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1:58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1

(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陶瓷、纺织、水泥等传统产业得到调整、改造和提升;汽配、液晶显示器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光电子、新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品牌经济、总部经济和创意产业快速推进。以金融、物流、会展、商贸、旅游和房地产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顺利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编制完成《*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10)》,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工程中心5家、省技术创新专业镇3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13个、国家免检产品13个。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4.54亿元,增长23.86%,高于生产总值增幅4.66个百分点;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指数达到200.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16.88亿元,增长57.3%。

(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规划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组织编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10多项规划,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道路交通进一步完善,广佛轨道交通全面动工建设,首期9条与广州衔接的主干道路综合整治和绿化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批21项和第二批21项交通重点工程分别完成了17项和4项。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水恒益电厂、南海发电一厂(三期)等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德胜电厂(二期)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第二饮用水源地建设全面启动。组团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速,东平新城发展定位明确,中心组团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其他组团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三旧”改造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首批122个建制村居改造示范村中有15个编制了村庄规划,65个已建设或正在建设农民公寓,祖庙-东华里片区和季华中心商务区改造提升工程陆续展开。

(三)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城市环境有效改善。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排放量均可实现比上年下降10%的目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集中开展了重点区域、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关闭陶瓷企业39家、印染企业9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4家。加快推进火电厂脱硫工程和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促进200多家重点企业建设完善了脱硫工程,光明、河口两家发电厂实现关停。污水处理能力稳步增强,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9间,新增污水处理规模30.2万吨/日。城市道路六级标准化和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以“三年促变,绿地*”为目标,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全年植树310多万株,营造各种主题林104个。稳步推进“大城管”战略,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机制体制不断创新,重点改革继续深化

依法行政和阳光政务深入推进,新增和调整了一批行政审批(管理)事项目录,建设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开通“12345”行政服务热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理顺了市与禅城区政府的事权关系,对村镇建设管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11项市政府工作部门职能进行了界定。财政体制实施微调,市本级财政占全市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国企改革稳步推进,81家国有企业退出市场。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2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总数达15家。城市可经营项目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进,成功举办了**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推介洽谈会暨重点工程开工仪式,签约项目79个,投资总额335.8亿元。

(五)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和谐*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2

20*年,在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形势恶化、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等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全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我县经济增速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更加凸显。全县经济社会总体呈现“经济继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总体协调、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增幅回落3.3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22亿元,分别增长16%和23.1%。其它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附表一)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农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2亿元,增长9.8%。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5万亩,总产量10.93万吨,增加0.42万吨。农、林、牧、渔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双五万”工程继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明显增大,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1亿元,增长11%,其中规模工业销售产值295亿元,增长17%。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占比提高3.4个百分点;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新型工业发展迅速,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1.8%。大企业带动效应明显,企业总体效益进一步好转,规模工业利税总额15.9亿元,增长37.3%,比同期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高20.3个百分点。工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三产发展增势明显。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6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4.1%,占全县GDp比重27.7%。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亿元,增长20.54%;各项贷款余额96亿元,增长15.25%。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亿元,增长14.4%。成功举办第六届房交会。出台并实施《*县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县迎春南路商业街业态规划》。

(二)三大需求总体平稳,投资消费结构趋于优化

投资保持合理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7.41亿元,增长13%,其中限额以上项目65.57亿元,增长20.8%,占投资总额的84.7%。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48.5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93.25%,比去年同期增长8.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实际完成47亿元,增长16.7%。全年新核准(备案)工业项目288个,计划投资76.36亿元。三产投资增速较快,限额以上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66亿元,增长12.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92亿元,占52.2%。

*

消费拉动效应明显。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5亿元,增长21%,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个百分点,消费拉动GDp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批零贸易业实现销售总额44.5亿元,增长21%。商品房销售面积32.73万m2,增长26.1%,销售额11.76亿元,增长39.8%。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家居及服务、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增长较快。

外贸出口保持增长。全县外贸出口供货总值172亿元,增长13.7%,其中自营出口总额6亿美元,增长40%,增幅比年初预期目标提高30个百分点。自营出口增速较快主要得益于结构性的增长,外需萎缩对我县外贸出口企业的冲击较大,除精细化工、水电设备行业的大企业自营出口大幅增长外,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若扣除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因素,自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三)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深入开展“十百工程”、“联乡结村”和“清洁*”等活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地方财政用于“三农”资金5.03亿元,增长24.5%。全社会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98亿元,完成农田水利工程量315.2万立方米;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47945亩;完成下山移民1110户、2232人;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造田造地1000亩、宅基地整理1200亩;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100%;等级公路、客运班车行政村通车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重点整治村58个。

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16省道与320国道连接线工程(*西环线)、20省道*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富春江一桥维修加固工程顺利完工。富春江二桥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综合码头散货作业区启用。建成港湾式停靠站50个、公交候车亭20个、客运场站1个。县城至富春江镇路灯工程、洋塘至旧县街道给水管道工程完工,城乡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市政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新城和综合体建设全面启动。凤川—江南新城规划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县城商务区建设总体进展较快,12幢现代化综合楼宇破土兴建。滨江区块全面完成拆迁工作,《*滨江区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励骏大酒店动工兴建。分水江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规划方案已通过评审,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杭州潇洒休闲运动公园综合体前期进展顺利,女足训练基地已开工建设。

(四)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活跃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推行项目代办员制度和项目审批一审一核制;滨江拆迁安置小区建设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实现我县企业上市零的突破。金融改革深入开展,大力创新金融产品,设立县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富汇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完成村集体资产融合工作,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县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农户参保率达100%;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心镇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年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达4.5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0.54亿元,增长140.2%;新产品产值率为11.5%,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申请专利577件,专利授权421件。全年立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7项,其中部级项目10项。新认定省级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命名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2家。*分水制笔创新服务中心列入中央补助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县与浙江大学建立全面科技战略合作关系。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专职招商队伍,专业招商机制基本建立,按“主攻省内、拓展省外”原则,开展驻点招商,实施“飞地”招商。全年新引进项目140个,协议资金67亿元,增长17.1%。其中协议外资1.72亿美元,增长19.2%;实际利用县外资金41亿元,增长28%,其中外资8100万美元,增长23.7%。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促进企业发展。杭州*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成功收购美国费格内窥镜技术公司62.5%的股权,开创了我县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合作的先河。

(五)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和谐社会加快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颁布实施《*县生态功能区规划》,省级生态县创建通过预验收。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项目14个,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县城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富春江镇、分水镇等3个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横村镇污水处理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完成主体工程;百江镇、钟山乡垃圾中转站全面建成,全县“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城处置”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初步形成。两江漂浮物打捞处置工程扎实推进。杭新景高速公路沿线小冶炼企业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圆满完成。实施“清洁*”三年行动计划,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25%。全年新增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2个和生态村20个。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据初步统计,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5%,CoD和So2排放量分别削减10.13%和8.93%。

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巩固省教育强县成果,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实施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成功创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创建省教育强乡镇2个,全县13个乡镇(街道)全部成为省教育强乡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和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富春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全年创建市级卫生强乡镇7个。全面推进文化名县建设,叶浅予艺术馆新馆完成主体工程,杭州越剧二团顺利迁建。省科技强县、省体育强县通过考核验收,成功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和3个省体育强乡镇。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3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转型跨越为目标,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重点实施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现代物流节点县、晋商文化中心区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进程,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总体上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1.3亿元,同比增长14%;

财政收入完成3.61亿元,同比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6亿元,同比增长2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9亿元,同比增长18.4%;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8.16亿元,同比增长26.5%;

外贸进出口总额3819.2万美元,同比增长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15元,同比增长11.6%;

农民人均纯收入7189元,同比增长14.1%。

(一)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型发展成效初显。

有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全县经济稳健回升,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3.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达到2296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基础进一步稳固。,我县农业及农村工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突出龙头带动、项目支撑、品牌培育,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科技化,粮、菜、果、牧四大主导产业持续扩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总产量达到22.45万吨,同比增长24.5%,再创历史新高,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蔬菜播种面积13.52万亩,总产42.36万吨,流转土地1.1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5191亩;大力推进“双万亩”经济林工程,新发展酥梨6000亩,苹果5000亩,核桃干果经济林6000亩;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55个,规模养殖率达到87%。省、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9个,销售收入突破11亿元,华祁食品、青山玫瑰、卫明禽蛋、耀华果业列入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规范化合作社发展到182个,辐射带动1万余农户。投资1404.73万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53个。总投资5781万元的子洪水库东、西线集中供水工程等10项水利重点工程顺利完工。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9.6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一年,燕京啤酒20万吨生产线、大华机制器皿生产线建成投产,玻璃器皿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建设,新上玻璃工艺品、新型装饰材料生产线。丹源新型阴极、石墨化电极生产线建成投产,有效带动了玻璃器皿、碳素等传统产业的上档升级。明昇无缝钢管、聚源电子级硅粉等项目即将投产,食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扩张,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开发区环评规划通过评审,土地二轮规划工业用地指标向经济开发区和玻璃、食品工业基地倾斜,为未来工业发展留足了空间,大企业、大项目开始入驻经济开发区,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相比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9个百分点,其中商贸旅游、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县服务业的主要增长点。总投资2500万元的乔家大院景区“三堂一园”工程全面竣工,古城保护开发扎实推进,“梨花苑”项目全面完工,全县形成了以乔家大院、晋商老街、梨花苑为龙头的旅游发展格局。全年各大景点门票收入2600万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了一倍,接待游客155万人次,是“十一五”期末的2.78倍。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改造农家店120户、便民店25户,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大招商、大引资”凸显成效。相继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祁县招商引资工作手册》、《产业指导目录》等细则,积极开展专题招商和点对点招商,扩大与大企业、大集团深度合作,全年签定合同(协议)项目10项,总投资31.94亿元,占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06.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已有4个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助推器,实行县级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和项目例会制度,有效促进了项目进度。全年实施各类项目126项,全县固

定资产完成2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0%。共确定49项重点工程,其中列入市重点工程3项,49项工程全部开工,共完成投资14.58亿元,同比增长65.7%,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1%,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统筹发展再上新台阶。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完成了《祁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建设规划,以总规为龙头,详规、专项规划为骨架的县域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全县市政重点工程开工13项,完成投资3.9亿元,东环路二期、昌源南路立交桥、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市政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成丰西线二级公路改造15.5公里,完成“村村通公路”、“通达通畅”等道路建设工程171.8公里;城赵庄、乔家堡等中心村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全县村镇新增住宅面积3.5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6.61平方米;鲁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即将完工,北谷丰水果储藏库项目初具规模,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四化四改”和“五清五规范”工作全面推进,建设了丰泽、东观、武乡等一批高标准园林示范村,东观镇和谷恋村分别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县村镇面貌明显改善。

(四)民生质量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五个全覆盖”任务超额完成。完成75所学校11.7万平方米的校舍危房改造、加固工程;完成全县所有“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配置,达到了“小病不出村、普通病不出乡”的目标要求;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投资2668万元,完成安全饮水工程47处,解决了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祁县中学新校区破土动工;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顺利通过验收,47所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高考增长率连续三年名列全市前茅。总投资1.2亿元的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营;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2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65%。完成14个农家书屋建设,新发展数字电视用户2500余户,完成61个农村体育场地的建设。一些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越级上访逐年下降,实现零上访。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等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

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养老保险参保12512人,失业保险参保11096人,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6%;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51468人次、610万元,农村低保58581人次、272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共发放各类抚恤补助款434.4万元;大力实施充分就业计划,新增就业40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96%,实现了全县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1套、5487.83平方米,新配建廉租房60套。

(五)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治理加快。祁县汾河流域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取得实效,重点实施了污染源治理、水源地治理、干流河道整治、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流域内6户限期治理企业已全部通过达标验收,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垃圾处理厂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河道治理、疏浚3公里,建成谷坊6座,实施150亩荒滩造地工程,累计投入380万元。汾河沿岸栽植护岸林2500亩,荒山绿化1500亩。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完成重点工程造林2.9万亩,四旁植树2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7.22%,荣获全省第一批“林业生态县”称号。

节能减排力度继续加大。正式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批,制定了节能评估审查程序及运行机制。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重点扶持了一批对工业“三废”转化利用的企业和项目。“蓝天碧水”工程持续推进,“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圆满完成,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8天,一级天数达到116天,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二是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二、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工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产业整体实力不强,还没有形成骨干龙头企业,尤其缺乏能迅速拉动经济增长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撑跨越崛起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三是民生改善还存在薄弱环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事业欠帐较多,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祁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晋中市实施108综合发展廊带的机遇,以“四化”率先发展区建设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主导,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狠抓结构调整,做强优势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玻璃器皿之都、现代物流节点县、晋商文化中心区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48亿元,同比增长17%。

财政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6.5%。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29.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亿元,同比增长19%。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8亿元,同比增长29%。

外贸出口总额4392.1万美元,同比增长15%。

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同比增长1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877元,同比增长15%。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2011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狠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要作为“十二五”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关键取决于项目的支撑。抓项目建设,关键是要选好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认真做好全县项目库建设和筛选工作。按照省政府重点项目储备、重点项目签约、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统筹落实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要充分做好项目的梳理、调度、跟踪服务和监督检查,特别是重点项目,要继续实施县领导包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定期例会、重点项目动态管理等制度。

2011年实施重点项目34项,总投资3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2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4项,农业项目7项,商贸旅游项目3项,社会事业项目1项,基础设施项目9项。

在确定重点项目时,主要考虑对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工农业项目、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投资规模大、开工条件好的项目。工业项目主要为高纯石墨化电极生产线、辣椒深加工生产线、今麦郎饮料生产线、北京红星集团六曲香分公司3万吨灌装生产线等;农业项目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昌源湿地公园建设、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垃圾处理厂、县城集中供热工程、东风路改造、东环路绿化等;商贸旅游项目为港盛油库扩建项目、中国玻璃文化园项目等;社会事业项目为祁县中学新建项目等。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今年重点落实昌源河河道治理、土地收储等农发行贷款项目。

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会带动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会积极促进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推动我县经济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重点项目中工业、商贸项目投产达效后,年可以实现产值49.32亿元,实现利税8.77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2430个。

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大资金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宽松的发展环境是项目落地实施的必要条件。一是继续引深大招商大引资活动,进一步完善《祁县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制度》的七个工作机制,形成项目生成、筛选、考评、推进、督办、保障和投融资良性循环的长效制度。二是跟踪实施《县领导包意向性项目制度》,对24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实行县领导承包制度,争取年内风力发电、LeD新型光源、铅酸电池回收综合利用、12万吨高碳铬铁等项目落地,全年完成招商引资签约55亿元。三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工作时间,积极实施首问责任制、离岗告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加大工作纪律稽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为项目单位创造宽松的政务发展环境。四是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搞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要认真领会和把握国家最新投资政策和投资领域,做好民生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力度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投资资金和投资基金,尽快改变我县基层民生领域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同时,积极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和完善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引深平安创建活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工作,强化社会矛盾排查力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项目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

突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级次,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走依托产业升级推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玻璃器皿业要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形成国内与国际市场互补的一体化销售局面;加快玻璃艺术博物馆、省级玻璃器皿质检中心建设,以工带游、以贸促工;支持大华等龙头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引导红海等优势企业进行股权交易,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碳素业要重点支持丹源公司新型阴极、石墨化电极生产线达产达效,鼓励提高高纯度石墨电极产量,做大电极糊产品,促进三利2万吨石墨化电极生产线、宇通石墨化阴极和阳极生产线年内投产。水泵业要重点扶持天波磁悬浮隔爆泵项目,扶持天河北斗星、兴国泵业等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使水泵业年产量达到12万台,产值突破10亿元,成为“中国矿用泵生产基地”。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食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大力引进,鼓励扩张,使其尽快成长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食品产业要重点促进红星集团六曲香分公司3万吨白酒灌装线开工建设,争取年内投产1万吨,促进今麦郎饮品生产线等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年内见效;促进燕京啤酒20万吨生产线、乔家醋业生产线尽快达产达效。新材料产业要重点支持明昇无缝钢管生产线、三益磁材公司钕铁硼扩产改造、聚源电子新材料公司硅材料项目投产达效。新能源产业要重点抓好华能风力发电和LeD新型光源项目,主动跟踪服务,全力促进其尽快落地开工。

加快经济开发区发展。一要搞好园区的功能区划和产业定位,完善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2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二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发区110KVa变电站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积极争取交通厅投资建完成4.5公里的开发区道路建设工程,完成子洪水库东线集中供水开发区复线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5000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六通一平”,成为名符其实的省级开发区。三要引导产业集聚,新上大项目要向园区集中,对现有传统产业出台向园区集聚的鼓励政策,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和资源优势的集聚效应。要通过开发区的发展,辐射玻璃和食品两大工业基地,使园区成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争取每年再吸引2至3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入驻,到“十二五”末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

(三)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在农业产业化水平、结构调整、综合效益、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率先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峪口乡万亩红星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项目和古县镇2万亩酥梨出口基地建设综合项目,新发展8000亩标准化果园和3000亩干果经济林,建设10个标准化经济林示范园,水果总产量达到25万吨。全力推进设施蔬菜“113工程”建设,力争新发展设施蔬菜7000亩,建设标准示范园10个,建设1个蔬菜育苗中心,创建省部级和市级设施蔬菜园各1个,完成蔬菜园艺工鉴定100名,设施蔬菜总产达到7.3万吨。实施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奶牛、肉牛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养殖园区45个,建设10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园区达到200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2万吨。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对恒兴果汁、华祁食品、乔家醋业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辐射带动农户4万户。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规范农产品检测中心运行,力争完成20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农产品认证,努力打造里村、城赵、东观等6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规范化合作社突破260个。进一步完善晓义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城赵畜产品交易市场、古县酥梨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拓宽营销网络。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制定完善全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整体规划,抓好2—3个“一村一品”示范乡镇、3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努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

抓住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机遇,以“工程”建设为重点,努力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

加强规划编制。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适度超前,科学合理”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加快《祁县平川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古城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城西北部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编制,完成《峪口乡总体规划》、《谷恋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提升城乡规划覆盖率和可操作性。严格规划管理,不断完善和创新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执法工作机制,坚决制止和打击违规建设行为。

加快城乡建设。突出县城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统领地位,以“一城三区”为框架,加快城乡建设,形成古城、旧城和新城功能互补、整体推进的新格局。加快东风大街道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龙城高速贾令互通出口和连接线景观大道建设,全面完成东环路建设,加快垃圾处理厂建设,规范污水处理日常运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抓住全省市域城镇化建设机遇,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省级试点镇和市级试点镇等镇区和中心村建设,不断改善镇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中心村有序流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手笔规划,大动作建设,全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居住投资环境,倾力打造生态、环保、宜商、宜居的魅力新祁县,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同时,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2011年全面实施新建廉租房121套,公共租赁房92套,经济适用房1044套,棚户区改造安置房714套的任务,力争2011年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0%。为确保工程优质高效如期完成,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全力以赴抓落实,采取倒排工期、重点推进、加大督查等措施,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改局与土地、城建、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配合,为推动这几项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给予立项、规划、设计等全方位的服务。

这八项工程是:一、东环路景观绿化工程。工程概算投资2400万元,按照建设祁县第一景观路的标准,以全长2667.63米的东环路为轴线,在道路东、西两侧各绿化30米。二、东风路道路改造工程。投资总额为1578万元,全长1735米,建设路面宽度为20米,双向四车道,两侧各布置人行道5米,新增Ф800排水主管道和电力、供热管道各一趟,与昌源北路、东环路一道构建城市道路循环系统。三、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工程预计总投资2亿元,湿地公园沿昌源河建设,北起昌源河贾令桥,南至来远镇东鱼沟口,涉及45公里流域范围,规划分湿地恢复区、湿地利用区和湿地保护区三个区进行建设。四、三支退水渠扩建工程。三支退水渠位于108国道县城段南侧,全长5.5公里,东起东环路,西止北谷丰村西退水渠道,途经丰泽村、会善村、北谷丰村、城赵庄村等,后汇入汾河,总投资800万元。五、经济开发区道路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7900万元,新建开发区四车道路一级公里1.1公里,双车道二级公路3.4公里,配套建设供水、排水、供电等附属设施建设。六、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工程以平遥耀光电厂为热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二级管网、县换热总站和区域热力站。将建设平遥耀光电厂至输热管网15公里,城内输热主管网10公里和30余座区域换热站,规划供热总面积500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七、祁县中学新建校区建设工程。新建校区位于祁县昌源新区丹枫东路北、东环路东,占地总面积246亩,规划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八、中国玻璃艺术博物馆。由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博物馆将以玻璃科学为主题,融科普教育、学术展示、学科研究及艺术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为参观者系统展示玻璃的历史及制作工艺,为中国玻璃业与国际同行之间营造一个文化推广与产业合作的平台。

以上八项工程的实施,不仅能很好地改善我县的基础设施状况,提升城乡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和水平,而且能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来祁县投资。

(五)强抓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商贸和旅游是拉动三产的龙头。要充分发挥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打造晋商文化中心区和物流节点县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挥旅游品牌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充分利用“乔家大院”这一名片,加快景区综合开发、环境综合整治、乔家民俗村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扩张景区容量,完善景区基础,构建乔家大院景区一日游格局。全面完成“三堂”布展工作,形成接待能力。积极筹建五星级乔家大酒店,启动《在中堂》拍摄,推进景区整体开发、规范化管理,使其成为充分展现晋商文化的核心景区和民俗旅游基地。围绕打造“晋商文化名城”,深挖晋商文化、名人文化、茶文化内涵,筹办晋商文化名人博物馆,按照“立足保护,有序开发”的理念,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推进古城旅游有序开发,进一步打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国字号品牌。主要抓好古城民俗客栈、前店后产等项目的建设。强化宣传推介,要抓住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机遇,推出以“游名城祁县,品晋商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凸显我县在晋商文化中心区的核心位置,巩固和提升祁县旅游的知名度。

依托我县部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酥梨之乡、山西省林业生态县等品牌,大力发展农耕文化游、特色休闲度假游和体验式观光游,推进九沟风景区、“梨花苑”、四县垴自然保护区、麓台山风景旅游区、玫瑰园生态旅游区、红海玻璃器皿展馆、燕京啤酒工艺展示等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业和各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主要抓好玫瑰园生态旅游区、中国玻璃艺术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

围绕建设物流节点县目标,加快物流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东观、城赵两大物流仓储基地,发挥节点辐射作用,吸引大集团、大企业在我县布点落户。加快推进中石油15万吨油库项目建设,一期10万吨要投入运营。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认真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网络。重点抓好以下物流配送基地建设项目:以宏艺玻璃有限公司为主的玻璃制品配送中心,以港盛油库为主的成品油配送中心,以古县酥梨、城赵禽蛋为主的农产品配送中心,以鑫万联汽配公司为主的汽车销售、配件服务配送中心,以曙光药业为主的药品配送中心。

要不断促进全县商贸流通,活跃县域经济,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为目标,继续抓好古县酥梨、里村辣椒、晓义蔬菜、城赵禽蛋肉牛、来远峪口鲜果、城区水果交易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城区要抓住东风路、东环路等主干线新建、改建的机会,重点抓好丹枫专业市场、北关综合农贸市场、下申商贸经济走廊等项目的建设工作。

(六)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要高度关注民生民情,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县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农村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努力完成祁县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启动祁县职业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编制并启动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规划和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稳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认真做好医改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主要工作,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编制并启动农村急救体系和卫生监督所建设规划,加强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不断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农村抚养费征收力度,落实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祁县文化活动中心新建项目用地指标,积极完善各项前置手续,争取该项目年内启动,完成东观镇等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森林公园露天体育场地建设,最大程度满足城乡群众的文化需求。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突出抓好以开发就业岗位、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和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编制并启动祁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规划,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继续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争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保障标准和弱势群体救助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4

上半年,该乡预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5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5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85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25元,非税收收入11.4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新农保收缴资金58.69万元,超额完成52万元的年度目标任务量;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完成,确定贫困人口1537户4867人。圆满实现了各项指标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强化外引内联,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新突破。该乡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对外引进专业大户,对内重点扶持茶叶、烤烟、大鲵养殖等主导产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今年新栽茶叶1600亩,截至目前,该乡实现规模种植白茶5260亩、绿茶2640亩。今年新采茶叶4吨,实现茶产值760万元;今年新栽核桃7100亩。引进外地种植大户在__、交界发展西瓜500亩,种植向日葵1000亩,种植豇豆1000亩。发展烤烟4500亩,现正进行烤烟烘烤,预计产值可达1200万元;完成新建大鲵驯养繁殖池2000平方米,扩建大鲵驯养池达1300平方米;投资245万元,新建大型养牛场5个,农业产业发展要素实现空前聚集。

着力招商引资,规范工业秩序,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该乡按照“整合资源、梯度推进、集聚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保障及石材加工效益提升工作。紫玉公司顺利实现复工,按照属地管理,进行矿山管理创新,建立了“企业-乡-村-组”矿产红利分层机制,投资15万元在矿区设立了矿产办,负责对矿山进行安全监管,5月与6月,乡村组实现分成63万元,开创了紫袍玉带石开发多赢局面。成功引进__县净山之魂工艺品雕刻厂、__县汇宝源石材加工厂入驻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石材企业运行秩序井然,上半年园区投资1580万元,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89万元。

坚持项目先行,大力进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该乡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及农村集中建房工作为抓手,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望龙片区农村集中建房点参加集中建房户120户,完成了土地平整及地下管道铺设工作,已投入资金680万元,现已开始建房工作;80套公租房建设项目工作稳步推进,现正进行四层建设,预计于今年9月完工;启动了__村__至__7.5公里道路硬化工程,完成了__村303省道至__5公里茶园路硬化工程,完成了__村__至__7公里道路硬化工程,完成了集镇至清溪村石匣7.2公里道路硬化规划工作;完成了10个小康寨建设项目申报工作;投资25万元在303省道、__山环线新建垃圾池44口,购买环保垃圾桶20个,购买环卫洒水车1辆,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

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文化旅游及社会管理呈现新局面。该乡按照“____·紫玉之乡”文化形象定位,以提升文化内涵为目标,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完成了省级文明乡镇申报及迎检工作,开展“多彩__·文明__”整治活动7次。创新社区管理,激发社会活力,将集镇卫生管理权下放社区,强化了社会自主管理,集镇管理呈现新气象。群众自发组建了生态环保组、义务消防队、治安维稳组、环境整治组,社会管理活力得到进一步迸发。为促进__山西线旅游开发,启动了__、杨柳十八罗汉村开发项目编制工作,进行了__山西站匝道经济区及__山环线开发控规设计工作,依法保护环线生态,促进科学合理开发。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5

项目建设促发展

在××镇陇翔生猪养殖公司打工的路登峰逢人就说:“现在不用外出,在家门口也能找到赚钱的活路,既照料了家务,一个月也能挣个一半千的。”近年来,××镇陇翔生猪养殖公司通过多方争取和引进项目资金,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目前,该公司已为全镇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生猪存栏达1000多头,年出栏生猪20__多头。

今年,××镇按照全县“项目工作落实年”和“项目建设推进年”的活动要求,把项目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早谋划,多渠道引进、争取项目资金,并从项目立项、前期启动、质量验收等各个重点环节严格把关,明确分工,靠实责任,狠抓农业及产业项目发展,强力推进种养典型示范。今年该镇引资800万元,扶持陇翔生猪养殖企业一期工程建成,并带动全镇发展规模养殖业达120多户。该镇本文养牛专业户李天明,现存栏菜牛8头,年销售额超过6万元。养兔专业户任建军,目前已出栏肉兔3000只,收入达15万元。

结构调整助民富

严冬已至,寒意渐浓;但在××镇陈坪、兰沟等村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广大群众忙碌修建设施蔬菜大棚的身影。兰沟村农民王勇强告诉笔者:去年建的3个蔬菜大棚,今年收入2万多元,年收入比打工好,今年还要再修3个大棚。这是该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引导广大群众做大做优特色产业——设施蔬菜大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镇立足镇情,着眼长远,充分发挥川区交通、水利设施优越的资源优势,把发展设施蔬菜大棚作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宣传引导,整合土地资源,多方争取资金,极大地激发了全镇广大群众修建蔬菜大棚的热情。今年该镇新建设施蔬菜大棚262座,已建成墙体262座;新增日光节能温室7座、7亩。目前,该镇已形成川区蔬菜发展带6个,设施蔬菜大棚累计达到465座、451亩;日光节能温室累计达到12座、12亩,培育相对集中示范点5个。

民生工程民受益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6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转作风等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县发展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类挑战,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亿元,同比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24.3%。预计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同比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同比增长13.3%。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1%,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6%,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30.1%,比去年提升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44.9%,比去年提升3.7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2.33%,比去年提升0.0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2%,比去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82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9元,同比增长11.5%。城镇登记失业率2.6%,达到计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3.8%,完成市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市下达任务。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工业经济难中有为。完成开票销售(全口径)763.8亿元,增长18.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1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10亿元,增长19.6%;完成全部工业用电量33.8亿千瓦时,增长8.3%。建筑产业实力凸显。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0多亿元。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年粮食总产64.1万吨。生猪养殖136.9万头,增8.6%;山羊饲养103.3万只,增4.5%;家禽饲养3609万羽;蔬菜产量57万吨,增4.3%;水产品产量可望达到3.3万吨,增3.1%,渔业总产值可望实现7亿元;蚕茧生产1.1万吨,产值5.14亿元。服务业量质并升。增加值占比达40.6%,比去年提升1.8个百分点。服务业应税销售实现543.1亿元,增长40.2%。完成服务业规模以上投资额127亿元,增长43.6%。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速。“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内涵进一步深化,影响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集聚区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贸物流产业园和重点物流基地。围绕“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和苏中地区核心货运物流枢纽”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两箱两库”、物流信息平台等载体进展有序,已落户亿元物流项目7个。完成商贸物流业开票销售212.9亿元,增长32.3%,占服务业开票销售达42%。产业集群培育加深。邀请国内顶尖行业协会来我县举办活动28次,实地指导产业发展;举办产学研活动30多次,建成联发集团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鑫缘集团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招引25个产业项目落户,不断丰富我县特色产业链。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鑫缘集团丝胶回收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新技术企业达74家,新增省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20__万元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覆盖率均达90%以上,省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100%。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69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04件。节能降耗推进加快。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8%,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9%;高耗能行业占比同比下降0.4%;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下降0.4%;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56项。

3.发展后劲得到增强。凝心聚力推进项目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增长22.9%。其中工业投入245.7亿元,增长14.5%;完成增值税抵扣设备投入29亿元,增长31.8%;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8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1个;1000万元以上新竣工工业项目248个,亿元以上新竣工项目43个。实施技改项目403个,完成设备投入20亿元。群策群力破解发展瓶颈。全年贷款余额583.8亿元,新增贷款126.5亿元,增幅27.68%,存贷比71.81%。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完成担保业务651笔,担保额26.6亿元,提供23.5亿元的应急服务。通过“江苏省金融生态示范县”验收,广发银行、民生银行相继入驻。天楹环保已经报会,天恒纳米、金晟元在天交所成功挂牌。全年供应各类土地1.01万亩,新增规划流量指标1.18万亩,获批建设用海域使用权证5550亩。共盘活闲置低效土地2615亩,建成四层以上带电梯高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新引进创业类国家“”专家10人、高层次人才385人、高校毕业生5162人、蓝领技能人才5324人。全民创业增强发展活力。新增创业项目2073个、纳税个体工商户3222户、纳税私营企业818家、创业基地72个。期末注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778亿元,引进市外民资77.7亿元。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

4.城乡统筹初显成效。沿海开发深入推进。滨海新区战略规划、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县海域利用总体规划(20__-2020年)、滨海新区城市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逐步完善。新区主干道路、雨污水管网、河道疏浚工程、供热站、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沿海前沿区域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海安县城总体规划(20__-2030)》获批、《县城旧城区改造与更新规划》、《县城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交通畅通、园林创建、功能提升和市民安居工程有序推进,朝阳路、丹凤路、凤山北路、草坝路、江海支路等道路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建成道路总长11.61公里;完成沈海高速道口、启扬高速道口、黄河路景观等绿化工程;天然气管线已延伸到滨海新区、大公镇、李堡镇、曲塘镇、雅周镇,新奥CnG汽车加气站、中石化迎宾加油加气站建成使用;引江供水复线全线贯通,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县本级安置房建设新开工143.5万平方米,在建164.5万平方米,竣工40.5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强势推进。曲塘、李堡、白甸、墩头4个市级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曲塘镇成为全省小城镇综合规划示范镇,各区镇完善功能配套,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2亿元,安置房新开工面积228.2万平方米,在建545.5万平方米。城乡交通不断优化。328国道下穿铁路通道、临海高等级公路海安段、海安大桥、海安双线船闸工程完工。353省道海安段、县道205海安段等工程按序时推进。开通县际以上客运班线55条,投入班车91辆;开通城乡客运班线达49条,投入车辆205辆。全县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镇村公交通达率100%,三级客运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新开通了海安至南通兴东机场客运专线。乡村环境持续改善。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县行政村均建成星级“康居乡村”。建设镇级污水处理管网111公里。大力开展省级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实现全县部级生态镇全覆盖。

5.民生保障逐步加强。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举办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98场,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城镇新增就业868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5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617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逐年提高养老金、新农合年报销比例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标准。累计10.3万失地农民纳入各类社会保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5.7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0.8万人,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分别达14.2万人、9.6万人、9.4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缴费22.04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20.5万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8.6%、99%。扎实推进教育均衡。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被教育部确认为苏中唯一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校舍安全、职教中心、体育中心以及“校校通”、“四配套”、合格幼儿园等系列工程。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符合条件的县内外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实现统筹安排、相对就近入学。2013年高考高分段人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积极实施医疗改革。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优化“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县所有政府办卫生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镇民营医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各成员单位合力开展多项整治活动,建成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440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822套,棚户区改造住房618户。竣工保障性住房1378套(户),其中公共租赁租房(含廉租住房)520套,经济适用住房20套,棚户区改造住房838户。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韩公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与全县各区镇文化站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县经济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了难中有为、稳中有升的态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市场消费需求不旺。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消费刺激政策陆续到期、网上购物迅速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二是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三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仍待提速,城镇化步伐亟待加速,生产要素制约较为明显,部分行业、产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部分项目推进缓慢,建设周期较长,未能达到预期要求。四是生态文明、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2014年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建议

展望2014年,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美国、日本经济增速有所回升,欧元经济区逐步走出衰退,新兴经济体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缩减或退出、通胀压力等因素影响仍将维持相对减速的格局,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秩序加快调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利于持续释放新的改革红利,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支撑。但同时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稳定经济增长、化解过剩产能、防控债务风险等任务艰巨。2014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求进,政策创新”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从我县看,在“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新时期海安特色之路的指引下,我县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正日益变化,“动车时代,节点城市”的新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南通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县获得城镇化建设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物流平台建设创新三项重点改革事项,为我县破解发展瓶颈、放大区域优势、释放改革红利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创新的平台。前期一些重大项目的投入将陆续进入产出期,也将逐步形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安排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要认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切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2014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12%以上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增长15%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20%以上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2.5%以上

5.外贸进出口总额

15亿美元

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

2.5亿美元

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

提高1个百分点

8.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提高1个百分点

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

2.4%以上

10.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提高3个百分点

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

提高2个百分点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11%以上

13.农民人均纯收入

增长12%以上

14.城市化率

提高0.5个百分点

1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小于2.6%

16.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完成市下指标

17.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

完成市下指标

18.主要污染物减排

完成市下指标

将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确定为12%,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2%的预期增长目标,虽然比2013年完成情况略低,但仍高于全国、全省、全市,体现了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的要求。二是体现转型升级的要求。海安和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和转型升级攻坚期,适当调整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引导全县上下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上来。三是注重与各项规划和目标相衔接。注重与落实“新时期七大战役”、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以及“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确保主要目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

2014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市县委全委会精神,坚持“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战略取向,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项目建设和有效投入为主要支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打好新征程七大战役,实现新时期七战七捷”,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加快实现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江部“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商贸物流高地,科技资源有效聚集、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创新创业型城市目标,奠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坚实基础。

(一)坚持稳中求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壮大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千亿板块、百亿航母、亿元集群”的梯状发展格局,力争培育开票销售超60亿元企业1家、2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力争年内新增亿元企业数30家以上,总数达200家,新增规模企业80家。确保总部经济企业应税销售每年不低于30%的增长。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现价产值增长18%以上。推进一批企业“新三板”挂牌,建立40家左右对接“新三板”企业后备库,1家企业过会,2家企业报会。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步伐,积极推进建筑业与建材业融合,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二是努力提高投入质量。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提档升级、“腾笼换鸟”盘活用地增产、“空间换地”向蓝天要地争效益活动。亿元以上新建、续建技改项目各30个,确保技改设备投入20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6个;新竣工工业项目3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增值税抵扣设备额达35亿元。三是坚持扩大对外贸易。引领企业国际化定位,运用最先进的装备、最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寻求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5亿美元。

(二)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一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把“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作为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战略取向,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5%以上、服务业规模以上投资增长25%以上。充分发挥省级商贸物流产业园的载体优势,加快打造集六大功能平台于一体、最具核心竞争优势的商贸物流发展平台。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服务外包、文化产业、商务服务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3-4个百分点。新开工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增年销售1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2-3家,服务业重点企业20家左右。新增星级酒店3家,新增a级景区2家,创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1个。二是推动现代农业提升层次。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吸纳集聚具有产业特色的项目,全面加快“一园三区六景”现代农业园建设,将雅周现代农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农业园区。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好农业产业基地,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高效农业占比达60%以上。新增500亩以上土地股份合作社10个,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45%以上。进行粮食丰产增储、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畜牧水产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专项行动,粮食产量超过60万吨、肉类产量超过9万吨、水产品产量超过4万吨,农业产值90亿元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1.3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增加0.2个百分点。三是推动产业集群提升水平。组织重点企业参展参会,强化学习,实施转型升级,强化合作,实施国际化战略,强化资本运作,抢抓“新三板”机遇。对准产业优势地区,实施产业精准招商,促进全链式发展。深入推进产业与检验检测、校企合作、营销等平台的对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省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基地)6个以上,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四是推动自主创新提升能力。开展多形式、全方位引进成果合作,切实提高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效率,加快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政府减税”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实现更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三创”核心园区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建设一批创新园区,打造科技创业核心区。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新建成产业研究院2家、企业研究院16家;建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新增“三创”核心园区面积8万平方米,入驻孵化器企业50家、加速器企业30家。

(三)坚持改革开放,提升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水平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以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建为契机,按市委、市政府统一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我县重点改革的事项,落实责任和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支持,加大改革创新组织推进力度,释放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活力。二是加快沿海开发。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年内投入不少于8亿元。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水、电、气等地下管网铺设,重要功能节点实现互通互联。提升载体能力,力争老坝港滨海新区省内第一批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完善现有产业规划体系,加强对重点鼓励类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空间分布和环境容量等要素,突出滨海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其他布局产业要注重与旅游业的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加快项目达产达效,推动现有产业的培育和转型。三是加强区域协作。抢抓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示范功能。组织和引导县内企业自发性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等发展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努力提高海安金融、商贸、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水平。发挥部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的优势,提升承载功能,加快向创新型、国际型、集约型、生态型转型。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提升、功能配套完善的镇级科技产业园,形成错位竞争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现有杨浦(海安)工业园、奉贤(海安)工业园、常安纺织科技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三个合作园区建成上海及苏南产业梯度转移的集聚区、创新合作园区的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四是加速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年内力争引进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年内新组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家。全年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全县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超7亿元,年累计放款突破8亿元。2014年担保机构累计担保突破40亿元,应急基金为企业累计提供应急20亿元以上。

(四)坚持城乡一体,确立统筹发展的基础和布局

一是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立足全县“一盘棋”,按照“一主一次两副”的空间结构,不断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镇总体规划和新区、特色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各规划及专项功能规划的协调,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重点(中心)镇为支撑、以特色镇为优势、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二是坚持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以集中集聚发展为要求,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打造“一轴四片”产业布局,优化特色园区,推动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向产业集聚区和镇域结合部延伸,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邻里中心、商业服务等小城镇功能设施,形成“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的格局。三是坚持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优化完善以城市公交、城乡客运班线、镇村公交为基本框架的三级城乡客运网络体系。加快天然气管道配套建设,年内覆盖到各区镇。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老通扬运河、洋港河、红光河的整治工程。围绕城、镇、区功能全面提升,推进新华河北侧、原种子公司等区域改造。四是坚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比例达85%。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校长在县域内交流率达15%,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5%。完成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升级改造农村健身工程点体育设施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95%以上,争创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县。五是坚持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加快构建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环境,推进农民分工、分业,向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0.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86%。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转换、衔接办法,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逐年适度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市“三无”老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众救助标准,逐步实现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六是坚持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狠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面落实“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城乡新型社区覆盖率达95%以上。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平安创建,继续强化人防、技防、设施防等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坚持民生优先,保障需求发展的改善和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7

2021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xx年以来,市发改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具有xx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020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发展大局,强化战略谋划,服务决策能力水平有新提高。

1.聚焦全局,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明确“四个城市”发展定位和“五区九基地”发展格局,重点发展x个产业。编制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任务书,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确定x项工作任务,压茬推进工作开展。抓好“四新”“四化”重点项目库建设,推进市级x个项目落地实施。制定新旧动能转换考核办法,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协力推进良好局面。紧密对接省方案和规划编制情况,争取x余项重大事项初步列入省总体方案、规划。

2.着眼长远,做好重大事项谋划。编制xx新城产业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军民融合规划、国民经济动员规划等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增强发展规划引导。

3.咬住目标,抓好经济运行调度。每月调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编发《宏观经济监测内参》报市领导参阅,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经济质效指标增幅总体快于生产总值增幅,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聚焦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有新举措。

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意见,联合高区编制国家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促进形成“1+3+n”创新研发格局。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研究制定促进大数据发展意见,持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推动工业上档升级。推进碳纤维产业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等高端产业园区建设,谋划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康养旅游等x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加强与中国航天十二院合作,中国航天军民融合产业转移中心、中国xx航天科技博览基地已揭牌奠基;推进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提升。积极探索农业“新六产”发展模式,鼓励全市x个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三、聚焦发展短板,狠抓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新作为。

1.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x项市级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x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x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近x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2.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新机场选址取得阶段性成果,xx大桥获批立项。稳步推进非水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备案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超过x兆瓦。

四、聚焦区域优势,突破蓝区建设,促进统筹协调能力有新提升。

1.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对接“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组织开展“一带一路”顶层战略设计政策解读及业务培训,协调部门、企业参加世博会XX活动周“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推介洽谈会,组织企业参加哈斯塔纳世博会,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合作。

2.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编制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金海岸规划,推动海洋特色小镇建设,提升蓝色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蓝区重大事项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聚焦瓶颈制约,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重大改革任务有新突破。

1.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起草全市20xx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严格细化公车使用具体办法。组织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逐步理清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

2.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继续推进“放管服”工作,严格执行上级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有关要求。正式运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项目审批、核准、备注等均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审查、网上办结。积极开展模块化联审联批,实现一门受理、同步审查、显示办结。制定《我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分工方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3.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信用推广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办法,推动在x个部门的x个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中查询使用信用记录,实现行政、司法和公共服务单位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常态化的数据归集和信用应用机制,获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六、聚焦民生福祉,强化服务供给,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有新成绩。

1.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将x个省定贫困村列入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方案目标任务,帮助x个省定贫困村建设农田水利等设施。研究制定x个联系村帮扶方案,协调争取各类资金x多万元,为xx村创造就业岗位x多个。做好援青、扶贫协作等工作。

2.改善提升农业设施。投资x万元完成年度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建成面积x万亩。

3.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做好节能环保项目示范推广,为拓展纤维、文登热电厂x个项目争取扶持资金xx万元。引导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提高企业减碳意识和碳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为x个污水处理项目争取中央资金xx万元。

【2020年工作计划】

牢牢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按照“1+3333”的工作思路,切实把目标和责任落实、产业和项目培育、园区和平台建设、政策和机制创新、环境和能力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坚持聚焦区域、聚焦产业、聚焦政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当前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1.抓好重大任务落实。编制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围绕“四个城市”的定位,着力抓好五区九基地、重点产业、重大事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尽快取得实效。

2.抓好重点项目落实。打造“四新”“四化”重大项目库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推动首批储备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重点抓好大项目、好项目的储备入库,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支撑。

3.抓好政策落实。研究制定全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推进一批重点改革任务。密切跟踪国家、省工作进度情况,全力争取我市重大事项、重点任务获得上级政策支持。会同财政局研究设立新旧动能转换专项资金,进一步促进重大项目建设。

4.抓好经济形势分析。与省保持密切对接,做好明年主要经济指标的统筹谋划安排,同时,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分析预警,确保全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全省排头兵的位置。

二、全力振兴实体经济。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经济社会的最重要任务。

1.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编制千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碳纤维、休闲体育用品等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着力推进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强化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园区实际开发和项目落地,激发园区的建设积极性,按照“一园一特色”思路,加快“5+2”高端产业园区建设,精心谋划好园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争全年引进x个左右项目。

3.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加快环翠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荣成市“十三五”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培育我市服务业特色小镇。筛选储备我市服务业专业人才,做好现代服务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管理、申报工作。

4.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深化“健康中国与助推XX康养产业发展座谈会”活动成果,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专家建议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和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打造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以点带面推动康养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

三、着力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以创新促转型、增优势、强后劲。

1.加快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督促高区抓紧组建国家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尽快开展相关工作。将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意见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建立月调度通报机制,全面加速推进各项任务,全力打造立足XX半岛、以“两化”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区域创新中心。

2.抓好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构建“高校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双创特色链条,以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两大园区为主体,建设集研发、生产、检测认证等于一体的双创示范载体;xx集团双创示范基地加速形成集设计研发、市场营销、产业招商、项目合作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型平台。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医疗器械、新材料、海洋制造等优势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择优建设x家左右的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取获批x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市级创新平台评价年活动,修订完善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加强在建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调度管理。

四、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加注重有效投入,实施一批建链、补链、强链的优质项目。

1.推进重点项目加速投产。实行联动推进机制、挂图作战办法,持续加大对工业项目、大项目的考核力度,督促引导各区市多引工业项目、大项目。

2.规范管理加快项目实施。研究修订市级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立项过程,持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建立项目月调度通报机制,督促单位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施工,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制定年度项目稽查工作方案,对行政执法事项实现100%全覆盖,确保项目不出纰漏。

3.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会同财政局加快研究制定全市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依法合规、分工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流程,明确具体的实施步骤和部门分工,推动项目规范实施,争取全市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五、着力提高新型城市化水平。坚持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化发展典范。

1.推进重大区域开发建设。深化“四个突破”战略,进一步完善xx新城产业规划。着力支持双岛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推动城区的对接,实现同城融合发展。出台深入推进乳山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引导各部门为乳山引进一批重点项目。

2.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xx新城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配合做好重点区域周边城镇市区化改造,推动产业聚集区由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配套建设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和宜居适度生活空间。

3.谋划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抓好全市特色小镇的谋划,以集聚特色产业为核心,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产城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参与编制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一村一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培育“新六产”,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区先行先试。加快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项目建设,争取再开工万亩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等。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推进xx部级中心渔港建设,积极开展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验收。

六、加快突破蓝色经济区建设。着力实施海洋强市战略,推动海洋产业向深蓝、高端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占比和附加值。

1.推进海洋经济转型提升。面向世界海洋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产品精深加工三个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休闲渔业、海洋物流、海洋金融、涉海服务等海洋服务业,重点推进x个左右蓝区重大事项,加快推进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智慧海洋”工程示范项目。加快推进x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和x个重点培育园区建设。

2.深入开展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依托xx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及荣成市东部、北部部分区域,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产品精深加工三个产业链条,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园区示范区。建立全市海洋经济指标体系,编制海洋经济运行手册,督导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

3.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召开“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会,指导企业用好沿线国家政策。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福祉。全面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1.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抓好行业扶贫专项方案落实,落实好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长效增收产业。积极做好扶贫协作各项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8

现根据《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牟字[]66号)文件精神,对我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决策。

一、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的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等十五大项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和谐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

(一)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七大项目标任务,均提前二年实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1.全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以上,至达13.8亿元。据初步核算(下同),至,全县gdp达17.71亿元,比增长11.2%(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预计可实现20.2亿元,比增长10%;比(“十一五”期末,下同)增长71.8%。五年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超额完成6.55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10%的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__%。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城镇活县、发展非公经济”战略促经济结构优化和二、三产业较快发展的推动。工业增加值达3.01亿元,比增长13.5%。预计可实现3.5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1.23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4%,快于全县经济增速6个百分点,加上建筑业经济,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27亿元,比增长16%;预计可达6.3亿元,比增长14%;比增长1.22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15亿元,比增长14.0%;预计可达7.2亿元,比增长13%,比增长97.1%,五年年均增长14.3%。非公经济增加值达8.67亿元,比增长13.6%,预计可达10.5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1.07倍,五年年均增长14.9%,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3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得到全面改善和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的43.1:24.6:32.3发展优化到的35.5:29.8:34.7,预计到更加优化到33.2:31.2: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结构由的55.7:44.3发展优化到今年的51:49,预计到更加优化到50:50,非公经济比重上升5.7个百分点。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2.人均生产总值(gdp)比翻一番。全县人均gdp达8693元,比增加1080元,增长11.1%;预计可达9850万元,比增加5560元,增长68.5%,年均增长11%,比增加7333元,已经翻了1.5番(按当年价计算,未扣除

价格上涨因素)。全县经济实力明显提升。3.全县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至达7.4亿元。至,全县工农业增加值达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增长7.4%;预计可达10.2亿元,比增长8.5%;比增长51%,五年年均增长8.6%。超额完成规划目标1.9亿元。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至,全县工业增加值达3.01亿元,比增长13.5%,预计可达3.5亿元,比增长1.23倍,五年年均增长17.4%。全县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即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29亿元,比增长4.6%;预计可达6.7亿元,比增长5%;比增长27%,五年年均增长4.9%。工业经济增速远快于农业经济和全县gdp增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规划确定的工农业增加值增速是当年价计算的,而本文中的增速是按可比价格(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计算的,因而可比价增速低于现价增速,如按现价增速,全县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8%,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速达12.5%,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4.1%。

4.财政总收入(含基金收入,下同)年均增长6%,到达7090万元。于规划实施第一年就已实现。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160万元,比的5291万元增加1869万元,增长35.3%,比“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7090万元还多70万元。至,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达11864万元,比增加188万元,增长1.6%;预计可实现1.31亿元,比增加1240万元,增长10%;比增长1.48倍,五年年均增长19.9%。超额完成规划奋斗目标84.8%。

5.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收入,下同)年均增长6%,到达5510万元。于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就已实现。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97万元,比的5086万元增加1711万元,增长33.6%;比规划目标5510万元还多1287万元。至,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116万元,比增长6.4%;预计可实现1.12亿元,比增加1080万元,增长10%;比增长1.2倍,五年年均增长17.1%。超额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1.03倍。

造成财政收入头年订目标一年就实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所订目标口径与省州口径不一致。省州口径所指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指不含基金收入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即上划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此口径计,我县—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应分别为5086万元、6797万元、7377万元、950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应分别为3906万元、4901万元、4898万元、6479万元。均按年均增长6%计,我县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应分别为6806万元和5227万元。至,我县实际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应分别为10116万元和73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13.8%,,也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二是所订目标未能很好地考虑和把握近年来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因而所订目标增速远远低于税收增长速度和经济(gdp)增长速度所致。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5%,到达7.4亿元。至,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2亿元,比增长47.5%;预计可完成17.2亿元,比增加4亿元,增长30%;比增长3.71倍,五年年均增长36.4%,超额完成规划目标1.32倍。主要因素是中屯水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等城镇开发建设、乡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兴工强县”建设的推进所致。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到达4.2亿元。至,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比增长21.9%;预计可达5.8亿元,比增长20%;比增长1.42倍,五年年均增长19.3%。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8.1%,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因素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推动消费增长的作用显现。

(二)民生改善目标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大指标任务,提到二年实现。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到达11660元。至,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40元,比增加1274元,增长10.1%。预计可达15450元,比增加1510元,增长10.8%;比增长77.6%,五年年均增长12.2%。按可比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1%。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32.5%。主要因素是近来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刺激消费、促进增长而大幅增加劳动者特别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以及全面推行城镇低保、城乡医保、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社会保障作用巨大。

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到达2700元。至,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16元,比增加329元,增长12.2%;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3350元,比增加334元,增长11.1%;比增长66.3%,五年年均增长10.7%,按可比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5%。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111.7%。

(三)社会发展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等四大指标任务,能够如期实现。

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预计我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控制在3‰左右。基本与持平,比下降4.7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94个千分点;比规划目标任务低3个千分点。

2.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16.4%提高到20%以上。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县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是指长期居住生活在国家批准设置的建制市、镇建成区及延伸区(通俗地讲就是“城乡结合部”)内的村居民委员会的常住人口。至底,按规定纳入我县城镇化水平统计范围的共有4个建制镇的政府所在地及其延伸区的共计12个村居委会,其中:共和镇的茅阳、兴和、平屯3个居委会属城镇建成区,清波、金马、散花、龙池、牟尼5个村居委会属城镇建设延伸区,共计常住人口35080人;新桥镇的新桥(含原铜矿区)村委会属镇政府所在地,马厂村委会属延伸区,共计常住人口7960人;凤屯镇政府所在地的飒马厂村委会常住人口1640人;江坡镇政府所在地的龙排村委会常住人口2200人。全县总计城镇常住人口为46880人,城镇化水平(46880/20285)%=23.1%。结合我县城镇建设发展和城镇人口增长的实际,新增一个城镇建设延伸区,即共和镇的天台村委会常住人口约5400人,加上其他城镇村委会人口增长,共和镇9个城镇村居委会常住人口共40000人,共和镇城镇化水平为(40000/75610)%=52.9%;新桥镇城镇常住人口约8192人,城镇化水平为28.2%;凤屯镇常住人口约1780人,城镇化水平为9.4%;江坡镇城镇常住人口约2408人,城镇化水平为8.7%。全县4个建制镇13个村居委会的城镇常住人口约达52380人,全县常住总人口达20.46万人,

则全县城镇化水平为(5.24/20.46)万人%=25.6%。城镇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5500人,增长11.7%,比增加1.93万人,增长58.5%,年均增长9.6%,远远高于全县常住总人口0.7%的年均增幅;城镇化水平比的23.1%提高了2.5个百分点,比的16.4%提高了9.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20%目标5.6个百分点;预计全县城镇常住人口可达5.75万人,城镇化率可达28%。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由于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采取诸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五大战略”,发展二、三产业、非公经济,劳务经济和安置“公益性岗位”等各种大力促进就业的有效措施,使我县在“十一五”期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5%以内,远低于“十一五”规划4.5%的控制目标。

4.保持物价基本平稳。物价水平是既关乎经济发展又关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指标。由于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粮油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涨落,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县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处于通胀与紧缩交替。但下半年以来,全县物价总水平已呈回暖之势。至年底全县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102.9%,比上涨2.9个百分点,但还低于全年上涨4.2%的水平,居于良好状态。至“十一五”期末,即,预期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油、气、水、电等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适度涨政策,可能会连锁带动诸如交通运输、部分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上涨,推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上涨,但形成较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我县物价总水平(cpi)涨幅可控制在4%以内,全县物价总水平是能够保持基本稳定的。

(四)生态目标超额完成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主要是森林覆盖率和节能减排。

1、全县森林覆盖率由35.9%提高到48%以上。预计可达59.7%。比的35.9%提高了2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7.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11.7个百分点。主要因素是我县各级各地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人工植树造林基本消灭了荒山荒地。全县森林面积由的5.26万公顷(78.9万亩)发展到目前的8.72万公顷(130.8万亩),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2、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5%,年均下降3.2%。预计比下降5.5%,年均3.22%(省、州还未核准公报)。预计随着金融危机消除和经济复苏,能耗也会随之反弹,但形成较大反弹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单位gdp能耗比下降4.5%左右,比累计下降17.37%,年均下降3.47%,分别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2.37和0.27个百分点。

二、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规划目标口径和提法应与国家、省、州相一致

从我局的职能职责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我们重点就如何使得“十二五”规划目标符合客观规律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1.规划目标应与国家、省、州口径一致。如财政收支目标等,省、州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是不含基金收入的。主要观察考评地方实际经济发展、财税收支的实际水平,即地方财政收支应为“上划中央、省级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应为地方政府能够实际支配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以避免与省、州及各县(市)没有可比性及虚高我县财政实际收支水平,以致于五年目标一年就实现的状况。

2.规划目标应与国家、省、州的通常做法一致,即只订增长速度,不订绝对数量。以避免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带来的绝对数量完成而增速完不成或增速完成绝对数完不成的现象发生。因为增长速度是反映是否发展的趋势和程度,而绝对数等则反映当地当时的规模状态。规划目标就是规划和反映考评发展趋势和程度的。

3.规划目标凡是含价格涨跌因素计算的,均应与国家、省、州口径和通常做法一致,即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制定,不应按当年价格和绝对数量制定。如:全县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及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等,国家、省、州所制定的增长速度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如:我县gdp按当年价格计算,比增长1.05倍,四年年均增长19.7%。按可比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县gdp总量达13.46亿元,比当年价格计算的17.71亿元少4.25亿元和24%;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4%,比按当年价格计算的19.7%的年均增长速度低8.3个百分点。表明有24%的经济总量是因物价上涨而形成的,实非新创造的财富等等。以避免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绝对量目标能够提前半数时间完成,而增长率则较难完成的现象发生,同时与其他县市也才具有可比性。

(二)对进一步做好经济社会工作,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的几点意见

(1)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培植壮大专业村组、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兴工强县。

(3)加快推进城镇活县步伐。

(4)实施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战略,逐步创造外贸拉动。

(5)大力开发建设生态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如:开发建设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姑娘房”人文民族民俗品牌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打造化佛山生态人文名胜圈,发展旅游产业;强壮油腐乳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等等。

(6)发展生产,扩大开放、规范秩序、控制物价全面大幅上涨,确保经济安全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7)打造既节能环保又高效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思路的几点粗浅看法

(1)要认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与社会、资源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理念。

(2)新增节能减排,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目标和内容。

(3)认真扎实开展县情调研,切实找准在全省、全州的发展定位,以便开辟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产业,达到“求异存同、殊途同归”的发展效果。

(4)规划目标如前所述。要以国家、省、州口径和通常做法一致,主要是只订速增长速度,不直接订绝对数量等等。

三、对“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及目标建议

(一)对“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设置的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9

对政治经济学从学好用好到必修课的系列论述,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运行显著地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轨道,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愈加凸显。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的重大课题。2014年7月,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提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新要求。强调学好用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这里提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经济发展规律能力和水平这样一些关键词表明,是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论述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2015年11月,在规划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关口,在主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的重要论断,从必修课意义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强调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这些论述,是制定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指向。

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到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修课,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理论指导意义的肯定。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必修课,在根本上也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发展的理论形态,具有显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特色。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时,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创之作。在准备《论十大关系》讲话的调研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思想,确定了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和方向。他提出: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他指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进行第二次结合过程中,《论十大关系》和之后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一些独创性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毛泽东同志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了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从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根本原则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正确道路确定和战略思想制定上的作用和意义作了深刻阐释。

1984年,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转折时期,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一《决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是适合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的新话,这些新话给人以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初稿的印象。这一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邓小平同志认为: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从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从进行第二次结合历史进程中,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成就及其必修课的作用和意义作了重要论述。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其起源和延伸上,就是以中国实际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联系起来为基础的,也是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的。在战略思想意义上,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的探索为主题和导向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这也是提出必修课思想的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

2016年7月,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再次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指导实践到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从加强研究和探索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上,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则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特色。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重大课题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的重要思想,其中最为要紧的重大原则就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大原则做出多方面的论述。从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意义上,他提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关系上,他提出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从治国理政的战略全局上,他提出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关于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大原则的思想,充满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意蕴。

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阐释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也成为他丰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强调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当代意义做出新的判断;他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使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成为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在新常态经济大逻辑中,提出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思想;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中,他又提出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的思想。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体制运行方式的总体整体的结合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研究的视界,丰富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四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时就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已经成为最近2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具创新性的理论观点;而市场经济体制如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这一结合起来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与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结合,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结合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在这一结合起来的问题上,公有制经济也好,非公有制经济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但是,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最不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

二是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在这一问题上,同样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强调的辩证法两点论,关键就在于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这一定位,是以中国的经济事实和经济改革实践为依据的,是对这一实践经验的理性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题的重要呈现,是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发展,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相连、结为一体的思想特色。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凸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立场,深化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观点。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理念,这就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的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和本质要求这五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着力,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统一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新的回答,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开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整体研究的视野,深化了治国理政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整体理论上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系统理论中强调,要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我们的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这两个基本问题上的新阐释,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总结篇10

一、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意义重大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强调要把党和人民的实践作为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当前,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意义更为深远。

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理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实质上就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印证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认真总结和运用这些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发展思路,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

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的。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经验,初步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也应该看到,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需要继续深化,比如,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还不够,传统体制和工作方式影响还比较深,运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问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和运用这些成功经验是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经验,从中提炼、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全面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深入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可以为促进其他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借鉴。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地理地形条件复杂,加上历史的原因,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差别很大。因此,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程度上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有快有慢,具有不平衡性。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较快的地区较早地遇到了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现实矛盾和问题。他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统一规划、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等具体政策和措施,较早摆脱了单纯强调经济建设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许多难题,有力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应该说,这些矛盾和问题,全国其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或早或晚也都可能会遇到。认真分析发展较快地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创造性思路与对策,总结他们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其他地区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显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二、要善于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

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如何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努力把带有规律性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

要认认真真地学习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奋斗过程,在这个伟大的实践中,形成一些成功经验是非常难得的,是值得尊重、支持和总结的,是值得学习、研究和推广的。事实证明,中国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熏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创造成果。要把成功经验看作最生动、最重要的教科书,把基层看作最广阔的课堂,把人民群众看作最好的老师,踏踏实实地虚心学习,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汲取思想养分,使我们对群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更具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要深入细致地总结成功经验。如何总结实践经验,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握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于揭示实践经验所蕴含的深刻理论启示,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的论证思辨;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经验进行辩证的分析,把握住全部与局部、主流与支流的关系;要搞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实践的发展历程,把握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善于从历史的连续中发现规律;要注意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既要研究一般规律,也要研究特殊规律,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顾此失彼;要着眼于回答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发现和介绍有益的思路和做法;要深入群众,善于运用群众的语言总结经验,做到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防止把经验总结搞成晦涩难懂的学术文章。

要满腔热情地宣传成功经验。全面系统、通俗易懂地宣传成功经验,是学习、推广、运用成功经验的重要环节。宣传成功经验,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地区更好地学习和利用成功经验,更好地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着重宣传成功经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着重宣传蕴含其中的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着重宣传先进地区如何创造性地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路、措施、能力和行动。要通过宣传成功经验,生动展示各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反映他们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人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总结的这些成功经验,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有其特殊性。学习、推广、运用成功经验,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研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照抄照搬的态度。

三、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给理论工作的启示

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要把理论工作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生动地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肩负起运用理论推动实际问题解决的历史任务,更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在总结成功经验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理论创新的主体,也是科学理论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历来十分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吸取、集中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善于把改革开放中许多由群众提出的东西加以概括,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在我们党所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中,许多重要思想、观点、论断,都来自基层,来自实践,来自群众。目前形成的这些成功经验中,也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成果,非常深远的理论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为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的视野。我们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工作,就要把这些成功经验作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同时要进一步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了解各地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不断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为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出贡献。

要在总结成功经验中研究回答重大问题。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现实问题的回答。看我们的理论工作做得是否好,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越能体现理论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分析,许多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明辨,许多思想困惑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阐释。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作出科学回答,是理论工作者负有的崇高时代使命,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坚持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挖掘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符合时代和现实要求的理论阐释和说明,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