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8:21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新课标对策

教学设计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落实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当前更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三维”教学思想的提出,为目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研究定下一个基本的思路。经过10年不断的探索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模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需要高中地理老师继续研究。

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内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概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和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构建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办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概念的分析,我们看出其基本内涵强调的是:(1)教学设计的宗旨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酱油“领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同时强调服务的对象是所有学生,而仅仅是老师喜欢的学生;(2)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强调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教师必须通过系统的方法整体来考虑地理教学的设计,防止设计的遗漏;(3)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以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实现教学的优化;(4)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教学的整体思路定了,但在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预设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注意点

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大家已经相当熟悉,本文就不在多做论述,下面就本问认为重要的几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拟定全面、合适的教学目标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基本采用“三维”模式。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老师之间教学目标设计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内容量二个方面。

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定位,要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产生挫败心理,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所谓教学目标内容量,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维”教学模式所要求每一个部分,特别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部分的设计是否全面。

(二)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老师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了预设也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产,所以,这种预设是不是需要还是个未知数。有这种看法,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预设的作用。预设的目的首先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为目标的生产服务的;其次,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并不是所以的预设都是教学必须进行内容,它建立在所以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的,是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在预设的范围内,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前提;最后,预设是确定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预设的内容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更要预设学生的学,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进行预设。

(三)重视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

(四)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性格爱好,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情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

(五)加强老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一是老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老师的职业道德,三是老师的教学风格,四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平时教学过程,地理老师就主动加强自己在这几方面上的培养。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角度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对其教学设计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芒.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刘彩凤.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创建教学设计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109-110.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2

课堂是造就学生进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空间,讲台是展现老师才能的场所。要使自己在课堂小天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教师应该注重课前备课,因为备课是成功的前提。一堂课是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在备课时会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设计。

一、就个人备课而言,备课有各种分类法,但从时间上可分为长期无序备课和短期有序备课。

1.长期无序备课。长期无序备课就是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结合自己的情趣,有意识地对教学有关有用的各类资料广泛收集,建立有效的增量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会使教学获益匪浅,特别是地理课讲授内容涉及广泛,既有“人性”的弘扬,也有“理性”的扩张;既有宏观世界的展示,也有微观世界的探奥;既立足现在,又展望未来。时间之长,空间之大,内容之多是地理学科特点,如果没有较多的课外增量知识,就难于把课讲活,讲好。教师应将有关知识变成自己教学的实用知识,使自己有扎实的功底,较高的素质。

2.短期有序备课。短期有序备课是指课前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个人设计。既备知识,又备教法;既备练习训练,又备学法指导;既备资料收集,又备板书设计等多层次全方位备课法。这种备课量虽大大加重,但对教学十分有帮助。当然,备知识是重点,备教法是改革,学法指导,板书创造才是关键。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自己学懂了不算本事,把学生教会,教懂,教好,才算本事,这就依赖于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基于下列原则:巧妙的导入,流畅自然的衔接,形式和内容的有效统一,布局合理的设计,良好的结束。并始终注重将时代性,现实性,趣味性,知识性,双边互动性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巧妙的导入新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求解答:或创设情境激起想象,或运用对比引入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我们在讲地球内部结构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当今世界英俄法各国都不遗余力,不惜巨资,投入对外层空间的研究开发,而对地球内部深层次研究开发远远落后,因为人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选择了“天堂”,故时至今日,人们对地球内部只能靠地震波研究,下面我们可以从地震波的变化看出地球的大略结构。

2.通畅自然的衔接。―堂地理课的内容,貌似整体,实是知识汇编,有许多“断层”带。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承前启后,使知识点转换自然,使段落环环相扣,达到自然衔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给予重视的一点。例如,在讲降水类型时,一般教师把降水类型分类对比,各类型之间坐直通车法讲授,而笔者先讲梅雨(锋面雨),然后用久雨必有久晴引出伏旱(反气旋),再用久晴必有雨点出台风雨(气旋雨),并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锋面雨的形成》,《台风雨的形成》进行讲解。

3.形式和内容必须统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单调乏味的讲解,没有内容的形式是华而不实,夸夸其谈解说。有的地理老师墨守成规,书云亦云,没有任何变通,语言干涩;有的老师上课舌绽莲花,口吐珠玑,滔滔不绝,可是离题万里。这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才能启迪学生追思求索的灵感,形成有效记忆,增加理解,活跃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文学表述手法,运用诗歌,散文等文学语言来描述具体生动有趣,紧扣学生心弦。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梅雨天气特征时,就设计引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讲水分循环时,对引用的古诗做了幽默的处理,即“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回头,否则成了大阴沟。”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设计思维;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引言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操作性与直观性。地理实验教学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严谨的学科作风,切合素质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进行探析。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十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注重实验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运用,出台了专门针对实验教学的政策,出版了较为权威的专用实验教材,借此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我国,因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实验教材,多数学校缺少开展地理实验的器具与环境,部分教师的实操能力有限,造成目前地理教学不能切实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仅有的少数地理实验活动,不仅内容浅化、活动单一、目标含糊,而且基本上是教师主宰着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指定的观察任务,缺少思考与创造。

二、设计思维下的地理实验教学思路

1987年,彼得罗伊在Designthinking一书中描述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在做设计时用到的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概念由此确定。设计思维是一种新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像设计师一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契合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1]。根据《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教学过程重实践”基本理念,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模拟洋流运动”为例,尝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验中改进eDipt设计思维过程,从确定主题、明确认知、实验设计、实践操作、总结评价五个环节研究地理实验教学。

三、设计思维下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探讨

(一)确定主题此环节一般由教师把控,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选定实验方向,明确实验原理,确定教学目标与素养要求。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明确实验方向——通过人为手段模拟洋流运动,据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实验的原理应尽可能与事实相吻合。实验主题的确定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摆脱传统地理实验,即采用“教师出示主题—步骤指导—学生操作—结论反馈”的流程,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科学兴趣。

(二)明确认知地理实验活动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实验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所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分析学生学习特征,是开展地理实验前的必要举措[2]。这个过程的落实便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课堂进行掌控,以保证地理实验的有效进行。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中,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与风向的关系以及上升补偿流形成原因都是学习难点,所以整个实验围绕“洋流成因”设计知识链: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带风向与洋流运动方向的关系陆地轮廓的影响拓展延伸(上升补偿流的形成)。其中,盛行风带与地转偏向力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可在实验前加深巩固,强化印象,让学生明确认知,做好实验前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环节。(1)列出问题涉及的变量,厘清变量关系(有数据要求的地理实验如河流的含沙量、流量等),如果问题难度值偏大,那这个变量关系就必须由教师提供。(2)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假设。但要注意,这些假设通常是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或者是其反例,单纯的观测类实验并不需要假设。(3)生生或师生互动交流,建议六人为一组交流阐述假设理由,可以求同存异。(4)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步骤,教师辅助。如果实验难度稍大,可以先由教师提供一些熟知的实验方法或教学视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器具或方法的改动创新,列出实验步骤。模拟洋流运动实验中,笔者先给出碎纸模拟表层洋流运动实验(如图1上),这只能体现赤道附近盛行风对洋流形成的影响与实际的风带有区别,提示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风带(如图1下)。在撰写过程中,学生对器具的使用、环流的形成个数都进行了改进,使实验与课本中的洋流模式图、现实世界的表层洋流运动更为接近。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撰写出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椭圆形水槽、碎纸片(或鱼食等易漂浮于水面的小物品)、吸管。(2)明确实验目的:了解世界表层洋流运动的原因。(3)实施实验步骤:①椭圆形水槽底部标注赤道、两极,水槽注满水,撒上碎纸屑(鱼食等易浮物品);②通过吸管向代表赤道和北半球中纬度的水面吹风(类似于低纬信风和中纬西风);③在表格中记录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实践操作依据实验步骤流程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能力和实验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指导学生小组操作,观察产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思考产生的原因,整理最终结论。一般情况下,中学地理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与实验的假设是相吻合的。但要注意,因为一些地理现象是自然界大范围的,所以在进行实验室小范围模拟时会出现偏差,如地转偏向力在洋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无法在小尺度的水槽中体现。学生在记录实验结论时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师要起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较实验与实际的区别。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师生的教与学状况,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3]。在模拟洋流运动的实验中,笔者初拟了简洁的实验过程性评价单,以百分制从实验学习目标、实验问题假设、对假设进行论证、注意事项、撰写实验步骤、规范操作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或现象、总结正确结论、理论知识掌握、参与小组合作这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导向、管理、诊断、激励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思维下的五个教学环节重新构建了地理实验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灵活框架形式,与地理学科其他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五个环节要以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为基石,所以笔者将继续学习、深入探究,以期提出更适合目前地理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苏梅,曹恒来,丁婧.“设计思维”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以“网站LoGo的设计”为例[J].江苏教育,2018(91):52-55.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4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的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展现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对应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地理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知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对于“欧洲西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少有接触,仅凭教师对教材的机械描述,很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同感,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僵化。为此,我们以多媒体资料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欣赏着风光旖旎的西欧诸国的山川河流。绚丽多彩、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料将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烘托得充满活力与精彩,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取向,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把“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原则,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就此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地理,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地理知识。

比如教学“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③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④南极大陆地下有丰富的煤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就自然地将“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既促进了地理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运用激励评价,愉悦学生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开创了学生学习评价的新篇章。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份肯定、一个鼓励。所以,我们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学习特点建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的科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以褒扬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当激励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学生扬帆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更积极大胆地活跃于地理课堂,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评价体系

高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等特点,同时它又是一门实际应用价值较高的学科。现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更新教学设计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是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加以考虑。高中升学任务繁重,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教师讲授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对所授知识接收理解的速度也比较慢。如此一来,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效果也很难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学生也常常由于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错误把握,导致他们学习出现被动,对所学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

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自身教学观念,设立的教学目标要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想象力,切实提高对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投入力,特别是要通过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相长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从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找到对人生目标、人格培养的更深的理解。

(二)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

现代教育观念下,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生活实践、自主性学习活动来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地理知识点的框架式讲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把学生引入到对地理学习中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内的有效阅读。然而实践教学中许多情况下恰恰相反,有的教师只是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无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学习的实际效果。

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在讲授方法的筛选上力求达到较高的水平,切实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要不断把讲授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要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出发合理设定有关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有所认识,问题出的太难,学生的讨论通常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问题出的太易,实践讨论又无法达到对地理知识深入认识的效果。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首先对有关地理知识要有深刻的把握,要从地理学习的总目标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目前我们现行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过多看重分数的作用,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发挥评价机制促进发展的功能。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重视对学生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过程的评价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此外,评价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二)重视对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水平的评价

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三)重视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理解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具备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解水平上,常用方式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解释概念;给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等。

(四)重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等。

参考文献: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全程设计;视角

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包含教学素材的准备、教学目标的考量、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预设、教学反思与评价等方面,这种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设计,简称“教学全程设计”。教学全程设计,需从各个视角来审视教学设计的所有环节,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全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中地理教学全程设计的视角:

一、素材搜集的教育视角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的物质条件。教育目的的发展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教育的时代性等教育学特点,促使教学资源(或课程资源)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我们在搜集教学素材时,要考虑素材来源的多样性,不仅要充分利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部级的纲领性文件,地方选用的各出版社的教材,还要充分运用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网络、电视、杂志、报纸等各种媒介信息,以及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现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等。凡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资源都应在备选之列。例如,用《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来说明气候对美食和食材的影响;剪辑中央电视台《中国地名大会》的片段,来凸显我国行政地名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利用《美丽中国》的片段,来展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区域差异。

二、情景设置的社会视角

教学情景是搭连学生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情景设置的多角度、生活化和艺术性等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和教学效果的升华。学生是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人,当今信息时代,中学生的已知世界已经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情景设计时,要视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场所等选择相应的视角,沟通学生的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下面略举几个视角加以说明。生存视角。如“自然灾害”教学,可设置“假如你所处的地点发生了地震”的情景;“辨别地理方向”教学,可设置“假如你在莽莽森林、险峻深山、茫茫沙漠等荒郊野外迷路了”的情景;等等。此类情景扣人心弦,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探究欲望。生活视角。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例如,“藏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可作为“气候分布”的教学情景;“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餐桌上的饮食差异”可作为“不同农产品的世界分布”的教学情景;“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常作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教学情景。此类情景十分贴近学生观察世界的视角,易被学生接受。生产视角。可用“假如你要开一家工厂,会考虑哪些因素”作为“工业生产活动”的教学情景;“假如你是农民,你会如何更好地利用某块土地”作为“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情景。此类情景相对抽象,主要起到激发学生憧憬未来的作用。管理视角。如“江苏省无锡市领导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太湖”可以作为“水污染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情景;用“现在让你当规划局长”作为“城市规划”的教学情景。这类情景可以满足不少学生心理上的领导欲和好奇欲,学生往往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文化视角。如常用“服饰文化———为什么西欧人一年四季穿西装,显得很有绅士风度”做“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教学情景;用“宗教文化———不同宗教影响区的建筑图片”作为“地域文化对聚落的影响”的教学情景;用“摄影文化———具有和谐美的摄影照片”作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教学情景。此类教学情景能够引导学生对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科研视角。如用“科学家对北极冰川的研究成果”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情景;用“为什么北极黄河站的建站时间是7月28日”作为“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情景;等等。这类情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险精神。幻想视角。如用“超人穿过地心,到达地球的另一侧能看到什么景观”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的教学情景;用“假如你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会看到怎样的景观变化”作为“大气垂直分层”的教学情景;等等。这类情景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总之,教学情景设置应该经常变换社会视角,做到与时俱进,以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思维角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课堂预设的生态学视角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主导因子原理”“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原理”“限制因子和耐性定律原理”等,课堂教学系统与生态系统有许多类似之处。教学效果是通过动态生成达到的,而有效生成需要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完成。课堂教学预设要考虑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不仅要预设正常的教学流程,也要预设可能的突发事件;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预设,还要关注师生活动、语言表达、承转过渡、气氛调节等环节。这里仅就其中的“整体性原理”和“主导因子原理”在课堂预设中的运用加以简要说明。“整体性原理”也叫“联系性原理”,指生态系统各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与课堂教学系统很相似。课堂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事件等多个因子或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时,要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统筹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这些因子进行很好的整合,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最优化。“主导因子原理”是指在组成系统的各因子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影响整堂课的主导因子,有不同时段和情景下各因子的变化。因此,课堂教学预设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可能性,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子的动态变化,同时又不偏离主导因子的决定性作用。如在开展“地质灾害”教学时,恰巧一位学生的书“哗啦”散落到地上,教师及时发问,让学生联系教学内容,处理突发事件:“这像滑坡、泥石流还是崩塌?”学生迅速联系刚学的三种地质灾害的特征,并与“书的散落”相联系,做出正确判断:“书的突然散落更像崩塌。”这样处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教师可以把这一巧妙而又典型的案例预设在大脑中,作为“地质灾害”教学时的备用处理方案。预设是为了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教师只有在进行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在实际课堂生成时宏观驾驭课堂和微观调控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系统”更具生机与活力,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主导性和有效性。

四、目标引导的心理学视角

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表述为三个维度。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基本目标和载体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本质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终极目标。教学活动要求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教师可将三维目标整合为这样的表述:“通过……的过程与方法,掌握或学习……的知识,提高……的能力,进行……的观念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与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所包含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相一致。地理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符合心理学特点。例如,“通过阅读天体的图片和天体系统示意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宇宙具有物质性、运动性等特点,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该目标设计就遵循了心理学“表象想象思维”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天体图片和天体系统示意图”这些表象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抽象和概括,认识到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即“物质性、运动性”,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上升到理性阶段。再如,通过“中国北方自然带分布”“非洲自然带分布”“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等实例,归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该目标就运用了心理学中思维过程的智力操作手段“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首先要综合分析每一幅自然带分布图中各自然带的关系,然后比较三幅图所体现规律的差异并进行分类,再抽象概括出地域分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水热状况及其组合的差异。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7

那么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呢?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地理问题才好呢?

一、深挖教材的基本知识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对教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的水平。因为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区域来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这个区域海量的资料才能对这一区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单单这个资料我们就很难提供给学生。所以我们只能深挖教材,毕竟教材上的例子才是经过了锤炼的,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例如在讲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1.通过读图,你感觉地球上的气压带与理想状况的气压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海陆分布对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影响大?为什么?图上如何显示?

3.你还能在图上找到理想状况下的高低气压带吗?如果有,在哪里?

4.澳大利亚为什么夏季成为低压中心,冬季成为高压中心?这和亚欧大陆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

5.这种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对风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没有照本宣科,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读图的习惯,特别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接受学习变成了发现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设计出有深度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并要认真分析教材;其次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第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第四,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问题。

二、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体现对地理概念、原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有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由于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感兴趣。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这样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例如,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学生对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意义不易理解,可以提问让学生思考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和办公楼为什么集中成片分布?操场、体艺馆、宿舍、食堂等为什么集中分布?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然后再思考比学校复杂的城市的某一种活动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的土地,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了功能区。

在设计这样的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不要以为你有的经验学生就一定有、一定懂,也不要以为你没有的学生就一定没有。还要注意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并发挥其互补的作用。你也可以运用教师的经验,使学生产生替代学习。

而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就会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价值的地理问题。

三、关注地理热点设计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所谓地理热点,是指同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时政热点和生活热点,即关系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环保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国内重大工程建设、、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旱灾)、重大科学考察、国际上的地区冲突、资源与能源(如石油危机与煤矿安全生产)、国家方针政策(如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发展(如西部大开发)、国际关系(如中美关系等)。

根据5・12汶川大地震,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简要分析汶川大地震产生及破坏严重的自然原因。

2.在抗震救灾时,灾区多次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大了救灾的困难,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3.本次地震后,产生了许多堰塞湖。简要说明堰塞湖的成因;试分析堰塞湖对所在地区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8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问

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6.6)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内六区,面积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扩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二、将教科书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1.转换为示意图。这里所说的示意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隐含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在教学中有许多好处,它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隐含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便于记忆。例如:针对高一《地理》(8.5)“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示意图进行提问:

(1)若你作为开发者,你首先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2)c和d处若景观特征雷同,但在质量上d处稍逊一等,你应该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3)e处景点质量最优,你是否现在马上开发这个景点,为什么?

2.设计辅助教具。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说明高一《地理》(9.1)中,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对图(9.3):人口、环境和贫困之间的联系图进行了加工,制作了复合投影片(三张复合),且在授课中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投影片及复合的动态过程,再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教科书,综合分析这三个问题,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图(9.3)包容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也为学生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1)投影片ⅰ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固定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2)复合片ⅰ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又给未开拓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3)复合片ⅱ问题:科学进步对环境和贫困有什么影响?能否全面遏制(1)、(2)两方面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利用各章节后“活动”的内容设计提问

高一地理新教科书增加了“活动”题内容,其中有部分内容是教师设计提问的极好素材。例如:我利用高一《地理》(4.4)课后“活动”内容1.让学生层层分析,在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有机联系的前提下,得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人们常常把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标志。

四、循序渐进,设计递进式提问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

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9

一、开展探究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例如,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有所认识,如果教师再去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世界的精神。对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证明地球的形状。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

二、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将那些无法实地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此,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小实验引入课堂,模拟演示宏观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组实验:海边看船。教师先在桌子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形态变化,然后在地球仪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而看驶向远处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了解过去的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不是平的;二是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亲身体验;二是学生亲自操作。由于地理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对于“经线和纬线”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能够正确标识南北两极点、经线、纬线、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位置。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制作经纬网仪的实践活动。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工具:地球仪、两种颜色的铁丝、钳子、线绳、双面胶、垫片、剪刀、经纬线度数卡片等。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介绍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经纬网仪,最后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经纬网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导语;地理教学;设计;效果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导语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课教学的开始,是教学的第一步,是关系全局的一步。

导语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教无定法。”因此导语在地理教学中的设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这几年的地理教学,以及听取其他教师的优秀课,我将地理课堂导语的形式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温故导入

这是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导入新知识。在教授八年级地理上册《湖泊与河流》这一节中“长江的开发”这一部分的时候,就可以对上一部分“黄河”进行复习,从而导入新课。提问学生以下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源头叫什么?最终注入什么海?(2)黄河主要流经哪些主要的地形区?(3)黄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能源?可以用来干什么?然后在对长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上堂课的黄河进行对比,比较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以及它们带来的水能资源。这样进行对比学习、记忆,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本堂课基本的知识点。

二、设计疑问导入

此导入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努力从本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如,在教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一节中“东西干湿差异”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情境问题:小明是家住北京的一名公司职员。8月份,北京连降大雨,公司派他去吐鲁番出差,妈妈叫他带上雨具,防止到那边下雨;9月份,北京秋高气爽,公司又派他去广州出差,这时候爸爸也叫他带上雨具,防止到那边下雨。请问同学们,是妈妈的做法对呢?还是爸爸的做法对?通过这样一个小的情境问题就可以立刻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已经讨论开了,这个时候教师来一句:那我们就从本节课中找寻答案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本堂课中认真听讲,从而找寻答案。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以吐鲁番、广州这两个城市为例来介绍东西干湿的差异。最后再提问学生,是妈妈的做法对还是爸爸的做法对?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答案了。

三、情境渲染导入

地理是一门科学,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方式做导语,给学生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形象直观,更能达到渲染气氛、活跃情绪的效果,可以立刻提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时,先放映一段地球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小视频,能够一下把学生带到浩瀚的宇宙中,让刚接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提起学习地理、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不可待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