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1:31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1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逐渐复杂,企业管理已经称得上是一种系统性工程,为了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实现企业的相关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

1.1发达国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经历了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对象性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以及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四个阶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现阶段发达国家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2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虽然现阶段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大多采用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由于我国企业相对发展落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中还是采用过程管理模式进行自身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当然,随着我国近年来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弊端,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进行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相关尝试,这些都直接促进着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发展。

2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由管理组织决策、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安全信息分类、生产H标制定、相关考核、方案传输等内容组成。在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规划与决策后,我们就需要对其生产管理组织机构与责任制进行相关研究,以此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功能模块,最终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其绩效进行测量与监视,对具体运行效果进行优化,并根据相关优化中得到的信息对管理体系的外部进行评审,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3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架构

为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功能,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种较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组织结构也较为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其具体架构如下:

3.1理论基础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中,理论基础层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底层。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安全生产理论是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发展而来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也使得相关理论体系的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理论基础层由基本管理理论与综合管理理论两部分组成。基本管理理论指的是企业安全生产中通用的方法与规则,综合管理理论则是由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法原理、事故学理论等多种理论综合而成,这些理论都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1。

3.2技术实现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实现层是第二层,其发展于第一层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技术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支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层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实时共享、多种数据分析等功能,并能够以此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功能的正常运转|41。

3.3功能模块与业务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功能模块与业务层是第三层。第三层主要由安全信息中心、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管理模块、企业安全检査管理功能模块、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以及应急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控制管理功能模块这六大功能模块构成。这些模块的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具体服务的支持,是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一家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将是其自身竞争力的重点体现之一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架构模型,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作者:吕鹏单位:神华煤制油鄂尔多斯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宇,王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探讨m.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丨4(6>:29-31.

[2]栩勇,刘继元.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J].建筑安全>2015(8>:63-66.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2

一定意义上来说,管理科学是管理信息优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过程。管理信息对管理科学化有重要的作用,任何形式的管理不能没有信息。最简单的管理也不能离开信息,科学化管理更需要及时取得应用信息。管理科学化必须高度重视各类信息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没有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管理人员便不能确定目标,作出决策,编制计划,组织实施,也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所以,信息是管理的载体,信息是实现管理职能的依据和手段,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健全自适应信息体系,以便有效及时准确传递和使用信息,这是企业得以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一步,否则,离开信息,一切无从谈起。信息“横断”问题出现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要达到企业管理科学化目标,企业(组织)必须要积极的建立健全具有创造性的自适应信息体系,管理信息体系其本质其实是一个把经济信息作为主体部分的信息体系。经济信息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方式方法来得到有用信息,但是没有哪一个企业发展最急需的经济信息是可以脱离会计职能而获得的。美国的会计学会(aaa)1966年发表了一本会计学著作《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在书中对会计做了如下定义:“会计是能够帮助使用信息的人员做出有根据性的判断及决策,从而去计量、辨认和进一步进行经济信息传递的一个程序”。该定义强调“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当前,会计还通过其他方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它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而管理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20世界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二战后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有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迅速的投入到生产应用当中,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新的环境变化要求企业尽快做出相应的管理调整,要求企业管理积极的适应现代化发展,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有了新的基本要求。基于管理当局这一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了与财务会计相独立的领域。1950年,英国赴美考察企业会计管理任务结束,在同年11月,进行了《管理会计》相关内容报告,报告指出“:管理会计是通过对管理者提供控制日常经济行为以及制定发展政策的途径来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我国的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管理会计可以把会计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通过这一途径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关管理信息内容的会计,它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科学化要求企业积极的建立健全自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信息,而会计是主要用来提供财务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起着重要的信息职能。而更为重要的是:管理会计对管理提供直接服务,有机的结合了会计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同样,它的本质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管理会计这一信息系统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共同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行文至此,我们看出:管理和会计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血缘”之亲,而管理和管理会计之间就是“近亲血缘。

二、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管理会计从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引起了会计理论教育界、相关的主管部门及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984年,李天民教授完成并出版了《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这一著作,著作将山西机器厂、我国的第四砂轮厂以及南京的第二机床厂这些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收录其中,迄今出版的有关管理会计的著作及教材己成百上千。现在,在我国许多权威的会计刊物上,常常能够看到很多关于我国某些企业通过实施管理会计取得良好成果的经验介绍及极具典型的事例。自1981年到2002年止,在权威的会计刊物《会计研究》这本杂志中,已经发表了与管理会计有关的论文共计395篇。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引入,在政府的引导下,会计界进一步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班组经济核算,以及资金、银行内部制度等等极具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责任会计相关理论。尽管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一个残酷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进入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遇到瓶颈,具体问题如下:

1.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缺少统一的理论体系及标准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体系当中分离出来的用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想方设法提高效益的一个会计分支,其主要内容是管理控制和成本会计两个方面。管理会计也叫“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最大化。西方的会计专家学者对管理会计有如下的解释:他们认为管理会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途径,综合分析、整理加工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制定合理的计划,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做出许多重大决策。然而,在我国,引入管理会计这一理念的时间相对较晚,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小,很多时候只是通过翻译国外理论著作、直接搬抄,加之翻译时受翻译者个人主观意念影响以及翻译水平影响,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存在许多的分歧,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系统。此外,引入管理会计之后,我国的会计务实界对这一理念的重视不足,最终导致了管理会计研究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完善及创新。我国的会计理论缺乏完善的统一系统,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采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管理时,没有正确规范的有利引导,缺乏统一的规范,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盲目而不自知,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十分的混乱。就我国某上市地产企业GYB来说,尽管在企业内部设置了管控主管和成本会计主管这两个职务,但是因财务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不同,他们的职权长时间被架空,这就出现了成本会计无法与上级对接的一系列问题,最终使企业内部管理极为混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务脱节问题极为严重

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普遍且极为严重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不吻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理论仍旧是保持理性经济状态作为前提的传统认识,并未真正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然而实际的经济状态并不能保持理性,因此就会出现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彼此相分离的现象。这也正是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现在稍显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满足实际缺乏资料的会计管理操作。就GYB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管理层有很多高学历的专业会计从业人员,然而得到的有关现场成本资料和管控的资料繁冗复杂,又缺少最关键的数据分析资料,因此这些高级专业会计人员很难着手处理那些实际企业问题。

3.基层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的相应创新发展意识

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传统的会计行业发展而来的,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甚至不清楚还有管理会计。直接表现为基层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对管理会计的体系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务会计业认同度极低,所以,实施管理会计总是缺乏实务会计业的有力支持,实际操作困难重重,无法取得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广大企业中很难被推广应用,这直接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时,一味的注重培训较为现实的专业技巧,而并不给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教育,所以基层广大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很难学习到管理会计线性规划和非线性回归、及投入和产出模型等许多极为有用的专业知识。尽管这些专业知识在企业的实务工作中应用机会极为少见,但是恰当的应用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资源,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创新发展企业管理会计理论的策略

1.以实务推进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管理会计注重集中化、差异化和进行成本控制三大效益差,因此,企业务实就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促进管理会计取得创新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在寻求长远发展和注重短期效益之间进行权衡,在企业整体利益和某一项目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决定,这实际上也可以极大的推进管理会计取得创新发展。过去传统的会计核心是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并不能给企业提供制定战略发展计划的有利资源。此外按照最新的上市企业年报我们能够得出,上市企业的成本信息已经在年报中进行了披露,所以,企业可以很好的参考竞争对手的成本来发展自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变革,同时,还有一个在务实中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就是寻求方法尽量的减少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相脱节的现象。可以通过创新管理会计评价体系来实现,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监督记录整个会计工作过程,进一步使企业可以从本质上将管理会计决策标准提升到实现企业最大价值这一高度,在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企业的价值对评价整个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并且囊括了成本、现金和利润等等内容。因此,会计实务界是促进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2.加快科学、合理管理会计体系及运行标准的建设

我国的管理会计基本上是将国外的理论直接搬过来应用,忽略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等等方面,直接将国外的管理会计引入应用,与我国的实际相脱节,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不但不利于企业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因此,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按照我国的发展要求,对国外的管理会计实践成功的事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总结经验,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掘其内在规律,完善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坚决执行,将其落到实处。

3.提高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3

【关键词】CSR;信息披露;决策价值

引言

克拉克森(Clarkson,1995)曾经说,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里,CSR被明确界定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来看,CSR是指公司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资本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种社会利益应该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等内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CSR,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醒公司应该更多地关注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以确保实现公司价值长期最大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CSR受到欧美各国政府和世界银行、欧盟、世界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等重要组织的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制定工作,全球范围内掀起了CSR运动。同时,定期披露CSR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加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推动CSR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CSR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CSR的价值相关性不仅提出了各种理论假说,而且运用大量经验数据对这些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些实证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结论,目前有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三种结论。

正相关论者认为,较好的社会业绩符合商业法规的要求,并使得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呈现正的相关关系。公司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然会伴随着社会效益的产生,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公司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好,它的企业价值就越大、股价就越高。

负相关论者认为,CSR信息披露将浪费资本和其他资源,与那些不从事CSR信息披露活动的公司相比,公司处于竞争劣势,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损害企业价值。

不相关论者认为,尽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是高昂的,但通常被节约的其他成本(如经济成本)所抵销,表现为CSR与企业价值不相关。

但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支持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价值相关性,采取积极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策略的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相应较高;信息供给程度低的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相应较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制度环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表现得更加显著(Griffinandmahon,1997)。

已有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对CSR信息披露影响机制分析的理论框架,大多研究只是就单个或部分因素考察其对CSR信息披露的影响,忽略了CSR信息披露行为会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可能会造成遗漏一些关键变量而使得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降低。

二、CSR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具有误导性,这个指标因内在的矛盾而无法实现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Freemanandevan,1990)。企业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利益主体有关,是多个利益主体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各个利益主体的目标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事实上,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极力主张的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目标,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互冲突的背景下,是根本行不通的。而且庞大杂乱、不分轻重的多利益相关者目标也与企业发展目标不相匹配,而且利益相关者间的多重目标还非常容易掩盖管理人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人员仅仅追求部分目标,而忽略这些目标与效率或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缺陷在于其利益指向同时定位于企业和社会,使得管理层在两者往往相互矛盾的要求中无所适从,可能会盲目的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而降低企业价值。在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引导下,会影响研究者结论的一致性。

(二)CSR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质量不高

已有的研究对CSR的主要构成因素考虑不全面,也未解析CSR的主要维度,所构建的指标信度和效度不足,披露的内容很不全面,而且相关的信息也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企业所披露的众多信息中,很少有企业对与自己相关的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的披露,大部分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还远不能满足有关各方了解CSR情况的需求。

从披露方式上看,CSR信息披露没有采用量化的会计信息。这主要是因为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计人员对于已经发生的社会责任事项不能明确其记账金额和会计科目。同时,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没有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所以即使企业提供的货币计量数据中存在关于社会责任的信息,也是与其他的经济业务混合在一起以合计的形式列示的,CSR信息“埋藏”在会计报表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加大了信息使用者的成本,而内容分析是有针对性的、没有考虑成本的。因此,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真正价值可能会比分析的价值更低。

从质量上看,披露CSR信息的有效性和价值不高。在信息披露数量提高的同时,披露的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大多都采用文字叙述形式,内容比较空泛,真正对公众有效的信息并不是很多,公众往往很难根据企业披露的这些信息判断其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效果。自愿披露的信息缺乏可靠性,企业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难以计量,而强制披露的信息相关性又不够高,影响其决策价值。

(三)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

温素彬、方苑在研究中指出:“从分年度的截面数据回归结果看,大多数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从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看,大多数社会责任变量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并且显著性大大提高,从而反映出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长期性。”

当前我国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而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这种信息的不完备性一方面会导致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失误,而由于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这种决策失误可能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被发现;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不能及时地传递给利益相关者,降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向企业资本和竞争优势的转化效率,从而延缓了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使优质企业在社会中的多元资本优势不能及时地体现出来。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是现行的核算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支出费用化,抵减了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二是承担社会责任往往首先形成企业声誉或潜在的社会资本,然后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使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延后;三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不完全性和滞后性也使CSR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滞后。

(四)采用的计量方法和研究方法不同

会计方法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缺点是衡量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标准无法得到统一,因此,使得从不同公司得到的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Ramanathan,K・V・(1976)指出,“对企业的社会影响活动进行全面分析最困难的因素是为每个活动确定相关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比率;原因在于社会影响活动不能进行市场检验,没有一个恰当的程序表明所确定的比率是客观的”。

声誉评分法是让具备专业知识和熟悉企业情况的参与者从多个维度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其优点是能够使评价者对不同企业的评价标准保持一致,但不同评价者对同一企业的评价结果差异可能很大。abbott&monsen(1979)认为,声誉评分法的缺点是问卷应答者应当很了解样本公司所从事社会责任活动的详细信息,而这又受到企业的规模、存在年限、是否接近大众传媒、问卷应答者的经历等的影响,这会造成不同的研究者对不同的应答者进行问卷研究时,同一个公司得出不同的评分;而且声誉方法限制了进行研究的样本公司的数目,例如,冗长的问卷可能会导致质量下降,所以,一次只能对30个或者40个公司进行声誉评分。

内容分析法是在全面分析企业公开出版物(主要为年度财务报告)中有关社会责任活动记录的基础上,从性质和数量两方面对CSR活动进行评价。该法具有分析程序规范、计算结果客观、分析技术适用于大样本等优点,但也存在缺点,某些公司对那些有利的信息进行充分披露,而对那些不利的信息则披露很少,甚至只有一句话;而且,在绝大多数国家,CSR信息是不经过审计的,使用字数、句子数或者页数来进行计量,将使得CSR信息披露的计量结果有可能出现偏差。

指数法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被普遍采用,Booth,p.,moores,K.,mcnamara,R.(1987)也认为使用指数法在衡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是较为准确的一种方法。CSR信息指数确定过程如下:首先,把公司所披露的CSR信息分为大的类别;其次,确定这些大的类别所包括的小的类别,把每个小类分为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两种情况,并对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进行赋值;最后对不同小类的得分进行汇总,总分就是一个公司的CSR信息披露得分。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进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加入了一项简单但又具有决定意义的说明:即公司高于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公司的总的长期市场价值。也就是讲,把公司价值这张大家都关注的“馅饼”进一步做大才能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分得的份额会进一步增大,即通常所讲的多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是现代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客观要求,一是全面考虑了企业各相关主体追求的目标,关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二是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利益需要,考察了企业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强化企业偿债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引导企业注重可持续经营,实施战略发展,使企业明确,眼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成长的影响更大;四是拓展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的内涵,由仅为出资人服务拓展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丰富了绩效评价的内容,使绩效评价不局限于企业效益考核,而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CSR信息披露方式,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核算体系

我国CSR信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力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即在2002年出现了转折,从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发展为具有价值相关性。可观察到的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2002年1月由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并颁布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及2001年12月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规则第2号》,可见,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是在监管者的推动下发展的。因此,作为信息的监管者,政府应加强CSR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关于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确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主体地位,强制企业承担法律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具体如下:

1.合理界定CSR范围,规范CSR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CSR内容至少应包括: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责任。政府应充分利用行政、法律和释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合理确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

2.健全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为了保证能够及时提供正确、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要实施一系列合理、完整的会计程序与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如实施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程序及运用会计核算方法,以对社会责任会计事项进行恰当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支出是一项资本性投资,社会责任支出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并不是经营性现金流出,而是形成了企业的人力、社会等非财务资本。当前的会计核算体系将这些支出费用化而不是资本化,以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很不明显,甚至呈负相关。因此,在会计核算方面,应该根据CSR支出的实际情况将其资本化。

3.构建合理的CSR信息披露模式。鉴于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可采用会计基础型与非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披露方式,在现有的传统三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单独设置反映CSR内容的会计科目)披露定量信息,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定性信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我国所有企业中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最终发展趋势。

4.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监督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CSR意识的树立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有赖于严格的约束机制,而目前的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这不利于对CSR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实施CSR报告审计制度,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力度,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

(三)及时披露CSR信息,增强投资者的决策价值

针对社会责任财务效应的滞后性与长期性,应拓宽CSR成本的补偿渠道,增强补偿力度和及时性,缩短补偿周期,为企业能够持续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保障。企业应尽量做到定期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信息应在失去有用性之前到达使用者手中,确保最大程度地可理解性和应用性,使利益相关者有效地将信息融入决策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通过报纸、电台、网站等媒体专题报道宣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程度,让CSR的价值“显现化”,使公众认可企业价值,同时给予企业足够的回报。

(四)根据具体情况,承担与本企业相适应的社会责任

史永隽(2007)指出,CSR决不是一个静态和抽象的问题,企业是否承担某种社会责任或承担多少社会责任,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利益相关者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结构。任何公司都无法长期单独地负担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增加的成本,过分的强调社会责任而使股东财富减少,都可能导致整个社会资金运用的次优化。陈宏辉(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CSR的定义应该是全面的,但企业需实行的社会责任则应视企业自身状况决定,并不是说所有的社会责任企业都必须同时实行,CSR的实行应该是分层次的。

1.基于成本收益框架的分析。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信息之前,要权衡其成本和收益,只有收益(特别是长期收益)大于所耗费的成本时才提供这些信息,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实现要以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为前提。基于成本收益框架分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节约交易成本的有效工具。但对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作为投资运营的工具,并不是越多越好,其效果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企业需找到最佳社会责任投资规模,以取得理想绩效。

2.基于公司特征的分析。Coweneta.l(1987)研究表明,行业间的社会责任披露存在显著差异,不仅仅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行业差异,Lang和Lundholm(1993)研究中发现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均存在行业差异。Foster(1986)曾总结说,在有关公司披露政策差异的研究中显著性最一致的变量就是公司规模,研究通常发现,规模大的公司会披露更多的信息。在以往所有关于CSR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都将企业的业绩作为披露的动机,盈利好的公司会选择自愿披露较多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另外,强化与整个社会的信息沟通,提升公司形象,成为有再融资需求的公司的最好选择。CSR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可能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公司特征的影响。

3.基于企业战略、目标、CSR投资主题的分析

随着CSR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和企业家们发现CSR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商业利益(weber,2008),CSR逐渐被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Baron,2003)。CSR实践逐渐由“开张支票了事”的经济负担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投资工具。企业在确定CSR主题前,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环节中企业要理性审视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战略等企业定位的体现要素,综合分析企业资源、运作能力等企业能力的体现要素,客观描述企业规模、企业成长阶段、企业性质、企业文化、企业暴露度(miles,1987)、政治卷入度等企业特征的体现要素,寻找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共赢的和谐区间,选择能有效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关主题,并将其纳入现有的战略规划中。之后,要在现有的战略规划中添加CSR主题实施的战略规划,使其有利于企业阶段性目标和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只有将社会责任问题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企业才能将CSR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提升到战略层次,从企业的资源分配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CSR进行统一设计,确保CSR和企业战略目标的深度融合,使CSR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务。

结论

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竞争策略,披露CSR报告已成为发达国家公司和跨国公司的主流趋势。世界500强企业大多在订单中加入社会责任条款,要求企业必须接受并通过社会责任审核才能进入电子订单系统,明确提出供应商必须通过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才能获得订单,Sa8000认证就是有力的通行证。在国内,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观念的确立,CSR管理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已经从外在压力转变为一种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金兵,韩玉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与前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2]刘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与缺陷[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1).

[3].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4]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

[5]温素彬,方苑.CSR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6]李正,向锐.中国CSR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6(3).

[8]陈煦江.CSR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

[9]陈讯,韩亚琴.CSR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10]马金城.企业责任观的转型与层次――基于成本收益框架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9(7).

[11]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2-0131-03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定义

“会计信息化”是指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实现对会计信息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一系列过程的整合。企业将从会计信息化渠道中所获取的一手资源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从而为企业的重大的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转提供可靠的保障。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起到指导性作用。建设会计信息化系统,首先能提高企业对生产运行状况等经营管理信息的整合和解读,从而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会计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满足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关键决策时所需资料,实现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促进了企业内部业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在传统办事程序繁琐漫长的劣势上实现了跨越,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其管理程序趋于合理,还提高了企业的业务处理能力和对市场的敏感度。首先,会计信息化的深入普及为企业合理整合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实现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和科学化,其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极大的压缩了企业的成本空间。其次,会计信息化的构建为企业的信息交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为会计交流创造了互动平台,通过学习交流丰富员工工作经验和经营成果的同时,还培养了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国际会计信息化发展概况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较为发达,对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较早,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逐渐趋于国际化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库分布处理和数据的整合管理能力具有突出的优势。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数据类型丰富、安全机制成熟的几大特点。其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产品的运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是具有极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其更新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很明显,国际较为成熟的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经验和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很值得我国学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学习。

(二)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外部阻力限制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脚步。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方向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作为一门融合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会计学科,以传统会计核算为基础,并不断与时代化元素融合,实现业务核算和财务处理过程的高效化。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会计信息化通过将会计信息与会计工作进行融合,在互联网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成为企业管理者获取所需信息的主要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信息保障,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背景下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于会计电算化的“孤岛”现象。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从而实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与其发展相融合的发展目标。

三、当下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外部环境建设不足

企业应该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建设工作,通过外部环境的不断深化改革为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目前大多数企业注重其在经济市场体制下的份额占有率,忽略了对其会计信息化外部环境建设的重视,导致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环境较为混乱。当下中小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缺乏经验,这就导致了在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加大整治力度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之生产运营的过程中资金成本有限,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荷。因此,政府应当扮演好法律纲领的执行者,从而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打破这一僵局的重中之重。

(二)企业缺乏会计信息化意识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外部阻力限制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进军脚步。目前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意识不够明确,企业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的执行工作更是敷衍了事留于形式,导致现有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其职能作用被压制,还造成企业在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一弊病,如何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成为突破口。由于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为一体,企业决策人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无疑为会计信息化的深入普及提高了难度。然而不置可否的是,打破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僵局,从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入手成为必然。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良莠不齐

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会计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基础条件,由于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和应用涉及广泛,这就需要参与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优质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不能满足现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人才输出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落差大大限制了会计信息化更深层次的向当代会计行业的渗透。当下大多数企业忽略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导致企业只能退而求其次。衡量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判定标准不只是相关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技术和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还需要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从而实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与其发展相融合的发展目标。然而目前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因此对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还处于空窗期。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较低,仍需要不断提高和培养。大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将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到工作中,加之对财务软件的掌握程度较差,限制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四)会计信息化安全保障工作有待提高

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对会计信息化深入普及的外部稳定环境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化状态下其网络环境的安全防范工作的管理,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将会导致企业的核心信息外泄,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当下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处于初期阶段,黑客和木马病毒的攻击导致企业内部系统瘫痪、数据遗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使企业内部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一定的抵触心里。因此要想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当代社会得到深入的普及和应用,加强防范工作建设成为必然。当下存在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专业人才得缺失,导致对信息档案的管理不当,相应的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统计,信息系统的落后导致传递过程中可用数据的延误、输出的数据文件不够完整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解决会计信息化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对会计信息理论研究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疑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该方面人才的匮乏加之外部环境建设工作的缺失,导致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处于空窗期。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还未形成良好的氛围,适应于我国的理论体系刚形成雏形和大概的轮廓,在结构和内容上还不够合理有待完善。因此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加强对理论体系的研究,理论体系作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母体,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和完善为其发展探索的迷茫期指明新的研究方向成为必然。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意识,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理论工作研究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着手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建设

为加快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首先,需要政府要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比如,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以互联网为中间媒介增设企业融资信息、管理信息、运营信息和招商信息的网站。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和相关执法机构在外部环境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建立形成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信息统计筛选平台,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据库,实现对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的投资成本,为其提供国际国内市场的最新动态。其次,政府扶持下的鼓励政策和技术支持,为企业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产品信息提供了相对便捷和准确的渠道。尤其是要鼓励引导形成由政府和中介机构和各大it开发商一起参与建设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通过合作机制实现利益捆绑,从而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强化企业会计信息化意识

目前企业内部管理者和经营者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定位不够明确,大大限制了会计行业实现信息化的职能和效应。因此,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外出学习交流,或在企业内部展开学习活动。其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应用将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的交互,实现信息管理的智能化。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自身必须提高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可操作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形成建设会计信息化的意识,积极鼓励大众参与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之中,才能做到上行下效,在企业内部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机制。第三企业要引进具有会计信息化意识和相关工作经验的成熟型人才,人才的储备为开展后续工作提供了保障。

(四)注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优秀的会计人员队伍是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因此优化企业的会计人员队伍,实现对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储备工作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的招聘档次提升至国际标准,通过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并通过学习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先进技术的掌握水平,将先进的通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推动企业的转型,促进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智能型”过渡。其次,各单位各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相关的会计人员参与到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来。培养员工学习会计信息化工作知识的意识,从而强化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是其结构构建的基础,同时强化其理论研究工作能为其发展的迷茫期提供指导性方向。第三,企业要注重培养集先进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内部构建科学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可行性基础条件。

(五)促进会计信息化安全工作的建设

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工作在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当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会计信息化风险的控制工作也存在着诸多的纰漏。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因此在硬件优化和软件配置两个方面共同着手建设,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优化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促进其设计和技术的提高为后期构建相对安全稳定的数据库提供支持和保障。其次,通过提高技术操作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工作,从而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安全体系。比如企业可以提高其内部的防火墙建设、加强计算机的病毒防范体系的完善工作、同时企业要注重对其网络漏洞监测和攻击防范系统的监管和维护,将加密技术引入信息化安全工作的建设中来。第三,为了从根本上落实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落实状况,企业需要从根本上形成相对系统科学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办法,解决长期以来会计信息档案归档混乱,信息整理提取不及时等问题。

结论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弱,外部因素对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必然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具有极高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黄金信息,不仅节约了企业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的过程,还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方向做出指示,同时也为企业抢占市场提供了准备时间。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冯瑜.大数据时代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7):334

[2]张县平.高校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建设思考[J].时代金融,2015(14):170-171

[3]刘晓静.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5(9):45-47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重要性;现状;发展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1)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重要性。通过给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就叫做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管理会计的价值原理是通过管理者为企业提供企业内部的规划、企业的评价、承担企业责任和确保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并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计量、归纳、分析、传递和确认,以此来确保企业最大利润的实现。因此要想在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重视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物流管理中,通过对物流成本的分析,来进行预测、规划和决策,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来提高企业效益。第二就是管理会计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利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管理会计加强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从战略的高度来使总成本降低。(2)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在我国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性体现在只用于产量大、工艺成熟以及成本较稳定的企业身上。并且在我国企业的应用仍很受限制,相关的理论并没有在企业管理中付诸实践。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企业的管理会计意识不够。我国企业很多只是一味追求生产,并没有看到管理的重要性,观念较为陈旧,因此缺乏相关专业人员,造成现有人员理论素养不高,更别说实践能力了,这可以说是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首要原因。二是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理论是西方兴起和发展的,我国只是单纯的引用,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结合我国企业自己的具体状况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理论著作稀少,而且研究领域狭隘、信息相对于西方较为落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缺乏理论素养高的研究人员;没有做到理论与我国企业实践的结合,理论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形成不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最后就是管理会计学的研究人员没有深入到企业的内部,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理论成果。三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更多的是以财务控制为主要手段,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然而现在企业不只需要相关的财务信息,还对经营信息有要求,管理会计需要转变战略。会计人员知识的缺乏,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收集信息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加之现在信息化速度加快,大量关于企业发展的资料繁杂,决策人员不能从这些繁杂的信息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支持,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影响了企业发展。所以管理会计不能有效提取信息也影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价值的实现。

二、实现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1)加强专业理论研究。由于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大多是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很少有自己的专业理论成果,应积极引导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比如高校的专业开设和专项研究,开展学术会议,进行研讨,集合大众智慧;国家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根据我国自己企业情况进行研究;另外还应重视理论结合我国企业具体实践,提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研究理论,而不是对西方理论的照搬照抄;我们还要对现有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和评价,做到发扬优点,摒弃缺点。这样才能真正上利用到管理会计给我国企业带来效益。(2)专业管理人员培训。专业人员的缺乏会导致理论研究不够,不能联系实践,不能好的管理企业提高企业效益,因此加强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就至关重要。首先可以设立管理会计师的职务,完善考试制度,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试和资格,这样可以提高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地位和热情;其次在高校中应改革现有课程,做到与实践结合,做好高校专业人员的实习安置;最后,进入企业管理会计的专业人士也应经常进行培训,做好继续教育。(3)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现在社会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的时代,作为管理会计也应跟上时代潮流,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做到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信息是决胜的前提,如果企业不能好的获取、提炼和分析信息,是不可能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应用计算机的加入,可以解决管理会计中繁杂的计算和分析,也可以确保计算的准确度,减少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应着重开发管理会计的相关软件,促进管理会计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随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运作中的作用,我们应看到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价值,解决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兰波.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197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6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目标;利益相关者;契约理论;信号理论;企业社会责任。

1、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

①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出现于会计早期阶段,公司制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这种观点成为一时的主流观点。受托责任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提供会计信息用于反映履行受托义务的情况,强调了对委托方的责任的理念,受托责任的实质是产权的责任,产权必须公正,可核查,以维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所以对会计信息可靠性更加重视,历史成本是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选择的基础,为了准确,及时地反映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尽量准确。

②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逐渐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决策,所以相比传统的历史会计信息,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未来会计信息,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能为投资决策服务。决策有用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会计要以提供决策所用的信息为目标,会计更关心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能否起到为决策服务的作用,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只求信息的数量越多越好,不太关计信息的主观程度。提倡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选用,特殊情况下还可使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不太在意会计信息的准确度。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除了企业的股东、债权人之外,还包括经营者、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当地社区、竞争者等。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而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对所有权的拥有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利益相关者权益得到应有保护的理论依据。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就要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会计应以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反映他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从而促进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应当是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期望影响披露政策。管理层如果希望寻求持续的成功就必须迎合和满足股东们的需要。股东的控制力越强,企业因股东意向而做出的调整就越多,从而也就决定了会计的披露内容和程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会计信息可以被看作是股东和公司之间讨价还价的对话形式。为了获得了股东的支持,信息成为一个可以利用的主要因素。为了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公司管理层与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需要对话,然而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公司年报自愿披露相关信息。

3、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委托理论。委托理论下股东和经理人都被假定为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股东不象经理人只追求尽可能多的报酬,股东更关注企业是否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因作为人身份的经理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直接进行经营的优势及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以牺牲委托人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身报酬最大化。“契约是减少这种冲突的一种途径”。委托人与人可以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具有激励约束机制的契约来限制经理人员对额外利益追求的行为。委托人通过与经理人签订的契约来对经理人进行监督。因此,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契约的存在将促使公司披露相关信息。

4、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也可以细分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两种观点。

①信息不对称理论。

经济决策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信息。一般情况下,与决策相关信息越多,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越高。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持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他方的信息由于验证成本昂贵而在经济上不现实。各种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投资者和信贷者会要求更高的资本报酬,导致企业筹资活动的困难和成本的上升。

②信号传递理论。

根据信号理论,企业的内部人比外部投资者更为直接地了解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投资机会和盈利能力等信息,但他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机制向市场传递这些信号,向外部投资者表明企业的真实价值,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投资者才会理性地利用这些信息对公司发行的进行定价。业绩好或股票价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会更多地进行自愿披露,以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准确信号,从而显示公司的实力或表明公司的股票定价是偏低的,通过信号传递将其与那些业绩较次的公司区分开来。充分而可信的披露将减少投资者对公司前景判断的不确定性,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继而引起公司市场价值的提高;而那些业绩较差、股价被高估的公司则不会有动力进行自愿披露表明未来真相。资本市场的竞争性使得竞争中的任何一方的沉默都会被认为是在隐瞒不利消息,因此业绩一般的公司为了避免投资者对自己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会自愿披露相关信息,信号显示的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那些业绩最差的公司不再发出信号来显示其价值为止。证券市场信号显示的结果不仅将不同质量的公司进行了区分,而且强化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7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困境;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都对自身发展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并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因为其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要对自身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与此同时还要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会计能否正常运行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其对企业的经济交易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不仅为做好本次交易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且还会为下一次交易提供可参考的数据。如果企业会计基本上被专业财务软件(如金蝶、用友等)和eRp所取代,并对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和分类,最终便构成记账凭证。实际生活中,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现介绍如下。

(一)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信息安全设施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购买了计算机和打印机,并且有超过50%的企业还购买了专用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信息建设工作已初具规模,但在企业会计信息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网络安全隐患最为突出。

2.政策法律因素

企业会计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新型领域,要想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就要重新建立相关法律和规范,但是我国在该方面还未出台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并且相关国家制度文件也未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进行明文规定,基本上还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而且相关领域如网络安全、电子交易、知识产权保护、支付信用等制度也有待完善。

3.社会服务体系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以整个社会环境的基础为基础,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在企业内部无法直接完成技术开发、人员培训等活动,一般都需要外部相关机构的支持。但现阶段我国相关的行业发展还不健全,无法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环境因素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管理因素

大部分企业的思想还比较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而且基本上是最高领导人说了算。但是这些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因此,这种落后的管理思想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没有得到充分支持,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受阻,甚至仅流于形式。

2.成本因素

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于一些资金有限的企业来说将会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初期不仅要购置相关的软件和硬件,而且还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低、实力弱、信誉差等问题,造成融资比较困难,以至于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建设费用;此外,会计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几个月或者几年,有些甚至更长,在实施之前如果未对其施工进度进行有效规划,将导致项目的延期或失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设成本。信息系统建立后,还要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这也会导致一些资金有限的企业无法确保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3.人力资源因素

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因素一般包含人才和培训量方面。会计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导致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受阻,其一般是因为中小企业业务品种单一,经营规模小,无法向大型企业一样组建自己的it团队,这给财务软件的引入和使用带来了较大难题。此外,由于资金限制,中小企业无法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无法制定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失,阻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信息化会计理论研究滞后

如今,大部分企业会计人员对信息化会计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认识,认为其只是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和系统化,并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目的,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企业满足于现状,不认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甚至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都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些大型企业虽然发展规模比较大,但管理思想落后,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主管领导人没有意识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在理论方面,我国关于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传统的会计管理理论中有没有涉及到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内容,理论上研究的不足也是影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是建立在二维坐标上的,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工作将无法开展。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在信息化环境中,企业会计信息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中,企业会计信息发生了外延,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变得模糊,这导致传统会计管理中的会计假设难以成立,必须重新设定;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加不稳定,企业随时都有破产的可能性,而传统会计管理中则假设企业是持久经营,这明显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符;第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会改变时间对会计行为的限制,从时间上改变财务管理的状态,使其由静态变成动态,从事后达到实时。此外,在传统会计假设基础上构建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无法满足信息时展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二)财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

企业在生产、预测、销售、控制等环节的经济活动中,经常会有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三流”进行有效控制,但实际研究发现,仅依靠财务部门的控制是不够的,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借助软件来加强对“三流”的管理和控制,并将信息化软件应用到企业管理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以确保财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顺利衔接,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一体化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因为自身管理意识不到位、人员缺乏、资金短缺、业务链脱节等原因,无法将企业的财务发展和业务发展同步,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行。现阶段,在网络环境下,很多会计信息都是通过网络传输完成的,这虽然加快了会计信息传输的速度,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即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一问题是企业必须要解决问题。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逐渐被所谓的电子符号所替代,并且纸介质被磁介质替代,而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签字盖章等确认手段已经逐渐消失,这样将会导致网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遭受质疑,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在使用网络进行会计信息交流时很有可能会遭到恶意攻击,但因为网络是处于开放性的环境之中,很难对其进行控制。此外,在企业内部,如果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控不严格,也会造成信息泄密或者被滥用的情况,这样将导致企业财务数据无法实现实时共享。

(三)会计信息化观念淡薄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今,信息化一词已经被各个领域所熟知,但是由于受到人员、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企业无法完全进入到信息化观念中,缺乏现代信息意识。而企业传统会计观念认为会计信息化仅是一种会计工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完全隔绝于企业外部社会信息系统。因此,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化观念比较淡薄,无法全面实现会计信息化操作,无法适应时展的趋势。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观念缺乏透彻的认识,仅将其简单地理解为购买会计软件、拥有电脑等设备即可,从而出现了重设备而轻信息的局面。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在表面上,对一些方面的建设仅属于跟风行为,并未起到其真正的作用。

(四)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的支持,他们不仅应掌握和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掌握网络技术,熟悉计算机操作过程,还要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简单维护。因为,企业会计信息核算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求核算过程必须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如果出现问题将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目前,有些高校的专业建设仅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到网络技术的研究,这将导致专业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相关方面的内容并未完全了解和掌握。真正的网络技术、金融信息技术、会计理论和实践建设逐渐减少,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落后,也会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创造性,而且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虽然有些优秀的财务毕业生,但是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而选择一些大型企业或国际企业,很少会选择基层一线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对从业人员具有技术性的要求,同时还要求他们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对策

(一)更新信息化理论与理念

在企业会计信息建设的过程中,要改变从业人员传统的会计管理理念,培养其会计信息化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潮流。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会计主体的培养,使其能适应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会计管理,还要建立项目清算制度,确保项目能顺利完成,同时,还要将这些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客户的需要以及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

(二)积极引导与完善法律规定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政府支持,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帮助。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时,经常会遇到观念、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此时就需要政府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市场管理等手段来制定一套与市场运行和发展相适应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标准。这不仅能大大降低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同时还能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行为,从而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三)构筑网络安全平台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只有保证网络的安全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此外,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首先,要保证硬件系统的安全性。要保证硬件设备的质量过关,同时还应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并确保电源供电的安全稳定,委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其次,构建网络安全防火墙,根据需求配备相对应的杀毒软件。最后,应设置权限,只有获得访问权限之后才允许实施。

(四)加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如今企业间的发展和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同样如此。一个企业只有拥有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进而在市场和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步。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主要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以逐渐壮大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队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第二,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相关内容包括会计学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会计操作技能等,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他们掌握扎实的会计学基础,而且还能对会计信息化软件有个熟练的运行,从而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四、结语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而企业要想符合时展潮流,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所以,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有个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和解决措施,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水平和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强.我国会计信息化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46-47.

[2]熊映红.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6):88-89.

[3]王英.浅析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2(7):102-103.

[4]王培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基于财政部2011年度企业会计信息化问卷调查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3):45-46.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8

[关键词]家族企业;信息透明度;企业价值;去家族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2-0019-09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其中大多数为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未来发展,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关于家族企业的治理与发展,已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股东套现的案例时有发生,根据数据显示①,2014全年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股份大约金额为2500亿元。大股东的集中套现,表明股东看空公司的发展前景,以至放弃企业。而与此相反,有些家族股东创业多年,依旧控制企业,使企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家族成员股东的不同选择,导致企业未来走向截然不同。什么原因促使家族股东的放弃或坚持?这些动因作用的原理和路径如何?如何导致家族企业南辕北辙?为什么大股东提前减持套现而小股东却后知后觉?大股东套现是否与家族企业的某些特征变化有关?

目前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之间的差异,少有文献考虑到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之间的转换问题,尤其是家族企业的未来走向。家族成员创立企业并推向市场,不可否认希望家族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的绩效将会影响家族成员的选择。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组织,需要科学的管理和专业化的运作,从长远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来说,家族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引进专门管理团队和职业经理人,从而迫使企业中的家族人员脱离经营管理工作[1]。引入了家族外的高层管理人员,一些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行为可能得到抑制,如家族成员的在职消费,将私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等[2]。因为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得以流动,内部股东依靠信息优势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会相应减少。

Villalongaetal.(2010)的研究将家族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类是追求自身的“控制权私利”[3]。在“竞争优势”理论框架下,认为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利益都可以达到最大化。在家族成员的监督下,企业的第一类成本降低;同时,家族成员将自己看作是家族产业的管家,因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己任,并且不会以损害非家族成员的投资者利益为代价攫取自身利益。在“控制权私利”的理论框架下,控制性股东或者管理者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从而达到家族利益最大化的目标[4]。也就是说,从“控制权私利”的角度来看,家族控制仅仅对家族成员是有效的,控制权私利也是家族控制的因素之一[5]。“竞争优势”和“控制权私利”两种理论分别说明了家族企业治理的理论依据,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下,这两种家族控制型的理论对我国家族企业有何影响?哪一种假设框架占据了主导地位,又是如何影响家族企业未来的走向?目前还没有研究给出合理的解释和经验证据。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步得到治理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是成熟、完善资本市场的特征,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资本市场发展完善的要求。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处于不同的具体环境,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企业外部市场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家族企业更愿意使用家族内部人员,这样可以避免商业秘密泄露,信息的模糊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使企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在外部市场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家族成员可以利用信息的模糊性,损害企业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追求家族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信息透明度对企业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

在“竞争优势”的假设中,家族更加注重企业的生存与长期效益。为了生存,家族企业具有天然的求稳心态,会避免风险较高的经营行为。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企业不会纠结于短期绩效,更加注重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持续经营。目前多数家族企业仍然处于创一代管理阶段,创一代建立企业,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在上市之初通常会有诸多的规划,他们对企业的发展眼光更加长远,更加重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长期投资[3]。而且,创始家族将企业看作可以传承的事业,也更加注重稳中求胜[6]。当信息透明度较低时,企业受到的外部干扰较少,可以不受短期绩效的影响,专注于长期发展。在“控制权私利”的假设中,家族利益高于其他目标,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因此家族成员不愿意将经营管理权分散出去,同时还会抑制外部投资的进入,尤其是机构投资者[7]。家族成员只关注自身利益则企业的价值就会受到损害。在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的情况下,家族成员获取家族利益的行为更难为外界知晓,企业价值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家族成员更加关注家族利益,势必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前景和持续经营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见,家族股东不同的战略选择,使得家族企业的经营走向不同,本文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的研究,分析在目前的转轨经济环境中,家族和企业如何选择。

在上述的两种家族控制理论框架下,本文试图回答以下3个问题,首先,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促进还是阻碍了企业价值的提升?其次,家族企业的走向是否受到企业价值的影响?最后,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是加强还是缓解企业价值对企业去家族化的影响?

本文可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本文针对家族企业去家族化的问题研究,将企业去家族化现象分为成了完全退出(即放弃)和放弃经营管理权两类,从而将家族企业去家族化的研究由股权比例研究层面推进至经营管理层面,更加深入企业内部,较全面地揭示了家族企业的发展路径,突破了现有的家族企业的静态状况研究。第二,本文为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理论和“控制权私利”理论提供了中国本土家族企业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发现了我国家族企业的内在追求的主导框架。第三,本文分析了家族企业未来走向的理论依据,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家族企业做出决策。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国家族企业的价值与走向,丰富了与家族企业相关的文献。

以下章节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检验与讨论结果;第五部分是得出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信息透明度与企业价值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家族企业的控制与绩效进行了很多研究,代表性的理论有“竞争优势”和“控制权私利”。两种理论各具特色,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及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体现[3]。我国家族企业已有30年的历史,成长状态各有不同,在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上述两种理论哪种起主导作用则取决于处于控制地位的家族,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使得其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加重要,我国家族企业各具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行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两权合一,家族成员控制并管理企业使得企业管理层更加扁平化,有利于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更为快速的反应,因此具有更好的绩效和更高的潜在价值。即使家族企业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家族成员处于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的考虑,也会监督管理者,尽可能的将第一类成本降到最低。有学者研究表明,企业较低的信息透明度为大股东提供了监督管理层的机会[7]。家族成员在企业内部充当监督者的角色,他们的信息渠道更加畅通,能够快捷方便的收集有利信息并且监督其他企业人员[8-9]。因此,在信息透明度较低的情况下,家族成员对企业的监督可以替代外界的监督作用,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运营和发展。利用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监督管理层,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相关成本(例如披露成本),还可以保护企业内部信息和商业秘密。另外,家族企业的创始人与企业不仅有经济利益上的联系,还有非经济利益的关系。家族企业特有的社会情感财富(Sew)使得家族股东具有很强烈的经济和情感动机维护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升企业未来价值[2,10-11]。此时家族股东与外部股东基于同样的出发点,为提升企业治理效率与中小股东共同努力,共同承担发展壮大企业的责任,提升企业价值。

然而,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内部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形成“控制权私利”[3,12]。较高的信息透明度可以减少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因此信息公开被视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成员有强烈的动机限制企业的信息流动,如为防止自身的控制权私利和家族利益收到影响,家族控制性股东会通过披露有限信息或过时信息来掩盖企业财富或者防止外界干预[13]。同时,还有学者发现控制性股东为了其自身利益的也会限制公司的透明度[14]。家族企业相关的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披露,妨碍了外部投资者及时获取信息,从而为家族成员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提供了机会[12]。由于企业的信息不透明,家族控制性股东便可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控制权私利,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和企业利益。因此,在“控制权私利”的理论框架下,家族成员保持企业较低的透明度的强烈动机是获取私人利益,以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攫取企业的财富,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价值也随之降低。鉴于以上理论,本文提出竞争性假设1。

假设1a: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越低,企业价值越高;

假设1b: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越低,企业价值越低。

2.企业价值与去家族化

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以营利为目的创建的企业更是如此,投资者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家族企业亦是如此[15]。虽然家族企业中存在着非经济的情感关系,但企业健康的发展与良好的价值表现,使得家族成员的投资获得丰厚回报,是创始家族创立企业的初衷。所以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追求经济目标是家族企业运营的主要动机。

andersonetal.(2003)认为业绩不好(或者预感到企业业绩不好)的家族企业非常可能出售他们的股份[8]。当家族股东对企业的未来前景缺乏信心时,很有可能放弃家族企业。由于家族成员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影响企业家族成员的决策。也就是说,家族企业是家族成员为了实现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而形成的契约组织。该组织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体系,经营业绩是企业运营是否有效率的体现[16]。较差的经营业绩说明企业运营方式有待提高,以及有必要进行组织变革。

在“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中,家族成员也是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家族企业利用自身管理扁平化的优势快速获得市场份额,赢得较好的企业经营绩效。伴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家族原有的优势已不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利益,家族控制很难维持企业以较好的状态发展,此时家族企业便会引入外部经理人或者转移企业的控制权,向企业注入新的资源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权向家族以外的成员转移,逐步实施去家族化。在“控制权私利”的理论假设下,家族成员更倾向关注其自身的利益[3],而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又息息相关[17],当企业利益影响到家族自身利益时,家族成员会逐步脱离与企业的关系。目前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我国资本市场,外部治理环境还不够完善,有些企业将自身利益和关系网络作为经营目标,急于致富,追求规模和利益最大化[18-19]。当企业利润空间较小时,家族自身利益目标也无法保证时,家族和企业的关系就会慢慢淡化。

一般来说,企业价值②是企业绩效的综合表现,可以体现企业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能力,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20]。而且,企业的价值也包含了对企业未来的预测和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判断,与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直接相关[21],既包含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包含有形资产的价值,是企业整体价值的体现。本文采用企业价值作为衡量变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家族企业的价值越低,家族企业越倾向于去家族化。

3.信息透明度、企业价值与去家族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逻辑,我们考察在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下,企业价值与家族企业去家族化的关系是否被强化。andersonandReeb(2013)的研究发现由于家族成员对家族企业的了解远多于外部投资者,同时更加专注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家族成员由此信息优势获得的利益可以满足其要求[21]。这可以抵消企业对外多元化投资所获得的利益,而且吸收外界对家族企业的投资会分散家族企业的股权,这导致家族企业更愿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企业内部信息的模糊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公开化程度越来越高,当家族企业不能凭借信息不对称获得额外利益时,便会寻找其他途径增加效益,例如进行多元化投资,将资金将从家族企业中退出转向其他企业[21]。与此同时,也会有其他的投资进入家族企业,分散了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控制。

在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框架下,家族企业较低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也阻碍了竞争对手由披露获取企业的私有信息,同时为家族成员提供了更好的监督环境,使得家族成员更有效地经营管理企业[3]。一方面家族企业的内部信息得到保护,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优势获取效益;另一方面,在较低的信息透明度下,与外部监督相比,家族企业自身的监督具有适用性因而更有效③,家族企业更倾向保持家族控制与管理。随着企业不断的成长,家族治理导致了企业发展的瓶颈[18],引入外部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分散了家族成员的经营管理权,同时提高了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当信息逐渐公开透明化时,外界对企业的跟踪纷至杳来,企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家族成员对企业的监督和决策也会受到影响,若预期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好,则家族企业会倾向进行去家族化。

在家族企业“控制权私利”的框架下,家族企业内部的家族成员将家族利益奉为首要,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多种渠道转移公司财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22]。当家族成员无法从企业中获利时,则会逐渐脱离家族企业。较低的信息透明度使得家族成员可以在较为隐蔽的环境下,利用企业内部相关治理机制,通过掌握的超额控制获取控制权私利。经常不乏大股东套现的新闻④,则是由于信息不透明,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有学者研究发现,家族成员担任关键职位(例如,董事会席位控制或高级管理职位控制)会增强家族成员获取私利的行为[22-23]。当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时,家族成员获得控制权私利的途径和渠道会受到影响,减弱了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联。另外,由于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内外部获取信息的时间差减小,内部股东不再能利用相应的信息优势获得控制权私利,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动机就会减弱。因此,在“控制权私利”假设下,随着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家族成员的这种自利行为会得到抑制,使其不会轻易脱离企业,则家族企业的去家族化进程也会放缓。由此我们提出竞争性假设3。

假设3a:较高的信息透明度会强化企业价值对家族企业去家族化的影响。

假设3b:较高的信息透明度会弱化企业价值对家族企业去家族化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目前家族企业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这也为家族企业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已有文献[24-25];界定家族企业的标准为:①企业的创立者或者实际控制人为个人或者家族;②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由家族成员担任。该定义的关键含义是,无论所有权还是经营管理权,都由家族成员控制。我们选择了2005~2014年间的初始样本,在剔除数据缺失的观测值后,最终样本为2700个公司―年度观测值。通过人工收集整理企业的年报,得到了家族成员任职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的相关数据。企业的跟踪分析师人数的缺省值采用0处理,因为没有相关分析师的记录,也就没有分析师在跟踪。其他的财务和治理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对所有的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样本的winsorize处理。

2.研究变量的定义与模型建立

为验证上文中提出的研究假设1,我们构建方程1。

Firmvalue=α1transparency+α2ControlVariabies+ε

为验证上文中提出的研究假设2和竞争性假设3,我们构建方程2。

transfer=β1transparenct+β2Firmvalve+

β3transpanrecy*Firmvalve+β4ControlVarisbles+δ

被解释变量(transfer)为二值变量,企业出现去家族化现象则为1,反之为0;企业透明度(transparency)采用分析师跟踪人数衡量;企业价值(Firmvalue)采用tobinQ衡量。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家族企业的去家族化现象,由于本文对家族企业的定义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另一个是企业管理者,即董事长或总经理。因此本文也分两种情况来衡量家族企业的去家族化,第一种情况是是实际控制人的更换,只有企业更换的实际控制人不属于家族成员,那么该企业被认定由家族企业变成了非家族企业;第二种情况是在第一种情况的基础上,如果企业出现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的更换,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在家族成员以外的人手中,本文也认定该企业进行了去家族化。我们使用二值变量衡量去家族化,并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分别检验。当企业出现去家族化的现象时赋值为1,反之为0。

信息透明度根据企业的分析师跟踪人数衡量,企业价值采用tobinQ作为衡量变量。控制变量引入了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营运资本能力(operate)、发展能力(Develop)、风险水平(Risk)、获利能力(profit)和上市年限(Gap)。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报告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去家族化的情况是完全转让,大约占比36%;第二种去家族化的情况是引入外部投资者和完全转让,两者一共占比61%,说明引入外部投资者的家族企业占比大约是25%。可见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依然采用家族管理企业。

表3列示了家族企业进行去家族化之前,其绩效与其他家族企业的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在家族企业去家族化之前,企业的资产报酬率(Roa)约为-0.004,显著低于其他家族企业的资产报酬率0.052;企业的权益报酬率(Roe)约为0.031,同样显著低于其他未去家族化企业的Roe均值0.083。说明了家族企业去家族之前,其绩效已经显著落后于其他企业。

2.实证结果与分析

(1)信息透明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表4报告了分析师跟踪人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以看出,分析师跟踪人数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信息透明度越高,企业价值越高。这表明了家族企业较低的信息透明度可以保护企业内部信息,家族成员对企业的监督要好于信息透明时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结论验证了假设1b,说明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多数符合“控制权私利”的假设。出现这样的结论一方面是我国制度环境的因素,由于私有产权保护程度较低,家族成员只能顾忌眼前利益而不考虑企业长久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家族企业是家族成员拥有的集体产物,企业发展越大,家族成员越多,搭便车现象越严重,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多。

(2)信息透明度、企业价值与去家族化。

第一种情况下,企业信息透明度、企业价值与去家族化的关系。表5报告了只有企业完全转让才被认定为去家族化时,企业信息透明度和企业价值与家族企业去家族化直接的回归结果。模型1中企业价值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企业价值与企业转让之间没有显著关联。这种情况下,假设2没有得到支持。模型2中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回归系数为正,并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信息越透明,企业越倾向于去家族化。这表明,分析师跟踪人数与企业去家族化显著正相关,企业的信息越透明,家族企业的去家族化越明显。表5中的模型3报告了分析师跟踪人数和企业价值的交叉项对企业去家族化的影响。可以看出,企业价值系数为正,但是分析师跟踪人数和企业价值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较高的信息透明度减弱了企业价值对去家族化的影响,该结果符合假设3b,说明我国家族企业符合“控制权私利”假设。

第二种情况下,企业信息透明度、企业价值与去家族化的关系。表6报告了当家族企业引入外部管理者时,信息透明度和企业价值与家族企业去家族化直接的回归结果。从模型1和2可以看出,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的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企业的信息越透明,该企业越倾向于进行去家族化。模型1中,企业价值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企业的价值越低,企业也倾向于进行去家族化。因此第二种情况下假设2得到支持。这说明,企业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增加减少了家族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不对称程度降低而得到的利益减少,增加了家族成员未来的利益风险,从而增加了企业去家族化的概率。在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Size)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家族治理比较适合规模较小的企业,对于较大的企业来说,家族管理可能会力不从心,这与以往文献的结论[26]是相同的。

表6中的模型3报告了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对企业价值与企业去家族化关系的影响。可以看出,企业价值的系数为正,信息透明度与企业价值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信息透明度减弱了企业价值对企业去家族化的影响,假设3b得到支持。该结论说明了在“控制权私利”假设下,信息透明度减弱了企业价值对去家族化的影响。

家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结论说明了目前我国的家族企业多数是符合“控制权私利”假设的,这与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前企业价值较低的现象是吻合的。也就是说,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资本市场的信息公开,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家族企业更好地发展。

(3)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后企业绩效比较。以上的研究说明了我国家族企业多数服从“控制权私利”理论框架,并且说明了信息透明度有助于家族企业的去家族化,那么去家族化后企业绩效是否提升。表7和表8分别列示了第一种去家族化情况和第二种去家族化情况下资产报酬率(Roa)和权益报酬率(Roe)的比较。

表7列示了在第一种去家族化的方式下,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前后的绩效变化。可以看出,企业更换实际控制人之前,资产报酬率(Roa)的均值约为0.013,与进行去家族化后的企业资产报酬率(Roa)0.019相比,并没有显著区别。权益报酬率(Roe)的均值约为0.054,低于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后的权益报酬率(Roe)0.076,结果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该结果说明当家族企业更换实际控制人(转让或出售)时,企业绩效的提升非常微弱,甚至没有显著变化。

表8列示了在第二种去家族化的方式下,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前后的绩效变化。可以看出,企业在引入外部经理人之前,资产报酬率(Roa)的均值约为-0.004,权益报酬率(Roe)的均值约为0.031,显著低于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后的资产报酬率(Roa)0.027、权益报酬率(Roe)0.082。该结果说明当家族企业吸收更多的外部专业人才时,企业的绩效水平明显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9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原则;策略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如今,我国信息科技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这对于现代会计来说无疑是营造了一个完备的信息技术条件[1]。从目前来看,我们如何应用这样的信息技术条件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综合性管理水平,进而能从根本上升华企业的最大利益就成了我们所要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笔者在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在这其中,如果要想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最为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让企业财务进行集中管理,从而能使得企业资源可以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新时期我们深入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会计信息化建设原则分析

1、关于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建设综合性强的基本原则

通常来说,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包含了传统会计行业的各个领域:1)记账;2)报账;3)预测;4)决策;5)计划;6)控制等等,其中会计的基本信息原理和信息技术综合作用下将会使整个会计流程进行重整[2]。另外,笔者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光是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更要从实际出发应用现代网络和通讯的高新技术手段,进而构建整个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2、关于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建设要遵循双

向交流和多项交流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企业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之后,企业数据将高度自动化处理,信息也将高度共享。企业要通过网络获取必要外界数据,也需要获取本企业发展的大数据[3]。

3、关于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要遵循动态发展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讲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整体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具备动态性的特点的。换而言之,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传统会计发展的里程碑,是一次质的飞跃[4]。会计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引发对会计规则的挑战,进而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

4、关于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要遵循智能化的基本原则

相关调查研究资料进一步显示,会计信息化建设必要的依赖方式是信息系统,综合性的包括了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现代化多重手段[5]。笔者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还是人,要知道,任何管理和控制分析的根本都必须依靠人来进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看出,会计信息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讲打造的是一个人机交互的智能型系统,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且实用。

三、新时期会计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1、关于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首先来说,我们要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使其从理念上进行转变,从而能够建立必要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要从根本出发,让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化到来的必然趋势[6]。这实际上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更是企业未来的发展的重要倚仗。其次来说,企业要重视内部会计信息管理机构的建设,从而能确实的指定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2、关于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在深入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情况之后,企业要想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大的角度入手,加强会计信息化教育投入,推动会计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从而能培养我国现阶段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内部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造一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多层次、高水平的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管理队伍[7]。

3、关于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进程推动企业会计发展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一些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之后,相应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处于了相对停滞的状态。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要知道,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有共通性。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信息化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缺乏企业信息管理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导致信息数据在企业内部外部的共享环节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整体需求。所以说,我们要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建设两者同时抓,从根本上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管理发展速度,从而使得整个企业的三大环节(包括财务环节、业务环节、生产环节)实现一体化,准确打造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对接环节,进一步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新时期的会计环境也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可谓是势在必行。从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在很多领域上都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内容。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茁壮发展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作者:汪敏姿单位:萍乡市汽车工程技工学校萍乡市交通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曹凌云.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9,06:25-27+30.

[3]白茹兵.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J].商业经济,2013,03:106-107.

[4]方卫东.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6:67-68.

[5]吕海林.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12:160+162.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篇10

关键词:信息生态理论;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实施

企业信息系统作为重要环节,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面对信息化浪潮,绿色生态意识随之产生并延伸至社会各领域中,生态观念日趋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改变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更新传统管理思想,建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1运用信息生态理论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信息生态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信息生态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呈现信息生态系统的相应规律,其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对信息的优化管理[1]。基于其自身的特点,信息生态学理论对社会信息进行系统把握,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理论基础。(2)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随着全球信息化格局的形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置身于整个信息环境之中,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效力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2]。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信息生态学理论有利于形成信息重复利用与共享的优势,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企业信息系统生态化运行。

2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措施

(1)进行宏观战略规划。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指导,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整体性与生态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对其进行宏观规划与设计[3]。例如在某大型企业信息系统设置过程中,考虑到部门及工作流程的复杂性,充分借鉴“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将宏观规划与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将企业整体信息和信息人纳入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之中,进行整体把握;其次进行部门规划与设计,在各部门内部普及生态观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信息生态化子系统,并将各个部门的子系统进行有效连接,保证公司信息交流的畅通性;最后进行流程规划与设计,将上述建立的子系统规划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生态性的信息层,并利用先进的技术判断信息系统与企业所处的信息环境是否协调。(2)优化企业内部信息交流途径。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处于不断流通与更新的状态,在这样的运行下形成信息生态系统横向和纵向发展的信息生态链,在信息交流与共享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例如在信息生态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信息交流途径的建立与优化,以横向和纵向的生态链为基础,结合企业的资金流、客户流和生产流的运营情况,利用链条的循环性增强系统的调节能力。(3)发挥信息人的作用。在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中,忽略了信息人的重要性。在信息生态理论的指导下,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示出其固有的弊端,不适合信息生态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因此必须依据业务需要设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着重发挥优质信息人的作用[5]。在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充分把握信息人的优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其多样性。

3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措施

(1)创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深受管理模式的影响,只有切实提高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并能充分维护企业自身利益,才能够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奠定管理层面的基础。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调整过程中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理念,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因素。同时,企业适当地调整其组织结构形态,在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以此确保其更加灵活与有效发展。(2)加强战略部署。战略部署是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有效保障,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做好全局把控,以有效的战略部署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平稳有效运转。例如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加强反馈调节系统的有效运转,定期对信息系统反馈的相关信息进行总结与分析,明确企业发展规律,结合外部信息环境的特点变革企业内部的不合理因素,从而形成良性的企业信息系统。(3)确定适宜的企业生态位。在信息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企业为了自身的有效发展必须避免各生态因子或因素的不统一情况,在此基础上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空间条件。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生态位,促进各生态因子或因素的协调发展。例如可选择区域大环境生态位,由于企业的发展受到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自然等环境影响,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特点,结合预期环境因素,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位,同时要考虑到企业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着眼现实,在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生态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化浪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及实施中存在的相应信息生态问题,以信息生态理论为依托,采取有效的措施建设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在宏观规划的前提下注重信息生态环境下信息系统开发的作用,并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生态位,推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花萍,龚怡.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企业生态系统复杂网络研究[J].情报科学,2014(12):16-20.

[2]陈海涛,马艳丽,陈博.信息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回顾[J].情报科学,2014(02):157-161.

[3]刘捷萍,李斌宁.产业经济发展与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商论,2015(32):173-175.

[4]赵兴晨,逯浩.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现代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经营者,2015(0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