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7:13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1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超越生产力或者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资料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同时,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三、物质与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五、实践与认识

实践对人们的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六、经济与政治

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源于经济的。政治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矗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从属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上层建筑能够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落后的上层建筑则会破坏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七、国体与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学习上述原理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两种不同含义、不同性质的作用

“决定”作用指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前者对后者起主导作用;“反作用”是与“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指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反作用”是第二性,它受“决定”作用的制约,是以其为它的前提和基础的。所谓“相对独立性”正体现了这一含义。因此,我们不能将两种作用平列或等量齐观。否则,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2.“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以一方的存在去否认另一方的存在。否则,就犯了“一点论”的错误,在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上则会犯机械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错误。

3.要注意把握方向

相反的两种反作用在学习以上各对概念的相互关系原理时,仅仅看到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这对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具体地把握事物的特殊本质,注意区分方向相反的两种反作用,即促进、推动作用与阻碍、破坏作用。懂得了这一点就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发挥反作用,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例如,当我们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时,就应注意区分意识的反作用的两种情形,从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还要做到“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制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4.正确理解“反映”的含义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对策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其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认识在新形势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与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新形势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新思路,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认识水平,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中,大多采用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浪费教学资源,同时也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知识的接受者,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思想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当前我国社会机制处于转型关键期,社会发展速度快速提高,价值观、成功观、事业观等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作用和学校的引导作用,应该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三者之间健全联系沟通机制,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学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也能联系社会上的实际现象,提高学生分析事物、解决事物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校、家庭、社会应积极协调配合,集中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思想认识。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教师队伍管理落后也是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尽管近年来,通过国家提高高校教育队伍教学水平的相关规定政策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队伍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思想政治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人员分工不明确,教学责任落实不到位、个别教学员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等。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学人员年龄分配与专业上,教学队伍中,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学员工、中年教学员工与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学员工比例失衡,不能有机结合,达到最优教学配比。另外,思想政治教学队伍中存在相当数量的教学员工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等关联专业的毕业生,缺乏足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不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思想政治教学中备课、教学、辅导等教学内容,影响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是影响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学内容一成不变,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应改变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思维模式老化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可以通过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国内外发生的著名事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事件情况学习并掌握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际情况中如何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取实践经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学生成才、就业实现有机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思路与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应吸收传统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优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时展潮流与趋势,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先进教学方法,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充分运用高科技技术设备与手段,改进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与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发展、在战略上的调整密切相关,是随着党思想、理论、战略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发展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教育相结合,统一思想,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进行改革创新工作的部署与实施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依照党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奠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思想基础,并参考文件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所提出的决策性意见,有序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

2.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特色

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社会现状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中,应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理论品质贯穿于改革创新整个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队伍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大责任,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弘扬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树立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历史责任感,保持工作激情,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的改革创新工作。

与时俱进,就是理论与实践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升华。与时俱进必须深刻认识时代的变化以及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色,不因为暂时的曲折而丧失信心,始终追随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正确开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与时俱进不仅是新时展需要的精神状态,更是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与方法。

与时俱进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工作中的体现表现为在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包括教材的时代感、现实感等方面,要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

3.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改革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中,要从党中央和教育部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发,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出发,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出发,全面高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改革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改革创新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措施的试点教学中,应选拔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好、富有探索精神的教师进行试点课程的教学,应全力解决试点课程中配置教学资源等经费方面的问题,保证试点课程的进行不受教学资源的影响,保证教学质量。

4.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教师是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改革创新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除了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也要对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教学资格认定,将不适宜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有计划地调整到其他适宜学科的教学岗位上,同时也要引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保证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果,凝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者的努力与心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教学者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与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才,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

5.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改革中,应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

善教学环境与条件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必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思想以及思维模式,不能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除了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点,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情况,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点,就是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从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通过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思想水平以及大学生存在的疑惑,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

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提高,目的在于营造出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例如: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改变了枯燥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清晰、更全面的呈现出来,便于教学过程中引入、结合各个知识点,便于教师操作。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使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时展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机遇与挑战。在当前社会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探索思想政治改革创新新思路,结合学校与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建设思想政治教学新格局,才能为我国发展建设培养真正优秀的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金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0(8):31-32.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3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状况。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6-0035-02

党外知识分子是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包括各派和无党派中的知识分子。目前我国的党外知识分子多分布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中,形成高校教师中的一种核心力量。其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关系到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其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一战线的主要工作和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而在当前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拉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的情况下,其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其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我国高校改革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只有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的改革,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只有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参政议政的作用,促进民主监督;只有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党建工作在高校中的顺利开展,巩固统一战线联盟。

(一)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推进高校改革的长远发展

随着办学体制的民主性和开放性的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出台,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能否在竞争中接受挑战并把握住机遇,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队伍素质是关键。高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庞大的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或因精深的学术造诣、突出的科研成果,或因缜密的行政管理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准确地把握这个群体的思想脉络,及时有效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实现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的正常发展、社会的政治稳定和高校改革发展都是必要的。

(二)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参政议政的民主监督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注重把党外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因此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选拔和政治安排工作得以落实,一些德才兼备的代表人物走上高校的领导岗位。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民主监督作用,促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他们在深刻了解我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方针基础上,认识到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更多地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发挥其参政议政的作用,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推进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是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群体,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战工作也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是我们团结、联合的基本力量,构成了统一战线最广泛的群体,他们为高校统战和政治引导提供了潜力和空间。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加强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其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风貌参与到实践中,使其思想行为上的各种优势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是摆在高校统战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现状

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都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其政治理论水平因缺乏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和系统性而参差不齐。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其思想价值取向“多样性”。虽然大多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参政议政方式获得民主和自由,但由于所处的政治立场不同,其民主管理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理论水参差不齐

目前,多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但相对于党内学习而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缺乏更高的政治热情,政治理论学习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薄弱的理论基础导致其政治修养不足。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受自身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追求的限制,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对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形成过程、意义、作用特点和优点的认识不系统。个别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上认识不清楚,对我党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刻,以致在一些核心问题的判断上态度模糊,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等方面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价值取向“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也就是说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视野宽阔、思想活跃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的消极影响下,其价值取向、人生准则、生活观念也随之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出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世俗化倾向,个别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功利化倾向,甚至为了片面追求自身利益,钻我国法律法规的空子,滑向了犯罪的边缘,乃至深渊。

(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参政议政能力不高

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原则反映到政治领域就是要求民主和自由,如: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等价交换原则等。大多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国家大事和学校工作比较关心,都有参与国家及学校各项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愿望。具体表现为现阶段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关心、参与政治的要求及热情较以往更强,希望拥有更为健康的生存空间、更为多样的发展机会、更为务实的价值追求和更为高效的保障平台。但由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更多、地局限于自我范畴,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看法是共识与异见并存,建议是正确与错误兼而有之,导致其整体参政议政能力不高。

三、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

工作,党委要通过健全制度、改进方法、提升意识来进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提升其政治理论素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等理念,削弱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倾向,提升其全局的思想观念;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发展的平台,为其提升其参政议政能力。

(一)改进政治引导工作方法,大力提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素养

高度重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坚持弘扬主旋律,推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导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加强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要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和党的事业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改进政治引导工作方法。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活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建立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座谈制度,重视利用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纳入宣传、新闻工作计划。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信心。发挥各级党校的雄厚力量,加强和加快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培训。高校也要积极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自觉地增强对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了解和认同。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党委领导要结合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增强服务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高校要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教育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实现教育和引导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将对其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工作生活中切实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关心、支持并投身于高校改革。因为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只有帮助其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自身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的关系,才能使其在思想上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三)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高其参政议政能力

衡量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得如何,主要看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得如何。高校党委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统一战线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有影响的活动,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在政治上尊重、信任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把握政治的能力、参政议政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以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制定专门政策,激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搭建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校内重点培养和选送到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积极举荐任用,充分利用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支持其在各级人大、政协会上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献计。

总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其基本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只有党和国家加大重视程度,及时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素养,才能进一步调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马雁,对加强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统战工作论坛,

[2]邱声书,吴阔华,浅议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4,(12)

[3]高维林,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价值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一、初三思想政治课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

政治价值十分突出国家意识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必然居于统治地位,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着国家权威与统一,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所以,无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从未放松过对公民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并切实搞好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二、初三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整体作用,推进综合课程的课程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教育过去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实行的是典型的分科教育,几十年来,虽然为社会主义事业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适应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日益突显出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针对此问题不断借鉴国外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就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在加大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革课程体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知识的综合学习,使中学生能够补充分科教学的不足,力图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化的客观要求。现有的教育改革在初、高中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使建立全面合理的综合课程体系仍有很大困难。

初三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初三政治知识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普遍的、常用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初三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和底色。初三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改革中有具重要的价值。

三、初三思想政治课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是由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来看,它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指导行为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与其它课程在教育价值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别。其它课程的教学更多地重视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仅受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思维方法及认识能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社会上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干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生对此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所以思想政治课既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又要解决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和学生情感习惯、信念等方面产生的对无产阶级理论信与不信的矛盾。思想政治课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联系自然科学及其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正确运用这些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释能力,判断和批评能力,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际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刘申辉(1970-),男,河南邓州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河南郑州450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单元项目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SJGLX41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59-03

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与活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来自于社会实际,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结合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与社会需求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空对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学生觉得空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就业不相关,大道理学了不少,但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是不知道。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处事,而现实与他们的期望相差很远。高校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结合途径,密切结合程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大学生对其真心喜爱、从中终身受益。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项目任务,坚持学行并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1.通过做项目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实效性。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空洞、与实际脱节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项目任务,让学生手脑并动、学以致用。把蕴涵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典型的社会生活素材和经常性活动抽象概括并微缩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观念凝聚、沉淀、渗透并固化、物化到实体任务中,设计真实的或模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项目。项目是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的实例,可以是一项产品、一个服务、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有一定教学内容和意义的具体任务,比如产品生产、顶岗实习、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公益活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观点争鸣、热点关注、事件透析、方案设计、应对对策、模拟操作、模仿秀、角色扮演、习惯养成训练、道德小品、座谈会、辩论会、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具体形式的项目任务。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学习方法。项目支撑理论知识,整合理论与实践,使特定理论知识覆盖相关社会生活和工作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付诸实践,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为线索,把教育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任务之中,以项目引领教与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进行。让学生边做事边思考,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项目活动中找到理想、信念、情感、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因素,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与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启发和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化解困难和矛盾,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坚持学行并重。六十多年前,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现在社会上的变迁很大,而多流于偏废,只重物质,不重道德。尽管学富五车,而行为可以丝毫不顾。”②他强调教师要“教学生行”――“行做人之道”,即教书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且“是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是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是大学生生活上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在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榜样’和‘模范’”③,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应对生活的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以社会实践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5+2=0”甚至“5+2

二、根据社会生活实际重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建构应用的心理机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行动的内在心理机制。当前,

高校在传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一是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度低,没有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直接叙述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觉得教师讲授的知识远离现实生活,教师“越讲越多,越讲越深”,学生越听越乏味。二是缺乏理论与行动联结机制。传统观点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学生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便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思想政治知识的储备当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和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应用,即理论与行动联结关系的形成,放到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完成,使得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不能内化为精神观念,更不会在实践中践行,缺乏行动的内在心理机制,不知道为何而学、学而何用。

2.思想政治工作不以结构合理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不可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理论知识,而且更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理论知识的组织结构往往比理论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正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高分低德”现象的存在说明知识不等于素质,“知识应用”不是简单的线性演绎过程,而是复杂的结构转换。我们不能简单地仅仅给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要打破知识内在的自身的关系,按照社会生活中知识的表征方式来给予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建构应用的心理机制,把“教”与“行”内在地统一起来,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滋润,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体现,价值得到践行。

3.以项目为纽带“粘合知识”。在动态的生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的关系是背景与焦点的关系。以社会生活为中心,按照任务相关性原则选择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不空洞。选择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什么样的结构凝聚到一起?学生以什么样的结构学习这些知识?如果只是孤立地以社会生活为中心陈述每个知识,学生会觉得选出的理论知识缺乏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的不相关的零散知识,影响学习效果,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如何围绕社会生活聚焦知识,使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在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如何使学生建立联系的心理机制?实践证明,设计具体的教育教学项目,以项目为纽带组织知识是“粘合知识”的有效手段。只有以项目为载体所进行的活动,才可能提供实现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的有力纽带。当学生积极地完成具体任务(即项目),努力地思考其中的实践性问题时,这些理论知识就会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与实际生活建立有机联系。

三、立足实际,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以社会生活实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点,而非以纯粹知识理论为切入点。思想政治理论是政治立场、思想观点、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等社会精神生活、价值观念的客观反映;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现实社会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扎根于实际,从社会生活汲取营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课本出发,也不能从知识体系出发,必须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把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教育素材选取的来源地。做好社会生活、学习与就业分析,从现实生活与职业活动中提炼出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确定讲什么、做什么、学什么,使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相一致。比如,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道德小品《背着妹妹求学》,艺术再现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洪战辉,在家庭屡遭变故、生活艰辛的情况下,12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的感人事迹。同学们真挚的表演、细腻的感情,深深地震撼了大学生,他们纷纷表示要向洪战辉学习,自强自立,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勇于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不回避问题,大胆接触现实,正面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就会丧失其科学性和说服力,只有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越来越浓的民主空气,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繁荣发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贫困落后,网络时代文化与价值观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困难,贫富两极分化,令人激愤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不容大学生不思考。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分析,可能产生模糊认识,得出错误结论。当前,一些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对社会认识肤浅片面单纯且思想易走极端;理想崇高的同时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方面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重专业课学习轻思想道德修养,重物质轻精神,重感观刺激轻意义思考,想享受不想奋斗,要结果不要过程,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生活中有不少困惑和迷茫,甚至是非善恶不分,道德观念模糊,在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中出现一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真正负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回避问题,大胆接触现实,给学生一个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把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现实社会生活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工作者角色与生活者角色的统一,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快乐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中。

3.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需求“零对接”,增强针对性。首先,从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中选取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和工作细节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情于理,寓教育于生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众化,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饱含生活元素,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更深刻,让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在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者开展校内实训,实现工作和学习的行为融合、员工和学生的身份融合、生产和教学的过程融合,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空洞、无说服力的缺点,在真实的生产活动中对大学生存在的员工素质新问题进行探究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胜任职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最后,针对专门问题,设计实践性教育项目,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培养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服务为实质内容,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做到有的放矢,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了解大学生的愿望要求,关心大学生的冷暖疾苦,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思想教育渗透到为大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境界。以服务为实质内容,以解决困难为突破点,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使其学有所成,还要在生活、心理方面给予真诚的帮助,生活中的困惑、心理上的障碍、奋斗中的挫折、情感上的扭曲、价值上的失落等问题,都要重点解决,引导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和迷茫,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4.

②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51.

③徐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9(2):21.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6

关键词:考研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宋永刚(1970-),男,安徽怀远人,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宋立军(1972-),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2007年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7-wZJY-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80-0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考研竞争日趋激烈,有人戏称是“高烧不退”。作为统考科目,政治考研成绩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考研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学生考研成绩方面应发挥其重要作用。

“考研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哪些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帮助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又能适当拓展,为考研做好准备,从而实现两者良性互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考研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考研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和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为了应对竞争,许多学生从大二开始准备考研,甚至有的学生刚刚入校就定下了考研目标。他们远离所有与考研无关的事情,重新回到了高中时期的“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生活。为了保证学习时间,还有一些学生选择逃课以准备考研,即“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作为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被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虽然也是考研的科目之一,但是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易学,考研时间还早,将来临时突击也来得及。[1]特别是有些考研辅导机构号称“删除不考的,点出要考的,突破难考的,精析必考的,直接向考试内容冲刺”,“上一天冲刺班相当于苦读三个月”。这种广告宣传给应届考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并通过他们传递给低年级在校生。受其影响,许多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轻视思想政治课,放松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寄希望于考研前的临时突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学生逃课的首选目标。

此外,在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严格的考勤制度约束下,许多准备考研的学生虽不敢逃课,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不愿意“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课堂上学专业课、背单词、练听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精神状态从备课时的孜孜不倦、信心百倍一下滑落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部分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产生怀疑,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感在他们中蔓延。[2]

2.与素质教育相冲突,助长应试教育之风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殊性与多种条件的制约,当前除考试之外还没有其他办法能准确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在研究生录取时,只能依照分数高低录取,这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应试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相悖。

有些学生大学期间只学习与考研相关的课程,其他课程几乎一概不学。他们不读课外书,不看报纸,不听新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研书”。这样做的结果是本科毕业时,很多学生知识面窄,没有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不能用所学理论分析当前社会现象以指导个人的生活学习;没有达到本科毕业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在考研中可能会取得好成绩,但学校招收的将不是高素质的好学生,而只是高考分的好考生。如果这些学生将来再考取博士生,后果将更加严重。

这股“考研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它引导好、利用好、发展好。

二、“考研热”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目前国内研究大学生考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的论文数量较少,内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实行分班教学,加强选修课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3]第二,改进我国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入学考试模式,采取混合型的双重考核模式。[1]

这些研究或者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或者从国家宏观考试改革入手,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然而,这不是个别人、个别学校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因此,在“考研热”的形势下,应与时俱进,研究考研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既能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阵地的地位;又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吸引力,成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学习的助推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1.认真研究考研真题,把日常教学与考研真题有机结合[4]

考研政治真题具有以下特点:强调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把握,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把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立足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笔记,学生学笔记,考试考笔记”的老做法无法应付综合性、灵活性、现实性越来越强的入学考试。

第一,提高日常教学与考研的相关性。讲课时,教师要把在考研中可能会考到的内容加以扩展,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内容,既能吸引其注意力,也可以使其获得考研所需的知识。在讲授完课本理论知识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做相关练习题,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虽反对题海战术,但是通过做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练习题巩固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针对各章节知识点,笔者从历年考研真题中选择一些综合性、鉴别比较性较强的题目,先由学生回答,再给出正确答案。根据回答情况,找出学生知识的缺陷与不足,及时弥补。

第二,以课本为基础,以考研真题为导向,扩展课本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道德、伦理、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知识。受篇幅所限,教材只能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很多知识无法扩展。学生仅仅学好书本知识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考研。作为教师,即使意识到了扩展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性,但向哪些方向扩展,扩展到什么程度则是难以把握的。考研政治真题提供了很好的尺度。考研政治真题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基尼系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知识,既是热点问题又是密切联系课本的重点问题。通过研究考研真题,教师可以发现教材的知识空白,在平时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或者开设专题详细讲解。此外,、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著名文章、讲话也是每年考研真题中常考的知识点。教材根据需要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学生只能“管中窥豹”,无法系统、全面的把握文章主旨。学生对这些文章没有必要全都仔细研读,但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章的历史背景、基本要点、重点段落、与课本知识的契合点等内容。[4]

2.依托教学平台,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当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面临师生比例失调和课时不足的矛盾。一般来说,每个班级有50人左右,一个教师同时教4~5个班级是很正常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师生关系疏远、课堂管理困难等等,组织课堂活动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是困难重重。另外,各高校目前实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普遍低于教育部规定,无法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安排在大一、大二阶段,而学生考研是在大四阶段(医学生在大五),间隔时间很长;学生在校外实习,考研复习时遇到困难也得不到及时帮助。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的95%以上经常接触网络,40%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适应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使网上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具体措施就是以网络为平台,以BBS、QQ、微博等为载体,以课程教案、大纲、课件、习题、参考资料以及教学文件为内容,教师安排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教师要与学生及时交流,答疑解惑。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联系,突破时空限制,克服教师不足、课时紧张的矛盾。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科教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在这个体系中,处于基础部分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方法而支撑着理论整体框架的是哲学,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核心和顶端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共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因此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洞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明确分工,一个教师主讲一门课,长期不变。讲课时,教师只讲授本课程的知识点,对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省略或一带而过。课程越分越细,教师知识面越分越窄。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灵活性强,各课程之间知识点相互渗透,综合出题是近年来考研政治真题的趋势。[4]因此,培养精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全科教师”势在必行。

“全科教师”就是能够熟练讲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的教师。他们不仅在微观上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原因、意义可以清晰的讲解,而且在宏观上也可以对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内在联系进行清晰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做到:第一,百流归源,把分属于不同章节、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前后左右联系起来,找出契合点,融会贯通。第二,一题多解,对同一问题能够以全局视角,从不同课程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从容应对这类跨章节、跨课程的综合类型考题,构建起完备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安利,唐明勇.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生入学考试衔接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4-77.

[2]单玉.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1):90-91.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会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地,要学会借鉴关联学科的精华,舍弃本学科中的糟粕,促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发展具有更强的时代性,促使每个高职大学生真正受益。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将心理学引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有效推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通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其重要手段是政治理论的传播和政治价值观的普及。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会加强其心理素质。而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人的心理形成,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从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的本质上讲,相同点是两者都属于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射,不同点是心理活动是思想活动的基础,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发展,两者对外界客观事物反映的层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在本质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因为人的思想和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人的思想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高级层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身就包含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该是综合教育活动,既包括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又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将心理学的知识借鉴并运用到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对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心理学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学生思想的形成规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终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实践证明,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相异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懂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只是强调受教育的统一性,并没有突出受教育的个体性,收效并不乐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生个性是不完全一样的,若是思想政治教育能从不同受教育者的个体特点出发,那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就做到了有的放矢,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高职学生正处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期,这个时期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借鉴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会使学生在解决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中探寻新的出路,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高职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例如,经济发展的时代,他们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大多数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将一目了然,应对策略也相对明确。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能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必然可以合理地分析并有效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锻炼意志品质,做到因材施教,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而人们对某种事物看法和所持观点,会以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思想可以通过行为表现,行为又会反映其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心理学知识,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推测其思想状态,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消除矛盾。教育学规律告诉我们,要发挥出良好的教育功能,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要求,即必须配合本学科以外的教育方法及教学措施才能取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当中,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思想道德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学习借鉴一些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师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深层次心理活动,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帮助较大,对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87.

[2]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14-16.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8

关键词:政策效能;慢学习;花式融合;多元布点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广大思想政治课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索着有效教学的方法并且成效显著。思想政治课知识传授与时事政策(本文称时政或政策),结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然而,眼下思想政治课时政教学弊端还是比较明显的。

政策效能,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因渗透时事政策教育而产生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政策效能的发挥,克服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政策效能的发挥

1.课堂要灵活呈现时事政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知识的传授及学生对政策的了解与学习,主要在课堂完成。本文所讲时政教学的缺陷多在课堂表现出来。课堂上政策效能的发挥,应注意以下两点:

(1)花式融合。“花式融合”是指思想政治课与时政结合的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与手段竞相呈现,课程资源全要素参与,曲折委婉地演绎呈现时事政策,而且政策呈现要力戒随意肤浅――呈现时间内容要适当,并与相关知识精准对接。这样,实现课本知识与时事政策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2)“慢学习”。“慢学习”是一种体验生命本真的学习状态。“慢学习”强调自主学习,注重过程体验,倡导协作分享,追求动态生成;“慢学习”理念贯彻于时政教学,学生积极表达、感悟政策,必然有助于发酵知识,生成情感,实现有效教学。

2.作业要灵活运用时事政策

作业环节,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常常重知识检验,轻政策运用,这就大大降低了作业的意义。作业是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时事政策运用的重要节点。作业环节政策效能的发挥,应注意以下两点:

(1)多元布点。作业答案需要设置。答案设置要注重多元布点方法。多元布点是说对于政策或含有政策信息的背景材料,做到发散思维,从知识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巧布要点,精准对接知识。

(2)作业慢评。作业需要评析。作业评析仍需要贯彻“慢学习”理念。通过师生合作探究、作业互评,从而帮助学生辨真伪明是非,把握做题要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而且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也常常发生在作业环节,但这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发挥政策效能的意义

首先,增强课程引力,实现有效教学。凡政策都反映现实生活,蕴含丰富的信息,很多是学生所关心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回应学生的期盼,以多种形式灵活地演绎政策――表情、声音、语言、动作适度展示,故事、小品、辩论、视频适时展演;通过课程资源的全要素参与,实现课本知识与时政的花式融合,我们的教学便会显得鲜活生动、内涵丰富并且与时俱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下政策结合,会让原本骨感的知识丰满起来并因此而产生趣味,这无疑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尤其是通过贯彻“慢学习”理念,给合作探究以空间,给品味反思以时间,让知识发酵形成能力,让学生感悟政策而催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作业是学生感悟政策的重要环节。通过贯彻多元布点方法,植入作业互评机制,教导学生寻求背景材料中蕴含的知识,让学生规范作业又快活作业。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下政策有机结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其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本文称政策)的神圣职责。思想政治课教师如要不辱使命,必须时刻关注生活变化,尤其是要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政策的结合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渗透时下政策信息,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策意识、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政策的有机结合以及政策效能的发挥,能够最终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师由原本循规蹈矩的道学先生向纵横捭阖的学者型教师转变。

最后,亲近知识,增强制度自信。“对祖国和人类社会进步抱有乐观态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感。”这是新课标赋予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让学生识国情、知伦理、立信仰,就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以政策宣讲――讲政策出台背景,讲政策实施过程以及可能或已经产生的政策红利。只要我们在政策呈现的灵活性与知识的融合度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的学生就会因感悟政策而亲近知识,进而建立起制度自信。学生的爱国情感需要培养,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责无旁贷。

四、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尤其是时事政策游离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外,已经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痼疾。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功能的发挥。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使命。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开展政策效能发挥的教学研究,并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来克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明泉.中学时政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赵飞.高中思想政治课时事政策教育研究[e].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周增为.正确认识和有效开展时政教育[J].现代教学,2009(03).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9

关键词:中西方;主要途径;相同点;不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传统教育模式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上的差异,但是也有一些思想和内涵是共通的,只有相互比较、相互促进才能够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取得更加高效的教学成果。

一、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课堂教学为主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由老师借助教材内容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老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教授相关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建立健全学生的精神面貌。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能够起到较好的传播知识的效果,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理论知识,但同时也有着课堂较为无聊枯燥、缺乏实际作用等不足之处。

2.家庭和学习环境教育为辅

我国十分注重学生生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从小在家庭教育中就会接受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中也会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同时我国也强调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国高校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调学生遵守基本道德约束,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这种方式经过不断地传承塑造了我国众多高校的良好校风,培养了更多具有良好素质的高校人才。

二、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注重课堂教学

西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注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会在课堂上进行主要的知识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是西方高校由于其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个别高校也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只是通过各种演讲、观影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而没有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社会实践体验教学

西方高校在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余,还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中去体会实际的社会思想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或者自发的一些活动去体验社会思想,通过了解各种社会时事来了解思想政治的发展变化,并且通过这样的体验来拥有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体会,形成更加全面且具有实际性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1)都注重课堂讲解教学的重要性

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高校,都是以课程讲解的方式来进行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尽管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许多需要进行讲解和说明的理论知识,要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需要老师的讲解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西方高校也都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尽力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以加强教学效果。

(2)都注重学习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中西方高校都非常注重学习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的影响,也都有着一些各有特色的校规,通过这种形式为学生建立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积极的环境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状态的改善,并且通过这种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发展各种思想政治素质,以便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西方高校由于处于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宗教环境中,学生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好的思想,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2.不同点

(1)教育对象的主动性不同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老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相对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西方高校比较注重学生主动性的体现,课堂有更多的互动和自主性。但是,西方学生较高的主动性也有着一定的缺陷性,很容易使学生的思想走上错误的道路,影响学生正确政治思想的培养。当然,我国这种学生较为被动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课堂较为枯燥,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

(2)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所差异

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真正的思想政治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心态,通过对学生团体思想政治的教育培养祖国未来社会主要人员的思想政治状态,通过这种形式逐渐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加注重个性,注重公民民主性,但同时这种形式也可以被各种政治教育活动所利用,培养成果很容易被破坏。中西方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的不同,注定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目的上有着诸多区别,这与各自的文化背景的不同有着重要的关系。

四、从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教育目的,但是也有着各种联系与共同点,进行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争辩哪种方式更好,因为方式的区别是由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进行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通过彼此比较反思来完善自己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都各有自己的缺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一些灵活性和学生的主观性,课堂教学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则过于开放,学生在思想政治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会接触过多的不同思想,尽管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却也不利于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氛围的构建,甚至可能破坏社会的和谐安定,这种教育途径也容易被一些思想政治宣传所利用,造成严重的社会现象。除此之外,中西方高校也还有着一些细节上的缺陷,都需要在彼此的比较中借鉴先进的经验,总结教训。

中西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面,由于社会制度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地方,双方通过这种比较都应该更加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逐渐形成更加形成自己文化习俗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才能共同取得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87-02

1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文件精神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让大学生健康成长,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文件还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1.1不断加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并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包括(1)要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2)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3)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1.2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优秀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知识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1.3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个人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1)要具有高尚人格魅力;(2)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3)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4)要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5)要具有相应的社会能力。

1.4不断提高身心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策略

2.1政治素质提升策略。

高校要明确政治素质的内涵,充分认识提高辅导员队伍政治素质的重要性。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五个方面都与一个人的政治素质联系在一起的,是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

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群体要认真学习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来观察和判断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中锐意进取,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素养。

2.2师德素质提升策略。

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策略有:(1)通过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从自我做起,正人先正己,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发扬自尊自强的精神,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正义的事业,是为了塑造青年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让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在道德、人格等方面成为大学生们效仿的榜样,才能切实体现出人格魅力,切实发挥带头作用,从而获得学生的尊敬。(4)高校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校园舆论氛围和创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校园环境,切实加强师德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以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3文化素质提升策略。

优秀的辅导员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的积累或自己的感性见解来开展工作,而应当是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应主动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和社会实践进行深入探究,将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高度,不断增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获取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想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文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解答他们心中的疑虑,消除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就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注重拓宽知识视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其次有具有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等辅助知识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逻辑学、文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可以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世界名著,增强文化修养与内涵。通过诸多知识的累积让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达到使学生产生"敬而受教"的效果。学校应当构建有效的学习、管理组织,积极营造辅导员队伍学习型组织氛围,探索建立"辅导员沙龙"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组织结构呈扁平化的特点,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育人"与"育己"相结合,为辅导员提供学习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激发他们挑战自我成长的极限。

2.4能力素质提升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培养教师信息素质,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用更为开放、生动、形象、可亲的方式于学生交流,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二是提升教师熟练应用多种方式和方法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特点,从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全人的教育。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观念,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服务大学生结合起来,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在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全方位关心大学生,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2.5身心素质提升策略。

教师的身心素质是教师整个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教师的身心素质与学生的身心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身心素质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不但需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加需要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这就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断加强身体锻炼,以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二是具备与科学认识相关的逻辑智能,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三是进行传导语言智能的培养,善于选择最接近学生思想情感的词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四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消除消极行为。。五是要妥善对待困难及挫折。及时分析原因,妥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积累经验之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六是要学会调节情绪,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改进个性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使自身心理素质得到同步提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处于不断改革之中,对高校思想教育辅导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作为各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大力培养具有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科研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创新,真正发挥高等院校政治教育教师的各项应尽职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及辅导员素养培训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8.

[2]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姜勇,张明红,何敏.论教师的文化养成[J].教师教育研究,2008,(7).

[4]王万江,《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科教文汇,2007年11期.

[5]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研究,2008年第17期.

[6]黄学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7.

[7]李辉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