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十篇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十篇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0:40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1

 

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新课改制度实施后,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促进学校的发展。然而,目前小学的校本培训尽管开展得非常热烈,可效果却并不理想.虽然校本培训工作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不平衡性,但进一步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仍然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所以,抓好校本培训工作的质量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还关系着学校计教师的长远发展。

 

一、当前小学校本培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综观当前小学校本培训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培训的价值观不明确,目的性较模糊。

 

校本培训是一种在学校中举行的培训,且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意义,这种培训方式比较普遍,利于接受,投资较少,效果良好。其价值在于尊重学校和教师的个体差异,突出培训对个体差异的适应性,从而更有效地吸引教师主动参与,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遇到的各种突出问题,科学兼顾学校与教师个人两者发展需求的满足。然而,一些学校片面地把校本培训理解为教师全员培训在学校中的延续,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学校额外承担的工作,加重了学校的负担,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解,从而使之对校本培训的终极价值无法得以正确把握,培训目的不够明确,具体的培训工作不符合该校的现状,急于追求培训速度,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培训过程中没有重点进行责任制的培训,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培训工作中去。

 

2.培训工作没有科学的计划。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周详的计划,培训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建立好科学合理的计划,然后按照相应的计划一步步落实才能真正推动培训工作的发展,千万不能漫无目的的进行培训,抓到了哪个培训者或培训内容就培训什么,至于这个培训究竟为了什么,能有什么效果缺少考虑,以至于培训主题不突出、培训内容“支离破碎”,培训方式单一,或者以单一的教研活动替代校本培训,表面看来校本培训进行的活动次数有一定数量,但没有积极、浓厚的培训氛围,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导致教师们培训后没有多大的效果,学校本身也没有多大收益,培训质量得不到提升。

 

3.校本培训的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要想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就要制定科学的制度以确保培训工作的落实。不管是领导的管理、培训资金还是培训考勤都关系着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然而,一些学校存在着领导重视不足、经费安排随意性大、培训考勤有名无实、培训质量无评估的现象,不论教师在培训时有无积极参与、态度是否认真,不分好坏地都给一样的培训学分或成绩。从我们多年来对一些地区的校本培训调研中发现,针对校本培训活动的记录,学校方面与教师方面的记录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时间都对不上,并且学校方面没有制定合理的培训奖惩制度。

 

二、小学校本培训质量管理的基本策略

 

在管理层面上来讲,质量管理就是根据科学合理的制度,运用质量管理体系督促质量管理工作的完成的过程。虽然质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进行客观的检测难度很大,尤其是对教师培训工作质量的考量更是如此,因此,研究校本培训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教师培训的本质特点出发,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1.专业培训与自身情况相结合。

 

专业培训就是主题指导,也就是根据教师的专业选择对应的培训部门,培训部门需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针对性的落实培训,统筹规划一定时期的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分年度提出引导性的校本培训主题,其作用在于便于培训质量的指挥与控制,如“教师语言”、“教学设计”、“命题技术”、“作业的有效性”、“国学经典”、“有效教学”、“生命救护技术”等,并配合培训主题精编学习资料,作为主要的培训材料和学习效果的评估依据。各学校围绕引导性的培训主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具体的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形式选择、培训组织实施等,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自主选择,突出“校本化”。教师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培训内容,从根本上落实培训工作,真正意义上推动校本培训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让教师学有所依,学有所用。

 

2.把培训管理工作与指导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校本培训不同于普通的培训,它的落实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做依据,不能漫无目的,所以,校本培训管理部门一定要担负起管理责任,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校本培训实施的目标要求、组织领导、过程管理、档案资料积累、参训人员效果评估、奖惩措施等作出规定,虽然各校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些管理制度对保障校本培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但由于校本培训的灵活性,其实施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培训机构在强化管理工作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指导服务的责任。

 

3.把“任本”与“人本”有效的联合起来。

 

“任本”指的是,校本培训是隶属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学校有关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校本培训,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依据合理的培训规则来落实相应的培训工作。然而,校本培训不能仅仅以完成有关任务作为最终目的,它必须体现“校本”、“人本”的宗旨。因为教师培训在本质上是富有人道精神的,无论是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校本培训的质量和生命力也就体现在这里,除此之外别无其它。综上所述,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让校本培训质量管理工作有统一的思想目标,还能兼顾不同学校教师的需求,在完成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满足学校与教师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学校内部培训工作的落实,还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来说,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是,在人们的实际工作中,校本培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教师们都寄希望于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但是真正落实工作时却没有认真对待,多流于形式。校本培训中这一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培训工作的质量能够反映出培训工作完成的情况,只有不断改革校本培训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学校、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质量管理工作一定要抓好落实,这样才能切实推动学校的发展。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2

一、健全化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进行优化完善的是高校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反馈到高校运营建设中。培训是直接作用于校管理人员,受到的反馈也将直接反应在高校建设中。在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中,各大高校总是存在微小却能够影响大局的问题,例如学生夜归的问题。虽然各大高校有规定的校时间,可现实总是存在“漏网之鱼”。由于监察人手不足,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情世故”,都在无形中加大了管理难度。只有取之于实际,才能发现问题。在高校管理培训中,着重将责任制落实与寝室和管之间,是有效规避这类问题发生的重要举措。这也恰恰反应出健全化高校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而健全高校管理机制的重要方式便是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其管理方式才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高校管理培训可以规范化高校管理层次

层次的多样性来源于高校管理层次的构成,上到高校的校长书记,下到宿管,阶级式的人员构成将高校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如何“抽丝剥茧”,如何“化繁为简”都是高校培训的职责所在。高校培训是将管理任务逐渐落实到个人身上,有的需要宏观掌控,有的需要着手细微繁琐之处,这都是管理培训的重要地方。只有进行高校管理培训,才能够使高校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才能够规范化高校管理层次。例如高校里一项常规检查,如何让基层管理人员做到督促和监督的职责,如何让高层管理人员做到宏观掌控,都取决于培训中如何落实各层管理人员的职责。

三、校管理培训可以制度化

高校管理模式制度,古至今都是一项促进工作完成的重要方式。高校管理培训便是将高校管理模式制度化和透明化。高校管理培训不可能因一事而培训一次,只有在培训过程中逐渐将相关类和相似类的问题进行统一综合,促进高校管理模式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举一反三”,才能落实于实践之中。高校管理培训的重要所在,便是将细微杂乱的章节进行整合,做出整利于实践的规范。例如对上课缺勤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惩戒,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如何促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将考勤制度进行实施,是落实高校管理制度化的重点所在。

四、高校管理培训可以服务化

高校管理水平管理的目的不是在于严格把控,在社会转型的现代,管理的目的在逐渐向服务转型。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管理培训的目的之一,也是将服务的宗旨落实在管理人员上,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达到学校与学生的共赢,促进学生良好的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高校管理培训更大的意义在于如何将高校管理水平提升,如何进行人性化建设。服务化的本身就是促使管理模式向人性化转变,也是促使学生更加能够接受与遵守。同样是学生夜归寝的问题,在高校进行培训时更多人性化的考虑学生夜归寝的原因,提供请假条,以及改正的机会,都将大大减少高校管理难度和大大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五、高校管理培训可以规避高校管理的局限性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设都非完美,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够规避高校管理所存在的局限性。

(一)高校管理的局限性是具有历史性的

万事万物是在不断交替更新的,局限性也具有历史性,当下所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当下的管理培训进行规避,在事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问题,也需要管理培训进行解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将高校管理工作进行完美落实,促进高校常态健康化发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一项文化活动的举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但在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存在活动的学生,赞助方和管理方难以协调的过程,这便需要学校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商议解决。但这样的问题所在不仅仅会存在当下的活动中,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可能仍旧会出现,因此需要进行高校管理培训。

(二)高校管理的局限性也具有常态性

其次,局限性也具有常态性。任何一项高校工作的进行,都是在不断完善中进行的。有些问题并不影响高校管理者对大局的把控。但问题本身存在,只有将这些确确实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规避,才能够在下一次管理任务中进行避免,而培训便是将这些常态化的但又不影响宏观大局的小细节进行调整和改善。例如上课代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存在,这便具有了常态性。高校管理培训便是将这样常态性的问题方进了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分析,如何规避学生出现的这种常态情况,便是管理培训工作的重点所在。唯有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才能指导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六、结束语

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培训,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培训中分析问题,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进行提高管理水平。而管理培训便是直接作用于高校管理,促进高校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德嵩.高校行政人员管理能力培训模式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09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3

摘要:如何在农电工短期培训班培训过程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阐述了农电工短期培训班班主任工作的观念意识与管理方法,对农电短训班管理作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农电培训管理;服务意识;职能管理

作者简介:刘平(1968-),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南阳电力技校学员工作处,经济师。(河南南阳47300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30-02

农电培训管理是河南南阳电力技校(以下简称“我校”)全面贯彻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职工培训精神,保证职工培训质量的桥梁,它以人为中心,由表及里,纵横交织,延伸贯穿在农电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方位,成为激发农电管理的内在动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是管理的两个“轮子”,也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杆秤”。

农电工短期培训工作已成为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农电培训管理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送培单位与培训机构的通力合作。就管理而言,短期培训学员已成为我校在校学员的主体,短期培训学员在校生活和学习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所以在短期培训学员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努力实现两者的和谐,保证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到我校参加培训的全省农电职工无论其在单位从事何种工作,在校培训期间都应当实现从职工到普通学员的身份转变,从岗位工作到学习培训的转变,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培训班班主任是培训学员管理的第一人,作为班主任要坚决克服工作对象是农电职工“不好管理”的模糊认识,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善于管理,讲究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使学员乐于接受,自觉服从。班主任处在学员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的窗口工作,是学校与学员联系的桥梁,是贯彻各项教学任务的纽带,与学员进行着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因此班主任必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其次,班主任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决定了自身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再次,班主任必须自觉遵照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全心全意为教学、学员服务。

一、班主任应增强服务意识

培训管理作为一种催化剂,融合在农电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河南省电力公司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农电培训实施计划调整,今年是我校农电培训任务较重的一年,河南省电力公司提出要“深入实施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我校作为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培训中心,承担引领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既给学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考验。农电整体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标准高、培训规模大、培训种类多,预计我校全年培训规模将突破6500人次,创历史新高,7月培训高峰时期在校培训人员将达到800人次。1学期100多期短训班,在保证培训教学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意识,狠抓培训管理,责任重于一切。从学员入校就进行细致的入学教育,使他们从心理上重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上课的出勤、课堂的秩序、就寝作息、教室卫生、食堂就餐等全方位实行以班主任为主的责任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决不拖泥带水,形成了管理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良好风尚。笔者在当班主任的一年里,整天早出晚归,只想怎样把自己的班级带好,以为学员服好务为宗旨,用良好的服务打出河南南阳电力技校短训班优质管理的品牌,在省网公司农电培训这块阵地站稳脚跟,树立形象,不辜负上级及全省农网单位对我们的信任。对每一个送培学员,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爱护,工作细致入微,耐心认真。经常找学员谈心,掌握学员的心理动向,及时解决学员中存在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常协调各有关科室做好配合,召开座谈会及时做好调查与反馈,使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有更多的收获。

增强服务意识。在学员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的管理理念。为学员服务首先从学员入校工作开始。过去学员报到都是学员交完费后找班主任注册。由于外地学员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学员从进入校门就开始询问到哪里登记、到哪里注册、在哪里上课等等问题。本学期开学伊始各期班主任就主动在生活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等候学员,第一时间把学员在校期间的吃、住和学等问题向学员一一做详细解答,并把学习资料送到学员手中。免除了学员报到当天的困惑和劳累,也同时使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本班学员,使学员到校后首先感受到班主任带给他(她)们的关怀和温暖。

切实搞好生活管理和服务。学校是学员之家。班主任除了要关心学员的学习外,还要关心学员的生活情况,热情地为学员服务。要心为学员所想,使管理工作跟踪到课外,要经常了解学员的生活需求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员对住宿、伙食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善生活条件,使学员从内心感到在学校如在家一样亲切和温暖。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了配合学习及活跃学员的学习生活,增强学员在学校培训的兴趣,班主任要组织学员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延伸教学活动等。比如我们开展了第二课堂,开放图书室,让学员上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学员的相互了解,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员在校学习的便利和提高。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不同,我们就联系后勤服务中心,饭菜尽量多种多样,少数民族的学员另有小灶,满足学员的生活需求。有学员生病我们联系卫生室,去宿舍看望,使学员有家的温暖。在每次培训结束的时候,我们给学员做通讯录,照合影像,建立QQ群,方便学员联系,加强学员的感情交流,使他们今后在工作上更好的相互交流,生活上互相帮助。每年调研的时候送培单位领导与学员们有共同的评价:南阳电力技校的管理有高度,我们受益匪浅。

二、班主任应强化管理职能

首先,要看对象管理。几年来,我校从社招职业教育到军培生岗位教育转化为以各基层农电工人为主的短训班培训教育模式,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训”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农电培训的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单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组织纪律性较差,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这些学员在基层管理的事务较繁杂,针对的管理人群大多以基层的群众居多,还有我们办班是“短平快”的模式,这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们就以人为出发点,制订了《南阳电力技工学校短期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具体有《培训学员日常生活管理规范》、《培训学员考勤考核制度》、《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培训学员成绩管理办法》、《培训学员公寓管理规定》、《优秀学员评选办法》、《操行考核细则》、《处分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制订成册发放给学员,使学员有“法”可依,管理就有了约束力。我们借助理论培训的文化效应,对职工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其次,要看目标管理。2006年我校正式挂牌成为河南省农电培训中心,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对农电工进行培训。学校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职工培训精神,对全省的农电工开展全员培训,岗前培训、鉴定培训、专题培训等,它涵盖了我省农电系统的各个部门的几十个工种。鉴于这种情况我校针对农电工的这种需求,上岗的人员必须持证;在不同的岗位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一些特殊工种及管理层的主题培训(班组管理、微机培训、eRp专题),有了这些目标,使我们在具体管理上有了一定的强制力,学员在校的学习表现直接与其利益挂钩,讲清利害关系,激励学员积极上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我们不仅用各种制度规定“硬管理”的强制手段,我们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软管理”,宣讲省电力公司的培训精神,构筑“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观念,使学习真正成为学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范等非强制手段来无形地控制学员行为。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工作压力较大,平时学习时间较少,在有限的培训时间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素质上有所提升和收获,是很难得的好事,我们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重视用制度来约束学员的行为,更注重培养和树立学员的自主观念和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

再次,从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科学完善的管理是建立在完备的制度上的管理。学员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先决条件。学校培训管理工作的对象都是来自全省各县供电企业的一线工人,对他们在照章管理上有一定难度。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让学员明白“学员无论在原单位干什么工作,到了学校都是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办事,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管理上要“敢”字当头,本着对学校和送培单位负责的态度,坚持原则,大胆管理;突出“严”字,做到从严管理,从严要求,执行铁的纪律,这是搞好培训学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否则,就会步调不齐,教学计划就很难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但在坚持制度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性化管理寓于制度管理之中,以人性管理之柔弥补制度管理的刚性之不足,实现管理的最佳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从改进管理方式入手,激发学员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学员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学员管理工作,就应该把握学员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针对性,做到科学管理。在学员管理中应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学员自我管理的潜能,让他们在管理上唱主角、展才华。这既符合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规律,也是学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得到全面锻炼的有效措施。短期培训班管理的具体方法是:一要选好班干部,充分发挥优秀学员的骨干作用,实行学员对学员的管理。学员干部的管理更具亲和力,更能融入学员的生活。二是提高管理效率。农电培训学员的层次结构决定了部分学员缺乏组织纪律观念。班主任在入学教育时,首先要把学校的管理制度向学员讲清楚,使学员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二是要善于在学员管理实践中积累经验,改进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注意学习和总结在管理中的好经验、好方法,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员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更新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增强管理效果。比如笔者所带的“变电站值班员技师”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基层变电站遇到的棘手问题很多,如学员逐个解决,老师会重复讲解多次,于是让班长召开班会,把所有的问题归纳、分类整理成稿,让任课老师综合分析讲解,不仅满足了每个学员的单个问题的解决,而且使他们每人多学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4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作为我国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任务,并从政策上鼓励与支持高等学校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在这一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建筑业已经初步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从制度设计层面上说,非学历继续教育已经写入了土建类执业管理法律法规中(如《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建设部令153号)等),成为相应执业(职业)人员注册执业(从业)的必备条件。从组织机构层面上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建筑业协会具体负责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在培训主体上,高等院校、成人相关培训院校、市场化培训企业,以及地方类专门培训学校是我国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主体,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培训任务。目前,建筑业相关行业协会主导的执业(职业)人员继续教育、市场化的执业(职业)人员考前培训、市场化委托的建筑企业人员培训、以及建筑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等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据统计,2013年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高达4499万人,其中注册执业工程师200余万人,除执业工程师之外的经营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高达400余万人。在建筑业平稳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下,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需求巨大,2013年有可能超过500万人次。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为普通高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按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分为以下两种:一是行政(行业)委托为主的“纵向”项目。主要是指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委托高等院校进行某种类型的土建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如执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建筑“三类人员”继续教育、法规标准规范贯彻宣讲等。此类项目的主要特征是生源通常是通过行政(行业)委托,而不是市场竞争来获得。例如,中国煤炭建设协会委托中国矿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全国一级注册建造师(矿业工程)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等。二是市场竞争为主的“横向”项目。主要包括高等院校根据培训市场需求自主开发、并完全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向建筑业出售的“培训产品”,以及政府核准、市场化招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两种。前者主要是指普通高校根据建筑业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开发设计出的培训项目,包括执业工程师(或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建筑企业委托培训、特定技术或者管理短期培训班等;后者主要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核准办学资质,市场化招生的培训项目,如建筑“五大员”考试培训项目等。

二、当前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办学动力不足

虽然许多研究学者从市场需求、资源整合、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论证高等院校进行非学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仍然是大部分普通高校的主导办学思想,部分高校对非学历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进而导致其办学动力不足。例如,一项针对45所高校的统计调查表明,近40%的受访高校对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28%的受访高校不鼓励或者无相关政策支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只有17%的受访高校将非学历继续教育看作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管理体制、机制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化竞争的需求

土建类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其中的“横向”培训项目,具有典型的市场化特征。然而,现有高校的管理体制、人才储备、薪酬与激励机制、规章制度等均是为学历教育设计,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研究表明,受行政羁绊、体制机制不顺等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在非学历教育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反而不如社会化培训机构,虽然此类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同时,绝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存在“管办不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顺等现象,只有不到9%的普通高校成立了非学历继续教育运作实体(法人),只有4%的高校能够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激励员工扩大非学历教育市场,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效益。

(三)脱离市场,办学质量亟待提高

与学历教育相比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更注重的是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因此,其培训内容应该具有先进性、通用性与实践性,培训模式应该多样化,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主。上述要求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与市场脱节、教学模式落后、培训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效果不良等问题,办学质量亟待提高。

(四)管理人才缺乏,培训项目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

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面向建筑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短时间、高效率的培训为市场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切合建筑市场实际需求的培训项目设计,以及高质量的培训项目管理(如招生、质量监控、培训后跟踪等)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目标与使命是否达成的两大关键因素。然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现有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经验。合格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高等院校在培训项目策划与设计、品牌营造与招生宣传、培训质量监控与过程控制等方面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部分甚至沦为学校敛财的工具,这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可持续性。

三、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针对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化特征,普通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系统优化与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变革其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以期契合市场需求,改善其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施绩效。对“纵向”项目而言,因其行政(行业)委托的基本属性,普通高校通常只需小范围的竞争便可取得培训资格,获取培训任务。因此,在此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高等院校应该将重心放在培训资格申请、培训过程管理,以及培训质量监控三个方面。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传统的“职能式”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对于必须通过大范围的市场竞争来获得市场认可,出售其培训“产品”的“横向”项目而言,传统的“职能式”管理模式因其决策迟缓,责权利不清等特点,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因此,在借鉴项目驱动型组织相关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校自身特点,提出项目驱动型高等院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创新管理模式。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着品牌形象宣传与培训资格取得、项目负责人任命与监督管理、教务(招生、财务等)等日常服务提供等任务,是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以及管理服务与管理人员的提供者;项目负责人负责培训项目策划、市场招生、培训过程监督与控制等主要经营与管理工作,是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实施的核心力量;土建类二级学院一方面协助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品牌形象宣传与培训资格取得工作,另一方面为培训项目提供合适的师资,是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教育教学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项目驱动型创新管理模式契合了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日常管理项目化、竞争市场化的相关特点,可以理顺相关管理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其实施绩效。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项目驱动型管理模式可以使得普通高校摆脱行政羁绊,及时捕捉市场需求,开发出合适的培训“产品”来满足不同类型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需求;二是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培训资格取得、日常服务提供、培训质量监管等工作;培训项目的策划、市场招生及过程监控均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这可以改变传统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管办不分”的弊病,有利于普通高校理顺相关机制,确保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责、权、利一致。

四、配套措施与机制探讨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办学动机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继续教育在国家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普通高校必须革新观念,统一认识,在确保现有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增强继续教育办学动机,积极主动开展岗前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为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竞争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变革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做到“管办分离”

传统的“管办不分、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培训需求。因此,必须变革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做到“管办分离”。一方面,剥离继续教育学院的行政管理职能,使其成为专职的继续教育运作实体,赋予其更大的办学自来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行政审批、院系协调与办学质量监督管理等工作。

(三)改革薪酬等相关机制,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在变革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必须改革薪酬等相关机制,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进而提高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实施绩效。一方面,必须理顺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财务分成机制,提高三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变革传统用人制度及薪酬机制,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非学历继续教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四)提高办学质量,注重品牌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注重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是普通高校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实施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在培训项目设计、课程内容策划、师资人员安排等环节必须紧扣建筑业市场,开发出合适的培训产品来满足土建类人才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其次,必须加强培训过程监控,注重提高办学质量,赢得行业的尊重与认同,必要时可以考虑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办学质量;此外,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的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因此,打造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是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战略性途径。

五、结语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5

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工作培训效果

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关键在于创新。如何使县委党校培训工作适应新形势、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根据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培训效果?笔者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理念,适应发展

一要提高认识。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基层党员干部重经济、轻政治、轻学习,他们对县委党校的培训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县级党委、县政府、县委组织部要把县委党校的培训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协调好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基层党员干部要把培训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自己行为,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及家庭的关系,通过培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政治上强、业务上精、综合素质好、管理水平高”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

二要与时俱进。县委党校培训要适应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更高要求,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把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任务。整合利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所需的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县委党校培训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基层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把党的需求和基层党员干部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武装、知识传授和党性锻炼有机结合,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要按需施教。县委党校在培训前,要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更新知识技能,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的培训目标,结合党组织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综合要求,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胜任本职业务工作的需求,设计需求调查问卷,通过召开座谈会、个案调查、重点对象访谈等方式,积极开展培训对象需求调研,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工作,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同时,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结合基层党员干部推进完成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建设任务的需求,急党委、政府之所急,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开展培训的新方向,拓展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新领域,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实效性。

二、改革教学,提升实效

一要提高素质。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与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新理念、新科技、新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发明的不断涌现,学员进党校培训,期望值和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党校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搞好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必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要拓展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品牌的核心要素。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党性教育是关键,素质教育是重点。县委党校要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拓展培训内容。通过党的历史和传统教育、党性分析、实践锻炼、典型剖析等途径,切实抓好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尽职尽责干工作的教育、道德情操的教育、拒腐防变的教育,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培训,加强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重点开展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知识、现代领导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丰富基层党员干部的必备知识,强化能力培养。

三要创新模式。在培训的整体模式上,坚持把课堂教学、外出考察、本地调研、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教育基地学习和内心自省感悟及深度总结交谈等因素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以执政实践为本源、以自学为基础、以深刻内省感悟为契机、以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为导向的新的培训模式。

三、完善机制,改进管理

一要健全制度。学员管理是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党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员管理才能保证学员在党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因此,县委党校的培训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培训机制,强化科学管理。首先,严格制定干部计划调训和点名调训制度;其次,建立干部的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挂钩制度;再次,建立完善培训监督激励制度。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及学员所在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强化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监管和培训结果的使用,根据考勤制度、听课制度、调研制度、自学制度等制度,对学员参训情况、考核结果记入学员档案,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要以人为本。县委党校在培训过程中,管理工作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员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想法,掌握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加强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党性教育、人生观教育,把管理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寓教育于管理之中,用管理保证教育,对违纪学员耐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每位学员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争当优秀学员和优秀班组干部;同时,管理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学员平等的位置上,在学员学习、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处,为学员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学员安心学习,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6

学校20xx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一)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安全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对全校师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急救技能,确保全校师生的财产生命安全。

二、本期工作要点及措施

1、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学校安全工作都应该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的思想观念,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各司其职,做到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排除隐患。

2、实施目标管理制度。校长对全校安全工作负总责,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具体负责,施行层层负责,层层管理,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制。

3、全面落实安全教育制度,各级各班要利用“安全教育月”和“安全教育日”,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同时要利用班会或活动课等时间,向学生进行防火/防电,防疾病,防煤气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4、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学校制定的“师生安全教育规定”,使师生以安全教育规定为准则,自我规范自己的言行。

5、加强后勤管理工作,学校供水供电供暖楼梯等设施要施行谁受益谁负责的制度,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排除隐患确保符合安全要求。

6、加强对全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自觉性,严禁体罚或变向体罚学生,坚决杜绝随意性赶学生的不良行为。

7、各班级组织的体育课和活动课,任课教师要严密组织,精心安排,认真上课和辅导,切不可掉意轻心。

8、各值周组成员在值周期间切实尽职尽责,按时开锁大门,负责护校,负责值同检查学生的安全、纪律、学习、卫生等情况,做到认真检查登记,进行评比,总结,面向全体师生通报。

9、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评估学校各级的安全教育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师生要给予表扬,对成绩不足者或工作行动缓者要给予批评,限期整改,绝不姑息迁就。

10、不断提高领导的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实行安全工作汇报制,值周组负责检查学校的安全工作,发现隐患,要立即上报于学校领导,凡不及时上报者要追究责任,一切后果自负。

学校20xx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坚持发展,以确保师生和校园安全为目的,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重点,以实现安全培训规模、质量、效益的综合提高为目标,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演练的培训形式,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分级实施,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建立健全安全培训工作组织责任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师生的安全素质,杜绝各类事故发生,确保全镇教育系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二、培训内容

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学校安全工作法律法规;

2、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制定、责任划分与责任追究;

3、学校交通、饮食、校舍、教学设施设备、水电、消防和教学服务设施等日常安全管理及事故预防;

4、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演练和实施;

5、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逃生和灾害事故的现场指挥和抢救;

6、学校安全事故典型案件分析与思考;

7、特种作业人员技能培训。

三、培训对象

1、全体教职员工培训。以落实安全工作主体责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其安全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强化干部和教师安全意识和主体责任,提高干部和教师的应处置素质。

2、学生培训。以掌握安全技能和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和应对不法侵害的能力。

3、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按照县安监局的要求统一进行,必须做到持证上岗。

四、培训要求

(一)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安全培训是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的一项基础工程,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具体行动。学校将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并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等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确保其安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例会,分析安全培训形势,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作、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工作网络和组织体系,保障安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作为安全培训责任主体,负责将教师培训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好学生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三)完善制度,确保质量。学校将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台帐制度;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坚持集中培训少个人自觉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开展培训与交流,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摄质量。

(四)加大宣传,浓化氛围。以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为契机,积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的认同感和安全教育的紧迫感,营造全社会关注校园安全的氛围。

(五)加强检查,督促整改。学校加强对安全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安全培训工作搞得好的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安全培训工作不重视、开展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

学校20xx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各部门安全工作要求和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新的形势,强化安全教育,致力安全防范,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完善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体制,形成齐抓共管学校安全的整体网络与氛围,进一步推进以学生安全为本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全体师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努力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具体安排:

每月一次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开展安全教育

具体内容:

九月: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十月:学习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十一月:班级活动的安全保障与事故预防

十二月:切实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

一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二月:防止校园伤害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

三月:学校食物中毒的预防

四月:切实做好中小学公共卫生安全工作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新升格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培养机制

【基金项目】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新升格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15wYZY0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96-02

新升格院校指的是中专合并或升格申报高职院校,取得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独立的法人资格,从而正式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的,所在学校学生毕业后取得普通高职专科学历的高校。[1]这种从以前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因亟需扩大办学规模,再加上资金不足,所以招聘的辅导员以刚出校门的研究生或大学生为主,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于201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三年中引进的辅导员中女性占67%,35周岁以下占77%,研究生学历占65%,工龄在8年以下的占75%。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新升格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转型的成败,所以能否培养青年辅导员使其尽快适应并成为高职院校升格时期需要的教师是新升格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新升格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培养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大学生柔性管理诉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中职院校面向的是青少年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但是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所以学校的管理以刚性管理为主,强制性推行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手段注重经验管理,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面临的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熟,辅导员只需要对大学生积极进行引导即可。新升格高职院校招的辅导员以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为主,年龄与大学生相近,与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共同话题和共同语言,对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个人影响力,容易与大学生打成一片,但是青年辅导员存在着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学院应加强对青年辅导员的工作指导,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大学生柔性管理诉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群体与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对于新升格高职院校而言,刚升格的前几年的任务是繁重的,学院面临着招生和就业的双重考验,学院一方面要扩大办学规模,另一方面要建立起相应的大学生管理制度,检验学生就业的重要标准是毕业生的素质,所以学院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新升格高职院校建立学生管理制度通常的做法是在本学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照成熟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制度,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的初期,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来自学院和学生双方的压力对青年辅导员提出巨大的挑战,学院有必要加强对青年辅导员的培养,促进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完善,这样才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群体与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二、新升格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升格期培训力度弱,培训过程形式化

辅导员培训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增加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有力保证,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辅导员而言尤其重要。教育部2013年9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指出:各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要加大省级辅导员培训力度,确保每一名专职辅导员每5年参加一次部级或省级培训,高校要加强辅导员系统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校级培训,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新人辅导员上岗前,要参加不少于40个学时的岗前培训,辅导员在岗期间每年要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在岗培训。[2]然而,新升格高职院校因为在升格时期政策虽然已经升格,但是业务上还处在转变时期,工作辛劳、琐碎而且机械,学院把重点放在扩大招生规模和学生就业上,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就减弱了很多,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但是由于学习的局限性,辅导员教师只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还不具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行业岗位中去的能力,这样就减弱了培训的效果,培训过程较形式化。

(二)升格期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新升格高职院校为了尽快适应大学管理模式必须尽快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于是参照普通本科院校和其它高职院校来建立起本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最快捷的方式,辅导员考核机制同样如此,但是作为考核权利的主体辅导员和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这就造成考核主体辅导员本身的缺位,从而损害了辅导员基本的权益,考核指标不合理、考核制度执行力差是常有的现象,再加上升格时期学院都把精力放在扩大学校规模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备,无形中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不便,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青年辅导员本身刚从学校走出来,自身的婚姻问题、薪酬问题等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亟需解决,而学校多贡献、少回报的要求使得辅导员难以保持工作热情。

(三)青年辅导员对自身角色认识不足,缺少全面的职业发展规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上的性质集管理、教育、服务、协调、研究为一体,承担着思想引导、学生教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职责,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3]正是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导致学校各个部门、职能处室只要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落在辅导员身上,“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青年辅导员以刚毕业的较优秀的本科生或毕业生为主,由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他们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学生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努力工作环境,繁忙的工作环境、培训力度的不足再加上对自身角色认识不足,这样使得青年辅导员无暇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

三、加强新升格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培养机制的着力点

(一)加大培训力度,构建与完善学习培训效果和成果转化机制

加大辅导员培训、提升素质是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重要条件。[4]新升格高职院校面对转型的关键时期,青年辅导员必须通过培训和学习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所以学院需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集体交流、外出培训、个人学习、外出考察等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沟通,拓宽工作思路,同时学院需要做到辅导员培训期间的资金保障、时间保障和物质保障,确保辅导员能够安心投入学习。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一是在培训之前要充分调研培训需求,青年辅导员最主要的特点是接受新知识快、实际经验不足,学院在给青年辅导员培训的时候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二是对青年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合理的评估标准,督促辅导员尽快吸收培训内容并切实转化为结合实际的成果,以提升新升格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促进青年辅导员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二)构建与完善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激励机制是员工工作的动力,也是员工工作的指南和导向,完善辅导员激励考核机制有利于青年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新升格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初期,尤其要注意青年辅导员考核激励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考核激励的目标,一是要注重辅导员考核指标的溢出性,不能把辅导员工作之外的内容包括在指标内,还需要注意考核指标的具体、明确,最好以量化进行考核;二是考核的主体须有360度进行考核,考核主体不仅有来自上层的领导,还需要组织同级辅导员群体、专家组,更需要学生群体的参与。以我院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展的“最美女教师”评选活动为例,只要是在学院微信群里的老师和学生或者家长都可以参加投票,选出心目中最美女教师或辅导员,这种360度非正式考核对青年辅导员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激励手段。

(三)明确自身角色,促进职业能力成长

青年辅导员作为新升格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主干力量,需要认清自己在学生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这样才能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成长。青年辅导员应从自己所处的主客观分析自身的角色,分析新升格高职院校环境的特殊性,分析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职业水平,通过主客观环境分析的科学认识为其职业成长奠定基础。学院应在青年辅导员自我认识基础上积极搭建其成长平台,解决青年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在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特点基础上职称评定适当向辅导员倾斜,适当拓宽辅导员晋升渠道,建立辅导员提拔为党政干部人才储备库,通过建立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来促进青年辅导员职业能力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阳.重庆市新升格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教党〔2013〕9号):2013-5-3

[3]徐超.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275-277

[4]傅文庆.新升格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学术论坛),2008(28):214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桂林(1966-),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教学研究。(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72-02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有机组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所谓“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所谓“1”主要是指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由校内、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校内“生产型”实习以及校内第二课堂学生的自主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企业“认知型”实习、企业“顶岗型”实习以及校外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主要进行校外“认知型”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二、三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四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和校内“生产型”实习,第五、六学期主要进行校外“顶岗型”实习。

1.企业“认知型”实习。学校组织学生到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参观学习,由旅游企业的专家介绍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行业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形成旅游职业的真实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导游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旅行社实训室、前厅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操练型”实习。学生在“仿真”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操作和练习,认真练好基本功,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内“生产型”综合实习。学生在校内营业性的旅行社、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上进行综合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把实训室中掌握的技能、技巧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通过实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课。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不合格者,可利用暑假、寒假以及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企业“顶岗型”实习。学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基地的相关岗位上从事真实的工作,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相关岗位“轮岗”。如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导游、前厅接待、计导、总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大堂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们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学生自主实践。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的具有职业场景的各种社团组织,如导游服务社团、酒店服务社团、茶艺表演队、礼仪服务队等,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校、系教务科、学工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养、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导游大赛等,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建设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组织实践教学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是关键,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实习教师队伍。

1.旅游企业师傅“教师化”。聘请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的高素质导游员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但在他们任教之前,需要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化”。学校专业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旅游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了解旅游企业最前沿的信息,了解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旅游企业相关的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仿真型”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建立“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

1.“仿真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以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按照旅游企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导游方向可设立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等,酒店管理方向可设立模拟总台实训室、模拟餐饮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等,景区方向可设立模拟旅游景观实训室等。

2.“生产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校内建立营业性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生产型”实习基地,以生产经营带动校内实训。校内“生产型”实习基地具有双重身份,对外是旅游企业,作为企业法人,要遵循企业运行的规则,面向市场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内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要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营造一个“准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真实”的环境中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则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为此,高职院校都积极与旅游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大都是“松散型”的,往往是校企签订协议多,真正运行少;在校企合作真正运行的旅游企业中,又以作为劳动力顶岗实习多,真正按培养目标让学生轮岗实习并给予指导的少。因此,要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不仅要签订协议,还要根据培养目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校企双方共同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让学生真正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

四、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前提。系部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主任、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专家、旅游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下设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调整及实施。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由校内实训指导小组和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组成。校内实训指导小组由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负责校内实训课程的开设、实习教材的选定及开发、实习流程的制定、实习成绩考核的方式等。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由实习企业师傅、学校带队老师和学校天空教室辅导老师组成,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流程以及考核办法。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校内实训指导小组、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这样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流程短,环节少,各节点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可操作性强,效率高。

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保证。

1.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中,制定《导游实训室管理制度》《形体实训室管理制度》《语音室管理制度》《餐饮实训室管理制度》《客房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茶艺实训室管理制度》等。在校内“生产型”实习中,制定《旅行社综合实习管理制度》《酒店综合实习管理制度》等。在校外“顶岗型”实习中,制定《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等。

2.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及反馈制度。一方面,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定期对校内实训进行督导,检查专业教师的实习教案、指导水平、教学效果等;检查学生实训态度、实训水平以及遵守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情况等。对校外实习进行督导,检查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实习的方案实施情况、指导水平、实习效果;检查学校带队老师对学生实习指导、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检查天空教室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等。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通过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水平等方面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校内实训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习考核细则》。实习指导老师根据细则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合格方能参加顶岗实习。(2)校外实习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细则》,由旅游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共同考核。旅游企业的师傅对学生在各个岗位上的业务进行量化考核;天空教室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天空教室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带队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定期将学生的三项考核成绩交给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汇总,成绩合格者,方可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

4.建立多元实践考核方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强化过程考核,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采取现场模拟与操作、面试、同学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对项目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等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分析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引入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学校、企业、师傅、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运行。

1.学校以服务与企业合作。学校要结合旅游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人才资源优势和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服务。如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形象包装等。学校还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学生见习方式帮助旅游企业解决旺季员工短缺的问题。此外,学校在业务上要适当倾斜于建有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如教职员工的假期旅游、学校的相关餐饮、住宿等业务,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

2.企业以岗位与学校合作。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要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为学校服务,让学校根据需要,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师傅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成立企业实习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实习指导工作,把实习学生当做自己的员工进行培养。

3.学校给予企业师傅津贴。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师傅为指导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津贴,以提高企业师傅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4.企业给予学生劳动报酬。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师傅的指导下,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也为企业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工作业绩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部分开支,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多元实践教学形式、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校内“仿真型”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普礼,王晓江,梁熠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6).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9

        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县委党校担负着主要轮训副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重要任务,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的重要渠道,对党校系统的良性运转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形势的发展,县委党校的培训工作必须更新理念,适应发展,改革教学,提升实效,完善机制,改进管理,使培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培养出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基层党员干部。

        关键词:县委党校,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学员,管理。

        长期以来,县委党校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通过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落实到城乡基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县委党校培训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根据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如何创新县委党校培训工作?笔者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理念,适应发展。 

        一要提高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状况也呈多样化的趋势,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基层党员干部重经济、轻政治、轻学习,他们对县委党校的培训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县级党委、县政府、县委组织部要把县委党校的培训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协调好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基层党员干部要把培训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自己行为,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及家庭的关系,通过培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政治上强、业务上精、综合素质好、管理水平高”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

        二要与时俱进。

        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给党校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县委党校培训要 适应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更高要求,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把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任务,把理论武装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县委党校培训的全过程,凸显县委党校干部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机构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整合利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所需的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县委党校培训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基层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把党的需求和基层党员干部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武装、知识传授和党性锻炼有机结合,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要按需施教。

        县委党校在培训前,要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更新知识技能,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的培训目标,结合党组织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综合要求,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胜任本职业务工作的需求,设计需求调查问卷,通过召开座谈会、个案调查、重点对象访谈等方式,积极开展培训对象需求调研,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工作,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同时,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结合基层党员干部推进完成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建设任务的需求,急党委、政府之所急,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开展培训的新方向,拓展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新领域,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实效性,做到基层党员干部个人的成长进步愿望与党组织的综合要求相统一,做到增长领导科学知识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相统一,做到提升理论素养与丰富实践经验相统一,从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系统学与重点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创新培训理念,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提升实效。

        一要提高素质。

        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与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新理念、新科技、新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发明的不断涌现,学员进党校培训,期望值和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党校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搞好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必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委党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成为理论家、政策顾问、培训师、人力资源开发师,在培训中采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语言在知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做到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形象、富于启发、快慢适当、抑扬顿挫;同时,借助手势、体态、表情等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融政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员入脑入耳入心,提升教学品质。

        二要拓展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品牌的核心要素。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党性教育是关键,素质教育是重点。县委党校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思路和要求, 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拓展培训内容。通过党的历史和传统教育、党性分析、实践锻炼、典型剖析等途径,切实抓好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尽职尽责干工作的教育、道德情操的教育、拒腐防变的教育,在学员中开展“贴近实践、体察民情、增强党性、促进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增强党性修养;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的培训,夯实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围绕学员最想学到的知识、最想了解的情况、最想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培训,加强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重点开展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知识、现代领导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丰富基层党员干部的必备知识,强化能力培养。

       三要创新模式。

        在培训的整体模式上,坚持把课堂教学、外出考察、本地调研、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教育基地学习和内心自省感悟及深度总结交谈等因素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以执政实践为本源、以自学为基础、以深刻内省感悟为契机、以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为导向的新的培训模式。改变过去单一课堂教学、“满堂灌”和“你讲我听”的传统做法,融实践、学习、内省感悟、外部刺激、学员互动等教育培训因素为一体,使学员的能力资源得到开发,真正把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从“知识本位”转向到“能力本位”。

        三、完善机制,改进管理。

        一要健全制度。

        学员管理是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党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员管理才能保证学员在党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因此,县委党校的培训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培训机制,强化科学管理。首先,严格制定干部计划调训和点名调训制度。将干部调训计划纳入党建工作目标,根据县委的工作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由组织部门和单位部门党组织采用科学的机制提出培训人选,实行点名调训;其次,建立干部的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挂钩制度。树立训用互动的干部培训导向,将培训学习情况纳入基层党员干部年度考核,把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效果纳入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切实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再次,建立完善培训监督激励制度。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及学员所在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强化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监管和培训结果的使用,根据考勤制度、听课制度、调研制度、自学制度等制度,对学员参训情况、考核结果记入学员档案,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要以人为本。

        县委党校在培训过程中,管理工作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员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想法,掌握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加强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党性教育、人生观教育,把管理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寓教育于管理之中,用管理保证教育,对违纪学员耐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每位学员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争当优秀学员和优秀班组干部;同时,管理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学员平等的位置上,在学员学习、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处,为学员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学员安心学习,提高培训效果。

        三要科学管理。

        一方面狠抓制度落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只要出现与规章制度相违背的行为就坚决纠正,使管理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学员自我管理,在县委党校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以班委会为管理集体,负责实施学校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丰富学员的学习生活,增进师生和学员间的友谊,增强学员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使自我管理成为学员的自觉行动。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更加重要。县级领导、县委党校领导及教师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建设,创新教学,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和中主编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第1版。

2.贾晓波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2000年3月第1版。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高校党校规范化制度化学习型政党

加强高校党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是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政党,特别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因而是当前党校工作者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本文将在总结部分高校党校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理清规范化、制度化的逻辑关系,明确具体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党校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的内涵

规范化属管理学概念,最早源于工业技术领域的管理过程,是为满足产品、工艺、图纸等技术的通用化需要而制定实施的统一标准,后来制定标准的对象逐渐从技术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泛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活动”。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应具有标准化、图示化和量化三大特点,即全部工作能用标准、标识和数据等符号系统反映。其目的是养成按规则办事的工作习惯,避免随心所欲。确保科学化培训内容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是党校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规范化管理要靠规章制度实施,制度作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其目的是巩固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模式,使管理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文可查,因此制度是规范化的重要保障。

部分高校党校对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的探索

党课培训的规范化探索。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是党校培训的主体对象,党课是必修课,但是长期以来党校培训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缺乏课程化管理。随着高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不断增加,开设选修课的条件已经具备。清华大学党校从1994年率先对党课课程化改革进行了尝试,如今“党的知识概论课”已成为人数最多的人文社科类限选课,其中课外实践环节占三分之一,由院系分党校辅导员辅助完成,并借助网上课堂完成期中测试;2003年北京建工学院已将面向全校的“党的基本知识”和面向入党积极分子的高级党课纳入了选修课,受到了选课学生的普遍欢迎;2004年和2005年中央分别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和《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14号文件),号召“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党课类选修课程,高校党委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带头讲授党课”。2007年沈阳师范大学开设的党课类通识选修课《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是报名最多的选修课。为加强党课教学管理,扬州大学还组建了党课教研室。

从师资力量上看,校级党课教学主要由校党委领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纳入选修课体系的条件是成熟的,课程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大部分院系级分党校将其初级党课纳入选修课难度较大。由于上级指导监督和培训的力度不够,大部分师资的理论水平较低,使得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文件的准备往往处于混乱失控状态,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更是空白。但院系领导和辅导员较了解学生实际,邀请优秀党员毕业生进行典型示范式的培训,组织讨论和校外红色考察实践活动,可补充党课培训的实践环节。

党课教材和辅导材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目前能够满足需要、令人满意的教材很少。成都理工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52.25%的受调查者认为党课教材“不贴近工作,实用性差”,42.6%的认为“脱离实际,空洞说教”,81.8%认为党课教材应针对“形势与政策热点与难点。”在被调查的142所高校中,34%的党校使用了自编教材,其中北京27所高校中,采用自编教材授课的党校不到四分之一。

党校管理的规范化探索。“业余”是20世纪80年代高校党校的存在方式,这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党校正规化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高校党校便开始向“挂靠”和“独立建制”发展。按照组织系统化的要求,规范化的培训需要管理体制、机制、师资及物质方面的保障,其中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狭义的体制仅指组织体制,是关于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和隶属关系的设置。规范化的党校应具备相应的职能机构,包括常设的领导机构、专职的负责人员和办公室。校务委员会负责培训任务的安排和校级党课教师的选聘,党校办公室负责校级培训内容的统筹安排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为院系级党校提供指导、监督和培训。在142所被调查的高校党校中,61%的高校认为制约党校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没有专人负责或人员编制太少,或管理体制不健全。其中只有7%的高校党校是独立建制的,15%的高校挂靠某部门但相对独立,合起来不到四分之一,75%的高校党校与组织部、宣传部合署办公,19%的高校没有设立院系级分党校。69%的党校至少有1间独立的办公室和1名专职工作人员,17%的高校党校设置了专职副校长,11%的副校长是兼职的,但配备了专职的处级党校办主任。对27所北京高校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党校办公室与组织部合署办公,设立校务委员会的接近一半,只有四分之一的高校配有专职负责人员。由此可见,各高校党校的管理体制总体上不够规范,参差不齐,有待健全。

广义的体制还包括程序体制(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管理体制(主要是激励惩罚办法)。将党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图示化是业务流程化的要求,它有利于快速了解和开展实际工作,如北京建工学院制作的党员发展流程图使培训工作一目了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党员发展质量。在干部培训管理中,考核一直是薄弱环节,坚持训用结合,与聘任挂钩是非常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但能够严格执行的高校较少,在142所高校中只有47%的党校能够做到,中南大学实行学分制排名榜后,按时修满40学分的人数比例由30%提高到70%。

师资队伍建设是党校运行机制的人力保障。党课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党课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充分利用离退休教师、两课教师和校外专家等人才优势,建立了党课师资库。北方交通大学采取现场评委打分的形式选拔教师,确保了党课教师的质量。在被调查的142所高校中,有86%的党校能够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党课教师备课会。中国政法大学组织的党课师资培训促进了党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费是党校运行机制的物质保障,是使党校培训工作难以开展的掣肘因素。在被调查的142所高校中,37%的党校认为制约党校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经费严重不足,36%没有独立的办公经费预算,21%没有培训经费预算但可报批,42%的党校至少有6万元以上的经费预算,50%的党校经费可独立使用,无需挂靠单位负责人审批。凡是党校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往往是校党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持的单位。

党校的制度化探索。在被调查的142所高校中,60%的党校制定了比较齐全的管理制度,70%的党校制定了分党校制度,15%的党校开创性地制定了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制定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规程》、《学员手册》、《保障细则》,以及中层干部轮训制度,支部书记、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定期培训制度;扬州大学制定了党校培训需求和效果调研制度、党课教研室活动制度、党课教师培训制度等。然而制度的撰写只是必要的表面形式,很多制度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准备的,实际工作中根本没有实行过,最后成了一纸空文或者摆设,可见制度化并不等于规范化。

完善高校党校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的对策

建立完善的党校培训工作体系并使之图示化是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包括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和二级子目标)、丰富完备的内容体系(包括党性教育、业务素质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和现代多样的方法手段体系(包括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访谈式、体验式、实践环节等)、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和效果调查、集体备课、听课看课、教学评比等)、制度保障体系(包括体制设置、运行机制和制度文件)和人力(包括专职人员和师资队伍)物力(包括办公场所和经费)保障体系。

将校级党课纳入选修课体系,编写满足学员需求、体现高校特色的党课教材是重点。将党课纳入选修课教学体系既符合中央的文件精神,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党员形势的需要;既有利于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党课的培训效果,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党积极分子既可以修到学分,又可以获得党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可谓一举两得。有条件的高校党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入党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搜集材料,组织党课教师共同编写内容与时俱进、形式新颖的党课培训教材,院系级党校可分担校级党课的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