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6:52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1

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从思想领域开始。苏联解体、苏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了。今天,我们这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世界大党正在领导全国13亿多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补足党员干部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既镌刻着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精神、“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大义凛然精神,也曾留下一些信念动摇、理想滑坡而最终在政治上变质的反面典型。正如所强调的,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理想信念的确立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每名党员接受教育、自觉努力、模范践行的结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首先要教育党员干部始终胸怀共产主义的明灯,保持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讲,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我们党员干部心中要有这盏明灯。在对待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上坚决反对“一蹴而就论”和“虚无缥缈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要教育党员干部认识到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规律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认识到党的中心任务、各项事业与实现最高理想紧密关联,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行为与实现最高理想紧密契合。另一方面,要教育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党历尽千辛万苦探索出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教育党员干部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7月18日)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2

\[摘要\]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出现了诸如教学内容陈旧老套、军训形式僵化教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教学机构设置极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正严重影响着国防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新时期需要坚持“新思维”、采取“新策略”以推进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应以国家安全环境与国际战略形势的新变化为依据调整国防教育内容体系;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导向改革国防教育形式路径;以促进国防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为目标创建国防教育学科;以培养专业化、高层次师资队伍为牵引规范国防教育机构设置。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新思维;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06604

国防教育是增强全国国防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我国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到:“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高等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或讲座,认真组织学生军训,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防素养”。然而,近年来,以军事课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形式的高校国防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老套、军训形式僵化教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教学机构设置极不规范、军训教官整体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正严重影响着国防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一些军训期间极端事件(如湖南一中学教官和学生激烈互殴)的发生更是将学校国防教育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改革高校国防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既是高校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国防教育自身获得持续生命力的内在需要。高校国防教育急需求新、求变,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防教育改革需要有“新思维”、“新策略”。

1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985年我国开始在52所普通高校展开军训试点工作,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为适应国防战略的历史性调整、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学生军训工作由试点阶段正式步入全面普及阶段。自1985年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严重影响着高校国防教育的科学发展。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大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1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体系僵化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强

自1985年起,高校按有关文件要求,在开展学生军训的过程中还实施了涉及国际战略环境、军事思想、中国国防等内容的军事理论教学工作

\[1\]。为规范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2002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并于2006年对大纲进行了修订,大纲中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体系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大纲规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军事训练的内容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然而自2006年至今,教学大纲再未修订过,目前高校基本上仍局限在2006年大纲规定的内容体系范围内实施课程教学,教学内容体系已显得僵化、陈旧,难以与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进程、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和我国国家安全大思路与大战略相契合,这自然难以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难以真正启发学生的心智。

1.2高校国防教育形式路径古板僵化导致育人价值难以实现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军事训练+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的国防教育模式正逐渐显现出形式古板僵化、目的模糊不明、载体陈旧单一等问题。在国防教育课堂上,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型”教学模式仍在大行其道,原本很生动、鲜活的国防科技、军事思想、安全战略、大国崛起等问题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在军事训练场上,站军姿、三大步伐和队列成了多年未变的“老三样”,在总结汇报时,训练方阵到主席台前集体亮相接受检阅,给领导展示成果,成了不少学高校开展军训的最终目标,难怪有学者直言:“靠正步走、拔军姿、叠被子是打不赢现代化战争的”\[3\];目前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也往往仅限于在“国庆节”、“建军节”、“九一八”等特别节日、纪念日举行的升国旗、鸣放防空警报、宣传栏展示等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形式路径古板、僵化、教条,导致其育人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1.3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进展缓慢导致专业人才匮乏且难以争取到应有的研究资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清华大学杨邵愈\[4\]、厦门大学吴温暖\[5\]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广泛呼吁创建国防教育学科,但这门学科却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始终未能真正创立,它迟迟未能进入国家的学科目录、学位目录和科研基金申报目录。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国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范式尚未形成、学科研究方法尚不明确、学科研究对象较为模糊;其二,国防教育外在制度化建设十分缓慢,学术贡献和实践贡献均未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6\]。在我国当前的学术管理体制下,研究资源(如课题资源、经费资源)是根据官方公布的学科目录来进行配置的,国防教育学由于没有进入学科目录,因此这一研究领域难以获得应有的研究资源、难以得到社会与学术界的认可。当前导致高校国防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学科未能得以创生而导致的国防教育研究领域难被认可、国防教育工作者缺乏学科归属感且学术发展空间狭窄、国防教育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7\]。

1.4高校国防教育机构设置极不规范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受到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平台的搭建较为混乱、极不规范\[8\]。虽然早在1985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院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设置直属军事教研室”、“选配教员,一定要注重质量,并逐步配齐”,《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也要求“学校应当在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军事课程教学任务配备相应数量的合格军事教师”,然而实际的操作情况却不尽人意。

仅有极少数高校设置了独立的国防教育教学机构(如军事教研室、国防教育中心、国防教育学院等),作为学校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存在,并建设了国防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还有一部分高校虽设置了国防教育教学机构,但将其挂靠于体育教学部、社科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作为学院下属的教学机构运行,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中既有专职也有兼职;而大多数高校未设置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或简单地将其挂靠于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等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其他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组成。高校国防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2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防教育改革的路径

2.1以国家安全环境、国际战略形势的新变化为依据调整国防教育内容体系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我国大周边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我国海洋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等领域的挑战日趋激烈,国内“”出现抬头迹象,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的安全环境相比从前已发生重要变化。若再局限于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展开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与军事训练,既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脱离现实、陈旧老套之嫌。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国防教育改革”的要求,应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以国家安全环境和国际战略形势的新变化为依据调整国防教育内容体系,将国际政治、军事时事引入课堂,融入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教学内容。根据国防现代化的需求和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新理念,大力普及21世纪“大国防”的理念以及现代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大国防观”。

2.2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导向改革国防教育形式路径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积极改进和创新国防教育的方法手段。”为提升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其育人功能,应全面改革国防教育的形式、载体、途径,拓宽教育渠道,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把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军事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培养、文艺熏陶、环境渲染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切实增强国防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在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问题探索和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站在“实践育人”、“养成教育”而非单纯的“军事锻炼”、“技能训练”的思想高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注重采取高级将领报告会、模拟长征演练、反恐防暴演练、消防逃生演练、观看红、组织阅读马列原著并展开读书思辨等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其育人价值;丰富国防教育的信息载体,结合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积极引入手机媒体开展国防教育。

2.3以促进国防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为目标创建国防教育学科

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军事教学和军事训练试点工作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国防教育学科的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均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关于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在国防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国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构建设、教材建设,国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国防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国防教育的中外比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次,一大批理论著作(如2002年程森成的《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2004年苑士军的《国防教育概论》、2007年李先德的《国防教育学概论》、2007年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等)相继问世,国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建设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第三,形成了一支国防教育教学与科研队伍,每年有近千篇国防教育学术论文在国内各期刊发表,相关的参考文献正日益丰富;第四,全国范围内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国防教育学会和研究机构。

但是,国防教育学科迟迟未能进入官方的学科目录、学位目录却是不争的事实。走学科建设之路,既是国防教育经验、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指导国防教育实践深入、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为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应大力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前需注重从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两个层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国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明确学科内在的基本概念、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构建国防教育学理论体系,完善国防教育学的深层理念、学术准则和规范,推动学科内在观念建制的成熟;另一方面,加强国防教育学外在社会建制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国防教育专职教学和研究队伍、加强国防教育研究机构和国防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发展国防教育学会和其他学术组织、创办专门的学术刊物、争取科研项目立项资助等。

2.4以培养专业化、高层次师资队伍为牵引规范国防教育机构设置

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机构的设置极不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防教育教师的专业培养机制不完善、职称评定体系不健全,相当一部分高校未能将国防教育教师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容易导致国防教育教师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因此流动调动现象较为普遍,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严重冲击和影响\[9\]。当前应以培养专业化、高层次师资队伍为牵引规范国防教育机构设置,尽可能将其作为独立的学校教学单位运行(如果在某些高校存在困难,可也考虑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构,统一进行教学管理),并根据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和质量的专职教师,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养,提升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机制,从而推动国防教育的深入、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强调:“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这无疑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新思维”、“新举措”全面推进新时期国防教育的改革,高校国防教育一定能走出困境、破解难题、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陆华.构建立体化军事课课程体系,实现国防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9193.

\[2\]李科.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析\[J\].教学研究,2014,37(3):7780.

\[3\]孙东东.现行学生军训模式弊大于利\[n\].环球时报,20140827(15).

\[4\]杨邵愈.关于建立国防教育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0,(4):7983.

\[5\]吴温暖,郑宏,谢素蓉.论国防教育学科的创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7378.

\[6\]李科.关于国防教育学学科创生及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38443.

\[7\]吴温暖.国防教育学学科基本定义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07113.

\[8\]陈波.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面临的困境、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4):8890.

\[9\]贺幸平,盛欣.《兵役法》新修与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35140.

Routinesofdeepeningreformofnationaldefenseeducationinuniversities

inthenewperiod

LiKe

(military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49,China)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领导干部国防教育推进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事关国家安全稳定、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责任。重视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既是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素养、政治素质和军事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有力地促进全民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高度重视,在健全落实制度中确保领导干部国防教育有效落实

(一)以纳入强化教育意识。把国防理论纳入党政机关学习计划。各级党委必须把国防知识纳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党政机关教育学习计划中必须安排国防知识学习内容,通过对世界战略格局、周边安全形势、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知识,以及我国国防发展战略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关注全局的大局意识、富国强军的统一意识、平战结合的统筹意识。把国防教育纳入党校教学体系。在各级党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并把其列入结业考核。党校干部培训班应该组织学员走进军营,听取国防教育报告、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进行武器操作等科目训练,进一步提高受训干部的国防素质。把国防素质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持在考查、评价领导干部时,注重其国防素质,并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国防建设纳入单位目标考核内容。坚持把各单位组织国防知识学习、支持国防建设、落实武装工作等情况纳入各级党委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要专门出台加强国防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把国防教育作为党管武装的重要内容,坚持做到党委议军有国防教育议题,人大视察有国防教育落实情况,政府工作有国防教育总结部署,第一书记述职有履行国防教育职责内容。

(二)以制度规范教育秩序。坚持学习制度。建立党委中心组和领导干部个人国防理论学习制度,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国防理论和军事战略知识。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经常组织国防形势报告会,增强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坚持领导干部“军事日”活动制度。组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到驻军部队、民兵训练基地体验军营生活;到部队参观见学,了解国防建设发展的新动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亲身体验军事斗争氛围,自觉协调经济与国防的发展。坚持军地联系制度。党政领导要定期到部队走访慰问,现场办公,深入到部队建设中去,了解部队建设情况,共同想对策、谋发展,为部队建设和官兵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国防教育形势分析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国防教育形势分析和表彰会,听取本地区开展国防教育的情况,研究措施办法,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表彰先进,推广经验。

(三)以结合确保教育经常。结合理论武装落实。坚持把领导干部国防教育与学习胡主席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理论水平和国防综合素质。结合军事会议部署。在落实国防教育工作形势分析和总结部署会的同时,要有效结合党委议军会、国动委会、武装工作会等军事工作会议,适时研究部署国防教育,确保及时经常。结合具体工作深入。以组织和参加辖区内国防工程建设、军事演习活动、军事工作会议等推进国防建设的具体工作为契机,使各级领导深化对国防建设的认识和国防情况的了解,不断提升自觉组织和支持国防教育的意识。结合重大活动开展。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防观念。

二、拓宽渠道,在利用有效载体中推进领导干部国防教育深入开展

(一)通过参加军事活动深化。结合军事斗争准备形势需要,让各级领导参与组织对辖区重要目标、主要通道等进行勘察,指导拟制本地区基本作战方案,并带领应急动员指挥班子进行定岗、定职的推演训练,明确指挥职责、指挥程序。要结合清明节、建军节、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时机,组织领导干部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强化领导干部不忘国耻、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通过接受教育培训深化。要充分发挥各类地方性“讲堂”的作用,安排军事内容,邀请军事专家开展国防教育讲堂。省军区系统要发挥地方军事常委作用,结合国际国内国防形势和辖区实际情况精心备课,给各级部门、机关、党校上国防形势教育课,使更多的党政干部接受国防教育,深化对国防安全形势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建设国防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三)通过观看书籍报刊深化。各级国防教育办公室要充分发挥作用,为领导干部统一购买军事书籍,订阅军事报纸,大力开展军事知识的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及时了解国防动态,深化对国防知识的学习。

三、持续给力,在注重成果转化中体现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实际效果

(一)转化为支持国防建设的实际行动。体现在做好部队演训保障上。对部队在辖区开展的训练演习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制定完备的后勤保障方案,倾力帮助演训部队解决宿营、伙食和训练场地等实际困难,及时做好相关陆海空域的封航、警戒等工作。体现在为驻军部队解难帮困上。对驻军部队工程建设、营区封闭管理等实际问题,党委、政府要专门召开会议,落实好有关处理意见,当国防建设与地方建设发生矛盾之时,要全力予以配合支持,并帮助做好群众工作。粮食部门要对驻海岛、山区部队专门设立军供站;教育部门要关注部队官兵子女上学问题,使官兵子女能优先入学;人事、劳动部门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部队官兵随军家属就业;文化部门要以多种形式丰富军营文化生活。体现在重视军事机关建设上。省军区系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军事部,党委、政府要努力在工作环境、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重视改善军事机关的工作环境,并尽力建好国防教育培训中心、指挥所等军事设施,及时为军事机关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二)转化为带动全民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国防教育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民国防教育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军队系统积极配合,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国防教育组织体系。各级党委政府把国防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宣传系统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思想道德教育规划,武装系统把国防教育纳入民兵预备役队伍政治教育范畴,教育系统把国防教育纳入在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积极配合,密切协作,使国防教育效益不断向社会拓展、向基层延伸,形成重点推进、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使凄厉的警报声时刻响彻在充满忧患意识的广大军民心中。

(三)转化为推进融合式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实际特点加强后备力量建设。要按照各地实际出台后备力量基层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有效依托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后备力量基层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积极推进民兵组织调整改革,着力实现民兵组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以户籍为主向以兵员工作地为主的转变,突出战时必用、平时常用的应战应急队伍,不断实现民兵组织由农村向城市,由农村向企业,由一般行业向高科技行业拓展,使民兵工作更加科学、实用。结合急难险重任务用兵练兵强兵。组织民兵积极投身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参加反恐演习及防灾减灾演练,做到一声令下,能坚决完成任务。组织民兵协助公安机关参加城区巡防、卡点设防、夜间巡逻、维护秩序等,在重大活动及重大事件安保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国防建设。当前必须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有力确保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规划布局的协调性、建设进程的同步性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国民经济军民兼容水平。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强军民通用产品的研究开发。深入搞好国防动员人才队伍潜力调查,有计划地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骨干充实到国防动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防建设服务。把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地方基本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

[2]苏仲仁主编.国防教育瞭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姚延进、王传友主编.论国防科学发展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4]吴德威.党政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初探[J].理论与改革,1995,(06)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现代国防观念

作者简介:文丽(1978-),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讲师。(河北保定071003)卜国艳(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中教一级。(河北承德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7-02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塑造学生的国防精神、培养国防人才、建设强大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系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任务,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育渠道,切实增强了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了国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凸显,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国防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新形势下,要求高等院校正确把握国防建设新要求,认真分析现存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为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国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影响日趋深远。

1.国防教育的保家卫国和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必要性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具有保家卫国的重要功能,还具有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一方面,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和本领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国家捍卫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才发展有这样几方面育人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四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

2.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决定了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不断演变,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国家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与国防建设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国防意识和现代国防素质。

就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国防意识淡薄、国防常识缺乏、安全观念滞后、国防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都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居安思危意识、国民国防观念上的淡化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缺乏等。而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要求,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预征兵工作等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民族精神、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滞后、教育缺乏连贯性等系列问题,这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障军事理论课程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突出问题,军事理论课任务都是由负责学生武装部工作的老师承担,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就国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两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和国防教育中心的老师三部分组成的。根据我国国情,高校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目前,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后续教育跟进不足,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建设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落实国防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事变革、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渠道,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作为开展较早、发展更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无论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上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昝金生.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新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9-131.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5

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对新形势下的人民防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把人民防空教育作为人防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巩固、发展初级中学防空知识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成果和城市社区防空知识教育全面铺开的基础上,拓展思路,放宽眼界,探索新形势,运用新载体,拓宽教育领域,提升教育层次,全省人民防空教育形成了党校、行政院校、高中等院校、大中型厂矿企业、初级中学和城市社区“六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为全省各级各界形成统一认识,进一步推动河北省人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立“六位一体”人民防空教育体系的动因

围绕建立强大的人民防空体系,中央做出了“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原创: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新概括,提出了完善“六个体系”、提高“四种能力”的奋斗目标。这是站在“三个代表”高度对人防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立足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胜利,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这样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全党动手,全民支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人防部门唱好“主角”,首先通过具体和扎实有效的人民防空教育,完成好从思想认识上动员干部群众的任务,使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明确各自的人防建设责任,从不同角度履行好人防建设义务,从而形成强大的人防建设合力。我们业已开展的以初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防空知识教育和面向全社会的人防宣传,起到了较好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但也分别存在范围狭窄和缺乏具体对象的缺陷,不足以有力带动全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的普遍增强,不足以保证人防建设责任的全面落实,不足以对人防建设产生具体直接和现实有效的推动力。“六位一体”的防空教育体系,既涵盖了各级党政领导和一般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产业工人、三级学校学生和城市社区居民等社会不同层面的人员,又抓住了施教对象各自身份的特征性,便于全面推动和分类施教,体现了人民防空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和整体性,符合教育规律和不同层次人员的认识水平,势必带来特殊的教育效果,极大优化人防建设环境。

二、建立“六位一体”人民防空教育体系应抓好的几项工作

“六位一体”的人民防空教育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全民教育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起来,主要取决于省级人防部门的协调力度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必须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筹谋策划到位。工作中,我们采取当参谋,省委议军会上上议题;唱“主角”,分别研究,统一部署的方法,确保了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落实。二是沟通协调到位。我们借助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中央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决定的下发和省委议军会议的东风,在拿出具体意见后,与省委组织、宣传、企业工作管理和省政府人事、教育等部门逐一协调沟通,明确各自履行的职责,从而形成了人防教育工作合力。三是服务保障到位。在抓好政策驱动的同时,我们积极为基层开展教育工作提供服务保障,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初级中学防空知识读本》、《居民防空知识简明读本》和《河北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防空知识读本》,并编辑了教学参考书、开展讲座的讲义和音像资料,为分类施教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三、建立“六位一体”人民防空教育体系的意义

建立“六位一体”的人民防空教育体系,不仅是确保人民防空教育与时俱进、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需要,而且将对新时期人防事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有利于全面优化人防建设环境。“六位一体”的人民防空教育体系,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消除了防空教育的“盲区”。人民防空教育的广泛普及,将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人防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认清加强人防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彻底纠正人防。“无用论”、“过时论”等错误观点。认识的到位必将带来支持、参与人防建设热情不断高涨,进而为人防建设创造理想的环境和条件。

有利于人防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人防工作的认识提高了,责任明确了,就能够正确处理和把握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依法办事和站在“三个代表”高度履行人防建设责任、义务的自觉性。人防机构不稳定、经费难筹措、优惠政策难落实及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中的随意减免等制约人防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进而铺就人防建设的坦途。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云南高校;国防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69-03

国防教育是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与技能,从思想、政治、智力、体质和技术等方面对国民进行有影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纵观世界国防教育发展的历程,大多数国家都把以学生军训为基本形式的国防教育视为学校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了以教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管理体系、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系。当前,云南高校国防教育在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关注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维护我国南大门的安全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云南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现状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面国防教育的基础。多年来,云南高校一直重视大学生国防教育,开展了以增强国防观念,培养国防人才为目标的各种活动,基本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把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纳入必修课。通过多年的教育,国防观念基本形成,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一种居安思危、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国防建设人才。但是,在高校的国防教育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国防教育的管理

目前,云南各高校都建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武装部,教学组织机构——军事教研室。然而,由于不同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国防教育普遍存在着管理不统一、功能不健全、目标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例如,国防教育有武装部负责的、有体育部门负责的、有学生处负责的等等,在教学与管理部门之间,分工不明、主管不明、职责不明,管理部门承担国防教育教学职能,教学部门承担国防教育管理职能,造成高校应有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同时,各职能部门存在着上紧下松、时紧时松现象,上面布置,下面扯皮推诿、敷衍了事的现象。

(二)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

云南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与全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数量不够。一些高校没有按照相关规定配齐军事理论课教师,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任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军事理论课基本上是靠兼职和外聘教师。二是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都不合理。《中国国防报》记者2000年对西南区25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在140名高校武装部人员中,大专学历占到64.3%,本科占32.1%,硕士研究生只占3.5%,博士和博士后为零。从年龄结构看,最大的58岁,最小为27岁,平均年龄为41岁。从职称结构看,初级职称15人,占10.7%;中级职称22人,占15.7%;副高级职称4人,占2.9%;正高级职称为零;无职称者98人,占71.5%,多数为退伍转业军人。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云南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的能力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深造、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学缺乏感染力、渗透力,使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三)国防教育的课程与内容

我国的国防教育课程已经在高校开设了近20年,但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仍有待完善。就云南而言,各高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课程建设滞后、系统性不够、特色不明显、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跟不上国防建设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突出云南特殊区位、边境安全、民族宗教的国防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教学安排上,国家规定的36学时的理论教学计划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为了完成任务,军事理论课教学往往采取授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时不够,考核方式不严,效果欠佳,重视军事训练,轻视理论教学;在军事训练中,训练内容单调,实效性不强,多为传统的常规训练,反映现代化国防教育的军训模式,实战演练力度还不够,质量不高。此外,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着持续性不够的现象,部分高校军训结束返校后就不再安排军事理论课了。一般新生军训结束,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结束了,很少组织老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

(四)国防教育的经费

经费是制约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在本单位预算经费内列支;学校组织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云南高校国防教育经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款,在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节省开支,被迫在国防教育的经费上进行削减,导致国防教育设备基础严重不足,其课程建设举步维艰,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云南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云南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89-02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国防意识的培育、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国防后备人才的储备有着突出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观念、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须研究和解决。

一、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军训工作走向制度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发展迅速,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国防教育工作步入经常化的轨道。然而,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现代战争的要求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缺失。

(一)对国防教育工作的认识亟待提高

根据《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和《兵役法》的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开展和加强国防教育。然而,与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相比,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某些高校未将国防教育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某些高校视军训为国防教育的唯一内容;某些学校虽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程,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皆不尽如人意。此外,大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人财物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使许多高校国防教育流于形式化,极大地制约着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育和高等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国防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国防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明确的学科指导思想、合理的课程设置、系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科学的监管评价机制。然而,由于认识不足及制度建设的滞后,绝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以集中军训和军事理论课等简单的、缺乏系统联系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缺乏必要的学科研究、专业建设和长期规划,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影响国防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良性发展。

(三)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国防教育教师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力量,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搞好国防教育的关键。然而,目前除部分重点院校有国防教育专职教师外,其他高校基本是从学校各个部门抽调出来的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素养,根本无法承担国防知识的传授及国防意识的培育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开展国防教育和军事教学的研究,军事理论教育处于低水平及无序的状态。

(四)国防教育手段单一,理念滞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仅限于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经年不变,形式生硬,效果不佳。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还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地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国防意识的培育缺乏国际视野和宏观眼光,未能从国际格局的转换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能源和文化安全的范围和角度去引导学生根据变化了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形势树立科学的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安全观,实现国防意识的真正增强。

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对策思考

国防教育的特殊作用和重大意义及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不容乐观的现实呼唤高校国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大胆改革,总结好经验,提炼新方法,采取新的对策,紧跟时代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开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

高等学校必须从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高度,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战略意义。高等院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也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因此,在高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前瞻性举措。只有坚持和深化高校的国防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防意识,认清发展变化的国防形势,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具有敏锐的视角、正确的判断和坚定的立场,勇于担当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心系国防,宣传国防,成为国防教育的带头人,这就会形成全社会的国防教育效应,为在全民中增强国防观念,为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1]。

(二)注重课程建设

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纳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在全校教学计划中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学分设置、考核办法,并作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实现与其他课程同样的管理模式;要加强军事理论课的制度建设,用制度规约和保障国防教育教学的健康运行,“通过制度的引导,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时间,实现国防教育军事课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2];抓好国防教育教材的建设,形成紧跟形势、内容充实、体例新颖、相互配套的教材体系;要认真组织力量进行军事学科及国防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学科与课程建设水平,建立体现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特色的学科与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改革教学方法

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必须在教育部军事课教学大纲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补充新军事革命、信息战及新安全观等内容。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品质。军事课教育还应根据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灵活地把视、听、说、讲有效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化枯燥为丰富多彩,使课堂充满活力,富有生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感性材料相互印证,增强国防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3]。另外,要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根据军事理论教育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采用提问、讨论、演讲等互动方法,以问题为引导和线索,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中来,在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形成正确的国防思维和牢固的国防观念。

(四)加强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开展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根据军事理论课程的性质、目标和要求,建设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娴熟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要作好军事教师的选聘工作。“高校应在全面考核、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挑选合格的军事教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4]。其次,要健全示教、交流制度,通过相互听课、观摩教学、师生交流会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和师资培训体系,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确保教师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科研及实践能力。最后,要把军事教师的岗位、编制和职称落到实处,激发国防教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

(五)丰富教育手段

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上,国防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因此,发掘和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的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校的课堂讲授与校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好高校与当地军政机关、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的共同育人的作用;要依托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积极开展国防文艺活动,利用特殊节日、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有选择的举行红歌会、经典诵读,在课堂教学中讲述革命故事、经典战役及英雄事迹,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用通俗易懂,为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占领学生的文化娱乐阵地,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实现国防意识和国防思想的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仕格.浅谈高校中如何开展国防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2000,(22).

[2]卞卡.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调查及对策[J].大学时代,2006,(10).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国防教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作用

一、国防教育、和谐校园文化的含义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国防知识教育等方面。

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有效方式,能够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二是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因此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的教育功能。三是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是极为深刻的,是终身受益的。

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在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的指导下,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通过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责任心,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民族心理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目标就是通过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养人、文化造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善于发现校园内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要素,通过总结、积淀,形成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让大学生感受、认同并深深习得这种文化,将此种和谐校园文化的烙印带入日后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建功立业。和谐校园文化主要包括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学校校风、融洽的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取向、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通过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培养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国防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

从上面对国防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含义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既有内在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目标的共同性。国防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基本教育。通过国防教育,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这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相一致的。其二,结构要素的共同性。国防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本身包含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心教育等多种成分,体现它与和谐校园文化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互补的关系。由此可见,国防教育的结构要素与和谐校园文化的结构要素具有共同性,这是二者之间协同的纽带和桥梁。

三、国防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和谐校园文化要求全校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其综合素质中居重要地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能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和道德基础,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国防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有效方式,能够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国防和巩固国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学阶段是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入校后通过一系列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课的教学,从根本上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持对国家所面临外部威胁与挑战的忧患意识,发扬为改善生存环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的进取精神。同时还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从而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如我国国防思想的形成和巩固过程,是中华民族树立民族精神、抵御外敌侵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个缩影;在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当代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军的优良传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有积极价值取向、崇高理想信念和高尚思想品德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2.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和谐校园文化要求学校全体人员有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形成公共价值趋上的凝聚力,具有“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就像一种精神黏合剂,能够推进工作、美化生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性张扬,乐于展现自我,部分学生个人主义严重,集体观淡薄,越来越多的学生难以处理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人际交往受阻。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往往注重自我能力的展示,而不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沟通能力不佳、无法融入工作团队的学生,很难被社会接纳和认可,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基本点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思想是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操练的各项科目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在军训过程中,通常按部队建制将受训学生编成班、排、连、营等单位进行训练。平时的各项活动都是集体活动,特别是在方队训练时,要求保持良好的军姿、严整的军容、协调一致的动作,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悟,使他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此外,军事训练中常伴随着集体与集体的竞赛、对抗,这种集体间的竞争,给予集体中的个人责任和义务,强化个人的归类,使每个人在集体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学会与集体共荣共辱,学会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集体的氛围,给予个体关爱,满足个体需求,这样个人和集体就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形成一种团结向上,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3.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

和谐校园文化要求学校有明确的办学宗旨、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都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和前提,反映着师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风气。校风、学风建设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件根本大事,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优良的校风、学风起着无形的激励作用、凝聚团结作用、规范约束作用。抓好校风学风教育和建设有利于全体师生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文化、爱科学的教育;有利于贯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格;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又能影响社会风气,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国防教育通过其特有的革命知识教育、军队纪律教育等,对学生纪律观念、学习观念的养成,以及校风学风、大学精神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不少大学生正是在国防教育课程和国防教育活动中增强了纪律观念、端正了学习态度,熔铸了大学精神,从而进一步彰显了校风学风的培育功能。纪律是校风形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校纪校规,校风便无从谈起。国防教育通过开展革命历史教育、部队条令条例教育和国防法律法规教育,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军事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纪律的重要性,厘清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切实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提高组织纪律性。高技术战争已然成为新的战争形态,打赢现代战争靠的是科技,拼的是经济,离不开教育、人才、学习和创新。深入开展现代化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推进学风建设。加强国防教育,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为营造规范有序、严谨求实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保驾护航。

4.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和谐校园文化要求全体人员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和正确认识、看待、分析现实问题的心理。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和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

一名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前后长达十多年正是他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进入大学后,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在客观上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再加上各种主观原因,他们经常处于精力高度集中、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脆弱、身体素质不强等问题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国防教育对帮助大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克服心理脆弱,增强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摸爬滚打、队列训练、单兵战术、射击、野营拉练等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肺活量、肌肉力量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军事技能,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身体素质,为他们培养健康的体魄奠定了基础。同时,军事技能训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增强心理素质的良好机会。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通过组织各种项目的比赛、达标测验、技术考核,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正直、勇敢的性格,以及面对失败与挫折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践表明,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大学生娇气少了,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了,承受挫折能力提高了。通过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建设健康、积极的和谐校园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防教育是一项“振民气,壮国魂”的艰巨事业,也是一项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伟大事业。高校国防教育组织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的形成。强化国防教育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初步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加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国防教育,对于建设高尚健康、文明协调的和谐校园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人民日报,1999-6-17.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9

多年来,省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抓普及,突出抓重点,扎实打基础,不断谋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省党政军部门关于加强国防教育一系列决策的贯彻落实,不断推动全省国防教育创新发展。

多举措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国防教育法》,营造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4月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后,省国教办坚持依法施教依法治教的同时,不断加大国防教育法的宣传普及力度。一是通过省司法厅将国防教育法纳入“五五”普法内容,扩大了普及面;二是充分利用每年的国防教育法颁布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和其他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全省国防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国防教育法等国防法规;三是以组织开展“弘扬长征精神、共筑钢铁长城”,“爱我国防、心系国防”,“热爱伟大祖国,建设强大国防”、“赞颂辉煌成就,建设强大国防”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百万人签名、巡回展览等10多次全省性大型活动为牵引,普及了国防知识,突出宣传了国防教育法规;四是通过__省国防教育网站,向社会各界普及国防教育法规;五是协调将《__省国防教育条例》重新立法,完善地方性国防教育法规和加大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实施力度,在全省上下营造了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创造了条件。

全面加强工作机构和骨干队伍建设。省国教办着力加强工作机构和骨干队伍建设。自以来,努力协调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工作机构,配备了拥有130余名专门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公务员队伍,同时,为确保国防教育工作层层有人管有人抓,自以来,着力推进了兼职国防教育工作网络建设。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直属机关党(工)委国防教育办公室,明确了兼职工作人员;在全省乡(镇(来源:文秘站))、街道办事处中明确了兼职工作人员;在省市县三级国防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中明确了兼职工作人员;在省市二级教育行政部门中设立了学校国防教育办公室,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中明确了兼职工作人员;在全省大专院校、中学和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明确了兼职工作人员等,使全省拥有上万人参与抓国教工作。与此同时,着力加强工作骨干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先后组织举办了6期全省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培训,督促、指导市、县两级国教办开展了100多期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有效提高了全省专兼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推动国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求真务实,着力解决国防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省国教办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基层调研,为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省国动委和省国教委提供了一系列科学决策的依据,着力解决了制约国防教育深入发展的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一是组织编制了省、市、县国防教育“十一五”规划,把解决各级各个层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规划,明确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二是逐步建立了将国防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长效机制。总结并在全省推广__、安顺、黔南、__等市州地将国防教育纳入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经验,使国防教育由“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三是建立了将国防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全省各市、县争创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县)评比内容的长效机制,形成以国防教育推动双拥工作,以双拥工作深化国防教育工作的良好格局;四是为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单位对国防教育经费保障不重视和保障太少的问题,经协调省财政厅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初步建立按本级地方年度财政比例预算国防教育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五是为解决各级各类学校国防教育专职教员严重缺乏问题,协调机构编制、教育等部门明确在高级中学以上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国防教育专职教员的长效机制。上述几个机制还通过《__省国防教育条例》进行相应规定,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为促进国防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课堂的新要求

1.国际方面。多极化趋势明显,地区性经济、政治、军事合作加强,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总体稳定,但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围堵与遏制,处于半月形包围中。世界总体形势和平稳定,地区性局部战争不断,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恐怖组织局部猖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2.国内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形势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各种不良势力想方设法进行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局部泛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试图挑起地区和民族矛盾,安全稳定任务责任重大。

3.社会角度。社会形态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转变,信息化在未来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和斗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展现的现代军事战斗力令人深思,预示着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军事战争中的主要形态。

4.高校方面。从2007年起,大量90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学生将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广泛、信息处理能力高,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他们个性化强、责任感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二、高校国防教育课堂发展现状

1.主要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规定,高等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国防概况;世界新军事变革与军事高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形势。时间不少于35学时,高等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积极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举办国防知识讲座。高等学校应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实际训练时间为=至三周,高等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2.实施的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传统的国防教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军事理论课程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军事训练普遍安排在第一学期,之后不再系统进行。据调查,截止2004年10月,广东、湖南两省的高等学校50%以上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高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按《大纲》规定36学时开足,达到20学时学校只占32%。从军训教材订购使用情况看,两省高校订购比例只占应订数的47.2%,52.896的学生没有教材。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处于应付状态。即使在军事技能训练中,也有很大差距,许多学校更看中通过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作风养成,在课程的实施安排中,强调的是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和射击训练,甚至部分民办高校不进行射击训练。

3.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1)大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有数据表明,社会和媒体是我国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学校和老师,这说明国防教学并不是大学生获取国防信息最主要的途径。这说明高校在国防教学中有所欠缺,效果不佳,认可度不高,高校国防教育需改进和加强,提高大学生的满意度;另外,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教育途径的特点和专长。

(2)军事训练效果偏离。在军训效果的评价中,冯虹的调查显示,有34%的人认为“体能得到了锻炼”,27.5%的人认为“培养了坚强意志”,17.5%的人认为“培养了协作精神”,16%的人认为“提高了自理自立的能力”,15.6%的人认为“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还有7%的人认为“没有多大收获”。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中规定,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军事训练仅仅让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实际效果与根本目的出现偏差。

(3)国防教育模式有待创新。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课程为主,国防讲座为辅助。一是,军事训练普遍存着“内容单一”、“内容枯燥”等情况。这一方面因为军事训练本时间短、任务重。除了基本的队形等训练外,无法开展更深入的训练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无法突破;另一方面,观念僵化,各高校在组织集中军训时,大都约定俗成,凭着老感觉、老思维、老经验运作,认为计划只是用于上报,用不着太细、太认真,有的在制定计划时,片面强调学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及方队等课目的训练,认为军训就是让学生吃苦没有重视国防知识尤其是国防观念的灌输和提高。二是,国防教育课程形式简单呆板,课程目的决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影响着教学途径和形式。冯虹的调查显示,国防教育形式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35.0%的人选择“防空演习、逃生技能训练”。34.5%的人选择“听取知识讲座和形势分析、观看教育纪录片”,23.9%的人选择“军事体能训练、军事技能比赛”,18.896的人选择“参观国防科技成果展”,16.296的人选择“多媒体教学、网上交流答疑”,14.3%的人选择“有奖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材不一、内容雷同,以纯理论介绍为主,在形式上依然采用普通的课堂讲述模式,未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三、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模式的构建

1.正确处理高校国防教育课堂中稳定性、系统性、开创性的关系。《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已经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发展现实情况的,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从“有章可循”的角度已经是成体系化的,从稳定性来看,目前国防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

国国防概况等都已经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具备了规律性特征,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我们还应看到,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也是动态的,应该尝试和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用创新性思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样圆满的完成高校国防教育的各项任务。

2.总框架。各高校立足学校本身,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学校发展现状制定国防教育体系。将军事训练、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知识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整合成为三大课堂,互辅互助、共振共赢,贯穿大学始终,圆满完成国防教育各项任务。

3.具体思路。第一课堂包括大学生集中军事训练、日常训练等;第二课堂包括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教育选修课、国防讲座、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等;第三课堂包括模拟演练、实践性教育、社会性军事教育等。

(1)立足第一课堂。充分利用大一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好的特点,除了日常训练外。增加军事情境模拟、演练,将军事理论渗透进训练,增强军事训练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开展适度军事训练。一方面强化他们的国防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他们的体制,提高意志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生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课程教育为主。西点军校第30任校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必须精选课程;二是教学内容现代化。他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停止不变的,因此西点军校必须精选课程,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使学员所学知识跟上日趋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坚持统一原则基础上的多样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的培训,鼓励教师采取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满意度测评,随时掌握课程教学状况,及时改变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3)拓展第三课堂。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存在“形式单调,手法单一”、“内容空洞”、“渠道不畅,宣传不到位”、“知识陈旧、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对国防教育兴趣不高、参与性差、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开设第三课堂,实现国防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

第一,深入军营。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军人梦”,这也意味着让大学生走进军营有着很强的兴趣基础。大学生深入军营,体会军旅生活并与崇拜多年的军人共同生活和工作时,可以学习无私奉献的博怀,激发爱国意识,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忠于党、忠于人民、纪律严明、勇于献身的良好政治素质。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学生和学校都有机会参与,可以通过每年公开征选的方式选取少部分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的个体带动、军营报告等方式传达到普通大学生身边。

第二,深入革命教育基地。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这为学校开展革命教育活动提供了现实可能。充分利用就近的旅游资源,寻找具有历史和军事意义的革命纪念场所,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历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使他们在了解革命史的基础上,明白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直观感受革命老前辈在战争年代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从而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效国为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上,同学们在长见识的同时普遍受到了一次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

第三,深入社会,开展社会性国防教育自我发展模式。依然通过“走出去”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拟定国防教育主题。通过“项目制”的模式向大学生公开“招标”,选取若干个团队,深入农村、深入城镇社区、深入革命根据地、深入老区,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向村民、居民宣传国防教育相关知识,实现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