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2:38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作用分析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制度,也可以将其称为组织文化。企业文化不单单是一种管理思路,同时也是管理观念的体现,主要由核心概念和核心概念外化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核心概念指的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可将企业分为物质层、精神层和制度层三个层面。而在这当中,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面,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里层,精神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文化,所以这也是保险公司的文化。这一组织文化中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这种企业管理文化对于民族或是个体文化而言是不一样的。其实企业文化与经济文化相当,没有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不会形成企业文化的,并且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从本质上看来,企业文化兼具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的内容,换句话说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的体现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创造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让所有的员工都认可的话,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就是形成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加快企业的发展。由此可知,企业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约束和凝聚、导向、辐射以及激励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联系

对于保险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说,与其他实体经营商品企业大相径庭,同样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发展企业。很多发达国家中的保险企业很早就已经融入到了现代化的管理潮流,并且在企业的管理和日常经营中引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获得了显著地成效。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并且经济的外向程度也有所加强,由此保险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对于传统管理方式而言所强调的是内在的激励和建设,以此制定相关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来进行约束,进而提升员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还有责任心,这样员工就可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为了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且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使企业自身的文化得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必不可少,并且是是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我过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需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改善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提高保险企业的总和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加强保险企业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中,调结构、防风险以及转方式是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化、合理化的政策和措施来达到这一目的。为了推动企业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通过提高保险企业的整体实力来发挥保险这一行业所具备的功能,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是相当大的。

对于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加大关于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从而深化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以便达到知行统一。(2)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员工的职业道德对企业发展很重要,需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检查力度从而使员工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参照企业文化管理依据,整理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措施,并且改善其中不完善之处。(4)构建奖励制度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有着积极向上和良好文化建设的环境。(5)在这一项艰难、长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工程中需要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且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持。(6)通过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并且通过一系列考核制度的建立进而推动保险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对保险企业的管理,促进保险事业的发展,维护被保险方(在保险单或保险凭证中称被保险人)的利益,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经营各种保险业务的企业。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如需保险,应向中国境内的保险企业投保。

第四条、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保险管理机关的职责是:拟定保险事业的方针、政策,批准保险企业的设立,指导、监督保险企业的业务活动,审定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检查保险企业的会计帐册和报表单据,并对保险企业在经营业务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或者损害被保险方的合法利益的行为,给予经济制裁,直至责令其停业。

第五条、国家鼓励保险企业发展农村业务,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保险企业应支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集股设立农村互助保险合作社,其业务范围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保险企业的设立

第六条、设立保险企业,经营保险业务,必须得到国家保险管理机关的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营业执照。无营业执照擅自经营保险业务的,由国家保险管理机关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查处。

申请设立保险企业应向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企业章程(必须订明:企业名称、经营业务种类、资金来源、组织机构);

(二)收足资本金额的证明;

(三)企业领导人名单。

第七条、保险企业章程、资本金额及领导人的变更须经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批准。

第八条、保险企业必须具备的资本金额为:

(一)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其实收现金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千万元;

(二)经营人身保险业务以外的各种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其实收现金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三)同时经营本条(一)、(二)两项保险业务的企业,其实收现金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五千万元;

第九条、保险企业应当将其现金资本的20%交存保证金。此项保证金存入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指定的银行,未经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批准,不得提取。

第十条、同时经营人身保险业务和其它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其人身保险业务应当单独核算。

第三章、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第十一条、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在全国经营保险、再保险业务的国营企业。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事下列业务活动:

(一)经营各类保险与再保险业务;

(二)向其他保险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三)根据国家授权,代表国家参加有关保险业务的国际活动;

(四)国家授权经营的其它业务。

第十二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经国务院批准者外,下列业务只能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

(一)法定保险;

(二)各种外币保险业务;

(三)国营、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的各种保险业务;但地方国营保险企业可以经营该地区的地方国营企业的各种保险业务;

(四)国际再保险业务。

第四章、偿付能力和保险准备金

第十三条、经营长期人身保险以外的各种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应具有的最低偿付能力是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低于国家保险管理机关规定的金额,不足时,应当增加资本,补足差额。

第十四条、经营长期人身保险的保险企业,应具有的最低偿付能力是长期人身保险准备金不得少于全部有效保险给付义务的总和。不足时,应增加资本,补足差额。

第十五条、为了保障被保险方的利益,保险企业必须留足下列准备金: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经营人身保险以外的各种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应当从当年自留保险费中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其提存和结转的总数应相当于当年自留保险费的50%。

(二)人身保险准备金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应当按照有效的长期人身保险单的全部净值加上一年及一年以内的人身保险业务当年自留保险费的50%,提存准备金。

长期人身保险单项下的净值(系指保险企业对被保险方应负的责任总额),必须由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指定的会计师审定。

(三)总准备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其他国营保险公司每年在交纳各项税款并扣除规定的提留后,全部盈余留存总准备金。

其他非国营保险企业的留存数额,由国家保险管理机关另定。

第十六条、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人身保险准备金与其他保险业务的准备金应分别留存,不得相互挪用。

第十七条、国家保险管理机关可以规定保险企业各项保险准备金的运用方法,保险企业应当遵守国家保险管理机关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再保险

第十八条、按本条例第六条规定设立的保险企业必须至少将其经营的全部保险业务的30%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再保险。

第十九条、经营人身保险以外的各种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对每一危险单位的自负责任,除保险管理机关特别批准者外,不得超过实收资本加总准备金(或公积金)的总额10%。超过这个限额的部分,必须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再保险。

第二十条、除国家保险管理机关特别指定的保险企业外,任何保险企业均不得向国外保险公司或经营保险的人分出或者接受再保险业务。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人身保险:指保险企业在被保险方人身伤亡、疾病、养老或保险期满时向被保险方或其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二)人身保险以外的各种保险业务:指财产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业务。

(三)再保险:指保险企业将其所承担的保险责任一部或者全部分给其他保险企业承担的保险业务。

(四)危险单位:指保险标的发生一次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范围。这是保险企业确定其能够承担最高保险责任的计算基础。

第二十二条、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条适用于船东相互保险组织。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产风险;企业财产保险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5年末,民营经济在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到65%左右(含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占全国税收比重8.7%,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总出口的77.4%。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民营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增加,其自身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大,但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的服务却滞后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当前对我国民营企业风险的研究,不仅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险公司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的现实需要。

一、我国民营企业实物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引起的种种现象而导致对企业在物质生产及生命安全等所产生的威胁。在各种自然风险中,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最大的是火灾、爆炸、暴雨、洪水、台风等灾害。以广东为例,在2004年重大火灾爆炸的统计资料中,民营企业发生火灾共35起,占调查总数的71.4%,直接财产损失达5013.11万元。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主要受到影响的是初级原材料开采和粗加工行业、运输和通讯线路企业及大江大河流域乡镇企业,对生产经营场所在城市的民营企业而言,暴雨洪水之后形成的内涝是主要灾害。台风主要对沿海地区的城市影响比较大,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省和广东省每年因为台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2004年,仅浙江“云娜”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81亿元。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弱,遭受损失的程度相对比较严重。

(二)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对民营企业影响逐渐增加,社会风险包括盗窃、破坏、挪用公款、玩忽职守等个体违法行为以及罢工、暴动等群体违规行为。近两年,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带有群体属性的社会冲突、动乱、暴乱就属于典型的社会风险:2004年9月16日晚,西班牙东南小城埃尔切,一把火烧毁了中国鞋城里温州商人价值100多万欧元的鞋子;2005年11月4日深夜,巴黎骚乱造成多家华人商铺被大火焚毁,最大面积达9000平方米,损失惨重。社会风险不是企业的可控风险,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大多数情况下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如企业内部对设备质量和维修保养不当、技术和工艺流程设计和操作失误、安全生产控制不力和管理混乱造成风险损失,债务人可能因经济衰退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也可能因合同一方当事人管理失误、延误工期而无法偿还,从而造成企业经济上的损失。

二、制约我国民营企业财产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来看,目前也有少量财产保险公司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进行产品开发。如美亚保险公司已经有了专门的“中小企业保险部”;平安财险推出了“恒利达”企业定额综合保险。但最终因为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和保险市场价格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导致民营企业财产保险包括责任保险在内承保率不足20%,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保险的供给和需求

1.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加上一些企业保险观念淡薄,认为保险可有可无,最好不保。大型企业比较注重自保,认为买商业保险意义不大。

2.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家族成员、亲戚或朋友及个人企业主负责企业经营活动,内部管理混乱,人员流动频繁,厂房和经营场所经常变更,给保险承保带来一定的难度。

3.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诚信比较差,投保时逆选择现象严重。以东莞保险市场为例,东莞是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当地保险公司针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专门设计了包括企业财产保险、公众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在内的一揽子保险,产品推向市场后,愿意投保的大多是风险比较高的餐饮业和零售业;投保后,一些企业拖欠保费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保险事故发生时企业也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如台风暴雨后,一些厂房或仓库会存在内涝,被保险人不仅不积极施救,还会将滞销的产品扔到积水里增加索赔的金额。

(二)保险公司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不足

1.长期以来,我国财产保险开展业务的重点单位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民营企业重视不够,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从某公司对企业财产保险的核保要求看到这一点:“企业财产保险是公司的支柱险种,……对保额100万元以下的标的严格控制承保,其费率不得低于正常费率标准,原则上不附加利损险和盗窃险。”“禁止承保泡沫厂、海绵厂、烟花/爆竹厂。对制鞋厂、成衣厂、制袜厂、玩具厂、家俱厂、夜总会、卡拉ok厅、ktv包房等严格控制火灾责任,对火灾责任实行大额免赔。”从利润考核的角度出发,保险公司是有道理的。但民营经济中相当一部分行业是服装业、制鞋业、玩具业、家俱业、灯具、电子行业,这些行业中大部分企业投保的金额会在100万元以下,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火灾。保险公司将大部分承保对象和承保风险都严格限制,就不能责怪民营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了。

2.保险公司企业财产保险产品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民营企业虽然机制灵活,产业结构调整快,但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层次不等,对保险的需求也有差异。而保险公司使用的条款基本上是总公司制定的,即使有创新,主要也是将原有的险种进行不同的组合。事实上因为我国各地气候、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企业经营差异比较大,总公司不可能制定出适应我国各地企业发展的财产保险条款,特别是针对规模较小的私人企业。在现实中形成一种局面是保险公司销售的险种,企业不感兴趣;企业希望得到的保障,保险公司不能提供。

3.保险公司(包括再保险公司)处于利润考虑,不愿意承保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如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因为台风和洪水风险比较大,保险公司在考虑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和承保利润的基础上,不愿意提供服务。前文提到的东莞某保险公司,当年推出专门承保中小企业的一揽子保险,赔付率达300%左右,加上当地其他财产保险公司价格恶性竞争,导致该公司进军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三、对发展我国民营企业财产保险的建议

(一)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民营企业保险的重要意义

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重要的推动力、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税收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的生力军,民营经济为国内保险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巨大的需求市场。保险业研究民营企业的保险问题不仅支持了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从公司发展来说,研发民营企业风险可以开辟新的保险需求,实现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这本身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创新事业。

(二)研究、开发民营企业财产风险评估模型

保险公司要发展民营企业财产保险,就必须研究企业风险状况,分析企业希望通过保险分散风险的需求,在满足需求、供需利益兼顾和保证合理利润的条件下,方能设计出畅销的保险商品。保险公司在对企业风险研究中,要注意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防灾防损设施下企业的风险水平,不能一概而论。

保险公司应组织市场调研人员,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与高校合作,到浙江、广东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的省份调研,收集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的损失数据,利用尖端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民营企业财产风险的创新模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研究,再付诸实践。

(三)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管理技术水平

要发展我国民营企业财产保险,保险公司自身业务管理水平需要大大提高。首先是精确地定义风险和承保范围、限定风险和量化风险;其次是对产品的定价,可以考虑制定价格底线,再根据风险类型、地区、损失经验和投保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允许费率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浮动;第三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再保险、共同保险、限制承保、加费承保、免赔额(率)等技术手段控制风险和损失,不能生搬硬套,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风险状况灵活处理。

(四)加强宣传,引导民营企业认识和理解保险的相关知识

利用新闻媒体,通过登载保险公司向企业理赔的典型案例,解释保险条款及防灾防损知识。2006年9月,《广州日报》登载了一家制衣厂因为“暴雨”和“大雨”的一字之差导致向保险公司索赔失败的案例。通过这则新闻,读者清楚了保险责任范围中“暴雨”对一定时间内的雨量是有规定的,只有达到这样的条件,保险公司才会做出赔偿。而不是只要保了险,保险公司就会赔偿,或者认为损失多少保险公司就要赔多少,保险公司的赔款与承保的责任范围、保险金额、标的价值、损失程度等都是相关的。对保险的概念和理论有基本认识之后,民营企业在面对保险公司的展业、核保、理赔、防灾防损等工作时就会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减少民营企业的道德风险和对保险业务不必要的误解。

(五)保险公司的业务内容要从单纯的物质保障逐步发展为对民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

由于保险公司存在专业管理的效率优势,保险公司可通过其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尤其是通过现场风险查勘,全面评价企业所面临的自然环境、运营流程、管理等方面的风险,找出其风险控制和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供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改善建议和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民营企业发生灾害事故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避免灾害事故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程路.中国民营经济:从2001到2005[j].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6,3.

[2]孔建国.论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0,(9).

[3]郭迈.2005年广东省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j].保险研究,2006,(6).

[4]江生忠.中国保险业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蒋正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编纂委员会编[m]。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2005),岭南美术出版社.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产保险;政策扶持;信息平台

2009年8月,台风“莫拉克”登陆浙江,致使该省多达上万的工厂企业停工或者半停工,造成了巨额的直接经济损失及间接经济损失。对中国四千多万中小企业而言,遭遇如此巨灾的风险概率极低,但对每一个身处台风破坏之中的企业来说,都是一场灭顶之灾。对很多企业如私营小型企业更是可能就此破产。这次惨痛的教训再一次提示我们,企业财产保险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充当着社会管理职能,而目前它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足。

一、财产保险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对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来说,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并不都是可以绝对避免的,由它带来的损失,往往可以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破坏。这种来源于市场之外的风险因素,通常是不可预测的。此类不可预测的风险,尤其对资本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更具有杀伤力。企业财产保险,正是企业解决此类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较低的资金投入,可以换取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将企业遇到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转嫁出去。因此,企业财产保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社会分工的体现。保险公司负责聚集资金组织补偿,将个别企业的风险分散至所有投保人,同时,利用自身的防灾防损管理经验,为企业组织安全生产提供专业的建议,帮助企业将其资金、人力更好地投入到企业本身最擅长的专业生产和经营中,由此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水平。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发展的历史,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短,但还是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经验和成就,为保险业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比在99%以上,其产值、纳税等经济数额占极大比重。中小企业主要指与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各个国家的划分标准不一而同。但总体来说,中小企业在风险管理上的能力不强,通常不具备通过建立自保基金和自保公司进行抗击风险的能力。这就使财产保险成为了中小企业最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尽管我国的企业财产保险市场拥有如此之大的容量,但实际参保企业的数量很少,以保险市场相对发达的广东、浙江为例,投保率均长期不足10%,具体到中小企业,比率可能会更低。这使得财产保险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安定等应当发挥社会职能功效的地方,还有很大空间需要开发。而造成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在中小企业中未能全面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政策的角度看

一是我国缺乏对中小企业保险的宣传和导向,使得产品的供求双方脱节,信息不充分,充足的需求无法被有效的供给。

二是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缺乏行业的政策支持,如在税收或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的支持。而有些保险产品很难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充当社会管理工具。

三是保险市场上的需求者,参保企业的保险行为则缺乏有效管理,企业的诚信信息直接影响保险产品供给的积极性。我国设立了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保监会下设保险行业协会,配合保险监管部门的工作。两部门在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责上均侧重于对保险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相对而言,缺乏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

2.从供给的角度看

一是由历史数据判断,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赔付率偏高,利润率较低,造成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例如在个别行业,像家具厂、化工厂等本身风险比较集中,而保额又低,保费过少,保险公司宁可舍弃,而不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其中。

二是由于中小企业的数量多,需求复杂,而单份保单的数额又较低,而由此付出的人力物力却并不少,从而也降低了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三是保险公司的现行产品无法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我国幅员辽阔,产业形式多样,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是多样的,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贸易环境都有其不同的风险。而我国现行保险产品多年来没有本质的创新,制约了市场的需求。

四是保险公司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快速发展的阶段,保险经营主体众多,产品的价格竞争仍处在主要地位,这就使本不健全的中小企业保险市场受到冲击,发展道路必然艰辛。

3.从需求的角度看

一是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足,缺乏购买保险的能力;二是保险观念淡薄,对保险的功能、价格完全没有了解或知之甚少;三是一些企业过分高估了自保能力,而又低估了风险的存在,认为保险可有可无;四是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状况不稳定,使得保险公司承保所需数据不真实,造成承保及理赔工作容易产生纠纷;五是缺乏相关中小企业的诚信信息,逆向选择等行为增加保险公司市场参与的道德风险。

三、推动我国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对策

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有效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市场在较低水平徘徊时,最大的可能是市场供给出了问题。这就提出了企业财险产品供给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健全,或多或少体现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概念。因此在这个阶段,政府的政策对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政府的政策决定着保险经营的性质、市场竞争的状态和产品发展的方向。只要政策扶持,则供给就会增加,反之则供给就会减少。

1.以财政扶持推动市场发展

在我国商业保险市场中,将商业保险定义为准公共物品而给予政策性支持的论点,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领域。近些年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很多地区开始了试点工作,并且逐步推广,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使得商业保险在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政策性保险的新模式。从很多方面看,我国中小企业保险也面临在本质上相似的问题,如同样的资产数量多,分布区域广,面临的气候条件多样,管理体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低下等,而与此相对的是社会产值巨大,提供就业岗位占比很大,同样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应当把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宝贵经验,应用到对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开发上来。

(1)选择试点的行业和地区

将政策性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试点工作按照行业和地区两个标准来划分,在一些高风险、高责任的行业如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南部沿海地区的台风暴雨等巨灾财产保险等,进行试点的政策研究,选择最需要政策扶持的保险产品和扶持对象。

(2)选择政策扶持的方式

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多个省市试行了对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的推进工作,但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还没能对其强制保险的地位给予支持。因此,推进市场发展的工作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企业没能全面了解到保险工具的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在成本因素和市场偏好因素的作用下,没有动力开拓中小企业的市场业务。由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的例子可以以点带面的说明在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扶持政策上,仅简单的要求政府各部门给予配合是不能达到目的。

在此背景下,可以通过出台鼓励供求双方参保的其他非强制性政策工具来推动其发展。如通过税收工具,针对选定的保险产品、行业、地区和参保对象,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也可对保险经营主体在经营鼓励的产品时,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还可以在指定企业购买指定保险产品时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与此同时,应尽快建立起巨灾保险基金。这类方法完全可以参考政策性农业保险来执行。

利用财税工具来鼓励市场的发展,需要财政和税务部门的相互支持,本质上还是要达到通过降低市场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刺激市场的发展。保险经营主体在政策扶持下降低了展业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从而更有动力扩大在宣传上的投入。而企业在政策扶持下也降低了购买保险的成本,提高了购买保险产品的能力。市场交易规模的上升,有利于将供求双方引导到平衡上升的良性循环中。

2.建立企业保险信用信息平台

建立保险行业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助于使参与保险市场的主体信息透明化,使供求双方的信息更加对称。对保险公司而言,有助于促进其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内容。对参保企业而言,有助于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地应对各种风险。

我国保监局及保险行业协会对保险经营主体的监管采取了信息披露制度,使保险经营主体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采取理智的行为,避免更多的类似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同时,确保了其在经营中可以做到较大程度的诚信。同理,对于众多参保的企业来说,同样应该具有一套系统来评价各个企业的信用情况,以降低保险经营主体在核实企业信用情况上浪费过多的搜寻时间和成本。

第一步,应当确定企业保险信用信息平台的执行主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保险行业协会充当保险行业信息交流平台的角色,由它来担任企业保险信用信息平台的搭建者和管理者最为合适。

第二步,应当确定企业保险信用信息平台的具体内容。由于保险行业协会成员由各保险经营主体组成,其可以最为便利地获取并汇总各家经营主体的参保企业客户信息。信息内容具体应囊括:

(1)企业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地址、注册资本、法人、经营范围和成立时间等;

(2)企业的管理状况。如管理制度、特殊工种上岗制度、危险品存放制度、消防安全生产管理及教育培训制度等;

(3)生产经营的市场环境状况。如主营业务的经营状况;

(4)企业历年投保财产保险的情况及赔付状况;

(5)企业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

(6)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

以上几点难以全面说明相关企业保险信用信息的全部内容,但大致方向如此。信息平台管理者应结合各方面信息,并加权打分,得出企业在保险行业内的信用等级,将数据提供给保险经营主体。保险经营主体既可以在标准费率的基础上按照信用等级上下浮动保险费率,从而免去了时刻背负中小企业道德风险的后顾之忧。

第三步,企业保险信用信息平台的管理者,应当充当好保险经营主体和参保企业之间的桥梁角色。既要组织保险经营主体应对市场需求开发出多样化的产品,也要促进参保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帮助参保企业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

尽管我国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面临的困难很多,但其主要矛盾仍是市场的部分失灵造成的,一是商业保险承担部分公共物品职能的矛盾,二是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如能先行解决这两个主要矛盾,相信其它诸如宣传不到位、产品单一等问题将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乔林、王绪瑾.财产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浙江保监局.浙江中小企业财产保险调研报告[eB/DL].和讯网,2007-11-14.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5

【关键词】企业危机;风险;防控措施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每天都面临各种不同危机发生的可能,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如果不能稳妥地处理,不仅将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破坏企业的形象,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严重时还会影响社会大众及消费者的权益与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使企业面临生存的挑战。加强企业危机与风险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企业危机和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经济环境风险、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风险等,当经营风险开始产生后果,就给企业带来了危机,因此,对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分析是风险辨识的前提,也是企业制定规避危机和风险管理策略的依据。

(一)自然风险: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企业,如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引起灾难性的破坏,使既定的经营目标、发展目标无法实现等。

(二)社会经济环境风险: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同行业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变化等,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因素,从而使企业面临成本增加、市场开拓困难等风险。

(三)法律风险:法律环境的变化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家相继修改完善并新出台了《公司法》、《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这些都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息息相关。许多企业的经营行为在以往是行得通的,随着新法规的出台,就有可能会因经营行为不符合新法规的要求而面临用工纠纷、产权纠纷、合同纠纷等风险。因此,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国家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有关政策的调整变化,及时适应形势变化,规范地开展各项生产经营工作,避免因依法经营水平低和不规范从业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带来各种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安全生产风险。当前,国家对企业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严格。国务院及国家安监总局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生产安全事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规和办法,对矿山、电力、石油、冶金、地铁、食品等安全事故的处理进行了严格规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惩处严厉;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住处的快速传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影响面大、覆盖面广、涉及人身及生命健康和安全的事故,将立即成为舆论的焦点,承受巨大的压力,影响企业信誉,甚至导致市场丢失、企业关门等严重后果。

(五)企业内部管理风险: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顺畅、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备、运营机制不协调等同样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和风险。

一是产品和服务风险。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服务质量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当企业出现产品和服务风险时,如果处理不当,往往还会引发社会舆情风险、客户危机、经济抵制、索赔、诉讼等诸多风险。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和程序。但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可行的操作细节,缺乏可行的实施方案,缺乏具体的落实环节,一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标,最终导致控制力度弱化,企业经营风险扩大,资产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是企业由于用人不当、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社会关系协调不够、与相关上下游环节合作不力等都将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机和风险。

二、企业风险和危机的发展过程

1、潜伏期。在这个阶段中,正如“温水中青蛙”效应所示,企业对于这种潜伏的、渐进式的风险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很多企业在风险的潜伏时期也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对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视而不见,只知道事后控制,但当危机突然爆发的时候,就很难避免此种风险酿成的后果。

2、爆发期。由于在风险的潜伏时期没有注意预防,所以当危机突然爆发的时候,企业只好匆忙应对。目前许多人把被媒体爆光、被消费者投诉这样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才叫危机事件,其实危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政策形势、战略、资本、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产品、营销、客户、媒体、政府、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可以称作危机事件。现在有的企业领导人就整天忙于充当“扑火者”的角色。

3、解决期。当风险产生后果,就给企业带来了危机,企业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这时候,企业要做的就是面对危机、控制危机、解决危机。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法国管理学家费尧曾说过: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风险管理也是这样,它的过程是消除企业风险和危机因素的系列活动。

(一)把好危机预防关: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加强经营过程的跟踪、监督、分析,通过定期开展经济分析、财务分析、合同分析等方法,查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异动现象,从而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采取预控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风险管理责任框架。成立风险管理的领导机构,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强化责任意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牵头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同时,与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职能部门构成风险管理的工作机构,明确各部室的具体风险管理专兼职人员,明确具体的职责,确保风险管理组织能够顺畅运行、正常开展工作,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负责企业内、外部风险信息和有关因素的收集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机构定期开展风险分析提供信息支撑,从而保障能够全面分析、识别企业风险事件,并开展风险评价。

(四)明确公司风险管理策略。实施风险管理决策,由风险管理领导机构的第一责任人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型和等级,明确企业的风险承受程度,确定重大风险的监控指标,并对可量化的风险确定监控预警区间。

(五)健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经营决策程序,防范和化解经营决策风险。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重大投资事项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二是要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前,企业法律顾问要介入,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三是经济担保要慎之又慎。近几年一些企业被送上法庭,许多都与担保有关。对于确需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应对对方的资信状况严格审查,详细了解对方目前的经济状况,约定好保证方式,并且力求让对方提供反担保或第三人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晓更.论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年09期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6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用

风险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分析和把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市场经济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因素,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大多数企业都采取稳中求进的策略制定相关的经营计划,要保证企业健康平稳运行,就必须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全面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全面风险的重要性

(一)保证企业的经营安全

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受到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影响的一项工作。这个工作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的分析和把控,分析企业经营存在的风险因素,将风险意识灌输给每一位员工,通过企业上下共同的努力,将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确保企业经营安全。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经济市场的主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只有获得稳定的盈利才能实现正常运转,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企业的风险管理难度也逐渐增加,企业要确保实现良好运转,就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势,排除威胁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提供条件,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特征

(一)全面性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特征就是全面性。这里的全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风险来源的全面性,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来自多方面的,既包括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人员变动风险,也包括外部的市场运行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此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针对所有的风险来源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管理。第二,涉及风险管理的人员具有全面性,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对风险进行全面把控,制定对抗风险的措施,这些措施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抵御风险的效果,因此,企业对风险进行管控的过程是自上而下全面实行的。第三,企业应对风险的方式具有全面性,由于风险的来源、种类各不相同,企业在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时也要针对不同的风险区别管理方式,采取多样全面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

(二)不确定性

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时,主要是根据以往是风险管理经验,进行风险问题的总结,或是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对风险进行预测判断,这就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难以预料,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但这个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规律也是在逐渐发生变化的,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预测的风险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第二,企业经营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即便准确预测了风险,应对该风险的策略同样具有不确定性。企业无法提前预测风险带来的影响,只能根据风险类型制定大体的应对措施,无法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使得在风险管理的过程充满不确定因素。

(三)机遇与风险相统一

企业的发展策略需要根据自身的企业目标、企业实际进行规划,不同的企业目标遇到的企业风险是不同的,在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时,需要对风险的侧重点有一定把握,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多数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与发展机遇并存的,企业有效利用风险,就能够实现二者的统一。企业需要具备全局的眼光,充分发掘风险与机遇之间的转化条件,争取在风险中抢占先机,促进企业发展。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投资风险的认识程度不够

投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资金的运作,因此,必须要重视企业的投资工作,准确把握投资风险。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受到市场动态的影响,盲目跟风,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科学合理的投资规划。另外,企业在进行投资风险评估时,对投资市场的调查不成分,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不准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投资的风险,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二)对收益风险的管理力度较低

与企业投资相伴的就是企业的收益,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收益。目前企业对收益风险的管控不够重视,对收益风险的管理力度较低,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的方向集中到投资、运营中,认为只要准确预测了市场动向,把握好投资方向就万无一失,缺乏必要的收益风险分析。如果企业不能从收益方面反向论证企业投资风险,就会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系统性,不能全面的掌握市场信息,导致企业投资难以达到预期,缺乏对收益风险的管理,一旦投资出现问题,将不能及时进行止损。

(三)缺乏对网络风险的管理研究

现代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化、专业化管理,以保证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利有弊,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企业在利用网络进行管理分析时,要更加重视网络风险管理工作,目前企业在运用网络平台时往往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加密处理,使得企业的管理系统很容易遭受攻击,一旦企业机密遭到泄露,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企业更好地应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在面对经营风险时需要积极的面对,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保证企业有充足的准备应对风险。首先,企业要对自身的经济状况、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根据这些因素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对经营过程中风险较大的环节进行重点评估,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有备无患。其次,企业要结合以往应对风险的经验,对发生过的风险事件进行记录,结合市场运行规律建立风险事件综合分析平台,对在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预测评估,完善风险应对措施,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二)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是人才,只有拥有专业技术过硬的风险管理人才,企业才能制定更好的风险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首先,企业要重视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尽量从企业内部发掘具有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员工,着重进行培养,建立完善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风险教育,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经验让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企业要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的风险分析专家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保证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三)加强对网络风险的管控

企业为提高经营效率,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升级时,要更加注重网络风险安全意识的提高。首先,企业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引进安全性能高的管理设备,建立高效的运作平台,以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重视对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及时发现数据上的漏洞,保证风险分析的准确性。其次,企业要提高网络风险意识,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存储,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企业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加密处理,提高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结语: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方面的改革,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企业都应当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企业运行中的风险,为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丹.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经贸实践,2018(18):259.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7

【关键词】商业模式保险金融企业风险管理

一、整合资源、注重创新,构建协同发展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商业模式而言,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价值创新是其核心与灵魂,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同样如此,其构建要从自身实际以及市场的发展态势出发,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企业整体战略布局,实现战略协同与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寻找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效对接点,从而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成为能够与保险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起成功的商业模式。

(一)着眼于集团化趋势,优化资源整合

当前,集团化发展是保险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应因势而为,在积极加强总部建设的前提下,以集中股权为载体,强化干部管理,加强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强化总部建设。集团总部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管控中心,是企业各子公司业务实现业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进行集团建设的目标定位,并于集团内部实施精细化的战略管理,强化资源整合,建立专业的保险金融集团总部。例如,在总部建设中,保险金融企业可以建设战略管控为主要的集团建设目标,在建设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产品、股权”等的资源整合与战略管理,根据集团的主要业务及其流程设置专门部门实施专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商业模式的正常运作奠定组织基础。

2.集中股权,完善治理结构。保险金融企业必要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其前提条件便是加强对分公司的股权控制。为此,保鲜金融企业应结合市场趋势,积极建立股份公司,提高对资产的持股比例。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要深入分析当前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程序复杂,决策环节偏多等,应积极发挥垂直领导体制的作用,加强干部管理,坚持市场配置以及组织选拔相结合的原则,选拔董事会,使保险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发展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其核心岗位中引入党委成员。并积极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多层级的运营机制,从而建立起多层级的、协调性的保险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

3.创新营销模式。面临竞争激烈的保险金融市场,保险金融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交叉互动销售模式,创新营销模式,构建与客户需求相适应,利于提升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的一体化金融服务营销,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与整合效率,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二)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价值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类惠农与富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险金融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之下,应顺势而为,充分开发农村的保险金融需求,充分结合国家的相关强农政策,开发政策性业务,积极实现涉农保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大农网建设力度,探索农村保险金融工作新模式,顺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开拓农村保险金融市场,拓宽业务范围,实现保险金融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与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拓展模式。

二、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打造运营管理商业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运营的主要载体便是信息化技术。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完善,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资源共享,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发展,为其商业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推动实施信息化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加大云计算平台、客户资源数据库等网络建设,建立起集中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动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营销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流程实施全面的优化。同时,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要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强化售后服务,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客户专门打造售后服务平台,解决客户的各类问题,提升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与忠诚度,通过综合化的信息移动平台、网络营销以及电话营销等多种营销模式,以及个性化的售后服务,为保险金融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形成品牌效应,以信息化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能力提升。此外,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应针对企业自身的业务管理与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积极建立各类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中心与共享中心,如保险金融企业的财务数据集中管理与共享中心等,实现对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各项费用等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处于有效的管控之下,并积极建立核心业务系统,充分结合市场费率,积极完善定价以及赔付率等自动化管理平台,根据保险金融企业客户类别以及业务类型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理赔措施,构建起保险金融集团的综合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集团决策的集中管理,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降低企业的赔付成本,提升保险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注重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

风险管理是保险金融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的基础。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险金融行业积极掀起了强化风险管理的去风险化浪潮,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保险金融企应将风险防控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工作之一,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位置,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实施垂直化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实施资本补充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保险金融管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保险金融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主要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即是突破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将项目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实施项目化的企业风险管理,同时,还可借助专门的咨询机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规划与指导,积极建立内部风险防控以及外部风险控制的双重指标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确保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应用系统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必须积极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加强风险信息化管理的组织建设,使其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为保障保险金融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管理以及经营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企业应根据常见的风险类型及其特性,积极设立立体化的稽查审核中心,针对企业中相应的风险管理岗位实施垂直化管理,实现保险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再次,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借助专门咨询机构的力量,进行风险管理中信息化规划,分析企业的风险源。以中国人寿为例,其与Hp的信息化合作规划,使其能掌握风险的存在之处,为其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风险应对计划编制,实现风险的规避与转移,加强风险管理监控,突破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构建起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培养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去风险化发展趋势下,要积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企业的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的业务运转中强化风险防控。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充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的提升,使其具备能够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职工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雷曼破产等风险损失事件中,可以看出保险金融企业中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据此,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于企业内部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宣传教育,自上而下,牢牢树立起“强化风险管理,积极创造价值”、“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等风险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积极建立风险管理的责任机制,并将风险管理指标积极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使其成为保险金融企业业绩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实施员工的考核,加强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惩戒机制等的建立,强化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

(三)建立系统化的资本补充机制

对于保险金融企业而言,资本不足是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若在缺少财政货币资本的注入的情况下,应积极加强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企业资本补充的多渠道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偿付能力,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多方拓展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促进资本补充机制的可持续化与市场化,为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通过风险防控体系、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以及企业职工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全面建立起高效的风险防控模式。

四、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持续盈利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言,其构建的终极目的就在于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盈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必须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的发展趋势,在加强承保的同时,要兼顾投资,促进呈报盈利提升,为保险金融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此外,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实现主业的多元化与均衡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险金融企可通过如下方式构建稳健性与成长性兼顾的盈利模式:

(一)主业的多元与均衡格局构建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多元、均衡的主业发展格局的建立利于应对市场的波动与变化,确保其盈利增长的稳定性。以中国人保为例,在2011年,人身险与财产险成为其主业驱动的重头戏,而通过人身险与财产险资产使其盈利能力急速提升,两项资产实现了双超2600亿元,超越了行业基准业务平均增速的6.8%,使其净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可见,积极构建多元化与均衡化的主业发展格局与盈利模式成为了保险金融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兼顾承保与投资双向发展

当前,在我国的保险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着“投资盈利而承保亏损”的片面观点,加之获取保单的成本偏高,使对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注重运用投资的方式盈利,而忽略了通过承保盈利,从而使多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依赖投资,投资模式逐步陷入不良的发展轨迹之中。针对这一现象,保险金融企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注重投资与承保的双向兼顾,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承保战略规划与执行,强化成本、理赔、承保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优化保险金融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升投资效益,从承保与投资双渠道实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另外,保险金融企业还可积极推行理赔权限集中,在保险经营中,充分发挥定价技术的优势与作用,促进保险金融企业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起承保与投资的双渠道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利于其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应是充分考虑保险金融市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资源整合与价值创新为主体的协同发展与业务拓展模式,是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重视风险管理与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的信息化运营模式、风险防控模式、盈利模式等的综合体。唯有在这一综合化商业模式的推动下,才能充分发挥保险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米俣飞.基于价值创造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进宝.中国人保成立六十周年巡礼之六:奋进篇打造大型现代保险金融集团[J].中国保险,2009,(10):58-61.

[3]齐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4]杨海平,苏健.商业模式与银行服务创新[J].中国金融,2013,(11):43-44.

[5]李香雨.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8

[关键词]基金管理业;资产管理公司;资本市场;组织模式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的颁布,向市场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新的一次金融市场放松管制时期已经来临。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上,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是在管制一放松一再管制的周期循环中发展的。那些在放松管制后的监管滞后中利用机制创新和工具创新而迅速套利的企业总是能获得先机。金融混业经营在国内已经开始实施。目前我国保险业在全社会占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远远小于银行系统,下一次的金融改革将以从保险产业开始放松管制为标志,进入金融行业的多元化的综合经营和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保险企业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一个健康、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无论是扩容还是增加有效性,都需要保险企业的贡献,大型保险企业是建设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保险业走向金融混业经营的步伐渐行渐近。

一、保险企业参与基金管理行业的必要性

通过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在国际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最普遍的间接投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做到了集合(pooling)投资。集合投资机制下组成的基金公司不仅仅适用于单纯的基金管理公司,也适用于以银行和保险为主的金融控股集团。保险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投资理财和承保业务权重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来说,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成熟度、保险法规制度、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适合的投资—承保权重可以最大化保险集团收益,也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保险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已经日益凸显,保险企业在利率市场化和竞争加剧的形式下,运营压力不断增大,市场风险不断显现,承保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于是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就相应提高了。

即使是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保险承保利润从长期来看也是下滑的趋势,承保的绩效常常只能达到持平,但其作用是吸纳了大量的资金和构建了客户网络,对资本市场的规模建设做出了贡献,从而能够在这个平台之上从事全方位的金融混业经营业务。对于国内的保险业,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垄断局面基本已被打破,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出现,剔除市场规模扩张的因素之外,保险业的承保利润必将呈现出下滑趋势,发展下去保险行业的边际利润会趋向于零,行业内只依靠承保收益这一个车轮运转的模式已经无法应付市场的动态变化。不开展全功能的投资管理业务,不利于保险业参与国际保险业竞争,在大量外资保险企业登陆我国保险市场后,民族大型保险企业投资不足,赔付率与外资保险企业相比不占优势,产品价格就会失去竞争性;在未来很长的时期,我国经济和保险业会持续增长,能将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很有限,保险企业应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理财业务,可以填补理财市场的空白,建立新的套利空间。事实上,理财和投资管理能力的高低,体现了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国际上大型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投资收益和产品创新方面,而产品创新能力又十分依赖投资市场,投资比重多的保险企业有能力制定更低的产品价格,投资收益差的保险公司则无法留住客户。

过去由于保险业监管限制过多,限制了保险企业开展业务的灵活性和创新活力,可以说不适应国际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现在,开放的步伐加快,我们的资本市场还不够理性,各个金融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使得资本市场和保险公司的收益管理、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都是相脱节的。现阶段我们发展的约束条件仍然是不配套的制度限制和资本市场条件,等待条件具备了再开展业务是一个很消极的策略,主动突破限制才是上策,瞄准发达市场的发展步伐,借鉴他们的发展历程,这些原则是对我们很实用的启示。

 

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也是为了适应国内保险业经营方向的转型和盈利模式的转换,保险系基金有自己的专长、资源和投资风格。在过去几年,证券监管部门为了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人的策略,推出了证券投资基金,并且允许保险行业的资金购买基金,这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是一种间接的进入基金行业的方式,这等于将国内的证券投资基金又当成了一个投资工具来使用,而这些基金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保险业的投资带来潜在的风险。现有的证券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政府政策的倾斜找到生存空间的,比如,基金的管理费与托管费与基金的运营绩效不挂钩,这就缺乏了有效的激励,同时,投资人在购买了基金以后就失去了对经营权的控制,公司成本极高,还存在道德风险,这些方面都是基金行业不成熟的表现。

保险业在过去几年就经历了投资于证券基金的资金过于集中而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波动巨大的情形,有时甚至由于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其它投资机构的破产风险而引发了巨额的投资损失,这些都是间接投资带来的后果,它已经成为国内保险行业涉足投资领域的重大教训。因此,保险企业只有组建自己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一方面管理集团内部的证券市场投资,另一方面管理委托的第三方资金和社会公众募集的资金才能节省交易成本,创造投资收益,发展多元化能力,增强保险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保险系基金公司的组建,除了保险资金运用新渠道的拓展,更在于保险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销售渠道的优势,吸引大量增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保险企业在开展承保业务上掌握着很有价值的潜在客户,因此保险系基金在募集过程中一定会强于目前的证券开放式基金,2006年银行系基金在首发过程中获得超大规模认购就说明了这一点。保险系基金公司组建后,具有一定的广告效应,可以向市场和客户传递出一个积极正面的信号,保险企业的理财能力和规模更强大、更综合化了,有助于带动保费增长和保险业务的发展,增强保险企业综合实力,为保险企业进一步参与资本市场、开展混业经营积累有益的经验,进而为向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方向的发展迈进一大步,当外部条件更加成熟后迅速扩张业务和市场地域,也会帮助提高保险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高。

二、保险企业参与基金管理业的可操作性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保险业和投资管理行业发展的最终保障,给予了保险企业组建基金公司获得成功以最大的可行性。目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可持续性,如果剔除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是:前景非常乐观。对于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的和谐性,保险业和资产管理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当前,金融管理层和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了发展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这为保险业涉足基金业创造了很好的宏观政策条件。

发展是硬道理,我国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又必须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经济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这些任务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寻求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其它的资金渠道及保障方式来应对这些问题的挑战,保险和投资基金行业可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它们通过金融资源整合不仅能把流动性储蓄变成长期投资,还可以帮助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用于发展社会保障,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除了经济环境之外,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还来自以下若干方面:

(一)我国保险产业发展健康良好,截至2006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641.4亿元,增长14.4%;累计赔款、给付1438.5亿元;保险机构总资产达到1.97万亿元,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保险业投资渠道的逐步扩大,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7785.4亿元,其中购买证券投资基金余额达912.08亿元,保险机构已经成为基金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

(二)政策法规和监管的支持是当前开展保险系基金业务的有力帮助。《保险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证券法》、《公司法》的修订,使得国内目前金融法律环境逐步完善,这为保险系基金获得合法经营牌照提供了基本的合规性,特别是“国十条”的颁布,更是为保险业混业经营开辟了道路、指出了战略方针。

(三)有可供借鉴的国际保险业基金管理公司运作的成功经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规划下一步战略,由先进资本市场的经验提供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适用于所有市场经济的环境。

 (四)目前保险企业持有大量的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没有更好的避险工具的前提下,遇到市场下跌必然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给保险企业带来赎回风险,这种风险很有可能直接转化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风险,保险企业如果组建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首先可以管理运作自己的保险投资,直接介入国内的证券市场,这就减小了交易成本和化解了一大部分风险。

(五)我国基金管理行业即将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发展是基于我国资本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还达不到发达资本市场的成熟与规模,但我国保险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后除了开展集团内部保险资金的运营外,还有很大的第三方资产管理的需求。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资本市场向规范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市场的演进是在慢慢发展的过程中积蓄着力量,潜在的市场力量将成为不断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动力,必将启动国内第三方资产管理的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有巨大的前景可供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其中。

(六)我国保险业要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同时发展,但保险产品多元化和专业化需要相应的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能力来保障,在发达的市场里,投资管理与保险业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不可能独立地发展,而是相辅相成的,优良的投资管理能力是保险企业不可或缺的。

(七)专户理财将是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在近期及未来即将开展的一项很重要的业务,目前国内的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在厉兵秣马,基金公司期望通过这项业务拓展自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的研发、投资管理实力和较好客户基础的公司,通过开展这类业务能够更好地拓展新的客户群体。保险企业在自己的客户网络上开展专户理财类似顺水推舟,一旦组建起基金管理公司,开展此项业务是很便利的,对于保险企业来说,特别是对于保险企业的大型机构客户,专户理财的潜力和前景巨大。

(八)大型保险企业普遍具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结算体系,为营销开放式基金,包括赎回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需要通过销售机构代替完成。

(九)大型保险企业多年来在管理保险投资、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和建立了一定的管理框架和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通过适当的兼并收购和合资战略,进入基金业有很高的可行性。

总之,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保险企业的资金融通职能,使保险企业的投资人和被保险人受益。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已经显现,为保险系基金开辟了先河。保险资金实力的壮大和运营能力的提高已经表明我国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的内在条件日渐成熟。国内大型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符合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趋势和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保险资产投资多元化,将有助于保险业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景。

三、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的组建模式

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尽可能地占有金融资源,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业务框架。参与保险资金运营、开展外部资产管理,这两个方面的职能是建立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首要工作。保险企业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这两方面的任务是国际惯例,保险企业全资或控股的资产管理子公司除了担任保险企业内部的可投资资产管理外,经过批准还可以从事专户委托资产管理、证券基金管理、产业基金管理、年金管理、信托投资、投资咨询、保险资产负债的证券化、ipo承销、金融租赁、证券经纪等业务。这样的全能资产管理子公司有利于提高保险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保险企业的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保险的资产管理公司从事保险资金运营和外部资产管理的权重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依据各个国家的保险投资领域和经济发展情况、证券市场成熟度和市场的资金可获得情况决定的。我国大型保险企业已经设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子公司,但不是从事全功能的混业经营业务,所以目前在面临申请新的业务过程中,组建基金公司有三种可选择的组织模式,组织结构及特点如下:

(一)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保险企业(或者保险集团)的新创办子公司,与其它子公司(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并列的模式。该种模式强调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性,作为新发展的业务,从申报批准到管理模式,到投资管理的策略和风格上,新的基金管理公司与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现状、定位和公司特长的安排有很多的区别,在股权投资组成方面也是完全不同于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构架。现有资产管理公司有自己的股权结构,这与保险企业目前运用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手段进入基金业所要求的股权模式是有所不同的,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如何统筹两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的问题,使得两个实体的目标不冲突,都能够沿着集团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努力。

即将组建的基金管理公司和现有的资产管理组织模式不同,基金公司是需要把公司切割成基金股份向公众发行,由基金持有人拥有,现有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业务无法做到这样的股份切割和公开发行,两个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式完全不同。其次,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是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将基金管理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在一个平台上并列运营开展两种业务,即自有保险资金投与第三方资产托管业务,可以有效跨越两个监管领域。但是这种独立的基金公司设置模式是一个过渡的模式,在几年之内,当我国的监管政策发生变化,基金管理业务也建立了市场地位后,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合并为一体,这是通过过渡实现转型的一种可操作方式。

为了使保险机构快速地、有利地进入基金管理领域,一个可行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建议为:保险企业控股51%,国际基金管理公司控股29%,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控股20%,这样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借助国际著名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效应、投资管理经验和技术、专门人才以及国际市场的窗口,在未来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情况下,获得全球化投资的先机;吸引国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人,可以加强销售力量,发挥保险业和银行业在市场的互补作用,解决基金托管渠道,节约交易成本和减少成本。这样的股权结构的策略是强调保险企业迅速成功地进入基金管理行业,成为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不是单纯着眼于从基金行业的经营里赚取管理费,因此,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策略。

(二)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下辖子公司(即保险集团公司的孙子公司)模式。该种模式是将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设置于现存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下的子公司模式,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资产管理的范畴即将拓宽,对资产管理的概念和经营范围在混业经营开展起来以后,将会重新定义。保险资金运营和外部资产管理之间有一定的业务交叉,可以共享一些内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险企业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也是为了最终做到与国际接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一步的任务,也是最基本的阶段性使命是为集团内部各子公司提供服务,受托管理集团内部的保险资金;完成好这个使命后,再力争把握时机拓宽业务范围,积极谋求保险行业内其它公司保险资金的委托理财,在时机来临之后实现跨越式发展阶段,即向国内外机构或个人发行公募基金产品,实现全方位、多结构的理财产品线,这与基金管理公司的定位就达到了吻合。让基金管理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有利于初创时期的激励和对投资人的回报,毕竟目前我国保险业还处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政策下,独立法人结构有利于分离业务、施加防火墙、更好地实施风险监管等措施。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9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已是市场经济下每一个企业的永恒主题,也是保险企业不容回避的话题。复杂而多变的市场经济要求保险企业财务管理能够预测市场需求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因此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而可靠的决策依据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筹集资金,满足保险经营资金的需求

保险企业要维持正常经营运作就必须通过财务手段来筹集资金,以满足经营中的赔偿、给付和支付经营费用的需要。最近几年,国家对利率的连续调整,给保险企业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表现在保额下降,赔付率上升,费率提高,部分公司出现经营亏损。同时,国家政策对保险资金的投资限制,使保险、资金运用率较低。因此,保险企业如何在诸多不利环境下取得更多的资金来维持经营需要,又该如何加强筹资管理,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保险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权益资本,主要表现在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总准备金,未分配利益等方面;二是债务资本,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加强筹资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扩大保险业务,大力发展长效险业务,稳妥吸收保险储金,增加保费收入,充实保险经营资金;二是严格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提足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的提存是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也是为了稳定公司的业务经营,但在客观上责任准备金形成了保险经营的可运用资金,而且是保险企业最大的一项资金来源,合理运用这部分资金是整个企业业务成效的关键;三是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保险企业的负债多少要与自有资本和偿债能力相适应。既要防止负债过多,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又要有效利用负债经营,提高自有资本的收益水平。

二、加强货币管理,安全有效地使用资金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节约使用资金,并从暂时闲置的资金中获取最多的利益收入。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同时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鉴于上述规定,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尤为重要。

保险企业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首先要加强现金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国务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之规定,严格遵守库存现金限额制度,严格现金开支范围,实行钱账分管,并配备专职出纳人员,负责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及管理工作,非出纳人员不得经管现金;出纳与会计人员必须明确分工,建立健全现金账目和收付手续,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确保现金安全;严格审批手续,杜绝私自挪用公款等不法行为,严禁白条抵库,公款私存,对违纪者予以严肃处理。其次要努力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有计划的合理安排现金,力求做到收支平稳;做到既保证企业日常所需现金,降低风险,又不使企业产生过多的闲置现金,以增加企业效益,对银行存款的管理,要求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投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选择购买国债、金融债券等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加速资金周转

应收保费是企业财产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在承保后应向投保人收取的保费。由于应收保费是公司资金被其投保人占用,而公司还要承担保险责任,所以对公司的经营极为不利。保险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应收保费的发生。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签发财险保单时,对那些保险金额较大,且保户一次性交费有困难的,可采用在保期内分期交费的办法,但须签订分期或延期交款协议,尽量避免形成呆账。

第二,积极组织清欠力量,制订清欠方案,及时清收应收保费,对那些确实无力支付的企业,可协商以产品或物资抵债,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清欠。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篇10

王荣君(兵团保险公司新湖支公司玛纳斯832200)

收稿日期:2000-03-01

摘要:该文主要论述了保险企业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如何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等筹资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保险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768(2000)02-047-01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已是市场经济下每一个企业的永恒主题,也是保险企业不容回避的话题。复杂而多变的市场经济要求保险企业财务管理能够预测市场需求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因此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而可靠的决策依据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筹集资金,满足保险经营资金的需求

  保险企业要维持正常经营运作就必须通过财务手段来筹集资金,以满足经营中的赔偿、给付和支付经营费用的需要。最近几年,国家对利率的连续调整,给保险企业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表现在保额下降,赔付率上升,费率提高,部分公司出现经营亏损。同时,国家政策对保险资金的投资限制,使保险、资金运用率较低。因此,保险企业如何在诸多不利环境下取得更多的资金来维持经营需要,又该如何加强筹资管理,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保险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权益资本,主要表现在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总准备金,未分配利益等方面;二是债务资本,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加强筹资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扩大保险业务,大力发展长效险业务,稳妥吸收保险储金,增加保费收入,充实保险经营资金;二是严格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提足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的提存是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也是为了稳定公司的业务经营,但在客观上责任准备金形成了保险经营的可运用资金,而且是保险企业最大的一项资金来源,合理运用这部分资金是整个企业业务成效的关键;三是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保险企业的负债多少要与自有资本和偿债能力相适应。既要防止负债过多,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又要有效利用负债经营,提高自有资本的收益水平。

二、加强货币管理,安全有效地使用资金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节约使用资金,并从暂时闲置的资金中获取最多的利益收入。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同时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鉴于上述规定,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尤为重要。

  保险企业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首先要加强现金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国务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之规定,严格遵守库存现金限额制度,严格现金开支范围,实行钱账分管,并配备专职出纳人员,负责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及管理工作,非出纳人员不得经管现金;出纳与会计人员必须明确分工,建立健全现金账目和收付手续,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确保现金安全;严格审批手续,杜绝私自挪用公款等不法行为,严禁白条抵库,公款私存,对违纪者予以严肃处理。其次要努力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有计划的合理安排现金,力求做到收支平稳;做到既保证企业日常所需现金,降低风险,又不使企业产生过多的闲置现金,以增加企业效益,对银行存款的管理,要求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投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选择购买国债、金融债券等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加速资金周转

  应收保费是企业财产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在承保后应向投保人收取的保费。由于应收保费是公司资金被其投保人占用,而公司还要承担保险责任,所以对公司的经营极为不利。保险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应收保费的发生。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签发财险保单时,对那些保险金额较大,且保户一次性交费有困难的,可采用在保期内分期交费的办法,但须签订分期或延期交款协议,尽量避免形成呆账。

第二,积极组织清欠力量,制订清欠方案,及时清收应收保费,对那些确实无力支付的企业,可协商以产品或物资抵债,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清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