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1:43

统计学的起源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教学网络;网络教学资源

1.引言

目前XX县开始进行小学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手段进行网络教学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目前各个小学的网络建设是孤立的,没有系统统筹规划,往往是重复建设,使用率低,起不到当初建设的预想目标。教学资源分散,整合率低,使用不方便,没有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尤其是建立“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建设与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基于目前本县各小学已有的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在此前提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据此提出了小学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施。

2.相关系统应用背景

当前国内校园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代[1][2]:第一代资源库:基于文件夹形式网络资源库。文件夹内存放课件、图片、文档、视频等;第二代资源库: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主要资源模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系统与资源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资源的预览和阅读;第三代资源库:以e-learning模式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目标。将资源的管理、学习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基于互动模式进行学习;

3.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1系统需求分析

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八类:平台系统管理员、平台系统县(区)管理员、学校(单位)管理员、学科资源审核员、学校教师、学生、软件维护人员和其他人员。管理员、教师一般都经过系统培训,熟悉整个平台的操作。根据资源管理系统中该县级小学用户的特点和资源管理的方式,来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目前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分为:系统资源管理平台、县区资源管理平台、主界面功能模块、资源搜索等模块。在本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不同的用户的角色所操作的模块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登录的时候要实行身份认证。系统使用的主体是教师,县区管理员、学科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角色认证来拥有自己不同的操作功能模块。比如对该县级小学市县(区)资源的二级管理员来说,该管理员只能管理县(区)内学校和教师,以及县区内上传和审核的资源。对该县级小学市县(区)的课程、用户、资源进行管理。

3.2系统概要设计

(1)model(模型)层设计

mVC架构设计中的model(模型)层设计是整个应用设计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业务数据和业务逻辑进行设计。B/S架构中数据访问层(DaL,DataaccessLayer)和业务逻辑层(BLL,BusinessLogicLayer)的设计均属于model层设计。在数据访问层的设计中主要是采用Castle来作为底层数据访问的组件。

(2)View层设计

View作为整套程序和外界联系沟通位置,其与B/S结构内表示层(Ui)存在价值一样,在本系统中它可以体现各样web操作面,可以帮助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没有明显的业务操作能力。

(3)Controller层设计

通过Controller层的设计可以实现一个模型与多个视图或一个视图与多个模型之间正常交接。利用SaaS这一形式,可以满足各类操作者对功能上的需求,同时获取不同的处理权限,因此进行Controller层处理时,需要满足操作者权限要求,按照操作者权限进行功能选择,这便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权限、模型、视图间的对应原则。

4.结束语

开发完成的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拥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对外提供了良好的应用接口和数据接口,为今后的业务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满足本县各小学教学资源基于网络进行管理的基本功能需求,有利于提高本县各小学基于网络进行教学、资源搜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闫冬梅.欧盟教育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6:56-60

统计学的起源篇2

一、财务学与经济学

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获取无限的人类社会需要的最大满足的社会科学。它涉及任何人类社会必须决定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一是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二是决定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技术将投入资源组合起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产出品;三是决定产出品为谁生产和如何分配。经济活动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类需要、资源和生产技术。

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类需要(Humanwants),包括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人类需要有两个特征:一是需要的多种多样性;二是需要从长期看的不可满足性。人类需要的满足水平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从效率观点看,满足人类需要的水平,一方面受资源和技术允许条件下可用于消费的或用于进一步生产的各种有用产品或劳务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这些产品或劳务在不同组织之间分配合理性的影响。前者反映生产产出(output)水平;后者反映分配和消费的效用(Utility)水平。

资源(Resouree)是指可用于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的各种手段或财富(means)。资源可分为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三类。现代经济学中还把企业家作为第四种资源。如果将劳动力资源与企业家资源合并,将资本资源与自然资源合并,那么资源也可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两大类。资源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绝大多数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二是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三是为生产一定产品,可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学中的投入(input)主要是指这些资源的投入。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经济效率(economicefficiency)是指用货币计量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准确地说,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即任何生产与消费的重新组织,如果不能使某一个人或某些人的处境变坏,就不可能使另一些人的处境变好。在微观生产理论中的效率是指资源投人与有用产出之间的比率。在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产出与效用之间的比率。因此,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生产领域的效率,会增加有用总产出;在产出一定情况下,提高消费领域的效率,会增加总效用。总之,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经济效率的提高会使人类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这正是效率在经济学中占有核心地位的原因所在。

可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科学地解析了资源投入与配置的效率与效果,为财务管理学科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与财务(金融)经济学

经济学为财务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财务(金融)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是从经济学领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财务(金融)经济学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试图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的最优化投资、融资行为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去考察跨期资源配置的一般制度安排的方法和相应的效率问题。财务(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与公司理财学三个部分组成。金融市场学研究的是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国内外经济中金融系统的运作;投资学研究的是风险与收益的确认和度量、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估价技术与金融工具的设计等内容;公司理财学研究的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理财理论与实践问题。

3.财务学的经济学基础

在整个金融经济学中,公司理财学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上,财务学不仅科学地融会了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而且其发展是以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学说或理论为依托和基础的。

第一,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与效用理论。经济学中“理性”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指个体追求某种工具价值的“最大化”;其二是指个体决策过程在逻辑上的无矛盾。经济学效用理论是经济学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最富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理论工具。

在财务决策理论中,假定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在进行决策时,选择能够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另外,也假定理性的投资者是规避风险的。在理性投资者假设和效用理论的基础上,财务学家利用经济学中的无差异分析方法分析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策略。

第二,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分析。供给和需求及其相应的均衡概念一直都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也是一种根本分析方法。经济学供求均衡分析方法的结果就是推导了一个数量――价格机制,价格必须在均衡点上,否则市场供求力量就会发生作用以使价格达到新的均衡。所有的经济学模型最终几乎都是以获得使供需匹配和市场出清的价格结束。

供求分析在经济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财务学中也如此。在财务学理论中,典型的Capm模型就是利用了均衡分析方法,从市场投资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出发,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获得了均衡状态的资产价格。

二、财务学与统计学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指标,表明所研究的对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反映其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数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变动规律。

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科学。一般的记述统计侧重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而数理统计侧重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一般而言“科学”要求有客观性、再现性、普遍性。为表现这种科学性,研究者常喜欢用数学模型,因为数学比较简明、严谨,比较抽象。数理统计就是运用数学工具,记述数据产生的过程,描述概率分布,进行推定,作假定检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按照统计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的不同,统计学可分为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两大类。理论统计学指的是统计学的数学性原理,也就是数理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应用统计学指的是基于理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处理方法。统计解析方法及统计推测方法。

2.财务学的统计学基础

财务学研究是建立在可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财务学尤其在如下两个方面需要借助于统计学,它们是投资分析和风险管理。这两个领域直接涉及到统计数据描述及推测统计学。另外,日益崛起的金融工程学领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统计学,它主要涉及与数学有关的应用概率过程,应用概率微分方程式的研究领域,有时被称为

数理金融。

投资分析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为此从可选择的投资资产(股票、债券、包括外汇在内的外国证券)中,进行资产选择操作,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因此要用到运筹学中的最优化理论。

风险分析与管理领域正是基于统计学质量管理的思想建立起来的。风险与收益的衡量需要借助于统计学中的均值――方差分析。企业或银行的财务结构受汇率、利息、股价的变动,其资产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这就构成了市场风险。为了根据市场风险考察企业资产的价值变化,将企业的价值变化看作风险要素股价、汇率等变化的函数,描述其概率样本分布,推定其下限5%可能损失的金额。其中,既可用有关股价、汇率变化的模型,也可考虑因素相关的变化。有关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经常涉及到的BiS(国际结算银行)规定中,也要求按照上述方法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变化下限5%的金额,规定企业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有资本。从这种意义而言,BiS的规定非常依赖于模型。由于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也必须以现价评估,所以不带价格的资产也要依靠模型评估。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具有现实性,财务管理也要求助于统计学的知识。

期货交易的领域是理论水平较高并富于挑战性的领域,它包括金融资产组合理论与资产组合的实践(financialengineering)。许多问题常被从数学角度程序化。其领域的数学结构包括连续时间的概率过程、概率微分方程式、概率测度的变换公式等。

三、财务学与管理学

1.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学的内涵就是要说明什么是管理,以及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的这一定义概括地将管理的特征、职能、目标统一起来;管理的特征、职能与目标又将其与管理控制联系起来。

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为有效地实现某个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活动是发挥管理职能的活动,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职能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

2.财务学的管理学基础

管理的内容由管理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制造;供销活动,即购买、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即寻找资本及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即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即盘存、资产负债表、成本和统计;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上述六类活动中,管理活动即是管理或管理职能,管理的内容应该是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他五种活动。

财务管理要解决的是公司价值的创造,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价值管理活动,即实施价值管理。财务管理以价值目标为尺度,将公司管理活动与公司理财的具体决策统一起来。

管理的方法可解释为研究管理的方法和管理中应用的方法。研究管理科学和管理理论的方法共有十一种:经验法或案例法、人际行为法、集体行为法、协作社会系统法、社会技术系统法、决策理论法、系统方法、数学法、因地制宜法、管理任务法、经营论法。这十一种研究管理理论的方法对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或借鉴作用。特别是行为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案例方法等,对研究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管理中应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发挥管理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指挥方法、协调方法和控制方法,这些方法对财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四、财务学与会计学

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会计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以及近代会计的程序与方法日益完善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会计学以会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和程序、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揭示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生活服务。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运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图1(吴水澎主编:《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72页可反映这四个环节在会计中的地位。

会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方面是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以浓缩的、综合的、系统的、分类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会计报告主要包括对外报出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等。

会计报表是由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会计报表来体现。

2.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并列的经济范畴,在性质、地位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会计是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会计又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它为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管理服务。财务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范畴之一。财务管理学则作为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如果说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现金流量的话,那么,财务管理侧重于现金流量本身(通俗地说,财务管理是一种现金流量的安排),而不是现金流量信息。这就是会计与财务的区别之所在。

财务的本质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动,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在经济组织内部,财务处于主导性管理的地位,生产、技术、营销、劳动等项管理都要围绕价值最大化和本金扩张的财务目标去进行;会计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提供财务信息为财务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服务。由于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并列的范畴,所以在理论研究上自成体系,形成两门不同的经济学科。

会计学与财务学紧密相关。财务管理的职能包括预测与计划、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内容,这些财务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会计学所提供的信息,会计学为财务学提供了数据基础。

统计学的起源篇3

关键词:云计算;p2p;教育服务平台

当前的网络教育大多采用的是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由服务器统一管理教学资源并提供服务,客户机和服务器分工明确,当用户规模较小时这种模式能够提供较高的服务效率,但由于服务器能力有限,随着客户机规模的扩大,服务器负载将逐渐达到极限,从而限制了客户机数目的增长。p2p(peertopeer)即“对等网络”,它的主要思想是“去中心化”,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都同时兼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功能。p2p网络能够充分挖掘网络边缘节点的能力,降低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程度。利用p2p技术能够解决传统C/S模式下网络规模的局限性,同时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下,节点间信息交互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的核心是虚拟化的计算机资源池[1]。它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资源(共享资源池),通过互联网将各种资源打包成服务向外提供。我们提出了基于p2p技术的云计算教育服务平台,用户通过统一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教育服务,而不必考虑其他问题,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提高用户获取资源的效率。

1p2p与云计算的特点

作为具有重大影响的网络技术,p2p与云计算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p2p技术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非中心化:网络中的资源和服务分散在所有结点上,信息的传输和服务的实现都直接在结点之间进行,可以无需中间环节和服务器的介入,避免了可能的瓶颈。

2)自适应性:在p2p网络中,系统会随着用户的加入和退出,对整体拓扑以及资源和服务能力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系统变化。

3)健壮性:由于服务分散在各个结点之间进行,部分结点或网络遭到破坏时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很小。p2p架构天生具有耐攻击、高容错的优点。

4)高性价比:性能优势是p2p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采用p2p架构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中散布的大量普通结点,将计算任务或存储资料分布到所有结点上,达到高性能计算和海量存储的目的。

5)负载均衡:p2p环境下由于每个节点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机,减少了对传统C/S结构下服务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的要求,同时资源分布在多个节点,更好地实现了整个网络的负载均衡。

云计算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1)云计算系统将各种数据包括用户数据都通过网络保存到远端的云存储平台上,减小了用户对于数据管理的负担。

2)云计算系统也将处理数据的服务程序通过远程的大规模云计算处理平台进行,能够负担大量数据的处理工作。可以说,云计算是数据共享计算模式与服务共享计算模式的结合体,是下一代计算模式的发展方向。

我们提出的基于p2p技术的云计算教育服务平台,结合了云计算与p2p技术,该平台以统一的方式对外提供教育资源服务,此时表现为教育云的形态,在云的内部系统各个节点之间是对等的,运用p2p技术原理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2系统设计

我们结合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技术的云计算教育服务平台。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C/S模式与p2p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该平台[3]。在该平台内部,教师节点组成初始资源云,作为资源的提供者,统一对加入系统的学生节点提供服务。学生节点通过注册登录加入到网络后,与教师节点共同组成教育云,统一对外提供服务。该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利用一个索引服务器负责管理网络,索引服务器并不参与实际的数据传输,而是负责客户注册、身份验证等。各个节点之间采用对等通讯(如图2)。本教育服务平台是以学生为中心创建的一个自主、交互的学习环境。其中教师节点组成了提供教育资源的资源云,各门课程的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负责教学资源最初的。学生作为教育平台的最主要参与者,在加入之初从教师节点处获得所需资源,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资源。

图2系统通信模型

在图2中,学生a首先发出服务请求,索引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在系统内部进行资源查找,并根据查找结果,提供给学生a相应的服务。这里服务的提供遵循以下原则:索引服务器受到请求后,根据保存的可用资源列表查找资源所在位置。具体的服务策略可分为下列3种情形:

1)当有学生节点拥有该资源时,则发送服务消息给该学生节点,该学生节点直接与学生a建立连接,提供服务;

2)当没有学生节点拥有该资源,但有教师节点具有该可用资源,教师节点与学生a直接建立连接,提供服务;

3)若1)和2)都不满足时,索引服务器直接与学生a建立连接,提供服务。

以上的服务过程,对于学生a而言是不透明的,学生a只是在发送服务请求后,等待平台提供服务。此时,教育服务平台对于学生a而言就是一个资源云,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内部的资源查找调度过程对外不可见。

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利补充,同时它又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平台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节点管理。

节点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系统的动态管理,包括注册管理、登录管理和注销管理3个子模块。当节点要加入到网络时,它首先需要到索引服务器进行加入对等网络的注册,注册内容包括身份类型、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注册成功后为节点生成一个与账号相对应的iD,该iD是对等网络中节点的唯一标识。当节点进行登录时,首先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服务器将节点的状态更改为在线,并返回登录成功信息。对等节点在对等网络中进行可用资源的查询时,首先向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服务器返回可用资源列表(包括可用资源的相关信息,如资源大小、资源位置、资源类型等),对等节点根据返回的资源列表与相关节点建立连接,进行资源查询和课程学习。

2)资料下载。

p2p网络中的资源具有共享性。资源拥有者首先将相关资源上传至服务器,对等节点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所需资源进行下载,同时将其共享给其他节点使用。当系统中的某个对等节点需要相关资源时,首先在p2p网络中搜索,搜索到后建立连接,当找不到可用资源节点时,便从服务器进行资源的下载。这种资源下载策略,保证了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等节点在网络中找到所需资源的概率也不断提高,从而使得网络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减少服务器负载,使服务器瓶颈问题最小化[4]。

3)在线考试。

无论是在传统教育,还是在网络教育中,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始终是对教育方式和教学成果的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由此,我们在平台中设计了在线考试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试题库、试题答案解析两大部分。这里的试题保存在教师节点和服务器上,通过对账户权限的设置使得学生无法将试题下载到本机,而只能够在线完成。

在线考试给出每次考试的规定时间,通过对时间的控制力求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学习者通过客户端完成考试并提交,每次提交会生成一个包含iD的副本试题。系统支持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副本保存在服务器上,此时,服务器会将试题信息通知给相关的教师,教师节点将服务器上的试题下载到本机,进行批改后将完成信息直接发送给学生节点;二是副本保存在教师节点上,此时,教师节点将试题批改后,直接将完成信息发送给学生节点。

4)在线交互。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5]。在p2p教育服务平台中,教师节点与学生节点都可以发起讨论,讨论的发起者首先将讨论主题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会检索已有的讨论主题,若该讨论主题已经存在,则返回给发起者一个该讨论主题的地址,若没有该讨论主题,则返回一个允许信息,讨论发起者通过广播进行讨论组的建立并作为该讨论组的管理者对讨论组进行管理。交互过程中,讨论的发起节点作为讨论组的服务器。在讨论过程中,讨论组内的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双向的交互,他们之间的交互独立于讨论组。这种交互方式中信息不经过服务器中转,而是直接发送给讨论组成员,传输速度更快,实时性更强。

3教学案例

我们基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一个在线测试的教育服务平台。由于测试的特殊性,试题被存放在服务器和教师节点上,学生节点向服务器查询资源可用信息,得到资源可用列表后,当教师节点在线时,与教师节点直接建立连接,进行在线测试。当教师节点离线时,学生节点直接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进行在线测试。学生节点在测试时,只在本机保存试卷的一个副本,测试完毕后释放。在测试过程中,如果有其他节点向中央服务器申请同样的测试,则通过直接与正在进行测试的节点建立连接,进行测试。图3为在线测试流程。图4为某一班级对某一课程进行测试。

图3在线测试处理流程

图4课程测试情况界面

4结语

21世纪,网络在信息化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新世纪的教育也离不开网络,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p2p(peer-to-peer)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计算模式,具有自组织、容错能力强、

可扩展性好等优点,是未来internet的关键技术之一。云计算是对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提出将p2p技术和云计算应用于网络教育服务,能够很好解决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用户间实时互动问题,通过对原型系统的实现和测试,进一步说明了基于p2p的网络教育平台与传统C/S模式相比在提高交互性、实时性和个性化,减轻服务器的负担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1337-1348.

[2]周文莉,吴晓非.p2p技术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31-35.

[3]张彦军,姚国详,周洋.基于p2p的教育资源网络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5):2756-2757.

[4]王菁.p2p系统中资源管理机制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13-17.

[5]缪凯,赵蔚,王以宁.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东北师大学报,2006,4(1):36-39.

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CloudComputingeducationalServiceplatformBasedonp2p

wanGYang,YanYuan-ting

(CollegeofmathematicsandComputerScienc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统计学的起源篇4

一、云计算的含义

云计算英译:cloud;cloudcomputing;cloudcom-puter;cloud-based。“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一如其名,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云计算是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云可以是广域网或者某个局域网内硬件、软件、网络等一系列资源统一在一起的一个综合称呼。云计算提供了一个可伸缩的资产池(服务、应用、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可按需进行访问,这种伸缩性正是云的基本特征,您可以按需扩展或收缩。就如我们每天都要用电,但我们不是每家自备发电机,它由电厂集中提供;我们每天都要用自来水,但我们不是每家都有井,它由自来水厂集中提供。这种模式极大得节约了资源,方便了我们的生活。面对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我们可不可以像使用水和电一样使用计算机资源?这些想法最终导致了云计算的产生。云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煤气和电话那样使用计算机资源。

二、高职院校部署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地方性、行业性的特色,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设计和学习者学习生活相关的案例和任务,使学生的问题解决和知识发现汇聚到一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动态地建构了自己的知识。如何将更多的基础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各种学习平台、一卡通平台、以及其它平台安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当前高等职业教育it系统使用现状基本采用传统方式,具体表现在:

1.根据业务系统上线要求建设相应的it设施并进行相应的部署实施,这种方式明显的弊端在于各应用系统建设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很难从it基础架构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资源分配及使用的合理性;

2.这些资源一旦分配给某个应用系统,就相对固化了。不管业务系统真正投入生产后的使用情况,资源都很难进行再调配。因此,从整理上看,资源利用率普遍很低;

3.对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缺乏完善的流程定义,当前现状多采用人工方式,通过简单的工作表进行统计和分配。对业务部门的需求响应往往无法做到及时准确及有效;

4.对资源配置和部署,多采用人工方式,没有相应的平台支持,使大量人力资源耗费在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上。云计算平台正是解决信息化危机,提高信息化效率和质量的有效工具,其意义重大:1.大大降低信息化成本,减少硬件、网络重复建设,减少投资浪费;2.解决信息化所需的软件开发周期长、效率低BUG多、质量差、系统稳定性低、过于依赖程序员个人开发能力、修改跟不上用户变化、修改之后代码杂乱无法维护、跟不上技术发展等普遍问题;3.节省大量时间、提高开发效率、降低信息化复杂度;4.快速高效构造互联网应用系统:整体集成、自动生产配置组装、即时应用、随需应变5.提高信息化成功率,促进网络教学、电子商务、云计算发展;6.数据分布式储存,数据采集分析成本低、效率高。

三、云计算平台的构架设计

下面就列出简要云平台架构设计以供参考,总体架构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云计算资源:搭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所有计算资源组成,包含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所有的计算资源按照数据中心最终将提供的基础架构服务平台服务和应用服务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同时在资源的选择上,满足云计算要求的易扩展、高可用、稳定的特性。2.云计算管理平台:所有的计算资源通过云计算管理平台来实现集中管理、资源调度、并根据需要定义服务、提供服务管理等。在本次方案中,将采用云计算管理平台来实现对所有计算资源的集中管理、监控和调度,同时云计算管理平台提供完整的用户计算资源申请、审批、调配的服务流程管理。3.基础设施服务:通过云计算管理平台对所有的计算资源进行管理之后,将可以直接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将硬件资源组成计算资源池,根据计算资源中有的计算资源,分别提供虚拟X86服务器、虚拟存储和虚拟网络的服务。4.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监控工具将云计算平台内的物理和逻辑的计算资源进行全面的监控,将监控结果汇总到统一的服务管理平台上,以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为资源分配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5.服务门户:云计算中心搭建完成之后,将提供一个集中的服务门户,提供给最终用户一个友好、便利的服务门户,通过此服务门户,数据中心管理员可以将所有的服务内容进行展示,最终用户可以在门户上选择自己的服务请求。

四、云计算平台服务高职教育的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建设云计算平台是一种新型it模式下保障各个应用系统平台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通过将现有计算资源进行整合管理,需要满足应用系统所有应用系统的运行需求,同时能够动态利用空闲资源创建应用系统的开发环境。从建设目标上看主要有以下方面:1.可计量的平台:建立运营(或非运营)商业模式,通过云平台为各学院、部门、科研中心提供it资源服务,在提供it资源服务的同时自动计量使用资源状况,为有效利用、规划资源提供依据;2.整合的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并能够扩展整合将来各所的硬件、软件、数据;3.自动化的平台:动态满足学校各应用系统,开发系统资源需求,能够快速满足任何突发系统需求;4.先进的平台:具备目前最先进的it技术,满足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5.易扩展的平台:系统应该具有优秀的扩展能力,满足将来所不断增大的应用需求;6.高可用的平台:通过云计算的技术,能够快速恢复故障应用系统,确保应用业务的连续性。

统计学的起源篇5

摘要:

随着mooC/SpoC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兴起,各大高校基本都进行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利用传统课堂的教学资源,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特殊要求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类型—“电子教具”已成为了当务之急。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本课程电子教具资源库的建设,实践表明,电子教具在降低混合式教学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混合式教学;mooC;SpoC;电子教具

0引言

mooC在全球的迅速升温和小SpoC的兴起,为校园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与mooC不同,SpoC主要定位于校园课堂。国外的教学实践表明,SpoC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显著作用。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实施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1-4],使SpoC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效用,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尝试了多种方法和模式来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其中“电子教具”这一手段起到的作用非常突出,是我们下一步SpoC推广工作的重点方向。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发展形势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1+X”培养要求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一年级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本科各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学习效果的良好与否,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运用计算思维解决本学科专业问题的效果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新教学模式的推广,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通过对现有精品资源课程的转型升级,建设的“大学计算机(面向工科)”mooC课程,已在教育部“爱课程”网成功上线2年多;同时该课程作为西安交通大学首批的三门课程之一,于2015年1月22日在Coursera平台上线。2015年起,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针对我校工科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了“传统课堂+SpoC”混合式教学的尝试,为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走出了坚实的一步,相关教学改革工作也获得了国家、学校以及相关企业的项目支持。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有独特的优势[5]。首先,视频一直放在网上,学生上课没听懂的内容,课后还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补救,重点难点可以反复练习,反复揣摩;其次,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比原本只是看课本的预习方式要形象生动得多,预习后带着问题去听课堂讲授,会使课堂交流更为顺畅和有针对性;最后,SpoC上的作业可以设置为多次提交取最高分,学生如果对得分不满意可以反复提交,这样在一次次的作业提交中强化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在学中做,并在做中学”的目的。但是,混合式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也是很大的。学生已经在SpoC上看过了教学视频,如果在课堂上只是片面地重复教学内容肯定会使学生失去再次听讲的兴趣。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内容深入也好,独辟蹊径也好,总之必须有所变化。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最流行的解决方案就是“翻转课堂”,课堂上全是讨论答疑,不涉及新内容了。但受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等现状所限,“完全翻转”目前只能在部分生源较好的优秀班级做实验,全面推广并不现实,所以,想办法在传统课堂上想些新点子,开拓新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就是当前混合式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了。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思维的凝结,可以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干预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学资源汇聚教师智慧,一个教师制作的资源,可以方便地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使用,国家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机制的目的也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但对于mooC/SpoC教学、翻转课堂等脱离了常规课堂的新式教学方法,教师由一个组织者演化为一个旁观者,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完全自己主导学习,学习进度由自己负责,仅仅使用传统教学资源很容易出现一些以往教学活动中少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点。

(1)传统教学资源的类型单一问题。传统教学资源类型一般局限于课件、教师授课视频、教学相关文档等,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的,是教师常规授课过程中的自然产物,类型相对比较单一,只是原有课堂教学过程在计算机上的简单延伸,很多资源并不适合mooC/SpoC的新型教学方式。

(2)传统教学资源的趣味性欠缺问题。传统教学资源受课堂因素制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当前大学生普遍课业繁重的大形势下,不易迅速、持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制约学习效果。

(3)传统教学资源的教师依赖性问题。传统教学资源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比较依赖教师本人的水平发挥,资源本身主要起辅助的作用,学生很难完全使用传统资源进行自学(而自学是翻转课堂的基本要求)。比如ppt课件,没有教师讲授学生只看课件效果很差。而且这些教学资源通常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主要通过教学的内容组织来突出重点难点,缺乏形式上和结构上的区分和界定。针对以上问题,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期间,为方便教师在多种环境下的教学,我们开发制作了一批传统课堂可用、mooC/SpoC可用、翻转课堂可用的电子教具,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收获了教师和学生的多方面好评。电子教具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传统课堂增添了趣味性,为mooC/SpoC课堂增强了可交互性,降低了混合式教学实践推广的门槛。

2电子教具的概念

“教具”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定义是“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等的总称”。作者认为,“教具”类似于计算机程序中的函数、模块,封装好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可以方便地重复使用,可以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升级、改进。具体到本文中,“电子教具”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某教学要点有更透彻的理解,向学生演示运行的,有关该要点的计算机程序、可交互式动画、演示视频等。如演示快速排序过程的Flas、演示加密算法加解密过程的计算机程序等。另一方面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自我测试某一要点的学习情况,教师向学生提供的,可对学生某一要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自动批阅或错误提示的计算机程序或可交互式动画。如测试计算机组装过程要点掌握情况的Flas、检查中国学生常见python程序错误的计算机程序(因为官方编译器给出的错误提示不够明确)等。本文中的“电子教具”与通常教学中经常提及的“教学案例”[6]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案例一般是叙述性的,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讲授教学要点,承前启后,结构完整,一旦制作完成内容就比较稳定,交互性很少或没有;而大部分电子教具不算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只有教学要点的内部逻辑,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动态确定该内部逻辑的输入输出,有较好的交互性。教师在使用电子教具时,如果提前精心设计好电子教具的典型输入,那么包含了确定输入的电子教具就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案例”来使用。

3电子教具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上的作用

在mooC和SpoC在校园逐步推广的过程中,笔者作为我校混合式教学实践者中的一员,对教学过程中电子教具使用的必要性有相当深入的体会。和传统教学方式的面面俱到不同,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视频自学大部分教学内容,而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主要针对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必须好、快、准地理解这些教学关键点,电子教具在其中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有趣。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有教师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和约束,当学生注意力涣散、不注意听讲时可以及时纠正,但处于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学生何时学习、学习多长时间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干扰中断学习,所以有必要引入更为有趣的电子教具增强学生的学习粘性;本课程使用的电子教具多为教师开发或改进的计算机程序,形式多样可交互,趣味性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化和可视化。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方式,以及计算机程序或动画等先进的数据表达方式能够以更高的维度描绘书本上的枯燥知识,实现知识的多媒体化和可视化,易于被学生理解。

(3)师生之间互动性好。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动辄有超过一半的教学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和教师的直接互动大为减少。而交互性强是电子教具的一大优点,教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思路融入电子教具和学生的互动反馈逻辑之中,使电子教具成为教师的不知疲倦的人,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

(4)可二次开发。和通常制作好就相对固化的教学视频、教材等不同,电子教具修改容易,便于二次开发,可随时将教学实践结果反馈回电子教具的设计过程中,经过多次迭代,达到传统教学资源很难达到的优化效果。

(5)重点、难点和热点突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主动性不足,容易陷入“为看而看”的局面,一个个教学视频对于未能透彻理解的学生来说并无轻重之分,学生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等关键点的感受明显弱于传统教学模式。而电子教具并不需要针对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都进行制作,只需瞄准教学最关心的关键点,学生通过与电子教具的互动,可以较为容易地获知教学目标,加深学生的学习层次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已有和未来计划开发的电子教具主要包含计算机程序、Flash和演示视频3种类型,具体描述参见表1。演示视频是电子教具中的一个特殊类别,教学目标很多情况下不是重点、难点,而是“热点”,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科研热点的了解、拓展视野,典型的例子参见图1至图3。该类电子教具数量较少,但是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这些演示视频往往不是来自国内外的教育科研机构,而是网络上的优秀视频制作者不经意的作品。“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很难有计划地、刻意地去寻找这些适合教学的优秀视频,要在教学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方能遗珠偶得。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对国内外知名mooC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Coursera和edX等)的调查研究表明,在mooC教学中使用事先精心准备的电子教具来辅助教学,几乎已经是这些平台中受欢迎课程的共同特征。部分技术、人力和资金较为充裕的团队建设的课程,甚至可以做到在正常课程中穿插大段精心制作的电影级原创演示视频,教学效果很好,收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4结语

经过1年多的SpoC教学实践,电子教具在我校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以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资源组织方式。传统教学资源包含课件、课堂教学视频、教学文档等基本类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非常成熟。由于这类资源和教师本人联系过于紧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资源组织方式,所以并不适合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因此应将当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重点转移到电子教具上,形成以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中心的新的资源组织方式。其次,促进了精品资源共享课与mooC建设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mooC建设是我校原有精品课程的两个共同的重点任务,这两个任务由于面对的教学模式不同,对资源的建设原本是略有冲突的,而电子教具资源库建设同时满足这两种教学模式要求,有利于更有效率地完成这两个重点建设任务。最后,走出了一条扁平化资源建设向关键点资源建设的新路。传统的教学资源由于要服务完整的教学过程,整个资源的建设是扁平化的,而电子教具库的建设以重点、难点、热点等关键点为依托,便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同时对关键点资源的不断锤炼也有利于对电子教具的精益求精,实施资源库建设的“精品战略”。按照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统一部署,未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教具资源库建设的工作计划主要有以下4点。

(1)补充不足的电子教具。首先要梳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关键点,主要包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主要指近期的科研热点),同时要注意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些关键点,设计开发出有利于教师教学或有利于学生自测的电子教具。

(2)通过教学实践更新已有的电子教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电子教具只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必须得到传统课堂教学、mooC/SpoC或翻转课堂等教学环境的及时反馈,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完善,这期间可能经历电子教具的界面美化、二次开发甚至完全回炉重新开发的多个过程,方可确定电子教具的正式版本。

(3)开拓新的电子教具类型。目前使用的电子教具主要有计算机程序、Flash、演示视频3种类型,未来不排除经过调查实践,结合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开发团队的实际情况,开拓出新的电子教具类型的可能性,比如3D动画、真人实景演示等。

(4)建立起完善的电子教具资源库管理机制。当制作完成的电子教具积累一定数量之后,教具的分类资源库建设就要纳入日程上来,同时要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将电子教具和原有的传统教学资源有机融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春英,刘盈,赵艳君.基于“mooC+Sp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3):63-69.

[2]王瑞敏,曾韵,王立新,等.基于SpoC的军队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2):26-29.

[3]高洪皓,朱永华,陈章进.基于mooCs平台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90-94.

[4]陈希亮,姜峰,赖俊,等.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6):143-146.

[5]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60-65.

统计学的起源篇6

一、云计算的概念和原理

1、云计算的概念

所谓云计算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与交付模式,涉及到的是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虚拟化的资源。事实上,云计算没有统一的概念模型,是并行运算、分布云端以及网格计算的虚拟化发展,大部分的云计算部署要依赖计算机集群,更吸收了效用计算的特点。最终云计算以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性高等特点呈现出来,具有高通用性、高扩展性以及廉价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

2、云共享体系的原理

如下图是基于云计算思想消除信息孤岛来实现教学资源的透明整合工作原理。用户的交互接口应以webservices方式来实现访问,以及获取用户需求。服务目录则为用户的访问服务清单,系统中的管理模块也主要复杂管理和分配所有的可用资源。另外,配置工具则复杂分配节点,准备任务运行所需的环境,监视模块则复杂监视各个节点的运行状态,完成用户使用节点情况的统计。此外,我们还需要一个基于云平台的用户交互界面来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共享访问,来解决资源的独立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使用已有的云平台,可以降低硬件的投入费用,用户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只需要设置系统权限就可以访问允许访问的资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的安全性,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图1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工作原理

二、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设计及应用

1、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由上文可知,我们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资源的共享系统,来实现用户与平台的交互,从而实现资源的长传、下载以及管理。当用户需要进行资源管理操作时,必须经过登陆来得到管理权限,当打开系统的访问地址后,首先我们要考虑机器的硬盘是都有匹配的cookies存在,如果有系统就会直接提取信息进行验证,而如果没有就会直接进入登陆界面。用户只需要输入用户名与密码,系统就是再次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就会自动跳转到主页,否则则会继续留在登陆界面。用户进入主页后就可以使用相应的没偶苦艾进行资源管理、上传以及下载。

2、系统的模块划分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主要分为用户空间、共享空间、资源上传下载、以及注册登陆和举报资源几个模块。其中,用户空间用来存放用户自己的资源,用户可以自由支配用户控件中的资源长传、下载以及管理,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进行共享。资源的长传与下载模块主要用于用户对共享的资源进行长传和下载,包括检索关键字、浏览资源、获取资源链接信息等功能。最后,注册登陆模块负责的就是管理用户的权限,只有注册成为网站会员的用户才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源使用权利。而举报资源模块则属于负责用户与管理员的交互,网站管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对资源进行控制。

3、云计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

统计学的起源篇7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课程资源客服利用

深刻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改善教学管理工作、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摆放在全体中学计算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以当前全国普遍实行的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为背景,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初步地探索与实践,以期达到以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促进计算机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和物力的总和。可以看出,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只有那些真正进入到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课程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每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摆放在全体计算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相比数学和语文等传统学科而言,计算机教师大多比较年轻,从教时间比较短,不太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在讲述《windowsXp中文版教程》时,学生们知道该软件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制和开发的,他们纷纷议论,中国人使用计算机,为什么非得使用美国公司的产品,难道中国人不能研制和开发操作系统?我们告诉学生,我们中国人已经研制出了成熟的操作系统软件,其中包括中科红旗公司的RedflagLinux以及2004年9月火爆问世的国产中文服务器操作系统Kylin(麒麟)。对于国产操作系统问题,我们没有采用讲座的形式,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新兴的课程资源――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来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学生们通过登陆互联网,使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国产操作系统”,便查询到了多篇关于国产操作系统的文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了解到,作为国内最早树起中文Linux大旗的先锋厂商,红旗软件充分发扬“自由软件”运动精神,致力于开发研制基于Linux的全线应用产品,令这一影响全球的新一代操作系统植根中国,并大放异彩。作为国产软件的一面旗帜,中科红旗公司致力于红旗操作系统RedflagLinux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红旗软件通过提供与世界同步的先进的红旗RedflagLinux操作系统软件和一流的技术服务,让每一台具有处理器的设备发挥最大效能,为政府和企业用户提供可靠安全保证和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红旗RedflagLinux已经在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业务领域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金融、能源、教育、交通等行业以及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领域和部门。红旗软件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中国操作系统软件。

此外,与windows、Linux和Unix同台竞技的国产操作系统已经诞生。2004年9月,国防科技大学和联想集团共同推广中国产的中文服务器操作系统Kylin(麒麟)。该系统是国家863计划的重大研究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麒麟”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其严格的安全机制,确保系统的高安全性,对打破外国对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垄断和控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国产操作系统的现状,他们表示,使用操作系统软件,应率先使用国产操作系统,并建议有关部门编写国产操作系统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其次,在讲述《word2002中文版教程》之《插入图片》时,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其中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大屏幕液晶投影仪。在导入新课时,首先提问学生:“中国有哪几位航天员?”与此同时,通过液晶投影仪显示三张照片: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并配以画外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升空日,千年飞天梦圆时,杨立伟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顺利升空,并按时返回预定地点,航天英雄杨利伟从此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太空征程新起点,神舟六号新篇章,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从此成为世界宇航第三大国。”之后打开文件“从神五到神六.DoC”,先后插入前面所提到的三张图片,并对这些图片进行裁剪和加工。这样做,是为了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将计算机专业课和思想品德教育适当整合,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以便使学生关心时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摆放在全体中学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统计学的起源篇8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一体化平台;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107-03

一、前言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成为各高校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在国内,各高校基本上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许多高校由于缺少好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造成数字化学习环境可谓百花齐放,目前主要有专题学习网站、购买的大型网络教学平台、自主研发的学习平台等。在看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建设与实际教学脱节,技术与课程缺少有效整合,实用性和先进性不强,标准不统一、功能不全、数据难以共享等。特别是在医学类院校,由于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医学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课程的交叉渗透性强,教学的交互性要求高,学生经常要在基础与临床之间轮动。同时,医学教学中还有一些独有的教学或考核模式,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教学、CpC(ClinicalpathologicalConference,临床病理讨论会)、床旁教学、oSCe(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客观结构化临床多站考试)等等。一些通用型网络教学平台难以很好地满足医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类院校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开发更具特色和符合学校发展理念的教学平台。那么,在医学院校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既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实用性,又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先进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何解决好建设应用管理一体化问题?都是许多高校特别是医学类院校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一体化学习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以教学实际为基础、以教学改革目标为基准确立构建平台的指导思想。

首先从分析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入手。汕头大学医学院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2002年实施以系统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教学模式,引入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方式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2004年引入浸入式英语教学计划(eip),2007年试办医学教育全英班,同时引入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等。提出“国际化、有特色”的办学理念,2008年国家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后,对照“标准”进行完善。学校教学改革目标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学生为中心”,②加强临床能力培养,③国际化。在教学模式上主要表现为3个特征,①临床训练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②交互式教学,⑧自主学习。通过上述分析,为保证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改革的契合,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可确定为围绕上述3个方面和3个特征形成。

2.以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改革目标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目标。

依据学院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新教学模式,设计出符合医学教育标准的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建立一个基于课程的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于一体的与教务管理系统相衔接的一体化学习平台,使教育结构和教学过程更加高效且灵活,实现①资源:资源结构、资源格式、技术标准统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实现整合;②教学:借助技术突出探究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实现网络辅助授课;③学习:为学生提供有趣且深刻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实现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教与学,以平台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④评价:采取多种途径实现实时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检验教学效果和质量;⑤成效:借助技术优势,控制学习成本,改善学习效果。⑥管理:教务管理系统与平台平滑对接,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时提供基础数据,平台中生成的各种数据为教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一体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1.功能设计

平台设计上注意体现:互动性(表现交互式教学的特征,支持教学问卷、小组学习、问题讨论等)、自主性(表现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实用性(表现与教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先进性(表现教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针对性(平台的功能设计要体现出实现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体化平台涵盖从资源建设、课程建立、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教学全过程。由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统计分析中心、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等构成。

教师中心: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基本信息、教学公告、作业管理模块、授课资源模块、课外资源模块、教师交流区、课程讨论区、自测模块、教学问卷管理、考试模块、学生信息等。

学生中心: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教学公告、我的作业、授课资源模块、课外资源模块、课程讨论区、自测模块、教学问卷模块、考试模块、教师信息等。

管理中心:建立1个管理平台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与各系统集成起来,统一身份管理、统一接口部署。

资源中心: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数字化资源包括:课件、教学视频、图片、习题、试题、案例等。

统计分析中心:对平台上各种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和统计,包括:资源统计、教师使用情况统计、学生使用情况统计,特别是要对一些互动情况的跟踪和统计,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

此外还包括:校外开放资源推荐、校内热点资源关注、站内搜索、帮助中心等。以及与平台形成松散耦合的其他系统,包括: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成绩查询系统等。

教务管理系统:为保证平台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更新平台上教师、学生、课程等基本信息,通过接口程序将教务管理系统与学习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定期将教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导入到一体化学习平台中。

2.技术方案

由于一体化平台是一个多角色、多功能、多系统的集合体,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的后台管理系统和功能操作的学习系统。平台采取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理念,利用组件模型的“松散耦合式框架结构”,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即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强的可扩展性。实现系统中的服务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把学习平台与教学评价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贯通,从应用上把学习活动中的各环节与评价、监督、管理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采用单点登录,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统一的用户管理。一体化平台层次结构如图l所示。为了降低开发成本,选择开源技术,尽量使用免费开源软件。

3.技术难点

一体化平台由多系统构成,而且要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和部分已有的系统。因此,在技术实现上就需要解决好一些技术难点,一是要整合已有数据资源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将是一个关键点和技术难点。对于教学资源采用通过标准化处理的方式建立统一的资源中心,对于基础数据,则采用确定核心系统的方式解决,如学生和教师数据以教务管理系统为核心,其他系统通过接口实时读取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以实现数据的准确性。二是整合原有的应用系统也是一个关键点,如已有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采取的方案是保留原有系统的应用逻辑,提取原有的用户数据,统一用户登录管理。将原有系统的登录、注销页面统一重定向到平台层的登录和注销页面,而原有系统的其他业务逻辑将都不变,这样即实现整合,又不对老系统伤筋动骨。三是整合购买的系统,又是一个关键点。采取的方法是建立数据同步更新策略,在平台层提供集中共享数据,然后建立平台层数据与新购买系统数据进行同步更新。四是运用全新的web2.0理念,实现更好的互动性和灵活性。

4.系统实现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项目各项功能,主要进行数据库设计、环境搭建、模块划分、流程设计、分组接口定义、按流程设定完成各模块功能的实现、按设计文档制定测试方案和内容,并实施测试,交付使用的全部过程。

平台开发语言采用免费开源的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pHp,web服务器软件采用使用最广、具有良好跨平台和安全性的apache,数据库选用体积小、速度快、开源的mysql,即典型的基于pHp+apache+mysql的开发工具进行编码实现,服务层方面采用pHpRpC(面向服务的高性能远程过程调用协议)轻量级的服务访问技术,该技术具有简单方便,良好的跨平台性、安全性和调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等特点。平台采用基于Soa的体系架构,各系统通过s0a架构将组件工具聚合起来,实现平台的资源建设、网络学习、服务管理更为简便和统一。

四、推动措施

如何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来推进平台被广泛应用成为平台开发后的工作重点,也是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关键。虽然学校和大部分教师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由于使用教学平台特别是初期会增加教师许多工作量,教师由于有科研等压力,特别是受大环境影响,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工资奖金都与科研课题、科研论文直接挂钩,使部分教师不愿将更多精力用于开展教学信息化工作上。为此,学院采取多项措施推动教学信息化工作,一是建立机构。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推动教学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政策。学院根据已有的教学、科研及人事工作等相关政策,制定各项推动教学信息化的考核奖励政策,以文件形式下发执行。三是设立项目。以教学改革立项的形式设立教学信息化工程项目,实行项目式管理。四是设立专项资金。以实现教学信息化经费的“项目式”投资方式与维持性投资方式相结合,专款专用。五是建立完善基础环境。学院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和完善教学视频自动录播系统和多媒体教室等。

五、总结与展望

统计学的起源篇9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国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一个约束性指标,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加强能源统计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抓手。现结合纳溪能源统计实际,谈谈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统计现状

1、领导重视,建立健全了能源监测统计机构。纳溪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能源统计工作,及时成立了能源监测统计股,设立了办公室,建立了能源统计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落实了人员。各乡镇、街道办明确了1名能源统计人员,建立了能源监测统计制度,建立了能源监测统计台帐,配备了电脑等信息化办公设备,统计力量基本得到了保障。

2、经费保证。目前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了专门的能源统计经费,对统计工作所需的必要经费采取了实报实销的方式给予保证,保证了能源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必须的经费开支。

3、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是在工业能源统计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区级统计部门只负责公共机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仅包括全区公共机构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统计内容为能源产品的生产、购进、消费和库存等情况;设置的报表周期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主要表种有: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附表、主要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和工业企业水消费表。

二、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统计队伍稳定性差。能源统计人员身份构成比较复杂,主要来自公务员、事业人员和“村官”。据了解,从近两年来看,全区乡镇从事能源统计的人员变动达到三分之二左右。由于能源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加之能源统计业务受人、财、物等多方面的制约,虽每年举办数次业务培训,但仍达不到本专业的要求,造成新接手的人员业务不熟、概念不清,直接影响了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能源统计人才严重缺乏。据调查了解,全区乡镇能源统计人员虽然大多数均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但无一人是学统计专业的。加之统计人员多数身兼数职,对能源统计业务钻研不够。短期的培训满足不了专业的需求,能源统计专业水平明显较低,难以适应新时期能源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能源统计基础薄弱。近年来,能源统计基础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特别是能源监测机构的成立,带动了全区能源统计工作的发展。但是,随着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新接手的统计人员不了解能源统计工作,甚至找不到统计报表,严重地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有的企业和单位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配合程度不是十分理想,对能源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尽管大会小会三令五申要完善能源统计基础资料,但是极少数到目前也未完成,甚至一些不引起重视。当前纳溪区能源统计基础工作面临新的课题,需要各方面的关注来加强工作。

(四)能源统计工作任务繁重。近年来,能源统计工作任务有增无减,要求越来越高。既有月报、季报,还有半年报、年报,加之各项专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及大型普查任务,基层既要纸质报表,同时还要网上直报。报表的逻辑关联逐年增多,能源统计审核任务十分艰巨,专业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能源统计涉及面广,报表种类多,工作量大,如此繁重的能源统计任务,尤其是在年报期间和普查年份,能源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几点建议

(一)充实能源统计力量,加强能源队伍建设

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给予支持,充实和强化能源统计队伍建设,要给机构、给编制、给人员,积极组建专业化的能源消耗统计机构和网络。基层能耗单位是能源数据的源头,是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各能耗单位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能源统计工作,为圆满完成能源统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日益繁重的能源统计工作。

(二)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狠抓能源统计执法检查。

要进一步加大新《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开展大张旗鼓的、形式多样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及社会各阶层的法律意识,营造依法统计、支持统计、重视统计的良好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加大能源统计执法检查。切实改变处罚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要坚持依法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介予以曝光,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统计学的起源篇10

1技术条件———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方式高效获取计算资源的模式,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能够迅速获取和释放资源。当信息服务向云计算领域拓展,可以有效提高性能服务架构、可用服务平台、数据处理与存储、高性能计算与实时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可靠性和可用性。2006年8月,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Computing)概念。Google一举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云计算技术使用者。我国于2008年开始大面积使用云计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2月,iBm在北京和无锡分别启动了大型云计算中心,积极为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建立了新型实验中心,使用1000多个CpU开展云计算实验。中国人民理工大学通过自主研发,开发了一种新型的massCloud云存储系统,能够支持3G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和数字地球原型系统。

2基础条件

从宏观中国网络基础资源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6694块/32。宽带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移动宽带和光宽带的普及,积极为用户提供超高速的光宽带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交换速度。二是为云服务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必要的网络基础,保障了云端通信的效率和质量。从微观角度看,民办高校大多都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形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局域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都经历了以下三步:第一步,购买计算机,用于行政办公和教师备课。第二步,建立电脑机房,用于学生实验和基础学习,并逐渐发展为多媒体教室。第三步,建立校园网,并与因特网相连,充分享用网络资源。

3需求环境条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2014年7月)调查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到达了6.32亿,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网民比重为20.6%,在这些网民中学生群体占了25.5%,由此可知,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上网人数为3.3千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信息化的需求用户群体,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来满足用户需求。

二基于云计算的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构建

1整体逻辑架构

本文结合实际需求,参考国内外云部署的先进经验,总结出面向民办高等教育的云计算系统体系架构,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功能分层。该系统通过四类配适器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起了一个统一高效的资源池,完成了资源映射,将资源最终加工为虚拟计算资源、虚拟文件存储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通过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可将资源池内容提供给用户使用(i-aaS)。

2模块化管理

2.1区域范围模块化

根据“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建立起以区域行政单位为范围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层级化的分层模块化管理。以县市级为分层管理的基本单位,以全国31个(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次级教育云服务平台,再把全国分成七大区即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分区建立区域性质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跨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共享和互动,最后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平台,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公办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和发展。

2.2信息属性模块化

根据民办高等教育信息资源是否对外服务,建立私有云、共有云和联合云。其中,私有云是一种面向内部公众的云服务系统,其服务范围有限。联合云则是一种以公有云为服务对象的云服务系统,也可以包含私有云。地区民办高校之间可以形成教务系统资源的进一步合理优化配置,学生之间可以共享知识学习平台,逐步完善后,学生可以互选各民办高校的网络课程并修完该课程的学分。教师可以进行高校之间互动沟通学习、资源共享。

2.3用户主体模块化

根据高校主体的不同建立主体云即“教师云”和“学生云”。“教师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其师资和科研优势,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师资云”平台,促进各民办高校间的人员流动,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师资人员结构多元化。“学生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借助“学生云”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掌握学习进度。“学生云”平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意愿,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3保障措施

3.1资金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点———线———面”系统化平台的构建需要前期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后期平台维护的资金持续追加。民办高等教育的区域主管部门应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拨付专款专用资金。因为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效应,所以地区政府应建立“教育信息化专款专用”账户,保证资金不被挪用。对于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学校而言,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的构建节约了硬件成本、软件成本和人工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降低了人工信息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的出错的概率,所以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办高校自身。因此,资金保障主要来源于三大主体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民办高校,三者可以根据资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追加额度的一定比例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对于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应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进行督察和执行。

3.2安全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民办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主体的协同工作这一重要功能,与此同时会带来信息泄露、信息更改和信息丢失的机器系统的安全风险和以及知识产权问题。所以云服务平台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基于此,云平台应建立从宏观安全入手着眼于细节的系统化的安全策略,并对平台的使用主体和维护主体进行多重的身份认证和权限设计,形成整体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认证、系统访问控制、数据安全系列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并建立健全日常数据的备份机制,以应付突发的数据丢失情况。

3.3协同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数据牵涉到区域范围中的多个独立主体的民办高校,所以数据的及时更新和维护需要建立同步性的机制。同步性机制的建立需要区域内组织部门牵头,各民办高校参与协商解决。根据各民办高校实际工作安排,可以选定具体时间和具体工作程序。各民办高校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协调部门,以便彼此进行关于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具体事务的沟通和协商解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