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博弈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00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1

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主体形成的,这些不同的主体在这个社会中不断的变换着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这种变换决非是毫无理由而必然是综合考虑了各个可能影响其行为各种成本收益之后而做出的选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类的行为都是根据自身的价值判断来做出的,而这个价值判断的依据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现实中主要表现出来的就是制度因素,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自身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必然要塑造一定的社会制度构架,而这个构架所能够作用于行为人行为选择的那些因素就是这些社会主体在行为时所必然要考虑的因素。这些社会行为者在每次行为时总会考虑到各种可能的付出成本和收益,而这些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在一种关系社会中是必然与其他行为人所采取的行为选择紧密相关,而各个不同行为主体在这类关系中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在经过了对其他行为主体进行考虑,对社会因素进行考虑后,他所要采取的行为方式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博弈的结果。或许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是经过了内心博弈而采取的选择,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确实地在这样的行为,正如物理学家魏扎克所说:“自然比人类更早,而人类比自然科学更早”。

我们说,法律在规范的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制度的设计,而作为社会选择和博弈论的自然结合,机制设计理论面对的是一个分散决策问题。从社会选择理论我们知道,如果存在一个社会选择函数,那么,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针对个人偏好组合,我们都有一个或多个社会方案是我们认为合理的,这个合理性所建立的基础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社会拥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立法者、执法者就可以实现任何合理的社会目标,这里所谓的合理,其实就是我们的法律制度设计在综合考量了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即每个人是如何做出决策及任何行为所可能引发的结果后而做出的,这个制度的设计针对的其实就是社会中行为人在不同行为方案中所做出的搏弈选择后的实际行为方案而做出的。事实上,社会中的行为人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考量着自己的成本与收益,而这种考量除了受对方行为人选择策略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着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制约,换句话说,也就是受着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博弈规则的制约,一个行为人在做出一个行为选择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的就与对象行为人之间的关系来考量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对策(即使他在行为时并未意识到社会可能加诸如于行为人身上的义务),而一定是要在综合考量了对象行为人,制度设计者、制度维护者所可能针对行为人自身所能采取的结果后而选择自己的行为。而这个过程,又伴随着一个行为人自身信息量的是否充足。充分的信息条件下,行为人的策略与无信息可用,或少量信息可用的情境下,行为人所采取的行为策略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个信息的获取,与针对信息的获取行为人所可能采取的不断变化的策略,实际上就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从一种初始状态下的正规形式博弈开始出发,综合地考量其他可能影响行为策略的各种制度的、信息的、时间的、空间的因素,从而使行为人在一个社会问题中所可能采取行为的信念不断的更新、扩展、一直到考量到各种各样的可能影响行为人所采取的策略的各种因素,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博弈本身不断复杂化的过程,而这个博弈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制度设计综合考量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从而寻找一种作为完美博弈解的制度的过程。从一种正规形式博弈,到展开形式博弈,再到重复博弈,再到集体行动介入的博弈,这本身是一种制度融于社会的过程,而我们的制度设计,在经过了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后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设计!

一直以来,我们的法学研究常常地被认为一种纯规则、纯理念的研究而总会给人一种幼稚的印象。之所以法学显得幼稚,显得不那么科学,显然是与我们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之局限紧密相关。经济学研究仅仅两百年的历史,却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经济学帝国,分析一下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还是在于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之科学性使然,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充分地借助了其他学科诸如物理学、数学的研究工具——博弈论和个体决策其实就是经济学研究的有力武器——这种工具的借鉴就使得经济学可能从当初时的婴幼阶段脱胎换骨地成熟起来,现在的经济学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框架,之所以经济学能从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原因就终于它根据资源稀缺和理性人等基本概念,最早地尝试并实现了社会科学的统一。而同样作为制度设计学科的法学研究在过去却因为过分强调自身的规则自治而忽视(当然我是说不够重视,因为事实上法学本身研究的方法并不独立,它本身并没有特殊的研究方法)了对社会科学研究工具的借鉴,从而使它自身显得并不那么科学,从而使法律的帝国并未真正的在社会中出现。

二十世纪以来,我们的法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

人注目的应该算是法律经济学的诞生。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借助了经济学业已成熟的研究方法,从社会经济的层面来综合分析法学问题,从而使法学不再局限于自身的自治,而泛而广之地综合参量了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法学的科学性突显出来。博弈理论借鉴于法学在二十世纪的法学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了,它为法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证理论基础,它描述人们在一个制度环境即博弈规则中是如何做出行为决策的,这些行为又进而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从而针对这些行为决策,我们的制度设计可能进行一种优化处理,形成一种科学的制度环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博弈论的借鉴使得作为制度设计的法律规则设计成为一种科学博弈求解过程,赋予了我们的法学研究一种令人信服的法学话语“社会公平或正义”,而不再是单纯的形而上的价值判断。

《法律的博弈分析》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个过程,它首次运用博弈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工具来提高我们对法律如何起作用的理解。它围绕博弈理论的主要的解概念来组织内容,以一种实证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大家所熟知的囚徒困境、性别战、啤酒蛋糊以及鲁滨斯坦讨价还价等博弈,从而将这些博弈延展至阐明不同种类的法律问题,突显出法律的机制设计作用。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2

一博弈理论简介

(一)博弈论的名称

博弈论,英文名称为Game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刚被介绍至我国时,曾有过多种译法。有的学者根据其英文名称,直译为游戏理论;有的学者则从该理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出发,转译为对策论或对策运筹论。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博弈论这一名称。这除了由于博弈这个带有文言味的词本身的学究气浓郁而给人的第一印象较为深刻外,更重要的是博弈一词能更准确、全面地体现策略选择、依策而动以及最终结果三者的统一。

(二)博弈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如下四项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player)。也称局中人或博弈方。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独立行动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跨国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只要能独立决策和行动,都可视作一个博弈方。比如柯达与富士公司的竞争,就可看作一个有二个博弈方的博弈。一般说来,博弈的参加者越多,情况就越复杂,结果越难预料。2,策略空间(strategyspace)。是指各博弈方可选择策略的集合。strategy直译应为战略,不过战略一词对大多数博弈来讲显然过于抽象和宽泛了。每一个策略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结果。因此每个博弈方可选的策略数量越多,博弈就越复杂。3,进行博弈的次序(theorderofplay)。博弈中各博弈方行动的顺序对于博弈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博弈方、同样的策略空间,先后决策并行动和同时决策行动,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4,博弈的信息(information)。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对博弈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之。博弈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有关对手策略以及各博弈方得益的信息。例如,在各博弈方同时决策的博弈中,必须保证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采取何种策略,否则自己将永远是博弈的输家。得益(playoff),也称支付,是指博弈方策略实施后的结果。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某博弈方选择某种策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策略。一旦确定了以上四要素,一个博弈也就随之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特别强调“理性人”的前提假定,即参加博弈的各博弈方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博弈方或社会利益。

(三)博弈论的结构

由于一个完整的博弈需具备上述四要素,因此博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不同类别:1,按博弈方划分,可分为单人博弈和多人博弈。单人博弈因为只有一个博弈方,所以它已退化为一般的最优化问题。经济学中常见的求最优问题,实际上是博弈的特例。多个博弈方的博弈较单人博弈复杂,而且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出现合作博弈问题。这样,多方博弈又将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因为在社会与经济关系中,竞争与不合作是基本方面。所以当前的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非合作博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的主要贡献,即在非合作博弈方面。2,按策略空间划分,可分为有限策略博弈和无限策略博弈。因为每一种策略都相应地对应一个得益结果,所以从理论上讲,有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有限的,而无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则有无穷多种可能。3,按进行博弈的次序划分,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各博弈方可同时决策并行动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当然,严格讲各博弈方在非常精确的同一时点同时决策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时决策是指可近似地看作同时作决定的过程,如乒乓球团体赛的出场顺序,虽双方决策可能有早有晚,但一旦敲定便谁也不许变更,因而可看作同时决策。各博弈方不是同时决策,而是先后、依次决策、行动的博弈叫动态博弈。弈棋就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博弈,双方的每一步都将取决于前面的情势。4,按信息划分,如按得益信息分类,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complete)信息,是指各方对自己每种策略的得益情况完全清楚,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在动态博弈中,如按博弈进程信息分类,可分为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美(perfect)信息,是指博弈方在决策前对其他博弈方的行为完全了解,否则是不完美信息。5,按得益情况划分,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一方收益必来自另一方的损失,这样的博弈叫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博弈方始终是对立关系;各方都会有收益,但收益总和是一固定常数,这样的博弈为常和博弈;各方不同的策略组合会有不同的收益,这样的博弈称变和博弈。显然,零和博弈是常和博弈的特例,常和博弈是变和博弈的特例。6,综合分类。综合分类是将博弈次序与博弈信息结合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按这两个标准,可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但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以及不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特性的博弈进行研究和求解。

博弈论(Game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因此,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的人、其他企业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博弈理论又译为“决策理论”。博弈论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博弈论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博弈论研究的决策不仅包括经济学领域,而妾包括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各个领域,因而博弈论又被称之为方法论。本文拟将这种方法引入到反垄断法领域,具体分析反垄断法规则的制定过程。

二、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1,政府和企业博弈的根源

企业,作为市场运行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强烈的追求利润的理性意识;企业的理性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以这个目标为指导。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指导下,企业必须研究市场上其他主体的战略并确定自己的战略,从而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都是企业博弈的对象。企业决策往往具有局部性、个体性和短期性的特点。与之相对,政府作为市场运行的监管主体,是社会理性的当然代表,其决策往往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由于政府制定的各种市场运行规则客观上限制了企业理性的发挥;尤其是当社会理性和企业理性发生冲突时,作为被管理者的企业只能寻求“次优方案”。当然,企业也并非只是一味地妥协,也可以与政府进行博弈从而影响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由政府所代表的社会理性和企业理性的冲突及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利益与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矛盾,决定了二者都将对方视作自己的博弈对象,从而使具体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表现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过程。

2,政府和企业参与博弈的目的

企业,作为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其根本宗旨的;并且在这一根本宗旨的指

导下组织各种经济活动。只要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都不惜一试,包括采取垄断的方式。但是,垄断的存在,不仅侵害了广大的消费者的利益(具体表现是通过垄断价格,将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超额利润。),而且凭借其“市场势力”阻碍了有效的竞争,打破了市场竞争的均衡状态。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具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有效的竞争秩序的当然职能;其可通过制定法律影响着企业决策的“可选择集”,即企业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显然,“可选择集”越大,对企业越有利;而决定企业“可选择集”大小的恰恰就是政府。因为政府通过确定其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影响认定垄断的界限,并通过反垄断立法决定了企业可选择范围的大小,从而间接地决定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企业参与博弈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政府的反垄断法规,实现对企业行为的有效规制,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3,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反垄断法指的是国家为了保护竞争,针对一些限制竞争行为所规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就是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限制企业有碍于竞争的经济行为。政府在决定是否将一种企业的经济行为列入受限制之列前,政府要作如下的博弈分析:保持企业退出

政府面对一种限制竞争行为有两种选择:干预,即将其限制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或者放任自流。政府要进行干预需要支出相应的费用,设费用为5,占总收益10的一半,那么经政府干预给社会带来的净收益是5(总收益10减去干预费用5)。此时,企业针对政府的干预政策有两种策略:其一是保持原有的状态不变,继续从事具有垄断性质的经济活动。但是,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如果企业采取此策略无异于自取灭亡。此时,企业不但不会盈利,相反还会被强制清除出场。其二是企业选择退出。此时,企业只需要付出沉淀成本,设其为收益的一半为5;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收益为-5.政府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放任自流。这样,如果企业保持原来的垄断状态,就将获得全部的利润所得,社会公共利益为0;如果企业选择退出,那么全部利润将自动流向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公众,此时,企业还要支付相应的沉淀成本。由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垄断利润”返还给广大的消费者,(0,10)所代表的状态正是政府介入的原因,并且是政府所要竭力改善的初始状态。(10,-5)所代表的是企业自动放弃高额的垄断利润,并且还要为此承担相应的前期投入,即沉淀成本。这是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目标的,因而是不现实的。由此,政府只能选择干预策略。企业根据其对政府选择的分析判断政府介入的可能性,然后在(5,-10)、(5,-5)和(0,10)三种状态中进行选择。由于(5,-10)的高成本和(0,10)的不现实性及由此决定的高风险性,迫使理性的厂商选择(5,-5)所代表策略。这样,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政府经过上述博弈分析,最终决定将该经济行为纳入禁止之列;而企业也会选择放弃该垄断行为。至此,反垄断法的目的得以实现。

4对反垄断法进行经济分析的意义。

对反垄断法进行博弈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的过程,反垄断法律规范的具体规范则是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结果在法律上的认定。所以,在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中,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考虑企业可能做出的策略选择,然后再确定法律是否对该行为进行规制及如何规制。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出的法律能有效地规制企业的行为,有效地保证竞争。

(二)企业间通过价格等垄断协议的博弈分析

在寡头市场上,当寡头数量很少时,从理论上说,他们很容易通过谈判实行勾结定价,即像一个垄断者那样用高价格来宰消费者。这样做,交易费用(寡头进行价格勾结谈判达成协议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而勾结定价可以为参与者带来共同的利益。但为什么这种勾结定价在现实中成功的很少呢?尽管许多国家“反垄断法”中有禁止勾结定价的条款,但实际上这个条款的作用极为有限,因为寡头之间可以采用不易被发现的隐蔽性勾结——默契。我们可以用博弈论的分析来说明现实中的勾结定价难以成功的原因。

我们假设某地牛奶市场由两家寡头瓜分,这是寡头中最简单的寡头——双头,也是最容易达成价格勾结协议的寡头市场。如果这两家寡头(a与B)之间没有任何勾结,各自按成本最低时产量进行生产,各生产3000磅牛奶,成本为每磅6元。这时,市场总供给量为6000磅牛奶,价格为6元。各家都没有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为零)。

现在这两家寡头达成价格勾结。要实现高价必须减少产量。现实中寡头之间的价格勾结总是以限产为前提的(以后要谈到的欧佩克就是这样)。如果这两家寡头把产量确定为2000磅牛奶,这时成本为每磅8元。市场总供给量减少为4000磅牛奶,需求并没有变,价格上升至每磅9元。在这种价格时,每家寡头可获得经济利润2000元。当然,勾结起来对双方都是有利好的。

如果达成协议方有一方违约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果一方违约,生产3000磅牛奶,它的每磅牛奶成本约为6元,另一方守约生产2000磅牛,每磅牛奶成本为8元。这时市场总供给量为5000磅牛奶,价格为7.5元。市场价格只有一个,是整个市场的供求总量决定的。违约的一方,成本仅6元,价格为7.5元,每磅牛奶的利润为1.5元,总计经济利润为4500元。守约的一方,成本为8元,价格也是7.5元,每磅牛奶亏损0.5元,2000磅牛奶共亏损1000元。

这两个寡头的价格勾结协议的实施并没有法律保障,因为这种协议是非法的。守约的一方无法对违约的一方提出诉讼,即缺乏有效的惩罚。是否守约完全取决于各自的意愿。他们是否会守约呢?一方守约与否的结果还取决于对方是否守约,协议并没有保证对方守约的硬约束,因此,各方都有守约与违约两种选择,而对方到底会选择什么,无法确定,这时就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各自的决策了。

我们来看a的决策过程。a要分析在B不同的选择下,自己的选择会有什么结果。a先假设B是守约的,这时a选择守约可以赚2000元,如果选择不守约可以赚4500元。两者相比,a守约时,B的占优战略是不守约。a再假设B不守约,这时a选择守约要亏损1000元,如果选择不守约可以不赔不赚(经济利润为零)。两者相比,a不守约时,B的占优越略也是不守约。a的结论是,无论B守约还是违约,对自己最有利的还是不守约。B的分析方法和结论与a完全一样。结果a、B都选择了不守约,价格协议成了一张废纸。

在这种情况下,a、B如何才能实现勾结呢?研究者发现,如果就是这两个寡头,同样的博弈会多次进行。双方最终会发现,达成勾结的条件是采用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即对方这次守约,我下次也守约,如果对方这次不守约,我下次也不守约。这种情况下,双方会发现,从多次博弈的结果看,违约是不利的,从而自觉守约。这种一报还一报就成为有效的惩罚。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只有两个寡头,而且多次重复同样的博弈。在常见的多头博弈,而且同样的博弈很少反复进行的情况下,价格勾结就难以成功了。

这种分析与现实一致吗?一个最常用的例子就是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勾结。欧佩克是一个限制产量并提高石油价格的寡头价格联盟(又称“卡特尔”)。他们在70年代的成功更多的是共同的政治动机。但经济利益在长期中是高于政治的。随着时间流逝,博弈论分析的情况就出现了。各成员国都想,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守约,我违约对自己是有利的,于是纷纷打破限产规定,增加生产,

结果到80年代,石油价格就大幅度下跌了。以后的石油价格上升不是价格协议起作用,而是供求关系变动的结果

在任何一种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还是供求关系。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任何价格勾结都不能长远地提高价格。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无需价格勾结,价格也会上升。在价格决定中,价格勾结是无用的。过去我国出现过的汽车行业自律价和民航的禁折令等形式的价格勾结,哪一个实现了?人为的价格勾结当然阻挡不了供求决定价格的客观规律。博弈论分析的结论与现实是一致的。企业还是不要玩这种小权术,老老实实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进行简要的博弈分析,旨在说明法律的制定不仅是立法机构的单方行为,还是一个规制者与被规制者——政府和企业相互博弈的互动的过程。如果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导致法律对于现实生活的无效和“无能为力”,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3

[关键词]博弈论与旅游学价格战对策

一、博弈论及旅游价格战的博弈模型

1.博弈论与旅游学。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games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近年来不仅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为其他许许多多包含竞争现象的问题提供了精细的分析技巧。随着博弈论在各学科中的普遍应用,旅游学中的各分支学科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应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分析的探索。

2.旅游公司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价格竞争是行业重复建设、对行业总体市场容量过度乐观、企业数量发展过快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旅游的产业规模急剧膨胀,旅游公司数量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旅游人数的增长幅度,从而造成供求失衡。旅游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把降价作为争夺客源的主要手段。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在非合作博弈条件下,降价是企业的合理选则。现用博弈模型分析如下,假定在旅游市场有两家经营同类产品的旅游公司:a和b,还假设他们同时行动,并只有两种选择:降价和不降价。从而得到表1的旅游价格战博弈模型:

(r——对双方合作的奖励,p——对双方背叛的惩罚,s——给笨蛋的报酬,t——对背叛的诱惑)

运用画线法可求得该博弈的得益数组(420,420)所对应的策略组合(降价,降价)为本次博弈的纳什均衡。由于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虽然双方选择(不降价,不降价)要比降价好,但是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每一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会不降价而自己也采取不降价来共同分享利益,为防止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给自己带来损失的情况发生,最终双方选择的是均采取降价的纳什均衡(420,420)。于是你降我也降,你再降我也再降,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价格大战越来越激烈。这从博弈角度说明了价格竞争的必然性。

实践证明,即使公司能够签订都不降价的行业自律协议,也是无法有效避免降价竞争的发生。因为策略组合(不降价,不降价)不是纳什均衡,行业自律协议不具强制性约束力,即使在短期内能够维持在脆弱的自律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均衡状态破坏掉。这在博弈理论中已有严格的证明。

二、应对旅游恶性价格竞争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供需失衡的行业中,当供大于求时,价格竞争将更为激烈。然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以下对如何避免过度价格竞争做一探讨。

1.通过改变博弈模型的结构消除过度竞争。据前所述博弈模型,旅游公司之间的价格战博弈只要符合两个条件:1)t>r>p>s;2)r>(t+s)/2,各公司的最佳选择都是该博弈唯一最优的“纳什均衡”(降价,降价)。要避免出现旅游恶性价格战,可以通过改变博弈结构,使博弈方的收益值不再符合该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

一种方法是博弈双方主动改变博弈策略,将公司目标从“收入”调整为“利润”。以表1的旅游价格战博弈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特点,不妨假设选择“不降价”策略时,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是30%,选择降价策略时,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是20%,则得表2。

以利润为目标的旅游价格战博弈不再符合原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博弈的最终结果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唯一的(降价,降价)。其中纯策略纳什均衡通过划线法容易找到为两个,即(150,150)和(84,84)。目前博弈论界正在研究表2所示的(不降价,不降价)这样的最优纳什均衡出现的条件和机制,一旦找到,就可以为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提供一条途径。由于其中的研究颇为复杂,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种改变改变博弈结构的方法是旅游监管部门作为新的当事人参与博弈,也有可能会使旅游公司避免出现恶性价格战。但这需要旅游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对降价的公司给予足够大的惩罚才能奏效。

2.持续创新同样是旅游行业获得较高利润,避免过度竞争的有效途径。旅游企业可通过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而避免产品雷同。比如近几年的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在假期举行的高校游;以各种兴趣为对象的摄影游、徒步游、探险游等。

3.除此以外,政府还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硬化企业投资约束,从而消除产业过度进入,达到供求平衡,避免过度竞争。

总之,这些策略需要旅游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创新、调整和选择。

参考文献: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4

[关键词]网上保险博弈论得益措施

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此同时,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基于互联网、电话等通信网络的电子商务,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为新型购物方式与时尚生活方式之一的网上购物,也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成为计算机世界中又一重要领域,受到了包括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内的广大学者,以及社会不同群体的关注。

网上保险交易作为网上购物的一种,在这个网络浪潮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但与一般的网络购物性质不同,网上保险交易的实质是无形的,实现的是资金的流动。因此它比一般的网络交易具有更大的不可测性与管理难度。下面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网上保险交易发展的利弊。

一、网上保险交易的博弈论分析

考虑到网上保险交易时间上的特性,本人认为相较之于静态博弈,动态博弈更能体现出网上保险交易的特点。因此本文这里选用了一个博弈树的动态博弈结构来分析保险公司开展的网上交易。

在这个博弈中,我们有两个参与方,即经营网上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与网上投保人,为了给他们的行为有个合理的解释,我们采用经济学里的经济人的解释。即他们的行为都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另外我们还假设两个参与方的行为具有独立性,即一个参与方的行为与决策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另一方的束缚。

在博弈过程中,我们假设博弈参与双方对信息和博弈过程均是了解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

有了以上假设,我们可以开始我们的博弈分析。

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网上交易博弈的博弈树描绘如下:

在这个博弈树中,顶上第一个白圈表示的是投保人在第一阶段的行为,在这里,投保人作为选择的第一顺序人。可以选择是否通过网上进行保险的交易,如果选择是,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如果选择否,则双方的得益为a(0,0),均为0,既没有损失也没有得益。(当然这是一个简化的描述,保险公司的网上开办费与两管理费等成本被省略了)

在第二阶段,黑圈表示保险公司在第二阶段的决策。保险公司接受了投保人的投保,这时他开始作为博弈的主体进行选择,在这阶段,他可以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有差错的经营方式(这里所指的“差错”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的种种不规范,也包括保险公司网络外部管理的无力与缺陷),一种是规范的经营方式,即能通过有效监督使得网上保险交易能够顺利进行,投保人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保险公司的两种经营状态将导致B和C两种得益情况的出现。

在得益B(-a,b)中,投保人获得的得益为-a,之所以为负数是因为保险公司的差错经营方式,往往会对投保人造成信息外泄、退保金被人冒领等等的意外损失。而保险公司仍然可以获得投保人缴来的保费b。

在得益C(c,d)中,投保人在保险公司通过规范的经营管理的状态下获得了自己的理想投保得益结果c,而保险公司的经营得益为d。

让我们来对博弈的结果做一个简单分析,很明显,投保人的得益依赖于保险公司的不同经营状态,在投保人能够有效预知得益结果的情况下,他会在保险公司选择差错经营时选择不投保,因为投保会给他带来负得益;而当保险公司规范经营时,投保人会选择投保,达到他购买保险的理想状态。因此在这个博弈的第二阶段,保险公司的经营状态对投保人起到决定作用。但要保险公司选择得益C而不是得益B,则需要保险公司在得益C下的结果d大于得益B下的结果b,这样保险公司才有动力去选择得益C。

但从实际出发分析,我们了解:如果没有有效地对保险公司网上经营情况的监管,而投保人又不能对保险公司的行为做出约束(出自我们的独立性假设),则保险公司的得益C下的结果d往往和得益B下的结果b没有区别。甚至由于规范经营要付出更多的经营成本,很有可能出现得益d要小于b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出于经济人的思维自然会毫不犹豫选择得益B,而投保人在预见到保险公司在第二阶段选择得益B自己获得负得益的结果后,选择在第一阶段不投保。于是博弈在第一阶段即告结束,网上保险开办失败。

幸运的是,我们博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修正。一是投保人可以对保险公司的行为进行约束,只要放松我们的独立性假设,从而使得单次博弈的结果中第二阶段保险公司的得益C的结果d大于得益B下的结果b(投保人可以通过投诉、联合抵制等手段促成上述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出于经济人的目的自然会选择得益C;二是我们可以进行重复博弈。很明显,重复博弈需要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长期关系。而刚才的博弈树分析显然是“一次买卖”,保险公司不能奢望投保人参与一个他自己此次吃亏的博弈。而n次重复博弈的得益nd,则是一个相当巨额的利润,远远大于保险公司通过一次投机所获得的得益b。因此,在预见到n次重复博弈的理想结果下,保险公司有足够的理由去选择在第二阶段的得益C,从而获得投保人的信任与继续支持,让博弈能够一直进行下去。

二、结论

从以上博弈分析我们了解,要发展网上保险业务,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网上保险业务的宣传。很明显,投保人要在我们的博弈树中第一阶段选择投保,必须是在他知道已经有网上保险业务存在的条件下。因此,要让投保人能够在投保时选择我们的网上保险,前期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在宣传中,我们需要开动脑筋,用能为大众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网上保险。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网上银行的宣传经验,成立专门的宣传部门,通过宣传人员的不间断、连续的工作。从网上保险的使用到网上保险的优点,真正为客户全面解读网上保险的功用。解除客户的疑惑,消除客户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接受网上保险,理解网上保险。

2.完善网上保险的法律环境。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我国的网上保险才会取得迅速的发展。有了法律制度框架的保护,投保人才能够放心地选择网上保险进行交易。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针对网上保险的特点及风险成因,从我国网上保险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较为系统的网上保险法律体系,通过法律保护网上交易者交易的安全,为我国网上保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的网上保险法律体系,应既包括关于保险资金的流通、网上保险欺诈与犯罪、网上保险监管等公法的内容,又应包括涉及网上保险与客户、网上保险与网络服务商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私法内容;应既包括确立网上保险法律关系中各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实体规范,又包括实施各项权利义务的程序性规范。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由于网上保险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而各种法律法规为维护其权威性,不能频繁地进行变动、更新,都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将眼光放长、放远,要在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

3.加强对网上保险的监管。监管部门应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网上保险进行有效的监管,这对于网上保险业务的发展能起到较好的规范作用,能够确保网上保险业务有序、健康的发展。但很明显,只依靠上层监管的单方面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网上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知,网上保险业务的监管体系应是一个由上层管理者、保险公司自身、投保人、专业媒体等多方构成的立体监管结构。市场调查公司或会计咨询公司可以对网上保险的服务进行监管,投保人集团也可以对网上保险的服务质量及价格进行监管,新闻媒体也可以对网上保险遵守执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管。只有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提高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让网上保险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而有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网上保险势在必行》.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5

[关键词]博弈论劳动合同法政府企业

一、问题的导入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面对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社会各界对之高度关注并形成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企业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这将极大提高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政府则认为规范用工制度是企业必须担当的责任,《劳动合同法》是其加强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最大的争议集中在企业成本提高和无固定期限合同制方面。从法律上强化劳动合同,强制提高劳动者薪酬,保证劳动者能长期就业,其出发点当然是政府出于民生考虑,要保护劳动者权益。就此而言,这无疑是新法的正面意义。本文将对政府、企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进行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时,行为主体如何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反映了博弈局中人的行为以及相互作用间冲突、竞争、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一个正式的博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对弈者(players),又称局中人或参与者,是指博弈中的决策主体,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2)信息(message),指有关博弈的信息,如关于其他博弈者的特称、行动等知识。(3)策略(strategies),策略是对弈者在给定信息的前提下的行动规则,决定了对弈者在每种可能情况下要采取的行动。(4)支付(payoffs),又称收益或盈得,是对弈者从各种策略组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

二、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分析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管治者和服务者。尤其是现代政府更强调服务而不是掌舵,以前我们的政府注重管治而忽视服务,结果造成制度僵化,效率低下;现在强调服务而放松管治,却酿成企业凭着自己的强者地位,不平等的侵害弱势劳工的利益。政府在现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根据当前社会和谐的需要,主导各个利益群体逐步相容,避免因利益的再分配失衡而衍生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失控。

一方面,政府通过立法,加强执法,惩罚违法者,迫使企业履行法律,增强竞争意识,通过优胜劣汰,进一步深化其国际竞争力,让企业的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及其他的媒体力量,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增进民众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的斗争精神,为推进我们的法制民主开路。这次以新《劳动合同法》为核心,以立法部门的法律解释、政府和劳动部门的法律实施细则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劳动部门的实施规章等配套法律和政策文件,将催生一个庞大的法律系统,直接影响到每个劳动者。

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由于以前我国的用工制度不健全,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很大损害,造成了严重的劳资矛盾,而且给社会也带来了极其不稳定的因素。作为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应该担当起协调劳资双方矛盾的角色,因此,政府在承受了极大的社会压力下仍出台该法律,应该说这是政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反观企业的态度,极大多数企业都在有意的规避劳动合同法,或者变相的执行该法律,比如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华为鼓励员工辞职,共计有超过7000名工作超过8年的老员工,被逐步完成“先辞职再竞岗”工作,这就是在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在政府强势执行合同法决心下,企业应该是履行该法呢还是规避甚至违反该法律,这就必然产生博弈行为。

政府在这轮博弈中,,就是要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用法律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在对《劳动合同法》上,政府需要在维护其权威、社会公共利益与企业规避法律之间进行博弈。政府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社会公众服务。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府的天职,是政府权力的基本要义。正如社会契约论所言,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的委托,以保障全体公民的需要。政府也只有在此意义上才能树立起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威形象,令公众信服。政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情况下推出该法律,就是因为以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劳动者权益的损害为代价。如今,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就必须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此,政府出台《劳动合同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对企业而言,不折不扣的履行《劳动合同法》将会加大企业成本,使企业倾向于规避该法。那么在政府维持法律权威的威望下,企业是选择规避还是履行法律呢,这就是一场博弈。假设企业不履行《劳动合同法》,那么在短期将不会增加劳动成本,但是将面临着政府的惩罚风险;反之如果履行该法律,将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从长远看,保障了企业员工的权益,将会极大的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和企业在面对《劳动合同法》时,两者可以有一个博弈的纳什均衡,那就是企业认真履行该法,这既是遵循法律的应有之以,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政府只有认真的行使其行政职能,使《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真正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是一个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6

【关键词】博弈论;经营者;决策

什么是博弈?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出棋”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博弈)如象棋、扑克等,人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博弈论应用在管理决策中则注重研究的是具有相互外部条件下(个人选择要受到其他人选择的影响)的个人选择问题,得出的比较符合经济现实和具有实用性的结论。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可以揭示众多经济问题的内在规律和根源,帮助人们分析经济关系,认识经济现象,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对抗性、竞争性越来越强,竞争和决策的较量是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活动的环境条件及其变化,越来越重视竞争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因此管理决策的“博弈性”越来越强。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中面临决策问题以及均衡结果的时候,不仅局限于站在某个决策立场上找对策,更重要的是分析决策过程中各决策方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规律,导出合理的结果应对实际问题。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博弈

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的行为选择,有时会偏离所有者的意愿,出现道德风险问题。所有者为了追求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措施,促使经营者自觉地发挥其最大的努力程度。

为了减少经营者的道德风脸行为,所有者应提高经营者的即得收入和福利(包括社会地位和名誉)。如果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他将失去这些收益,而且还会受到经济、道德甚至法律制裁。通过较高的收入和福利来提高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成本,使经营者能主动放弃“道德风险”行为,达到降低监督成本的目的。同时促进经营者的努力程度提高,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收入也同时增加了,二者达到双赢。

为了更加有效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提高经营者分享系数,利用股票期权等手段将经营者的长期行为和利益与企业的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契约的激励程度,使经营者能够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又可以减少经营者承担的风险,从而降低管理成本。以保证经营者长期努力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实施监督也是强化经营者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所以可以聘任或委派与经营者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来检查和监督经营者。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虽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受到监督成本的限制,不可能事事监督。因而激励措施也应该跟上去,二者兼之,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经营者地积极性,为企业创收。

2.经营者与员工的博弈

企业成长取决于企业的发展能力,而企业能力又决定于企业的知识资源,知识资源主要体现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包括经营者的才能和企业员工的能力。决定企业成长不仅取决于企业家才能的有效发挥,更与企业员工能力的充分使用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何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好企业员工与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的茁壮成长显得十分重要。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应聘者的知识量、创新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毕业院校、健康状况、心理承受能力、进取欲望等信息,可能存在虚假信息,只有应聘者知道自己的素质高低,招聘企业并不知道应聘者的真实素质,从而严重影响招聘方的选择。显然企业员工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博弈。

应对招聘风险的具体措施:第一,招聘方应尽可能多掌握应聘者的信息,以形成正确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设法使应聘者采取诚信态度。主要内容包括:(1)降低应聘者欺骗成功的概率,打击其侥幸心理,比如采用申请表、笔试、绩效模拟和测验、工作抽样、面谈、专门的测评中心、履历调查、体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甄选。(2)增大应聘者欺骗行为的成本,比如:出台有关制度,对应聘者的重大欺骗行为予以制裁,向应聘者暗示如果说谎将失去就业机会;(3)在面试中询问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如果工作是技术性的,应聘者的欺骗行为很容易暴露。

3.经营者的营销博弈

经营者的营销博弈,主要针对企业在营销中采取的过度价格竞争策略进行分析,价格战会使企业陷入了“囚徒困境”,通过博弈结果的改进、采用联合与兼并策略、创造产品差异、智猪博弈及其对实力悬殊企业对价格竞争策略的启示,找出影响营销策略的关键因素和规则摆脱困境。

目前,传统的营销模式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模式会导致竞争双方“两败俱伤”的难堪局面,即博奔论中所说的“囚徒困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价格竞争和其他各种市场竞争手段一样,是竞争双方利益,因而促使博弈双方作出反应,博弈结局必然受其影响。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决策对竞争对手的影响,竞争对手的反应极其对竞争结局的影响。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7

【关键词】狗仔队;博弈;隐私权;知情权;有效方法

一、狗仔队的含义和特点

狗仔队(paparazzi)最先出现在1958年,原本的意思是“追踪摄影队”,它成为一个世界型的词汇应该是在1960年,当时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拍了一部影片叫《甜美的生活》,里面的男主角就是一个追踪摄影队,这个词后来被香港翻译成为“狗仔队”,成为中文中的普遍的说法。而狗仔队在粤语中本是香港人对专职跟踪任务的警探的谑称,后大众传播媒体借用来指专门从事跟踪并偷拍名人隐私照片的摄影记者或业余摄影员。①但对于狗仔队的定义,仍是莫衷一是。

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狗仔队”解释为“专门追逐名人偷拍照片的摄影者”,并注明源自意大利语(缩印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8月,上海)。人们在使用时,却大大扩展了其范围,这个称呼不仅可以用于摄影师,还包括记者、主持人、电视摄像师等。②另一方面,虽然这个名称所指的对象出现了很大的扩展,但其所包含的内涵一直没有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在使用时已经将这个词从人的称谓改变为对一种采访手段的称谓。

狗仔队所用的采访手法比较特殊,不同于以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藏在可以观察到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的地方,比如家的对面,等待有价值的新闻;2.接跟踪公众人物,在其最希望被采访的时间内进行采访,以得到具有爆炸性的新闻;3.造戏剧化的场面,然后加以演绎,让当事人出面澄清,使传闻变新闻;4.点利用照片、图像资料,加强可信性。

从上述这些采访手法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狗仔队所共同具有的特点:

1.开性。新闻的价值来源于公众人物所不愿意曝光的隐私,而这类隐私是一般民众十分感兴趣的。这部分隐私往往会伤害到公众人物。

2.接性。记者对公众人物隐私的曝光是合法的,但记者由于受到竞争的压力,不愿意采用间接的方式,获得确实的新闻。他们往往采用直接的方式,与采访对象正面接触,甚至制造一些机会给当事人,使所谓的隐私新闻正当化。这种手法在采访娱乐人物时经常采用。

3.扰性。记者本身应忠实于记录事实,而狗仔队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事实,甚至制造了事实。这种强行介入他人私生活的手法是其最引人争议的。比如,1997年8月30日夜,多过7名的摄影记者对戴安娜王妃的汽车狂追不舍,最后汽车在塞纳河岸的阿尔玛桥底隧道中发生严重车祸,造成戴安娜王妃身亡。③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狗仔队对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的干扰。

二、狗仔队现象所引发的争议

对于狗仔队一词,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贬义倾向,如果用狗仔队来描写某个记者,那么必然引起他的不满,因此,从传统意义上,狗仔队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称谓。但不可否认,狗仔队现象不断向世界蔓延,有不可阻挡之势,正也说明狗仔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对于狗仔队现象的争议,在道德方面,它无疑受到全面的批评(这一点已一目了然,在此就不作详析)。从法律制度角度看,理论界同样对狗仔队现象有很大的争议。反对的一方主要的理由是,狗仔队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狗仔队采用强行介入他人生活的采访方式,破坏了他人正常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他人生活中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方式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在美国,就出现过某明星的保镖枪杀狗仔队的案例,这说明法律上并不保护这种行为。狗仔队往往会因为他们的行为惹下很多法律诉讼。

我们看见对狗仔队现象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矛盾统一体上,知情权与隐私权是人类社会一对相互对立的权利,它们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两种权利的冲突集中地反映在狗仔队现象上。本人认为这种现象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博弈过程。由此本文将运用博弈论来解释分析狗仔队现象。

三、狗仔队现象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对策论,它产生于1710年,由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的,开始主要是一个数学理论,1944年被应用到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博弈论得到了大大的发展,随后又逐渐推广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博弈论看来,个人决策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即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

1.狗仔队现象是一个博弈格局

隐私权又叫宁居权,是指公民个人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干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当前,西方社会对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隐私权的定义越来越宽泛,隐私权已被公认为不容侵犯的重要权利。关于隐私权的纠纷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比如,微软开发的新软件就被欧洲批评为分割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知情权又称知悉权,其含义十分广泛,同样其涵盖的范围不断处于扩大中。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是一个与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和出版自由等概念密切相关的权利概念之一。

知情权的定义十分宽泛,而且其标准主观性很强。“有权”和“应该”两个词基本上无限扩大了知情权的范围。

知情权具有“知”的权利,而隐私权具有“守”的权利。这两个权利具有天然的矛盾。在狗仔队现象中,隐私权首先受到了知情权的“侵犯”,然后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隐私权。从上面分析看,狗仔队现象反映的博弈,是一种典型的不合作博弈,也是一种动态博弈,也就是说博弈参与者不是同时采用策略,隐私权只能在知情权对其“侵犯”后才能采取行动。所以,狗仔队现象反映了一种不合作、动态博弈。

2.博弈论对狗仔队的解释

博弈论的主要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决策、支付、结果和均衡。我们必须假定双方都是理性的,虽然现实中面对狗仔队许多公众人物不能保持理性,但在博弈分析中参与人必须是理性的。对于狗仔队现象,参与人是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受益人,我们把它简化为隐私权和知情权,行动主要指隐私曝光和对曝光者的法律惩罚,决策是采取行动的规则,结果是采取行动的结果,均衡是最佳策略。我们用划线法来分析狗仔队现象的博弈过程。

(1)知情权对隐私权的“侵犯”下博弈

对于隐私权而言,它有两种策略,一是保护,另一种是不保护,前者需要一些成本,如果是公众人物,其成本会比较高,比如雇佣保镖等,后者虽然没有保护的成本,但必须忍受隐私被曝光所带来的痛苦。不同的人,其成本并不相同,对于公众人物,保护的成本虽然高,但曝光所带来的成本更高,前者公众人物可以负担,而后者有时是无力负担的,相对而言,对于一般民众,曝光所带来的成本大大低于保护成本,隐私的保护主要针对邻居而不是狗仔队。

对于知情权,同样有两种策略,一是刺探并曝光,另一种是不刺探或不曝光,显而易见,前者能带来收益,后者则收益为零,但是对于不同的对象,收益不同,显然,公众人物的隐私曝光会带来更大甚至巨大的收益。

对于一般民众:

知情权\隐私权不保护保护

刺探并曝光1,01,-5

不刺探或不曝光0,00,-5

对于公众人物:

知情权\隐私权不保护保护

刺探并曝光10,0100,-5

不刺探或不曝光0,00,-5

我们假设保护的成本为5,对于一般民众,曝光的收益为1,而对于公众人物,在不保护的情况下,收益为5,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不保护的隐私本身,新闻价值不高,而且新闻没有独家性,因此收益只能为10,而被保护的隐私,价值最高,达到100。上述分析没有考虑隐私被曝光后的损失,我们可以把知情权收益理解为曝光的损失,虽然其损失一般会大于知情权收益。由此可见,一般民众的策略是不保护,公众人物的策略是保护,而狗仔队的策略只有刺探并曝光。

(2)隐私权“诉讼”知情权下博弈

对于隐私权而言,它有两种策略,一是诉讼,另一种是不诉讼,前者需要一些成本,也会得到一些收益。对于知情权,同样有两种策略,一是赢得,另一种是赔偿。其博弈格局可以描写如下:

对于一般民众:

知情权\隐私权不诉讼诉讼

胜诉0,00,-5

赔偿-5,0-10,-5

对于公众人物:

知情权\隐私权不诉讼诉讼

胜诉0,00,-10

赔偿-5,0-10,-10

我们假设诉讼的成本为5,在没有诉讼的情况下,知情权受益人赔偿5个基本单位,在诉讼情况下赔偿为10。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赔偿不会因人而异。而公众人物的诉讼成本远大于一般民众,因为诉讼等于将隐私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公众人物承担的额外损失很大。公众人物诉讼成本为10。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民众会选择诉讼,而公众人物会由于诉讼成本和收益不对称而放弃诉讼。

从国内外的法律实践看,基于新闻自由和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原则,一般民众在隐私权诉讼中基本可以胜诉,而公众人物的诉讼基本无法获得胜利。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更加肯定了上面的结论:一般民众会选择诉讼,而公众人物会放弃诉讼。

(3)综合两个博弈过程分析

上述两个博弈过程反映了在两个行动下的博弈结果,事实上,狗仔队在采取曝光这一行动时,就会考虑到诉讼的博弈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一般民众,博弈的均衡是曝光时(0,0),即双方既不保护,也不刺探,以及诉讼时(-5,0)或(-10,-5),即隐私权被侵犯必然诉讼;对于公众人物,博弈的均衡是(100,-5),即双方既要保护,也要刺探,以及(0,0),即公众人物放弃诉讼,也就是说,最终达成的平衡产生了狗仔队现象。单纯从法律的观点,这是很不好理解的,但从博弈论的分析,这是合理的博弈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反映了这种博弈情况,这也是狗仔队现象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博弈的均衡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结果出现,只是其他结果在理性下效果并不好。事实上,世界上对于狗仔队的几乎没有减少过,狗仔队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被社会舆论及理论界讨论,也是因为有不断的诉讼出现。

四、结论

我们用博弈论对狗仔队现象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从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狗仔队现象有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内在原因。社会上虽然对狗仔队十分讨厌,但其存在具有其内在难以克服的原因。狗仔队是新闻自由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狗仔队现象是社会博弈的最佳选择之一,如果采用法律手段强行限制狗仔队,社会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西方法律制度的调整对狗仔队的风行有很大的作用。

2.均衡博弈结果对法律调节也有影响。当前西方法律制度对知情权的定义越来越宽泛,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越来越小,基本上对于狗仔队现象采取了宽容的姿态。这一事实反映法律受到均衡博弈结果的影响,这种法律的调整又引发了狗仔队现象在国际上的蔓延。

3.对于狗仔队现象,社会从道德的角度也应比较宽容。单纯从道德上来抨击狗仔队,并不能防止这种现象,从另一方面看,一般民众对于公众人物的要求,往往比对狗仔队的要求高,因此,狗仔队有时行使了这种要求的权力,加强了对公众人物的监督,虽然这不是狗仔队的目的。

4.限制狗仔队也是必须的,如果对狗仔队现象不加限制,就会影响社会秩序。狗仔队的最大界限是不能对一般民众实行“狗仔队”,法律应是这种限制的最大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公众人物的准确定义。依据不同情况,适当提高狗仔队的法律成本,对狗仔队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狗仔队并不是毫无约束的。

注释:

①《新加坡特有词语探微》,汪惠迪,第四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9月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8

 

经济法的基本宗旨离不开对于经济发展地促进,从而有必要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融人法律当中。而作为早已引人法学领域的经济学标准分析工具的博弈论方法在经济法的制定与运行当中必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法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目标的角度来讲,一方面,经济法的运行无疑应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保障市场主体的合理逐利行为。在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一般私法调整之不足。另一方面,经济法还应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然而,个体的逐利性与社会公益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这就使得经济法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实现这两种目标的协调。在促进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两个目标的协调过程当中,如何寻求到一个均衡点,对于立法者来讲,无疑是一种博弈论上的重要对策选择。

 

经济法的运行目标是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与保障社会公益之间寻求一个可行的均衡点,换言之,经济法本身并不是为保障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的权利而制定的。尽管作为法律不可能离开基本的权利义务规范这一范畴,但是,经济法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在经济法的实施过程当中更关注的是各个主体可能的行为选择以及相关行为选择对经济运行与社会公益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权利义务的设定与承担。事实上,经济法的一大特性就表现在制度设定和形成当中大量“政策”的引入,在强调“法治”这一前提下,广泛重视和应用更具灵活性的经济政策,这使得经济法本身较传统法律也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在经济法的实施过程当中,各类主体都是互赖互动的;其各自的利益都需要兼顾和平衡。因此,尽管国家的公共政策是形成经济法的主要来源,但相关主体的利益及为追求此利益而做出的对策同样值得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实现其预设的政策效果。在整个经济法中,政策处于一种核心地位:没有政策就没有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区别,就没有用来解决市场运行中的诸多问题的经济法;没有政策,没有不同的利益,就没有互赖互动的世界,经济法的调整也就失去了必要与可能。与此同时,如何使国家的政策目标和个体的私人目标协调起来,如何对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调制,这是经济法始终面临的核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博弈方法的引人。

 

二、博弈方法引入及基本概念

 

所谓博弈,就是各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进行行为或策略选择,从而获得各自结果的过程。将博弈引入经济法就是将博弈的过程置于经济法的规则系统之中,使相关主体在这一规则系统当中进行充分的博弈选择,并因此获得对应的收益或法律的惩罚。但并非所有规则和制度都能达此目的,只有那些能导致诸多行为人收益均衡的规则和制度才能够使得人们自觉遵守。这一判断并遵守的过程并不是基于行为人对于法律的信仰抑或畏惧,而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博弈正是通过研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运动规律,在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中寻求最优策略和准优策略。

 

任何一个法律的运行过程,都是一个涉及相关当事人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则和法律的制定过程,涉及相关当事人对政策、规则和法律选择及遵循的过程,涉及相关当事人的预期收益是否可以变为现实的过程。从博弈论的社会实质来说,博弈就是不同的主体因资源的有限性而发生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等相互制约的活动,所以可以说只要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行为,就可以看做是博弈现象或博弈行为。社会由不同的人群集合体构成,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个广义的博弈过程。

 

一个标准的博弈模型,应当包括这样一些因素:即博弈的参加者、策略、博弈的信息和得益。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某博弈方选择某种策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策略。

 

在一个完整的博弈过程当中,主体之间是互赖且互动的关系,因此,为了确保博弈的顺利进行,形成有效的纳什均衡,就必须注意主体之间的利益兼顾。各个主体在博弈中都不可或缺,只有充分考虑各个主体的利益,才可能形成有效的博弈结果,使各方各得其所。现代法律目标,并非是减损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实现另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而是尽可能的实现社会总体的利益实现及保障,从博弈的视角来看,就是尽可能的达成能使各方均获益的一致性策略选择。如何达成这种一致,可以从博弈的主体与其追求的利益中寻求某种途径。博弈论的研究表明,各个主体都有自身的利益或追求,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追求,无论其从事哪类活动,只要是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互动关联,就会形成博弈关系,成为博弈主体,就可以对其进行博弈分析。无论在理论上多么大公无私的主体,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博弈收益而采取相应策略的主体。每个博弈主体最为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而人们从事博弈行为,则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权利和其背后的利益。既然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权利,并进而获取相应的利益,则进行博弈收益分析,就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各类主体为实现其利益所做的各种努力,并可最终在各个主体当中寻求达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局面。

 

三、经济法上不同的主体组合之间的博弈分析

 

经济法上的主体,可基本划分为政策制定者,市场经营者与消费者三类。三类主体基于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依据自身的利益需求,根据自己所能掌握的信息进行策略调整以获得最大的收益。经济法的调整,正是寓于三类主体互赖互动的世界之中。这要求经济法的调整必须兼顾各方主体的利益,以维护整个互赖的共同体的协调发展。过去,人们以为法律或者具体的经济法的实施,只是政策制定者的事情,而事实上,政策接受者根据政策制定出的对策的重要作用已不可小视。政策接受者的预期,以及所采取的相应对策,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法律调整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接受者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并按政策行事,而是可以采取符合自己利益的策略对政策进行应对并进一步影响政策的制定。用博弈论术语来说的话,就是市场经济为各类主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博弈和角逐的空间,并为其提供了无数可供选择的战略。市场的发展与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切身相关,各个主体为了维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有互相合作和让步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目标,实现所谓双赢。但是,这种合作与让步又是建立在不同主体之间不断的竞争和策略选择的基础上,这最终又表现为各主体间行为上的合作与制约。因此,笔者将采用博弈的方法分析各个主体可能采取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主体之间的可能的竞争策略与合作策略。

 

(一)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市场秩序的协调,经济的有序发展,不是任何一种力量单独作用下就可以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的多样以及利益的多元决定了市场和经济秩序的和谐与协调必是各方利益协调和斗争的结果。而首先应当分析的博弈双方应当是掌握干预市场权力的政策制定者以及应当享受权利,在市场中谋取经济利益的政策接受者。

 

1.从对立竞争的角度分析。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它所追求的目标除了经济的增长之外,还有市场秩序的稳定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尤其在市场秩序的稳定方面,一个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良性市场应该是一个充分的良性竞争的市场,这就使要求既要避免过度的不良的竞争,又要避免竞争不够的情况同时,为了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政策制定者代表的国家和政府必然会从政策接受者身上征收税负以满足实现公共利益的支出。

 

作为博弈另一方的政策接受者,以其所处地位,可能采取的策略又是不同的,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必然不希望为了公共利益的实现而支出过高的税负,而市场经营者追求的是自身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并不在其关心的范围之内,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在其身上课加税负必然也是有悖于其自身追求的。另外,对于市场经营主体,其追求的目标单一而明确,就是利益最大化的实现,那么经营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其自身最有利的策略就是排除其它经营者的竞争,实现对市场的垄断,获得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交易机会,从而获得最佳利益,但是这种策略无疑是与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的追求完全相悖的,从而形成对立竞争的关系,并且无疑会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

 

2.从合作的角度分析。对于政策制定者,追求一个有序协调的市场环境,干预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市场主体的顺利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表现为:第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市场活动时提供良好的空间;第二,进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提供一个高效的体制;第三,发展对外关系,为市场主体进行跨国的经济往来与合作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第四,保障并提供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社会动荡、犯罪猖獗的社会是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的。

 

以上是政府为实现自身目标进行的积极的间接的对市场环境的干预行为,另外,政府还会利用其掌握的资金及信息优势结合国家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通过对市场提供一些指令性的指导,纠正市场的盲目性与任意性;对市场主体的越轨及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防止市场主非理性的攫取利益,以恢复经济的有序运行。

 

作为政策的接受者,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良性的充分竞争的市场对其自身利益的实现是有益的,并且其自身就是公共利益实现的受益者,因此,在这一角度,其采取的策略通常是与政策制定者趋同的。对于经营者来说,既然对于其自身利益而言的最优策略不可能得到法律的肯定性评价,因此,经营者必须在法律的限度内,利用国家或政府提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市场法则进行市场运作,通过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在法律规则框架内获取最多的交易机会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抑制自己的逐利性,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职能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名誉和知名度,对其经济利益的实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样,政策的制定者与接受者之间又表现出了相当的合作与协调。

 

当然,必须明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经营者才是市场市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没有为数众多的互相竞争的经营者的存在,不会有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与振兴。而经营者通常又恰恰是政策的接受者,因此,尽管政策制定者的主要目标追求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经济的发展,但在制定政策和对市场进行干预时也必须照顾到政策接受者的利益。

 

(二)政策接受者内部的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1.从对立竞争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是一个主体众多和利益多元的经济,各种经营者的存在以及各自经济利益的差异性就决定了各个经营者之间的竞争性。这使得各个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和冲突。这表现在不正当竞争、侵犯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垄断等方面。通常而言,在市场竞争中,规模较大的经营者趋向于通过保护其具有超前性的技术秘密而将其作为商业秘密进行隐瞒,或者直接将其作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从中获取直接利润。另外,因其对市场的控制力强于规模较小的经营者,故而更加趋向通过垄断手段将其他经营者排除在外,独霸市场上的交易机会。而小规模的经营者,为了节省研发投人和不劳而获的动机,更倾向于通过窃取的手段获得先进技术,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也更倾向于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降低对手的交易机会。这是经营者之间对立竞争的博弈。

 

2.从合作角度来看。首先,当今的市场上,经营者的多样性及差异性使得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其有效资源配置功能。在当前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任何一个经营者都不可能单独向社会提供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的品位各异的商品。

 

其次,从社会经济效率的角度考虑,各种各样分工被极大细化的经营者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促进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并促进经济的高效运行。在专业化日趋精炼的今天,各个经营者只有互相在原材料采购、销售、物流等生产交换的各个环节合作才能有效地向社会提供其所生产的产品。即使是在市场交易的同一环节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一个良性有序的竞争市场才能使其不断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从而获得更好的声誉和更多的交易机会,而不是在相反的策略下导致整个市场的萎缩。

 

再次,经营者在经济法上的对手往往是承担经济调控职能的政府部门,各种利益相关的经营者只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对政府部门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单个的经营者尽管很多时候在市场上相对于其他经营者可能是强大的,但是,和以国家机器为后盾的政府部门相比来说,仍然是相对弱小的,因此,经营者只有相互联合才能对政府部门形成压力阻止其滥用行政权力。上述这些因素都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采取的合作的博弈策略。

 

(三)在政策接受者内部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1.从对立竞争的角度来看。在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短期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短视行为不可避免。相应的,消费者为维护自身利益,也会采取相应的策略,如组织维权组织,起诉等。尽管有消费者欺诈经营者的实例,但是,在二者对立的情况下,消费者处于相对的弱势,因此其采取的策略也通常显得较为无力和缺乏制约性。

 

2.从合作的角度来看。一个尊重消费者的经营者,以诚实信用的方式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一般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相应的,对于这样的经营者,消费者也更愿意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扩大其影响力,提升其名誉。从而实现双贏的局面。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9

关键词:成本收益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道德法律

一、引言

我国已经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5亿。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年有30%出现过跌倒,据此估算我国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而跌倒往往是导致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每10万人中就有近50人是因为跌倒死亡的,据此推算,每年就有几万老年人直接死于跌倒。

但是与此相对的却是社会上“扶不起的老人”的风潮,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伸出帮助之手的旁观者反被老人讹诈。而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中,旁观者的冷漠更是令人发指。关于民众的“道德滑坡论”、“旁观者效应”等等说法层出不穷,而法院对于老人讹诈的两个“荒唐”判例,更造成了关于“扶老人”社会信任体系的整体垮塌。

本文尝试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于扶老人的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找出影响参与人双方的道德满足感、法律惩罚、帮助成本、讹诈收益等因素,建立完全信息动态模型探讨影响老人选择讹诈的原因。接着侧重分析旁观者的道德水平对于博弈的影响,在不完全信息动态的模型中延续了成本收益分析的思路,将旁观者的类型加以划分,得出影响旁观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的构建与博弈分析

(一)完全信息动态模型

1.模型假设

该模型有如下假定:(1)旁观者和老人的的最佳行动都是使自己的效用函数最大化,即双方都是理性的。(2)效用函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质的,如旁观者为帮助老人花费的金钱、时间等等,另一部分为心理感受,如旁观者因为没有帮助老人受到的道德谴责等。物质效用和精神效用两个部分具有线性可加性。(3)对于旁观者和老人来说,双方的选择和收益函数都是共同知识,双方已知。(4)效用传递,旁观者帮助老人所付出的金钱、时间等等因素能传递给老人。

2.变量说明

考虑一个老人跌倒,旁观者经过的情景。对于老人来说,其行动集为{讹诈,不讹诈},而旁观者的行动集为{帮助,不帮助}。博弈的时间顺序为:老人跌倒,旁观者决定是否上前帮助,如果老人观察到旁观者选择帮助则决定是否讹诈,博弈结束。

双方的收益函数构建如下:

H——表示旁观者帮助所耗费效用,并假设此效用能完全传递到老人,即老人受到帮助时能够同样获得H的效用;

m——表示旁观者在成功帮助老人后道德满足感,前加负号则表示旁观者因为没有帮助受到的道德谴责(代表相应的损失),此处假设m-H>0;

C——表示老人讹诈可能所得;

e——表示老人的受伤水平;

a——调整系数,0~1之间,意味着即使旁观者不帮助,也存在老人恶意讹诈的情况(在现实中时有发生),此时旁观者的损失为老人讹诈损失乘以调整系数,加上道德心情损失。

3.模型建立

根据上面的标准式,将此博弈以博弈树的形式描绘如图1所示。

在博弈的第二阶段,若旁观者选择帮助,讹诈的收益H+C比不讹诈的收益H高,所以老人会选择讹诈;而旁观者若选择不帮助,老人进行恶意讹诈(比如赖上旁观者或者进行恶意勒索、甚至子女帮助讹诈)收益-e+C*a也比不讹诈的收益-e高,因此对于老人而言其最佳策略为(讹诈,讹诈),若旁观者预测到老人的收益为(讹诈,讹诈),则第一阶段旁观者选择不帮助的收益-m-C*a比选择帮助的收益-H-m-C的收益高,因此旁观者最佳策略为不帮助,因此博弈的逆向归纳解为{不帮助,(讹诈,讹诈)}。

由于讹诈存在的法律惩罚风险,接下来我们向模型中添加一个变量L,其意义是表示老人在讹诈过程中可能的遭受法律惩罚损失。L的大小取决于法律的严格程度,法律严格程度越大,L的值越大。

此博弈的标准式表述如表1所示。

那么当旁观者选择帮助时,老人讹诈之后的收益变为H+C-L,旁观者选择不帮助时,老人讹诈之后收益为-e+C*a-L。

当法律在搀扶老人相关救助和规定上比较松弛使L的值很小,如果C*a-L>0(因为aL)那么根据逆向归纳法,老人仍然会选择讹诈,因为讹诈的收益仍然比不讹诈高。

当法律极其严格时,即在C-L

4.结果分析

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L表示了老人在讹诈过程中可能的遭受法律惩罚损失,L的大小取决于法律的严格程度。联系现实,若法律规定对于讹诈行为有足够的惩罚,那么老人必然不敢“以身试险”。因此宽松的法律可能是影响老人选择讹诈的原因之一。

法律的博弈分析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058-03

analysisoninformationasymmetryinelectronicCommerceanditsGamblingfortheCreditRisk

DongZhi1LiYing2

(1.Collegeofelectronic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HebeiUniversity;2.SchoolofRuralDevelopment,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

abstract:electroniccommerceisestablishedinthefoundationofcomputernetwork,itreliesontheperfectcreditsystemmoredeeply,comparedtothetraditionalcommercialactivity.thisarticlefirstanalyzedtheinformationasymmetryinelectroniccommerce,andthenusedthegamblingmodelanalyzedthecreditriskinelectroniccommerce.Finallyitproposedthedetailedsolution.

Keywords:electroniccommerce;informationasymmetry;gamblinganalysis

一、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

1.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使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出现信息差别。在劳动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低级经济体系中,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不是十分明显,因而信息差别导致的在经济利益上的差距还没有被人们普遍重视和认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的不断提高,人们都开始认识到信息差别是社会生产与分配的不可忽视的要素,当信息不对称作为一种价值时,初级经济也就进入到了高级经济。尤其是新型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了部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利益价值的主要原因。

2.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电子商务作为传统商务的一种新形式,没有摆脱传统交易的一般性特征。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能导致传统交易市场的非对称性也能导致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市场中的参与人员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观察的不对称,买主之间对于同一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卖主之间对于市场需求信息观察的不对称,以及买主之间与卖主之间对市场需求(供给)、产品质量、价格和非价格竞争信号观察的概率组合的不对称,都是非对称市场存在的主要原因。

3.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电子商务不仅存在社会劳动分工、专业化程度等带来的信息不对称,还存在交易过程中的网络性和虚拟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因此电子商务比一般的商务交易更容易产生信用问题。一些信用意识淡薄的人就更可能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利用信息优势从信息劣势方牟取利益,而使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受损。

二、电子商务交易的“囚徒困境”模型的建立

1.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分析,在不影响研究结论的前提下,我们先作如下假设:

①假设一个电子商务交易中或博弈情景中只存在两个参与人a和B,而二者都是有限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即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②参与人在选择战略时,把其他参与人的战略当做给定,不考虑其决策对其他决策的影响;③市场有关信息是完全的,即二者对相互的特征、战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有准确的认识;④没有政府干预;⑤二者做出决策之前都不知道对方的行动,可以认为他们的行动是同时进行的,即二者之间的博弈是静态博弈。

2.电子商务交易的博弈模型及其解释

基于上述假设可建立如表1所示的博弈模型,其中C代表合作,F代表不合作。表中第一个数字代表博弈者a的利益,第二个数字代表博弈者B的利益。如果此博弈是一次性的,那么不难知道该模型的纳什均解为(F,F),即a、B两人的得益为0。虽然a、B两人合作能获得最佳收益(5,5),但两人都怕单方面合作带来损失,因而都会选择不合作,即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如果双方都是理性的,那么即便重复n次,对双方来说都是最后一次博弈,每个人都有不合作的动机,其理由同一次性博弈时相同。如在第n-1次博弈时,双方都知道第n次博弈双方会选择不合作,因而这次选择不合作仍为上策。如此类推,则整个n次博弈结果都会是(F,F)。

三、模型的讨论

现对上述形成的博弈模型作进一步的讨论:

1.重复博弈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n次博弈结果都是(F,F)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博弈论认为,如果买卖双方只进行当前的一次交易,以后双方不再做生意,这时,买卖双方都有可能欺骗对方。对于信用问题,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类比分析,如果双方做的是一次性买卖,双方都选择违约绝对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但是如果双方是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则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一方面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失信行为进行以牙还牙式的报复,使失约方明白博弈中失信行为最多只能占一次便宜,而且这一便宜是以长期损失为代价的。一般而言,只要失信行为的短期利益小于长期利益的话,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厂商是不会作这种决策的。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着相当长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诚意,树立自己的声誉,减少道德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获得较高的边际收益。因而以彼此间有信任为基础而进行的重复博弈所形成的合作关系终究会维持下去。

在电子商务中,由于在线交易范围的广泛性、匿名性以及交易双方在文化习俗上存在许多差异,这些电子商务的特点,使人们的信息不再是完全的,因此在电子商务中,一次性或有限次博弈的几率较大,交易过程中失信的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高威信,就需提供尽可能的重复博弈的机会,使得交易双方明白,失信只带来一次性的收益,促使双方努力选择合作来建立自己良好的信用记录以获得长期的收益。

实际上,个人或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一般不是一次性

交易,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对手,而是多个博弈者,个人为了获得较好的信用,通常不会选择违约行为。因为只要博弈者在市场上长期存在,其他人就可以观测到他的行为。所以,一般而言,只要失信行为的短期利益小于长期利益的话,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博弈者就不会选择失信。

2.有外部干预的情况

以上讨论的是一个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模型,交易人根据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原则来选择守信或者失信,是通过市场产生的一种自发的信用机制。在有政府干预或监管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交易中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增加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并且,违约后被发现的概率越大,惩罚的力度越大,交易者选择诚信的概率就越大。

假设交易中的一方在另一方选择诚信的前提下,进行的选择如下:选择诚信且被发现的情况下的收益为12,选择诚信且未被发现的收益为11,选择失信且被发现的收益为X,选择失信且被发现的收益为15,同时假定博弈方的信用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不被发现的概率为1-p。该博弈的矩阵如下:

表2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方选择“诚信”的收益期望为:12p+11×(1-p)=11+p;选择“失信”的收益期望为:Xp+15×(1-p)=15-(15-X)×p。

当11+p>15-(15-X)×p,即p>4/(16-X)时选择“诚信”策略;反之,当p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被发现的概率越大,处罚的力度越大,博弈方就越不会失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人们愿意和大公司交往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的社会经济中,交易的对象大多数是确定而且稳定的;而到电子商务时代,交易是通过网上进行的,传统社会经济中起很大作用的信用约束机制大部分失去了作用。交易双方为降低风险,只有选择一些信用度高的企业或个人来进行交易。

四、创造条件,设置约束条件,走出“囚徒困境”

在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交易的虚假交易、假冒行为、合同诈骗以及其他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断发生,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乃至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地发展。要使电子商务走出“囚徒困境”,健康快速地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重复博弈,创建信用

重复的博弈使得博弈双方都在更大程度上了解对方的信息,使得更多的私人信息变为博弈双方的公共信息。当博弈一方先背叛时,博弈的另一方将在下一轮交易中实施“以牙还牙”式的报复。同样,如果博弈的一方采取合作的态度,那么在下一轮博弈的另一方也将会有所回报。所以如果博弈时间足够长期,博弈能够反复进行,且双方能预期到这种情况,那么博弈的任何一方都不会从一开始就选择不合作的行为,因为这将暴露自己是非合作性的(无信用的),从而会失去将来合作的收益。因而重复博弈可以促使双方采取合作的态度,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

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增加失信成本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经济制度,提高发现欺诈的概率,加大惩罚的力度,才能使交易者诚实守信,增大交易的概率。要让合作者和不合作者都能很快地发现双方合作或不合作的条件和规律,并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此时,交易者就会视违约成本的大小而相应地改变行为。只要选择诚信所得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收益的话,交易者就会选择诚信。

3.借助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形成社会监督

借助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地促进信用信息的发掘、增值和流动,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起到社会监督者的作用,更有重要意义的是,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失信企业的信用状况等信息很容易地被企业或投资者通过征信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信用服务机构得到,从而对失信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惩罚。

4.建立真实、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

信息是市场交易者是否守信的重要基础,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交易中,市场信息量增大,且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建立一个真实、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将成为约束失信行为产生的关键。通过信息的传递,提高守信和失信者的透明度,实现市场的自我净化功能和信用机制的良性循环。

5.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健全、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保证上述条件实现的重要前提。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过渡而来的,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而要规范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没有健全的法律作为保障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国的信用法律体系相对滞后,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失信行为,使守信成为市场交易者理性的选择,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

董志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李颖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贵玉.论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管理[J].现代情报,2004,(9):29-30.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