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及控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2:04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1

【关键词】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一、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概述

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存在出入,让钢铁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在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不管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引发经营风险的产生。钢铁企业的经营活动通常来说主要有生产活动、投资活动、产品销售活动、客户服务活动、资金回收以及收益分配活动等,在钢铁企业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风险。例如筹资风险指的是借入资金提高之后失去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造成投资回报率无法满足预期目标的风险;原材料价格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变化而导致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当钢材销售出去之后货币资金回收时间与回收金额具有不稳定性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因为收益分配而影响到钢铁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总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钢铁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展开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收支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努力做到精打细算、严格考核。现阶段,在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预算松弛,这就给预算的执行者提供了一个掩饰错误的漏洞,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产生影响,无法达成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期目的。另外,因为外部经济环境以及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处于变化之中,常常会有很多情况与问题是无法事先预料的,因此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一成不变,在工作实践之中,我们必须要随机应变,以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全面的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弹性与柔性。这对于钢铁企业面对经营风险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整体市场情况来看,钢铁市场已经产能过剩,但是部分钢铁企业依旧在盲目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够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这样不但会造成资金的损失,还会给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资金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钢铁企业财务信息评估机制,力求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准确,评估科学。企业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控制,为了让钢铁企业中的全部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应该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透明,钢铁企业应该对内部财务信息评估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比如说流程优化、控制点执行、岗位责任优化、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的优化等,提高企业在面临资金风险时的判断力,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措施和处理方法,同时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次,要制定科学的收账制度,钢铁企业在制定收账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催收账款,同时要和客户保持较好的业务关系。最后是一些资信较好,付款及时并且资金雄厚的客户,企业销售人员应该进行集体决策审批,对于这些客户可以适当的延长还款期限,而一些信用评价较低的客户则应该严格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避免产生烂账坏账。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构建全面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要着力于钢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企业内控制度全面有效,构建控制和化解钢铁企业经营风险的首道防线。可以通过开展月份流动性分析、资产质量以及企业负债率分析、年度分析、审计报告等措施来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二是钢铁企业应该构建动态化、实时化的生产经营预警机制,对于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要进行实时的监控。风险预警工作应该贯穿于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通过企业财会数据、资金情况分析、市场分析等措施,运用比例分析方法以及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来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判定并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警示;三是钢铁企业客服部门应该做好客户管理工作,第一时间跟进客户的需求变化;企业物流部门应该对原材料市场动向进行实时的观察分析;生产组织部门应该要时刻监控企业产品合格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异常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四)坚持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进步,现阶段很多钢铁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人治大于法制,将人情放在了企业利益上。很多钢铁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内部规章制度,但是无法做到贯彻落实,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失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让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独立,坚持授权批准制,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企业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仅仅保留了董事会,其权力在于确定企业兼并和重组决策,企业的董事会仅仅拥有聘用或者解聘总经理以及企业其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控制权利;而对于钢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内部管理权力授予了企业的经理层。这就是标准的股份制企业内部管理设置,在股份制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一般来说都属于实质性操作层与权力层。要对钢铁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就必须要让钢铁企业内部拥有清晰的层次管理,力求做到职责分明,按章办事。

三、结语

总之,在钢铁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风险,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失去稳定性,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威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科学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措施能够让企业充分的了解自身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钢铁企业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卓.探讨钢铁企业面临的责任风险问题及对策[J].金属世界,2013(04):19.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分析

针对企业财务的风险管理来说,在企业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能够将财务风险的工作做好,必须要具有着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组织构架才能够实现。通过对以往的财务管理经验分析可以知道,主要是可以从财务管理以及其风险的控制重要进行分析,使其能够全面的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

一、关于现阶段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由于财务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健全

现阶段在我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的体制不健全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虽然在各个企业当中都会具有着自己的财务管理部门或者是财务科等,然而在进行融资开展的过程中或者是资金结算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分离的办理,然而因为现阶段多数的企业主要是由合并所来,或者是存在着一定经营历史背景,因此针对这种企业来说,在企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下,财务的管理不健全较为突出,最为常见的便是在对信息进行接受以及传递等方面现实除了问题,同时也导致企业经济的效益以及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阻碍。

(二)由于财务的管理风险控制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材料管理来说,因为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因此风险控制的工作依然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一部分的企业财务管理内部风险的控制较为杂乱,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利益进行分配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较为严重,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也相对来说比较常见,所以出现的风险控制工作失控的问题也经常出现,同时也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三)由于财务的信息化运行程度不足

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的时候,其信息化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财务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之上也将会导致财务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挑战,然而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以及计算机飞速的发展,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来对其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是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然而依然是很多的企业在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方面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也没有能够充分的降财务的信息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决策以及管理工作当中,通常情况下会存在着信息的传递不安全以及不可靠,因此咋企业财务信息化运行的过程中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是经常出现的。

(四)由于企业的财务决策权力问题较为明显

在多数的集团企业中,其基层的单位主要都是集团公司才具有着的财务管理决策权,然而针对这些集团来说,其子公司通常情况下往往只是能够具有着极少一部分的决策权,有一些公司的子公司虽然是在制度上或者是企业管理方面具有着财务管理的决策权,然而在实际方面的最终决策权依然是归集团所有,针对这种过度集权的企业财务管理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两种情况的财务据侧来说,其实质主要是集团公司为主的财务管理,所存在着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不仅仅很难对子公司的员工积极性进行调动,同时也将会导致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

(五)由于缺少着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在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缺乏着一定的财务防范意识,其主要是存在着以下两种:第一是在决策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科学验真以及市场的调查,没有办法能够做到预期的收益,将会直接的导致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存在着缺乏,同时也将会不利于企业的资产增高。第二是多数的产品销售企业来说,在实际进行业务操作的时候,企业为了能够增加一定的销量,多数会采用赊销的方式来对客户进行留住,从而使其出现产品的销售额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任何人应收款额却是没有提高,因为对外的赊销相对来说比较大,将会导致收账款比率存在着过高,长期下去将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存在着运转困难,使其形成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

第一是对企业的财务机构进行完善,首先企业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使其能够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工作更加的真实以及准确,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不真实的财务信息出现。其次是要具体的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时候,必须要严格的执行权企业的有关管理措施,尤其是针对预算以及资金必须要重点的管理。最后是要明确去也的组织架构的财务组织能力,当今在现代化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了传统的财务计划以及财务决策等方面的职能之外,同时财务的控制以及融资等方面的管理重要性也凸显出来,因此必须要对其做好管理的工作才能够全面的改善财务的管理整体水平。第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内部的控制认识存在着不足,普遍的认为企业内部的控制并不会为企业带来效益,而是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进而忽视了对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所以必须要对其观念进行转变,从而不断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同时也需要全面的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第三是必须要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针对企业的财务内部管理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增加,同时也能够全面的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系统,使其能够更加重视风险控制的工作对于企业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全面的提高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工作。

三、结束语

针对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来说,对于企业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是具有着比较多的问题,然而在我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其风险控制将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衣娟.a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12(24):120-124

[2]张知.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12(24):125-128

[3]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3.12(24):147-151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3

一、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医疗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医院科学决策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与预警,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廉政化,确保不出现任何财务风险,而且还能够有效遏制不正之风,对于加强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才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进而提升医院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2.有利于规范医院财务管理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而加强医院管理的风险控制与预警,能够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解决医院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强化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建设,能够提升财务管理的“预防性”,使各种不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财务行为受到制度的约束,最大限度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3.有利于强化医院财务效能

尽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医院都将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常态化”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一些医院对财务管理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效能较低。只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建设,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比如通过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再比如通过建立财务管理制衡机制,能够使医院财务管理更具效能性。

二、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

1.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外部因素出会对医院财务管理造成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外部不利的变化医院无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及时的应对情况下,就会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一是随着我国医疗“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医疗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因而一些境外医疗机构到我国兴建医院,给我国医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财务风险;二是由于经济波动导致市场不景气,进而造成利率上升等现象,使我国各级各类医院财务风险增加,比如融资风险问题,再比如投资风险问题等等;三是市场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迫使医院通过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由此可见,医院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2.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从医院财务管理内部风险因素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目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结构缺乏合理性,比如很多医院财务管理理念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出现混乱,进而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风险;二是我国很多医院在财务预算方面比较薄弱,一些科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在预算过程“巧立名目”,使预算支出资金增加,进而引导财务管理风险;三是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都缺乏“预警机制”,缺乏对偿还能力、获得能力、运营状况等方面的全面、深入、系统分析和预测,无法控制财务风险;四是一些医院在筹资与投资方面缺乏合理性,通常都是利用财政资金、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来开展筹资和投资活动,负债资金比例较大,增加了医院的偿债风险。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的对策

1.创新风险控制与预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首先必须在创新风险控制与预警理念上狠下功夫。这就需要我国各级各类医院要高度重视风险控制与预警工作,将风险控制与预警纳入到医院管理体系当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工作规划,从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风险控制、风险预警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财务风险控制与预警同医院资金管理、效益管理、战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风险控制与预警的战略性。作为医院的领导层和领导人员,更要以身作责,以自身的实际行动高度重视和参与到风险控制与预警当中,确保医院风险控制与预警工作取得成效。

2.完善风险控制与预警体系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财务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医院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风险控制与预警体系,特别是要按照全面控制与预警、全程控制与预警、全员控制与预警的“三全原则”,建立由于财务部门、业务科室、行政部门组成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和解决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工作,抓好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执行力。医院还应着眼于加强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与预警体系建设,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来加强风险控制与预警工作,比如可以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服务机构等帮助医院开展财务风险控制与预警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医院财务风险控制与预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优化风险控制与预警模式

医院要想抓好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与预警,就必须建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风险控制与预警模式。医院必须将财务内部控制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大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医院还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既要做好“精细化”核算工作,确保医院的各类资金用在“刀刃上”;又要切实加强对筹资、投资、支出等方面的风险控制与预警,建立前置服务体系,加强各方面的分析和预测,为医院决策提供参考。

4.强化风险控制与预警保障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4

关键词:石油钻井;风险分析;控制措施

钻井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要想在实际钻井过程中,收获良好的整体效益,石油企业必须合理评估各类风险,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

1钻井现场风险

1.1生产事故风险

钻井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设施非常多,例如,液化设施、电气设施等,现场作业存在高压、高空以及明火等情况,不仅施工现场的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施工流程较为复杂,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大,由此极易在生产过程中,诱发大量安全风险。此类安全风险的主导因素多为人为因素,即施工现场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沟通,没有准确且熟练地掌握相关操作技术,加之施工现场的生产组织缺乏合理性,各项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施工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进而导致钻井现场潜存大量安全隐患。

1.2突发事件风险

钻井施工工艺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突发事件、暴力袭击、火灾、有害与有毒气体外溢以及井喷等。钻井现场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便会严重扰乱钻井现场的施工秩序,不仅一切生产活动无法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威胁到钻井现场人员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损害石油企业的整体效益,不仅如此,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还会危害钻井现场周边的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1.3环境污染风险

钻井工程所具备的独特的行业特点以及施工性质,决定了其施工现场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隐患。实际钻井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如果没有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要求对特殊物质进行有效处理,例如,岩屑、泥浆等,这些物质将会污染钻井现场的空间环境,进而蔓延至周边自然环境,降低钻井现场周边环境的整体质量,危害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钻井现场风险控制措施

2.1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

首先,石油企业要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安全设施,并统筹改善其他安全生产条件,确保钻井现场整体条件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规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石油企业要结合钻井现场的生产要求,明确安全生产资金投入量,并贯彻落实相应的约束制度,以此来保障安全生产资金的价值得以全面发挥。石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构建相应的安全生产资金账户,做好专款专用。其次,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要想促使钻井现场实现安全生产,石油企业应构建相应的安全生产机构,并对专门负责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强化其专业技术技能,这样可以为钻井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除此之外,石油企业还要针对这些人员,制定并落实相应激励体制,这样有利于激发其执业责任感,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潜存风险。

2.2加大施工人员培训力度

钻井现场的风险源多为以下三种:其一,设备运行状态;其二,物质消耗;其三,安全生产。这些风险源的主要诱发因素多为人为因素。而且钻井现场的管理工作以及生产活动均以人为主要对象,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大对钻井现场全体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执业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共同参与管理钻井现场。首先,石油企业要确保钻井现场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可以严格遵照相关制度要求,自我管控,完成自身所负责的工程任务。其次,石油企业还要开展民主管理活动,提高钻井现场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钻井现场的管理质量,降低风险隐患发生概率。

2.3建设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基础内涵是物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关键部分,安全文化具有良好的广泛性、连续性、动力支配性、环境制约性、群众性以及精神性;作为一种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积极导向性,可以有效规范钻井现场人员的安全行为。因此,石油企业建设安全文化,促使其与钻井现场的各个环节有效结合,可有效提高钻井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执业行为,推进钻井工程的安全生产。

2.4加大钻井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

钻井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直接决定了钻井工程的施工效率与质量,进而影响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石油企业只有加大对钻井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才能确保钻井现场具有良好的施工秩序,各项生产活动可以顺利进行,提高钻井工程的整体质量与效益,为石油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石油企业可以结合钻井现场高发事故,对风险源进行全面辨识,并合理择取风险管控方法,制定并有效落实相关管控制度体系,控制风险隐患,进而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

3结束语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5

关键词:FpSo;过驳;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6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3-0030-03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x,以FpSo为中心的采油模式省去了铺设海底管道的巨大成本投人,使一些远离大陆及边际油田的开发有了商业价值。然而由于FpSo海上过驳作业过程繁琐、涉及多个部门参与,且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较大的作业风险,因此有必要对FpSo过驳作业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并给出控制措施。

1FpSo及过驳方式分析

FpSo(FloatingproductionStorageandoffloading)是浮式生产储运卸货装置的简称,是海上石油工业集生产处理、储运外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的大型海上设施,类似陆地终端的海上油气加工厂。FpSo具有工作水深范围广、原油储存能力大、投资省、可转移的优点,在我国渤海和南海海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原油过驳作业是油田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海上过驳方式外输的油田一般由FpSo和若干钻井平台构成,国内现行的靠泊作业方式分为并靠和尾靠两种。

并靠作业方式如图1所示,这种方式与港口内靠泊作业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过驳过程复杂,在恶劣海况条件下适应性差等特点,目前这种方式越来越少用。

尾靠过驳作业方式如图2所示,FpSo与穿梭油轮首尾相连,穿梭油轮通过缆绳连接于FpSo的船尾,与FpSo和尾拖轮呈一条直线。此方式更能适应恶劣海况的作业条件,且穿梭油轮解脱缆绳更安全方便,对系泊单点的影响小,目前国内FpSo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作业。

2FpSo过驳过程风险分析

2.1过驳作业事故树建立

随着FpSo作业的日益频繁和穿梭油轮的大型化趋势,过驳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以往在渤海海域也出现了相应的影响安全作业的隐患。国内外也发生过穿梭油轮与FpSo发生碰撞、船舶吊车钢丝断裂、输油管接口密封不良等事故。根据以往过驳作业事故类型,综合来说,导致海上过驳作业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因恶劣自然条件如海上雾霾、涌浪风等因素造成的穿梭油轮与FpSo碰撞、服务拖轮与穿梭油轮或FpSo发生的碰撞、系缆断裂等。

2)由于海上交通密集而形成的与过往船舶的危险局面,未能正确处理导致过驳船舶与过往船舶间发生的碰撞。

3)因人员对船舶或过驳设备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设备误操作引起的船舶间发生碰撞、失控、断缆等事故。

近年来,随着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船舶设备维护管理标准的提升,FpSo过驳作业事故呈减小趋势,但是尽管事故发生量少,但此类事故的后果和影响往往是巨大的。针对过驳作业中较易发生的溢油、碰撞、断缆失控等情况,可采用事故树的方法具体分析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和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消除作业隐患,确保过驳作业安全。构建完成的过驳作业事故树模型如图3所示。

2.2FpSo过驳过程风险分析

FpSo过驳作业中穿梭油轮的动态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靠泊作业、过驳作业和离泊作业,作业过程如图4所示。

(1)穿梭油轮靠离泊作业风险

水流变化引起风险:在靠泊过程中由于船速较低,舵效不明显,因此水流此时对船舶的影响较大。若对水流变化考虑不周则可能造成不能正常靠泊,严重时甚至发生和FpSo碰撞的风险。

风浪因素引起风险:风浪是靠泊作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穿梭油轮一般空载前往FpSo提油,此时船舶吃水较浅,水面以上的受风面积较大,有海浪时船体会出现不均匀的受力,可能会造成油轮无法有效进行系泊作业。在风浪等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穿梭油轮和FpSo运动状态复杂无规律,系泊过程中也存在缆绳或引缆断裂的风险。

海上交通密集引起的风险:在系离泊过程中,穿梭油轮由于惯性大、航速慢,在雾、风、流的自然环境下很容易形成与过往船只的危险局面,尤其在海上交通密集的情况下,若未能正确处理会导致与过往船只发生碰撞等事故。

油纵引起的风险:油纵很大程度上影响过驳作业的顺利进行,引航员是靠离泊操作的核心部分,由于穿梭油轮较大的惯性和低速时的操纵性不良,引航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油轮靠离泊的效果。靠泊作业中若配合不当存在船舶碰撞或缆绳断裂的风险。

(2)FpSo过驳作业风险

潮流风浪等引起的拖轮或穿梭油轮偏移:在过驳作业过程中,若遇到潮流、风浪等影响,可能使FpSo、穿梭油轮、拖轮不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甚至可能使穿梭油轮产生“鱼尾”运动影响过驳作业的安全。

原油泄漏风险:过驳作业过程中很多地方存在泄漏风险,例如输油软管的连接处密封装置密封性能不好可能导致过驳中发生泄漏;输油软管管壁长时间摩擦破损后引起的泄漏;过驳中由于人员疏忽原油从油舱溢出引发的泄漏;船体破损引起的泄漏等。

火灾、爆炸风险:原油过驳作业中最大的能量就是油轮装载的燃油化学能,一旦化学能得到释放,其危险程度难以计量。由于油气具有可燃性,遇到火源时有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的风险。

船舶稳性风险:在过驳作业中,由于过驳次序安排不当,原油过驳速度较快等原因可能引起穿梭油轮稳性不足、船体处于不利应力状况,造成船舶稳性风险,这可能会对船舶安全和船体结构造成影响。

3FpS0过驳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3.1火灾、爆炸危险的控制措施

1)在过驳作业前要根据燃油的理化特性,制定过驳作业安全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参加装卸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了解燃油的特性和危险性,懂得安全操作的要求和应急处理方法。

2)过驳作业前应检查船舶输油设备的完备性,相应的消防灭火系统应处于良好的技术钐,应在过驳处准备好相应的消防器材,输油管线的接卸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船舶电气设备及线路应符合防火防爆有关技术规范。

3)作业现场严禁携带火种,如需明火作业,各项安全措施必须正确并得到有效落实;使用不会产生火星的合金工具,对螺栓、法兰等金属器件要轻拿轻放。

4)过驳作业中随时检查防静电装置和导通静电电缆是否连接牢固;严格控制输油流速,避免因油液流速过高或冲击油舱而产生静电集聚。

5)定时检测油舱内的油气浓度,当油气浓度高于规定值时应采取适当措施,使油气不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6)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按照规定穿着防静电服装。

7)过驳期间应注意过往船舶烟囱有无火星飘落,禁止锅炉吹灰操作。

3.2溢油风险的控制措施

1)对相关系泊设备进行操作时,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有资格操作系泊和输油软管设备,如果认为此项作业的人不适岗,必须终止操作并替换。

2)输油软管连接前,必须严格检查软管的检查记录和法兰密封性,若没有良好的密封性,很可能在过驳中产生漏油现象。

3)过驳作业前应确认船上的溢油处理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工作人员熟悉并演习相应的应急程序,并且仔细检查船舶输油系统是否存在渗漏现象。

4)平时要加强对过驳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立即更换。

5)过驳作业中人员要坚守岗位,做到严谨负责,认真观察过驳作业情况,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溢油风险。

3.3碰撞、缆绳断裂风险的控制措施

1)过驳作业开始前检查FpSo和穿梭油轮系泊设备及船舶防碰垫的完备性,平时加强对系泊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2)在靠泊作业前,FpSo和穿梭油轮应确保船员熟知操作程序,能够胜任其本职工作;系泊船长应根据FpSo的艏向和最近3小时FpSo的运动规律建议穿梭油轮的航向。

3)应提前预估水流对船舶的影响并选择在流向稳定的时间段靠泊,避免水流等因素造成的船舶碰撞、缆绳断裂风险。

4)FpSo中央控制室人员要根据张力仪显示的主系泊缆的受力情况及时通过VHF和穿梭油轮进行沟通,适时调整尾拖轮的拖力以保证主系泊缆的受力处于正常范围。

5)靠泊和过驳期间密切关注尾拖轮拖缆的缆绳拉力,避免拖缆断裂。

6)过驳中当风向、潮流变化时,拖轮船长要提前考虑潮流风浪等因素,适当调整主机负荷,增加舵效,在系泊船长的指示下调整穿梭油轮相对于FpSo的位置,使其基本处在同一条直线上。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6

1.筹资风险。

所谓筹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负债筹资的过程中本金受到影响而难以收回,造成很难偿还债务本息的现象。这种风险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负债经营造成本金的流失,其次就是社会利率与汇率发生变化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与预期的企业经济收入不符。

2.投资风险。

任何投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如果发生期望的筹资报酬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投资方面的损失。无论企业和个人在投资时都会对投资的报酬进行考量,而由于投资方错误性的预测常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投资的数额与项目常会发生使用期限上的变动,这就更容易增加投资方的财务风险。

3.现金流量风险。

企业资金的流动是必然的,而如果资金的流出时间不能够与流入时间形成默契,就有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资金链断裂严重,又没有及时的补充空缺的资金就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破产。

4.收益分配风险。

一个企业的收益分配不均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例如企业不根据职工的劳动水平进行相应的薪酬分配,就会使员工产生不良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企业持续的经营。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资本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企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合理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还可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当前的国内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1.1债务资本在全部资本的比例偏高。

如果企业的债务资本达到了企业全部资本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一旦企业发生经济方面的事故就很难及时偿还债务,这就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财务风险。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国有企业只重视企业的盈利而对企业经济方面的利益损失漠不关心,这种传统的依赖银行贷款、盲目追求产值的经营做法造成企业负债不断增加;同时受国内长期的内部机制不健全的影响,部分企业认识不到企业财务经营管理的重要性,造成生产资金的短缺,被迫不断增加企业的负债而维持生产经营活动。

1.2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过高。

一些企业的总资产负债率可能比较低,但由于其流动负债的比重比较高,造成企业的净现金力量不足,这就使得企业要通过短期的负债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1.3权益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

过度偏好股权的融资而降低对债务融资的比例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已经非常普及。企业在进行股权融资的过程需要争取更多的新股,从而导致企业的权益资本的比重逐渐增大。

2.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受国内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很多企业并认识不到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企业的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的引导。盲目性的企业投资可能会给企业谋取到一定的利益,但更多的可能是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当前一些企业的投资项目并没有周密的分析与研究,单纯的主观性判断以及不全面的经济信息使得企业的投资决策出现频繁的失误,投资项目的损失造成企业资本的短缺,引发不断的财务风险。同时还存在一些企业欲通过多元的投资实现投资的准确性,但事实证明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谋略同样也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物损失。

3.资金问收策略不当。

对于企业来说,一切财务活动都是以资金的垫支为起点的,而活动的最终以货币本金的增加为结束,所以财务就是以获取增量货币而进行的垫支货币行为。在企业资金流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企业资金回收,那么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当企业应当收回的款项没有收回的时候,企业为了增加销售量就要走扩大市场的路线,而大量的赊销行为不仅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上的信用度,还会增加企业的负债,给自身增加坏账的风险。如果企业资金的流动比较缓慢,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资金流去进行债务的偿还和利息的支付。企业没有了足够的资金保障,就会导致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变成真实的风险,此时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危机,面临着倒闭的可能性。

4.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财务风险意识。

市场的供需变化、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变化都能够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这些因素都是无法预知的,更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企业时刻都会面临着财务危机的出现。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现实却是很多企业根本没有任何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与机构,这也是企业受到财务风险影响比较严重的首要原因。

三、控制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合理建议

根据以上的企业财务风险原因分析,我认为控制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首先要从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着手,树立管理人员的企业财务风险意识,积极用科学的方式防范风险、应对风险,最大化的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1.优化财务结构,营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结构离不开企业筹资环境的影响,因此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应从认识与分析企业的筹资环境状况着手,进而分析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与处理对策。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平衡处理好资本与债务资本间的关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从而确保企业的负债与经营规模、市场竞争力的和谐。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负债越高就越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这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才能充分发挥好其积极的作用。企业在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也要注意项目的盈利状况,至少要在盈利持平的状况下才可以借入资本进行投资。当然还需要优化企业的负债结构,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本经营状况以及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盈利状况,分析现金流量的波动状况,将企业的负债结构进行完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

2.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企业的任何决策都需要有科学的财务风险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有科学的方法与程序以及经验十足的专家与企业管理者进行密切的配合才能够确保决策的可行性与利益最大化。为了确保决策的科学化,首先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责任制度,当因为决策错误而出现企业财务风险时,企业可以依照规定对决策者进行处罚,从而确保决策者的责任性。其次还要需要规范性的评估制度的支持,虽然当前这种评估制度的实施现状并不理想,但是很多项目的可行性的确认需要这种评估标准作为支撑。当然建立投资项目后的评价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投资项目后的社会效益以及决策质量的分析与评价不仅能够及时监督该项目的运营状况,还能够总结决策的经验与教训,为企业以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

3.确保资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7

摘要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内部审计,但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风险已经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作者分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控制措施

企业所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企业内部的运作,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然而,随着社会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仅使得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更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使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受到威胁。正是因为这样,必须积极的做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从而真正的促进企业的进步、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的可能性。通常人们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是客观性特征。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内部审计风险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二是普遍性特征。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出现偏差,形成内部审计风险。三是潜在性特征。内部审计风险无法通过数学计算精确得出,只能依赖于职业判断;同时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是以审计责任的存在为前提,审计责任决定了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潜在性。四是可控性特征。虽然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风险面前无能为力,只要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运用职业判断,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内部审计风险是可以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内的。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素质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必要的关注,且需要审计人员做到审计时客观、公正。但是由于主客观各种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自身的素质和经验不足以审计相应的业务和对象,采取的审计方法不适当,这样也就导致了审计风险不可避免。

(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企业审计的主要对象和企业的业务相关.不同的企业业务会导致不同的审计要求.对审计的方法和主要采用的手段也有所取舍。企业业务如果较为特殊,则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可能较为特殊,而企业复杂的业务对象和流程也造成审计较为困难,对审计的方法也有可能有特殊的要求。可以说,这也是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之一。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在无法独自作出判断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外部人员.从而导致结论不可信;另外一方面,复杂和特殊的审计对象也给了管理人员舞弊和违法经营的可能性,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

(三)企业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环境变化会对企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有职业胜任能力和必要的关注.这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对企业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企业的业务有一定的知晓。而企业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带来了挑战,使得部分审计人员面临经验不足的困扰,另外一方面也造成了管理人员在环境变化下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即动机)加强,相应的舞弊机会也有可能提升。而舞弊很有可能无法被审计发现。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加大。

(四)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程序不当

由于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的不同,采用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并不容易确定。如果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会造成审计时间延长,成本增加;还会使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约束内部审计活动以及审计人员实施工作的行为,其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终形成科学的、有序的以及合理的审计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要想真正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就必须积极的、主动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完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符合制度的要求,制度的最初建设也必须能够适应审计人员,只有做到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才能够真正的形成一个有利于企业进步、发展的审计模式。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条件来进行建设,尽可能的使制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第二,实施层层责任制,让企业领导、企业管理者以及审计人员都能够从本质上适应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并且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运行质量。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方案是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指导性工作,使企业后续所进行的审计工作更够更加的科学、有序,进而通过工作的完善来避免风险的存在,即使出现了风险,也能够因为方案的科学、合理来有效的获得规避。具体的制定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严格的审核自身企业已有的内部审计方案,客观的展开评价,充分的了解已有方案的优势以及不足:第二,根据自身企业的条件、现状对审计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有效的修订,使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案能够真正的促进工作的展开;第三,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方案实施动态性的管理,冈为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市场也在不断的转变,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必须给与动态的审计方案管理.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内部审计方案的实效性。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将直接的关系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质量,而不少审计风险也往往是由审计人员的行为、操作所引发的。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去控制好内部审计风险,也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整合自身的审计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完善自身企业的审计人力资源结构,从而发挥出审计人员的作用;第二,给与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培训、提高的机会,比如说大力的开展培训活动,使审计人员能够从客观上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工作的能力:第三,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环节,比如说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以及人格上的培养,使审计人员能够更好的投人工作并且从最初的意识上端正对工作的态度。

(四)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质量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二是权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韵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国家法定的合法审计行为,也是独立监督和评价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行为,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内部科学管理制度,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能与国家审计结合在一起,从内到外实现审计职能,对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应该有效地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对产生风险的各种原因和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保证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鹏.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科技创新导报.2011.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8

关键词:海南省;债务风险;控制

一、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的现状分析

自海南省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等教育原有基础薄弱、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学科不全的状况基本得到扭转,一个规模、结构、层次基本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988年建省时,海南省只有普通高校4所,高等教育规模小,发展速度慢。自从1999年以后,海南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海南省高校数量有所增加,高校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在全国高校做大做强的改革热潮中,贷款办学已成为高校经常性的活动,海南省也不例外。虽然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规模相较其他省份总量较低,但与其有限的收入能力比起来,债务规模已超过其偿付能力。

信用贷款是海南省普通高校贷款的主要形式,其余为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或者是上级财政借款。以海南省2008年的债务为例,2008年底其高校贷款余额15亿元中,信用贷款达到12.78亿元,占85.2%。海南省普通高校贷款的债权方金融机构不仅有政策性银行也有商业银行,尽管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来源较多,但在不同的来源渠道债务的分布也不同,其中以国家开发银行的债务占了55%左右,其余的45%也是不均匀的分布在其他三家银行。可见,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了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大部分。

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是长短期结合的结构,海南省15亿元的普通高校债务中,有7.6亿元是要在未来5年内偿还的,余下的7.4亿元在长于5年的期限内偿还。

二、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的特征分析

(一)债务规模总体较小

海南高校数量少,在校生总体人数少。以高校贷款在各省之间的分布为例,贷款规模最大的广东省达到200亿以上,而规模最小的青海省则不到2亿,海南省的贷款规模在10亿左右,和两者相比,海南的贷款规模远远处于低下水平,和广东省之间的悬殊达20倍之多。因为海南普通高校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海南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评价标准不能和国内其他高校相比。

(二)债务规模呈增长趋势

海南普通高校2005-2008年累计贷款额从2005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3.46%,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由于正在进行的海南高校建设,必然使得未来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规模继续扩大。

(三)债务分布不均

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在各学校间分配不均,然而,海南普通高校不仅各校之间的债务分配不均,表现在学校类型上,则体现为公办普通高校和民办普通高校的债务分配不均,公办高校债务占海南普通高校的绝大部分。

(四)海南省高校债务具有滞后性

海南省普通高校虽然债务规模总体较小,但并不是说海南普通高校不存在债务风险了,只是和内地高校相比,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风险具有滞后性罢了。海南省对教育投入长期不足,造成各高校相比内地高校基础设施不健全,硬件条件相对落后的局面。因此,这些高校在以后的发展中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比如开辟桂林洋新校区、提高办学条件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从哪里来?银行贷款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与此同时,内地的各高校贷款热潮已经退去,基础设施已经完备,办学条件也已经提高。海南高校的发展落后一步,在内地高校步入“还款热潮期”的时候,海南的“借款热潮期”才刚刚开始。

三、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海南省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困难,是一个财政穷省,财政收入从2006年开始才突破100亿元大关。虽然海南省的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国前列,但绝对数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海南省2008年的财政收入预计在200亿元左右,这与全国60000亿的财政收入相比,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仅占全国的三百分之一。因此,海南省的财力不足是可想而知的,面对着海南省现在的财力现状,依靠政府能力来解决高校债务有很大限制,海南省高校也不能全部寄希望于省政力的支持。

(二)政府贴息仍不能避免债务风险

根据海南省财政厅2008年《关于我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的报告》,海南省财政对高校建设贷款安排贴息资金。其中:对桂林洋高校区建设贷款6亿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2006-2008年已安排7362万元);对桂林洋高校区第三期学生后勤建设项目贷款8700万元实行前8年由海南省财政按所需利息的80%给予贴息(每年需安排贴息资金约545万元,前8年共需4360万元);对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建设贷款2亿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2008年已安排1180万元);对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建设贷款6600万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

(三)招生规模限制了教育经费收入的提高

相比较内地高校而言,海南省普通高校在招生规模的控制上较为严格。虽然海南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1998年的13532人增加到2008学年初的114276人,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3.78%。但是这个114276人的绝对数相较内地其他学校来说还是很低,甚至比不上内地一所重点性综合大学的在校生人数,低的招生规模必然意味着比较低的学杂费收入。如此一来,就会阻碍海南省普通高校的教育经费收入,从而迫使高校继续向银行筹集资金。

四、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海南省普通高校负债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的分析,结合海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国内其他高校关于债务风险控制的研究,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来分析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对海南高校经费的投入作合理安排

长期以来,海南省高等教育存在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和管理存在问题。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在校生人均教育成本,制定高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办法,作为举办者和高校筹措经费的依据。但海南省至今没有制定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标准,没有分别对各类学生培养成本的测算,使得财政对高校的投入缺乏相应的依据。由于各类学生的年度培养成本标准确实,多数学校都自诉经费缺乏,造成学校领导疲于筹措经费而分散了办学精力。因此,海南省政府应组织专门力量,对各类高校生均办学成本标准进行测算,依据生均办学成本核定生均综合定额经费,再根据学生总数安排高校的综合定额经费,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高校财经经费,保证各类高校的正常运行。

(二)对高校贷款和负债融资建立评估和审批制度

银行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度,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债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和控制,认真审核,认定可行性和必要性,合理的确定贷款额度,从源头上控制高校贷款规模。

经银行评估之后,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负债筹资规模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虽然高校是办学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有自,但从产权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权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银行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三)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高校贷款本身就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产物,是政府行为给高校带来的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扩招是国家出台的政策,扩招经费不能到位,产生高校债务问题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式应该以财政拨款为主。正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所说:“高校虽然可以通过贷款实现自我发展,但绝不能因此就可以减轻甚至免去政府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责任。学校贷款发展只是权宜之计,实质上公立高校基本建设贷款和偿还的责任都应当由政府承担起来。”

从1998年开始,海南省经济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海南省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有较大增强,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是省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是有待加强。

(四)建立一个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体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筹措资金对于高校来说愈来愈重要。除了接受政府投入外,海南省普通高校应高度关注和重视依法多渠道融资筹资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法律,认真分析资金来源渠道、结构和各种筹资方式的基本费用,争取用最低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筹集到可供使用的资金。

在高校校园建设的各种筹资手段中,捐赠具有无需偿还的优点,同时也不像政府拨款那样带有管理和控制高校的性质,因此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青睐。海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琼籍华人华侨数量多而且大都对海南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海南省可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资源,成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引导琼籍华人华侨对海南普通高校的捐赠,扩大募捐范围,为海南的高等教育发展增砖添瓦。

(五)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是高校必须遵循的规律。如果学校的硬件标准过高,而学校的师资素质不但不是一流,而且低于一般水平,那么就一定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并直接影响到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长期持续下去,使得高校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高校的招生数量大大下降,直接导致高校学费收入大大减少,学校的偿债能力下降,引发负债融资风险,严重的甚至导致债务危机,并且高校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很难再从银行筹集办学经费。

海南岛因为孤悬海外,交通虽有所改善,然而仍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授的兴趣。“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这句话就击中了大学的“靶心”。海南的高教事业起步晚,没有形成充足的文化氛围。同时,由于教育经费困难,海南省高校教师工资收入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偏低水平,因此难以引进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师资少,优秀生源少,学术氛围不浓厚”导致了高教事业恶性循环,从而直接导致了高教事业的教育质量低下。因此,海南省普通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深化高校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教科研水平,积极引进知名学者和教授来海南讲学。

参考文献:

1、海南省教育厅.2008年海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调研表[Z].

2、海南省教育厅.2008年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报表[Z].

3、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2008年度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分析报告[R].

4、董西波.浅谈高校债务风险的防范措施[J].实务研究,2008(2).

5、海南省财政厅.关于我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的报告[R].2008.

6、于志刚.高等学校负债风险控制研究[Z].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9

一、国家审计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因审计结论偏离客观事实以及审计主体的审计行为不当而给审计各方关系人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使得审计主体为其审计行为及审计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风险。当审计行为主体是国家审计部门时,这种风险就被称为国家审计风险。

与一般审计风险相比,国家审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损失的多重性。国家审计风险不但反映为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社会、政治、舆论等多个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损失也远远超过一般的审计风险。二是影响较为长久。与社会审计相比,国家审计风险更易引起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会在较长时间内以某种形式传播,从而对审计机关的形象造成严重破坏,这种形象的修复和重塑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精力。与此同时,对于审计风险的处理需要经过听证、行政复议、司法诉讼等多个环节才能告一段落,该过程同样费时费力。三是风险控制难度大。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比较复杂,审计风险源遍布于审计的主体、客体、程序、技术等各个要素之中,这意味着审计风险防范的难度极大。因为审计风险因素越复杂,就需要在越多的地方布控设防,从而需要投入更多的风险成本。而从“风险-成本-效率”的角度出发,审计成本投入不是无节制的,要想用有限的成本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二、国家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经济因素

根据《审计法》相关规定,审计机关所需经费应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但现实中此项规定在各级地方政府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收缴返还”来填补空缺的。同时,为调动审计机关工作的主动性,部分地方政府还将审计收缴罚没款列入财政零基预算管理。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很可能出现审计行为的逐利化,即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不管发现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支付罚款“破钱消灾”,导致一些弄虚作假或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始终得不到揭露,由此酿成审计风险。

(二)审计体制因素

现阶段,我国地方审计机关采用的是双重领导体制,不但要接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同时还受到地方行政首长的制约,这使得审计机关在工作中经常陷入“角色异位”的矛盾中。特别是在涉及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时,如水利建设、国债投资等专项资金的审计时,倘若出现利益分配冲突,审计机关很可能采取一些折中的处理方法,过度关注利益平衡与地方保护,导致一些本该反映的问题不予反映或有选择性地反映,进而造成国家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因素

国家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修养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当前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在任审计人员有的只精通财务知识而缺乏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有的只精通审计财经法规而不懂其他专业法规,再加上审计机关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现有审计力量很难满足审计项目需要。这样一来,在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审计项目时,往往只做表面分析,不能审细、审透,审计建议也大多是一堆空话套话,不能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

三、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规范审计程序

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息息相关,而提高审计质量的最基本做法就是严格规范审计程序。现实中,因违反审计程序而导致审计风险的案例不胜枚举,即便审计项目本身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罚适当,但由于审计人员违反法定程序,也可能引起行政复议和诉讼,进而导致审计行政行为被撤销。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及相关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审计规定,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准则,切忌逾越底线、违反章程,要认真执行《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规定,始终按审计程序办事,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置和曝光。

(二)理顺审计体制

首先,推行重大审计报告及审议制度,对于重大审计事项,应第一时间向审计机关汇报,且审计决定必须由审计业务会进行集体审定。其次,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尤其是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三大环节的控制力度,切实落实审计责任。再次,进一步落实审计承诺制度,以此细化会计责任,消除或转嫁审计责任,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审计风险。第四,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存在弄虚作假、徇私枉法、滥用审计职权等违法行为的审计人员要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依法进行处罚。最后,应尽快完善审计三级复合制度,由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对审计资料进行层层把关,形成科学严密的审计控制体系,从而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和防范。

(三)强化审计监督

国家审计机关及相关审计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工作向综合性、高层次发展。当前,由于地方审?机关在组织关系、经费保障等方面受到被审计单位的严重掣肘,导致审计独立性缺失,审计执法监督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对此,国家要大力改革审计领导体制,尽快解决审计机关尤其是省级以下审计机关独立性不强的问题。结合当前审计的现实情况,审计体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首先从经费供给上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建议各地方政府将审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坚决拒绝“零基预算”“目标管理”等审计创收指标,防止审计监督逐利化。另外,审计机关自身也要设好心理防线,严肃审计纪律,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勇于揭露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法事件,防止出现人情审计、权钱交易等审计违法现象。

(四)完善审计培训

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要定期开展专业技能教育活动,为审计人员引进先进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法制教育,积极为审计人员讲解《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行政复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审计人员知法守法,严格按照法律章程办事。

四、结语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10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途径

(一)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基本的融资实现渠道。根据贷款期限,可以划分短期、中期与长期贷款;根据贷款是否具备担保以及对价,可以划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涉及保证、抵押与质押贷款)以及票据贴现。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选择适当类型的银行贷款。

(二)债劵发售

通过发售债券实施融资,就是中小企业通过个人或者是金融单位向投资者出售债券、可兑换企业股票的有价票据之手段实施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筹集工作,是中小企业依照我国现行经济法规开展的定期还本付息式的债券发行行为。企业债券具有良好的流通性、收益性、偿还性以及安全性的特征。对于具备良好的市场信誉、优质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的资产负债率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实施融资目标。

(三)信托融资

实施信托融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托公司实现从其他投资人处获取资金投资的目标,信托融资方式相较银行贷款方式具有着资金使用时间长,稳定性好的特征。有利于中小企业企业利用筹集到的资金实现长期发展,而且能够比较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实践面对的短期性资金紧张问题,而且,相较银行贷款而言,其实施门槛相对更低。基于信托融资方法本身具备的灵活性,中小可以先用自身具备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实现对融资资金的获得,并在融资协议中约定相应的资产回购时间,使用这种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在不提升企业自身资产负债率的前提下实现融资目标,充分展示了信托融资模式的“表外”债务融资特征。

(四)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针对资金消耗规模较大的经济性活动开展的融资行为,根据有无追索权可以将项目划分为两个类别。无追索权项目融资也就是纯粹项目融资。在这种实践模式之下,银行所放出贷款的实际收益完全依赖于融资项目的经营收益,与此同时,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出于对资产安全性的考虑,往往会要求以贷款项目对应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如果该项目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遭遇失败,且剩余固定资产的现值偿还贷款时,银行无权向贷款申请人或者是项目业主实施资金追索行为。有追索权项目融资,在这种模式之下,除了要用项目经营收益作为贷款偿还来源并且获取不动产物权担保之外,提供贷款的银行能还有权要求除去项目参与实体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在项目出现经营失败时,贷款银行有权力向担保方实施资金追索行为,但追索规模以担保人承诺的资金规模为限。

(五)政策融资

政策融资,就是依照国家或者是地方层面的某些支持性政策,商业银行或者是其他专门设置的资金组织,对特定项目或者是特定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以及担保支持。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低息或者是无息贷款、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以及担保提供等形式。政策性融资一般适用于具备行业或者是产业内部运作优势、技术性元素含量较高,具备自主性研发知识产权以及符合部级产业发展规范与支持政策的经济性项目。

二、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风险

(一)债务融资风险

债务融资风险通常具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其一,支付性债务风险,指涉的是,在某一特定的经营周期之内,处于负债经营状态的企业,其现金流出量多于现金流入量,进而导致企业出现无法偿还当期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其二,经营性债务风险,指涉的是在企业收不抵支的状况之下面对的无法偿还当期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其基本的引致原因有两个:①企业经营过程中盈利能力较差。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有所欠缺。

(二)股权融资风险

1.私募股权融资的风险

在实施融资行为的过程中,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首先会对投资对象企业开展初选、审慎调查以及现有价值评估工作,要与具备投资行为可能性的对象企业签订相对应的投资协议,由于存在较大规模的委托-私募成本以及开展企业价值与经营状况时面对的客观因素的复杂性,使得私募股权企业融资模式在实践环节中面对着较为强烈的风险。

2.公开发行股票融资风险

基于狭义角度,这种风险主要涉及股票发行过程中,由于发行数量、发行原因、融资成本等因素而引致经济性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基于广义角度,还应当在上述风险项目的基础上引入融资结束后的资金运营风险以及退市风险等类型。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防止中小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在实施融资行为的过程中,应当密切注重多元化的实现模式,要在我国现行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指向性约制条件下,在开展融资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中小企业资本性资源的优化配置目标。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考量,无论是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证劵融资模式,还是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融资模式,在融资的实现方式角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要保持资金结构的合理以及科学性,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目标并提升其使用效率。多元化企业融资模式的主要表现是:其一。在很多新兴的企业融资模式之下,实际资金的使用效率都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提高。比如针对银行给予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授信额度限制问题,以及银行流贷资金规模较小的状况,信托公司的相关业务创新行为比较有效地减缓了相关企业在获取资金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信托公司给予企业的流动资金供用,可以比银行贷款具备更加充分的使用期限以及自由度。其二,中小企业现有的不同融资工具之间可以比较顺畅地实现功能互补,给社会性流动资金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充分的助力条件。新兴的民间融资,内部调资,异地融资等融资实现手段与工具具备信息及时、业务办理速度快以及手续简便等优势,在商业发展机会的捕捉方面较正规金融机构具备较多的优势,对正规金融机构的灵活性缺乏特征实现了有效弥补。其三,助力中小企业组织信用意识的有效提升。与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相比,其他新兴的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的信誉度与美誉度往往都会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格局下,缺乏良好的诚信评价的企业组织在实施融资行为时,将会很难获取独立投资力量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主体为了实现其融资工作目标,会对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基本规则实施比较充分的遵循,意在提升自身的诚信评价等级,间接上也会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平均信用水平以及投资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基本控制方法

企业应对融资风险问题的常见手段有三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与风险转嫁。风险回避,就是在备选融资方案中尽可能选择风险程度最小的方案,同时利用合理的债务互换,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工具或者是手段实现对因利率、汇率变动引致的企业融资风险的有效规避目标。损失控制,在这种策略下,企业应当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手段实现相关目标,要在融资过程中适当安排中小企业自身的负债比例以及结构特征,在举债规模合理控制的条件下,将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面对的风险因素逐步分散化,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实际使用的筹资方案的风险强度。风险转嫁,就是中小企业通过保险、找寻担保人等方式,将部分融资性债务风险向他人转嫁。或者也可以在企业面对财务困境时,通过实施债务重组行为,将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进行股票市场发售行为,以股票市场融资的方式实现企业债务偿还风险的转嫁目标。

(二)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防控策略

中小企业想要真正实现债务风险的目标。就应当贯彻如下措施:第一,依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建立形之有效的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管理制度,并在这一制度的指导之下,开展相对应的债务融资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工作。企业要根据其在融资工作过程中面对的实际情况,通过会计核算部门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制定对应性的融资风险管理计划。第二,中小企业要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以及财务信息共享工作网络,对企业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实施及时的预测以及防范,进而制定出具有充分的针对性特征的企业融资风险处理机制。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