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3:28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1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

土壤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土壤的支撑。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不仅导致复垦土壤的质量严重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迫切需要对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过程,土壤中重金属的不同结构形态,以及复垦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并且研究可靠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以评价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为生态体系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1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

据文献资料可知,学者们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者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生态化学过程进行了重点研究,尤其对不同重金属元素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中主要包含汞、铜、锌、铅、镍等元素。专家们还对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最强,对锌和镉的吸附能力最弱,由此得出,在土壤中迁移能力最强的元素是锌和镉。正是由于土壤吸附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同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导致污染链扩大。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生态建设。

除了各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还存大量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主要是由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水以及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秽物形成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具有交互性,他们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通过化学作用过程、微生物过程以及吸附行为表现出来。

2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2.1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会阻碍植物的生长发育,例如将青豆的种子种植在含重金属的土壤上,在重金属浓度较低的区域,幼苗能够正常萌芽,但在重金属浓度高的区域,种子的萌芽率大大降低,有些即使发芽也不能够存活。即表明重金属的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会造成重大影响,严重的话可能对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生态建设计划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2.2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动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动植物修复是指有些植物本身具有吸附重金属的功能,它们能够吸收土壤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是指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可以将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土壤毒素降低,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有效性测试评估

评价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有效性主要有两种测试方法,一种是体外实验,另一种是动物实验。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喂养动物时将它们的食物中添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饲料,观察多大浓度的重金属会对动物造成影响。有研究者对老鼠进行过实验,研究表明含汞浓度过高的土壤对粮食作物有很大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同样会造成巨大威胁,它对人体存在的健康风险评估需要采用人工胃肠液模拟实验,专业术语称之为浸提法。研究者通过对浸提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复垦土壤重金属在消化道中生物可给性的评估,只需将有机酸加入消化液中,在生理学原理上进行浸提法实验即可。

为了研究某污灌区土壤的铜、锌、镉等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形态分布,研究者们采用体外消化法来进行实验,将蚯蚓作为实验素材,从它的肠液中将其体内含有的微量重金属提取出来。之所以选择蚯蚓的肠液,是因为从中提取的重金属比较特别,更符合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的要求。研究者们在后来的实验中也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在重金属生物有效成分的含有量上也不同。

4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中的植物培养法

植物培养法在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采用的是人工控制和人工模拟的方法,对植物进行栽培实验,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植物所吸收的重金属量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有效性体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它其实是生物浸提法,通过实验来探究生态风险与土壤重金属浓度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者以小麦幼苗作为素材进行试验,以此来对制革污泥土壤中铬的化学形态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与植物有效性之间的联系,通过研究发现使用制革污泥后,铬的植物有效性有所提升,铬的有效性含量会随使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用时间越近,则它的有效性含量就更大。

5蚯蚓生态毒理实验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评估中的运用

虽然化学分析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仅采用化学分析法是不全面的,还需要对这种方法进行补充评价。研究者们在经过一系列预实验后决定采用蚯蚓做生物监测的方法来对原有的分析法进行补充,因为蚯蚓浓酶体膜具有稳定性,所以采用它来做生物标示物。

将蚯蚓放在含铅的土壤中,蚯蚓体腔细胞浓酶体的中性红滞留时间与土壤和蚯蚓的接触时间成反比,接触时间越长,中性红的滞留时间就越低,土壤中铅的含量大小变化与中性红的停留时长基本一致。另外,还将蚯蚓毒理学实验运用到对重金属尾矿的研究中,对重金属尾矿进行毒性评估。采用蚯蚓作为生物标示物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6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地理信息系统

6.1地理信息系统的含义

地理信息系统被环境科学领域所广泛应用,它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理的学科和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它能够对重金属属性、土壤环境的要素以及污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6.2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曾在矿区土壤污染指数、重金属含量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面显示出极大的运用价值。由于矿区的开采作业,导致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铅和锌等重金属元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进行检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大量工业区都已经将其运用到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的行列之中,它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以文字和图形结合的方式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表现出来,简化了评估形式。

7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过程比较复杂,在对其的生态风险评估上,对土壤检测的标准比较局限,在实验过程中基本都选择农业用田,具体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也还没有完全成形,这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不利的。

生态环境评估方法上存在很多不足,评价方法中的化学分析法实验测定的生物有效值其实是不准确的,它大于实际生物有效值;植物培养法也存在缺陷,由于它受降雨、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多,会受到环境的限制,导致实验很难控制;tCLp评估法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将生物的有效性反映出来。三种评估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对象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的评估不够系统,为了让评价体系变得更完善,国家应该对受污染的土壤加大管理力度,使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早日建成。我国应加强对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以期提出更完善、更准确、更可靠的评价体系。

8结语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能为建立健康的环境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作用;另一方面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这样对维持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冬寅.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研究[D].长安大学:第四纪地质学,2011.

[2]吴汉福,田玲,吴有刚,等.煤矸石山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8).

[3]黄金,廖照江,杨磊.恩施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和来源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3).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2

关键词:金融生态;生态风险评价;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值分析

abstract:aimedtodeepenthestudyonthefinancialecology,wesetdefinitionoftheregionallyfinancialecologicalriskaccordingtotheecologytheoryaboutecologicalriskassessment(eRa)forthefirsttime,analyzethedistinctionbetweenitandthetraditionalfinancialriskandalsothefinancialecologyassessment,anddiscussitsassessmentprincipleandmethods.withthehopeofdecreaseinitsdescriptiondifficulty,wefurtherestablishthesimplifiedassessmentframeworkandcorrespondingregionallyfinancialecologicalriskassessmentindicesandemployadvancedemergyanalysistheoryfromtheecologytodepicttotaldevelopmentqualityoftheregionallyfinancialecologyandtoboostitsapplicationinthefinancialpractice.

Keywords:financialecology,ecologicalriskassessment(eRa),theregionallyfinancialecologicalrisk,assessmentindices,emergy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18-05

开展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是对区域金融生态乃至金融生态的深化研究,是金融生态观念在金融发展实践应用层面的必然要求。解决了金融生态风险评价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如何理解、使用和评价金融生态思维模式与管理模式。本文提出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概念,并借助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Riskassessment,eRa)理论,通过对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界定,探讨其评价方法。

一、文献综述

从白钦先2001年首先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到周小川2004年提出“金融生态”,国内金融理论界和金融实业界普遍开展了金融生态本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以金融生态为理念的金融发展模式。其中,徐诺金(2005),苏宁(2005),林永军(2005),谢太峰(2006),曾建中(2007)等分别多角度阐述了独到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认为,金融生态是影响金融发展的、由金融内外环境共同构成又相互作用、具有生态特征(依存性、竞争性、进化性、动态平衡性)的大金融环境,从而形成了金融生态的广义概念。

不难发现,金融生态具有宏观层面的涵义,有利于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整体进步以及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毕竟各地区、各领域发展千差万别,这时,如果笼统提及金融生态,难免空洞、缺乏可操作性。为此,区域金融生态概念应运而生,它在继承金融生态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突出了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张智峰、陈鑫(2005)阐述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证明金融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环境金融的协调发展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汪祖杰、吴江区(2006)提出了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方法。刘煜辉(2007),李扬、王国刚、刘煜辉(2005)等根据城市的经济基础、企业诚信、金融发展、司法环境、政府诚信、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诚信文化、中介服务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构成一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这些方面为投入,以城市金融生态现实表征为产出,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得到了对5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6)等也各自根据特定区域的实际提出了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法。

然而,还要看到,与金融生态有关的风险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还没有进入人们研究的重点范围,它和传统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有何联系,以及如何评价,相应的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将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界定

(一)区域生态风险及其评估

1.生态风险(ecologicalRisk,eR)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二十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JoshuaLipton等提出了一套规范化的生态评估框架,被普遍接受。因为它把生态风险的最终受体不仅定义为人类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风险级联)。

同样,可比照生态风险与生态风险评估的定义来描述区域生态风险与区域生态风险评估,只不过要注意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等都在区域内具有空间异质性(即参与评价的风险源和其危害的作用结果在区域内的不同地点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比一般生态风险评价更复杂。

2.生态风险评估(ecologicalRiskassessment,eRa)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美国环保局(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

根据生态学对生态风险的界定,可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定义如下: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是考虑区域范围内,由于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而导致的金融生态平衡被破坏所带来的金融机构、金融头寸的损失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环境的恶性变化。它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有着联系和区别。

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相比有如下共同特征:

1.不确定性,即人们事先难以准确预料危害性事件是否会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和范围,最多具有这些事件先前发生的概率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去推断和预测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风险类型和大小。

2.危害性,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所关注的事件是灾害性事件,而危害性是指这些事件发生后的作用效果对风险承受者(这里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具有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将有可能导致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内个体多样性的减少、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及其机制的改变等。

3.客观性,即区域金融生态系统不是封闭的和静止不变的,它必然会受诸多具有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因素的影响,也就必然存在风险。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独特性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与传统意义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不同点。金融风险只强调某个金融机构或某个金融头寸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生态风险则通盘考虑了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危害或损失的衡量。具体体现为:

首先,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强调区域金融生态平衡被破坏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宽泛的,既包括金融机构的运营安全甚至区域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金融头寸的损失,又包括与金融生态平衡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金融环境的恶性变化,如信用环境恶化、金融法律制度弱化、金融市场体制和机制出现短期不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由此表现出来的非良性变化,等等。总之,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相比,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既考虑了可直接货币化的价值损失,又考虑了与金融生态平衡相关的一切方面。这就要求理解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既要了解通常“风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又要了解其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性,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具有危害和不确定性事件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分析和表征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时应体现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变化和功能移位。

这一点与通常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评价不同。在经济学意义上,通常将风险用经济损失来表示,但针对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所作的风险评价是不可以将风险值用简单的物质或经济损失来表示的。由于金融环境的恶化而带来了具有某种功能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甚至是社会信用水平的缺失,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因此,分析和表征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一定要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以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变化为主要依据。这也就决定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不可能完全实现定量化分析。

其次,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发生的因素即风险源来自与外部和内部,或者兼而有之。外部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法律法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力等方面的变化,内部因素主要有金融体系突发事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自身变化等。

最后,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受体即风险承受者不一定是区域内的金融体系。比如,由于区域内信用环境恶化,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多,进而又影响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显然,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金融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从风险衡量和控制角度来看,存在系统筹划和优化问题,即为了降低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总量,要在系统内部之间进行收益和损失的权衡,所以,借助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如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金融生态的系统论方法,并可进一步利用生态学处理生态风险时的线性规划。

(四)同金融生态评价的比较

现有金融生态评价大多数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研究金融生态的结构与质量,得到的结论主要体现为表征金融生态质量的系数或分值,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层级评价,从而判断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只是定性分析,并没有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风险值或者损失。而在这里提出的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是一个定量指标,是从价值角度来考虑的。它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区域金融生态价值损失的思路和估计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

(一)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原则

由于同传统金融风险相比,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度量范围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动。概括起来,这些变动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强调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金融生态涉及金融运营的内外各方面,单纯用数据是不能直接和完全来描述这些方面的变化的。比如,不像经济总量可用数据直观表示那样,金融生态的内部调节机制、外部适应机制等质量就不能完全靠数据来表示其好坏的程度。

2.除了继续使用概率论、随机过程等描述方法外,还要借助于其它技术和方法来完善。在衡量传统金融风险时,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较好地描述了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过程,但从金融生态的复杂性来看,仍需要其它学科知识来补充和完善。这时,系统论可以很好地揭示金融生态内部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与联系,从而从深层次衡量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优劣和价值损益;规划理论则在要求金融生态系统、某子系统、某组分满足一定约束的情况下,寻求达到金融生态发展的最优目标,充分体现出运筹学的优势。

3.考虑到在区域尺度内,金融生态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具有空间异质性,因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评价的难度。这时,应该采取一定方法来克服这种复杂性。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

可参照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论基础,对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进行相应的刻画。

一般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基于风险度量的基本公式:

(1)式中,R为灾难或事故的风险,p为灾难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为灾难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灾害或事故x,它的风险可以表示为:

对于一组灾害或事故,风险可表示为:

在有些情况下,灾害或事故可能被认为是连续的作用,它的概率和影响都随x而变化,则这种风险是一种积分形式,可表示为:

在(2)―(4)式中,x为一定类型的灾害或事故,p(x)为灾害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x)为灾害或事故造成的损失。

在这里,考虑到区域金融生态的结构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需要对公式(4)进行修正,以使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能够充分反映这些特性,这时有:

(5)式中,系数表示区域金融生态的结构复杂性,显然,不会小于1,具体取值情况可依据实践经验决定,这时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资料,掌握各种干扰对风险受体的作用机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同时,也要考虑综合效应,即不同的干扰及其影响之间的相关性,有时这些干扰及其影响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关系,或者相互抵消,或者相互增强;表示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其取值应具体分析所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结构及其特殊性,依对风险的抗冲击强度而定。一般来讲,若某地区对风险的抗冲击强度越大,则取值就越小。

就理论而言,利用公式(5)就可较完整地刻画和衡量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大小。但是,也要注意到,在公式(5)中,往往不知道未来将有多少金融灾害或事故发生,并且,其发生的概率也不容易确定,因此,直接利用公式(5)计算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就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前景不明朗、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等情况下。

鉴于此,需要简化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便降低评价难度。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简化框架―指标体系

主要从区域金融生态的构成角度来分析,并针对金融体系内部风险、金融体系与外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金融体系内部风险评价指标。可参照传统金融风险的衡量方法,采用波动率、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VaR(ValueatRisk)等分析某个金融头寸或某个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并且这几种衡量方法各自存在发挥优势的场合。如,VaR的出现不仅被各种金融机构总裁、公司财务主管和基金经理们广泛地应用,而且,来自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也促使VaR得到更进一步地推广。

2.金融体系与外部相互作用关系―均衡发展状态的风险评价指标。由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各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影响,而且来自外部诸如社会、经济及其部门(政府、企业、个人)等其它方面的变化也将十分重要地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这也是金融生态的本质要求。

对于这部分评价指标,应着重体现金融体系与外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均衡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反映这种变化的程度和状态。可用以参考的指标应选择相互关系、依存度与和谐性、稳定性、适应性等两方面的可量化或可定性分析的指标,以及相应的评判原则和方法。甚至,还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连接函数(copula)技术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变化形态。

3.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的风险评价指标。可借助于生态学中的能值分析理论。能值(emergy)是研究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的重要目标函数,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价值过程的分析,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上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生态系统功能,两者的互补关系受到了生态学家的关注,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

能值分析法认为,地球上的各种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能,任何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太阳能,因此可将一个区域(如国家、地区、企业等)内不同种类、不同量纲的资源统一转换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分析。这需要以太阳能值转换率为中介,计算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值及总能值。计算公式为:

(6)式中,、分别为第i种资源的总能量和能值,为第i种资源的太阳能值转换率(以单位资源的能量中所含的太阳能值确定),为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总能值。

基于上面能值分析理论,金融生态的能值分析就是以能值为基准,把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分析系统中各种金融生态流(能物流、货币流、信息流等),得出一系列能值综合指标(emergyindices),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那么,进一步基于金融生态系统能值的变化(如波动率),可设计出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的风险评价指标。

四、结论

本文借鉴生态学关于生态风险的评价理论,提出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定义,探讨了评价原则和方法,并建立了简化的评价框架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利用生态学前沿研究成果―能值分析理论,评估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方法主要侧重基于价值损失的定量分析,并同传统的金融风险概念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方法存在着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方法仍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如基于自然学和经济学的实质区别,以能值分析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在完善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能值理论和各种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能值计算技术方面下功夫。尽管如此,该方法的提出仍具有理论意义,并且上述问题的突破性解决,将进一步促进该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并将成为下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周小川.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07.

[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4]苏宁.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J].金融信息参考,2005,(10).

[5]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6]谢太峰.关于金融生态内涵与评价标准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

[7]曾建中.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其假设条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8]张智峰,陈鑫.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9]汪祖杰,吴江.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

[10]刘煜辉.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6―2007)[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11).

[12]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1).

[13]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测评研究――对成都市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测评[J].西南金融,2006,(7).

[14]付在毅,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1,(2).

[15]李国旗,安树青,陈兴龙.生态风险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1999,(4).

[16]travis,C.etal.theemergenceofecologicalriskassessment.Riskanal.,1992,12(2).

[17]伍艳.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性研究[J].海南金融,2007,(4).

[18]胡宝清.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9]nathB,et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m].Beijing:ChineseenvironmentalSciencespublishingHouse,1996.

[20]赖斯等著.环境管理[m].吕永龙主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1]舒建平,应松宝,黄建宏.证券风险度量理论方法的评述[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4).

[22]姜青舫,陈方正.风险度量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3]王爱民,何信.金融风险统计度量标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5,(2).

[24]胡章宏.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与建设[J].财贸经济,1997,(12).

[25]张尧庭.连接函数(copula)技术与金融风险分析[J].统计研究,2002,(4).

[26]odumHt.1986.emergyinecosystems.in:poluinned.ecosystemtheoryandapplication.nowYork:Johnwiley&Sons.337~369.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3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apH;matLaB;GiS;名山县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干预最强烈的生态系统,而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评价是农田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保障手段,能够为农田生态系统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1-2]。本研究利用一系列监测实验仪器与方法在雅安名山县周边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环境监测站,监测水文指标、水化指标、生物结构指标[2]建立数据库,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等模型对农田生态环境安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3-4]。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是四川盆地西南边缘(102°58′~103°23′e29°58′~30°16′n),海拔548~1456m,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4℃,年均降雨量在1200~1700mm。

1.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4]、层次分析法[5]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6],采用matLaB、SpSS软件对测试点的数据进行相应分析。

2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安全评价模型建立

2.1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1)将“名山县农田生态环境安全”设为目标层,水文指标、水化指标、生物结构指标建立为准则层,土壤含水率、大气质量、土壤退化度、水体质量、土壤肥力、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植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9个影响因素设为准则层[7]。2)按Saaty等建议[7],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对重要性进行程度赋值。3)进行一致性的检验,一致性比例为C.R,当C.R

2.2模糊综合评判确定安全等级

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安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步骤如下:

1)确定模糊评判因素集,设模糊评判因素集为U,则U={土壤含水率+大气质量+土壤退化度+水体质量+土壤肥力+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植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字母表示为U={u1+u2・・・+u9};2)确定因素集的权重向量,评判因素集的权重向量w,由2.1得知;3)确定每个因素的评语集,对各因素集中的每个元素按风险度划分成5个等级,安全、良好、敏感、风险、恶劣。则评语集为V={安全、良好、敏感、风险、恶劣};4)获得各个地区模糊矩阵,列出监测点模糊矩阵数据,同理可得其它模糊关系矩阵Ri(i=1,2…20)。5)经过matLaB编程计算,获得归一化后的20个监测地点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安全模糊评判集Yi=w.Ri,利用等级赋值法解模糊[7],即为对该的等级加权求平均值。等级赋值如下:环境安全赋值5、良好赋值4、敏感赋值3、风险赋值2、恶劣赋值1,值赋值矩阵为a=(5,4,3,2,1)。经过计算雅安名山县各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安全等级值为Si=Yiat,得知等级值Si越大则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越安全,反之则越差。

2.3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安全风险

规定风险度为mi,按式mi=5-Si(i=1,2…20)得到各个地区的农田生态环境的风险度值,农田生态环境越好则风险度越小。根据研究地区用GpS定位仪测定的地理坐标,可在arcGiS9.0上生成农田生态系统风险分布图,以例为据,从而判定总体安全风险完成度,根据arcGiS9.0所得分析结果,农田生态环境系统安全风险度达到风险级需要预警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6.55%,风险度为敏感级或敏感级以下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的83.45%。得出结论为,名山县农田生态系统环境总体较好,人类活动干预不明显,但是局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较差。

3结语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克服了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安全影响因素中的水化指标、水文指标和生物结构指标相互之间复杂的影响和安全风险评级具有模糊性概念的问题。

利用matLaB、SpSS和arcGiS等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处理分析,可较为立体、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环境风险状况,为深入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环境预警、应急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01,21(11):1885-1892.

[2]杨曾平,张杨珠.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21(2):137-139.

[3]温冰,康利荥,李建熹.沈阳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C]//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卷),2013:3046-3050.

[4]方丽婷,张俊平,胡月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封开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179.

[5]付爱红,陈亚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9):11-15.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4

关键词:

高速公路;投资风险;动态;度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2303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经历了80年代末到1997年的初步建设阶段,以及199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截止于2012年底,我国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到9.6万公里,超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大国。然而,在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速公路项目中,高收益与高风险两者往往相互共存。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具有长期性和不定性的特点,一些未确定因素、随机因素的大量存在,使得高速公路项目在不同的建设阶段面临不同的风险,并且这些风险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转化,它们将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项目的实施。因此,只有充分认识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的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对项目的投资风险因素进行动态的度量,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率及效益。

1投资风险度量的内容

投资风险度量,是指在识别投资风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定性的估量与定量的评价。投资风险度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确定投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

这是项目投资风险度量最重要的工作,通过主观或客观的方法实现量化的目的。度量结果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对其概率值的确定。概率确定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大量试验,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确定,不依据决策者的意志,这种方法称为客观概率度量法。另一种是人们对根据经验结果所作出的主观判断的度量,称之为主观概率度量法。

1.2分析投资风险因素的风险结果

虽然有些风险它的发生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其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对这类发生概率很小而结果影响严重的风险也需要严格控制,否则这类风险的发生将会给整个项目带来极大的损失。

1.3估计投资风险影响的范围

单个投资风险的发生也可能影响到项目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有的风险,即使它的发生概率和后果影响程度都较低,但一旦发生,将会影响到项目其他方面的许多工作。因此,对这类风险也需要谨慎对待,防止其扰乱整个项目的活动。

1.4推断投资风险发生的时间

即估计分析项目的投资风险可能发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什么阶段和什么时间。越早发生的风险应该优先得到控制,对于其后发生的风险,可以通过监测和观察再做进一步的防控。

2投资风险的度量方法

随着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目前已发展出了一系列的风险度量的应用方法。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调查打分法、层次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敏感性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

调查打分法,又称主观评估法,是一种最简单且易于应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1)辨识建设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列出风险清单;(2)借助专家的经验,对风险清单上的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3)收集各专家对风险的评估意见,结合建设项目整体风险概况,从而确定出主要的风险因素。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灵活的、实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它能将主观和客观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其理论核心是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因素。这些因素按属性不同分为若干组,每个因素又受到一系列子因素的影响。根据项目目标、因素间的支配关系构成一个递阶层级结构。

蒙特卡洛模拟法,又称统计表试验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被试验的目标变量用一个数学模拟模型表示,模型中尽可能的模拟影响该目标变量的主要风险变量。在模拟模型中的每个风险变量的风险结果及其相对应的概率值用一个具体的概率分布来描述。然后利用随机数发生器来产生随机数,再根据这一随机数在各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中取一值。当各风险变量的取值确定后,风险总体效果就可以根据所建立的模拟模型计算得出。

敏感性分析法,主要用于评估确定型风险变量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其敏感程度是指由于特定因素的变化而引起评估目标的变动幅度。如果这一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而不对评估的目标造成变化,则该风险因素可以被认定为是弱敏感因素;反之为强敏感因素。该方法一般在项目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中较为常见。

模糊数学法,是利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模糊现象的科学。该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风险因素集;然后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向量,建立隶属度;最后根据隶属函数对方案各目标的影响因素建立模糊评估矩阵,按照模糊数学的计算方法,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度量投资风险的方法有多种,但这些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建设项目,同样也不是适用于项目的所有阶段。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考虑建设项目的规模、类型、项目的目标等等,采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投资风险度量工作。

3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的动态度量模型

3.1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的动态度量过程模型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动态度量,是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跟踪和阶段性评估为基础,它不仅仅要根据项目预设的控制目标对项目绩效进行实时监控,还需要判断和预测未来的投资风险大小和影响程度。通过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风险的动态的持续性的度量,可以及时的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和防范;另一方面,可以对项目的目标或实施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正,实现高速公路项目实施过程的动态优化,进而有效的保证项目投资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度量主要包括风险估量和风险评价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投资风险估量的主要工作是从定性的角度来确定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分析投资风险的后果、估计其影响范围以及推断投资风险发生的时间。而投资风险评价则是在投资风险识别和估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特性、管理目标,进一步量化各投资风险因素对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进而对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把握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的联系,以此来更好地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进行投资风险的动态管理。

本文借助于美国pmBoK的风险处理框架,以及投资风险度量的内容,构建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的动态度量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投资风险的动态度量过程模型可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动态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前期投资风险评价和项目实施中投资风险评价两阶段。从内容上来看,项目前期的投资风险评价更多的涉及项目的融资结构、规划方案比选等问题;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风险评价则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目标做实时跟踪对比,发现问题和纠偏调整的过程。从实施的过程来看,首先投资者需要根据以往的数据和经验,对整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估量。根据投资风险估量的结果,开展项目前期的投资风险评价,以此来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计划,从而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将各阶段性的成果和环境条件与项目原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是否存在偏差。如果不存在偏差或偏差较小,则按原计划进行项目的实施;如果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则需要对发生偏差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一般发生偏差的投资风险有两类,一类是可控风险,主要来源于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方、运营方实施不力等人为因素。对于这类投资风险因素,可以根据项目的实施现状,来制定相关的纠偏防控措施来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另一类是不可控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目标方案本身的缺陷以及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等。因此投资者需要结合项目的实施前景,对项目目标方案进行一定的修正和调整,再指导项目的实施,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投资风险度量网络系统。

通过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动态度量的过程分析,可以发现投资风险动态度量的最大特点就是对项目全过程投资风险的跟踪与评价。通过在项目前期阶段和实施过程中的投资风险评价,及时纠偏和防控以及对项目目标方案的修正和调整,从而降低和预防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风险的损失,为项目技术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3.2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的动态度量数学模型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度量的目的是分析项目总体投资风险水平,以及解决各投资风险因素的重要度的排序问题,从而可以推断哪些因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控,以及对项目整体的投资风险进行一个估量与评价。综合风险度量方法,以及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指标体系多层次、多因素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进行投资风险度量。

构建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主要步骤如下:

(1)构建层次递阶模型。

如图2所示,在层次模型中,自上而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以及控制层。最高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需要完成的最终目标,为高速公路项目总体投资风险水平;下一层次从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目标角度定义的准则层,为进度风险、质量风险、成本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因素层反映的是参与评估的各种投资风险因素。最后将各投资风险因素归为投资风险控制层,控制层可分为政治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市场风险。

(2)构造判断矩阵。

由于各投资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赋权重值加以反映。完成这一步需要通过专家调查表法收集有关数据。本文采用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详见表1,对因素层间的各投资风险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将思维判断数量化,得出判断矩阵。

(5)计算项目整体投资风险程度。

把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所有阶段的投资风险活动进行以上的分析评估,并把各风险程度统一起来,计算加权平均值,即可得出项目的整体投资风险水平,由此判断高速公路项目的整体投资风险程度。

4结论

本文充分考虑投资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持续性,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动态度量的过程模型和数学模型,突破了以往采用静态分析的方式进行投资风险度量的局限。该模型在明确投资风险度量内容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进行动态的跟踪与分析,能为今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风险应对措施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边际风险;投资收益;投资决策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金融资本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投资或者投入的形式介入或者控制债券、基金、证券等市场,其影响力越来越强。但是,金融资本的投资主体在试图控制或者影响某些经济事件时,它的投资活动同时具有风险的挑战,特别是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以及资本能力的差异性,必然引起投资主体的激烈竞争,也大大提升了风险管理的难度[1,2]。因此分析和管控风险就成为投资主体的首要任务。投资风险管理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讲都极为重要。纵观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理念与策略,不难发现还没有一种万能的路径可以驾驭风险的演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资行为的收益预期总是大于风险预期,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总是非理在关键时候占支配地位。尽管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型的,但往往在发生投资行为时对风险的评估重视程度是不够的,有时甚至用收益预期代替亏损风险分析,特别在证券投资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用投机的理念支配投资的行为,结果显而易见的是亏多赚少。因此,投资风险管理是贯穿投资全过程的核心工作,分析研究判断任何风险信息或者现象是投资成败的关键,尽可能运用各种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评估风险发生发展的可控性,从而驾驭风险,达到投资的收益目的。进行风险分析,就要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对于风险的评估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还是比较多的,有的针对工程管理,有的针对投资管理;有的针对预期,有的针对应急。在这里,均值-方差法、风险因素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控制评价法,以及市盈率市净率法、期权定价法等等[3],都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在现资风险管理中,由于风险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宏观上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变化的影响,微观上受到政策、市场、预期、偏好以及基本面等方面的冲击,使得风险评估和管控有效性、准确性大大降低,那么寻找基于当期(边际)状态下的风险评估判断新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投资边际风险分析的管理路径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性投融资的路径越来越具有间接性特点,债券、基金、股票等等成为最普遍、最方便的投融资形式,银行的储蓄、理财作为无风险获利模式也成为风险厌恶型普通投资者的主要投资渠道。实体经济生产投入资金除了通过金融部门贷款融资之外,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倾向于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融资方式。因此,生产主体在进行投资风险管理方面所关注的风险控制重点,以及风险评估方法选择上都发生了变化,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对风险最小化的研究强度,也就是从重视边际(边界)收益分析向重视边际风险评估转变,把资金规模一定情况下的投资风险论证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学上的边际是指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新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形成的边界状态。如果以研究边际的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或者规律为目的,我们认为边际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果以研究边际的静态经济参数作为投资或者投入绩效评价依据的话,我们认为边际是一个静态概念,这时也可以称为边界。可以基于此点的状态进行继续投资的规模风险效益评估或者评价。在运用边际分析时存在边际原则工具,这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揭示了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就实现了人们追求的收益或者利润最大化目标。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边际分析涉及经济活动的分析参数主要在微观层面,运用到如下几个概念。首先,边际产量是评价在静态边界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能够得到的额外产出。从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发现其与总产量、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寻找出最佳经济效益状况下总产量、平均产量投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确定追求总产量最大化(当边际产量为零)与追求平均产量最大化(当与边际产量相等)的目标选择。其次,边际成本是指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带来的总成本增加,即总成本的增量与产量的增量之比。边际成本变化可以用曲线来表达,其曲线特征为U字形,与平均成本曲线具有相关性,可以判断平均成本的变化态势。第三,边际效用。经济学家把人的行为解释为在某些限制下效用最大化选择的结果。边际效用作为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消费能够带来的总效用(效益)的增加额的判断,以及边际效用规律,对指导人们理性投资(或者消费)具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经济管理者还对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收益、生产可能性边界等同时给与高度关注,特别是对边际收益变动规律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投资管理意义[4]。经济学边际规律是人们研究和关注边际原则的核心。在这里最著名的发现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以及衍生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揭示了在技术水平和其他因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地增加一种可变投入,相对于固定投入而言同等投入引起的产出量出现递减的趋势的客观性。实际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从实际经济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并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但它只是对现实中大多数生产函数适用,用于投入产出分析。从这个边际规律出发,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涉及边际效率的生产指标发生衰减的趋势,而相反的方面诸如边际成本、边际消耗、边际风险等就会发生增加的趋势,这就为我们进行投资活动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二、投资管理中的边际风险分析

任何投资活动都是基于收益预期的基础上而决定的,没有预期收益的投资是不存在的。任何投资活动也都是基于风险评估的基础而决定的,没有风险评估的投资也是不可能发生的[5]。因此,在投资管理中收益和风险这两个要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投资收益预期的可靠性和投资风险评估可控性是任何形式投资决定的前提原则,也是投资成功的根本保证。在现在的资本市场投资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较之传统市场更多样、更复杂,除了相对稳定的资产基本面外,影响资本价格力度更大的是预期、偏好、投机、舆论导向等,这可能引起资本价格的大幅波动,放大风险强度。但是,在证券市场上任何时点上投资的资本价格都是已知的,对于投资者来讲,为即时价格的投资风险评估提供了最为确定的参考边界,是投资与否决策的最重要的基础。投资管理中的边际风险分析,要重点从动态边际风险变化规律的探究与静态边际风险(边界风险)的评估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在综合研究各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资本投资行为提供风险管控建议,为科学投资提供参考。我们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以及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产量等变动曲线或者趋势来看,不难发现,随着投资规模和投资价格的增长,所面临的风险必然越来越大,风险管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不论是动态边际风险,还是静态边际风险,其风险的递增性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都会产生风险增大的趋势,而可承受总风险增加的程度则取决于风险评估的可靠性和可控性。因此,随着资本产品边际价格和投资边际规模的提高,所面临的投资风险考验会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几乎与收益总量的变动没有关联,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控制住了风险就确保了投资收益。首先,从动态的边际风险分析着手探讨投资收益的问题。在投资领域,任何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投资收益最大化。为了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不外乎如下两种行为,一是在资本产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追求投入价格最低化;二是在投资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追求价值最大化。当然,在实现效益目标最大化的活动中,会根据市场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采用优化投资组合、调整投资结构、分散投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等措施,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证券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等)边际风险是随着即时价格的增减而变动的。当交易价格增加时,边际风险就会增加;当交易价格降低时,边际风险就会降低。这与边际风险递增的规律并不矛盾,因为交易价格降低的反向一样是边际价格增加。所以,在投资风险分析时,边际风险规律可以指导投资者: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在任何边际价位的交易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实现预期收益的关键是边际风险分析,并且确保风险的可控性和可承受性,为了控制风险可以采用低风险价位交易,并且追踪价格下降分批介入以摊薄成本、降低平均边际风险。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资本投资的动态边际风险分析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是资本交易的风险随交易价格的升降而增减。二是当资本价值与边际价格趋近时交易的边际风险趋向最小。三是边际风险的大小不能证明投资收益空间的弹性。其次,从静态的边际(界)风险评估入手讨论投资决策问题。如果说动态的边际风险分析是为了发现和把握随着投资增加的风险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控制在资本价格不断升高的情况下盈利行为模式的话,那么静态的边际风险评估就是解决在固定的资本价格点上的投资行为问题,即解决在即时证券价格上的买卖与否的问题,也包括买卖量的评估问题。实际上,在实施证券买卖决策时,投资的边际是相对确定的,日月年K线都是边际风险状况评估的边界,在这一点上除预期收益和风险之外其他影响证券价值的要素或者参数都是固定不变的。这为我们研究投资风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假设:首先,证券在一定时期内不存在重大利好和利空的预期,即预期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其次,证券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的K线是进行价值、风险分析的边际(界),在这里证券的基本面等影响其价格的参数都是真实可信的,都能客观反映证券价值。第三,证券的日K边际价格作为边际风险判断的唯一基础参数,以此可以与其他基本面参数建立价值函数关系。通过这三点假设,我们可以以价格为基准点,去努力寻找市盈率、市净率、负债率、每股未分配利润、现金流量、资本公积金、流通股本量等,以及这些参数在股票价格顶部、底部值之间的关系,评估资本价格上升带来利润空间和资本价格降低产生亏损空间,确定投资规模的大小和时机。

三、证券投资选择与决策

基于在证券投资市场的边际风险规律的研究与分析,通过上述参数分析方法论的探讨,针对错综复杂的资本市场行为,我们着力围绕理性投资偏好取向为基础,做出投资选择性分析,为把证券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给出投资建议[6]。第一,证券边际价格与其价值判断偏离越小投资的边际风险越小,投资价值越大,这是投资决策的前提。证券的价值判断主要根据其基本面、所处行业及行业地位、成长性、创新能力等。第二,根据证券投资边际风险递增的规律,在任何价位的投资风险都会随着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增大,因此控制投资规模是控制风险的重要策略,这也是防止风险偏好膨胀和非理性投机的“赌徒”行为,要始终保持“留有退路”投资规模控制意识。第三,依据证券投资静态边际风险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证券价格K线走向决定边际风险的趋势,价格走低静态边界上的投资亏损风险相对降低、价格走高投资风险相对升高。但是边际风险降低并不意味着选择投资,边际风险上升并不意味不具有投资价值,投资策略应该“底部追涨顶部杀跌”,并采取分散投资和分价投入战术分散风险,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第四,证券投资的边际风险大小判断,不能保证对投资收益的追求,只能作为控制亏损的依据,需要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选择性决策。综上所述,在资本投资领域风险评估以及预防比追求预期收益更重要。实际上,在资本市场上是众多投资者逐利驱动下展开的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大家都会尽量多地收集和处理博弈信息,并力求使这些信息能够独享。所以,在进行边际风险分析时,同样需要尽量多的获取边界参数信息,以提高分析评估的准确性,防范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明珠.资本运营与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11.

[2]石怡文.探析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4(13).

[3]威廉•夏普.证券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

[4]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词典[m].陈迅,白远良,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183-194.

[5]唐景备.关于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4(25).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6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工业、建筑业等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化学品带来的爆炸、泄露、辐射等时间不断的侵扰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的污染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代各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因此对存在风险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工程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人类安全及生态循环得以保障的最为急切的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对建设项目进行前期飞风险评价,如可能突发事故原因与概率分析并对后果危害进行预测,提出能够避免或减少的对策,这样能够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损失到最低[2]。

2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2.1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受体是人,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不仅仅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2.2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2.3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且该环境差异大,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2.4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如,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3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3]。

4结论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7

【关键词】电力营销;营销稽查;风险管理

电力营销风险管理是指在电能产品销售、供电服务等环节运用风险管理方法,防范营销管理中风险的发生。营销稽查作为营销管理的日常监督机制,目的是强化营销及服务管理的可控、在控能力,增强防错和纠偏功能,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1.风险管理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面临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1.1.1服务风险识别

电力服务风险的关键点在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服务安全。(1)规范化服务。各类业务是否按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十项承诺及十个不准的行为,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行为。(2)服务质量。是否建立服务质量分析制度,是否有服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3)客户安全服务。合同中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对客户端安全检查评价的措施、是否建立客户安全防范措施等。

1.1.2经营风险识别

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的关键点在量、价、费、损等基本环节,这也是供电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1)电费回收。是否制定有电费回收内部管控制度,是否按期编制电力产品销售明细表,电费应收、实收、未收统计表准确性有无监控措施,营销部门是否随时掌握未收电费情况,对欠费情况是否定期统计并制定合理催缴措施,电费回收是否进入专用帐户,电费延期缴纳、违约用电等是否按规定加收电费及违约金,电费发票管理是否建立制度、合同中对电费缴纳是否约定明确等。(2)电价管理。是否按核准的电价收费,电价执行有无监督和考核办法,电价检查是否按期开展,对违价行为是否有处罚措施、电价业务队伍素质是否满足要求等。(3)电量和线损管理。线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用电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抄核收管理结构和职责是否科学,定期抄表及抄表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各供电关口、线路、台变、用户电能计量装置配置、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窃电查处是否有效开展等。

1.2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对电力营销工作而言,风险估测的步骤可依照上述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按程度排列优先队列。估测的方法可采取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和外部评估、对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情况进行常态检查等方法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衡量风险的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及处理程序,对需处理的问题采取提示、预警、限期整改等措施。可以对一个周期内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如缴费难问题,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评估导致事件发生的内控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1.3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随着营销模式的确立,电力营销工作专业化分工日益加强,营销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营销各专业部门风险处理结果的检查、考核、反馈力度,以点评、排序、专项报告、整改意见书等形式及时告知,解决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行为上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1.险管理效果评价

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实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定期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可以保证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需要,使风险管理效益最佳。通过不断的评价修正,使风险管理处于循环上升的状态,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效果。

2.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实现营销业务和供电服务工作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成立营销稽查处,将营销稽查明确为继审计、监察、安全之后的第四种监督,定位在对营销服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监督。从营销稽查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中可以看得很清晰,它与营销风险管理的内容与过程是一一对应的。

2.1营销稽查的风险识别功能

风险识别最重要的途径是对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整理。通过营销稽查,使管理人员识别其中的风险。

2.2营销稽查的风险估测功能

基于常态营销稽查记录的整理分析,下一步是对每个周期内发现的各类预知风险作进一步调研,对异常现象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等统计分析排序。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专项分析等。

2.3营销稽查的风险处理功能

营销稽查的目的就是为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纠错和防控功能。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各类标准规范,通过文件下达相关部门,将稽查中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作为各部门经济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稽查情况还应以简报、分析等形式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

3.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开展好常态稽查

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得到加强,也就相当程度上防范了各类营销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类,但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来看,常态稽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1常态稽查的必要性

这是由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特点所决定的,旧的风险消除,新的风险产生,风险管理的几个步骤要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才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3.2常态稽查的重要性,掌握常态稽查的方法

常态稽查是对营销中风险的过程控制,开展得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常态稽查本身也要注重过程管理,即首先要有“量”作保证,要完成相应的稽查采样量,分析是否准确就是以常态稽查中大量的调研资料为基础的;其次要对资料、记录进行及时的整理、筛选,找出引起评估指标变化的关键原因,找到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为选择科学的风险处理技术提供依据。

3.3要着眼于促进管理上的完善

风险不可能降为零,电力营销管理涉及面广,工作繁杂且具有重复性,营销稽查不可能期望发现所有的具体问题,处理所有的风险。风险管理是要最大程度预防风险的发生,减少损害的程度,营销稽查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完善,而不是发现、处理具体问题。

3.4对管理效果及时评价修正

风险管理的步骤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采取的管理技术是否有效要及时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其效果循环上升。营销稽查要注重评价分析,要善于对稽查成效进行定期总结,如采用季度综合分析等形式,及时修正,使管理更有成效。

4.结束语

营销风险管理的涵盖面比营销稽查更广,但营销稽查是强化营销风险管理的一项有效举措。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好营销稽查,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防范、处理营销风险,促进营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0.08.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8

论文关键词:电力营销营销稽查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电力营销风险管理包含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控制与处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电力营销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常态稽查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电力营销风险管理是指在电能产品销售、供电服务等环节运用风险管理方法,防范营销管理中风险的发生。营销稽查作为营销管理的日常监督机制,目的是强化营销及服务管理的可控、在控能力,增强防错和纠偏功能,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1.风险管理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面临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1.1.1服务风险识别

电力服务风险的关键点在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服务安全。(1)规范化服务。各类业务是否按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十项承诺及十个不准的行为,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行为。(2)服务质量。是否建立服务质量分析制度,是否有服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3)客户安全服务。合同中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对客户端安全检查评价的措施、是否建立客户安全防范措施等。

1.1.2经营风险识别

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的关键点在量、价、费、损等基本环节,这也是供电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1)电费回收。是否制定有电费回收内部管控制度,是否按期编制电力产品销售明细表,电费应收、实收、未收统计表准确性有无监控措施,营销部门是否随时掌握未收电费情况,对欠费情况是否定期统计并制定合理催缴措施,电费回收是否进入专用帐户,电费延期缴纳、违约用电等是否按规定加收电费及违约金,电费发票管理是否建立制度、合同中对电费缴纳是否约定明确等。(2)电价管理。是否按核准的电价收费,电价执行有无监督和考核办法,电价检查是否按期开展,对违价行为是否有处罚措施、电价业务队伍素质是否满足要求等。(3)电量和线损管理。线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用电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抄核收管理结构和职责是否科学,定期抄表及抄表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各供电关口、线路、台变、用户电能计量装置配置、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窃电查处是否有效开展等。

1.2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对电力营销工作而言,风险估测的步骤可依照上述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按程度排列优先队列。估测的方法可采取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和外部评估、对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情况进行常态检查等方法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衡量风险的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及处理程序,对需处理的问题采取提示、预警、限期整改等措施。可以对一个周期内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如缴费难问题,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评估导致事件发生的内控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1.3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随着营销模式的确立,电力营销工作专业化分工日益加强,营销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营销各专业部门风险处理结果的检查、考核、反馈力度,以点评、排序、专项报告、整改意见书等形式及时告知,解决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行为上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1.4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实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定期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可以保证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需要,使风险管理效益最佳。通过不断的评价修正,使风险管理处于循环上升的状态,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效果。

2.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实现营销业务和供电服务工作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成立营销稽查处,将营销稽查明确为继审计、监察、安全之后的第四种监督,定位在对营销服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监督。从营销稽查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中可以看得很清晰,它与营销风险管理的内容与过程是一一对应的。

2.1营销稽查的风险识别功能

风险识别最重要的途径是对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整理。通过营销稽查,使管理人员识别其中的风险。

2.2营销稽查的风险估测功能

基于常态营销稽查记录的整理分析,下一步是对每个周期内发现的各类预知风险作进一步调研,对异常现象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等统计分析排序。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专项分析等。

2.3营销稽查的风险处理功能

营销稽查的目的就是为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纠错和防控功能。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各类标准规范,通过文件下达相关部门,将稽查中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作为各部门经济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稽查情况还应以简报、分析等形式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

3.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开展好常态稽查

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得到加强,也就相当程度上防范了各类营销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类,但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来看,常态稽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1常态稽查的必要性

这是由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特点所决定的,旧的风险消除,新的风险产生,风险管理的几个步骤要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才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3.2常态稽查的重要性,掌握常态稽查的方法

常态稽查是对营销中风险的过程控制,开展得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常态稽查本身也要注重过程管理,即首先要有“量”作保证,要完成相应的稽查采样量,分析是否准确就是以常态稽查中大量的调研资料为基础的;其次要对资料、记录进行及时的整理、筛选,找出引起评估指标变化的关键原因,找到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为选择科学的风险处理技术提供依据。

3.3要着眼于促进管理上的完善

风险不可能降为零,电力营销管理涉及面广,工作繁杂且具有重复性,营销稽查不可能期望发现所有的具体问题,处理所有的风险。风险管理是要最大程度预防风险的发生,减少损害的程度,营销稽查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完善,而不是发现、处理具体问题。

3.4对管理效果及时评价修正

风险管理的步骤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采取的管理技术是否有效要及时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其效果循环上升。营销稽查要注重评价分析,要善于对稽查成效进行定期总结,如采用季度综合分析等形式,及时修正,使管理更有成效。

4.结束语

营销风险管理的涵盖面比营销稽查更广,但营销稽查是强化营销风险管理的一项有效举措。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好营销稽查,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防范、处理营销风险,促进营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0.08.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9

关键词: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风险评价研究

基于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特殊性,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价,不但可以掌握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特点和不足,还能根据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缺陷更换产品型号并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所以,为了提高风险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应结合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特性,用动态分级法的方式,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分级,并对轨道车辆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合理分类,同时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以提高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应用效果。

一、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分级

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种类较多,每一种在线故障诊断产品所存在的风险是不同的,并且在具体应用中,会随着轨道车辆的故障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动态变化趋势有一定的规律。为了全面了解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情况,应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动态分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代表性风险

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作为重要的安全保障产品,对轨道车辆的故障诊断有突出的优势。基于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了解,在线故障诊断产品所存在的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合理选择并掌握其代表性风险,才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分级[1]。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将产品缺陷作为代表性风险。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在设计和生产中,产品的内在缺陷是影响产品应用效果的关键,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应用非常不利。所以,应将产品的缺陷作为代表性风险。

其次,将产品的潜在风险作为代表性风险。考虑到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特殊性,如果产品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将会影响产品的应用效果,进而对轨道车辆的正常运行造成危害。因此,应将产品的潜在风险作为代表性风险。

再次,将产品的先天不足作为代表性风险。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受到设计思路和生产条件的影响,会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这些不足之处会给后续的使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将此作为代表性风险进行处理。

(二)绘制在线故障诊断产品分级曲线图

为了有效体现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等级,需要根据典型风险以及风险的动态特征绘制分级曲线图,在曲线图中充分体现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特征和分级数量,为给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2]。具体如下:

首先,根据代表性风险划分风险等级。为了达到对风险等级有效划分的目的,在具体的风险等级划分中,应在代表性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可以采取分级细化的方式,提高分级效果。

其次,将风险等级细化,做到风险等级合理分类。从目前已经掌握的动态分级方式来看,只有将风险等级细化,并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对应的分类,才能提高风险等级的划分合理性,满足风险等级的控制需要。

再次,绘制风险分级曲线图,掌握风险动态特征。根据风险等级的层级以及风险指标的参数,绘制相应的风险分级曲线图,对风险动态特征进行概括,达到动态控制风险的目的[3]。

(三)建立指标体系做好风险分级

绘制完风险分级曲线图之后,应根据动态分级法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做到对风险的有效分级,提高风险分级控制效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将风险控制指标与风险等级相对应。为了做好动态分析,在分级曲线图绘制完成之后,应将风险控制指标与风险等级相对应,根据风险控制的实际需要,按照风险等级的对应要求,合理优化风险控制指标,提高风险指标的适用性。

其次,按照风险等级划分细化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以及指标体系对风险控制的指导,应按照风险等级划分细化指标体系,提高指标体系的指导作用,保证指标体系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指导和帮助[4]。

最后,提高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按照风险等级划分要求,以及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应根据风险等级的划分需要,提高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使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实现风险等级及风险内容的对应,提高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

三、对轨道车辆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合理分类

在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进行风险评价过程中,掌握轨道车辆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并对故障进行合理分类是提高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风险评价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满足动态分析的必要手段。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轨道车辆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分类

轨道车辆的故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元部件故障、传感器故障以及执行器故障。这三大机构是轨道车辆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轨道车辆的运行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在线故障诊断产品所针对的对象,也主要是轨道车辆容易发生故障的部分。在这一点上,二者的相似度较强[5]。

根据轨道车辆的运行需要,在轨道车辆的运行中,在线故障诊断产品主要是对轨道车辆的所有运行机构和元器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检测出哪些元器件存在故障,将会第一时间报错,为设备修理人员提供检修意见参考。也正是基于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这一特点,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检测精度和诊断科学性要求较高,如果在线故障诊断产品不能在这些产品属性上满足要求,在线故障诊断产品将难以满足轨道车辆的实际需要。

(二)将轨道车辆故障与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特性结合在一起

在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过程中,在线故障诊断产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特性与轨道车辆故障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风险的有效评估,提高风险评价质量。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在充分分析轨道车辆常见故障的基础上,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特性与轨道车辆故障相结合,使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特性及其潜在风险能够得到充分的显现,并重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对轨道车辆故障的影响,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作为服务轨道车辆故障的重要手段。

所以,对于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特性的理解,应建立在轨道车辆故障的基础上,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评估价值,便于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使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特性能够全面的展示出来,保证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评价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提高风险评价的整体质量。

(三)合理考虑轨道车辆故障以及故障诊断产品存在的风险

在了解了轨道车辆存在的故障之后,我们应掌握轨道车辆故障的特征,并按照轨道车辆故障的爆发点和存在部位,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功能和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在线故障产品风险的评价质量,更好的满足风险评价需要。

基于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了解,在线故障诊断产品与轨道车辆的故障具有较强的对应性,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功能就是为轨道车辆的故障而研发的,其针对性较强,指向性也比较强。在此基础上,只有合理考虑轨道车辆故障以及故障诊断产品存在的风险,才能做好风险评价工作。

同时,基于动态分级法的要求,在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进行风险评价中,应重视产品风险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轨道车辆故障变化而产生的,其中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波动,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使用风险都产生了具体的影响。因此,运用动态分级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能够掌握风险波动情况,对提高在线故障诊断产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四、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

在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动态分级之后,应根据轨道车辆的运行实际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除了进行常规评价之外,还要重视潜在风险以及动态风险的评价,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轨道车辆的运行特征,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价

轨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故障检测机构对轨道车辆的运行状态和整体安全性进行检测,基于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作用,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有效性对轨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一旦在线故障诊断产品存在潜在风险而未得到有效评价,将会对轨道车辆的运行和故障检修带来较大障碍[6]。

因此,应根据轨道车辆的运行特征,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在具体的风险评价中,应设定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采取一一对应的方式提高风险评价质量,使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潜在风险能够得到全面展示,提高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评价效果,保证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潜在风险能够全面显现出来,提高潜在风险的评价实效,更好的为轨道车辆运行服务。

(二)按照轨道车辆的安全指标,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动态评价

结合当前对轨道车辆运行过程的了解,轨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在安全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而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轨道车辆运行的检测,保证轨道车辆能够长时间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运行质量。

在这一前提下,在线故障诊断产品所存在的风险对轨道车辆的影响就比较具体了。同时,轨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各个部件的潜在故障会随着运行时间、运行状态发生动态变化,即所谓的故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在线故障诊断产品只有具有较强的动态分析能力,才能提高故障检测效果。同时,动态变化过程也导致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发生动态变化,在具体的风险评价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动态评价成为了提高风险评价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结合轨道车辆的运行实际,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整体风险进行全面评价

基于对轨道车辆运行实际以及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特点及风险的了解,在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在线故障诊断产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对保障轨道车辆安全有效运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考虑到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整体风险及其风险对轨道车辆的现实影响,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整体风险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风险评价的实际需要,在具体的风险评价中,应根据风险的划分种类、风险的等级风险的实际内容选择风险评价手段,为了提高风险评价效果,还要重视风险的动态特征,实现对风险的动态分析,保证风险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风险评价的整体效果。因此,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整体风险进行全面评价,保证其评价的全面性和动态特征,是提高风险评价整体效果的关键。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价,不但可以掌握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特点和不足,还能根据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缺陷更换产品型号并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所以,为了提高风险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应结合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特性,用动态分级法的方式,对轨道车辆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分级,并对轨道车辆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合理分类,同时对在线故障诊断产品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张乳燕.地铁车辆牵引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及系统的研究吉林长春:[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张筱婧.高速动车组自动门控制系统电磁兼容性研究[D].吉林长春:吉林大学,2014.

[3]高伟.智慧门系统的智能监控设计与开发[D].江苏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4]蒋瑜,陈循,杨雪.智能故障诊断研究与发展[J].兵工自动化,2015(2).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篇10

-1.0033(Ⅴ)上升为0.5575(Ⅱ),即由安全级降为风险级。根据此评价结果,提出了协调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风险;pCa模型;K均值聚类;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01.2;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31-05

土地利用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条件变化的综合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强烈需求使得人地关系矛盾步步升级,随之而来的土地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土地生态破坏性加剧等。面对严峻的现实,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有意调控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使二者关系趋于协调。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腹地,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该区域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泛,水资源优势突出,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由于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等原因,大量的土地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丧失,土地生态功能下降,人地矛盾突出。本研究以武汉市2003-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对象,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和K均值聚类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旨在把握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规律,以期能充分认识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两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城市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1.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武汉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全市土地总面积849400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7%。表1选取了武汉市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统计出了各地类的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8年间武汉市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在农用地类型中,耕地、牧草地显著流失,其中牧草地减少最快,8年共减少6604.97hm2,减幅为95.93%;耕地面积由2003年所占总土地面积的44.16%减少到2010年的39.57%。林地、园地面积增加最多,8年共增加了22767.71hm2,两者增幅共计38.79%。在建设用地类型中,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增速快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速度,增幅比例达33.77%。在未利用地类型中,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共减少了6111.91hm2。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未利用地是难以开发的山丘区荒草地和裸岩地,可垦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贫乏。

1.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分类较多,影响程度判断难度较大,因此引入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指数[1-3],计算各种类型土地面积比重,来衡量8年间武汉市各类型土地生态风险变化情况:

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3,4],结合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特点,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参数(耕地0.3115;园地0.1096;林地0.1587;牧草地0.0355;其他农用地0.03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0181;交通运输用地0.2259;水利设施用地0.0552;未利用地0.0515)与生态风险指数。

结合公式(1)与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数据,计算得出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风险指数(表2)。由表2可知,武汉市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最大为0.1268;其次是林地,为0.0158;牧草地生态风险指数最小,为0.0001。这说明耕地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在影响最大,其次是林地,牧草地潜在生态影响最小。8年间,不同土地类型平均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其他农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

由图1可以看出,8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2003-2005年生态风险指数急剧下降,2006-2010年生态风险指下降趋势变缓且趋稳,这与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一致。2003-2005年虽然园地、林地面积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但牧草地面积急剧缩减,从2003年的6884.97hm2减少到2005年的4248hm2,加之耕地数量进一步减少,导致了这3年土地生态风险的加大。

2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2.1指标体系建立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是指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导致某些自然异常因素、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损失的可能。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是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描述和评估城市的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可能性和大小的过程[5]。由于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的风险源、暴露体和终点比较多[4],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在综合考虑生态风险指标的可得性与可操作性基础上,对指标进行筛选,保留重要指标,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出发,根据武汉市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表3)。

由于不同变量之间具有不同的单位和不同的变异程度,这会导致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因单位不统一而造成结果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也称为无量纲化,即将异度量的各指标值分别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指标值。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的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6](表3)。

2.2建立主成分分析法与K均值聚类的武汉市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pCa)是去掉重复信息、简化数据结构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5]。利用pCa可以把多个相关的指标变换成少数几个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主成分),通过选择适当的主成分价值函数模型,可以把多维系统降成一维系统。K均值聚类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它通过寻找一组聚类中心把对象集合划分成一组聚类[6]。通过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最终确定m个特征值,m即为因子变量个数,其数值确定见SpSS输出结果(表4)。

由表4的第1列至第4列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对原有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第1列为23个初始解的序号,第2列为因子变量的特征值,它是衡量因子变量重要程度的指标[5],第4列则是各因子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由主成分分析得出有5个特征值大于1[7],分别是12.429、4.955、1.807、1.469和1.361。这5个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74%,当提取前5个公因子时,特征值变化明显,当提取第5个之后的公因子时,特征值变化很小,基本趋于平缓。说明前5个因子基本反映了原指标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即m=5符合分析要求。

2.3因子得分函数

计算因子得分的方法有回归法、Bartlette法、anderson-Rubin法等[8]。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将因子变量表示为原有变量的线性组合,并代入样本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因子得分。

2.4风险等级划分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应用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各自权重,计算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度。公式如下:

按此公式,得到武汉市8年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度。为了对所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参照谭三清等[5]和宋志鲲等[8]关于生态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相关研究,结合K均值聚类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其计算结果是:恶劣级(t>1.2)、风险级(0.17

结合城市土地利用不同级别风险的特点[5,9,10],将每种等级的土地利用系统特征表述为表7。

3结果分析

根据各年度计算的城市土地风险值,结合每个等级的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的土地系统特征,评定了武汉市2003-2010年的土地利用风险状况(表8)。从表8中可以发现,在所考察时段,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总体上趋于恶化。2003-2004年武汉市土地生态风险处于安全级别,但此后6年生态风险值呈逐年扩大趋势,说明土地利用的生态状况受到了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通过分析8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结合每个等级的土地利用特征,可将生态风险状态划分为3个时间段。

1)2003-2004年,生态风险指数缓慢增长阶段,但土地生态风险总体处于安全级别,说明此阶段武汉市土地生态环境良好,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受干扰后可自行恢复。

2)2005-2006年,生态风险指数进一步上升,风险等级由安全级逐步降为良好级、敏感级,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政府对土地利用的投入强度逐步增强,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2007-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进一步恶化,尽管2010年武汉市土地生态风险指数较上一年有所减少,但仍处于风险级,这一数据的测算与实际情况相符。其原因在于2005年以后武汉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建设步伐加快使得城市周边土地不断被蚕食,农用地持续减少,闲置土地增多,土壤遭受城市建设破坏和城市垃圾等污染而退化,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系统服务功能受到破坏并且退化。

4结语

本研究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测算武汉市各地类结构年际变化情况,建立pCa和K均值聚类的土地生态风险模型,利用土地生态风险度来评价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相对生态风险,有一定的全面性。因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区域生态功能的变化,故通过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迁移变化特征来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因素是可行的、有效的。

通过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根据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年际间的高低程度,应在高生态风险时段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提高该城市区域的土地生产功能和环境功能,但是也不能忽视中、低生态风险时段的生态建设,才能实现武汉市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杨,毛显强.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5):623-626.

[2]付在毅,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2):267-271.

[3]臧淑英,梁欣,张思冲.基于GiS的大庆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4):141-145.

[4]刘引鸽.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生态风险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3):180-184,189.

[5]谭三清,李宁,李春华,等.长沙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36-342.

[6]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吴大放,刘艳艳,董玉祥,等.珠海市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9(5):472-482.

[8]宋杰鲲,李继尊.基于pCa-aR和K均值聚类的煤炭安全预警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27(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