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3:25

高效农业发展篇1

关键词: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转型优化定位制约因素

abstract:thisarticleisthenewperiod,howtostrengthenthecomprehensiveagriculturaldevelopment,promoteefficientagriculturedevelopmentarediscussed,expoundsthetransformationoftheagriculturaldevelopmentofefficienthashaveconditions,butstillhasmanyfactors,andthenewperiodthroughthecomprehensiveagriculturaldevelopmentpromotingagriculturaldevelopmenttransformationoftheconcretemeasuresdofurtherdiscussion.

Keywords:efficientagricultur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developmentorientationtransformationoptimizationrestrictingfactors

中图分类号:F3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月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意见在三个大的方面采取重大措施,一是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二是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三是不断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这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以来的一项强农惠农富农及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的政策,也是2004年以来中央第九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指导农村农业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

响水县委九届二次全会明确2012年为响水的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文件的出台为我县正在发展的高效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县的高效农业再提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开发部门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标,以进位争先为动力,出尽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新响水奠定基础。

一、农业综合开发已为高效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力推进高效农业的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外向化是加快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我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进行大提速的条件已具备。

(一)农业发展转型的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来,响水农业开发局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世行贷款等项目的建设,大面积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防御自然灾害旱涝保收的能力,仅“十一五”期间,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完成一般土地治理项目改造面积16万亩,建设泵站195座,农桥183座,田间道路28.06公里,防渗渠100.54公里,这些项目的建设,为高效农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配套,双港、南河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建成,引领了全县乡镇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突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2011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6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44%,比全省高出2%,为我县农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打下示范引领基础;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民培训的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崛起,为高效农业的发展转型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及转型载体。

(二)农业发展转型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省市的一系列支农的措施为我县高效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利大环境氛围;响水县委九届二次全会明确2012年为响水的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年,县委、县政府为策应提升年的实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在抓好财政资金的同时,积极整合涉农的项目资金及社会资金,以一资引三资,提高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2006年以来,仅黄河故道农业开发项目,就整合农田水利、县乡河道、河塘整治、财政农桥、一事一议、乡村公路等各类项目资金9800余万元,吸引当地农民主动投入基础设施投资500余万元,引进企业投资8000万元,合力打造高标准项目区,发挥了开发资金撬动各方投入的积极性,大大缓解了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努力创建优质服务平台、创优质服务环境、树优质服务理念,为高效农业的转型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小环境氛围,也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了良好的土壤。

(三)农业发展转型的定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响水作为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之一,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多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农业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强特色、创品牌、保安全,经过近几年的摸索,结合我县县情,农业综合开发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响水特色的定位明确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规模化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农业综合开发急需解决影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制约因素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基本条件已经基本就位,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严重影响我县高效农业的发展进程,如何克服制约因素,让我县的高效农业走上快车道,是摆在我们开发人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的土地扭转步伐还不快,产业化程度还不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对改革开放初期来说,无疑是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小农生产的意识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要想高效农业的大发展,必须逐步改善目前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对土地进行扭转,实行工厂化、规模化、精细化、高效化操作,目前我县不少乡镇已加强土地扭转工作,但步伐不快,力度不大,成为高效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作为农业开发部门,我们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扶持适合条件的合作社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项目、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等,通过项目扶持,让合作社社员得到实惠,合作社实力得到壮大,从而调动农民土地扭转的积极性,提高产业化程度。

二、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高效农业大发展基础还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固

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已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响水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远远没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农林水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农村旱涝灾害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二是由于多年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调蓄水能力较弱,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少地方农业生产仍靠天吃饭;三是城市和工业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农业进一步成为弱质产业,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四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滥用激素、抗生素,过量使用饲料,大量焚烧秸秆,随意排放农业垃圾,不仅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对农产品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一些地方生态退化、污染加剧,失去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环境。这些因素严重制约我县目前的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也成为我们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必须推广项目载体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效农业持续发展后劲急需加强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一针见血指出制约目前高效农业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的份额较小,响水高效农业的持续提升,农业开发部门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的建设力度,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响水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化节水灌溉、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的科技推广力度还不足;借助于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区大力开展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引进了设施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现代化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的能力还不强;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储存、加工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走出一条以内涵开发、科技开发为主的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基础已具备,如何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解决影响高效农业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综合开发如何乘风借势,全面落实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高效农业提升年目标,是摆在我们开发人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发挥龙头效应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响水要实现高效农业大发展、大提速,首先必须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效应,带动规模发展。建好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做大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近年来,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积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已扶持了运河顺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寿丰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合作社,同时积极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高效农业产业链,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发展,实现龙头企业与高效农业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龙头效应。

(二)加大农业品牌的建设力度,打造发展强势

农业的品牌就是农产品的身份证,农产品名牌就是知名度,就是影响力,更是市场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要“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销品牌”,响水要实现高效农业发展的大提速,大发展,就必须叫响响水的农业品牌,积极打造发展强势,要依托响水现有的牛蒡、、浅水藕、山芋、设施蔬菜、禽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做强市场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搞活市场流通,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具有响水特色的知名品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近年来积极扶持的福州“超大”牌蔬菜、黄圩的“荷香”牌浅水藕、六套“寿丰”牌,运河“顺丰”牌牛蒡,双港“双响”牌粉丝都已成为响水的品牌,扶持知名农产品的品牌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加大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提升发展水平

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响水要实现高新农业的大发展,必须要依托基地园区提升高效农业的发展水平,要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发展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设施化、园区化、产业化转型升级,加快国家、省级、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创造特色上下功夫,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已积极扶持并将继续扩大扶持南河、双港等326沿线的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力度,突出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突出做强特色、做大规模,突出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通过农业开发项目扶持已形成黄河故道、326沿线、307沿线、308沿线等一批优势产业带。

(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

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针对响水实际情况,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试验、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设施栽培、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推动高效农业的提质升效,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2006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培训农民达4.38万人次,推广新技术达38项,推广新品种26项。积极创建现代农产品流通平台,在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的同时,采用电子商务、农产品展销会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强新市场的开拓,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后劲,进而实行可持续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篇2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农机事业;农机

中图分类号:F4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19-1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三农”问题,把它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因此农机事业的大力发展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农机在农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中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从而达到省工、节本增效、解决劳力矛盾的目的。农业事业的大力发展还可以为农业生产保证农时节令,吸纳农村剩余劳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产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农机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一些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但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增效,而且也促进了农民尤其是农机户的增收。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大提高的同时,又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得以转移、从事非农产业,这些不但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而且使国民经济日益繁荣。这就使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和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又一次得到证实。

2通榆县农业机械发展情况的现状

2.1农机拥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机具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农机节能降耗初见成效

截止201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量比2005年增长2倍多,比上一年增长5%。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提升,新增农业机械5000余台,增长15.4%,拥有拖拉机驾驶员1.48万人,全县大中型拖拉机1820台。

2.2农机作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促进了农机经营效益水平提高。随着农机科技的推广运用和适用先进新机具的不断引进,我县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节能、节本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但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使得农业机械用户跨区作业,据不完全统计,农机用户跨区作业户均收入均超过1万元,使农机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3争取国家和省购机补贴项目,不断增加了地方财政投入,发挥各级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至2010年各级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农机培训部门引进、试验、推广30余种(台、套)新型农机具和技术。同时充分发挥中央、省、市购机补贴的作用,通过组织培训、演示会、通榆农产品博览会展示和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科技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机户操作技能,引导和激发广大农民学习、使用、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机化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的提高。

2.4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民获得自主购机权、使用经营权,解决了农机发展动力问题,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农机管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管理、维修配件供应、供油点、农机作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初步完整的农业机械服务网络体系。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新兴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下的农机产业化服务已经在蓬勃的发展、壮大。

3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我县的农机事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产业化经营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农机与科技兴农有机结合将是未来我县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因地制宜,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实现农机由单一农田作业向专业化、系列化综合服务转变。在粮、棉、油料作物等主要生产环节上不放松机械化作业,以确保农业的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好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作用。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再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服务“三农”发展生产、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的发展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不断增加引导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机制。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结合通榆县农村农业生产的特点,大力发展适合经济作物各个主要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三是要突出节本增效的特点,加速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农业机械化不但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可以更多地参与农村的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同时,广大农民朋友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对于科技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科技的兴趣,这些都为新型农民的到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卓.21世纪农机发展方向展望[n].农民日报,2000.

高效农业发展篇3

关键词:高效农业;负面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5日

当前,高效农业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地方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代名词。高效农业的开发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我国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潜在负面影响

在种粮效益低下的背景下,各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并把着力点放在增加收入上,因此大多数地方发展高效农业都是以设施农业加经济作物为主要形式,比如种蔬菜、水果、草药、观赏植物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单位面积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这种做法确实增加了部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危及粮食安全。在一定生产水平下,粮食生产和高效农业发展规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目前的高效农业模式盲目发展,会加剧区域甚至全国粮食供需不平衡。这几年,由于各级政府提倡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少地方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粮食生产,开始种植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从收益上看,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使农民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收益增加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高效农业越发达,粮食种植面积就越来越少,粮食安全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虽然当前我国粮食总量能保证基本自给,但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380公斤,与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的目标相比仍有差距。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要维持95%的粮食自给率,不可能依赖进口粮食来解决这个国计民生的大事,而且真的到那一时刻,能不能顺利地买到粮食还是一个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世界安全和稳定。

(二)失去种子控制权。种子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40%。但我们对种子控制权认识模糊,认为只要是优质种子,能带来经济效益就是好的,导致了种子控制权逐渐丧失。2000年国外种子企业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在我们的高效农业领域小试成功,夺取了我国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作物种子的控制权。外资公司在控制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便大幅度地提高种子价格。以甜椒为例,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种子的成本只有1分钱左右,但在中国市场要卖1元钱,贵比黄金。但由于市场已被国外公司垄断,农民只能被迫接受。

种子控制权的丧失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第一,压缩国内民族种子的生存空间,由于它竞争优势特别明显,竞争力强、规模大、质量优,国内的种子产业要想发展相当困难;第二,如果外国的洋种子所占的比重过高,种子定价权就掌握在国外手中,这样就造成我们农业生产成本奇高,后果相当严重;第三,可能会带来生态破坏,到那时是很难控制的。

(三)造成环境危害。我国的高效农业基本上是设施农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等。这些化学制品的大量使用和滥用会造成环境危害。虽然有人指出要提倡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但由于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尚未突破,或存在不经济性而难以大量推广,还不足以改变危害环境的现状。以农膜为例,高残留塑料农膜的危害已是路人皆知,那么新锐的可降解农膜又如何呢?目前,国内已开始批量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品种主要有淀粉基、碳酸钙填加型、改性pva等十几种降解塑料,同时我国也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世界的apC生物质塑料生产工艺。但国内实现规模化降解农膜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同时技术和工艺路线尚不完全成熟,技术风险巨大。

二、高效农业潜在危害的解决对策

(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中国廉价的粮食是政府为了保障大局,压制农民收益所带来的。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应加大对农民种粮的补贴,使之收入水平不低于从事高效农业的农民收入,或者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大力发展非耕地高效农业。非耕地高效农业是指在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上,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为支撑,用现代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进行生产,使原本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是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有效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85%以上的土地资源为非耕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非耕地资源、发展非耕地高效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推动我国种子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种子产业的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地位,这是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其次,要明确种子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要尽快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三是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

(四)尽力避免造成新的环境危害。一是政府要加大力度引导企业发展新型低污染型化肥、农药、农膜和消除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的新技术;二是出台新政策鼓励农民使用新型化肥、农药和农膜;三是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农业环境意识,科学处理设施农业的废弃物;四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礼民.高效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J].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学报,1998.2.

高效农业发展篇4

一、 基本情况

平水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南部,镇域面积173.32平方公里,5.1万人口,辖2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全镇耕地面积37428.5亩,其中:水田28857亩,旱地8571.5亩。山林总面积18.6万亩,毛竹3.8万亩。雷竹1.3万亩,茶园1.8万亩,花卉4000亩,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竹笋之乡”、“雷竹之乡”、省级“竹木强镇”、“茶叶强镇”。2007年全年农业总产值5.5亿元,粮食总产量15890吨。

二、 工作成效

(一) 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

近年,我镇因地制宜,培育了茶、竹、木、猪、酱等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了6个“万字号”基地建设,即:万亩竹笋基地,以同康、五联、红墙下等村为重点抓好四季笋开发;万亩雷竹基地,以王化、上灶、平水等为主的雷竹垄糠厚覆盖技术;万亩茶叶基地,以王化、横溪平江等为重点抓好平水珠茶和名优茶的开发;万头瘦肉型生猪基地,以天天田园生态养殖场为龙头,5个千猪场,10个百猪场为依托,抓好商品猪的养殖;万只长毛兔基地,以岔路口、王化为重点,鼓励农户发展长毛兔生产;万亩优质稻米基地,以会稽村为中心,连片种植富硒优质稻米。全镇形成了东部雷竹、南部兔、西部竹笋、北部粮、中部生猪茶叶连一体的生态高效农业格局。同时突出农产品,做大做强竹木加工行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档次,注重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 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经营机制不断完善

目前全镇共有农业企业40家,2007年实现产值5.5亿元,销售5.2亿元,利润2200万元,实现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其中农业加工企业25家,产值5亿元,销售4.7亿元,利润2100万元,实现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

农业加工企业中有省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3家(浙江鸿华、华瀛竹木、林龙家具)、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浙江鸿华、天天田园、润露食品、至味食品)。农业加工企业类别齐全,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鸿华、华珠、绿源、新龙、王化、跃进)、竹制品加工企业3家(华瀛、中禾、盈丰)、家具加工企业6家(林龙、巨象、三杉、力锐、新潮、达生)、食品加工企业5家(天天田园、至味食品、润露食品、福禄泉、兴吉顺)、车木加工2家(王化车木厂、清店车木厂)、其他企业17家(仙人谷生态观光园等),基本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成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三) 观光农业稳步发展,休闲农庄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镇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到目前为止全镇共有11家农庄,即同康绿林竹海、金岙农庄、家有山庄、仙人谷农业观光园、云碧山庄、平水江运动公社、七贤居农庄、竹缘农庄、龙潭农庄、梅园农庄、峨眉山庄,其中:同康村被评为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同康绿林竹海、家有山庄、金岙农庄被评为县级星级农庄、优秀农庄。农庄经济的出现,为山区发展优高农业打开了一扇“窗”,既推动了旅游业的掀起和发展,又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致富了当地群众。

(四)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不断增加

我镇现已培育省级著名商标4只(“瘦八戒”生猪、“润露”食品、“大善塔”茶叶、“森海”家具);省级名牌产品1只(“天天田园”生猪);市级著名商标8只(“同康”毛竹四季笋、“华瀛”竹制品、“益鹤”系列竹制品、“巨象、桃宏”木制家具、“山园”生态鸡、“大善塔”、“松盛园”茶叶)。市级名牌产品4只(“瘦八戒”生猪、“平绿”牌雷竹笋、“同康”竹笋、“松盛园”茶叶)。其中,鸿华的茶文化博物馆建设启动和华瀛公司的竹子博物馆的关华建设以及至味酱文化博物馆开馆加浓了平水茶文化产业和酱缸产业的发展氛围,加快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使平水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竹木强镇”和“省级茶叶强镇”。

(五) 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一是市场体系逐渐完善。相继建立起竹笋、茶叶、生猪、蔬菜等各类专业市场。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浙江农民信箱为农户提供了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一条快速道。到目前为止,我镇已有农民信箱用户3000多户,通过这一平台,农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查看市场的供需、最新政策、农技服务以及农户专业市场提供的市场行情、市场趋势等分析资料,给农户带来很大的方便。三是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发展。目前,我镇共有农村专业合作社13家,连接基地面积18930亩,会员632人,带动农户4767人,成为一支带动农民致富的生力军。

三、08年主要工作及目标

(一) 08年主要工作目标

完成农业企业投入1.5亿元,自营出口4000万美元;争创部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部级驰名商标1只;部级免检产品1只;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康四季笋基地申报部级科技星火计划。

(二) 08年主要工作

1、启动现代农业园区

平水现代农业园区位于上灶大畈,占地面积1万亩,一期规划投入资金6000万元。平水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总体分为两大块:一是农业加工园区。现在其中较为成熟的是鸿华茶厂、至味食品、森海家具、农副产品一条街等;二是种养科研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突出“六个区”的建设,即:农业高新科技核心区、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名特蔬菜生产示范区、绿化苗木生产示范区、名优水果生产示范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区。

2、天天田园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实施部分搬迁

高效农业发展篇5

1.基本形成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础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热、水农业生产自然基本三要素组合较为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全市农业作物和畜禽品种丰富,据农业部门统计达430种之多。自2004年国家出台“三补一降”的惠民政策措施以来,小麦、大麦、中稻、玉米、豆类、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回暖,粮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呈持续状态,收购价格比前几年虽有所回升,但仍一直在中低位徘徊,农民单纯在土地上靠传统农业种植产品实现增收空间余地极小,为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扬州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运用本地农业生产优质资源,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建设了优质粮食、优质油菜、蔬菜、林业、花木、禽业、食草畜禽、特种水产农业优势产业。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培植新的产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胆探索,立足高效扩规模,集聚产业强特色,“缩粮扩经”的路子越走越宽,已经初步奠定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

2.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区域优势逐步凸现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扬州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推动了县城特色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特征明显、生命力较强的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亮点。

地处扬州市北端的宝应县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试点县。特色农业的种养遍地开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劲久乳鸽、文宁鹧鸪、龟鳖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种植饲养,形成了宝应“东有藕荷、西养特水、南长棉桑、北种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国之首,荷藕产业涉及13万多农业人口,2万余劳动力,企业近30家,190多个流通组织。年创收入2亿元之多。藕产品系列畅销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占领日本70%以上的市场分额,年换汇超过3千万美元。

地处运河东长江北的江都市猪鬃制品加工出口业居全国第一,“花木之乡”的美称誉冠华东,省内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发展也已成规模,如:丁沟镇的蚕桑业;小纪镇的蔬菜、精养水产、生态林立体种养;宜陵镇的油菜、花木、特种经济作物;大桥镇、丁伙镇花木种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仅花木销售产值就占农产品总产值15%以上,全江都市从事花木农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高邮市近些年重点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鸭蛋制品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仪征市重点发展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邗江等郊区域突出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

3.坚持创新抓推广,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进程中,坚持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以品种创新为基础,品质创优为保证,品牌创响为带动。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壮大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市农业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以扬州大学、省家禽所、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力度。先后承担了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3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60多个,成功选育了丰优香占、扬麦系列、扬州鹅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以达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邮鸭优质农产品牌”、“双兔”、“馋神”驰名商标,“红太阳”等省著名商标的一系列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在发展中提高了扬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建设园区抓集聚,特色产业化龙头规模不断壮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入园、新机制运行”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集中发展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产品。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实践中,从市场发展、产出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由小规模粗放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低层次、低品位向高层次、高品位转变,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而要做到以上这几个转变,关键是要抓好特色农业发展链条中龙头企业的培植。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

为此,扬州市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各级农业园区以有64个,其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5.面向市场抓质量,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6.引进“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19.8亿元落户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2.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重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乡镇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集群。

4.坚持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扬州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励农民个人发展,也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发展。不从领导政绩上去考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增收,特色产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发展。

三、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几点启示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从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创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区农业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济济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

2.创新组织在提高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发展以规模大、档次高、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3.创新机制,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求在发展中使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上有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4.创新科技,在特色农业科技带动上求突破

特色农业产品如同普通农作物产品一样,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可能有长久优势存在的,也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继续保持住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农民教育“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

5.创新经营,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上,品种是基础,品质是保障,品牌是目标。目前许多农产品虽然已经形成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但由于生产、加工分散,许多特色农产晶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或者有品牌,但在市场上不够响亮,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回应。大力培育名牌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收实惠。

高效农业发展篇6

关键词:辽宁省;高效节水;农业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3大问题日趋严峻,而水资源紧缺问题尤为突出,逐渐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瓶颈[1,2]。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水资源使用量占世界水资源总使用量的70%[3]。根据辽宁省2010年水资源公报数据,辽宁省2010年农业用水量占全省用水量的65%。而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又比较低下,我省现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左右,由此可见发展节水农业,实现农业高效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辽宁省农业灌溉概况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带。全省地势自东、西、北三面向中部和南部倾斜,地貌类型大体呈“六山一水三分田”,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降雨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自东向西递减。辽宁省水资源总量为341.7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02.49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24.68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量为85.38亿m3。据2010年统计,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81m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58m3。

辽宁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0.9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7%,低于全国49%的平均水平。节水灌溉面积46.6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1%,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8万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66%,主要包括管灌、喷灌、微灌等;渠道防渗面积15.8万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34%。

辽宁省节水灌溉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全省有60%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因此,辽宁省的节水灌溉尤其是高效节水农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辽宁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2.1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我国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稳定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我国近年来对工业化投入及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因而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等困难出现[4],可见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辽宁省2010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左右,而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5,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可节约水量40%~70%。这里我们粗略估算:如果参考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辽政发〔2011〕45号)中确定的到2015年辽宁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按照目前辽宁省2010年农业用水量为92.83亿m3水平,到2015年可削减农业用水量近12.8亿m3,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2.2提高农业用水保证率,保障粮食安全

辽宁省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省份,也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食的高产稳产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粮食安全。据2010年统计,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81m3,是全国的1/3,世界的1/12,耕地每667m2均占有量仅为558m3,属严重贫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辽宁省农业用水量比重大,其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且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灌溉水利用效率低。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粮食需求逐渐加大,高效节水农业为全省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从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看,辽宁省是我国商品粮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以玉米等大田粮食作物为主。灌溉对粮食增产的影响较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全省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分析,依靠大水漫灌方式发展灌溉很对已经很紧缺的水资源来说是很不合理的,只有依靠自身节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才是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作,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

2.3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高效节水具有增产效益、节水效益、省工效益等,大大提高了水和耕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作物的产量,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农民对科学种田、合理开发水资源、节水灌溉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随着粮食质量与产量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将不断增加,提高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高的保证,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粮食商品的竞争力,使农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高效节水可以促进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提高作物生长条件,控制土地盐碱化,改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从土地方面来看,实现旱涝保收,而且有效避免出现深层渗漏,减少土壤养份流失,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向良性、健康、循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辽宁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节水认识不足

虽然目前对节水农业、效益农业的理论研究探讨很多,但对节水型效益农业的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5]。提高公众特别是农民的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的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所有措施都是节水。农业节水建设应该包括农业技术措施和水利工程措施两个组成部分,只有农业技术措施和水利措施密切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6]。

3.2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分散

近几年,中央和省财政对水利灌溉建设的投入保持了稳中有增的势头。我省除水利部门投资外,还有国土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千亿斤粮食生产等,投资渠道分散,尚未形成合力。投资对象主要是一些重点骨干工程,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的现状,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投入仍显不足。目前全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低,乡镇企业不发达,自筹能力差,搞节水灌溉农业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制约了辽宁省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发展速度。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收入水平低;而高效节水农业一次性投入大,见效慢,运行维护费用高,基层政府和大部分农民投资积极性不高,高效节水农业难以快速发展。

3.3农业比较效益低,发展节水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水费价格远远低于供水成本价格,由于水价太低导致:

3.3.1农民浪费水资源;

3.3.2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节水效益日趋下降 [7]。灌溉水价偏低、节约的水无法转让受益和农业效益比较低的情况下,农民缺乏节水积极性,同时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农户的投资和管理费用。

3.4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重建轻管的现象在高效节水农业工程中同样存在。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造成工程难以真正发挥实效,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造成工程废弃。由于农村现行土地的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方式和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存在一定的矛盾,高效节水农业技术难以大规模发展,也给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建后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带来一系列难题。如种植作物的不同、灌溉时间的不同步和工程缺乏相应维护;有关高效节水农业政策法规不配套,群众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的管理服务队伍等。要实现工程建成后长期良好运行,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制建设至关重要。

4辽宁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建议

4.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向公众特别是农民大力宣传节水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及时报道相关节水工程建设动态、工程亮点、工程效益,形成良好节水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高效节水农业工作中来。

4.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高效节水农业主要是面向农业等弱势产业和生态系统建设等,保证国家粮食稳产高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其本身具有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它的投融资渠道单靠一方是难以实现的。建议形成一个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结合地方政府、社会融资等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以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快速稳健的发展。

4.3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

应该建立以水价为突破口,高效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应出台稳定的投入机制或相应的扶持政策,使农民看到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农民乐于接受,促进其推进工程建设和投入积极性。

4.4健全服务体系

重点扶持基层水利服务队伍和体系建设,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精干高效的原则,各县(市、区)以乡镇或区域为单元设立乡镇水利服务机构。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村级水利管理队伍,提高村级末端涉水事务管理水平,建立保障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本着乡镇政府主导、村民民主议事的原则,充分调动受益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在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参与程度以及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组织发动、开展试点、培训指导和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推动农村水利群管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5结语

辽宁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却又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是东北地区大粮仓之一,供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坚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能够使农业水资源得到保障,其增产潜力将非常巨大。多年来各地围绕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尤其是高效节水农业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大力发展管灌、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农业工程,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不仅合理开发利用了水资源,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文来.中国21世纪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1(01).

[2]王先甲,胡振鹏.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支持条件与法则[J].自然资源学报,2001(01).

[3]张蓉珍.论水资源的永续利用[J].1999(01).

[4]周锦华.汉江平原荆州农业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2004.

[5]安伟.徐澜.樊智翔等.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及发展前景[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03):100-102.

高效农业发展篇7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宏观层面各种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需要从政治、社会、经济与环境全面考虑,从而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实施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只注重循环、不注重经济,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动力;二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与农业集聚水平偏低,循环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缺乏,难以构建完整的高效循环农业产业链;三是循环农业产业链上各独立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循环经济目标不一致和行为不协调的矛盾,导致先进的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监督机制缺乏,经济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不多;五是高额投入已远远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政府对循环农业支持特别是资金投入不足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我国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

用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寻求发展突破口。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基于生态学、系统论、共生论理念,指用工业化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推动高效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循环农业产业链上各独立经济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大农业循环不仅是第一产业内部的循环,而且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循环,实现各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和联动融合发展。各产业有各自的循环,又有相互间的大循环。在发展大农业循环过程中,将会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有所创新,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努力探寻高效循环农业的适用模式。选择正确、适宜的模式,将使农村在循环经济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工农等产业复合型循环模式与区域大农业循环模式,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创新。在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阶段推进。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多途径、多层次、多产业联动发展与融合发展的高效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高效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循环农业存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政策调控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政府扶持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顶层设计,促进高效循环农业的推广。在明确和突出政府对高效循环农业发展主导责任的基础上,以市场化理念认识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资源价值,看待其发展前景,以工业化手段推进高效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拓宽其开发利用的途径。其次,通过建立促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吸引有资质的企业走上正轨。通过建立相关保障机制,扶持做强循环农业经营实体。通过建立循环农业开发专项基金,用经济手段规范农业经营主体行为,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农户和企业予以激励。在行政上通过征收环境治理费、生态重建费等进行反激励,弥补对环境的过失,实行行业自律,促进农业经济主体积极从事高效循环农业开发。

促进我国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构建大农业循环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链集聚。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的关键是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的网络体系。农业循环产业链基于农业产业间融合发展与经济主体空间布局,在高效循环中实现产业链的多次价值增值,促进网络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日益合理。首先需要在明确和突出政府对高效循环农业发展主导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市场作用,努力完善产业链网络体系动力机制,实现循环农业产业价值链的集聚。其次,依靠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物质流和能量流逐级逐层次流动中获得最大限度利用的基础上,使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农业价值链有效集聚、产业链持续发展。循环农业产业链组成结构及网络形式直接受价格变动影响。有效利用价格杠杆刺激各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纵向主导与横向耦合的方式,通过竞争机制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有效协调循环农业产业链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的循环经济目标不一致和行为不协调的矛盾。

加强区域性循环农业企业共生平台建设,促进高效循环农业大发展。区域性企业共生平台作为新型管理模式,成为支持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区域性企业共生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集聚多方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经济主体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以网络方式配合多个技术支持中心达到辅助区域内经济主体发展目的。首先要确立政府在区域性企业共生平台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依据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思路,处理好公益与经营的关系,强化和细化政府财力投入与制度规范化管理的同时,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组织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加快区域性循环农业企业共生平台建设进程。其次要通过企业化与市场化运作,保持平台发展活力和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在确定和完善平台的制度框架基础上,推动平台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建设,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功能。

建设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动高效循环农业广泛应用。发展示范区重要的是实现产业价值链集聚,形成集群效应。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区类似于经济园区,是集约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推进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效抓手。一是理顺示范区发展思路,促进区域资源高效循环。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区,要立足大农业循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示范园区多种功能,在充分利用园区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的基础上,共同组成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系统,探索并推广新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创新工作做法,在突出特色基础上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强化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和管理指导,改善因资金不足和政策空缺阻碍运行的状况,努力实现示范区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形成集聚效应。如发展高效农作物种植示范区、现代奶牛养殖基地示范区等等,为提高食品保障能力奠定基础,带动周边农户致富,为国内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示范推广和引领作用。

高效农业发展篇8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张家港市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1]。随着张家港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全面提升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重点解决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强化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应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张家港市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市已发展设施蔬菜、林果茶、花卉园艺、水产、畜牧等设施农业面积近9000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9.3%,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520hm2[2-3]。全市在蔬菜园艺和林果茶生产领域拥有大棚王拖拉机26台1346Kw,相关配套设备895台(套);拥有水产养殖装备2667台(套),畜禽养殖装备625台(套),农产品加工装备1245台(套),物联网技术32套。全市建设有4个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和1个果园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并通过农机“三新工程”的带动和相关农机具的引进与试验,对蔬菜和林果茶类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作业机具进行集成应用与示范。

2取得的实际成效

目前,张家港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240hm2,年产量近15万t,年产值8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36.6%。林果茶园艺类种植面积3667hm2,年产值近19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28.2%。设施水产养殖面积1067hm2,规模以上的养殖户有300余户,年养殖产量1.67万t,年产值5.38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73.4%。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场1478家,年出栏生猪11.86万头、羊1.64万只、兔0.28万只、家禽118.4万羽、年产蛋7.31万t,奶牛存栏4800头、年产奶2.1万t,实养蜂数1140箱,年总产值5.35亿元,创建成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6个、本市级畜禽生态健康场15个,机械化生产水平65.9%。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装备1245台(套),冷藏库95座共31520m2,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达72.7%。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机具有效利用率不高

目前,多数高效设施农业的作业机具功能单一且价格昂贵,难以满足种植户对于高效设施农业生产过程多样性、耕作工艺多变形、种植方式复杂性的需求。往往一台机具只用于某种蔬菜的某个生产环节,而其他时间只能被闲置在仓库,使用效率低下。而且,由于机具的操作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对于那些具备多种功能的设施农机具(如田园管理机、开沟旋耕一体机、起垄覆膜机等)缺乏应有的操作技能和维修更换技能,致使这些多功能的机具只能发挥其一种功能,其他功能形同虚设。

3.2农机农艺匹配不足

由于高效设施农业种类繁多、生产环节复杂多样,而目前的农机具又难以满足多个生产环节的功能需求。所以,应用机械化作业前期就应通盘考虑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使各个环节的农业生产均能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要求。然而,目前多数种植户的种植技术、管理手段、生产技能仍是以经验为主,缺乏对新机具新技术的了解,以致生产工艺与农机具作业要求矛盾不断。加之缺少相应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种植户的种植工艺参差不齐,与农机具的作业匹配严重不足。

3.3专业操作人员水平低

目前,高效设施农业一线的机具操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而且往往是作业前临时找来1个人进行园地作业。除安全因素外,操作人员技能偏低、作业效率低下,再加上对机具不熟悉,难以完全发挥机械化作业的优势。

3.4适用性专业机具缺乏

目前,近90%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建园时从未考虑过农机具的通过性、适用性和匹配性,只是随着近年来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才加以考虑。而进行农机具引进时才发现,小型农机具动力不足、效率不高、适应性不强,大中型农机具则因干涉问题难以施展。国外的机具虽效率高、功率强、通过性能好,但价格昂贵、配件不容易找而且贵;国产的农机具虽然便宜,但可靠性严重不足、通过性能也差、效率也不高、适应性不强,而特定用处的农机具如收获机、小型撒肥机、适应强的除草机等则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普遍还仍以人工为主。

3.5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当

我市目前除有少数几家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自建发酵池或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具备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外,多数生产基地对于农业废弃物或者异地填埋或者就地焚烧或者拉往垃圾处理站,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普遍不当,不仅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也无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4对策建议

4.1加强培训,重视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力度、培训深度和受众面,同时也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根据设施农业的种类、种植的方式、农机具的类型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细化培训内容,并适当加强培训的深度,增加现场教学和实地操作的学时,并注重操作人员维修保养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有技能、有文化的专业人才投身高效设施农业事业。

4.2通盘规划,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关键环节,制定适合高效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规范。然后,加强技术指导并逐步优化,循序渐进的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应及时向生产企业进行信息反馈。根据生产实际建议其对农机具进行必要的优化与改进,在机具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工艺复杂性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逐步强化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度。

4.3加强政策倾斜,加大对重点高效设施农机具的支持力度

针对目前高效设施农机具价格高昂、前期投入较大的情况,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适当突出补贴重点,对急需的重点高效设施农机具如高效植保机、收获机、除草机等进行政策倾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及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新型农机具研发与引进消化工作。

4.4积极引导,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针对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普遍不当的情况,政府应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机械化可持续循环利用途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多物料广适性粉碎技术、高温降解灭菌杀虫技术、快速化发酵制肥技术、农膜快速回收技术等方面的引进、推广、试验示范工作,引导种植户积极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本地化循环利用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泽民.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发展成效及发展对策思考[J].江苏农业化,2016(6):8-11.

[2]朱正阳.浅谈张家港市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2015,41(5):7-8.

高效农业发展篇9

   1.1健全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抽调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抓示范点建设、技术培训、物资配套和入户指导、跟踪服务等工作,为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县上实行了分片联系制度,每一个示范点至少派一名技术干部长期蹲点,从规划、建设、引种、育苗等各个环节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和农户在发展旱作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技术难题。技术人员、驻村干部驻村包点、苦干实干,形成了上下同心、协力共抓旱作高效农业的良好局面。

   1.2规划、引进、示范相结合

   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全县旱作农业十二五规划”和“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今后几年要在山坪区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在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区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根据全县不同自然区域、种植条件,农业技术部门开展玉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各类试验示范98项,共选育出了27个适宜品种并进行大力推广。先后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了1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及时更新了临洮县蔬菜品种退化等问题。示范推广了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沼液综合利用等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10项,有效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效益。2009年以来,在适宜区域和群众接受程度高的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日光温室示范小区,在洮阳、辛店、峡口、玉井等乡(镇)建立旱作高效农业示范点或片带37个(千亩以上示范点25个),示范面积0.54万hm2,集中示范规范起垄、良种选用、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顶凌覆膜、一膜两用、抗旱播种等配套技术。

   1.3宣传引导

   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效益算账对比、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对旱作高效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广泛宣讲,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宣传专栏。同时,由县上领导带队,组织乡镇及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大户,先后多次赴宁夏、河西、靖远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把技术指导作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基础,先后采取参观学习、观摩交流、发放技术“明白卡”等形式,分批、分层次的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技术骨干和土专家。

   1.4资金、农机扶持

   为了有效缓解农户资金困难,从2008年开始,县上共列支557万元扶持发展旱作农业。县直单位积极向联系乡(镇)筹集资金、化肥、地膜、棚膜等开展帮扶,各项目乡(镇)也积极筹资对项目农户实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补贴。采取招商引资、大户投资、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等方式,努力破解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筹措难题。全县累计共投入旱作农业农机具1914台,根据覆膜面积大小、示范点建设情况将旱作机械分解发放到了乡(镇),委托乡镇政府代管并调配使用。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临洮县旱作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县水资源和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加速农业结构转型,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而且十分紧迫,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组装配套程度还不够高,农膜、农机具等物资配套还需再加强。二是技术指导不够到位。随着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旱作农业、设施农业面积逐年扩大,技术服务和推广任务繁重,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难对每家每户进行直接跟踪指导,部分农户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三是生态保护工作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在产生高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残地膜和棚膜,县内基本没有正规废残膜回收企业来专门的回收,造成农残膜的二次污染。由于秸秆转化利用率不高,仍有大量的作物秸秆不能及时青贮氨化而废弃于田间地埂,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四是旱作高效农业适用区域尚需拓宽。

   3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大节水高效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高效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深松深耕等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全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2.0万~3.0万hm2,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通过试验示范,将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面从玉米、马铃薯进一步扩大到瓜类、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上,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要结合全县草食畜扩群工作,积极发展千家万户舍饲养殖,进一步加大玉米秸秆青贮转化利用水平,到“十二五”末,使全县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从根本上杜绝废旧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良性发展。三是以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围绕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在水川区主要做好设施农业和各类间、套,带、复的优质高效种植模式,使各类间套复种高效模式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3万hm2左右。

   3.2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扬长避短,稳中求进,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逐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生产技术先进完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和生产产品均衡供应的良好态势。力争每年新发展高效日光温室20.0hm2、塑料大棚66.7hm2,年新建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园区)5个,年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50km、1.3万hm2无公害蔬菜产业长廊(基地),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2万hm2。

高效农业发展篇10

一、农垦高效特色农业的特点

农垦高效特色农业的集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点。

1.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

农垦系统地域广阔、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畜禽品种、渔业资源和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农业覆盖面广、类型多样、产品丰富,产业功能拓展性强,发展特色农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目前全国农垦有省级及计划单列市垦区35个,有农场1785个,耕地面积6116.33千公顷,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6414.64千公顷。近年来各垦区突出地域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高效特色农业结构,从国内外引进各种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花卉园艺、药材菌类等新品种新类型,循环饲养、立体种植,高效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四季性和立体性特征,各种农产品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季季都有鲜食的产品芬芳上市。

2.农业生态环境优越

农垦大多地处边远、偏僻地区,开发历史短,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农垦率先开发绿色食品中,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逐步建设成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优质生态特色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北大荒仙骊菜业有限公司,现已成为专业的有机速冻蔬菜、有机脱水蔬菜、有机酸菜、有机豆制品、有机杂粮、有机大豆、有机保鲜糯玉米、山产品(山珍)、有机面粉、饺子粉、挂面等产品的国有企业。新疆兵团发展形成了160万亩红枣和26万多亩的库尔勒香梨基地,既充分发挥了区域生产高集中度的明显优势,又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农垦系统率先开展农产品质追溯工作,自2008年以来,以“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设,2011年底,农垦共有162家企业完成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并投入运行,比上年增加62家,其中带动地方企业12家。种植业可追溯农产品规模达370多万亩,比上年新增70多万亩;养殖业可追溯农产品规模达到3649万头(只),产量达到26万吨,新增2149万头(只)和15万吨;追溯品种已覆盖谷物、蔬菜、水果、茶叶、畜禽肉、禽蛋、水产、牛奶等主要农产品。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据8家部级质检中心对近300多个批次追溯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9.5%。

二、主要经验和发展思路

1.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

高效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各级农垦部门和农场领导高度重视下,确定开发建设的工作思路、建设方向、资金投入、扶持政策、组织形式、市场定位等,多形式调动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高效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才有成功的保证。

2.适应市场需求是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动力

高效特色农产品具有一般农产品的市场特性,而且弹性大、波动大。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产品市场变化态势,瞄准消费对象和分析消费心理,确定营销策略,加强产品市场宣传,化“无形的手为有形的手”,这对高效特色农产品畅销市场、提高市场份额至关重要。

3.标准化生产是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

无标准生产就建设不成现代农业,同样无标准化生产就没有高效特色农业的大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在生产经营中大力实施标准化,并不断健全和完善生产技术规程和管理标准,才能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才能有市场有效益。

4.产业化经营是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通道

培育、引进、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职工”等经营模式,建设稳固的生产基地(车间),构建稳定的、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就能扩大高效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营销率,实现加工增值、销售增值,增加职工收入。

三、农垦建设高效特色农业的重点

高特效特色农业就是要立足优势抓特色,突出特色创品牌。今后一个时期农垦系统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树立和运用大市场、大资源、大农业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保障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专用农产品,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着力培育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千方百计拓展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空间,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1.稳定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

一是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垦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放在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的首位。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基础上,改善品质,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构建水稻、大豆、玉米等优势粮食产业。“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的农垦建设任务,农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650万亩以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二是促进棉花、油料、糖料等基础产业发展,努力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

充分发挥垦区统一经营的优势,合理布局。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质、特色和专用农产品,创建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番茄、葡萄、啤酒花、茶叶、中药材等高效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品集聚,因地制宜推行一场一业、一队一品,培植富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基地,以瓜类、水果、葡萄、特色蔬菜为重点,通过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设具有垦区特色的高效特色农产品样板区。

3.提升养殖业发展水平

围绕奶牛、生猪、家禽等优势养殖业,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鼓励发展现代家庭牧场,推进规模养殖。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畜禽良种工程实施力度,推广畜禽养殖良种良法,创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遵循市场机制,推进养殖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多元化,在原有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多渠道吸收私有资本、集体资本、国外资本等参与龙头企业建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基地+养殖户”产业化运行模式,建立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屠宰加工、各种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在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和养殖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养殖产品,促进增效,职工增收,实现农垦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4.建设城郊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发展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途。城市周边垦区充分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发展设施农业,建立绿色瓜果菌类基地,积极发展生产业,完善现代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为城市人口提供丰富优质的新鲜蔬菜和优质瓜果及优质口粮。

5.开发旅游观光农业

充分利用垦区现有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物质产品。一是建设农业采摘园。依托农场的特色种植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种植园区,提供现场亲手摘果、拔菜,赏花、采茶等系列服务;二是建设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合为一体,完善休闲娱乐的功能性设施,面向全体民众开放;三是建设教育农业园区,主要是面向学生或有意了解和学习农业相关知识的人群,完善教育示范设施,兼顾农业生产、科研与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此外,还可依托自然资源建设的森林公园,依托人文资源建设的民俗观光园等。以此盘活垦区旅游资源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科学开发潜在资源,实现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四、农垦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探索

1.引进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垦区高效特色农业生产水平

围绕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重点,一是要完善垦区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能力。二是要在良种培育推广、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加强高效特色农产品在高产开发、品质改良、贮藏保鲜、加工运输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围绕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切实加大绿色控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

2.推进品牌建设,提升高效特色农产品竞争力

引导农场开展高效特色农产品地理标识商标注册,制定地理标识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规范地理标识使用和管理,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高效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全程质量追溯制度,从基础和源头夯实质量安全的基础,建立起以质量安全为中心的品牌建设保障。加强品牌宣传,挖掘高效特色农产品文化底蕴,举办和参与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开展产品销地市场寻访回馈,提高高效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推进高效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品牌的市场效应。

3.发展农垦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升高效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

一是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家庭农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利用垦区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在1000人以上、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增强基地建设的集中度。发挥统一经营的优势,合理布局,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品集聚,因地制宜推行一场一业、一队一品,培植富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经营、产能最大化。三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推进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质量安全技术规程,加快发展特色产品产业。四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广泛采用育种栽培、土肥植保、饲养防疫、滴灌喷灌、信息技术等农业科研领域的新材料、新设施和新成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