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4:09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1

[关键词]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教学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6.034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0引言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是在乡镇企业中开展的,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工作人员的以信息化内容为主的在职教育。它是对企业信息化知识进行更新、补充、拓展的一种追加式教育,是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企业管理、生产等信息化的不断实施与开展,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受到更多乡镇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也成为乡镇企业员工提升自我信息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是指依据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评估一方面是对信息化继续教育效果的最终考核;另一方面也是规范信息化继续教育人员行为的主要途径,其实施将反作用于信息化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而实现对其某些部分进行修订,或是进行整体修改,以使其更加符合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本文基于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内容与过程,分析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及评估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的指导策略。

1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及评估现状

随着国家对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度的扶植举措和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自身的需要,企业管理信息、生产信息化的系统得以广泛地应用与实施,与此同时信息化继续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受限于乡镇企业的资金能力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继学教育局限于基础知识和技能;针对性不足,难以解决企业当前阶段要解决的问题;系统性差,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机制;定制性差,师资能力不足等。要解决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中的问题,就需要在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开展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信息化继续教育效果评估是企业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其诊断和反馈作用。

教育与评估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当前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包括:①只重视信息化相关业务的完成,轻教育和评估,导致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投入不足;②信息化继续教育考核只关注继续教育中讲授知识和相关技能,没有深入到受训者的工作行为及态度的改变、能力的提高、工作绩效的改善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等层次上来,即评估工作只停留在初级层次,不够全面;③信息化继续教育考核方式单一,信息化继续教育考试往往成为大多数乡镇企业唯一的评估方式;④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缺乏系统的记录,比如:方法、评估内容、考核结果等;⑤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教育与评估是相辅相成的,评估的目的是建立更好的教育体系,大多数乡镇企业的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仅局限于项目刚结束时进行卷面式考试评估,并没有在后续的实际工作中进行评估,或者仅仅局限于对受训者进行评估,使评估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

2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策略

2.1建立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体系

一个科学的、可行的、完整的评估体系是开展实施评估工作的基础保障,因此要加强评估首先要建立起评估体系。图1给出了包含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全过程的评估体系。由图1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系统建立在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目标确立、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实施和考核的全程教学系统之上,集评估目标建立、评估方案制订、评估实施、效果反馈为一体的完整过程,能够实现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全程控制,进而及时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图1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全过程的评估体系

2.2建立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五方协作体系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涉及具有决策权的企业高层即领导方,其主要职责是分析信息化继续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提供资源支持和资金支持;制订教学及评估方案的参与方即培训经理,其主要职则是向各个部门反馈结果,总结经验,修订方案;教学设计的实施方与执行方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升级版本课程,提升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接受相关培训的企业员工即受训方,其主要职责是根据评估反馈结果查找不足;受训方的直接领导关联方,其主要职责是了解继续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为受训者创造学以致用的环境。五方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在整个教学及评估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估效果需要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五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缺一不可。

2.3设计有效的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流程

有效的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设计需要遵循良好的评估流程。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流程依次包括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需求分析、制定评估目标、确定评估对象、完善采集记录数据、确定层次、选择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衡量方式、分析评估原始资料、纂写评估报告和信息化继续教育项目成果。评估流程是一个逐步实施开展的有效过程,每一环节都对评估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片面地夸大评估流程的某一环节,或某一环节的缺失都将阻碍教学和评估的有效开展。

2.4实施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估形式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内容包含乡镇企业信息化基础知识及管理和生产等的信息化基础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无纸化办公等)、业务相关的专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内容(如财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等)、辅助工作业务完成的相关信息化内容(如生产数字自动化)以及员工自身发展需要的定制信息化内容。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形式包括以讲授为主的长短期教育、以指导和实践为主的帮带教育、以网络资源为主的自学式教育等。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也需要评估,才能适应教育的特性,摆脱单一的简单笔试或操作考核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设计,比如:开展网络在线认证考核评估、现场业务实际操作考核评估,等等。

3结语

乡镇企业管理者已经看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的巨大影响,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正着力发展企业信息化相关的继续教育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素质。但在实际的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了突破现状,就要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评估体系,构建五方共同协作的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团队,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继续教育评估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估,进而最大化发挥评估的反馈作用,使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在评估效果的反馈作用下,健康、高效和广泛地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进杰.加强我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乡镇企业,2008(9).

[2]杜娟,毕新华,孙路.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软件,2010(2).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2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85

应用型大学是一种实践性、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类型,它不仅仅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存在,它肩负着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应用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道路,是实现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环节全过程、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层次高水平的紧密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让校企双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收益、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已成为当前应用型大学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最有效的方式。

目前应用型高校由于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导致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使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校企合作共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提升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会计信息系统》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管学院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已有十多年的开课历程,在课程实践环节与用友公司一直合作,以用友的eRpU8作为实验系统,并配有一套实验教程,但是实践环节的要求也仅仅是操作应用,而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更是与管理信息系统雷同,课程设计缺乏特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提升不显著。2015年学校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推出100门校企合作课程项目,为《会计信息系统》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1《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设置背景、开设原则和管理流程

1.1《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设置背景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校企合作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为了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从2015开始拟在三年内建设100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合作实验项目。《会计信息系统》是首批的校企合作课程。在学校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中对所建的校企合作课程是这样界定的,指由企业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共同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或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不含毕业设计和各类实习)。课程内容要求应与行业或企业的实际相对接,围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要及时更新和增加行业或企业的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流程等。

1.2校企课程开设原则

我校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中对校企课程开设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坚持“按需设课,纳入计划”的原则。依据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确定校企合作课程,确定教学内容与课时,要将校企合作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编写教学大纲、教案和讲义。坚持“择优聘用,确保质量”的原则。每门校企合作课程都要配备一名学校专任教师作为该课程共同负责人,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开展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工作,共同建立课程试题库,全程参与授课与辅导。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时数原则上不少于总课时的1/3;上课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相关企业。每门课程都应结合课程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方法,由校企教师共同对课程实施过程考核与评价。

1.3校企合作课程管理流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课程采用申报-开设-酬金发放三个阶段。申报开设的校企合作课程要求是专业计划内的,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需要严格认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时费根据申请纳入学校预算。开设过程校内教师全程参与辅导。课程结束后,校内教师需对校企合作课程教学过程材料(教案、讲义、学生问卷调查表、课程视频等)进行整理存档,并报教务处备案。同时二级学院填报校企合作课程酬金申请表,经教务处审核后到人事处办理企业兼职教师的课时费用手续。校企合作课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由人事处根据校企合作课程管理流程核定使用。

2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和考核体系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第一步就是与企业会计信息化专家共同探讨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其次共同研究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体系,进度安排,企业和学校的教学任务分配;最后是课程考核体系的设计。

2.1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目标定位

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使得会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推动了会计模式的不断创新,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应用中最具价值的信息系统之一。认识、了解、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已成为现代会计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已成为会计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该课程的知识内容涉及到企业管理、会计学、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个学科方面知识并且要加以综合,既有理论又包含实践技术,是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服务高端技术产业需求的技术应用人才。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目标定位既不同于高职的以掌握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培养为主,也不同于研究型高校的以会计信息化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而是侧重于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参加工作。基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企业对高级会计信息化应用人才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与思考会计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去丰富与发展会计理论及其应用方法;能在网络化环境下,使会计的核算与管理职能得以实现和完成;能够正确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效率与效果及安全控制体系。

2.2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目标定位,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教学与实验内容及学时如表1所示。

上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方案中,总课程为48学时,理论课时为30学时,实验课程为18学时,企业专家授课学时为10-16学时。课程中设计了两个实验项目即eRp沙盘经营模拟和eRp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第一个eRp沙盘经营模拟实验设计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组成多个经营性企业小组,以对抗形式,完成企业经营。各小组成员以实际经营管理人员的角色参与一家制造业的经营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了解企业的交易循环,感受到企业经营过程中信息流、资金流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第二个eRp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实验设计目的是学生了解eRp系统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模拟操作应用,掌握eRp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应用形式。

2.3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是我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原理、工作原理、开发原理,还要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依据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即熟悉典型集成化管理软件eRp系统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应用,能够根据企业实际设计应用方案。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课内实验在上述已介绍过。案例分析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内容安排具有企业实施经验的企业专家来介绍,以提高教学效果。企业调查设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一家具体的经营性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调查,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业务构成和技术架构,培养学生的文档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后续课程设计打下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课程结束后的一个独立实践环节,一般设计一周时间。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前期eRp沙盘模拟的数据资料,设计一个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用eRp软件实现。

2.4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经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决定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相比原来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过程化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课程学习目标。具体考核方案如下。

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各部分成绩占比如表2所示。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20%)和课后作业(20%),实验成绩包括上机操作(10%)和实验报告(1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各项成绩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根据评定标准打分,然后综合评定。

3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与效果

我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企业的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验室项目合作,与用友公司共建了eRp实验中心,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eRp应用实验项目;第二阶段是合作开展eRp软件应用认证,将eRp软件的应用与认证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结合;第三阶段是与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引入企业的案例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课程项目形式引入企业专家进入课堂,不仅使企业专家的授课时间、授课费用得到了保障,学校教师的听课学习与协作交流的时间、费用也有了保障,大大提高了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企业实践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通过与上海企通软件公司专家的合作授课两个学期以来,课程多项指标,如学生评教分数、课程成绩、职业资格证通过率等都取得了较大改善。

参考文献

[1]黄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3,(4).

[2]倪庆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本科的跨界策略与途径[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5).

[3]韩卫宏.紧密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2,(2).

[4]黄青.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贸实践,2015,(7).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营者需要具有更加敏锐的反应和独特的视角,会计信息化系统不但可以给经营者实现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且量化的管理信息,还可解决其感性做事、感情用人的矛盾。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若没有人才作为基石,会计信息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由此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方式培养?怎么实施培养方案?等等成为了一道道不可回避的难题。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现状

会计信息系统是通过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实现会计的核算模式及财务管理的系统,具体地实现了各类业务数据组织构成的逻辑模型。目前国内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总体呈不均衡状态。部分大型央企,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内部经营活动已实时反映在了会计信息系统中,但大部分企业仅仅只是实现了采用一套财务软件,将手工记账变为电脑记账的会计业务电算化阶段,并且对软件和数据的后续维护基本依靠财务软件供应商。真正能使企业内部信息“千岛湖”畅通并运行的系统化人才极度缺乏,会计与信息化无法在企业内实现相互融合,更无法嵌入形成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价值,懂信息化管理的人不懂会计、懂会计的人不懂信息化管理的尴尬现状成为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贯彻实施的障碍。

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象

如何选择适合培养的对象呢?这类人选应当出自哪个专业、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呢?这就提出了评价标准问题。会计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信息集成系统,对其理解与实施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项目的规划与实施需要一支既熟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又具备相关信息化知识的系统管理员队伍,因此评价标准就是实战能者。

综合起来有三类人具有培养潜质――应届会计毕业生、计算机工程师、会计师,但谁才是最适合的培养人选呢?首先,应届会计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对计算机和会计知识都有些理论功底,但缺乏实战经验和对企业自身特点的理解,对于系统布局设计与思维逻辑的梳理尚欠全局观。其次,计算机工程师的优势是熟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维护,能更有效地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对数据表达的意义和表格具体内容及管理方式的解读不甚了解,也更谈不上如何将软件特性与企业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最后,会计师的优势在于具有会计知识背景和企业实战经验,但对信息化管理方法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维护所需的操作能力不足。纵观当前企业,70%~80%管理所用的信息来自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与企业其他各业务子系统均有着广泛的数据交换关系,没有深厚的会计知识铺垫,根本不可能看明白信息数据流动的轨迹,更谈不上开发支持企业多层次管理架构的会计信息系统,且会计师的职业训练与信息化系统逻辑模型设计具有思维相通性,综上所述,会计师是企业中最为适合培养的对象。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项目教学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解决了培养谁的问题,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怎么培养、如何实施的问题。培养会计师成为实用型会计信息人才的教学方式不同于在校学生,也不同于一般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企业开展培养项目并不是信手拈来的容易之事,系统梳理所遇到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重视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培养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通过计算机从事经济领域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推进,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信息化犯罪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已达上万亿美元,年损失几百亿美元,平均每起损失90万美元;原联邦德国每年损失95亿美元;英国为25亿美元。但这些案例中并不是所有案例都是因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漏洞,有的案例并没有用到高超的科技手段,而仅仅是通过管理者从内部将信息安全堡垒攻破。

(二)对培养信息化能力要求不明确

关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近年来各大会计论坛和会计学会都会讨论到的问题。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信息化能力究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是大家讨论的一个焦点。有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人才需要掌握至少一种程序开发语言并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也有观点认为,在程序开发语言方面达到基本会读,知道能实现什么功能就可以了。因此,明确信息化能力的要求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内容考量不周

中国企业中有90%以上是中小企业,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会计师很难得到企业系统的培训,因此项目开展必须有计划的系统展开。教学方案设计首要的问题就是教什么,即学员能学到什么。这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得到可用之才。大多数企业在部署教学计划时,只看重开展学员的技能培养,而未能结合项目对人才培养及考虑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忽视了学员更深层次的培养。

(四)传统会计思维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局限性

会计人的思维方式因其工作性质有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会计人天生对数字变化敏感而不善于运用逻辑方式,注重对实际业务流程的记录而容易忽视业务流程的模拟再造;且企业开展培训多为短期培训,要求见效快、实用性强,但由于思维的转变并非易事,思维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在培养的方式与方法上需要有针对性开展教学。

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的探析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需要一整套系统完备的选拔、培训、管理机制。培养既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又要注重严格的考核。在人才培训上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项:道德、技能、思维。培训和教育手段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比如多媒体技术教学、模拟实训室、案例教学及实践工作等。有条件的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会计人的接受能力进行有差别的培训和教育,以培养出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所需的日常运行维护、系统变更和安全管理等不同岗位人才。鉴于目前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有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

(一)道德责任优先培养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人、流程、信息、it基础架构所组成的系统工程,其自身的衍生风险需要给予充分考虑,在控制环境中操作人员的道德逆向选择等基于人的道德风险对于系统风险而言是最大的危害,因此强化职业道德责任优先培养是项目伊始必须做的工作。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引导学员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以进一步培养学员爱岗敬业的高度职业责任感。同时,使学员养成适应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激励学员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障企业利益。

(二)确定信息化能力要求

作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在工作中与信息化能力相关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发和应用有企业特色的信息化财务软件;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管理、预测;三是保证财务软件和数据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化人才首先要了解一门编程语言。这里并不需要你能独立开发一个软件,因为软件的开发可以交给专门的开发团队,但至少能做读懂编程语言,做出一些简单的示例程序,这样才能结合计算机能实现的功能和企业特色,要求开发团队开发出适合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其次,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财务管理应用软件,如:office系列软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会计信息化人才应该熟练掌握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这就是会计的借与贷,也是会计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三)培训内容的指定

学员技能的培养不单是业务技能的培养,还有与it界专业人士准确表达工作需求、与各业务部门协调的沟通技能培养。企业可充分吸纳学院计算机一线授课教师和内部会计人的意见和建议,与专业技术力量、设备雄厚的院校合作系统设计课程目标、完成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最终确定教学大纲,并使学员明白应该掌握到什么内容,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晰。

1.利用综合实训室开展课程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战性的课程,以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相关辅助三大类模块设计课程体系(如图1),利用院校或是企业自身条件的实训室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中需注意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强调动手能力,要求独立完成。计算机操作不能纸上画图,要讲究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求学员实际操作,不怕学员出错,错了要按要求严格更正,在不断的练习与更正中提升学员的操作水平,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深化到行为中。

(2)强调过程教育,要求师生互动。计算机课程注重学员通过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顺应教学的要求,互动式教学更能发挥教与学的作用。在学习中师生互动,学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对学员如作业难度、考核标准等要求,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观点的冲突甚至是矛盾;教师可以在互动中掌握学员进度情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励学员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员相应的帮助与辅导,在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下力求做到培养到位。

(3)强调学以致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培养项目的最终目的,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际运用非常重要,由于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开发、运行及维护,因此教学方式方法上要讲求实用性。

2.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理论教学

信息化环境具有交互性、可控性、开放性、虚拟现实的仿真性、同步或异步通讯、远程传输等特征,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需要直观表达在学员面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使计算机系统演示立体展现在学员的面前,多媒体网络教室、网上虚拟教室、虚拟学习社区等教学方式具有快速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和呈现信息等功能,使学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网上虚拟教室、虚拟学习社区可以使教学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并建立各种学习共同体。

3.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好案例教学

以企业目前及将来可以预见到的问题或是其他企业已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课程设置上不单是模块教学的单一模式,还可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管理要求设计案例教学,运用案例教学围绕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解决来展开,如在日常运行维护方面可设计系统日常巡检和维修案例;在系统变更方面设计软件升级验证和测试案例;在安全管理方面设计针对用户身份管理制度的密码控制技术案例,针对重要用户身份识别要求加入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相关技术案例的学习课程。

(四)信息化思维培养

每个企业既有管理的共性,也有管理的个性。信息化是软件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双向匹配。信息化系统是从业务数据流程规划起步,理解业务、记录业务、处理数据、设计单证表格归纳各类数据、理清各数据的表内运算关系、理解表与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完整的数据最终反映在管理报表上,并依赖于信息人才的抽象思维:数据从哪来、到哪去、对后续数据有何影响、是否能取得预期结果,如何进行下一步开发……计算机只是将思维固化的媒介,因此培养思维定势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丰富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工作经验及完整的思考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可依据企业会计信息流程建立模拟沙盘。沙盘模拟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课程,它是一种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为一体,充分体现“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该课程凭借其极强的体验性、互动性、实战性、竞争性、综合性、有效性等特点,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沙盘演练来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让学员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提高管理能力,理顺信息流的运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学员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提供了一个实战仿真平台,在亲自动手的教学体验中实现了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有助于学员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结语

兴国盛企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必须夯实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教学基础,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各种方式的教学工作。只有为学员搭建实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从提高学员管理化的思维能力入手,才能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业化人才培养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为此,全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开展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产业、信息网站、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胜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研发、运行管理和实施效益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务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基于“两化融合”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如图1所示),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3“鼎”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及效果

执行“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示意图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与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使学生具有利用erp软件系统管理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4)信息化人才培养效果。我们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其次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的需求,重新组建教材,编著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教材7部。其中获江苏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然后整合不同层次、不类别的学生资源,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团队协作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训练。信息管理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部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近二十年培养实践,以及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的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同,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性、启发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jgsz20070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07-2009

参考文献

[1]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2]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3]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5

【关键词】分布式处理;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重构

分布式处理是一种相对于并行处理而言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模式,以多台相连的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工作任务的不同部分,在人员的控制下,同时运行,共同完成同一件工作任务。会计信息化的软件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到摆脱信息孤岛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现在炙手可热的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其间经历了若干个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多数采用分布式处理进行分岗的业务处理,并建立了相应的人员准入和操作权限管理规范以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实训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单机操作、集中处理,与实际岗位严重脱节。为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分布式处理的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实现会计信息化应用价值。

一、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训现状

(一)实训内容仍以会计核算为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实训是作为会计类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一部分,遵循了传统的实训内容,以总账业务处理、工资系统、报表管理系统等会计核算为主,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其他环节仍然脱节。有少数院校开展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但仍是以工业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处理为主线。会计信息化内容定位于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忽视了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系。

(二)实训方式为单机处理,集中核算

会计信息化从诞生之初的单一工资核算到现在的多系统、多功能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各个模块之间存在着数据传递关系。而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实训多为混岗操作、集中业务处理,学生进行的是孤立的会计业务处理,一个学生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主管,又是操作员,还是系统管理员、维护员,使得学生在系统的各个角色中疲于奔命,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导致学生的整体操作技能无法有效提高,也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实训平台与实际应用脱节

会计信息化实训平台主要包括实训场地、设备、实训教材以及实训软件系统。各个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往往设置了统一的网络配置环境,并承担了多门课程的实验实训任务,无法满足多个工作小组同时展开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实验实训的要求,无法实现企业环境中的专机专用。各个实训机房基本上是独立的局域网络,没有实现各个机房网络的连通,使得会计信息化实训在空间上无法扩展,无法体现较大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和控制的真实情况。目前各高校会计信息化实验实训教材大都采用单机处理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模式,是由单一操作员视角进行的自主验证式实训过程,无法反映网络环境下会计业务各个岗位之间的协同处理对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影响,不便于学生理解网络环境下会计业务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其他活动的关系。现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以及数据库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客户端等多层架构,但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一人全岗,单机处理,集中核算的模式,最后学生无法理解系统内各个模块的数据勾稽关系,协同处理流程,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来进行弥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及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对企业实际岗位的适应力和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高职院校改革原有的会计信息化实训模式显得日益迫切。

二、重构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意义

(一)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方向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实现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的相互交换和融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将朝着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数据处理的高度实时方向发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将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会计信息化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业务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和组织机构等方面都与手工处理有许多不同之处,而分布式处理则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功能的最佳途径。

(二)推动会计信息化实训教学变革

会计信息化实训是培养会计信息化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分布式的会计信息化实训创新模式,以企业实际职业岗位情况和需要设置实训环节,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要的无缝对接,摆脱院校教育“闭门造车”的尴尬。分布式实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职业岗位技能,也能锻炼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的相互协调、沟通,同时对实训教材、实训师资等形成倒逼机制,反推这些实训要素的改进、提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善实训环境、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建设具有实际职业岗位特点的实训场地,进行分组、分岗位教学,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分布式处理正是基于这种要求和特点寻求在仿真职业环境中提高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熟练操作会计信息化软件能力的途径,以期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将有助于推动建立良好的实施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的软硬件平台,使实训环境真实化、职业化,有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发展。

三、实施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条件

2011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政策为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以及外部条件。

(二)软、硬件条件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投入也得到了加强,实训设备得到了更新换代,建设了较高配置的网络环境的实训机房,初步形成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流程化的相关实训场所。

会计信息化软件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平台,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了用友eRp—U8系列、金蝶eRp—K3系列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软件,这些软件均采用了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客户端的多层架构,且都已实现网络化、分布式处理甚至可以weB远程操作。

(三)技术条件

分布式处理技术已经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中比较成熟的技术,在分布式网络中使用的计算机既能够作为独立的系统使用,也可以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得到更强的网络功能。实训室中的局域网络为分布式实训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物理技术条件,而像用友U8等软件是基于J2ee/.net的技术架构设计了流行的n层应用构架,适应于企业的集中化应用,搭建起易于扩展的分布式应用环境,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当下流行的云计算技术则为会计信息化分布式实训提供了interne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用新模式,改进原有的weB应用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在广域网络中开展会计信息化实训提供新的平台。

四、重构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

(一)建立“混岗—分岗—轮岗”的任务项目实训模式

会计信息系统由多个子系统、子模块构成,在会计信息化实训中首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单机处理、集中核算,混岗操作,使学生以单一操作员视角掌握业务处理流程及各系统模块的数据传递关系;然后进入项目实训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进行人员岗位分工,并组建各自的模拟企业局域网络,采用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案例资料,共同实时处理某一会计期间的业务数据。某一岗位工作完成后,再在其他各岗位之间轮换后继续进行分岗实训,从而建立“混岗—分岗—轮岗”的任务项目实训模式。

(二)编写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训案例或教材

目前,高职教育大力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因此需要编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企业实际职业岗位为环境的实训案例或教材,以岗位职责为出发点,以企业业务流程为连接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模拟仿真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实训过程中。争取校企联合共同编写教材,使用的业务资料最好是从企业中拿到的最为原始的资料,这样的资料更具有代表性,更贴近实际。

(三)建立分布式会计信息化仿真实训环境

为适应分岗操作和项目化实训,首先需要对原有的实训室进行网络重组,一方面在某一个实训室内部已建立内部局域网络的情况下建立若干个小局域网;另一方面组网后即安装网络版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设定网络组中的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客户端并安装相应的模块。其次,打通各实训室局域网的连接,将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模拟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连通起来,为真正实现企业化流程的实训模式创造条件。最后,建立手工会计—会计信息化—纳税申报—企业管理eRp全流程的实训室,构建完整的、职业化的会计信息化仿真实训环境。

(四)实施基于同源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实训项目

分布式处理改变了原来的模式下数据处理方式,为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增强实训过程的真实性,应创建同源数据。在同源数据前提下首先实施会计信息化财务核算工作,分组分岗位完成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模块的业务处理,然后用同源数据继续实施供应链管理中采购、销售等业务处理,继而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综合业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软件中完成基本的业务数据验证式操作后,进入纳税申报环节,分税务会计、网上申报、办税实物、模拟开票等岗位处理会计业务产生的相关数据,实现财税一体化,接下来再运用eRp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进行实战式演练,建立模拟市场环境,让学生在真实发生的业务中立体地运用、体会先前所学的操作技能,熟悉掌握会计业务中各种信息流的走向,使工作需求形象化,业务训练体验式,使学生更能理解职业定位,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重构分布式的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将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教学模式,拉近院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培养高质量的符合实际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黎明.会计信息系统分布式实验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25).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校企合作校本研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方向。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培养了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形成。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6]包砚侠.谈中职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2013(2):38.

[7]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7

关键词:eRp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方式,信息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eRp是目前企业信息化采用的主流系统,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和采用。借助eRp平台,能极大地扩展会计信息的采集面,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程度,做到内部、外部信息相结合,会计信息和生产、销售等信息相结合,实现物流和会计信息流的有机统一。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种面向企业业务流程的适时财务处理和报告系统。面对eRp环境,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已显现出严重的不足,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教师迫切需要对待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依托eRp系统改革当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若干建议。

一、对当前课程教学目标的思考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就会造成课程体系内容混乱的感觉,讲述了很多内容可是什么内容也没讲明白,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避免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一致的观点。比如,汤四新(2008)就提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本科和专科(包含高职)层次的教学存在着“引进派”、“开发派”、“复合派”、“应用派”、“实用派’,和“浮萍派’’六大主要流派。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当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存在极大的不同。大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财务软件应用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此目标下,教学内容偏重会计软件功能和操作方法的教学。一般会选取某种国内主流eRp软件(如用友、金蝶),但局限于教学时间,往往只侧重介绍其财务模块各子系统(如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购销存等)的功能及系统设置、日常处理、账表输出等操作方法,要求学生熟练操作该会计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如eRp知识、系统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较少涉及。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难以认识到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是如何与其他业务系统紧密协作,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适时地为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现象。而这一点,正是eRp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大区别。

(二)以软件开发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此目标下,教学内容偏重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主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开发的系统分析以及主要功能模块的模型设计、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等。在此基础上,甚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是,如果缺少前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系统开发等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对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的基本认知,会让只学过一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难以接受。其次,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代,eRp软件越来越趋于商品化,实际上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受限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很少会真正从事会计信息的开发。最后,这种教学目标下,对师资的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软件和信息工程等的知识背景。

(三)以综合性应用为教学目标。即以宽口径培养复合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内容在包含主要财务模块应用的基础上,广泛地介绍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分析和功能模块设计、eRp基本理论、电子商务、excel的财会应用、网络会计、计算机网络基础及维护等相关知识。这种教学目标赋予了课程太多的内容,容易造成主次不分;并且受限于课时,多数内容只能点到为止,粗浅的介绍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收获,只能说开阔了视野而已。试图通过一门课程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二、设定课程教学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一)课时的约束,办学层次的差异。当前,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学占用了大量课时的情况下,专业课时普遍紧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也不能幸免。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突出重点。

另外,不得不承认,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大程度的差异。而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的情况是,前置的计算机类基础课程较为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依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可能也是当前各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差异的一个原因。

(二)市场对能力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eRp系统的推广实施,应该看到,开发一个适应企业级信息化要求的财务系统的门槛在不断提高。采购成熟的商品化系统成为大部分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系统实施及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具有实施经验、实际操作技能和系统维护能力的专门人才。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网络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一般会交由更专业的计算机人员打理。而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企业级信息系统对企业传统业务流程、信息传递流程进行改造;在分步实施的情况下,如何设定较长期的信息化规划,以保证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共享;如何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软件;如何通过商品化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满足自身业务的特点;在会计政策、方法变更后如何调整系统设置等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需要。在当前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初、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侧重于研究如何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业务核算。但核算工作对于信息化系统来说,在明确了核算的科目和金额后,就主要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很大程度上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比如账簿登记、报表的编制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研究如何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信息以改进管理,教学中侧重于介绍原理。各种方法(比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预算控制等)在手工系统中运用,往往会带来大量计算和形成复杂记录体系,加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是必然的。如此,会计信息系统如何满足计划、控制之类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也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关注点。

三、对应用型本科教学层次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实验的看法

(一)基于eRp环境开展课程教学。eRp环境下,会计工作模式的改变,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更要注意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协同运作。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个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协调统一的过程,理解

eRp各子系统问的逻辑关系,感受会计信息系统在整个管理链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应完成的一个任务。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中引入“企业经营eRp沙盘模拟实验”能较好地实现这个目标。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体会会计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和运用。在模拟实验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弱化模块操作,强化业务流程。目前,很多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来介绍商品化eRp软件中财务链部分(包括总账、报表、薪资、固定资产管理、应收应付子系统)的应用。往往提供一套模拟账务资料,由学生独立完成从数据输入、处理、报告等一个完整的核算工作。但局限于课时约束和实验软件的约束,实验数据一般较为简单,以记账凭证的输入为核算业务起点,业务处理集中在财务模块。这样的方式,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体会不到企业信息化是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和前提的。对此,笔者的看法是,在教学中应减少模块具体操作的讲授,要把重点放在eRp环境下会计系统如何从业务原点采集信息,如何适时反馈业务控制信息,体会与传统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差异。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话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电子记账’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用视频演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各校学生素质以及前导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般可选取1~2个有代表性的主流eRp软件,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业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业务的输入,来介绍各个主要业务过程的典型流程,以及与会计信息系统间的数据联系。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具备了较充分的数据库等相关知识,也可不结合具体的软件系统,通过介绍会计信息模型的设计开发,更深入地学习信息模型及其对传统会计处理的革新。另外,如能取得国外主流信息化软件的话,可将国内信息化软件业务流程与其做一比较,分析存在的差距。在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分组实验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组内的学生每个人都分配给相应的业务岗位,分工协作完成业务处理。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利用网络财务软件进行模拟集团公司跨地区、多公司管理。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8

[关键词]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课程教学高职

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针对高职教育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尺度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阐述一些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一、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课程的特点

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连锁企业的有关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以支持企业的各级管理决策活动,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课程存在以下特点:

(一)学科跨度大

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一方面涵盖管理类的相关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商品管理、门店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集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等信息技术类各课程为一体,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因此,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上述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二)实用性强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连锁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做好信息管理,因此,大部分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苦下工夫,并且购买相关的企业信息管理软件为企业更有效的进行信息管理服务。然而,对这种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社会需要大量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然而,现实中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这就对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所以,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课程的实用性就凸现出来,如果学生能够认真的学习本门课程,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这必将为他们的就业增添很多砝码。

二、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很多方面建设不够成熟。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传统的信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并会设计和开发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信息管理软件能够熟练应用,即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即信息管理基础知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材和老师把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设计作为教学的重点,运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而对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一般只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两门基础课程,对于一些网络技术和编程课程从未涉及,所以,他们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远远不够,难以应付本门课程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要求。另外,本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很多,很多学生由于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也难上加难。

(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性强、学科跨度大,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一方面要求老师掌握信息网络技术,会编写程序,另外一方面要求老师要具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背景,这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工科类出身的老师讲的重点会倾向于系统开发,导致学生听不懂,更是学不会;管理类专业出身的老师系统开发的能力稍差,所以课程的讲解偏重于应用方面多一些。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不好好学,所以就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这样以来,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讲授的重点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三、课程教学建议

(一)定位好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教育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尺度要求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以管理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方面,课程的内容设置要体现实用性。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服务的,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避免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尽量做到可理解、可掌握、可操作、可受益。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选取要宽而不泛,体现可用性。课程内容要以学生培养目标为主线.考虑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而非技术工作,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构建宽广的知识结构,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要求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整合多种教材的内容,选取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模块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块做为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模块可稍作介绍,把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上,这样,不仅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了课程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住软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本门课程比较抽象,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借住软件,这样更能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新远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新远方商翼V4”软件,这样把空洞抽象的知识点运用有效的载体呈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亲手实践去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96%的学生反应良好,感觉通过软件的学习,提高了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拓展了专业学习的思路,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建体验式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让学生深入连锁企业,亲身体验,强化他们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比如:课程开始前,先带领学生去相关连锁企业参观,让他们了解这们课程在企业中的具体用途。课程结束后,给学生联系一些连锁企业,让他们深入企业,实景感受,亲自操作,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对于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来说,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课程教学的重点,采取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能机械的按照传统的教学要求和方法给学生灌输知识。

[参考文献]

[1]寇长华,曾琢.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m].科学出版社,2009

[2]高洋.企业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叶赛,龚习良,吴炎太.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7

[4]赵志刚.管理信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企业信息化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学东.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5).

企业信息化教程篇10

摘要:为了提高高职教学资源的真实性、标准化和生产性,分析了“校企互动”建设教学资源的必要性,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对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并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实践,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内涵和共享服务能力。

 

关键词:校企互动;软件技术;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3文献标识码:B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资源课网站和特色专业展示网站都相继建成,教学资源库平台也层出不穷,但多数网站资源共享性差、学习性不高,多为建设成效的展示平台,不能够作为共享、共建、共用的信息化平台来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探索新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形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州太仓,以“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著称,并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该院的软件技术专业率先总结校企合作经验,针对专业内容需求,探索一种“校企互动”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师生和兄弟院校共享需要。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

 

1“校企互动”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过去教学资源库多数是学校单方建设和管理,教学资源缺乏真实性、行业标准和规范化,教学资源的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多数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除了课件、教学资料和项目外,其它典型的资源缺乏,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案例型资源,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通用性不够,原因是企业资源没有真正被嵌入,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中,因此,构建一个校企互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平台是解决教学资源缺陷的最有效地途径,校企互动模式下进行教学资源更新和共享,多方动态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方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满足精品资源共享的要求。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思路

校企互动构建教学资源库平台,校企互动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校企互动更新教学资源,校企互动在线指导网络学习,校企互动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和共享。

2.1构建多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平台

使用中大型综合网络系统开发技术,构架基于多层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库平台,设置学校和企业两级系统管理用户,为后期教学资源内容建设和管理服务[1]。

2.2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框架模型和内容模块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技术特点、行业规范和标准、师生现状进行教学资源库平台的框架设计、内容模块划分和版面设计,实现层次化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模型,为后期一站式的教学资源建设、更新和管理奠定基础。

 

2.3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

校企研讨和约定,共同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作为约束校企双方主动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激发企业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热情。

2.4校企互动建设和管理教学资源库平台

校企在线互动建设教学资源库,及时改进和更新教学资源库,定时提供学生在线资源下载和学习服务,共同管理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模块内容,相互促进的管理好整个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2]。

 

2.5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和共享实现

探索校企联盟、校际合作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本着贡献资源、共享资源的原则,校企、校际共建、共享平台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共享联盟。

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标

围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依据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标准和规范,建成校企互动、校际合作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标准化、真实化的建设、管理和共享,面向广大师生,服务高职软件技术教学,提供及时、真实、标准、完善、规范的教学资源[3]。

 

4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建设

内容

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一下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内容。

4.1分类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整合技术流程和规范,划分课程模块,可以将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分成后台数据库技术、基础编码技术与规范、网络版系统设计与编程技术、手机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几个内容模块,每个模块分成课件、视频、微课、教材、项目资源、优秀成果、基本课程资源和标准等。 

 

4.2在线设计多层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

使用C#或是JaVa高级编程和开发技术,构建面向对象的多层系统架构,将各课程模块、内容模块进行在线版面设计和流程界定,采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操作流程进行系统功能划分和设计,并完成功能编码与性能测试,为后期教学内容建设提供傻瓜式无码操作服务。

 

4.3校企互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校企互动建设教学资源的工作机制,校企互动构建教学资源库平台资源,尤其实现企业远程控制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更新服务。企业可以修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的仿真体验平台[4]。

 

4.4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和共建

教学资源不仅是校企互动建设,更重要的是共享,而共享主要面向不同学校的师生,为了更好的共享资源,就要有更丰富的资源,因此,校际可以结成联盟,参与共享教学资源的学校也要及时上传分享自己的特色资源,形成一种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校际联盟建设平台。

 

5总结

教学资源的真实性、标准化、岗位规范化,都要求教学资源企业元素增加,必须采取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方式,调动企业愿意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研究了校企互动教学资源建设思路和内容,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教学资源共享是落脚点,而校际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将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葛建中.关于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若干思考[J].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2010,(11):99-102.

[2]杨正校.基于itSS的高职软件技术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2013(1):63-65.

[3]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2-15.

[4]孙丹东.建设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探析[J].教育论坛,2011(01):96-97.

作者简介:

许戈(1983—),男,在读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

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