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2:21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1

教育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教育水平的好坏。高校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多媒体教学”、“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等过程,再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教育,是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教育行业努力整合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目前正席卷全球,但是大数据的发展还未成熟,“互联网+”应用尚不明朗,如何抓住“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并将其应用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深思和探究。

更新教育信息化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迫切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开发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过程,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

“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是站在校园的角度实现教育数字化,更多注重于基础设施建设。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实现了校园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并逐步迈向集成化、物联化和智慧化,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铺设了道路。

应用“互联网+”于教育行业,更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转变了教育信息化的视角。“互联网+”更加注重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协同与创新发展,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构建和运行教育,弱化了校园,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整体融合协同的模式,不仅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系统集成和业务融合,还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协同。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高等教育信息化经过“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校园网站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校园主干宽带网络达到了千兆或万兆级别、校园网络和应用系统得到了普及、校园“一卡通”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等。但通过仔细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在基础设施方面,各高校拥有的计算机数量、服务器数量、接入互联网总带宽、网络存储总量等相差较大,重点高校硬件设施富足,地方高校资源较紧缺。在应用系统方面,差距也很大,有的学校应用系统完善,有的学校仅建设了教学运行必需的应用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而其他系统如oa系统、邮箱系统等都未建设。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方面,有的学校不够重视,硬件设施陈旧落后,数字资源较匮乏。

高校信息化建设复杂多样,缺乏顶层设计

对各高校而言,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尽相同,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管理系统建设、数字资源建设等复杂多样,并且会随时间动态变化。但从整体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系统整合程度和应用水平较低,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业务系统信息标准未统一,业务数据未整合

大多数高校中,各业务应用系统是各自独立的,信息标准没有统一,各业务数据也未能进行整合,大多未考虑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

教育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研发实力薄弱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尽管高校通常都设有信息化部门,但是信息化部门人才匮乏,通常只有几人从事简单的维护和行政管理工作,无法形成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和专家委员会,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信息系统的研发、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的系统极少。

大数据统计分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是大数据的来源地,时刻都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如考生报考数据、学生学籍数据、成绩数据、一卡通应用数据、图书借阅数据等,在高校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可以被保存下来,这些数据对高校而言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传统的信息化建设中只是把这些数据简单地保存下来,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数据的潜在价值并没有利用起来。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中,要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对数据进行集中、整合、挖掘,帮助实现教学评估、个体分析、舆情预测、策略决策等,真正提高高校的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究

结合高校信息化现状,在“互联网+”环境下,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校园内部独自建设,更要注重高校之间甚至是教育系统的联动发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互联网+”的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实现高校平衡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

构建推进“互联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机制

高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构建有利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一方面,设立“互联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二级部门负责人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审议、资源经费配置、建设过程协调等。另一方面,设立“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隶属于领导小组,由校内外从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项目方案评审、项目实施过程监督、项目验收评估等。再一方面,设立“互联网+”信息化运维中心,负责信息化的应用培训、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信息化的用户反馈等。拥有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体制,有利于从顶层到底层推动“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与融合,为“互联网+”信息化提供基础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网络设备、硬件服务器、一卡通、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等,学校现有信息化部门要加强专业人员建设、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集成现有应用软件系统、积极引导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以应用为导向打造数字教学资源网络云,实现教学、管理的互联网化。

构建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

高校不能仅满足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构建以应用为目的的育教学资源平台,平台内容可以包括学习资料、内部教材、视频教学资源等。同时要确定统一的资源数据标准,借助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各类已有资源的统一组织,实现共享和应用。根据应用需要,平台可划分为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

根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要求,高校要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个人门户。学习空间由个人主动进行个性化构建,可以聚合各类学习资源,同时,学习空间是开放和共享的,学习者可以浏览其他人的学习空间,并对其他人的学习经验和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交互和交流。这样,在提供个性化展示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个性化资源中心和搭建个性化学习环境,也建立起了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沟通交流社区平台。

发挥高校集群优势,引领高校信息化联动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将互联网应用成果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达到规划共绘、资源共享、平台公用、效益共享等,需要多个机构有机互动、协作参与、协同发展和协调融合。

高校之间教育信息化资源具有互补性,高校通过连接形成高校集群,可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这些效益动力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集群发展的动力。高校之间信息化水平有较大差别,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办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通过联动发展,可以分享见解,改变技术和创新模式,激发创新活力,产生新层次的效率和生产力,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高校教育云,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集成、融合与创新

教育云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基础架构,构建高校教育云,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可利用云平台所提供的海量资源和存储空间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辅助教育教学管理。在“云”协同模式下,借助移动互联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借助大数据可以进行个性化教育,实现和谐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2

(一)有利于实现创新型国家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前景广阔,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之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理念,提出后得到高校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由于信息技术涵盖多个领域,可以应用在教学任务开展环节中,日常监督管理也能够引入。实现高校基层工作人员与管理层实时对接,在校园内形成区管理网络,减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制度冲突。也可促进高校科技领域建设情况与国家先进水平接轨,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教育信息化理念落实后在教学途径上也有明显增多,可满足不同时期高校学子以及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

(二)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与信息资源环境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管理工作与教学任务拥有同等的重视度,信息化教育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方便工作人员对教学任务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在知识资源上也有明显的增多,教学阶段还可以将网络知识与学习者共享,帮助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知识。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完全能够满足信息化技术应用,大部分课程都会使用到多媒体设备,除此之外计算机的普及也加快了教学形式进步速度。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开展信息化教育可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先进技术,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高校发展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学生素质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才可以将改革与发展提上日程。而教育信息化正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更具有吸引力。在讲解知识点时将网络上不通观点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并在教学环节中发表独特的见解。计算机是了解社会动态不必可少的设备,信息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一)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在高校普及后,管理人员也开始研究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创新。信息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从多个角度分析,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捷,在工作方式上也有明显的改变,不但工作效率高,更能随时将工作资料与管理人员共享,方便领导指令。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强大,使用者还可自行将信息加密保管或者删除,节省空间用来存放更多的数据。资源共享可以在已有的网络平台中进行,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构建运营平台,教育信息化理念落实后还可以加快信息更新速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校社会竞争力也能因此得到提升。

(二)教育资源数字化

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可丰富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搜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在课堂中教学人员提出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听课后反馈效果也有提升。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项目,教学能力得到保障后再开展规划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新型技术人才。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从单极化向合作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在落实过程中会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影响,这也是教育改革所必须经历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不能选择乐于接受的学习模式,而信息化技术应用后,大量多媒体设备被代入到课堂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整理的资料与同学共同分享,增大了互动环节的比重。此时学生处于主动状态,能够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由此可见,以教育信息化为途径开展的高校改革规划具有可行性,应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帮助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新教育理念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二)学习活动从群体化向非群体化发展

自古历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因群体形式存在的,引入信息化技术,可开展网络教学,彻底打破集体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更有力的学习空间。高校教学理念改革需要一个过渡阶段,避免教育工作者因模式突然改变而不适应,既不能应用先进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又出现混乱。信息化不单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要在内容与管理方式中做出创新,给学生更多自主安排的空间,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向社会输出人才,毕业生工作能力强会为学校赢得良好的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即是对高校未来发展的影响,教育模式由传统向信息化转变这一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而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也要展现出来,帮助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

(三)体育教学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领会技术动作要领,进行练习的单一传递式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教学环境下难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会再度兴起。尤其是以学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模式将会被广泛地认同。

(四)为体育网络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3

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合创新等方面与知名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对教学信息化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深化,还没有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仍没有完全融合,民办高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仍需创新,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调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开发、人员培训,只管数据采集而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比较常见等等。

二、多措并举,实现教、学、督、管全方位多角度建设

为了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过程,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各个教育领域,作为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转变以往只注重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方法创新,以加快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基本特征,开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打破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只埋头苦学,不敢提问或质疑的定势思维、僵化思维。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的优势,发挥外校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组织广大师生共同学习、观摩、参与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纳入到年终考评体系中,促进课程转型,进而带动教师转型。将教师的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教师授课大赛、教学比武和教学法的交流、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特色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依托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促使各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在线学生评教等方式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帮助教师找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短板,逐步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应用计算机、平板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等工具,利用课余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微课、mooC学习、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活动,以解决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养成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家长应用网络媒介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交流,关注和了解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帮助学校和教师共同督促和引导学生专注学习。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多个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协作。信息化管理观念影响着管理系统的发展速度,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时,学校要做好整体规划,成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抓好此项工作。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认清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教学信息化的意识深入人心。学校要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各自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教学信息化正确、有序地建设。在当今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意味着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硬件、软件平台的开发建设,同时也对教学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能力,做一个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的全方位人才。在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应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在引进信息化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通过邀请名校教学管理专家来校讲座或外派本校教学管理人员参与调研、参加会议培训等形式,主动学习和吸取校外单位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重点培养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加工处理等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结合学校当前的发展方向,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探索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道路。通过整合资源,创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将传统的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结构,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实现新课改和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作者:孙蓓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参考文献:

[1]储朝晖.“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文档资源.

[2]皋春.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12-01.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校体育;困境;对策

引言

信息化教学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方式虽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其应用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高校在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认识信息化教学的作用,认为体育学科采用信息化教学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不具备信息化教学水平。加之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惯用传统教学方式,对信息化教学并不了解,在教学中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授,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推广。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并使用信息化教学,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1-3]

1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困境

1.1信息化教学意识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刚刚起步,信息化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全面推广,教师本身对信息化教学接触的时间比较短,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体育教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与体育学科不匹配,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不能提升教学效果。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推广。

1.2体育信息化资源有待丰富

在信息化教学中,场地和设备是重要的基础条件,场地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设备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设备等。除了要具备以上设备条件之外,高校开展信息化体育教学还要结合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数字化图书馆是高校重点投资的内容,但是信息化场地的建设却严重滞后,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软件投入也相对欠缺,导致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推进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实施。[4]

1.3教师应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高校在发展中为了配合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建立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但是系统的建设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由于体育教师信息化水平教学有限,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使用一些简单的功能,例如在教学中简单的播放一些视频。教师并没有全面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喜欢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使信息化教学很难得到相应的推广。

1.4考评方式应多样化

高校体育在对学生的要求层面属于考查课,如果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学都不重视,认为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是不重要的,那么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学习也不会重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机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仅仅利用感情对学生进行评判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高校体育在发展中要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采用信息化的考评方式,使考评灵活多元,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提升教学效率。[5]

2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善对策

2.1更新教学理念

意识决定行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制定信息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体育知识的学习中,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提升身心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高校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为教师提供实际应用的平台,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的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来,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6]

2.2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功能

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多媒体内容的播放,还需要教师对信息教学系统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开发信息化资源,使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经典案例、素材、多媒体课件等实现教师与学生共享。要建设高校体育信息教学共享机制,使各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学内容等实现校际共享,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学效率。[7]

2.3完善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

在高校信息化教学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在充分考虑学校自身资源,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每个部分进行评价。考评制度的建立要能够考虑到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对各种要素进行考量更好地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率。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到信息化设备,还要考虑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因素。要看设备是否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教师是否具备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能否应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则是在教学中能否很好的接受信息化教学的内容。通过对各个方面的评价,全面提升教学效率。[8]

3结语

随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全面推广,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学内容的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每个部分进行评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雷,张颖,赵宇.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困境及改善对策探讨[J].电子世界,2014,16:428-429.

[2]练志宁.“学以致用”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0:17-18+25.

[3]白波.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困境及改善对策探讨[J].电子测试,2016,23:177-178.

[4]刘洋.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1:25+150.

[5]杨嘉跃.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发展困境及其解决对策[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85-86.

[6]余玲玲.新时期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05:52-53.

[7]焦勇.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困境及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2012,26:121-122.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等学校,实证分析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21世纪发展的潮流,而教育信息化程度则成为衡量一国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条件。从2010年开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做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教育信息化情况调查的通知,对全国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以全面了解各地区、各部门及各部属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未来5--10年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规划或初步设想。借此机会,我校收集了我省各区域高校教育信息化问卷,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总结我省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配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我省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在河南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各高校的配合下,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教育信息化情况调查工作的契机,笔者对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展开分析与研究,目的在于理清河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索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机制,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问卷涵盖包括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30所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和电教中心的调查数据,这些调查问卷来自各地区及不同层次的院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教师培训、现代化教学、网络建设、教学资源、学术研究和经费等。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

1、机构设置

从调查数据来看,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67%的高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一般划归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者实验中心管理;而另外33%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有多部门分开管理,一般按照职能分别划归到教务处、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和电教中心。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一般设置3个科室,平均每科室配备4.3名工作人员。教育信息化人均办公用房面积9.8m2,设施用房面积校均690m2,教师培训室面积校均262m2。

2、队伍建设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我省高校中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中,从职称角度来看,其中正高职称者占7.8%,副高职称者占21%,中级职称者占55%,过半从业人员具有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拥有者占少数;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学历仅占4.5%,硕士学历占43%,本科学历者占37%;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占19%,31-40岁之间者占30%,40-50岁之间者占24%,50岁以上人员占27%。

(二)教师培训

从收集整理的数据分析来看,86%的高校拥有独立的教师培训场地,只有14%的高校尚无独立的教师培训场地;而从所采用的培训方式来看,72%的高校采用随时专题培训的方式进行,有14%的高校则根据每学期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来进行培训,另外有14%的高校则将随时专题培训和根据需求进行培训两者结合进行。所进行的培训内容我们设计为九项分别为:powerpoint、二维动画软件flash、音视频播放软件、photoshop、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电脑维护、网络基础知识。

(三)现代化教学

从被调查高校来看,37%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生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0.41个,生均计算机数为0.17个,校均语音教学用计算机为298台。多媒体教室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各类教学用计算机和语音教学用计算机均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四)网络建设

1、校园网建设情况

31%的高校主干网在万兆以上,69%的高校为千兆以上;汇聚100%在千兆以上,信息点数平均为7200个;100%学生公寓接入校园网。

2、一卡通建设与信息整合平台情况

41%的高校已经建成校园一卡通,59%的高校正在建设或者准备建设;47%的高校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全校信息整合平台,而尚有53%的高校准备建设信息整合平台。

(五)教学资源

从调查数据可知,70%的高校建有网上多媒体素材库,尚有30%的高校未建设自己的多媒体素材库,这些多媒体素材库校均容量为1.7t;所调查的高校中校均建有中外文数据库3个;校均网络课程61门,这些网络课程包括校级、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

(六)教学科研

75%的高校承担本、专科生与教育技术学相关的教学任务;就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而言,校均在研项目14个,校均著作为4部,在核心期刊校均为25.5篇。

(七)经费

就信息化运行的维护经费来看,受调查的高校中2010年度,在网络运行维持费用平均每校为28.3万元,课件制作维持费为9.5万元/校,多媒体教学运行维持费平均每校为15.3万元;2010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维持费校均106万元;而只有60%的受调查高校有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其专项经费平均每校仅为110万元。就调查数据来看,网络运行维持费用最高,多媒体教学运行维持费用次之;就2010年教育信息化总维持费用来看,校均维持费用偏低,而拥有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院校其平均专项经费也不高。

三、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虽然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来说,经费还是稍显不足,尤其对大单设备的采购,经费需求量比较多,硬件耗费了较多经费,软件建设和师资建设的投入就跟不上需求,软硬件建设不上很同步。

2、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期望较高,但是教育信息化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成比例,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成了摆设,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素养没能和技术发展同步。

3、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尚待进一步加强,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利用上将会是信息化设备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06.06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06-0112-0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国内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与人民的需求,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国内高等教育带了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时机。教育管理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是保障高校教学品质的先决条件,为了让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改革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程度,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教学品质。

1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

巨大的投资是高校教育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从国内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情况来分析,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资金都较为缺失,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内众多高校都在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力度,然而经费仍然无法满足高校信息化高度覆盖的需求。因为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国内各个高校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导致服务经费、校园网软件以及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这几个方面欠缺经费,致使高校缺少充足的教育信息资源,内部服务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失。

1.2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当中,应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高校内部许多教育信息化的对应设施必须要通过大范围的应用才能够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高校校园网的利用率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除了跟信息技术相关的课堂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其他大部分学科的教师基本上都没有运用到信息化技术。针对这些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状况,政府与高校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率,使得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1.3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关键相关的问卷调查证实,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于怎么突破电脑防火墙,破解别人的密码等内容较为感兴趣,其对于传播互联网病毒与破译他人密码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内心当中迫切渴望获得一些不能轻易获得的信息,希望发展互联网系统外部或内部存在的错误和BUG,这些好奇心导致一些学生总是希望在互联网当中四处查询一些其本不应读取的系统或文件[1]。黑客软件在校园网络中随意破坏;各种网络病毒肆意传播;校园网加密、加密以及入侵检测等各方面的技术较为缺失;高校内电脑操作系统、防火墙等各种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这些一直都是高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部分高校的师生安全意识非常薄弱,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工作人员水平不足等种种因素,导致高校校园网络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并且严重影响到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阻碍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1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信息化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高校教育管理实现信息化转变的进程必然会对高校之前的组织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许多结构必然会在影响下重组。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当中,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校园网中心或者是信息技术部门进行跟进的,然而这些机构因为其本属于技术支持性的机构,权力相对较小,其无法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起到干预效果。部分高校因为这方面的问题也专门成立了依靠学校高层领导直接管辖的信息化建设部门,然而因为其不属于常设部门,工作当中的重点决策非常容易遭受其他方面工作的干扰与排挤。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因为信息化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技术措施,一些本该撤销的管理机构仍然没有进行撤销,在实际工作开展的时候势必会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造成阻碍。

2.2高校中缺乏信息化人才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已经是各个行业都必须的员工,信息化人员已经不能和当初所谓的“程序员”相提并论的。一个专业且优秀的信息化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与长久的思考能力,可以准确洞察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一个专业且优秀的信息化人才,还应当将自身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服务、经济以及管理等各项工作当中去,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变社会[2]。

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通常都不愿意留在高校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发展空间较为狭隘。①因为高校现在所固定的层级制体系约束了信息化人才的晋升速度;②高校当前这种体系下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一位优秀的信息化人才进入到高校当中,因为坐享其成,非常容易失去其本有的激情与奋斗的愿望。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因素在于高校传统的组织结构在人才的聘用方面存在许多的缺失,高校内部教职工会在常年累月的工作中自动产生“熬够时间就能够自动升级”这种思想,因此,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对高校内部的各种组织结果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使得一些具备较强实力的年轻人拥有发挥的空间[3]。

3改进我国高校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3.1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

高校必须要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努力健全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设施的建设,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率。①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应当进行合理化的设置。教育信息化设置的运用必须要参照各个高校的现实情况,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用制度,高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都应当制定一套互不干扰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内容,从而保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运用到信息化的设施[4]。②高校适当增加信息化设施的开放时间,尽管现在高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已经满足每个大学生都能够使用,然而因为学生数量过多,学生使用的时间都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应当将各种课余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这些时间内开放信息设施的机房,使得大学生自愿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③教师对于信息化设施的使用进程当中必须要加强利用的主动性,不仅教师自己要合理利用这些设施,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使用这些设施。此外,学校应当制定一套健全的使用制度,从而有效保障这些信息化设施的合理使用。④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与教育机构应当制定一套合理的奖惩体系,对于信息化资源利用良好的学校给予对应的奖励,利用率低下的学校则应当实施对应的处罚,并且要限定期限进行整改,从而提升高校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

3.2加强高校网络和系统的安全保护

现阶段,国内众多高校校园网与电脑系统的安全上存在的隐患通常来自于下面两个地方:①管理制度的缺失,高校还没有从管理的实施、人员、监督、技术等各个方面构建与之对应的制度体系,实现的监控与定期的巡检工作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②高校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高校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职责不够明确,分工又比较模糊,管理工作开展非常困难。针对上述这些情况,高校应当坚持对校园网与信息系统做好全面的安全检查工作,定期巡检工作必须要做到全面且仔细,检查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与方向性。定期巡查各个信息安全制度是否得到观察落实,从而有效防范网络隐患。高校内部的校园网络属于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其与外部的互联网是联通的,所以遭受攻击在所难免,为了保障高校内部的关键数据不受到破坏与盗取,最好的措施就是针对这些数据实施定期的备份,但备份的同时还必须要做好对应的恢复工作,备份以后的数据必须要定期实施恢复方面的测试,从而保障备份的数据可以实施恢复,进而保障这些数据能够在关键时刻得到正常使用,减少受到攻击时候遭受的损失[5]。

3.3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因为其具有周期较长、工作量巨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具备充足的经费支持才可以保障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满足了资金的前提下,高校必须要对这些资金的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只有保障资金在各个环节都充足的前提条件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针对经费来源的保障与融资渠道的健全各个高校与地方政府应当坚持做到下面几点:①地方政府与教育机构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国家财政机构与地方财政机构应当将教育方面的投资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②全国各地的高校必须要健全自身的融资体系,专门设置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机构,从而有效保障专项资金的来源,充分运用高校所特有的人才资源针对专项资金实施管理利用,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建设的品质与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③扩展高校的融资渠道,高校要想扩展自身的融资渠道就必须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对于学校的支持,只有将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投资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高校才可以征集到更多的经费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共同构建长久的合作机制。

3.4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要想仅仅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提升国内众多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从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着手,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对当前这个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有所掌握,并且努力学习一些对应的管理信息科学,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进程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教育管理系统,成为集创新型、技术型、复合型于一体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如此,才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要求[6]。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①高校必须要大量聘用一些综合能力强、素质高、信息技术能力出众的人才,同时要针对教学管理队伍当中现有的人员开展培训教育,加大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其运用与开发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②高校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制度,并且要加大这些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针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实施持证上岗的制度,定期对教学管理队伍实施考核,必须要通过考核才能够获得上岗证书。如此,高校才能够打造出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适应现阶段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

4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大量广泛的运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而且不可怠慢,因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只有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适应新时期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7]。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以及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质量以及水平,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在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上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8]。因此,国内各个高校应当继续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运用信息化技术措施,针对自身教育管理工作持续实施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不断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品质,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卫东,韩雪峰,王靖,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

[2]施建国,项小仙,程莉莉.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3]陈爱娟,任晓燕,黄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9).

[4]顾小清.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国际研究现状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6(8).

[5]王东清,颜兴中.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方法[J].教育信息化,2005(7).

[6]刘信平.基于校园网的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适应社会自动化生产特点,实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形式的教育服务模式。信息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价值及意义认识、网络资源的建立模式、信息化技术的课堂应用等。音乐教育信息化是在音乐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拓宽音乐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提高音乐教育质量,以利于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职业教育群体变得更加庞大,高职院校专科“技能+学历”的职业教育和本科“知识+技能+学位”的高等教育目标叠加共存,高校职业教育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技能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从而影响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深层次结构。福楼拜曾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①“科学审美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共同性与互补性,从20世纪以来进一步得到加强,越来越向着综合化的趋势发展。”②在学习已然跨越时空障碍,突破学校围墙之际,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的信息化实践,是呼应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内涵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发展及趋势

1997年教育部批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几所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试点单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做出了明确部署;随后不久,教育部又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全面安排。随着各式应用程序、开放式课堂、翻转课堂、mooC等的兴起,对数字时代的学生而言,学习环境已不限于有形的学校,而由早前的教室学习发展到行动学习,以至于无所不在的媒体学习。当下,对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音乐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建立、音乐教育信息化意义及展望、音乐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应用。研究主要指向高等学校和专业音乐院校的信息化应用意义、技术手段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建立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音乐教育的实施缺乏系统规划,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显得混乱,多以欣赏课为主,课程内容单一。同时,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音乐的机会,也不重视音乐课的学习。此外,音乐教师比率严重不足,大部分音乐教师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运用均有待提高。中国当代教育家鲁洁教授认为,教育具有谋生的外在目的和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的目。③通过对我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的网络调研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网络建设都不规范,也没有关于音乐教育的板块,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更是匮乏。美国航空工业计算机辅助训练委员会在很早以前就设计了计算机管理教育的相关标准,美国国防部也提出了能够实现课程共享的对象参照模型,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国也都在提出自己网络教育的标准化方案。④在音乐教育的新技术应用方面,发达国家采用较为先进的设备来辅助音乐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资源,这已成为其普遍的教育模式。从世界范围的科技发展动态来看,信息化教育时代已不可阻挡地向智能网络数字时代转变,以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体现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联网+”模式有利于整合地区的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大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培育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信息化应用的丰富渠道,使他们可以详细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路径和环境。例如,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中,已有学生依托“互联网+”模式尝试音乐创作的商业化。由此可见,通过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中,人们“更多关注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技能,而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对于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理解”。⑤“中国大陆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1200万人,但高级技术工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20%-30%。我国大陆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4%;而发达国家却高达60%-80%。”⑥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过度重视技能教育,学科单一,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并未产生更高的劳动价值,这显现出职业教育专业培养和学科设置的缺陷。因此,要以高职学生喜爱的艺术作品为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关注精神层面的文化教育,开阔艺术文化视野,以学生探究式学习和研究为中心,以网络资料库、电子期刊与网络互动式学习平台为手段,探索“学(学生)+工(实践)+教(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样既重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的显性职业教育,又重视学生面向终极生活的隐性职业教育,可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个性潜能得到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价值创造的大幅提升。

(三)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扩大学生受众群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受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等影响,入学前缺少艺术熏陶机会,音乐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高职院校的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进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受限。艺术与科学是相互补充、促进的关系,音乐教育中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培养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音乐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弥补学校音乐教育资源的不足,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艺术教育,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了解世界文化艺术的前沿信息,学会判断艺术文化的优劣,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四)拓展教学资源,缩短师生间教学互动距离prensky将当今数字时代的学生定性为“数字原生群体”,而其指导教师则被称为“数字移民群体”。这是因为指导教师大多数生长于传统时代,为了适应社会生存和职业发展,他们需要不断靠近并学习信息化技术手段。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是否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媒体进行教学,是否善于通过信息平台与学生共同学习,是否善于借助信息资源跨越学科领域,都将成为衡量高职院校音乐教师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实践表明,高职院校音乐教师正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在教学方面,不少教师设计的课程内容单一,以音乐欣赏课为主,缺少参与体验;二是在科研方面,音乐教师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缺乏追求,科研意识不强;三是在师资队伍方面,不少学生因为师资队伍配备的差异而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心态失衡,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对此,只有通过搭建音乐教育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平台的辅助作用,让高水平的教师通过网络传递知识和技能,才能使高职院校学生有更多机会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是脱轨的,教学培养体系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音乐可以激发灵感,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并传递人文知识。为使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得到激发,应从音乐素养培育、教育资源开发、师资队伍提升等方面入手,通过信息化平台拓宽隐形教育的传播渠道,通过网络资源丰富隐形教育的供给内涵,最终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及提升策略

在当今科技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不能仅满足于已有知识结构和传统做法,而应紧随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灵活运用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手段丰富教育资源,设计并完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主体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1.学生的信息化学生的信息化,即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当下,知识和创意越来越成为发展的核心力量,香港大学教授程介明曾说:“后工业时代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有团队精神,能够应变,善于探索,随时随地准备学习新的知识,可以自如地跨越专业、跨越文化的人才。”⑦因此,要建立音乐学习的电子档案,将上课视频、演出、社团活动等艺术实践都汇总到学校音乐教育的网络平台上,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过程一目了然,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触动,从而引导大家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潮流中。通过音乐教育的网络平台,学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及其艺术兴趣,进而营造全校性的艺术学习氛围。

2.教师的信息化一是教师思想意识的信息化。不可否认,不少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都十分模糊,不能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特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只会生搬硬套其他高等学校或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单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资源把脉市场需求,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准确确立培养目标,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并整合学校、社会及家庭信息资源,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之有理想、懂合作、善创造,且富有实践能力的学生。二是教师个人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要对教师的专业背景、科研进修、教学实践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全面把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动态,做好教师的职业规划,并根据学校和社会需要,及时优化师资结构,整合教师资源,开发实用课程。应该说,精细、高效的教师个人资料信息化管理,有利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手段的信息化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优势,圈定音乐作品范围,由师生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如教师可让学生用手机、录音机到实习工厂、校园和大自然中录制声音,然后运用声音编辑软件进行处理,经过剪接、组合与编辑创作,并配合学生生活场景,制作音乐短片,在学校音乐平台上播放。这既克服了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设施不健全的缺陷,也弥补了高职院校音乐师资匮乏的短板,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创作规律,切身感受音乐情感,积累音乐基础经验。可见,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技术能够助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协调、敬业等能力的形成。此外,还可运用多模式信息化设备,打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时空界限。当代音乐教育可以利用的信息化手段有录音录像设备、文字处理软件、扫描仪、影音分享网站、评量规准网站、自动伴奏软件、数字调音器、在线音乐词典、打谱软件、维基网站等。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可以借鉴专业音乐院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要教授的部分内容制作成视频和音频,要求学生课外观看,将课堂时间用于问题的解答与衍生问题的讨论。还可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mooC、微格音乐课程等,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专题资源平台的建立,成立实体学习小组和虚拟社区小组,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通过静态学科资源平台的建立,开展声乐专题、钢琴专题、器乐专题等活动,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通过建立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音乐教育信息简单、便捷、高效、安全的交流。

(二)音乐教学实践过程的信息化

1.教学实践的信息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因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是对音乐体验的记忆和对音乐情感的感受,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以实现音乐机能与音乐灵感的联动。因此,教师要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将音效、画面和文字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视觉、动觉、听觉联动,通过神经通络传递给大脑,借助已有经验实现新的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和领悟,并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借助信息化技术加以完成。课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课程内容声、视、动的3D模式呈现;课后,利用信息化平台批改作业并分享资源,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2.艺术实践的信息化高职院校的艺术实践主要是指社团活动,与音乐有关的社团包括器乐团、合唱团、剧社、通俗演唱组合等。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水平大部分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而提高的,因此,音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时,可使用信息化技术,以弥补学校现有条件的不足。学校可建立音乐信息化网络平台,把与音乐活动相关的艺术实践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为参加活动的学生留下成长记录,也为其他学生的交流学习提供资料,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提供平台。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将本校不同专业或本国相近学校的学生汇聚到一起,共同完成虚拟声乐作品,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和协作意识。例如,教师组建学校乐队就可使用智能手机的“随身乐队”app软件来完成,加上GarageBand分轨功能,指导学生分别负责弦乐、管乐部分乐件,加上鼓等节奏部分,从而组成i-band乐队,只要够规模,效果还是很震撼的。再如声乐合唱团也可借鉴美国作曲家惠特克的虚拟合唱团计划,利用网络将世界各地的人连结在一起,完成合唱团的国际化设想。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的提升策略

信息化技术是适应自动化生产方式而产生的,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方向转化,以适应现代智能生产流程与管理信息决策。目前,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求尽快寻求信息化的提升策略,以适应教育与技术的协同快速发展。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笔者提出如下信息化提升策略。

注释:

1、?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2,、庞学光:《一个理想的教育世界——学校教育哲学导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第16-19页。

4、?王鹏:《基于weB艺术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开发》,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5、?BlundenR.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andconceptionsoftheself[J].Journalof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1999,51(2):165-184.?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8

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新型、高效的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合理分配,校园网具有覆盖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特色,成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高校的教学、管理,使学生的管理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因此,立足于校园网平台,研究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基于网络、通信、数据库等现代化手段,汇总目标各要素至数据库,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服务的一种技术方法。信息化管理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新型管理模式,体现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高校的基础建设、资源分配、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取得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首先,在软件应用方面,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并未形成功能健全、操作简便的成熟化系统。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硬件过关,软件缺乏的现象,很多已经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尚停留在处理编写文字和存储图形的阶段,不能胜任复杂环境下处理和交互信息的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极大限制了国家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其次,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兼容性差的问题。由于高校与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化进程不一,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不同厂家搭建,采用的数据格式和用户信息格式各不相同,不同系统之间很难实现互操作,造成资源隔离、数据的重复录入和缺损严重,不同系统之间难以进行数据传递。仅就学生信息一项内容来说,大多数高校存在不同部门同时拥有但无法兼容的问题,当某一部门更新学生信息后,其他部门无法及时获悉,导致该部门的学生信息无法更新,严重影响各部门间共享同步资源,使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优势。再次,虽然大部分高校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管理建设不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对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的重视不够,更重要的是师生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彼此之间难以形成高效、畅通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许多高校甚至存在系统一次性建设的问题,当系统建成后缺乏利用率,丧失了信息化系统本应有的促进高校建设和教育发展的作用。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不仅需要信息化技术,更需要适当的管理理念,当二者结合后才能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只有有效地解决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拉近与世界高水平院校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遇到的瓶颈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在校园网平台下的实现

近年来,校园网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中小学,高校的校园网规模较大,性质特殊,因此采用的构架为单区域,下图所示为校园网平台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结构。

校园网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结构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完整的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络形式的教学工作中建设有效的网络环境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资源丰富、信息获取快捷方便的资源库。基于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信息化只是作为共享分配资源的一种手段,而建立完整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才能在实质上完成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因此,高校应对教育信息库的建立投入足够关注。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资源库需要具备科学、全面的资源分类整理,海量资源的容纳等特点以及对变化信息及时更新。教师使用的资源库由于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质而不同于一般的数据资源库。高校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侧重于教学与科研,这就要求资源库具备以下特点: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素材丰富多样;教学辅助课件种类涵盖各学科且内容生动,方便调用;试题针对性突出,起到对学生课后强化训练的作用;案例鲜明具有代表性;文献资源浩如烟海,方便查找。由于高校校园网教育资源库具备以上特点,管理人员要留意优秀教育资源的收集,下载最新的教学数据,经过挑选、整理后进行汇总,采用管理系统上传至资源库,以方便教学人员使用。2.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高校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资源的共享分配,为领导层、教学人员和学生的组织管理、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提供实时、有效的参考信息。以校园网为依托,分别针对高校管理者、高校学生及家长、对外宣传人员建立三个各具特色的网络平台。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对学校运作、行政管理及校内活动的关注是其主要需求,管理层平台应主要负责各部门学院公告及教学科研活动的组织安排。该平台为各二级学院教师提供了一种获取实时教学咨询,交流科研心得和就某一问题广泛探讨的手段。对于学生及家长来说,校园网上针对他们建立的平台主要用于与教师及校方领导的沟通联系。在这一平台上,学生可以及时与教师探讨、沟通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向各学院的辅导员反映大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信息,进行教育咨询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议。这就为沟通校方与学生及家长建立了一座畅通无阻、方便快捷的“桥梁”。此外,针对高校宣传者的校网平台主要负责面向社会宣传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采取的创新型方法,方便有意报考该校的学生对学校进行了解。面向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利用各方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促进教育管理工作。3.高效的教师培训途径。知识更新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十分迅捷,极大冲击了教师行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培训、进修才能满足时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另一大优势是保障教师的专业素质,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将难以获得的学习资料以文字信息、视频和音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发送至教学工作者手中。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可以保证及时更新学习资料,使教师完整地掌握一手教育信息,打破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壁垒,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使其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国家栋梁的培育者。4.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高校教师员工和学生个人信息的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电子档案替代纸质形式不仅能保障档案内容的安全性,为档案查找带来极大便捷。校园网中,教师只要在保密权限范围内就可以对档案进行即时查看,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查找时间和保存档案的空间,还可以提高各部门协调工作的效率,为高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便捷。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化手段,更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园网平台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高校资源实现了有效分配和共享,为高校各部门以及高校与社会各层之间提供了有效的交流沟通渠道,是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作者:黄俊单位: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9

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会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程度将会日益提高。因此,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在教育改革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先导

教育改革要求教育系统进行更新和转变,这种改革是多维度的,教育系统内的各个因素都要发生变化。而教育者具有一般导向功能,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控制者,是教学信息的传递者,是教学效果的评价者。换而言之,教师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实际实施者。他们的行为操作将直接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功。因此,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为先导。只有教育者首先掌握信息化的教育过程(思想和技术),才能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各课的教学过程中广泛而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包括计算机、教育信息网络等,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1.2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

未来的教学中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取代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将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高信息、高科技、高效率、高功能的教学效果。而现阶段,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并且存在地区差异,致使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不甚完备。而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以现代化教学为基础,脱离了应有的设备支持,现代化教育改革无异于“纸上谈兵”。信息化的课堂要以完善的"三件"建设为基础,也就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潜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是设备、设施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课程、教材的建设,潜件建设主要是思想理论、方法的建设。这三者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缺少一件,信息化面临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1.3开设信息化课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信息化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化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而是由信息化课程和信息化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信息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信息化教育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它的特点在于:信息化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而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它的环境基础是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校校通"网络,而不是各自独立的网络教室和校园网;信息化教育的资源是通过集成的资源库,而不是课件或者积件;信息化教育是所有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教师的事;信息化是一门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而不是劳技课或活动课的内容,更不同于计算机课。

1.4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国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设备的操作训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是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并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于发展中小学校园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并且存在着各种顾虑。

(2)在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育没有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把信息化和设备的引进当成是考试手段的更新,实行“电灌”+“人灌”,这样就偏离了培养信息人才的目标,失去了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意义。

(3)不是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而是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各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都组建了校园网或上网教室,但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各校大都以上网教学为起点,对学生进行普及上网教学,但学生们不是上游戏站点玩游戏就是上网聊天,上课教师没能为学生提供信息,也无法有效地进行控制管理。

(4)缺乏立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许多校园网上有网无车、有车无货,更缺少驾驶员。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动教师编写了许多低层次重复性的教学软件,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

(5)Cai与教育信息化工程互不联系。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学校中有许多也是Cai教学搞得很好的学校。校园网的建成和上网教学开展起来后,原来做课件的教师又要管理校园网,还要组织上网教学,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的精力有限,积极性受到影响,课件制作则停步不前。

三、解决策略

(1)推进信息化教育必先提高学科教师信息素养。广大学科教师的信息素质和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育的开展,部分教师的网络意识有待加强,应从教育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方面加以提高。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信息化教育才能顺利开展。

(2)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多加以宏调控。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在高职院校必须开展信息化教育,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制定详细的规划,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应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信息化课为必修课程,以避开应试教育的弊病。

(3)经费筹措。应以政府为主,民间参与,多渠道筹集,国家拨款与商业性筹集相结合,共同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网络要与中国教育网连接,以适应互通有无和远程教育的需要。此外,在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互联网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但也有一些虚假、黄色和反动的信息。同时,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服务器,将不良信息拒之网外。

四、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网络管理;对策

1引言

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了技术支持,也是新形式下教育取得实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管理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2教育信息化与网络管理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为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硬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内容的建设;软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主要包括网上课程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的建设;潜件建设是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模式。网络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增加网络设备和增强网络性能;二是网络维护,进行网络故障预警、维修和防护;三是网络线路、设备利用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增强网络利用率的控制手段。教育信息化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为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管理所面临的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进一步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挑战,在新形式下,完善高校网络管理,保证教育教学高效展开,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3.1完善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学实效,也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风险。针对网络病毒侵害和网络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应完善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首先,健全高校网络管理领导机制。高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网络技术部门和党委领导应当重视网络管理工作,将网络管理工作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提高各部门对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其次,形成依法治网的有效机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高校网络管理正常发展,保障机构的协同合作、人员的配齐以及经费的充足;健全高校网络管理机制,保障高校的行政效率、促进师生自律发展以及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撑;最后,将以往的经验方法总结归纳,形成固定的方法,为以后高校网络管理提供方法指导。

3.2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内容

针对高校网络管理工作滞后的问题,应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内容。首先,积极推动高校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的融合。在网络文化快速传播的新形式下,要正视高校里的实体文化,充分挖掘高校实体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文化资源,做好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融合的工作。其次,塑造雅俗共赏的网络校园文化。高校网络管理既要改变对流行文化一贯批判的态度,也要改变对精英文化过度推崇的态度。如果高校网络文化只吸取精英文化,那么就脱离了实际情况,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反之,如果高校只吸取流行文化,那么培养的学生将没有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只有即吸收精英文化又吸收流行文化,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最后,要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体现民族特色。只有展现出中华民族特色,才能使高校网络管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要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工作,保持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内容的活力。

3.3培养高校网络管理的专业队伍

针对高校网络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网络管理队伍。高校网络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校网络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校网络管理专业队伍,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各个层次人才的力量。要建设一支从学校领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和学生骨干相协调、配合的队伍体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教师和网络技术专职人员做好网络管理工作,优秀学生骨干做好配合作用,使管理效果从学校层面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其次,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一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组织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升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关于高校网络管理的交流会,高校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在交流会上交换彼此的工作经验,通过吸取多方经验来促进自身发展。三是高校网络管理人员也要通过自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然后,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在高校中,一直存在重学术科研而轻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为了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要破除这种落后思想,对所有工作人员一视同仁。最后,加大高校网络管理的科研力度。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对高校网络创新给予支持,高校应抓住机遇、顺应国家情势,加大网络管理的科研力度,积极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建设网络科研基地。

【参考文献】

[1]常亮.数字化校园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建设[J].艺术科技,2014(01).

[2]贾丽民.反思达致真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思维方式意涵[J].学习与实践,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