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8:19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经典阅读;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5-001

课外阅读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

可是,学生不喜欢阅读、不会阅读、没有时间阅读,教师指导对策的偏差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当前小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情况让人担忧。

一、当前小学经典阅读指导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有趣”

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经典阅读一般从激趣开始。然而,过分地强调兴趣,这势必会牵引着学生走入另一个弊端:一味强调有趣,为了趣而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不能保持。其实,阅读兴趣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学生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到那些深藏于作品中的“奥秘”,自然会兴致盎然。

所以,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既应适当地激发兴趣,更应该考虑到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的规律。

2.教师“帮扶”过多

如何让学生“走进经典”,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不过分依靠他人的指导,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地读完一本书。但是,不少经典读物本身固有的难度、学生阅读时间的无法保证、学生的阅读意志力等因素,往往导致了他们难以坚持完整、有效地读完课外经典读物。

此时,如果学生未动,教师帮扶在前,则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相比各类杂志、漫画来说,课外经典阅读是一种更有挑战的阅读。学生难免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但这些困难,也正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阶梯,教师充当“扶手”即可。

3.过分强调“读书做笔记”

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读书做笔记”,以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读书笔记是因书而异,因人而异的。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初读者来说,应尽可能让他们放下其他事情,集中精力投入到故事之中,一气呵成地读完整部书,而不是不断地用琐细的要求打断学生的阅读。比如,在初读《水浒传》这样的长篇巨著时,如果摘摘抄抄、圈圈画画地读,对细节进行过多的关注,不但会使阅读变成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变得让学生痛苦。结果做了笔记读不成书,使读者兴趣全无,半途而废。

二、有效指导课外经典阅读的对策

1.重新认识课外经典阅读

课外经典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品,诵读这些中华经典更能使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振奋人心……所以,重新认识课外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教师调整阅读指导的目标:

1.1乐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了解内容只是读书的目的之一,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爱上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这是让他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要让学生爱上经典阅读,首先就得引领他们走进“经典”,在“经典”的世界里修身养性,不断发展,茁壮成长。

俄罗斯作家波罗果夫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所以,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在经典阅读中愉悦身心,享受快乐。这是教师进行课外经典阅读指导时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1.2善读书――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但就小学生而言,对于经典阅读的博大精深,他们未必能够“无师自通”。此时翻阅下工具书,或老师简单的适当指引就能开窍。经常这样做,就能在不断地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而课内阅读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即善读课外读物。

所以,学生在课外经典阅读中培养了阅读的好习惯,有了阅读好习惯,学生就更乐于投身于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良性循环。在这里,课外经典阅读成了学生快乐阅读的“加油站”。

2.教师阅读引领学生阅读

信息时代,各种数字媒体架起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桥梁,一些影视作品成了学生认识、了解名著的媒介。部分同学甚至情愿看电视也不愿看书。是什么原因让影视作品的魅力超越了原著本身?且不说影视与原著本身的差别。教师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要使课外经典阅读的指导更加有效,教师自身应该“读万卷书”,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作出表率,形成榜样,用阅读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语言文字构建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其中的乐趣是影视作品中享受不到的。

3.激发兴趣引发主动阅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经典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变被动为主动,把阅读视为内心的一种需要,这样的阅读成果才是卓有成效的。

3.1尝试“无为”而读。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要求,如指定阅读书目,规定什么时候该看书,什么期限内看完,更不要强行规定写读书笔记、心得,给学生带来读书的负担,可以适当让学生尝试一下“无为”而读。但是,如果学生长久如此,而不全身心投入阅读几本书,阅读也不会有成效。所以,教师指导时应把握尺度,做到两者兼顾。

3.2用朗读激发阅读。朗读是激发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形式。教师要利用班会课、队活动课、晨会等,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读物的精彩片段朗读。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指导;方向;指导;经典阅读;广泛涉猎;择书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事实上是语言认读水平、语言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领悟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站在学生阅读能力真正提高的高度,审视中学生阅读教与学的现状,研究适合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策略。

每个人在中学阶段读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化入血液,成为最基础的组成,而到了大学、成年以后阅读的,却往往只能作为知识而存在。所以说,中学阶段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中学生的阅读流于贫乏,精神流于空虚,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沉于消极,而这怎么可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呢?

然而,当前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令人忧虑。

一、中学生阅读与教师阅读教学现状

1、不少学生讨厌读书,讨厌阅读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学习压力,这种学习乃至阅读是在外在压力下才进行的,不是自发的、主动的,所以毫无兴趣可言。学生群体中很少有那种广泛涉猎、求知若渴的追求,甚至,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会讨厌读书。

2、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数量少、阅读面窄、质差的问题

有人曾经对不同层次几个学校的初中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统计的结果是:读过《水浒传》的占12%,读过《三国演义》约占10%,读过《西游记》的占20%,读过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微乎其微。相反,部分学生对魔幻、仙侠、言情小说却非常痴迷,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沉湎于含有色情、凶杀等内容的非法出版物无法自拔。还有,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欠缺,只有少得可怜的几篇经典名著阅读,而且还是在教师说教式的引导下强迫学生学完,何谈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能提高?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魅力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汲取语言艺术的营养,从而充分认识到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而教师的阅读教学情况一样让人忧虑

首先,语文教师害怕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覆盖的面大,古今中外,各种流派,迥乎不同,教学时往往难以把握;同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是多种能力长期融合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短期内即使再多的训练也难以看到显著效果,让人无法树立信心;另外,学生也害怕阅读,对阅读无法产生兴趣,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更差,教师就更害怕阅读教学了。因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兴趣又从何而来,阅读教学自然无法开展。

阅读教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一些考试试题的误导,有些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育过程完全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阅读教学只着眼于那百来篇课文,进行急功近利式的训练。

二、中学生阅读方向指导

教师应该确立大语文观,以课本为依托,从经典名著经典入手,有计划地引进课外篇目,课内课外完美结合,拓展阅读量,科学有序地把阅读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以课本为基础,从经典经典名著的阅读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要能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经典名著。”而且,还提出:“培养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要求是明确和具体的。一是有数量的规定。初中阶段要读不少于260万字,分散到每学期要读两三部作品;高中阶段要读不少于150万字,五个学期每学期要读两部作品。二是教科书中均是把经典名著阅读列为必学内容。

多读经典名著,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学经典名著中对人物各方面的刻画、对景物、事物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中学生年纪小,接触文学的时间太短,阅读积累非常有限,阅读经典名著则是中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最直接、最容易掌握的方式。

经典名著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浓缩,通过阅读名著,我们可以形象地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这个于中学生来说还不熟悉的社会。通过阅读经典名著、鉴赏经典名著,我们可以看到形形的人物,他们来自于现实生活,又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他们或许吝啬或许慷慨,或者善良或者丑恶,或美丽可爱或丑陋阴险,或勤奋朴素或挥金如土,或聪明高洁或荒诞不稽,或……人间的百态、世事的炎凉,可以说尽融在经典名著中了。

经典名著往往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或奋斗历程等形式向读者介绍做人的道理、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思考人生。当我们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去阅读经典名著,那么经典名著对我们而言,也就绝对不仅仅是涉猎和积累了,更深层些说,甚至可以称得上人生的导师,生活的真谛,或许已经融于其中了。

2、加强课外阅读,广泛涉猎之后学会选择,课内外完美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说,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拓展。课内只是学方法,而课外才能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可以是无限的。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学习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或许更重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奇人异事,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实现跨国界跨时空对话。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读会写,更要会思考、能表现、善交流。这些素质是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的效果,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靠课堂教学很有限,更大程度上还得靠课外阅读来实现。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课外的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资料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学生激发起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读物,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有价值的评估,对读书成效显著的学生进行鼓励,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良书刊的侵入等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才能充分发挥具有着正能量的、积极的作用。否则,学生就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活动可能就根本无法开展,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可能会日渐贫乏,精神世界就会极度单调无味,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

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虽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从课外阅读而言,语文教师也许在文学阅读上有一定优势,但在其他阅读如文化阅读、科技阅读、理科阅读方面就可能没有优势,这就需要班主任、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师互相密切配合,一起为学生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助力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从客观方面说,课内阅读时间有安排,可以保障,但是课外阅读需要时间,而中学生面临中考,学科学习时间尚且紧张,何况课外阅读方面的时间呢?这很矛盾。但我们同时应看到,如果我们各学科老师有正确的指导,学生有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这个矛盾也会得到妥善的处理。更何况,学生不光学会科学、有效安排学习,还能够读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书中杰出人物的光辉思想肯定会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学生会更加发奋学习、刻苦钻研,这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课内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语文学得轻松的,作文写得游刃有余好的同学,基本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爱看书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积累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写作的方法,可以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作文自然容易写好,分析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就轻松了。

三、提高阅读效果的技巧

实践早已证明,“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读书获得实效的重要经验和方法,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涵养性情的好方法。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动笔,是阅读获益的重要策略。

批注的方法。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早已成为历史佳话,这些评点文字早已成为研究经典名著本身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有必要启发学生在读书时随时拿着笔,在字里行间随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

笔记的方法。经典名著中经典的场景,精彩的比喻,富于启发性的议论性语句,如果能够进行摘抄或制作成卡片,既代表着阅读的收获,也是很有意义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中学生正处人生最关键的心理发展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知识特感兴趣,但往往兴趣不稳定,缺少科学方法,选择与判断能力较弱。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有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古人云:“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举凡能成为某一方面专家学者的,大都是能够“学而不厌”“研而不厌”“思而不厌”的人,积极主动,不懈努力,必能有所成就。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应该反思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弊端缺点,广泛涉猎,博采百家之长,才能集大成一家。我们语文老师更要探索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阅读教学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阅读指导,让中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下,乐于阅读、乐于思索、乐于写作,从而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航者、主宰者。

【参考文献】

[1]梁有昌.对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文教资料,2014.

[2]刘茂平.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5.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典阅读;人文素养培养

经典文学作品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遗产,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学生读书的节奏也在变快,现在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碎片化阅读和网络阅读,快餐文化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类型,如在网络上阅读小说、浏览杂志等,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其明显,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一个班级中仅有约5%的学生阅读过经典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阻碍。

一、经典阅读对高职学生的重要作用

1、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高知识储备

只有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文感情。我国的文学经典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有的是探讨经济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有的是探究宗教哲学和社会人生,还有的是探讨人的生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经典文学作品包罗万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适量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扩展视野,为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取人文知识,不断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来践行人文知识素养和内涵,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仁慈啊,大部分学生都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学生关注经典阅读,关注我国的文学经典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如果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称之为有一技之长的“工人”,而不是具备专业技能和优良人文素养的高水平人才。经典文学作品从亲情有爱、人生感悟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富有思想性和形象性的作品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熏陶。

3、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减弱快餐文化的影响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不论是网络上还是市面上所谓的“畅销书”,能够成为经典的几乎没有,大部分网络作品都属于快餐文化,如网络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高职院校的学生非常热衷在课下使用电脑、手机阅读这种作品,而女生则喜欢阅读情感类、休闲类的杂志,高职学生的文化出现浅表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鼓励学生适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才能减弱快餐文化、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

二、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和问题

1、针对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的调查

以山东某商务职业院校为例,对院校某系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年级、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频率、阅读时间以及阅读类型等共20个问题,为了提高调查效率,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并且与其他若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面对面沟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的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而其中阅读娱乐杂志、时尚杂志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逛街、上网和做兼职,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的阅读趋向功利化,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不利影响。高职教育只有三年时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和实践技能,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日常阅读也仅仅局限于浏览微博、网页,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或者仅仅起到娱乐作用,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来提升自己,为了在进入社会后能找到更好的归宿。实际上,这种思想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并不利,学生热衷于兼职,但是往往是作为廉价劳动力去兼职的,很难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很多学生甚至将全部时间都用于兼职,不在阅读和学习上花费时间,甚至放弃了教学规定的实践教学,这种行为是非常不足取的。

2、高职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针对山东某商务职业院校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认识不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调查中有2%的学生认为经典阅读会妨碍学习,有8%的学生认为经典阅读是浪费时间,显现出高职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欠缺,导致在阅读方面出现了偏差;(2)由于对经典阅读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古代文学名著甚至四大名著就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我国当代和国外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每年只能阅读2本到4本经典文学作品,数量差强人意;(3)没有经典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调查显示,55%的高职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不固定,随意性很强,一些学生阅读完全没有计划,阅读时只是随便翻一下,这种阅读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4)缺乏教师指导,很多学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内容深奥、晦涩难懂,而教师不重视经典阅读,不知道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很大困难。

三、基于经典阅读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紧扣教材,由点到面

高职语文教学安排的课时非常少,但是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古典诗文小说等在一半以上,在仅有的几十个小时的教学时间中,教师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经典阅读的重要作用,以点带面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以点带面中的“点”,指的就是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教师应该按照大纲要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例如学习完曹禺的《雷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他的另一剧本《日出》,经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形成经典阅读的良好习惯,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诗歌是经典文学作品中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和阅读诗歌,阅读杜甫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阅读李白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潇洒适意,阅读辛弃疾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滚烫情怀,通过诗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一步延伸到优秀的散文和小说等。

3、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课外阅读同样不可或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作品显然不可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教材内容,经其他部分留作伏笔,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自主探索。例如在学习《宝玉挨打》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故事梗概和大致框架,并一同欣赏几个课文片段,如宝玉挨打的原因、宝玉挨打的过程等,并让学生感受众女子在宝玉挨打后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性格展现,特别是林黛玉意味深长的“你可都改了吧”,这句话包含着哀怨、沉痛和无可奈何,讲解完课文,学生们都还意犹未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阅读《红楼梦》原著,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4、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存在较大差别,在阅读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喜欢小说和诗歌,有的学生喜欢戏剧和散文等,而小说、诗歌也有不同的体裁,学生对此的爱好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方面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重点和基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阅读,自主制定阅读计划,业余时间还组织了朗读竞赛、阅读竞赛等,有的教师还在班上举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等,这些作品有的侧重讲故事,有的侧重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更高了,欣赏水平也有了一定提升,学生们感受到了经典阅读的作用和乐趣。综上,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调动学生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龚沙.以经典阅读为途径校园文化活动多元融合推进高职人文教育[J].剑南文学,2013,(10).

[2]马海波.经典阅读:营造高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点[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4

儿童文学经典,即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适应少年儿童年龄、智力和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研究的必要性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阅读对其今后一生的精神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让少年儿童阅读优秀的少儿文学读物、阅读儿童文学经典已引起许多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与经典同行,让儿童文学经典点亮童年的天空,照亮儿童成长的道路,已成为我们的共识。

然而,当前少年儿童的阅读状况,特别是对于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不容乐观。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呈现出以下不足。

(一)对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价值的认识不足

阅读儿童文学经典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一些学生和部分家长认为阅读儿童文学经典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一些家长认为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一些老师对此的认识也有所偏差,造成教师对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缺位。

(二)学生自主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兴趣不浓

随着电视、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学生阅读纯文本儿童文学书籍的兴趣发生了转移。调查表明学生正常自主阅读课外书的不是很多,阅读书目属于儿童文学经典的也很少。

(三)适合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不多

阅读儿童文学经典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经典尤为重要。目前书店儿童文学经典书籍不少,但家长带孩子去书店购买的不多,家庭藏书中适合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不多。

(四)教师对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缺乏有效指导

现在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由于教师自身对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认识不足,对学生阅读缺乏有效指导,使学生缺乏正确科学的读书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师生携手,走进儿童文学经典。”就是师生共同阅读儿童文学经典,在师生双向交流的阅读中加强有效指导,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满足师生精神生活需求,达到师生共享阅读快乐、共筑精神家园的境界。

三、师生携手

师生共同阅读儿童文学经典,要求我们的视野不仅仅集中在学生身上,还集中在老师身上。

(一)师生携手是一种阅读的推进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的作用不是“牵”着学生读或“推”着学生读,而是与学生一同成长,在阅读的路上适时予以指点,以达到共赴精神家园的目的。

(二)教师阅读儿童文学经典既是为学生、为课题发展作贡献,又有自身专业发展的诉求。教师阅读儿童文学经典既是“补课”,是为加强学生读书指导而读,又有丰盈精神、追寻童年的价值观意义。李吉林老师说:“我――一名长大了的儿童。”每一个教师都要心存童真,在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找寻到做“一名长大了的儿童”的路。

(三)师生共同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为教师的有效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有效指导成为可能。教师要先读,边读边指导,注重阅读的双向性生成,通过有效指导,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高效发展。

四、推进策略

(一)师生共读

每学期我校要求师生共读一本儿童文学经典,如本学期推荐书目为曹文轩教授的《青铜葵花》,在此基础上,要求全体教师初读略读其他的儿童文学经典,携手共赴儿童文学的盛宴,共步儿童文学的精神圣殿。

(二)学科整合

在创建工作的过程中,我校开展的“师生携手共读儿童文学经典”活动不局限于语文学科,还注重多种学科之间的联系,挖掘潜在的儿童文学经典资源。如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网上阅读、科学课中阅读科普作品、社会课中阅读地方人文书籍、实践活动中举办经典作品朗读赛等。通过学科整合,扩大了儿童文学经典的范围,提高了教师的参与度,形成了师生共读儿童文学经典的氛围。

(三)课内外结合

我校注重课内阅读,每周还增设一节阅读指导课,课时从地方课时中调剂。在此基础上,我校将师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让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课外生活的主要内容,成为师生的生存方式之一。

(四)家校联动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读书联系卡、家校通、半日开放活动、家长会等途径,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阅读情况,同时给家长提供学生在校阅读信息及指导性意见,构建家校阅读网络,形成齐抓共管之势,让学生时时处于读书的氛围中。

五、发展远景

(一)从教师指导阅读走向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将教师指导阅读转变为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身心愉悦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形成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

(二)从阅读儿童文学经典走向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阅读的目的既有深化理解、丰盈精神的目的,又有为写作服务的目的。在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师生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实现从读到写的飞跃。

(三)从打造书香校园走向打造书香家庭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经典阅读语文素养阅读活动阅读指导阅读教学策略

本文针对开展经典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在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二是开展经典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三是教师如何进行经典阅读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使读者能够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阅读的重要作用。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经典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小学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因此,教师常常忽略阅读教学,导致教学偏离了人文的方向。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非常明确,语文教学应该是传承国语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拼音、生字,而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经典名著不进行有效的教学,导致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过硬,却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二、开展经典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分析

1.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伴随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创造出很多的文学经典。这些优秀的文学经典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小学生在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除了能够让学生体现到外在的语言以及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能够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思想,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使我国优秀传统美德能够扎根于学生的脑海。

2.有利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文学经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其中包含民族道德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能够架起一座与先哲们对话的桥梁,接受先哲的智慧,与他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塑造期,教师通过开展经典阅读,通过正确的引导,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进行经典阅读的教学策略分析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应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进而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领略阅读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板报上书写经典诗文,在校园的花园里设置上有名人名言的灯箱,可以在教室里设置经典阅读园地等等,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经典阅读的氛围,时时能够感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另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名著。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提供正确的阅读方向,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应该将语文教材与课外经典巧妙结合,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例如:在讲授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将叶绍翁其他的诗歌介绍给学生,如《夜书所见》、《田家三咏》、《嘉兴界》等经典名作让学生去进行阅读,提高语文素养。二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应该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课文的内涵和情感,实现文字与情感、思想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感悟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3.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教师还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读书会,开展“我讲经典故事”的比赛,评选“读书小先进”活动,举办“经典名著”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自己或者组成小组去搜集与节日有关的诗文,在课堂上进行朗诵,通过上述这些阅读活动方式,积极开展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经典涵养

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经典书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阅读经典更容易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让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从而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对孩子而言,或许经典书籍就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童年礼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非常重视学生阅读经典,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归纳如下,以飨读者。

一、正确认识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

目前的中小学生,常常认为古文晦涩难懂、枯燥无趣,从文言文课堂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然而古代的很多经典著作确实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必读书目,那些作品中不仅有生动的内容、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还有我们祖先的人生智慧。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经典包括《三字经》《论语》《孟子》《弟子规》《诗经》等古代经典书目。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这些经典,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代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品味阅读这些先人留给我们的珍宝。而不是让这些经典永远的束之高阁,而应该让它们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汲取先民的智慧。

二、以古诗文为突破口,让阅读经典常态化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能有效培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爱上古诗文,从而爱上经典书籍,我在班上采取了下列措施:

1.每日的语文课都有一个固定环节——“古诗文助我成长”。每节课的前5分钟,都用来安排学生诵读古诗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精神饱满,形成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

2.利用经典诗文同相关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课堂教学,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

3.在作文教学中,根据需求适当引入古诗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性、音乐性和韵律美,那灵巧的修辞、畅达的构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对学生的写作一定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长期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口诵心维,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潜移默化其气质,让学生以爱读书而自豪,知道经典是最美的、最实用的,从而爱上阅读经典。自然,《三国演义》《世界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等经典书籍会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

三、加强阅读指导,让阅读经典制度化

既然是经典,它就有固有的阅读难度,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可强求一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以具有适当难度的经典读物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用形象生动的指导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感;以具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设置悬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介绍……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讲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三顾茅庐》,可以告诉学生故事在《三国演义》第几回,再推荐《三国演义》;学了《早》,可以推荐鲁迅先生的著作……在指导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像如何浏览、如何略读、如何精读等,教会学生做精彩摘录、写读书笔记等,并且要求学生勤于运用,引导学生到经典的海洋中去寻宝。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到了阅读经典的方法,在课外自由阅读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真正走进经典。对阅读经典还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形成制度,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朗诵会、故事会、办读书小报等活动,检查学生课外活动情况;还可以把阅读经典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相结合,如读书读报活动赛、演讲比赛等;学校要定期评选“校十佳博览之星”,让学生的阅读经典有目标、有动力。

总之,经典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精华与积淀,具有深刻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阅读经典,将经典生活化、人性化,把经典当作“经典”品味,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品尝人生百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最终实现经典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党绪.“阅读经典涵养人文”[J]语文学习.2005(6).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7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的阅读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功利化阅读之风盛行,快餐式阅读之风见长: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选书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除了名著等经典书目,教师还要在平时关注出版动态,要留意报刊杂志,关注当前的热点图书但又不被媒体左右,关注获奖作品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www.lw881.com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扫除阅读障碍。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这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所以,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的阅读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功利化阅读之风盛行,快餐式阅读之风见长: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选书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除了名著等经典书目,教师还要在平时关注出版动态,要留意报刊杂志,关注当前的热点图书但又不被媒体左右,关注获奖作品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阅读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但是据我们所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典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理想而活,仿佛是为分数而活,为家长的苦口婆心而活,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这与我们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环顾今天的社会环境,不适合青少年看的电视、电影越来越多,不适合青少年听的歌曲,不适合青少年去的网吧,比比皆是。这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对中学生的诱惑和刺激太大、太多了,甚至一些垃圾文化充塞着一些学生的头脑,使部分学生思想散漫、心智茫然,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专注,无目标,无礼法,更无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生中开展国学经典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育。

然而,在动画片、电脑网络游戏、流行音乐、青春偶像剧等充斥生活的今天,我们发现阅读国学经典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学生们经典阅读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在此次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对初中生经典阅读的情况进行了如下调查。

一、学生课外阅读经典的现状调查

1.调查研究的时间、对象、内容与方法

时间:2008年9月

对象:三门广润书院初一(5)、(6)班123名学生

内容:经典阅读的态度、兴趣、方法等

方法:①问卷法;②分析法

2.问卷调查的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对经典作品有浓厚兴趣并经常阅读的学生仅占11%,有兴趣但认为读不读无所谓的占45%,完全没有兴趣的占38%,另有6%的学生认为“那纯属浪费时间”。而阅读率最高的《西游记》也仅仅是42%。有14%的学生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75%的学生每天读书0.5—1小时,11%的学生每天读书时间不到1小时。55%的学生表示每月用于购书的钱在10—20元,10元以下的有28%,而每月购书在20元以上的则只有9.3%。

调查显示,仅有16%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计划。阅读时坚持精读的占18%,做读书笔记的占23%,作比较阅读的占11%。

根据学生曾经阅读过或印象最深的课外阅读读物统计分析,学生的阅读呈自主性和多样性。53%的学生非常喜欢阅读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作品。41%的学生喜欢阅读情感类、武侠类、惊险类、科幻类等网络小说。72%的学生喜欢阅读休闲类、文摘类的“快餐式”读物。而初中新课标推荐的10部经典作品阅读率仅有只有28%。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课外经典阅读的状况是不够理想的。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包括家长)的经典意识淡薄了,经典显得苍白无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具体来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认识与行动上产生了反差及其原因。

尽管初中生都意识到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把没有做好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少学生整日被动地应付学习、考试,放弃了课外阅读。

但从对课外时间的分配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0%的学生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有65%的学生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在0.5—1小时之间,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有闲暇时间的。

②没有合适的书籍可看。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大多数学生家中藏书数量不多,藏书又都是些通俗读物及杂志,有中外名著的寥寥无几。甚至调查发现有16%的家庭,学生除了教材以外再也找不到一本可读的书,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二是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样的书,这与缺乏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有关,致使学生找不到适合的书。

③急功近利占主流。在学生的手中,大都是学科辅导、考试书籍,这种现象显示出学生的务实追求,同时也显露出急功近利的阅读占据着学生阅读生活的主要空间。

④怕影响学习。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者仅占1/3,而且只允许学生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如教材辅导读物等。

⑤家庭环境氛围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家庭阅读氛围浓,其孩子的阅读习惯更好,阅读经典的热情更高。

(2)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经典阅读状况仍令人担忧。

调查发现,初中生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占75%。23%的学生在阅读中还做读书笔记、摘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经典作品兴趣不大,或者阅读经典时“仅仅看个大概”,从某种角度说,课外经典阅读是图消遣,寻开心,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阅读效果较差,只注重故事的内容,不去理解分析,看完就好,至于价值和意义可谓优劣不分。

(3)以动诱读。我们要经常举行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平时在语文知识检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名著方面的题目。在讲授《隆中对》时,请精通《三国演义》的同学谈有关诸葛亮的经历,我班的俞俊同学将熟谙的诸葛亮故事讲述得神采飞扬,深刻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而且把《三国志》里的诸葛亮的情况也作了精彩的解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和无比羡慕,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4)以效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多写些经典阅读心得、评论文章。我们把一些写得深刻的文章进行讲评展览,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整个班级的阅读热情。

3.教师要在自己的理论修养基础上提示阅读方法

现在许多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还仅停留在“看书”的层次,用眼睛来“消遣”书本的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蓝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传诵已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不惜时间指导学生如何精读作品,体味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⑴品味经典作品的语言美。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舟轻愁重之喻来渲染愁情的深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伤感低沉之情为慷慨激昂之调,使人振奋,令人回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开朗明快的描写暗示人生的哲理……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⑵领悟经典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香菱学诗》中的香菱,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他的求学精神难道不可以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典范吗?

⑶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美。经典作品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西游记》对可贵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热情讴歌;《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情操的实践。

⑷体验经典阅读的个性美。文学的感染力说到底来自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自觉的情感交流。“历史的透视确实是文艺欣赏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的人欣赏同一作品,在体会上不能没有个别差异。”[2]《新课标》中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然,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教师要把起点定低一点,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意识到学生不一定会宏观地全面分析和评价,只要从一字一句一个小问题入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有所思,有所感即可。例如教学《杨修之死》,分析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自己,课堂立刻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派别,展开了唇枪舌战。有的从分析小说中曹操的性格入手,有的从杨修自身的性格弱点说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是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指引者,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由选择阅读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就会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当经典阅读成为一种自能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推开一扇观赏世界的窗户。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9

一、主题阅读的有效主题的确定原则

(一)经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经典性是指所选定的专题学习内容是经典的和带有经典性的。“经典”即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最能表现文化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经典的读物,能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让经典伴随着高中生的精神远行,让他们终身受用。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你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的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可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已经远离了经典,他们不知《论语》、《老子》为何物,而是追逐迷恋于郭敬明、韩寒等人的博客文章和琼瑶小说,将种种言情、奇幻的书籍作为主要阅读活动,被它们造作的情感、离奇的故事、批判的观点、另类的表达所吸引,尽管这类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毕竟无法和那些名著相比,价值之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对这类作品偶有涉猎,无可厚非,但是,若把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全部或大部分消耗于此,就本末倒置了。高中语文主题阅读应该走进经典,排斥平庸,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一种社会流行的风气。

现代性是指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打开胸襟,放出眼光,广采博取,使学生能吸收多元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现代人的品质和人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现代性是在尊重阅读主体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要求我们在选择阅读主题时除了走进经典,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学生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选取具有现代气息、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主题的作品。语文教学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现代性,为高中生的阅读注入了“时代的活水”,同时弥补课内阅读教材陈旧的缺陷,让学生到多元、开放的时代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习语文。

经典是根,是主食,经典阅读,可以给今后的阅读一个参照。经典不能丢,因此,主题阅读少不了《诗经》、《论语》、《红楼梦》。

现代是枝叶,它可以不拘一格。现代性阅读主要体现在学生自选主题进行阅读上,阅读内容可以师生共同商定,没有固定的内容。

(二)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渴望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在心理上形成了很强的阅读需求,因而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与确定中,除了关照整个主题阅读的系统性,还应尊重学生需求,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系统性是指每个主题所选入的文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主题阅读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开放性是指主题的设定可以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为适当更换留下较大的余地,包括主题和主题内的文本。其依据是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变化。

(三)广博性与简约性相结合

广博与简约是指阅读的内容而言。

广博指阅读的广度,强调的是阅读内容的丰富,可以是纯语文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课内的拓展,也可以是课外的时文。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张志公先生也指出:“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广博的阅读是增加高中生大脑输入、扩大储存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使得我们高中生的眼界更开阔可见,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开眼看世界。

简约指阅读的深度,“简约”二字更是“精深”的概括,强调的是阅读的深度。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研读某一个角度,两者结合才能融会贯通。这样的阅读是横向和纵向的结合,使我们的高中生广博而有深度。因此,高中语文主题阅读要求从广博的信息输入到简约的深度研读。

二、有效主题的选题依据及确定方式

(一)有效主题的选题依据

1.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

(1)可行性。语文教材的编订凝结了语文教育大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有其鲜明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全抛离了语文教材进行主题阅读,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浪费。

(2)现实性。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主题阅读实验就必须取得家长、学生和校方的支持,否则实验无从谈起。想要获得以上三方的支持与认可,成绩的保证是前提。就我们深圳市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区统考和排名。学生在考试中没能尝试到主题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就会失去开展主题阅读的兴趣;家长在成绩中没能看到主题阅读的优势,会到学校来投诉;学校领导也不会支持没有成绩保证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3)可操作性。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能够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注重均衡性,使课外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使课内所获得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具体的运用,发挥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可以使课内的讲读、课外的阅读、写作指导统一起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的几十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尤其是一些名著的选段,充其量只能是“一棵树”、“一掬水”,选文之外,还有更广阔的林和海。比如,我们看到太多的语文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不是让学生去读原著,而是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整整分析了两个星期的课文,课件做了一百多张幻灯片,搞得学生头晕脑胀,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过于详细的分析,这种“送去”,反而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两个星期下来,有的学生连人物关系都搞不清。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脱离原著阅读上的文本解读上,不如拿出这几节语文课来让学生读原著,让他们自己“拿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发思考、探究并进行写作。

应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作为制定阅读主题的依据之一。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的阅读,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与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与补充。

2.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求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兴趣、需求和选择,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靠自己看书,自己感悟,自己提升。有了教师的有力引导,学生对自主阅读的选择品位也会随之高雅起来。如果仅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依据指定阅读主题,我们始终无法跳出课本的局限,因此,在主题的确定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需求做补充和调整。

3.遵循高中生的发展规律

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是遵循学生在高中阶段语言思维发展是由“感悟”上升到“思辨”,并以“思辨”为主逐步过渡到“研究”的规律。

中外名著主题(教师列出书单,学生自定内容)和学生自选阅读主题既弥补了以高中语文人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的不足,又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求,遵循了高中生的发展规律。

(二)有效主题的确定方式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10

(一)经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经典性是指所选定的专题学习内容是经典的和带有经典性的。“经典”即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最能表现文化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经典的读物,能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让经典伴随着高中生的精神远行,让他们终身受用。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你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的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可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已经远离了经典,他们不知《论语》、《老子》为何物,而是追逐迷恋于郭敬明、韩寒等人的博客文章和琼瑶小说,将种种言情、奇幻的书籍作为主要阅读活动,被它们造作的情感、离奇的故事、批判的观点、另类的表达所吸引,尽管这类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毕竟无法和那些名著相比,价值之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对这类作品偶有涉猎,无可厚非,但是,若把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全部或大部分消耗于此,就本末倒置了。高中语文主题阅读应该走进经典,排斥平庸,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一种社会流行的风气。现代性是指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打开胸襟,放出眼光,广采博取,使学生能吸收多元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现代人的品质和人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现代性是在尊重阅读主体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要求我们在选择阅读主题时除了走进经典,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学生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选取具有现代气息、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主题的作品。语文教学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现代性,为高中生的阅读注入了“时代的活水”,同时弥补课内阅读教材陈旧的缺陷,让学生到多元、开放的时代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习语文。经典是根,是主食,经典阅读,可以给今后的阅读一个参照。经典不能丢,因此,主题阅读少不了《诗经》、《论语》、《红楼梦》。现代是枝叶,它可以不拘一格。现代性阅读主要体现在学生自选主题进行阅读上,阅读内容可以师生共同商定,没有固定的内容。

(二)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渴望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在心理上形成了很强的阅读需求,因而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与确定中,除了关照整个主题阅读的系统性,还应尊重学生需求,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系统性是指每个主题所选入的文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主题阅读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开放性是指主题的设定可以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为适当更换留下较大的余地,包括主题和主题内的文本。其依据是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变化。

(三)广博性与简约性相结合

广博与简约是指阅读的内容而言。广博指阅读的广度,强调的是阅读内容的丰富,可以是纯语文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课内的拓展,也可以是课外的时文。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张志公先生也指出:“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广博的阅读是增加高中生大脑输入、扩大储存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使得我们高中生的眼界更开阔可见,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开眼看世界。简约指阅读的深度,“简约”二字更是“精深”的概括,强调的是阅读的深度。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研读某一个角度,两者结合才能融会贯通。这样的阅读是横向和纵向的结合,使我们的高中生广博而有深度。因此,高中语文主题阅读要求从广博的信息输入到简约的深度研读。

二、有效主题的选题依据及确定方式

(一)有效主题的选题依据

1.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1)可行性。语文教材的编订凝结了语文教育大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有其鲜明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全抛离了语文教材进行主题阅读,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浪费。(2)现实性。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主题阅读实验就必须取得家长、学生和校方的支持,否则实验无从谈起。想要获得以上三方的支持与认可,成绩的保证是前提。就我们深圳市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区统考和排名。学生在考试中没能尝试到主题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就会失去开展主题阅读的兴趣;家长在成绩中没能看到主题阅读的优势,会到学校来投诉;学校领导也不会支持没有成绩保证的大刀阔斧的改革。(3)可操作性。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能够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注重均衡性,使课外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使课内所获得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具体的运用,发挥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可以使课内的讲读、课外的阅读、写作指导统一起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材的几十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尤其是一些名著的选段,充其量只能是“一棵树”、“一掬水”,选文之外,还有更广阔的林和海。比如,我们看到太多的语文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不是让学生去读原著,而是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整整分析了两个星期的课文,课件做了一百多张幻灯片,搞得学生头晕脑胀,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过于详细的分析,这种“送去”,反而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两个星期下来,有的学生连人物关系都搞不清。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脱离原著阅读上的文本解读上,不如拿出这几节语文课来让学生读原著,让他们自己“拿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发思考、探究并进行写作。应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作为制定阅读主题的依据之一。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的阅读,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与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与补充。2.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求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兴趣、需求和选择,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靠自己看书,自己感悟,自己提升。有了教师的有力引导,学生对自主阅读的选择品位也会随之高雅起来。如果仅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依据指定阅读主题,我们始终无法跳出课本的局限,因此,在主题的确定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需求做补充和调整。3.遵循高中生的发展规律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是遵循学生在高中阶段语言思维发展是由“感悟”上升到“思辨”,并以“思辨”为主逐步过渡到“研究”的规律。中外名著主题(教师列出书单,学生自定内容)和学生自选阅读主题既弥补了以高中语文人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的不足,又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求,遵循了高中生的发展规律。

(二)有效主题的确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