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语文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0:12

高中的语文课篇1

那什么是“语文味”呢?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个中三味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的教学境界,是给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具有趣味、情味和韵味。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其中愉悦的体验过程是根本,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创作欲是目的。我想,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寻觅那份正在失落的“语文味”。

一、在情景的预设中去创造语文味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那么语文的预设就可以注重语文味的体现。从导语的设置到文本的解读,从字词的赏析到课外的拓展,无一不可设计成“语文味”的精彩篇章。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此可以预设个性解读,尤其是可以预设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促使学生情感的迸发,从而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我在上《再别康桥》时,预设了“母校情结”的写作,其中有个同学写道:“九月的秋风徐徐地吹来/桂花如往常一样悄然地打出了花苞/我,嗅着桂花的香味回到了母校……跨出校门的那一瞬/熟悉的下课铃声响起/从教室里涌出的人潮/跑向四处/我回首傻傻地笑着/发黄的记忆正翻开了崭新的一章。”刚刚踏入高中的学子,对母校的那份儿想念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交织在一起,一份诗意的母校情结书写着浓浓的“语文味”。

二、在课堂的生成中去寻找语文味

高中语文的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其见解往往具有创新之处。因此,在上课时一定要善于引导和倾听,运用知识的联动生成问题,问题的驱动点亮智慧,方法的指点适可而止,从而抓住那些“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火花,深挖细掘,演绎出“语文味”来。依然是在上《再别康桥》时,学生质疑提出作者为何将“那河畔的金柳”写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时,我就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第三组的刘彩同学用了一段抒情性的语句作了回答:“波光摇曳的康桥,随风飘拂的弱柳轻摇,一如新娘的万缕青丝,娇美的人儿呀,我美丽的新娘,我们刚刚新婚燕尔,却立即仿佛刚刚新婚就要跟新娘离别一样,而夕阳西下又给这样的离别平添了一份忧伤。”正是在课堂的随机生成中,我抓住了这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景物进行解读,给学生一个机会,演绎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在生活的交流中去激起语文味

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更是在生活中培育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具有高度的敏感度,随时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因为生活中的语文更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这也符合“大语文观”。为此,我在班上建立了一个QQ群,将班级中爱上网的同学吸收进来,随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向张芳同学打听去后山的路径。她开始给了我一个路径,说得比较清楚,但我有心再让她感悟生活中的语文,就说道: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告诉我吗?她又采用了说明文加图解的方式给我发了过来;我继续逼问,她居然告诉了我一个有趣的方法:“直接坐个车子告诉他去香山丽景后山,包带到还不会迷路。”第二天,她找我说:“老师,昨天我才明白怎么学语文,那就是在生活中去学习,而且是那么的有趣!”这就是“语文味”,语文的趣味,也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四、在文本的赏析中去唤起语文味

赏析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在赏析课文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多元赏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活动能力。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语文味”。我曾听了江北区黄老师的《荆轲刺秦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浓浓的“语文味”。黄老师用换字法解读题目,从而纲举目张,以“刺”、“白”、“歌”等几个字就将易水诀别的悲壮场面读解出来,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将这几个字作了读解,最后老师给予了解读。整个过程既显示出了教者的深厚功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情味与韵味得以彰显,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五、在作业的批改中去践行语文味

最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时都要谨记用“语文味”去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的文采飞扬、语言妙趣横生,学生就会钦佩甚至仿效;如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用“语文”对话,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耳濡目染,并进而将“语文味”进行到底。记得有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刚刚踏入高中校园一个月,我就感受到了那非人般的高中生活,炼狱般的军训,如山般的作业,更可怕的是那些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我从心底升起一股寒气,潜意识里我就打起了退堂鼓……”我在篇末批注到:“同学,只要在心中种植起一片信念,翻过去,就会是一片晴空。相信你站在实验中学的起跑线上,只要策马扬鞭,就一定会为自己赢得美好的未来!”第二周,这位同学就以一首小诗作了回答,其中他引用了汪国真的那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份浓浓的诗意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充分交流,让学生不断揣摩体味文本语言的妙处,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进而内化文本语言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味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对文本深层把握,个性解读,加上丰厚的生命体验,雄浑的文化积淀,才能在语文的教学中驾驭自如,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高中的语文课篇2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语文课“活”起来。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但是视野在社会、在学生的课外生活,语文学习的空间等于大于生活的空间。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我们的语文教学空间就会有多大。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语文学习才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例如,我们在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时,对生死的解读就离不开每位学生对失去亲人、失去熟人的切身体验;离不开自己爷爷奶奶等老人与世长辞时的悲痛交集。对《兰亭集序》中认识感悟的解读固然离不开现实生活体验的对照与反思,对《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及古典诗词的解读无不需要调动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与体验,往往会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领悟把握。对于我们江苏的孩子来说,2012年春节前的一场大雪带给了他们新奇快乐与深刻体验,可以说是终身难忘,于是学生们就有了优美灵秀的佳作诞生。这种建立在生活体验基础上,从心灵之泉流出来的水才是真正的“活”水;这种生活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源头活水”。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拓展、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益的关键。照本宣科、脱离生活、课堂教学抽象化,都是有悖于语文学科本身特质的。

现实的语文课堂,背书、做题,应考应考,越来越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完全违背陶行知先生当年的初衷。所以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就等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营养,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不断的提高,到了一定的时候甚至可以突飞猛进。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当尽可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因地制宜的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可以利用传统方式,比如野营野炊、登山、出游、参观访问;举办读书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文学笔会、演讲会等,激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观察笔记;办各种形式的报刊,观摩考察,成立文学社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日聚会、师生联谊会、新闻会、民族民俗研究会等。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智慧才干,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增加语文学习的诗意与浪漫理想色彩,增加学生生活气息。教学活动多元化,也会让语文课“活”起来。

教学语言幽默化,让语文课“真”起来。幽默的语言能够让人兴趣盎然、笑口常开、感情活跃。语文教学中幽默的语言非常重要,学生非常欢迎诙谐幽默的老师,使得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互动对话显得亲切随和,拉近师生距离、贴近师生心灵。要使语文课堂幽默诙谐,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需要教师心胸宽广和乐观大度、需要教师开合自如和收放有度、需要教师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一是做到巧妙联系生活,利用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相似相关的链接而形成幽默。二是比喻、打比方,巧妙运用现实熟悉的人和事进行打比方,灵活机智地引用某些相关事实和语言制造幽默。三是巧设埋伏、确当抖落,巧妙设置埋伏,把握适当时机揭示谜底,或者恰如其分抖开包袱,让学生产生惊奇或者发现出人意料的结果。四是巧妙插曲,即在特定场合插入一段相关笑料或者典故来制造幽默。幽默不宜勉强、不宜有意而为之。

教学行为人情化,让语文课“情”起来。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语文学习必备的要求。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应力避平淡死板。如果能把一节课上出点新花样来,让学生觉得有吸引力,有一点趣味而又不花里胡哨,因而对语文从内心深处好起来,那就是很大的成功。如何能达到这一境界呢?其一,要精心设计,不断求新。创新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创新是教学的生命力。每节课要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觉。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激活课堂。当然也应把握好分寸,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其二,永远保持一颗新奇之心。人一旦丧失新鲜感和好奇心,就会陷入厌倦疲惫之中,学习工作就会成为一种机械应付。积极进取,方能青春永驻,乐于奋斗,并且热情不减,兴趣不衰。其次,要有好学精神。不断深入探索,就好不断有新发现、新思想、新感受。再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常与学生进行亲密交流,爱心永在,爱满天下,注意锻炼,精力旺盛,才会状态良好,心情愉快。最后,还应富有创造激情。有创造才会有创新。处处翻出新意,才会引人入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的语文课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中;听课技巧;课堂效果

一、课堂上的听课技巧,先培养认真听好每一堂课

课堂上,我们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我们语言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课注重培养我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上,课余时间才花时间补习,只需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其实就是在培养我们“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都是老师教学中对我们的“听课”培养,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所以要学会善用课堂45分钟,课下少用功。

二、好的听课技巧,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课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需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做好了语文课前预习,加上手中的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同学们了解到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我们能善于利用好参考书,理解好每篇课文,对我们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三、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平时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这三个层次中,认真听课,课堂上必须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调动我们的积极思维,学好高中语文课,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提高听课的效率。

实践证明,班级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进步特别快。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听课效果。

四、学会听重点及记要点

(一)课堂上听课,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通常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10到30分钟之间的讲课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课堂中,老师主要讲难点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会反复强调与讲解。大部分老师会积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我们上课时不用心听讲,成了“课上没学会,回家请家教,业余进补校(补习学校)”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任何家教与补习学校所取代不了的。一个小时不用心听课,两个小时家教补不过来。

(二)要点记取法

观察班上有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曾有一次老师讲个这样的故事:有人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也是听课技巧中效果最好的一招。

总之,以上这些听课技巧是经过很多同学实战,平时学习讨论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的,现在将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取得好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田步章.语文听课技巧初探[J].才智,2008年03期.

高中的语文课篇4

1.这一学法可以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产生在机械学习中,来自某项学习的先前与后继学习的干扰,是导致该项学习被遗忘的重要原因。先前的学习对当前的学习与保持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当前的学习与保持受后继的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在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学习时,若是把它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那词语就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就无法对每个词语的各个义项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都做出或部分的做出思考、分析、理解。实际上,把词语从课文中分离出来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机械学习的过程。我们知道,在学习中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大语文论坛•教法一得趣,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互动中来。倘使把词语学习放于导入新课之后进行,就会使学生已被激发起来的兴趣渐渐冷却下来。因为此时他们所应注意的对象已不是导入新课时所应提及的总的学习对象———课文内容,而是具体的某一点———词语,这一点虽为课文内容之一,但这一学习环节又使它脱离了课文而存在。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产生。在课堂上,若学生的学习是在“导入新课———词语学习———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导入部分的学习对词语的学习就会产生前摄抑制,而词语的学习又会对分析课文产生前摄抑制。同样,词语的学习又会对导入部分的学习产生倒摄抑制,而分析课文也会对词语的学习产生倒摄抑制。这就造成学习者前后学习思维的混乱,以致于容易遗忘所学知识。而把词语学习贯穿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这样词语的学习就成为分析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这一学法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这就不再是机械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又因有意义学习不会产生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所以这一学法也就避免了上述学法所存在的混乱现象,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和加深。学生的单元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单元测试时,有这样的题———“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选项的词语依次是“文不加点”“安然无恙”“战战兢兢”“正人君子”。这四个词语都在单元课文里出现过,对这些词语的学习学生是把它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的,还把词语的音、形、义写在作业本上,老师对其也作了认真批改。然而测试出来一看,全班50名同学只有22人选对,且仅有一个同学讲得清原因。而后来我们改变了学生的上述学法,引导学生把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即运用了“导入新课———分析课文”的学习过程。随后的单元测试,同样是选自课文的词语“骇人听闻、不可一世、自吹自擂、开天辟地”。测试结果,全班50人只有5人出错,且多数讲得清原因。这之后,对课文中词语的学习,我们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法,而每次的测试表明,学生对词语解答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这说明,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学法,优于在导入新课后把词语的学习从课文中分离出来学习的学法。

2.词语学习贯穿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符合正确思维的一贯性原则正确思维的一贯性,是指同一对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具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性质。而在这一学法所形成的“导入新课———分析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导入而高度活跃,并把注意指向导入所引起的对象上,进而可通过分析课文来明确注意的对象。这一思维过程是一贯的。思维的一贯性还强调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既肯定又否定同一对象。倘使把词语的学习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即用“导入新课———词语学习———分析课文”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导入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由对课文的认识转移到词语上来,最后又转移到对课文的分析上。即才肯定了由导入所引起的认识,又因要学习词语,而只好把它置于一旁,而学完词语后又要提及它,这无疑是在思维活动中做了一个既肯定又否定的过程。所以,把词语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学习违反了课堂学习的逻辑性。很明显,把词语学习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所收到的效果,没有把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对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所收到的效果好,其原因就在于它违反了课堂学习的科学原理。

二、词语学习贯穿在对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有其现实意义

1.学生易于接受前文的分析表明,这一学法降低了课堂上学习的难度,因此是可以被采用的。调查发现,把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对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比把词语的学习放在导入新课之后进行要易于理解和接受。这说明,采用这一学法有优越性。

2.这一学法可以节约课堂学习时间,加快学习进度由于这一学法学生易于接受,故学生可以加快学习进度。而且,实践证明,把词语的学习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对一般课文中词语的学习要用10分钟左右,多则要用15分钟。而采用“把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对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进行”的学法,则一般只需5分钟即可,多则8分钟左右。加之这一学法不需教师在课后设巩固环节———学生听写词语。因此大大的节约了时间。可见,这一学法是值得采用的。

高中的语文课篇5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对老师的评级系统却不够完善,从而导致选修课的监督制度不严厉,使得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上去。然而,高中语文的考试中也会涉及到选修课的知识,评价系统的不完善,使得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在选修课方面的成绩难以提升。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一)正确设置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选修科目较多,教材的种类也多,与当前汉语的教学不相复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该缩短学习,减少课时。从“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一点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课程设置都应该加以重视。此外,选修课的学习不能像必修课那样全面兼顾到,要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们的喜好和擅长进行课程的设置。选修课教材只是提供一些材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相关的设置,充分利用课本材料,使学习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目的。此外,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分类目标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例如:选修1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等模块,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也包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实际上老师只看重其中的一个,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两个方面都要兼有,就会使得课时不够;再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分成《古典诗歌鉴赏》、《李白诗歌鉴赏》,一个模块怎么教,要看老师怎么的拆分,需要老师花时间去思考。

(二)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和评价形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对教学方法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内容,确定出教学重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情境。例如:在“主题辩论”“、影视欣赏”“、汇报演出”“、学生讲坛”等主题时,老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前面讲到选修课评价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师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自由灵活,可以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评价内容及形式。例如:在学习《中国小说欣赏》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以下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出一个选择:a、在学习这一节课前,请学生阅读两部相关的文章;b、选择教材中人物进行评价,可以从人物、主题、艺术方面来进行评价;c、围绕本节所讲的内容,组织一个辩论会或者演讲会。以上三种评价形式角度不一样,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三)将泛读与精读区分开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美教育的差异在于,中国是按部就班的将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样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好,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样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抑制了学生的特长发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欧洲的一些国家来说,他们要求高中生读一些本国作家的名作,不会给学生太多的选择,而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他们只有一个要求:“必须完整的学习完一部文学作品,让所有的学生都要读完”。相比于这些欧洲国家,中国的高中生面临考试和高考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我国高中生阅读面狭窄,再加上课程设计的不一样,就会使得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选修课的教学,可以多一些“自选动作”,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老师在讲解选修课的时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选择性的去讲一些内容,可以读后回答一些问题或者读后对文章写一个点评以及总结。精读与泛读可以由老师来决定,老师可以根据内容适当的选择内容来进行授课。

高中的语文课篇6

关键词:高效;高中语文;语文课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16-01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新课标下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高中语言课堂教学的重要成果,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众所周知,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仅仅将学生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缺乏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因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佳。为此,我们不仅要明确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进而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1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要探究性教育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强化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来教育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事关学生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方式。

1.1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是将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语文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将仅仅要点关注于学生专业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必定令人不满意。高中语文任课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革新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形象化和生动化,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强化学生对文化素养的渴望。与此同时,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效果上能够给予学生积极、公正的评价,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1.2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必定要按照遵循高中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进行。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是我们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提前。要知道,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学,它更关注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感性思考,感性思维牵制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的理性思维。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才能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进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差异和需求,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2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成为摆在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对现有知识的传播和传授,更在于通过文化教育来激发人们潜在的创造力。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念中,学生的创造力不但没有被挖掘,甚至还遭受到破坏。语文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片面地将书本知识单向地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熟视无睹,由此造成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上偏离新课标规定,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上偏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偏离时代变化,以致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欠佳。要改变上述现状,我们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如果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真正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为教学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合理革新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肯定,必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这也对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2.2夯实拓展基础知识,提升任课教师语文素养。一个阅历丰富、知识扎实的任课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夯实和拓展自身的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充分闪现出其人格的魅力和学术风范,无形中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网络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上还不是十分成熟,如何利用网络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项挑战。"[1]这就要求语文任课教师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熟悉计算机的相关操作与运用,能够根据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来设计不同的多媒体课件,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

2.3革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要想获得成功,任课教师如果只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还远远不够,高超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是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打造的一个必要条件。不容否认,在现实高中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任课教师要想打造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一方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需要任课教师具有独特的个性。首当其中的就是有语言方面的个性,这就要求语文课堂任课教师的语言要富有个性,"是慷慨激昂、豪放洒脱的语言还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语言,是民主商量的语言还是幽默风趣的语言……"[2]课堂教学语言的个性不仅彰显出语文任课教师的独特魅力,还有赋予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机和活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一种愉悦的认同中激发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还需要任课教师革新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好的教学观念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魅力和张力。比如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法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中语文任课教师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观念,为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中的语文课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实践告诉我,课改最关键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必须从轻“情感熏陶”转变到注重“知”“情”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与各科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建立这种新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它普遍存在以下六个偏向:①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②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③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④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⑤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⑥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做法,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一、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语文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从2012暑假开始,我都给学生留了比较丰富的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4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论语》简易本阅读,学生独立完成,我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有《高中生》《学生、社会、家庭》杂志。这些语体文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材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我还组织学生订阅了《杂文报》,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选读名著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砭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了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二、以调动学生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交流式”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交流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面。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先谴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先谴队”,课堂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的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下周一由老师当众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60次之多。

“课堂发言先遣队”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突破了“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应试观念的束缚,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①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②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平原一寸草;③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④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如果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就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就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三、以自由表达突破陈旧的应试作文

1.鼓励学生写“放手文”,不加任何限制。写得好的奖励。这叫“山坡放羊法”。

2.每次作文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课堂讲话,可以书面形式,也可以发到我的邮箱。这叫“遍地开花法”。

3.学生可以摘抄或转摘好的文章,但要加以评点。这叫“取石攻玉法”。

这样做,学生自由了,他们乐意作文,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个性了。

四、以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一言堂,老师说了算。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接受器。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我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设计了主动式教学计划。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主动学习,有效交流,首先,我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①认真阅读文本;②了解每段大意;③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④查阅比尔盖次和李嘉诚的人生经历;⑤对自己的父母做一个访问,访问的内容是父母各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于让学生有了充分的交流资源或阅内存,这堂课的师生对话很成功。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求知的人。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真正感受了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当然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高中的语文课篇8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堂教学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特别要研究高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力。“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积累、知识视野)、语文能力(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交际能力)、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感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u价美、欣赏美)、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内容。语文素养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二、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三、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所以,形成语文思维,首先就要拓宽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广度,对于知识领域的延伸,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素材,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课外作品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写作过程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记录,是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见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记的事情很多。观察的过程就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获得具体、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与人和事有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将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形式,这样长期积累,就不但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写作的领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先进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五、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教学过程是主体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可以在同伴学习中得到互补。

六、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旧的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了,在新的评价方式下,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改变那种分数论定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学习品质、课外自学。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必修课的评价参照课程标准执行,对选修课的评价,可用开卷笔试,也可用小论文测试,还可以用口试方式等进行评价。可以多采用鼓励的方法,找出学生作文的优点,进行鼓励,或者找学生来交流,找出不足之处,使之改进,偶尔也可以让学生互评,再者就是让学生自己“出书”,将学生修改好的作文,编辑成册,全班阅读交流,效果应该是很好的。

参考文献:

高中的语文课篇9

一、做好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了减少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是教学活动预期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提高升学率,我们的关注点一直都放在学生是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所以,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这样才能确保知识点能够最大化地展现给学生。但是,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高分低能”型人才越来越多,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发生了转变,开始由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转变为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定,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向乐学转变,进而以积极的心态走进语文,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导入方式的转变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成功的关键,更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不起这短短几分钟的导入,总认为是浪费时间或者是认为没什么作用,导致导入环节基本上采取的是开门见山或者是以旧带新的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转变导入方式,要将导入方式多元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语文课堂。

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为了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视频片段,直观的视频展示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师、黑板、学生三点一线的模式,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欲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语文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恰当的教学方法中轻松地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模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同时,带着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如:(1)文章中为什么两次提到“南国的秋”?(2)故都的秋的特点?(3)作者在文本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的秋的画面?(4)文章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在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无定法,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我们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展现语文的魅力,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

当然,除上述的三点转变之外,我们还要做好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确保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评价中能够正视自己,能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语文课堂。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高考成绩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铺垫性工作。

高中的语文课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方法策略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长期以来,我一直为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而努力钻研。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过程中,有效教学虽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的“低效”、“无效”的现象和环节。语文有鲜明的人文性,有广博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包罗人间万象。语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它的知识点又非常的繁复庞杂,面对庞大的“语文”,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之内提高学习它的效率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努力后的几点体会: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1.1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加快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作为教师要牢牢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变教为学,变讲为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

1.2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体地位的发挥等等,教师都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1.3教师要进行创新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运用适当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成功地构建开放、高效的语文好课堂。

2.创设民主、平等的宽松的课堂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亲和力的感召下身心放松,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聪明才智才可能得到极大发挥,课堂才可能被激活。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幕,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前奏。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白,往往能先声夺人,激发求知欲,起到搭石铺路的桥梁作用。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运用匠心独特的设计,感染吸引学生,使他们情绪高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求知欲望迫切起来。

3.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

3.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高效愉悦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3.4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

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下些功夫。如果语文教师总是能让学生觉着自己的语文老师有才学、有思想,总是对语文课堂充满着一种憧憬,一种探究的欲望,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不在乎语文呢?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又怎么会死气沉沉呢?聪明的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养成一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善于质疑的习惯,在生活中养成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能听,会说,爱读,愿写。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如果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课堂上和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还有谁不喜欢呢?

4.构建开放、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链

要想使高中的语文课堂出效果,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超的课堂艺术。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首先要用自己拥有的文化内涵打造出自己的个性课堂。这种个性的课堂就是这位教师的精、气、神,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4.1确定明确可行的目标。

构建开放、高效的语文好课堂的标准,从教学目的上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有进步,使学生有所收获”,这是构建“好课堂”的重要标准。

每篇语文都有自己的最鲜明的特色。在课前,老师应该认真地研究文本,根据文本特色确定自己的突破口,并以之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样,课堂才会有充实的内容,而不会走向空洞,学生也会很实在地学到新的知识,得到发展与提高。目标越明确,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许就会越清晰,学生的配合也就越容易找到依附点,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否则,教学双方就会疲惫迷茫而无所得。多年来,我听了不少年轻语文教师的课,多数时候,教师的目标比较多,想兼顾几个目标,最后反而什么目标也没有实现,因为主要目标不明确,没有价值的涉及过多,结果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课堂效率极其低下。我认为语文课忌讳面面俱到,语文老师在确立目标时要敏感地抓住主要目标。

4.2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比如,课上时间有限,自己会的问题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了,应把不会的问题答案记下来就可以了。因此,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4.3建立起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要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激励与鼓励。表扬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品德和习惯、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其学习心理是愉快的、积极的,可以推动学生去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同时,表扬还会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指出努力方向。

总之,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