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险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1:06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国家审计风险;公告制度;风险管理;免疫系统

一、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

2008年7月1日审计署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其中第十三条明确提出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强审计信息分析,提升审计成果层次,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将其所审计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及相关程序以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向一定对象范围公告而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在公开透明的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审计风险。在公告制度实行前,国家审计风险本身就已存在。但是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实行后,国家审计工作被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对国家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更显性化及延伸化。

二、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管理

国家审计机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不同大小的风险,采用相应到位的措施、方法和程序,尽可能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可容忍或可接受风险的程度)。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防范来达到减少损失、提高审计效果的过程。

第一阶段:风险的感知与识别。国家审计要实时对宏观、微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风险保持敏感和持续的关注,特别是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分析一项审计业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审计活动潜在的风险及可能承担的责任进行鉴定。这一阶段使得整个工作重心前移,有助于改变国家审计主要侧重在事后审计的状况。即实现及早发现风险的“抗原提呈”功能。

第二阶段:风险的分析。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风险分析要解决的是风险的强度、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程度的问题。

第三阶段:风险的应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预防、限定和减弱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根据所掌握的审计风险程度,按照特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审计风险施以主动影响的行为过程,其目的在于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或减低审计风险的作用力。

三、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一)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分为两个层次: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以及各类交易和事项、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认定层次。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与财务报表整体关系密切的重大错报和对财务报表认定有重要影响的错报。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应当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各类交易和事项、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国家审计分析重大错报风险组成要素时要把握国家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特点。

(二)检查风险。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可以在实质性测试的过程中通过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检查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把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以上。但因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的制约,审计人员不能根除检查风险,也就是说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

(三)公告风险。通过审计公告的程序将此风险向社会公众公告,但可能受某些条件的限制,产生披露不完全或披露过度的情况,由此引发前置风险和过程风险的审计不足、审计错误等问题的暴露。比如保密要求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审计公告的内容很难与审计报告完全一致。一旦审计报告反映的某些问题未能在公告中披露,将直接导致社会公众产生“误受风险”,即认为被审计单位不存在这些问题,其产生的后果相当于这些问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被发现。另外,比如审计公告是否在规定的审计期限公告、审计公告的格式内容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等等,这类风险的产生可能源于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公告实施力度欠缺等原因。

(四)诉讼风险。审计结果公告后,国家审计出现诉讼的风险。而根据现实的状况,这种诉讼请求更主要还是来自被审计单位。在实际结果内部公开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关切度相对较低。有些内容虽然被审计单位不完全认同,但出于各种原因,其经常是保持缄默。审计结果公告后情况则大为不同,一旦公告内容叙述不恰当或者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被审计单位肯定会提出,并可能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但是诉讼风险是否存在是不必然的,它完全取决于诉讼方是否执行这一行为,如果不提讼,即使审计报告中的某些内容有不当之处,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外部利益冲突。

(五)社会公众的认可度风险。社会公众作为审计的最初委托者,其必定会关注审计公告的结果是否符合其最终的目的,政府部门是否很好地履行了社会公众所交付的责任。一旦审计结果所达到的目标与社会公众的预期出现偏差,或是国家审计的结果使社会公众认为自己的权利并没有被很好地维护和利用,那么审计机关将面临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不认可风险。从目前的情形看,社会公众对于国家审计工作的期望度在日益增强,这类风险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

四、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以“内部控制的健全度”为着力点,防范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2004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就已经在《公共部门内部控制指南》中说明了内部审计机关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并规定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和任务。而我国不管在内部控制的理论建设还是内部控制测试实践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发展的水平。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缺失,而审计人员在国家审计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具体账项的检查,而忽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度。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要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错报的风险,不能只是“走形式”。除了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对其它可能影响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的因素也要关注。比如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被审计单位国家资金拨付情况和资金压力大小等影响因素。

(二)加快“金审工程”建设,优化信息内部存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008年7月11日,审计署制定了《2008-2012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中表明进一步建设、完善、推广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建设全国审计机关网络中心、数据中心,扩展网络应用,保障信息安全,基本形成服务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全面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初步建成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为三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10年,审计署机关和派出机构基本实现业务流程无纸化;至2012年,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的审计项目要达到年度计划项目的80%以上,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成为审计人员普遍掌握的审计工具。这也符合了目前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日益强大的趋势。另外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发审计体系内部及其他监督系统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系统,使监督成果相互利用,发挥审计综合监督的职能,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建立完善的外部专家智力支持系统

在当前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一些规模较小,地位不太重要的企业或者将自身审计的重要企业的部分审计事项委托给它,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这种委托可通过招标竞选、抽签等方式进行。另外,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国家审计工作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利用这两种力量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外部专家智力系统,即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在审计活动中,往往会涉及到国防建设、高科技研究、大型公共工程、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等内容,审计人员对这些领域的业务性质、流程和范围了解的缺乏,会给审计过程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因此建立专家智力支持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完善审计公告形式风险,规范对外公告内容

除了由于公告前审计过程所引发的审计风险,审计公告本身制度发展的不完善也会导致审计风险。因此最好是通过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本身来控制。例如在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格式与内容可以考虑借鉴民间审计的做法对审计意见进行分类,对不同意见类型的审计结果的公告,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的审计结果相当于无保留意见的公告可采用标准式审计公告。即规定专门的格式、结构、各段的内容和措辞。由于公布审计结果是国家行政行为的范畴.有很强的严肃性,因此最好在主流媒体上公告,如各级党报、电台、电视台以及专业报刊公告等,而且只适合于高级审计机关必须及时报告重要审计结果时采用。目前,我国每年在新闻媒体上刊发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在“两会”上宣读审计报告都是这种公告形式的体现。不管如何,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对这些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防止模棱两可的做法。

(五)有效利用社会大众媒体资源,及时准确接受和传达民意

有关学者对社会公众有关调查报道途径的可信度认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公众对大众媒体上的调查报道的可信度认知是较高的。自2008年年初,云南省审计厅与省内12家主要新闻媒体签署“审计工作宣传合作备忘录”。(中国青年报2009-10-10)1年多来,云南审计厅实现了它的“承诺”:召开新闻会3次,媒体吹风会两次,邀请各类媒体采访报道审计工作10多次。今年上半年,审计厅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229个,这些结果都在“云南审计信息网”上公示。为让社会了解审计情况,“云南审计信息网”还设置了一个还原审计工作的专栏:“现场审计”,网民随时可以从中查看审计中发生的问题、信息、动态等。2009年8月3日,审计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吴绍吉做客云南网,通过在线访谈向网民详细解读了“2008年度云南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况”,网民回应热烈。

参考文献:

[1]何敬周鑫.国家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及其应用[J].南京: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14~20

[2]杨肃吕.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管劲松.审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王长友.审计研究简报[Z]北京: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第4期,2009-6

[5]邱学文.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08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2

一、工作原则

(一)属地管理、各负其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和归口评估的要求,委属各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二)源头治理、预防为主。坚持标本兼治,主动推动防范关口前移,努力做到促进改革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督查、同步考核。科学、系统地预测、分析和评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序或调整到可控范围。

(三)规范评估、民主决策。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分析、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准确研判社会稳定风险及可控程度,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不稳定隐患和问题。规范评估程序,充分运用论证、听证和公示等公众参与的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把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机结合起来。

(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把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目标,通过统筹兼顾的科学预测评估,及早预测、防范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努力促进城乡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范围

凡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重点项目以及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事前都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重大改革。委属国有企业重组改革中的国有产权转让及人员分流安置等。

(二)重大决策。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和市政、园林、燃气、供水、排水等市政公用事业管理重大项目的决策和调整。

(三)其他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其他涉及较大范围或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

三、主要评估内容

对评估事项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从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分析评估不稳定因素的风险程度、可控程度。

(一)合法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二)合理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反映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是否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能否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和支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可行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与本单位发展能力相一致;是否具有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体、可操作。

(四)可控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存在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其他隐患。对评估出的隐患,是否有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是否有化解的对策措施。

四、责任主体和工作程序

(一)责任主体。改革的牵头单位、决策的作出单位、政策的提出单位、项目的申报单位和工作实施单位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对涉及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涉及多个单位职能而难以界定直接责任单位的重大事项,由建委指定评估责任单位。

(二)工作程序。责任主体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是:

1、确定评估事项。责任主体按照有关规定确定评估事项,制定评估方案,了解掌握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做好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适时组织评估。评估事项也可由建委指定或直接确定。

2、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专家咨询、专题座谈、抽样调查、实地考察、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意见,认真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围绕评估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及其他涉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估,特别要对评估事项实施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3、形成评估结论。综合各方面收集掌握的情况,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作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对评估事项实施后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稳定风险和风险可能涉及的人员、群体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表述,并明确提出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

4、评估事项审查。建委或有权作出决定的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责任主体提供的评估报告,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决定。并对预防和化解矛盾风险、做好稳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对决定“实施”或“部分实施”的重大事项,决策单位认为有可能引发不稳定问题的,要向建委报告,可能存在重大隐患的,由建委向市维稳办报告。

5、全程跟踪实施。责任主体要严格执行评估决定和要求,按照解决矛盾隐患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处置预案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制订具体应急措施,并全程跟踪评估,动态监控化解,及时发现新的不稳定隐患,调整完善对策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是所分管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决策、出政策、上项目、搞改革的刚性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对应进行评估而未评估的重大事项做到坚决不上会、不决策、不实施。委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要把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及领导班子考评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不认真履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实行诫勉谈话和函询。

(二)实行报告制度。各单位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制度,密切掌握动态,及时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向建委报告。

(三)强化基层基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对各项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细则,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3

一、总体要求

1、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是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市级主管部门,在市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领导下,会同银监分局、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工商局、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做好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第一责任主体。其下属负责此项工作的县级工信部门,在当地政府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重点是防范非法集资、违规筹资和协调相关部门处置由借款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

市工商局根据工商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管理,发现擅自增资扩股、股东之间股份转让、主发起人发生变化以及在设立变更过程中有隐瞒真情、提供虚假材料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并上报联席会议。

银监分局要协助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客户进行相关培训。

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依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政策、贷款利率、帐户、统计征信、现金等项金融业务服务管理。

市财政局要按照规定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加强财务风险监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稳健经营和发展。

其他部门根据自身职能,依法加强监管,做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工作。

2、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原则,持续识别、监测、评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督促小额贷款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监管,包括策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社会风险。主要是采集相关信息并分析处理,持续监测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监管措施。

3、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县级工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提示,采取监管措施,纠正和制止危及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经营行为和趋势,以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的稳健运行,维护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并及时上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应建立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监管要求,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聘请具有相应业务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专项审计或稽核,有关费用由小额贷款公司支付。

5、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与核实、风险分析与处理、风险处置与整改、文件归档与管理四个方面。

6、县级工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整理监管信息,结合现场检查、市场准入、问题处置情况,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风险评级,并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核定。

二、信息收集与核实

7、县级工信部门应按照持续监管的要求,全面收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的动态信息。

8、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金融企业财务准则》(财政部令第42号),按照各级工信部门的要求及时完整地报送监管需要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

资料报送的方式包括:直接报送报告、报表,报送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进行数据通讯等。

各级工信部门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资料的报送方式、报送内容、报送频率和保密要求。

9、县级工信部门督促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和落实监管信息报送制度,确保监管信息采集渠道的畅通。

10、县级工信部门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报告重大事项。

11、县级工信部门监督和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对所报送资料实行归口管理或指定负责人员,并对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12、县级工信部门应当按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水平。

13、县级工信部门在分析与评估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和经营状况时,对小额贷款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或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确认和证实。信息核实的方式包括询问、要求提供补充材料、走访被监管机构、约见会谈等。

14、各级工信部门可以通过电话、函件、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要求小额贷款公司相关人员对有关问题进行答复。

15、各级工信部门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补充材料,并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就相关问题做出说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必要时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经符合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或鉴证的资料。

16、县级工信部门应关注新闻媒体、独立评级机构等社会监督机构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反映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变化事项的信息,应及时予以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风险分析

17、县级工信部门应根据持续监管的要求,及时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资料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形成分析报告。

18、县级工信部门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的不同情况,各有侧重地进行监管分析。对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的监管应当重点关注资本充足率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资产质量状况、流动性状况、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状况。

19、县级工信部门按季度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报送监管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总体风险评价;

(2)报告期内的主要风险、风险变化趋势和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3)经营管理状况的重大变化;

(4)监管意见、建议和监管工作计划;

(5)监管人员认为应当提示和讨论的其他问题。

监管分析报告应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20、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应当撰写年度监管分析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其重大变化;

(2)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指标情况、指标异常的原因及反映的问题;

(3)小额贷款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管理状况及其评价;

(4)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状况的总体评价,主要风险及存在的问题,风险变化趋势;

(5)年度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6)监管意见、建议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7)其他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四、风险处置与整改

21、县级工信部门应适时将监管分析的结果、监管措施以监管通报的形式通报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等利益相关方,并要求其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22、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以下情形,各级工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约见高级管理人员:

(1)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严重的问题或风险;

(2)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按要求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3)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整改和纠正计划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

(4)企业服务部门认为需要约见的其他情形。

23、各级工信部门可以根据监管的分析结果现场检查,查验有关文件、账册、单据和计算机系统信息,问询有关人员。

24、县级工信部门每年度应与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会谈,讨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纠正问题与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25、县级工信部门应在年度监管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检查、市场准入等年度监管情况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风险评级,实施分类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和风险、评级排后的小额贷款公司,对高层管理人员应进行诫勉谈话,并通报工商、税务、公安等相关部门。

26、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必要时可以部分或全部向社会公布监管结果,以强化公众监督和市场约束,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自律管理机制的形成。

五、文件归档与管理

27、各级工信部门应建立监管信息档案。档案应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各类信息、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信息及其分析评价意见、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函件往来、电话记录、监管分析报告、会谈记录或纪要、监管日志、工作底稿、相关请示和领导批示等。

28、各级工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管信息的保管、查询和保密制度。

29、各级监管信息档案应当由专人保管,建立查阅登记制度。

30、各级工信部门对监管信息负有保密义务,法律另有规定的披露情况除外。监管信息主要包括:

(1)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所有数据信息;

(2)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非数据信息;

(4)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划、业务创新等内部信息;

(5)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会决议等决策信息;

(6)其他可能对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造成影响的信息。

六、监管工作的保障

31、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县级工信部门负责对其辖区内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上级机构可向下延伸进行监管。

32、县级工信部门应按要求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报送监管分析报告及其他分析报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应及时向县级工信部门通报有关监管信息。

33、为保证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持续性,各级工信部门应指定专门人员从事监管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34、监管人员对承担的监管工作负责,按规定独立做出监管结论,不受非监管人员的干涉。

35、监管工作人员做出监管结论时,应制作监管日志和工作底稿,并留底备查。

36、为促进监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应建立监管工作评价制度,对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价。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

一、为什么要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经营面临风险是一种普遍现象。风险管理则成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银行业是以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无疑是财务活动,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质上是财务管理。因此,银行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尤其重要的部分。

(一)什么是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目标带来的可能影响。企业举债经营,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这会对自有资金的获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财务风险与长期的偿债能力密不可分。衡量财务风险与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资产负债率;股权比率;权益乘数;负债与股权比率;债务与有形净值比率。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风险点在哪里

从近几年治理整顿和案件管理的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关注。一是会计结算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柜台业务,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范柜台操作风险,特别是柜台监守自盗和内外勾结作案。二是财务收支风险。主要防范贪污、挪用资金和私设“小金库”的风险和案件。三是柜员操作业务风险。主要防范恶意授权和盗用客户资金风险。四是金库管控风险。主要防控库款被盗风险,确保库款和员工生命安全。

1.岗位职责

会计人员: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有效地会计监督,开展会计辅导检验,保证所在单位会计活动合法、合规,加强会计业务风险点的控制,监督内部控制制度落实。

经办人员:审核客户身份证件,根据客户需要办理相关业务,按业务操作规程认真完成岗位业务操作。

授权人员:按照规定的业务权限进行授权,严格审核柜员所办理的业务及凭证,对录入系统的内容进行复核,并对所授权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事后监督:对完成会计账务进行监督,保证各项会计事项处理依据有效,处理结果真实可靠发现并纠正各种核算差错和事故。

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信用社全体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监督;负责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防范各种案件的发生。

2.解决风险违规行为的建议

银行金融机构有以上违规事项,应对责任人进行违规处罚,对违法违规的员工,依据事实情节,分别予以相应的处罚和处理,如:

a.纠正其违规行为

b.给予经济处罚,没收违法违规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c.给予警告、全行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取消评优资格、调整和调离工作、降级、撤职等等

二、从被动处置风险向主动防堵风险转移

(一)监控

各负责部门负责的内外部监测统计表报表。从上至下的条线专业部门的综合或统计人员,要做好报表的汇总、分析工作,对发现的数据异常变化情况及时报告。

(二)预警和报告

对不同级别的风险点,确定相应的报告路径,采取不同的报告形式,执行各自报告时限。

(三)分析

各主责部门要及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提交本部门风险分析报告,重点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等方面分析,提出化解或弱化风险的措施。

(四)处置

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性处置方案,报请领导直接审定实施,或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后实施。

(五)反馈

每月及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反馈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后报领导,或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报告。

三、标本兼治,逐步形成防堵风险和案件的长效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重点是防范案件,核心是依法合规,方法是全员参与,手段是防范在先,机制是奖惩并举。通过加强教育,提高队伍素质,完善规章制度,落实检查监督,逐步形成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二)综合防控,人防物技防三位一体

一是要强化全员风险意识,使每名员工熟知岗位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鼓励员工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并辅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最大限度地规避、弱化风险。三是在管好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范风险和案件的硬件设施,运用计算机系统对重点业务操作运行实时监控,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

四、信贷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在国民经济的分配中农民没有拿到应有的份额,形成农村投资和消费需要的不足,而目前的农村金融的融资能力又由于自身的缺陷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农村经济信贷资金的供给不足,从而更加加剧了农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

(一)农村信贷供给短缺

1.信贷资金来源受到制约

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主要依赖于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储蓄存款占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85%―95%。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为什么上不去呢?首先是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了金融机构储源减少,增量不足。其次是农村金融机构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工具缺乏,农民可选择的资产组合方式也只有存款和现金。

(二)如何解决资金供求矛盾

1.农村经济面临结构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对我国广大农村影响越来越深,建立在市场规则基础上的各种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启动新一轮农村经济增长模式。

2.农村产业深化要求金融深化

农村金融需求和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不同,要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国家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技特色农业。

(作者单位:长春东方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长春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财务科技处.财务风险管理[J].2009.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5

(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内涵

目前,人们对于审计公告概念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分歧,这将对审计公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若要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就必须对审计公告的基本概念做一清晰的界定。以下是现行法律条文和理论界中对审计公告相关概念和内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

审计结果,是指审计机关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所反映的内容。公布审计结果,是指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事项的审计结果。

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审计署以专门出版物方式,向社会公开有关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所反映内容的公告。

审计公告制度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程序、过程、结果、举报方式等,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包括公开审计活动及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举报,公开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等。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就是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公开,利用社会舆论这一工具促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纠正和落实的一项制度。

本文观点认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就是通过大众媒体,采用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事项的审计结果。以达到公开、公正、透明。

(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实施审计公告制度理论上的依据主要包括:

1.受托责任理论视角。该理论认为审计工作的精义在于受托责任。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根据我国宪法,我国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一切资源为人民所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是各级最高权力机关。人民将公有的国家资源,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托给各级人民政府,按照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年度预算和国民经济计划所反映的人民意志,去经营管理。政府完成人民的委托,接受由人代会产生的审计机关进行的监督。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认定后,必须向委托人即人民报告,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从根本上说,在国家审计中,人民是真正的委托人,审计机关要向人民如实报告审计结果,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这是审计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理论依据。

2.制约与监督权力、推进民主与法制的视角。“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审计制度是对政府活动施加有效规范和约束的重要制度。政治民主与法制,要求实行阳光政治,增强政治透明度,建立政治问责制度,保障公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透明度原则要求我国审计机关公开审计结果。违规行为屡查不绝,屡禁不止,原因之一是违法违规的“机会收益”远远大于“败露成本”。公告审计结果,则影响到单位的信誉和责任人个人的前程,不法行为就会收敛。国家审计是对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是监督和制约权力的重要机制,公告制度可以使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结合,促进依法行政,并产生警示效应。

3.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该理论认为在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不会改变其在经济市场中的“经济人”特性。相反他们受权力、地位、名望等的驱使而谋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有可能使公共选择的结果偏离公共目标。因此。必须形成一些机制和手段对政府的公共选择及其运行效果进行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实行国家审计监督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是实现政务公开、权力制衡,督促和保障政府有效达成公共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国内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比较分析

(一)国外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审计机关普遍实行了审计公告制度:

1.美国审计公告的实施情况

在美国,审计总署隶属立法部门,直接服务对象是国会,对总统及其下属的行政部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审计总署只有调查权和报告权,没有处理权。然而,其调查权和报告权行使得非常充分,很有威慑力。美国国家审计关于审计公告的理念是:审计是一种监督制约机制,只有增强公开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与立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协同作用。在此理念指导下,审计公告实施的质量很高,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

2.法国审计公告的实施情况

法国审计法院属于司法型审计机关,独立于行政、立法部门,内部设有司法部门,拥有司法权。审计法院审理国家机关、地方政府,银行、社会保险等部门和企业违反财经法规的重大损失案件,对责任人进行判决。

3.日本审计公告的实施情况

日本实行的是独立型国家审计体制,其最高审计机关会计检察院非常重视审计报告的质量,建立了复审制度,通过层层审议,来保证年度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和有效。会计检察院重视公众舆论和宣传媒体在强化审计报告方面的约束作用,它每年都将审计报告提交国会,抄报内阁和首相同时通过新闻机构公开发表,并且经常将审计报告改写成通俗物向社会公众广为散发。

(二)国内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分析

1.现行审计体制直接影响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弱,“同级审”关系无法理顺,存在诸多弊端。从数量上看,我国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到全部审计项目的10%,审计公告的范围远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从内容上看,审计公告披露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全面反映查出问题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审计结果对外披露难度大,审计结果要经过审计机关、政府层层审核,某些重大事项或关系到政府形象的问题可能被“过滤掉”,降低了审计结果公告的客观公正性和完善性,有损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信任度。到目前为止,政府预算审计结果公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都未过,中央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透明度仍不够高。

2.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审计结果公开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从法律层面上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审计法》对审计结果公告的模糊性规定。《审计法》第36条:“审计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对“公布”采用了“可以”的表述,使得公开的责任或义务成为带有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权利,导致国家审计监督仍然限于内部监督的情形,弱化了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刚性。同时,《审计法》也没有涉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其他内容;其次,立法层次低,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目前审计署已出台的四个规范性文件在立法层次上属部门规章缺乏法律应具有的稳定性和强制性;三是有关制度内容不够完整。如《审计机关公布的审计结果准则》缺乏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律责任、制裁措施,监督和救济等条文,其中规定应公布的信息有:“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向社会公布的;社会公众

关注的;其他需要向社会公布的”,表述缺乏作为专业语言的准确性,无法确定任意取消或改变结果公告内容的问题。

3.审计结果公告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完全确立。

审计结果公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审计的透明度,但同时也将审计行为置于公开境地,对国家审计质量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是确保审计结果公告顺利实施的关键眉前我国的审计管理体系、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水平与国际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防范审计公告的风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急需加以完善和改进。

4.缺乏强有力的报告整改制度

比较近几年公布的审计报告,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披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但层审屡犯、违规不改的现象依然严重。公众所期望的“问责风暴”却不尽如人意。政府审计问责机制尚未有效确立,缺乏相应的强有力的督促整改措施和惩戒制度,削弱了审计对权力的监督。

(三)国内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比较及分析

从以上国外审计公告制度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外各国的审计公告的实施状况都比较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强。

2.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保证政务公开;

3.有强大的技术和人才为支撑;

4.公众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

我国现有的审计公告制度并不完善,而人民群众对于政务公开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不仅需要审计机关要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从法律、思想、制度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加强思想建设,树立现代意识;加强法制建设与审计机关的组织建设等。

三、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环境因素分析

为了给审计公告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公众意识和社会氛围。本文分三方面来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环境因素:

(一)社会公众的影响

一方面,普通民众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对政府的行为不抵抗的意识,没有强烈的甚至是基本的质疑思想。正是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碍了形成良好公开的社会氛围,也助长了强权政治的形成和腐败的孽生。另一方面,作为拥有知情权的普通民众,对审计工作一般不够了解,再加上审计内容和结果一般只涉及单位和部门利益,很少涉及个人利益,因此,也缺少了解审计内容的动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自觉性,对审计公告持无所谓的态度。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意识的深入,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善,但要达到或者是形成一个普遍的状态和氛围,要把民主或公开的概念植根在大多数民众的意识里面,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以上原因造成了对审计公告的需求不足。

(二)被审计间单位的影响

无论审计的对象是政府机构还是一般的企业,无论被审计的对象是个人还是集体,只要是作为被审计的对象。目前大都不能从正面意义上去理解审计公告,普遍担心审计公告是单位的红灯,有损个人的名声。某些掌握着一定权利的部门和领导谈到审计公告就马上色变,还有人把公告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对审计公告的开展进行种种阻扰和干涉。

(三)审计部门自身的影响

对于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态度也不够积极。一方面,实行审计公告后审计部门自身也暴露在公众之下,也处于被监督的地位,即将自身的审计质量置于大众监督之下。如果审计质量差或违反审计程序、证据不充分,或审计报告出现重大疏漏等经不起考核检验的问题,这些潜在的审计风险势必会将自身的“家丑”暴露于众,也有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甚至败诉,进而影响审计机关形象。同时,由于审计体制自身的因素而缺失独立性,迫于其他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敢言语,或是担心审计公告后被审计单位借机报复,负连带责任启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法律灌;规以及上级没有严格的要求下,审计部门潜意识里也不希望公布审计结果和审计内容,或者说不情愿完整的、真实的、及时的公布。所以审计部门自身并未有形成广泛审计公告氛围的意识,这也就造成了审计公告的供给不足。

四、完善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依据

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必须要改变审计公告制度长期停留在较低的法律层面上的现象。审计公告制度应尽快得到法律的支持和制度上的规范,以增强其法律效力和威信。首先,需要对现有的有关审计体制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彻底落实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审计公告实实在在的审计监督权;其次,删除《审计法》中有关审计公告的模糊性词语此如将“可以”改成“必须”等词汇,明确审计公告的法定性,使审计公告成为法定程序,具有刚性的法律约束;最后,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审计公告法律法规,如审计公告法、审计公告实施细则等,明确审计结果公告的授权标准,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种类内容、形式、程序、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加快审计公开化进程形成审计公告制度经常化

目前,我国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尚未形成一项经常化的制度。要按照审计署提出的五年工作目标,切实建立定期公告制度,逐步做到“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且应将例外的情形先于明示。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可借鉴国际经验,至少应包括审计发现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处理情况、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审计事项;同时,对模范遵守国家财政法规、经济效益好的单位予以审计公告。

(三)修正国家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它有助于加深对审计风险的理解,进一步了解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提出有效的防范风险措施,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范围内。现在的国家审计风险模型不能满足审计公告制度的要求,无法评估审计公告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因此可以借鉴民间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家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将处理处罚风险、环境风险和公告风险作为风险因子加入国家审计风险模型中去,重新分析这几个风险因子的关系,将赔偿金额和审计机关或政府的可信度看成风险带来的损失或责任,根据广义风险的定义,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审计风险模型。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中国;印度;对外投资;政治风险

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2015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中国达到7.3%,高出中国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迅速。中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两国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贸易额不断上升,现在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样,在南亚印度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15年在全球贸易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印双边贸易却同比增长1%左右,超过了700亿美元。即便如此,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额却不大,与印度作为亚洲的第三大经济体和金砖国家之一的地位不匹配,中国在2014年对其的投资流量仅为3.1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0.26%(1231.2亿美元),发展中经济体投资总额的0.32%(976.8亿美元)。①造成这种结果不仅仅是因为印度本身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佳,更多的是两国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风险成为中国对印度投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印度投资的政治风险考量

(一)政治风险的定义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的经济开始恢复发展,国际投资尤其是美国的对外投资开始增加,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政治风险也开始逐渐受到学者重视,经过多年发展,对政治风险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至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斯特芬・罗伯克(StefanH.Robock,1971)认为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出现一些不连续性事件,而它们多由政治变化所诱发,并且难以预料;但只有这些不连续事件在对企业利润或是投资目标产生显著影响才能被认定是政治风险。②杰夫利・西蒙(JeffregD.Sinmon,1982)丰富并细化了政治风险的分析内容,认为政治风险可以分为内部政治风险和外部政治风险,突破了仅从东道国研究政治风险的传统,强调政治风险为政府的亦或社会的行动与政策,它既可以来源于东道国内部,也可以来自于外部,并且只有在它会对跨国企业经营与投资产生不利影响时,才应被视为政治风险。③尽管国内对政治风险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明显发展,聂名华和颜晓晖指出政治风险是指在国际投资过程中,由于东道国政治、社会、法律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而给外国投资者造成投资财产及其权益的损害或损失。④陈菲琼和钟芳芳认为政治风险是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产物,政治层面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和一些不可控的政治事件有关,经济层面主要受到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经济的波动增长影响,文化层面则主要是说非政府机构的行为,如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和信仰等的引起的政治风险。⑤此外,学者也会从国别、影响、预警措施甚至是量化的角度进行政治风险的分析。结合学者研究以及政治风险难以预见性和损失性巨大的特点,笔者认为,政治风险是企业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受到不确定的源于东道国或源于其外的政治因素影响,从而对企业目标和利润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内涵:1、经营环境具有不连续性。2、不确定性,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3、风险可能源于内部也可能源于外部,可能是东道国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受国际因素的影响。4、政治因素的作用,必须是受政治事件的影响发生。5、对企业的利润和经营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对印投资政治风险的总体评估

政治风险对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并难以预测,一旦发生就可能损失巨大,越来越多的对外投资企业开始重视对政治风险的评估与研究,做好预警与应对,希望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减少损失。目前主要的评估方式有定性与定量分析;宏观、微观、宏微观结合等评估方式。宏观主要有霍华德・约翰逊(HowardC.Johnson,1981)提出的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和哈罗德・克鲁德森(HaraldKnudsen,1974)提出的国家征收倾向模型(thenationalpropensitytoexpropriatemodel),以及政治制度稳定指数评估及政治风险指数评估四类。微观分析侧重一些具体国家的具体投资项目,需要区别对待,而宏微观则是从投资国和投资企业相互结合的角度分析,更加全面具体。文章为了提高分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选取经济学人对针对中国的一个投资指数和中国社科院的国家风险评级作为对印度政治风险的评估依据。

美国经济学人自2013年起,开始制定中国海外投资指数,指数在确定排名时,“风险”占比三分一,“机遇”占比三分之二,风险包括社会冲突,军事冲突数量,eiU的经营环境排名等,机遇包括GDp,eiU的经济预测,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等因素。指数总共确立53个指标并分别赋以比重,经过标准化处理,最终以1到100为分值区间,对67个国家存在的投资机遇和风险加以排名。2014年,印度排名第33位,与2013年持平,属于中间水平,但是在投资风险前十强(100=风险最大),得分63.2,排名第七;在政治关系前十强(100=双边关系最差),得分为29.4,排名第六位;进而,我们关注的经济关系得分前十强(100=双边经济关系最差)得分52.7,排名仅次于第一的美国(53.8)。⑥尽管2015印度投资风险排名第28位,但仍属于高机会高风险的国家。⑦

中国社科院从2013年起也开始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偿债能力、社会弹性、政治风险和对华关系等5个方面的37项指标,并将评级结果分为九级,由高至低分别为aaa、aa、a、BBB、BB、B、CCC、CC、C,其中aaa-aa为低风险级别,a-BBB为中等风险级别,BB及以下为高风险级别,样本数量也在不断丰富,2016年为57个国家,与2014年相比,总共增加了21个国家,且所增加国家中19个为“一带一路”国家。报告中政治风险部分包含8个指标,政府稳定状况主要关注执政时间、政府稳定性即宣布政策的能力以及保持政权的能力,以及军事干预政治程度三个指标;政治体系的腐败程度、政府对民众诉求的回应、政府有效性即公共服务和行政部门的质量三个指标反映政府的治理质量;法制水平水平越高,外部冲突越少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也就越小。良好的对华关系也能有效的缓解政治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该报告主要考虑的对外关系因素主要有是否签订Bit、投资受阻程度、双边政治关系、贸易依存度、投资依存度、免签情况六个指标。根据2016年最新报告,印度国家风险级别由BB上升为BBB,但政治风险在57个国家中排名第31位,与2014年持平,风险较高。而对华关系方面印度排名第53位,风险很高。⑧

结合国内外风险评估的数据可以看出,印度的政治风险还是很高的,需要警惕和关注,提前做好预警措施,以减少损失。

二、中国企业对印度投资的政治风险的原因分析

政治风险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政治事件是主导因素,政治风险分为对所有投资国都有影响的宏观政治风险和针对特定行业、企业、项目的微观政治风险。宏观政治风险又可以从内外因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其成因。从政治风险形成的内因来看,它更多的是东道国政治行为作用的结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出于国家安全、国家战略方面的需要,限制国外企业到本国的发展;还有因为政治不稳定因素如民族、宗教、工人罢工、战乱、恐怖主义等原因,导致的投资经营风险上升,这些这会增大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外因分析来看,首先,主要是受投资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关系的影响,有因为文化、宗教、信仰差异的原因导致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或是军事、战略、领土等方面存在分歧;其次也就是大国因素的作用,大国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会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行为,尤其是盟国的态度和行为。微观政治风险更多的涉及到企业主体,它的抗政治风险能力一般与其所投资行业、性质和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有关,比如石油、交通等行业因为涉及到国家基础设施及战略性资源,因此发生政治风险的可能性相对于其他行业会更大。

(一)宏观政治风险原因分析

1、东道国原因

印度的腐败严重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其的投资热情,印度是世界公认的全球最腐败的国家之一,腐败甚至已经根植在印度社会的各个角落,《印度时报》曾做过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印度98%的政治家,97%的警察,88%的公务员都存在腐败行为;世界银行也曾在其的《腐败控制指数报告》中指出,印度的清廉状况比全球65%的国家都差;致力于反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2015年度全球清廉指数”,该报告对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的腐败程度进行评分,评级从0到100,其中0表示最腐败,100代表最清廉,根据报告显示,印度得分38,属于高度腐败地区。“国大党体制”本身的缺陷、新闻媒体的不自由、家族政治和个人集权的发展,⑨使印度腐败愈演愈烈。

印度会经常以“安全审查”为名对中国企业进行限制,并且在2006年将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地区在内)、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国列为“存在威胁印度安全的敏感国家”名单,并会对港口、互联网和电信等领域进行严格的排查。⑩印度曾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止李嘉诚对尼赫鲁信托港口(下文简称“尼港”)集装箱码头开发项目的竞标;中兴通讯也曾想在印度扩大市场份额,进入印度电信设备的售后服务市场和批发领域,但也是因为安全审查而受到阻挠;华为和中兴还提出过加入印度国内电信制造商名单的要求,也因为安全问题被拒绝。

印度劳工法较复杂,条文众多,如涉及到工作条件的就有《1948年工厂法》、《1951年农场劳工法》、《1952年采矿法》、《1970合同发(监管和废除)》四部法律,B11其他方面法律更多,不仅如此,印度劳工法对于企业员工的过于保护,不仅破坏了劳动力市场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投资。根据现有法律,在印度需要雇佣超过100名员工的公司必须获得政府批准,B12并且不能随意解雇工人,随意降低工资;雇佣关系超过3个月就必须签订合同,此外,企业工会的力量也十分强大,工会组织数量多,企业内、区域内、全国性的罢工频繁,必须予以重视,2014年博世因为薪资问题,导致3000人的罢工,2015年因抵制Uber及ola等打车软件,出租车协会组织罢工一天。

印度税收制度繁琐,降低企业效率,增加经营成本。印度税收体系大体分为中央政府、邦政府和城乡政府三级,征收税种有国家增值税、中央消费税、服务税、过境税等各种繁杂的间接税种。比较特殊的是,印度27个邦都有权力根据实际需要对自己所管辖的商品、服务实施不同的税率和税法。因此,这就会造成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复杂而混乱的地方税制,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与统一市场的形成,例如,不同邦对天杜叶(一种烟草)所征收的增值税,会在在4%至25.3%之间波动,企业在那些征收高增值税的邦内几乎无利可图,这会极大影响投资者的热情。尽管最近印度通过一项法案,对该国复杂的税收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现有的混乱的邦内和邦际销售税将被统一的商品服务税(GSt)所取代,但是具体实施的程度和效果还有待观察。

印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很大,加上宗教矛盾尖锐,导致国内的恐怖活动频繁,从2006年孟买火车爆炸案和2008年“11・26”袭击以来,印度国内没有出现大的恐怖袭击事件,但这并不代表印度就是安全的,根据经济与和平研究所的《2015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印度得分7.747,排名第六,仅次于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叙利亚,依然是恐怖活动的温床,不仅如此,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m・K・纳拉亚南的也在《伊斯兰国”的威胁与印度》的署名文章里指出,iS可能也在图谋控制印度,并通过互联网积极扶植“圣战主义”,通过社交媒体招募新人,这些都对印度的国内稳定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困扰,威胁印度的国家稳定与安全。

2、国际因素影响

“中国”影响着中印两国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盟各国关系改善,经济合作健康快速发展,这让印度十分担忧,担心中国快速崛起会打破地区战略平衡,率先实现发展目标后对印度实施围堵。B13因此,在印度实行全面务实外交,推进“东进政策”的过程中,制衡中国也成为其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后,印度表现的也是消极,甚至制定了相应的反制计划,如“季风计划”、“香料之路”之类等,即便是中国提出拟为印度“1万亿美元的‘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进行30%的投资(总额3000亿美元),印度也是多次予以回绝,“中国”严重影响了中印之间的政治互信和交流合作。

中印两国边境问题一直都是阻挠中印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因素,这些年来,尽管两国已经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实现了正常化,但边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在特定背景下,很可能会阻扰并恶化两国关系发展,近年来,中印边界较为稳定,但不时会有印度征兵边界的报道,《印度时报》2011年11月曾发表文章称,印度计划未来5年招募近10万士兵,部署在中印边界以增强印军实力,印度国防部已批准了这项耗资近130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及扩张计划。一旦这项计划获内阁批准,这将是印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大的一次军事现代化扩张计划,也是自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印度在中印边界的最大规模部署。B14不仅如此,印方领导人频频造访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企图通过人为制造“既成事实”的策略让中国让步,这些无疑会加大中印边境问题的处理难度,造成两国关系的恶化,进而对中印的经济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大国关系,尤其是印度与美国、日本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奥巴马上台以后,开始积极推进重返亚太战略,认为亚太地区对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2012年国防战略评估报告》正式提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需要说明的是报告着重强调印度的作用,报告指出,印度能够促进亚太地区的长期和平与安全,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需要与印度建立长远的伙伴关系,使印度成为亚洲经济的支柱与安全提供者”。B15尽管印度对美国的报告回应十分谨慎,但是双方的战略互动明显增强,印度希望通过美国增强亚太地区影响力,拓展战略空间,美国希望通过印度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在美国确定把印度打造成“亚洲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日本紧随其步伐,加强与印度的交往,双方高层互访增多,政治、经济、军事等互动频繁,2011年2月16日,两国正式签署《印日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至此,印度与日本实现在政治、安全、经济等合作领域的全面机制构建,两国确立了战略与全球伙伴关系的基本框架。日本之所以积极改善与印度的关系,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也想借印度进一步扩大政治上的影响力,并且在亚洲起到遏制中国的目的;而印度的发展也需要日本的技术和资金,并借机抑制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有印度学者曾毫不讳言地说:“印度在西,日本在东,可以遏制中国的冒险主义”B16。

日本和美国的这样的大国干预无疑会加大对印投资的政治风险,有时可能会直接导致投资失败。2015年印度进行高铁项目的招标,中国和日本成为主要竞争对手,但最终印度与日本签署了价值120亿美元的高铁协议,究其原因,除了日本提供的贷款优惠条件外,印度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安全方面的考虑,担心中国修建高铁会威胁到本国的国家安全。

(二)微观风险原因分析

微观分析主要强调企业的作用。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并不顺利,在准入环节,国家安全问题和基础性行业方面频频遇到投资受阻的问题,B17除了有印度政府的限制原因之外,企业自身也有许多原因,如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外资准入制度的研究不够深入,对自动审批渠道和政府审批渠道的分析不够详细具体,对印度的税收和劳工法不够足够重视;还有企业自身没有很好的进行本地化生产,没有尽到应有的企业责任,企业没有得到当地的认可;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印度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海尔电器(印度)公司的总裁兼Ceo班那吉表示,海尔集团不会刻意强调其原产国,在印度,很少有人知道海尔是一家中国企业。不仅是海尔,联想也是如此,印度联想公司网站也并没有特别指出它是一家中国企业,事实上,该网站声称“联想的行政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帕切斯市”,可能这会让人感到耻辱,但这确实是中国企业在印度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通过文章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国际层面、双边关系、国内三个层次进行政治风险的防范和预防。政府方面,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律,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法律服务;并建立健全投资投资担保体系,虽然国内已经有投资促进局的《国别投资指南》和中国出口信保公司的《国别风险报告》,但这还不够,应该有更多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减少企业的顾虑,增强信心,促使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其次,增强与印度的政治互信,增强对话,减少摩擦,可以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了解。最后,积极利用中印参与的多边合作机制与对话平台,增进交流与合作。企业方面,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海外经营与管理能力,并且要重视政治风险的评估、预测和防范。对当地法律法规自觉学习并遵守,妥善处理与政府和工会的关系,密切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中印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对印度投资动力和机会也相应增多,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增强应对政治风险的能力,提高对投资印度成功的可能性。(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注释:

①中国商务部.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②StefanH.Robock,”politicalRisk:identificationandassessment,”ColumbiaJournalofworldBusiness,July-august1971,p.7.

③Jeffrey.S.D.politicalriskassessment:pasttrendsandfumreprospects[J].ColumbiaJournaloftheworldBusiness,1982,(62):24

④聂名华,颜晓晖.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法律防范[J].当代亚太,2007

⑤陈菲琼,钟芳芳.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⑥经济学家情报单位.中国海外投资指数报告,2014.

⑦经济学家情报单位.中国海外投资指数报告,2015.

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16.

⑨张树焕.“国大党体制”与印度政治腐败的兴起[J].南亚研究季刊,2014.

⑩李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印度困局”――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困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5

B11商务部国际经贸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2015.

12左连村.印度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愿望及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6

13葛成.“一带一路”的中印共识:机遇与困局[J].山东社会科学,2015

14印度耗资130亿美元增兵10万部署中印边界,http:///military/20111111/101926.shtml

15张力.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与印度的角色选择[J].南亚研究季刊,2012

16SubhashKapila,“Japan―indiaStrategicCo-operation:aperspectiveanalysis,”June6,2000.http:///paperl26

17王宏军.印度外资准入制度研究――以我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为例[J].法商研究,2008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经济学家情报单位.中国海外投资指数报告,2014.

[3]经济学家情报单位.中国海外投资指数报告,2014.

[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16.

[5]商务部国际经贸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2015.

[6]张树焕.“国大党体制”与印度政治腐败的兴起[J].南亚研究季刊,2014.

[7]葛成.“一带一路”的中印共识:机遇与困局[J].山东社会科学,2015.

[8]聂名华,颜晓晖.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法律防范[J].当代亚太,2007.

[9]陈菲琼,钟芳芳.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10]王宏军.印度外资准入制度研究――以我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为例[J].法商研究,2008.

[11]李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印度困局”――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困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5.

[12]左连村.印度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愿望及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6.

[13]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与印度的角色选择[J].南亚研究季刊,2012.

[14]印度耗资130亿美元增兵10万部署中印边界,http:///military/20111111/101926.shtml.

[15]StefanH.Robock,”politicalRisk:identificationandassessment,”ColumbiaJournalofworldBusiness,July-august1971,p.7.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7

1.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

社会风险是指个体与群体发生的行动对于其构成的社会整体的结构、体系、控制及传统因素以及其中组成个体的适应性、发展性、稳定性等各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主体效应的态势。

对于社会风险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1社会风险存在具有必然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其中组成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种相互行为而构成的集合体,即在社会中,相互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相互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为者资源、所处社会地位或利益不同,往往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超过相关个体或群体承受及处理的能力,就会导致社会风险的产生。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主体性原因抑或客体性原因,社会风险的产生和存在都具有必然性。

1.2社会风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社会内部各组成部分是社会风险产生的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依据社会的不同结构,社会风险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社会结构较为简单的社会发展初期,社会风险往往具有单一性、自然性、个别性和区域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构建,社会风险也从较为原始的特征向多样性、普遍性、后生性、全球性等方向不断发展。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评估小组根据评估的内容、方案要求,充分考虑了不同受影响群体的生活水平、居住情况、受影响程度以及区域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对移民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移民意愿及可接受性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工程建设中移民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风险识别评估问卷,详细了解各移民乡镇、各县级移民机构对坪山水库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项因素的识别程度。

调查主要涉及移民重点所在的纳雍县中岭镇、雍熙镇等地区,以及各安置区原住居民。按照抽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了移民与安置点原住居民,进行深入访谈。这些移民和原住居民具有较强地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全体移民和原住居民的意愿。

2.2移民户访谈法

坪山水库工程工程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移民入户访谈涉及库区、供水区和移民安置区,对移民户的访谈主要涉及目前的生活水平,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对补偿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在移民过程中存在的担忧,以及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方面。

2.3座谈会法

座谈会法主要指评估组成员通过和当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座谈会,了解项目进行过程及将来可能存在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了解相关部门主要官员和技术人员对项目的态度,想法以及改善项目效果的建议;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构成、宗教文化信仰、医疗水平、就业情况、人均收入水平;了解项目对当地的实际影响、工程项目相关的各项政策等。

2.4实地观察法

评估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工程区移民户、供水工程区失地农户,对移民户(失地农户)的房屋兴建、土地调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基本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并拍摄相关资料存档,用于工程后期移民搬迁安置实施效果的比对。

2.5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一种重要的资料收集途径。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可以起到节约研究时间和成本目标。评估组在研究过程中,将对区域规划报告、移民安置报告、建设征地实物指标分解汇总报告、专题调查研究报告等关键性文献资料进行收集,进而编写风险评估报告。

2.6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对以往和今后不同时期已建和在建同类工程的分析对比,同一县区不同规模工程的比较,坪山水库工程所影响不同地区的水库影响程度比较等等,吸取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教训,趋利避害,列出潜在隐患,防患于未然,保证了坪山水库工程工程的顺利施工和运营。总而言之,比较分析法将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

3.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对项目中难以量化的指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做出评价。

3.2定量分析法

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面临的社会问题比较复杂,能够量化的尽量进行量化分析,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指标等,这些定量指标采取常规的数学计算方法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

3.3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要调查在项目没有建设的情况下,该县的社会状况,并预测项目建成后对该地区社会状况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拟建项目引起的社会变化,即各种效益与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3.4利益相关者分析法

利益相关者分析法首先需要识别项目所涉及到的不同利益方,编制利益相关者识别表,然后评估不同利益方对项目的态度、希望、需求以及对项目成功的重要程度,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对其重要性做出评价,分析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与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拟建项目将对他们产生何种影响,以及他们可能给项目施加的影响,确定贫困和脆弱群体对有关影响和代价的承受能力;最后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对各利益群体应采取的步骤。

3.5参与式评估法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股权资本成本;环境风险;重污染;相关性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污染排放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中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不断上升,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不仅统计数据令人堪忧,环境污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自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中,不仅对出行造成不便,更危害了人们的健康。雾霾并不是一种新的大气污染现象,而在近几年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成为持续性气候污染现象。“雾霾”、pm2.5等名词再次引起人们关于环境问题的热议,环境风险管理的理念与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成为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环境风险管理问题使资本市场受到影响,降低了很多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必要报酬率,即提高股权资本成本,这可能对未来经济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自1990年开始,环境风险管理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三峡工程、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工程和项目都作出了环境评价。进入21世纪后,三鹿奶粉、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三友化工污染等一连串环境灾害事故的爆发,进一步引起了政府及环保部门对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视。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风靡全球,投资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严格审视环境风险与社会责任,对环境负责的企业将会更加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若企业出现违法行为,还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被禁止融资①。因此,本文通过选取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保数据,来衡量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分析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分析环境风险管理对于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即股权资本成本,是否具有相关影响。

二、研究现状分析

在以往的国内外研究中,Spicer(1978)在经济优先委员会(Cep)对纸浆报业的测评中发现,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成正相关,即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污染成本等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对于企业的成长性、获利性、企业形象等方面具有正面的影响。“Chen和metcalf”(1980)在Spicer(1978)的研究基础上,增加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但是得到了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mahapatra(1984)使用大样本及时间序列,比较六个不同产业的污染控制支出,得到了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的结论。“Klassen和mcLaughlin”(1996)研究发现,当企业发生不利的环境事件时,会产生明显的负异常报酬;当企业存在有利的环境情况时,会有有显著的正的回报。Frooman(1997)的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财务绩效存在正向关系,当公司出现违法或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时,股票收益会下降。当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从短期上看,罚款赔偿、项目中止势必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从长期来看,环境事故意味着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也必将影响企业的盈利。“Sharfman和Fernando”(2008)研究了标准普尔的500家企业,得出环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拥有较低的股权资本成本,改善环境风险管理与增加投资者数量密切相关的结论。沈红波(2012)以紫金矿业汀江污染事故为例,证明上市公司环保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

国内外研究表明,环境风险管理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以往的理论文献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促进经营业绩的增长,相反,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则会降低公司的效益。

以往大部分研究及其成果,集中在环境工程或项目上,主要是针对环境绩效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而较少涉及环境信息和资本市场层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针对环境风险管理与资本成本的关系,国外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国内还没有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尽管有一些专家学者考察了股票市场对于改善环境绩效如何反应,但是,对于环境与股权资本成本关系的关注依然很少。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对于资本成本的影响,目前还未得到一个普遍认同的结论。战略环境投资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融资市场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与设计

(一)研究假设

1.排污费是指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应当按规定缴纳的费用。企业缴纳的排污费越多,传达的是一种对环境污染程度越大的不利信息。若未经处理直接向环境排放,就需要按标准收取排污费,超标排放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绿色环保是企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选取企业年度缴纳的排污费为解释变量,分析排污费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是否具有相关性。

假设1:重污染行业企业支付的排污费,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的关系。

2.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不仅会严重损害企业形象,还会使资本市场对该企业做出负面反应,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罚款数额越大,代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较差、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本文从企业罚款数额着手,研究企业缴纳的罚款对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的影响。

假设2:重污染行业因环境事故支付的罚款数额越大,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越高。

3.安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②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根据行业标准按时计提安全生产费用是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本文选择重污染行业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为解释变量,分析该变量的增减能否引起股权资本成本的变化,进一步探索环境风险管理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假设3:重污染行业的安全生产费与资本成本呈负相关的关系。

4.企业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的绿化费,用于生产厂区环境绿化等方面。单独列报绿化费,是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另一项评价指标。企业支出的绿化费越多,表明企业环保意识越强,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越高。因此,本文进行绿化费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反应环境风险管理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假设4:重污染行业支付的绿化费与股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的关系。

5.近年来,众多企业采取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环境责任。本文通过收集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节能数据,分析节约标准煤的吨数对于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假设5:重污染行业企业节约标准煤的数量与股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的关系。

(二)变量选取

(三)样本选取

2010年9月14日,环境保护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将如下16类行业划分为重污染行业: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本文选取了煤炭、水泥、生物制药、石油、钢铁、电力、化工、造纸、纺织、酿酒十个重污染行业,共438家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管理数据来自于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9年企业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均采用手工获取;股权资本成本采用GLS模型进行估算,财务数据取自国泰安数据库。

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是通过企业年报或者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在2008年之前,只有少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并且对环境信息做了详细披露,而大部分重污染行业企业并没有社会责任报告,且年报中的环境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也很少。近几年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例如黄珺(2012)的分析中表明,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并不乐观,许多企业披露环境信息都只是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做出有选择的披露,存在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李雪芳(2006)认为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比较少,比较零散,缺乏时效性,披露数据几乎都是绝对量,没有相对值数据,不利于比较。

由于十个重污染行业的438家上市公司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差别较大,无法完整提取同一企业的上述5个解释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因此,在实证过程中,针对排污费、罚款、安全生产费、绿化费、节能量这五个变量,分别选取了披露该变量信息的不同样本,针对不同样本分别做双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由于2008年以后环境风险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GLS估算资本成本要求未来3年的预测数据,因此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2008和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四)资本成本估算方法

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是企业资本成本估算的核心内容,其估算难度明显高于债务资本成本。最为重要的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模型有:GLS模型、Claus-thomas模型、ohlson-Juettner模型、Capm模型、GoRDon模型等。

“Luzi和Lenz”(2006)数据显示,使用GLS模型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通常较低。目前我国研究者如“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沈艺峰(2005)、黄娟娟(2006)等估算权益资本成本时,多数使用的是GLS模型。汪平(2011年)指出,GLS模型估算结果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盈利数据的预测质量。本文采用的是GLS模型来估算样本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常,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或者通过单独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披露本年度的环保信息。表2统计了各个行业中2008年和2009年单独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目,以及占各行业的比重。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十个重污染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并不乐观,这无疑增加了获取环保信息的难度。

其中,化工行业的137家企业在2008年只有7家单独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十个行业中所占比重最小的,比重最大的为酿酒行业2009年的39%,一半以上的企业并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信息的缺失使企业环保及风险管理水平无法得到合理的科学的判断。对比两年的数据,披露的比重有较小幅度的增长。数据表明,我国重污染行业对环境风险管理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给予充分的重视。

表3描述了十个行业,在企业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上述5个环保指标的企业数量之和。从统计结果来看,环保指标的信息披露情况也很不理想。其中,披露罚款数的企业最多,披露节能量的最少。另外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披露情况差别较大,没有统一的披露要求,同时披露这5项指标的企业只有2家。

(二)SpSS相关性检验

1.排污费与股权资本成本

十个重污染行业的中,2008、2009年披露年度排污费信息的样本量为145。利用SpSS软件绘制的p-p图显示,排污费的自然对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但资本成本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资本成本与Ln排污费的相关系数为0.226,p为0.006,小于0.01,实证结果在99%的水平上是显著的,拒绝原假设。因此,假设一成立,资本成本与排污费显著正相关。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于企业支付的排污费作出反应,企业通过进行排污制度改革,加强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排污费用,保护环境,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

2.罚款与股权资本成本

有效的公司样本为290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资本成本与Ln罚款相关系数为0.248,p为0,小于0.01。因此拒绝原假设,得出假设2成立,资本成本与罚款显著正相关。资本市场能够对企业的活动作出反应,企业不利好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见表5)。

3.安全生产费与股权资本成本

样本数量为80,进行Spearman非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资本成本与Ln安全生产费的相关系数为0.304,p为0.006,小于0.01。因此拒绝原假设,得出资本成本与安全生产费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与本文中安全生产费与资本成本负相关的假设相反。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重污染行业的部分企业认为安全生产费的计提标准过高,企业难以承受,其中有些投资者对企业自身防范事故的意识不强,未将安全生产费用的支出视为必要的投入,因此会提高必要报酬率(见表6)。

4.绿化费与股权资本成本

披露绿化费信息的上市公司样本为74家,Spearman非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资本成本与Ln绿化费相关系数为0.197,p为0.092,大于0.05。因此无法拒绝原假设,得出假设4不成立,资本成本与绿化费相关性不显著。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缴纳绿化费的行为,没有作出明显的反应,表明投资者对于企业通过支付绿化费加强环保投入的方式没有充分的认识,并没有对资本成本产生明显影响。

5.节能量与股权资本成本

披露节能量信息的上市公司样本为49家,进行Spearman分析,得出资本成本与Ln节能量相关系数为0.270,p为0.061,大于0.05因此无法拒绝原假设,得出假设5不成立,资本成本与节能量相关性不显著。资本市场对于企业节能的行为,没有作出明显的反应,投资者并没有因为企业节约能源而降低必要报酬率。

五、结论与局限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企业的环保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企业排污量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高。企业缴纳的罚款金额越大,资本市场能够对环境事件导致的罚款做出负面反应,也会提高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但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于企业环境绩效的考量并不充分,针对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以及绿化等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对企业在这些方面的环境风险管理行为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因此,并没有在要求的报酬率中作出反应。从整体上来看,投资者日益关注价值投资、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如何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成为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并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环保部等单位的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屡创新高,仅2012年第一季度环境事故发生的次数就与2008年、2009年全年持平。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77家发生了113起环境污染事故,但其中高达50.6%的公司并未针对环境事故进行公告说明③。

国家环保总局④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了比较全面和详细的规范,要求企业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环境信息,即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国家强制要求公开包括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对非重污染的企业,国家则不强制要求,但鼓励自愿公开。从企业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来看,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并不乐观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以提高环境治理的透明度,有利于加强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环境风险管理的监督作用和贡献。

(二)建立环境风险管理等级的划分制度

2010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重污染行业有16类。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不现实可行,因此,建立一个既实用又科学的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办法是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制度,将更有利于建立环境风险管理与资本市场的关联,从而对两者相关性展开进一步的分析验证

(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全球视野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阶段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技术生产率,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增长所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应始终履行社会责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环保支出力度。与此同时,必须提升全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投资者加强关注上市公司的环保责任,合理地拒绝投资于不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才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监督和惩戒作用,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注释:

①蓝讯.河北:上市公司违法排污将被停止融资[n].中国改革报,2007.

②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

③77家上市公司发生113起环污事件[J].水工业市场,2012(09).

④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参考文献:

[1]汪平.股权资本成本性质与估算技术分析[J].财会通讯,2011(10).

[2]李雪芳.刍议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6(08).

[3]叶康涛,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05).

[4]沈艺峰,肖珉,黄娟娟.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5(06).

[5]黄娟娟,肖珉.信息披露、收益不透明度与权益资本成本[J].中国会计评论,2006(01).

[6]黄珺,周春娜.股权结构、管理层行为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2(01).

[7]沈红波,谢越,陈峥嵘.企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其市场效应——基于紫金矿业环境污染事件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8]markp.Sharfman,andChitruS.Fernando.environmentalRiskmanagementandtheCostofCapital,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8(29):569-592.

[9]Spicer.B.H.,1978b,marketrisk,accountingdataandcompanies’pollutioncontrolrecords,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ndaccounting,5:94-83.

[10]ChenKH,metcalfRw.theRelationshipbetweenpollutionControlRecordandFinancialin-dicatorsRevisited.theac-countingReview,1980.

[11]mahapatra,Sitikantha.investorReactiontoCorporateSocialaccounting[J].the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ndaccounting,1984,11(1):29-40.

[12]Klassen,R.D.,mcLaughlin,C.p.theimpact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onrmperformance.managementScience,1996,42(8):1199-1214.

[13]Frooman1J1.Sociallyirresponsibleandillegalbehaviorandshareholderwealth:ameta-analysisofeventstudies[J].Business&Society,1997(36).

[14]LuziHail,andChristianLenz.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CostofequityCaptial:DoLegalintitutionandSecurityRegu-lationsmatter?[J].JournalofaccountingReview,2006.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9

在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通过加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以下简称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工作,及时开展风险预警和处置,努力做到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着力提高风险监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争避免出现区域性、行业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或力争减轻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

二、工作要求

(一)风险信息收集

1、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强风险信息收集工作。一要明确各级质监部门和技术机构收集风险信息工作的要求和职责;二要建立相关业务部门风险信息沟通协调机制;三要积极探索与现有监管制度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监督抽查、生产许可、区域监管、缺陷产品召回等现有监管措施收集风险信息;四要及时处理风险信息,需要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要同时实施,以防止和控制事态进一步扩大。

2、结合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实际,风险信息来源主要有:各级质监部门组织开展的监督抽查过程及结果信息;生产许可现场审查、产品检验和证后监管工作信息;各级检验机构日常检验工作信息;各级质监部门开展的年审、巡查、回访和执法打假等日常监管信息;有关部门、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消费者等反映的信息;消费者和行业内人士的投诉举报信息;企业质量信用不良记录信息;涉及产品质量问题的事故调查结论等相关信息;各类媒体网络有关产品质量的负面报导信息。

(二)风险信息分级规范

1、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定为一级风险信息

已经造成人员伤亡的违法添加物、不明化学物质、危险零部件或其他物质、特殊工艺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危及公众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

危害特别严重的突发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没有人员伤亡,但影响地域广泛,波及范围超出省级行政区域,受到境内外广泛关注的;

可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产业发展安全,甚至危及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或社会安定的;

社会敏感,引发政治关注或外交事件的;

需要总局或者省级政府统一协调组织处置的。

2、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确定为二级风险信息

发现有违法添加物、不明化学物质、危险零部件或其他物质、特殊工艺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危及公众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

地域性突发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并呈扩大态势的;

可能对产业安全和发展造成影响的;

社会关注,有可能引发政治关注或政治事件的;

需要总局或省级政府关注的。

3、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确定为三级风险信息

有可能引发二级风险信息所列情形的;

尚不构成一、二级风险信息的;

属于局部、区域性,需要进一步研判的风险信息;

需要引起质监部门关注的信息。

(三)风险信息筛查和报送

对发现的风险信息要做好核准信息、分析原因、确定等级、及时报送等工作。

属于一般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按照工作职能依法处理;属于重要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应开展研判分析并上报;属于食品(包括食品相关产品、化妆品)、特种设备、计量器具等情况的风险信息,要及时转相关科室处理。

1、核准风险信息。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确定信息来源、主要内容、危害对象、产生原因、风险危害程度、社会影响等相关信息。

2、分析风险原因。结合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际,风险产生原因主要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规定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原材料质量问题、企业偷工减料、生产技术和工艺缺陷等。

3、确定风险信息等级。根据掌握的相关情况,及时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做出分析筛查结论,提出风险信息分级等初步处理意见。

4、及时报送风险信息。各级监督部门负责将本辖区内发现并核准、筛查的风险信息和相关处理情况及时上报(附件1)市局监督科。

一、二级风险信息,以书面、电话等方式立即报送市局监督科。对三级风险信息,要在24小时内通过书面、电话等方式报送。需要保密或暂时不宜公开的,要遵守保密规定。

(四)风险监测

结合监督抽查、证后监管等日常监管工作和本辖区内的实际情况,积极建立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根据风险隐患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年度或季度需要重点监测的产品、区域、行业,针对潜在的风险问题开展主动监测,尽可能提前发现和预防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在风险监测过程中,发现重大变化或重要情况导致风险信息等级上升时,各级监督部门和技术机构要以书面、电话等方式立即报送市局监督科。

(五)风险信息研判

各级监督部门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应及时研判,分析风险的类型、程度、发生的概率、可能的危害等,形成书面研判结论并提出处置意见,及时上报市局监督科。

市局监督科对二级及以上风险信息,应及时上报省局。

(六)风险信息处置

各级监督部门要及时对风险信息进行处置。原则上,能处理的要立即处理,并及时上报处理结果。风险处置工作中,需要请示地方政府的,要及时报告,并积极建议政府采取相应措施。需要商请有关部门共同处置的,要及时协调,沟通一致后再作处置。

依据风险信息研判结果,区分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处置措施:

(1)对明确的风险对象,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封存、召回有风险隐患的产品,并通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

(2)对确认有风险的涉及面较广的重点产品和相关领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并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建议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七)风险信息管理工作报告与公布

1、各级监督部门要及时向市局监督科报送《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报告》(附件2),主要包括:风险信息收集、研判、处置工作情况。并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前,报送上一季度工作情况;每年12月10日前,报送全年工作总结。

2、需要对外公布风险信息研判、处置情况的,应按照相关规定程序公布,不得擅自对外风险信息及处置情况。

社会风险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CoSo报告内部控制系统风险管理

一、CoSo内部控制框架

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出台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的相关措施,其中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这五个要素构成。上述三类目标是企业的努力方向,而五个要素则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二者相互关联。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动态反应的有机整体。进入21世纪后,风险管理备受全球关注,CoSo委员会于2004年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八个要素。我国于2008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中对内控的描述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本相同。

二、施工企业的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在施工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然而,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还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环境差,风险评估意识淡薄,控制活动不严密,信息与沟通不流畅以及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这五个方面。从我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构建一个理想的内部控制体系势在必行。控制环境是五个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被视为其他四个要素的基础。施工企业的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管层的重视与支持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施工工作的各个环节,影响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对高管层权力具有约束作用。例如针对分包队伍管理这一问题,有些单位将该权利交由主管领导一人决定;若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则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决策。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在施工企业顺利、有效展开实施,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否在施工企业建立,高管层的重视和支持起关键性作用。

(二)与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用人机制

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很多地处偏远山区,生活及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致使许多施工企业出现了关键技术员工辞职、离职的现象,严重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运行。如果企业缺乏完善的人事制度,企业的管理、运转,甚至生存都将面临危险。因此,对施工企业来讲,一套较为完善的人事制度,应该包括员工的录用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以及激励和福利制度等。

(三)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源泉,能够引导每一位员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完成每一项管理和控制工作。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特殊之处。施工现场文化主要体现为文明施工建设,主要包括规范现场的场容管理,保持作业环境整洁卫生;做好现场物资、机械、安全、技术、保卫和消防等方面管理;施工现场各种标识牌和标语的管理;员工娱乐设施管理,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不利影响等。施工工地的文明施工水平是该项目工地乃至所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施工企业文化特色的集中表现。

(四)合理、高效的施工企业组织机构

施工生产的单件性、露天性和流动性的特征,使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尤其是现场组织形式,处于动态组合状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组织机构的设置应有利于企业走向市场,同时有利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三、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包括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方面。施工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分析风险的类别及其特点,划分风险的责任范围,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响应和监控等风险管理流程系统。通过各种具体措施,缩小风险范围,降低风险系数,明确风险目标,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风险损失,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运行。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循环一般包括四个环节。(1)风险识别环节,应分析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来源。(2)风险评估环节,应根据项目风险的严重性,发生的可能性、可控性来评估风险。(3)风险响应环节,应确定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4)风险控制环节,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制定应急计划。

四、施工企业的控制活动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项目资金、项目采购、工程质量、工程成本以及工程项目资源。

(一)项目资金的内部控制

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及投资的巨大性,决定了资金控制除了授权批准制度以及不相容职务分离外,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模式更有利于整合遍及全国乃至海外的众多项目资金。

(二)项目采购的内部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70%左右均为材料成本,因此降低材料成本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所在,而要降低材料成本,材料采购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货物采购等有关招标采购文件,并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施工项目物资采购的一般程序为确定采购计划、采购方式、签订合同、执行合同、物资验收以及资料归档。

(三)工程质量的内部控制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且工程质量又与工程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科学方法对工程质量采用“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基准进行判断,才能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四)工程成本的内部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管理效率的水准对施工企业的绩效改善和持续发展极其重要,应实行项目全面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将材料控制、劳动控制、机械设备控制、项目间接费控制等方面作为实施重点。

(五)工程项目资源的内部控制

项目资源的内部控制,即各生产要素的管理,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投标、签约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交工与竣工结算阶段,用户服务阶段。项目资源的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是优质、高效建筑产品的诞生不可省略的过程之一。

五、施工企业的信息与沟通

信息沟通的方式很多,施工企业一般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内部报告系统进行沟通。

(一)财务信息系统

目前,施工企业实行的是财务多级核算模式,具体表现为各个施工队会计报账至各个项目部;各个项目部将其财务报表上交各个分公司;再由各个分公司将其财务报表上交集团总公司。施工企业应结合企业流程再造的思想对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建立与企业分散施工特点相符的组织结构。同时,在现有的已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依托网络技术逐步推进企业内部所有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模式,逐步改变目前实行的多级管理核算模式(见上图)。

(二)内部报告系统

常用的内部报告体系包括施工生产经营报告体系、资本经营报告体系、预算执行报告体系等三大体系。具体地,施工生产经营报告体系包括财务状况分析报告、项目经理述职报告、施工生产安全报告、施工生产经营报告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报告;资本经营报告体系包括筹资及其成本报告、所得税报告以及对外投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体系包括收入中心预算执行报告、成本中心预算执行报告、费用中心预算执行报告、利润中心预算执行报告以及投资中心预算执行报告。

六、施工企业的监督

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估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

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否严格执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力量。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合理设置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构建信息化方式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新方法;合理配备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

(二)自我评估

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编写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时,应就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披露。(1)声明公司董事会对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负责,并履行了指导和监督职责,能够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完整。(2)声明已经遵循有关标准和程序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自我评估。(3)对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简要描述。(4)声明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合理保证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5)如果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披露有关的重大缺陷及其影响,并专项说明拟采取的改进措施。(6)保证了已披露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之外,不存在其他重大缺陷。(7)自资产负债表日至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报出日之间,如果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发生了重大变化,应说明重大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第八,依法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后方可公布。

参考文献:

1.KevinBuehler,andrewFreeman,RonHulme.owningtheRightRisks[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8,(09).

2.Keithwade,andywynne.控制自我评估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卜永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一本通[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4.方红星译.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刘霄仑译.Soa与内部审计新规则[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6.刘晓红,徐玖平.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内部控制课题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与案例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8.商德福.施工企业的管理与控制活动初探及案例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