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标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7:58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1

欧盟制定铁路技术法规及标准是为了确保跨欧盟国家铁路无内部边界、安全可靠地实现互通运行。因此,欧洲标准(en)不对养路机械产品的制造提出要求,主要规定产品的运行、工作及安全方面的要求。欧洲有关养路机械的标准主要有以下4项:(1)en13848-3:2009《轨道交通轨道轨道几何质量第3部分:测量系统—轨道施工和维护机械》;(2)en14033-1:2011《轨道交通轨道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第1部分:运行技术要求》;(3)en14033-2:2008+a1:2011《轨道交通轨道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第2部分:工作的技术要求》;(4)en14033-3:2009+a1:2011《轨道交通轨道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第3部分:一般安全要求》。

2其他国外标准

国外其他地区及国家也很少制定与养路机械相关的标准。如欧盟国家,除法国以外,在养路机械方面均直接采用en标准,其养路机械产品多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自行规范。法国在en标准的基础上,对部分养路机械制定标准加以规范,主要有以下11项:(1)nFF58-001:2013《轨道机械在UiC轨距铁路上运行的符合en14003-1:2011的法国技术要求》;(2)nFF58-002:1991《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在UiC轨距铁路上运行的维修设备》;(3)nFF58-003:1991《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在UiC轨距上使用的属于企业的“路轨”器材的工作条件》;(4)nFF58-004:1991《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道砟联合扒筛机规范》;(5)nFF58-005:1991《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快速导洞工作面使用的联合扒筛机规范》;(6)nFF58-006:1994《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高速线路更新工作的线路更新顺序规范》;(7)nFF58-007:1992《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连续捣固与平整机械规范》;(8)nFF58-008:1992《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捣固和平整机械规范》;(9)nFF58-009:1992《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道岔捣固和平整机械规范》;(10)nFF58-010:1992《轨道施工及维护机械道砟稳定器规范》;(11)nFF58-012:2011《铁路设施轨道施工及维护使用便携式机械和手推车的安全要求》。从国际和国外铁路养路机械标准的数量及构成上看,国际国外并没有建立起与铁路养路机械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虽然法国制定了部分铁路养路机械标准,但近20年来,并没有随着铁路养路机械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多样化而强化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的理念及管理模式、市场经济的规范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了国际国外铁路养路机械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3我国铁路养路机械技术标准体系

3.1技术标准情况概述

我国铁路充分重视标准对于规范产品设计、制造、检验、使用、维护等所起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小型养路机械,如捣固镐、小型道砟清筛机、液压起拨道器、钢轨钻孔机、扣件螺栓机动扳手等,还是大型养路机械,如捣固车、道砟清筛机、动力稳定车、钢轨打磨车等,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相应的铁道标准。目前,我国养路机械技术标准主要包括铁道国家标准、铁道行业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技术标准及铁路专用产品标准性技术文件。此外,还包括大量产品制造企业制定并实施的企业标准,这些标准也是支持我国铁路养路机械制造及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标准。

3.2技术标准体系概述

标准体系是由标准组成的系统,即标准体系组成的基本单元是标准。一个行业(或专业门类)的所有标准,都存在着客观的内在联系,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衔接匹配的关系,而不是标准的简单堆砌。同时,任何一个技术标准体系是有确定范围的,并且被置于更大的体系或环境之中。在我国铁路高速、普速、重载三大技术标准体系中,线路工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子体系之一,它包括铁路线路、桥梁、隧道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及养护维修等相关技术标准。铁路养路机械相关技术标准则是线路工程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养路机械技术标准体系是以养路机械技术要素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标准的有机整体,其标准体系通过直观的标准体系表来表达,标准体系表由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体系标准项目明细表构成。标准体系表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规划和计划的依据之一,是一定范围内包括现有、应有和预计制定标准的蓝图,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标准体系表用以表达标准体系的构思、设想、整体规划,是表达标准体系概念的模型。

3.3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建议

对于不同的层面,如行业层面、制造企业层面等,所需构建的技术标准体系结构是不同的。针对我国国家铁路养路机械技术标准体系结构的确定,借鉴了我国高速、普速、重载三大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按照其通用基础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试验标准、材料标准等的结构形式进行构建,而是根据养路机械技术特性,即根据养路机械作业对象及作业方式的不同划分结构,使养路机械技术标准体系能够很好地与我国高速、普速、重载三大技术标准体系兼容。养路机械标准体系采用3层结构,第1层包括通用基础、大型养路机械和小型养路机械3个子系统;第2层是在第1层每个子系统之下,按照专业机型形成不同的类别;第3层则是标准体系的基本单元——标准。我国铁路养路机械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建议如图1所示。

3.4技术标准体系明细表建议

在技术标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由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GB)、铁道行业标准(tB)、中国铁路总公司标准(Q/CR)、标准性技术文件(tJ)、正在制修订的标准以及标准制定建议组成的标准明细表建议,见表1。

4结语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2

【关键词】机械;提高;方法

引言

现代机械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国家生产力中60%多都需要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根据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机械水平,对机械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市场环境、经济高速技术水平的变化,认识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加强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机械产品的品质提高。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特点

1、动态发展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制造技术需要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逐步提高,提高机械产业生产管理的营销效果,对机械领域全程进行优质化管理,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和优化,确保机械产业生产发展的有效性。

2、新兴技术产业的系统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面向新兴技术产业的,按照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标准,对机械制造产业进行效益分析,逐步提高我国现代机械市场发展的竞争性,实现新兴技术产业系统的综合发展。

3、机械制造体系复杂

机械制造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系统存在敏捷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系统科学等多种研究都需要配套的系统机械结构制造。通过有效的机械运行机制标准,逐步提高现代机械优化发展水平,改善机械制造的优化发展水平,确保系统体系的运行结构合理化。按照机械制造体系规模,对机械制造的生产标准进行能力分析,从而满足现有的机械制造要求。机械制造的敏感度和适应度都需要复合机械设备的动态使用标准,按照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分配,从机械设计、工艺、售后等服务产品上进行分析,对使用寿命周期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控制标准。

4、操控机械的生产标准过程

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强调生产标准,对机械性能、信息技术标准、自动化设计、新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的调研和分析,确定新技术成本孔氏范围,从机械技术中寻找生产物质流程、能量信息系统等,提高信息生产的标准化操作。

5、市场竞争的统一

机械产品的技术要求相对单一,需要在市场发展中尽快完善机械产品功能的上市和提高,对市场的竞争、售后、管理进行调整,确保机械操作控制的核心目标,对时间、成本、质量等多个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操控范围,确保制造产业与市场其他产业需求标准的分配合理性。

二、机械存在的差距实施技术对策

为了有效改善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对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我国的机械存在差异性不足,机械原有操作不足,信息量低、市场经营落后,存在不足的竞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需要加强机械制造的开发和创新,逐步提高机械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机械制造产业的差距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采取有效的适应标准完善相关差距,实现有效策略的管理和控制。

1、人才的管理

机械的操控需要人的管理,而技术的创新仍然需要人才研究。面对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制标准,加强现代经济技术的研究,对经济生产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市场意识控制管理,逐步培养其具有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向。对市场产业、信息、效益等多项问题进行研究,加深科技人员的意识培养和管理,逐步完善机械产业的发展水平,拓展科学技术领域,对现代技术发展教育水平进行研究和提升。依照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加强现代科技的实时,提升市场经济服务理念,保证人才的管理有效性。

2、法律法规的建设

依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市场机械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控,改善市场环境的控制标准,对订制的产业科学进行规划,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防止出现建设的重复性,尽可能的提高市场竞争发展效果。

3、机械服务的产业的发展

根据机械设备的各项领域操作,对生产厂家的相关利润水平进行调整和控制,逐步完善及系诶固定资产的规格控制,按照机械用户产生操作标准要求,逐步满足个性化生产发展需求。

4、全球化产品的开发

加强全球化机械产业的开发,对操作平台进行拓展,加强社会资源的管理,逐步引进国际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操控管理,完善机械工艺标准品质的规划,提升现代机械产品的全球化管理。

5、加强信息要素的管理

依照现代机械信息物质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开工至产品的物质表现,对产业中的相关网络化运营、卫星数据等非现实产业进行调整,逐步改善生产信息化的需求配合。按照我国的发展国情,逐步完善生产运营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模式管理,对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能力范围、可能出现的相关困难进行科学化研究和分析,改善我国现代机械制造的标准模式管理,建立成熟的、具有组织计划标准的工程控制管理。结合现有的城市信息组织,有计划、有方案的合理进行工程管理,完成机械的敏感制造、智能制造和精良制造等技术标准,开发适合我国现展国情的生产模式,改善现代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6、提升机械制造技术的管理

依照机械制造发展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现代信息的管理进行物质、质量、设计、生产、技术操作、现代化信息调整,逐步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上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交流,确保现代机械技术的稳定革新和提升,实现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发展,为未来我国机械的技术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批量试用现代机械完成技术施工和管理,依照机械发展的标准,对机械指导的技术水平、设计原理、投入标准和实施发展策略进行调控和分析,改善现代机械指导的研究标准范围,加强现代机械的研究,提升现代机械实施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的实现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快速进步,实现机械制造技术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3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对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进行了改革,构建了适合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一、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背景下,要求培养出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近两年已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械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索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我院于两年前开始进行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工作,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包含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它们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更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基础。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工科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

二、现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独立学院近六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后,对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只有肤浅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具备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特别是不具备基本的工程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大学一年级学习机械制图这门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对刚迈入大学、习惯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学生缺乏的是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常识,对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工艺知识难于理解,对制图国家标准领会不透。三年级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时,机械制图的内容已大部分忘记,增加了学习难度。

(2)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4门课程,是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学习时,不仅依赖基础理论知识,也依赖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实践知识,加之许多内容不直观,往往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内容更难于掌握,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这5门课程各自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因而从整个系列课程来看,有些内容多次重复出现,而每次都没讲透;有些内容前后颠倒、脱节、衔接不好;同时实践环节的安排和内容的设计也不够合理。

三、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构建

鉴于上述问题,课题组成员以“应用”为主旨,紧密联系机械工程实际,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建立新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将目前的5门课程融为一体,整合为“机械工程基础Ⅰ”和“机械工程基础Ⅱ”2门课程,并构建了这2门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解决了原来5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既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益,又提高了学生学的效益。

1.“机械工程基础Ⅰ”课程体系。“机械工程基础Ⅰ”以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为主干,其中穿插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典型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表达为主线实施教学。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制图基础、工程材料与产品技术要求、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4个基本模块,共160学时,分3个学期执行。

(1)制图基础模块。该模块56学时,包括正投影基础,组合体三视图和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计算机绘图的内容。目标是培养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能力,培养使用仪器和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该模块在第二学期开课。

(2)工程材料与产品技术要求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工程材料课程中的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基础知识、铁碳合金相图及热处理、常用工程材料、典型零件选材分析的内容;互换性课程中的一般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等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依据零件工作状况正确选择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标准合理选择一般零件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地标注在图纸上。该模块在第三学期开课。

(3)机械制图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制图课程中的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互换性课程中的常用结合件和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等内容。目标是培养绘制和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标准合理选择标准件及齿轮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地标注在图纸上。该模块在第四学期开课。

(4)零部件测绘模块。该模块24学时,通过对机器中的常用齿轮油泵、机用虎钳、柱塞泵、球阀、减速器等典型部件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分组测绘其中的某一部件,在测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零件、装配图的表达方法,理解标准件和常用件的规定画法,合理选择材料、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并进行正确标注,进一步领会国家标准及规范。该模块同机械制图模块一起均在第四学期开课。

2.“机械工程基础Ⅱ”课程体系。“机械工程基础Ⅱ”以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为主干,其中穿插工程力学和工程材料的相关内容,在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典型零件和机构的设计为主线实施教学。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基础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3个基本模块,共168学时,分3个学期执行。

(1)基础力学模块。该模块64学时,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摩擦与重心、空间力系等静力学内容,以及直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挤压与剪切、圆轴扭转、梁的平面弯曲、应力状态和强度条件等材料力学内容。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并进行相关计算,掌握受力构件变形及其变形过程中的内部应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理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该模块在第三学期开课。

(2)机械零件模块。该模块64学时,包括零件设计概论、连接、轴与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支撑、带传动与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等内容。其中,由于齿轮传动的设计涉及齿轮啮合原理的有关知识,所以将原机械原理中有关齿轮机构的基本知识纳入本模块中结合设计介绍。目标是通过学习通用零(部)件及由零件组成的联接和传动的基础知识,掌握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能正确设计和改进这些零件的目的,包括如何确定零件的最适当外形和尺寸,如何选择材料、表面质量以及规定制造上的技术要求等。该模块在第四学期开课。

(3)机械原理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机构的组成及平面连杆机构、凸轮与间歇运动机构、轮系、机械速度的调节与回转件的平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与实例等内容。目标是通过学习机构组成的基本知识、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械的动力分析、常用的基本机构的设计等内容,使学生并初步具备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最后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基本知识进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该模块在第五学期开课。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专业,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设了一门“机械专业导论”课,其间通过参观机械工厂、观看录像及现场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具备机械工程的一些基本常识,对机械设计和制造所涉及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计划的第三学期开设了“工程实训”实践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课程。“工程实训”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并辅以专题讲授,学生通过实习获得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三维设计及制造软件,加强了学生应用软件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和效益的能力,为机械零件、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模块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优点

1.通过“机械专业导论”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实际,可以紧密地结合机械工程实际知识讲解相关知识,克服了以前学生缺乏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常识给学习造成的困难。

2.新体系将各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原来5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减少了学时。

3.在“工程实训”后同时开设机械制图和机械零件模块,使学生在具备了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后再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并作为表达设计的零件和部件的必然内容来学习,教学效率高,效果更好。

4.这一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紧密围绕机械工程实际,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软件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祖业发.工程制图改革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1999,(4):88-90.

[2]柯斌清.“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改教法,2014,(12):56-57.

[3]韩蕾蕾,韩英英.独立学院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初步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10,(4):39-142.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4

【关键词】设计制造;产品样式;发展方向;智能调控;细化分析

机械设计以及自动化发展作为整体电子产业技术规范的必要结果,其主张联系学科的交叉化影响,利用逐渐完善的边缘新兴学科以及特定功能实现创新生产模式的开发目标。为了有效贯彻机械电气化特定发展阶段指标,设计人员应该主动联合计算机信息应用理念进行多方视角审定,争取全面制定多类型软件程序和系统组织优化方案,稳固低耗能的生产格局优势。

一、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发展原则研究

(一)机械功能需求的全力供应。任何类型的产品都需要结合人员固定需求进行长远开发、设计,为了灌输某种特定延展功能效益和物质调理要领,就要适当结合智能化信息进行规模整改。当然,机械自动化管控体系能够将不同能量进行科学转换,并将固定产物数量与信息匹配要求制定完全。按照这种模式论述,整体机械自动化设计其实属于某种综合概念的产物类型,其将机电一体化与人员交互式影响前景全面开创,准备带动各类生产、生活领域的活流效应,这是内部分散元素布局规律与整合动机共同决定的现实结果。

(二)技术模型的不断创新改造。按照实际规范体系与产品构建的功能格局观察,具体将整体创新方向规划为物料加工、能量转换与信息处理等。其中,物料加工就是将不同能量物质进行特殊工序调理,实现机械位置与形态的改变,其间规范媒介多以交通运输设备、起重机械与机床为主;按照能量识别技巧断定,在协调元素队列的重装基础之上,有关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传输资源开始大面积活跃起来;而承接上部能量转化举动之下,信息处理技术主张将不同图像、文字等信息机理进行同步匹配,形成富有智能管控能力的创新机械布置格局。整个机械自动化系统在广泛整合上述主体功能之后,根据实际检测与控制功能标准进行补充,同时为必要机械自动化产品制造积淀疏通实力,稳定阶段产业经济优势和动力基础的扩展水平。

二、机械自动化调试系统的发展优势论述

按照机械自动化技术长远发展趋势以及现场工业场景布置条件进行综合对比、验证,有关高水平的管控条件已经逐渐放大,为了构建富有经济效益特征与社会响应的场景,整体自动化控制技术可说是使出浑身解数,准备全力迎接未来多元发展前景的挑战。

(一)工作质量的提升。这类产品主要依靠综合信息自动化处理功能进行规模开发,有关细致工序下的机械灵敏度、精度要求已经足够优越,透过执行机构与规范动作的匹配,有关机械操作者的主观思想束缚条件已经完全摒弃。因而在现实生产空间中的最佳绩效结果便是理所当然的,保证后期产品的检验合格通过率。

(二)安全管制地位提升。机械自动化产业布置空间广泛吸纳现场活动监视与自动保护体系,按照实际生产过程观察,有关布局环境下的过压电流、短路等故障问题能够引起机械的自动响应;之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应急方案来维护现场安全生产条件,避免既定规模事故引发带来的经济损失结果。机械自动化产品将生产环境内部器件磨损效应长期克制,进而维系设备整体最佳的灵敏性和可靠工作质量。

三、机械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

(一)模块化布局。模块化管理属于某种细化工程项目,因为机械自动化产品与生产厂商之间存在严格的规范协议,尤其在产品开发环节中存在必要的机械节点、电气转交媒介与环境接口协调标准,根据复杂产品与单元匹配的必要规范体系分析,有关视觉和识别控制单元下的机械装置必须稳定规范样式。只有长期坚持此类标准,各式创新产品与连带生产规模才有机会放大。电气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确是既定流程下的细化要求,可以说模块单元的智能分划为后期自动化机械产业发展前程奠定雄厚适应基础。

(二)微型化特征。机械自动化发展方向显然已经与微型工业规划指标相互贴合,根据先进国家微电子调试系统进行观察,涉及单位体积范围不足1立方厘米的机械产品样本绝不是极限状态,后期纳米制备结果才是王道。因为这类机械部件本身能耗数量小、运动灵活,对于军事、医疗事业有着广泛的适应能力,后期推广趋势已经再明显不过。但其发展流程中不免遭遇瓶颈限制,有关细致加工技术等内容尚且需要广泛挖掘。

(三)生态化调整。工业化的发达样式赋予周边人民特殊的生活规则,在相对丰富的物质基础条件下,有关资源减少与生态系统失衡效应的矛盾状况一直是环境保护部门高度重视的现实性问题。因此,技术人员开始极力呼吁生态资源的保护思想,争取开发一系列绿色产品,将高能耗问题与环境污染隐患全部清除,争取迎合人类健康生活标准,稳固资源现实利用效率。机械自动化产品的绿色改造标准具有长远的发展优势,对于后期报废产品仍然能够满足改造要求,并借此稳固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管理水准。

四、结语

机械自动化设计与系统性发展能够全面支撑高可靠性和低能耗规范标准,结合共性传感与信息综合调控理念进行长远研究,涉及细化的接口调整与系统总体管控标准都应该借助机电一体化设计理念进行广泛扩张,这是目前机械产业布局的主体技术标准。因此,大部分技术管理人员必须沿着机械智能化设计与开发模式进行细致工序衔接,主动吸引各类经济主体进行阶段发展活力元素灌输,稳定创新技术的长远发展优势。相信经过长远的技术节点挖掘与发展之后,有关机电一体化的延展前景将会更加优越,进而全面满足整体社会人群正常的生活需求与生产管制愿望。

参考文献

[1]陈韦兵.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煤炭工程,2008,13(06).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 可靠性研究 指标体系

工艺可靠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领域的建设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机械制造业更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柱型产业,其行业间的竞争情况也异常激烈。部分企业为了快速提高自身产品的上市周期,从而降低了研发的周期。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每况日下,究其原因是制造工艺不合格的问题。文章对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只有将自身机械产品的质量提高上去,才是体现自身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1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

机械制造工艺经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后,不难发现其设备使用的耐用性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样的机械制造产品,工艺的可靠性越高其设备的使用年限就越长。通过研究可以明确机械制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弊端,进而进行改进以提升其设备的使用年限。事实证明,只要进行了可靠性研究的机械制造产品,其后期使用的维修次数和返厂周期就小,而且研究的时间越长其效果就越明显[1]。就目前来说,我国机械制造产品的可行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可靠性研究在其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机械制造的市场环境里仅靠可行性研究就想把其发展的劣势转变过来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在产品制造过程方面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我国整体机械制造市场的前进步伐。针对这一问题,仍要从可靠性研究进行入手解决,但需要扩大可靠性研究的范围以实现改善整体市场环境的目标。这一过程需要相关工作者做大量的机械制造行业内的信息数据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可靠性研究的效果放到最大。除此之外,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机械制造的设计的阶段,还要对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工艺数据进行长期的分析。而机械制造工艺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生产阶段,而生产阶段又是占总制作机械产品费用的一半以上的阶段。因此,对这一过程进行可靠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对产品性能的具体影响

2.1工艺参数

机械制造工艺产品的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其能满足各种工艺参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是具有最直接的影响的。进行可靠性研究时,不仅要对机械制造产品的参数进行分析还要对其设计阶段、生产阶段进行全过程的评定分析。这对于产品性能工艺参数方面来说只是其研究过程中的一环,但是研究旨在整体进行控制了以后才能对其工艺参数进行有效影响。这是因为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之间是存在着复杂的联系的,具体表现为产品的工艺参数直接决定了机械制造产品的性能质量。

2.2产品实用性

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机械制造设备的生产,其目的是利用这些工器具来代替人为所做不到的事情。换句话说,工器具是用来解决人类日常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然而,在机械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因工艺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是工艺技术的低端使得产品的实用性得到了降低。在科技全面发展的现如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进行机械制造的工艺本身出现了问题。这一原因就是硬件的原因,那么无论原材料的质量再怎么提高、施工参数怎么修改也难以将产品的质量进行改善。可靠性研究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分析出工艺问题所在,而后再将原本的施工工艺缺陷进行替换和处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残留物没有及时的处理干净,从而导致产品的次品数量增加。可靠性研究针对这种情况,也是分析出原因所在,对原机械制造设备的漏洞进行处理[2]。对于那些对精度要求不高的产品则可以不用对原机械设备进行过多的处理,只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

3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的存在问题

3.1缺乏系统性认识和全局的把握

在进行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研究企业仅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缺乏一个系统上的认识。这就使得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更多偏向使用者的使用效能,而不是提升机械制造行业整体的生产水平。而且,可靠性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企业更多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这就意味着当前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存在缺乏对全局的把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现阶段我国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主要是在设计阶段。同样还是与上文提到的问题一样,其研究的过程存在片面性。没有对机械制造进行全面的可靠性研究,这就难以实现整个行业的综合性进步。设计阶段并不能决定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部过程,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同样会对机械制造工艺产品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就机械制造的生产阶段而言,其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规范以及生产机械设备的性能都是使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降低的影响原因。因此,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可靠性研究的过程是要从制造的全过程来进行考虑的[3]。

3.2缺乏严格细致的评定标准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可靠性研究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技术标准是由国家和行业制定的。现阶段,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的可靠性研究所依据的评定标准还是相当缺乏的。究其原因,一是相关研究者没有对研究进行系统化的认识;二是对可靠性研究所依据的系统指标存在缺乏问题。目前我国进行机械制造工艺的企业所采用的加工标准大都是稳定度指数。它的优势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某方面进行具体控制,其缺陷是缺乏对机械制造工艺全过程的整体考虑。所以,其很难做出系统的评定结果的。

3.3缺乏可靠的评定方法

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可靠性研究是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的,这一过程中只有根据具有可靠性的评定方法才能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准确的评估。对于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获取过程而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信息数据进行一定过程的梳理和收纳,这一过程是可靠性研究人员进行透彻分析、准确评估的有效保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方是由于信息数据的采集时间要求过短,这就使得其过程中对样本核查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最终导致信息导致数据的采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情况。部分研究人员旨在研究程序上下功夫,真正对采集到的机械制造工艺数据进行分析的很有限,这些都是没有可靠的评定方法而导致的[4]。

4可靠性研究解决机械制造工艺问题的几个要点

4.1建立指标体系

建立机械制造工艺的指标体系,首先,要从统筹多方影响因素的角度入手。具体内容为: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售后,利用制度将这一所有过程进行可靠性运行保证。其次,企业制定的相关指标体系必须是科学的、健全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

4.2提高工艺可靠度

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度是行业内所有企业所追求的实际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因为工艺的可靠度保证机械制造过程中无论发生材料上的变化还是过程上的操作不当,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而如果其可靠度不够,其他因素再怎么调整也是难以达到实际的生产目标的[5]。

4.3控制故障发生率

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任何设备都会有出现故障的一天,使用方法以及维护手段仅能解决其中的过程问题。当机械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发生故障时是具有突发性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些故障是不能控制的,虽然不能对其进行杜绝但可以将突发性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就不会对企业、施工人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其进行控制时,需要利用到可靠性研究的方法。其研究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处理问题、预防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机械制造生产故障对使用者以及经营者的损失程度[6]。

4.4控制机械生产稳定性

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其工艺可靠性的最大体现就是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故障的发生多出现在设备内部的耗损问题上,其极大的影响了生产制造的安全性。对其进行可靠性研究有利于保证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避免一线操作者在机械生产中可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7]。

4.5故障检修

根据上述内容说明,机械制造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影响主要来源于设备内部的稳定性。这一过程完全可以通过对其故障的检查和维修来提供保证,这项工作内容完成关键就是时间。可靠性研究可以提供设备的损坏周期,企业就可以在周期内对设备进行合理的检查[8]。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是预防故障出现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法。如果等机械设备因故障而停止运作再对其进行解决,那么中断使用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这样一来企业就很难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这就充分说明了可靠性研究对于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重要程度。

5结语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悄无声息的进入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市场运行中。机械制造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建设领域,其生产建设质量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性发展。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部分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生产状态。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在对其生产工艺的不重视,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产品质量的问题。文章对可靠性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靠性研究解决机械制造工艺问题的几个要点。具体包括:建立指标体系、提高工艺可靠度、控制故障发生率、控制机械生产稳定性以及故障检修。其目的是为提高机械制造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治.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探究[J].机电信息,2014(33):113~116.

[2]徐进.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04):293.

[3]李健伟.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1):495.

[4]张红锐,王泷婧.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4):70~72.

[5]沙明星,何雷.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2):305.

[6]谢学浩.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9):252~253.

[7]王化民.浅析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探讨[J].电子制作,2013(08):208.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6

4.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展望宁燕,富锐,张晓飞,刘治永

5.GB/t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介绍(续)刘洋

6.汽车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的探讨何世虎,王成宽,巩金龙,俞启璋

7.浅谈深孔加工刀具——枪钻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王裕喆,孙盼盼

8.基于侧面碰撞头部保护气囊的研究与发展概述马麟

9.浅谈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控制林浩

10.机床产品设计开发前的标准化——浅谈标准化综合要求史锦琼

11.浅谈编写产品标准应注意的事项郭丽,王文剑

12.试论网络环境下标准资料室的建设康宏

13.浅谈企业适用标准的状态管理肖久林

2.应用标准的"策划"条款,搞好2008版QmS的换版及有效运行房贵如

3.浅谈产品质检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沈桂珍,丁正平,董晓丽

4.环境保护机械装备标准体系现状王金武,姜圆

5.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发展及标准化工作概述王金武,王冉

6.GB/t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介绍刘洋

7.拖拉机动力输出轴标准分析及探讨廖汉平

8.汽车制动软管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比对研究康钊,强毅,何世虎,迟玉杰

9.论《机械工业企业专用标准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康宏

10.基于GB15084-2006《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的机动车后视镜撞击试验装置的研制迟玉杰,苏琼

2.SaC/tC109全国机器轴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展概述明翠新,邓高见

3.SaC/tC240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介绍明翠新,陈景玉

4.GB/t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标准介绍孙丹,李鸽,机械工业基础标准情报网秘书处

5.挺杆自动检测分选机的重复性再现性分析熊焜

6.技术图样的投影体制及其投影识别王槐德

7.自然时效对7a04铝合金性能的影响杨丽红,樊英锋

8.机场行李处理系统设备安装的监理工作苏子宁

9.马钢标准化与质量控制宋强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机械工业标准化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五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摘编)依英奇

5.立足创新强化服务推进机械工业标准化科学发展——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五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摘编)王金弟

6.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SaC/tC146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年发展历程杨东拜,庞薇

7.技术产品文件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杨东拜,庞薇

8.GB/t103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介绍周秋凤,机械工业基础标准情报网秘书处

9.绿色制造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王贤琳,张华,宋佳佳,谢助新

10.试论QC/t459-2004《随车起重运输车》标准彭玲

11.几何公差项目及公差值的选用王惠芳

12.培育企业竞争力应从标准化入手周良,张玉成

13.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398项机械行业标准机械工业基础标准情报网

7.关于GB/t5289.1-2008中有关同轴度的解释侯淑娟,刘廷辉,黄志伟

8.12.9级内六角螺栓镦头支撑面放射状细裂纹原因分析宋强

9.浅议GpS标准体系之"表面粗糙度"新版标准应用王汝,曲绪英

10.误差分析在测量中应用冉莹

11.谈管螺纹攻丝前钻孔(钻头)直径的确定吴国志,李少亮

12.技术制图杂谈缪张华,吉铁山,黄耀林

15.解读2009年首次的曲轴和连杆国家标准王开远

16.iSo/tC153/SC1国际标准会议纪实刘晓春

17.电梯t型导轨国标和原行标几何公差要求浅析高炉,陈秀敏,汪先虎

18.用标准化上管理,向标准化要效益——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总结王建萍

19.电子平台秤在卷烟厂制丝车间配方计量复核系统中的应用郭喜凤,陈浩,绳润涛

3.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俞琚

4.柳工:用技术支撑标准靠标准促进发展章二平

5.抚挖: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是质量的保证王宪国

6.厦工:加强标准化意识提升企业产品技术水平李蔚苹

7.关于我国标准化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王世刚

8.机械产品绿色制造属性分类体系研究张秀芬,丁红宇,奚道云

9.方向公差带与基准的关系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全林斯,梁爱琴

10.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奚道云,丁红宇,张秀芬

11.关注组织管理体系的变化、增强认证审核的有效性王玉素

3.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展望王建平Http://

4.当前国内风力发电产业发展概况祁和生,沈德昌

5.广州红鹰:依托标准领路小型风力发电机市场俞红鹰

6.阳光电源:标准和质量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奠基石——访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仁贤

7.金风科技:建标立本驰骋风电——访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相明

8.浙江运达:标准先行靠研发拓市场王青

9.《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系列标准研究丁红宇,张红旗

10.GB/t6567-2008《技术制图管路系统的图形符号》系列标准介绍韩琳琳

11.塑料圆织机节能评价与检测技术探讨金士卡

12.浅谈技术基础标准的选用肖久林,王坚

13.航空产品数据管理标准的应用解析夏晓理,张岩涛

14.微几何量评定总则研究刘伟,张苹,丁红宇

15.硅基memS标准体系研究刘伟,丁红宇

16.机械产品虚拟装配标准研究丁红宇,张红旗

5.注重企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施瑞康,汪菊红,高洁

6.标准化与企业发展张涌森

7.实施企业标准化,铸就企业新辉煌——访杭州弹簧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和平李和平

8.弹簧钢钢材若干问题的讨论——GB/t1222-2007《弹簧钢》读后感王军

9.机械产品的防错技术李和平

10.硬度与抗拉强度的关系浅析屠世润,吴明,赵志鹏,赵春伟

11.《热卷螺施压缩弹簧技术条件》国际标准一般性指标介绍杨国红,孙希发,赵春伟,赵志鹏,刘洋

12.iSo/CD11891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进展姜膺,曹辉荣,赵志鹏

13.浅述《热卷螺旋压缩弹簧技术条件》国际标准力特性技术参数的确定余方,姜晓伟,曹辉荣,吴明,姜膺,胡家骍

14.机械工业基础标准情报网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标准化技术咨询服务

3.我国阀门标准现状与发展黄明亚,刘晓春,张继伟,胡军

4.中国阀门行业发展概述宋银立

5.健全的标准化体系是确保产品质量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吕尊昌,黎守英

6.良好的标准化工作推动产品创新——访上海阀门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连元

7.《GB/t1182-2008》简介(续四)刘巽尔

8.GB/t6567-2008《技术制图管路系统的图形符号》系列标准介绍张林辉,韩琳琳

9.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企业质量绩效定量评价方法研究马姗姗,洪生伟

10.螺旋弹簧垂直度和平行度关系与各国标准对照研究李晓娟,袁宝良,曹辉荣,姜膺,余方,姜志明,刘艳梅,姜晓炜,赵志鹏

11.卧式铣镗床平旋盘回转轴线对Y轴垂直度要求的讨论刘廷辉,侯淑娟,鞠贤忠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7

一.培养目标1

二.培养标准1

2.1具备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科学知识1

2.2具备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专门工程技术知识2

2.3具备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和参与项目管理的能力3

2.4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

2.5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4

2.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5

三.知识能力体系及实现矩阵6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12

一.基本能力要求12

二.培养方式13

三.课程设置基本框架及说明14

3.1.课程设置基本框架14

3.2.课程设置框架说明15

四.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18

4.1.课程体系18

4.2.理论类课程设置18

4.3.实践类课程设置21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23

一.培养目标23

二.培养标准24

三.管理模式24

四.培养计划26

4.1实践教学计划26

4.2.企业联合培养环节课程内容介绍27

五.企业实习基地29

六.教师队伍建设30

6.1.校内专业教师任用标准及培养30

6.2.企业教师任用标准及分类30

6.3.企业教师聘用31

附件-企业实践内容相关文档模板3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认知实习报告3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认知实习指导教师总结3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工程实践管理规定34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任务书35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工程实践项目进度计划表36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工程实践项目文档37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工程实践报告39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北京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求,紧密追踪前沿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精通工程制图,工程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工程设计类技能同时兼具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具备独立思考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和存疑的态度,具有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作风协作互助的团队意识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机电复合型具备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知识具备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知识电工电子基础熟练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表示方法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和标注..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进行零,部件的设计.熟悉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基本技术要素,能用计算机进行零件的辅助设计,熟悉实用设计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要素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制订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并能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一般工艺问题.熟悉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切(磨)削加工,特种加工,装配等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熟悉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知识了解生产线设计和车间平面布置原则和知识.气,液传动原理及系统设计(气动系统基本管路设计液压系统基本管路设计)电气传动机械制造自动化刚性自动化加工设备(普通的自动化机床组合机床刚性自动线)柔性自动化加工设备(数控机床加工中心)1o'p)s,@*V#~6|0_+o.S/b3z掌握物流自动化设备分类(上,下料/装卸自动化设备传输/搬运自动化设备)2@fr8w4n:K.J#H机械设计,机械加工,设计软件,机械工程师,设备管理,焊接,液压,铸造,密封,测量,工程机械,粉末冶金,轴承,齿轮,泵阀,工业自动化信息流自动化邮件内部处理自动化搬运装卸机械化,信息传输网络化,营业窗口电子化邮政自动化,邮政计算机网等具备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用科学方法,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技术,设计,开发,生产工艺,设备操作或维修领域的问题.参与评价,具有判断力和创意,提出专业的独立技术见解外语应用能力熟悉与职业相关的安全法规,熟悉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管理创新的理念及应用.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了解有关质量检测技术.三.知识能力体系及实现矩阵

知识与

能力要求实现环节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师知识体系1.1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1.1.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工程领域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1.1.2具备工程相关的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等人文知识,

1.1.3具备工程相关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

思想政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自然科学类,实践环节等1.2掌握系统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1.2.1具备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数理知识,

1.2.2了解工程学基本理论,建立工程和工程系统的概念,掌握工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对科学研究的初步认识和综合性的思维基础.

数学类,物理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导论,工程训练,实验环节等1.3掌握扎实的工程领域基本技能1.3.1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开拓国际视野,

1.3.2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及应用,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3.3熟练掌握科技文献检索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3.4通过工程训练实习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基本方法和技能.外语类,计算机类,科技文献检索,工程训练,电动自行车拆装及其它技能类,实验环节等1.4掌握坚实的大类专业基础知识1.4.1熟练掌握理论力学,电工电子基础熟练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表示方法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和标注..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师知识体系1.5掌握机电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1.5.1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进行零,部件的设计.熟悉机械产品的设计程序和基本技术要素,能用计算机进行零件的辅助设计,熟悉实用设计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方法.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制订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并能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一般工艺问题.熟悉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切(磨)削加工,特种加工,装配等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某些重点.熟悉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知识.了解生产线设计和车间平面布置原则和知识.气,液传动原理及系统设计(气动系统基本管路设计液压系统基本管路设计)电气传动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师知识体系1.6掌握机械系统理论1.6.1掌握机械制造自动化刚性自动化加工设备(普通的自动化机床组合机床刚性自动线)柔性自动化加工设备(数控机床加工中心)1o'p)s,@*V#~6|0_+o.S/b3z掌握物流自动化设备分类(上,下料/装卸自动化设备传输/搬运自动化设备)2@fr8w4n:K.J#H机械设计,机械加工,设计软件,机械工程师,设备管理,焊接,液压,铸造,密封,测量,工程机械,粉末冶金,轴承,齿轮,泵阀,工业自动化信息流自动化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师的能力素质要求2.1熟悉机械工程应用背景,具有较强的系统集成与工程应用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1.1能够及时了解机械工程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改善机械产品,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

2.1.2能够用科学方法和观点,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或新兴技术,设计,开发,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或维修产品领域的问题.参与相关评价,具有判断力和创意,提出专业的独立技术见解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师的能力素质要求2.2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能力.2.2.1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按确定的质量标准,程序开展工作,

2.2.2能够使用合适的管理体系,制定工程项目的规划和预算,合理组织人力,资源和任务,有效协调项目相关各方的工作,提升项目组工作质量,

2.2.3具备应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领导意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确保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2.2.4能够进行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工程文件的编纂,说明和阐释,并能够进行相关工程的评估,提出改进建议.专业实习

课程实习

学科竞赛

科研训练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北京市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选修《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经济》2.3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3.1能够使用专业工程技术语言,与现场工作人员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并能从中汲取企业文化内涵,

2.3.2具备个人和社交的技巧,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2.3.3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能够很快地融入到企业的实习环境中,

2.3.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具有在团队中敢于负责任,果断推动事情向前发展的领军魄力,

2.3.5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外语应用能力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师的能力素质要求2.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4.1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2.4.2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

2.4.3具有较强的能力.2.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2.5.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

2.5.2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

2.5.3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5.4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2.5.5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并遵守企业机密.专业实习

企业高管讲座

学习企业文化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8

【关键词】机械设备;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机械设备是现代社会支持生产、生活,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装备。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使用机械设备,在其运行过程中也会带来诸如噪声、高温、辐射、触电、挤压、撞击以及切割等非机械性危害和机械性危害。为了能够避免机械设备运行过程对人们的身心及生产造成危害,必须要通过建立机械安全标准化体系,规范机械设备的操作,规范机械设备的各种运行参数,从而确保机械设备安全稳定可靠性运行,同时也保障了机械产品质量及性能的稳定性。

1机械安全标准化概述

机械安全标准化指的是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最大化地降低机械运行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避免机械设备安全故障对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或对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所制定的一系列安全操作标准要求。机械安全标准化的终极目标是即使机械设备不可避免地发生故障也能够将机械故障所带来的风险降低到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不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机械安全标准化的技术目的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制造阶段、使用阶段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阶段都要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做到事前控制,通过对各个阶段的严格把关全面提升机械设备的安全水平。基于机械安全标准化是机械设备使用者人身安全不受损害,能够提升产业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的重要保障,所以在社会各个使用机械设备领域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作为产业的发展战略性工作来抓,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更是在机械设备安全标准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机械安全标准同技术法规有机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机械安全标准化体系。但我国在机械设备安全标准化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仍旧较大,所以我们应在透彻分析国外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情况的同时,结合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国情,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安全标准化体系。

2国内外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

2.1国外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于2006年了新版机械指令,并将在2009年底在欧盟同盟国内正式实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盟各国就开始致力于机械安全标准化的研究,相继制定并出台了系列的机械安全技术立法文件和机械安全标准化政策。在这些文件和政策中对欧盟各国的经济影响力最大的就是1985年颁布的《技术协调与标准化新方法》决议;在该决议中明确规定:对于欧共体技术立法文件,仅对机械产品投放到市场内所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而对于机械产品的相关安全标准技术的基本要求则委托了欧洲标准化机构来制定机械安全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协调性标准。随着欧洲机械安全标准的制定,欧盟在1985年后相继建立了50多个同机械安全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电气、液压、振动、声学、电磁兼容以及人类工效学、爆破等领域的安全规范标准工作。其中,Cen和tC14两个委员会主要负责机械安全a类标准和B类标准的制定,截止到目前,该两个委员会所制定的机械a、B类安全标准已达200多项,机械C类安全标准更是高达800多项。

2.2国内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

就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而言,一般分为a类:机械安全基础标准;B类:机械安全通用标准;C类:专业机械安全标准;其中,a类机械安全标准对所有的机械都适用;B类机械安全标准主要是针对某种机械设备的安全特征或装置所制定的相关安全标准。B类机械安全标准可细分为机械特定安全特征B1类标准和机械设备装置B2类标准;机械设备安全C类标准是针对某种特定机械设备或机组所制定的安全标准。在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在机械使用安全说明书上明确地提出按照C类安全标准要求进行操作,那么则要按照机械设备a类或B类安全标准要求来操作。如果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说明书同时具有a、B、C三类机械安全标准,但a类和B类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不一致,那么则以机械C类安全标准要求为主进行操作。截止到2014年,我国对机械安全a类标准一共11项,B类标准90多项,C类标准400多项。但我国所的机械安全标准项,从数量上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仍旧较大。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强对机械安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3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趋势展望

3.1努力同国际机械安全标准化接轨,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安全标准

目前,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安全标准都以国际化标准为技术支撑来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机械安全标准化体系。以逐渐追平国际机械安全标准化平均水平。据有关权威机构调差显示,在机械安全标准研究领域当前已经有120多个国家正在使用机械安全国际标准,这一趋势也表明了机械安全国际标准在全世界机械领域的影响力。为了能够提升国家机械水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机械安全标准化的研究力度,以通过机械安全标准技术优势来提升国际地位。当然,我国也不列外,近些年来也一直致力于研究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正逐步缩小同国际发达国家的机械安全标准化水平的差距。

3.2全面将机械安全标准同安全生产有机结合

标准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对技术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定。比如,对于同安全生产相关的技术性规定,能够体现一个行业的行业标准。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大建设有序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为了能够使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社会GDp的不断攀升,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机械安全标准化的研究,将机械安全标准同安全生产标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的规范操作要求生产作业。对于行业内所制定的安全生产标准,要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都要透彻的掌握,并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安全生产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尤其是高危风险的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只有将两种标准有机相结合才能实现安全生产,提升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地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晓飞,等.欧盟新机械指令对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的影响[J].中国标准化,2008(5).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9

1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国内众多开设机械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因此,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工程专业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机械工程专业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以及组织管理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

2.1课程体系

2.2课程群建设

14个模块对应着不同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完成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

人文管法社会知识模块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人文修养,通过这个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质量安全环保意识模块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基本技能模块是通过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能较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应用实践,使学生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分析、模拟和计算夯实基础;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持续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然科学知识模块是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学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建模求解、设计计算、系统分析与预测能力,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工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底。

专业基础模块是通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图、设计、计算、实验、测试、工艺、操作等基本能力。

专业应用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是通过机械设计、机电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工程设计、制造、性能检测、质量管理的原理与方法,通晓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等,使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机械模块、起重与运输机械模块是在综合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工程机械、起重与运输机械、电梯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加强工程机械、起重与运输机械的设计制造、检测控制、组织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备本行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

创新知识模块、创新训练模块是通过tRiZ理论与方法、专利写作与申请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工程专业创新设计与创新制造能力,能够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

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工程岗位实践模块是通过各种教授讲坛、企业家讲坛、前沿知识讲座、企业管理讲座,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机械工程企业和经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初步培养学生从事机械工程领域新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管理、市场经营工作的能力。

3结束语

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四层十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建立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课程群,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高质量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不仅需要功能齐全的产品来应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需要产品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能够实现其所具有的功能。因此,在产品设计方面,以确保并提高产品可靠性为目的的优化设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机械工程来说,也不例外。

1关于可靠性设计的一些问题

要想弄清楚什么是可靠性优化设计,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产品的可靠性。一般来说,产品的可靠性就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与时间之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或者实现固定的功能。这里的产品既包含作为单位研究的研究对象,又指各个参与实验的系统、元件或者设备等,在特殊情况之下,我们还可以将人的作用也包含进去。

在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已知的技术和理论为基础,根据日后的实际需要和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优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要求,通俗一点的讲,就是要在满足产品费用、性能以及时间等条件之下,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对于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来说,其是一个多技术、多学科融合的新型技术,既包含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的知识,又具有工程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技术的相关内容。虽然其名称是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但是其并非只是存在于产品的设计阶段,在产品的制造阶段、使用阶段以及管理和维护等阶段都会涉及到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其在机械工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在多种历史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要地域西方发达国家,而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也更为落后。虽然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可靠性优化设计得到了一定发展,个别企业还组建了专职于可靠性优化设计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工作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机构和标准都渐渐的变得陈旧了。因此,对于我国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来说,其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但是仍旧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一)存在于设计环节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机械工程的设计工作与一般的产品设计的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可以被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整体装配设计;一方面是组装零件设计。在进行机械工程整体装备可靠性优化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而其设计工作则可以被分成两大方面:首先,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整个系统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要全面分析并掌握各个零部件可靠性的程度,并要以此为基础推断整体的可靠性程度。这一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设计可靠性预测工作,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必须要确保所获得预测结果满足设计的指标。其次,要将整体对可靠性的要求划分到各个零配件之上,只要确保每一个零件都能够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既能够确保机械工程的整体能够满足可靠性要求。目前,常用的可靠性分配法有以下几种:再分配法、比例分配法、等分配法以及综合评分分配法。

在进行单个零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时,必须要确保所挑选的零件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且已经在实际生产中有了大量的应用,零件的重要性不同其所选择的设计方法也不相同,对于处于重要部位的零件来说,其必须要进行可靠性试验且要通过可靠性试验。除此之外,还必要反复的修改和验证产品的可靠性,直至所获得可靠性的检测结果符合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要求为止。

在完成整体设计和零件设计之后,需要进行人机系统的设计工作,在这方面所考察的重点是操作的适应性设计与舒适性设计。

(二)存在于机械工程制造过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要想确保机械工程的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制造过程的掌控,因此,在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中,制造过程的可靠性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了,除了要确保所使用的加工设备具有极强的可靠性之外,还必须要妥善的选择加工的工艺以及工艺的流程。从某一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制造机械工程所使用的工艺看成为一个系统,这样在这一工艺所涉及到的工序以及工艺方案都能够被看成是一个个的子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在进行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时,就必须要对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和研究,诸如:加工材料、所使用的加工设备以及参与工作的人员的素质等,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出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在确定了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合理的工作方法确定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三)存在于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维修工作时影响产品寿命周期的重要工作,良好的维修工作能够有效的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反之则会降低产品的寿命周期。因此,在面对存在于维修过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时,我们应该使用逻辑分析决断法,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维修的内容和维修方式并按照机械工程和以确定的维修内容、方式来确定产品的合理使用寿命。

如果将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与其可维修性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将机械工程的可维修纳入了评定其可靠性的评定指标当中。机械工程维修性能必须要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给予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现产品的故障并确保故障零件能够更加便捷、快速的更换。此外,在进行机械工程维修可靠性优化设计工作时,我们还必须要对维修费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再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遵循“费用最低、性能最高”的原则,确保能够用最低的费用换取最高的可靠性水平,要尽可能的缩短故障发生到发现故障的时间。由此可见,以可靠性优化设计理论为基础的机械工程的维修性是极其重要的,合理且经济的维修规则能够有效的提高机械工程设计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程度。

工程机械标准体系篇10

关键词:高职机械零部件识读与测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

1.概述

《机械零部件测绘与识读》课程所形成的“图样识读、测绘”工作能力,是开展专业学习领域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并在后续设计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技术、制造工艺、设备操作等若干课程中持续贯穿运用与提高。课程的作用是针对职业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与测绘的职业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实行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工作任务。

2.课程目标

学完本课程应具备空间想象能力、绘图能力、读图能力,树立国家标准的法典意识,形成“机械产品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一条主线”――机械产品图样的识读与绘制,“三个层面”――二维与三维空间思维训练、工程图样基础训练、机械部件测绘综合训练构建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机械产品图样的绘制能力与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改革

(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机械制图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序化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

(2)该课程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测量三门课程的整合,将原本需要212学时(120+60+32=212)的课程有机整合为现在的150学时。把知识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优良。

(3)机械制图部分(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采用五个典型工作任务(轴套、盘盖、叉架、箱体、装配体)导向教学目标。按照职业岗位的行动体系教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过程的六个环节: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机械图样识读、绘制、机械零部件测绘知识与技能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散,全部按照项目开发的过程来开展教学。如下表所示

4.创设学习情境

(1)学习情境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学习情境是在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每一个学习情境均为一个或几个独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或重组。

(2)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

(3)学习情境的设计考虑尽量覆盖常见的生产对象,并根据专业需求不同调整任务载体。《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尽量覆盖机械设备中典型的零部件及机构。

5.课程实施过程建议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项目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将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组,共同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2)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生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就能给予具体的帮助。整个过程要让学生有更充裕的实践开展自我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尝试失败,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与人和谐等多方面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学习项目中自动成长,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本标准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扩展知识,为优秀的学生搭建施展自己的舞台。

(4)教学中,要注意物体和图样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让学生多画、多读、多想、反复实践;要督促学生及时、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

(5)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观生产现场,多观察机械产品,借助模型、立体图、实物等,增加学生的生产实践知识和表象积累,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6)督促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认真贯彻制图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