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十篇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1:39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1

摘要:本文即围绕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从经济责任界定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加强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出台的现实意义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4年7月27日,中央7部委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该《实施细则》分为总则、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组织领导和审计实施、附则等8章,共60条内容。从《审计规定》到《实施细则》,最大的变化是把过去不太明确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把过去容易产生误解的一些地方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同时也补充进去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要求、新内容。《实施细则》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与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表明,经济责任审计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是干部管理监督制度、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细则》以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促进责任落实为重点,使干部管理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将对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二、新形势下对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

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以下统称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对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应当根据《实施细则》确定的评价依据,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确定评价标准,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适当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等要求,以及领导干部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发挥的作用等,综合衡量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程度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层级。

经济责任人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

三、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2.微观指标与宏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3.任期内经济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4.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5.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

四、经济责任评价的方法

1.审计评价应采用定量分析评价与定性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审计评价应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在审计工作开展前及在审计过程中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来取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应让被审计领导人在座谈会上公开自己的述职报告。

3.在审计评价中应坚持内查与外调相结合的方法。

4.审计评价要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以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五、审计评价的注意事项

1.不能感情用事,要客观公正

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事业前程及政治生命将受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影响,因而被审计者对审计评价的关注程度可想而知。一些被审计人员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会拉拢审计人员,与其搞好关系,增进感情,以便审计人员做出有利于被审计领导的审计评价。在这时,审计人员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做出公正的评价。

2.不能空洞无物,要力求具体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要真实可靠、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其词或空话连篇。满篇的空话、套话失去了评价的本质,体现不出审计的价值。

3.不能界限不清,要实事求是

审计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切不能由于私人原因做出与事实不相符的评价。另外,审计评价的范围一定要在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期范围,被审计领导任期时间段以外的经济活动不可列入此次审计评价的范围之内。要对本任领导的成绩与问题划分清楚,不得笼统地将所有问题的责任都落到一任领导的身上,反之也不得将所有的成绩、功劳归功于一届领导的政绩来评价,做出与实际不相符的评价。

4.不能责任不明,要是非分明

在审计评价中由于审计人员个人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够一些方面的因素,导致审计人员虽然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具体问题,但由于审计人员能力有限不能准确分析出存在问题的责任归属。所以对于审计人员的重要一点要求是一定要头脑清晰并准确分清其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

5.不能主观武断,要慎重结论

审计评价中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做出客观的评价,切忌主观臆断而做出不切实际的审计评价。要坚持慎重、稳妥的原则,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的问题,应当发表保留意见,以保证审计评价的正确性和稳妥性。

六、新形势下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措施

1.增强服务意识,调整审计思路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使用者主要是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以及有权追究刑事责任的司法机关,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能否适应当地党委、政府和组织、纪检等部门的要求,是审计成果能否得到运用的关键。

2.扩大任中审计,主动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争取时间

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全面实行“先审计后离任”还不够现实,一些方面的条件还尚不成熟,“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目前还会存在。作为审计机关要主动出击,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逐步向“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转变。

3.充实审计力量,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要被转化运用,审计质量是先决因素。只有当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提高了,确保审计结果报告真实可靠,审计机关才有底气去谈论审计成果的运用,才有资格去要求相关部门运用审计成果。

总之,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审计人员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把握时机,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增强风险意识,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7部委《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2014年7月27日.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2014年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资委联合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由部门、单位自行管理的领导干部,由本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单位管理的领导干部一般委托或指派内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企业内审部门如何开展自行管理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呢?

一、企业内审部门要强化认识,充分理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它是一项即对“人”,又依据的是“事”;即要面对被审计的领导,还要面对领导管理的企业,难度比较大,要求更高,政策性很强。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还要理解它的特殊性,首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表现为一种受托审计。企业内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接受企业干部管理部门的指派或委托,内审部门才能执行此项工作,因此,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非“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审计行为。其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滞后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事情发生后才会产生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要看经济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只能在他们的工作职能履行后才能进行审计,这是它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第三,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具有特殊性。为了规避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按照制定的内容对特定的经济责任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的情况进行审计。

二、企业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制度,建立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最根本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审计工作环节中使用到的规定,作出对审计程序、内容、文书、语言明确规定,不能有纰漏,保证其自身的严谨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地评价体系,以便于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中的制度的执行有章可循,统一标准,量化考核。制度的规定要强化监督机制,把工作内容具体到人身上,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权责对等。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配置审计资源,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时间跨度较长,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懂得财务、投资方面的业务,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的政策、法律方面的知识,还要有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审计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执法、勤政廉政,保证审计的质量。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优化审计资源非常必要。企业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实行必要的回避制度。都是一个企业的人员,难免有千丝万缕关系,实行必要的回避,能够保持客观性,保证审计质量。

四、注重审计环节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抓好对重大事项过程的决策和结果的实施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质量风险,二是责任风险,防范审计风险首先要编制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制定一份明确细致的审计方案是审计任务的首要环节。坚持资料承诺制度,务必提供真实的资料。其次,对于审计证据的取证,明确范围,规范取证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收集,作为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像那些任期时间跨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的领导干部,用抽样或者是在场取证的方法,所取的证据要按照制定的程序来收集,要具有法律效力。再者,要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审计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承诺情况进行说明,以避免因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不真实而承担审计风险。要规范审计报告的格式,确定各个要素是什么,怎么写,完善审计报告的内容。同时对审计报告的各个流程要明确,各个环节步骤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还要明确审计报告的责任。由于任期经济责任的风险较大,一些审计人员害怕承担风险,只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没对被审计者在任期内的工作状况,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评价或者只反映被审计者任期内所存在的问题,而没有对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及被审计者对这些问题所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造成评价主次不分,背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对于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隐瞒不报,不如实反映现实情况的给予相应的责任。在审计完成后,要根据调查的情况客观的撰写报告,对于非常明确肯定的内容写入报告。

五、做好经济责任人在任期期间的审计评价,利用其成果,建立干部任用失察制度

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潜在倾向,提供可供选择的具体建议及配套措施,也要对显著经济效益和有效控制提出表彰和奖励建议,发现问题和评价过去,解决问题和指导未来。首先要划分好责任,什么样的责任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任期间的名誉升职降职的问题,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做的到位,事关经济责任人的利益,应本着慎重、负责地态度,客观公平的指出问题作出评价。其次用好审计结果,组织多个部门参加会议,有分歧的时候,利用干部失察制度,杜绝滥用干部任职权,否则给予处分。

总之,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提高干部的素质,预防腐败。企业内审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势,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的紧迫感,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净化社会风气,服务企业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朱安平.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措施[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12).

[2]夏萍.关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措施[J].财会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3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问题

从法理上讲,修订后的《审计法》授权审计机关可以对所有国家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和所有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政策性比较强,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需要循序渐进地分步推行,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从而为我们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提供了法律空间。

在实践中,我们遵循“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逐步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特别是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范围,一直是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对象范围是:地厅级以下(包括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员。此外,审计署还对省部级行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试点。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也必将正式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管辖权的划分问题

审计机关组织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是来源于审计机关的主动立项,而是来源于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需要遵循《审计法》确立的审计管辖权划分的一般原则。根据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监督管理权限确定审计管辖范围,由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委托同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的审计管辖权划分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对同一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重复审计问题。因此,在研究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或者领导小组应当加强与相关审计机关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统筹兼顾,以节约审计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审计管辖权的冲突也容易导致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处理、处罚的尴尬。当经济责任审计管辖权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权不一致时,审计机关对能否直接对这些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各地做法也不尽一致。实践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移交给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另一种是经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授权,由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这两种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前一种做法人为地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检查权、评价权与处理处罚权割裂开来,既破坏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又有重复审计的嫌疑;后一种做法授权程序复杂,操作性差,严重影响审计工作效率。我们认为,既然修订后的《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又授予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权限,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就应当享有完全的审计监督权,包括处理处罚权,即有权直接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理、处罚。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救济途径

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一样,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审计决定、进行处理、处罚的,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若对审计决定不服,可以根据修订后的《审计法》的规定寻求救济。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被审计领导干部不能就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主要是由于:其一,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不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而只是作出审计评价,向委托部门提出审计结果报告,不具有行政强制力和执行力,不具备要求被评价的领导干部必须履行某种义务的法律效力。而且该评价意见也不必然被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所认可和采纳,只能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其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行为属于广义的行政机关内部的人事管理范畴,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我国干部管理体制下,被审计领导干部不能就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然,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异议的,有权向审计机关和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诉。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与《审计法实施条例》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策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以被提上议事日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的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廉洁自律、所做经济决策、内部控制建设等具体工作和表现得出的总结性评价。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的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是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人格化审计,被审计对象包括实体会计资料和抽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的综合性评价,它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对干部使用的引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责任的正确界定,这一前提同时能够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校经济责任的划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在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中,各部门基本都有正职和副职行政干部各一名。一般来说,正职干部要承担直接经济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对所有事项都负有主要责任或直接责任。由正职干部主管或直接签署意见经济事项,应该由其承担直接责任;对其他经济事项正职负责人承担主管责任。

2、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由个人做出的决策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由集体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由集体负责。但在集体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一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在做出表决时个人明确提出异议而未被采纳的,其个人不应承担责任;如果是由于个人独断专行、违反决策程序造成的经济责任,则应由个人负责。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较为复杂,既包括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职能部门、院系等教学单位,又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办产业的负责人、后勤集团,并且这些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审计评价的内容也不同。从总体上来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期内的资产状况。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和材料。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仪器采购程序的合规性、使用的效率性和维护的完整性。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评价还应包括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等。第二,任期内的经济决策情况。高校行政、教学部门的经济决策权主要集中在预算经费的收支方面,因此内部的经济民主程度是经济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相比而言,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经济决策权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对它的审计评价应从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合规性与充分性,决策的前瞻性和决策效果等方面考察。第三,任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高等学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预算经学校审核批准,各部门按此核定的预算开展年度收支计划。各部门在批准的预算内有审批权。因此,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包括预算编制的合理、可行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预算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则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主。第四,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评级工作主要从遵纪守法、个人有无经济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贪污、挪用公款、无偿占用公物等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根据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级的内容,为正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以及有效执行,审计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法评价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审计评级工作要在法定职权或授权的范围进行;审计评价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第二,重要性原则。因被审计对象经常涉及较多经济事项,因此评价时要有所侧重,对重要的经济事项要详细评价。第三,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以审计人员实地调查取证为基础,经济责任的认定不能脱离客观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评价,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更不能受其他非审计人员意见的影响。第四,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的内容应是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事项,凡是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不应进行评价。第五,规范性原则。一是指审计评价用语要恰当、规范,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信和客观性;二是指对同一类的被审计对象和同一类型的经济事项应按统一标准进行审计评价。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法律规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种种现实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的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同时影响了审计质量。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模糊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的内容。这对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因为这一原因,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全面。表现为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对象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纳人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和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5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构成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石,并且作为区域性解决“三农”问题、扶贫攻坚、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的基本平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以来全国县域GDp总量已占全国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县域经济增长已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抓住管理县域经济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就等于抓住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同步审计是审计制度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新生的审计形式,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与发展。对促进我国县级政治经济发展和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同步审计正在探索和不断完善中。但同步审计也对审计方法、技术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笔者依据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同步审计在路径和方法方面作一些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做好审前调查是搞好同步审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实践证明,审前调查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做好同步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应予以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审前调查的作用,要打有准备之仗。调查前要拟定出调查提纲,确定调查范围、重点内容、调查对象及方法等,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电子数据等资料,从而较全面地掌握了解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束后,审计人员要及时将所调查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汇总,写出审前调查报告,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充分考虑权力与责任、资金与事项之间的关系,编制内容详实、易于操作、指导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让全体参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各自担负的审计任务、完成审计任务的标准等,做到“心中有数”,审计开始实施后能够直奔主题和重点,节约时间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合进点彰显审计权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审计实施前,由纪检、组织、审计等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召开由被审计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所属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合进点会,会上阐明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工作纪律及工作配合要求,进行审计工作对接。以此,引起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确保审计顺利实施。

三、准确确定同步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2010年中央两办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八条对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有关情况作了总体性规定。但同步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对某个部门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因此,在实施审计过程时,要在参照两办《规定》中审计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特点,紧扣与责任相关的重大事项,细化把握确定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此外,应注意审计过程中对书记的审计内容应侧重于决策、监督和宏观管理方面。对县长的审计内容应侧重于执行、管理、服务方面。

四、控面抓线,科学实施同步审计

同步审计涉及面广,难点多,责任大,必须科学实施,才能高效取得预期目标。依据笔者多次审计实践,审计组以配备12人左右为宜,可将审计人员划分为综合分析、财政税务、土地、工程项目和园区(开发区)4个小组,分别对应相应的审计重点和内容实施审计。

综合分析组(控制层面,由审计组长和审计主审负责及参与):以会议纪要、会议决定为切入点,主要通过查阅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县(市、区)党委、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会议纪要、会议决定和领导干部签批的有关报告、文件入手,审计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处置和使用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县(市、区)党委、政府层面上和个人廉洁自律方面的重大事项。设立综合分析组旨在为整个审计项目设立一个统揽、沟通、协调平台。审计期间,应视审计情况不定期召集其他审计小组召开碰头会,从而达到控面抓线,整体协调推进同步审计的目的。

财税组(资金线):主要审计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重大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情况;农业、教育、科技、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保障支出情况。

土地及重大重点项目组(重点领域线):主要审计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投资项目、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土地审批、征用、出让情况和土地出让金征、管、用情况;耕地保护、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经济开发区(园区)组(经济改革发展线):主要审计有关财税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招商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和效益情况;土地投入和资金运作情况;园区债务风险情况;以及园区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土地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6

关键字: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化程度的加深,领导干部的权力也随之加大,为了约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利及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在《审计法》框架内,分别于2000年、2014年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该细则的出台,为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指导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准绳。但是,我国目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存在着诸如审计方法陈旧、审计标准缺乏统一性等问题,亟待国家审计机关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彻底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进行公平、公正地监督、评价。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内控制度缺失。我国部分单位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虽建立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单位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小金库”、账实不符现象频发,使单位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隐患。二是领导主观行为。个别单位领导为了搞政绩工程,通过“空转税收”提高财政收入,虚报财务数据。更有甚者,领导伙同财务等其他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法转移、侵占国有资产,达到满足个人、集体利益需要,严重违反财经纪律。以上行为均对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审计人员无法对领导的经济活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局限性

一是从审计工作本身看。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只在领导干部离任时才开始对其进行审计工作,对领导在任职期间所发生的财务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制止作用,使国有资产面临较大风险;再者,由于领导任期较长,对若干年前发生的财务舞弊行为无法进行详细的追踪询问。二是从审计人员态度看。个别审计人员考虑到被审计对象已经退休或调离现任岗位及对追溯往年线索的繁琐度,主观上存在得过且过思想,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统一性

审计工作结果如想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一定任期内的经济行为进行评价,需要一套公认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而我国目前恰恰缺少审计评价标准,导致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真实、规范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往往依据个人主观判断,使审计结果缺少公正性、客观性。再者,我国审计准则未对审计责任进行详细划分,在对审计对象需承担的主要责任、次要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未建立一套科学的认定标准,无法发挥审计结果的威慑作用。

3.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有待提高,审计方法应进一步创新

一是审计目标需扩大。现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为领导在任期内的经济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达到承诺的经营目标,而忽略了对领导的经营决策是否会对国有资源造成浪费、是否对单位长期发展造成影响情况。二是审计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往往是根据年初计划对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归口审计,由于离任审计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审计人员无法事先对经济责任审计作出科学的布置、调研,造成审计人员工作量的突然加大,再加之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审计年度较长、以往经济业务无法追溯,均严重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同时,由于未对审计工作作出科学规划,各部门重复审计,造成审计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解决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问题的若干对策

(一)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评价标准,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评价、定性应按照实际出发,以法律、法规为最终准绳,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国家应在《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对财务收支、经济效益作出量化标准,而且要对单位长期发展情况制定评价标准,使审计工作者有法可依,增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客观、公正地对审计对象任期内经济活动作出评价,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监督力度

一是改变审计重点。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审计计划,打破传统以财务收支情况为主的事后审计方法,强调经济效益、制度执行审计,从传统向被审计对象下达审计结论向提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强化机制管理转变,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二是强化审计决定执行。强调审计结论的执行,联合纪检、组织等部门,将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审计结论进行及时整改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彻底提高审计结论的震慑力。三是审计科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由于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室与例行审计工作分别由不同审计科室负责,极容易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审计机关内部应加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将事中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充分实现审计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队伍业务素质

一是强调内部审计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从机构设置与人、财、物方面给予内审机构一定的支持,并保持其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内审机构的职责、义务及应享有的权利,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二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制定详细、科学的审计方案,如果没有业务能力过硬的审计人员执行,也无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首先,加强审计人员思想教育。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能够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维护审计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其次,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工作在审计第一线的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本系统内组织审计业务交流活动,使先进的审计经验在审计机关内部共享。再次,采用互联网、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许敏.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反腐;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反腐、改革的优势

一是以“人”为对象的审计,被审计单位更重视。在审计对象上,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存在显著区别。其显著特性为针对一把手“权利人”在权利运行中的经济事项责任审计;而其他类型审计,诸如财务收支审计、投资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类型的审计对象则为某个部门或单位、某个事项或某个专项领域,更多的是针对“事”的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个体性,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格化,其因事及人的特性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把监督的范围推到更广、程度做到更深、力度用到更大、问题揭露更尖锐,更能起到对被审计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惩防作用。

二是以促进履职尽责为目标,惩防作用更明显。从《暂行规定》到《规定》再到《实施细则》,经济责任审计都强调以单位财务收支为基础围绕领导干部权利运行进行审查监督、定责和评价,比如《实施细则》中:在责任界定方面,细化列举了承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情形,强化了对问题的定责和责任追究的力度;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细化了纪检监察、组织、人力社保、国资监管、审计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等在审计结果运用中的职责,明确提出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刚性约束,同时还提出将审计结果报告纳入干部档案且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惩防作用更明显。

三是以权力运行轨迹为主线,审计内容更全面。经济责任审计注重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关注宏观体制、机制性问题并重。尽管在微观项目审计上因客体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就其共性而言,因各审计对象绝大多数是一把手,在所在单位肩负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决策、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具有宏观性、全面性、政策性和综合性,既包括单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查、政策跟踪审查、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审查等等,既微观又宏观,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范围更广、使用层次更高,重要性和影响力更大。

二、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反腐、改革的作用机制及面临的现实问题

基于前文分析,本文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反腐、改革的"一个导向、两种素质、三类需求、四个平台、五项成果"作用机制模式,其中一个导向指问题导向,两种素质是指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三类需求是指国家发展需求、群众利益需求、民主政治需求;四个平台是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举报平台机制、联合审查机制、问责问效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五项成果是指审计移送、审计决定、定责追责、整改落实、信息反馈,当各项要素都能恰到好处、运行到位,那么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好反腐和改革的成效必然进一步显现。

但影响该机制健康运行的动态因素不得不考虑,一是目前审计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一般与审计报告质量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审计人员信息化能力水平不足,对大数据提取转换、分析挖潜、疑点锁定能力不足;其次体现学习能力不足,对新事物、新做法、新政策的理解学习和转化实战的能力不够;二是举报平台关注度不高,审计部门很少收到举报信,这与经济责任审计反腐的力度和审计部门自身对举报平台的重视度有很大的关系;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联席办的职能作用发挥不足,联席办成员单位在发挥查核问题、线索提供、推动审计整改、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合力作用不明显,基本都是各自为政,在日常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充分发挥好协商管理的职能。

三、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反腐、改革作用机制运行的建议

(一)优化现有人力资源,提高服务反腐、改革的能力

着力培养一批既具备审计知识和业务能力,又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发掘腐败线索和提供促改革防风险提供人力保障。一是建立终身制的审计职业化培训体系。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人才盘点、分层施教、优势培训,实行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构建起由职业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网络培训和考核评价等组成的审计干部职业教育架构。二是通过大力推广案例教学、专题培训等方式,增强培训效果。把审计实践作为培养锤炼干部的第一跑道,推行审计实务导师制,通过传帮带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业务实战能力。三是进一步开阔培训视野。拓展自学、网络培训、工作总结、经验交流、参加上级审计机关项目实施等多种渠道,解决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二)完善计问责问效机制,扩大服务反腐、改革的影响力

为促进审计问责的规范化操作,必须扩大问责的审计覆盖面,并将审计问责流程制度化。首先,需要明确审计问责不仅仅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形式进行定责,可以将定责范围扩大到其他各类审计项目,包括同级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同时,将问责客体从顶层问责扩大到分级问责、人人问责,扩大问责的覆盖面。其次,强化审计整改问责,目前我省已出台《审计整改事项提请责任追究办法》,但提请约谈、提请职能部门处理的追责力度仍然不够,因此在强化审计质量的同时,应探索丰富整改问责的方式。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8

一、目前村级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务管理混乱。集中表现在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财务制度不健全,无专职财务人员,财务收支混乱,开支不透明,不公开,部分村官新官不理旧账,后任不管前事,只接钱不接账,致使职责不清,经济责任难以区分;部分村组干部财经法规意识淡薄,浑水摸鱼,乘机挥霍浪费集体资财,甚至挪用公款、;大部分集体资产管理无序,村干部任职一届,债务增加一层,“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干群关系不融洽,群众信任度不高。

二是现行的“村财乡管”制度仍有缺陷。“村财乡管”制度解决了村级组织无专职、专业财务人员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组财务的规范化。但由于管理范围大、涉及面多,再加上各村的财务状况各不相同,很难摸清村级财务的实际情况,管理也就流于形式。另外还由于“乡管”在报账程序、发票审核上的正规要求。致使大部分未能取得正式凭证的支出改头换面堂而皇之的列支,甚至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采取虚开发票报账,村级组织重新记账分配支出,一方面导致“乡管”账务成了假账,真实性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小金库”以及由此引发的隐患。

三是监督缺失。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猛发展,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配合实施“以发展城市经济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每年用于农业农村的专项资金日益增多,在主客观上都要求对村级财务收支加强监管,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原有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村干部钻空子,乱支乱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甚至贪污等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致使农民群众对村干部的不满意见增加,干群矛盾激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既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损坏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开展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杜绝与防治这些违法违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对村级组织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促进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

二、开展村级负责人审计的基本思路

200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以及此前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中纪委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意见》的任务分工要求,分别将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明晰化,这为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使这项工作在制度上有了支持和保障。

但是毕竟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相对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审计的组织、实施以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及评价方面都没有规范性的操作规程,所以应该坚持本着经济责任审计“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在计划安排上慎重考虑,既要积极应对,更要加强风险控制,特别是针对村级组织财务混乱的现状,在审前调查阶段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尽量考虑村级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特殊性,不可依照常规性审计去推断并据以制定审计重点。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更是要突出保证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这一根本点,做到严谨细致,力求审计结果客观公正,最大程度的降低审计风险。

另外村级组织财务形式属集体经济,而《宪法》和《审计法》没有赋予国家审计机关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的职权。而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必要涉及村级经济,所以审计的法律依据必须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地方人大或政府制定的法规、规定、办法、制度等,这就要求在审计思路上一方面更加慎重健全,做到师出有名,有理有据。同时也呼唤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跟进,积极赋予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主体具有执法权,并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农村集体经济有关管理规定的单位或个人,依法做出处理、处罚。切实为村级组织审计提供有力的保障,使之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一)审计内容和方法

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其在集体领导负责制下所扮演的角色的审计,即所肩负的经济责任审计。对“村官”经济责任审计什么,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把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工作效果。村级组织负责人在经济方面的职责决定了对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村级组织的实际,注意把握四条原则:一是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二是真实、合法、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勤政和廉政并重的原则;四是突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则。做到既突出重点,又不挂一漏万。按照上述原则,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应涵盖以下主要内容:①村级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②集体资产、负债的真实和完整性情况;③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④村委会较大投入项目的管理、效益情况;⑤土地、林木等资源使用权的出售,出让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情况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收支情况;⑥国家发放给农民的粮食、低保、医疗保险等补贴资金实际到位情况;⑦“村官”本人勤政廉政情况等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但在实际操作中,村级组织的经济结构、规模、形式大相径庭不一而足,审计内容应该根据审前调查所了解的详细情况有所偏重,抓住实质内容,比如对经济规模较小的村级组织可以偏重于财务管理和本人廉政情况等方面的经济责任,而对经济发展规模较大的就要兼顾重大活动决策等方面的经济责任,以利于节约审计资源,保证审计效果。

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立足于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并据以分清村级负责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而鉴于上述的村级组织财务管理相对混乱又长期缺失监督的客观实际,所以在审计方法上应当突出采取账内和账外相结合,内查和外调相结合,审计组织和村民理财小组相结合的具体审计方法。在审前调查中,应分别召开由村“两委”、村民理财小组、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审前座谈会,宣传审计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村级组织和村民的顾虑和误解,争取理解与支持。在实施审计中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在摸清村级集体经济家底的同时,突出对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集体资产出租及处置、债权债务管理、土地发包承包、征地款处置、专项资金管理、村干部收入分配,乡规民约的制订与执行、财务公开、重大投资及投资效益等方面开展重点审计。同时注意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由于农村实行的是“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管理制度,部分村规民约与国家有关规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审计人员必须在坚持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给予充分的考虑,不能搞一刀切,要灵活处理,审计定性上需要慎重、处理宜灵活。

(二)审计报告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9

关键词:科研院所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062-03

一、案例背景

2014年7月,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资委联合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颁布施行,对于新形势下强化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为中心,监督的重点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及上级机关有关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企业内部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务收支和内部管理情况、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等。

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某科研院所下属公司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案例,探索新形势下通过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强化对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和行使权力的监督,促进企业不断完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

L公司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某研究所下属公司,2003年12月成立,后经变更注册资本和股权结构,现有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电子及通讯产品、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维修等。下设研发部、行业部、运营部、产品部和1个分公司。集团公司及该科研院所先后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暂行办法》等规定,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等内容。2014年初在某下属公司负责人发生变动后,根据有关制度规定和所务会纪要,决定对L公司总经理H同志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审计目标是通过此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H同志任L公司总经理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经营管理情况和廉洁从业等方面进行评价,查找管理漏洞。

二、审计过程及方法

任期的最后一年L公司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由于L公司经济规模大、业务复杂,且H同志任期长达5年,为了做好对H同志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部门成立了审计组,组长由具有丰富研发经验、管理和审计经验的专家担任,审计组成员包括高、中、初级职称的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涉及财务、工程、研发等领域,审计组内部根据内审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进行了分工。

审计过程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持续改进阶段。通过实施审计,审计组在充分尊重审计证据和事实的基础上形成了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反映了L公司总经理任职期间的真实情况,提出的审计意见针对性强且切实可行,审计整改工作得到了L公司的高度重视,该审计项目得到上级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一)审计思路的确定

考虑到L公司的经济规模和业务特点,结合此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组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确定了此次经济责任审计要点,二是确定了此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框架,从总体上明确了审计思路。

1.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审计组首先明确了该项目的审计要点,即除了关注经营目标和财务指标等经济数据,还应当关注上级工作要求及工作部署的完成情况、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策计划和组织指挥情况、对企业研发及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协调等管理行为及其后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该项目的审计内容框架。

2.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框架。结合实施细则等新的要求和该下属公司科研生产及经营管理的具体特点,为了确保实现本次审计目标,基于上述审计要点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框架。该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框架在经济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增加值、职务消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等内容,完善后的审计内容框架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二)具体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

在该项目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通过查阅会计凭证、账簿、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应收应付票据台账、公司办公会纪要、进销存系统等资料,对公司副总、综合管理人员、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了询问和访谈,对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了抽盘,组织部分员工开展调查问卷等方式,核实资产负债、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以前年度审计发现问题及有关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在L公司对提交审计组的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的基础上,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实施了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了审计目标。信息化审计手段、调查问卷和访谈在此次审计中对于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和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重视信息化审计手段的运用。该下属公司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很高,具体的采购、销售、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出入库管理等业务已经实现信息化。因此,在审计方法方面,审计组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突出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报送等方面充分利用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及oa办公系统,全面提取并分析任期业务数据、经营管理数据和财务数据。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样本的覆盖面,有助于大幅提高抽样比例及样本质量。例如,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核实企业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的真实性,于是在财务数据基础上,审计组进一步从进销存等业务系统中导出任期内全部的记录,数据采集结束后发现仅一年的数据就已经超过4万条,而且每条记录包括了项目编号、合同时间、出入库时间、合同标的、客户或供应商、结算条件、收付款情况等近20项信息,数据量非常大,用常规的审计抽样方法无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的质量,也会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为了在如此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审计组内部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决定根据审计目标对时间、品种、规格型号、条形码数据等要素按照行业惯例设定正常参数范围,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层匹配和筛选,并将其中的异常情况作为审计重点,进一步调阅订单、合同、验收单、入库单、物流单据等原始业务资料进行测试,以排除疑点或确认事实。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后,审计组大大提高了该项目的审计效率,缩短了审计时间、节约了审计成本,有效缓解了基层科研院所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

2.综合运用调查问卷等方法。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审计内容综合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通过精心设计问卷内容、准备访谈话题和提高谈话艺术,拓展了线索来源、提高了审计效率。例如,审计组专门针对此次审计项目设计了一份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调查问卷,从任期内公司发展战略、班子及队伍建设、选人用人、收入分配、领导干部个人廉洁从业等九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指标,要求参与调查人员对于每个指标在0―7分的范围内进行匿名评分,审计组回收问卷后根据评分情况计算测评结果,并将该结果作为评价的补充和参考。为了确保参与调查人员能够客观、公正、独立地对H同志任期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审计组充分考虑了参与填写问卷人员的选择、问卷填写方式、问卷回收时间及地点等要素,采用集中发放与网上下载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参与调查人员独立分散填写问卷、定点与网上相结合的方式回收问卷等措施,保证了问卷调查的覆盖面、回收的及时性和信息的可靠性,在促进群众民主监督作用发挥的同时提高了审计质量。

3.充分发挥访谈在审计中的运用。该科研院所纪检监察与审计部门合署办公,工作中往往会有一定的交集,审计组成员也会学习并掌握一些纪检办案的谈话方式和访谈技巧。特别是对于知晓一些具体情况的谈话对象,审计组成员可以在访谈时充分运用访谈技巧,在已掌握的审计发现或线索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问题或事实。例如,本次审计过程中审计组一度遇到方向性问题,于是审计组长在汇总有关信息和已经发现的问题后,与L公司某副总进行了一次谈话,通过谈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公司不同业务的管理模式、特殊事项的审批及授权管理原则等信息,对于决定后续审计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审计结果及成效

(一)审计发现的问题及管理建议

在本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组未发现L公司总经理H同志个人有违反财经纪律和廉洁从业有关规定的情形,公司财务数据基本上能真实反映任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主要责任目标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但是公司在资金、存货、客户管理及应收账款管理、内控制度设计及执行、内部信息传递、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仍存在潜在风险。

一是在资金管理方面,随着公司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现金流长期比较紧张,财务费用也逐年增加,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根据审计组建议,公司应当提高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综合运用借款、商业信用、票据贴现等各种筹资方式,同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在存货管理方面,部分商品存在销售缓慢、滞销、积压、贬值的情形,存在一定的减值风险。考虑到电子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存货滞销减值风险大的特点,公司应当建立存货分级预警机制,对不同年限的积压库存形成处理方案并及时处理,防止形成潜亏或亏损,同时建议公司建立降价销售的分级授权审批机制,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三是在客户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由于行业结算惯例的影响,存在逾期应收账款催收成本高、易形成坏账损失的风险。建议公司建立逾期未回款客户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应对措施,动态采集客户信息并重视客户信用状况分析,防范经营风险和呆坏账损失风险。

四是针对公司内控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制度设计及执行方面的风险,建议补充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合同管理等制度,加强印章管理制度的执行,防范经营管理风险。

五是针对内部信息传递和突发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风险,建议公司加强内部信息传递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公司信息传递畅通高效,促进公司决策科学性及时性。

(二)整改落实及审计成效

审计组指出了需要公司管理层重点关注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的有关问题,并及时出具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和整改通知,要求公司在规定时间内组织整改。

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得到了L公司及H同志的高度重视,公司主要领导与审计组组长进行了多次充分的沟通并牵头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就审计发现问题积极向审计部门咨询,并在整改方案中落实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整改过程中,L公司组织开展了完善制度、修改流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等整改措施。整改结束后,L公司向内部审计部门反馈整改落实情况。例如加强了资金的计划管理和动态管理,确保资金流健康;建立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制,责任人对逾期应收账款强化动态管理,公司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关注逾期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客户经营状况等情形,防止出现呆账坏账损失。

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对于促进L公司规范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资金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思考和启示

(一)重视审前准备工作

重视并做好审前准备工作,有助于提高现场审计效率。在审前准备阶段,应当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具体见表2。

(二)重视现场审计过程对审计事实的确认

考虑到审计时间有限,审计组在开展现场审计工作、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获取并妥善留存关键资料,特别注意做好对审计事实的确认,为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设计了《现场审计事实确认单》,内审人员在表格中详细描述需要被审计单位确认的具体事实,要求被审计单位就该事实做好现场签字盖章等确认工作,表格的具体要素包括审计时间、需要确认的事实描述、被审计单位有关责任人的反馈意见、双方的签章等内容。通过《现场审计事实确认单》的运用,避免了审计组离场后双方就审计事实出现分歧的情形,有效提高了审计项目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

审计项目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是审计工作促进企业强化内控、规范管理、完善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就要在为考核、任免、问责和管理领导干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的基础上,着眼于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及后续审计,以堵塞管理漏洞、促进企业科学发展。X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2.申志东,吴国华.也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量化[J].中国审计,2015,(2):31-32.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篇10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中仍体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993年——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中央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颁布了《公司法》,探索构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考核上淡化产值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1993年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计了销售利润率等10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计分。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资本保全概念。

1997年调整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原来的六项评价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重新调整了各指标权数;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第三阶段: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8至——至今)

1999年6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也引入了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对企业国有资本金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三个层面共计28个指标进行考评,非财务指标方面仅仅稍作提及。

2002年对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采用的评价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演进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

自2003年始,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

2006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遵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做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把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

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业绩评价方法,国资委每年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对中央所属166户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央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

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分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根据评价时期的不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又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评价标准。财务绩效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评价方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无论是财务绩效还是管理绩效,最终形成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该法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考核中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二是财务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三是行业评价标准及国际标准适用性问题。

3.《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2008)。

2008年2月13日,国资委制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明确了四个考核目标核定原则: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同时对基本指标计分规则、分类指标基本要求和未能完成考核目标的计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

国资委的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分别了不同的业绩评价规则。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的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年、2006年修订、2008年补充规定);而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的是《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被考评企业经常无所适从。企业比较重视的是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工作,因为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甚至任用和考核业绩直接挂钩。对《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却较少顾忌,因为企业负责人没有个人效用风险,它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考核暂行办法》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较少,较为强调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基本指标,这样就容易造成企业“短视”行为。如果能够将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的规则统一起来并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任用挂钩,效果较好,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进入重新设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另外,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都曾参与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制订,这么多部门站在不同角度,需要企业达到所有的要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已制订的这些指标权重、系数及标准值、指标结构等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这里用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目标责任制主要在合同中约定,因而每一份合同中规定的指标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4]第7号)》。

从六个方面进行审计,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经营绩效变动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设计,但是未具体提到具体指标。这里也提及领导人所应负担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

3.《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一是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二是经济责任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4.《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2008]53号)。

要求“结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评判经营者业绩,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这里说明各企业应当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完全参照企业自定的指标体系,还是双方共同确定指标体系,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

四、问题及分析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现值,因而真正的经济绩效存在于将来,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审计需要根据将来推断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为了这种推断,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而对未来的经济绩效的推断始终是不确定的。

(2)过多过滥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指标。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分别从自身部门的需要与利益出发,制定了众多的指标体系,动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指标。已有的经验证明,超过二十几个指标后,指标体系的作用将因相互矛盾或摩擦,指标作用递减。

(3)很难自下而上累加大量的非财务标准,也无法自上而下分解通用的财务指标。计量经济责任必然会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是央企都是大规模企业,拥有诸多下属单位,集团内部之间,受制于行业、规模及性质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上下之间的非财务指标迥异,导致上下级之间的非财务指标无法相加。

(4)权数的确认比较主观。多采用专家方法,简单明了,只需专家拥有丰富的学识与经验,缺点是不同专家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即使同一专家在不同时点,其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2.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中问题分析。

(1)指标体系都是次优的。

简单地测量比较利润等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都经济绩效指标,意即未来的发展。要找出适当的指标,以便从中推断出未来的现金流量或企业的长期效率和生存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2)国企规模大层次多,太复杂,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运用。

大型国企通常会有四个层级,作为整体的企业、实质上独立的经营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内部的工作组。市场价值适用于企业整体,财务指标适用于企业整体和经营单位,非财务指标适用于职能单位和工作组。如果要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就需要从工作组和职能单位累加到经营单位和企业整体的非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能够求和或平均),以及可以从企业及经营单位下推到职能单位和工作组中的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应当能够被分解)。但是,由于各层级所用的指标体系不一,无法或难以相加,或武断地加减,这都会影响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