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3:58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1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综合化服务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

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的专职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投资团队做服务支持;通过一个客户经理,客户可以打理分布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和房地产、大宗商品、私人股本等各类金融资产。但在中国,这还完全做不到。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2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战略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爆发,其波及范围逐渐由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扩散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自2009年起,全球已进入危机的第二阶段——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阶段。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确保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稳定市场信心,为社会创造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2008年11月起,人民银行开始全面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截至2009年6月,金融机构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

自中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国家权威部门频频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金融危机的演化,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有所降低,并在9月中旬次贷危机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连续三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央行又于2008年11月和12月两次宣布下调双率。加上此前数次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百日内我国已连续五次下调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控频率和力度创我国央行货币调控历史之最。

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在暂停三年期央行票据发行之后,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于2008年11月起放慢央行票据发行频率,一年期、三月期央行票据由每周发行改为隔周发行,于2008年12月初起暂停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是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促使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急剧扩张。为灵活有效应地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截止到2009年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增幅比上年末高了15.71个百分点。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做相应调整,这是央行2008年以来第五次降息。连续的降息使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减少,压缩了信贷业务的赢利空间,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

三是急速扩张的信贷规模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经历了今年上半年贷款规模的急剧膨胀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引起了各方关注。中国银行业虽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但银行的信贷风险敞口明显上升,对资产质量的中期展望令人担忧,一些中资银行的个体评级面临下调压力。虽然一方面短期内强劲的贷款增长将带来不良贷款率的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在处理具有抵押品或担保的贷款分类时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良贷款的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在数据中体现出来,尽管中资银行的主要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改善,但关注类贷款至不良贷款的迁徙率仍然显著上升。

三、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战略调整

1、如何把握宽松货币政策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带来的机遇

(1)准确把握人民银行相关政策信息,结合自身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针对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的预测,商业银行应敏锐的把握住政策的风向标,及时调整信贷结构,做好增加贷款规模的准备。同时需要及时对信贷结构进行优化、强化信用评级体系、严格信贷审查机制、完善不良贷款监控机制、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比例,积极应对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可能造成的信贷风险和损失。

(2)合理分配和选择贷款行业,增加优势行业的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扶持行业的转变进行积极及时的信贷结构调整,适度增加这些优势行业的信贷规模不仅可分享国家财政投资所带来的低风险和稳定的收益,还能够增加这些优势行业的资金来源,缓解其因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

(3)“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均是拉动银行信贷的重要力量。在政府投资高峰渐去、私人投资尚未明显启动、股市及房地产市场交易持续性成疑、进出口贸易仍未明显回升之时,充分利用当前宽松的信贷政策、拓展新的贷款对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央行数据显示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商业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已超过11.56万亿元,表明随着实体经济复苏的开始企业贷款需求逐步旺盛。其中创造六成以上GDp增长的中小企业仅占新增贷款的四成不到,进一步表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量十分巨大。为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分散大企业贷款过分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制定具体贷款数额和贷款对象时应适度偏向于融资需求旺盛的中小企业,抓住当前国家政策向中小企业转移的机遇,抢先打开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为信贷业务的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4)研究开发更为合理的信贷产品、简化贷款繁杂手续、提升客户经理服务质量。引入创新的信贷理念,针对不同的客户选择不同类别的信贷服务,为客户长期贷款提供便利。例如目前银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不够快捷,与银行信贷产品匮乏和产品操作性、便利性缺陷有很大关系。这些缺陷将严重阻碍银行资金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对接,因此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说显得非常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从“担保”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内部资产“担保”和外部风险缓释“担保”两种创新模式,扩大银行所接受的企业“担保”资产种类,即原来不接受的抵(质)押物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变得能够接受,如专利权质押融资。对于原来能够接受的抵(质)押物,通过流程标准化、优化设计实现更快、融资比例更高的融资,如房地产抵押业务等。此外,该行还积极开展担保公司担保业务,创造性的与担保公司开展消除观念和技术性差异的合作及降低成本的分工协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可能。

2、如何应对贷款规模剧增所带来的信贷风险

(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客户优选体系,从源头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强调以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性,并注重分析技巧的提升,重视财务报表时间上的连贯一致性,确保财务报表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针对某些上市公司的虚假财报信息要进行各方面的审查和核实,防止骗贷行为的发生。

通过评价企业领导人素质、公司治理、经营组织架构、财务管理、资金实力、技术先进性(服务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经营秩序与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等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形成清晰的判断,以企业基本面评价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补充。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全方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贷款的质量。

(2)细化商业银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客户全面进行内部评级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短的只有两三年,开展贷款评级的商业银行就更少了。与国际性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还是在对评级结果检验、评级工作组织以及评级体系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而在中国,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的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缺乏信用评级更新应用渠道的开发,而且很多信贷管理工作相关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因此,结合本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实际开展状况,引入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评级系统,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在当前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举措。

(3)健全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控部门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当前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来看,部分商业银行还未真正落实“内控独立,审核自由”的内控基本体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对信贷部门的内部风险监管,防止各类信贷违规事件的发生。

(4)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高风险现状存在着许多顾虑。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分布广而分散、规模小且成立时间短、抗风险差,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造成自身“造血”不足,形成资金匮乏;最后,某些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信用观念、不良资产过高、抵押担保难落实等情况也严重影响其融资能力。因此,如何保障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性成为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领域的关键问题。

目前市场上中小企业针对性产品的主要缺陷包括:流程复杂、手续繁琐、针对性产品少、产品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差等因素。从技术上来说,设计产品最难的是要做到市场接受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平衡,市场接受与否很快就会知道,但产品的风险有多大需要客户数量、时间和经济周期的检验才能了解,只有通过连续性和动态的数据管理才能够设计出来有竞争力的产品。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现状是历史数据较少、历史验证情况说服率较低,有些时候产品要靠经验来设计,这都成为中小企业贷款产品设计的难点。因此,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薄弱、贷款风险大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可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参与、动员龙头企业参股、以商业性信用担保为主、完全市场化运作、信用担保与资产重组并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积极试办“多户联保、逐年授信、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在产品设计上突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在银行内部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连续性动态数据管理体系,为积累的历史数据新建中小企业信贷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商业银行在审贷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该数据库的信用数据,从源头上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增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可操作性。

商业银行在我国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肩负着补充企业流动性资金、防止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以及为促进实体经济复苏提供信贷资金的重任。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作出积极及时的业务调整,在保证原有的营业状况的情况下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完成各项业务的经营战略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张江山: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及其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刘劲:宏观调控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4).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3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经营模式问题及对策

1我国的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

1.1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最新情况

首先来看中国四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2009年3季度的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中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156.1亿元,同比下降5.43%;手续费及佣金收支净额为345.13亿元,同比增长8.39%;工行净利息净收入1,782.49亿元,同比下降9.4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10.61亿元,同比增长18.73%;建行净利息收入1,555.8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4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57.63亿元,同比增长20.94%;交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70.68亿元,同比下降6.07%;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5.33亿元,同比增长25.2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前三季度,四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小幅度下降的同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却大幅增加。这说明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在净利差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从传统的存贷业务逐渐转向理财、投资基金等非传统业务,综合化经营的步伐正在加快。

1.2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的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四大投资银行之一的摩根斯坦利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公司——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开端。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确认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2002年底,集中了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嘉华银行和新诚保险的“中信控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成为了国内第一家获得开办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200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共同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允许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是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随后,交通银行又先后设立了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和交银租赁有限公司,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

2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的最优模式选择

综观全球的银行业,存在着以下几种综合化经营的方式:

第一,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即银行通过设置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分别经营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和信托业务,如德意志银行;第二,大型的银行收购其他金融机构成为其子公司,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如美国的花旗集团;第三,商业银行直接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公司,如交通银行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和交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由于我国金融业正处于由分业经营转向综合化经营的过渡阶段,那么以商业银行收购其他金融机构成为其子公司并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应该是最佳的经营模式。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有较多的资本和客户,能为子公司提供更多的资源;第二,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商业银行能加强与其他子公司的战略合作,增加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优势;第三,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不能形成完善的综合化经营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在法律和监管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

3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3.1商业银行实行综合化经营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制度。在此制度之下,以《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等为代表的金融业分业法律体系框架逐渐形成。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起步较晚,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还没有制定出一个适用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同时,当前金融各分业的法律的部分条款表达不清,给综合化经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来诸多困难。

3.2现有金融监管模式不利于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

在金融业分业制度下,我国先后设立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对各自分行业的个人和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然而,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不利于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是因为:(1)缺乏一个能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监管的机构;(2)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时,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不明确,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无人管理。

3.3金融市场尚不完善,金融创新程度不够

同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例如,2006-2008年股市“过山车”般的表现以及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后遗症——“大小非”解禁和减持。另外,证券市场出现的“老鼠仓”、内幕交易、散布虚假信息、歪曲证券价格,保险市场出现的道德风险以及银行业的信贷资金未完全流入经济实体等等,都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还有很多路要走。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程度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佣金及手续费收入的比率比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高近一倍。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渠道少,盈利主要靠传统的存贷业务。此外,我国金融衍生物的种类较少,而且以商品期货居多,反映了我国金融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创新。

3.4部分金融控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产生较晚,其法人治理结构不如一般的公司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金融控股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可能是同一个人,导致其董事会缺乏独立性;(2)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着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3)金融控股公司控制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发展不协调,权利和职责可能相冲突。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控股公司的未披露兼并、收购、重组和关联方交易的公司的重大事件或披露虚假信息;(2)金融控股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受到人为操纵;(3)金融控股公司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4相应的对策

4.1修订新的金融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综合化经营的初期,除了不断修订和完善《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还应该尽快出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监管措施,适时推出《金融控股公司法》,从而扫清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综合经营的法律障碍。

4.2调整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

对于综合化经营而言,金融分业制度下的金融监管模式已难以适用。通过调整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金融控股公司委员会,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起,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其中,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可以对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下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进行监管,而金融控股公司委员会负责审批金融控股公司的筹建和退出、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相关法律法规、监控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样既能保证分业监管,又能顾及对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是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的监管模式。

4.3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逐步推进金融创新

一方面,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催化剂”。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就要教育市场投资者正确的投资理念,教育金融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并严厉打击有损金融市场形象、损害其他参与者利益的行为。有秩序的金融市场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逐步增加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并鼓励商业银行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对金融工具的投资,以拓宽银行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投资渠道。

4.4不断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

这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主要模式之一,金融控股公司首先应保证董事会足够的独立性。在这点上,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借鉴美国:三分之二的董事与该金融控股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包括雇佣关系和亲属关系),且董事长和总经理通常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其次,要明确董事会、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并确保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各尽其职,使得董事会和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和利益相一致,从而能降低董事会与股东、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第三,要明确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证券、保险和基金公司的权利和职责,在增加它们之间的合作的基础上,降低冲突的可能性。

同时,金融控股公司还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第一,要确保金融控股公司及子公司重大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相关性;第二,要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包括季报和年报)经外部的独立审计师审计,增加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三,规范金融控股公司及子公司的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行为,明确他们的职责,且各子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不能兼任。

参考文献

[1]贺建清.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9,(06).

[2]孙雅璇.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浅谈发展金融控股公司[J].新金融,2007,(09).

[3]陆艳.浅谈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监管模式[J].消费导刊,2007,(07).

[4]余敏.对商业银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4,(07).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4

摘要:当前,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综合经营的全能银行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越来越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技术在金融业的不断推广,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越来越近,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鉴于此,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入手,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进行的分析,接着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指出综合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

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5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6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7

中外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分析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资金经营和服务产品的有机组合,是形成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所表现出的不仅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资源能力,即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技术功能、人力资源方面,而且也包括商业银行的管理运作能力,即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基本资源能力和管理运作能力的有机整合便形成了商业银行自身具有的蕴含在商业银行内部的核心竞争能力,展现给外界的是商业银行的核心服务技术以及核心服务产品。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经营规模、业务、创新等方面,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业务及创新能力等的差异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目前,外资银行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差异主要表现为:

经营理念的差异。外资银行长期根植于市场环境,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洗礼,已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银行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1)市场导向理念。外资银行从战略目标的确定、组织架构的设计、业务产品的创新、目标市场的定位到经营策略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2)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外资银行都有着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如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就可以从意识、行为和范围等三个层面感受到其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在意识上,风险防范为先;在行为上,谨慎和理性判断;在范围上,多种类、各环节和全行员工进行风险防范。(3)成本收益比理念。外资银行有着很强的成本收益理念,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日常运营都必须接受成本收益比的约束。这种约束,一方面,通过目标控制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投入产出分析来实现。(4)产品创新理念。外资银行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在实践中构筑了一整套严密高效的产品创新机制。

然而反观我国股份制银行,很多都缺少明确、科学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从10多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很多银行大都以短期内自我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年来,仅仅通过自我扩张,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银行的行列,规模扩张速度惊人。然而,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选择、功能确定及与之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收益与风险、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的建设;在构建系统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的建设等长期战略规划的诸多方面,却比较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较为严重。

经营范围的差异。目前,外资银行大部分采用综合经营方式,而我国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前25位的大银行中,除我国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仍实行分业经营模式外,其余均采用综合经营模式。我们知道,欧洲大陆一直都采用全能银行模式。英国、日本等国曾采用分业经营,但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末之后开始综合经营。分业经营曾经最为严格的美国也于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跨业经营。目前,花旗、摩根大通等大都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形成了资产近万亿美元的大型综合经营金融集团。与综合经营的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将会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地位。

经营规模的差异。这里对中外资银行2005年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对象选取股份制上市银行中三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中资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以及三家在我国比较活跃的国际银行集团:花旗、汇丰、渣打。规模指标以资产、股东权益和资本充足率来衡量(见表1)。

从表1中显示的数据可看出,我国股份制银行的规模与外资银行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尤其是总资产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

业务结构的差异。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增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产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如投资管理、财务咨询与管理、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发行与交易等)。在金融脱媒趋势不断加快的今天,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将会大大增加其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是衡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两指标的指标值越大说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越强。2005年,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为54.2%,国内商业银行该指标的平均值为14.97%;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9.7%,国内商业银行该指标的平均值为3.4%。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等两项指标值,均高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指标值。

组织架构的差异。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有效率的。组织架构显然是一种典型的制度。而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这方面的差别较大。国外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主流模式是事业部制,其呈现出“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特点。这一组织制度由市场自然演进形成,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锤炼,经过上百年的优胜劣汰,不断完善,现已为实践证明,其不仅蕴涵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如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扁平化、垂直型和专业化的管理方式,业务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以及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等,也符合市场及效率和风险控制的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主流模式是以适应行政区划为特征的总、分行制,呈现出“大总行、大分行、小部门”的特点。未能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及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总行承担风险的责任与风险控制能力不匹配,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系统缺陷导致低效率等,这都可能影响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能力的差异。由于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其在创新产品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2003年,外资银行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应收账款融资、国际国内保理、福费廷、卖方付息票据贴现、人民币法人账户透支、集团内委托贷款等创新产品。2004年,外资银行继续推出了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零售业务方面,随着客户风险管理意识的加强以及对外汇保值增值业务需求的增加,适时推出了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资金交易产品。在公司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从企业客户的需求入手,大力开发能为客户提供便利的金融产品,如以提高集团企业之间资金运用效率为宗旨的现金管理产品,以改善财务结构为目的的应收账款买断业务,以及以规避汇兑风险、提高资金运用效益为目的的组合衍生产品等。另外,外资银行还把发展电子银行作为突破网点和地域限制、抢占高端客户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已有花旗、汇丰、东亚、德意志等13家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经营上力求创新,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创新力度仍显不够。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与利润仍主要来源于存贷。这种单一的业务与盈利模式一方面会使我国银行业之间竞争极为激烈,恶性竞争(如存款大战、贷款大战等)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实施综合化经营策略,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金融业综合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跨业经营,其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和获得协同效应等优势。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根据金融功能的划分来组建不同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相对来说是各自独立的。在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前提下,海外金融业已走向综合经营,多种金融功能融合在同一金融机构当中成为了现实。因此,在全面开放后,中国金融体系从机构本位走向市场本位将是必然的趋势,综合经营肯定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

在全面开放的前提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加快向综合经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投行业务。投行业务在我国基本由证券公司承担。投行业务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可以开拓的业务领域包括:第一,融资券业务。这在金融脱媒趋势下,不仅可巩固客户,而且可以有效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变,并以此为基点,扩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第二,业务。利用资金汇划和清算系统券商结算是国有银行依托健全网络的优势业务。同时,还可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开展销售证券、基金和保险产品与服务。第三,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我国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必须有相关金融机构推荐,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充当这个角色。第四,创业板市场业务。主要是针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较好管理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期进行扶持、包装、推介等一系列融资顾问服务。

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占比。近期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综合经营将面临较大的体制风险。但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推进综合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一是由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等所组成的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银行运用巨额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商业银行有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网点优势,是品种日益繁多的基金、政府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重要代销渠道;三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将会使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用利率、汇率波动进行投资的衍生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企业资金管理、投融资需求的高涨和购并活动的增加将推动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现金管理、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的发展。

拓展个人银行业务。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是在80年代前后逐步兴起的,短短十几年间,个人银行业务得到迅猛发展。据iBm最新调查显示,2004年花旗银行170亿美元的总收入中,银行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就占了76.3%,达到130亿美元,而汇丰控股的个人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和私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也占到60%以上。目前国际上许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已占利润总额的30%~70%,成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在数量、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银行业务经营的实质是客户而不是资金,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优质客户的身上,占有了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就等于拥有了发展的基础。拓展个人银行业务关键是要求我们一切工作必须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使其渗透到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起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和营销观念,增强“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理念,加强产品创新,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留住客户,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为实现战略目的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战略联盟有合资企业式、功能协议式、股权参与式和宽框架协议等具体形式。通过战略联盟,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得综合经营功能。此外,通过合作,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低成本和分享客户基础,从而扩大各类金融机构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目前,中国人寿、平安、新华、太平人寿在内的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已和十几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境内外保险、证券公司战略联盟的实质性启动,开创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新模式。

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所谓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其优点是:控股母公司能运用组合理论、协同理论和能力理论对子公司进行战略协调和管理;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独立从事经营活动,从而金融控股集团在整体上可视为综合性银行,又能适应分业管理的要求。

提高进一步开展综合经营的能力,防范综合经营的风险。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强化经营创新、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制度条件。一方面,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模式、强化经营创新的制度动力;另一方面,综合化经营的进一步开展需要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层面完善风险防范的安排。

(2)转换经营理念,改进组织架构,建立综合经营的激励机制。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今后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从组织架构方面对综合经营形成支撑,对重要的新兴业务实行垂直、独立的管理运作模式,实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发展综合经营的积极性。

(3)加强产品研发,提高综合经营的技术支持能力。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未雨绸缪,根据经营范围逐步放开的可能顺序,加紧新产品的研发和储备;同时应建立全行统一的、由业务部门主导的、前中后台分工合作的产品开发体系,加快市场反映和产品开发的速度;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产品的电子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低成本电子化渠道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高,这又需要商业银行继续提升产品和渠道的电子化程度。

(4)进一步增强防范综合经营风险的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综合经营的进一步开展使商业银行在盈利空间得以拓展的同时也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风险,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继续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建立风险防范的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风险当前主要表现在:第一,相关监管制度不协调带来的风险。第二,金融机构间关联交易增多带来的风险。第三,外资金融集团大举进入带来的风险。目前,有部分综合性的海外金融集团已通过各种渠道分别进入我国的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甚至实业投资领域,对我国分业经营政策带来冲击。第四,商业银行内部“防火墙”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风险。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有些商业银行内部“防火墙”机制不健全,不能将银行资产与客户资产、自营业务与业务等进行有效隔离,从而为中间业务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我们呼吁有关部门不断健全监管体制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和业务指引,为商业银行合规从事综合经营提供更好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银行自身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断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内部“防火墙”机制和各项有关风险管理制度,为综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5)有效进行成本控制,合理进行新业务的定价。《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有了依据,同时银行收费的价格竞争更加激烈,要求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准确的产品定价机制,以在竞争中赢得价格优势。因此,商业银行要准确核算和严格控制产品成本,精确估算新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建立科学的定价系统,合理进行产品定价。

(6)大力培养综合经营的人才。综合化经营对私有化银行人才素质和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的结构、质量、经验等方面与综合化经营的要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提高我国股份制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需要大力培养具有一定水准的综合化经营人才,包括综合型管理人才、金融工程师、金融分析师、风险管理人才等等,以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7)加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股份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合作进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之路;可以联合进行政府债券的承销、认购、投资;可以共同研究产品创新的思路;可以通过自律性组织的途径和监管部门进行对话。

完善综合经营的外部政策环境

综合化经营是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要稳步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还应该完善相关的制度环境、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

完善开展综合经营的相关体制环境。综合化经营已经无可辩驳地在逐步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在我国,虽然目前全面推行混业经营的时机尚不成熟,但也已经初步具备了适度推进综合经营的条件。然而一方面在现行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过程中,这一体制实际上已经有所突破,例如存折炒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控股公司的客观存在、商业银行通过在境外注册的投资银行在大陆开展业务等等。这同时也说明,政府和银行业监管部门一直在关注着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问题,而不是完全禁止合理的综合经营。当前,立法部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应当借修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的时机,继续研究如何继续完善分业经营的总体框架,探讨商业银行在境内适当投资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可能性,以便为商业银行进一步开展综合经营提供体制保障和约束。

完善联合监管体系。在目前实行分业监管的前提下,三大监管机构应加强协调和合作,建立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联合建立金融监管方面的公告制度、通报制度、督办制度、质询制度等,强化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功能。监管机构要加强合作,共享监管信息,实行牵头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机制,尽可能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摩擦,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有法可依,促进其健康发展。此外,要正确处理监管和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改进监管目标、理念和方式,鼓励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8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金融监管

我国银行体系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再到分业经营的发展过程。80年代初,我国的银行都是专业银行,仅经营简单的银行业务,称得上是严格的分业。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成立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当时这些商业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实际上是混业经营。由于当时商业银行自身缺乏应有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以及中央银行监管不力,导致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1993年,国务院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整顿,1995年《商业银行法》出台,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制度正式确立,一直延续至今。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不过,在加入wto以后,由于面临金融市场全球化的竞争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实质上正在向混业经营发展。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该行2006年业绩披露新闻会上强调综合经营将成中行重点战略。据李礼辉透露,2006年全年,中行投资银行,保险,和其他业务收入增长迅猛,达到4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

目前,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已经成为典型的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中信集团的主要经营业务涉及金融业、房地产开发、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实业投资和其它服务业领域。控股企业包括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保险等多家子公司。光大集团自1983年5月在香港创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管理等金融业务为主的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截至2005年底,光大集团总资产达到5500多亿元,其中金融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98%。

在目前的情况下,银监会也鼓励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方面做些尝试。同时,法律方面的规定也略有松动,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将《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修改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近些年来,理论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是应该继续维持分业经营制度还是应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争论也非常激烈。坚持分业经营制度的观点主要认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不够成熟,金融监管制度仍然存在重大缺陷,商业银行自身在产权制度与风险管理方面也有缺陷,因此现在实行混业经营很可能导致金融业发生系统性风险,不利于国家的金融安全.坚持混业经营制度的观点则认为,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5年过度期的过去,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内地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分业经营制度的诸多弊端已经充分暴露,种类单一的银行业务将置我国商业银行于巨大的金融风险之下,其后果是可能将国内金融市场进而将国内金融机构拱手让给外资金融集团。而混业经营有许多优势,因此混业经营刻不容缓。并且大多数学者在我国商业银行未来混业经营的模式上也达成了一致,即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为什么在我国当前理论界,管理层,立法机构以及实践领域异口同声的呼吁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呢?所谓金融业混业经营,就是指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基本上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之间的业务相互渗透交叉。分业经营则是指严格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严禁业务交叉。在分业经营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基本上只能经营资产负债业务,依靠存贷款利息差取得利润。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比较,二者的优缺点主要表现在:

1.混业经营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多元化,通过盈亏互补和范围经济进而达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银行经营风险。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多属于短期资金,储户随时可能提取,因此银行在将其短期储蓄资金用于证券,保险,信托等方面的长期投资时,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而且,由于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比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大,如果金融市场发生较大的动荡,银行无法收回投资,就可能使储户的利益受损,从而危及银行信用。相对而言,分业经营的制度要安全一些,因为限定了商业银行的投资范围,只能从事长短期贷款和购买国家债券以及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债券,所以证券等金融市场的波动很难传递给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避免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但是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单一,利润来源于微薄的存贷利差,不利于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

2.混业经营模式可以为企业和居民提供综合化的“一站式”服务,这样可以稳定老户,吸引新客户,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从营销的角度增强银行的竞争力。由于客户可以在一家银行选择不同的金融产品,因此还可以加快资金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反,分业经营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当然,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二者的利弊差异早就存在,这两种经营模式在新中国的银行业发展起来之前就产生了,因此二者本身所具备的利弊差异并不是当前在我国提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主张的根本原因所在。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各自具备的优势只有跟一定的时代特点相结合也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那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的时代特征就是,自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从此,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将展开全方位的、更加激烈的竞争,银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并购潮,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将逐步形成。

如果国内外银行业都实行分业经营制度,那么局部市场与一体化市场之间的竞争也许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这种条件下分业经营制度也许更有优势,以为它有利于国家的金融安全。但是如果让实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两种不同制度的银行在同样的条件下竞争,对于前者而言,无异于与虎谋皮。然而,事实恰恰就是,在我国银行业仍停留在单一的资产负债业务的情况下,国外银行业却几乎全部实行了混业经营制度。德国、荷兰、瑞士、卢森堡等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实行全能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美国1933年以前实行的混业经营制度,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确立了美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制度,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又使得美国金融业重回混业经营时代。而在此之前,英国和日本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在金融业重新建立了混业经营的制度。根据有关资料,似乎只有中国还在实行分业经营。显然,中国银行业和整个金融业以分业经营制度参与混业经营时代的国际竞争,必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劣势地位。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当前在我国提出商业银行要混业经营,是在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气候下,在我国加入wto这一条件的催生下,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生存发展而提出的要求。当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在实践混业经营的模式,这是商业银行系统在权衡已有金融法律限制与金融竞争压力之后做出的无奈选择,这也必将是我国金融管理层在权衡金融风险与国有金融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之后不得不做出选择.我们甚至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法律和监管层以及银行系统本身会在混业经营上走出更大的步伐。

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引进混业经营制度,当然不能忽视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关于这个,世界经济史上已有前车之鉴。1929年~1933年起源于美国的那场经济危机曾经对美国的金融业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造成了几乎致命的打击。当时美国的理论界,政界,社会舆论无不把这次危机的起因归结为银行业与证券业的混业经营制度,直接导致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出台。目前在我国引入混业经营制度,除了会增加混业经营制度本身固有的风险因素以外,还可能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制度特别是监管制度方面产生比别国更大的风险。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混业经营制度本身会产生比分业经营更大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通过证券业务进入股票市场,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比较雄厚,一般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形成股票市场的“泡沫”,导致股票市场的巨大动荡;由于证券承销业务的收益比较丰厚,存在商业银行在承销证券业务时,利用储蓄资金进行公司股票的包销,承销业务经营,但在企业和证券市场不景气时,可能使银行资金面临损失,还可能使银行资金长期占用在证券类资产上,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严重时会产生挤兑,把资本市场的风险转移到信贷市场。混业经营也可能增加关联交易的风险,控制关联交易是防范金融业综合经营风险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市场正处于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脆弱,缺乏混业经营所要求的严格自律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处于我国金融业主体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受到产权制度落后于市场要求方面的限制。金融监管制度也仍然是处于分业监管阶段,分业监管不仅会带来比综合监管更高的监管成本,而且面对实践中金融业务日益综合化的事实会产生许多的监管盲区,从而增加金融系统风险.现在虽然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之间有了一个联席会议,但是仍然无法解决许多综合监管责任的问题.而且,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组建时间不长,监管经验不多,风险控制能力较差,金融监管水平较低,仍处于事后监管,监管还不能实现超前性和预警性,监管机构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监管手段也显得单一,不能满足混业经营监管的需要,从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还需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混业经营制度运作的前提条件是,银行本身具备健全的内控约束机制和较强的风险意识,法律框架健全、金融当局的监管体系完善高效。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处在一个混业经营条件还不成熟,然而外部竞争压力又迫使银行业不得不实行混业经营的境况。是前进还是后退,谁都非常清楚.为了应对国际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以及立法机构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反应。

1.商业银行自身方面。由于制定新的法律或者修改现有法律都是一件耗费时日的事情,商业银行必须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加快金融业务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现行法律并没有规定我国银行不可以在境外实行混业经营,也没有规定控股商业银行的企业集团不可以经营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境外多设立分支机构,并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同时,在境内重组金融机构,组建金融集团控股公司,参股或者并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控股公司下的各子公司分别核算经营成果,分别进行风险控制,从而在控股公司内部建立一道风险防火墙。

信用技术飞速发展,使全球金融产品不断形成电子网络化趋势,金融机构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为客户服务,网络银行具有成本较低,办理业务速度快,客户面广,保密性好等优点。国外网络银行业务量已经占银行总业务量的很大比重,我国法律没有规定银行不可以经营网络银行业务,在我国境内发展网络银行无法律障碍。因此,我国银行业在经营制度方面的缺陷可以通过技术方面的有时得到适当补偿,至少也要在这方面不能比外资银行差。

同时,占我国银行业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存在产权制度方面的重大缺陷,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产生的所有者虚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及风险约束机制,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采取的仍然是股份制道路,即在保持国家占国有商业银行绝对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引进其他法人股东,社会公众股东以及外资股东,形成多元化的所有者结构,截至2006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剩余的一家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也正在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2007年4月份发生在河南省邯郸市农业银行的金库被盗案充分暴露我国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上重大漏洞。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营销已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营销活动在我国金融界尚属一个新领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工商企业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以期尽快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提出

长期以来,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实施营销策略的内在动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蔓延,企业的直接融资逐渐盛行,使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大为动摇,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欧美的商业银行开始尝试用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营绩效。但是,当时市场营销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还是浅层次的,主要以广告促销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银行业以金融工具创新为契机,对延续一个多世纪的银行常规管理方式提出质疑,从而,市场营销在银行业的应用成为广泛话题。到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银行业已把工商业市场营销的精髓应用于银行管理,市场营销便成为能有效协调内部各部门和反馈外部市场信息的分析、规范、控制系统。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在我国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根本性变革: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非国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壮大,外资银行开始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服务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市场营销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理论和方法,在我国银行业受到了推崇和积极的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一)当前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过近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初步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业务拓展,同时也反映出与营销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还未真正引进营销管理,没有真正建起市场营销理念;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市场营销上还只是浅层次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制;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营销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创新尚未大力开拓。

近年来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存款、储蓄的诸多新品种上,一大批适合于中国实情的金融创新尚未引进、开发投放市场。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管理理念和水平上处于幼稚期,业务发展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体现出长远发展战略。

(二)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有:强调金融产品营销,忽视服务营销;热衷于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忽视了引导客户进行消费;重视市场竞争,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侧重存款营销,忽视贷款及其他业务的组合营销;片面追求“拉关系”,忽视真正意义的关系市场营销;偏执于银行的“外包装”,忽视真正意义的形象建设等。

三、商业银行实施市场营销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教育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刚刚起步,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营销知识的普及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工作仍显薄弱,亟待加强。一些人至今对营销与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等最基本的概念缺乏导致工作的被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营销人员在营销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

(二)推行全面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推行全面市场管理策略,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改变把营销应用在浅层次表面的做法。改变简单地、随潮流地、被动地运用广告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的特点,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市场营销计划、实施、控制应成为银行经营活动中自觉的主动的经营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不能把市场营销看作是单个的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为充分了解市场并掌握客户要求,银行要对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预测,为使银行的营销目标符合其全面战略,银行要编制出合理的营销计划,包括短期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有了营销战略与计划后,商业银行要灵活运用产品、价格、促销与分销组合策略来实施计划。同时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限制,在营销过程中为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必须对营销工作实施全面的控制。营销管理应协调银行各部门关系,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共同以顾客需求和满意为营业宗旨,达到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和为组织创造理想利润的经营目标。(三)实施服务营销和关系营销

首先,商业银行实施服务营销,在观念上应当树立服务质量的有效延伸的思想。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更应重视搞好优质服务。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也才能得到顾客的长期支持和合作。其次,银行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制定新的服务项目、服务目标,追求周到、迅速、准确、安全、便利、热情的服务,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实施关系市场营销,也是商业银行“以顾客为导向”开展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相关组织或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

要做好关系营销,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积极维持和发展忠诚客户。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夺客户,客户忠诚于银行上营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次,应发展与竞争者的合作关系,避免无益竞争,达到双赢双胜目的。再次,应协调银行同政府机构间的关系,努力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银行营销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以金融创新为核心,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第一,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今后一个时期,产品创新要突出中间业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继续以信用卡、储蓄卡为媒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工资、代收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发展理财和商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基金托管、中小银行支付结算等业务;大力发展信用证、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及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以住房信贷、汽车信贷、教育消费信贷、大额消费品信贷及旅游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第二,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结合国情,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稳定客户关系;创新服务内容,积极满足客户的需求。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多业务综合化;范围经济;发展方向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各商业银行主要靠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取利。传统单一的获利方式,已经不适应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利润源泉,改善盈利能力差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银行的各类客户对服务的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化,多业务综合化经营是成为银提高银行竞争力、争取优质客竞争发展的必然要求。

业务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兼并之举盛行,金融活动全球化和经营规模的巨型化,必然引起业务经营混合化和服务功能全能化。借助于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国际银行业早已渗透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大量的非传统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蓬勃发展,推动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朝综合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为银行业的利润提高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范围经济性

1 银行业的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

产生的经济。具体来说,它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对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银行经营范围的多元化,即银行增加产品的种类或拓宽经营范围,单位经营成本是否呈下降趋势,或同样的投入是否能产生更多的产出。因而对于商业银行这种金融企业而言,范围经济的大小决定了其实现多元化经营以节约成本及提高效益的空间与机会。

2 范围经济与综合经营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很大层面上是与多元化经营即综合经营联系在一起的。实行综合经营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这是因为实行综合经营能够带来下列好处:

①进入成本与营销成本的节约。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这主要是由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服务更周全,提高了银行的企业形象,节约了广告成本。此外,范围经济还可以使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

②改善银行的内部资金结构,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银行盈利。实行综合经营,能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使银行内部的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合理,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③规模管理效应。范围经济扩大效率管理的覆盖面。若银行的管理者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扩展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加其金融业务,可以使管理者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且还不必增加新的投入。

④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综合经营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结构,使银行具有相对合理的资产组合,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降低了经营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上文从范围经济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多业务综合化经营的重要性。因此,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商业银行适度综合经营,可以更好地利用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

1 宏观发展战略

(1)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

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和实现自身发展是十分必需的。我国商业银行在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时要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积极拓展其他业务领域,在此过程中必须进行审慎的强项和弱项分析,避免仓促上阵,

(2)确定竞争优势,制定发展战略。

银行必须研究和掌握自己的资源优势,才能在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超过竞争对手的业务能力。出色的发展战略是银行应对激烈竞争的利器,即银行的资源如何让银行区别于多业务多领域的其他竞争对手,如何协调与控制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占有在某项业务中的领先地位。银行应注重把重要资源部署在对各项业务创造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地方。业务多元化的决策,不能只建立在对业务范围有宽泛了解的基础上,而必须通过对与竞争对手差距和自身优势进行的严谨而细致的分析,从而做出开展某一新业务的决策。

(3)合理部署优势资源,形成综合化优势。

银行在明确知道其具备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从而开发或引进所缺少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并在现有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基础上将它们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共生的、互相加强的整体。通过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部署,拓展多业务领域才更有把握获得成功。银行应该谋求在新业务领域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一时的获利能力。为了实现银行在新业务领域长期立足和领先,保持可持续增长,进行多业务综合化的银行必须创造一些独创性的产品。要成为最终的成功者,银行应塑造该行特有的反映其经营特色并对客户构成吸引力的能力,这是决定银行占有市场份额和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

2 具体的业务发展方向

(1)探索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允许适度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在改革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同时,适度发展混业经营。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特征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努力扩大表外业务和其它非主营业务,积极寻找恰当的分业与混业的交汇点,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探索分业条件下的业务交叉经营,为日后的混业经营做准备。

(2)构建具有明显范围经济特征的多功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