其中农用地3607亩、耕地2846亩。

三是努力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度,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实施办法,做好协议出让、划拨供地批前公示和结果公示工作。全年盘活存量土地1221亩,供应建设用地237宗、6978亩,其中公开出让204宗、5898亩;协议出让15宗、112亩;划拨13宗、324亩;集体使用5宗、100亩;带征土地544亩。出让工业(含仓储)用地171宗、4933亩,合同出让金9.5亿;经营性用地33宗、965亩、合同出让金13.66亿元。

四是规范加强土地市场管理。严格土地使用权首次转让审核和划拨土地入市审核,完成出让土地首次转让核准81宗、920亩,划拨土地补办出让199宗、799亩(其中房改房划拨土地补办出让98宗、18亩),补交出让金6702万元。加强村民建房用地审核,报批村民建房1813户、275亩。

二、保护资源更加有效

以坚守耕地红线为主线,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尤其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是全面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制订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全面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层层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召开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与各镇(街道)签订土地管理目标责任书,切实落实镇(街道)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属地监管主体职责。各镇(街道)也和村(社区)签订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承包农户。已按照省下达任务完成全市7个镇、102个村的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任务,委托建立示范区建设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全年4个镇示范区建设通过嘉兴验收。

二是切实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用地复垦整理工作的通知》,调整补助政策,推进农村宅基地成规模复垦整理,新立项建设用地复垦项目7个。狠抓已立项复垦项目施工进度,丁桥镇万新村宅基地复垦整理示范村项目提前竣工并通过省复核认定。全年经省厅复核认定15个项目、新增耕地955亩,还通过嘉兴复验4个、新增耕地188亩,且盐官镇宅基地复垦、黄湾镇建设用地复垦、斜桥镇华丰村宅基地复垦项目实现当年立项、当年竣工、当年通过嘉兴复验,新增耕地296亩。

三是继续推进耕地垦造和标准农田补建。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垦造耕地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耕地垦造工作,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和重点建设项目占用标准农田补建任务,尖山新区(黄湾镇)、袁花镇土地开发垦造耕地结合标准农田补建项目通过嘉兴复验,新增耕地2392亩,新建成标准农田5380亩。海昌街道双冯表土剥离再利用试点项目竣工并通过省厅复核认定。

四是整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编制报批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矿山综合开发及治理方案规划意见、普通建筑石料矿山出让实施方案和采矿权公开出让方案,实施石矿开发整合,4个整治矿区采矿权首次公开挂牌出让。完成12个砖瓦企业粘土矿产采矿权延续登记,审批粘土采挖15处、151亩。深入推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70.6%。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57万元,做好141宗建设用地矿产压覆和地质灾害评估(咨询)审核备案工作,配合做好嘉兴市地面沉降监察网络*站建设。

以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认真开展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处置。组织开展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发现闲置土地30宗、闲置土地1415亩,其中闲置1年以上2年以内13宗、312亩,闲置2年以上17宗、1103亩。制订出台《加快处置闲置空闲土地的实施意见》,根据闲置成因,逐宗拟定处置方案,尝试有偿协议收回,已处置10宗、539亩,其中收回7宗、356亩。

二是首次出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积极落实省“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强化规划和计划管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从20*年第6期公开出让即实行工业用地容积率在省控指标上再提高0.2,从而大大提高工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是率先建立工业建设项目复核验收制度。制订出台《*市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办法》,召开工业用地复核验收现场会,市级已验收20亩以上地块8个、429亩,镇级已验收20亩以下地块29个、297亩。

四是继续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挂牌施工和跟踪管理卡制度,加强批后跟踪管理,通过局和所(分局)联网及时更新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监测系统。严格项目建设延期审批,依照土地出让合同追究14起违约责任,收取违约金78万元。

四、执法监管全面落实

以国土资源部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进一步落实违法用地预防和查处的共同责任。

一是认真开展卫星遥感执法检查。核查国土资源部第八次卫片执法检查涉及市区4街道和斜桥镇的39个图斑、82宗土地,新立案查处违法用地17宗、439亩,依法没收违法构筑物19.2万平方米,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3300平方米,全额收缴罚款381万元。同时坚持查事与查人相结合,对15名涉案责任人员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3人受到政纪处分,12人受到党纪处分。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第八次卫片执法检查。

二是积极配合人大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组织对我市《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参与对各镇(街道)、开发区和盐官景区土地管理法执行情况检查,积极配合嘉兴和*两级人大常委会对土地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检查,我市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受到两级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切实按照人大反馈改进意见认真整改,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加强土地管理。

三是组织开展村级干部国土法律知识培训。制订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编印国土资源法规政策汇编,组织开展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竞赛,举办3期培训班分别对村级党组织书记、村民委主任和村级土管员进行国土法律知识培训,共培训村干部516人,村干部保护耕地、依法用地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同时认真抓好“6.25全国土地日”和全省土地管理宣传月的宣传活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四是全面落实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和各镇(街道)续签《土地管理行政执法委托协议书》,将巡查、制止和一般违法案件的查处落实到镇(街道)行使,同时建立村级国土协管员,进一步落实镇、村两级属地监管责任。全面落实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重点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村级以上道路两侧和城镇村庄的巡查。监察大队和所(分局)共组织开展巡查820次,对巡查发现的86起、290亩违法用地进行了及时制止,并21次以《土地违法行为告知函》形式致函有关镇(街道)和供电、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违法用地制止和查处的属地职责和共同责任。制订土地监察重点镇整改工作实施方案,督促许村镇整改并加强监管,参与许村镇违法典型案件集中清理整治,联合查处16起重大“两违”案件,有效遏制许村镇重大违法用地势头。

五、维权维稳保障权益

以维权维稳为根本,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和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依法征收足额补偿及时安置。组织对2007年度土地征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制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调整方案并通过省厅审查。抓好全市征地政策的统一和业务指导,严格履行“告知、听证、确认”和“两公告一登记”,切实把好征地补偿关,依法依协议足额补偿,做到“即征即保”,切实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通过征地调节资金及时支付征地补偿费用11492万元,配合劳动部门做好5265名被征地农民的参保,解缴参保资金10646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5354万元。

二是切实抓好涉土。组织开展涉土重点问题和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切实抓好奥运期间涉土和维稳工作,加强与镇(街道)、部门的联系沟通,尽可能把问题、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程序受理和办理事项,按时办结群众来信来访来电137件,其中来信83件、来访29件、来电25件。

三是认真办理建议和提案。主办代表建议2件、代拟2件、协办2件,主办委员提案2件、代拟1件、协办2件,代表和委员对办理及答复情况均表示满意。

四是及时完成复议、诉讼案件答辩。3起行政复议案件被维持,1讼一审被驳回,二审经调解原告申请撤诉。

六、规范管理夯实基础

以规范管理为重点,加强基础业务和组织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开展并完成已建标准农田地块核查和上图入库工作,全面完成农村1:1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调查成果上报省厅审核。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完成招标,技术方案通过评审,地籍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进入实质性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物权法》、《土地登记办法》,继续加强土地登记和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做好永久性测量标志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共登记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9809本、集体土地使用证756本,办理抵押登记2*9件、抵押注销登记1730件、查封登记88宗、解除查封扣押35宗,受理土地登记结果公开查询113人次。

二是抓好档案、信息和税费收缴。制订《国土资源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接收文书和各类业务档案15134卷并及时录入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获*市档案年检优秀。委托开发建设局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升级改版,试运行良好并已通过评审验收。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充分利用“中国*”政府网站和局门户网站公开政务信息1000多条,局门户网站已成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和对外宣传、展示和提供服务的窗口。编辑《*国土资源信息》26期、录用信息130篇,抓好政务信息及时报送,40多篇信息被上级录用。继续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税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结算财政性专项资金23.83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21.8亿元),获2007年度收费验审先进单位。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和窗口建设。组织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奋战八十天、项目攻坚再推进、企业服务再深入”、“和谐机关创建”等活动,深入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以国土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为契机,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36个中层职位实行竞聘上岗,11名一般干部轮岗交流。深化审批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上报审批,尖山新区国土分局挂牌,连杭、尖山国土分局直接办理用地预审、编制供地方案和受理企事业单位土地登记。国土窗口争创“嘉兴市星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开展延时服务、主动预约服务,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提供送证上门服务,通过短信平台通知领证,努力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共受理各类报件11300多件,4次被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评为“红旗窗口”。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9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设计

农业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农田水利工程是维系农业健康平衡发展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提高了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抗旱防涝是最为普遍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保障农业总产值的重要措施之一。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也是完善农业管理体系的基本措施,农田水利工程承载了加快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农业发展与规划中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对加大粮食产量,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根据目前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来看,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整体的设计方案中,抄袭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南北方地理及气候温度的差异,使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缜密的思考后,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但对于抄袭的设计方案而言,其实用性与耐久性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与效果,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具有自主观念的良好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要素。旱涝灾害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极为严重,每年因旱涝灾害而受到损毁的农田数以万计,成为降低粮食产量的首要元凶,给广大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区域性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旱涝预警系统,以便在旱涝灾害来临前,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有序的规划,从而降低旱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使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及时的发挥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抗旱防涝规划的作用

旱涝灾害的发生受到不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生时,给部分地区域造成严重的损失,为能够提前预防旱涝灾害的发生,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抗旱防涝的具体处理措施及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案,有计划的规划部署有关抗旱防涝的具体设备,对相关的流域进行仔细的划分,将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地区进行重点注明并及时安排有关人员对当地区域进行勘探,以确保是发生旱涝灾害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进入到工作岗位。因气候条件的影响,部分地区常年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为此有关部门需要起草对于特殊区域的旱涝灾害管理办法,与工程建筑部门进行沟通,对特殊区域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降低旱涝灾害的触发几率,以减少损失。水利设施要及时对积蓄的水源进行调控,做好相关的抗旱防涝规划设计,保障对应急事件的处理速度及效率。

3抗旱防涝规划原则

防洪防涝规划一般都涉及很多方面内容,不仅要对一般情况进行统筹,还要对重点问题加以必要的考虑,在制定局部规划时也要重视整体,落实好农田水利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利用好水资源等。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要对防洪防涝规律进行充分考虑,确保上下游具有一定的防洪防涝能力,并协调好蓄水泄洪问题,土地利用及规划也应进行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抗旱防涝功能,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在抗旱防涝过程中能够同时发挥作用,从而使抗旱防涝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抗旱防涝体系,加强抗旱防涝能力,但水源的分布不均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依旧存在局限性,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所以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性难题,是突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限性的最根本解决措施,为水力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利用,提供有效的帮助。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能够统筹兼顾水资源利用与抗旱防涝的分析,可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应用目前应用的抗旱防涝工程,使成本不断降低。将水库与抗旱防涝工程建设做好,达到旱涝防治及利用的作用。结合不同区域也需要采用适宜的措施,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抵御旱涝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减少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抗旱防涝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设计,需要首先对地区环境及生产效益对基础的评估,对区域的农田分布状况,及相关农作物生长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在规划过程中,能够将农田水利工程对所有农田进行有效的覆盖,其次制定相关的抗旱防涝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因旱涝灾害的持续时间难以估量,因此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抗旱防涝设计,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研究,以便在旱涝灾害过于严重时,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修补,以保证其在面临严重灾害时,不会给农田及相关人员造成二次伤害。4.1环境调研。在对区域抗洪防涝工作进行总结与归纳的同时,需要对旱涝成因及影响范围进行准确的统计,对周边地区环境及地质环境进行仔细的勘探,详细了解相关旱涝灾害的历史情况,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研究与规划,为处理旱涝灾害做准备。4.2制定抗旱防涝标准。抗旱防涝需要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按照相关的流程及规定进行,统一抗洪防涝的相关标准,对不同区域进行有效的分化,按照地理条件进行抗洪防涝工作,同时要规范相关抗旱防涝工作人员的执勤制度,确保能够对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视,对发现的问题需及时进行上报,并开展分析与处理,保证在第一时间处理相关情况。4.3构建抗旱防涝体系。抗旱防涝体系的构建,是在强化农业合理化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将原有的制度进行改进,在不破坏原有体制的情况下,构造出相关的抗旱防涝管理措施,经过相关管理人员的探讨与研究,最终给出构建抗旱防涝体系的相关方案。法律是构建抗旱防涝体系的基本保障因素,以法律为辅助构造抗旱防涝体系的基本条件,从而优化管理制度,构建出符合相关地区基本情况的抗旱防涝体系。4.4环评及评价综合效益。抗旱防涝工程可实现对旱涝灾害的减轻,使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但在抗旱防涝工程建设中也存在诸如工程建设中垃圾、安置移民等问题,合理估算各年效益,对洪灾损失同增长的社会经济之间的影响关系真实反映,计算获得的经济效益将成为抗旱防涝效益中的重要内容。

5结论

农田水利工程防旱抗涝设计需要经过科学的调研,并制定统一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应急旱涝灾害处理机制,积极调动农民对于防旱抗涝的积极性,扩大抗洪防涝影响范围,构筑起庞大的旱涝灾害防御系统,并对旱涝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做好预防准备,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赶赴受灾现场,进行处理,对水利工程抗旱防涝具有推进作用。

作者:汪秀杰单位:密山市水利基层管理站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篇10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例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本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要求考生对本地图(图片材料)和图例中的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解读。

第二,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①整体信息:本题图文材料包括一幅历史地图和解读这一历史地图的图例信息。②时空信息:本题图文材料告诉我们其所处历史时空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③内容信息:本题图文材料提供的是属于经济方面的货币信息。④货币信息:中国南北朝时期使用的货币包括铜币、金银和绢、帛。⑤货币使用区域信息:黄河流域使用绢、帛,长江流域使用铜币,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使用金银。⑥隐含信息:货币是如何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南北朝之前使用什么样的货币。

第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①如何对试题图文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要依据试题的具体要求进行。就本题而言,就是运用图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逐一分析四个备选项,看哪一选项的评述能准确、合理地反映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②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题图文材料至少包含了5个方面的信息,但真正有效的信息是时空条件与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货币等信息。③通过对本题信息解读发现,仅依靠本题图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无法对四个备选项的评述作出准确、合理解读的,这还需要我们调动所学知识。这些所学知识包括政治学科中有关货币的产生、演变及其出现原因方面的知识;秦统一全国与统一货币方面的历史知识;我国经济重心逐步由北向南转移的历史知识等。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准确、合理解读本题的四个备选项了。本题答案为D。

例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和考试要求。本题提供的文字材料为:“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第二,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本题提供的文字材料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以下信息:①时间信息:汉武帝时期。②人物信息:汉武帝。③制度信息: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④行为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⑤隐含信息:从字面上看,本题考查的问题似乎是汉武帝设置刺史制度迁徙豪强说明了什么,其实质考查的是汉武帝通过设置刺史制度和迁徙“田宅逾制”的豪强集中监管以抑制土地兼并。

第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从题干材料看,其关键信息有三处:一是“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二是“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三是“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题干中提到的主要是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上的监督,以便中央加强对“田宅逾制”者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a、B两项与题干反映的主题不符,容易排除;D项片面地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刺史监察地方属于政治手段。本题答案为c。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解读,并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将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第一,调动所学知识。由“崇周制”可以联想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由“大一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可以联想到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井田制下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且分封制和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都已瓦解,由此看来,西汉“崇周制…‘崇”的不可能是分封制和井田制,而只能是宗法制。宗法制用血缘关系维系统一,形成了家的认同感。宗法制还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思想,从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方面加强了思想统一,做到了“国”和“家”的一体化。由此就可以知道,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了。另外可运用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内容分析判断四个选项的正确性。本题答案为C。

例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2题)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第一,调动所学知识。题干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本题所要调动的知识是1958年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历史知识,如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化”运动、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所面临的问题等。

第二,运用所学知识,即运用上述提到的历史知识,辨别美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文件”所做的历史解释,理解、分析、判断其所做出的历史结论是否正确。由1958年之后的历史事实来看,由于“”及“化”运动,中国既没有“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没有“保持高速发展”,而是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可见美国的评估文件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严重不符。1958年后不久,中苏关系破裂并全面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作协议,B、c两项表述错误;材料不涉及中美关系,排除a项(从史实看,1958年后,中美关系也没有出现急剧变化)。本题答案为D。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例1(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5题)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解析:第一,本题题干中的“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是对1965年和1995年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所做的客观展示。

第二,四个备选项是对1965年和1995年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所做的主观解释。

第三,考生要判断四个备选项哪个解释正确,则需要依据本题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解题的关键在于比较两个数据图,找出其差异。1995年世界贸易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日本所占份额比重上升,非洲与其他工业国所占份额比重下降,说明亚洲地区的贸易趋向繁荣,体现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关贸总协定对于世界贸易秩序的维护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是欧美国家,而它们的世界贸易总量并未增加,排除B项;冷战主要体现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本题答案为c。

例2(2011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6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胶(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第一,本题第一问中的“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就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要求来看属于“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第二,“与秦相比有何变化”实质上是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因为,“变化”只有比较异同,明确其不同点(特点或特征)才能知晓其变化。

第三,第二问“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就是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方面的能力。

参考答案:(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例1(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6题)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第一,该题提供的有效信息是:①时间:“明后期”、“(正德)以前”、“今”。②产业信息:“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去农而改业为工商业者三倍于前”、“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③答题要求:“据此可知”。

第二,从命题的角度看,本题题干呈现的是史实,四个备选项提供的是“历史结论”。考查能力要求:考生要运用题干所提供的史实,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正确结论。

第三,进行论证: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务农人口迅速减少的社会问题,而务农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衰退,排除a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C项没有正确反映材料内容;在古代文人看来,“游手”者主要是指离开土地的人,在明代后期这些“游手”者主要从事工商业,并不完全是无业游民,所以D项不正确。

例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一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一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分的关键是:观点要明确,论证要充分,逻辑要合理。

解答本题,第一,考生要读懂本题材料所包含的主要信息:①论题信息――“冲击一反应”模式,即“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并可简化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发生剧烈变化”。②论据信息――西方的冲击:鸦片战争,中国割地赔款;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甲午战争,中日双方维新与守旧区别明显;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弱点彻底暴露;凡尔赛和约,中国遭受践踏。中国的反应: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虽战败而无意改革,对不平等条约的反应较少;1861―1894年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卫传统体制,已在造船、制炮等方面学习西方;1898年百日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创制新法律,编制预算,改革教育;1911年辛亥革命,否定两千年来的专制制度;1919年,知识分子着手文化与思想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