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十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十篇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0:42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的用量急剧增加,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大,不利于水工混凝土对水化热的控制。为了综合利用资源,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本文通过研究外加剂对磷渣复合粉胶凝材料的影响,从而用于水工混凝土施工,开展试验研究,以期获得节能减排、混凝土温控良好且性能优异的效果。

二、实验步骤

实验原材料:葛洲坝水泥厂通用硅酸盐熟料、石灰石和粉煤灰,兴山磷渣、安徽庐江烧明矾石、宜城硫铝酸盐熟料。

用试验小磨粉磨通用熟料和硫铝酸盐熟料各10kg,石灰石、粉煤灰按4:1的比例粉磨5kg,烧明矾石粉5kg,磷渣于7#磨取样15kg。分析各实验原材料的细度和比表面积,通过化学分析确定原材料的组成成分。实验按照表1的设计配比进行。

备注:石灰石粉=石灰石(16%)+粉煤灰(4%),硫表示硫铝酸盐熟料,明表示烧明矾石粉。

三、实验结果分析

各实验原材料的细度如表2,化学成分分析如表3。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外掺烧明矾石粉复合胶凝材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小于不掺外加剂的复合胶凝材料,而外掺硫铝酸盐熟料复合胶凝材料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呈现高于不掺外加剂复合胶凝材料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烧明矾石粉在拌合的过程中,与水尚未发生明显反应,并且烧明矾石粉的细度明显高于复合胶凝材料各原材料,需要更少的水分来达到标准稠度;而硫铝酸盐熟料在拌合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水化反应。同时可以观察到,随着熟料配比的增加,复合胶凝材料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因为磷渣的比表面积高于通用硅酸盐水泥熟料,在拌合期间,通用硅酸盐熟料水化反应较慢,由比表面积增加的需水量占主导因素。

图2展示了外掺硫铝酸盐熟料对磷渣复合胶凝材料的影响。其中,在不掺外加剂、熟料配比分别为15%和25%的情况下,试样的凝结时间大于600min,超出国标允许的范畴。在实验条件下添加硫铝酸盐熟料急剧缩短了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熟料配比为15%和25%时,缩短的时间分别不小于400min和500min;熟料配比为30%和40%时,初凝时间缩短分别不小于140min和85min,终凝时间缩短分别不小于240min和150min。从图2中还可以观察到,随着熟料的增加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缩短,这是由于随着熟料的增加,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过程加快。在熟料配比为15%时,添加2%硫铝酸盐熟料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短于4%硫铝酸盐熟料的复合胶凝材料,但随着熟料的增加(25%~40%),表现出相反的凝结性能,即外掺2%硫铝酸盐熟料复合胶凝材料凝结时间长于添加4%硫铝酸盐熟料复合胶凝材料。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熟料配比为15%),硫铝酸盐熟料掺量的增加反而会抑制复合胶凝材料水化进程。

从图3中可以观察到熟料配比在15%~30%之g时,外掺烧明矾石粉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缩短,当熟料配比增加到40%时,烧明矾石粉对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无明显影响。这是由于烧明矾石粉中的al2(So4)3、al2o3会较迅速的发生水化反应,起到主导凝结硬化作用,当熟料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复合胶凝材料中Ca3的含量较高,在水化初期代替烧明矾石粉占主导地位。在熟料配比为15%时,添加烧明矾石粉的复合胶凝材料凝结时间初凝时间缩短了400多分钟,其中掺量为2%烧明矾石粉的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较掺量为4%的减少约20min。在熟料配比为25%时,掺量2%和4%烧明矾石粉的复合胶凝材料凝结时间基本不变。当熟料配比增加到30%时,掺量2%烧明矾石粉的复合胶凝材料初凝和终凝时间较掺量4%的分别延长了约35min和60min。

从图4和图5中可以发现,硫铝酸盐熟料对磷渣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延迟效果显著强于烧明矾石粉。这是由于硫铝酸盐熟料中CaS-的水化反应快于烧明矾石粉中的al2(So4)3、al2o3。

四、实验结论

通过外掺外加剂改性磷渣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外掺硫铝酸盐熟料磷渣复合胶凝材料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外掺烧明矾石粉需水量反而减少;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2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白矾水浸焙。《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者枣肉,和丸梧子。”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

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明代医药学家总结人经验,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片拌焙入药。”《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阐述。《本草原始》亦记载:“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生姜同煮过。”

清代,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所创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

从古代医书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理论及方法在古代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汤洗、煮法,加辅料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些炮制方法成为今天对半夏进行炮制现代研究的历史文献研究依据。

2、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历代以来,我们祖先对毒性药物的炮制十分重视。各代均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论述。《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述:“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因此,有毒中药供内服时,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的目的,达到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双重作用。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这是中医用药的显著特色和优势。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姜汁白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现代应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3、讨论

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其传统炮制工艺,首先采用水泡漂去毒。通过水泡漂,可使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此法虽能除去一部分毒性,但对药(性)效影响很大,在除去毒性成分同时,有效成分损失也很多。现代有研究表明半夏有效成分能溶于水,而有毒成分却难溶于水。显然,半夏长时间水浸漂去毒效果不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前人经长期实践总结经验采用辅料炮制去毒。在宋代就有矾水浸制和白矾汤洗半夏。现代研究证明明矾在水中溶解后可水解成氢氧化铝而呈凝胶状态,且本身带有电荷,可吸附半夏的毒性成分或与毒性成分结合,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2〕。

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咽喉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重者,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半夏现行炮制工艺就是应用这些辅料,不但去毒效果好,而且有效成分损失少、原料损耗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炮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传统炮制方法,而且应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炮制工艺。有实验对传统炮制半夏方法做了改进,将半夏水浸透后,经115℃加热100min,制粉口服无不良反应〔3〕。有报道半夏经高温(115℃,150min;121℃,100min),高压(132~152kpa,2h)处理,均能破坏其毒性,且工艺简便,原料损耗低,但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情况下,疗效是否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皓.半夏姜制对动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08.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3

【关键词】选煤厂;煤泥水;泥化;高灰细泥

1问题的提出

潘一东选煤厂正常生产后,发现压滤煤泥灰分高,平均达55%,超出原煤灰分近18%。在生产之初,按照正常煤泥水处理加药制度,单加国产絮凝剂时,循环水水质差,特别是加大入洗比例后,循环水水质恶化。后经过潘一东选煤厂多次试验后,发现添加明矾效果较单加絮凝剂好,于是从4月上旬开始向系统中添加明矾,从水质看,加入明矾后循环浓度降低,但在入洗比例变大即-13mm末煤量加大后或者长时间生产时,循环水质差,跑黑水,脱介筛脱介用水时常达不到要求,影响洗煤生产。

2原因分析

(1)分析原煤浮沉组成及可选性评定结果表明:浮沉煤泥含量高,占全样为9.26%,灰分为42.83%,比原生煤泥灰分(33.97%)高9.73%,说明矸石较易泥化,细粒煤泥较多,煤泥难沉降。对二段浓缩机溢流水进行小筛分试验,-0.045mm含量超过89%,灰分达到60.4%

(2)矸石泥化后进入煤泥水系统,细粒煤泥较多,形成类胶体的分散体系。它长时间悬浮,不易沉淀的主要原因微细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互相之间因静电斥力而保持分散状态;同时微细颗粒质量轻,受水分子热运动影响强烈,导致它们稳定地悬浮在水体之中不易沉降。

(3)选煤厂普遍使用的国产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的架桥絮凝作用只适用于粗粒和细粒,对于属于类胶体范畴的微细颗粒(<0.0125mm)几乎是不起作用的。

3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提高循环水质及为炼焦煤选煤厂水处理积累经验,选煤分公司借鉴神东煤炭集团洗选中心等同行经验,安排潘一东选煤厂与巴斯夫浩珂矿业公司进行联合攻关,从4月下旬开始利用其提供的药剂进行实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希望针对淮南矿区易泥化水质状况,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煤泥水药剂添加制度,以提高循环水质量,确保煤泥水系统正常运行,总结易泥化煤泥水的处理经验,以达到为炼焦煤或其他易泥化煤选煤厂提高水质保证。

同时与该公司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对巴斯夫固液分离药剂及电性中和药剂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电性中和药剂添加在煤泥水系统中,电离出的阳离子中和或降低细泥表面的负电,减小未补偿的键能,减弱它们之间的同性斥力,促使它们在分子间的作用下碰撞接触形成凝块,但这些凝块质量仍然较小,沉降速度缓慢。此时向(二段)浓缩机入料中添加固液分离药剂可将凝块架桥絮凝成絮团,沉降速度大大加快,能产生清净的澄清水。且凝块表面电性弱,颗粒之间的斥力小,形成的絮团比较紧密,可提高压滤速度。

4具体试验过程

4.1最佳的絮凝剂的选择

单独使用巴斯夫155药剂、m1425药剂与明矾,分别比较试验效果。结果表明,在保证加药浓度相同情况下,使用巴斯夫的155药剂,沉降速度适中,絮团较大,上层水质最好,因此决定选用155药剂作为工业试验用药。

4.2155与m1425、明矾配合使用试验情况

将m1425电性中和药剂及明矾分别与155药剂进行配比试验,以确定两者配合使用效果和加药比例等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影响。

试验数据如下:,m1425配置浓度1%,明矾配置浓度1%,155药剂配置浓度2‰,试验所用矿浆浓度24.5g/l。

试验过程为:用1000ml量筒盛取1000ml煤泥水,先加入m1425充分混合均匀,再加入155絮凝剂,适当混合,静置,观察效果。明矾与155试剂配置试验同样如此。

从两种药剂配合上来看,155配合使用m1425效果较好,最佳配比时上层水能接近清水,其效果要优于155与明矾的组合。

5正常生产时的工业试验

根据实验室的试验结果,由于155高分子絮凝剂配合m1425电性中和药剂(小分子絮凝剂)时,煤泥水上层水体能接近清水,效果较好,为此工业试验以此为基础进行,现场验证以上两种药剂的效果.

表1155+m1425工业试验情况表

加药制度药剂单耗

(g/t干煤泥)二段浓缩机入料浓度(g/l)循环水浓度(g/l)澄清系数Δ(%)

155+m1425155用量:185

m1425用量:45726.41.6393.83

表2国产絮凝剂+明矾工业试验情况表

加药制度药剂单耗

(g/t干煤泥)二段浓缩机入料浓度(g/l)循环水浓度(g/l)澄清系数Δ(%)

国产絮凝剂药剂+明矾絮凝剂:325

明矾:960356.581.21

从以上试验可以看出,巴斯夫的155与m1425药剂在潘一东选煤煤厂配合使用时,澄清系数较使用国产药剂有较大幅度提升,增加了12.62%,且循环水浓度已降至2g/l以下(检测出最低循环水浓度为0.6g/l),而用国产絮凝剂与明矾配合使用,循环水最好值为3g/l左右。在絮凝剂用量上,155用量较国产少,约为国产药剂的57%左右。m1425用量为明矾的48%左右。

通过以上工业试用说明,巴斯夫公司的155与m1425药剂在潘一东选煤厂水处理方面是取得的效果较为明显。该药剂组合能很好解决矸石极易泥化、存在大量高灰细泥、极难沉降的煤泥水处理问题。在现场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二段浓缩池溢流水质量差用国内药剂保证不了效果时时,而使用巴斯夫公司药剂时就能很好的产生效果。

6结论

总体看来,巴斯夫155+m1425药剂组合在潘一东选煤厂试用效果较好,在处理高灰细泥的煤泥水方面有非常明显效果。因此建议在煤泥水易于处理时,选择使用国产药剂,当出现原煤灰分高,煤泥水难以处理等情况时,改用巴斯夫155+m1425药剂组合,可以确保煤泥水系统运行正常,为易泥化煤选煤厂尤其是炼焦煤选煤厂煤泥水的深度澄清提高保证,值得进行相应的推广。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4

据史书记载、东晋顾恺之是最早用中国画表现雪景的画家,从唐代《贞观公私画史》和《名画记》中的图录,介绍绘画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说明1600多年前就开始对雪景进行描绘遗憾没有留下遗迹。南朝梁画家张僧繇也留下传世之作《雪山红树图》。传统雪景画到了唐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唐大诗人画家王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利用大面积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积雪的清新、蓬松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唐以后各代画家都纷纷创作了大量的雪景作品。五代赵干在《江行初雪图》中首次应用“弹雪法”来对飞雪进行动态描绘、丰富了传统雪景画的表现手法。至此,就构成了了中国雪景画描绘动态和静态的全部技法,而后的雪景画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渐渐有变化,但表现雪的技法没有什么进展,到了现代的画家中,出现一些中国画肌理技法(压印法、皴染法、拓印法、涂蜡法、喷洒法、冲洗法等等)绘画留白这是古人早就提出的问题,也是最高难度的中国画技法,但由于它的难度太大,从古至今没有完善,特别是在表现浩瀚的冰雪世界中,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线圈,稍加皴法,渲染周围,中间留白,比如画山即是如此。在表现千枝万丫的树木落雪,几乎毫无办法,甚至不少古代作品中,明显看出他们不得不在树枝上用白粉画(提)雪。而当代用矾画冰雪解决了以上问题。

中国冰雪画拓荒者于志学被评为白银世界三斗墨,黑水弯头一勺霜。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就是美术界因审美范围扩大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中国山水画艺术。他于1960年开始研究,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终于创造出一系列表现北国风光“冰雪山川”的独特技法。如“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等,传统中国画所没有的技法,描绘出冰封雪飘的北国奇境。带给世人一个晶莹透明的冰雪世界。于先生坚持”笔墨之探索必系山川之写照“,坚持师法造化,既要扬弃传统笔墨不适合于冰雪画进行创造的一部分,又要发扬经过历代画家反复实践验证过的深刻认识。这就是中国冰雪画的可贵之处。传统画家是用喧染方法表现雪景,这样画出的缺乏厚重感,于志学画家画冰雪山水是直接画白,也就是在白纸上画白,要解决这个高难度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调剂”。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得出画冰雪最理想是矾水加轻胶,因为它可以出现一道矾水水痕线,这条白线是冰雪山水画技法产生的基础。中国传统技法表现博大、雄浑的冰雪世界,难度就更大了。在这一点上,于志学的冰雪技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冰雪画艺术从表面看已超越了传统中国画的形态模式,却在骨子里从内容到形式是继承发扬了民族绘画的精华,创造性地解决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中国画的用矾来看,传统方法制作熟宣纸,主要手段也是用矾水浸刷,使生纸变熟纸,也就是改变生宣纸的易渗透性。过去很多画家画工笔画,所用的熟宣纸便是这种矾宣。它的缺点是易脆裂变黄。如果嫌渗化太快,控制不住笔墨时,可把宣纸单张悬挂一段时间,经过空气的氧化,慢慢的纸张便不那么渗化太快,这叫风矾。古人在传统技法中谈到用矾,主要是局部用矾水处理,使其不渗进墨色,但作品却不多见,傅抱石的风雨作品,多用矾画雨丝,然后用墨色渲染因矾痕或多或少地被色墨覆盖,矾迹变不变黄也无大碍,画中用矾不加其他颜色,为画白而大面积的用矾,肯定会有后患了。宣纸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叫檀皮的木材,经过粉碎漂白后制成,这样的宣纸中的漂白剂与矾,再加之长时间的空气氧化,特别是季节变化的干湿运转,到最后可想而知。过去画冰雪的时候,就是利用矾水的这种性能,先用毛笔醮矾水画冰雪,因为它不吃色和墨,画其他地方的时候,冰雪就出现了。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5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制法,以去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白矾水浸焙。《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者枣肉,和丸梧子大。”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

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明代医药学家总结前人经验,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片拌焙入药。”《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阐述。《本草原始》亦记载:“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生姜同煮过。”

清代,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所创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半夏七日夜用净水淘浸,再皂荚水浸七日夜,又用石灰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白矾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洗净焙干。”

从古代医书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理论及方法在古代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汤洗、煮法,加辅料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些炮制方法成为今天对半夏进行炮制现代研究的历史文献研究依据。

2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历代以来,我们祖先对毒性药物的炮制十分重视。各代均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论述。《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述:“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因此,有毒中药供内服时,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的目的,达到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双重作用。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这是中医用药的显著特色和优势。《灵枢·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中半夏汤药仅二味(即治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治半夏即炮制过的半夏,能祛邪降逆,辛温通阳,用治于邪气内阻,营卫不利,阴阳失调之失眠证确有良效。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其后《丹溪心法》中有“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

三、五十丸,姜汤下。”陈修园《时方妙用》有“眉棱角痛,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之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姜汁白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现代应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

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3讨论

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其传统炮制工艺,首先采用水泡漂去毒。通过水泡漂,可使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此法虽能除去一部分毒性,但对药(性)效影响很大,在除去毒性成分同时,有效成分损失也很多。正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现代有研究表明半夏有效成分能溶于水,而有毒成分却难溶于水。显然,半夏长时间水浸漂去毒效果不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前人经长期实践总结经验采用辅料炮制去毒。在宋代就有矾水浸制和白矾汤洗半夏。现代研究证明明矾在水中溶解后可水解成氢氧化铝而呈凝胶状态,且本身带有电荷,可吸附半夏的毒性成分或与毒性成分结合,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2]。

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咽喉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重者,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就能减弱和消除刺激性。半夏现行炮制工艺就是应用这些辅料,不但去毒效果好,而且有效成分损失少、原料损耗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炮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传统炮制方法,而且应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炮制工艺。有实验对传统炮制半夏方法做了改进,将半夏水浸透后,经115℃加热100min,制粉口服无不良反应[3]。有报道半夏经高温(115℃,150min;121℃,100min),高压(132~152kpa,2h)处理,均能破坏其毒性,且工艺简便,原料损耗低,但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情况下,疗效是否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皓.半夏姜制对动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08.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6

关键词:检漏

“高效混凝沉淀系列净水技术”是在哈尔滨建筑大学承担的国家建设部“八五”攻关课题“高效除浊与安全消毒”的科研成果“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处理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涉及了水处理中混合、絮凝反应、沉淀三大主要工艺,主要用于市政与工业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以及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强化预处理等。

该技术的第一代产品包括串联圆管初级混凝设备、小孔眼网格反应设备、小间距斜板沉淀设备等三项单元技术,到2000年,已在秦皇岛、大庆、宾县、海伦、抚顺、克拉玛依、南京、昆山等二十多座自来水厂成功地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技术的第二代产品总结了第一代产品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推出了技术上更为优化的立管式撞击流混合器、高效微涡折板絮凝设备、高效复合斜板沉淀设备等三项单元技术,到2002年底,已在吉林、通钢、延边石岘、本溪小市、辉南、柳河、松江河等十几处水厂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实践证明:此项技术用于新建水厂,构筑物基建投资可节约省20%~30%;用于旧水厂技术改造,可使处理水量增加75%~100%b而其改造投资仅为与净增水量同等规模新建水厂投资的30%~50%。采用此项技术可使沉淀池出水浊度低于3ntU,滤后水接近~度,可节省滤池反冲洗水量50%,节省药剂投加量30%,大大降低了运行费用和制水成本。

由于该技术在理论上克服了现有传统水处理技术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不足,具有更为显著的技术优势,并对低温低浊、汛期高浊水、微污染原水等特殊水质均可达到理想处理效果。可利用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效益,充分发挥现有供水设施的潜力,在短时间内缓解城市供水短缺状况,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该技术1993年获国家发明奖,“八五”期间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该项目被国家科委列入“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推广计划。

工作机理

混合部分混合是反应第一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关。在这个过程中应使混凝剂水解产物迅速地扩散到水中的每一个细部,使所有胶体颗粒几乎在同一瞬间脱稳并凝聚,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絮凝效果。因为在混合过程中同时产生胶体颗粒脱稳与凝聚,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初级混凝过程。但这个过程的主要作用是混合,因此一般称为混合过程。

混合问题的实质是混凝剂水解产物在水中的扩散问题。使水中胶体颗粒同时脱稳产生凝聚,是取得好的絮凝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节省投药量的关键。传统的机械搅拌混合与孔室混合效果较差。近几年,国内外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使混合效果有了比较明显地提高,但由于人们对于多相物系反应中亚微观传质以及湍流微结构在胶体颗粒初始凝聚时的作用认识不清,故也妨碍了混凝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混凝剂水解产物在混合设备中的扩散应分为两类:(1)宏观扩散,即使混凝剂水解产物扩散到水体各个宏观部位,其扩散系数很大,这部分扩散是由大涡旋的动力作用导致的,因而宏观扩散可以短时间内完成;(2)亚微观扩散,即混凝剂水解产物在极邻近部位的扩散,这部分扩散系数比宏观扩散小几个数量级。亚微观扩散的实质是层流扩散。因此使混凝剂水解产物扩散到水体每一个细部是很困难的。在水处理反应中亚微观扩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动力学因素。

例如高浊水的处理中,混凝剂水解产物的亚微观扩散成为控制处理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混凝剂的水解产物向极邻近部扩散的速度非常慢,在高浊期水中胶体颗粒数量非常多,因此没等混凝剂水解产物在极邻近部位扩散,就被更靠近它的胶体颗粒接触与捕捉。这样就形成高浊时期有些地方混凝剂水解产物局部集中,而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混凝剂局部集中的地方矾花迅速长大,形成松散的矾花颗粒,遇到强的剪切力吸附桥则被剪断,出现了局部过反应现象。药剂没扩散到的地方胶体颗粒尚未脱稳,这部分絮凝反应势必不完善。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跟不上已脱稳胶体颗粒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是因为混凝剂集中区域矾花迅速不合理长大,也使未脱稳的胶体颗粒失去了反应碰撞条件。这样就导致了高浊时期污泥沉淀性能很差,水厂出水水质不能保证。按传统工艺建造的水厂,在特大高浊时都需大幅度降低其处理能力,以保证出水水质。这是由于过去工程届的人们对亚微观传质现象不认识,对其传质的动力学致因也不认识,因此传统的混合设备无能力解决高浊时混合不均问题,这不仅使水厂在特大高浊时大幅度降低处理能力。而且造成药剂的严重浪费和造成出水的ph值过低。

亚微观扩散究其实质是层流扩散,其扩散规律与用蜚克定律描写的宏观扩散规律完全不同。当研究尺度接近湍流微结构尺度时,物质扩散过程不一定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往低的地方扩散。在湍动水流中亚微观传质主要是由惯性效应导致的物质迁移造成的,特别是湍流微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我们发明的串联管式初级混凝设备和管式微涡初级混凝设备,就是利用高比例高强度微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来克服亚微观传质阻力,增加亚微观传质速率。生产使用证明这两种设备在高浊时混合效果良好,不仅比传统的静态混合器可大幅度增加处理能力,也大大地节省了投药量。

絮凝反应部分絮凝是给水处理的最重要的工艺环节,滤池出水水质主要由絮凝效果决定的。传统廊道反应、回转孔室反应以及回转组合式隔板反应的絮凝工艺,水在设备中停留20~30分钟,水中尚有很多絮凝不完善的小颗粒。近年来,国内出现了普通网格反应;国外推出了折板式与波形板反应设备,使絮凝效果有了比较明显地改善。但由于人们对絮凝的动力学本质认识不清楚,也就妨碍了絮凝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絮凝的动力学致因

絮凝长大过程是微小颗粒接触与碰撞的过程。絮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一是混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吸附架桥的联结能力,这是由混凝剂的性质决定的;二是微小颗粒碰撞的几率和如何控制它们进行合理的有效碰撞,这是由设备的动力学条件所决定的。导致水流中微小颗粒碰撞的动力学致因是什么,人们一直未搞清楚。水处理工程学科认为速度梯度是水中微小颗粒碰撞的动力学致因。按照这一理论,要想增加碰撞几率就必须增加速度梯度,增加速度梯度就必须增加水体的能耗,也就是增加絮凝池的流速。但是絮凝过程是速度受限过程,随着矾花的长大,水流速度应不断减少。而在工程实践中,网格反应池在网格后面一定距离处水流近似处于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状态,即在这个区域中不同的空间点上水流时平均速度都是相同的,速度梯度为零。按照速度梯度理论,速度梯度越大,颗粒碰撞次数越多,网格絮凝反应池速度梯度为零,其反应效率应最差。事实恰好相反,网格反应池的絮凝反应效果却优于其他传统反应设备。这一实例充分说明了速度梯度理论远未揭示絮凝的动力学本质。

絮凝的动力学质因究竟是什么?是惯性效应。因为水是连续介质。水中的速度分布是连续的,没有任何跳跃,水中两个质点相距越近其速度差越小,当两个质点相距为无穷小时,其速度差亦为无穷小,即无速度差。水中的颗粒尺度非常小,比重又与水相近,故此在水流中的跟随性很好。如果这些颗粒随水流同步运动,由于没有速度差就不会发生碰撞。由此可见要想使水流中颗粒相互碰撞,就必须使其与水流产生相对运动,这样水流就会对颗粒运动产生水力阻力。由于不同尺度颗粒所受水力阻力不同,所以不同尺度颗粒之间就产生了速度差。这一速度差为相邻不同尺度颗粒的碰撞提供了条件。如何让水中颗粒与水流产生相对运动呢?最好的办法是改变水流的速度。因为水的惯性(密度)与颗粒的惯性(密度)不同,当水流速度变化时他们的速度变化(加速度)也不同,这就使得水与其中固体颗粒产生了相对运动,为相邻不同尺度颗粒碰撞提供了条件,即惯性效应作用。

改变速度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水流时平均速度大小。水力脉冲澄清池、波形板反应池、孔室反应池以及滤池的微絮凝主要就是利用水流时平均速度变化形成惯性效应来进行絮凝;二是改变水流方向。因为湍流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涡旋,因此水流质点在运动时不断地在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当水流作涡旋运动时在离心惯性力作用下固体颗粒沿径向与水流产生相对运动,为不同尺度颗粒沿湍流涡旋的径向碰撞提供了条件。不同尺度颗粒在湍流涡旋中单位质量所受离心惯性力是不同的,这个作用将增加不同尺度颗粒在湍流涡旋径向碰撞的几率。涡旋越小,其惯性力越强,惯性效应越强絮凝作用就越好。由此可见湍流中的微小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是絮凝的重要的动力学致因。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能在絮凝池中大幅度地增加湍流微涡旋的比例,就可以大幅度地增加颗粒碰撞次数,有效地改善絮凝效果。这可以在絮凝池的流动通道上增设多层小孔眼格网或微涡折板的办法来实现。由于过网水流的惯性作用,使过网水流的大涡旋变成小涡旋,小涡旋变成更小的涡旋。不设网格的絮凝池湍流的最大涡旋尺度与絮凝池通道尺度同一数量级。当增设格网之后,最大涡旋尺度与网眼尺度同一数量级。增设小孔眼格网或微涡折板后有如下作用:(y)过流区段是速度激烈变化的区段,也是惯性效应最强、颗粒碰撞几率最高的区段;(y)过流的涡旋尺度大幅度减少,微涡旋比例增强,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增加,有效地增加了颗粒碰撞次数;(q)由于过流的惯性作用,矾花产生强烈的变形,使矾花中处于吸附能级低的部分,由于其变形揉动作用达到高吸能级的部位,这样就使得通过网格之后矾花变得更密实。

矾花的合理的有效碰撞

要达到好的絮凝效果除了要有颗粒大量碰撞之外,还需要控制颗粒合理的有效碰撞。使颗粒凝聚起来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一方面,如果在絮凝中颗粒凝聚长大的过快会出现两个问题:(1)矾花长得过快其强度则减弱,在流动过程中遇到强的剪切就会使吸附架桥被剪断,被剪断的吸附架桥很难再连续起来,这种现象称之为过反应现象,应该被绝对禁止;(2)一些矾花过快的长大会使水中矾花比表面积急剧减少,一些反应不完善的小颗粒失去了反应条件,这些小颗粒与大颗粒碰撞几率急剧减小,很难再长大起来。这些颗粒不仅不能为沉淀池所截流,也很难为滤池截流。另一方面,絮凝池中矾花颗粒也不能长得过慢,矾花长得过慢虽然密实,但当其达到沉淀池时,还有很多颗粒没有长到沉淀尺度,出水水质也不会好。由此看到在絮凝池设计中应控制矾花颗粒的合理长大。

矾花的颗粒尺度与其密实度取决两方面因素:其一是混凝水解产物形成的吸附架桥的联结能力;其二是湍流剪切力。正是这两个力的对比关系决定了矾花颗粒尺度与其密实度。吸附架桥的联结能力是由混凝剂性质决定的,而湍流的剪切力是由构筑物创造的流动条件所决定的。如果在絮凝池的设计中能有效的控制湍流剪切力,就能很好的保证絮凝效果。

多相流动物系反应控制理论的提出,真正建立起水处理工艺中的动力相似。使我们认识到湍流剪切力是絮凝过程中的控制动力学因素,如果在大小两个不同的絮凝工艺中,其湍流剪切力相等,那么具有同样联结强度的矾花颗粒可以在两个不同尺度的絮凝过程中同时存在,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实现了两个絮凝过程絮凝效果的相似。弗罗德数可以作为相似准则数,可以表明湍流剪切力的大小,两个尺度不同的絮凝过程当其弗罗德数相等时,其湍流剪切力就近似相等,絮凝效果就基本相似。但只控制湍流剪切力相等并不能完全控制絮凝效果的相似,因为湍流剪切力相等时两个不同的絮凝过程的矾花联结强度相等,但矾花的密实度与沉淀性能却不一定相同。矾花的密实程度可用湍动度来控制,湍动度值越大表明在固定时间内流过固定空间点的涡旋数量越多,涡旋强度越大,矾花也越密实。在实际工程中是不可能测定湍动度的。庆幸的是当湍流剪切力相等时,尺度越大的絮凝池其水流速度也越高,因此矾花的碰撞强度越大,形成的矾花越密实,这已为试验与生产实践所证实。这样就可以保证把小尺度的试验结果按照弗罗德数相等来放大,放大后的絮凝效果会更好、更可靠。因而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地布设多层网格,通过弗罗德数这个相似准则,来控制絮凝过程中水流的剪切力和湍动度,形成易于沉淀的密实矾花。

沉淀部分沉淀设备是水处理工艺中泥水分离的重要环节,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出水水质。

传统的平流沉淀池优点是构造简单,工作安全可靠;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要想降低滤前水的浊度就要较大地加大沉淀池的长度。浅池理论的出现使沉淀技术有的长足的进步。七十年代以后,我国各地水厂普遍使用了斜管沉淀池,沉淀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经过几十年应用其可靠性远不如平流沉淀池,特别是高浊时期、低温低浊时期以及投药不正常时期。

传统沉淀理论认为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流处于层流状态。其实不然,实际上在斜管沉淀池中水流是有脉动的,这是因为当斜管中大的矾花颗粒在沉淀中与水产生相对运动,会在矾花颗粒后面产生小旋涡,这些旋涡的产生与运动造成了水流的脉动。这些脉动对于大的矾花颗粒无什么影响,对于反应不完全小颗粒的沉淀起到顶托作用,故此也就影响了出水水质。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抑制水流的脉动,我们推出了小间距斜板沉淀设备。

工艺特点

(1)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显著。

于混合迅速(3~30秒),反应时间短(5~10分钟),沉淀池上升流速度高(2.5~3.5mm/s),因此可大为缩短水在处理构筑物中的停留时间,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因而也就节省了构筑物的基建投资。工程实践证实:与传统工艺相比,采用新技术对旧水厂挖潜改造,在构筑物容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可使处理水量净增75%~100%,而改造投资仅相当于新建同等规模新水厂投资的30%~50%~wsn;用于新建水厂,主体工艺构筑物可节省投资20%~30%,并可大幅度减少主体构筑物占地面积。与平流沉淀池比较可节省80%,比斜管沉淀池可节省40%。

(2)处理水质优,社会效益好,水质效益可观。

几年运行实践证明,这项工艺可使沉后水浊度稳定在3ntU以下,滤后水接近0度,这就形成了水质效益。水质效益一方面就是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是潜在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的将进一步提高,已逐渐要求出厂水达到1ntU,那么大部分城市现有处理设备和工艺是难以达到的,只有通过大幅度投资扩建新水厂,才能解决水质和水量的矛盾。而采用此工艺可稳定保持出厂水浊度底于1ntU。由此可见,其水质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3)抗冲击能力强,适用水质广泛。

实践证明,此项技术抗冲击能力较强,当原水浊度、进水流量、投加药量发生一些变化时,沉淀池出水浊度不象传统工艺那样敏感。其原因是,这项工艺的沉淀池上升流速按3.5mm/s设计时尚有很大潜力。运行实践表明,这项工艺对低温低浊、汛期高浊以及微污染等特殊原水水质的处理均非常有效。

(4)制水成本降低。

1.由于新技术采用先进的混合及反应设备,可节省投药量

2.由于新技术沉后水浊度在3度以下,减轻了滤池负担,因此滤池反冲洗水可节省50%左右,并可延长滤料更换周期;

3.对改造旧水厂,水量增加而管理人员无需增加,运行管理费用大为降低;

4.基建费用的大幅度节省,可较大程度减低投资折旧率。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新技术的使用可使制水成本显著降低。

(5)工期短、见效快。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7

关键词:棱角山矾;扦插育苗;激素处理;浓度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3-88-03

棱角山矾(SymplocostetagonaChenet.Y.F.wu)又名山桂花、留春树、阳光山矾等,为山矾科山矾属常绿阔叶乔木,喜光、耐阴,喜湿润、凉爽的气候,稍耐寒,-5~-8℃下未见冻伤;中生树种,木材坚韧,在野外极少受风、雪和冻雨折害;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及微碱性的沙质壤土均能生存,但在瘠薄土壤上生长不良。棱角山矾对有毒气体Cl2、HF、nox、So2及苯类物质等有很强的抗性,尤其对硫污染气体具有良好的吸收净化功能,其吸硫能力达到11980mg/kg,是杨树的2.45倍[1]。枝条分布稠密均匀,隔音能力强,主干通直,树冠圆球形,自然成型好,盛花期时白色穗状花序布满整个树冠,清香怡人,果实为蓝紫色,观赏价值极高,且病虫害极少,园林应用养护成本低,是一种集绿化、美化和香化于一体的优质园林观赏树种。目前,由于种质资源天然分布稀少,仅零星分布于赣、湘、川、浙和闽极限地区域海拔200~1500m以下的杂木林中,而且棱角山矾结果大小年明显,种子存在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现象,且具有隔年发芽的特性[2],严重制约了其繁殖育苗的速度。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福建省“四绿工程”的强力推进,棱角山矾作为一种多功能植物,其开发利用量急剧增大,现有的种苗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此,笔者开展了不同插穗类型、扦插基质以及激素处理对棱角山矾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研究,以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为绿欣种苗繁育有限公司苗圃,位于尤溪县西城镇后洋村,地理坐标为26°12′6″n、118°06′43e。属亚热带大陆性和海洋性兼具东南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拔160~185m,年均气温19.0℃,无霜期295d,≥10℃年有效积温4595.8℃,年降水量1710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2.1%。地带性土壤为山地红壤、黄红壤,土层厚约30~50cm,pH值4.5~6.5。

2材料与方法

2.1插穗制作穗条采自宁化县城郊乡连屋棱角山矾示范基地,清晨从3a生以上的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母株上选取当年生半木质化春梢采回,及时洒水保鲜。按10~12cm截制插穗,上端平切,下端斜切,保证切口平滑,不撕裂。茎段插穗保留1~2片半片叶和2~3个腋芽,嫩枝枝梢扦插保留顶芽和顶部少量叶片,制作好的插穗先在清水中浸泡,随后按试验设计进行相应处理。

2.2插穗处理2014年5月,将剪好插穗基部1~3cm浸入iaa(吲哚乙酸)、iBa(吲哚丁酸)、naa(萘乙酸)、aBt6溶液中,各设置0、50mg/L、100mg/L、200mg/L、400mg/L共5种浓度,处理时间为2h,每处理重复3次。

2.3插床与基质先搭建高1.8~2.0m的塑料大棚,在棚内建插床宽1m,长度以试验需要为准,步道宽30cm,插床上方设有自动间歇喷雾装置,并在顶部配备65%遮阴网。试验用扦插基质为黄心土、新鲜细河沙、黄心土∶河沙1∶1混合基质。扦插基质要过筛,厚度20cm左右,株行距按30cm×50cm。扦插前7d用0.3%多菌灵溶液对基质和扦插器皿进行消毒,充分搅拌使药液均匀,浇透消毒2次。

2.4苗木生长指标调查扦插后20d开始对愈伤组织形成、生根株数、新梢萌动等进行观察记录,以后每20d调查一次,连续10次。每次随机选取3个面积为1m2(1m×1m)的样方,每样方观察样本50株,最终求其平均值。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扦插基质对愈伤组织形成与生根率的影响2014年5月10日对经100mg/LaBt6浸泡处理2h的棱角山矾嫩枝插穗分别在3种基质中作扦插试验,结果见表l。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基质对插穗愈伤组织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就不同扦插基质而言,当扦插20d时,枝梢插穗在1号、2号、3号中愈伤组织形成率分别达78.3%、42.6%、55.6%,茎段插穗愈伤组织形成率分别达69.5%、36.0%、48.7%;此时,枝梢插穗在相应基质中生根率分别为65.0%、21.5%、41.3%,茎段插穗生根率分别为54.7%、20.6%、32.6%;当扦插60d时,枝梢插穗在1号、2号、3号中愈伤组织形成率分别达99.3%、67.2%、82.0%,茎段插穗愈伤组织形成率分别达91.2%、49.0%、76.2%,此时的枝梢插穗在相应基质的生根率分别为87.7%、54.7%、68.0%,茎段插穗在相应基质中生根分别为76.3%、38.0%、51.0%。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无论是愈伤组织的形成率,还是插穗生根率,均是以应用1号作基质最好,其次是3号,2号最差。实验还发现,凡粗度在6~8mm、长度10~12cm,上有1~2片老叶,2~3个腋芽的嫩枝插穗扦插生根效果较好。从插穗部位来说,1号、2号、3号中愈伤组织形成率与生根率,均表明枝梢比茎段要好得多。

表l不同扦插基质对棱角山矾生根的影响(%)

[序号\&基质\&插穗\&插后20d\&插后40d\&插后60d\&愈伤

形成\&生根率\&愈伤

形成\&生根率\&愈伤

形成\&生根率\&1号\&黄心土\&枝梢\&78.3\&65.0\&95.0\&82.0\&99.3\&87.7\&茎段\&69.5\&54.7\&89.0\&68.0\&91.2\&76.3\&2号\&细河沙\&枝梢\&42.6\&21.5\&61.0\&43.7\&67.2\&54.7\&茎段\&36.0\&20.6\&46.3\&25.3\&49.0\&38.0\&3号\&等比黄心

土细河沙\&枝梢\&55.6\&41.3\&73.6\&57.7\&82.0\&68.0\&茎段\&48.7\&32.6\&65.3\&42.3\&76.2\&51.0\&]

3.2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生根率的影响2014年5月上旬,以黄心土作为扦插基质,对棱角山矾经iaa、naa、iBm、aBt6不同浓度处理1a生嫩枝插穗扦插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激素种类、浓度对插穗的生根性状均有显著影响。选择带叶片嫩枝中段插穗,iaa100mg/L浸泡基部2h,生根率能达到53.4%,而其他浓度处理下插穗生根率均低,从浓度0~100mg/L过程中,插穗是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生根率也升高;当浓度超过100mg/L,插穗生根率就逐渐下降。插穗在naa处理2h后扦插,生根率在200mg/L时达到最大值,即73.6%。以aBt6处理插穗基部,生根率变化趋势与iaa处理的变化趋势相类似,也是在浓度100mg/L处理后,扦插生根率达到96.1%的最大值。而以不同浓度iBa处理的插穗,其生根率随着浓度升高,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400mg/L浓度时,生根率达到最大值,为65.4%。此结论与邓小梅等的研究相似[3]。由此看来,植物激素对棱角山矾嫩枝扦插愈伤组织形成与生根率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影响不同激素产生最好效果的浓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激素如iaa、aBt6等在低浓度(100mg/L)下便使棱角山矾插穗生根率达到最大,而有的激素(如naa、iBm)在较高的浓度(200mg/L)下,或在更高浓度如下,才能使插穗生根率达到最大。

表2不同激素处理对棱角山矾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激素浓度

(mg/L)\&生根率(%)\&iaa\&naa\&iBm\&aBt6\&0\&44.3\&44.3\&44.3\&44.3\&50\&47.6\&46.8\&46.7\&52.3\&100\&53.4\&55.8\&53.2\&96.1\&200\&41.5\&73.6\&60.1\&72.8\&400\&33.6\&45.6\&65.4\&53.6\&]

3.3棱角山矾扦插后的管理及其生长规律研究扦插后要立即浇透水,晴天浇水需在早晨或傍晚,每隔3~4d观察一次,根据苗床湿度状况分析是否需补水,大棚内温度保持在20~28℃。20d后发现少数插穗开始生根,插后30d后可喷施浓度为0.5%的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促使插穗尽快生根。插穗完全生根后,6月底前追施n肥1次,7月份每15d追施1次速效肥,以n、p为主,8月份后改施复合肥,同时叶面喷洒2%的磷酸二氢钾液。大棚内处于高温高湿状态下,容易发生枝叶霉烂病,插后喷一次浓度为800倍液的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以后每隔20d左右再喷一次20%杀虫菊酯。调查发现,棱角山矾1a生扦插苗高生长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10月底,11月份以后高生长开始下降;地径生长高峰期也表现出类似规律。当年12月份测量棱角山矾1a生苗平均株高达32cm,最高可达45cm,地径0.5mm左右,产苗量可达6.67万株/hm2。

4结论与讨论

(1)尤溪县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棱角山矾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其种子属于综合深休眠型种子,繁殖率低,生产上建议应用扦插繁殖方式作为种苗主要提供途径。插穗要做到“随剪、随处理、随扦插”,扦插过程中插穗上要保留2~3片老叶[4]。扦插基质以黄心土为宜,厚度20cm左右,扦插深度为插穗长度1/2为宜。插穗粗度以6~8mm、长度10~12cm为好。嫩枝扦插在插穗生根前,空气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90%左右,尤其是在插穗生根前,由于当时新根尚未生成,水分无法顺利补给,而插穗和叶片因蒸腾作用继续不断损失水分,扦插后土壤含水量最好稳定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60%。

(2)经100mg/LaBt6浸泡处理2h的棱角山矾嫩梢与茎段插穗分别在黄心土、细河沙、等比例黄心土细河沙基质中扦插试验表明,使用黄心土作扦插基质,生根效果较好。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黄心土作扦插用基质,既经济方便,生根效果也好,春季扦插,90d后生根率可达95%以上,且春梢扦插于当年11~12月进行第一次移栽后,生长旺盛,根系发达。

(3)实验证明,经过激素适宜浓度和时间处理后的插穗,其生根率往往高于不作处理的插穗。棱角山矾保留1~2片叶及2~3个腋芽的嫩枝插穗扦插效果要好于茎段硬枝扦插。除了环境因素外,分析认为嫩枝扦插生根率高可能是因为嫩枝体内所含的生根抑制物质少,或者因为嫩枝木质化程度低,组织幼嫩,插穗下切口的髓组织所占比例大,利于激素的运转,茎尖和叶片产生生长素后,通过韧皮部转移到插穗基部,刺激生根[5]。

参考文献

[1]邓小梅,奚如春,李静,等.棱角山矾抗大气中So2和HF的能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6):45-49.

[2]徐本美,史晓华,孙运涛.棱角山矾种子的休眠与萌发初探[J].种子,2002(02):1-3.

[3]邓小梅,奚如春,邬根圣.棱角山矾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7,23(3):21-23.

[4]马立辉,方文,刘燕新,等.3种山矾科树种的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22-125.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8

油条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小吃,香脆味美,具有独特风味。但是多吃油条则对健康不利,尤其对老年人影响更大。

在油条制作过程中,为了使其成形。往往加入一定量的明矾(钾铝矾)。一般5千克面粉中加明矾150克。实际上,许多摊点为了使油条更可口,所加的明矾很多。吃这样的油条,摄入的铝较多,再加上来自其他食物和铝制餐具溶出的铝,大大超过了允许摄入量。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加以控制,提出成年人每天允许摄铝量为60毫克。过量的铝对人体的毒害是多方面的,它可干扰人脑的意识和记忆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70年代初,美国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首先提出铝与早老性痴呆有关,并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现衰老者脑内神经元的含铝量是健康人的4倍。以后又有学者用x线光谱分析,发现老年性痴呆患者脑内病灶中有铝的沉积。过量的铝还可引起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细胞变性、卵巢萎缩,以及肝细胞损害等。

另外,煎炸油条用的油脂,由于在油锅内煎熬时间较久,温度很高,而且常常反复使用,极易生成多种形式的有毒聚合物,如环状单聚体和二聚体等。这些物质可导致肝脏损伤。油脂在煎炸油条过程中与空气接触,会通过复杂的过氧化反应,产生氢过氧化物。这种物质对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摄入量大,可致胃肠道炎症。

因此,建议不要多食市售的油条。家庭在制作油条、油饼等面制食品时,不要使用明矾和含铝发酵粉,可选用无铝疏松剂。所用的油炸过一次即不再用于炸食物。

如何养护眼睛?

人们常说:“像保护眼睛保护某某。”说明在人体器官中,眼睛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眼睛又十分娇嫩。古人就十分重视眼的保健,历代医学家都主张“目宣常运”,并摸索出种类繁多、简单易学的养目护眼妙法,现介绍四则:

(1)闭目放松法。静心闭目片刻,以两掌轻捂双眼,两肘支撑在桌子边沿,全身肌肉尽量放松,30秒钟后,睁眼闪眨多次。每日做3~5次。此法能明显改善视力,特别适用于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中老年人。

(2)入静养目法。端坐,全身放松,眼微闭,双手放在膝头,手心向上(有心脑血管病者手心向下),闭目静养15分钟,然后慢慢睁开眼睛,深吸三口气,气沉下丹田。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9

【关键词】苏裱;浆糊;制作

苏裱――苏州又称“吴装”。中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苏裱继承了宋代裱背的优良传统,至明代,加以文征明父子、都元敬、王洲等的精妙心得,使苏裱更见完善。嘉靖、万历年间为盛期,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佳评(见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以后更是名家辈出,技艺益精。苏裱一般较素静淡雅,挺拔柔软,选料优良,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佳。并讲求防霉、防蠹。历代苏裱妙手,有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特殊技艺,一幅书画,即使支离破碎,折皱残缺,一经装裱,可起死回生,竟成完璧。因此苏裱有“书画郎中”的赞誉。

我的祖籍是江苏丹阳西门外马陵洪家村,我们家从光绪年间就开始裱画了。我的曾祖父洪授清就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苏裱”师傅,在当时以修复宋元名迹著名,祖父洪秋声从16岁就开始学这门手艺,当时学这手艺没有自己家孩子自己家教的,都是送到别人家去学。大概意思是自己家孩子怕管得不严,最后反而学不出来。我的祖父是在苏州学的手艺,其实当时全国各地有各种裱法。比如安徽就有一种叫“徽裱”的,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合肥这边还有人在做。北方那边也有各种裱法,比较典型的有“京裱”,“京裱”活也比较糙,这样说有的人可能不服气。北方有好的裱活,那是在宫里。不在外面开门面,他们可以不计工本的做。现在基本上是“苏裱”一统天下,南方北方都采用苏裱的工艺。我祖父出师后在上海“翰墨林装池”打过工,翰墨林的老板姓刘。我祖父因为手艺好,就做了翰墨林的大师傅。

我是从1980年子承父业干了这行。随我祖父和父亲学修复古旧字画这门手艺,现在算起来也有三十三年了。初学裱画是从打浆糊学起的,苏裱头一样,打浆糊就跟别家的打浆法不一样。《装潢志》中云书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意思就是老画子没遇到好裱工宁可烂着也不要装裱。而良工首重就是这个浆糊,切不可轻轻放过。因为浆糊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装裱的质量,以至于作品的寿命。制作浆糊的用药。《装潢志》中记载用花椒煮水制作浆糊,再放少许白矾、乳香,作用在于防虫、防霉。这种浆糊因为花椒煮水熬制,在防霉的功效上比其他方法制作的浆糊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对作品没有腐蚀作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制作浆糊方法。在用药上加少量的董陆香和蜂蜡效果也非常好。

现在的装裱浆糊为了防霉、防腐,往往加入(石炭酸二氯苯酚、甲醛等),这对于书画作品和人有害还是不用为好。长期使用的后果还没有显现出来,一张画装裱只看眼前光鲜不行,要看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后。更有人加入甘油来增加装裱柔软性和舒展性,甘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裱件容易生霉性,这样就有失职业道德的事是不可取的。

打浆糊需要头(一种陶制的容器)、明矾(防霉腐)、浆棍(木棍)、面粉与水。

一、直接冲制法

1、面粉500克放在头里,并加入明矾,中号头即可,面粉不要太少,面粉越少越难打。

2、向头里加温水,一定要慢慢加水和搅动,水加到用浆棍挑起浆糊,浆糊连续下滴为标准。如果冬天可适当少一点点,这样易打熟,加水的多少要靠经验。

3、用水壶烧一壶足够多的开水(不可打到一半没开水了),水一定要煮至沸腾。

4、一边快速搅动浆棍(注意是快速,中间不要停顿)头里面糊,一边慢慢往里面加滚开的开水,当加到浆糊发米色时即可停止加滚水,其实这时候会变得搅拌困难。

5、继续捶捣搅拌几分钟,一定要用力,并且注意底部和头壁不要残留生面粉。

6、将浆棍上的浆糊清理干净并将头内的浆糊整理平整。

7、沿着头壁缓缓注入凉水,将浆糊养起来,凉水可多些,最起码要没过浆糊最高点。制出的新浆、热浆,需凉透之后再使用。为了防腐,可每天换上面的凉水就行了。

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就谈到“凡著糊,必去筋”。在旧时因面粉中有麦麸。浆糊里有麦麸裱件就易腐、易霉,所以必去筋。如有生面筋(浆糊不均)裱件上易出霉点。富强粉并无麦麸,去筋不去筋都可以。有人认为浆糊的关键是去筋去性,我认为也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发现并无差别。如有好学深究者,去筋制作浆糊制作方法如下。

二、去筋冲制法

1,和面,将面粉加适量冷水,和好,揉成面团,将面团分为几份。

2,洗面去筋,头里加适量清水。拿一份和好的面团在手。就像玩沙带一样在头的清水里洗面团。由于面粉里的淀粉溶于水,会被洗在水里,而蛋白质不溶于水最后洗成面筋。洗成的面筋可以做菜。

3,沉淀,往洗好的淀粉放置一段时间。淀粉沉淀后,把上面的水倒掉,后剩下稠稠的淀粉糊加入明矾。

4,冲浆,用适量的开水,直接冲入沉淀好的淀粉糊中。边冲边搅。要顺一个方向搅拌。看到淀粉糊变成透明糊状,这样浆糊就做好了。放凉后就可以使用。

直接冲制法,浆糊非常黏稠,此种浆糊用时需加入大量的水调制成稀浆使用。并且在用箩筛过滤时可以沥出许多未完全糊化的面粉颗粒。去筋冲制法,制作的浆糊很稀,用箩筛过滤时只沥出少量的未完全糊化的淀粉颗粒。以上方法初学者总是不易掌握好,下为初学者介绍煮制浆糊法。

三、煮制浆糊法

1,锅煮制法。将面粉放入锅内加入明矾用冷水调稀,然后放到炉上加热。加热期间要不断搅动浆棍,使其受热均匀。糊化后及可。如果继续高温加热搅拌,浆糊的结构被破坏,浆糊的粘度会下降。

煮浆糊的方法还有好多,因地区和个人习惯而异。比如用冲制法没做好,可用隔水煮法等等。有个画家画家问我;“有时画好了想自己托一下,可浆糊打不好可有妙法”。我说有!就是微波炉煮制法。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半夏;炮制条件;刺激性;镇咳;镇吐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73-0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生半夏有毒,内服可导致失音,呕吐,水泻,其毒性归纳为对咽喉、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吐、泻三个方面[1]。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用于痈肿。清半夏毒性降低,长于燥湿祛痰。用于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成白块。姜半夏毒性降低,长于降逆止呕,温中化痰。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半夏的药理作用,国内外均有报道,临床疗效与药理作用相吻合的有镇咳、镇吐、祛痰、镇静、麻醉、治咽痛等。由于生半夏有毒,历代均十分重视半夏的炮制。清代名医张锡纯医生运用半夏[2],有绝招,他认为,药房往往因半夏有毒,皆用白矾水煮,相制太过,毫无辛味,徒增矾味,结果适得其反,令人呕吐,所以,每用到半夏,张锡纯爱用自制半夏。颇建奇效。他的炮制方法是:选在春初秋末之时,用半夏数斤,用沸水浸泡,每日换水一次,至十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内,用10倍于半夏的凉水煮沸后用武火煮2小时,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晒干备用。张锡纯医生在医案中记载,这种自制的半夏,“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是降胃安冲之主药”。有研究报告报告提示[3],白矾投入过多,半夏麻辣感虽然消除而它的动物急性毒性反而增大.为了提高半夏炮制品质量,优选半夏炮制的工艺,本文选取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炮制工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清半夏、姜半夏,为参照物,与清代名医张锡纯医生工艺的半夏炮制品就饮片镇咳、镇吐、眼结膜刺激三项主要药理指标作实验探讨,寻求最佳的炮制方法[4]。

1实验材料和仪器

1.1实验药物:生半夏(江苏产):购自于株洲市药材公司,经本院生药教研室游国均副教授鉴定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根茎;

1.2试剂:生理盐水,可溶性淀粉(aR),可待因,硫酸铜,明矾,

1.3动物:新西兰种家兔,雌雄不拘,体重1.5±0.5kg,健康,双眼无红肿,昆明小白鼠,体重20±2g,健康,大王鸽,体重230±20g,健康,上述动物均由湖南动物实验养殖场提供。

2方法与结果

2.1各半夏炮制品的制备

在春初秋末之时将半夏用沸水浸泡,每日换水一次,至十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内用10倍于半夏的凉水煮沸后用武火煮2小时,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晒干备用。

2.2对家兔眼结膜的刺激性实验:

取半夏生品,《2010年版药典》炮制法的炮制品:生半夏、清半夏、张锡纯法半夏的炮制品粉末,用生理盐水配成20~40不同浓度的混悬液,对照组用相同浓度的淀粉混悬液。选取体重1.5±0.5kg公斤无眼部疾患的健康家兔,雌雄不拘,每组10只家兔。固定家兔后,提取上下眼皮,一只眼滴入被试样品0.2ml,轻轻闭合上下眼,使药物与整个眼结膜充分接触。另一眼作对照,滴入相同浓度同体积的淀粉混悬液。记录1h后眼结膜的变化情况。(+):表示仅上眼或下眼或上下眼结膜出小水泡;(++):同上,但水泡较大,更为明显。(+++):上下眼结膜有明显水肿,眼轻度外翻。(-)上下眼与未实验前一样,无明显变化。

2.3镇咳作用――小鼠氨水熏蒸法:

取半夏生品、药典法炮制的清半夏、张锡纯法半夏炮制品粉末,配制成20%~40%混悬液,体重20±2g的小白鼠,雌雄兼用,随机分组,每组30只,取浓氨水(25%~28%nH4oH溶液)1ml置小烧杯内,罩以500ml烧杯,2min后放入一只小白鼠,氨熏2min后取出,观察此后2min内的咳嗽次数,每熏3只小鼠换氨水一次。实验组分别给与半夏生品、(2010年版)药典炮制品清半夏、张锡纯法半夏炮制品的混悬液。每种样品设两组剂量:6g/kg、10g/kg灌胃给药1h后开始氨熏,并设一组空白对照组,一组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可待因50ml/kg),0.5h后氨熏,求出各组咳嗽平均次数,计算减咳百分率。

2.4镇吐作用――家鸽CUSo4法:

半夏各样品对CUSo致吐的保护实验,取健康鸽子300只,分成10组,每组10只,半夏生品及各炮制品混悬液分别按100g/kg、50g/kg剂量给药,对照组给药给与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给药一次。共3次,第三天给药1.5h后,灌服CUSo4水溶液120ml/kg,记录2h内呕吐的只数与次数,计算减少呕吐的百分率。

3讨论

半夏因有毒,故应炮制入药,有研究报告提示,白矾投入过多,半夏麻辣感虽然消除而他的动物急性毒性反而增大[5]。本实验主要是探讨用白矾炮制过的清半夏、姜半夏与不用白矾炮制的清张锡纯法制半夏等炮制品的功效及对家兔眼结膜的刺激性强度,实验结果表2可以看出,对家兔眼结膜的刺激性强度,半夏生品清半夏张锡纯法半夏,根据几轮实验显示,不用白矾炮制的清张锡纯法制半夏对家兔眼结膜的刺激性最小。从表3可以看出,半夏生品、清半夏、清张锡纯法制半夏均有不同程度的止咳作用。清半夏与清张锡纯法制半夏减咳率相近。从表4可以看出,动物服药后,减吐率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张锡纯法姜半夏生半夏。结果表明半夏生品、药典炮制法制得姜半夏、清张锡纯法炮制品都能不同程度减少动物呕吐次数,且张锡纯法制半夏的镇吐效果最好。

近年对半夏炮制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半夏的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明了,半夏的炮制仍然缺乏客观的质量控制标准。例如为去半夏之毒历代浸泡要求少则数日,多则数十日。《药典》则要求“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有研究表明,长时间的浸泡会使半夏的有效成分大量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多考虑在临床上观察和验证,以期获得最佳的炮制方法。

参考文献

[1]岳文元,赵玉珍,等.半夏的几种炮制方法[J].包头医学,1996;20(8):122

[2]王焕华,储农,倪惠珠.医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