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8:00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1

摘要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着“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随着管理层对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2001年以后,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政策陆续出台,商业银行逐步出现向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交叉融合的动向。我国商业银行投资业务起步晚,发展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挑战。面临来自国内外、金融市场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传统银行业不得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盈利增长点,以提高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着“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随着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限制逐步松动,2001年以后,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政策陆续出台,商业银行逐步出现向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交叉融合的动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都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或专业投行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利用规模优势在投资银行业务探索上先试先行并取得显著进展,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大力拓展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向资本市场拓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现状

从政策面看,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法律短时期不会改变,然而,2001年6月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经批准,商业银行可办理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业务等投资银行业务,除股票发行、经纪业务外,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均纳入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规定’的出台,给金融业在分业框架下业务交叉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的就是传统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交叉融合发展的路子,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均设立了投资银行部,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今后的主要业务拓展领域之一,国内部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浦发、中兴等银行也都进入了国内证券市场。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金融脱媒化趋势不可逆转,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直接融资,很多大型优质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不断降低,传统银行业务利润进一步压缩;同时,这些优质企业对资金管理、价值链管理、资产管理、融资安排等金融服务需求不断上升。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其规模小、有效资产少、总体信用水平低、风险管理成本高的特点,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银行为规避风险,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也较高,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随之增加。社会财富的不断累积,民间闲散资金对高回报的投资诉求增加,投资理财需求日益强烈,传统存款业务很难满足客户需要,但理财产品总量很小,根据惠誉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第三季末,中国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7.7万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存款总量的10%;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又分流了部分居民储蓄,银行资金来源受到影响。

面临来自金融市场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传统银行业不得不以发展表外业务的方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同时银行业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得传统银行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开始的“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总体来讲,国内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在拓展投行业方面已取得突破,投资银行业务品种不断丰富,投行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在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经营理念的差异、产品同质化严重、金融创新能力有限、投行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投行业务还难以满足客户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非经济因素给投资银行市场带来的无序竞争问题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消除。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首先,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不断加深,资本市场上融资融券、创业板市场、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新的资本模式不断涌现,成为资本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如果固守传统业务,就会丧失发展机遇。

其次,资本市场的专业化不断延伸,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金融需求不断上升,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壮大,资本市场取代银行成为金融系统的核心。无论在零售业务还是在批发业务方面,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争夺着已为数不多的传统银行客户和市场份额。同时全球化又加剧了复杂性,产生了金融服务的外包需求,并推动了金融价值链的裂变。

最后,传统银行业务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剧,孕育了新的金融服务,传统的银行定位逐步空心化;专业化的分工使银行经营能力不断上升,而业务分化的本质就是战略转型,因此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既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本身的内在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后,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但与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在产品结构和服务水平上仍存在差距,这直接表现在收入结构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仍以利息差收入为主,通过发展投资银行等创新业务,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是商业银行调整收入结构、加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对策

(一)增强综合经营能力。未来国内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空间必然遭受挤压,信用中介职能也将随之弱化。同时从长远看来,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最终方向,为了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把握投行业务全能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机构网络、对外声誉以及“集成式”服务等优势,积极开展理财、融资、并购、顾问等业务,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强综合经营竞争能力,走综合化经营的全能银行道路。

(二)发挥集团优势。上下联动,实施品牌化和多元化战略。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刚刚起步,无论在人才、资金、经营手段和策略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和短板,通过集中管理,既可以汇集优势资源,上下联动,又可以有效地实行监督和规避风险,同时在市场发展初期,竞争较为混乱,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就需要树立自身特色的品牌,针对不同客户,开发个性化、系统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

(三)完善风险管理。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制定投行业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建立全面的投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拓展,风险控制先行,通过独立的风险评估,明晰投行业务和产品风险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完善审批机制运用充足的资本和相关的授信来加以护持,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风险评估,通过事中、事后的业务检查,有效控制投行业务和产品的风险。

(四)打造专家型团队。投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项目制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团队的水平和努力程度,优秀的人才和有效的机制对业务发展至关重要,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和推动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商业银行应加快投行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建立有竞争力的管理团队。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结合商业银行实际,实行有别于传统业务部门的薪酬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收入与项目业绩挂钩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五)加快创新步伐。投行业务的优势就是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客户需求在变化,产品也在变化。只有持续创新,投行业务才有活力。从当前主要的几家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拥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推出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产品,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才有出路,商业银行应在发展发债、并购、上市、理财等传统投行业务基础上,拓展证券化市场,积极开发证券市场结构性产品,营销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业务;探索投贷联动的发展模式,与风险投资合作创建孵化创新型企业的独特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卞希国.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研究.硕士论文,新疆财经大学.2007.

[2]文娟.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硕士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7.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重要意义业务创新发展策略

一、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益严重,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就要积极的进行改革与创新。而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则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变化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变换,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渠道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果在不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必然会被资本主义市场所抛弃。多数企业为了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已经开始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的筹措,作为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融资中介业务正在逐步减弱。而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则有利于适应金融市场变化,不断拓宽业务渠道,从而建立现代一流金融企业。

(二)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所以,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商业银行要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就要积极完善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业务功能,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城市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选择。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为竞争优质客户、增加市场占有率不同程度的降低贷款利率,存款负利率格局的长期存在,导致客户为获得更多的收益纷纷取出存款进行投资,从而造成了银行贷款收益率逐年减少,存款增速放缓。同时,资本监管约束日趋严格,依靠传统的扩大存贷款规模,增加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与存贷款业务相比,大多数投资银行业务产品都具有资本占用少、财务成本低、经营风险小、盈利能力强的优势。所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对城市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确保利润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四)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利差,可是银行索要承担的风险也较高,其中借用风险则是最高的。所以,无论是国内经济出现波动,还是主要贷款客户遇到重要变故等原因都会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业绩。所以,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不仅可以将自身索要承担的风险进行分散,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投资银行的相关业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的调整贷款策略。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树立良好市场形象

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城市商业银行打造一流金融品牌,树立良好市场形象的必然选择。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证明,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家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成为银行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现在不仅传统大型商业银行和新兴股份制银行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及早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提高金融服务品牌的影响力,以“产品齐全、服务优质、运行高效、效益良好”的市场形象在同业竞争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虽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众多挑战,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能够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制定长期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投资银行的直接融资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投资金行业务,尽快制定相应部门,将其与商业银行内的其他主体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过,在促进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了解市场环境的基础上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长期发展策略,这样才能够逐步形成符合商业银行发展需求的投资银行业务。

(二)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业务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在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初期,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业务流程不够完善、产品种类不全等因素而无法快速取得良好效果,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商业银行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高业务发展水平,具体内容为:首先,就是开办一些比较基础额投资银行业务,例如资信服务、财务顾问、投资顾问等,这类业务想比其他业务来说比较简单、易于操作,而且市场的需求量也大,只要能够将这些基础业务详细掌握,那么就可以保证银行利润收入;其次,就是在获得必要资质牌照和积累一定经验后,可适时开办重组购并、资产托管、企业债券承销等发展类投资银行业务,此类业务客户需求快速增长、收益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最后随着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可探索发展资产证券化、上市顾问、结构化融资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类投资银行业务,增强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专业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三)激励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投资银行业务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相比更加的专业化与智能化,要想充分掌握投资银行业务,就需要众多较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所以,商业银行要想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就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流的专业团队,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首先,就是根据银行实际业务需求,引进部分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就是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除此以为,要想充分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在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二、以收入贡献度、风险权重、岗位责任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投资银行业务项目团队和成员个人的激励方案;第三、建立跨部门的利益分享机制,制定跨部门合作时投资银行部和其他参与部门之间的分配办法,从而调动其他部门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积极性,形成全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合力。

(四)树立特色化经营理念,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发展迅速,银行种类众多,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所以,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积极树立特色化经营理念,实现品牌发展策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进行业务扩张,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瞄准适合的目标客户,不断调整业务流程,并对重点推荐产品进行包装与完善,这样才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内的投资银行业务走向更加标准化与规模化的道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的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投资银行业务与贷款、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的联动营销,为客户量身打造全方位、个性化的整体金融服务方案,进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城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品牌含金量和市场认同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策略,明确发展定位,不断拓宽业务渠道,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建立科学有效激励机制,努力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循序渐进的实现品牌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董立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和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37-39.

[2]陈爱莉,李艳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之策略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22-24.

[3]姜海军,杨捷.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J].西南金融.2008.04:31-33.

[4]黄建清,李文迎.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40-42.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3

abstract:"internetBanking"isanimportantrepresentativeofelectronicbanking;itisanewtypeoffinancialserviceofcommercialbanktomeettheincreasinginternetclientrequests.thedevelopmentofinternetbankinghasbecomethenecessarymeansofcommercialbankstocopewiththeextendedfinancialglobalization;thispaperobjectivelyanalyzedtheimportantroleofonlinebankinginthedevelopmentofChinabankingindustry.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网上银行;趋势

Keywords:electronicbanking;onlinebanking;trend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251-01

0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网络技术与银行业务形式逐渐融合起来,就成为电子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以下简称为“网银”)已经作为银行一种新的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成为传统银行柜台服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1网银简介

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一种。中国银监会在《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包括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等。

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诞生,标志着网络银行时代的到来。随后,我国招商银行在1997年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中国网银业务的市场导引者。1999年9月,针对企业的网银业务也相继开通使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网银业务发展日渐成熟,网银与物理网点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构成了现代化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渠道。

网银利用互联网将客户的电脑终端连接到银行网站,是实现将银行的金融服务直接提供给客户的金融服务系统。传统的银行服务项目,客户均可以通过网银自行操作办理完成。一般的个人网上银行可以开办的业务类型有:①基本业务,包括在线查询账户余额和交易记录、信用卡管理、转账、外汇买卖、电子对账和网上缴费支付等;②网上投资和理财;③网上购物。相比个人客户,企业版网银的服务功能更强大,除基本服务外,企业版网银还可提供包括开通账户归集和集团理财、工资代扣、差旅费报销、商务信用卡服务、公积金管理、国际业务等服务,具有多人操作、流程灵活等特点。

网银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突破点有三个:一是打破了银行在提供业务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二是客户利用网络渠道自助完成相关业务,减少了银行的服务成本;三是由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核心管理的方式转移,实现以人为本。

2网银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使网银成为一种必然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需要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更全面、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趋势,还是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方向,都要求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金融服务网络化。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可以使银行业金融服务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浪潮中,网银就是银行适应网络时展需要而推出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2.2网银是银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外资银行在资金实力、技术手段、经营经验和全球化网络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它们拥有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和更快的金融创新速度。面对外资银行的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而网银是现代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的新型金融服务渠道。目前所有的银行都认识到网络银行业务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业务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2.3网银是商业银行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客户对银行服务数量和种类的需求趋势逐年扩大,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在增强,业务办理的质量和效率不断经受考验,相应的各种风险也居高不下。任何客户,都希望方便快捷的服务,而抱怨排队等待现象,但是银行的服务窗口数量有限且成本很高。供需矛盾的化解,需要找到成本低廉且方便快捷的服务渠道,不受空间和时间制约的电子渠道就成为必然趋势。而网银可以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批量化、综合化、程序化的产品服务。对银行来说,既节约了运营成本,也做到了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根本性提高。

3网银对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

网银作为商业银行的电子服务渠道,能够增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业务开拓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还能够巩固、稳定和发展客户,提高服务效率,改善银行服务,为银行业务发展改革和创造价值等发挥重要作用。

3.1促进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战略转型在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金融机构急需与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看齐,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和调整。网银的开办,不仅重整了业务流程、创新了服务产品设计,也把网点大量的标准化、操作型、核算类的现金和单证类业务逐渐迁移过来。不但分流了网点业务,减轻了员工工作负荷,缓解了客户排队压力,也将富余下来的人力资源转用于开展理财等高级、人性化的服务,进而增强网点的实际综合能力。

3.2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益网银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运作,大幅提高了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通过各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使银行经营方式更趋科学合理。这不仅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通过无边界的网络,在金融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建立起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合作。在网银应用过程中,实现了分流柜台压力,节省部分人力、物力,降低了柜面设立成本,从而减少了业务经营成本。网银拓宽了银行的金融服务领域,同时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4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商业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的业务进行常规工作的改良,并且使商业银行的活动能够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因此,很多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将电子银行的业务处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商业银行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机构,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完善能够使商业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分析电子银行的应用策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意义

商业银行当中电子银行业务的理论研究,已经在很多银行工作领域得到实践。在一些企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并不稳定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并不能保证各项经营活动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处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单位很有可能在竞争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出现竞争过程中的效仿性因素的变化[1]。除此之外,在电子银行业务逐步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接之后,诸多电子银行业务有可能在银行业务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出现运行质量问题,造成很多的商业银行活动并不能保证在电子银行业务的有效支持下进行处理。同样也导致很多的银行机构并不能在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对银行业务的具体需求进行处理[2]。因此,商业银行的各项活动需要在相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银行运作模式。电子银行的业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务必结合当前金融行业的信息资源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处理模式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计方案比较容易在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银行业务的变化,也比较容易在电子银行业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同技术含量不足的因素形成结合,因此,对电子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情况实施的分析,能够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业务得到全面的执行。

三、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不断完善,所有的电子银行技术都处在快速革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拓展业务范围的过程中对技术性因素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多网络经济的发展因素都有可能在思想观念因素的有效带动下形成发展[3]。所以,对经济发展活动推进过程中的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理念的变化情况实施研究,是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主要趋势。

四、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电子银行业务定位。电子银行业务在处理的过程中,要针对相关客户的定位模式加以关注,并保证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的管理细节可以有效的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处理,提升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水平[4]。此外,要根据当前客户普遍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认同感情况,对客户已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加以分析,并使后续的技术操作流程可以有效的适应商业银行成本性因素的控制需要,提升经营活动推进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水平。另外,要对电子银行的全部生产性活动实施完整的研究,并对信息化战略的执行标准进行完整的探索,在电子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能凭借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必须对所有的原料采购程序实施分析,并使后续的电子银行技术能够同社会需求相适应,保证电子银行的定位能够在工作效果的判断中得到更加准确的处理。

(二)科学设计电子银行业务处理阶段。首先,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客户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也许细节的关注,保证所有的业务处理人员都能适应电子银行业务的实际管理要求,并对后续的金融活动进行市场因素的判断[5]。此外,要结合金融市场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客户源特征,对所有的储蓄性业务实施分析,确保后续的电子银行活动能够在各项资金的有效维护下得到推进,提升理财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质量控制水平。在具体的电子银行各阶段业务控制过程中,必须对后续的理财业务进行完整的分析,并且有效的按照不同种类的业务控制特点进行银行业的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使全部的理财活动都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保证下得到更加完整的推进。

(三)完善传统业务处理机制。在进行常规业务的细节控制过程中,必须对业务当中是否具备传统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分析,切实保证所有的业务细节都能在市场资源的合理控制之下得到处理机制的完善[6]。在进行电子化业务处理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对后续的技术发展要求进行明确,并保证各项金融性质的活动能够在创新机制的影响下进行推进,使一些具备竞争性特点的业务都可以在银行业务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实现运行水平的增强,保证各项竞争机制的运行都能适应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外资处理水平。在进行当前处理机制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类竞争性因素都能在电子化技术的处理之下实现运行流程的有效分析,保证传统业务的控制活动能够完全按照境内的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实施处理,并使全部的外资银行可能对本土银行形成的冲击进行深刻的判断。

(四)改善合作机制。在进行合作机制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流程的关注,使后续的电子银行各类业务都能结合合作机制的运行特点进行发展速度的控制,保证为各类合作机制的设计和巩固提供良好的依据。此外,要结合合作机制处理过程中的网络技术运行特点的关注,保证全部的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的适应合作机制处理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要求,并且提升新形势下合作机制的处理价值,为电子银行业务的控制预留良好的体制性基础。可以根据新时期的合作机制处理特点,对全部的金融活动细节进行分析,以便后续的金融活动可以避免各类竞争性因素的比例影响,并且提升合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价值,为合作机制的设计和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的保障。要加强对原有商业银行合作模式的关注,并从中整理电子银行业务的完善经验,保证为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以便具备挑战性影响的商业银行业务可以完整的适应营业机构的规模特点,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为商务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五)提升品牌创新质量。首先,必须对当前的商业银行各项经营业务实施分析,保证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在客户资源需求的满足执行得到推进。此外,要对商业银行的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创新体制实施分析,有效的保证创新活动能够在银行的经营机制改变的过程中得到处理机制的完善。可以结合不同时间段内业务的处理要求,对全部的金融活动细节实施分析,并有效的保证所有的业务模式能够在业务流程的控制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理,使品牌创新活动的推行可以在业务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品牌创新活动的执行价值。

五、结论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5

在这样一个不完善、不理想和不对称的发卡信用环境和市场应用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探讨如下。

一、与时俱进,培养现代支付习惯。大家知道传统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其中支付手段是体现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实现商品交换的重要价值职能之一。与传统货币相比较,现代电子货币—银行卡更加直接突出这一职能,而间接弱化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一张小小的银行卡,本身没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通过磁条或芯片可读、可写、可更新其对应帐户信息资料,具备存取现金、支付结算和消费信用等功能。银行卡从诞生到今天,仅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与货币的发展历史相比,可谓沧海一粟。但银行卡业务发展速度迅猛,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银行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在30以上,人均持卡量2张以上(多数为信用卡),特约商户普及率90以上,三个月内用卡次数10次以上。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和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晚,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加之几千年来积淀下的传统的“攒钱消费”习惯,以及公款记帐消费和免单消费,使银行卡似英雄无用武之地,与现金支付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位置。有专家称中国银行卡机构之间,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业者,而是钞票。事实确实如此。在此基础上,我还认为公务活动中的互免签单消费,也是影响持卡消费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所以,商业银行要想促进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必须争取政府支持、社会理解,建立和谐的借贷文化,更新消费习惯,培育人们现代消费文化思想,才能适应银行卡支付时展的需要。

二、整合创新,打造民族银行卡品牌。目前国内银行卡均由金融机构发行,其中商业银行发卡量占居绝对多数。每家银行都有一个银行卡品牌与标识,且系列品牌产品过多、功能雷同,又互不兼容。有的商业银行将发卡与受理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形成银行卡业务前后台之分,受理服务不能一步到位,增加了管理环节,影响了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和安全的服务。鉴于此,整合创新银行卡品牌十分必要。首先,对国内众多规模小、缺乏特色的银行卡品牌进行整合,统一冠名使用“中国银联卡”品牌标志和卡Bin,减少品牌数量,提高品牌质量;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一定规模的银行卡品牌进行内部整合,减少品种,开发一卡多功能、一卡多用途、一卡多帐户、一卡币种的“四合一卡”,即准贷记卡、贷记卡、借记卡、国际卡整合为一种卡。客户根据当时办卡条件和需要办卡,在卡有效期内任意申请增减卡功能、卡帐户等,实行一次办卡、多次调整的简便办卡方式;再次,各商业银行之间要积极开展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和规范要求,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银行卡品牌,做好emV迁移准备工作,努力实现银行卡的升级换代,尽快使我国民族银行卡品牌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三、集约经营,发展银行卡产业。银行卡从单纯的金融产品演化为具有产业特征的综合性产品,它本身属技术服务性产品,其表象是介质载体,而实质是服务工具。银行卡的信用消费功能带动了商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商品制造业的发展;其自身需求直接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和it产业的技术进步。国外银行卡产业已形成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制卡厂商、系统集成商等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产业组织结构,对银行卡业务中的制卡、网络服务、数据处理、收单业务和帐款催收等工作进行外包,由非银行专业公司经营,这种高度分工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不仅降低了业务营运成本,而且提高了银行卡整体运作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在银行卡产业化发展方面重视不够,市场准入限制较严,基本上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卡产业各环节的主体,大包大揽,一条龙服务,必然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运作效率低下,粗放型经营方式阻碍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要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就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发展目标,加大营销力度。在银行卡产业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尽快明确发卡对象和业务市场定位,集中精力做好发卡和用卡工作,以良好的银行卡品牌及服务,抓住高端客户、挖掘优质客户、培育潜质客户。通过识别引导、接触营销、业务处理和关系维护等工作,使营销工作深入人心,银行卡品牌得到客户的青睐。

2、加强制度建设,防范经营风险。银行卡业务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其风险贯穿业务全过程,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种类,风险集中反映在恶意透支和受理环节上。因此,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健全风控体系,加强内部安全风险管理,从技术手段、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商户管理、培训教育等方面提高风险防范和反欺诈能力。同时,会同公安等部门建立防范和打击银行卡犯罪案件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坚持防范和打击并重,规范和治理并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银行卡犯罪的发生。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6

但实际情况并非理论上描绘的那样理想。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商行受盈利水平较低,缺乏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影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缓慢,业务品种单一,功能不全,与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形见绌,其竞争力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相对下降。

辽宁省某欠发达地区城商行是一家1997年2月份挂牌成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2009年末,其下辖46家分支机构,从业人员710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8亿元,资产总额116亿元,资本充足率11.3%,不良贷款率1.6%。

该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较为缓慢,业务品种单一,目前只有银行卡和atm自助银行两大类,至今没有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而且现有电子银行业务功能也不健全,银行卡仅有借记卡,只能办理存取款、查询、转账、缴费、消费等简单业务,且仅限于人民币单一币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辖区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业务品种不断丰富,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一应俱全,而且功能日益完善。以招商银行“一卡通”为例,其除可办理查询、转账、代缴费等简单业务外,还具有银证转账、卡内转存、银行理财等多种功能。电子银行业务快捷、便利、费用低,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中的人力成本。同一辖区内的招商银行,2009年电子银行业务量已达到柜面业务量的13倍,远远高于城市商业银行的8.9倍。

当前如何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城商行亟待破解的课题。

制定电子银行发展目标和规划。首先,城市商业银行不能简单地把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看成是柜面业务的电子化,而应树立“科技兴行”的经营理念,将其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创新和资源整合平台,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和实施,制定鼓励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倾斜政策,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子银行体系。

同时要科学规划,分阶段稳步推进。电子银行建设是一项涉及银行内部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推进。由于自身情况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城商行电子银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制定规划时,既要有战略上的超前意识,重视系统框架与平台建设;又要立足实际应用,安排好众多建设项目的先后顺序,逐步完善电子银行的业务品种和功能。

合作开发,降低电子银行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不少城商行受制于地域限制,除本地外在其他城市一般没有分支机构,这些城商行跨行、跨地域的支付手段只能依靠于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第三方清算服务组织,走合作开发之路。从降低电子银行建设和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合作开发也是城商行电子银行发展的较优选择。比如城商行可以利用人民银行小额支付系统开展电子汇票、银行卡转账、同城委托收款等业务,可以依托银联公司开展银行卡跨地域通存通兑,也可以通过上海城市商业银行清算中心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网上银行等业务。

同时,城商行之间还要加强横向合作。辽宁省城商行的横向合作可选择山东省合作联盟模式,而不是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合并重组模式。因为辽宁省各城商行发展相对均衡,但缺乏规模较大的领军式银行,而且在辽宁省银行体系中,缺少的不是为大客户服务的大银行,而是缺少以中小客户为目标的中小银行,为地方服务、为市民服务的社区性银行。建立辽宁省城商行合作联盟,既可保持中小城商行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又可集中整合资源加快电子银行发展,有效节约电子银行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个性化服务。与大银行相比,城商行具有规模小、网点少、客户基础薄弱的先天弱势,也决定了在电子银行方面与大银行发展策略的不同,不能走产品多而全的道路,而要细分客户需求,特别是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因此,要利用中小银行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的优势,针对目标客户开发个性化产品,特别是在地方的特色业务方面,小银行有不少的空间。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为40.26%,法国兴业银行达到43.62%,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超过20%。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幅度大。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保持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最近又制定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的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1.观念不新。银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营观念上只重视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营销和拓展。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主业之一,银行管理者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近年来虽然中间业务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方面的不完善,与国外银行比仍然差距巨大。造成管理者不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大体有:

(1)存贷收益过大,缺少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在存贷款利率上各银行缺少真正的竞争,虽然人民银行近年来不断调整利率,但存贷利差并未明显缩小。2007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加息后,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3%,一年期贷款利率6.84%,利差达3.51%,存贷款业务仍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起决定性作用。而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将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同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也会使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由此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以非利息收入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损失。

(2)目前我国的融资体制使商业银行暂无近忧。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2.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法规条例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金融监管,能保证金融业的整体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空间,尤其限制了中间业务在股票发行与买卖、基金管理、资产管理、保险销售、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业务领域的发展。

3.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无法可依。

立法上的空白使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渐开拓中间业务,而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2001年才公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而言,仍有不少空白,而且有关中间业务立法内容侧重监管,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使得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缺乏稳定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法律上的空白,造成了较多法律风险。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时增加了自由裁量权,使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罚均有一定的随意性。各商业银行则无法可依,商业银行和客户的许多行为在法律效力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更是混乱。

4.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高技术产业,集人才、技术、机构、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中间业务涉及到有关银行、保险、税务、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企业财务、法律、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技术等多个知识领域,从事中间业务开发与经营的人员,在具备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求有敏锐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和较广的社会关系。而目前商业银行正缺乏这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企业信用咨询业务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以电子技术、信息通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近年来,尽管商业银行对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但总体来看,仍处于电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系统覆盖面有限,比如poS、atm机在基层网点数量不足,还时常由于故障中断使用,客户服务系统滞后,网上银行、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受较大限制。

(三)改善发展中间业务的条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股改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明显改善。截止到2007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17.2%降到6.63%,商业银行资本达标的数量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2006年末的100家。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的改善,为商业进行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水平看齐奠定了基础,为商业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条件。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为40.26%,法国兴业银行达到43.62%,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超过20%。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幅度大。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保持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最近又制定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的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1.观念不新。银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营观念上只重视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营销和拓展。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主业之一,银行管理者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近年来虽然中间业务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方面的不完善,与国外银行比仍然差距巨大。造成管理者不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大体有:

(1)存贷收益过大,缺少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在存贷款利率上各银行缺少真正的竞争,虽然人民银行近年来不断调整利率,但存贷利差并未明显缩小。2007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加息后,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3%,一年期贷款利率6.84%,利差达3.51%,存贷款业务仍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起决定性作用。而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将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同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也会使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由此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以非利息收入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损失。

(2)目前我国的融资体制使商业银行暂无近忧。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2.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法规条例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金融监管,能保证金融业的整体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空间,尤其限制了中间业务在股票发行与买卖、基金管理、资产管理、保险销售、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业务领域的发展。

3.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无法可依。

立法上的空白使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渐开拓中间业务,而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2001年才公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而言,仍有不少空白,而且有关中间业务立法内容侧重监管,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使得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缺乏稳定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法律上的空白,造成了较多法律风险。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时增加了自由裁量权,使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罚均有一定的随意性。各商业银行则无法可依,商业银行和客户的许多行为在法律效力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更是混乱。

4.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高技术产业,集人才、技术、机构、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中间业务涉及到有关银行、保险、税务、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企业财务、法律、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技术等多个知识领域,从事中间业务开发与经营的人员,在具备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求有敏锐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和较广的社会关系。而目前商业银行正缺乏这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企业信用咨询业务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以电子技术、信息通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近年来,尽管商业银行对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但总体来看,仍处于电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系统覆盖面有限,比如pos、atm机在基层网点数量不足,还时常由于故障中断使用,客户服务系统滞后,网上银行、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受较大限制。

(三)改善发展中间业务的条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股改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明显改善。截止到2007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17.2%降到6.63%,商业银行资本达标的数量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2006年末的100家。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的改善,为商业进行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水平看齐奠定了基础,为商业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条件。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获利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重点。因此必须从中间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创新上下功夫,各商业银行必须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2.加强中间业务的法律环境建设。

从西方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空间,但须尽快明确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与国际接轨,转化成真正的混业经营,这样才能极大的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真正激发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动力。另外对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具体细节,如收费标准等尽快做出规定,回避中间业务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创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竞争的公平性,解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后顾之忧。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间业务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银行业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拓展需要一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际经验丰富、勇于开拓、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间业务越往深度发展,越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识,人才的欠缺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现阶段必须要加快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建立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机构,面向社会专门培训中间业务人才并建立人才备选库,鼓励员工参加资产评估师、工程造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和保险人、证券咨询人员、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各方面的专才,并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训,保证及时满足中间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2]晋重文.从中间业务中寻找赢利增长点[j].西部论丛,2006,(2).

[3]杜逸冬.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8).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制度创新

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现代化和金融现代化极为重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改革进程、提高商业银行效益和提高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在2001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收入约占7%,到2002年底中国建设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品种达300个,实现中间业务收入43.7亿元,约占总收入的10%。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2000年到2003年年均增长约34%,工商银行2004年的国内中间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发展中还存在不规范、低效率、市场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中间业务规模小、收益低。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近几年取得快速发展,但同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有的甚至不足1%,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经营范围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差、市场竞争无序。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比较晚,政策、市场、法律和制度都不完善。中间业务产品很多都是证券、保险和银行业务的混合体,而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限制了业务的创新。中间业务市场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其发展,使银行在中间产品市场竞争中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由于信息不对称,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标准,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在许多中间业务服务中少收费甚至不收费,银行之间行成了“囚徒困境”博弈均衡,严重打击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某些商业银行中,由于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偏差,虽然逐级设置了中间业务部,但上级行往往没有制定对下级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制度,无法形成严格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问题,出现了银行经理和企业勾结利用虚假中间业务套汇、融资,增大了中间业务发展的风险,最终制约了其发展。

硬件、技术与人才支持不够。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是知识密集型业务,需要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来开拓。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专业人才、技术装备以及技术手段上,对中间业务的支持力度都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政策建议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的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同时,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好的制度能够提高生产力,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商业银行应该按股份制改革,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减少多层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对违法违规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商业银行应该借鉴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在发展中间业务中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基于收益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机制。

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应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由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差异很大,监管部门应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对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全面放开,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对担保、承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因其可能形成客户对银行的负债,风险较大,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其纳入授信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注重人才开发战略。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要依托于高科技发展,特别是通过网络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通讯网络,形成较完备的信息系统。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开办中间业务所需的硬件设施,组织研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要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国强,郝广才,田晓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贝政新,谭寅生,万解秋.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与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商业银行的发展篇10

[关键词]中间业务混业经营收费定价制度

一、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1.金融风险加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仅有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与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在利率市场化之际,外资银行以其在利率定价上的灵活机制,以及在国际市场上众多的避险手段,竞争优势必将显现。

2.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变小。我们从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以来连续8次的存贷利率下调可以看出,银行经营的实际存贷利差已经明显收缩,银行职能正在经历着由信用媒介向财务顾问、商、受托者角色的转变,提高各种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非利息收入在业务构成中的比重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3.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具有服务客户、联系客户及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其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小,收入总量低。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规模较小,综合效益较差。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年度数据和各银行网站公布的相关年度年报数据发现,全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平均不足8%,这尚不及国际银行业2000年的平均水平。

2.中间业务品种单一,缺乏突破性增收产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办的品种仍以转账结算、票据承兑、贴现,以及各种业务为主,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类似,没有特色,附加值比较低,形成收入较少;真正价值较高的如代客理财、咨询评估、财务顾问等新兴中间业务拓展较少。

3.中间业务收费不规范。目前中间业务收费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许多服务项目没有收取手续费标准,致使银行难以收费;即使制定了收费标准的项目,也由于传统经营的影响和客户对收费的不理解,而使得收费的推行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4.层次不高,资源投入有限,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投入。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却停留在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之间的“初级阶段”。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1.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内不能从事信托、证券业务,限制了商业银行开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抑制了金融创新。因为目前新型金融产品都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交叉融合的结果,在分业经营下这种情况是很难做到的。

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尽管2001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业务种类、审批程序、收费标准、监督监管等做出了一定规定,但尚不够完善健全;2003年新修正的《商业银行法》仍缺乏明确的中间业务经营规则,对银行与客户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涉及;货款的国际结算业务面临国内做法与国际法律、惯例的一定冲突;国内信用证、保理业务等新型中间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范也几乎是空白。

3.银行自身因素。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误区,没有对中间业务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没有从经营战略高度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进行发展。除此之外,银行还面临着缺乏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和信息科技力量支撑不足的问题,这都影响了金融创新产品的进度和技术含量。

4.定价制度。由于没有建立起分产品、分客户的成本核算体系,中间业务定价缺乏最基本的参照依据,目前各行的中间业务定价基本上是采取比照法或领导拍板法的方式,既无法保证定价的科学性,也无法向客户说明定价依据,极大地制约了银行的议价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5.市场需求因素。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而言,还没有形成对中间业务的有效需求,再加上没有得到社会公众和银行客户的理解支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中间业务发展措施

1.实现由“分业”向“混业”的发展。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来看,金融业的发展要经历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发展轨迹。商业银行应当未雨绸缪,全方位的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中间业务的品种体现混业经营的特征,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负责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的部门。

2.实现经营观念的转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所处的这种从属的非独立地位,与客观环境的要求以及发展中间业务的迫切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需要商业银行上下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把拓展中间业务放在战略高度来对待,彻底改变旧的经营理念。

3.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关部门应及时补充、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不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适当放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机构的合作范围和界限,以扩大中间业务的拓展范围,推动业务产品跨行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