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教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6:07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1

1业务系统分析

对于教育培训机构众多的业务中,核心的业务主要有: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

教学管理,由培训机构开设的培训范围决定,有的是面向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有的是面向成人的学历教育,也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课外辅导,可谓门类繁多。那么一个培训机构开设的专业(学科)就是教学管理的底层设计。从培训业务的开展来看,根据师资力量和学员规模,综合量化确定开设多少个课程班级。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则包括完整的教学组织、教学记录、教学评价等环节。

教务管理,是培训机构日常运作的关键部分,包括招生、收退费、教师酬劳等方面的管理。

2系统功能设计

结合教育培训机构的实际业务,笔者对业务管理软件系统做如下的功能设计,具体细分大致如下。

业务管理系统面向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用户,其核心的用户角色有:系统管理员、教学部长、教师、市场人员、教务人员、财务人员等。

系统管理员:从系统全方位进行管理,可创建不同账号,分配不同权限给到不同用户,上图中的系统管理部分由系统管理员负责,其他部分,根据实际需要,系统管理员也可参与管理。

教学部长: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总的管控人员,管控着本机构专业的开设,开班的管理,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他部分进行管理,其权限是全局的,在整个系统中作用很突出。

教师:作为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有相对灵活的教学时间,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学培训机构一般要求其完成对学员(学生)的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学习评价等工作。

市场人员:主要是面向潜在学员进行宣传、推广,并对客户沟通的情况予以记录,对接待客户过程中形成的意见或线索进行记录,以便促成正式的学员报名,其主要功能有:客户接待、招生管理、学员报名、学生档案管理等。

教务人员:作为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务人员,更多是组织教师、学员,有序的进行教学活动,其主要功能有:专业设置(查看)、开班管理(查看)、排课管理、课时管理(查询实际的上课记录,并审核)、学生档案管理、转班管理、投诉管理等。

财务人员:主要负责学生报名、收费管理、退费管理、转班管理、教师酬劳管理、统计管理等。

3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可进一步做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系统可选择mySQL、msSQLServer或oracle等,根据软件实施的实际情况,可选择适当的数据库系统。本文以mySQL为例做具体设计。

基础数据部分包括以下几张表。

系统用户表、权限配置表、用户权限表、培训专业表、培训班表、教师档案表、学生档案表等。

业务数据部分包括以下几张表。

排课记录表、课时记录表、作业表、学习评价表、教学评价表、客户接待表、招生计划表、学员报名表、收费表、收费明细表、退费表、退费明细表、转班表、投诉记录表、教师酬劳表等。

其他部分表:

新闻栏目表、新闻表、系统配置表、文件资源表、系统日志表等。

下面对数据库表做进一步说明。

1)专业(学科)的开设是基础,每个课程班是基于专业(学科)衍生而来的,现实中一个“专业”可开设多个“课程班”,因此,“专业”与“课程班”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专业”表的主键作为“课程班”表的外键。

2)“报名表”是连接“课程班”与“学员”之间的关联表,理论上一个课程班可有多名学员报名,一个学员也可以报读多个课程班,因此,“课程班”与“学员”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3)“教师任课”是连接“课程班”与“教师”之间的关联表,理论上一个课程班可以由多个教师来教学,一个教师也可以教多个课程班,因此,“课程班”与“教师”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4开发语言选取

根据实际需要,可选择Java,.net,pHp等web开发语言,也可考虑采用C++,VB,Delphi等桌面程序语言。考虑互联网发展的迅速,笔者建议采用B/S模式开发本业务管理系统,采用pHp语言开发。在中国,很多中小应用软件,都采用pHp编写,例如:Discuz论坛,SHopeX电商系统均采用pHp开发。

结合本业务系统的设计,选用pHp的同时,建议采用smarty模板引擎,这样可以很容易做到业务控制层与展现层分离,符合mVC的设计思想。

5网站服务器部署

网站服务器有很多选择,常见的有apache,tomcat,nginx等,由于上面选取的开发语言是pHp,因此选择tomcat是不适合的,而选择apache或nginx都是可以的。

如果选择apache作为网站服务器,则通过修改htppd.conf配置,加载pHp模块,实现对pHp的支持。

如果选择nginx作为网站服务器,则通过修改nginx.conf配置,加载fastcgi的模式,实现对pHp的支持。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2

西安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范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活动,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是指以培训学员的机动车驾驶能力或者以培训道路运输驾驶员的从业能力为教学任务,为社会公众有偿提供驾驶培训服务及驾驶员继续教育的活动。

第四条 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

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及市辖县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管理工作。

公安交通管理、工商、税务、价格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开展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应当遵循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

第六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培训机构的设立

第七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根据经营项目、培训能力和培训内容分为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三类,实行分类许可。

第八条 申请设立培训机构的,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向所在地培训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三)经营场所使用权证明或产权证明及复印件;

(四)教练场地使用权证明或产权证明及复印件;

(五)教练场地技术条件说明;

(六)教学车辆购置证明,技术条件、车型及数量证明;

(七)拟聘用人员名册及资格、职称证明;

(八)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培训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审查完毕,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标明相应许可事项的许可证件;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培训管理机构应当向申请人作出书面说明。

培训机构应当持许可证件依法向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第十条 未取得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的,不得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活动。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不得伪造、涂改、转让、出租、出借。

第十一条 培训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经营场所、培训能力、经营规模变更的,应当向原作出许可决定的培训管理机构交回原许可证件,培训管理机构应当在30日内为其办理变更手续;需要终止经营的,应当在终止经营前30日到原作出许可决定的培训管理机构办理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机构应当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许可证件,并公示其培训类别、培训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投诉电话和教练员、教练车、教学场地的有关情况。

第十三条 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内容。

第十四条 培训管理机构应当设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报名服务场所,对学员集中报名提供服务,并对培训机构的招生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培训机构在经营场所外设立报名联络点的,应当向所在地培训管理机构备案。报名联络点不得开展招收学员以外的其他业务。

第十六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实行学时制,按照培训学时合理收取费用。培训机构应当持价格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向所在地培训管理机构备案,并按照备案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

第十七条 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学时预约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联系电话和预约方式。

第十八条 申请《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员证》的,申请人应当持本人身份证、学历或者职称证明、驾驶证明等资料,向市培训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初审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由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员证》。

第十九条 培训机构应当聘用取得教练员证的教练员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工作,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培训机构聘用或者解聘教练员,应当在15日内向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 市培训管理机构应当对教练员每年进行至少一周的脱岗培训,并考核一次,加强对教练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驾驶新知识、新技术的再教育,提高教练员的从业能力。

第二十一条 培训机构对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应当如实填写学员登记表,并与学员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二十二条 培训机构使用的教练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车辆技术标准要求,具有副后视镜、副制动踏板、灭火器及其他安全防护装置和统一标识,安装并使用学时记录仪,并取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发放的教练车牌和交通部门发放的《道路运输证》。

鼓励培训机构使用新型、节能、环保车辆进行教学。

第二十三条 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教练车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保持教练车性能完好,符合教学和安全行车要求,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禁止使用非教练车或者报废的、检测不合格的和其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活动。

培训机构增加教练车辆应当与自身培训能力相适应,并将拟增加教练车的车型、数量等资料报所在地培训管理机构备案,并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领教练车牌;培训机构减少教练车的,应当在15日内向所在地培训管理机构备案。教练车报废的,应当在报废后15日内交回教练车牌和《道路运输证》。

第二十四条 培训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内容及学时对学员进行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培训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驾驶模拟器、培训学时记录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培训水平。

第二十五条 培训机构应当使用并如实填写市培训管理机构统一印制的《培训记录》,对学员分阶段培训,分科目进行结业考试。对考试合格的学员颁发《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结业证书》。

培训机构应当将《培训记录》报所在地培训管理机构备案。学员办理机动车驾驶证考试报名手续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查验《培训记录》。

第二十六条 培训机构开展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未经培训管理机构许可的教学场地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二)采取异地培训、恶意压价、欺骗学员等不正当手段开展经营活动;

(三)以承诺办理机动车驾驶证为名招收学员;

(四)聘用未取得教练员资格的人员从事教学活动;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学员可以自主选择教练员和培训时间,按照教学大纲完成培训学时,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结业考试,对培训机构未公示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有权拒绝,并可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学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爱护培训设施、设备。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交通、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应当加强协调与配合,建立培训、考试工作联络机制和事故倒查、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培训、考试、发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十九条 培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建立培训机构的质量信誉考评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对培训机构的执法检查情况和质量信誉考评情况。

培训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开受理举报和投诉的电话、通讯地址,对受理的举报、投诉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条 培训管理机构的执法人员应当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不得妨碍培训机构的正常经营秩序和教学秩序。

培训管理机构和交通、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参与或变相参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

第三十一条 培训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和保管学员、教练员、教练车档案。并向培训管理机构报送行业电子统计报表。

第三十二条 培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培训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非法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

(二)超越许可事项,非法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培训机构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培训或者在培训结业证书发放时弄虚作假的,由培训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培训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培训管理机构视其情节,处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

(一)经营场所、教练车辆、教学场地随意变更或者不符合要求的;

(二)未按规定悬挂经营许可证件的;

(三)未按规定聘用教练员的;

(四)未按规定建立和保管学员、教练员、教练车档案的;

(五)未在规定时限内向培训管理机构备案相关事项的;

(六)未按规定对教练车辆进行维护和检测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由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八条 培训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申请从事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相应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格。

1.从事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同时具备大型客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小型汽车(含小型自动挡汽车)等四种车型中至少一种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格和通用货车半挂车(牵引车)、大型货车等两种车型中至少一种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格。

2.从事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具备通用货车半挂车(牵引车)、大型货车等两种车型中至少一种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格。

(二)有与培训业务相适应的教学人员。

1.从事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配备2名以上教练员。教练员应当具有汽车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者汽车及相关专业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熟悉道路旅客运输法规、货物运输法规以及机动车维修、货物装卸保管和旅客急救等相关知识,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具有2年以上从事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教学经历,且近2年无不良的教学记录,教练员总数的9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持有《教练员证》。

2.从事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配备2名以上教练员。教练员应当具有化工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者化工及相关专业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熟悉危险货物运输法规、危险化学品特性、包装容器使用方法、职业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等知识,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具有2年以上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经历,且近2年无不良的教学记录。教练员总数的9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持有《教练员证》。

(三)有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3

关键词民用航空器维修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ontheBuildingofteachingmanagementSystemfor

CCaR-147trainingorganizations

LUHong

(aviationengineeringinstitute,CivilaviationFlightUniversityofChina,Guanghan,Sichuan,618307)

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civilaviationputs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forteachingmanagementofcivilaviationaircraftmaintenancetrainingorganization.theserequirementsareanalyzedinthepaperandwiththeresourcesituationoftheuniversitybeingconsidered,theteachingmanagementsystemofCCaR-147trainingorganizationsisbuilttomanagethecivilaviationaircraftmaintenancetraining.

Keywordscivilaviationaircraftmaintenance;professionaleducation;teachingmanagement

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机务人员大量增加,培训工作跟不上,致使机务维修的技能水平不断下降,为加强我国机务维修培训这一薄弱环节,民航局于2005年颁布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147部,即《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简称CCaR-147),之后又连续颁布了与之相关的6个咨询通告,以便对国内机务维修培训进行规范管理,提高国内机务维修培训水平。自CCaR-147颁布以来,先后有45家培训机构通过了CCaR-147部的审定,其中国内35家,国外10家。为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保障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训机构应加强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推进维修培训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机务维修培训考试中心是通过CCaR-147合格审定的培训机构之一,本文将以此机构为例探讨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的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建设。

1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的类型

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可分为如下5个类别:(1)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2)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基础培训;(3)民用航空器维修基本技能培训;(4)民用航空器机型培训;(5)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项目培训。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机务维修培训考试中心取得了上述类别中的1、3、4、5四类培训资格,其中每个类别又涉及到不同的专业、机型、部件项目,由此带来了大量的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建立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各类培训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保证教学质量。

2法规对航空器维修教学管理的要求

航空器维修培训的教学管理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有很大差异,主要是因为航空器维修培训的教学管理受到CCaR-147规章及其相关咨询通告(以下简称147法规)的制约,因此147培训机构要建立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法规对此有哪些要求,然后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才能行使培训机构的自,进行自主管理。法规对147教学管理的要求主要涉及硬件设施、人员、培训大纲、培训记录、考试、教学质量等方面。①

2.1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分为培训设施和实习设施,法规在培训设施部分针对教室及教学设备、办公室及办公设备、图书馆、档案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实习设施部分则对实习场地、设备、工具、器材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2人员

维修培训机构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教员、考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对于管理人员法规中仅规定了责任经理、质量经理及其职责,其他管理人员则未提及,因此维修培训机构除了必须设置责任经理及质量经理外,其他管理人员岗位则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自行设置。法规对教员的学历、职称、维修经历、维修执照等方面均有相应要求,并规定每个教员必须受到相关的持续培训(复训),培训学时不得少于70学时/2年。法规对口试和技能考试的考官的要求是必须获得民航局的委任考官资格。

2.3培训大纲

民航局对每一培训专业/项目给出了培训大纲,②③但培训大纲仅规定了每一专业的培训科目及每一科目的知识框架,因此并不能作为培训机构的教学大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对每一科目自行编写详细的教学大纲,体现具体细化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配和实习项目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民航局的批准。

2.4培训记录及考试管理

根据法规要求维修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参加培训人员的清单和考勤记录,并且为每名学员建立培训记录,并对学员培训记录中应包含的内容及记录保存年限进行了限定。

考试管理方面,法规仅对学员考试资格、考试内容、及格要求、作弊处罚、监考人员资格等作出了要求,具体的规范的考试制度则仍需由维修培训机构自行建立。

2.5培训质量系统

为了保障航空器维修培训的教学质量,147法规要求培训机构建立培训管理程序和质量系统,培训管理程序用以规范其所进行的培训工作,质量系统用来监督培训机构各项目的培训符合民航局规定的培训大纲的要求,保证考试公正,并确保培训机构的各项管理工作持续符合培训管理程序。除此以外,为保证教学质量,民航局或民航地区管理局每年对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审查。

3航空器维修培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分析的法规对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的要求以及培训机构所具有的自利,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可以建立适合我校校情的147培训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培训机构的部门及人员架构、培训教学的计划和组织、多元化的考试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1培训机构的部门及人员架构

实施教学管理的基础是设置培训机构的各级部门及人员,并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结合我校校情,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组织机构,从图中可看出培训机构的部门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除了法规要求的责任经理及质量经理外,特别设立执行经理一名,全面负责培训机构的日常运行工作,执行经理下设办公室主任一名,负责安排处理培训、考试及日常运作等具体事务,协调各培训部门之间的工作,具体工作由办公室工作人员协助。各培训部除了正常组织教学外,还应负责培训过程记录、各自教员的复训、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修订、考试题库的更新等工作。

3.2教学计划和组织

147培训的教学计划由办公室主任负责安排,教学组织和实施由各培训部完成。由于培训部教员大多是由高校理论教师、实作教师或机务维修工程师兼任,他们在从事培训教学的同时,还需从事本专科教学或机务维修工作,而本专科教学由学校教务处安排,机务维修工作由机务工程部安排,这对培训教学安排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办公室主任在进行培训教学安排时必须与学校教务处、各分院机务工程部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教员的培训任务与其他教学、工作相冲突。同时,由于部分教室、实习场地、设备等在供培训教学使用的同时也在供本专科教学使用,因此,培训教学安排必须充分了解本单位实际,避免培训教学与本专科教学在教室、实习场地、工具设备等方面发生冲突。

3.3多元化考试管理体系的建立

147培训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方式的多样性,考核必须既能体现学员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又能体现学员的实作动手能力,即对维修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体现公平公正性。因此,结合实际培训情况,147培训的考核可以采取“笔试+口试+技能”、“本地+异地”、“纸质考卷+计算机考试”等多元化的考试体系。笔试可以用于基础理论、机型理论的考试,绝大部分笔试都能采用机考的形式,但个别不适合机考的科目仍需采用传统的纸质考卷;技能考试则是用于技能培训、机型和部件修理项目中的实作部分,技能考试中学员应该能够独立完成某一项目的维护工作;口试是一种考官和学员互动式的考试形式,考题是一种涵盖理论和实作的综合性试题,考官可以从理论或实作两方面对学员提出引申性问题。通过“笔试+口试+技能”的形式必将能够全方位地考察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机型培训和部件修理项目培训受到培训场地、培训用飞机以及其他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的培训都是在异地进行,因此其考核在必要时也可采用异地考试的形式。

3.4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既是法规的要求,也是保证培训机构培训水平和培训质量的要求。因此,培训机构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质量审核小组,该小组由质量经理领导。质量系统成员可以由学院机务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成员不参加任何的培训和考试工作,因此能以中立公正的立场对培训和考试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各项质量管理政策的落实。质量系统的主要工作方式应该的是对培训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内部审核,包括对培训机构的任一部门、对管理程序和人员、对培训及考试的所有方面进行的审核,这种审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告被审部门后,审核小组还应该对被审部门的改正过程进行跟踪监督,确保改正措施被切实执行。

注释

①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Z].2005-09-27.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4

第一条为规范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活动,维护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市场秩序,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应当遵守本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是指以培训学员的机动车驾驶能力或者以培训道路运输驾驶人员的从业能力为教学任务,为社会公众有偿提供驾驶培训服务的活动。包括对初学机动车驾驶人员、增加准驾车型的驾驶人员和道路运输驾驶人员所进行的驾驶培训、继续教育以及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等业务。

第三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实行社会化,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应当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

第四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

第五条交通部主管全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

第二章经营许可

第六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依据经营项目、培训能力和培训内容实行分类许可。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根据经营项目分为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三类。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根据培训能力分为一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二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和三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三类。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分为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和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两类。

第七条获得一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的,可以从事三种(含三种)以上相应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获得二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的,可以从事两种相应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获得三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的,只能从事一种相应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

第八条获得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许可的,可以从事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经营性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的从业资格培训业务;获得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许可的,可以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的从业资格培训业务。获得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许可的,还可以从事相应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

第九条获得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许可的,可以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业务。

第十条申请从事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健全的培训机构。

包括教学、教练员、学员、质量、安全、结业考试和设施设备管理等组织机构,并明确负责人、管理人员、教练员和其他人员的岗位职责。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Jt/t433)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二)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教练员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培训质量管理制度、结业考试制度、教学车辆管理制度、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教练场地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Jt/t433)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三)有与培训业务相适应的教学人员。

1.有与培训业务相适应的理论教练员。理论教练员应当持有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具有汽车及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汽车及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具有两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熟练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理论、机动车构造、交通安全心理学、常用伤员急救等安全驾驶知识,了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教学知识,具备编写教案、规范讲解的授课能力。理论教练员总数的8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证》(以下简称《教练员证》,式样见附件1)。

2.有与培训业务相适应的驾驶操作教练员。驾驶操作教练员应当持有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具有汽车及相关专业中专或者高中以上学历,符合一定的安全驾驶经历和相应车型驾驶经历,熟练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理论、机动车构造、交通安全心理学和应急驾驶的基本知识,熟悉车辆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车辆环保和节约能源的有关知识,具备驾驶要领讲解、驾驶动作示范、指导驾驶的教学能力。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Jt/t43)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驾驶操作教练员总数的9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持有《教练员证》。

3.所配备的理论教练员数量应当不少于教学车辆总数的10%;每种车型所配备的相应驾驶操作教练员应当不少于该种车型车辆总数的110%。

(四)有与培训业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包括理论教学负责人、驾驶操作训练负责人、教学车辆管理人员、结业考核人员和计算机管理人员。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Jt/t433)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五)有必要的教学车辆。

1.所配备的教学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并装有副后视镜、副制动踏板、灭火器及其他安全防护装置。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Jt/t433)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2.从事一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应当配备大型客车、通用货车半挂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小型汽车(含小型自动挡汽车)、低速汽车(含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摩托车(含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其他车型(含轮式自行机械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等九类车型中三种(含三种)以上的车型,所配备的教学车辆不少于50辆,且每种车型的教学车辆不少于5辆;从事二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应当配备上述九类车型中的两种车型,所配备的教学车辆不少于20辆,且每种车型的教学车辆不少于5辆;从事三级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应当配备上述九类车型中的一种车型,且所配备的教学车辆不少于10辆。

(六)有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

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Jt/t433)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租用教练场地的,还应当持有书面租赁合同和出租方土地使用证明,租赁期限不得少于3年。

第十一条申请从事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相应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格。

1.从事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同时具备大型客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小型汽车(含小型自动挡汽车)等四种车型中至少一种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格和通用货车半挂车(牵引车)、大型货车等两种车型中至少一种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格。

2.从事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具备通用货车半挂车(牵引车)、大型货车等两种车型中至少一种车型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格。

(二)有与培训业务相适应的教学人员。

1.从事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配备2名以上教练员。教练员应当具有汽车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者汽车及相关专业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熟悉道路旅客运输法规、货物运输法规以及机动车维修、货物装卸保管和旅客急救等相关知识,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具有2年以上从事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教学经历,且近2年无不良的教学记录。教练员总数的9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持有《教练员证》。

2.从事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配备2名以上教练员。教练员应当具有化工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者化工及相关专业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熟悉危险货物运输法规、危险化学品特性、包装容器使用方法、职业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等知识,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具有2年以上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经历,且近2年无不良的教学记录。教练员总数的9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持有《教练员证》。

(三)有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

1.从事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应当配备相应的机动车构造、机动车维护、常见故障诊断和排除、货物装卸保管、医学救护、消防器材等教学设施、设备和专用场地。

2.从事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还应当同时配备常见危险化学品样本、包装容器、教学挂图、危险化学品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和专用场地。

第十二条申请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业务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教练场地。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教练场技术要求》(Jt/t434)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二)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场地设施、设备,办公、教学、生活设施以及维护服务设施。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教练场技术要求》(Jt/t434)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三)具备相应的安全条件。包括场地封闭设施、训练区隔离设施、安全通道以及消防设施、设备等。具体要求按照行业标准《机动车教练场技术要求》(Jt/t434)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四)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包括教练场安全负责人、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场地设施、设备管理人员。

(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检查制度、安全责任制度、教学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第十三条申请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交通行政许可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三)经营场所使用权证明或产权证明及复印件;

(四)教练场地使用权证明或产权证明及复印件;

(五)教练场地技术条件说明;

(六)教学车辆技术条件、车型及数量证明(申请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的无需提交);

(七)教学车辆购置证明(申请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的无需提交);

(八)各类设施、设备清单;

(九)拟聘用人员名册及资格、职称证明;

(十)根据本规定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申请从事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在递交申请材料时,应当同时提供由公安交警部门出具的相关人员安全驾驶经历证明,安全驾驶经历的起算时间自申请材料递交之日起倒计。

第十四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规范的程序实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行政许可。

第十五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申请材料中关于教练场地、教学车辆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

第十六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申请予以受理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审查完毕,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出具《交通行政许可决定书》,并在10日内向被许可人颁发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明确许可事项;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出具《不予交通行政许可决定书》,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第十七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实行有效期制。从事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业务的证件有效期为6年;从事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业务的证件有效期为4年。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统一印制并编号,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规定发放和管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在许可证件有效期届满前30日到作出原许可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换证手续。

第十八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变更许可事项的,应当向原作出许可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实施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等事项的,应当向原作出许可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九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需要终止经营的,应当在终止经营前30日到原作出许可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第三章教练员管理

第二十条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考试每年举行两次。

第二十一条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交通部制定的考试大纲、考试题库、考核标准、考试工作规范和程序组织实施。考试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向考试合格人员核发《教练员证》。

《教练员证》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统一印制并编号。

《教练员证》的有效期为6年。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应当在《教练员证》有效期届满前30日到原发证机关办理换证手续。

第二十三条鼓励教练员同时具备理论教练员和驾驶操作教练员资格。

第二十四条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应当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规范施教,并如实填写《教学日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记录》(简称《培训记录》,式样见附件2)。

第二十五条教练员从事教学活动时,应当随身携带《教练员证》,不得转让、转借《教练员证》。在道路上学习驾驶时,随车指导的教练员应当持有相应的《教练员证》。

第二十六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练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驾驶新知识、新技术的再教育,对教练员每年进行至少一周的脱岗培训,提高教练员的职业素质。

第二十七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练员教学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对教练员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进行评议,公布教练员的教学质量排行情况,督促教练员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十八条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教学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对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实行教学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教学质量信誉考核内容应当包括教练员的基本情况、教学业绩、教学质量排行情况、参加再教育情况、不良记录等。

第二十九条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教练员档案,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软件,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教练员信息。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教学质量信誉考核结果是教练员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十条教练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到原发证机关办理有关注销手续:

(一)提出注销申请的;

(二)年龄超过60周岁的;

(三)机动车驾驶证被注销的;

(四)发生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的。原发证机关发现有上述情形之一未办理注销手续的,应当公告《教练员证》作废。

第四章经营管理

第三十一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行政许可事项开展培训业务。

第三十二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悬挂在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其经营类别、培训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教练员、教学场地等情况。

第三十三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在注册地开展培训业务,不得采取异地培训、恶意压价、欺骗学员等不正当手段开展经营活动,不得允许社会车辆以其名义开展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活动。

第三十四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实行学时制,按照学时合理收取费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将学时收费标准报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对每个学员理论培训时间每天不得超过6个学时,实际操作培训时间每天不得超过4个学时。

第三十五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学时预约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联系电话和预约方式。

第三十六条参加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人员,在报名时应当填写《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员登记表》(以下简称《学员登记表》,式样见附件3),并提供身份证明及复印件。参加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的人员,还应当同时提供驾驶证及复印件。报名人员应当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七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培训。培训结束时,应当向结业人员颁发《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结业证书》(以下简称《结业证书》,式样见附件4)。

《结业证书》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全国统一式样印制并编号。

第三十八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学员档案。学员档案主要包括:《学员登记表》、《教学日志》、《培训记录》、《结业证书》复印件等。学员档案保存期不少于4年。

第三十九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使用符合标准并取得牌证、具有统一标识的教学车辆。教学车辆的统一标识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四十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教学车辆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保持教学车辆性能完好,满足教学和安全行车的要求,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更新。禁止使用报废的、检测不合格的和其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不得随意改变教学车辆的用途。

第四十一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建立教学车辆档案。教学车辆档案主要内容包括:车辆基本情况、维护和检测情况、技术等级记录、行驶里程记录等。教学车辆档案应当保存至车辆报废后1年。

第四十二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在道路上进行培训活动,应当遵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路线和时间,并在教练员随车指导下进行,与教学无关的人员不得乘坐教学车辆。

第四十三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保持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第四十四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送《培训记录》以及有关统计资料。《培训记录》应当经获得相应《教练员证》的教练员审核签字。

第四十五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执行教学大纲、颁发《结业证书》等情况,对《培训记录》及统计资料进行严格审查。

第四十六条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质量信誉考评体系,制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监督管理的量化考核标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对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的考核结果。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质量信誉考评应当包括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教学大纲执行情况、《结业证书》发放情况、《培训记录》填写情况、教练员的质量信誉考核结果、培训业绩、考试情况、不良记录等内容。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高效地开展工作。

第四十八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监督检查,不得、,不得乱收费、乱罚款,不得妨碍培训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

第四十九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应当指派2名以上执法人员参加。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示交通部监制的交通行政执法证件。执法人员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教练员、学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并可以要求被询问人提供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明材料;

(二)查阅、复制与违法行为有关的《教学日志》、《培训记录》及其他资料;核对与违法行为有关的技术资料;

(三)在违法行为发现场所进行摄影、摄像取证;

(四)检查与违法行为有关的教学车辆和教学设施、设备。执法人员应当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并按照规定归档。当事人有权查阅监督检查记录。

第五十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在许可机关管辖区域外违法从事培训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对其予以处罚,同时将违法事实、处罚结果抄送许可机关。

第五十一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管理人员、教练员、学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非法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

(二)使用无效、伪造、变造、被注销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非法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

(三)超越许可事项,非法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非法转让、出租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件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缴有关证件,处*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于接受非法转让、出租的受让方,应当按照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培训或者在培训结业证书发放时弄虚作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

(一)未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培训的;

(二)未向培训结业的人员颁发《结业证书》的;

(三)向培训未结业的人员颁发《结业证书》的;

(四)向未参加培训的人员颁发《结业证书》的;

(五)使用无效、伪造、变造《结业证书》的;

(六)租用其他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结业证书》的。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予以通报:

(一)未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许可证件的;

(二)未在经营场所公示其经营类别、培训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教练员、教学场地等情况的;

(三)未按照要求聘用教学人员的;

(四)未按规定建立学员档案、教学车辆档案的;

(五)未按规定报送《培训记录》和有关统计资料的;

(六)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车辆及设施、设备从事教学活动的;

(七)存在索取、收受学员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等不良行为的;

(八)未定期公布教练员教学质量排行情况的;

(九)违反本规定其他有关规定的。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规定,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予以通报:

(一)未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

(二)填写《教学日志》、《培训记录》弄虚作假的;

(三)教学过程中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或者造成交通事故的;

(四)存在索取、收受学员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等不良行为的;

(五)未按照规定参加驾驶新知识、新技能再教育的;

(六)违反本规定其他有关规定的。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期限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四)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八条外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独资等形式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应同时遵守《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5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国务院颁布,并将于199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劳动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并就我市劳动行政部门贯彻落实《条例》和《通知》的意见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认真学习宣传《条例》,充分认识《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促进社会力量办学的重要行政法规,是劳动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下简称“社会培训机构”)、规范社会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重要法律依据,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促进社会力量办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认真学习《条例》与《通知》精神,充分认识《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利用颁布实施《条例》的有利时机,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宣传,组织辖区内社会培训机构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宣传总结近几年社会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本地区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社会培训机构作为政府办学的重要补充力量,在我市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要认真总结并大力宣传我市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对社会培训机构的规范、指导、服务与监督检查上所进行的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工作。

二、加强规范管理,做好检查评估。

各社会培训机构要根据《条例》规定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各办学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属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认真做好检查、指导工作;区、县劳动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条例》赋予的管理职责,对辖区的社会培训机构有效地实施监督检查。根据劳动部《通知》的要求与我市实际情况,在前一阶段我市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工作的基础上,市劳动局今年10月将组织对举办美发、美容、中式烹调、中式面点、计算机文字录入、汽车维修等重点专业(工种)和举办高级技能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具体检查评估安排另行通知),并根据劳动部制定的机构设置标准进行资格审定,重点检查这些社会培训机构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招生广告审批制度、培训收费制度以及执行教学计划、使用教材和学员学籍管理、考核鉴定等情况。通过检查评估,进一步督促社会培训机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培训质量,从而逐步达到规范社会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目的。

三、制定配套政策,完善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条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市劳动局将根据劳动部《通知》的要求,制定并完善社会培训机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建立我市社会培训机构办学资格的审批制度,做好机构名称规范工作,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招生广告(简章)与招生收费的审核与管理,加强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学员的学籍管理与考核鉴定管理,组织制定有关职业(工种)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教学计划、大纲,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教材教研建设与师资的培训与管理等,并尽快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条例》的配套政策与管理办法。

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布实施是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起点,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对贯彻落实国务院《条例》与劳动部《通知》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做好各项工作。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上报市劳动局。

附件:1.《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国务院226号令)(略)

附件2:劳动部关于贯彻落实《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通知

(1997年8月12日  劳部发〔1997〕2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总政治部宣传部、总后勤部司令部、生产管理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等民主党派中央机关: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国务院颁布,并于199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贯彻实施《条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做好工作。现就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宣传

《条例》是促进社会力量办学的重要行政法规。贯彻实施《条例》,对于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结合《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学习《条例》,做好《条例》的宣传工作;要把社会力量办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本地区职业技能开发事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规范、指导、服务与监督检查,使其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切实履行管理职责

《条例》规定,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的教育机构,举办实施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机构,由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和管理。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尽快确立审批和管理的范围、种类,明确管理职责,加强对所辖区的社会力量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班)(以下简称社会培训机构)的综合管理。

为加强对重点职业(工种)社会培训机构的有效管理,劳动部将针对举办中式烹饪、中式面点、美容、美发、计算机文字录入等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社会培训机构,制定机构设置标准和教学计划、大纲,并提出制定机构设置标准和教学计划、大纲的基本要求(见附件1)。各省级劳动行政部门要根据这一基本要求,逐步分类制定省级辖区内统一的具体机构设置标准和教学计划及大纲,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定和年检。

三、建立审批制度

劳动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培训机构办学资格审批制度。开办社会培训机构的单位和个人应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由劳动部统一印制(式样)的《社会培训机构审批表》(见附件2),由其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批。举办以培训初级职业技能水平和非技术岗位的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培训机构,原则上由县级劳动行政部门审批,报上一级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举办以培训中级职业技能水平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培训机构,由地市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具体审批范围和办法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制定;举办以培养高级职业技能水平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培训机构,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审批,报劳动部备案。国务院各行业部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及部级社团组织举办社会培训机构,原则上由劳动部审批,或由劳动部委托当地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审批。跨省(或省辖区内跨地市)举办社会培训机构,须经举办者所在地省(或地市)劳动行政部门出具证明,由办学所在地省(或地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社会力量举办技工学校,按技工学校审批程序执行。社会培训机构的更名、撤销亦按上述管理权限办理。

对符合办学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由审批机关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办学许可证由劳动部统一印制。

取得办学资格的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设立分校或分支机构,也不得将办学资格及所承担的培训教学任务委托或承包给其它组织或个人。

四、做好机构名称规范和年度统计工作

社会培训机构的名称应按其所在行政区域、冠名、培训层次和类别依次确切表示。凡独立设置的社会培训机构,其名称应使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或中心”;不独立设置机构的,其名称应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班”。凡需冠“中华”“中国”、“国际”等字样的社会培训机构须经劳动部批准。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按照劳动部统一制订的统计报表及统计要求(另发)做好年度统计工作。要将年度统计情况逐级上报,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汇总后报劳动部和当地人民政府。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同时应将社会培训机构年度统计情况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五、加强对招生广告(简章)与招生收费的审核与管理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社会培训机构招生广告的审核和管理,建立招生广告审核制度,保证社会培训机构招生广告内容的真实、准确。招生广告中对机构的名称、办学性质及培训目标、收费标准、证书发放与就业方式等事宜应如实,不得以任何形式作不负责的许诺或言词误导。社会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须经负责办学资格审批的劳动行政部门审核后刊播散发。未经审核或虚假广告,劳动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查处。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按《条例》的有关规定,与财政、物价管理部门共同做好社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核定工作,督促社会培训机构建立财务、会计和财产管理制度,并对其执行收费标准和建立、落实财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搞好指导和服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对社会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和培训方向提供指导;要在管理人员和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建设、职业指导等方面及时提供服务。社会培训机构毕(结)业生,颁发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培训证书;经技能鉴定合格的人员,由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要抓紧研究制定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教师管理、表彰奖励以及开展教研活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其办学中出现的问题,维护社会培训机构合法权益,鼓励与帮助社会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

七、加强监督检查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经常深入社会培训机构了解情况,对社会培训机构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要及时查处。每年对所批准的社会培训机构要依据办学标准要求进行一次办学资格的复核认定。要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听取受培训学员、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培训质量的反映。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社会培训机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抓住实施《条例》的有利时机,依据劳动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在今年11月底之前对本地区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评估,重新进行登记注册,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同时,要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取得教育、公安、财政、工商、民政、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加强自身廉政建设,严格执行《条例》中有关收费问题的规定,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工作进展情况请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报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

附1:制定社会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教学计划、大纲的基本要求

为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有效管理,使社会培训机构的审批和对教学活动的评估有更加明确合理的依据,现提出制定社会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教学计划、大纲的基本要求,供各地在组织制定具体设置标准和教学计划、大纲时参考。

一、制定社会培训机构设置标准的基本要求

(一)办学法人的资格。

(二)与培养目标、培训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比例。

(三)与培养目标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办学场所要求(包括理论教学与教学实验、实习场所,可按生均平方米数提出具体要求)。

(四)与培养目标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办学设施、设备(基本的办学设施、不同工种专业所要求的特殊的教学设备,可按生均拥有量提出具体要求)。

(五)教学管理的要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及所使用的教材)。

(六)管理制度的要求(包括教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等)。

(七)培训期限的要求(初、中、高级技能培训分别所需的培训时间)。

(八)办学经费的要求(固定资产最低金额、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

(九)结业方式(考试考核方式、证书种类与名称)。

(十)其它方面的要求。

二、制定社会培训机构教学计划、大纲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1.培养目标

2.培训时间

3.课程设置和要求

4.结业考试和鉴定考核

5.周数分配

6.教学计划表

(二)教学大纲的制定

1.说明

(1)课程性质和内容

(2)课程任务和要求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学时分配表

3.课程内容

(1)教学要求

(2)教学内容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6

第一条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依据《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三)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中央组织部履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职能。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本系统的业务培训。

第七条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条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九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方负责组织;经协商,也可由协管方负责组织。

第三章教育培训对象

第十条干部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

第十二条干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

(一)在职期间的各类岗位培训;

(二)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三)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

(四)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

(五)其他培训。

第十三条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经厅局级以上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

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

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

第十四条干部必须遵守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教育培训任务。

第十五条干部在参加组织选派的脱产教育培训期间,一般应享受在岗同等待遇。

第四章内容与方式

第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十七条政治理论培训重点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国情和形势的教育,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

对党外干部,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培训。

第十八条政策法规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进行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第十九条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十条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应当按照完善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一条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干部脱产培训计划,选调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干部所在单位按照计划完成调训任务。被抽调的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调训。

实行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抽调下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参加培训,必须报同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

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

干部所在单位应当对干部在职自学提出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干部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时间。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或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定期公布供干部自主选学的教育培训项目,明确要求,加强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第二十五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第二十六条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十八条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应当突出办学特色,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部门和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承担干部培训项目。

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十九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干部教育培训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重点扶持条件较好、优势明显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整顿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

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第三十二条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第三十三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注重培训,促进交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第六章师资、教材、经费

第三十四条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第三十五条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第三十六条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逐步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十七条干部培训教材建设应当适应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

第三十八条坚持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审定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有关地方、部门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并可选用国内外优秀出版物。

第三十九条加强干部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条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

第七章考核与评估

第四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十二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包括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四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应当区分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分别实施。组织调训和干部自主选学的考核,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干部在职自学的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实施;境外培训的考核,由主办单位或者干部所在单位实施。

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

第四十四条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十五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

第四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

第四十七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第四十八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纪律

第四十九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五十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一条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及时补训。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

干部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干部弄虚作假获取学历或者学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五十二条干部所在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责的,由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干部所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一)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的;

(二)以干部教育培训名义组织境内外公费旅游或者进行其他高消费活动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干部教育培训费用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印发学历或学位证书、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九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条例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五条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干部教育培训办法,由中央军委根据本条例的原则制定。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7

第一条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依据《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三)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中央组织部履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职能。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本系统的业务培训。

第七条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条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九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方负责组织;经协商,也可由协管方负责组织。

第三章教育培训对象

第十条干部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

第十二条干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

(一)在职期间的各类岗位培训;

(二)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三)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

(四)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

(五)其他培训。

第十三条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经厅局级以上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

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

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

第十四条干部必须遵守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教育培训任务。

第十五条干部在参加组织选派的脱产教育培训期间,一般应享受在岗同等待遇。

第四章内容与方式

第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十七条政治理论培训重点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国情和形势的教育,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

对党外干部,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培训。

第十八条政策法规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进行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第十九条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十条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应当按照完善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一条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干部脱产培训计划,选调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干部所在单位按照计划完成调训任务。被抽调的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调训。

实行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抽调下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参加培训,必须报同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

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

干部所在单位应当对干部在职自学提出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干部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时间。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或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定期公布供干部自主选学的教育培训项目,明确要求,加强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第二十五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第二十六条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十八条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应当突出办学特色,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部门和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承担干部培训项目。

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十九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干部教育培训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重点扶持条件较好、优势明显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整顿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

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第三十二条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第三十三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注重培训,促进交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第六章师资、教材、经费

第三十四条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第三十五条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第三十六条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逐步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十七条干部培训教材建设应当适应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

第三十八条坚持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审定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有关地方、部门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并可选用国内外优秀出版物。

第三十九条加强干部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条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

第七章考核与评估

第四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十二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包括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四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应当区分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分别实施。组织调训和干部自主选学的考核,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干部在职自学的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实施;境外培训的考核,由主办单位或者干部所在单位实施。

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

第四十四条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十五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

第四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

第四十七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第四十八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纪律

第四十九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五十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一条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及时补训。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

干部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干部弄虚作假获取学历或者学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五十二条干部所在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责的,由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干部所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一)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的;

(二)以干部教育培训名义组织境内外公费旅游或者进行其他高消费活动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干部教育培训费用的;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8

一、当代继续教育的内涵及社会新需求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继续教育”是一个外来词,由英语“Continuingeducation”或“Furthereducation”翻译而来。继续教育也是继续工程教育的简称。我国教育大辞典关于继续教育的表达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可见,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衰减期愈来愈短,知识发展愈加快速,知识更新也愈加频繁。当代继续教育通常指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准,增强受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开发受教育者潜在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并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对“继续教育”的探讨,包含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其目的在于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二)社会对当代继续教育的需求在知识经济型社会里,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对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研究和设计开发能力的人才,还要求当前在职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成为掌握多种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新的产业和岗位不断出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呈现多样性,学历教育要求多规格,技术上要求多样化。因此,需要继续教育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多样化改造的渠道。三是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将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因此,与国外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将会增加。与此相适应的外语、计算机、金融、财会、商贸、国际贸易等涉外业务的人才需求将会急剧增长,这些都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进行专门化人才培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面对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知识创新能力,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把继续教育学习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前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涉及不同组织结构,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1.培训工作的监督跟踪不到位,管理模式落后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以窗口面向社会,是教育工作最直接的“阳光”单位,组织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必须用优秀的培训质量和规范的管理模式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际上,因为部分教育机构仅仅将继续教育作为机构的附属产品,导致其没有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定位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且一些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存在不少死角,很难对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2.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育机构仅注重安排正常的教学任务,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很不重视甚至抵触,使从事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培训人员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在一些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招收培训教师的标准、流程都不够公开,培训力量相对其他教育方式更为薄弱。一些机构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依旧采用较为集中的方式,受培训者被动听讲,培训者“高高在上”,这种灌输性的授课模式并不符合教学规律,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的知识传播模式枯燥单一,发展性差。3.社会环境后备支撑力量不足受制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当前继续教育工作中,无论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存在继续教育条件与机会缺乏,渠道不畅通等社会环境助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也使人才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培训机构方面首先,培训机构机制不健全,与合作机构、签证机构签署协议时存在法律风险。一旦签署协议过程中存在漏洞,在后期执行过程中都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由于很多培训机构并未聘用专业的法律人才,导致法律问题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机构服务无法继续。其次,继续教育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在市场经济化模式引导下,培训机构需要考虑自身效益成本,因此,市场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恶意竞争,影响了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最后,培训过程中,预期成果和实际培训结果往往存在很大偏差,培训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训人员的态度等很多负面因素导致培训质量达不到期望值,必然损害培训机构的声誉。2.受培训者方面接受继续教育的受培训者大都是在职工作人员,由于受工作时间的限制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员无法保障参与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的连续性,导致培训时断时续,效果较差。也有一些受培训者将继续教育作为一次投资活动,希望短期内得到收益,往往急功近利,但继续教育培训与一般的教育存在效应上的一致性,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这导致受培训者对培训失去信心,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钱财继续投资自身的培训教育,最终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多问题。3.上级管理部门方面无论是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还是市场上的机构,都有对其负责的管理部门。上级管理部门审批政审中的责任问题、行政监督问题、违法查处问题、决策风险问题等,影响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如何促成上级职能部门间的合作,直接关系着继续教育机构能否健康、持续、有序运行。但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导致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能重叠或者无人管辖的现象,这致使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无处诉求,以致问题扩大化,影响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继续教育自然无法维系。

三、项目管理化的内涵

项目是指一种被承办的旨在创造某种特殊产品或服务的临时性努力,是具有特殊性、一次性的活动,常常带有一定创新性或创造性。而项目管理是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以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和管理过程。21世纪是项目林立的时代,项目管理与运作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及其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在强调创新的时代,项目及项目管理不断扩展和普及,项目管理也从国防建设、建筑领域拓展到制造业、信息业、农业及政府管理等各个行业。目前,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公司、军工企业等机构中,项目管理成为其运作的中心模式,如美国白宫行政办公室、美国海军实验室、波音、iBm、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均在其运营的核心部门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在未来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项目管理在组织发展的创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项目管理的应用发展,已由“管理项目”“通过项目进行管理”到“按项目进行管理”的高级管理理念阶段,“管理项目化”思想已逐步渗透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各领域的管理工作中。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调整管理主线,实现职能管理向项目管理的转变。继续教育作为我国广泛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引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保障这一教育模式顺利运行,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效补充。而项目管理化以其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天然优势,成为开展继续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继续教育培训中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

(一)继续教育培训流程具备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通常会按照培训目标,对继续教育受培训者进行分类,对每种培训项目进行统筹管理,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对培训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在全部培训工作结束后进行培训总结。由此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年度计划正是围绕组织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的。这与项目管理化的流程性管理方式一致,为继续教育培训实施项目管理化提供了可行性。(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具备实施项目化管理化的可行性培训部门为了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更加清晰有序,往往根据各类培训目标对全部培训任务进行分类。每类培训中的不同培训项目,虽然内容不同,但培训计划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例如,金融管理类培训、计算机类培训、财会类培训,等等。但由于每类培训的目标会随着不同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存在很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可将每类培训看成一个项目管理化整体,将每一类培训中的不同培训机构看成一个单独项目,从而系统地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由此可见,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具备实施项目化管理化的可行性。(三)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具备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继续教育培训部门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安排和筹划,如制定“教学考察计划表”“培训课程安排表”“培训人员任务表”等。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期间,各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和培训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人员会举行定期会议,讨论解决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比如,制定培训管理实施计划的讨论会、培训学员座谈讨论会、培训教师经验交流会、管理人员协调会,等等,相关人员也会经常使用通信手段相互交流和处理一些紧急事项。同时,为了促使培训收益最优化和培训效果最佳化,一些培训机构会针对相似的培训安排培训师到其他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参观学习或组织教学。而这些工作都要求培训管理部门根据培训计划提前与其他培训机构联系,统筹安排相关事宜,并最终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培训管理部门会针对相似培训中不同培训机构间的依赖关系进行解析,确定不同培训项目在机构组织中的开展顺序,并最终确保相同培训工作的总体进度。例如,“培训班教学机会实施表”“培训总体任务安排表”等,培训部门会依据所制定的总体安排开展相同培训工作。这些计划制定呈现的项目管理化特性,证明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实施项目管理化是可行且有效的。

五、继续教育培训中有效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建议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9

关键词:iSo9000;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水平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1-0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领域已由制造业逐渐向服务行业扩展,在21世纪将有越来越多的各类服务型组织通过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改善和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服务行业的组织,诸如:电信、邮政、银行、医院、开发区、商场、酒店、政府机构等不断加入到实施iSo9000国际标准的行列,而其中教育培训机构采用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学形式更趋多样化,我国教育与国外教育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会迅速扩大、同时也将面临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另外,如何确保教学的质量,培养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005年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了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并突出强调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在职业培训行业引入iSo9000族标准国际认证已成为职业培训界和广大质量认证工作者的共识。本文以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和iSo9000国际认证的实践人手,分析了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的必要性、内容、思路和意义。希望更多的专家来共同探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认证,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1iSo及iSo9000简介

iSo是一个组织的英语简称。其全称是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iSo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该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的国际性标准化机构。

iSo9000标准的要求是通用,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和产品的组织。目前,全球已普遍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其应用范围已经由制造业扩展到政府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航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39个行业,其中教育排在第37个行业。在教育机构中通过引进、实施iSo9000管理体系,可以规范管理程序、强化管理过程,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

2lS09000在国内外教育培训行业的应用及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明确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可以这样做,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1992年,英国的Universityofwolvenhampton成为全球第一家进行iSo9000质量认证的大学。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兰开斯特学区是世界上第一个以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标准进行管理的学区。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美国就已有220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和教育机构采用iSo9000标准。

在中国,目前已有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国内质量认证机构的认证。其中,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首先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天津,2006年初连邦教育又进一步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职业培训行业。西安地区已有西安电力工业学校、陕西中医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陆续顺利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这些成功经验表明,将iSo9000国际标准移植到职业培训领域是完全可行的。

3职业培训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必要性

品质源于对于细节的关注。对于一个培训机构来说,贯彻iSo9000意味着从教学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管理、市场调研后的课程设置以及从学员咨询开始全过程的严格控制。当然,iSo9000提供的是一套先进、完善的管理体系,学习贯彻、彻底执行才能使培训机构真正受益,而不仅仅流于形式。

负责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都是经过国家认可机构认可的权威机构,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体系审核是非常严格的。这样,对于培训机构内部来说,可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进行质量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培训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培训机构外部来说,当学员得知供方按照国际标准实行管理,拿到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并且有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核和定期监督,就可以确信该培训机构是能够稳定地进行教学,并且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可以说,在这两方面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因此,在职业培训机构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在:

3.1建立iSo质量认证体系是职业培训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证

职业培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被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在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内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有不被国外认可的可能性,如果将iSo标准广泛应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国培训业将会呈现出新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出国人员在国际上求职、求学的竞争力。

3.2实行iSo认证有利于规范我国职业培训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培训教育的评价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的规范来约束服务、保证质量,管理欠规范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采用iSo标准对培训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评价,可以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从而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予以信赖。

3.3实行iSo认证有利于强化职业培训的教学质量保证意识

随着社会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更高了,拥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社会的青睐。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摇篮,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对学员的学习质量负责。而且,职业培训机构多为民办机构,ni"]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创名牌、树形象、争效益,也必须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产品”。iSo则为职业培训的质量意识确立了国际标准。

3.4有利于维护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机制非常灵活,仅就西安培训行业来说就有近300家,他们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由于教育行业产品的无形性以及后续性等特点,普通消费者很难凭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判断培训机构对教育质量的保证能力。因此,除了培训机构品牌外,提供更为具体和客观的依据来保证其质量是培训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国际质量认证体系iSo9000不但能够规范和提升服务质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套更为科学和客观的评判依据。

4职业培训机构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的内容和思路

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是实施教育质量管理所必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服务质量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并制定文件化的教育程序,完善培训网络,有效地配置师资、设施等资源。这些文件的编制是借鉴国际办学经验,使教育质量管理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iSo9000质量认证通常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调查、培训与体系策划;(2)编写和审定质量体系文件、培训内部审核员;(3)体系运行;(4)内部审核;(5)申办认证。

教育机构质量体系一般可由以下四个层次的文件所构成:

4.1教学质量手册

教育质量手册中所对应的教学要素包括:管理职责,质量体系,资源管理,教学服务实现的策划,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开办新专业程序,采购,教学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其中包括招生,入学,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编制,教学文件和资料控制,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产品防护),顾客满意度测量,教学服务质量的监视和测量,不合格教学服务结果的控制,数据分析控制,改进控制等程序。

4.2教学管理文件

职业培训机构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是各类教学管理文件,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可包括以下内容:(1)开办新专业方案;(2)招生计划;(3)学员学籍管理办法;(4)关于排课、停课等的规定等。

4.3工作与学习规范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可以编制教师岗位工作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如:(1)教师工作规范;(2)兼职教师管理办法;(3)学生行为规范;(4)学员违纪处分条例;(5)学员考勤管理制度等。

4.4教学质量记录

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教学质量记录有:(1)教学服务要求评审表;(2)报名表;(3)教学质量反馈表;(4)开办新专业输入清单;(5)开办新专业评审报告;(6)课堂质量评估表;(7)教师评价反馈表;(8)教师签到表;(9)代课记录;(10)顾客满意度测量表等。

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服务质量体系的运行,首先要充分听取学生和员工的反映,实事求是地对体系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职业培训行业的自身规律,切不可盲目照搬,检验培训质量体系的唯一标准是“产品”的质量。

5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的战略意义

iSo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来“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给顾客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教育培训领域引入iSo9000的核心意义在于增强顾客的满意度,以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

5.1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维护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S09000标准强调质量管理8项原则,原则的第一条“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就是要求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职业培训机构的顾客就是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通消费者很难凭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判断职业培训机构对教育质量的保证能力。因此,为广大顾客提供更为具体和客观的依据来保证其质量是职业培训市场发展的需要。

5.2以规范化的模式实施管理

由于iSo9000标准强调建立正规系统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把文件作为必须强制性执行的“法规”,文件对每一项质量活动“做什么”、“谁来做”、“在哪里做”、“什么时候做”、“怎样去做”都规定得很清楚,这种严格的规范性程序文件,使职业培训机构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一种“法治”状态。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篇10

关键词:公共教育资源整合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提出了新形势下进行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要求。当前,全国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资源存在着各自为政,多头办学、条块分割、缺乏统筹的现象,造成人才、设施和场所的极大浪费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与改革,加快干部培训资源的整合,理顺干部培训体制,合力构建和打造一个规范、统一、完备的基层干部公共教育培训基地,构建一个以县(区)委党校为龙头、各级部门业务培训学校(中心)为基础的“大党校”教育网络体系,形成功能互补的公共教育培训新格局。

1.温州市鹿城区公共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的现状调查

1.1县(区)公共教育培训机构数目众多,但是职能覆盖不全

经调查,温州市鹿城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名目繁多,他们各自占据着相应的培训市场和培训资源。这些机构的多头设置,主要原因是省级、市级相应的主管部门都配备此类教育培训机构。省级机构的培训业务量还可以,到了市级就已经大面积萎缩,县(区)级机构的培训业务量就变得寥寥无几,最后往往沦落到靠出租房子养工作人员的地步。在实际工作中,县(区)级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确实有相应的业务培训需求,目前仍有部分部门有意增挂培训机构牌子,设立相应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因此,面对如此众多的培训机构,却没有足够的业务培训能力,即使再新办、设置更多的机构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培训能力差、培训业务量少的现状。

1.2各机构存在多、小、散现象,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各培训机构明显存在着“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现象。由于各培训机构仅占据着鹿城区某个特定公共领域的培训任务,其业务量严重缺乏,培训场地闲置率非常高,因而势必造成硬件不硬。同时,由于培训业务量的制约,也会造成教师专业配置不齐全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不明确,同时引发专职教师课时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据了解,鹿城区妇女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或自办或外包,都在做着一定份额的老年人培训工作,而鹿城区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自身却没能配置相应的师资,影响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场地闲置现象相当严重。

1.3各部门多头办班、名实不符,增加了公共财政的经费支出

虽然各地县(区)委、县(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每年要求各单位上报干部培训办班计划,能够放到县(区)委党校办班的要放到党校统一办班,以整合办学资源。但是一直以来,各有关办班单位既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计划、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师资教学,更谈不上对教学管理的监督、考核和评估。不但培训质量无从谈起,更是存在“以培训为名,行旅游考察之实”的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共财政的培训经费,同时也败坏了政府的公众形象。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严格对各部门的培训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提升质量和效果。

1.4涉及办班的主要部门和主要培训科目情况

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很多部门(如图所示)从线上说,省、市级上级单位均设有相应培训机构,就本区而言也有其业务培训职能,但是作为县(区)级地方财政根本无力承担如此众多的培训机构。因此,各部门有想要申下属培训机构的、有正在申办中的、也有已经申办成的。但是,即使业已申办下来的培训机构也是存在着场地、师资、培训业务量形成不了规模效益的问题,而处于半停顿状态。

温州市鹿城区公共教育机构设置现状及资源配置需求表(如下表)。

这些部门主要的培训班次科目包括科(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统战干部班、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公务员新任班、公务员知识更新班、社区、村干部培训班、农民技能培训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班、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班、各类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教师进修班、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班、工会干部培训班、团干培训班、妇女干部培训班等班次。上述班次长则月余、短则数日,很大一部分短期班次往往带有外出考察的内容,业务培训变成走过场、形式化,成为外出考察的由头,达不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2.整合公共教育资源是做大做强县(区)干部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必由之路

2.1新形势、新任务决定了县(区)级教育培训资源必须进行整合

必须要着力改革创新,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善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置布局,要围绕构建“布局合理、资源统筹、优势互补”的公共教育培训体系,健全以县(区)委党校为龙头、各级部门业务培训学校(中心)为基础的“大党校”教育网络体系,形成功能互补的公共教育培训新格局,将师资队伍配全、配强,提高综合培训职能,共享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机构,实现一校多能,提高培训效率。

2.2破解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整合

培训资源是培训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公共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的质量,主要的问题有:一是多头办学,分散投资,重复配备教职人员、教学设施,造成人、财、物力的严重浪费。二是培训渠道多元、混乱,培训机构各自为政、自行其事,培训对象和内容重复而雷同,导致公共教育培训秩序的混乱。三是由于财政投入分散,导致机构办学规模不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后勤服务跟不上,严重阻碍着培训质量的提升。四是由于班次少形不成规模效应,教师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学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之缺乏再教育、再培训经费,师资水平难以保证。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教育机构办学管理体制,走优化整合培训资源路子。

3.构建公共教育培训运行新机制,实现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

对各种干部公共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力打造一个功能强大的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学院,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基层干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撑县(区)级地方政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3.1建立以党校为主体的综合性公共教育培训机构

按照“优化整合、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育特色”的原则,将县(区)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由县(区)级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公共教育培训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作为职能协调、决策、议事机构,成立以县(区)委党校为主体、干部教育和部门业务培训为核心的区级“公共教育培训学院”,实行“多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模式。要让这个公共教育培训学院实现公共资源集约化,公共教育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3.2构建职能完善、覆盖全面的新的公共教育培训体系

构建一个以县(区)委党校为龙头、以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公共教育培训学院”,构建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县(区)委、县(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总抓,赋予县(区)委党校具体协调和统筹安排当地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培训工作的职能,把各类培训统一纳入“公共教育培训学院”的教育培训体系中,改变各部门分散培训、培训资源效率不高的局面,形成以党校为龙头,部门业务培训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整体联动的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公共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格局。

3.3以人为本,实现人、财、物的有机融合

推进县(区)级公共教育资源整合要始终把人、财、物的有机融合放在一个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各校资源整合后可能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多校能够实现平稳合并、有机融合、高效运转、人心安定。其中,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突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帮助职工树立发展信心,正确认识多校合并对公共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个人前途的正面影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体现整体观念和一视同仁,不人为制造缝隙,使各校教职工在统一的管理运行中实现有机融合。要从职工的现实利益出发,在职工的工作分工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让教师职工充分感受到几校合并后带来的切身利益。

3.4实行“三统一”原则,稳步推进机构整合的实施

县(区)委党校及其他部门学校在合并之前是相互独立的事业单位,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培训业务,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多校合并后,必须实行财务、管理、待遇三统一的原则,统一财务收支、统一人员调配、统一福利分配,理顺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多校迅速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整合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从工作实际情况出发考量,众多教育机构合并也许不是一时可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首先,我们可以将部分条件比较成熟,合并意向比较强、阻力比较小的单位实行合署办公,整合场地、师资、行政资源。其次,对要设而未设,或者有申办培训机构需求、正在申办中的机构,进行集中挂牌,举行统一挂牌仪式。第三步,根据改革的深入和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完成县(区)级公共教育机构整合改革的总体目标。

3.5改革经费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培训经费是保障公共教育培训机构工作正常开展的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投入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一直是制约县(区)级各类培训机构良性发展的瓶颈。为改变当前政府公共教育培训经费低效运行的现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破除公共教育培训的部门“小金库”,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使有限的公共教育培训经费集中使用,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要推行公共教育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县(区)级财政年初预算,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教育培训事业的需要逐年增加。要将公共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县(区)财政统一列支,由“一个口子”进出。要探索拓宽公共教育培训经费的筹措渠道,争取各级党费中的干部教育培训资金和其他部门资金的支持。

在当前县(区)级公共教育机构处于整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时代潮流的大环境中,各县(区)地方政府要顺应时代潮流,将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整合作为机构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本县(区)级机关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的一个突破口!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有效提高公共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改变干部教育、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逐步整合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机构,使之有机融合为有序高效运转的统一整体,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最大效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华.城区联合党校改革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2]刘国军.探求深化市县党校改革发展对策的思考[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