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行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2:11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1

1、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和完善的营销网络

我国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截至2004年末,中国内地银行业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已高达24万亿元人民币,储蓄率接近50%,居全球首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有法人客户800多万,个人客户1亿多,现金管理签约客户3700多家,并为这些客户的1.96万个上下游或附属单位提供了现金管理服务;个人消费信贷客户数397万户,贷款余额4839亿元;个人金融业务高端产品——理财金账户客户总规模超过124万户。在长期服务中,银行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其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理财需求的优质银行储蓄客户资源,构成保险业务的客户资源。

银行的销售网络是金融机构中最丰富的,银行营销网点是稀缺资源并具有先发优势。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达8万多个,其中农行在全国有3.8万家分支行,中国银行拥有分支机构、网点数达12158个(包括境外分支机构549个),建设银行营销网点有21000个,交通银行的营销网点有2600个,工商银行网点达21000个。而新出现的atm自动取款机和全能自助银行又增加了银行网点的覆盖区域。如工商银行拥有1.8万台atm自动取款机、8万台poS机和260个全功能自助银行。银行通过共享客户资源、协同销售渠道、整合前端销售或后端系统可以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

2、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背景下,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向客户提供包括批发、零售、电子银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本外币全方位金融服务。在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中,银行控制了经营其他金融业务的关键驱动因素,银行的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成为银行与保险、基金、证券、信托合作的利器,从而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如中国银行作为全国第二大基金托管银行,日前已经中止向所有基金管理公司提供在中行网点售出基金的详细客户资料,中国银行传给基金公司的基金客户名单仅仅包括客户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都被屏蔽了。因此代销的基金客户仍旧只属于银行,从而加强了基金公司对于银行的依赖性。在银保合作中,银行基本处于独享业务利润的强势地位。

银行可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加长业务链条,除由银行为客户办理间接融资外,还可以为客户办理发行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业务。混业经营后,银行可以充分了解客户,更好地发挥融资主渠道的作用,满足客户对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工商企业的投资来加强对其渗透,进一步获取工商企业的信息,增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提高投资的准确性,逐渐形成全能型银行的金融垄断和综合理财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综合性的、高附加值的、全面的金融品种和服务。

3、拥有良好的信誉和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银行在广大消费者中拥有良好的公众形象、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能够唤醒公众的保险意识以及对无形保单风险保障承诺的信心。银行在风险管理和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银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道德建设远比保险公司要完善得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比保险公司进行得早。银行已经完成了风险管理体系的架构建设、风险分类和评级、一些定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在银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银行拥有较多的可以利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通过金融创新对业务经营风险进行化解。在对资产运作实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通过与证券业、信托业、基金业等资源共享和技术手段上的融合,加强应对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联动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融资功能

截至2004年10月末,我国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近3.5万家,资产总额已突破30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90%以上。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国有银行资本实力强大,根据银行家2005年7月的统计资料,中国银行一级资本为348.51亿美元,资产规模为5159.72亿美元;建设银行一级资本为235.30亿美元,资产规模为4717.92亿美元;工商银行一级资本为201.70亿美元,资产规模为6851.35亿美元;农业银行一级资本为166.70亿美元,资产规模为4221.41亿美元;交通银行一级资本为57.34亿美元,资产规模为1383.98亿美元。(资料来源:theBanker,July,2005,折算汇率为8.2765。)五大商业银行均进入财富全球企业500强。

相比之下,2005年我国保险总资产仅超过1.5万亿元,保险业资本金总量超过1000亿元,整个行业的资产与资本情况,也只能与排名第五的交通银行抗衡。在资产增长远大于资本金的增长的现实面前,各保险公司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资本充足率太低。专家预测,中国保险业未来3年的资本金缺口将达800至1000亿元人民币。因此,在国内金融领域,保险业难以与银行进行竞争,即使倾其所有也未必能够收购或以目标份额参股银行。而且,银行利用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起到融资渠道的作用,能够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资金,容易实现对控股保险子公司的增资。

5、拥有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信息网络平台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各大国有银行基本都花费巨资,采用国际先进信息技术,进行银行电子化建设,网上银行也得到快速发展。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的特点,实现了汇划、清算、对账、查询和监控等功能一体化。重要客户服务系统可以为集团企业、跨国公司、金融同业、政府部门等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个人电子汇款品牌产品,实现了个人电子汇款的2小时内到账,为个人资金的快捷流动带来了极大便利。金融电子化网络,实现了结算业务的全国联网处理。联机网点、联网自动柜员机(atm)和联网poS覆盖全国。当前,银行电子化建设朝更高目标发展,如工商银行着手开发自己的数据仓库系统,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和分析分类、整理,按照人口统计、生命阶段、生活方式、偏好、行为等方面,确定目标客户群,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由此带来网上保险销售的迅速发展,如太平人寿与工商银行合作的网上在线投保操作相当简便,工行收到投保人提交的信息后,即在其指定的账户中实时扣缴保险费用,并将信息传至太平人寿,再由保险公司出具保单寄送投保人,从而完成整个投保、支付过程。网上银行24小时全天候、完全不受时空限制等特性,可以明显促进小险种投保的增长。

二、我国银行进入保险业的策略选择

当前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已经走向对保险资源的争夺,这些保险资源首先表现为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银行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保险业务的利润必然要分得最大的一杯羹,所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银行进入保险业股权投资的选择顺序应该是独资、绝对控股、大股东。选择控股经营,银行对合作股东,也会优先选择具有保险资源优势的强势企业集团,进行强强联合,对保险市场进行瓜分。

1、银行进入保险业的形式

(1)直接设立保险公司

在当前政策的限制下,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大股东优先采取与非保险业企业集团,建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保险业。如,中国交通银行准备借助中国交通保险公司(属于香港注册的公司),与内地企业联手,成立一家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内地保险市场。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保险公司已经在长三角开业。中国建设银行也已经向银监会申请发起或合资成立保险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改制过程中提出设立农业保险公司的设想。招商新诺、诚信人寿也是国内具有银行平台的金融集团进军保险业的实例。随着混业经营政策的放松,银行和保险业的巨头之间也将会出现资本层面的合作,包括成立合资保险公司或专业性公司。

(2)对现有保险公司并购进入

纵观国际金融集团的发展,兼并收购大量的银行和保险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实现银行和保险的混业经营银行有效的途径。在混业经营不断放开后,银行必然会选择并购一些保险业务,在保险业现有的保险主体中进行并购。中国工商行通过旗下的工银亚洲持有太平保险24.9%的股份,并保有最多可持49%股权的优先选择权,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增持太平保险的股份至49%。中信金融控股集团下的中信信托收购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49%的股份。在对保险公司的购并过程中,银行将通过的资本的话语权推动并购后的文化等各方面的整合管理。

(3)银行成立或并购保险中介公司

随着保险业竞争的加剧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发展,保险经营市场必然细分,将会出现一批专业化的保险公司。这些公司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却具有非常专业的保险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在得渠道者得天下保险市场竞争中,银行仍有可能成立保险中介公司,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和渠道优势,沿保险业价值链,整合保险资源,完成对非擅长保险业务领域的利润分割。银行进入保险业后,仍会利用资本优势对保险中介环节,同过对大型的业绩好的保险中介公司进行并购,进行利润分割。

2、银行进入保险业的竞争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特点是公司股东资源丰富,开业速度快、具有先天渠道优势、资本补充比较容易、具有海外保险业经营经验。银行可能采取如下策略,进军保险市场。

(1)以银行保险为切入点,对非擅长保险业务领域集中于保险业务

银保业务在我国具有很大发展空间。近3年,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已经占到寿险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四大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已经在90年代初涉足保险业务,积累了相当的银保业务经营经验。银行系保险公司成立后,银行将一改往日对银保合作不投入的状态,借助银行的网络平台,积极配合旗下保险公司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同时,对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资格应进行严格认定,并改进银行保险产品设计,迅速推进银保业务。目前太平人寿的保费收入有近70%来自工行银行柜台,招商信诺借助招商银行销售网点、信诚人寿借助中信银行的销售网点进行销售。银行进入保险业后,将对非擅长的保险业务,偏向于业务,即凭借银行优势抢下业务后,卖给其他保险公司,收取高额佣金,降低成本的同时进行风险转嫁。

(2)通过股东优势实现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与保单的困绑销售

银行系保险公司成功的关键是银行作为大股东的全力支持。银行会把境内各分支机构的自有财产保险纷纷转向旗下银保公司,并鼓励旗下所有分支机构和万余名客户经理其保险产品。来自于银保业务的客户资源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理财需求的优质客户,保险公司在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进一步拓展保险业务。银行将利用通过融资渠道的纽带与大量的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使这些企业成为保险公司的潜在客户。如中银保险独立承保了塞拉尼斯(南京)化工有限公司,保费18.8万美元。承保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塞拉尼斯(南京)化工有限公司在南京的一项投资,是由中行提供了1亿美元贷款,而在贷款项目谈判中,中行成功地将保险的相关内容写入贷款合同。

(3)利用全能金融战略,提供综合全面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发挥银行、保险业的协同效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全面的金融服务,已是现代金融服务的大势所趋。目前,银行除了本行业之外,已经分别涉足了证券、基金、信托等行业。面对客户对全面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和保险更加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服务融合,提供综合全面的个性化服务。银行系保险公司最终成为全能银行框架下其保险业务及保险相关一体化金融产品的销售公司。

(4)借助银行资源优势,进行低成本竞争

借助网上银行、网上保险和网上贸易等服务,建立银行保险一体化经营的平台,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通过网上销售,网上付款、转账、购买保险产品、进行证券交易,还包括投资咨询、实时报价、商务新闻等延伸服务和个人金融服务。提高保险销售效率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it系统的投资,减低经营成本。

银行系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方面会借助银行的混业优势,在保险入市资金托管、股票资产托管等方面,能够争取到较好的交易价格。而利用银行的品牌优势,销售网点的区位优势,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使保险公司具有低成本竞争的空间。

三、银行进入对保险业的影响与中资保险公司的选择

银行进入保险业,在整体上将加快保险业的发展。银行进入保险业,将使更多的潜在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保险业蛋糕将迅速做大。银行进入保险业,必将促进银保业务快速发展,促进银行与保险的联结由产品向资本转化,使银行与保险业的融合程度加强,并使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在核心业务领域出现一对一,在中介业务上一对多的合作趋势。银行的借壳进入,将加快保险业的并购步伐,而银行的注资,也将使相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局面有所缓和。银行进入将为保险业提供综合化进入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必将促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也将促进金融创新、提高保险业的效率和竞争力。银行业地进入,不可避免地将使保险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中资保险公司当前的竞争格局将被打破,形成金融控股集团、保险集团、专业性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并存的竞争新格局。

混业经营会使银行获得进入其他金融领域的先机,中资保险公司必将采取应对措施:一些具有实力的保险集团要抓住混业经营的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建立起了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起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迅速崛起;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可以积极引入银行股份,引入银行战略投资者,成为银行的保险业务及相关金融业务的销售平台。或者继续与银行在中介业务方面进行合作,银行仍会占据合作业务的主要利润;对一些专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可以积极地与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银行的中介和金融平台。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2

一、银行保险的内涵

所谓银行保险,最简单的解释是“借助银行卖保险”,即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人实现保险分销;但根据业内人士的看法,银行保险包含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Bancassurance一词足以说明银行和保险的融合才是真正的银行保险。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金融服务业一体化不是半个多世纪前金融混业经营的简单重复,它是在市场需求形态高级化、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手段有了巨大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下,金融服务业走向更高级的融合经营阶段的标志。银行保险就是此大背景下产生的。由于银行业和保险业各自业内的竞争已趋于饱和,促使双方通过银行保险提高市场地位和自身的竞争能力。而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及相对宽松的管理制度也为银行与保险的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证。因此,从其诞生以来,银行保险就成为了各国金融机构寻求发展的一个关键战略手段,并推动着金融保险市场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从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银行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协议合作,即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协议或非正式的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销售联盟。(2)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金融机构,结合双方优势,由新的机构经营银行保险业务。(3)通过兼并收购,将两个独立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4)银行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设立自己的银行。

二、银行保险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银行保险将带来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

(1)保险经营理念的变革。一是从传统集中于少数同质化险种的营销模式向开办多险种营销模式的变革;二是经营理念从产品导向型到客户导向型的转变。今天,金融服务业的服务重点已经转移到客户的满意度、客户服务和立足公司及客户长期利益的价值层面。竞争的增强使客户对服务有了更好理解和关注。而银保合作可以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降低客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2)保险经营手段的变革。营销手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市场调研上,运用银行丰富的资料储存和分析技术解析市场调研信息,对潜在的保险市场进行细分,找到能为公司带来最大利润率的潜在消费群体。其次,在营销渠道上,银行保险销售渠道可以使消费者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也可以使保险公司发掘更多的准客户群。保险业利用银行网点作为销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并可借助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有效缩短保险产品与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

2.银行保险有助于提高我国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同,银行保险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这就使得银行保险的经营者可以凭其信息优势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而不需要在社会上随机寻找潜在客户和准客户,主动联系进行保险展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法国各类寿险公司的费用率在9—19%之间,而银行销售保险的费用率在4.5%左右;澳大利亚银行保险的营运成本通常为传统的1/3。同时,银行网点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因此可以减少保险公司应收账款中呆账的比例,降低经营风险。

此外,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联网,投保单通过柜台输入电脑,经保险公司核保出单,可以缩短客户投保到保险公司承保的时间。客户通过银行缴纳、自动划转保险费(包括客户的各期缴费和续期缴费)及银行代支保险金,可实现保险资金结算的快速、安全。

3.银行保险将促进我国保险核心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我国保险市场细分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保险的需求不同。保险业利用银行客源广的优势,研究各个阶层的人数变化、收入水平、消费倾向,揣摩各自的保险需求,从而设计、开发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保险产品。同时,中国保险市场的成熟度低,即使在竞争相对激烈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保险的普及率也仅在10%左右,这与西方超过60%的普及率相差甚远。银行保险的推广,可以增加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力地加快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扩张速度,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度,培养健康、竞争、有效的保险市场。

4.银行保险有助于增强我国民族保险业应对wto挑战的能力

入世后,获准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不仅资金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范围广泛。虽然它们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也要遵守分业经营的规定,但其海外母公司仍可通过统一的数据中心和资源调配等手段来降低分支机构的经营成本。所以民族保险业在更广范围内开展银行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与银行业的联动优势,实现资源互补,扩大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其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抗衡的实力。同时,银行保险还有助于发挥民族保险业的本土优势。短时期内,外资保险业难以大规模地快速设立分支机构,因此会积极寻找国内银行等类的人。我国保险公司如能利用联系方便、信息及时、相互了解的条件,发展银行保险业务,抢先与银行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今后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银行与保险开展深层次合作,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银行保险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自恢复保险业务以来,逐步引入国际先进的保险营销模式和技术,获得了极大发展。1995年,国内市场开始出现银行保险销售模式。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明显增多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保险公司急需通过以人为中介的展业来扩大市场份额,1997年纷纷与各商业银行签订了保险协议。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出现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热潮。目前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已和十几家商业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从银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范围包括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网络结算、电子商务、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金融咨询服务等方面。我国的银行保险从出现至今不过五、六年的时间,合作形式完全是合作协议方式。协议的内容尽管相当丰富,甚至比欧洲某些放宽法律限制后国家的银行保险还广泛,例如共享客户信息、提供金融咨询服务等,但均是在不违背分业经营原则的前提下对现有业务品种的整合,合作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机构和人员上不存在交叉,资本上也不存在融合,因此与国外的银保融合经营有着本质区别。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还只限于单一的银行兼业经营保险模式,是浅层次的合作,与真正意义的银行保险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市场抢占的重视多于产品和客户成本的计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未来的偿付能力。其次,在营销方式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策略还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运用阶段,业务融合度不高,没有发挥整体优势。在我国保险产品创新不足、雷同率极高的情况下,银行销售的产品多是一些保费低廉的短期产品或现有产品的简单组合,无形中还挤占了部分销售渠道,加剧了保险业内恶性竞争的局面。第三,在实践中,银行保险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互为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此外,从业人员的质与量也存在问题,尽管银行员工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但对于保险专业知识和保险产品的了解很不够,远不能满足保险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人员销售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不高。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在保费总额中的占比还非常有限,这一方面说明了问题,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所拥有的巨大合作潜力和空间。

四、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战略思考

(一)现阶段发展我国银行保险的模式选择

银行业与保险业由竞争走向合作,是成熟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中国保险市场作为世界保险市场的一部分,必须顺应世界保险发展的大趋势。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市场机制发达,制度较为完善,企业产权明晰,经济运行具有良好的微观基础,政府监管有力,减少了融合经营的风险,从而显示出银保业务合作进而相互兼并重组的优势。而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微观金融主体基础薄弱,经营管理落后,国民保险意识不高,制度建设及监管体系也不十分健全,限制了金融一体化在我国的发展,也制约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动力和投保人直接到银行购买保险的主动性。因此,银行保险在我国需要长期地分步骤发展。在现实国情和法律框架下,银行和保险业目前的合作还不能涉及股权,而只能局限于双方缔结为战略伙伴,通过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进行独立法人之间的实质性战略合作,即由保险公司提品支持,银行协助开发客户和助销保单。在积累了一定业务基础和经验,且微观主体实力得以积累、机制趋于健全时,可逐步放宽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限制,适当选择试点保险公司与银行合资,允许其综合开展金融咨询服务、资产项目经营管理、基金投资等业务,使保险产品成为一种广义的金融投资工具。最后过渡到银行保险人,实现银行和保险的全面融合。

(二)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必须立足长远,树立全方位的现代经营观念,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落实合作内容,推进银行保险向高级化、深层次方向发展。

1.深化改革,加快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国外银行与保险的联合是建立在保险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深化保险体制改革,加快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保险宣传以提高国民保险意识,是真正发挥银行保险战略优势的根本。对微观主体说,保险公司应提高公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树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信誉品质,从而获得合作银行及消费者的信赖则是基础。

2.转换理念,更新认识。理念指导行动。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市场的加剧,我国的银行保险合作必将向更具实质性和更高层次上发展。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认识到银行保险的优势,更要改变过去陈旧的行业代办观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启动银行保险业务;从主要依赖价格、人员的低层次竞争,转变为依靠营销机制变革、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高的高层次竞争。此外,还应加强对保险公司员工的教育,使他们真正理解银行保险的内涵和意义,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开拓。

3.进行服务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之融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发挥整体联动优势。银保合作的核心是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为此,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组成市场拓展专家小组,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

(1)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产品应与销售方式联系起来,银行保险产品既要简单标准,条款通俗易懂,缴费不高,核保简单,客户容易接受并能在较短时间做出投保决定;同时又要能与银行业务相联系,以增加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调动银行的积极性,达到银行金融服务功能与保险保障功能的有机结合。目前,可以加大对现有保险产品的整合开发,如加大对短期寿险、意外险等比较容易改装成卡式产品的险种和对信贷类、存款类险种的开发力度;在加强与银行长期合作的认识的前提下,开发一些长期险产品;在财产险方面,可以考虑一些责任险,如职业责任险等;此外,还可以开发捆绑式混合型产品,如与信贷存储、信用卡等银行金融工具相关的内涵保险和附合保险等。同时,保险公司应针对不同阶层开发差异化产品,如面向高收入阶层的大额保险产品组合,面向中等收入阶层的年金或投资型保险产品,面向低收入阶层的简易小额保障性产品等,以丰富可供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

(2)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内涵价值。目前可尝试开展诸如信函账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保险公司还可与银行联合培养专业的个人理财顾问,向客户提供财务规划,产品推介、条款解释和制单等服务;在银行的营业厅里及时公布各种保险信息,定期公布各种保险产品的销售排行等,使客户在一家银行就能获得方便、快捷、准确、多元的超市式服务。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可与银行联手建立银行保险售后跟踪服务系统,利用银行网点多的优势实现全国连锁,使购买银行保险产品的客户随时随地享受到由双方提供的多种优惠的附加值服务。

4.加快技术开发,建立和维护网络信息系统。运用现代化计算手段,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联网的网络信息系统,是开展银行保险的基础工作。一是实现保险公司和银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连接,开发银行保险电子商务,使双方客户能直接从网上获得包括银行、保险及证券在内的全方位个人理财服务;二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由于保险产品一般需要核保,保险公司可采用非人工方式进行批量标准化处理,筛选出有问题的保件,如弱体群体、年龄偏大群体以及高额投保者等进行复核;同时,双方实现联网以及时输送和反馈投保信息,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质量;保险公司还应建立完善的业务数据系统,提供保单资料查询、个人账户查询、在线更改申请等客户自助和售后服务。此外,保险公司还应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员工电脑技能的提高,防止网上非法操作及黑客对网络的破坏,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

5.平衡与银行的文化理念冲突,节约成本,重视利益分配。保险业在实施银行保险战略时,应该认识到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基本的文化冲突,并加以平衡;强化所有的推动因素,以产生最大价值。其中,银行保险能否获得最大利益是银行保险能否突破的关键。因此各保险公司应和银行共同制定业务发展规划,协调达成一致的战略目标,提高银行对其重视程度,并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如可考虑在业务启动初期适当提高手续费、减少过剩人员和重复的信息技术投资、协调销售广告活动等。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3

一、银保市场的发展状况

2010年我省银保业务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各家公司纷纷加大银保新单发展力度,新单业务平稳发展,期交业务接近翻番,银保业务在总保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个险新单业务领先优势逐渐减小。由于银保业务的发展速度高于寿险行业平均发展速度,并且随着期交业务的超常规发展,其在寿险公司的地位越来越高,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多。整个市场发展形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市场主体日益增多

截至2010年6月底,我省已有国寿、人保寿、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六家大公司和阳光人寿、太平人寿等四家小公司,虽然市场保险主体在昆明地区数量上没有变化,但伴随着小公司机构加快向州、市、县的延伸,兼业保险机构及网点却有了大幅的增长。

(二)市场份额竞争加剧

截至2010年6月30日,银保新单增长率分别为:太平洋73%、太平70%、泰康64%、新华61%、人保寿52%,国寿47%。除大公司外,部分小公司发展速度更快,如阳光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健康等公司在部分地区已进入行业前五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三)产品同质化

目前银行保险市场销售的产品大多集中在分红型保险产品上,各公司基本都主打分红险,太平洋、太平、新华、人保寿的分红险保费占比接近100%,泰康的占比达到74%,只有平安占比低于30%。这些产品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但产品类型过度集中于同一类产品,造成银行保险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违法违规风险屡禁不止

一是手续费恶性竞争,费率水平甚至超过保险公司可承受范围,以致银代业务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二是手续费支付方式不规范,存在账外暗中向银行机构、网点及其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支付各种费用的行为;三是部分网点仍然存在销售误导行为,如片面夸大投资性产品的投资收益水平,不如实告知保险责任、退保费用、现金价值和费用扣除等关键要素等。

就市场总体情况看,目前银保业务发展形势较好,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它很可能成为寿险公司新单保费甚至期交保费的主要来源,换句话说,谁把握了银保市场,谁就掌握了寿险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各家保险公司特别是经营寿险的保险公司都看好这块蛋糕,都力求占据这一客户资源丰富的市场,使银保市场成为了各寿险公司竞争的主战场,竞争态势不断加升级。

而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为抢占银行网点,占有客户资源,不惜进行误导宣传或手续费违规支付等恶性竞争现象屡禁不绝,整个银保市场的发展状况有欣喜更有隐忧。尤其是上述恶性竞争的状况更应引起充分重视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规范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银保市场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加大了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违法违规风险,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行业形象。更将严重地危害我省银保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一对多”合作模式的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快速增加以及银保业务规模的迅速膨胀,非理性竞争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公司以放弃经营利润为代价,盲目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排名。为了谋求短期利益,不实宣传,不计成本,不计后果,不顾行业整体利益的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致使部分险种承保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手续费率和费用率居高不下。

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形成了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行业形象。违背了最大诚信原则,我们必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经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下大力气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树立稳健经营、理性竞争的观念。否则,恶性竞争将成为制约和影响银保业务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蓬勃发展的银保之路将会越走越窄。

近年来,我国银保市场成长很快,交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益紧密。因此,从根本上规范保险银保市场秩序,也是维护保险消费者利益、提升保险业诚信形象的重要举措,既是保持行业整体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新时期进一步营造保险业发展活力的需要。

金融体系的基石是信用,它是建立在多年诚信经营的基础上,一旦诚信缺失,信誉坍塌,对一个行业的损失不可估量,它必然远远超出于眼前利益的损失。在这一问题上,个险营销机制的弊端已经使我们尝到了苦果,前车之鉴,教训值得认真汲取。合规经营,诚信服务,是公司健康运转的基石,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永续经营,可持续发展。

规范行为,建立开放有序的银行保险市场体系,发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作用,杜绝不良销售行为,确保业务健康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三、规范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要规范银保市场秩序,必须整合力量,完善制度,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稳步推击,务求实效。

一是保监局要大力宣传规范银保市场的重要意义,要求银保双方端正经营思想。要通过对银保业务的有效监管,督促保险公司转变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切实纠正经营过程中的不规范做法;要进一步创新监管手段与方法,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行为,从源头上治理银保市场秩序;要落实内控责任,各公司一把手和分管副职应作为相关责任人,与保监局签订承诺书,承诺承担基层机构违规所引起的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以督促其充分发挥内控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基层机构的管控,上下联动,确保监管要求落到实处。对委托不具备兼业资格的机构开展保险业务的公司,要严厉处罚。

二是行业协会要把《保险法》的学习和宣传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自身经营道德、作风及行为的自我约束,形成相应的竞争规范,以达到自我监督与控制、防范风险的目的;要通过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交流和沟通,讨论银行保险发展的新问题、新趋势;要开展宣传合作,积极营造依法规范银保业务的行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加大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保险公司对各网点机构业务发展进行规范性的监督检查。凡发现误导宣传、违规操作、违规支付手续费,打价格战等行为的要及时严肃查处,维护市场信誉,为银行保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各保险公司要加强业务的内部管理、规范手续费管理、规范销售人员资格管理。要按照保监会的统一部署,主动查找银保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问题,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切实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直接责任人要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向司法机关举报;要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内部审计和业务督察工作,落实整改成果,切实防范化解银保业务经营风险;要深入开展依法台规宣传教育工作,使包括基层员工在内的全行业都充分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提高规范经营的自觉性;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围绕经营行为依法合规、业务财务数据真实等内容制定全面、科学的银保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四是要以规范银保合作协议和手续费支付为突破口,强化省级机构的集中管控,堵塞各种漏洞,进而实现银保市场秩序全面规范的目的。可以借鉴外省经验,实施全省统一的“省对省”协议,即双方合作协议由省级机构统一签订,协议内容必须涵盖险种、手续费支付标准、手续费结算账号等要素,确保双方权利义务明确。严禁省级以下机构签订“小协议”,改变手续费多头结算的无序状态,并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银行及其工作人员支付协议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严防商业贿赂。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4

一、银保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中国银行保险业的波动前行过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还是浅层次的:一家银行可以而且往往在销售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一家保险公司也可以委托多家银行销售保险产品。

(一)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是浅层次的合作

分析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是浅层次的合作,主要以银行销售保险产品为主,基本不存在实质性的战略联盟。特别是在营销方式上,产品、价格和促销等策略还没有形成密切的联系机制,业务融合度不高,银行销售的产品多是一些现有保险产品的简单组合,无形中还挤占了部分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剧了保险业内部恶性竞争的局面。

(二)产品的同质性

银保产品主要有两全分红保险、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险等险种,其中多为分红型产品,片面强调宣传投资分红,使保险公司面临了相当的分红压力。据权威机构统计,保险公司寿险业务90%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银保产品,尤其是储蓄分红型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银行储蓄替代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储蓄的扩大。因此银保产品在某种角度上来讲,与银行产品存在竞争关系,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三)消费者维权难成功

银保合作存在缺陷,消费者的损失得不到赔偿,只能自认倒霉。目前,银保产品被投诉的案例数不胜数。主要是因为银保产品的销售员为了吸引顾客购买银保产品,会夸大银保产品的收益,引导顾客无形中提高对银保产品的期望值。银保产品消费者投诉到消协,由于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个人投资行为,消协一般不会受理;投诉到银监会、保监会,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通常都会责令银行、保险公司自查,而投资者的损失是无法追回的或消费者得到的赔偿额比实际损失少很多;告上法院,投资者当初购买理财产品时都会签订合同,很难证明自己在签合同时被蒙蔽。

二、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建议

我国银行保险业应该把握契机,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入wto后金融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金融业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寻找一条推动银保业务持久、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银行和保险业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要建立银行和保险业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求银行真正地重视银保业务的健康发展,要逐步提高对员工的考核与激励力度、加强对员工销售理念与技能的培训与规划;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应该增加对产品的投入力度,使其产品更加符合银行的发展方向、百姓的需要。并且拓宽银保产品的销售渠道,要努力使双方人松散的兼业关系发展到建立紧密合作的战略联盟。

(二)加强银保产品的研发创新

银行保险业要想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必须以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研究制定银保产品开发战略为基础。产品战略合作的主旨在于共同开发多样化的银行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客户多层次的需求,在不断创新中赢得共同发展。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5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中小商业银行;内在逻辑;中国局限

席卷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似乎还未到尽头,人们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此背景下,中国有两个问题重新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重视:一是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便尽可能减少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进而对经济的冲击;二是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而继续保持中小企业的活力。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相生相克,以至于长期以来二者都难以产生。

一、存款保险制度: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考察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既定费率向法定的专门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或面临破产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资金援助或直接向其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特殊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防止存款者因个别金融机构倒闭而对其它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导致挤兑,引发银行恐慌甚至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的雏形为19世纪出现的美国州存款保险制度,1924年原捷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全国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但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最为著名,因此美国被认为是这一制度的起源地。1929―1933年的大危机期间,美国共有9096家银行破产关闭,广大存款人的利益和信心均受重创。迫使美国国会迅速通过了《格拉斯―斯蒂尔法》并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FiDC)。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引入这一制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相继发生了金融危机且导致危机发生国经济严重衰退,促使许多国家在强化银行监管当局职责的同时,建立和改善包括存款保险制度与最后贷款人机制在内的制度安排。[1]

Fama、Friedman、Diamond、Dybvig等人提出银行天生具有的脆弱性使存款保险制度成为必要。Diamond&Dybvig的DD模型运用不对称信息和博弈论分析框架,研究了银行不稳定的内在原因,银行的脆弱性缘于其运用流动性负债为非流动性资产融资,即贷款契约硬约束、存款契约软约束的特性使银行经营具有内在风险。如果一家银行经营不善导致流动性和清偿力问题或存款人对之丧失信心,则可能发生挤兑现象;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挤兑的传播与单个银行的失败在银行体系内蔓延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防止挤兑、降低因挤兑而产生巨大社会成本的制度安排就十分必要。存款保险制度增强存款人信心从而避免或防止挤兑的发生,稳定金融系统。[2]具体说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正面效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和投资信心;二是有效地切断一家银行挤兑产生连锁反应,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三是完善市场规则,实现公平竞争;四是提高一国的金融监管水平;五是建立、完善了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存款保险制度也具有它难以克服的负面效应。Dowd指出,银行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更有效率地运行,竞争可以使银行在保护存款人和投资收益之间找到最优均衡,政府支持的存款保险只能破坏市场效率,弱化银行的竞争力。park提出,尽管存款保险一方面能够减轻存款人对银行清偿能力的担心,对意外冲击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有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但另一方面却降低了银行提供证明自身实力特有信息的激励,加大信息不对称,进而引起银行恐慌甚至危机传染。matuesandVives根据银行业市场结构内生性提出存款保险甚至对福利的净影响也不确定。存款保险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同样存在,在自愿投保的条件下,风险越大的银行参保积极性越强,安全稳健的银行则不愿意投保。若在保费设计上不能实行区别对待,将不利于优质银行的经营发展;如果强制保险,则会产生风险厌恶型银行缴纳保险费以补贴风险偏好型银行的效果,从而变相鼓励风险偏好型银行冒险经营。存款保险制度也会引发道德风险,参保银行将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机构后,就有激励给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发放贷款,以最大限度的获取存款带来的收益。虽然存款保险机构有权力对参保银行进行日常监督以阻止其冒险行为,但一家银行若有内在的冒险冲动,则难以防范。[3]虽然存款保险制度从诞生起在理论上就存在争论,正反效应明显,但正面效应是大于负面效应的,因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这一制度。

二、中国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理论基础及现实诉求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就是:一方面是私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存在着规模巨大的民间资本亟需寻求投资出路;另一方面则是私营企业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面临着发展资金的约束。在中国的信贷和资本市场以及银行业的准入方面,私营企业一直受到事实上的无形歧视。

一个企业可以靠自身积累或向外部寻求资金帮助,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一般说来,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当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

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是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因为即使从全社会的融资结构来看,中国的直接融资占总融资的比例都是很小的。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2008年5月第四届亚太投资峰会上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比例高达98%,直接融资比例不足2%,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法从股票市场和债权市场吸纳资金。但在美国和日本,其企业融资的80%来自于直接融资,仅20%来自于间接融资,80%的直接融资额中,以债券融资为主,占证券市场融资额的70%。虽然中国也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但企业债券融资几乎没什么发展。即使股票市场融资也主要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的,民营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目前创业板已正式推出,也许今后这种情况会有一定程度的改观。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小企业融资仍将以间接融资为主。原因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太小,技术落后,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据林毅夫的研究,直接融资交易的资金提供者必须亲自对资金使用者的状况进行研判,由于研判成本不菲,作为个人的资金提供者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就要求资金使用者通过信息披露、会计、审计等第三方监督的方式提高透明度,规模较大的企业直接融资方式还要求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公证机制中实现透明度。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越高,资金提供者在让渡资金时所要求的风险补偿越高。那么,在直接融资中中小企业必须支付高昂资金成本。高成本只有那些高收益(同时往往也是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才能支付。目前,中国的要素禀赋特点已经决定了中国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和市场都已经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昂的融资成本使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进入直接融资市场。[4]

既然直接融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那么中小企业必然寻求间接融资的帮助。不幸的是在中国有中小企业430万户,它们创造了60%的GDp、50%的税收、75%以上的就业机会,但是中小企业在国家全部银行的贷款金额的比重仅占22.5%。2008年1季度,由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下降到15%。在国家四万亿投资刺激内需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进一步萎缩。

中国中小企业为何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我国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商业银行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因、中国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缺乏抵押担保的原因等。笔者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商业银行制度决定的。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采取的是总分行制,无论大小商业银行在经监管当局批准后都可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无可否认这种银行制度有诸多优点,但也直接导致如下结果:(1)各家银行都以追求规模效益为首要目标。这不仅体现在存贷款规模上,还体现在分支机构的数量上。地方性商业银行都将增设分支机构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之一。(2)在做大做强的冲动下,各家银行都尽可能优先选择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即使当地的分支机构无力满足大企业的需求,它们也可以倾其全行力量而为之。(3)在总分行框架下,各分支机构都要接受总行的考核,支行行长的升迁需要做出业绩。其服务的企业中若以大型企业为主显然有利于其业绩增长。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并非中国所特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如此。但不同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程度却有所不同,其差别程度与各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高度相关。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2000年的统计,美国有8300家中小金融机构,德国有中小金融机构9万多家,因此它们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程度显著低于其它国家。中国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除了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外,还应在银行制度上有所改进。可以考虑对新设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单一银行制,或者在批准设立时就明确是永久性的单一银行,即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逻辑关系

中国目前仍然实行的是国家担保的隐性存款担保制度。过去在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中,个人存款部分都是由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给予了全额兑付的,中央银行也由此背负了巨额不良贷款。事实上,在这种隐性存款担保制度下,无论何种规模、何种所有制的银行,一旦经营不善最终都要由国家来埋单。如此看来,中国若不能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商业银行难以大量产生及发展。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竞争方面有一定的好处,但好处有多大是不确定的

1.一般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使存款人相信无论在哪家银行存款都是安全的,从而有利于增强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这对中小银行参与公平竞争是有利的;相反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公众就会在有国家信用担保的国有银行存款,从而不利于中小银行的竞争。然而,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尽管过去也有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破产清算,但还没有出现过由于金融机构倒闭而导致广大储蓄存款人遭受损失的情况,原因就在于中国实行的隐含存款担保制度。在这种隐性存款担保制度下,广大储户特别是中小储户通常认为中国的全部银行都是由国家保了险的,所以,在选择何家银行存款时就淡化了安全性。在隐性存款担保制度条件下,即使政府公开宣称不负有对中小银行经营失败而兑付个人存款的责任,但由于这种宣称是不可信威胁,它不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公众对在这些银行存款安全性的信心。实际上公众选择在哪一家银行存款主要看的是在这家银行能否得到较好的服务,比如服务态度是否良好、储蓄网点是否够多、存取是否方便等。事实上,存款保险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并不能完全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相反是要增加存款者的风险意识,促使存款者去选择银行,通过存款者的选择,用市场机制淘汰劣质银行。

2.从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来看,如果实行全部银行强制保险,国有大银行一方面没有了政府隐性担保;另一方面由于存款余额大因此支付的保费多从而增加了费用支出,这自然是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大银行的竞争。在保险费率的设计上如果借鉴美国的做法,采取按银行的信用评级和资本充足率来确定费率(这应该是比较科学的),新设立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历史包袱、资本充足率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高,因而交纳的保费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会少得多,同样有利于中小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

(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使中小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的代价最小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百年老店毕竟是少数,就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银行被市场无情淘汰。由于银行是具有外部性的行业,它的倒闭往往会引起社会震荡。正是这个原因,无论在哪个国家,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都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在实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政府对银行倒闭采取谨慎态度,总是偏向于尽量挽救。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对那些经营不善的银行就可以及时关闭,就能在对存款提供保护的情况下减少银行关闭的社会成本。

(三)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

在没有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何种类型的内资银行当其经营不善需要进行破产处置时,政府总是承担包括兑付存款在内的破产清算成本。如果大量的中小银行因资不抵债而退出市场,政府将不堪重负,通常容易倒闭的就是私人资本经营的中小商业银行,因此政府的理性选择是从一开始就不允许设立大量的中小商业银行。如果有了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将不再承担银行退出市场的代价,这就有利于私人资本投资中小商业银行获准设立。

(四)中小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真正的私营中小商业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都未产生,而这二者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原因就是,在国有银行高度垄断市场的情况下没有存款保险公司的生存空间。目前,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有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无论哪家银行都规模巨大,资产高达数千亿元,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各地。在这种格局下,无论哪一家银行破产,都极有可能引起全国性的金融动荡。即使建立起存款保险机构,也不可能对其进行清偿(准备金不足),也无法对其合并(规模太大),而只能进行资产救援。现实的例子就在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中。自2007年9月到2009年1月,美国已有33家银行破产,其中仅华盛顿互惠银行就涉及存款1880亿美元,如果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此履约其保费将消耗殆尽,幸亏最后由摩根大通出手相救。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五大国有银行破产,破的是国家的产,也是破的存款保险机构的产,所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破产几乎没有可能性。既然占市场份额70%以上的金融机构都没有破产的可能性,那么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另一方面,一个国家只有当全部或大部分银行都参加存款保险,从而有了足够的保费收入,存款保险制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然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本来就没有破产的可能性,如要强迫其参加存款保险而交纳巨额保费,显然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只有当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下降到一定水平,各种所有制的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和私人资本控股的商业银行得到充分发展,并取得一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才能够得以建立,建立起来也才有意义。由此看来,中小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也能在事实上促使其产生和良好运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的进一步结论是: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增强竞争力方面并没有多大作用,其真正意义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设立。正是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具有保障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减少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等作用,才会使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允许私营性质的中小商业银行的设立成为因果关系。就是说,在中国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如果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要指望监管当局批准新设私营性质的中小商业银行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是不可能为一部分私人投资者经营银行的失败而付费的,而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失败最终会由政府埋单。政府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就会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开放私人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条件之一。进一步说,如果没有各种所有制的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降到一定水平,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都会大打折扣。这看起来又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又需要在各种所有制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到相当水平才有建立的必要。中国许多学者对如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如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方面面。也许先建立一个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暂不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可行的,就是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实行由国家担保的隐性存款担保制度,而新设立的中小商业银行和除五大行在内的全部商业银行都强迫参加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待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全部完成后,再建立全国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这也可以说是在中国特有条件下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双轨制度,毕竟中国在改革中实行双轨制有着丰富的和成功的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贺瑛.存款保险: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凌涛.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3]何光辉.存款保险理论分歧及其理性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2(10).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internalLogicandLimitationonestablishmentofDepositinsuranceSystemandDevelopmentofSmallandmediumCommercialBanksinChina

ZhuHuaiQing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6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萌芽阶段

(1996年以前)在这个阶段,我国保险业处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垄断经营,主要以财产保险为主。保险公司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优势,在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向企业出售保险产品,主要是国有企业的企业财产保险和建安工程保险。在这一时期,银保合作是零星和局部的,银行仅仅作为保险公司的机构,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都还没有意识到发展银行保险的重要性。(二)起步探索阶段(1996—2001年)1996来以来,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主体增多,竞争激烈,国内各大保险公司为了抢先占领市场,都开始与银行合作销售保险产品。2000年以来,在入世的背景下,国内保险公司扩大了与银行的合作领域,合作内容从简单的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柜台销售等业务,扩展到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网络结算、电子商务、金融咨询等领域。进入21世纪后,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和大众理财意识的提高,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效仿国外开发出具有分红、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此后分红类的保险产品成为了银行保险的主导产品。同时,随着银行储蓄开始征收利息税,银行保险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三)发展阶段(2002年以后)从2002年至今,虽然我国银行保险得到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银行保险存在着种种问题,使得银行保险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目前银行保险的主要问题是保险公司和银行合作的方式过于简单,不能充分调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因此,近年来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始逐步建立银行保险的战略联盟。银行保险的战略联盟模式能有效的促进银行保险双方的深层次合作,为以后银行保险走向成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十分迅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保险出现较晚,与国外严格意义上的银行保险相比,国内的银行保险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这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以下几个问题是阻碍银行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1、法制环境与国家政策的制约与国外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相比,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保险法》规定: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据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只能在被核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保险经营活动。当前金融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金融一体化和混业经营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对银行保险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由于银行和保险间资本融通受到了限制,导致了银行保险只能采取兼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由于银行只是保险公司的机构,只有较低的手续费收入,积极性不高,不利于银行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欧洲银行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银行出售储蓄和投资的产品需要缴纳所得税,而保险产品的保费和保险给付金在欧洲许多国家可以减税甚至免税,因此受到了银行和客户的欢迎。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对保险企业和消费者所给予的税收优惠显的十分不足,并且储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银行保险产品无法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银行保险的合作方式过于简单。由于在我国分业经营的背景下,银行保险的合作主要采用协议销售的方式,即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网点销售保险产品,而银行仅仅提供销售网点,从中收取费用和佣金。由于银行并没有直接参与保险产品利润的分配,而且银行保险费用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例很小,使得银行对发展银行保险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内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进行“多对多”的合作,如中国人寿分别与工、农、建、中、交以及民生等银行合作,中国工商银行了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平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这种“多对多”的合作方式使得银保合作变的松散,短期化。保险公司仅把银行保险当作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同时,银行也只是将其视为一种中间业务,而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这种简单、松散的合作不仅不能使保险公司和银行对银行保险引起重视,而且还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1)银行保险手续费的恶性竞争。目前由于各大保险公司的产品差别不大,对银行网点的争夺成为了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主要方式,而对于网点资源的分配,银行一般以保险公司支付手续费的高低为选择标准。因此国内的保险公司陷入了银行保险手续费的恶性竞争当中。(2)银行保险销售人员保险素质低,影响银行和保险的声誉。“多对多”的合作方式使得银行和保险之间的合作是短期的,银行可以随意的选择与之合作的保险公司,因此保险公司不愿意为银行的培训银行保险的销售人员。当银行保险销售人员向储户推销保险产品时,经常把保险与储蓄相比,盲目的套用“本金”、“利息”等概念,误导消费者,以银行信用代替保险公司信用。这种误导性的销售不仅不利于银行保险的发展,而且直接的影响到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声誉。3、银行保险产品缺乏创新,种类单一,同质性高。银行保险产品的同质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保间松散的合作,而且直接的影响了银行保险的发展。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协议后,保险公司直接在银行柜台销售既有的保险产品,并没有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设计出符合银行客户消费的保险产品,无法吸引银行客户的注意。国内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单一,主要是适合柜台销售的简易型意外险产品和低保障的储蓄投资型寿险产品,其中趸缴的分红保险占银行保险市场的95%左右。国内保险公司对银行保险产品的设计缺乏创新性。中国人寿的“鸿泰两全保险”、泰康人寿的“千里马”、太平洋保险的“红利米”和新华人寿的“红双喜”等银行保险产品都与2000年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千禧红”银行保险产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些银行保险产品不仅本身存在严重的相似性,而且与银行产品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性,使得银保产品不能与银行产品进行互补,大大制约了银行保险的发展。4、技术水平低下银行保险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和保险两个行业的网络技术水平。目前银行拥有较为先进的网络系统和技术。而保险公司由于起步晚,网络技术比较落后,很难与银行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善,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虑,银行保险对建立统一操作平台的积极性不高。在为建立统一操作平台的情况下,银行受理客户的投保后,给客户出具临时单据,保单需要经过保险公司的签署后,才能发给客户,这个过程程序复杂、周期较长,无法实现银行保险服务便捷的优势,严重影响了客户购买银行保险的积极性。我国保险业的精算和风险分析技术较弱,无法设计出能够满足银行客户各种风险保障需要的保险产品,导致了银行保险产品的种类单一,同质性高。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7

【论文摘要】银行保险是金融合作的产物,是一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保险销售模式由于银保双方利益难以统一、销售误导、银保自身的因素等原因,导致我国银行保险业存在不少问题,如银保合作松散、产品单一、销售队伍不专、退保金同比大幅上升、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了银行保险发展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银行保险,英文名为Bancassurance,是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采取一种相互融合的战略,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为共同的客户提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银行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实现了银行业和保险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利益共享,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我国银行保险业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995——2000年是银行保险摸索起步阶段。从1995年开始国内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加强合作,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的主要形式是银行代收保费。这时期没有专门针对银行保险的产品。2000年至2005年银行保险由蓬勃发展转入平缓发展阶段。从2000年起,银行保险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这时期银行保险产品主要以储蓄性的分红保险产品为主。2002年,银行保险同比增长达到400%,实现业务收入388.4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07%;2003年实现银行保险业务收入765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5%;2004年实现银行保险业务收入779.6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4.14%。2004年后,由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以降低手续费为主的恶性竞争,银行保险业务增速下降,一度甚至出现负增长,银行保险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从2005年7月开始银行保险由缓慢发展转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时期的银行保险产品主要是分红保险和万能险,期缴业务大幅提高。2005年实现银邮代保费收入923.19亿元,占全年总保费的18.74%,其中银邮的人身保险费占全年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25.08%。2006年实现银邮代保费收入1175.51亿元,占全年总保费的20.83%。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保险保费收入1964.5亿元,同比增长22.7%,银邮代保费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虽然我国银行保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制约了银行保险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松散

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主要以银行兼业经营保险模式为主,是浅层次的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这种银保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缺乏长期利益纽带,使合作过于短期化,随意性强。松散的银保合作模式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纵深发展。

2.银保产品同质、开发和创新滞后

银保产品主要有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抵押贷款保险等险种,其中储蓄和投资类保险占主要地位,据统计寿险业务中98%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类险种还未形成。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现有银保产品与银行自有产品之间存在竞争。银保产品,尤其是储蓄分红型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银行储蓄替代性,向消费者销售此类产品,无疑将直接影响储蓄的增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3.缺乏专业化的银保销售队伍

作为联系银行和客户纽带的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员,有时为了提高业绩从而提高个人收入,不惜采取缺乏道德的不良手段,使得公司声誉受损,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声誉。银保产品的销售由银行网点的柜台业务人员完成。银行柜台人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

4.技术落后

银行保险的一个优势在于让客户享有“一站式”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但目前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由于安全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联网操作,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不能互通。网络不能连通,银保业务的信息就不能及时处理和反馈,降低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速度。

5.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不完善

监管制度跟不上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一方面,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监管相对落后,各监管机构一般依照自己的监管职能进行监管,尚未对银保业务开展合作监管进行更明确的规范。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相对于其他民事主体而言,业务、行为需要更多、更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性规定。目前监管机构对银保合作的方式、组织形式没有明确规定,银保合作责任承担机制也不完善;在资格申报时要求的材料并不十分严格。银行保险业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银监会和保监会并没有特别的监管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

三、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1.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

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必须创新银保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度到银保综合经营。在欧洲国家,银行保险呈现一体化趋势,银行、保险公司除了在业务上合作外,还有资本上的联合,甚至两者本身就是一体的,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避免了许多利益冲突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保险的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一对一”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应是最佳的合作模式。2.加大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联手,不能完全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应有银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保险公司需要运用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在借鉴外国保险公司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开发的产品能将金融服务功能与保险保障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必将受到市场的认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产品营销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销售队伍,一方面,加强银保销售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积极搞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第三,银行应考虑为银行职员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将保险销售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体系中,切实激励员工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4.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网络系统,使银行保险业务信息得到及时输送和反馈,提高银保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是促进银保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5.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和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监管当局应根据银保合作的既成事实制定一些有利的方案措施,争取出台更多的关于银行保险合作方面的成文政策。即将的,《银行保险业务人寿保险数据交换规范》涉及保险业和银行业两大领域,将是我国首个跨行业联合的行业标准。对现有市场进行规范,坚决纠正误导行为。

参考文献:

[1]胡浩,席德应,郭琳等.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

[2]李永青.关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6,(9):18.

[3]孙策.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9):18.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8

我国银行保险业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995——2000年是银行保险摸索起步阶段。从1995年开始国内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加强合作,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的主要形式是银行代收保费。这时期没有专门针对银行保险的产品。2000年至2005年银行保险由蓬勃发展转入平缓发展阶段。从2000年起,银行保险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这时期银行保险产品主要以储蓄性的分红保险产品为主。2002年,银行保险同比增长达到400%,实现业务收入388.4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07%;2003年实现银行保险业务收入765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5%;2004年实现银行保险业务收入779.6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4.14%。2004年后,由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以降低手续费为主的恶性竞争,银行保险业务增速下降,一度甚至出现负增长,银行保险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从2005年7月开始银行保险由缓慢发展转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时期的银行保险产品主要是分红保险和万能险,期缴业务大幅提高。2005年实现银邮代保费收入923.19亿元,占全年总保费的18.74%,其中银邮的人身保险费占全年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25.08%。2006年实现银邮代保费收入1175.51亿元,占全年总保费的20.83%。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保险保费收入1964.5亿元,同比增长22.7%,银邮代保费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虽然我国银行保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制约了银行保险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松散

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主要以银行兼业经营保险模式为主,是浅层次的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这种银保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缺乏长期利益纽带,使合作过于短期化,随意性强。松散的银保合作模式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纵深发展。

2.银保产品同质、开发和创新滞后

银保产品主要有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抵押贷款保险等险种,其中储蓄和投资类保险占主要地位,据统计寿险业务中98%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类险种还未形成。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现有银保产品与银行自有产品之间存在竞争。银保产品,尤其是储蓄分红型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银行储蓄替代性,向消费者销售此类产品,无疑将直接影响储蓄的增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3.缺乏专业化的银保销售队伍

作为联系银行和客户纽带的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员,有时为了提高业绩从而提高个人收入,不惜采取缺乏道德的不良手段,使得公司声誉受损,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声誉。银保产品的销售由银行网点的柜台业务人员完成。银行柜台人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

4.技术落后

银行保险的一个优势在于让客户享有“一站式”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但目前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由于安全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联网操作,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不能互通。网络不能连通,银保业务的信息就不能及时处理和反馈,降低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速度。

5.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不完善

监管制度跟不上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一方面,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监管相对落后,各监管机构一般依照自己的监管职能进行监管,尚未对银保业务开展合作监管进行更明确的规范。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相对于其他民事主体而言,业务、行为需要更多、更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性规定。目前监管机构对银保合作的方式、组织形式没有明确规定,银保合作责任承担机制也不完善;在资格申报时要求的材料并不十分严格。银行保险业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银监会和保监会并没有特别的监管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

三、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1.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

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必须创新银保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度到银保综合经营。在欧洲国家,银行保险呈现一体化趋势,银行、保险公司除了在业务上合作外,还有资本上的联合,甚至两者本身就是一体的,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避免了许多利益冲突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保险的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一对一”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应是最佳的合作模式。

2.加大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联手,不能完全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应有银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保险公司需要运用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在借鉴外国保险公司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开发的产品能将金融服务功能与保险保障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必将受到市场的认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产品营销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销售队伍,一方面,加强银保销售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积极搞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第三,银行应考虑为银行职员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将保险销售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体系中,切实激励员工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4.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网络系统,使银行保险业务信息得到及时输送和反馈,提高银保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是促进银保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5.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和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监管当局应根据银保合作的既成事实制定一些有利的方案措施,争取出台更多的关于银行保险合作方面的成文政策。即将的,《银行保险业务人寿保险数据交换规范》涉及保险业和银行业两大领域,将是我国首个跨行业联合的行业标准。对现有市场进行规范,坚决纠正误导行为。

参考文献:

[1]胡浩,席德应,郭琳等.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

[2]李永青.关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6,(9):18.

[3]孙策.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9):18.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9

关键字:银行保险业务历史发展政府行业协会监管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历史和发展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的合作和渗透应有两种基本的形式:(1)银行保险业务――在银行的经营环境中出售保险业务,一种可能是由银行进行自行承保,另外一种可能是银行出售某种保险产品;(2)保险银行业务――通过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出售某种银行产品,一种可能是由保险公司所下属的银行开发的,另一种可能是保险公司销售某种银行产品。然而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银行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或者兼并保险公司的现象较为普遍,即银行保险业务是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的合作和渗透的主体。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银行保险业务仅仅局限在银行充当一些保险公司中介的层面,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的银行保险业务尚未出现。第2阶段大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银行开始全面进入保险业务领域,因此这一阶段一直被认为是银行保险业务的真正开始。在这一阶段中,法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最为显著。第3阶段从80年代末开始,银行保险业务逐步从战略联盟层面转向资本融合层面,银行所推出的各类保险产品大大增加,介入保险业务的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第4阶段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末持续到现在,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出现了两种互不相同的趋势:其中一种趋势为银行保险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另外一种趋势为一些跨国金融集团将保险业务由银行主业中转移出来,重新进行专业化的经营。

二、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推行的时间相对不是很长,但是由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正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并且伴随着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因此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其发展历程如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些新兴的保险公司,例如华安、新华以及泰康等保险公司为了尽快占领正在发展初期的我国保险市场,纷纷与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签订销售保险产品的协议,利用银行比较全面的分支网络来销售保险产品,正式开始尝试合作联手开拓市场,走出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合作主要以银行收取保费作为主要内容,即银行保险业务的兼业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起,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开始了全面的发展,并且第一次出现了专业的银行保险产品――储蓄性的分红保险。到了最近几年,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十分迅速,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额年均增长率高达24.3%。截止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产品的第二大销售渠道,银行保险业务的规模占比达到了25%左右,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的收入也从2001年的45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453.89亿元。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共有银行类保险兼业机构82564家[1],占所有保险产品兼业机构的百分比57.17%,并且实现保险产品收入2468.16亿元,占所有保险产品兼业的百分比为70%,银行的佣金收入为165.23亿。与此同时,一些著名的跨国金融集团也纷纷通过其控制的证券、保险、银行子公司逐步进人我国的市场,并且通过进行密切深入的业务合作或者加以整合共同分享各自所拥有的资源。

三、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所遇到监管问题

银行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当前实行的针对分业经营进行分业监管的监管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际上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2]一般根据监管机构设置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在一个具体的综合监管框架下依据对应的内设部门进行分别的监督管理是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解决方式。但是针对实行分业监督管理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采取了对证券、保险以及银行分别实行功能监管的模式,对于金融集团一般采取指定监管机构或者主业监管的作法。伴随着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将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紧密联系起来,然而其各自的监督管理机构却不同,分别由保监会以及银监会担当。对于银行保险业务而言,其具有经过保险公司设计创新的保险产品无论是理财型、保障型还是混合型都要由银行网络进行销售出去的特点,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监督管理“真空”地带。即:银行保险产品从离开保险公司到进入银行之后,已经脱离了我国保险监管机构的视线,即便银行成为保险公司的,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依旧很难单独地对银行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

四、针对我国政府监管银行保险业务的建议

1、各类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部门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实实在在地去承担各自的职责。因为当前银行保险业务的产品生产及设计是由保险公司完成的,并且最终的风险也由保险公司进行承担,因此我国的保险监管机构就负有了更大的责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以及完善一套针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对银行保险业务不断创新的产品建立起明确的监管标准或者法律法规,不要出现法律或者监管的“真空”地带。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的保险公司在银行保险业务中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保监会对我国保险公司的监督对于控制银保风险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在市场销售的创新产品大多集中于趸缴的短期分红类的保险产品上,虽然这类产品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增加保险公司的资产总规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类产品同时也造成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得大大增加,并且无控制的增长势必会造成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率的进一步上升,最终造成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降低。因此保险监管部门应强化对我国保险公司资产负债配比的监督管理,引导保险公司开发较长期限的银行保险产品,同时促使保险公司注意优化自身资金配比的结构,化解可能出现经营风险,最终促进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既快速又健康的发展。

2、在银监会与保监会加强协调合作基础上,可以另外设立一个针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综合监管的部门,并且其需要密切保持与其他监管机构的交流和联系,统筹规划,协商,协调综合监管事宜。通过互相的密切合作,来填充“模糊地带”方面的监管漏洞,规范银行在保险业务方面的经营行为,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另外还可以促进银行保险业务更加的稳定与健康、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与此同时,银行与保险公司一样面临着极近相似的风险,如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誉风险、操作风险等,另外,银监会与保监会需要在风险管理、产品开发、信用评估等各方面展开共同合作,一同开发企业和消费者信用评级方面的机制,不仅要强化针对风险机制的估值和测评方面的合作研究,还要强化对银行以及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方面的监管,同时完善内控方面的“防火墙”的建立,积极随时检查正当性的关联交易,并且注意控制风险的过度集中。

3、在银行的人身保险业务方面上无论是银行或保险监管部门都要适当加强监督检查,对产生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一定要加大。对于柜台销售的人员在资质方面的要求应当适当的增加,而对于已经纳入寿险的销售人员要进行统一监管,并且在信息披露的制度上进行完善并健全。通过建立相对比较健全公正并且权威的银行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倡导正确的消费理念,传递正确的保险信息,尽量避免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信息方面的不对称,这样做才能更好的维护客户自身的利益。

4、健全并完善非现场监督管理报表体系,建立单项的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报表。最近几年,我国银行在保险业务上迅速发展,银行已经是人身险业务方面的三大顶梁柱之一,但截止到目前为止,非现场监管报表机制中并没有针对人身险业务方面的单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报表,而是将银行在其他保险种类的业务混合在人身保险业务中进行计算。因此为了随时掌握银行在保险业务方面的发展情况及相关信息,需要银行针对每一类保险业务都要有单项的监管报表,同时为适应我国银行在保险业务方面的迅速发展,应当制定了一些政策依据以及法律法规。

5、建立针对银行保险产品核准备案的管理制度,强化产品的准入监管。通过对于预定费用率的监管,限定银行保险产品手续费用的支付百分比,防止银行保险业务的恶性竞争;通过对预定利率的监管,可以有效防止各保险公司盲目的产品价格竞争,这不仅有利于银行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促进各保险公司在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提高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有利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说,我国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需要在分业监管的结构基础上加强保监管与银监管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协调发展。保监会和银监会首先作为监管功能的主体形式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监管,另外以保险公司、银行的自我控制能力为基础,并且结合社会的监督作为补充,对保险公司和银行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规范性的严格要求,从而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防止公众在人身利益上可能产生的损害和风险性的传染。

五、对行业组织方面的监督建议

对于政府部门针对银行保险业务实施的监管,可以说其是一个比较被动的过程,其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即监管部门不可能预料到所有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并及时地将其归纳为监管的范围之内。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监管水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通常出现了相关风险或者问题后才开始研究进行合理监管的对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业与银行业的行业协会所可以发挥的自律监督方面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1、行业协会是由某行业中各机构或企业组建的,对外负责协调自身行业与政府部门以及其他行业的关系、对内负责协调本行业内各企业之间密切关系。由于其与各企业的相互关系密切,行业协会对该行业的发展通常都十分熟悉,因此相比于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对该行业业务状况、风险因素及具体操作的了解更胜一筹。因此,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促使其对银行保险业务方面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行业协会参与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也是我国当前组建多层次银行保险业务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行业之间竞争的自律规范。目前,我国各家银行与保险公司对银行保险业务方面上的具体操作都是不同的,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宣传时的不规范性,一部分银行保险业务方面的从业人员为了创造更高的自身业绩,对其他保险性公司在名誉上进行恶意低毁,并且对其他保险公司在银行里宣传材料恶意撕毁以及抛弃。对这种现象要严厉杜绝,除了保险公司对旗下职员的恶意行为进行纠正使其达到规范化这一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行业之间竞争的自律规范。

3、银行保险业务是涉及到银行和保险的跨行业之间的业务,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行业协会只能在行业的原则上对其做有关规定,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上对其进行设立相应的法律规范,更不能制定相应的惩罚性措施,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的颁布,从业在职人员还会有违规的行为产生。建议由行业组织协会和监管机关出台关于银行保险业务销售人员的管理条例,针对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资格要求方面进行严格审核认定,实施持证在职销售的法律规定制度,针对没有取得审核资格认证的在职销售人员,不准擅自销售银行保险产品;建立严格正规的行业惩罚和监督体系的机制,尤其是对于误导消费者严重的销售人员,对其采用永久性取消从事此行业资格的惩罚。

4、与此同时,我国的银行行业协会与保险行业协会应当共同协商,统一及规范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督制度、操作和惩罚制度;强化自身经营、道德理念及行为;形成自我控制与监督、建立防范风险产生的机制;建立定期性的联席会议规定制度,从而加强行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开展对合作的精神宣传,促进银行保险业务在美誉度和知名度上共同提升,营造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

总结:

我国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需要在分业监管的结构基础上加强保监管与银监管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协调发展。保监会和银监会首先作为监管功能的主体形式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监管,另外以保险公司、银行的自我控制能力为基础,并且结合社会的监督作为补充,对保险公司和银行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规范性的严格要求,从而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防止公众在人身利益上可能产生的损害和风险性的传染。本文首先阐述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历史和其在世界范围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接着研究了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所遇到的监管问题,最后从我国政府和行业协会两个方面就如何监管银行保险业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篇10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银行保险一般指寿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对于银行来说,积极发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的服务内容,拓展银行业务,降低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客户,深挖保险公司拥有资源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正是由于银保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双赢”,银行保险在海外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欧洲保险佣金占银行总利润的比例高达10%,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500家大银行中接近一半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欧洲大多数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的比重为20%~35%,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这一比例达到50%~70%。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银行保险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也达到20%以上。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银行保险销售模式以来,银行保险发展迅速,成为寿险公司的重要销售渠道。2003年,银行保险占我国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26%。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减缓,2005年前10个月更是进入低迷状态。2005年末起银行保险一改近两年的颓势,出现迅猛上升的势头。2006年一季度,银保业务量占到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33.9%,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银保收入同比上升了121%,占到新单保费收入的40%。银行保险业务量的忽上忽下,表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还不够成熟,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

从保险公司角度看,随着保险公司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银行渠道成为稀缺资源,银行由于其优势地位而对合作保险公司手续费要价过高。据调查,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大体在3%~3.5%的水平,个别渠道甚至达到4%。除手续费外,保险公司还须向银保销售人员支付激励费用。此外,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会对合作保险公司提出购买基金产品等不同要求。

从银行角度看,各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单一,主要产品一般为期限较短的趸缴型分红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进而构成竞争。此外,保险公司还有滥用银行信誉之嫌。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银行保险误导销售问题仍十分突出。银行保险的宣传资料往往混淆了储蓄和保险的界限,有的销售人员夸大宣传银行保险产品的收益性,以错误的收益率计算方法误导分红产品客户。另一方面,银行保险的售后服务也不到位。各银行机构保险大多为手工操作,保单流转缓慢,客户从投保到拿到保单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同时由于现行银行保险合作主要集中于柜台销售,其他方面的合作极少,大部分公司的查询、契约保全、保单贷款、保单更改及理赔等服务项目,还只能在保险公司操作,从而使客户感到十分不便。

进一步看,银行保险发展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银行尚未将银行保险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侧重利用银行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维护和产品创新。因此,银保合作只能在简单销售的低水平进行。在各公司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对银行网点资源的争夺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银行业务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争夺又主要体现在手续费的竞争上。银行保险产品销售成本的不断攀升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发展综合经营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影响

由于综合经营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和获得协同效应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和金融机构加速转型的环境下,通过稳步推进综合经营来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已在上下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部治理的改善,商业银行正在重构盈利模式,将经营重点转向理财和零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综合经营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近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态势日趋明显。

综合经营的实质是通过调整和改进业务结构,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需求,将过去需要多家金融机构才能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集中到一家机构提供,从而使得客户能够得到质量和效率更高、成本费用更低的服务。换言之,就是要使客户能从一个窗口购买更多的商品。因为研究表明,客户从同一个金融机构购买的商品种类越多,他离开这家机构转买别家金融商品的几率也就越低。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推进综合经营活动,不仅要加强与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与经济联系,更要调整金融机构的内部构造,改进运行机制,以适应经营方式的变动和有效控制风险。从目前金融机构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调整动向:

一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各类业务,重估不同业务的价值,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整合、重组内部组织机构与管理流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客户服务、风险管控、定价与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是改进营销模式,使营销组织由分散向高度统一转变,营销渠道由简单的客户经理服务向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转变,营销方式由仅依靠自身渠道向各类金融机构联动、多渠道销售转变。

三是积极开发多样性产品,将多种产品和服务集成组装成多种“产品套餐”,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四是改进技术系统,依托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强大功能,实现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处理的高效化,以迅速感知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抢占市场和培养新客户群。

在上述调整的过程中,无论对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发生变化。过去银行保险对银行只是一项简单的业务,其手续费收入只是银行利润的一个渠道。今后银行会越来越重视银行保险对银行自身发展的作用,将之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格局,整合于银行的销售模式之中。过去银行保险对寿险公司只是销售产品、拓展市场的一个手段,未来保险公司将更加注重银行保险的产品开发和配套服务,借助银行巨大的客户资源,细分市场和寻找潜在客户,设计有特色的、对应于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逐步摆脱低水平价格竞争模式。更加注重通过发展银行保险,降低对传统人的依赖程度。更加注重与银行实现信息、网络等各项资源的共享,降低经营成本。

具体来看,今后银行保险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银保合作将由简单的初级方式转向深层合作

实践表明,简单的销售模式使得双方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难以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成为保险公司之间过度竞争的诱因。随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出于控股关系的银保联盟将产生和增加。银保之间的合作将由柜台销售深入到售后服务、配套服务、数据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目标客户群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销售方式。通过深层合作,不仅使合作双方的金融服务多元化、差异化、综合化,还要通过融资、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等业务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客户潜力,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拓展双方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二银行销售银保产品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

过去一家银行往往同时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银行网点中多家保险公司营销员争夺客户甚至互相诋毁,使得客户无所适从,损害了银行和保险的信誉。随着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今后部分银行可能会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关联保险公司的产品实行专营。即便是继续采取销售协议模式的银保合作,也有一部分会建立起排他性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在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网点与保险公司建立“一对一”关系的情况。此外,过去10年中银行保险业务主要在五行一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行、邮政储蓄中展开,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相比,五行一邮具有无以比拟的网点优势。但是近年来股份制等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尤其在高端客户的理财业务方面已经占有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国外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正在成为银行的主流渠道,网点的重要性随之降低,因此保险公司与股份制等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银行合作也会逐步得到发展。

三银行保险产品范围进一步拓展

如前所述,目前银行保险的产品主要是短期趸缴型分红产品,险种单一、雷同且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不仅对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几乎毫无帮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形成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两张皮”现象。下一步银行保险产品开发的核心将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开发银行主业关联业务产品,例如办理住房贷款时提供房屋保险、办理中小企业贷款时提供业主寿险、办理消费贷款提供信用保险、办理汽车贷款时提供汽车保险、办理汇兑业务时提供旅行或运输保险等。这类业务是银行自身业务的延伸,客户也存在实际需求,产品开发和营销的难度都不大。

二是开发全方位服务类产品,使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相融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为达此目标,通常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需要共享客户资料,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甚至建立共同的产品库。

四销售活动向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