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的生态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7:05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1

景观属性指数景观属性指数包括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边缘密度eD。此类指数主要描述不同类型斑块的特征,由此可判断优势景观。

景观形状类型指数景观形状类型指数包括景观形状指数LSi、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分维数FRaC(标准差、数值范围、变异系数)。此类指数主要描述不同类型斑块形状特征、斑块边界情况。

景观配置指数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农村居住地集中布置,坑塘水面整合利用,自然保留地面积减少。规划前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见图1。数ai、邻近度百分比pLaDJ、分布交叉指数iJi、斑块凝结指数CoHeSion。用于判断不同类型斑块聚集程度和连通程度。

整体景观结构指数整体景观结构指数包括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优势度指数D、景观均匀度指数e、斑块类型pR、蔓延度指数ContaG。用于判断整体景观的异质性改变情况,从而判断生态系统阻抗稳定性强弱。景观指数的应用须基于一定的尺度和空间幅度,本次研究针对同一区域规划前后的景观指数变化,前后景观类型图尺度及粒度均保持一致,景观指数具有可比性。

景观属性变化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见表1。表1和图2景观属性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耕地占景观比例最大,具有最大的斑块指数,在规划前后都属于整个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表明该区是农业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半自然景观,规划前后这一特征没有改变。除道路外,规划后各景观类型斑块数及斑块密度均低于规划前,说明评价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不会有明显加重。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境性斑块类型———耕地、林地、园地、水库坑塘、自然保留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及边缘密度规划后有所降低,根据景观生态学有关斑块原理,斑块越大、边界越复杂,生态效益更高,表明规划后生态系统效益可能出现降低。道路用地斑块密度和边界密度随着规划建设而增加,道路建设加剧生境性斑块相互之间的隔离程度,对景观破碎化起着不利影响;区域内具有最重要生境斑块———林地和自然保留地的斑块数、斑块密度及边缘密度大幅下降,对生态系统有着明显不利影响。

景观形状变化分析除河渠、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住用地景观形状类型指数变化较小外,其他各类指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规划建设对于区域景观进行了较大的扰动。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境性斑块类型———耕地、林地、园地、河渠、水库坑塘、自然保留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呈现基本不变和降低,根据生境斑块形状越复杂生态效益越高的原理,区域生态效益有所降低。道路用地景观形状指数大大增加,再次表明区域道路建设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耕地的分维数变化不大,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表明边界较为复杂,对农田生态系统能力保持有利;林地的分维数降低,且分维数水平不高,表明边界条件更趋近正方形和矩形;水库坑塘的分维数基本保持不变,但分维数水平低,表明边界条件趋近正方形和矩形,对生态系统能力保持不利。自然保留地的分维数大幅下降,标准差、数值范围及变异系数下降,表明边界条件由复杂趋近正方形和矩形,对生态系统能力保持特别不利,规划建设对其人为扰动最大。

景观配置指数变化分析耕地、河渠指数基本不变,表明耕地和河渠的聚集度并没有降低,破碎化程度没有加剧,邻近度百分比保持高水平,表明耕地连通性好。林地分布交叉指数有所增加,表明林地的分布有所变化。水库坑塘除交叉分布指数外,其他指数均增加,表明水库坑塘聚集化程度增加,破碎化指数降低,但分布广度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现状是以小面积的农村坑塘为主,而规划后的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数量下降。自然保留地四项指标均下降,表明自然保留地聚集化程度降低、破碎化程度增加、分布广度降低,此类景观配置发生了重要变化,生态系统也随着改变。规划后耕地、河渠斑块凝结指数保持不变,水库坑塘、林地指数上升,且均具有较高的水平,表明景观连通性较好。自然保留地指数下降,说明该类景观连通性下降,对生态系统能力保持不利[9]。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2

意义所在

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价值研究体系。传统的土地价值理论认为,土地价值是土地收益即地租的资本化,没有考虑到土地的生态景观价值。土地价值构成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其在土地资源利用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正确和充分认识土地价值的组成,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向,完善土地价值的内涵。

拓展我国城市土地价值的研究领域。当前,国内对城市土地价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地价评估及动态监测、地价时间、空间或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而围绕生态环境从微观因素来重点剖析城市土地价值的研究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我国开展这项研究十分必要。通过研究可以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揭示生态景观环境变化影响城市土地价值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可以指导城市规划的合理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是依据城市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当前或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但长期以来,对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价值认识的缺乏,导致生态景观环境要素,如绿地、广场等,成为城市规划中的“边角余料”,无法形成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体系,所以难以在规划上得到反映。通过研究生态景观环境对土地价值作用的规律,可以从土地经济角度为城市规划决策者提供借鉴意义,调整规划方向和理念,重视生态环境对土地价值的增值作用。

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房地产商品,尤其是住宅,价值最大,地域性强,人们在做出购房决定时越来越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景观环境研究土地价值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商理性投资,增加景观环境投资,注重房地产开发与自然景观环境保护的结合,实现房地产的健康长远发展。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保持自然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为基础,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往人类建设城市得到的主要教训之一是使城市远离了自然,导致城市自然环境丧失,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基于城市生态景观的土地价值变化规律研究。可以从生态景观环境角度优化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结构和方向,从土地经济角度提高人们的城市环保意识,以“生态环境区位”来配置土地资源,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与土地价值和房地产价值的研究,国外开展得比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67年。如Rjdker和Henning注意到空气质量、水质量等一些环境特征对作为消费物品和生产要素的土地价格有影响作用,他们借助特征价格模型发现土地价格与空气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随后。各种关于城市生态景观环境要素对土地或房地产价值的影响的研究接踵而至。1973年以来,美国的Darling、morales等人运用特征价格模型研究了美国独立树对不动产价值的贡献;arthurc・neleon通过对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华盛顿镇的实证研究。发现边缘城市存在的拥挤、污染、噪音等环境问题对其土地价值具有负面影响。1998年,Reynolds和Realado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湿地,如森林沼泽湿地、灌木湿地和浅塘湿地等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2000年,Lihanwainen与an晒mieninen通过对芬兰Salo区的研究,发现距离林地的距离每增加1Km,就会导致住宅平均价格降低5.9%,且在其它特征相似的前提下。拥有森林景观的住宅价格要比没有的住宅平均高出4.9%。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此类研究开展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园林景观已越来越成为购房者选择住宅商品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有研究资料显示,2004年上海市陆家嘴靠近黄浦江的景观房价格比远离江景的住房价格平均高出约1倍,稀缺资源景观房与一般景观资源房的价格差距通常可达到20%左右。

浙江大学吴宇哲和富毅对杭州市住宅价格分别进行时空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共同发现杭州市住宅价格总体上以西湖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武林广场是住宅价格的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然水域、广场绿地等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其它研究如周刚华通过收集2000~2002年间的居住和商业用地样本,对杭州和绍兴两个城市土地价格的微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环境质量因素是影响两个城市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此外,杜德斌、蒋芳等对城市地价进行区位研究时,发现公园、自然水域等生态环境要素对地阶的影响很小或不显著。

国内比较新的、正式的对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与房地产价值进行的定量研究为数甚少,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济南两个城市。我国香港大学的c・Y・Jim和Hwendy・Y・Chen,运用特征价格方法对广州市城市环境因素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环境因素是决定广州市住宅价格的关键因素,其中,绿色空间视野和临近水体特征均能提高住宅价格,其贡献分别达到7.1%和13.2%;在广州市居民消费偏好与环境外部性研究中发现,包括绿地供应、临近公园和绿色空间、水域景观在内的优质户外环境对住宅具有显著的特征价值。FanhuaKong、HaiweiYin等借助GiS技术和景观指数,运用特征价格模型对济南市城市绿地舒适性价值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城市绿地对周边住房价格具有积极影响,其中风景林区规模距离指数、到公园和广场绿地通达性以及城市绿地百分比等生态景观环境变量的统计显著性达到了5%。

存在问题与不足

纵观国内外研究,尤其国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作用机理研究不足。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实证角度开展的,缺乏景观环境改善和塑造对土地价值产生作用的原因或机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如土地价值的构成、景观环境的作用等,无法从本质上揭示其作用和贡献。

景观环境指标体系不完善。已有的研究都是侧重于生态景观环境某一要素(如空气、森林等)或某几个要素(如森林、公园与水体等)来分析其对土地或房地产价值的影响,指标单一,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衡量城市生态景观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不具备普适性。此外,对相关指标的量化主要采用虚拟变量和距离衰减两种方式,同类要素不同个体之间作用(或规模)大小的量化甚少,量化精度不高。

缺乏土地价值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虽然部分研究借助了GiS技术,但是其侧重点在于各指标的空间量算,对于它们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只是做一些描述性分析和评价,没有具体研究土地价值在景观环境作用下的空间分布规律。

此外,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较晚,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一心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较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价值的研究。

今后完善的方向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从土地价值、生态景观概念出发,揭示土地价值的构成、土地价值的影响因素、生态景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景观对土地价值产生作用的机理,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依据。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3

关键词:单体乔木;景观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3502

1引言

乔木树种是构成园林绿地的主要植物材料,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园林功能和绿化效益的主要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化的骨干\[1,2\]。目前,在国内外园林植物的竞争主要是植物多样性的竞争,而我国园林绿化中普遍存在植物种类贫乏,受地域限制明显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各园林部门引入大量乔木树种,以用于当地景观建设。因此对乔木树种的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进行监测评价已成为指导园林绿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构建单体乔木景观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的原则乔木景观是一个集美学价值、生态价值、资源价值于一体的多因素系统,其涉及到艺术、环境、地理、人文、心理等多个学科,以及树种自身适应性和对周围环境影响(即生态服务)两个方面,只有对评估主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探索,才能使其有更全面的评价。然而,单体乔木评价不同于植物群落评价,为了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不同景观价值及生态价值要素的各个方面,对评估指标的选取将遵循以下原则。

2.1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因为乔木树种价值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指标因子的选取不仅要选择一些较易量化的微观指标,而且还要选择一些宏观的定性的指标,以便综合地反映实际价值情况。

2.2独立代表性原则

为了使价值量化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及代表性,所选的指标应尽可能地覆盖各个方面;各个因子应当彼此独立,保证清晰合理的结构,有效地控制指标的数量。

2.3可操作性原则

尽可能地用一些现有的统计数据及一些易于观测的数据资料,提高指标获取的可操作性,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定量指标优于定性指标。

2.4可比性原则

对于同一评价对象的各指标要求可以相互比较,以便能确定其相对优劣的程度。

3乔木景观评价指标的确立

3.1景观美学价值评价指标选择

园林中的树木景观属于园林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主要从影响单体乔木的景观美学角度去选择指标,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和专家咨询法进行综合选取,从树木的树形、树冠、树干特征以及花、叶、果特征,最终形成树种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表1)。

3.2生态价值评价指标选择

单体乔木生态价值评价相对于群体乔木的生态价值评价更为具体,其生态价值只能从单个树体自身的有效功能出发,而无法以群体效应去评价。因此,对于个体乔木的生态价值主要从自身适应性价值和单体树生态功能两方面进行考虑(表2)。

植物景观价值评价及生态价值评价过程中,主要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而获得评价结果。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百分制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及模糊数学评价法。

4.1百分制法

采用该方法对植物观赏价值进行评价,具有直观、简洁、使用方便等特点,但此方法主观随意性强,要求评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于百分制系统理论,目前大多研究采用的心理物理学法、感官评分法、加权评分法\[3~6\]等多以感性认识对观赏植物来作评价,即以主观评价制定评分标准和相对的重要性权值,从而确定相对优劣。

4.2层次分析法(aHp法)

aHp法可以把指标的不确定性从基本原理上进行过滤,改变了传统的权重确定方法由于人为误差可能导致的最终评价。近年来,此法已被广泛应用在腊梅\[7\]、桂花\[8\]等多种园林植物评价中。杨强胜等采用此法对26种园林树木观赏性进行了综合评价\[9\];关庆伍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林地类、灌草类、疏林草地类、邻水绿地类等对长春市公园绿地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唐东芹等\[10\]采用此法构造了园林植物的景观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层次分析系统对园林树木进行分析评价,具有较高的客观实用性和准确性,能够满足对园林植物品种综合评价的需要。但是,层次分析法是通过两因素间的比较而不是以多因素同时比较来解决问题的,故容易造成一定的失真。

4.3模糊数学评价法

林绍生\[13\]等应用模糊数学法对园林观叶植物的观赏性进行了评价,该法更有客观性,具有定量、可比的优点,缺点是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而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

4.4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是一种较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方法。黄广远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北京城区景观35种乔木树种进行了评价\[11\],李淑顺等以灰色关联度对14种石蒜属(Lycoris)花卉的观赏性状进行了评价\[12\],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城市景观树种,能客观、正确地反应各个树种的优劣,可操作性强,对于城市景观树种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可分为单体景观与群体景观,对于单体植物景观,主要着重于植物综合长势、形体姿态、色彩光泽、芳香等观赏特性。因此,对于单体乔木的景观评价,一定要结合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其美学观赏价值及生态价值进行全面评价,尽管目前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并非尽善尽美,其各具优缺点,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评价对象,综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14\],使其充分体现出单体乔木的总体生长状况及景观观赏价值,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推广及植物多样性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庄雪影.园林树木学(华南本)[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方燕鸿.野生观赏植物观赏特性数量化评价[J].华东森林经理,2005,19(4):45~50.

[4]周满宏.甘肃杜鹃花属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利用[J].中国园林副特产,2000,54(3):62~63.

[5]周满宏,唐红.甘肃省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利用[J].中国园林,2000(3):74~76.

[6]高江云,陈进,夏永梅.国产姜科植物观赏特性评价及优良品种筛选[J].园艺学报,2002,29(2):158~162.

[7]王菲彬,芦建国.蜡梅切花观赏特性的综合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5):25~27.

[8]伊艳杰,袁壬俊,童美芳,等.运用aHp法综合评价河南部分桂花品种[J].河南大学学报,2004,34(4):60~64.

[9]杨强胜,张化珍,乔埃虎,王波.26种园林树木观赏性综合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69~71.

[10]唐东芹,杨学军,许东新.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4):394~397.

[11]黄广远,徐程扬,毛斌,等.基于灰色关联的北京城区景观乔木树种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1):102~104.

[12]李淑顺,赵九洲,袁娥.几种石蒜属花卉观赏性状的灰色评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69~72.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4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旅游乡村;价值挖掘

abstract:waterforruraltourism,isnotonlytheresourcesguaranteetheproductionandlifeofthevillagers,butalsoisthecoreelementsoftouristexperiencevillageculture.miningontheecologicalvalueofwaterfront,landscapevalueandculturalvalue,isthebasisofwaterfrontlandscapedesig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specificcase,fromtheelementrefinement,design,embankmentdesign,plantconfiguration,leisurecontentloadingaspectsofruraltourismofthewaterfrontlandscapedesignstrategyarediscussed.

Keywords:waterfrontlandscapedesign;ruraltourism;value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在一个逐渐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里,生态热、休闲热、绿色热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渴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1]。在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思潮影响下,都市人的休闲旅游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深层次,需要满足“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求新求知的需求、怀旧的需求或者对休闲旅游的复合型需要”[2]。随着乡村旅游逐渐升温,旅游乡村内的所有资源都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美丽产品,滨水景观作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开发和设计的重点,甚至是核心要素。如何通过设计挖掘和提升旅游乡村滨水地区的价值,平衡水各种功能的利用度,满足旅游者多种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成为设计师、开发商、村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1、滨水地区的旅游价值

水体除具有交通、灌溉、水源等实际的使用功能外,还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等附加价值,构成滨水地区旅游价值挖掘的基础。

1.1生态价值

生态功能是指乡村水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如保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净化环境、分解各类污染物,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水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护构成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石。人类必须以生态学的原则,建立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过度地侵占其他生物的领域[3]。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滨水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主要表现在生境营造、可再生水循环系统构建等方面。

1.2景观价值

水与村落往往相伴而生,既是生产生活资源,也是独特的景观标志。水的声、光、影、色,滨水地区由于水与岸的冲蚀作用而形成的滩、湾、潭、岛等等特殊形态的场地,水与植物的配合,水与建筑的反衬,都构成丰富的景观。滨水地区设计中,既要注意营造景观的自然美,也要注意人水互动界面和平台的打造。

1.3文化价值

滨水地区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沉淀了乡村生活形态,引水灌溉、渔业生产、水运贸易等成为这一地区特有的记忆。滨水地区在维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传统文化的传承、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灵感来源以及为都市人提供精神依托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滕头村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2.1资源现状

滕头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南临四明路,东与肖桥头村相望,北临江口街道,西为萧王庙街道,东南是奉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场地四周为水系所环绕,生态和景观资源丰富。规划设计以村域空间资源为基础,重点对滕头村内的水系进行了提升。

2.2设计策略

设计提出,在场地西南角打造C型水系,通过深入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承载丰富的旅游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图1滕头村C型水系的设计平面图

策略一:以水为源——突出水作为生命之源的根本价值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人类,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依赖本区域水土生存的生物群落。水景设计必须突破单纯地为人类创景这一浅显和功利的目的,而应尽量去争取为地块生物的丰富度做出努力。设计方案提出了建设浮岛、生态篱笆墙、草根英雄岛等项目。以草根英雄岛为例,是指在人工河岛上,以“草根”为主题,反映滕头人民一犁耕到头的草根英雄精神,种植向日葵、油菜花等植被,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鸟类来此栖息,建成生态鸟岛。

策略二:活水为本——以构架可循环可再生水系为原则

通过多元化植物的配置,水体流过C型水系后,起到良好的自然净化的作用,构成水体自循环的基础。设计方案对屋顶绿化和雨水回用提出了设计引导,促进低碳建筑的探索。设计也对硬质路面进行了改造,增加透水性,如提出建设生态停车场。经过水系净化过的水,还可以通过生态喷雾系统加以利用,即结合用不同功能和不同主题进行布局,类型主要水上七彩喷雾、绿色负离子喷雾、稻田养生雾、生态降温雾、水上七彩雾、生态遮阳遮雨系统等,即提高了水的回用率,又起到了降温、造景、养生等功能。

策略三:美水为魂——赋予水体自然而韵味十足的美感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符合自然美学的规律,带给人们视觉上美的感受。除了生态驳岸、乡土植物配置等措施外,设计还策划了水上蔬果廊、十里花境、水岸花庭等景观项目,构建丰富的景观层次。以十里花境为例,提出沿着溪流营造一条花卉长廊,规划种植春、夏、秋、冬四季花卉(春季桃花、梨花;夏季荷花、薰衣草;秋季桂花、芦苇;冬季腊梅),形成四季滨水美景,不仅具有观赏、散步的功能,还起到引导游线的作用。设计还提出,在不同河段根据周边项目的设计来配套不同主题的生态桥梁,考虑到河道游船的通行,所以桥梁均采用微拱设计,营造独具特色的河道景观。

策略四:亲水为意——提供人类与水互动的空间与平台

旅游规划是为人服务的,生趣盎然的、便于使用的亲水界面的设计,是决定滨水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设计结合乡村景观元素,策划了玉米码头、水稻码头、高粱码头、麦子码头等各具特色亲水平台,极具乡土气息。以玉米码头为例,提出在游客服务中心附近树立一个玉米造型的建筑,其中,玉米芯可以散开作为遮阳遮雨用。

策略五:游水为乐——提升人类对水文化的认知并升华

以水为脉,承载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和农耕文明,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层次,增强吸引力。设计结合乡村生活特色,策划了诗画人文廊、古越渔民和水上集市项目。以古越渔民项目为例,主要展示古老的捕鱼方式,如用手摸鱼、“竭泽而渔”、用棍棒打鱼、用弓箭(钓具、网、鱼筌)捕鱼等,并设置店面,售卖渔具、鱼缸、鱼饰品、鱼玩具,对外承包给商户经营,景区获得出租收入。

3、小结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充分挖掘滨水地区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满足人对景观环境的多元化需求。规划还要特别注重本土化设计元素的提炼,并运用到环境营造和项目策划上,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乡土文化特色的再生。旅游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的要义,是在不损害滨水区环境的基础上,继承、保护和发挥已有的景观特色,创造出生态的、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实现水、人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隋春花.乡村旅游:21世纪旅游新趋势初探[J].韶关大学学报,2000(5).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5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地理区位

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邢台县路罗镇和白岸乡境内,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东距邢台市区65公里,距路罗镇14公里,西距山西省太原市320公里,总面积17.3平方公里。

二、风景资源概述

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由24条峡谷组成,其中千米以上的有8条之多,具有狭长、陡峻、深幽、赤红、集群五大特点,成为八百里太行的一大奇观。景区拥有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于一身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庙宇遗址等旅游资源,并有连绵十余里的清潭飞瀑及上万亩的次生林。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太行山中红色石英砂岩层出露最完整、最厚的山地之一。

太行大峡谷风景区及其附近山区,在历史上曾是唐末声势浩大的黄巢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之一,从山崖栈道到村名,从古寺到山名,都留下了黄巢义军的传说。另外风景区内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十旅在峡里建的被服厂、造纸厂及弹药、被服仓库(山洞)等遗址。

三、分级保护规划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根本在于对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在规划中分别从分级保护、分项保护等方面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保护风景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最终目的。

保护培育规划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风景区的保护培育规划,是对需要保育的对象与因素,实施系统控制和具体安排。使被保护的对象与因素能长期存在下去,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被合理利用,或在保护培育中使其价值得到增强。

为了科学划分各个级别的保护区,本次总体规划的保护与培育规划依照灰度叠加法针对植物生态环境、景观美学价值、生态环境敏感度等三个方面以灰度交叠的方式进行叠加,其中颜色最深的区域,是为以上三类分析中植物生态、生态环境最敏感、景观美学等级最高的区域,颜色最浅则反之,由此,通过这一方法产生一个复合式的景区环境分析结果,为保护与培育规划提供依据。

3.1植物生态环境分析

1、植物生态环境1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较少受到人工干扰的天然植被,植物群落较为稳定,不应为单独的纯林所构成,应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价值,保护价值较高。

2、植物生态环境2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主要为人工林区,其在景区中具有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的作用,植物应具有一定的规模,生长时间较长,无病虫害,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3、植物生态环境3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绿化条件较差区域,或为农业用地,基本为人工―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效益逐渐降低,保护价值一般。

4、植物生态环境4级

主要为景区范围内的灌木林、草地、未利用地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建设区、村落等,生态敏感度低。

生态环境敏感分析图

3.2景观美学价值分析

1、i级景观区域

主要为自然与历史美学价值并重的区域及景点,包括山体、岩石、水景等多种自然要素,自然环境良好,同时历史遗存丰富,能为景区增加特殊的历史背景。

2、ii级景观区域

主要为自然与历史美学价值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景观资源。

3、iii级景观区域

主要包括范围:除i、ii级外剩下的区域。

景观美学分析图

3.3生态环境敏感度分析

1、生态环境敏感度1级

主要指坡度、地质特征、水体环境、土壤渗透力等条件较好以及生境群落较为稳定,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态价值的区域。

2、生态环境敏感度ii级

生境群落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生态意义的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等区域。

3、生态环境敏感度iii级

为生态条件较差,保护价值一般的区域。

生态环境敏感分析图

3.4分级保护划分结果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果树;经济作物;应用

与其它绿化树种相比,果树类树种同样具有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收噪音灰尘、调节气候等作用,而且除了具备经济价值之外,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探讨果树类经济作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价值与应用,对于推动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果树类经济作物的价值

1.1观赏价值

果树的干、枝、叶、花、果都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其它树种相比往往观赏期更长,而且具有周期性的动态效果。既可以观赏到繁花似锦的景象,还有硕果累累的风采,果树景观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动态的变化构成了园林绿化中的靓丽风景。

1.2经济价值

果树本身便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经济作物,桃、葡萄等果树的栽种不仅能够形成独特的风景,起到生态作用,更因为可以食用而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果树类经济作物与其它绿化树种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另外,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如盆栽、景区的应用还可以发挥果树自身的特色,创造出富有园林特色的美食、景观来吸引游客,同样可创造很高的经济价值。

1.3生态价值

果树类经济作物同样可以作为绿化树种而存在,虽然与一些特殊的绿化树种相比某一方面作用可能相对较弱,但仍能起到很好的生态作用。有些果树由于枝繁叶茂,防治噪音、粉尘污染的效果很好,有些果树能分泌抗生素,能起到杀菌作用。另外,规模化栽培果树能够形成生物链,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生态稳定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4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果树便是人类的良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而且其“风骨”、“性格”、“品质”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园林绿化中应用果树类树种,不仅能够营造具有田园气息的城市园林景观环境,而且有助于提升人文品位,帮助城市居民得到内心的安静和洗涤。

2果树类经济作物的应用

2.1应用的原则

果树类经济作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主要考虑适地适树和主辅相宜2个原则。适地适树指的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温湿度、日照等实际自然条件和园林绿化造景要求,科学决策、综合考量,合理选配果树品种。主辅相宜指的是要以乡土果树为主、外来果树为辅,在保证果树适应性满足园林绿化要求的基础之上,适度引进外来树种丰富绿化树种。引进外来树种要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不能动摇本土树种的主体地位。

2.2应用的方法

果树类经济作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园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景区绿化和盆景5个方面。

公园绿化是在公园中群植果树形成园中之园,应用较多的有苹果、石榴、柿、梅、板栗、油梨等,根据公园条件、规划来决定树种的选择和栽植方法。道路绿化是在城市道路旁和中间栽植银杏、枇杷、华山松等树种,一般选择寿命长、树形优美、叶色多变化的树种来增强其可观赏性和实用性。果树作为行道树,四季的风景变化突出,尤其是夏季时绿荫成林,到了秋季果实累累,十分壮观。小区绿化包括小区庭院、附属绿地等处的果树栽植绿化,往往采用生态围墙、绿屋工程等表现方式,不仅美化效果较好,而且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生态保健功能,深受城市居民喜爱。景区绿化是在风景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景区规模化栽植果树,由于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栽种果树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每年贡献一定量的新鲜水果,而且容易形成特色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盆景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果树盆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艺术,形、色、姿、韵俱佳,集观、赏、品为一体,别有一番情趣,如今已成为室内外绿化装饰的时尚之选。

3应用的建议

制约果树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主要因素在于随意采摘等破坏行为,城市居民、游客等对果树缺乏爱护,限制了果树的应用。因此,建议有关管理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以政府参与为主导,号召民众共同推动园林绿化事业发展,依靠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宣传生态绿化保护知识和绿化维护条例,还可采取分片承包等方法来予以管理。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7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旅游景区与旅游景区产品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和效用两大旅游景区的价值构成要素,并对我国现有的2515家a级景区价格进行调研,通过对等级、面积、管理体制、类型四个要素的分析,深入探讨现价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定价规律。

旅游景区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景区几乎等同于旅游目的地,狭义的旅游景区则是指一个吸引游客休闲游览的经营实体(张凌云,2004)。本文所指“旅游景区”采用国标《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中对“旅游景区(点)”的定义,即指“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乐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旅游景区与旅游景区产品

旅游景区产品,首先是一种可用于满足现实或潜在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其次是一种服务产品,具有不可见性、不可标准化生产、生产消费一体性、不可储存性等特征;第三,景点产品是旅游产品的一种,具有季节性、脆弱性和使用暂时性等特征;第四,景区产品是一种体验和经历,其品质取决于设施维护程度、员工服务质量、游客的期望值甚至天气、当地交通等因素,景区产品是体验型产品的一个典范。

很多国内学者在门票价格的理论研究中混淆了门票价格和产品价格这两个概念,把景区产品价格的定价基础作为景区门票价格的定价基础,从理论上陷入了景区资源价值量化评估的困境。由于多数自然和人文景区资源价值本身很难以经济价值准确衡量,所以门票定价的“基础”就难以科学确定。

旅游景区价格形成机制

(一)“劳动价值论”下的价格形成机制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来自人的劳动活动,因而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目前一般采用旅游商品价格=生产成本+利税(利润与税金)。由此可以看出,在价格构成中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中的价值基础所包含的意义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劳动成本,即生产该旅游商品所投入的社会平均劳动成本。

然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和环境被人们一直认为是“无偿资源”,一经开发商的利用,即成为旅游景区产品,显然,在计算自然旅游资源的商品的价格时,没有将资源本身的价值包括进去。旅游资源应该包括旅游对象物本体及社会对其所赋予的旅游价值两个层面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景区门票价格构成中,主要考虑的是开发成本和盈利,未体现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

(二)“效用价值论”下的价格形成机制

“效用价值论”是从物品对人欲望的满足能力出发,从主观心理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即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定价。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形成的,不存在人类的劳动,因而此类旅游产品的价值不应该完全由人类的劳动量来决定。其一,资源最初作为商品开发时,其开发的基础主要依据其资源本身的价值来确定,依赖于它所拥有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它的科学价值、稀有性价值即独特性或稀缺性等,这种价值可以通过开发前多种资源评价体系对其评价结果和考察结果来界定。这些自然属性的价值,人类社会未投入任何劳动,若按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来衡量,这些商品是无价值可言的,但存在自然价值。其二,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允许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人为改动,改动越多,其价值越小;相反,其价值越大。国家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构成表明,其“经济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只占全部价值的很小部分,而其“非经济价值”才是价值构成的主体,或者说占据着绝大部分的价值。而占据很小份额的经济价值(比如吸引游客)却依托于那些并不为大众所识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经济价值。

人们在对自然旅游资源景区门票价格定位时,理论上没有确立自然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地位,在实际操作中,就没有拿出适当的资金比例来购买“再生产”和“折旧”的成本费用,即环境保护和对环境造成损耗的成本费用。同时,人们在进行价格定位时,难以从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上做出恰当的评判。人们主要是通过与相应旅游资源的门票价格比较来进行评判,或者是通过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评判,而不是从它自身的价值来定位。在价格构成中,价值的主体仅仅考虑了开发时的劳动成本,除去劳动成本和税费之外,其余部分几乎都作为盈利来处理,即把原属于购买自然价值的那一部分费用变成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完全忽略了商品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价值。

如对门票价格的定位不考虑对游客的人数限制,而只是考虑其价格对游客的吸引力,希望价格的定位能招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建设大量旅游设施,破坏自然景观,严重超出生态容量。这种状况必然促使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逐渐丧失。

由此可见:自然旅游资源的价格=旅游资源价值+开发及流通费用成本+利税。

旅游景区的定价规律

(一)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样本为国内全部a级景区(共2515家,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2009年的门票价格,通过统计分析考察价格信息本身的统计规律及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价格信息取自景区指南类书籍和旅游网站,并经相互对照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用于统计分析的可用数据为国内2432家景区2009年最新的价格信息。

(二)旅游景区划分因素选择

景区级别,是指景区根据《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获得的国家认可的等级,表示景区产品质量。按1999年开始实行的国家标准,国内景区有a、aa、aaa和aaaa四个级别,2008年新评66家5a景区。

景区面积,表示产品数量。根据研究需要,考察产品丰富程度,可游面积或游览时间更有效。结合数据获取的可能性,最终选用了景区面积作为表示景区产品数量的因素。按景区面积将样本分为100平方公里以上、50-100平方公里、10-50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以下四个档次。

管理体制,反映景区产品的权属性质,即景区利益取向。研究中按私有化程度和经济利益主导程度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国有国营、地方政府主导、国有企业主导和私有企业私人主导。

产品类型,张凌云将景区分为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人造景区、休闲度假区和节事庆典五类。统计分析中直接采用了张凌云的分类方案,因为样本不涉及节事庆典类,研究中将研究对象的产品类型分为四类,即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人造景观和休闲度假区。

(三)旅游景区定价规律分析

1.景区级别。景区级别的评定依据《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标准》“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的得分,并参考“游客意见评价体系”的得分。依据这套质量标准体系,评价确定的景区级别全面反映了景区产品的质量。2009年国内2432家景区的门票价格,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与景区级别因素显著正相关,说明现实的门票价格能够反映景区产品的相对价值,基本“质价相符”。66家5a景区平均门票价格104.76元,863家4a景区平均门票价格86.37元,509家3a景区平均门票价格61.14元,889家2a景区平均门票价格38.16元,105家1a景区平均门票价格23.86元。门票价格水平明显形成三个档次,且成倍数关系5a和4a景区构成90元档,3a构成60元档,2a和1a构成30元档。

景区级别,不仅反映景区产品质量差异,还反映景区客源市场状况的不同。1a和2a景区面向当地游憩休闲市场,3a景区面向区域旅游市场,4a和5a景区则面向国内远距离和国际旅游市场。景区级别越高,产品质量越高,能够吸引的市场范围就越大,价格需求弹性就越小。4a和5a景区基本不受来自3a、2a和la景区的竞争威胁,且产品之间也不具可替代性,因此其门票价格就表现出较大刚性,近年来呈持续上涨态势。la和2a景区产品能够吸引的市场范围较小,价格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景区产品之间竞争激烈,门票价格就体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景区面积。景区面积反映景区规模,即景区产品数量。统计表明,门票价格与景区面积显著正相关,但关联性并不大。被调查的景区中100平方公里以上景区239家、50-100平方公里景区889家、10-50平方公里景区996家、10平方公里以下景区308家,面积成正态分布状态;其价格分别为:100平方公里以上景区平均价格为92.46元、50-100平方公里景区平均价格为60.69元、10-50平方公里景区平均价格为58.29元、10平方公里以下景区平均价格为48.23元。景区面积和景区价格之间出现了两个规律:一是景区面积较大的自然旅游资源,门票价格也最高;二是人文景区价格和景区面积之间相关联系不大。这两个规律说明:景区面积与门票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比较弱。景区面积虽然是显著相关的因素之一,但在共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价格影响力中相对较弱。

3.管理体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管理体制与景区门票价格显著正相关。单纯比较相关系数,管理体制与门票价格的相关程度低于景区级别;从理论上可以理解为,景区客观的产品质量比主观的价值取向对门票价格更有影响力。管理体制在景区级别限定的范围内对门票价格的主观定位发生作用。管理体制分组统计结果表明,807家国有国营景区平均门票价格35.03元,709家地方政府主导景区平均门票价格70.92元,459家国有企业主导景区平均门票价格103.95元,而507家私有企业私人主导景区平均门票价格44.77元。

私有企业私人主导景区组门票价格低于国有企业主导景区组比较容易理解。这种现实情况则不能看作是门票价格变化规律,而是不符合规律的阶段性特征。现阶段某些地方政府在提供景区产品的价值导向上,不仅没有兼顾社会利益,甚至没有兼顾地方整体经济利益,表现出比私有景区经营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急功近利,以行政行为实现景区企业短期经济利益最大化,把门票收入作为政府财政重要来源。体现在门票价格水平上,就出现了地方政府主导的景区组门票价格平均水平比私有主导的景区组门票价格平均水平还要高的反常现象。

4.产品类型。景区级别,从市场吸引的地域范围方面反映景区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产品类型,则从市场吸引的游客范围方面反映景区产品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定位。自然观光是旅游产品中开发最早、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然景区几乎可以适应所有旅游者的需求,历史人文景区则要求旅游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需求范围相对减小。国内人造景区产品的需求规模介于历史人文景区和休闲度假景区之间,目前已趋于供求平衡,样本中景区的数量规模可以反映需求规模。在目前的环境下,国内旅游市场中休闲度假景区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最小。

参考文献:

1.杨卫东.浅论商业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与客流关系[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7)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8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环境因素;景观设计

1概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化进程建设过程中,城市政府着重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我国实际的设计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美化建设。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体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具有较大的综合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实用功能价值和景观价值。

2我国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2.1缺失生态文化要素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存在较大的失误,许多景观都采取硬质铺地,破坏了已有的生态系统物种,且未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生态系统,破坏了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平衡。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于追求平面效果,过度依赖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破坏了城市内部的文化命脉,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2.2设计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缺乏公众的参与或者参与度不够。设计师设计缺乏不同人群的调研,设计思想具有个体性,这使得在设计初期就出现偏差。同时,方案完成后,设计师并没有调查研究景观使用者的具体体验。这些情况都会使得滨水景观设计无法满足公众需要,无法实现城市景观的功能。2.3缺乏小水系设计精品我国现阶段众多小水系滨水景观比较简单,只能满足防洪需要,并未实现景观的功能,不满足唯美的设计宗旨。因此,设计人员结合防洪功能和亲水性设计,充分考虑实际景观的地理条件,将景观平台设计立体化,满足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最终满足防洪需要,为人们提供唯美的景观。

3改善现阶段滨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3.1以生态、共享为原则

滨水景观是内陆城市和水体的交汇处。设计人员在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时,注重发挥水域的边缘效应,结合多样的物种设计出唯美的景观。在实现防洪的基础之上,尽量维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物种和自然风貌,改良场地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要。此外,设计者融合组织设计场地水质和城市水质,有效保证水系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最后,设计者需要在设计滨水景观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生态和共享为准则,设计出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滨水景观。

3.2迎合水系城市规划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城市主要以水发展,城市规划人员必须以水系设计为主,具体地规划设计城市。同时,城市设计人员必须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为城市添彩,给市民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此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规划时,充分把握建筑整体轮廓线与周围山水的呼应,重点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层高,严格控制滨水岸线和建筑物的距离,使水体和城市内陆浑然一体,最终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3建立并健全评价机制

对滨水景观的评价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至关重要个环节。主要以主观评价的介入为主,增加公众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参与度,通过综合性评价了解公众和滨水景观之间的价值需要,将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而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从心理模式具体划分为满意度评价、喜爱度评价和景观舒适评价;从认知模式具体划分为滨水景观意象评价、空间使用方式评价和景观审美评价。

3.4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景观环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人工设施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因素,设计者可以详细分析具体区域的设计因素,充分展现滨水城市特色和发展。针对人工设施因素,主要注重设计具有合适的尺度和亲水性,体现城市水系文化脉络,通过开发水上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文化水体风景线。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脉络。因而,城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相关滨水景观的设计,设计者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生态和唯美为设计准则,迎合水系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并健全我国的景观评价机制,实现城市整体景观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完美静单位:浦口区人民政府星甸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徐梦龙.浅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关系———以上海市南翔镇横沥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5(12)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宁维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北京农业,2015(03):30.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3]袁纪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吉林农业,2015(12):125.

景观的生态价值篇10

使命

使命说明一个组织存在的目的和理由,或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所谓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回答“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有时也称为企业宗旨。例如,中航工业的使命是“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中航工业机电系统公司的使命是“为防务和民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中航工业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的使命是“为强军富民、为世界发展贡献动力”。

企业使命是企业的基因。德鲁克认为,使企业遭受挫折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德鲁克对管理这样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认知企业使命,发展企业的独特性,就是从根本上构建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使命是企业一种根本的、最有价值的、崇高的责任和任务。

确定企业使命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企业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的依据。

愿景

使命决定愿景。愿景是一个组织将其使命付诸实践、并为之奋斗,希望达到或创造的理想前景或目标。企业愿景是企业对未来的设想,是对“企业希望成为怎样”的回答。一个企业的愿景可以是“在该业界或某产品的技术水平、市场份额、服务质量等方面达到某种地位”。例如,中航工业沈飞公司的愿景是“把沈飞建成先进的飞机制造企业和世界级民机机体结构一级供应商”;中航工业自控所的愿景是“引领国内GnC技术发展,跻身世界一流航空企业”。

愿景是组织的最大驱动力。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愿景,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组织就不会产生持续良好的绩效。好的愿景会让组织成员充满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同心协力追随着组织去跋千山涉万水,跨越艰难险阻,实现共同目标。

愿景建立在确认使命的基础上,又是将使命付诸实践的动力源泉。同时,企业愿景还是企业制订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一种预测、一种定位。

愿景影响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经营理念的培育和企业精神的提炼。

发展战略

组织的发展战略是关于这个组织为履行其使命、实现其愿景而采取的谋略。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就是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的设定,是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是企业愿景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回答“企业怎样实现其愿景”的问题。

企业发展战略是多元化的。对于发展战略,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提出了八个关键领域的战略目标,包括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实物和财力资源、获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和培养管理者、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社会责任等等,大致可概括为四大内容,即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盈利目标和社会目标。如中航工业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是“两融、三新、五化、万亿”;中航工业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是:“产研结合、军民融合、转型升级”。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灵魂与纲领。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前者是纲,后者是目,纲举目张。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好坏、是非、应该不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价值观决定、调节、制约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同一件客观事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履行使命、践行战略、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所奉行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价值取向所做出的选择,回答的是“企业遵循什么原则去发展”的问题。企业究竟是政治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客户导向、质量导向还是成本导向,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即价值观问题。例如,国防科技工业确定军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利益至上”;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向国家负责,为用户服务”;中航工业天津机电公司确定自己的价值观为“诚行天下,感恩客户”。

价值观同企业的愿景息息相关。如果愿景是目的地的话,战略就是路径,价值观就是规则。有了路径和规则,才有登顶的可能;没有路径和规则,就无法实现愿景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组织核心价值观外化到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企业价值观源自于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通过制度建设外化为行为和人际间的互动被注入组织。因此,企业价值观是对企业领导人价值观的“组织化改写”。

经营理念与经营哲学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涉及方方面面。在价值观的指引下,企业对某一方面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就形成了某一方面的经营理念。这一系列经营理念的总和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或称经营思想。这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否认识到、自觉或不自觉,客观上都存在着自己的经营理念。例如,企业在处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时,会有自己的效益理念;企业在处理自身与竞争对手关系时,会有自己的竞争理念。如中航工业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提出的“价值引领、任务刚性、效益优先、以快制胜”。中航工业西飞公司在人才、管理、科技、质量、营销等诸方面都确定了相应的理念。

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企业矛盾的价值观及方法论。而价值观是处理企业种种矛盾的指导原则,是企业哲学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员工在共同价值观指引下经过长期工作实践所形成的共同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业精神表达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风气,回答“企业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例如,中航工业自控所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执著,勇于担当,精细执行,追求卓越”;中航工业黎阳发动机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开放创新,激情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