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管理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1:03

科室管理能力篇1

1目的意义

2010年两院整合以来,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医院规模的壮大和各项工作的深入,院党委认为通过建立职能科室考核机制以进一步强化行政职能科室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执行力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医院抓住机会,不断强化职能科室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执行力,力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型管理团队。结合年初签订的科室工作目标责任书,医院制定了职能科室工作能力测评表,主要以临床、医技科室、后勤班组对职能科室的工作质量、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全局意识、组织管理情况为考核重点,每季度对照标准逐项打分,并将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

2主要做法

2.1精心策划,力求客观如实

2.1.1被考核对象: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审计科、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科教科、信息科、药事科、医保办、预保科、感管科、器械科、总务科、保卫科、物管办、档案室、组织科、宣传科、团委21个机关职能科室。

2.1.2量化测评项目:对履行职责、执行有力、主动服务、严格管理、以身作则、遵纪守规、处事公正、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学习氛围、创新举措、工作实效等12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最高分5分,最低分0分。每一项中,4~5分,好;2~3分,良好;0~1分,差。

2.1.3参加考评人员(填表人身份):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药剂人员、后勤员工和其它人员。

2.2深入一线,客观公正取样为了更好的倾听一线员工对职能科室的评价、对职能科室工作的要求和希望,改变了既往的测评工作多是在班组长以上会议上进行,干部测评干部的做法。此次测评采用随机抽取某一时间截面工作岗位上的一线员工,以当场发放、当场收取、填写表格的方式,了解职能科室在临床一线员工中的印象和要求,力求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职能科室的工作。做到发扬民主,阳光透明,公开公平。在测评中,倾听了员工意见,了解了员工需求,调动了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2011年7月、10月和2012年1月,在院党委统一布署安排下,由组织科和纪委具体组织实施,到各个病区、诊室、医技科室和后勤岗位,采取随机取样,征求在同一时间段在岗的员工意见。采用当场发放,由其投入票箱,使参与测评员工打消顾虑,能够比较客观公正作出评价。2011年7月份测评随机抽取了222名员工,10月份测评随机抽取了261名员工;2012年1月随机抽取了185名员工。

2.3考评结果,一定范围公布三次测评结果分别为职能科室最高分为93.95、91.97、94.41,最低分为88.38、88.39、89.33,平均分为91.38、90.30和92.30。测评结果已在院长办公会上宣布,并由分管领导与其分管的职能科室见面,起到鞭策和提醒作用。

科室管理能力篇2

案例中段院长思考的问题是许多公立医院院长经常面临的难题。医院的发展、管理的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合格的中层干部队伍,而职能科室的中层干部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中坚、脊梁。由于职能科室工作性质、管理内容差异较大,加上体制的关系,目前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对其的考核难以量化。如何有效地激励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职能科室执行力,决定着医院能否良性发展。笔者结合医院的管理体会,对这个问题谈一些意见。

1强化职能管理

职能科室的编制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框架及功能发挥。科室太少,不便于科学管理,科室太多,不仅人员太多,而且会增加协调的难度。除了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等常规科室外,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工作的需要适当设置一些科室以增加管理功能,如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为规范医保与农保病人的管理,加强与医保部门的沟通协调,医保管理科在许多医院开始设置;如为落实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任务,对于三甲医院来讲,基层医疗指导科的设置又显得非常必要。因此,医院要及时根据医院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推动职能科室的发展。

合理配置科室设置仅仅是基础,加强管理才是关键。在日常管理中,明确职能科室的管理职责是前提,领导班子要对各个科室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要强调既要按照职能区分职责,又要站在医院管理的全局高度相互支持,搞好协作。合理授权是发挥职能科室管理作用的重要内容,既要明确职责,又要适度授权,做到有责有权、责任一体。不仅要授建议权,而且要给予决断权、处置权,以提高职能科室的监管力度,提高管理职能。

2重视效能考核

笔者认为考核是个指挥棒,只有实行绩效考核才能改变职能科室拿平均奖,吃“大锅饭”状况。医院的发展既要依靠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又要依靠管理干部队伍,科学实施绩效考评。

在考核方案的设计上,领导班子要重视提高职能科室的待遇。首先要根据职能科室工作性质、内容的不同,拉开职能科室间、职能干部岗位间的奖励系数,如突出医务科、护理部的管理风险,将这些部门的系数设置为最高,其他职能科室次之。在科室内部,要求进行与考核挂钩的二次分配,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调整晋升、培训等环节相结合。

科室管理能力篇3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

一、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转化成实践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旅游理论的主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1、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旅游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等产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作为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务必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www.133229.Com。

2、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强应用型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上,强调科研技术服务的应用性,为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务。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是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最优化教学的实验基地。基于此,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数字化的特点

旅游管理实验室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应用技术数字化,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获取上。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旅游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特点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实验室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数字化特性。旅游管理实验室中都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设备。这样的装备贴近时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本实验课程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数字化特点,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旅游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特征。社会科学,传统上习惯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变迁,旅游管理实验室中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需要的资料、信息,无形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其他门类学科的兴趣。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2、具有综合性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的培养也是涉及到社会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综合培养;从服务对象来讲,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本专业服务,还可以为其他专业甚至社会人员服务,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在管理方面,要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1)以人的内在素质、综合性人才为培养为目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培养人正确的社会观、是非观、价值观。旅游管理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教育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由于人类缺乏相应的社会观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举个例子,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可提供学生测量河流的流速、水资源情况,在此过程,学生对水污染有了直观感受从而会更加珍惜资源。

(2)以对象大众化为服务目标。相对于其他实验室来说,旅游管理实验室更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导游模拟实验室、双语实验室、客房操作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等不仅可以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可以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社会有关人士开放,服务对象具有普及化特征。

(3)管理手段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硬性管理包括物的管理、环境的管理、制度的管理以及资料的管理。另一方面是软性管理,主要指人的管理。其中,硬性管理必须落实到人,实行人员负责制。对于人的管理,管理无定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三、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和问题

随着新建本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管理实验室应运而生,由于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功能单一、使用率低、管理混乱等问题。

1、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从无到有,但整体水平不高。近些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部分由专科升成的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投入使自己尽快适应本科院校的要求,实验室作为其硬件建设的主要任务,得到了高速发展。通过对广西区内新建的本科院校的调查,90%以上的院校有旅游管理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总体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就是对旅游管理学科的重视不够。人们通常认为实验室是理工类的专有名词,实验室就是理工科的实验室,学校往往对理工科的实验室非常重视,但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却容易忽视。所以,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其量建一些餐饮、客房实训室就相当于是旅游管理的实验室了。旅游管理实验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初始状况,整体水平不高。

2、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室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设置大多,受到重视和普及,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文理综合特征,它的发展和规范将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沿袭专科阶段的设置方式,依靠专业和教研室,按课程设置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为某门课程或某个专业服务。这种“小而全”的设置模式,造成实验室服务范围较小,实验项目较少,达不到实验室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进行集体攻关等重任。

3、开放时间短,使用效率低。不管是基础实验室还是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使用率都很低,不足20%。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拥有计算机等基础实验室,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只有10%左右的学生用于查阅资料等,大部分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某校承担着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机房,开放率不到40%,而且在开放过程中,只有近四分之一的机器能正常使用,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实验室也是类似的情况。某校的餐饮实训室和客房模拟实验室每次只能安排3到5人进行实训,规模小,效率低。

4、各部门相互牵制,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新建院校实验室管理中,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和实验人员分别由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教务处和教学院系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过多,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或者工作环节过多,办事程序繁琐。如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大多数先由各实验室(中心)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需要申报购置计划,教务处从全校的角度,结合仪器设备经费情况,对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送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购买。各实验室人员由于不经常和设备仪器厂家交往,对新的仪器设备的性能、价格和厂家的信誉掌握不全,难免出现申报的型号、性能不能完全符合实验要求,或者申报的价格不合理,从而影响仪器设备的采购。另外,采购部门由于不懂得实验教学,只能按照实验室提出的实验设备的厂家和型号购买,而不能在采购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厂家和型号中选择性价比高的其他仪器设备。

四、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思路

1、结合院校和地方实际,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准确定位。从目前情况看,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定位成为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大部分人认为旅游管理实验室极易简单地将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研究和教学手段当成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自然而然地将实验室建设成为计算机房。其实,要真正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初期要正确定位。比如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贺州学院,所建设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除了能进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增加实验室的附加值。

2、适度超前,实验室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当今时代变化,信息更新迅速,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时代特别贴近的专业,所反映的都是时代前缘的信息,因此,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要适度超前,否则,刚建好就被淘汰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旅游管理实验中心的导游实验室,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产品了充当主角了,第五代试验器材早就落伍了。

3、引进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高校实践性教学需要既通晓理论又强于实践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但当前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职称、科研及学历等多方面的切实压力,大批年轻教师无心致力于费时费力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的缺失制约高校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对于“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从职称、福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4、理顺实验室体制,规范实验教学行为。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完善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按《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聘任专业实验室主任;通过定岗定编,业务考核,择优聘用一批精干、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全面实行校室两级管理体制,实验室(中心)直接接受教研室直接专业管理,与系部的隶属关系剥离,杜绝三级管理。

五、结语

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于建设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结合院校实际,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成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廖开顺,俞裕喜.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文科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2):81.

[2]陈实,潘铁京.应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02.

科室管理能力篇4

关键词:管理开放共享科研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28-03

abstract:Chinesehighereducationhasobtainedrapiddevelopmentsincereformandopeningtotheworld.Highereducationenteredpopulareducation.Laboratoriesofuniversityareimportantplacesforscientificexperimentandinnovation,andareexperimentalbasetotrainhighqualitytalentoftechnology.Underthenewhistoricalmission,thecompetencyoftheuniversitylaboratoryischanging.themanagementmodeofthelaboratoriesinuniversities,especiallyinlocalcolleges,cannotmeetrequirementofeconomicalandsocialdevelopment.itwasilluminatedthatthecurrentsituationsofapplicationsofinstrumentsandmanagementmodeforresearchlaboratoriesinwesternlocalcolleges.thenecessitiesofopeningandsharingresearchlaboratorywerediscussed.problemsresultedfromtheopeningandsharingstylewerepointedout.Finally,severalproposalsaboutresearchlaboratorymanagementandconstructionunderthismodelwereputforward.

Keywords:management;opening;Sharing;ResearchLaboratorie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中国启动高校扩招,到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0%,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新阶段[1]。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不仅实现了量变,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1977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高等院校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是孵育科技成果的重要阵地。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学试验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主观能动性、创新性的重要场所,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地[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创新型社会的大环境下,高校实验室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文件,以促进实验室建设。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快速增长,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大大增加,一些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也进驻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然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西部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大多还是以传统分散封闭式管理为主。

在新的历史使命下,高校实验室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适应不了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1)规模小。西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实验室依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运行,科研实验室一般以课程或学科为对象建设,由教研室或学科管理,是一种高度分散的管理模式[3]。学科或教研室人数少,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一般只能够购置基本实验所需的小仪器,无力购买大型精密仪器。这种管理模式导致科研实验室数量多,但是,各个科研实验室小而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各科研实验室整理装备差,建设缓慢、落后,不能形成特色鲜明、装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型实验室[4]。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浪潮下,这种建设管理模式阻碍教学科研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封闭管理,严重阻碍了学科发展与学科间的交流。由学科或教研室管理的科研实验室是一种分散的、封闭的管理,阻碍平台的共享和交流。仪器设备、平台使用小圈子化、人情化严重,不仅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共享,甚至,学科、教研室内部由不同教师掌管的仪器设备往往也不方便借用。这种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一门学科是孤立,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生命科学为例,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诞生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生化、植物生化等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的交叉学科。生命科学专业的发展,还依赖于其他专业,比如:物理、医学、化学,随之也出现了生物物理、生化化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所以,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学术交流,阻碍交叉学科的发展。

(3)科研实验室管理与教学分离,挫伤本科生创新积极性。地方高校大多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独立运行,形成两条平行线似的发展。教学实验室按照课程设置,数量众多,规模小,仪器设备少、陈旧、过时,隶属于教务处管理。相对于教学实验室而言,科研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高端精密仪器比教学实验室多。高端仪器具有世界一流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是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实现科研创新的重要物质条件。科研实验室是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科研人员和技术娴熟的蓝领技术人员的重要物质保障。然而,一般情况下,科研实验室基本不对本科生开放使用,或很有限地开放,只在做毕业论文时经导师同意进入科研实验室做实验。所以,科研实验室资源不对本科生开放,既浪费资源,也挫伤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西部地方高校分散管理的科研实验室运行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建立开放共享科研实验室有着重要意义。

(1)优化资源配制,提高仪器使用率的需要。

地方高校各个学科或教研室用于购置设备资金有限,但是,可以集中力量将钱花在刀刃上,购置先进设备,建设一个先进的、装备一流的大型综合实验室,供各学科共享。建立开放共享科研实验室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学科的科研教师人数少,某个实验完成以后,设备就空闲,但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不方便借用,造成资源浪费。建立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对广大师生开放,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2)培养高水平人才梯队的需要。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过去的15年,高校教师队伍也迅速壮大。西部地方高校迎来了发展契机,引进大量青年教师。但是,西部地方高校缺少院士、长江学者这样的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较少,急需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育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专业水平一流的人才梯队。中青年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拥有高学历、高学位、发展前沿的知识理论,是培育高水平人才梯队的后备军。然而,分散封闭管理的科研实验室,挫伤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大型、高水平的开放共享的科研实验室,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所以,建立开放共享的科研实验室是青年教师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3)培养本科生自主能动性、创新性的需要。在高校扩招的历史背景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考虑到员工培训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人员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出现这一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熟练工、高级“蓝领”奇缺,尤其是南方每年年初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却找不到合适工作,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案例。近几年,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委,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生自身业务能力差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高校实验室是大学生开展各项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科研实验室的管理迎来了一场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放共享管理模式的概念诞生了。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自主设计实验。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实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时间,申请使用仪器设备、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设计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5]。对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完成自己的实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大学的稳定及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也是衡量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6]。所以,开放科研实验室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科技发展创新的需要,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

基于开放共享导向的科研实验室与传统的以学科或教研室为依托的科研实验室有很大差异,面临许多问题:已有的分散于各学科的小的仪器设备的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室进出人员增多,致使管理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大型综合实验室的管理的经费和大型仪器设备维护经费从哪来等等。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以下四个策略。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实验中心。

实验设备是保障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物质条件,管理、利用好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品、多出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可将将分散在各学科的研究实验室仪器集中,建立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室中心由各院(系)应由一位副院长(系主任)主管设备工作,高水平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配备专职实验室管理员。全校实验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全校实验室由校实验、设备处统一管理和领导,避免院所间设备重复购置。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整个学院建立了两个科研实验室,由分管院长领导和统筹建设,由学术造诣高的教师任实验室主任负责管理,配备专职实验员管理实验室具体事务,保证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全院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使用实验平台,经过学院培训,颁发合格证书,方可使用实验平台。

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维护费用高,专业性强,使用率不高,但又是科研所必须的,使用管理需专职人员,所以,可以由校实验、设备处整合资源,建立校实验中心,实行专管公用。以中山大学为例,气质色谱仪、液质色谱仪、电镜、共聚焦显微镜、超速离心机等由校测试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有偿使用,每个大型贵重仪器均有专职人员专管,为全校师生服务,并且对社会开放共享。既可以提高使用率,也可以满足教学科研所需,服务师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2)制定严格的设备、平台使用制度。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管理好实验室的重要保证,是正常开展实验室工作的保障,因此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保证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正常开展。建设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设备仪器多,使用人员众多,为了更好服务于师生、教学科研,亟需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综合开放共享实验室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以下制度:仪器预约制度、如实记录登记制度、仪器设备规范使用制度、门禁卡申请和使用制度、违规使用惩罚措施、监督制度、清洁卫生管理制度、故障报修制度、实验中心管理人员职责等。通过制定上述一系列制度,保障开放共享综合实验室顺利运行,促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实验室健康、可持续发展[7]。科学发展非常快,仪器更新换代也很快,同时每年都会有新人进入实验室,所以,需要制定仪器使用培训制度,申请者需要经过培训合格才能独立使用仪器设备。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每学年为师生举办一期仪器使用培训班,讲解仪器工作原理、注意事项、使用方法等,经培训合格者方可颁发证书。

(3)信息化管理实验室。

整合资源建立实验中心,分散的实验人员聚集在一个大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人员剧增,势必会增加管理人员工作量、难度,也会凸显出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所以,以手工、纸质管理为主的传统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开放共享模式的实验室,因此,引入信息化手段管理实验室成为必然趋势[8]。开放共享的高校实验室也成为规模大型化、结构综合化、系统复杂化、设备高档化的实验场,所以,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对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是当今实验室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9]。利用网络技术,依托校园网,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集成“实验设备管理平台”和“开放预约”等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设备处建立了校园网预约系统。使用者用校园卡登陆校园网的仪器设备预约系统,就可以查询、预约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通过校园网可以了解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查询使用者信息。设立门禁卡系统,规范门禁卡使用,可以在实验中心大门入口设立门禁卡,提高实验中心的安全性。设立监控系统,每个分室配制了监控系统,仪器设备的使用人、使用时间均可查询,如有违规操作导致故障,均可通过监控系统查询。因此,网络化管理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实验室安全性,是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经之路。

(4)筹备充足的经费保障实验中心高效运行。

建立实验中心后,仪器设备多,使用者多,仪器使用频率增加,仪器维护费用增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筹备充足的经费是保证实验室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和基础。调研了多个高效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总结出以下资金来源途径:一方面由学校统筹安排,每年给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和校实验中心拨付一定的资金,专款专用,用于及时维护、维修仪器设备、日常开支。实验中心建立完善仪器使用登记制度,根据使用记录,合理分摊仪器维护费用,科研教师从科研经费中支出这部分资金,用于维护、维修相关仪器。

参考文献

[1]勾金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的中产梦[J].社会观察,2014(5):13-15.

[2]唐丽云,席力.创新性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04-206.

[3]李强,衡容,崔超.基于开放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28-231.

[4]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93-195.

[5]张文广.发挥高校实验室科研平台作用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画报・新视界,2011(4):30-31.

[6]李早.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J].才智,2012(13):308.

[7]周燕萍,吴忠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高效与人性化管理[J].科研管理,2012,9(11):171-172.

科室管理能力篇5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减排工作,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一是通过工程减排项目的落实、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设等三大措施,落实减排任务,确保20*年度化学需氧量削减0.67%,二氧化硫削减1.97%工作目标的完成。(责任科室:总量办)

二是明确职责,采取统计、监测、考核三个办法,加强对各县(市、区)和相关企业减排项目的监管,促进减排工作落实到位。(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监测站)

三是运用预警通报、区域限批、一票否决三大手段,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监管,督促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能的部门和污染源单位加强监管,履行环保职责,落实减排措施,确保环境安全。(责任科室:总量办、监督管理科、监察支队)

二、切实加强科学指导,全力做好污染源普查、重点环境规划工作

一是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筹划,周密部署,广泛宣传动员,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力争20*年8月底前完成普查,年底前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责任科室:普查办、规划法规科)

二是指导协调、科学谋划环境功能区划分,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法律制度,按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布局,为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责任科室:规划法规科、监督管理科、环科所)

三是完成乡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规划工作,为做好水源保护奠定基础。(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测站)

三、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大力推动环保治理达标工程

一是突出重点。加强对重点企业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监管,突出抓好造纸、矿山、纺织、印染、电镀等行业的监管,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现场检查,促进企业达标排放。在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监管上,要进一步巩固禁建区治理成果,扩大非禁建区治理面,为2009年基本完成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打下基础。(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

二是加强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监管,促进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落实环保“三同时”。(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

三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治理监管,全面整治一、二级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饮用水安全。(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监测站)

四是加强对环评市场监管,严格环评文件审批,确保环评行为规范、客观、公正。(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环科所)

四、切实增强宗旨意识,着力关注民生问题,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一是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娱乐场所、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扰民等危害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责任科室:监察支队、110办)

二是协调配合城市建设、公用事业、交警、公安等部门解决污水、垃圾、汽车尾气、社会噪声等污染问题。(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110办、监测站)

三是认真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建议和上级领导关于群众环境批办件。(责任科室:有关科、室、队、站、所)

五、切实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环境监察能力,不断改善和改进监察手段和方法,提高环境监察有效性,扩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面,规范排污费征、管、用。(责任科室:监察支队)

二是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对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和污染物实时监测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为环境监管、经济社会发展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提供科学的监测数据。(责任科室:监测站)

三是提升环保宣教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制作宣传精品,满足群众的要求,切实发挥环境宣传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责任科室:宣教中心)

六、切实加强环保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树立环保队伍良好新形象

一是健全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机关各项工作的运作,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整体效能。(责任科室:办公室、监察室)

科室管理能力篇6

如何做好医院科室主任工作

在医院管理实践中,科主任工作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管理成效.如何才能当好一名称职的科室主任,发挥好系

统的作用,从而提高医院管理效能,现代医院管理专家们任务:

一、科主任要有大局观、整体意识和服从意识.科室管理是医院工作的局部,需要相互支

持、相互协作,这样才能协调发展,科主任的大局观、整体意识和服从意识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有的时候医院布置

某项工作,有一些科主任总是从各方面寻找理由,强调客观,不愿意为别人多配合、多支持,或者有时需要牺牲一

些部门利益来换取医院整体利益的提高,这种工作常常是必需的.

但是,科主任的阻碍会使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效能大大下降,所以,要把科室的配合和牺牲当作是医院管理的整体业

绩,也是科主任的管理业绩.要严格执行医疗管理十三项核心制度和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员工对科主任负责.

二、科主任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能力和变革发展的管理理念.科主任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工作能力的核心与加速

器.一定要注意在医院管理和科室管理的实践中来培养和塑造科主任的这种核心竞争力.科室工作有创新,就能加

快发展,就能与众不同,就能渡过危机,就能具有生命力.反之,则会落后、失败、倒退.科室工作有创新,就需

要科主任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有创新.

三、科主任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医院的临床科室主要从事的医疗工作都是需要专业技术水

平来保证的,科主任必须站在专业技术水平的前沿高地上,才能诊治好病人,才能管理好科室,才能提高全体医务

人员的专业技能.科主任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努力,抢占专业技术高地,成为学科的领军人才,才能在

下属面前树立起令人信服的权威性.

四、科主任应具有一定的行政行为能力.科室是一个团队,科主任是团队的核心和指挥,科室的管理

说到底主要还是一种行政管理,它需要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服务.而科主任的行政能力绝不是天生的,主要

是在科室管理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和提高的.科室的管理工作是和科主任的行政能力呈正比的.要培养科主

任的语言能力、文字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奖惩能力、指挥能力,因为这决定着医院管理和科室管理的执行力.

五、科主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形成全科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主任要在科室管理中成为主心骨,才能使科室的

员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倾心尽力地履行岗位职责.科主任的凝聚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科主任权力因素的判断

标准,另一方面它又是科主任非权力因素的判断依据.可以这样说,科主任的凝聚力强,做好科室工作的可能性就

会比较大;而科主任的凝聚力比较弱,则科室的管理工作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主要

决定于科主任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又是科主任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率先垂范,关

心下属等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正确评价科主任的管理工作效能,是当前加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医院管理创新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出发,

紧跟中国医院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如下科主任工作业绩和奖惩体系,不妨作为参考:

医院科室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琐碎复杂,评价科主任的工作业绩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一般应从对医院管

理的作用与价值来进行判断的:

一是从周期科室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来进行判断.医院对科室都会有定期的工作目标与任务,这些指标

与目标大多是可量化

的,有对比的工作目标体系.院长和医院主要应从上述内容对各科周期工作进行评价和对比,这其中要注意的问题是

尽可能要避免“鞭打快牛”的现象,否则往往会让先进感觉不公平、不合理.当然,医院管理其实也和

社会管理一样,总是有些地区贡献大,有些地区贡献小,有些地区感觉合理,有些地区感觉

不合理,这是与评价者所处的位置、所站的角度有关联的.可能并非是领导者对管理对象的好恶.当然,科主任应

当高度重视周期科室管理的目标、任务的完成,这是科主任最基本的管理职责,很难想像一位好的科主任工作目标

和任务却完成不好,这是不对称、不均衡的表现.也就是说,好的科主任首先应当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是从重点工作和重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来进行判断.医院和科室管理工作的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些标志性工作或核心

性工作,需要保质保量保期来完成.这些工作所占的比重高、影响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时完成了很多一般

性工作,也不如完成一项重点工作意义重大.这需要科主任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能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筛选出

重点,并且合理地将管理精力放在重点工作上.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是科主任周期管理工作的核心,它主要表

现为学科建设的情况、人才培养的情况、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一些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经济管理和医保策

执行的情况,还有上级的重要指示完成情况等.

三是从危机状况和应急公关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医院和科室的运行与发展都会有机

遇和危机,要从科室的摆脱危机和抢抓机遇的应急能力上来进行科室管理的业绩判断.一般来说,科室的

应急管理能保证科室在非正常状态下正常运行,同时,科室应急管理的能力也必须建立在科室较强的日常管理

之上.当然,也不是只要科室日常管理好就可以有好的应急管理,这需要在培养科主任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团

队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

四是从工作竞赛或竞争性工作开展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医院和科室的管理工作经常会通过行业性的院际性的、

周期性的、季节性的工作竞赛来提高工作效能和水平,这是一种领导科学和医院管理

的方法.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使医院和科室的工作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使医院和科室的疑难问题、

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科主任应当利用这样的一种载体和形式,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五是从技术创新和敢于引进、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判断.医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医院和科室

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推广使用需要院方有效的组织和支

持在这方面,科室的绩效、科主任的绩效、学科带头人的绩效都应当与技术创新相关联.

六是树立牢固的依法执业和质量管理意识.医院是事关患者生命、健康基本人权的重要社会职能部门,医疗质量

与安全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科主任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与安全的

管理理念,向所属员工经常灌输这一理念,强化质量与安全监管,实行全面质

量管理,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规范所有医疗文件的规范书写,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提高整体诊疗服务水

科室管理能力篇7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软硬件建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并就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出若干构想。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

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如,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p670、web服务器iBmXSeriesX345、应用服务器iBmXSeries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内部联成局域网,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0/windows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2000、VisualFoxpro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Delphiclient/server2.0、SQL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软件、SQLServer、access、Sysbase等;②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③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Frontpage、aSp、outlook等;④信息软件:各种eRp软件、VB、VC、JaVa等;⑤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分析模拟系统;⑥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设备单一,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购买了计算机,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建新张彤:论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J].江苏高教,2002(2):82~84

[2]乔兴旺:经济管理类实验技术人员职业素质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06(1):71~73

[3]杨静凌泽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3~44

科室管理能力篇8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组实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2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

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摘要:介绍我院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和综合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2]甘泉.浅谈实验室合并重组[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0,3:120.

科室管理能力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医院管理

一、医院推行“四位一体”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一是随着医改不断深化,医院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注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不仅仅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资产管理、医保管理等职能管理,更要注重科室经济管理能力。科室经济运行是医院经济运行的基础,过去,医院往往就某领域下发文件,科室内部传达就行,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发现,医院职能管理与科室的落实之间存在差距,尽管职能科室经济组织人员检查与监督,但检查过后仍然没有落实到位,经过调研发现,临床医技科室日常工作中注重收治病人,解决病人疾病,看重医疗质量管理,对于经济管理上的要求仅满足于应付型的,认为应该是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的事情,这就存在管理与执行之间的脱节,不可避免出现问题。

二是2012年我院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财务处将科室经济管理的调研进行汇报,并建议成立把物价、绩效、资产和医保管理融合为“四位一体”管理队伍,以提高医院执行力,真正把物价政策、绩效考核、资产管理和医保政策执行到位,提高科室经济管理水平,也能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管理能力。

二、医院“四位一体”管理的工作实践:

(一)成立“四位一体”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主要成员:财务处、医务处、护理部、医保办及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制定有关“四位一体”管理制度、政策、程序和职责,按照医院战略目标或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年度“四位一体”目标任务,主要包括人员选拔、培训计划、科室调研、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执行情况。

领导小组下设“四位一体”管理办公室,日常机构设在财务部门,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2、组建“四位一体”管理队伍

(1)人员选拔。科室推荐人选,医院设定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经财务处、医务处、护理部、监察科、人事处、联合考核,通过近一个月的考核与选拔,组成了58名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管理队伍,这些人员既熟悉本科室的管理情况,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人员素质得到了保证。

(2)制定职责。财务处要求物价、绩效、资产和医保职能科室把日常需要科室做的工作要求,制定成“四位一体”人员岗位职责,把职能管理与科室执行有机融为一体,形成长效管理。

(二)工作内容

1、组织培训

(1)职能科室专职管理人员讲解物价、绩效、资产和医保管理的职责,并把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进行规范化的培训,落实到“四位一体”管理人员。

(2)内部定期交流。每月组织两次交流分析会,上半月专题对门诊科室、医技科室进行交流,下半月组织临床科室进行交流。交流以“四位一体”管理人员工作汇报为主,并将需要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一并提出,通过内部交流分析,及时发现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便于职能科室看找出解决问题办法,规范基础管理,减少管理上漏洞。

(3)“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邀请省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院管理知名专家为大家授课,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管理工具;“走出去”分批组织管理员走出泰州,到先进的医院进行对口学习,让大家拓宽视野,找出差距,取长补短。

2、组织科室调研与检查

(1)领导小组组织检查。组织物价、绩效、资产和医保职能科室每月选择两个临床科室进行现场检查,做好记录。

(2)组织小组成员互相检查。南院和北院的管理员各自成组,两组每季度进行互查和评比,做好记录。

3、科室调研

通过每月汇总科室经济运行情况,针对某些科室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大幅提高,收治病人不力,医疗退费不规范,医保病人均次费用连续超标两个月等情况,“四位一体”管理团队专题深入科室进行调研,找出问题,落实措施。

三、工作效果

(一)科室收费调研

科室收费调研,揉合了绩效考核与物价管理两种职能,组建“四位一体”管理队伍后,总共完成了七个科室的7份收费调研:心内科调研《“心”的调研,新的起点》、南一区调研(慈善医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皮肤专项调研《美好生活从“美丽脸面”开始》、口腔科调研《落实责任,也是一种激励》、核医学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指成本高,“红瘦”指利润薄,以及《心有多大,科室就有多大》产后康复中心的调研;《走基层,整流程,净增100万!》病理科调研等

(二)医保控制管理到位

医保办在交流分析会对临床科室医保的、农保出现的均次费用超标状况进行分析,对超标科室的管理员共同协商内控办法,制定解决措施;同样也解决了医保病人空挂床现象、新农合病人费用费用管理等问题。

(三)盘活资产

科室管理能力篇10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基于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形成并保持了高电压现场试验处于全国乃至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特高压工程在全国陆续启动,电科院原有的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弱化。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保持技术优势,结合电科院实验室质量管理实践,重点探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提高特高压现场试验能力的作用,阐述保持特高压现场试验能力优势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管理;管理手段;体系建设;特高压现场试验;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m75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0

收稿日期:2014-11-27

1背景

多年来,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简称电科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广泛参与我国高压、特高压线路建设,通过参加平-武工程、葛-上直流工程、三峡输变电外送工程、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等一系列项目的调试及现场试验,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形成并保持了特高压现场试验处于全国乃至国际领先水平。随着多条交流1000kV特高压工程、±800kV直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现场试验水平快速提高,电科院的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逐渐弱化,技术优势受到挑战。

电科院在试验室认可方面同样具有先发优势。2000年12月,为提高实验室综合水平,满足客户对检测校准的质量要求,电科院全面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申请并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能力认可,成为全国第402家通过认可、电力系统首家获得认可的单位。目前,全国通过认可的实验室超过5000家,相关电科院也陆续完成认可实验室建设,同样,电科院在试验室认可方面的先发优势也在弱化。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促进实验室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依托国家认可实验室,全面深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保持特高压现场试验能力优势,是强化电科院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选择。

2深化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实践

2.1最高管理层重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

2.1.1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

实验室质量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是确保实验室数据和结论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基础。戴明曾做过“红珠”实验,得出结论是:最高管理者要为质量不好承担最主要的责任,质量不好更多是管理系统造成的,而不是由某些“不良员工”造成的。所以质量管理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必须要关心的首要大事,必须从企业全系统去考虑、去着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对质量进行管理。

2.1.2加强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力度

质量决策和质量管理是最高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最高管理者根据电科院实验室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确定适宜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电科院质量方针是“科学管理、精心测试,为用户提供权威、公正、准确可靠的检测结论”。采取切实可能的措施,有效促进质量管理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2.1.3不断加大资源投入

最高管理层是否重视,主要表现在投入资源的多少。根据中长期资源配置规划,不断加大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投入,确保实验室更快更好的发展。

近3年,电科院引进博士后1人、博士12人、硕士35人,引进人员数量和质量均大幅度提高;为试验室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设备设施的投入显著提高。2013年全年设备更新投入创历史最高,同比2102年增加122%,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全年小型基建项目投往入超过前10年总和。

2.2建立和执行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2.2.1建立健全体系文件

电科院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对各个层次文件的编排方式、内容要求以及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行了认真设计,涵盖了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可操作性强。质量手册是纲领;程序文件规定了各主要业务板块的基本流程和要求,与规章制度相互补充;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各个具体试验项目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各项记录齐全,为可追溯性提供文件及提供验证、预防措施、纠正措施的证据和依据。

2.2.2适时修改体系文件

随着机构岗位职责的变化,需要不定期对体系文件进行评价、修改和完善,保证其适宜性和充分性。2013年度,针对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体制机制要求的变化,电科院制定了详尽的体系文件优化方案,按照体系融合原则、功能主体原则、简化原则和体系符合原则对文件进行了换版修编。将原有46个程序文件按业务板块和新的流程进行整合,修正了不适用内容或过于繁琐的要求及流程,最终形成16个程序文件,使新版文件更便于理解、使用、管理以及维护。

2.2.3切实加强体系文件的执行

严格执行体系文件,是有效杜绝实验室质量管理“两张皮”现象的重要因素。电科院实验室质量体系经过十几年的运行,质量管理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质量管理体系融入了日常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每年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质量管理培训百余人次;每个部门均配备多名内审员及质量监督员,协助部门主任进行日常实验室质量管理;每年按计划组织内审员和质量监督员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内部审核及专项监督检查,跟踪整改,通过实践提高发现和改进问题的能力。

2.2.4高度重视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作业指导书是以文件形式描述人员在检测/校准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应遵循的事项,是检测校准人员用于指导作业的依据。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不断完善,电科院逐步完善作业指导书系列。每一份作业指导书都要经过严格的编制和审批,并定期进行适用性评价。截至2013年底,电科院共有作业指导书326份,涵盖各个实验室及检测项目,有力保证了各个试验项目的准确性及技术、经验的有效传承。

2.3加强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关键

2.3.1积极组织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制定的准则评价参加者的能力,是对实验室人员专业能力进行评价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电科院不断加大开展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的力度,对所有被认可的项目实施3年为周期的全覆盖,仅2013年便组织参加了16个项目的能力验证,参与频次与覆盖广度均在同行业排名前列。同时多次组织参加国际实验室间比对,如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等,均得到满意的结果,不断向国际高水平实验室看齐。

2.3.2认真落实日常质量监控措施

充分发挥实验室质量监督员的职能,对检测/校准项目涉及的标准及方法的选择、试验环境、试验用试剂及用水、仪器设备溯源及期间核查、量器的校准、人员素质、检验过程、记录及报告、审核等方面加强不定期检查监控。对新上岗、转岗人员和老员工使用新方法、使用新仪器等校准检测开展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作质量符合标准。每项监控过程需编写质量监督报告,交质量主管部门留存,便于质量监督评价与决策,仅2013年,电科院就完成实验室质量监督报告56份。

2.3.3不断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

电科院充分认识到培训对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断加大投入,及时收集培训需求和培训信息,开展培训活动。以2013年为例,电科院全年组织专业人员外出培训222人次;组织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11场,参加人数180人次;组织35人参加院所需的各类执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核,确保了特殊岗位持证上岗。

2.4重视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2.4.1加强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由院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科技发展部策划,内审员负责实施,周期性地对实验室的活动进行全面的审核,以验证实验室的各项运作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电科院的内部审核工作已形成常态化,每年至少开展1次内部审核,审核由内审员组成的内审组独立完成对全院各部门的系统检查,内审员及时发现问题,督促被审核部门及时改进,并及时验证和记录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4.2加强专项监督检查

电科院每年均根据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针对性的发现问题、改进质量管理。2013年,策划了仪器设备管理专项监督检查。从仪器设备入库资料、检定校准工作、故障分析与维修管理等10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对设备维修记录不够完善等14类主要问题提出整改计划表,并逐一监督落实,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4.3加强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电科院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其是最高管理者为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电科院每年第二季度开展上年度管理评审工作,对过去一年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及时总结管理体系业绩,从当前业绩找出预期目标的差距,考虑可能改进的机会,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决策依据。

3结语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深化,特高压现场试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试验结论和结果的权威性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实验室技术能力始终领跑于行业前列。

(1)2007年,“高压电气设备现场试验技术实验室”获批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成为湖北省唯一个国网重点实验室,全国27个重点实验室之一。

(2)2011年,在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室首次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考核评估中,“高压电气设备现场试验技术实验室”获得了综合评比第三名。

(3)在“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荆门站的建设调试中,圆满完成21项特高压设备现场特殊试验,创造了多项领先技术,特别是创造性的完成了世界首例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现场局部放电试验,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授予的“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的称号。

(4)作为“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科研项目的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牵头承担的“±1100kV特高压工程现场试验技术攻关”科研项目取得关键技术突破;首次完成了±800kV换流变压器的现场空载试验和短路试验,填补了世界空白。

参考文献

1张仁兴.浅析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及运行[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1)

2昃向君.实验室能力准备与审核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