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6:43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认识,并对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辩证看待,从而发现其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记录方法,是指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利用相应的方法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结构、逻辑结构,进而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对于直观事物,人记忆时的难度会降低,但包含太多信息时,对所有信息的处理与了解则比较难,易弄混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思维导图中,对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提炼出关键词,并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掌握,形成记忆。思维导图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划分方式不同,思维导图包含的具体类别也不相同,以教学为划分依据时,思维导图包含三种,第一种为归纳型,此类型中,结构化处理知识,降低知识的复杂程度,提升理解与记忆的容易程度,通常,归纳型适合应用于单元复习、考试复习课堂中;第二种为分析型,此种类型的思维导图通过对知识结构、逻辑关系的梳理,促进存在问题的解决,比较适用于新课教学中,便于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第三种为发散型,在一些发散性问题中,比较适合利用此种类型的思维导图解决。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制作思维导图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时,思维导图的制作十分重要,因为思维导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而成的,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梳理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准确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原则及方法。在制作原则方面,应始终采用中央图像,以图像贯穿思维导图始终,以将知识重点凸显出来;绘制时可采用非常多的颜色,大脑对于色彩十分敏感,当颜色鲜艳且比较多时,可以提升大脑的兴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及记忆效果;思维导图中,除了图像与颜色外,使用的线条类型、字体、字号也应该尽量丰富。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魍撤郾实姆绞交嬷扑嘉导图,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绘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

2.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1)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前预习工作,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记忆历史知识。对于历史课来说,课前预习不仅要预习新知,还应巩固旧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例如,在进行“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并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绘制出思维导图。对于课前预习环节的思维导图,教师不应设置过多的限制及过于严格的要求,而是要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以实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的目的。此外,课前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预习后,学生在课堂中更有主见,并可有针对性地聆听教师的讲解,结合教师所讲的内容修改思维导图,促使其逐渐完善,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2)在课中笔记中的应用

记笔记是多数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习惯,记笔记过程中,线形文字结构为其采用的主要形式,尽管笔记中包含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内容,但在日后的使用中存在诸多的不便。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中包含大量的信息,而且绝大部分信息需要学生记忆,学生在记忆笔记中的重点内容时,如果方法不当,效果甚微,并且会降低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辛亥革命》,主要的内容包含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生在采用传统方式记笔记时,以一二三四的方式罗列出各个知识点的背景、时间等相关信息,涵盖了该节中所有的知识内容,但由于学生忙于记笔记,不利于听课的有效开展,效果并不理想。而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后,只需提取《辛亥革命》中各重点内容的关键词,用箭头、线段等方式表示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地感受具体的教学内容,便于理解与记忆。

(3)在课后复习中的应用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课后复习十分重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并逐渐地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形成记忆。课后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后,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相关的旧知识联系,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观看思维导图,可以实现融会贯通地理解历史知识,实现掌握、记忆的目的。比如在复习邓小平理论时,由于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单纯采取传统的方式复习,记忆难度比较大,而以主干图的方式列出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再逐渐地细化各主要内容中的详细内容,促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这一理论,提高复习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灵活展示出具体的历史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理解历史知识,并形成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丽.用思维导图建构记忆与理解历史的桥梁[J].求知导刊,2016(13):115.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2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思维绘制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3.038

abstractasakindoforganizationalthinkingtool,mindmappinghasbeenwidelyusedinthefieldofeducationinmanydevelopedcountries,andeffectivelyimprovestheteachingquality.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notationandfeaturesofthemindmapandthestatusquo,andfocusesonahighschoolhistoryclassforexample,demonstratethemindmapdrawingprocess,analysisofthesignificanceandvalueofthemindmap,aimstoexploretheapplicationofmindmapinhistoryteachinginmiddleschool.

Keywordsmindmapping;historythinking;drawingandapplication

1思维导图的概述

20世纪60年代,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tonyBuzan)首创“思维导图(mindmap)”这一概念,它是从一个中心主题散发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树状图。[1]思维导图从生理学角度出发,按照人类大脑的结构特征与运作规律,将人类大脑左半球的语言、数字、顺序、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同大脑右半球的图像、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协同互补,能够帮助大脑迅速地对信息进行组织、记忆、对比和联系,然后轻而易举地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富有色彩的、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示。

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2]

思维导图的制作可采用手绘,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利用Xmind、mindmanager、Freemind、mindmapper等专门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绘图。目前,思维导图已经受到了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和广泛使用,并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思维导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到中国内地,随后逐渐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3]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学非常适合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质量。

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步骤一:提炼关键词,明确目标。

从课题入手,将两次鸦片战争确定为关键词,并让学生以此进行发散思维,延伸出其它知识点。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与聚合思维相对。随之引入本课需要学生着重进行讨论的重难点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熟记三大条约的名称、签订时间及内容;②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战败的原因,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③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导学生理清历史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②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等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捍卫了民族利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步骤二:收集信息,梳理脉络。

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中心主题,战争史的学习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学生按照这个思路梳理学习主线、疏通学习脉络,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搜集史料文献了解弛禁派与严禁派各自所持的观点以及查阅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英雄事迹更好地体会爱国情感等等,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

步骤三:自主构建,画出导图。

根据之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画出《鸦片战争》一课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围绕课题,将两次鸦片战争作为关键词,遵循战争史的学习规律,以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败原因为节点进行思维发散:从1842年鸦片战争中联想到虎门销烟、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又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延伸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广州―天津―北京一线的战争经过及战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和影响等知识。随后,用线段、弧线来连接它们,从而表示出概念之间、节点与事实之间、细节之间或想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放射型树状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会构建出不同样式的思维导图。

步骤四:知识延展,拓宽思维。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鸦片战争》一课有了系统性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4]

3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高效记忆。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中学生从零散的历史知识中提取、组织和储存有用信息,随后每个人根据不同的思维角度,构建出易被自身接受和识记的知识体系,使历史学习更系统化、结构化和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记忆。同时,有研究表明,骨架支柱的内容不易被遗忘,理解记忆的内容不易被遗忘。因此,大脑对这种可视化、形象化的发散性思维导图的记忆远比通过抽象的语言描述这种表达方式的记忆更牢固。有学者曾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而,思维导图可以助力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第二,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思维的有效B成。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思维导图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中学生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严格遵循了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单调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单易学的革命性思维工具,它将枯燥的传统线性板书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发散性教学,使古板单一的记笔记方式改变为图文并茂,富有色彩、线条、符号的思维导图。教师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让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清晰,生动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式,充实了教学过程,从表现形式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组织历史新授课、复习课的教学活动。

思维导图既适用于新课讲授,也适用于复习课的巩固。在历史新授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材中的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往往比较琐碎和散乱,不成系统。这时候,教师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梳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框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新授课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在复习课中的运用,思维导图则像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数据检索和存取系统。复习课作为一种巩固学生习得知识的课程类型,主要目的在于巩固记忆、深化理解,使知识结构清晰,条理分明。教师巧用思维导图,以此为复习提纲,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复习时间,避免学生杂乱无章地进行知识的重复学习,而且还可以激发大脑的潜能,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旧知识有思维再发散的过程,从而衍生出新知识。[5]

托尼・巴赞说过:“我们评价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是否达到了具体目标,而且还要看它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后者才是主要目的。”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采用新颖的表现方式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所以,思维导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相信随着更多人的关注,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丁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3]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3

尴尬的初中历史课

初中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不被重视的。为什么说它重要?唐太宗曾言:“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史者人文素养必定是残缺的。初中历史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沃土,因此不可谓不重要。但它又为什么不被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它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二是它不是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学业水平的影响不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一门既重要又不被重视的学科,这是很尴尬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常规的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逃避,另一种是讨好。所谓“逃避”就是指历史教师默认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对这门课程提不起精神来,照本宣科,草草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历史课时的感觉必然是味同嚼蜡。所谓“讨好”是指以“有趣”为宗旨,或笑谈野史,或大话奇闻,或以各式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或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刺激,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玩”给吸引去了,知识没掌握好,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所谓“寓学于乐”只剩下了“乐”,“学”的味道却被严重冲淡了。因此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历史课的敷衍,甚至是亵渎!

思维可视化来了

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尴尬”的历史课,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趣;第二,要有用;第三,要高效。然而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三点呢?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很难做得到。

如今,“思维可视化”来了,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焦点从“知识层”推进到知识背后的“思维层”,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发展思维”的跃升,也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发展了思维能力。其次,以直观的图示化语言帮助教师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复杂的思考过程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能。

如何用“思维可视化”重塑历史教学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包含多种图示技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图、概念图等。其中学科思维导图与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前者适合用来梳理知识或帮学生打开思路,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后者则适合用来揭示或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或形成有效解题策略。而学科思维导图又大体分为归纳型、分析型、创作型三类,其中归纳型与分析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最为常用。

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是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完成预习,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是深化,学习小组借助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大多数是难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引发思维碰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入手,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梳理,缺乏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入探究,思维仍然停留在知识表层,无法满足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发展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需求。据笔者了解,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甚至是粗糙低劣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所以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因此,要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教师必须对关键知识点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既要找得准(什么是关键知识点)又要探得进(深入本质,总结规律)。当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直接给学生画出来,而是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去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逐层深入,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人教版)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结合模型思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知识表述局限,小组合作探究,寻点设疑(找到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第二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思考策略模型(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的?会有何影响?)进行解析。

第三步,挑选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以绘制分析型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并讲述对关键知识点的分析。其他学生则进行质疑,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分析更为完善。

第四步,教师依图对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则同步完成对分析过程的反思,更正思维误区,修补思维漏洞,强化优质思考策略,从而使综合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图1所示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除了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度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基本步骤同上)。下面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究竟是一种罪恶还是发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辩证性思考,并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该思考过程(如图2)。

结语

以思维可视化技术重塑初中历史课教学,让原本看不见的思维跃然纸上,简化了教师的“教”,深化了学生的“学”,使我们找到了“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不仅如此,思维可视化技术还让笔者的历史课超越了历史课:学生上历史课不仅仅是为了学好历史,而且在学习过程(即有效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点评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4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复习有效性

一、高三历史复习课面临的现状及反思

高三历史复习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需要把之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按专题形式再次巩固、熟悉内容,还需掌握核心知识,探寻做题方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1]

笔者曾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复习课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宏观角度把握知识,我曾布置学生写简单的专题提纲,可交上来的作业都是满满的文字,学生也诉苦花费时间太多。为帮学生整合知识,我曾把课本内容结合考纲考点压缩成复习提纲,可学生总是背了后面的知识,忘记前面的知识。刚准备必修二复习,必修一复习的内容又忘记。在平时听课可以听懂,但一做题就错,也有同学在说自己的学习心得时抱怨道:“总觉得做题的时候,复习过的基础知识都想不起来,脑袋一片空白,考完听老师讲评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考试的时候怎么就没能记起来呢?”

面对学生的情况,我一直在思考。大致总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知识掌握得比较零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构成统一框架,造成知识点遗忘的现象;另一种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点、重点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灵活运用。怎样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有幸的是,本校名师刘永红主任上了一节展示课,发动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来掌握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基础知识。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堂课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等等深刻的留在我的脑海中。我也思索着,若能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三复习中,或可实现复习效果最大化。

二、思维导图及其有效性

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不断研究创造出的一种组织性思维方式。“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收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

“思维导图就是抽象的文字数字信息变成可视的、色彩缤纷的、有组织的、有顺序层次的图形……它突出了思维的主题和层次,强化了联想功能”。能增强记忆力,增强立体思维能力,提高总体规划能力。。

2、思维导图在历史复习课中的作用

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他们必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以往的复习课中,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学生总是万般期待老师拉线索,不顾一切的狂抄笔记,极易形成对老师的依赖。他们不是主动去寻求知识,而是等着教师来灌输。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思维导图这一方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做每个专题的思维导图之前,学生需深刻掌握本课课本知识,参考教辅资料,归纳总结重要知识点,再依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和习惯,勾画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复习历史的积极性。

②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脉络

新课改后,历史教材采取的是模块化编排,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来划分,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缺乏了解。同时,模块化教学分成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大块,学生对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缺乏认识。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历史线索混乱,历史概念不清晰。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进步分析历史事实,掌握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2所示,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把专制主中央集权这条线索弄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每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和表现,这些容易弄混淆的知识点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使得所学过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构建整体知识脉络。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对知识的记忆比机械死记硬背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历史趣味性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学生禁锢在狭隘的思想空间,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以图文并茂形式将关键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往往会想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视野更加开阔,不自觉地去拓展自己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将枯燥的文字信息变成彩色的、有组织性的图形,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用一个小时便能记住别人两三个小时才能记住的内容。例如在复习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时,学生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引发学生思考雅典民主和罗马法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而掌握本考点的相关内容。

有趣的文字、各式各样的图形、色彩丰富,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趣味性。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若能构建一幅“历史全景图”,不仅能对全局知识有所把握,还能形象看出内容之间的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教师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的“全局”,还可兼顾知识的“细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将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挑战,更是探索新方法的一次大胆尝试,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新课改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5

关键词:历史图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科目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仍然非常枯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历史课堂氛围。而且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合理适时地利用历史图片能够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兴趣,更直观地传达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历史图片能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中学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任何课程时都应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直是单纯地讲课,只是按照教学要求对照课本直接念,无论如何都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与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耍有创造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正确并深刻意识到历史图片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在课堂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历史图片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珍贵的历史图片更能还原出历史的真实场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培养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二、历史图片能更直观地传达历史知识

历史图片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人文、风景等多个方面,而且较为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更加直观地传达了历史知识。高中历史课本中文字繁多,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倦情绪,而且由于学生自身的眼界不够宽阔,生活经验较不丰富等局限性,导致学生对于一些历史知识难以理解与把握,此时,一张直观的历史图片便能化解此难题,由于图片的独特性质,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图片中传达出的内容。历史图片的直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负担,解决了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难题等。总之,历史图片能更好、更精确地传达出历史知识。

三、运用历史图片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合理运用历史图片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图片传达出的丰富信息中,学生可以结合现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让学生对于历史有一个思维上的合理串联,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展示图片之后扩充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及意义等。

四、历史图片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有直接推动

作用

1.借助图片教学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效果是语言文字无法企及的

如关于日本侵华残酷性、野蛮性的教育,千言万语也抵不上一幅“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的杀人比赛”图片给学生心灵带来的震撼。

2.有助于培养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意识

文物、数据图和历史地图是对历史事实、现象的表现、记录,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根据其理解历史现象、论证有关说法,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自然得到培养。如,借助高一历史(下)《“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和“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两幅图片设问――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事实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从而让学生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不经意间强有力地论证“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3.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习惯和广泛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历史图片给出题者特别灵活、广泛的空间,这在近年各地试题中日益显现。历史图片题量大而灵活,题型广泛,难度从简单回忆、概述到联想记忆、分析理解,故,教师依托历史图片设置多类型、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广泛联系相关的人物、事件、现象,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必然能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习惯和广泛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历史图片是重要的历史素材,形象生动,能更好地还原出当时的历史情景,因此,教师应了解历史图片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图片,利用ppt等工具来穿插历史图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6

随着基础教育内容和结构的现代化改造,教学的进度和深度必然不断增加,而教学时间和教材总量却不允许膨胀,如何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努力寻求最佳教学效果,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普遍遇到的难题。从学校实际出发,我选择了历史图示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进行了六年3轮的实验,初步见到了成效。

历史图示教学是把用文字叙述的教材内容用简要的符号、文字、数码组成的图形或图象、地图、表格等形式加以表现,用以说明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它从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既充分注意发挥两个大脑半球在思维中各自优势,又极力强调视听感官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变课堂的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果说按系统论观点深钻和把握教材是创制图示的前提,那么图示的设计是否符合信息传递的科学性、简易性、条理性便是图示教学的关键;而以图示为依据,对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有效的调控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

运用图示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力图跳出单纯的传授知识和观点的旧模式,代之以传授思路和方法的新方向,使中学历史学习成为学生一生中学习历史的开始而不是终结。具体目标是:

一、利用图示缩短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内容结构的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图示教学中如何实现启发性、生动性原则的途径。

三、探索图示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结合点。

实验分三轮进行,每轮周期二年。

第一轮,1986年9月—一1988年7月实验班级为高中88级6班(文),重点实现第一个目标。

我在深钻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找准知识内容的关键词,将其按章、节、子目及子目下要点4个层次,按内在联系组合、分解成不同的图示,力求揭示该段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将设计好的图示在课前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前预习的提示,课堂讲解的依据以及课后自测的目标。上课的基本程序为:

(一)利用数轴图示,讲清历史的分期,起迄年代、特点,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前从宏观上获得对该段历史的整体认识。

(二)依据图示,讲解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

(三)依据图示的思路,指导阅读教材,并从微观上落实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和问题答题,引导学生把握答题中的关键词。

(四)依据图示作课堂小结,完成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进度和内容的变化,课堂的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这种作法的好处是,把知识要点全部交给学生,对学生认识和较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提供了依据。把厚书变为薄书,基本达到第一个目标。两年实践,中外历史图示累计两大本,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中学历史图示教学实验报告》在重庆市84-88年教改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将。这种方法的不足是,将知识结构全部交给学生,不利于启发思维活动,容易造成思维的定势,依赖性增强及学习兴趣的下降。

第二轮,1988年9月—一1990年7月实验班为高中90级3班(文),重点实现目标(二)。

为深化教改,选择文科历史教学运用图示的最佳方案,在电教室王能华老师的配合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电化图示教学实验,采用普通玻璃纸制作图示幻灯片的简易方法,制作各类图示一百多张。在实验过程中着重探索了以下问题。

(一)努力提高图示设计的质量,力求做到知识上的科学性,设计上的对称、美观及书写的规范。

(二)注意运用中的灵活性,采用分部展现的原则,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章为例。首先打出《红军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结合当时的局势导入新课。要求学生思考“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西安事变3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西安事变爆发的政治因素。在引导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讲述以下4个问题。1.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2.“一二·九”运动;3.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4.“七君子事件”。得出西安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人民抗日运动高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和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四股政治合力作用在张学良、杨虎城身上的结果。在讲述过程中依次出示并完成图示的上半部分。然后生动描述西安事变经过,结合当时局势分析我党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最后将西安事变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完成的图示,既表现了该章的知识结构,又是课后练习中问题的提示。

(附图{图})

利用幻灯片可以部分遮盖的特点,将图示灵活地分部出示,把静态变为动态,再铺之人物、场景、表格等幻灯片,的确让学生感到新奇,增强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教师来说,节省了板书时间,有了更多课堂调控的机会。基本接近第(二)个目标。但学生上课笔记量较大、减少了上课熟悉教材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课的质量。对普通年级较适合,文科班还得另辟途径。

第三轮,1990年9月—一1992年7月教材在前两次(中国史3册、世界史2册)基础上增加《中国近现代史讲座》,实验班为高中92级5班(文),重点实现实验目标(三)。

吸取前两轮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我重新设计中外全套隐喻型图示。即印发给学生的图示只有教材框架体系和部分知识线索提示,具体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不仅多上了《中国近现代史讲座》一书,还将高三下专题复习学生活动内容提前到高三上学期完成。实验围绕目标(三)进行,强调了以下问题:

(一)更加重视图示设计的质量。随着1990年以来历史高考难度增大,我认真学习史学理论,使自己站在较深层次把握教材体系,努力寻求符合中学生实际的历史思维过程,从教学目的出发,确定好每堂课的教学层次、内容和检测手段,解决好图示设计的实用性。

(二)强调预习的质量,布置预习思考题,力求使图示成为学生形成答题思路的提示,为课堂的历史思维训练奠定基础。

(三)课堂教学重点在形成“历史思路”上下功夫。文科教学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复习新课阶段,这是文科教学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的认识思路。首先抓住关键词引发思维;其次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归纳要点,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思路;再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较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

2.专题复习阶段,这是文科教学的关键一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原先分散在各章节、甚至不同教本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类别、性质、联系进行归纳分析,编制成相互联系的、新的知识网络。完成专题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发展规律等新的历史思维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了全套专题隐喻型图示,仍以学生活动为主。

3.综合复习阶段,是文科学习的最后一环,也是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深化和实质性阶段。一方面要求学生凭借图示,强化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历史学科十大能力的表现和考查方式,同时注意分析吸收全国各地有关信息,设计带有较大综合性和角度新颖,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答题过程中发生新的变化,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从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真实体验。

(四)在练习和检测题中贯穿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核。

在学校支持和师生共同努力下,三届实验班均收到实效。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普遍提高。不少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学习历史的最大收获是知道了怎样学习历史。几届高考成绩突出。高88级6班升学率、高分段、历史平均分均系全市第一。高90级3班上线率系全校第一。历史成绩比省平均分高15.7分。高92级5班平均总分超过省中专录取线。当然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和多方面因素有关,是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历史学科的作用也不可否认。

历史高考成绩一览表

(附图{图})

应该说,图示教学在中学历史课特别是文科班的历史教学中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不失为促进中学历史教改的有效途径。

(一)图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图示板书改变了提纲式、呆板的传统板书的面貌,取材灵活,形式多样,还能使用不同颜色强化信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图示教学缩短了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历史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不仅能重点展开,进行诸种能力训练,还能把适当作业纳入课堂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学生在图示的提示下回答问题、显得积极、主动、沉着,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图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心理状态,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内在潜力,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认可。

(二)能促进学生诸种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中国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赵恒烈先生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要依靠三种水平的平衡发展。“一是再现性水平,指对史实的记忆能力;二是逻辑水平,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三是创造性水平,指重新组合史实,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六年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图示教学是培养学生这三种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图示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一种直观工具,一方面能促使历史表象的形成,增强认知的清晰性,记忆的稳固性,追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将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利于提高再现再认的能力,也有利于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中国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教学和记忆的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图示:

(附图{图})

上课时,我只画出图示的框架,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当时农村的阶级和阶层。2.分析他们的经济地位及对土地革命的态度。3.站在革命立场应制定的政策。课堂气分十分活跃,最后完成的板书,既加深了对这一政策内函的理解,又将枯燥的概念变为清晰的稳固的历史表象,学生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期末考核中,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回答这一概念。

图示教学的过程,本身便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能力的过程。图示揭示了教材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图示能将零乱知识系统化,教材内容结构化,具有归纳,演绎的特征,能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件本质,有助于掌握复杂的问题。如“结合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经过”一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事实证明,依照下图,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能较快掌握答题思路。

(附图{图})

1.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和旧官僚立宪派支持,重掌清政府实权。2.袁世凯以反革命势力压迫革命派接受“南北议和”的条件,骗取“如反正当保举为大总统”的许诺。3.借助革命势力,威逼清帝退位。4.施展诡计,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于结合图示,层层分析,学生印象深刻,认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实质。

(三)图示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育的成败,人才培养的优劣与教师的群体素质有密切关系。就历史教育而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待于教师素质水平的优化。

图示教学要求教师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全册全编全章的高度确定每堂课输出的信息量,并抽出其中主干和有联系的部分,经过创造性思维,设计出不同的内函和外延的图示,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分析概括、综合演绎、思维表达等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图示教学使教师获得较多的课堂调控的依据和机会,有利于及时收集、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教师主导性评定和学生自我修定评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自己正是在图示实验后,才重视了对教法的研究,对教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本形成了以图示为中心,以启发式为手段,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88年以来,我撰写的图示论文,两次获得全国图示优秀论文一等奖及重庆教研成果二等奖。

(四)图示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无论在城市、乡村均可试行。它既适用普通年级,更有益于毕业班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客观地说,图示教学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理想最完美的教学模式,它只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使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深感图示教学有如下局限,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克服。

(一)历史学习应该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辩证的统一。图示却主要表现历史内容的逻辑联系。若只让学生得到图示上的几个干巴巴的线索、结论,不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克服的途径是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吸取传统教法中的启发性、生动性、量力性和历史美等原则的精华,使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受到启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到美的享受。

(二)历史千变万化,图示却有一定的格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克服的办法一是注意图示设计的多样性,要富有启发性,具有吸引力。二是设计变更图示,注意同一史实在不同图示中的地位、作用的变化。

(三)图示用于改革传统板书是行之有效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滥用。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7

一、提高历史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运用历史学科的基础理论,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解释,对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作出辨别,并能依据历史正确认识当时的社会现象。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现状,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时间观”,养成他们按照历史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习惯。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将思维与不同的历史时代紧密联系,分析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从而获得对历史事件的现象和本质的深刻认识。例如要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最早兴起于东南沿海?”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结合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知识来进行分析。

二是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能力。近年来,历史学科成为中考科目,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开卷的形式,历史材料分析题成为考试的重点,也成为初中生的学习难点。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阅读能力欠缺,面对“历史材料题”时束手无策。要提高初中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要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领悟能力,教会他们整理、归纳和分析历史文献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编写提纲的方法,通过编写提纲发现教材的要点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如教学九年级第十五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我先示范编写了课文第一部分“西进运动”的提纲,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和提供的方法练习编写“内战经过”的提纲,包括时间、原因、焦点、导火线、爆发、形势、转折、结果、意义等方面。通过编写提纲,学生提高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领悟也更深更透彻了。

三是教会学生进行直接的历史探究方法。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往往要运用到各种历史材料,或者会接触到一些与史论不一致的观点。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契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对各种历史材料进行分析。比如,笔者注重开发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关注所叙述的历史人物的动机和意图;通过对现象的了解,思考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对事件发生背景的探究,正确认识事件的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时,通过归纳和分析寻找规律。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衡量和判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必须结合当时的各种情况,用历史的观点作出客观的评判。

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课堂教学是以史实教学为基础的,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用以补充说明教材中的观点和问题,为学生解读教材提供原始的素材。“没有史料无以成题”,是历史开卷考试背景下教师与命题者的共识,中考要求对史料进行分析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历史学科最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之一。基于上述两点,历史课堂必须加强史料教学,以提高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史学素养。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8

[关键词]图;视频;思维

左图右史是古代学习历史的最主要方法之一,究其原因一图是发展学生思维、学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帮手,斐斯泰洛齐也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们应该努力探究图、视频等直观史料在在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大力发扬它,以便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图、视频等直观史料,在我们历史教学,特别是在发展学生历史学习思维能力方面究竞有哪些优势呢?

1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是《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节中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不好理解。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一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下面一幅《中共革命中心转移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后,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共中央所在地转移图》,思考下列问题:

①中共第一个革命中心在哪里?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心是什么?

②中共革命中心从上海转移到瑞金,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工作重心实现了第一次转移,这第一次转移指什么?

③中共革命中心从瑞金转移到延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中共革命中心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

⑤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的中心任务应该做出什么改变?党的工作重心如何顺利实现第二次转移?不久,党的中心由西柏坡迁移到北京。

⑥党的工作中心和工作重心转变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通过阅读图,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很快理解了党的工作重心第二次转移的问题,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从图小吸取有效信息和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学习的思维能力。这样,历史高考要求的十大能力中:之三一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之四一最大限度地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之五一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之六一比较概括归纳能力、之七把历史事件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论、之九一史论结合,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又如,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是本课的另一难点。这一难点课本是从迅速崩溃和共产党迅速取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分析崩溃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幅插图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下面三个问题,阅读上面三幅历史图片:

①从图1中,你可以看出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状况对战争有何影响?

②图2说明在军事上出了什,么问题?

③图中反映什么历史大事?标志着什么?说说图1、图2、图3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带着问题的读图分析,学生很快就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了: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难点变得形象好懂。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从图片中有效获取历史信息,寻找历史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出历史结论的分析、归纳、比较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系统的理解

世界史下册《第六节亚洲经济的发展》,课本用了下面四幅插图。这四幅图编者用心良苦,分别突显了四个国家发展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亚洲国家中的新加坡、韩国、印度、西亚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较现象、系统的知识。教师可根据这四幅插图,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从上面四幅插图,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②从这四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很快就对这四幅图形成自己的认识:图1《现代化的新加坡城》表明,新加坡利用自己海上交通枢纽一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优越地理位置,从国情出发,建设港口和机场,注意美化环境,使新加坡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为美丽的花园旅游城市;图2《等待出口的韩国汽车》表明,韩国政府不断鼓励出口,优先发展出口工业,这是韩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图3《印度工人在制造科学仪器》表明,印度非常重视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高、精、尖科学技术工业比较发达,印度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高科技工业比较发达;图4《科威特的一家炼油厂》表明,西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通过对这四幅插图的阅读、思考,四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一目了然,形象好懂。在此基础上,学生又很容易形成自己对启示的认识:发展经济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上面这一教学案例,让我们很清楚感受到,课本插图:给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讲到北平谈判时,对于的策略,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出示华君武的漫画《磨好刀再杀》,抛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图中人物是谁?头上贴着的狗皮膏药说明什么?

②一手拿着“和平方案”盾牌,一手在磨着一把破刀,说明什么?

③为此他在1945年8月和1949年1月分别设计了什么和平方案?

通过对漫画的观察、分析、思考,学生很快对问题(1)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从图中的“高颧骨、凹眼珠”看出此人是,头上帖着的狗皮膏药,说明当时的他非常头痛。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历史漫画应该注意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1945年和1949年为什么头痛?学生不难得出:1945年因共产党而头痛,因怕发动内战遭到人民反对而头痛,因准备还不充分而头痛。1949年则因主力被消灭,桂系逼他下台,美援断绝而头痛。通过对漫画的观察、分析、讨论,学生也很快对问题(2)(3)形成自己的认识:一手拿着“和平方案”盾牌,一手在磨着一把破刀,说明“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为此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又如,讲到渡江战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观看视频《渡江战役》:

①画面中我们看到了老大娘摇着小木筏参加了渡江战斗,说明了什么?

②歌声中“我们是人民的武装”是什么意思?

③歌声中“背负起民族的希望?”指什么?

④人民为什么能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摧毁的立体防御的长江天险,攻占南京?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9

当前,在新课改下,《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以前的教“书”,即传授知识,而更应注重于教“学”,即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行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从而把自学引入到教学过程,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对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而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例如在学生学习“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我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二、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图表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课本地图,加深理解。如:《鸦片战争》一课全文插图有八幅,引导学生根据插图理解史实:哪些插图反映了英国的罪恶侵略本质?哪些插图生动地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力量和决心?哪些插图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利用插图让学生学习既生动深刻,又效果明显。二是补充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自学。如在学习“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课时,我给出了如下的知识网络图:

学生根据此知识网络图自行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给出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做到“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不讲也会的内容不讲。”

三、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的整体性是通过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而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就要通过建立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才能全面掌握。第一,体系的结构:《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的和约,这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凡尔赛体系这个知识网络的学习,学生既深化了基础知识,又增强了知识结构化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篇10

一、运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探究d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年龄较小,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但他们在高中阶段面临着较重的学业负担,生活枯燥,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对教材上的文字,采取机械背诵记忆的方式,苦不堪言。所以,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可以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更加形象生动,可以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例如,在学习有关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虎门销烟时,如果只是单纯口头向学生讲述鸦片怎样集中于虎门,当时鸦片销售如何猖獗,数量如何巨大,不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如果教师边讲述边将虎门销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鸦片在中国销售的猖獗,还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感受当时虎门销烟庞大的阵营,深刻理解虎门销烟之所以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的原因,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二、运用历史图片,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利用图片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可以更形象生动地展示历史人物与事件,提高历史教学的真实性,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并且,运用图片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与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一些古代书画与戏曲图片,在课堂让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分析这些图片,总结这些图片上所显示与隐含的历史信息。通过总结这些历史信息,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内容学习当中去,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总结本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内容,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运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满足学生会做题,以考试取得高分,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重视图片教学,大多数图片都被教师忽略了,教师更偏重于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实际上历史图片看似简单,但是图片中所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包含着很多问题。运用图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认真观察、提炼信息,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德国向英国挑战图,图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健壮的德国士兵向衰老的英国士兵发起挑战,表面上是表现了德国不甘心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对英国发起挑战,而潜在的意思可以从健壮的德国士兵与衰老的英国士兵分析出两国的发展状况与实力。历史图片虽然简单,但是隐含的信息却很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运用历史图片,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