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相关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1:40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1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本文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课题“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6日

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理念一直存在于我国的经营观念中,所以作为物流重要环节的采购活动的重要性也一直长期被企业所忽略。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采购的作用日趋突显,逐渐被企业管理者视作重要的利润源。实践证明,伴随着合理的采购行为的计划与实施,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单位——高等职业院校,加强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的研究,对于提升学生采购计划、实施、组织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采购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项目化教学方法强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入实际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可以直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完成能力训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将项目实施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方法。《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采购计划、组织、实施、考核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物流采购助理等岗位的核心能力。将项目化教学方法作为本门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际采购项目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采购项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团队精神等重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学生清晰定位未来的职业规划。所以,《采购与库存管理》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针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其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一般的装卸搬运工、物流业务员,也不是高层次的科技研发人员,而是既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与一定管理能力,又拥有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的物流基层管理人员。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采购与库存控制》的项目化教学的基础是在对采购相关工作岗位的充分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采购与库存控制的基础理论、采购组织和管理的技术与操作规程、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采购谈判和风险控制、采购过程管理等基本业务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商品或服务采购环境的能力、分析采购与库存关系的能力、采购计划与预算的运用与编制的能力、采购谈判技巧与风险控制的能力、实施招投标采购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

《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彻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采购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用实际的采购管理项目作为对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采购项目来培养采购职业素养和相关的业务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到要完成的采购项目中进行。所选择和设计的采购项目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对采购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在实施项目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调研、校企合作等多种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

三、《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的项目化设计遵循“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教学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原则,优化课程设计结构,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本文根据采购业务基本流程,将课程分为4个项目、12个任务,,模拟企业采购业务流程,兼顾一般性采购与特殊采购形式,在采购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表1)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既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又不忽略知识理论水平的提高。考核成绩方式如下所示:

(1)考核成绩由12个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小计得分(a)、期末理论考核得分(B)两部分构成;

(2)a=各工作任务得分×权重之和×70%;

(3)B=理论考核成绩×30%;

(4)总成绩=a+B。

具体的考核内容:主要考核以每个项目(或任务)完成的情况作为考核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完成项目的态度、完成项目的质量、资料查阅情况、问题的解答、团队协作、表述能力、外语应用等。

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考核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设置了不同的考核表,如表2、3、4、5所示。同时,教师和学生进行身份的转化,教师转为采购主管,学生转为采购员,每组的组长同学转为采购小组长,模拟企业真实场景。(表2、3、4、5)

四、《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课外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方法合理地使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在《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中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采购管理相关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实践证明,在《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应当逐步加以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3.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2

关键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excellentcourseconstruc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nationalimplementationofqualityengineering.Resourceofgoodqualitysharingisthestartingpointofpromotingconstructionofexcellentcourses.onthebasisoftheanalysisoftheroleofexcellentresourcesco-constructionandsharing,thepaperproposesexistingproblemsofpurchasingandsupplymanagementintheprocessofco-constructionandsharing.Finallywebuiltpurchasingandsupplymanagementexcellentcourseco-constructionandsharingsystem.

Keywords:purchasingandsupplymanagement;excellentcourse;co-constructionandsharing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在各大高校逐渐兴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探索,精品课程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教学方法革新、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本上形成了“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体系。本文基于《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特点,结合当前企业对采购专业人才的需求,探索《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模式,以期为相关物流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全面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1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精品资源上传至网络,对校内、校际乃至全社会开放,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让尽可能多的人群受益,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代表了课程建设的最高水平。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等成效显著,有效推进高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并极大地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同时,校际间的精品课程共享对课程建设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会产生正面效应,通过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各项建设与改革,最终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1.2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这种优质资源的共享,势必会推动高校内部以及高校间共享观念的形成与共享机制的运行,其示范效应与影响力不容小觑,教学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高校也可以获取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更多师生受益,当精品课程的共享发挥效应后,势必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其它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2《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其与“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较大差距,制约了《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与示范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共享意识薄弱。精品课程只有通过共享才能提高其作为优质资源的内在价值,但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享效果并不理想,这与课程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共享意识淡薄有关。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是不能进行外网访问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网络教育知识产权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精心准备的课程资源被下载共享后却被他人转为其教学成果,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建设共享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源于担忧精品课程的共享,削弱其物流管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竞争力,因此不愿进行校际间的共享,违背了国家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初衷,也放慢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速度。

2.2注重课程建设,忽视后期共享与维护。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立项与申报成为了部分负责人的关注点与兴奋点,缺乏对精品课程的后期跟踪、监督与完善,并忽视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使用,再加上后期推广力度不够,又造成学生对课程资源知之甚少,鲜有学生会利用《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资源拓宽视野。

2.3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尚未制定出统一标准,高校教师与开发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与理解建设与分类,这就导致了精品课程在版面形式、功能模块设计、开发语言等方面千差万别,不同高校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自成体系、结构各异。同时,《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还要依靠网络平台的支撑,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又出现了各平台间兼容性差、课程资源无法统一管理的问题,这都在客观上阻碍了《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资源的共享与推广。

2.4共享共建缺乏有效管理机制。《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共享、评价、监管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否则会对最终效益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管理。在资源的建设上,缺乏统一建设的标准与模板,不利于资源的检索与使用;在资源的共享上,注重校内使用,忽视校际间共享;在资源的监管上,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监督体系,《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后期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在资源的评价上,重视专家的评价,忽视学生的使用感受与评价。由此可见,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势在必行,否则,《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利用率低、共享度低、持续发展度低的局面无法得到真正的扭转。

3《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体系的构建

在共享理论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只有积极探索有效的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才能有效促进高校数字化资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与合作共赢。本文从建设理念、平台建设、效果评价以及管理模式几个方面构建了《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

3.1树立开放共享理念。首先,《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负责人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加强与校际、企业间优质资源的共享,吸收其他院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其次,依据企业实际岗位所需,开发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采购岗位需求的《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内容,依据企业采购业务流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通过各类实训,有效提升学生对《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基于开发共享理念,对《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内容的构建能够有效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建、共享,使优质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3.2精品课程平台标准化建设。要保障《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强《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其建设的是否实用与科学,会对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过采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实现《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统一开发、统一建设、集中管理的模式,从而促进《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跨平台交流。通过建立统一的开发平台,可扩展的技术构架,标准的建设模版,以解决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格式与结构差异较大的问题。加强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与支持,降低教师在建设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难度,提高建设的效率,使得教师集中精力改进《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等。

平台资源作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载体,其利用率是衡量优质资源共享效果的指标之一,加强《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平台的推广是提高课程使用率的重要手段,具体地推广方法有以下几种途径:(1)通过各种讲座教会学生获取和使用《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资源;(2)在建设《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时,安排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在学生中的快速传播;(3)创建《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交流平台,设置不同版块实现“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交流,譬如师生交流版块中设置学生提问的版块,生生交流版块设置学生交换学习心得的版块;(4)加强校际间的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提高《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

3.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效果的评价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对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效果评价大多数集中在定性分析上,鲜有定量的研究,本文借鉴张敏(2014)提出的基于行为目标导向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效果评价的定量方法,构建了基于行为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学生行为改变情况、资源持续更新与共享的一级指标(见表1)的基础上设立了二级指标,运用李克特式多选项量表法让受访者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享资源进行评价,该方法计算简便,有较强的实用性。

李克特量表是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调查者的态度,对调查者给出的评价结果进行赋值,从而将评价结果量化。其评价的步骤如下:

(1)调查问卷的发放。针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开放的对象如高校在校学生、教师、专家等发放问卷,问卷采取5等级标度,被调查者分别对表1中的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回收问卷,假设调查问卷最终回收n份。

(2)划分整体满意度区间。根据回收问卷份数计算满意度分值,按照“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等不同满意度划分整体满意度区间,并确定对应区间的满意度分值,处于n×4,n×5为满意,n×3,n×4为较满意,n×2,n×3为一般,n×1,n×2为不太满意,0,n×1为不满意。

(3)将被调查者满意度量化

被调查者整体满意度为:

单项指标满意度为:

式中:S为第t级指标下j选项的满意度分值;S为第t级指标下满意度的加权平均值,为简化计算,采用平均值法设置单项指标权重;n,n,n,n,n分别对应调查项目中受访者选择“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样本数,最终求得被调查者的满意度量化结果。

(4)比较分析。将量化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区间进行分析,了解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在被调查者评价使用过程中处于“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哪个等级,从而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具体建设共享情况有所了解。

在上述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能够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加的科学合理,切合实际,也更加具有说服力。采用自我、专家和学生三合一的方式进行评价。首先,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特色、后期维护等做自评;其次,专家根据课程组提供的自评报告以及对学生、教师和其他社会使用者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对《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建设与共享的质量与效果进行具体的评价,从而激发《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组不断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更新。

3.4构建多层次管理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与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建设规划进行正确的指引,并从建设目标、监测及激励措施等构建多层次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管理模式。首先,在建设《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过程中要与自身的学科发展规划、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等相结合。第二,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要制定针对建设阶段的措施,还要制定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把外部驱动力量逐步转变成为师生的内部需要。第三,对于《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监测一方面从监测形式下功夫,每一年或者半年,由主管部门制定评测内容与指标,指派专家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检查与评审;另一方面从监测内容入手,从受访网站的连通、资源共享程度、资源的更新率以及使用者的评价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监测。最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维护及信息资源的更新,建立起“建设―应用―反馈―建设”的循环机制,形成多层次《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模式。

《采购与供应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享共建的研究,探索《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享共建的管理模式和有效途径,力求给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借鉴,带动相关各项建设与改革,最终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敏.精品课程共享资源评价研究[J].职业教育,2014(1):76-78.

[2]李林,宋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基于某本科高校的调查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3):64

-66.

[3]程时用.高校精品课程共享共建与应用模式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3(5):30-32.

[4]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研究,2012(6):80-85.

[5]张涛.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37-39.

[6]李海萍,龚晓群.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42-144.

[7]陈红兵,张金桐,刘涌洲,等.精品课程建设中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4-177.

[8]杨竣辉,吴阔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2):41-43.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3

[关键词]采购管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项目化教学

一、引言

采购管理实务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育领域和企业界都将其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瓶颈。一方面,课程实践多偏重案例分析,实践环节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大多数院校该课程是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或是通过购买相应的仿真软件,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有的是通过相应模块平台模拟操作。但这些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并不能真正启发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加之故有的实践方法与未来真实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差别,为了实践成绩而实践的意识在学生中越来越普遍,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收获。另一方面,由于牵涉到大量的商业机密,虽然学生有机会到校内外公司实训,但极少有公司愿意安排其参与采购业务中关键环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理论知识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往往被忽略,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十分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偏低,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

二、课程实践环节具体实施方法

本文在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时,注重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目标的要求,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班级采购实验机制,对该门课程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一步增强了创新思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组织时,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项目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评价,所涉及的项目及任务如表1所示.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率先试行实施,以班级为单位建立采购组织机构,并为班级采购组织建章立制,结合采购课程理论教学,动员参与采购实践实训的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由班级的每一名学生提出采购需求,提报采购需求计划,将需求计划汇总到班级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岗位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进行集中采购。分组建立分权分段实施的采购流程,完成实训报告。一次采购活动完成后,牵头各岗位从业人员进行总结,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并对本次采购活动进行绩效评估,提出采购建议,与物资采购计划、采购发票附明细等一起作为实训报告存档。之后进行轮岗,开始新一轮的采购。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生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三、课程实践环节中的问题与效果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了全员参与,实践环节面向全体物流专业学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有学生在项目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岗位。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性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将采购权集中到班级。由各位学生提出采购需求,汇总筛选之后,对于确定下来列入采购清单的物资,引导学生实施集中采购并对采购过程实行严格的考核。其次,在实施班级集中采购一段时间后,还要组建多个班级、多个专业形成更大规模的集中采购组织,形成多级别的集中采购体制。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采购方案,优选供应商,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采购价格,最终达成降低采购成本的目标。通过真实的采购业务操作,营造出浓厚的物流专业学习创业氛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践中锻炼,实现“教学相长”。在实施过程中,从研究“现代物流”的本质出发,实现了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初步改革,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并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因为采购是整个物流活动的起点,只要采购运作成功,此项目运作一段时间后,库存问题、配送问题、运输问题等物流其他环节的实习机会也会相继出现。因此,采购管理的实践教学也为仓储、配送等物流专业的其他课程带来实践的机会。

四、结论

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面向岗位功能,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本文提出的采购管理实务实践环节的改革,以实际任务和项目来组织教学,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学体系的建立,以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托平台,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目标,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重新梳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方法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对物流专业其它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军.采购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3-5.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2-15.

[3]李智忠.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7):93-94.

[4]宋璐君,彭晓斌.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2):155-156.

[5]赵毅.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若干思考———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5(12):59-61.

[6]齐恒.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模块化教学分析与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123-124.

[7]李散绵.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7(3):138-140.

[8]王皓.应用型本科高校《采购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83-184.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4

[关键词]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152-02

一、课程设计思路

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为典型目标设计工作任务,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

(一)市场需求研究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44号),将海南定位为“现代热带农业基地”;2010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现代物流业被确定为海南省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将现代物流业和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确定为重点扶持产业,这给海南农产品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政策支持,从而加大了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在物流管理专业(热带农产品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研究相关物流企业,确定了物流公司岗位分布,明确了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培养的技能方向。根据该课程的知识目标要求,其所培养的岗位包括采购经理、采购主管、采购员等。

二、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

(一)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热带农产品采购与管理理论知识,注重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学及相关企业实训,培养采购与供应管理职业能力和管理技能。

(二)课程内容

以采购的具体岗位、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下每个任务的设置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并且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实行“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

按示范性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被列为核心重点建设课程,按课程建设的要求,教材选用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

(二)教学建议

1.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际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目前,海南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基本上满足了现场教学的实训项目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需要。这种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重视学校课堂与实习基地的一体化,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方案、物流管理专业(热带农产品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内外物流企业或热带农产品企业有关采购工作的经典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项目驱动法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准备一个或多个项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工程的研发过程为引导,采用小组方式与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开展实践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互评、教师点评。

例如在讲解供应商管理时,给学生布置热带农产品供应商管理实训项目。安排6~8名学生为一组,假设学生是某个物流企业的采购员,要采购符合要求的热带农产品。要求各组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也可课外通过打电话、参加展览会议等方式寻找供应商,但成本自负。首先各组搜索热带农产品的供应商,然后按自己的判断初选出5家供应商。对其供应价格、商品品质、运输方式、售后服务等项目进行考核,统计得分情况,按分数段进行供应商评级。根据得分情况及学过的采购知识,作出选择决策。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本组实训任务解决的思路、步骤和结果,还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答其他组提出来的问题,以答辩的形式进行多组交流,在辩论中教师应及时进行纠错和引导。最后教师对各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及总结。通过实训项目的训练,学生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和所学采购知识完成“搜集供应商信息”和“选择供应商”两个环节,选择出合适的供应商。

(3)调研法

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调研了解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

在调研期间教师将全程跟进整个工作或活动,对调研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知识,随时进行补充讲解、指导和消化。在调研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调研报告进行现场讲解。这种以“学生为行动主体”的方法,明确了“学重于教”,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者与协调人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学,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实现由“职业技能向职业资格以及职业能力”的跨越。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首先应该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一方面,利用假期安排专职教师到有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要求专职教师收集企业实际的采购业务流程、实际操作案例等,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专家拥有大量的实操经验,有生动的企业采购实践案例,能接触到采购活动管理的前沿问题,充分利用这些外脑,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新鲜信息,还能对专业教师培养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明确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及方法,特别是过程评估中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部分。在期末考核中,卷面试题应改变传统的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的模式,增加实际采购中常见的问题及案例分析题,除了考查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之外,主要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实训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卷面成绩×50%。平时成绩由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实训等内容构成。既避免了学生临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场作弊等行为,又能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3.对在学习和实训中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在该课程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以具体实训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头脑风暴法”等共同完成实训项目。而为了保证理论教学效果和实训课程的顺利实施,要求每堂课都有任务计划书,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和考核标准。考虑到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现实问题,对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表现突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以便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标准开发的内容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均与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密切联系,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热带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5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企业专家访谈,深入分析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制造企业、服务企业等不同行业采购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和学习内容,编制课程标准,形成课程体系,体现从采购工作实际中来,到采购工作实际中去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设计的实施

(一)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设计课程

在课程开发之前,对各类用人单位的采购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同时也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等需求进行调研和整理,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组织有企业、事业、政府机关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理事会,举办课程开发研讨会,明确采购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采购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再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对采购管理的能力要求,选择知识技能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采购业务处理课程的学习情境,确定课程体系。

(二)以不同组织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对毕业生的去向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我们发现,毕业生中一部分通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进入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一部分进入制造企业、一部分进入商业等服务企业、一部分进入物流企业。为此,课程设计依据系统论、比较论和生成论的创新思想,遵循学生的职业认知和成长规律,设计三个学习情境,包括制造类企业采购、商业服务类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每个学习情境都附以真实项目或企业典型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逐步掌握采购工作过程,通过不同组织的比较学习,掌握采购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系统解决采购问题的素养。

(三)根据不同组织不同特征,设计课程结构

不同组织的采购业务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和采购规律,面临不同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不同组织采购的行业特点与趋势。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实训项目的设计,必须紧贴不同行业实际运作规律,从实践中提炼出真实的采购学习项目,准确定位课程技能点对学生未来就业后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四)分析采购岗位典型技能,设计学习任务

采购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年、季、月度采购计划的编制;询价、寻料、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与供应商谈判、协商与沟通;订购货物,签订合同;货到按合同办理结算等手续;对采购业务进行绩效考核等。课程在确立制造类企业、商业服务类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3种组织采购业务处理的3个学习情境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不同组织采购业务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采购工作流程特点,并结合每种组织采购业务的特点和工作流程,确立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五)利用实训设施,开展仿真教学课程利用物流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用友eRp系统操作实训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室和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与企业采购业务处理工作要求一致,实训实习内容与组织采购管理

岗位任务相同,做到课堂教学环境仿真化,组织岗位环境教学化,使学生处于仿真和真实的职场情境中训练与学习,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采购业务流程按照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缺乏系统思考。开展仿真教学以后,选取一个组织的真实采购项目,通过采购项目的不同环节的具体操作,将企业采购全过程系统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如身临实“境”,并通过eRp系统的核算,真正体会采购业务的全过程及其对组织运营的影响,树立现代采购观念。课程从一开始的供应链管理到采购管理再到现在的采购业务处理,经历了从注重理论教学到注重实际技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课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理论课的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将原来的理论部分融合到三个学习情境之中,或者融合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之中,分解到具体的实践课程之中,体现以学生学会“做事”为主,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

(六)课程评价模式立体化

实施多元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时空的立体化过程评价体系。根据采购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目标,确定考核目标和考核体系。评价主体有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方式注重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考核,评价过程贯穿整个学习期间,以工作过程(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等为过程考核的重点,结合期终结果考核,确定最终评定成绩。

三、结束语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6

关键词:采购管理;教学改革;采购经营沙盘

一、背景

采购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对采购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采购管理》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一门核心课程,它围绕采购管理工作流程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采购组织设计、采购需求分析、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供应商选择与评估、采购方式确定、采购商务谈判、采购合同签订、采购绩效评估等模块。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采购管理的理论知识,更以培养学生能从事商品采购管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二、采购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很多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基于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笔者认为这些教学设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上述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教学设计应有效果,学生也无法真正从教学设计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由于采购涉及企业商业机密,要获得真实的案例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对案例背景资料有距离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其次,由于与采购管理课程相配套的软硬件资源不足,目前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计中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体,实验教学缺乏,学生无法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不能切身体会采购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也无法体会采购对企业整体运营的影响。再者,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遵循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在具体活动和工作任务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素养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

三、采购经营沙盘在采购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采购经营沙盘的设计思路

采购经营沙盘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商品采购交易平台,它把采购管理工作流程清晰展示在模拟沙盘上,把枯燥抽象的管理理论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沙盘,每组同学分别完成采购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两个角色的企业模拟经营。通过采购经营沙盘,学生可以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掌握采购管理的关键理论,体会商业博弈和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还可以在沙盘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强化团队协作,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采购经营沙盘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

采购经营沙盘将采购管理工作流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沙盘的操作流程,将采购管理的理论知识穿插讲授。采购经营沙盘流程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采购需求分析。采购企业根据获取的市场订单,进行订单汇总、合并和优先排序,结合产品的库存情况,物资消耗定额、物料清单,利用mRp理论知识,对产品和所需原材料的需求进行核算。(2)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为配合企业的销售和生产,对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和时间制定详实的采购计划,同时,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制订采购预算,作为采购成本控制的依据。(3)采购方式确定。利用系统提供的招投标采购、询价采购、议价采购、公开市场采购、反向拍卖这五种采购方式获取物资。比较不同方式获取的物资价格,掌握每种采购方式的特点、适用条件、操作流程。(4)采购洽商。编制供应商评估标准,完成供应商选择决策;进行采购商务谈判,模拟企业谈判博弈过程,掌握谈判要点,刺探同行商情,争取获得最低的采购价格;掌握采购合同基本格式和主要条款,起草、修改和签订采购合同。(5)采购合同履行。定期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跟踪订单的执行过程,完成采购物资的验收入库和财务结算。(6)采购绩效管理。根据沙盘的运营结果,进行采购成本分析,考评采购计划和采购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总结采购管理工作得失。(7)全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利用采购模拟沙盘的平台,学生还可以学习与企业不同部门间和外部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商务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体会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对企业成功运作的重要性。

四、采购经营沙盘在教学改革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与做并重,理论与实操结合

采购经营沙盘提供了很好的实操平台,但从上述可以看出,采购经营沙盘的模拟必须以掌握采购理论知识为基础,离开理论知识积淀的实操就是无本之木。如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mRp知识就是根基,因此,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结合沙盘操作流程分阶段进行理论讲授,实操与理论穿行;也可以先进行理论学习,再集中沙盘操作,但在课时分配上,要保证理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40%,这样学生才能驾驭理论知识,做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沙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学习,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在实践中掌握采购经营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对操作过程进行点评,还要引导学生面对采购经营困难时能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总结经营得失,达到学生真正获得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

3.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沙盘教学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沙盘模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短板。如学生利用沙盘模拟掌握了线上采购的方法,而对商务谈判技巧和商务礼仪的学习,系统却无法提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沙盘教学,取长补短,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效果。如结合身边的采购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设计谈判背景资料,让学生在面对面商务谈判中,运用谈判技巧,实现谈判目标,学习商务礼仪;开展班级辩论会,如“企业在商品采购时成本越低越好”等,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采购管理对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

4.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采购经营沙盘将理论知识通过实操体现,因此,沙盘的运营状况既能很好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进行动态跟踪考评。通过设计合理的考核体系,知识与能力评价并重,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的全面衡量。总之,采购经营沙盘在采购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采购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难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难的问题,更多的是让这门课教学生动性增强,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培养岗位职业技能和素养,增强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晓丹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采购管理课程开发[J].广州职业教学论坛,2013(2).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7

我国关于aBet的认证,是以备忘录的形式存在的,是一种双向认可的中间步骤。共有十个国家的相关组织是以这样形式进行的,我国的相关组织机构是中国科技协会。虽然我国现在还不能成为和美国一样的互相承认aBet鉴定结果的国家,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必然会加入到与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相互认定的鉴定阶段。目前,有12个国家实现了与美国互相承认鉴定结果,这是我国aBet认证发展的方向。aBet学科评审鉴定的理念是证明该学科是否能够达到满足社会需要、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共有9个标准和一个附加标准。9个标准分别为:学生、学科教育目标、学科结果、持续改进、课程设计、师资力量、条件设施、各方支持、学科标准。附加标准为:课程规划、师资简历、实验室及设备、院校概况等内容。这些标准评定的结果就是学科教育目标是否合理、学科教育过程是否科学、学科教育结果是否有效。所以,基于aBet认证的角度来思考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思考学科的建设、目标的设定和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考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面向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掌握工业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较快适应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工艺管理与技术支持、生产过程质量监督、生产计划调度管理、采购与物资管理等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供应链和物资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等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可以依照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首先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工业工程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根据岗位的职业特点分析出其所应当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得出具体的专业能力。根据专业能力的具体指标,归纳出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刚刚走向工作岗位后,主要担任的职业岗位有:工业工程师、质量技术监督员、生产计划调度员、采购与物资管理员。工业工程师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工作规划设计与实施、研究工作方法、设计与改进运营程序、设计与改进操作方法、现场布置、分析工作定额、成本核算等。质量技术监督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质量监督检查、产品、体系认证、生产许可证认证、调节质量纠纷、质量事故调查分析、制定质量技术法规、监督质量技术法规、实施质量技术法规等。生产计划调度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是:编制生产计划、调整更新生产计划、控制订单、跟进生产进度、协调生产问题、保证生产进行、评估生产能力、编制相关报告、报表等。采购与物资管理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认定供方资格、建立采购供应体系、价格信息收集、价格和质量管理、保证采购物资质量、提高采购供应效率、控制采购成本、制订物资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库存、提供物资保障等。

这四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具体包括:生产过程的规划、管理与改进;产品质量的控制、检验和分析;生产计划的编制、调整与协调;生产现场的规划与设计;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管理、建立与维护。通过对这5个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得到所需的具体能力指标。生产过程规划、管理与改进的职业能力指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能力;工程项目、工艺过程的研究与规划能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评估与实施能力;工作定额标准、劳动定额标准的分析、测定、改进、制定与评价能力;组织结构的设计、工作职能分析和岗位职务的设计与评价能力等。产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分析的职业能力指标为:质量与可靠性的规划与管理能力;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能力;行业或企业标准的研究与实施能力;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教育能力;质量与可靠性检验能力;质量与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建立和健全质量工作需要的各项标准与制度能力;明确质量检验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指导检验人员实施检验能力;处理用户产品质量投诉、采购原材料质量问题能力;对质量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的能力;做好产品检验记录和标识,组织建立产品质量管理档案能力;针对质量薄弱环节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能力。生产计划编制、调整与协调的职业能力指标为:编制年度、季度、月份生产作业计划能力;生产计划制定与实施控制能力;现场调度与协调生产作业和跨作业区作业能力;协调技术、物料、设备、安全等保障生产的相关事宜能力;评估生产能力,编制相关报告,并提出解决意见的能力。生产现场的规划与设计的职业能力指标为:工程项目的选址与设计能力;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改造能力;选择合适的作业方法或对现有作业方法提出改进意见能力;工艺程序、流程程序、布置路径分析能力;设施规划能力;设施选址及其评价能力;设施布置规划与物流分析能力仓库规划能力。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体系管理、建立与维护的职业能力指标为:制定和完善公司采购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能力;采购合同及相关资料管理能力;联系协调物料接收及物料检验工作能力;了解采购原材料、设备、日常用品的功能和价格能力;供应商开发及供应商关系维护能力;组织收集、整理供应市场信息,建立与完善供应商档案能力;采购物资市场价格信息收集与价格趋势分析能力。

3结语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8

[关键词]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采购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68-03

1什么是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

1.1什么是能力本位课程

能力是指个体在工作、生活及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价值的行为总和,它可以有强弱和大小之分。这些行为的形成,与教育中的课程教学紧密相关。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因此能力本位课程其在设计思路上就考虑到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课程设计一般是经过分析职业能力形成能力目标,再将能力目标的实现转化为课程项目,在项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课程结构就要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能力单元或能力要素来开发学习模块,设计课程项目,编制项目的训练内容,其最终课程目标是指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能力本位课程有三个特点:第一,学生是能力本位课程教学的中心。因为课程设计项目是指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技能,而不是教师有意呈现的。这种课程中心的转移必然导致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权威者的角色功能削弱。在能力本位教育体系中,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实践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第二,能力本位课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学习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理论知识不再作为达到目标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完成反映达到相应能力标准的任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第三,能力本位课程承认学习者所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无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均为课程应有之义。最体现这一点的是认可学习者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能力。

1.2什么是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

依据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设计课程,以一门或多门课程支撑一项或多项能力的培养。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按照“定位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系统设计支撑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课程”的程序,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系统科学的选择解决某一专业方面实际问题,并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与目标,在校期间往往无法有机会进行学习。我校在前两年每个学期最后两周开展课程综合实践,前两期以调研类项目为主,后两期结合专业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这样就为毕业综合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见表1)

表1“工学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后两周课程综合实训)寒假第二学期(后两周课程综合实训)暑假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后两周课程综合实训)寒假第二学期(后两周课程综合实训)暑假

第三学年后半学期(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寒假毕业顶岗实习就业

系统化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流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以便于使用的活动。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是由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体系,它是我校在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基础上创新性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内容递进性。课程专项实践大多是仿真性项目,学习掌握的某一方面知识与技能,课程综合实践掌握的几个方面知识、技能与素质结合,毕业综合实践是多方面知识、技能与素质综合。项目内容具有递进性,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二,方法多样性。大多数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以及毕业综合实践项目来自于企业真实项目,在开展这两个项目过程中,除了课程常用教学方法外,还用到调研法、访谈法、实战法等。第三,时间有序性。课程专项实践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程综合实践安排在每个学期课程学习完成后最后两周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2为什么要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能力本位改革

2.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组织教学,课程教学尚未摆脱学科体系教学的困境,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没味,到最后什么都不会。虽然许多教师也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但是,让每一位教师能够系统地掌握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课程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需要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研讨,将岗位或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支撑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2“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在于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这一过程是课程动态的一面。课程目标的达成越来越依赖于学习者主体的个人参与和积极行动,更加关注作为发展主体的个人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课程的建构更好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特点,成为课程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构建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中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上创造学生参与的条件,体现学生参与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

2.3校企合作办学的必然趋势

由于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能力,难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及专利,高职院校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和方法,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企业无利可图、缺乏主动性,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由于高校与企业追求目标不一致也不尽如人意。课程的开发、教学实施与评价等都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趋势。我校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以及毕业综合实践项目大都来自于企业真实项目,必须由学校与企业“双导师”来担任完成,通过项目这个载体使得高校教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与企业开发产品、优化工艺流程等实际需求有效结合起来。

3《采购实务》课程进行系统化能力本位改革方案

我校依托强大产业背景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把课内教学(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与课余拓展(创业、创新和文化素质拓展)利用“三三”平台有机结合起来[1],使得“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真正的落实。《采购实务》课程基于上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能力本位改革,本文围绕课内教学开展系统化能力本位改革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供大家探讨。

人才培养系统项目化实践框架

3.1课程专项实践

各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掌握本课程专门知识与专项基本技能为目标的分项实践我们称之为课程专项实践。专项实践项目一般是综合实践项目的基础性或构成性项目,也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线。所以《采购实务》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开设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依据能力本位课程要求设计了采购职业岗位的应知应会。其中应知部分设计了九个项目,包括采购组织设计、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供应商管理、采购业务操作、采购谈判与合同订立、招投标采购、采购控制与监管、采购绩效评估及采购业务综合实训等内容。其中应会部分设计了六个项目,有制订采购计划、供应商调研与管理、模拟采购谈判、编制采购合同、招投标采购、采购业务综合实训等项目。通过行动导向法的学习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既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提升,又使高职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高职教育“双赢”的目的。

3.2课程综合实践

所谓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就业或创业对应的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目标要求,运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的联合指导下,系统科学地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并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与目标,最后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对项目及完成结果联合作出评价的系统实践教学过程。它包括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和毕业综合实践项目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是指在每个学期教学内容结束后再综合所学各课程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它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所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应用,又可以为毕业综合实践积累经验。

系统化能力本位的《采购实务》课程教学由综合素质、采购职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构成。采购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下面以《采购实务》为例设计“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体系与核心课程体系框架”(表2)。

3.3毕业综合实践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采购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36-03

一、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位于美国佐治亚州首府的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是佐治亚州职业教育系统联盟(tCSG)中的23所社区学院之一,是一所公立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学院行政机构设有人事处、教务处、宣传处、学工处、对外交流处、继教院等,拥有人文科学系、工业运输技术系、商业与公共服务系和健康与公共服务技术系,设有100多个专业,通常一门专业的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

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如同美国大多数社区学院一样,设置了多种学制,分别为:1aSSoCiateDDeGRee―副学士学位,学制一般为2年,学生修满相应的学分,取得副学士学位证书,相当我国的大专文凭。此外,在美国社区学院所修学分与普通本科大学实现了学分互认,便于学生转学。2DipLoma―文凭教育。学制一般为1―2年,学生修满学分后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但不能获取学位,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就业。3CeRtiFiCation―从业执照教育。这种情况是学生在社区学院进行时间不等的短期学习,也修有学分,但只可以获得相应的从业执照,其学习目的是为获取就业岗位。

本文以该校采购专业为例,介绍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该专业副学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基础课分为语言与交流、行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和数学三部分,共15学分,占总学分的1/4左右;专业课程共11门,共34学分,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大部分课程均为45学时、3学分;选修课程有7门,共有9―11学分,占总学分的1/6左右。

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与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模块分为通识通修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项能力课程、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其他环节五个模块。

1通识通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职场交流技巧和军事理论等,共17门课程,51学分。

2技术平台课程。包括现代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服务营销、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法律法规、物流技术实训、物流业务运作综合实训等,共17门课程,395学分。

3专项能力课程。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采购过程与合同管理、采购战术与运营、采购绩效测量与商业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综合实训、采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等,共10门课程,485学分。

4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其他环节。包括7门选修课程和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共8学分。

三、两校课程设置的异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均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基础课程侧重人文和自然科学,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技能,而选修课程则注重学生后续发展空间的提升。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但不同之处也较为明显。

1学制不同,课程数量和课时有所差别。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都是三年的学习时间,比美国社区学院的学习时间多一年,所以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都较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时总数约为2500学时,课程门数为50门,150学分。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时总数约为1000学时,课程门数为23门,60学分。

2基础课程设置不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基础课程共5门,15学分,所占比例为1/4,可见虽然课程门数较大,但学分比例并不低。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基础课程有17门,51学分,所占比例为1/3。基础课程不仅涵盖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还包含政治理论、军事理论、体育、劳动周等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国的办学体制不同,所招收的生源情况也不同,使得两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美国社区学院侧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但并不忽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

3专业课程设置差别较大。(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门数都多,多达27门,每门课主要以32或48学时为主;而对方只有11门,每门课普遍以45课时为主,个别课程为75课时或90课时。(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为数不少的实训课程,而对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没有单独的实训课程,实训包含在理论课时中。可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门类更多,涉及面更广,但每门课的授课时长较短。

此外,由于佐治亚州职业教育系统联盟(tCSG)每月都会根据需要对联盟内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更新,以此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内容的选定较于我校调整更快。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低于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比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专业选修课程总学分只有8分,比例约占5%,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选修课程所占比例高达17%。可见,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注重选修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生今后发展空间的提升。由于美国社区的学生在取得副学士学位之后,可以申请去普通大学授受本科教育,继续后两年的本科教育并获得本科文凭,即“2+2”模块,所以美国社区学院副学士学位的课程开设也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尽管我国高等职业学院也存在各种类型的专科教育和普通大学本科教育的衔接,如专接本、专转本、自考等形式,但鲜少做到学分互认,学生在取得专科文凭后,无法自由申请相应的本科专业,只能通过考试才能继续接受大学教育。

四、启示和借鉴

当前,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有着较好的影响,为众多国家所借鉴和效仿,特别是社区学院服务于社区和地方经济所起的作用,以及“2+2”模式(即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相衔接的模式)更令人称赞。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据统计,我国当前职业院校的数量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却没有较大的发挥出来。要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模式,了解和学习社区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常关键。通过前面对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

1职业教育有别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应视学生学习目的而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就业,但还存在一大群学生有着继续升学的愿望,可通过自考、专转本、专接本等途径接受更高的教育。从我校采购专业大量实训课程的开设可知,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减少专业理论课,这给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带来不利影响,使其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在后续的本科教育中学业负担较重。尽管美国社区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社区学院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制(副学士学位、文凭教育和从业执照教育)进行学习。今后,我国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应借鉴社区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2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更贴合于工作实际

当前,我国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以仿真实训室、实训软件以及开办校办工厂等多种模式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工作流程,但学校需要不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购买或开发这些教学场所和设备。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训课程并不单独开设,而是涵盖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大量聘请来自企业的人员,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对外经营(或者对校内师生服务)的真实工作场所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据笔者了解,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全职教师员工有300余人,而兼职教师也有300多人,大量的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联系。我们应借鉴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这一做法,通过大量聘请企业一线人员,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环节提供方便,同时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所需人才来回馈当地企业和社会。

3适当减少课程的门数,提高选修课程所占比例

从目前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数量为23门,还不到我校的一半,每门课的课时相对较平均,一般以45课时较多见,少数课为75课时或90课时。我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基础理论课就多达17门,专业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和专业能力课,共27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却不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正在试点注册入学制度,学生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学校学习成为普遍现象,而门数众多、内容繁杂的课程体系显然不适合,精而少的课程门数才更适用。此外,可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修一部分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技能。

五、结语

课程改革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了解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特色,并从中获得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经验,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58-61.

[2]朱丽丽.浅谈美国社区学院实践课程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29-131.

[3]付万荣、张玉翠.中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6):28-31.

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篇10

创新体制 完善机制

自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以来,绍兴市一直致力于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最初,绍兴市建立了由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管,市政府采购中心负责操作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但是由于两者均设在财政局,“裁判员”与“运动员”不分,影响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采购法》“管采分离”的要求,绍兴市委市政府及时展开调研,结合建设工程、产权交易和土地拍卖等交易活动的现状和特点,作出了包括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在内的一揽子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并于2002年11月份建立了绍兴市招投标中心(现更名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政府采购中心所履行的政府采购操作职能等成建制划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财政部门脱钩。目前,绍兴市形成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委员会办公室现场专业监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购人依法操作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政府采购的“阳光”操作,高效运行。

绍兴市集中采购机构并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体制变化,引起了业界对政府采购体制的思考。从绍兴市的实践来看,在这种全新的体制中,只要政府采购能够正确定位,就能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功能健全的交易大厅、开标室、评标室、监控室和服务设施的建设,绍兴市不断改善政府采购的操作硬件条件;同时注重加大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采购队伍素质,提升政府采购整体工作质量。截至2008年,绍兴市共组织政府采购活动17490次,完成预算金额123.9亿元,合同金额108.4亿元,节约资金5.55亿元,采购规模年均增长57%,资金节约率达12.55%。利用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不仅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采购成本,而且推动了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绿色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等公共政策功能的进一步落实;优化了公共资源配置,有效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益。

绍兴市的体制对于调和目前阶段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冲突是个突破。通过成立一个涵盖政府采购、建设工程等四大类公共资源的有形平台,将监管权协调于统一的机制之下,使《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两部法律、多个部门的作用形成了合力,较为有效地缓解了两法冲突带来的机制缺陷,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建章立制 规范运作

政府采购是依照法定程序和方法进行的采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政府采购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等公共政策功能,卖现政府对经济、社会调控意图的根本保证。绍兴市无论是在改革初期还是在政府采购管理新体制建立和运作过程中,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为确保政府采购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进,绍兴市政府于1999年4月了《绍兴市政府采购暂行办法》;《绍兴市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绍兴市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绍兴市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操作规程》等30余项管理制度也相继制定。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后,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通知》、《关于明确绍兴市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能的通知》、《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招投标中心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2006年初,市政府重新制定并下发了《绍兴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2007年在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完善绍兴市区政府采购工作的意见》。与此同时,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公管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责,修订和重新制定了一系列的政府采购管理、操作制度。构建了一个涵盖政府采购管理、操作、监督多环节、多层面的制度体系,有力促进了绍兴市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

统一平台 强化监管

2007年,绍兴市开发建设了“公共资源交易网络监控系统”,把政府采购、建设工程等纳入其中,通过网络的实时监控、在线管理、全程监督,有效防范腐败的发生,促进廉政建设。

根据绍兴市预防腐败网络平台的建设规划,在制定平台建设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结构方式,形成“四层体系”结构,实现纵向系统构建、横向系统集成的建设框架。其中公共资源交易网络监控系统包括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四个方面。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是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交易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从建设工程的招标申请核准开始,到合同备案告知结束,共设置了14个时限监察点;在招标申请条件等6个环节设置了规范监察点;在投标保证金的收缴环节设置了资金监察点。通过预设的监察点对市招管办及市级9个职能招标办的招投标业务流程进行监控,使招投标管理工作在不改变现有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前提下实现网络化统一办理、统一监控。

解放思想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