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8:41

农业发展措施篇1

一、发展目标(十大农业产业项目)

一是獭兔养殖项目,力争年内发展3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50户,使全县养殖总量达到20万只。

二是日光温室建设项目,新发展温室200座,在段家寨、张贵村规划建设两个规模在150座以上的综合示范园区。

三是黄花菜等特效种植项目,示范种植黄花菜5000亩,红芸豆1000亩,中药材1000亩。

四是特色小杂粮种植项目,在丘陵区和土石山区发展特色小杂粮20万亩。

五是汾河川高效种植项目,发展玉米、膜覆山药7万亩。

六是经济林种植项目,发展以核桃、红枣、仁用杏为主的干鲜果1万亩。

七是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10个,完成莜面、豆面、胡麻油等产品QS认证4个,发展獭兔饲料加工和肉兔加工企业。

八是生态畜牧养殖项目,发展牛、羊、猪等舍饲圈养示范户100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种草1.5万亩。

九是池塘养鱼示范项目,力争新建鱼池100亩、养鱼20万尾。

十是2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扩大养殖范围,拉动农户1500户。

二、政策措施

(一)鼓励全民创业

在对獭兔养殖、温室建设等采取以奖代补、单位结对帮扶、能人示范带动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县全面推广獭兔养殖、温室建设、黄花菜种植、池塘养鱼等富民项目,加大对个户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三年内实现獭兔养殖40万只、建设日光温室1000座、种植黄花菜2万亩、发展经济林3万亩、中药材5000亩、池塘养鱼500亩的目标,在全县形成一批生产规模较大、品牌效应较好、集聚力较强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为赶超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实现全民致富。新闻舆论要大力宣传全民创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使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群众的致富愿望和创业潜能。

(二)加大财政投入

县财政要把农业产业化开发作为重点来扶持,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收人的增长幅度。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捆绑旱平地改造资金(农业)、沟坝地治理资金(水利)、以工代赈资金(发改)和整村推进资金(扶贫),集中进行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对獭兔养殖、日光温室和黄花菜种植,实行以奖代补,多建多予,上不封顶。对重点区域、专业大户实行重奖;在创建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纳社会资金向农业开发项目投资。

1、种植业

(1)高产高效和特色小杂粮:在汾河川建设千亩以上丰产方6处10000亩,辐射带动汾河川8万亩,在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建设2个5000亩优势杂粮丰产方,进行6个产品2万亩无公害小杂粮种植,辐射带动周边20万亩。特色杂粮基地建设在市政府建设高产高效丰产方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再补贴5万元。

(2)蔬菜大棚建设:在段家寨、张贵村建设两个规模在150座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全县新发展日光节能温室200座。在市政府补贴2000元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座再补贴5000元。

(3)黄花菜等特效种植:示范种植黄花菜5000亩,红芸豆1000亩,中药材1000亩。每种植1亩黄花菜县财政补贴200元,种植1亩红芸豆县财政补贴40元,种植1亩中药材县财政补贴50元。

(4)干鲜果经济林:发展以核桃、红枣、仁用杏等干鲜果经济林10000亩,每种植1亩县财政补贴150元。

2、养殖业

(1)獭兔养殖:新发展3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50户,使全县养殖总量达到20万只。县政府出资给养殖户免费调配种公兔,每只种母兔县财政补贴50元;1号獭兔饲料每吨县财政补贴200元,2号獭兔饲料每吨县财政补贴100元。

(2)生态畜牧养殖:发展牛、羊、猪等舍饲圈养示范户100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种草1.5万亩。每新建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县财政补贴5-10万元;对有正规调运手续的猪、牛、羊等优良品种和能繁母牛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县政府统一购买草籽,免费提供给农户进行种植。

(3)池塘示范养鱼:新建鱼池100亩、养鱼20万尾。每新建1亩鱼池,县财政补贴5000元。

3、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扶持列入省政府“513”工程和市政府“337”工程的6家企业;同时支持莜面、豆面、胡麻油、均衡营养调和油等四个QS农产品认证。县财政支持22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和建设,20万元用于QS认证。

4、农民专业合作社

对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30万元以上、带动基地50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1万元。

5、精品名牌

农业企业、有关单位创建农产品精品名牌,按照以下标准予以奖励:

(1)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山西名牌农产品的,分别奖励5万元、5000元。

(2)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山西著名商标的,分别奖励3万元、3000元。

(3)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或集体商标的,分别奖励1万元、3000元、2000元。

(4)建成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5)获得绿色产地认证的,每个奖励1万元;获得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的,每个奖励2万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每个奖励3万元。

6、“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对达到农业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要求,经省、市验收为专业镇、专业村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1万元。

县财政今年支持农业资金共计约为80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

把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项目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各级干部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建设“产业发达新静乐”的目标上来,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心无旁骛抓落实,聚精会神促发展。县级机关要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大局意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领导干部要落实包项目责任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农业产业目标考核制度,定期对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工作情况、各产业发展情况组织考核检查。落实一线工作法,在一线培养干部、考核干部、提拨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干部有错无为问责制度,鼓励干的,鞭策慢的,调整看的,处罚乱的。

(二)政策环境保障措施

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加强对农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

(1)优先安排供地。农产品加工型、市场流通型龙头企业发展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纳入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龙头企业建设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等,凡不涉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用地未固化的,视同农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依法有偿流转土地承包使用权或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产业经营。

(2)给予税费优惠。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比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9号)规定,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加工、销售、办公生活用地照章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报税务机关审核,减征土地使用税。外地客商在静乐县收购农产品,免征一切税费。

(3)扩大信贷支持。探索和完善政府与银行联手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合作模式,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金融机构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贷款周期延长的宽松政策;适当提高信贷额度,放宽担保条件,扩大担保范围,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以及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品牌创建等。农村信用社继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投放,当年新增贷款重点投向农业产业项目。

(4)争取项目资金。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科技开发、优势板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5)支持新上项目。对龙头企业新上投资超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优惠政策。新上蔬菜、畜产品冷藏库、批发市场的,给予一定补助。对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农业发展措施篇2

1.1财政支持政策

对茶产业建设实行优惠奖励政策,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进行高标准规模化茶园建设。对所有涉及外来企业的收费项目,凡国家和河南省确定收费幅度的,均按低限征收。办理各种证照,除收工本费和代省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免收其他行政性费用。

1.2税收优惠政策

园区内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园区内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企业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科研单位的技术转让收入和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和疾病防治等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营业税;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劳动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园区内企业生产、生活用电、水、气按照当地同类用户最低执行。在园区设立的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人首次认缴的资本金达到注册资本额的10%以上(最低不少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的50%,即可进行工厂登记,其余部分在三年内分期到位。

1.3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鼓励发展多种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允许农业科研机构享有研究开发产品的自营销售权,支持农业科研单位采取育种成果入股等形式,组建新品种产业集团,依照有关程序,赋予集团农作物新品种自主经营权和自营进出口权。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科技管理部门应把科技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专家大院等科技创新转化设施建设纳入科技计划,并向上级科技部门推荐,争取上级资金和技术支持。

1.4贷款和生产保险扶持政策

鼓励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的创新。积极实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一方面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扩大保险范围,探索保险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特别是对花卉、设施蔬菜种植等的生产保险。同时要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引导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是保农、促农、转移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

1.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蔬菜、花卉、林果、优质粮食等产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农民经纪人、种粮大户、农民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利用自身优势,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合作社,扩大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保障措施

2.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园区的道路、通讯、电力、市场等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园区内所有企业提供“七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供热、路通、防汛、排污、场地平整)的项目建设条件,并建立完善交易市场、冷藏库、冷冻库、停车区、物流配送中心等,为园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对园区内主要河渠的渠道进行修缮,主渠道及主要支渠做到硬化,完善田间灌排渠系,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整合农村社区资源体系,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组织协调调动各种资源。

2.2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建立信阳市农业科技园区,需要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引进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园区建设,加大对园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科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土地治理等项目应集中捆绑,重点用于园区配套建设和发展。进行项目库建设,储备多项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寻求国家、省、市支持和参与招商引资。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或资金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园区建设的投入。发挥园区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引导其更多的投向园区建设。

2.3做好管理服务保障

在服务体制上,园区要采用“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全力营造“让投资者满意,让创业者成功”的服务环境。简化审批手续,畅通绿色通道,落实帮扶政策,不断完善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服务质量,坚持科技培训直接到园区、良种良法直接到园区,扎实开展便民服务,使优质服务成为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

2.4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服务机构,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预测,构建起政策制定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效联接机制,让政府与生产者都了解市场和研究市场,避免产销的盲目性。广泛收集、制作和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动态信息,建立农业智能化专家信息咨询系统,建立上连省和国家,下联县(区)、乡镇、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为农民和龙头企业提供政策、科技、生产和市场信息。加快农产品信息上网工程,建立花卉、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等名优产品及蔬菜果品批发市场自己的网址,及时产销信息。

2.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业发展措施篇3

1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大中农场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1全面兴修水利

每年投资200万元用于泵站改造和河道疏浚,完成土方逾30万m3,其中农渠疏浚5万m3,条沟4万m3,排河逾20万m3,有效提升农场的抗灾减灾能力。积极调研,开展防渗渠建设工作,提升农业灌溉效率,减少直接渍害和次生渍害的影响,降低劳动强度,减轻管理难度。

1.2增强仓储能力

连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改扩建粮食仓库,增加仓储量14000t,有效破解了仓储能力不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增强了市场应对能力。

1.3提升机械化水平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前几年将农机投入重点投放收割、栽插机械的基础上,做好对农机投入的调研。近年投资1000万元添置大马力拖拉机、挖掘机、秧盘播种机以及配套农具,逐步实施农机标准化建设“二晋一”工程。

2着力培育农业竞争力

围绕科技兴农这一目标,该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培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2.1加强中心农科所建设

投资350万元以上用于中心农科所建设,按期完成了建设任务,按照功能设置配强了人员,配齐了设备,配足了经费,完善了研发职能、服务职能、培训职能及展示职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为发展精细化农业打好基础。

2.2加强产学研结合

以稻麦高产增效项目创建活动为平台,加大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和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提升科学种田水平。

2.3加强特色农业培育

投资引进草莓、葡萄等设施农业栽培,培育种植名、特、优经济作物,推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不断扩大规模,促进种植业效益大幅度提升。

2.4加强科研攻关

扎实开展科研攻关活动,成功申报了科技厅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实施了《杂交制种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耕耙和播种机械优化性能改造》和《万头猪场绿色无公害养殖的研究与示范》3个农业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引进、试验和示范糯小麦、早熟小麦、水稻武陵粳引进开发、花培1号培育开发等4个重点新产品。农科所等单位制定了贴近实际生产的课题7个。

3抓好产业协调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以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高产优质吨粮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提升种子和优质稻米加工两大产业发展水平,精心布局[1-2]。

3.1力争高产高效

认真总结近几年来高产增效项目创建的成功经验,针对创建中存在的制约水稻单产突破的瓶颈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确保在小麦万亩示范片创建上保持高水平,力争在水稻万亩示范片创建上取得新突破。积极申报省科技项目,以项目攻关为抓手,提升高产的示范效应,推动大面积生产的高产增效。

3.2突出品牌建设,确立农业“一体两翼”格局

以种植业为主体,以种子产业和优质稻米加工业为“两翼”,优化作物品种布局。突出“江淮”牌种子和“碧绿”大米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农场杂交制种的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进一步提升种植业效益。对大豆布局实施相对集中,通过水旱轮作,减少红米稻数量,提高水稻留种的有效率。稳步振兴种子产业,稳定二麦面积和水稻制种面积,保持一定繁种规模,增加有效留种,提高种子质量,提升品牌信誉。为提高“碧绿”大米内在品质,增加优质稻米种植面积,使其正常保持在占常规粳稻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为提升品牌知名度提供了良好的品种基础。

3.3提升产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农科所功能齐全的优势,做好当家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力争拥有自主品种1~2个。同时大力发展水稻杂交制种、蔬菜和西瓜种植等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4完善农业管理体系

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管理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集体经营的优势[3-4]。

4.1推行应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

强化“六统一”管理,即统一产品经营、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作物布局、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机械作业和统一劳动定额,进一步细化标准,实行目标成本控制。

4.2精心设计“施工图”

明确工作目标和农艺标准,规范过程管理,将种植业分阶段的管理要求设计成“工程图纸”,让管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中下层管理者有章可循[5-6]。

4.3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工业化标准体系,完善农业操作规程,针对不同品种在各个播种期和生长期的特殊要求,科学制订农机阶段任务和质量标准。

4.4完善农业考核细则,强化过程考核

狠抓生产过程控制和关键环节的管理,促进农业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推进农业管理由粗放向精细化管理转变[7]。严格责任制方案兑现,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下发整改通知,有力推动了生产工作优质高效。

5参考文献

[1]王林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5-7.

[2]田建民,李昊.对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5(1):5-8.

[3]张宝珍,陆祥林,章柏青.句容市现代农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391.

[4]张柏林.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752-8753.

[5]李英勤.贵州毛南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344-4345.

农业发展措施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2068

1东川区基本情况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员1865.8km2,现辖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下辖130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移交“两区”托管23个村委会)。全区气候繁杂多样,囊括了从海南岛至哈尔滨的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气候类型,造就了显著的立体气候,汇聚了干热河谷的热区资源优势,反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滇中和周边地区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是一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

1.1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6年,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9333hm2,间套种完成36667hm2,抗旱节水节肥推广29333hm2,优质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204个。小江河谷热区冬季农业开发累计种植面积17999hm2,冬季农业开发累计创总产值77926.5万元。规模化养殖场达209个。扶持大户积极开发特色农业,建农民合作社236个。利用东川立体气候优势,打造河谷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产业发展成效

1.2.1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壤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1.2.2产业发展进程加快

扶持产业项目达56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分别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行i。

1.2.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

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6个,社员人数达5435人。

1.2.4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坚持结构、品种、布局“三优化”,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养殖基地。开发的农特产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马铃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葱、鲜销蚕豆、鲜销豌豆、绿叶蔬菜、大豆)、热带特色水果(以小枣、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阳甜杏、红提葡萄、红心火龙果为主)、特色经济林果(主要为美国山核桃)、和优质畜产品,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9个。

1.2.5推进农业庄园及家庭农场建设

投资1.2亿元新建的太阳谷神鼓都市农庄已初具规模并初显成效,计划投资1.1亿元的博田人家都市农庄前期编制规划已完成。同时,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种蔬菜农场、红提葡萄采摘农场、金太阳甜杏采摘农场、金丝蜜枣采摘农场等别具特色的4个家庭农场。

1.2.6高度重视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响的“缅桂”、“金愿”牌面条、“钦铜山”挂面、“红土情”农产品、“鹅名堂”牌鹅制品、“东川印象”系列红酒、“太阳谷”系列农产品等10多个品牌分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及昆明市知名商标称号。

1.2.7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形成

在全区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安全监测站。积极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的要求,以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2东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容乐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

3东川区产业化发展对策

3.1产业发展原则

3.1.1坚持“做特”一产原则

利用立体气候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大小江干热河谷和高山特色农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3.1.2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1.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拓展市场,提质增效。

3.1.4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3.1.5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以生产无公害以上标准农特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产业,提升农特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农业产业群体,强化产业链条延伸,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3.2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东川实际,制定《东川区“农业产业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分别从水稻产业、马铃薯产业、玉米产业、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中药材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通过“农业产业脱贫一批”的实施,确保覆盖全区5镇1街道、59个贫困村。到2018年,力争使全区每个重点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参与扶贫产业,带动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5.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3产业发展内容

3.3.1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

3.3.1.1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

找准“时间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钢架大棚节水浇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在阿旺镇、铜都街道、乌龙镇、拖布卡镇等发展时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67hm2。

3.3.1.2打造中国“甜杏之乡”

在现有甜杏520hm2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铜都街道和汤丹镇扩大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达667hm2以上。

3.3.1.3打造昆明“早桃之乡”

充分发挥铜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区最早上市的优势,结合“三月桃”早熟、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现有200hm2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东川独具特色的“早桃之乡”。

3.3.1.4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

在现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333hm2。

3.3.1.5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100hm2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镇、阿旺镇、铜都街道等地发展蜜枣种植规模达到400hm2。

3.3.1.6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在拖布卡镇、因民镇低海拔区域新建规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3.3.1.7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67hm2红心火龙果种植的基a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果园133hm2。

3.3.1.8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

在现在13.33hm2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种植13hm2。

3.3.1.9着力培训鸡蛋花新兴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区鸡蛋花栽培面积达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个。

3.3.1.10做特特色水产养殖

实施“三百”工程,建设小清河抗浪鱼养殖水面7hm2、小海渔场观赏鱼养殖水面7hm2、虹鳟鱼养殖水面7hm2。全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00hm2。

3.3.1.11加快肉鸽、肉鹅规模化养殖

在铜都街道办建设3个肉鸽、肉鹅规模养殖场,确保优质肉鸽年出栏10万羽;鹅苗繁育实现年生产20万只优质鹅苗以上、示范养殖肉鹅年出栏5万只目标。

3.3.2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农业发展

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和核桃品种进行改良提质,大力发展魔芋、万寿菊、食用菌、优质肉鹅和优质黑山羊养殖等产业。

3.3.2.1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3.3.2.2特色基地建设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667hm2、魔芋种植基地1333hm2、万寿菊种植基地667hm2。

3.3.2.3实施“百村万户鹅乡”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鹅良繁体系和云南长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鹅肉产品深加工体系,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等共建设5个肉鹅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肉鹅年出栏15万只目标。

3.3.2.4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21个优质肉羊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黑山羊常年存栏1万只。

3.3.2.5大力发展林果、林下经济

到2020年,在巩固东川区核桃产业基地建设15333hm2的基础上,计划完成核桃提质增效3333hm2,核桃样板林基地建设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经济开发2000hm2。

3.3.3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养殖等为主的产业发展。

3.3.3.1特色药材种植

采取招商引资,新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建立“云南白药集团+东川区委、区人民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定品种、定需求量、定价格、定标准、统一包收购的“四定一统一”发展模式,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种植1333hm2以上,确保涉及村组群众脱贫。

3.3.3.2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油用牡丹种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在汤丹镇建设2个牦牛规模养殖场,牦牛常年存栏1000头。

4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东川区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措施篇5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措施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4-0300-02

福建省素有“东南明珠”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产品来提高产量,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用量偏高,农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遭受严重污染,土壤板结和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因此亟须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指引下,按照农业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规划组织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2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1]。发展生态农业,既能够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安全,还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解决当前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产品来提高产量,农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遭受严重污染,土壤板结等问题。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及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必须要持续发展的道路,现结合工作提几点对策与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1.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律法规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它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把发展生态农业目标任务落实并分解到年度计划和各项具体措施上,并根据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宣传好《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国家、地方性法律法规,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配套推进财税、金融、农业信贷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力度,惩治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2加大政策倾斜,健全奖惩机制

生态农业要迅速发展,必须制定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来支持生态农业建设,加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畜禽污染、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废物综合开发利用的扶持,加速“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建立健全多方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资金为纽带,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同时还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个体协议、押金抵押、财政补贴等形式对企业和个人形成约束,对遵守协议及完成指标任务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违法违规责任人要重处重罚,杜绝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促使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发展观念

全面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作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的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发展农业的行为。充分发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加强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让全民大众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污染的现状和考验,使其认识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迫切感与重要性。通过宣传,让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增强责任意识,将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念转化为自觉行动,让农业企业把生态、节能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形象的大事来抓。

1.4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创新思维

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应用生态学、系统科学进行技术创新,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替代资源,研究治理和防止污染、适应本地应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化学合成技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低耗、抗逆的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继承和发扬立体种植、精耕细作、增施农肥、用养结合等传统技术,针对现阶段水、肥、药、膜资源使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等现状,集中力量在有机肥料的生产使用、新型肥料开发、良种培育、生物农药研制、污染修复等关键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提出节水、节肥、节膜等适应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通过推广日光温室、配方施肥、高效化肥、无公害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护土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2]。应用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和监控,通过农业遥感及卫星图象分析来进行综合调控与技术引导,把高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5加大资金筹措,构建评估体系

建立财政资金扶持长效机制,逐年提高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农业投入总量,整合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集中捆绑重点用于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育、文化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加大对标准钢架大棚、温室、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设施的补助标准,扩大财政奖补范围。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扩大农业信贷资金规模,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鼓励民间社会资本采取合作、合伙等形式参与生态农业开发与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流转或直接入股等形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生态农业投入格局。建立一个既能反映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水平,又能衡量是否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用来客观地评价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2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2.1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模式循环机制,以畜禽粪便利用和农作物秸秆利用为重点,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通过发酵或技术处理,实现原料能源化(肥料、饲料、沼气能源),在种植、养殖之间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物质和能量高利用的目标,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可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使用,产生的沼气可直接用作生活、生产能源;农作物秸杆可堆沤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还可以通过氨化等技术处理作为牲畜饲料或作为造纸等原料,实现再利用,确保农业的循环发展[3-4]。

2.2抓综合治理、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做好农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健全配套的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首先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充分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环境承受力的基础上,科学划定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加快推进禁养区内养殖场搬迁拆除工作,切实加强禁养区外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防止污染防治后反弹,全面禁止在禁建区新、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合理布局生猪生产,促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在远离城市(镇)、经济不发达、土地宽广、有足够的农田消纳养殖污染的地区,采用“全过程综合治理+农田回用”的生态养殖方式来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推广猪―沼―果(林、草、菜、稻田、鱼)立体生产模式,在垫草、垫料材料丰富的地方宜采用推广生物发酵床、垫草垫料养殖技术,残余废料用于生产有机肥或生产沼气,变废为宝。科学用肥和使用农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种植紫云英绿肥、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减少农药不合理使用次数和浓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其次是要通过建立具有本地资源优势与特色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保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用标”两大工作任务,以“三品一标”品牌作为行动的主轴,促进当地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为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安全、优质原料,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要加大农产品市场抽检,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的茶叶、水产品、蔬菜等产品的抽检力度,加大对农产品所在地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集中开展“三品一标”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对发现假冒产品,不规范用标产品按相关规定从严予以处理,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2.3抓生态旅游、生态县(区)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合“百姓富”“生态美”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农耕生产、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开展创建国家(省级)生态示范县(区)工作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来规划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生态示范县(区)创建的带动,实现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

3参考文献

[1]翁伯琦,罗涛,黄毅斌,等.生态强省建设与循环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2]孙鸿烈.走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之路[J].中国科技论坛,1990(3):13-14.

农业发展措施篇7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

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

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3]刘会想,孙国兴,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8-22.

农业发展措施篇8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significanceand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ofprotectedagriculture

tanchun-cheng

(datiantownpeople’sgoverment,tianjin300480,china)

abstract:thesignificanceforthedevelopmentofprotectedagriculturewasintroduced.byanalyzingtheactualityandtraitofprotectedagriculture,theprominentexistingproblemswasfound.integratingcurrentsituationanddemandstoprotectedagriculture,wefoundoutitsfurtherdevelopingstrategyandmeasures.

keywords:protectedagriculture;significans;countermeasures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农业发展措施篇9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

[1] [2] [3] 

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度。

.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措施篇10

在很多地方,要解决相应的问题,还要根据当地的实情,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举措,才能完全将问题根除。舒兰市是国家重点商品基地县,2011年粮食产量创下105万吨的历史新高,目前舒兰市拥有6667公顷部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基地一个,有机杂粮、水稻、黑木耳基地5个;无公害蔬菜基地3个,“三品”基地规模2万公顷。“三品”认证产品64个;认证企业18家。通过“三品”认证,助推了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5000余人,实现产值4.9亿。洪德堂、富野、天永、舒兰禾、非我莫黍、舒朝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的涌现,极大增强了舒兰市农产品市场竟争力,为活跃地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舒兰市统筹规划,根据市情,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是推进工作的基础,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媒体等多渠道,多种形式,加大绿色农业标准知识的宣传,增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绿色农业意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在农民培训方面,要深入基层,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氛围。

加大资金投入绿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学科多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设。与此同时,对依托项目建设培育起来的绿色园区加大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的风气。

构筑农业生态群一方面以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建设为契机,根据区域优势,对宜林宜牧等地区因地制宜相继开发,对因不合理种植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开展进一步的治理,另一方面加强保护现有生态资源,杜绝新建有污染项目进入舒兰区域,构筑多种类的高效农业生态群。

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改变传统方式的粮食单一种植,向绿色水果、蔬菜、药材以及禽、肉、蛋多元化发展。其次,加强认证产品和地理标志的使用,整合资源,达到互利共享,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扩大“三品”规模,培育做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品牌效益好、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群。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是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的一个创新,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强化服务,推广新技术。为确保绿色农业稳步快速发展,发挥农业技术资源优势,把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整合到一起,起草标准、汇集技术,加快绿色标准技术推广。其二,利用生物工程、生态环保、基因工程等绿色环保综合配套技术,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盲目用药。

建立绿色基地拓展市场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导向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内企业也将走出国门,走国际化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建立绿色产品基地,提高产品生产标准,扩大生产规模,理顺出口体制,加大资金投入,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阻碍,逐步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环保、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新标准,保证当地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商机,增加出口份额。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