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十篇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十篇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5:51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1

关键词:B/S结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175-01

基于传统模式的人工管理方式效率及其低下,并且容易出错,已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我省各高校早期采用C/S模式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其信息更新及维护工作量较大,维护成本太高,且无法远程管理。一、关键技术

1JSp技术介绍

JSp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执行标准,为动态web页面提供了简捷而快速的方法。JSp技术有助于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构造更加容易和快捷,所构造的各种应用程序能够与各种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浏览器和开发工具协同工作。

2JavaBeans技术简介

JavaBeans实质上就是Java的可重用组件技术,JavaBeans组件可以用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或负责与数据库的交互及提取等[1]。JavaBeans开发简单,并且可以利用Java语言的强大功能,许多动态页面处理过程就被封装到了JavaBeans中。

3需求分析准备阶段

在系统需求分析准备阶段,首先应向学校人事部门了解工作流程,收集他们对系统功能的要求,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然后确定系统开发的范围以及系统的功能。第二是系统的总体设计阶段,这个阶段要确定系统的开发模式、工具、环境。这个阶段还要确定系统的总体目标,根据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系统功能进行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和模块划分工作。第三是数据库设计阶段,在确定数据库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各种参数、创建实体数据库和数据库表、视图、触发器等数据库对象。第四是界面设计阶段,根据系统的功能划分各部门的操作控制的内容以及设计它们的操作界面。第五阶段是安全策略设计阶段,对系统的安全策略进行整体规划。

4系统需求分析

(1)用户需求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系统来管理高校人事工作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人事工作人工管理方式相比,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人事资料进行管理能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基于C/S结构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具有查询方便、检索迅速、存储量大、信息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避免查找档案时费时费力以及个人信息录入过程产生的遗漏和错误。因此,高校人事工作管理者迫切需要通过采用现代化信息系统管理模式来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使之满足高校的发展和需求。(2)功能需求分析。通过与高校人事部门信息建设管理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最后才能确定软件的各功能信息,这样根据需求开发好的系统才能真正满足需要。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够实现教职工个人相关档案信息在线查询和更新,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在线设置角色权限和在线管理相关信息;要求系统的界面设计要求功能能区域划分明确、操作简单;要求系统有数据校验的能力;要求在信息保密方面做得安全可靠。此外,整个数据库还应当具有数据加密、数据校验等后台服务功能,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3)系统的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适用现有的技术能否实现本人事管理系统,硬、软件能否满足开发者的需要等。软件方面,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采用myeclipse10.0进行开发。数据库服务器选用mySQL数据库,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已经成熟可行。2)操作可行性。操作可行性主要分析系统的操作方式在这个用户组织内是否行得通。本系统操作简单,无需用户对计算机有深入的了解。根据用户的需求管理员登陆后就可进行工作,管理员可进行录入、修改、删除等操作,普通教职工可登陆查看自己的相关信息。综上所述,此系统开发目标已明确,在技术和操作等方面都可行。

5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功能设计。①组织机构信息管理功能。由于组织机构信息在人事部门进行划分和设置,系统应具有学校组织结构信息的管理功能。②教职工信息管理功能。系统应具有管理和维护全校教职工各类数据信息的功能。如:学历信息、职称(职务)信息、工资信息、奖惩信息、家庭信息等各类信息的管理与维护。③查询统计功能。系统应具有查询功能。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教职工基本信息或详细信息的查询。系统应具有自动统计功能。④打印输出功能。系统应具有打印教职工基本档案信息、详细信息、查询结果、统计结果功能。⑤权限分配功能。由于人事部门分工明确,工作人员只能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数据进行修改,而不能对其他数据进行更改。⑥数据库维护功能。系统应具有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的功能,以提高数据安全性。(2)系统模块设计。根据系统功能的设计要求,可以将系统分解成教职工档案管理模块、人事变动管理模块、教师职称管理模块、教职工薪酬管理模块、院系部门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六个功能模块来进行设计。(3)数据库设计。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中,数据库的设计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如果数据库设计存在缺陷,将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本系统采用mySQL,通过正规化的表格设计,在提升代码执行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可读性和扩展性。

6结语

本系统在分析设计过程中由于受精力和个人能力的限制,在部分模块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权限分配不完善、功能不全、界面设计不够完美等问题,在接下来的详细设计及实现过程中将逐步完善模块功能、用户权限、数据库安全等。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2

一、信息管理系统需求背景

近年来,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有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便是紧抓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便是改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随着中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师生人数逐渐增长,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那么,管理部门面临一个核心难题便是:如何维护和管理现有的在校学生信息与各类历史数据。面对数量庞大的信息,单纯依靠以往的手工管理,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将计算机管理机制引入学校管理之中,对于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专门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显得十分重要。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

在校园网建设的初期,学校在硬件设施投入上下足了功夫。但是计算机普及之后,并没有发挥巨大的管理效果。教师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利用电子邮件和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利用校园网络通知公告等。针对学校的内部管理,比如:学生的个人信息记录、日常学生的行为规范记录、成绩录入和各种成绩分析、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况等还是需要人工来完成。学校目前使用的管理软件,比如排课、资源库、图书管理、教材管理等,由于各自业务和数据的分离,最终也没有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把教导处、学生处、总务处、财务处等都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学校的组成部分。将这几个处室的信息建立在一个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各个部门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分模块进行信息采集和分类。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管理中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管理平台,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校日常管理业务。为了有效地发挥作用,首要的任务要获取并有效分析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在分析的基础上,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系统的有效容量,进一步明确非功能性需求。

1.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1.1入学管理功能。

学生入学,要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如毕业学校,家庭基本情况,考试成绩等。招生部门要承担采集任务,对学校的招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导入数据库进行保存。可以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分班有序采集。

1.2班级管理功能。

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班级。学生的成绩、入学情况、在校表现和综合平均分均是在班级内部完成。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以班级为单位输入信息,便于查询和分析。对班级情况,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掌握,提前预防。

1.3学生信息管理功能。

学生信息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操行和评价信息。学生刚入学时需要有基本的招生信息。在学习期间,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生活品德表现等多方面情况都需要录入数据库,以备查询。最后,学生毕业后,学生在学校的信息要形成毕业生信息,报上级主管部门。

1.4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是学校安排上课,科学设置课程,实现培养方案的活动。学校以往的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师资配备数据都要保存下来,方便日后借鉴比较。在教务管理中还要涉及教室的使用、教材管理、学期课表等的制定。工作相对琐碎,需要细心和谨慎才能将此工作完成的圆满。

1.5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各项事务。学生成绩的输入和上传,学生成绩分析。其核心部分是成绩管理,即教师录入成绩、学生查询成绩和针对成绩的各种统计报表分析。有效监控学校的教学质量,改进不足。

1.6毕业生管理。

毕业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业务流程中的最后一个部分。毕业生在即将毕业时,要进行毕业生信息采集,在原有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毕业去向,毕业意愿等,有效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便根据市场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有效地调整。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将毕业生信息进行上报备案。

1.7学校信息管理。

学校信息管理,完成学校的各项基本信息的管理。如:学校地址、联系方式、法人代表等。

1.8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除了基本的系统信息管理、角色和权限管理、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外,还需要对学校的学期和校历进行设置。

2.信息管理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系统的需求,仅仅对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描述系统应具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易用性等指标和参数,这些需求统称为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2.1稳定可靠性需求。

管理系统作为全校教学组织的核心,在稳定性上要求较高。需要系统能够保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即使在遇到故障时也应该能够尽快修复,不能影响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系统稳定关系到学校的人事管理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旦系统完整性遭到破坏,将对学校造成极其重大的影响和损失。

2.2扩展性需求。

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而且向更加综合的专业方向设置发展,系统不但功能要求能进一步完善和扩展,而且系统在性能上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扩展潜力,包含了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即系统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适应未来学校管理工作难度的加大。首先,硬件设施方面:构建系统时要充分考虑硬件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利用学校目前在硬件上的投资,即现有的服务器设备资源和网络设备资源。通过优化设计,使得未来系统在硬件升级上的代价最小化。软件方面:在架构系统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软件和数据库的扩展性和开放性,在将来系统功能和规模扩展时可以保护本次投资的软件资源,降低未来系统软件升级的代价。

2.3安全性需求。

系统中涉及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这些数据的安全。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加大安全教育,培养保护数据意识。尤其在管理工作中,进行数据上传,要对传输数据和存储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安全,防止信息的泄露。在设计管理软件时,更要考虑安全性的多种防护。

四、结语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3

关键词:一卡通;数据挖掘;学生管理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易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思想、心理和需求等。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尤其在实施学生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不足、采集数据片面、覆盖范围窄等较多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急需一个可以适应新形势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校园一卡通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该系统是一个信息综合网络化管理系统,自动记录了师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海量数据,深度挖掘这些数据,实现学生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2校园一卡通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1在出勤考核中的应用

传统的学生出勤考核采用的是点名或学生签到等方式,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缺席、迟到、早退、病假、事假等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登记,后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流程复杂、透明度低、管理不便。想要了解某个学生的出勤情况,需要查询大量的材料,这样的工作既繁琐又浪费大量时间,稍有出错,就有失公平。一卡通系统在高校出勤管理中的应用,轻松实现考勤的公正、公平、科学、准确。辅导员或有授权的老师可以从一卡通系统中读取分类数据,可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一学期或某个阶段的出勤情况,根据系统生成的出勤数据曲线可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情况,从而方便学生管理人员与某个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缺席原因、近期学习与生活等情况,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科学化、现代化的学生管理。

2.2在贫困资助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逐步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善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但现有的工作方式很难准确鉴定和甄别贫困生的真实性。校园一卡通系统在学生入校时就已发放登记,一卡通系统清晰记录着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管理者可对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并重点关注消费水平低的学生,计算出低消费水平学生的困难指数,建立贫困生信息库,并结合调查、走访、无记名投票等多种方式,确定需要资助学生的名单和资助金额。一卡通系统学生消费情况的数据研究,为高校贫困生的鉴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使大学生贫困认定制度化、程序化和公开化,更切实地帮助更多的优秀贫困学生顺利毕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3在学生在校统计中的应用

利用一卡通门禁系统后,学生进出校门或是宿舍均需要刷卡,一旦刷卡成功,系统就会产生学生在校或是在寝的数据,管理员就可以在系统后台实时看到没有返校或是回寝室学生的名单,可以及时向相关班主任或辅导员反馈,方便精确与相关学生对接,改善学生的晚归现状。此外,每学期开学或是小长假后,学校都要统计学生的返校情况,以便了解未报到学生名单。传统的统计方法都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统计,时间长、效率低、数据更新慢,使用一卡通后,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精确掌握学生返校情况。

2.4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

图书馆一卡通门禁系统详细记录了所有进馆人员的资料,包括姓名、所在系部、年级、班级、入馆时间以及所借图书信息等,再配合摄像监控系统,保障了图书馆的安全,杜绝了一切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使用一卡通后,图书借阅更加方便快捷,系统可自动计时、自动交费,化繁为简。管理员可调取一卡通图书系统内学生的借阅方式、借阅历史、检索历史等现有数据并进行挖掘分析,结合教学培养计划,可准确了解学生的查阅需求,增加辅导辅助教材等资料的复本量,既不浪费资源,又能满足师生查阅读取的需求。根据一卡通数据,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需求,进一步改善图书馆资源配置,针对学生的文献需求,协调资源分布,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

2.5在校园医疗中的应用

校园医疗担负着诊治师生病情、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等重大任务。校园医护人员有限,需要服务的师生众多,因此,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势在必行。建立校园一卡通医疗系统,可方便储存学生个人健康档案,方便医生掌握每一名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药品等重要信息,对有传染病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做好预防和隔离工作。一卡通医疗系统大数据可分析就医人数,预测就医趋势,掌握一定阶段内就医人数的变化等。方便校卫生所有针对性开展医疗宣传服务活动,讲解预防和保健知识,切实做好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控制工作。

2.6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扩散性等特点,给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和声誉。然而这些偶然事件发生的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在事情发生之前学生的某些行为往往是异常的,存在着一些端倪和预兆。一卡通中蕴含着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海量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到学生近期的出勤、消费、进出学校各类场所的信息,一旦有异常数据产生,作为学生管理人员,要及时地、敏感地觉察到这些蛛丝马迹,询问该生的情况,早发现、早关心、早干预,从而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3结语

校园一卡通系统可以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一卡通系统所储存的大数据需要有心的管理者进行分析统计和总结。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如何挖掘与使用一卡通数据是每个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内容,相信充分利用一卡通大数据,可以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曾英姿.高校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15-21.

[2]满宴辰,王一.高校一卡通系统应用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2):103.

[3]范美玉,陈敏.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10-11.

[4]李林娜,孟乃杰,施展.一卡通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数字产业,2015(2):114.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4

关键词:工资管理 aSenet B/S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066-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如何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处理成倍增长的信息量,已成为管理职能部门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为此,许多高校启动并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相继建成了校园网,搭建了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学校许多部门都开发了各种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等。近年来,为了加快我校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学校加快了对人才引进的步伐,新进的教师、管理者人数逐年上升,给我校人事部门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压力。人事部门不断增加工作人员,但是仍然跟不上学院发展步伐,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部门仍然采取旧有的工资管理系统,继续由手工完成应聘记录、绩效考核、科研成果等工作。显然,单单一项基本数据录入工作就需要三个工作人员来完成,每天大都处理琐碎的事情,使得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制约了学校发展。另外,在传统的工资管理系统中,要完成相当数量的教职工情况及人事政策法规的查询工作,一般是教职工直接到学校的人事部门查询,导致人事工作者在这些常规性的查询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解答上花费大量时间,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及人事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在一所以信息技术为重、信息专业为主的学校,这样的方式将很快滞后于学校其它方面的发展,而教师、管理者却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能查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包括档案、工资、培训等情况。

应对以上情况,本文针对性地介绍些高校工资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改变学校传统的工资管理系统,对系统的数据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促进了系统数据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快了信息处理和传递过程,有利于促进人事管理体制的合法化,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同时,该系统还有利于节省办公物品,进一步减少了学校办公经费的开支,弥补了旧的工资管理系统的许多缺失。系统支持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不仅提供给学校的人事部门使用,也提供给学校所有部门和教职工使用,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本系统的开发使用不仅提高了学校对外的一种形象,还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网,使得校园网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导入了信息系统,如学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等等,以辅助收集相关资料,然而其应用层面,仍局限于电子数据处理阶段,部分信息化较早者,则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量多而杂的报表数据。对于工资系统则主要靠一个简单的工资管理软件来实现数据录入、删除和添加,并结合手工生成excel报表。显然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使用一个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这一点已经成为学院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为此,我校将结合工资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个基于校园网进行管理工作的高校工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实现我校工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系统采用先进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平台,从架构设计开始,完成了工资管理工作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在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快速原型法与喷泉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快速原型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开发方法,本系统所建立的原型,是充分利用了B/S结构系统开发的特点,以制作静态页面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界面。用户可以在此原型上看到系统的功能原型,并且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见,以供开发人员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设计。同时,此原型可作为后续开发的基础,将系统实现阶段的一部分工作提前完成。喷泉模型是一类支持面向对象、自底向上的开发模型,在实施中体现了迭代和无间隙的特征。本文围绕需求获取和分析两个关键步骤对工资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开发阶段的工作进行描述,在与用户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采用UmL用例图和活动图为需求建模,同时建立系统静态页面以获取用户更明确的需求。

系统设计阶段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一套与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为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调试提供依据。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各种技术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精心设计,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a/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设计、安全控制点设计等。系统设计的结果是一系列的系统设计文件,这些文件是物理地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工资管理系统属于一种数据交互式处理系统,是学校人事部门为了支持决策、管理、应用而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而开发。系统根据我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架设在校园网上的系统,大大加强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设计系统的技术架构时,亦充分考虑了系统的特点,采用目前先进的,net技术体系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

工资管理系统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工资管理网络体系,克服现有工资信息管理中存在的手工管理、统计与查询复杂、管理效率低等缺点,科学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方便工资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对所需要的数据以表格形式显示,以报表形式打印,并为将来进一步扩充、发展和升级工资管理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本论文以九江职业大学工资管理系统为研究背景展开研究,开发该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该校人事部门及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减轻学校人事部门及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本文结合了当前工资管理系统的现状,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对工资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并描述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模块化的软件结构,画出了系统的数据流图,并以此为基础,对系统进行了模块设计、数据的处理模型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最后,描述了系统的界面设计与实现、各通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和其他几项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工资系统的现状分析,结合aSp,net和软件工程相关的技术,提出了工资管理的网络化,并从需求、设计与实现的角度详细说明了工资管理系统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基于weB的工资管理系统的模型。但在新的技术和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下,系统模型也将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工资的管理。

通过对这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本人对高校的工资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系统的数据处理业和务流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受限于本人自身水平和时间仓促的关系,该系统许多地方还存着一些不足之些,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高校工资管理系统的将来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提供一种适应高校人事、财务方面政策变化的系统模型。

(2)需要进一步对高校工资管理的业务逻辑进行研究,并从中提取出最佳系统业务解决的方案。

(3)需要研究出能够跨平台操作的工资管理系统,以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另外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作为一个工资管理系统,必然会涉及到单位中的许多人事方面与财务方面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对外应该属于是保密的,所以系统的安全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期望在以后的运用中,能使用先进的技术和采用更好的措施,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5

1需求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对学校常规事务的网络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数学校希望建成适合自己学校、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夫,开发人员可能也不重视参与。公司一般指派开发能力不强的销售人员与学校教师联系,而教师也不太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保证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与开发人员一起参与需求活动,以保证系统需求的客观合理。学校本身对要求表述不清由于存在“学校领导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流程”的问题,加上领导和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各处室教师对自己的真正需求不太理解,导致学校本身也不太明白如何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需求不确定由于各处室教师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视野不够开阔,加上没有仔细分析、研究自己的需求,导致需求不确定,经常有变动。分析人员对学校要求理解不清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公司分析人员不懂学校事务,而教师不懂技术开发,导致二者沟通存在困难,公司分析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学校的真正需求。人员变动带来不确定性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使公司更换项目开发人员,学校人事也有可能变动。这种人员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和学校需要重复做需求分析,给系统开发带来不利影响。基于以上问题,学校教师自己编制需求分析十分有必要。

2用需求分析三要素

编写需求分析软件需求分析是指根据研究用户的需求,建立一个基本依据来验证及确认用户需求。这个方法还能完全理解用户对软件需求的各种功能,以此来确认用户对软件功能的需求。由于编制需求分析需要有专业知识做基础,而教师不具备这种条件,但学校教师可以将需求简化为任务、流程、效果三个方面内容,即可清晰、有效地描述自己的需求。本文将任务、流程、效果称为需求分析三要素。1)任务:指某部门要实现网络办公的某项事务,比如网络请假。2)流程:指要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经历的办公流程,即数据处理方式和过程。3)效果:指某项工作完成后体现的效果,如数据呈现方式、数据查询方式等。

利用需求分析三要素编写网络请假的需求范例。

1)任务:网上请假。2)请假流程分为六个步骤。①教师提出申请,申请内容包括请假类型、事由、时间等信息。②校长或者教务处审批,并将审批结果反馈给请假教师。根据请假时间长短,分别为校长和教务处设置审批权限:若请假时间小于两天(包括两天),由教务处审批;若请假时间大于两天,则由校长审批。③若未批准,则流程结束;若获批准,则由教务处安排代(调)课。④教务处安排好代(调)课后,将结果反馈给请假教师和任课教师,并将代(调)课信息记录至代(调)课统计系统。⑤若请假教师是班主任,则需自己指定班主任教师,并将结果反馈给校德育处与班主任教师。⑥将整个请假情况归档至请假平台,结果提供给全校教师查询,并记录到教师个人请假档案。3)效果。效果是方便学校统计请假信息,方便教师查询核实自己请假信息。①学校能通过请假系统查询教师某段时间内的请假信息,如请假事由、请假类别(病假、事假、公假),并可打印此信息。②学校和教师能通过(调)课系统,统计各位教师的代课信息,并可追踪产生代课缘由,打印此信息。③教师能够查询自己和学校其他教师的请假信息。学校教师只需要将按照上面的例子,将自己的需求转化,从任务、流程和效果三个方面描述,即可将自己的想法比较清晰地传达给系统分析人员,分析人员也乐于接受。

3用流程图编制需求分析

由于文字描述比较麻烦,且部分内容可能不容易描述,教师可以根据办公实际需要,将办公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绘制成草图,形成一张数据流程图,再加上少许语言描述,即可清晰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在数字校园管理平台的分析、设计、开发过程中,数据流程图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文档材料。由于它简洁清晰、层次分明,因而系统分析员与程序员都乐于使用。同时数据流程图图形元素种类少,术语少且专业性不强,易于用户理解接受。同样以网络请假为例,利用流程图编制网络请假系统的需求分析。简单的需求就是教师提出申请,由领导审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代课或调课,再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相关处室和教师,最后结果可供学校任何教师查询下载,如图1所示。网络请假流程说明如下。1)教师提出申请事由,包括请假类型(公假、事假、病假、产假等)、请假时间、请假原因、是否是班主任(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调(代)课(系统根据课程表自动判断)。2)根据请假时间设置相应审核权限。请假时间为两天以内(包括两天),由教务处审核;大于两天则由校长审核。系统将审核结果通知给请假教师。3)若申请通过,若请假涉及课务问题,则由教务处教师安排调(代)课,并将调(代)课结果推送至系统和通知任课教师。4)若请假教师是班主任,则请假教师在提交申请时指定班主任,系统将信息推送给德育处和教师。5)请假系统中信息能供学校全体教师查询,办公室有统计查询权限。6)请假信息将计入个人档案。借助这幅流程图,加上简要说明,无需太多专业知识,即可将学校网络请假系统的要求描述清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数据流程图为教师与系统分析员架起沟通桥梁。首先,用户能清晰描述自己的要求与效果;其次,在规划流程图时促使用户反复思考,验证自己的需求;最后,有利于分析员针对系统中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建议,使系统更加准确、合理、科学。

4结束语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管理 数据仓库 数据分析

[分类号]G258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经从手工操作转变为联机事务处理,在为读者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是从零散的数据中很难看出包含的潜在信息。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把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而进行数据挖掘的第一步即建立数据仓库。本文在剖析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个数据仓库系统,以期为图书馆和高校提供决策支持。

1 高校图书馆管理数据仓库系统(ULm-Dw)总体结构

创建数据仓库的工作是在原有的数据库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分析原有的数据库系统中所有数据,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建立新的数据仓库,再选定主题,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本文的数据仓库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进行设计,其总体设计架构,见图1。

数据仓库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原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汇文系统、数字图书馆统计系统等,这些数据存放在两种类型的数据库中:SoLService和oracle。首先从原始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清洗和转换,进入到数据仓库中存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各个系统的原始数据,如:读者借阅记录、购书记录等,没有经过任何级别的汇总,保证了数据仓库的最小粒度数据,有利于数据挖掘的应用。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并展示给相关授权者使用,以辅助决策。

2 数据仓库的设计

数据仓库建立的过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以数据为中心的操作性系统结构转移到以数据仓库为中心的体系结构的过程。数据仓库设计的主要工作是业务流程结构设计、主题设计、粒度设计。下面以图书借阅为例,详细描述这些步骤。

2.1ULmDw业务建模

先以图书借阅为主题,进行业务流程分析,在分析已有数据库表结构的基础上,说明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数据仓库的实现打下基础。图书馆图书借阅流程,如图2所示:

2.2ULmDw主题设计

主题设计是数据仓库的关键,针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需求特点,提出读者、图书和图书借阅三个主题。其中以图书借阅为核心的主题设计,通过对图书借阅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相应主题的分析结果,这些数据信息有助于做出决策。而读者和图书主题是进行辅助分析决策的相关主题,这些主题也反映了高校图书馆现行发展阶段中所关注的一些方面。

2.3粒度设计

在粒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为业务处理获取最原子型的信息而开发维度模型。为了查询能以最精确的方式对细节知识进行抽取,数据仓库往往要求在每个维度可能得到的最低粒度上对数据进行表示。通过上述分析该系统中的粒度都选取最底层的,这样便于决策者不断的向下观察细节数据。

在ULmDw的业务数据库中收集的数据是最小粒度,如时间包含年、月、日、时、分,用户对数据颗粒度的要求的变化会影响到数据模型的设计。在本系统中最佳粒度的数据是图书借阅事务的单个分列项,为了确保得到最大限度的维度性和灵活性,所有讨论都将在这个粒度上展开。

3 数据仓库系统实现

ULmDw在设计时采用星型模型来表示多维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事实表,事实表的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维表。事实表的每一个元组都包含有指向各个维表的外键和一些相应的测量数据。在实际的设计中,图书馆根据读者主题、图书借阅主题和图书主题的需要,建立事实表和维度表。然后,从各数据源中抽取数据,集成到数据仓库中。

3.1事实表的设计

事实表是星型模型的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键和详细指标。事实表通过键将各维度表组织起来,共同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根据不同主题设定的逻辑模型,可有不同的事实表。

在ULmDw的设计中,对图书借阅事实的描述构成了数据仓库的事实表,它包括的数据是从联机事务处理系统中获得的真实信息。面向不同的主题需建立不同的事实表,其中核心主题图书借阅的事实表包括:读者维表,图书维表编号,日期维表。

3.2维度表的设计

所谓维就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的决策人员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数据。图书借阅数据是多维的,对不同的决策要求,可以通过选取不同的维度来导航到相应的目的。例如,图书借阅往往按图书种类、借阅次数、读者院系、日期等查询有关信息,这种对维度的描述构成了数据仓库中的维表。

3.3以借阅事实表为中心的数据仓库模型

维表和事实表关联起来可使数据仓库的复杂查询直接通过各维的层次比较、上钻及下钻等操作完成。维表和事实表的关联是通过维度的键值来实现的,中间是事实表,周围是维度表,星型图建模技术可以为数据仓库建立完善的模型。以借阅事实表为中心的星型模型,如图3所示:

3.4建立触发器完成数据仓库的增量更新

在数据仓库的设计中,最主要的是保证原始数据库和新的数据仓库数据的一致性,即将原始数据库中新增加和修改的数据正确地导入新的数据仓库。在ULmD的设计中,使用触发器将原始数据库中新增加的数据和修改的数据转入到新的数据仓库中。当业务数据库中有数据发生变化时,首先插入要修改的最底层的图书编码和相关信息,然后由底层触发查询上面的一层,最后得到各层的图书编码和相关信息。具体的实现是在SQLServer的查询分析器中运行“图书编码表数据导人触发器,sql”和“图书类别编码表数据导入触发器,sql”,这两个文件中的命令执行后在图书编码表booksmb表上建立了触发器trigger_update_booksmb,在books表上建立了触发器trigger_update_books。

4 基于数据仓库图书馆管理的数据分析

根据前面数据仓库设计的需求分析以及用户对数据的处理需求,在已经创建的以事实表和维表为基础的,能够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各种分析统计要求的统计体系,其中以维表为统计纵横坐标,以事实作为统计数据来源。而所要实现的系统,需要通过统计表分析设计、数据统计及导入、统计数据实时更新以及最后的数据展现来实现。

在ULmDw中,对数据仓库统计分析的数据展现使用了目前市场主流开发工具VisualStudio,net2003,并采用B/S模式来构架整个展现系统,这样系统对客户端的要求以及对系统的维护性和数据的安全性,都可以达到用户的要求。图4展示了系统图书借阅主题的部分运行结果,维度分别是时间和图书类别,展现形式是图形和数据表。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天内经济类图书、计算机类图书和法学类图书随着时间维度的变化借阅数量的汇总状况。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7

[关键词]人事档案;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6-0066-02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科学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人事工作质量水平上台阶的必然选择。在高校的干部师资队伍建设中,人事档案是选人用人的有效凭证,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并让人力价值最大限度予以体现的载体依据。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以人事档案为基础建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系统功能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处理,获得相关参数是制订人事管理方案的科学依据,如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做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和调配、考核绩效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等。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对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时展要求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除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外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因此人才信息和人力配置是关键,传统的人事管理终将被发展抛弃而实施战略转型。

(1)高校快速发展规模扩大,人才引进教师数不断增加,人事管理愈加繁重,人力资源合理调配矛盾突出;再因受编制数限制下确保校内正常运转,编制外聘用人员将长期存在,流动中的人事档案可能出现多头现象,本单位建立的档案信息可能断裂不全,给人事管理特别是人事档案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和压力。因此,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人事工作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2)人力资源信息化程度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完善和加强,但多数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人才信息服务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不仅抑制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抑制了高校人才资源快速服务社会需求时限,同时也丢失了个人能力与组织发展壮大的机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将先进的软件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以原始人事档案为依据而建立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让档案信息数字化,实现档案信息电子保存与利用,优化工作模式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型”向“战略型”转变,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台阶。

2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2.1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设置以人事档案为依据

①人力资源系统设置采用“框架加模块”,框架是组成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支架,包括系统范围、系统体系结构、系统总体流程、需求分析等。模块是系统内不同内容板块,是系统内容主体;系统范围是人事管理权限内全部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对信息的利用权限;系统总体流程是系统的结构走向;系统体系结构是人力资源系统模块的分布结构。②模块也是构成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多个数据项,模块数据项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涵盖了人事档案全部内容。模块包括:员工基础信息、公招聘用、就业合同、薪酬绩效、培训管理、报表管理、人事异动、统计查询、预警分析、档案管理等,各模块内容的综合体就是一份完整的人事档案。

2.2各模块内容是人事档案的具体呈现

在档案管理模块中,主要记录职工的档案去向及存放情况,包括在职和离职职工的档案传递记录,档案由何单位转入或转去何单位及档案传递的原因等。在职工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中,显示教职工的履历,职称评聘,政治面貌,培训经历,劳动合同,薪酬绩效,职务变化,行业学会、协会教师荣誉,如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科学技能、教育科研、论文著作、专家学科带头人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分别是人事档案一类至十类的内容,是一份较完整的人事档案再现。各模块具有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定期更新信息,信息更新的同时人事档案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2.3提高档案利用率体现档案价值

人事档案由人事部门建立和保存利用,属个人享受国家所有的宝贵文献,内容信息涉及到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管理利用中必须遵守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档案使用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严格限制成为死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将人事档案信息科学合理地集合于系统各功能模块中,信息内容能及时得到添加、修改和更新,又能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完整度,教职工能合理利用自己的信息,档案利用率大幅提高。有的信息可通过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曲道可靠有保障且速度快,如科技类信息从科技处导入、教务类信息直接从教务处导入等,经人事部门审核认定后更新。信息利用体现以“人”为本,教职工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能联网查询、更新个人的基础信息;院系各级领导能分别查询、统计全院或本系教职工基础信息等,提高信息利用率体现档案价值。

3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3.1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原始支撑材料

人事档案作为重要存储器记载着人才重要信息,是高校人力资源的宝贵文献。它历史地、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个人基本情况、学习、工作经历、德、能、勤、绩等表现及发展过程。通过它可以了解教职工过去,预测发展潜力,让各具特长人才各施其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同时为组织人事部门选拔干部、制订师资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原始依据及载体支撑材料,没有人事档案就没有可靠、可信、可用的人才信息值得利用。所以,人事档案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3.2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提高高校社会核心竞争力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专家学者汇集的地方。个人学术成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或成绩,大都有着不凡的奋斗经历和艰辛的发展过程,在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成绩跃居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或专业领域中位居前列成为有影响力的高级专家或科学家,不仅是国家宝贵人才,也是高校发展不可缺少的栋梁。随时间和社会发展,代代专家学者前仆后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唯有人事档案全面清楚记载着他们成长发展及取得成绩的全过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将高校的先进文化和科研成果有效服务社会,对内激励教师们健康向上不断奋进努力做出新业绩,对外能树立高校形象增强社会核心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人事档案能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以人事档案为基础建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功能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和分析处理,获得的统计数据作为人才配备的科学依据,能有效对人力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和使用,将长期需求与眼前问题相结合进行合理调配和规划,如专业人才需求、学科结构人力组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同情况的配备;根据人才能力和人才专业优势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内进行合理配置,因事而选择人,将人才配置到最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及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为避免人才堆积和学非所用现象,促进在组织内部进行部门之间、院系之间、专业之间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快速为各部门、各专业学科发展需要合理配置人力,以实现人事管理目标。

3.4人事档案促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科学化

高校规模迅速发展是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人事部门对人力现状进行有效合理分析、合理调配,有效的人事档案是提供分析当前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是否符合组织变革与发展需要的凭证,并对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或人才调配实施方案起着决策性的指导作用。反之,脱离人事档案支撑而提出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信息是没有客观依据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科学而盲目无用的。

总之,高校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关系密切。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采集信息的有效载体,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识别人才、选拔人才、管理人才的唯一凭证。没有人事档案作为保障就没有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也不可能做出人才需求科学预测和人力资源合理调配方案;离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人事档案,其档案有效利用率较低,档案价值不能充分得到体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具有互相促进,互为发展作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能促进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而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能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化内容更丰富、服务更加全面,科学预测和科学管理人才更加精准,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科学用人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旭东.浅析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09(5).

[2]孙迎滨.浅析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向导,2011(33).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8

1.意见对高校财务的新要求

1.1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高校要在认真贯彻意见的基础上,立足本校经营实务,同时借鉴国外高校经验,在传统财务会计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校情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建立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总结包括本量利分析法,变动成本法,预测决策分析方法,预算的编制,成本的控制与业绩考核在内的管理会计工具,从而推动形成适应高校财务状况的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1.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高校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责任感需要得以不断提升以适应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中的实际运用。在高校经营实务中运用管理会计时,财会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会计原理与有关的财政政策,而且需要对高校经营管理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财会人员应将传统财务会计知识与新兴管理会计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具备信息识别处理能力,积极主动搜集整理各类财务数据;另一方面要融合管理会计方法设定合理参数,将经济信息及时反馈,以协助校领导对高校经营及时做出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

1.3开发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高校在运用管理会计实行财务管理时要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开发适用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与财务活动的有效融合,使管理会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所开发研究的信息系统应该具备信息集成、成本控制、效益分析、绩效考核、风险防范、信息表现的功能。通过采取特定的技术手段,结合高校理论成果,全面贯彻资产负债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责任认定可控原则、划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原则,借助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开发面向本校财务的信息系统。

2.参照意见,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2.1高校领导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

受传统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高校财务部门的职能有限,财务人员的工作一般仅限于费用记录、凭证录入等基本工作。对于与管理会计有关的财务问题一般参照之前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业务处理,由此导致对业务把握不准确、财务信息不及时、分析依据不充分等一系列的问题。高校领导不完全是财务领域方面的专家,在高校管理中时常存在重视教研却轻视行政的现象,其中以财务忽视最为突出。校领导平时忙于业务,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财务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由于自身的局限导致其在面对会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时不能做出高效的判断,

遇到专业性强的财务数据时更是感觉棘手。高校领导对财务信息不敏感,必然弱化管理会计的作用。

2.2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管理会计在实际中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受到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素质、理解操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的影响。由于高校财务管理涉及面广、状况复杂,需要财务人员同时具备财务、会计、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学科的综合知识。许多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对重大的成本支出项目和可塑性较大的成本支出项目分析控制能力尤其薄弱。此外,由于高校财务部门工作相对稳定,许多财会人员贪图安逸,忽视对自身职业素质的持续提高,导致他们的业务水平往往不能与时俱进,这对新兴的管理会计的发展不利。

2.3高校现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现状

首先,高校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流程设计滞后,未能很好地适应管理会计的需要。会计整体流程设计简单、功能单一,各个子系统之间没有形成信息的集成,使得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发挥事前指导的作用,从而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其次,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在管理目标方面的要求。会计信息来源众多,但是由于数据集成缺乏,数据重复录入、混乱传递的现象严重。再次,目前高校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多以会计报表形式陈列数字化信息,高校无法通过单一的报表对资金管理、风险控制做出相应的决策。对会计信息内涵的研究,也往往不重视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因此不能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此外,高校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在财务部门内部运行,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协调困难,未能达到信息共享,难以发挥协同管理作用。最后,在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和会计流程设计环境下,高校会计管理软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财务软件的种类不同、操作环境不同,导致信息集成无法实现。

3.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若干措施

3.1改进管理会计运营环境

明确相关责任主体,鼓励校领导参与经营管理。高校的管理模式长期受到传统模式经营的影响,因而也影响了高校领导的管理体制。只有明确相关责任主体,鼓励校领导积极参与高校财务管理,才能为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强对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及时更新管理观念、与时俱进。管理会计在高校运营中起到优化运营的作用。在提要高校运营效率的同时,也增强高校的竞争力。高校领导要及时学习财政部意见中的相关要求,努力掌握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对财务管理的敏锐意识。要学会应用管理会计对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出判断。通过分析高校日常经营活动,从而实现对重大成本的风险控制,构建有效的风险服务体系。更新管理观念能够使高校管理者依据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从宏观角度把握医院的发展。同时,高校应该注意建设自身的管理文化,为管理会计运用奠定基础。

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组建高校管理会计科,对高校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并定期制作分析报表提出指导性建议。财务分析要深入分析固定资产。对涉及重大成本的项目要展开科学论证和准确预测,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有效评估固定资产投资收益,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注意融合成本控制和规划,加强对各学院的费用分析,确定各学院经济效益指标,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高校运营成本的目的。

3.2提升财会人员业务能力

建立高校责任会计制度。高校应当根据各学院的经济责任划分相应的责任中心,规定每个责任中心的权限和责任,以便于展开责任中心单独核算制度,通过分级核算,达到改善经营管理、节约支出、提高财务运行效率的目标。责任会计应当负责各责任中心经济核算,主要职能有编制责任预算,进行日常会计信息记录核算,编制责任报告,同时建立与责任中心相配套的工作制度,采取灵活的方式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建立高校财会人员的绩效考评制度。首先,高校应当明确考核的目标并细化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目标的制定应当结合高校财务部门目标展开,要体现学科建设发展等各项事业,体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要将强制性指标与激励性指标有机结合,同时坚持硬指标和软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要依据不同部门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方案。其次,考核实施应该常态化。要定期组织考评,及时评估财务人员的职业水平,以此督促财务人员及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健全高校财会人员培训制度。高校一方面应该加强财会人员思想理论培训。在增强其责任意识的同时,也使财会人员明确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重大意义,促使财会人员主动学习管理会计知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财务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可以通过集训的方式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既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又要重点强化其运用管理会计知识的能力。

3.3改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改进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目标。首先,配合高校总体经营战略目标,通过应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嵌入高校综合业务流程,存储到综合数据库当中。以此实现财务部门与其他院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高效统一。其次,会计信息系统在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查询服务时,也要为相关的财务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最后,应尽量做到会计信息由业务数据直接导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

改进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首先,设计会计组织结构时,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影响后,围绕信息化建设展开,从而保证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会计组织结构应具有兼容性。要确保高校管理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够较好地与其他部门融合,减少管理改进所带来的转换成本。再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层次的组织成员分配适当的岗位职能,达到有效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标。

改进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首先,会计信息系统输入源应从会计凭证改为会计事项,从而改变财务人员的业务重点,扩大信息容量、改善信息的兼容性和集成性。其次,按照信息需求者的不同层次开展会计信息的输出,将平面管理方式改为纵深管理方式,借助网状分层的模式,促进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再次,分别建立基础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用于存储高校日常活动的经费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数据;用户数据库则用于加工和储存基础数据库数据。基础数据库供内部财会人员参考,用户数据库供外部查询。

建立这两个数据库可以使信息输出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智能,信息的存储也相对安全。

改进高校管理会计信息报告模式的设计。应该扩大自主会计报告的应用,可以既满足用户简单易用的需求,又能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对于自主会计报告的界面设计,系统的设定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其应用可以扩充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

3.4融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信息输入的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以高校日常发生的经营活动事项为依据,搜集、计量、记录和运用会计信息,二者核算对象都是高校的资金运动,原始信息的来源具有一致性。高校为管理会计单独进行会计记录显然会导致信息冗余,也耗费人力。因此可以采用财务会计数据作为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通过会计语言的一致性,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水平

人事管理是行政管理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部门职能之一,与学校每位教职员工息息相关,对于学校的稳定发展及领导决策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事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够有效提升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服务。

1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意义和必要性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实现各个部门和科室间的资源有效共享,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及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及时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1.1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可以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一般来说,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常规性事务工作,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常规性重复劳动。因此,借助信息化的优势,提高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可以使人事管理人员真正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和精力考虑更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另外,还能更快地实现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为学校的发展和领导的决策,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

1.2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可以为民办高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提供信息服务人事管理部门可以立足于现有人力资源情况,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各教学单位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招聘条件与标准引进合适的人才;教务部门可以通过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评估和考察每个教师和教学单位的绩效;教职工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查询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类信息等。

1.3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可以加强民办高校各部门和各科室间的团结协作,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目前,民办高校各部门和各科室对信息的处理大部分应用了eXCeL和一些相对比较独立的管理系统,但因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库未能有效兼容,导致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由于人事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有很大的关联性,经常需要互通有无,分散的工作方式容易造成数据采集不全面,信息更新重复率高并且更新成本高昂,因此极为繁琐和不便。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在信息的共享能力方面做出努力,从而保持学校各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实效性,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1.4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民办高校深化校、院两级改革,实现校、院两级人事管理奠定了基础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把以往相对集中的人事管理模式,分散到各二级部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人事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通过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将基础数据采集和教职工基本信息维护工作都放在各二级学院,从而大大减少了人事部门的工作量,还可以保证人事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2目前人事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2.1信息化观念落后,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繁琐的文本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事管理的技术需求。人们都逐渐意识到信息化在人事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信息化技术缺乏足够的理解,对于信息化能够带来的好处缺乏清晰的认识。部分人把信息技术单纯地理解为人事档案信息的保存和录入,而对人事信息系统所能完成的其他功能缺乏必要的了解,如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等。这样的思想往往会导致对人事信息系统建设的不重视,或者对已有的人事信息系统的一些功能无法有效利用,使得系统处于低水平的运作状态。

2.2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缺乏科学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体系作为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执行者,人事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信息化管理的层次和高度。人事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事信息维护和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人事信息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而民办高校受成本限制,不可能指定专人负责人事信息的数据分析工作。民办院校人员流动性大,人事信息管理人员在承担了日常人事事务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维护人事信息系统,已经无暇兼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的数据分析和分析报告撰写工作。

人事信息的采集、管理和数据分析也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和体系指引,使得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无法在制度的支撑下得到提升,人事信息化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2.3人事信息数据实时性差,准确性不高民办高校人员结构松散,流动性大,而且兼职、兼课和外聘教师较多,很多人员的人事信息都由教学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收集,再转交人事管理部门进行录入或者更改。中转部门较多,导致系统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形成延迟效应,使领导决策或者数据分析都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得到实时性很强的结论。在这种传统的集中式人事信息管理模式下,人事管理人员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在高校员工的各方面情况,而且一旦采集处理的人事信息过多,人事信息管理人员对于人事信息就无法逐一核对,信息采集随意性增大,导致人事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2.4学校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共享水平不高,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民办高校缺乏财政支持,资金有限,所使用各类信息平台多为分期独立购置,相互间的人事信息无法直接共享。目前高校内部各个部门所使用的信息平台的侧重点都不相同,一般涉及人事信息的平台有: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办公oa系统、教务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系统、高校基础数据库建库系统等,各系统间关联性不大,资源共享困难,动态信息更新较慢,而且容易导致信息重复录入,造成人力、财力资源浪费。

数据呈点状分散于各个单机系统之中,且格式不一,没有通过系统集成在一起,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不能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由于部门之间经常需要进行数据交换,但由于各部门开发或购买的数据库软件都是基于不同技术和应用模式的数据库软件,数据交换的通用性较差,严重影响了人事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这样也必然导致人事信息管理人员的数据维护任务繁重,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对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综上所述,为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必要加强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

3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和方法

3.1转变人事管理的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树立人事信息化管理观念,增强信息化意识,使人事管理者在心理上突破长期以来的依赖手工操作的文本管理模式,在观念上主动依靠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寻求人事业务的自动化处理方式和解决方案。树立信息化理念,是提高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民办高校的人事信息化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人事信息数据采集与汇总,更需要对人事数据进行加工与处理,并为民办高校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其次,要将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当作提高人事工作效率、水平和层次的工具,让每一位管理者都围绕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自身业务的设计与安排,同时也必须亲身参与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提升。另外,要加强对人事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管理素质。只有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利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具体的人事业务的计划、部署、实施以及管理,才能使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提高人事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后,民办高校领导应遵循科学发展观,不断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力求在规章、资金、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信息管理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寻求各种数据的内涵提取与处理,不断挖掘和发现有用的信息,努力为学校的规划、决策、教学和科研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

3.2提高人事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质,建立科学的人事信息管理体系人事信息数据的处理复杂繁琐,在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工作中,信息系统只是管理的辅助工具,人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一流的管理者,就没有一流的信息化水平,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和使用价值。因此,根据目前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要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对人事部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和教学单位行政秘书有计划地开展人事信息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管理高效、作风严谨的人事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3.3整合校园信息化平台,实行资源共享,打造完整、全面、实用的人事管理系统①以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一个集中的人事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独立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各个应用系统。在人事信息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与各个不同业务平台的数据接口,保证各个不同业务应用平台数据的一致性,进而整合校园信息化平台,推进人事管理甚至整个学校信息化工作模式的变革。②建立人事信息数据管理模型。以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等各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为依据,划分功能模块,设置管理权限,职工人事信息数据填报规范,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维护制度和解决方案,从而避免出现“数据集中导致维护任务也集中”的现象。③积极组织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人事业务功能,如日常考勤与薪酬管理、教师业绩的自我申报和审核、教学人员能力结构分析、行政人员业绩能力分析、教职工培训登记与管理等,将人事部门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转而加强绩效考核及数据分析的能力。④人事信息化管理应以自身校情为基础。由于各个高校的人员结构、发展目标各有差异,在人才需求方面更是各具特点,而且民办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人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购买或者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应以业务高效、功能实用、可扩展性强为原则。如果好高骛远,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4总结

只有提高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人事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只有畅通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渠道,人事管理的公开和透明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在薪酬制定、岗位聘任、职务调配、职称评聘、教师业绩考评、科研核定等比较敏感的人事业务中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事信息的利用率,减少工作强度,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办事程序,增强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因此,提高民办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事工作公开化、规范化,不断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为领导层面的人事管理决策水平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边丽颖等.人事信息化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9(20).

[2]赖初荣等.加强高校人事管理打造人事信息化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3]周.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研究与探讨[J].华章,2011(33).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10

自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来,普通高校的规模和业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的总体办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也跟着水涨船高。针对以上普通高校日常办公中的存在问题,重新分析高校网络办公平台的迫切需求已十分必要。据此,从普通高校当前的信息化现状和日常办公情况出发,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调研分析适应现阶段的网络办公平台的需求构成,并提出基于Soa的网络办公平台的构建方案,在充分利用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内部平台的认证中心,数据中心,个人服务中心。

关键词:高等教育;Soa;信息公开;统一认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86

1研究目的和意义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化建设渐渐改变着中国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纷纷建成投入使用,令信息资源的汇集、利用等更加有效。但随着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层次的深入,出现了各级教育管理机关之间,教育机关与高等院校之间的信息系统在设计开发过程中不是依据一个开放统一的标准进行架构,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充分考虑业务整合的需要,业务之间常常出现脱节现象,系统之间没有足够的应用接口,系统之间的流程也不是整合的,这就是教育领域信息化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孤岛”问题,区域性教育管理信息、教育教学信息互动互通问题,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间教育教学信息管理联网联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软件体系架构设计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够保证各软件间进行很好的整合和互通互控。

近几年,国内基于Soa的高校网络办公平台的相关研究伴随Soa架构技术的完善而不断取得进展。Soa的特性能较完善地解决多个业务系统信息共享共用的问题,这使得融合高校各个原有的业务系统的工作变得更加可行,因此不少人提出通过Soa架构实现数字校园、校园数据中心等构想和设计,通过重新架构实现接口统一,数据共享、整合、监控,解决高校内部信息共享和业务整合的问题。

本文从高校网络办公的自身需求出发,分析普通高校网络办公平台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如信息共享交互的滞后与无序正制约着教育系统内日常业务的运转效率的提高等,调研和分析其深一层的功能需求,并基于新需求,提出一种基于Soa思想设计的多层服务体系架构的网络办公平台的构建方案。

2需求调研分析

2.1需求分析

“消费决定生产”,软件系统的实质需求的调研分析是网络办公平台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首先对普通高校的网络办公平台的一般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政府、社会民众对高校提出了新的需求,2010年3月第5次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并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自此高校必须依法公开相关信息,并将信息公开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办公范畴,加强师生之间的日常沟通,增加交流的渠道也需要提上日程。

2.2现状分析及核心问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会经历系统集成、应用集成、信息集成、社会集成等四个阶段。在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的业务都有相的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满足一般的业务需求,基本完成系统集成阶段。目前针对已经基本建成网络办公系统的高等院校仍存在的几个核心问题,主要有:核心信息管理问题、一站式办公需求。

2.2.1核心信息管理

虽然高校已基本建成日常工作所需的各种业务系统,但开发平台工具的异构性和紧耦合性导致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软件复用。核心业务的有序衔接、关键信息的高效利用是提高多数院校日常办公效率、工作质量的关键。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发展,日常业务量必定随之增长,在日常办公中存在许多的信息不对等、不统一的业务系统,直接影响了各个工作环节直接的有效衔接,降低了办公效率,制约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2.2.2一站式办公需求

一般来说,高等院校有多少类业务,就会有多少个业务系统为之服务。往往一个普通的办事员,一天需要同时十几个系统进行日常办公。面对众多的信息系统,用户需要记忆多个系统登录地址、多个用户账号和密码,操作使用上诸多不便。因此针对高校网络办公平台,必须实现一站式的办公。也就是实现只需登录一个统一的办公平台,其他允许当前用户登录系统和功能直接展示给用户,方便办公。

2.3引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在许多领域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尝试性的将高校师生用户的需求进行层次分析,并以此得出当前大多数高校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主旨是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处于不同层次的人需要通过满足其主要需求而在工作中得到激励,而且随着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才能让人得到激励。也就是人在生理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的满足是没有激励作用的。而且在特定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结合五层需求理论,将高校的网络办公平台的需求层次模型设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