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8:25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一些改变。相比较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现今的语文不管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观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改革,需要立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语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也改变了过去固步自封的局面,开始做出一定的改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应该看到的是,语文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语文的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应该注重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挥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性作用。

一、初中语文基础性知识内涵

在初中Z文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其中的基础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语文知识都进行讲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打开接触语文知识的窗口。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更主要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词语、语法、修辞、阅读能力等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有充分了解,继而为之后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语文改革还是语文教学都应该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从而开展语文教学以及语文改革工作。

二、如何利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教学

要想使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注重对文中内容的挖掘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注重对文中的细节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书本上的细节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并深入挖掘,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可以对文章某一个词语的运用、某一句话、某一段文章进行细致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本中的细节之处。这种细节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节有详细了解,还让学生把握细节的同时对于文章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使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充分了解,从而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更好。

2.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来说就会差一点,因而他们之间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等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文学习。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鼓励他们更深层次地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要耐心辅导,使其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3.改变教育观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现今的语文课堂依然会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在课堂上,教师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输出,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情况,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显著。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这种教育观念进行清除,教师需要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现今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来说,老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积极引导。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阅读,课文阅读完成后,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并在课堂上讨论。

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给现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思考,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它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章的不同观点,尊重学生之间的思想差异,让课堂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自由表达,还需要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行重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打好基础,发挥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而使初中语文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6).

[2]钟建华.浅谈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增强其语文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的高效开展,比如教学内容实用性低下、灌输式教学形式十分普遍、教学方法呆板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用性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中心实施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基础知识当成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的意思,并通过竞赛、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印象,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目标。在新课标教材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1)词语;(2)短语成分;(3)常用修辞;(4)单句成分;(5)二重复句。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将基础知识归纳为以上几种内容,并有重点、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加以学习,以加深学生记忆,确保学生能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引导性策略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趣味性策略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3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有丰厚的基础知识。就初中语文而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这必须以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采取分步骤、分年级、分类别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时,要注意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复习,并对小学和初中语文知识的差别进行讲解,以此导入初中语文的知识点和知识类别;经过一年的学习到八年级时,则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分类和归纳,让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到了初中的最后一年,则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和归纳总结。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这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听和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准、听懂字音和字意的基础上,对语句进行综合分析,即学生在听懂和了解基本意思的同时还要听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以达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准确说出字音字意、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如通过演讲、课文复述、看图作文、口头作文以及故事简介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通过预习性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找出生词、说明文章体裁和特点等,学生在反复训练后,就能熟练掌握语文知识,语文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四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同时给学生讲解写作知识,从文章结构、语句、标点符号、前后呼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系统掌握写作技巧和要领,使每名学生都能写出语句通畅、主题明确的文章。

3结语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4

新颁发的教学大纲实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总目标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特别是加强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熟悉了解,了然于心,掌握中小学语文汉语基础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找准小学语文的学习方向,为学好中学语文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一、在学习内容上,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区别主要包括:

1、古诗文,特别是文言文,大量出现。相对小学而言,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更加注重文言课文和古代诗词的收录,对文言文、诗歌名句、名篇的识记与默写比重要高。

2、现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比例增加。选文上更倾向于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篇幅普遍较长,阅读难度增加,文学化趋向明显。

3、作文形式更趋向于开放、选题更加宽泛、构思更加灵活,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和充分展示才情的空间更加广阔。

4、中学阶段更强调自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将会少讲,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写、多背、多思考、多讨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已的心得和体会,能提出疑问和解决办法。

5、语文评价的内容将以自我立意为主,更趋向于大语文的范畴,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总之,小学语文所讲授的知识是汉语最基础的知识,是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打基础的知识,如拼音知识、字词知识、句子知识和阅读基本理解的知识等等。小学教师要准确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和差异,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教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和衔接中的几点做法:

1、做好字方面的过渡

在识字方面,中学要求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在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小学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简单的向学生渗透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几种常见字的类。侧重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来了解字的结构。掌握字的写法,推断字的读音,体会字的含义,学会正确应用,初步掌握识字方法,为学生升入中学后扩大识字量,学习构字常识,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培养阅读能力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2、做好词语方面的过渡

小学阶段在教学中注重词汇的积累,通过说话、造句等方式,使学生会使用词语,联系上线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一词多意现象的能力,为升入中学学习词性、短语创造有利条件。在识字方面要求“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在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还有小学只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初中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和文言文;

多做一些关联词语造句、填空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关联词语,了解关联词语在上下两个分句种的关系,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复句,准确使用关联词语以及有条理的表达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明事物事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句子方面的过渡

主要是缩句和句型的变换。小学间断的缩句练习就是初中阶段的找出句子的主干,只是侧重点不同。小学阶段侧重使学生掌握句子的最简形式及句子的成分的划分。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缩句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初中阶段能否找出句子主干,判断短语类型分析句子成分。缩句联系做的好,还有助于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准确辨析词性。

小学阶段的句型变换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习不改变原句意思而调整词序,学习把一些陈述句变成“把”字句,“被”字句或反问句,而初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句型的变换方法,体会句型变换前后句子表达的意义,强调的内容,抒发的感情不同,逐步学会应用恰当的句式来表情达意。

4、做好修辞方面的过渡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应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句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初中阶段则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格和它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各种修辞方法的句子,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要逐步渗透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修辞格的形式和作用有所了解。为初中学习修辞格与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理工、科学类学科逐步在校园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初中学生的课外辅导多为数学、英语和一些理科科目,极少有学生会重视语文的学习。这种现象导致了许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好,写错别字、写病句、语法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高考的评分标准中,也很明确的列出了对于错别字的扣分。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着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语文基础知识就像是盖房子的砖瓦,基础砖瓦不牢固,房子自然就不会盖得了。对语文知识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功能,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

一、精选教材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价值的教材为基本内容。教育学家布鲁纳就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知识也越牢固。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否则就会阻碍其效能的发挥。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教师要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教学的知识链。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教材中散乱的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为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兴趣。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和实施启发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想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想要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也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反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在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有着一定的艰涩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性格不稳定期,对一些艰涩的知识往往没有学习的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语文基础知识本事产生兴趣。

四、要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在对语文词组进行讲解时,不仅要告诉学生词的意思,还要着重讲解词与具体形象的配合和结合学生的语言进行实际运用。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词语,提出确切的思考要求。其次,讲解的词语应以直观的形象加以描述。再次,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形象与词语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性,还会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新改革下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打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苗刚.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点滴谈[J].新课程.2011,11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要基于全体学生实施教学,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初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近年来,我对初中语文实施分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收获良多。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从课堂互动分层、教学反馈分层、课外辅导分层、测评分层等方面狠下功夫,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一、课堂互动分层策略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互动环节实施分层教学呢?我的经验做法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组内展开互帮互助,相互探讨,从而推动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的做法是:第一,对课堂教学目标实施分层。可将初中生分为a(好)、B(中)、C(差)等3个层次。在传授知识点的时候,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相关标准,对上述3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在教同一内容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制定出相应目标。对于C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点掌握好,重点是记忆及模仿;对B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对文本的关键句子能进行理解分析、并弄懂作者的写作情感;对a层次的学生则重视其对初中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对课堂训练实施分层。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C层次的初中生。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上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性内容,则可以鼓励这个层次的学生大胆回答,寻找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他们回答不准确,则可以给予指导,帮助其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于B层次的初中生,则可以提示、引导,将问题深入下去。而对于a层次的初中生,要提出更高的训练要求,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学习,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在对初中语文知识点进行分析与介绍的时候,应该准确把握好授课节奏,可运用板书、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让初中生可以轻松愉悦地在课堂上消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对于那些拓宽与延伸的知识点,则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从而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在传授《岳阳楼记》这个知识点时,我分层教学的经验是:这篇课文中,针对C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其掌握课文中中心主旨以及名言警句;针对B层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一些重要实词;而a层的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语句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议论。由于分层教学设置的问题能够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享受思考的乐趣。这样的分层学习内容、学习手段符合其心理特点,让不同的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产生了学习的愉悦感,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心。从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得到了稳步提高。

二、教学反馈分层策略

可以说,练习与作业是初中课堂教学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学反馈之主要形式。按照分层教学相关要求,我对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练习根据a、B、C等3个层次设计出来难度为高(综合题)、中(提高题)、低(基础题)等3个层次。对于C层次的学生,只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记住基础知识,会做基础题目。对于B层次的学生,则让其联系提高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将大部分的基础知识运用在具体实践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及学习水平。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学会做些综合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在《岳阳楼记》一文学习后,结合课堂学习效果,给C层次学生几道题目,内容是重要字词解释;给B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就是一张小试卷,内容为重要字词解释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a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除同给B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一样之外,还给出了这样一道拓展性题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分析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而这个拓展作业正好能满足a层次学生学习能力强的一个特点,同时可以帮助他们从一些相同事物中找出规律,提高他们的自主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课外辅导分层策略

初中语文课外辅导其实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但是,在课外辅导中不能够额外地增加题量,让学生搞题海战术。应该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比如,对于C层次的学生,应该指导其学会找出自身的学习障碍,然后引导其不断充电,弥补不足及漏洞。尤其在新知识点的学习方面,更是要督促其加强学习,不要落队。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要重点培养其自学能力,辅导其阅读与课本相关的、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拓展其语文文化视野,不断提升其语文综合的应用水平。

四、测评分层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应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所获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给予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在每一个评价层次中都设有优秀、良好、中等、不及格这四类评价,从而帮助他们可以有效地调控好自身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与学习自信心。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注意适当评价量化过程之各种正面的激励功能。初中语文教师要按照评价结果跟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肯定学生的成绩并帮助学生总结与提高。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让全部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助推器”。

总之,将分层教学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差异性,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张扬个性,鼓励其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根平.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初探[J].科学教育.,2011(03).

[2]盛慧.分层教学:适应性教育的艺术[J].新课程(综合版),2010(11).

[3]林若如.分层教学不同目标的定位――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分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2).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7

纵观整个卷面,满分50分,仅第一大项“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就占20分。出题人在这一部分做的很精彩,题型稳妥,涉及到语文基础知识的各个方面:拼音、生字、词语、修辞、句子、标点符号、对联(文学常识)、关联词语、古诗(机械默写和迁移性默写)。全面综合地考察了考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量和活学活用能力。但如同大多数的小升初名校语文试卷一样,考题内课内知识不多,很多试题涉及到了初中内容。这样拔高,更能客观地选拔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从而让民校达到掐尖的目的。

基础知识如此重要,但在实际辅导学习中,一部分家长们却忽视了这一点: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语文成绩很优秀,没必要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耗费宝贵的时间。殊不知,此基础非彼基础,小学基础不是初中基础。再优秀的孩子,没有系统学习过此类知识,很容易在考场上失分。一小题2分,错一题丢2分。大考中2分之差,一二百名的名次!

每年,当我这里五年级开始小升初辅导时,很多人按兵不动,耐心等待到六年级时再来学习阅读和作文,再来跟着老师一起进行大综合训练。这些家长只有经过大型的模考后,孩子因为基础知识丢分,影响成绩影响总排名时,才如梦方醒,认识到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的重要性后,才追着老师要求补这些“基础知识”。

跟着五年级恶补?年底就开始小升初总复习的五年级,春天是早学完了拼音生字专项。只能组织专项短期集训,临阵磨枪。即使孩子聪明,靠着老师的高频热点试题,把成绩暂时提上去,但他的整个知识构架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到了名校,语文考试中可能会出现纰漏。

跟着老师之前,语文不行;离开老师之后,语文还不行;只有跟着的这段时间,语文才行。这是不少在我这里学习时间短的家长发出的感受。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8

一、心理疏导,培养兴趣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不适应”现象,把握学生心理切入点。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从初中到高中可谓两次“断乳期”,前者谓之生理断乳期,后者谓之心理断乳期。较之初中阶段,其学习难度、强度、容量有所增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而且初中到高一新集体,面对的教师是陌生的,对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也不熟悉,一旦学习跟不上,就可能在教师身上挑毛病,甚至感觉到远离了亲人与同学、朋友,加之个性与家庭的差异,有些同学也会觉得人与人之间冷漠了,疏远了,进而出现注意了不能集中,难以入眠等各种问题,特别是社交能力差得学生这时候特别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导致自我评价偏低等等。尤其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的不同定位,必然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新生与他们的新任课教师之间有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面对一种教学方式转向另一种教学方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这时高一新生感到很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厌学情绪便油然而生,因此,做好高一新生心理疏导,培养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调查研究,摸清底子,了解对象,对症下药。次之,以人为本,创造科学的育人环境,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平稳过渡。其三,在不断改进教法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排忧解惑。其四,多管齐下,用博慰学生。其五,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或教研组。其六,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确树立“三观”。

二、融会贯通,温故知新

高一语文教师只有熟悉初中语文教材,方能准确把握高一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现行初中语文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必修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必修二的表达与交流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散点观察”。又在初中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着眼基础,循序渐进

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握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高一必修教材中有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中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中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互相研讨。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必修三四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篇目后,提出一个口头作文练习。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得意图,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目标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09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习内容与方式上都与初中有着明显的不同,而高一作为开启高中语文教学的开端,也作为与初中教学直接衔接的学年,正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高一语文教学的准确把握,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渡,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日后的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衔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教学断层,为日后的教学埋下隐患。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语法、作文等,在要求上都有所提高,如果学生在高一阶段不把该打下的基础打好,最终可能会影响在高考中的正常发挥。

一、初高中出现断层的原因

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扩充词汇量,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高中教学离不开初中阶段的积累,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这部分积累,因为高中阶段较初中阶段的教学发生了质变,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扩充。初高中教学出现断层现象的原因如下。

1.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较初中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在高中阶段不仅要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综合而全面的角度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原有的初中教学目标在高中阶段已经不适用了。

2.内容的扩张,难度的增大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内容不断增加,难度也有所提升,尤其体现在作文与语法上。在作文方面,不仅增加了字数,而且仔细研究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作文教学侧重于对简单内容的描述,到了高中则更侧重于对理解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在审题立意方面难度都有所加大。在语法方面,初中的语法是一笔带过的,也就是说学生从小虽然已经接触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训练,但教师并没有从头到尾讲解语法,在考试中也很少涉及语法。而到了高中阶段,有了专门的修改病句的训练,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在后期训练中,改病句时教师认为这些句子学生应该都会的,可是学生会很委屈地表示自己没有弄懂。这就是在高一时语法工作未衔接,为日后留下隐患。教师要在高中刚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讲解,查缺补漏。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对初中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这主要是针对语法教学而言的,高中阶段要设计语法教学,尤其是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为高考服务的,也就是说高考中遇到的一些题型都有可能成为重点,然而语法的积累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因此,在高一阶段就要对初中的语法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2.在比较中进行复习

前文已述,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高中知识对于初中知识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因此在做衔接工作时我们不能忽略原有的初中知识。例如,在高中课本上学习一首写景的诗,就可在学习后顺便回忆在初中阶段学过哪些类似的诗,并进行对比,这些需要教师在不经意间进行引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最终都以构筑知识网络为佳,这也符合语文学习特点。

3.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

教师将初高中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定教学方案,这是从源头入手的衔接。在对比中,教师要明确的是: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哪里;教学目标中究竟有哪些不同;在现有对比下,对于学生来说重难点分别在哪;哪里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地方;需要多久能够衔接完成等。通过以上几点,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不至于慌乱。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图式构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图式是主体内部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激发性,能够引起新事物、新信息的加工处理。由此可见,图式是潜藏在主体内心深处的一种识记与理解的技能,它能够帮助学生理顺文本的条理,提高学生理解篇章的主旨,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重视基础知识积累,优化语言图式建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工具性课程,具有词汇量大、语言点多,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文学性与文化融的学科特征。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英语是令大多数学生“头疼不已”的一门学科,尤其是英语阅读教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发展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对外语阅读文本的理解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系统化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阅读学习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增加基础阅读的练习量,为学生构造语言图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冀教版初中八年级Lesson49Let’sLearnGeography!这课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ppt呈现了多种学科的相关图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写出这些学科的英语名称(允许学生使用字典或电子词典)并在其后补充相关词组(Chineselesson:poet/Geographylesson:map/music:song等)。随后,笔者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以速读的方式,快速找出文中与学科有关的单词、词组,并做标记,邀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画内容,并组织学生一起判断是否正确、并猜测其大意。在这个环节中,笔者以“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对于本课主要学习内容的关注,教授学生速读的阅读方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语言图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2.丰富知识外延拓展,促进内容图式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对外界事务充满好奇,个性鲜明,有主见有思想。而英语阅读作为考察学生英语综合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要求学生应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储备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材料的选用与拓展,扩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促进学生内容图式的构建。

在教授冀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Lesson6:myFriend这课时,笔者考虑到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也就是俗称的青春期,这阶段的学生处于自我同一相对角色混乱的人格发展阶段,渴望得到同伴的肯定与交往,对朋友较为依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Friend―Howtointroduceafriend?―myfriend”为线索帮助学生构建了阅读学习的准备图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切身感受,谈谈对friend一词的理解(中英文皆可),随后,笔者结合ppt与相关视频,补充英文中用来形容朋友的词汇、介绍朋友的惯用句型以及一些有关友情的英语阅读小卡片,以此拓展学生对于这个图式的内容储备,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图式网络。

3.重视整体教学探究,做好结构图式建构

笔者以为,如果说积累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储备是奠定学生图式构建的前期准备与动力基础,那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整体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探究性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构建图式,主动以图式为记忆单位、以图式为线索,进行有效阅读的最佳推力。

在教授冀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Lesson3areYouanathlete?这课时,由于本单元主要围绕奥林匹克运动会展开,因此,笔者引领学生初步阅读全文后,根据文本的实际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小组探究活动――画图式,创对话。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以4人一组为单位,结合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属于本小组的对话图式,并两名代表,根据所画图式,尝试呈现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发挥,可以引导学生以采访、日常对话、报告等形式呈现本组的对话,以此发扬学生语言实践的个性化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为学生的阅读实践积累经验。

4.结束语

总之,图式建构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图式构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图式,以此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