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4:59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发展;能力

一、引言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多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二、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对于新闻编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个人pC、手机等现代工具的出现,催生了各类信息平台,人们可以通过pC、手机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源,而过去人们获取信息往往局限在传统的媒体平台上。近期,诸多的传统媒体形式,如报纸、期刊等都因为新媒体的发展和挤压失去了生存空间,在现代信息流中慢慢没落。网络媒介平台和移动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各种互联网技术和资讯的快速发展,例如,比较知名的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百度新闻、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电脑或手机,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条件和机会让信息者与接收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交流,而在新媒体平台上,这样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现在只要在贴吧里发一个帖子,会引来很多人的关注和评论,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转化。信息时代,新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出精准化、全面化、定位化、便捷化的特点,结合客户对新闻信息种类的需求,针对性地推送定制新闻信息,给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也作出积极反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弥补传统媒体发展的不足。现在,媒介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介发展的新模式,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编辑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成为传统媒体适应信息时展模式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提升媒介素养的途径分析

(一)融合、利用新媒体助力自身发展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切实要求传统新闻编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为传统媒体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巧,还要注重实践,强化新闻编辑利用新媒体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逐步构建自己的多媒体平台。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保障新闻信息编辑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传统新闻编辑人员在具备基本的新闻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多媒体采编能力,并有效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传播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

(二)强化自身处理、掌控新闻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新闻信息、多样的新闻内容充斥各大媒介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在新媒体平台上,由于人人都是信息源,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公平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很多未经证实的新闻信息都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各种夸张的新闻标题和广告营销式的新闻信息也让很多新闻接收者感到反感。例如,在天津危险品爆炸事故中,各种关于爆炸事件的谣言、信息都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所以,传统新闻编辑在信息的处理和掌控方面,需要强化自身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客观真实地反映新闻信息的主体内容,传播更多有价值、有内涵的信息。

(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情操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一个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普利策曾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的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应该本着对社会、公众、历史、未来负责的态度,坚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与公平性。试想,如果一个媒体人违背职业道德素养,为片面吸引眼球、追求上稿率而随意侵犯他人隐私,会造成多大的恶果,这将直接降低媒体的公信力,从而导致受众流失。

四、结语

信息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形式和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编辑的信息处理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资源丰富多元的背景下,现代媒体迅猛发展,给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在这个新闻信息快速消化的时代,新闻信息的编辑质量往往是决定新闻关注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从而成为一名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的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1]薛龙,康家伟,薛桂康.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基于关中城镇中学生媒介素养调研的思考[J].今传媒,2016(10):50-52.

[2]陈小普.构建和谐网络空间亟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19-122.

[3]高启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下新闻编辑素质能力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08):65.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2

当前,网络飞速发展,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整个世界,把各地变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地球。同时,网络对媒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传统渠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并渗入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文化传播的观念。人们对网络信息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对网络内容更新速度的要求、对网页制作效果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这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网络编辑要加强选择能力、传播能力和营销能力等方面媒介素养的培养,进而给人们准确而及时的信息资讯。

媒介素养的含义

网络编辑,是在传统传媒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网络技术的编辑活动,通过对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编辑和整合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同时积极从网络上接受反馈信息并积极参与网络活动的网络工作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将经过分类、编辑和整合的信息以互联网为依托在网络平台上,与传统的媒介编辑在工作内容和受众上有很大不同,以往的媒介编辑有记者、编辑等明确分工,它更突出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挖掘信息内在的价值,更加强调网络编辑媒介素养,以便更好地承担起网络信息传播把关人的责任。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桑普森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其中,包含对海量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和传播的能力,是生活中众多能力的一种,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编辑认识、批判、综合运用传媒的能力,特别对各种繁冗复杂信息进行选择、整合、评价和传播的能力。它是网络编辑作为网络信息传播把关人的一种基本必备的素质,是网络健康、文明传播发展的基础。

信息时代对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新诉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普及率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网民使用率为48.7%,中国域名总数为775万个,中国网站总数为230万个。[2]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并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飞速发展本身对网络编辑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是实时性和动态性的,它要求信息的更新速度快,这对网络编辑的采编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以网络新闻编辑为例,需要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同时要对事件背后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不断凸显新闻亮点,将网络新闻做深、做精,做得更加吸引人。

海量的网络信息对网络编辑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是海量的,并且良莠不齐,可以说很多信息真假难辨,这就要求网络编辑要认真甄别,剔除虚假信息,并对一些重要信息进行整合和评价,给广大网络受众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标,及时合理引导社会舆论。网络编辑要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和高效传播网络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和履行好作为一个网络编辑的责任和义务,这成为网络信息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由多种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社会情绪在网上蔓延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当前的网络言论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阶层思想分流,国内外各种文化交织碰撞。这也要求网络编辑切实提高自身素养,真正承担起网络信息传播把关人责任,批驳错误言论,帮助网民认清事件真相,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成为当前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比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更快、更开放、更自由,甄别信息真实性的难度也就更大。网络虚假信息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一些负面的信息,以讹传讹,一个小的虚假信息可能演化为一个严重事件,比如散布虚假的地震信息可能引起某个地区的恐慌等。这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影响网络新闻信息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这一基本职能的履行。同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传播格局的改变,无疑更进一步加剧了虚假信息的危害性。这就对网络编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网络编辑具有更高的媒介素养,能切实承担起网络媒体把关人的重任。

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

网络与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对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经营媒介信息的能力等媒介素养关系着整个网络信息的质量。因此,要不断地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使其更好地承担和履行作为传媒人的责任和义务,为网络信息健康、有序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网络编辑的选择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论坛、博客、微博等一些新兴媒介成为人们交流的平台,这对于网络编辑来说,获取网络信息的途径和来源也越来越广泛,但是一些信息的来源不再是传统的媒体,而是一些普通网民,随之带来部分信息缺乏真实性的问题。同时,网络信息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海量信息在网络上呈现出繁杂散乱的现象,可以说网络信息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3]加之长期以来网络上还夹杂着一些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网络恶搞”“网络诈骗”“人肉搜索”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网络编辑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鉴别信息的能力。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网站主要还是依靠网络编辑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网络编辑的信息选择能力。一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网络编辑要真正做到学无止境,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广泛深入学习新闻传播、互联网网络、美术编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字功底,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技术,策划、编辑出图文并茂的信息去捕捉浏览者眼球,提高网站浏览量。同时,要认真学习网络传播方面(互联网新闻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网络编辑甄别选择信息的本领。二是要广泛涉猎一些诸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深刻认识网络信息传播在意识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网络思想侵蚀的能力,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导自身,提升信息选择能力。

网络编辑的传播能力。所谓传播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地适应不受时间影响的周围环境的能力。[3]从本质上看,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交互性以及满足个人需求。网络编辑要充分利用每一个网络平台给受众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讯,并针对不同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真正搭建起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互动的桥梁。从早期的论坛和留言板到现在比较盛行的博客和微博,网民在不同时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也在发生着变化,网络编辑一方面要积极和受众一起参与到信息传播大军当中去,另一方面也要把从这些平台获得的信息充实到自身网站板块内容中。

网络编辑的传播能力关系着网站受关注的程度。网络编辑的传播能力越强,其网站受关注的程度就越大,其网站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网络编辑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兴网络平台与受众进行有效交流,这样在给受众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网站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履行作为一个网络编辑传播的义务。一方面,网络编辑要不断加强对信息的整合和二次加工,不宜依靠单纯的转载来满足受众需求,要充分利用工具对图片、视频、音频信息进行编辑和专题制作,尽量使一些重要的信息资讯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新闻信息以专题、深度持续报道的形式呈现给受众。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还可以通过在线采访、专栏等方式搜集相关专家的言论内容,不断提高相关信息内容的权威性,逐步建立起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水平的网络板块。

网络编辑的经营能力。当前,大多网站对频道的考核主要是以其在一定时间内网民浏览页面的数量和广告上版额来进行考核。前一种频道考核方法主要是考核其内容受欢迎的程度,后一种考核方式主要是这些浏览量能带来多少广告效益。虽然一个网络编辑创造的价值无法全部量化,但作为一个频道(栏目)的参与者,他的这种经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整个频道甚至网站的影响力。因此,网络编辑像职业经纪人一样要具备一定的营销思想和经营能力。

网络编辑的经营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做好频道(栏目)推介,如何不断扩大栏目的影响力。这就需要网络编辑与媒体、相关专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第三方媒介推介自己的品牌。一方面,网络编辑要突出自身的页面设计、栏目策划和专题制作的特色,要在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以形式的美观、新颖吸引网民的眼球,以内容的充实、全面、深刻吸引网民阅读。要积极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在访谈、留言板等板块上留有互动交流区域,使网民在浏览后随时能发表自己的评论。网络编辑还可以针对自身频道的实际内容,策划一些线上、线下活动,尽力构建更多的互动交流新平台。另一方面,网络编辑应加强利用外部资源来充实自身板块的内容,掌握一定的谈判技巧,寻求长期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各种人脉资源把公司的新品推介在自己的频道上,特别是善于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提高自身搜索引擎排名,抢占有利位置,加大宣传力度,突出自身优势,借此提升网络访问量和知名度。

正如前文所述,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它和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忠实“伴侣”,网络信息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编辑,是正面信息的整合者,是虚假信息的剔除者,是健康信息的传播者,是网络舆情的化解者,承担着树立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的重任。因此,网络编辑要敢于承担作为一个传媒人应有的责任,在不断提高自身信息选择能力、传播能力以及经营能力等素养方面,积极疏导、分流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网络社会情绪,防止一些非理性情绪在网络上蔓延,敢于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培育网民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切实承担和履行作为一个网络信息把关人的责任和义务,为培育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沃土”做出更大贡献。(来源:新闻爱好者文/董杰作者单位:吉林日报报业集团编选:)

参考文献

[1]张宏树.媒介素养:大众传播理论新方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3

[关键词]秘书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2-0101-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在秘书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如何正确、及时、有效地为本部门提供、信息,以及掌握第四媒介运作方式,是当今信息时代里急需提升的一种工作能力。秘书人员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是辅助领导决策的需要,而且是现代信息社会对秘书人员的必然要求。因此,相对于其他社会个体,秘书人员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并掌握各媒介的运作技能,从而达到辅助领导决策、宣传本部门的效果。

一、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功能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发表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教学建议。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的概念也几经变化,最终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概念。

在国内的教科书及学术文章上又被称为“媒体素养”、“媒体教养”、“传媒素质”等等。根据媒介素养的发展历程,综合多个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阅读和评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工作、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制作能力。

从媒介素养的社会功能来看,普通大众的媒介素养越高,人们对于传播媒体及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及利用的整体素质及实际能力就越高,从而越有利于构建大众和媒介之间一种健康而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而对秘书人员来说,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秘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秘书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领导的事务与信息助手,在很大程度上,秘书的参谋助手作用是在通过向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提供信息过程中实现的,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各种媒介。因此,秘书人员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秘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科学化决策要求秘书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媒介信息

科学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基础,而科学决策越来越重视和依赖信息,决策者在进行决策前往往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信息收集分析等等,且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现成的、粗略的信息无法满足领导决策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秘书要能在上百甚至上千条媒介信息中及时、准确筛选出对领导决策和管理工作有用的信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秘书必须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现代通信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从单一的文字、图像、声音、数字发展到多媒体的传递,从局限区域发展为覆盖全球的通讯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大增多,传递的形式也更为丰富。人工收集信息的手段已经远远不能胜任信息的迅猛发展态势,因此,只有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才能迅速获取信息资源并传递信息。可见,在信息时代,有效获取信息的关键在于提高秘书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三)秘书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部门信息传播效果

秘书所在部门的行为能否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能否为领导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有利的舆论,是其能否得到众多支持和拥护的关键。所有这些与部门秘书的媒介素养是分不开的。要在较大范围内实施有效的信息传播,除了通过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途径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这个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所传播的信息本身也应该具有新闻性,也就是说,信息必须符合大众传播媒介在选择事实、设置议程时的标准。一个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秘书,能够充分运用新闻媒体成功地抓住大众、媒介乃至世界媒体的注意力,最终达到引起社会关注、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四)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的秘书能够提高秘书工作效率

秘书工作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既有日常的、程序性较强的例行工作,又有临时的、突发的非例行性工作;既有机要工作,又有非机要工作;既有操作简单的工作,又有操作复杂的工作。它们门类众多,内容复杂,既要使用脑力,又要花费体力,更需要广泛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胜任。而一个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秘书人员,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运用电脑的能力,特别是网络办公的能力。所以,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秘书,能在日常的综合性事物中,通过自身较强的分析、沟通能力以及运用各种媒介,特别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出色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秘书媒介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素养就是指大众媒介素养,秘书的媒介素养与大众媒介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名秘书,需具备的媒介素养要比一般大众更多、更具体。相对于一般大众媒介素养而言,一名秘书需要具有更专业、更丰富的媒介知识,需具备一种更职业化的媒介素养。一个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秘书,能够从各种媒介中获取科学、有效、准确的信息,并加以选择、利用,从而为领导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媒介信息素养包括:媒介信息知识、媒介信息观念、媒介信息获取意识、媒介信息的获取能力、媒介信息的能力。

(一)媒介信息知识

秘书人员的媒介信息知识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媒介信息文化知识。二是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常识。前者是指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常识,对媒介信息的概念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后者是指现代秘书必须熟练使用计算机。

(二)媒介信息观念

秘书人员的信息观念是指秘书人员对信息的认识和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信息价值的总体印象。这是衡量媒介信息观念先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秘书人员必须了解媒介信息的社会功能,了解媒介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形成“信息是生产力”“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的观念。

(三)媒介信息获取意识

媒介信息意识是指秘书人员对秘书信息工作的感觉、直觉、知觉、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主要是指对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媒介信息意识决定了秘书在信息工作中捕捉、判断和利用过程中的自觉程度和敏感程度。具有强烈媒介信息意识的秘书人员,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搜索、挖掘和利用各种信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帮助。

(四)媒介信息的获取能力

是指秘书人员在众多信息中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秘书人员要获取有用信息,除了充分利用组织建立的各种内部信息网络外,还应掌握并建立自己的常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还要善于开发新的信息资源,确保信息资源的广度的信息渠道畅通。

(五)媒介信息的能力

秘书人员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信息。秘书人员所在的部门需要与外界沟通,这时就需要通过举办新闻会、接受电视采访的形式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懂得如何举办新闻会和接受电视采访对于一个秘书来说至关重要。

四、秘书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从个人层面上来说,媒介素养是人的基本特质,是人的主观能力,是人的精神内涵,是人的人格因素。其次,就群体层面上来说,媒介素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机制。秘书人员要想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把握媒介的基本特征

媒介素养不是一般的文化素养,而是具有特定对象即大众的文化素养。因此,把握媒介基本特征的能力在秘书媒介素养的养成方面居于核心地位。把握媒介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媒介本身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通过对媒介的分类研究获得。二是对于影响媒介社会背景的了解,因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媒介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三是对于媒介信息的领悟,不同信息有着不同的特征,如果混淆不同媒介信息的不同特征必然会在接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走入误区。

(二)培养敏锐的媒介信息意识

报刊、杂志、广播、图书、影视以及互联网,每天信息都在蜂拥而至,只有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才能主动去挖掘、搜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并能迅速做出选择和判断。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是要求秘书了解媒介信息的概念和特点、媒介信息的存储方式、媒介信息的载体形式和传播规律,使秘书能将信息的认识水平、价值发现、开发利用变成自觉行动。

(三)提升信息创新水平

信息工作是领导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所以,秘书人员的信息水平直接决定着其服务水平,如果秘书人员能运用自己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想象力对获取的信息加以科学、有效地创新,那么这将对领导的决策起重要作用。

信息创新要求人们从已有的信息中进一步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的答案,使之成为具有更高价值的新信息。决策的创新需要信息的创新,秘书人员要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媒介信息素养就必须提高信息的创新能力。提高信息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宽广的知识面,这是信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崭新的思想观念,观念创新是信息创新之源;有高度敏感性和丰富想象力;有追求卓越的良好精神状态。

(四)培养高尚的媒介信息道德

媒介信息道德是指秘书人员在获取和使用信息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也就是要求秘书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真假信息满天飞的今天,秘书人员必须自觉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不危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传播虚假信息。秘书人员如果没有高尚的媒介信息道德,就很容易在人们享受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与文明、道德、伦理相悖的现象。

(五)追求现代新鲜信息

我们在界定媒介素养的概念时,不仅把它看成是一种静态现象,更主要的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换言之,媒介素养作为对于媒介的一种学识、一种认知、一种应用能力,其实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媒介之所以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媒介能够有效地传播信息特别是传播新鲜信息。媒介只是传播工具而已,离开了传播信息,媒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追求现代生活的新鲜信息,既是秘书人员提高媒介素养的出发点,又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归宿点,而且本身就是构成媒介素养的一个关键要素。秘书人员应努力追求现代社会新鲜信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

知识积累是构成素养的基础要素。媒介素养是一般素养、文化素养及专业素养融为一体的综合素养,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增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技、体育等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加强对媒介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积累越多,传媒素养越高。因为知识对于传媒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积累有助于准确判断传媒信息,有助于深度解读传媒信息,有助于合理运用媒介信息。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介素养对社会和个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秘书人员要做好自身的工作,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为部门和领导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从而很好地发挥一个秘书人员在工作中应有的辅助、参谋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4

关键词: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信息;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青年军人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处于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对各种信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接受和反应能力,同时青年军人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消极言论和社会问题的侵蚀和影响,进而产生价值观的偏差。所以在青年军人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探索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充分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才能筑牢思想防线,强化军队“软实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战略任务的现代化军队。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然而,媒介文化与军营文化两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大众传媒中秉承的多元价值理念与我军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背离,传媒所构筑的奢侈豪华、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与军营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诸如此类的现实困境已然提到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面前。因此,以引导和教育广大官兵正确解读传媒信息,合理使用传媒工具为根本目的的传媒素养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形成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党和国家、军队利益的舆论环境,建设有利于青年军人成长的军营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创新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是巩固青年军人思想防线,激发战斗精神的重要举措。

(三)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同志提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高度凝练。但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军人的共同精神追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育形成的,也不是通过几次教育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达到青年军人群体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规范和引导主体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最终构筑个体的精神境界。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新军事类节目、军警题材影视作品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趋势。中央电视事频道开播以来,深受青年们的喜爱,在军营里、社会上,广大青年人中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迷”群体。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四)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媒介素养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优化,教育的深入程度决定了教育效果的持续存在和不断延伸。

二、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人必备的素养之一。目前,军人群体中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相关部门和机构对青年军人所处的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和影响力认识不足,进而缺乏进行针对性教育的意识。尽管各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意识到了各种媒介信息对青年官兵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对少数官兵追星、热衷于到地方网吧上网等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教育,但这种教育往往是散在的、缺乏整体计划的,并没有意识到是由于官兵的媒介素养不高而导致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因此,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就事论事,难以使当事人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不良信息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致使教育的长远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一些院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此类问题的研究,但是很多研究成果还没有用来指导军队的整体思想建设,理论方面的成果尚未形成对教育工作的规范和指导。

(二)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上的统一性,近年来,许多单位和部门媒介素养教育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也由部队的政治主官来实施。但是,媒介素养包含了传媒知识、能力、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对青年军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既需要教育者具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高度敏锐的政治觉悟,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方法和机制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面临着更加着眼于心理打击、精神占领的未来战争需求,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做适当的区分,使两者互有侧重、互为补充。同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军事教育训练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力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训教合一的培训机制,使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体制更为完善,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三)在教育训练中传媒应用的主动性不足

媒介素质教育,首先要从认识媒介、运用媒介开始,但在军事教育训练中,传媒应用还比较缺乏主动性。在青年军人的生活、工作和训练中,对于传媒信息,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除了阅读、收听、收看重大新闻、政策宣传外,对其他信息基本疏于管理,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或以“禁”或“堵”的手段阻止信息进入。在媒体技术和手段日趋多样化、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的信息社会里,“禁”和“堵”是不可能、不现实的,需要更加积极有效的科学方法。在信息较量日趋激烈的未来战略博弈中,不仅需要青年官兵对于不良信息具有强大的“免疫力”,更需要具备制作、传播正面、积极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在平时训练和未来战争中掌握主动性和信息优势。

三、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外众多学者的总结和归纳,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

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2 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是一定的媒介传播体制运转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为某一个受众特别设置的。一个成熟的受众总能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因为它有一种思想的过滤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从信息中获得真正的益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想就没有信息。

3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4 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

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1 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2 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把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根据军校学员的思想特点和兴趣,在非新闻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开设新闻传播学选修课程,把媒介素养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来看待,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军人思想建设的重要部分来抓,而不是当作附带或临时性的工作。

3 拓宽培养途径,坚持多渠道、多模式的培养策略

媒介素质教育,是每一名青年官兵思想成长中必需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与部队的其他工作相结合的。在基层部队,特别是战士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中引进媒介素质教育内容,以战士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排演文艺节目、展开智力竞赛和主题讨论、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作报告等等,结合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活动,组织广大青年官兵学习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参与媒介信息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媒介宣传的实质,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敌对宣传的侵蚀,从而增强战斗精神、革命意志和军队的凝聚力。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5

摘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对初中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应从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两个维度入手。在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时,应重视学生使用和参与媒介的能力,帮助其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并合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

关键词:媒介素养现代媒体思想品德课庄永敏,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授。

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第一次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当今时代,媒介已如空气一样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已与我们的现实环境无限交融。以媒介为依托的消费文化、视觉文化、娱乐文化正在不断消解着人们在传统时代形成的冷静和理性,人们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容易迷失。如何使我们生活周围的媒介变得清晰可见,从而能用批判的眼光走进媒介、理解媒介、研究媒介、使用媒介以及参与媒介,这便是对媒介素养进行研究与普及的功能和意义所在,更是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学生应积极面对与努力提升的能力。

一、对媒介素养的理解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能力)中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搞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也译作媒介认知,其含义是伴随媒介自身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目前较权威的国内外组织和有关学者对媒介素养所做出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做出的定义是: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toRespondthoughtfully)。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ontarioministryofeducation)是这样给媒体素养下定义的:媒体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更确切地说,媒体素养是一种教育,其宗旨为增强学生理解和欣赏媒体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媒体如何传输信息、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以及要求学生具有创作媒体作品的能力。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中是这样总结的:“媒介素养是一个人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主要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信息的批判能力等。”

二、提高媒介素养的维度

《解读》指出:“初中生除了拥有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

提高媒介素养包括两个维度: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传者的媒介素养。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学生只是媒介的受众者,提高学生的受众媒介素养即可。其实不然,在现代媒体技术发达的时代,任何人在媒介面前,都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受众与传播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上“人人”、刷“微博”、挂“QQ”、聊“微信”,似乎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微博、QQ、微信、贴吧等平台,在信息网络上发文字、图片、评论或者视频,他们早已不自觉地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与者,什么样的信息可以,什么样的信息不可以,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在思想品德课中,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学会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媒介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能等;另一方面在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三、提高媒介素养的课程内容与活动建议

《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三、我与国家和社会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本条内容属于新增内容,是针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提出的。

1.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如果说认识和理解媒介是媒介素养的基本要求,那么使用和参与媒介就是媒介素养更深层次的要求,也是“媒介素养”所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作为媒介的传播者、使用者和参与者,应更为重视并提高其使用和参与媒介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进行鉴别、认定和提炼,这就是获取、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媒介的信息包围下有效地把握和甄别信息,如何在信息叠加、信息拥堵的状态下,掌握选择信息的主动权,迅速准确地为自己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今天的学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提高使用和参与媒介的能力。

2.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利用互联网传播媒介时,具有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才不易被眼花缭乱的表象所迷惑,不随波逐流,才能成为一名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批判和怀疑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排斥,而是学会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所谓批判,并不是一味的否定,它强调的是一种思维能力和水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事物的弊端,从而能够做到扬长避短。

《解读》中明确指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理性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学生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并促使其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媒介所构建出的拟态环境,媒介信息是构建出来的“真实”,其内容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媒体所报道的信息,能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媒介中出现的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应认识其危害性。

3.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标准》中提出了相关的活动建议:1.2开展“假如没有网络,我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事实上,“网络改变生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从积极的方面说,网络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从消极的方面说,当网络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离开网络,日常生活容易陷入混乱和恐慌。因此,学生应该预知网络的弊端和对自身的控制。比如,有的学生深陷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与现实朋友和伙伴的玩耍时间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不知该如何与小伙伴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只会在网络上玩虚拟游戏,这种不自觉的深陷,值得学生警醒。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6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建构;融并

一、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新媒介层出不穷,信息无孔不入,我们的生活、文化、文明等与传播媒介之间建立了鱼水般的关系,传播媒介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有趣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平台和窗口,无论是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还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适应了学生活泼好动、个性凸现的特点。诚然,传播媒介着实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影视、网络、手机、书刊、声讯等媒介的“双刃剑”效应。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的信息皆有正负的双面性,中小学生由于知识和认知的有限性,面对错综复杂的媒介信息,往往缺乏能动的辨识与批判能力,对其中不合情理的或超越经验世界的虚拟内容常作合理化的接受和效仿,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偏差与失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这种影响和毒害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首先,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传播媒介,迷上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所营造的虚幻空间,造成自我封闭,弱化了与他人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其次,依赖影音像视觉信息,淡化了文字阅读兴趣,放弃了大脑的深思和叩问,导致学生思维简单化、平面化,以致形成浅薄的表层文化。另外,被建构的媒介也在建构真实,学生倘若缺乏批判思维和眼光,就会全部地接受“被建构的真实”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对于身心迅速发展并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而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学生,并且在我国应试教育仍在盛行的今天,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培养中小学生知识文化的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媒介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二、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缺失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是一种关于如何应对大众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接触、分析、评价大众媒介所传递的复杂信息的能力;使用大众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而所用的能力;获取、批判、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简言之,媒介素养即是对大众媒介信息的素养。在各种大众媒介信息满天飞的现代社会,对信息传统地一味接受的模式已让受者晕头转向、矛盾重重,主要原因是对大海似的信息难辨真假。因此,媒介素养迫切地成为了现代信息社会里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媒介素养能使媒介环境清晰可见,让受者带着批判的眼光走进媒介、研究媒介和使用媒介。其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近用大众媒介,制作媒介产品,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具有正确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

教育,我国《新华字典》对教育的定义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辞海》里对“教育”的表述:广义泛指影响人,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特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简要地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信息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然而教育主要通过教育传播而实现。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介向受教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如:确定教育传播信;选择教育传播媒介;通道传送;接收与释放;评价与反馈;调整再传送。通过对媒介信息的控制和传播,使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连续的动态过程。

(二)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缺失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现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语文课程中把“媒体观看”和“媒体表达”当作“听”、“说”、“读”、“写”并列的技能。但在我国,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到了“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到“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提到“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提到“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等等涉及现代媒介的内容,但并未明确提及“媒介素养”,更没有一本中小学通识的媒介素养教育读本。

不仅如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人也混淆了“信息素养”、“媒体技术”与“媒介素养”的概念。将搜集、整理和传送信息,掌握和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误解为是媒介素养,取代了媒介素养的真正内涵,忽视了学生对整个媒体及其介质的认识,忽视了透过媒介的符号象征把握其潜在本质意义。还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到了新闻通讯,没有关注到影视、网络等丰富多彩的多元媒介,新闻题材作品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辨析体裁、掌握某一体裁的构成要素的认知层面上,停留在赏析、体会语言的感知层面上,远未触及媒介识读教学的实质――在阅读媒体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精神。

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里的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与融并

(一)中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方法亟待更新

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仅以课堂为平台的“教―学”单向流动体系。“中学文学社、诗歌朗诵会、主题征文比赛等”成为在主课堂之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嫁接要素。然而被长期忽视的是,语文能力是一种基于母语能力培养的诉求,是课堂外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以及传递的文字表达方式和习惯、审美构造和诉求,这对中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信息传播的垄断性,使人们盲目从信大众媒介所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对媒体现象和媒体行为的本质思索非常欠缺。但事实上,媒介是被建构的,它也在建构真实;媒介有商业的利益和追求;媒介有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由于内容和形式各异,不同的媒介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符码和传统。语文目标教育应引导学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阅读媒介文本,增加对不同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理性地接触、解读媒介信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建构与融并媒介素养教育,应在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议题设置”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加载媒介文本与媒介语言,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能力。

(1)媒体制作与制作者:谁了这一则信息?这则信息是被怎么制作出来的?其目的是什么?

(2)媒体文本:这是何种形式的文本?与其他媒体文本相比较,这种文本的特点是什么?

(3)文本语言:这种类型的文本语言有什么特点?同一个主题,其他类型的媒体文本会怎样表述?

(4)媒体接受者:谁是这则信息的预期接受者?如果做一个假设,他(她)会怎样理解这则信息?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应及时更新运用现代多元媒介典型复合型文本

当前,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等媒介传播形式正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表达形态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一种基于母语形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是一个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和实践反哺效应的开放平台和体系。多维媒介资源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入,将拓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的追求。而这正与媒介素养教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殊途同归。

伴随着多元媒介阅读时代的到来,语文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纯文字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应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积极开发多元媒介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将网络文本、广播影视、短信、广告等富于新闻要素、媒介因子、时代感的复合型文本导入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阅读媒介,搭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培养学生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和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本身就包含了多种媒介,正好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同时,网络也是新知识构建的载体,将网络资源导入语文教学,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识别资源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QQ、微博、微信、微视等媒介的交互功能可使学生实现广域交流,BBS可让学生发帖、跟贴、回帖,便是建设性使用媒介的锻炼过程。例如,可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阅读网络文本,这种阅读信息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学生从网上获取资源,也可在网上交流心得,这一过程就是选择、理解、评价信息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语文实践活动应在媒介素养教育指导下趋利避害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应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的指向下,能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避害。

许多学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理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多种媒介。因此,语文教师可巧妙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让学生撰写宣传标语、撰写校园新闻、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班级网页等,这样既能锻炼语文实践能力,又可在锻炼中提高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又如,可让学生观摩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影视与名著的异同,并发表孰优孰劣的看法,这一比较、思考、评价的过程可使学生理解不同媒介的审美特质,培养其批判质疑精神。再如,读书摘抄、报刊剪贴、编辑小报等语文活动都能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进行积累、整理、分析、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当然,中小学语文教育和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两者不是完全等同和可替代的概念。在国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目标,如何构建我国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语文教学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仅仅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探索。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

[3]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n].中华新闻报.2002(67)

[4]蒋莉.媒介素养与人的现代化.当代传播[J].2005(1)

[5]刘伟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J].新闻界,2005(7)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7

关键词:自媒体;新媒体;媒介素养

微博、博客、播客以及网络论坛等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兴起,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广泛使用并得到好评,自媒体逐渐成为公民们发表意见、表达思想、抒绪以及参与社会公共建设的重要平台,发展的同时伴有内容失实、盈利性信息传播和网络暴力等不平等负面新闻报道问题的存在,由此引发了专家学者们对网络时代公民话语权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议,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关注自媒体时代对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如何引导公民拥有健康的媒介信息判断力,合理使用媒介资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作等一系列问题提上日程。因此,自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应运而生

一、自媒体的发展战略

1.自媒体的内涵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将其定义为:“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有关“自媒体”的概念专家学者有多种表述,自媒体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突发事件的载体,如目前最为流行的微信、微博、博客、播客(视频网站)、论坛、BBS、网络社区等。总之,自媒体就是普通大众借助数字化的平台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突发事件进行信息、表达民意的一个新媒体总称。

2.自媒体的特征分析

(1)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自媒体的低门槛准入使平民大众获得了话语权,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相机等记录下身边琐碎的事件分享给他人并且信息内容较为宽松,类型较为丰富。每个人都拥有表达和分享的权利,都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观看者的身份转变成创作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拥有庞大数量的平民化传播群体。

(2)个性化的内容形式

自媒体是在公民个人的基础上并拥有专属于个人独特风格的一种报导方式。自媒体的新闻信息多是以个人因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新闻事件持有独特的见解和判断进行的,其内容形式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专业化编辑和制作。这种信息的传播虽有不足,却更富有人情味,也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更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

(3)及时性的报导方式

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调动专业的人员、设备赶赴现场,往往因为这样而因此错过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道。对于自媒体来说,手机技术的兴起使普通大众在任何地方作为事件目击者或者是经历者通过自媒体平台使新闻信息及时出去,且平民化的身份使新闻信息更加贴近民众,使得受众更容易接受。

二、自媒体时代下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由此衍生出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当前,媒介素养教育虽然已在全社会得到广泛重视,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总体水平偏低。

1.选择、辨析信息的能力不足

伴随着网民规模的日益增长,自媒体的使用者也在不断扩大。正如胡正荣所说的个人差异论强调“受众因其各自的个性特征所具有的选择性心理会与媒介讯息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公民接触媒介的种类不同,接触媒介的目的也不明确。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公民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低的多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而文化程度高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接触。其中,自媒体的使用青少年占有绝对地位,但在利用信息方面,公民在网络上多是获取娱乐信息、游戏等,不懂得整合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由此看来,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使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使不少用户会因为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不足而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就使大众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成为信息的受益者,而成为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者。

2.解读、批判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这个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接受者所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利用媒介获取信息,而是如何对所面临的信息做到理性、客观地理解。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事件的报道者,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非专业性学习,全凭自己的喜好而进行信息编辑。公民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编写信息,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偏向性,这就需要受众们具有解读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判断。媒介的批判力是公民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批判信息不代表一味地否决信息,而是对报道的真假以及对受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批判性解读。公民可能受利益和价值的驱使或因自己的偏见对新闻事件进行虚假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报道,因为人们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度的解读和批判而成为信息的受害者,而且在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难免有记者和受众的主观偏好因素,导致信息传播的偏向性,这都需要公民有一定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运用、传播信息的能力不足

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是欣赏者,他们也可以成为传播者,这就使受众和传播者之间几乎没有界限可言。但是,不能让人们失去传播者所具有的特征,令人们在休闲时忽略了媒体应有的属性。自媒体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散播言论更方便快捷,而又因为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和媒介把关弱化,从而使人们的言论偏向那些色情、暴力等低俗的信息,甚至一些尖锐的言论在网络上蔓延。

三、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对策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解读和批判媒体信息的能力,以达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完善自己。在自媒体时代,媒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对媒介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提高媒介素养使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中,并可以抵制一些虚假新闻、低俗等新闻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

1.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媒体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准备。所以说,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相对于传统媒体人员的专业化教育,自媒体时代也应对大众做出相应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让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走进课堂,对中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修养等方面着重培养。当然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展开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活动,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多举办一些专题辩论、讲座、征文等活动促进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传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作新闻,制作属于自己的新闻进行评选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2.与传统媒体相融合

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缺失主要“在传播者方面表现为去职业化和去专业化,即内容制作者并非以制作这些新闻信息内容为职业,其制作流程、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可能是非专业化的”。所以说,自媒体应该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共同营造有序和谐的传播环境。自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者和记录者多为普通大众,所以他们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加占有优势,但是他们在新闻制作等方面的技术没有传统媒体娴熟、专业,所以他们作为新闻的见证者和第一时间所采集的图片信息等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广大公民提供信息再由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和跟踪报道进行信息传播。当然,由于自媒体的网络化层面可以让受众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新闻报道的因素,传统媒体的新闻视频等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播放,达到一个完美的互动传播合作。

3.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对那些传播虚假新闻、恶意编造低俗信息的行为给予相应惩罚,所以应该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现在也有一些相关的网络传播法律,但是这并不能全面遏制不当消息的传播,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制订完整的法律法规。当然,相关的政府、组织和传统媒体在予以支持和引导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监督。自媒体平台对新闻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忽视,而且它的言论自由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恶劣信息要给予监管。

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自媒体传播形态和影响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民主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在公民新闻中占有很高地位,它的地位在当今社会是不可忽视的。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重视起来,所以我们要开展系统、全面地适应自媒体发展的素养教育形式。相信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可以建构一个社会主义和谐并为公民利益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2]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

[4]周丹.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J].新闻爱好者,2012.

[5]张毅,张志安.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的特色和经验[J].新闻记者,2007.

[6]余颖.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8

[关键词]媒介素养图书馆大学生服务功能

1高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介不断涌现,现代传媒构建起的媒介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全方位地影响着整个人类世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然而面对以几何级数暴涨的信息量,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并没有随之变化和提高,这就意味着,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信息,人类必须进行有选择地识读、理解、记忆和传输,这无疑给信息时代的媒介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而所有这些选择活动大部分都取决于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

何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

2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的第22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18~24岁者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3%(约7666万人),这表明大学生已成为网络媒介消费的主体。伴随着大学生对媒体接触的愈加广泛,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愈加深远,有关合理利用媒体、驾驭媒体的媒介素养也日渐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笔者综合南京、上海、昆明、西安等城市十几所高校开展的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基本呈现如下特点:

2.1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

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新宠,但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

2.2在使用媒介资源方面

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盲目依赖网络等新型媒介,对图书、报刊等一些传统媒介的重视不够;许多学生虽然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传媒资源完善和发展自己。

2.3在媒介道德认知方面

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较薄弱。

2.4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

大学生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却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这种基本的媒介认知还停留在感性的、自发的层面,它们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培养而成。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建立起来的感知判断能力往往是盲目而失衡的”,这也凸现了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传媒信息,使其弱化、消解污染信息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使其成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

3高校图书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思辩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的消费者在面对媒介时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做出明智判断的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从而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

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是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的重要场所,它还以独特而丰厚的内涵,提供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为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使图书馆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可行性。首先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信息资源的中心,涵盖了媒介传播的6大元素,即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和网络,它不仅是读者与信息资源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而且对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具备足够的相关人力资源,如图书馆员、信息咨询员、文献检索课的授课老师等,这些人员通常具有专业的信息检索、信息选择以及信息分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媒介信息素养,他们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第三,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有新闻、传播类专业,这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家里手,他们自身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深谙媒介素养教育的精髓,完全能够胜任指导图书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

4拓展服务功能,构建高校图书馆媒介素养阅览室

上海图书馆吴建士在他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中说到:“21世纪的图书馆不是由机器组成的电子世界,而是温馨明快的知识乐园,除了阅读功能以外,图书馆还应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终身教育的功能和文化娱乐的功能。”那么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而不是传统的,先进的而不是落后的,有特色的而不是普通的方式,来充分展示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优势,使大学生更容易、更愉快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我们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与时俱进,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构建思路如下:

4.1媒介阅览室的媒介配置

4.1.1印刷媒介我们可以按媒介内容的特性,从三个层面,即必读性(资讯的有用与重要)、可读性(资讯的情感按摩与价值认同)和选读性(与个性发展相关的资讯),为读者精选相关的报纸、杂志和图书。例如我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时代感、有活力的、与现时人群的心理和流行文化有某种契合的刊物,如《读者》、《电影评价》、《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学生》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按摩”并获得认知提升的实用信息;还可以订一些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实用性强、可读性强的报纸,如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体坛周报以及当地日报等,使学生能够廓清其视野,优化其决策;另外在图书方面,我们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经典的艺术类、广告类图册和实用类畅销书,使热衷读图文化的大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地的主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4.1.2传统电子媒介电影。由于电影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包含着制作者的知识、思想、经验和意图,所以电影所承载的内容和意义是电影传播效果中的关键。因此在为学生配置视听资料时,要着重收集著名经典影片、各国获奖影片、文学名著影片、优秀科教电影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有憾人心力的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更多的中外文化,还可以使他们在艺术享受的潜移默化间,提升他们的艺术品味和视觉素养。

电视。将电视用于教育被称作教育手段的第四次革命。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媒体,比其他媒体具有更多的优点和功能,电视信息的多维性,可以同时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感受性和形象思维能力,达到其它媒体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在这个阅览室应增设收看电视的空间,并设定精品频道,如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的节目,使学生及时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

4.1.3数字电子媒介计算机网络。因特网(internet)是全新形态的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它囊括了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传播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具备了它们所不具备的特点,它是一个理想的信息交流媒介;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也是一个花样众多的娱乐厅。因此媒介素养阅览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网络计算机,通过正确引导和有效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使其拥有较好的网络素养。

4.2媒介阅览室的特色服务

4.2.1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媒介阅览室利用介绍图书馆功能的窗口,大力宣传媒介阅览室,使每一个入馆的读者都对这个阅览室有所了解。每年在对入校新生做“图书馆利用”专题介绍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大对媒介阅览室特点、价值、功能和设备使用方法等内容的介绍,使新生对媒体介质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媒介的理解。

4.2.2整合文献检索课程,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文献检索课主要讲授的是信息检索的方法和原理,内容包括大篇幅的检索语言和检索原理的介绍,学生多会觉得比较枯燥,且缺乏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可以适当考虑将这些偏理论的内容篇幅缩小,适当加进去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媒介的基本运用方法(如:常见网络信息搜索使用方法,如何分辨媒介信息的权威性和真伪性等)以及如何利用媒介自己的信息(常见的如:博客、论坛、个人主页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又普及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4.2.3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拓宽服务功能建立完整的检索咨询、阅览外借和设备使用等制度,配置多种类型的阅览环境和设备,根据需要合理划分阅读区域。如书、刊、报阅览区,网络阅览区,电视及电影视听区等,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同时加强视听服务宣传,定期推介和评述新品种,以吸引和引导读者;通过手机公共信息平台,向学生的最新图书信息,讲座信息等;为学生提供手机和mp4等新兴媒介的下载服务;定期举行各种讲座;常办读者技能培训班,指导读者使用设备、利用文献。

4.2.4从网络方面开展创新为了使学生在网络上更容易地提升媒介素养,我们可以:①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专栏,针对学生“浅阅读”现象,介绍一些经典的书、刊等,在帮助树立大学生读书意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多读经典,多思考,能自己辨别哪些书必须读,哪些书值得精读,哪些书只是为了消遣可一扫而过;②组织学生针对某一媒介或媒介行为,如“人肉搜索”、“网上通缉”等网络事件,在网上开辟论坛展开讨论,对如何认识这些现象,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③建立“视听资源”的二级网站,开设“音乐欣赏”、“经典影视”、“摄影天地”等栏目,依托VoD视频点播技术,实现视频信息双向点播的交互式服务,还可以利用Ftp、BBS与学生进行影视信息、影视评论的交流;④可利用博客这个网络新生事物为平台,以其鲜明的、丰富的娱乐形式和自由的个人表达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另外还可在图书馆网站中整合补充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若有条件,与学校相关单位合作成立专业独立网站和大学生网络媒体中心,用于媒介素养教育。

4.3现代馆员的媒介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楼、借阅厅发展为现代的信息中心。在信息服务中,图书馆员就像一个有思想的商人,把商品带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并因此形成需求一样,既把信息提供给用户,又把用户引向信息源。现代图书馆员作为信息媒介,是人性化的独特的载体,以沟通读者和信息资源问的关系为己任,尽可能给读者提供最优的、有序的和完整的有效信息;馆员不仅参与了信息分析整合的过程,承担了信息传播者的责任,而且还是信息系统的操作者和建设者,扮演着名副其实的媒介角色,在现代图书馆系统的运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9

一、引言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不同,首先历史起源方面存在差异,媒介素养起源于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他们为媒介素养下了标准的定义,媒介素养实质上不同于人日常生活中理解的媒体,而是有建设性地享受资源传播的媒介。媒介素养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改变大众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不同,信息素养源于计算机技术的变革,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在随之改变。其次,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学科背景不同,媒介素养涉及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从传播学这个层面上来讲,社会大众如何辨析媒介、使用媒介非常重要。信息素养不同于媒介素养,涉及的学科包括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的提高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各个学校正在不断的摸索完善,此外部分企业在员工入职培训期间也会应用到信息素养的内容,提高员工的专业性。媒介素养没有一个规定的模版可以依照,也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在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对于媒介素养的推广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比如英国将媒介素养加入学生的教学课本中,英国将购买行为看作一种社会义务,只要是本国的人民都必须履行。但是这种媒介素养是处于管控之下,以批判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总体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在学校各个阶段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也有相通性。在含义上,媒介素养是指受众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信息媒介与其类似是指受众有明确陈述研究问题的能力,有评价研究结果的分析与鉴定的能力。另外从效果层面上分析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目的有相通性,都是通过判断理解能力利用媒介资源,例如信息设备、计算机技术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与现代社会互联,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1]。

二、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趋势

现代社会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社会,信息素养连接着人与信息,媒介素养解决人们被动接收信息的问题,所以由此不难看出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信息内容的制造者,另一种是信息的接收者,媒介与信息不能够完全割裂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方式、观念不断创新,为素养教育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现代化教育在教学中有着突出的优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部分学校将信息化教育等同为技术教育,仅仅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在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将教育和技术严格划分开来,技术是单纯的手段,而教育是利用科技手段丰富人们的思维,拓展知识层面,现代教学内容应该是综合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形成综合性、应用性强的教学模式[2]。当然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植入到教学中,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课那么简单,而是鼓励学生回到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媒介现象,将媒介与信息更好融合,比如针对生活中“低头族”现象的思考、线上隐私保护等话题,对此开展讨论,让学生直观体会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从被动学习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方面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类,有形技术是以教育为基础,无形技术是教育的灵魂。以往的教育方式仅仅利用有形技术做出教育改革和创新,事实上这仅仅是表层的改变,忽略了无形技术中利用文化对人的深层次影响以及人对技术应用的反作用。如今学校的相关教育一改往日的面貌,将“媒体化”“过程化”转变为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让人更加容易理解。教育技术的“文化观”所关注的内容正逐渐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相一致,建立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桥梁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相关领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我国信息素养的主体大多是高校教育者,但是高校教育机构容易出现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此同时目前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统一管理的平台,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实行,制度创新较为缓慢,使得教育管理相对死板且松散,限制了科研工作的开展。信息素养起源于图书馆工作,所以图书馆也是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国内的图书馆适应读者的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如各院校、新闻出版机构、媒体、通讯社、互联网企业等,开展互助教学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讲授信息内容的生产、制作和传播,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人员和媒介资源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同时借助世界读书日等契机组织宣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媒介信息素养意识[4]。媒介环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和媒介的关系。在未来生活中,人们会根据信息的变化不断适应外界的环境,究其原因在于人处于社会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通过互联网中不同平台进行融合传播,信息素养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利用新媒体、电视、报刊、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又充分利用媒介将信息检索、信息开发整合为融合格局,媒介环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媒介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在“人—媒”环境中更快适应,人通过媒介获取信息、了解世界,事实上这一切活动的主体都是人,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素养还是媒介素养都是以人为中心,构建人本身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正确的关系是,人不断地创造和接收信息,在媒介环境中,深入了解“人—媒”关系是实现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5]。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39-03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体,其作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渠道,对高等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渠道,而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较新的理论分支,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全新课题,对我们在网络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介信息资源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手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自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具有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从事德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众传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因此,了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现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工作,对全面提升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与辅导员媒介素养

互联网的诞生促使媒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伴随着网络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利斯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媒体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这也是目前普遍公认的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传播途径从由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同时自媒体的内容构成也很特别,没有既定的核心,只要个人觉得有价值即可直接分享。目前,由于网络不实行实名制,给网民带来了“随心所欲”的方便性,有些自媒体过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虚假新闻大肆传播,降低了自媒体的可信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新媒体的推广和应用,新媒体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些新媒体的使用会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也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很容易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如学生知道现在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而高校辅导员却不知道,这样就无法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挑战着教育权威。因此,要改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实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及时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从而胜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中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承担着集教育、咨询、管理、服务和研究为一体的育人工作,是一个多角色的传播者。在现代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下,辅导员能够多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与辅导员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成正比例,因此,媒介能力是反映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重中之重,也是此次调研的关键点。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一般个体媒介素养所指的内容,还应包括其职业、岗位所赋予的特定内容,

即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效使用媒介以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应该由个体的一般媒介素养(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特殊的职业素养(教育管理中有效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以及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两部分构成。

1.高校辅导员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对媒介有所了解,能利用多种媒介或通过特定媒介获取相关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也就是有效进行网络信息定向搜索的能力。高校辅导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态势,大多数调查对象有着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其中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据统计,近96%的人表示多通过网站获取信息。人际传播依然是信息流通的主渠道,72.8%的人选择口头获取信息。电视和报纸在高校辅导员的媒介选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60.5%的人选择了电视,56.8%的人选择了报纸。而通过信件、广播和杂志获取信息的人则较少,分别为9.9%、12.4%、24.7%。高校辅导员使用媒体的主要目的按比重排列,依次是学习、工作、娱乐、通讯交友和消磨时间。对于偶然中接触到的自己不熟悉但是与工作相关的信息,91.4%的人认为有必要做精读分析,反映出较强的信息意识。

2.高校辅导员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一般指对媒介信息所包含内容的梳理、整合、提炼能力,也指辨别信息的真伪、核实信息以及分析信息来源的能力。媒介信息一般由两个基本层次构成,即事实信息(显性信息)和意义信息(隐性信息)。解读者要运用理性思维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分析判断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提炼整合中生产新的信息。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具有一定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能利用多种渠道来解读信息,通过媒介报道之间的相互印证来确认事实,保证理解的准确性,具备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基本能力。

3.高校辅导员的媒介参与、应用、制作能力

媒介参与主要指高校辅导员对媒介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左右的高校辅导员经常利用媒体(如博客、论坛、空间、报纸等)发表自己的看法,约64%的人偶尔参与,8%的人则几乎没有参与过。可见,高校辅导员的媒介参与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信息的媒介渠道呈现多元化、立体化特点。以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媒介选择情况为例,手机通讯、召开会议、当面通知、网络即时聊天工具(QQ、mSn、iS信等)和校园广播排在前列。实时传播是高校辅导员选择媒介的标准,主要是保证信息的快速传达、事件涉及各方的全面沟通、事件的及时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影响,降低损失和危害。这表明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媒介使用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大都掌握了一般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如使用手机通讯、网络即时聊天工具,使用微博、微信和BBS论坛,利用电子邮件收发和处理信息(office、wpS)等。而对于有较高技术要求的活动如平面设计(主要指photoshop等图形编辑软件、制作海报等)、网页(网站)制作、影视录制编导技术、手工海报制作和数字音频技术(广播技术)等,能够参与的人不多。从信息制作准确性情况的统计看,69%的人在编制、信息时,可以做到内容描述准确、全面、无歧义;约30%的人基本能做到;仅有1%左右的人表示偶尔能做到。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辅导员的媒介意识,主动占领新媒体的文化阵地

媒介意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它不仅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主动了解新媒体的运作方式,正确认识、辨别和选择媒介信息,而且能够有效地运用、评价和监督媒介信息。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利用新网络工具和网络平台主动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占领新兴媒体的制高点,帮助大学生科学地利用媒介、审视媒介、明辨是非、趋利避害。同时,辅导员也要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重视自身媒介素质的培养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文化,培养敏锐的媒介意识,进而正确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提高辅导员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在新网络环境下要注重锻炼,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网络技术的技能,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获取、处理、生成和传递,进而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在信息化时代,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媒介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辅导员生活在媒介社会里,就要懂得运用丰富的媒介知识和熟练的媒介技能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辅导员在使用新网络媒体时还应注重自身信息解读、思辨、反应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培训,打造媒介电子平台

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其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辅导员由于每天忙于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对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强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系统培训,采取有效的措施多途径、多层次地提高辅导员的媒介素养。高校应将信息技术、媒介资源、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可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网站,打造媒介素养分享平台。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和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5):23~28

[2]李馨.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应对探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2010(5):14~15

[3]潘洁.澳大利亚跨文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