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8:59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1

摘要:互联网已经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接受、传播、研究等传统内容进行了深度改变。它增加了音乐的开放性、广泛性、及时性、共享性与可欣赏等新特征,因其低成本实现音乐传播的平等互动与大众化。但是,“互联网+音乐”的商业性和大众化特征极大地冲击了音乐文化,也带来了“文化种族主义”。“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必须坚持其音乐本质,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135(2016)05-0633-07

当今,“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但学界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并不可以“连接一切”,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能“+”一切,即使可以,也是有条件的。在音乐研究领域,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只是音乐发展的一种工具,如何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音乐的健康发展道路,已成为受人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话题。本人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究互联网背景的音乐价值问题进行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根据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来进行定义,“互联网+音乐”应当是指发挥互联网在音乐中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成果与音乐创作、表演、接受、传播、研究、教学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音乐发展新形态。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流行的两个概念“网络音乐”和“音乐的互联网化”加以区分。“网络音乐”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是“互联网+音乐”的物质内容。“音乐的互联网化”是互联网以营利为目的来生产、传播和消费音乐,这是“互联网+音乐”的形式。“互联网+音乐”较之前二个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体现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意指音乐人应站在音乐的角度,主动应用互联网成果,把互联网的方法和手段作为音乐实现的平台和渠道,重新优化和分配音乐资源,推动音乐的创新发展,其准确意义毋宁说是“音乐+互联网”。

一、互联网怎样“+”音乐

当今,“互联网+音乐”还没清晰地形成音乐发展的新形态,但“+”的趋势已经表现得十分突出。从现实出发探讨“互联网怎样‘+’音乐”这个问题,是研究“互联网+音乐”的起点,因为这是它在现实中已经存在的第一个问题。这里主要站在音乐的视角分析“+”的内容和站在互联网的视角分析“+”的形式。

(一)互联网“+”音乐的平台

传统音乐创作需要一定的空间环境和实物乐器进行,是一种高度技术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艺术行为。互联网存在大量的音乐素材、构件和表达形式,音乐创作者在电脑终端上即可进行创作。不仅职业作曲家可以通过近乎无限的网络资源搜集材料并创作音乐,业余爱好者也可以运用大量现成的音乐素材,完成一次无需乐谱的简单音乐创作。“互联网+”时代,音乐创作的数量必然极大丰富,参与度极大提高。庞大的音乐作品数量将使符合音乐艺术美学特质的个性化和高雅严肃的音乐创作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

传统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接受需要在特定的场地和环境下(现场音乐会等形式)才可以完成。声音录播设备出现后,欣赏到高水平的音乐表演或者高要求的音质效果,仍然需要“临场”。由于出现了数字化、高还原度的录播设备,互联网宽带的迅猛增加,“互联网+”时代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接受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分离。音乐接受随时随地的灵活性和音质高还原度的“临场”感,提升了音乐接受在音乐艺术构成中的地位。

传统的音乐研究和交流是一项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高度依赖“现场”。“互联网+”时代的研究者可以随时从网络平台上获得各种专业相关资料,音乐交流也可以借助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平台、视频工具以及做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开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是非常典型的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一对一”的艺术活动个性特点。“互联网+”时代的在线教育模式不再受地域、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它改变着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

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创新了音乐领域。传统的音乐领域以乐器为划分标准,互联网下的电子音乐是以音乐创作软件为平台,模拟混音器、效果器,新创了音乐领域。这不仅需要音乐学习者熟练掌握音乐的基本技巧,还得掌握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各种新软件的应用。

(二)互联网“+”音乐的形式

互联网推动了音乐消费形式向移动数字化转变,形成了音乐体验的新模式,开发了更多音乐传播的形式。音乐发展经历了从留声机、胶片、磁带、光碟到互联网“pC端+mp3”,再到移动互联网“手机+app”无线音乐的嬗变。

在互联网“pC”时代,人们主要通过浏览器搜索mp3,并将搜到的内容下载到个人电脑(pC)上进行欣赏。这是的互联网和音乐并没有真正“+”在一起。后来随着移动pC(手提电脑)的出现,互联网与音乐的“+”向前迈了一大步,但这种“+”的意义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无线网络出现并普及,互联网与音乐可以说是完全地“+”了,但限于移动pC人群的局限,这种“+”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只有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真正形成,“手机+app”才将“互联网+音乐”变成完全的“+”和彻底的“+”。

从个人出版的角度,博客这种网络应用具有相对优越性(包括“提升和改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个人文本的记录”等),满足了个人情感(包括自主发表的欲望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形象的提升等),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相符性,具有为最广大的草根阶层所利用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Blogger、新浪、网易等博客是国内外著名的博客品牌。虽然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正是这些博客的坚持,为“互联网+音乐”保留了一K儿根据地。

“做时代”或“自媒体”关注的是互联网移动化和大规模普及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和社交的个人化,及其对社会交往、传播的巨大影响。“自媒体”的重点是“自”,即从互联网到个人移动终端发展起来的自发、自由、自主的个人化社会交往与信息传播形态。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有序性和等级性相比,这种“自”是革命性的。它从网上到网下,重构了空间关系,这种“做社交”转到app,意味着做时代开始了虚拟空间的实体化进程。中国音乐学术的重要刊物《音乐研究》已经于2015年4月20日开通了公共微信平台(官方做信号:yinyueyanjiu1958),开启了传统纸媒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办刊的新阶段。该做信平台将定期推送《音乐研究》往期和近期刊发的部分文章内容,以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音乐研究》的论文作者可以在投稿时予以注明,是否选择在公共做信平台。

大数据在“互联网+音乐”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互联网+音乐”具有典型的去中心化、受众巨大、互动性强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新媒体音乐打破了以音乐创作为主导的传统制作模式,形成了音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创作者与受众混融的态势。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反馈迅速和生产者即是消费者的特征使得音乐能极大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不过,应该注意到,并非音乐的所有内容都能被数据化,大数据分析只能限定在音乐的控制和预测取向上,回答音乐会怎么样的问题,而不能追求音乐的意义理解与阐释取向,不能追问音乐为什么的问题。大数据带来了音乐对大众的迎合,音乐必须坚持引领和培养观众的审美。

目前,“互联网+音乐”的传播渠道主要可分为app终端播放、网站试听下载和点对点社交传输分享等三种。app(application)终端播放程序是一种音乐传播软件,伴随网络带宽的改善和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移动终端的发展而逐渐普及。拿索斯公司已经开发了智能app程序,正在开发音乐启蒙、音乐教育、等智能app,以便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和播放音乐。2013年以来,中国联通携手国内20多家主流互联网音乐企业共同推出wo+音乐app,开创了互联网音乐前向收费模式,获得了月人4000多万元的收益。不仅如此,现在的一些音乐app已经成为集中社交、购物、游戏、视频等的超级人口。网站试听下载包括音乐服务类网站和搜索引擎类网站。前者指自己拥有固定曲库的网站,既有九天音乐网、一听音乐网、虾米网等以音乐服务为卖点的商业网站,也有以音乐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机构或个人的公益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则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帮助用户提高信息寻找和定位的效率。点对点是基于登录软件的人际之间的文件交换技术,人们可以通过登陆软件下载自己需要的文件并分享自己拥有的资源。

二、“互联网+音乐”的机遇与挑战

从互联网角度看,“互联网+”音乐丰富了它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从音乐角度看,音乐将互联网做为传播中重要的技术载体和传播平台,改变了音乐人的生产方式、消费者的聆听习惯以及音乐公司的经营模式,以强大的渗透力颠覆了音乐传播过程中的时空概念,淡化了空间、地域、国界等概念。这里讨论“互联网+音乐”是要从音乐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介入,音乐改变了什么?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是“+”还是“-”?

(一)互联网对音乐特征的“+”

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经济、自由、宽松等优势和个性化、人性化、公平性、资源共享、超越时空、实时交互性等特点。由于借助互联网完成了作品的、推广甚至销售,无论是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创作的音乐,还是网友原创、翻唱或者改唱的网络歌曲,“互联网+音乐”都形成了与之有关但又独具特色的特点。

首先是“互联网+音乐”的开放性与广泛性。在传统音乐时代,包括广播、录音机、CD、mp3等载体的出现,音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网络音乐通过再现、复制和重复,使得音乐“圈子”突破了时间、空间、地点和身份的限制,其边界正在扩展中逐步消融,音乐更加深入交互于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因此,音乐传播的广泛性增强,传播的速度加快,受众欣赏音乐的门槛降低,这不仅增加了音乐受众的主动性和音乐群体的互动性,而且更使民间音乐人有了实现音乐梦想的可能。

其次是“互网+音乐”的平等性、互动性与大众化。在传统音乐时代,音乐存在作曲家、演唱家、音乐院校、行业评论家、大剧院、唱片公司或媒体中心等权威。互联网弱化了音乐信息的不对称性,音乐资源的可获取性和可替代性更高,音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平等性”。因此,音乐传播的互动性增强,创作者、传播者、欣赏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三者的沟通与互动是平等、及时、无缝且良性的,欣赏者的评价与需求能更好地反馈,创作者的激情与灵感也能更多地激发。互动性还包括音乐批评的大众化问题,即网络媒体平台与普通网民广泛参与所构成的民间化或“草根化”趋势。大众化挑战了音乐批评的权威化、精英化,使民间和大众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话语权。“互联网+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民间文化与美学诉求的公共言论空间。这有利于形成富于建设性的音乐批评和维持音乐生产和音乐舆论、批评秩序与市场规范问的良性互动。

再次是“互联网+音乐”的及时性与低成本。借助互联网这种信息传递手段和资源汇聚平台,“互联网+”时代的音乐生产、音乐传播、音乐表现和音乐接受,音乐研究和交流、音乐教育等各种音乐活动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推动着音乐的各种活动变得更加及时和便捷。音乐活动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得音乐传播的成本及其对传播载体的依赖性大幅降低。因为,音乐资源已经变得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利用,它可以在网络创作者、传播者和欣赏者问实现便捷的传播和接收,省去了音乐传统传播模式中的复制、印刷、包装、运输、存储和分销等环节。

最后是“互联网+音乐”的共享性与可欣赏。传统音乐时代,控制了乐谱、乐器、作曲家、表演艺术家、出版物、演出场地等资源,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音乐接受的渠道和动向。“互联网+”音乐时代,这种“控制”变得越来越不现实。随着音乐资源的数量更加丰富,各种演唱风格、曲风的数字音乐资源应有尽有,互联网形成了巨大的音乐资源库。同时,音乐的可欣赏性加强,音乐、图像、动漫、文字等丰富多样的信息融为一体,更能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阐释音乐内涵,增加欣赏者的感官享受。网友创作的网络歌曲摆脱了传统歌词创作时合辙押韵、意境深远、修辞完美的束缚;直白的表达和口语化的词汇让人感到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音阶大跳或精致和声的旋律线条,降低了音乐演唱的技巧。所有这些都符合现代音乐大众化的审美标准。基于互联网共享性基础上的免费思维,“互联网+音乐”已经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走向共享。

(二)互联网对音乐价值观的“-”

互联网对音乐的作用不但包括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赋予了音乐新的特征,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互联网和音乐本来就是已经存在并且各有特点的两个产业,“互联网+音乐”在一定意义上叠加了两个产业的商业共性,增强了这种商业性的影响力。音乐网站的兴盛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用户的点击率。音乐制作方以用户的需求为工作的方向,竭尽所能地满足潮流的需求;音乐受众则在形形的网站音乐浩海里享受获得欣喜的同时,失去了对音乐选择和期待的标准。媒体本身追随受众,受众盲目跟随媒体,形成了一个看似天然合理,实则人为造成的娱乐怪圈和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又因为媒介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并波及整个社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音乐潮流的把握和对音乐价值的取向。作为大众传媒的互联网当然要传播大众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音乐。但是,作为人类主要的精神消费品之一,音乐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音乐进入网络时,要及时建立网络音乐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受众要想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自己也必须有更清醒的判断。

第二,互联网因其开放、广泛、平等、互动的特点而使音乐更加大众化和更加流行化,这造成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互联网在极大地丰富我们音乐生活的同时,也使很多传统音乐文化纷纷土崩瓦解。这些文化资源连同其传承方式正在迅速丧失,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古典、民族音乐网站往往缺乏维护,信息更新速度过慢,网页亲和力也不强。流行音乐网站的信息则重复现象非常严重,拼凑信息比比皆是,严重占用和浪费了网络资源。同时,由于创作和传播门槛大幅降低,网络音乐存在一些审美取向和表达方式的不足与缺陷,甚至出现了网络歌曲的恶俗化,主要表现为淫言秽语、宣传色情、辱骂攻击、歪唱恶搞、矫情做作、无病、东拼西凑、废话连篇、哗众取宠、庸俗无聊。2007年10月1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在京召开座谈会,一致认为恶俗网络歌曲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害了青少年心灵,玷污了音乐艺术,降低了国民音乐素养。

第三,西方先进国家在发展互联网技术中起了主要作用,但也借助“互联网+音乐”对欠先进的国家进行了文化种族主义的入侵。无论在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方面,西方的互联网技术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其文化价值或观点的音乐流向中国,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侵害、取代或挑战。世界五大唱片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斥重金收购本土唱片公司,让很多唱片业从业人士忧心忡忡。打开网站,西方的音乐、明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扑面而来。近年来的“哈日风”、“哈韩风”所折射的正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互联网音乐而言,如何防止“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已不再是危言耸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面对文化的入侵和冲击时,必须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音乐文化。

三、“互联网+音乐”与音乐价值坚守

互联网已经对音乐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既给音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了挑战,也为音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带来机遇。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真正将音乐与互联网“+”起来,使得音乐这种内容在“互联网+”的形式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核心价值呢?

(一)坚持音乐本质和核心价值

互联网时代的音乐人可以更方便获取音乐资源、开展学习和交流、实现与社会的互动。但是,这些无论如何都代替不了音乐创作者、表演艺术家、音乐家、音乐作品的文化价值。互联网无法改变的元素就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艺术仍然巍然屹立的根本原因,也是音乐人最可坚守的价值内核。

音乐的本质在于其美学和文化价值,高雅音乐可以使人陶冶情操,为社会提供正确导向,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达到提升全民素质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严谨创作的音乐家不能为世值某绷魉动,不能受市场短期利益的诱惑,坚持创作能够反映时代、触动人心的深刻作品,借助互联网工具更广泛地传播出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这也是音乐仍然为音乐最本质和有价值的部分。金萍华批评了既有网络交往研究中“无身体,无主体”的观点,提出了网络交往“有身体,有主体”,网络交往“身体在场”是社会性身体的观点。这是对互联网研究技术逻辑话语的纠偏,说明虚拟世界总是无法吞噬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的社会文化对网络交往的影响从来没有停止。互联网时代,音乐人对音乐本质和价值内核的坚持,就是在坚守音乐和音乐人的主体性。

网络音乐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歌曲恶俗化的现象,其本质是网络音乐创作人和音乐受众没有坚持音乐核心元素和网络“身体在场”的主体性。恶俗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俯首听命于恶俗的摆布,不再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当今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反理性主义、犬儒主义和快乐主义)体现了游戏的本质,折射出主流文化的裂变和离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抵制网络音乐的恶俗之风,也正说明遏制网络恶俗歌曲的盛行,有赖于青年音乐人和青年音乐受众提高艺术素质的和艺术品位,在创作和传播音乐的过程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人,要承担起码的社会责任。

摈弃低级恶俗之风,推动网络音乐的健康、繁荣发展,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音乐工作者创作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网络音乐作品,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好作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网络音乐面向的是大众,传播的是精神文化产品,肩负着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的重要使命,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思考、去审视网络音乐,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迎合不合理的诉求,迎合低级趣味。

“互联网+音乐”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一种音乐,互联网只是音乐发展的一种工具。如果用语言学的方法进行解释,“音乐”是主语,“互联网+”是定语,它指定了音乐的某种属性,或是“运用互联网的”,或是“互联网条件影响下的”。“互联网+音乐”的积极因素正是主要围绕“音乐”这个主语产生的,而消极因素多是主要围绕“互联网+”这个定语产生的。

“内容”与“形式”是一个哲学命题,在这里用于对“互联网+音乐”进行分析也具有一定的意义。音乐从业人员、网络运营商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形成和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观念。任何时候、任何技术都代替不了音乐创作者对于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和创作,代替不了表演艺术家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代替不了音乐家对音乐的情感投入,代替不了伟大的音乐作品与社会情感共振所产生的文化价值。这些外在形式无法改变的元素才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艺术和文化至今巍然屹立的根本原因。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守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创造出高雅的音乐,陶冶人民的情操,为社会提供正确导向,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达到提升全民素质的最终目标。

(二)以音乐为本职“+”互联网

目前,很多网站特别是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网站,在科技和文化的结合上,在手段、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都取得了成果。创新是推动“音乐+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方位创新中加快建设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音乐媒体;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新型音乐采编播发平台;创新服务,强化音乐用户意识,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从互联网的角度发展“互联网+音乐”固然值得称道,但最主要的还是坚持音乐本位,以音肺中心做好“音乐+互联网”。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音乐人要加强学习互联网技术、掌握相关工具,培养既通晓音乐知识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种发展形态,当“互联网+音乐”边界和模式尚不清晰的时候,加强音乐交流和研究,有利于形成一致看法并指导后续行动。现在已经出现的音乐领域专业网站是积极做好“音乐+互联网”的有益尝试。

(三)培育“互联网+音乐”的良好环境

如今,网络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样需要通过技术基础和法律渠道规范构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会公共秩序。面对日益盛行的网络音乐恶俗之风,职能部门加强了网络音乐管理,出台一系列约束性的法律法规。确保网络音乐内容、播出、技术和应用的安全,不给错误有害的内容提供传播渠道,才能让网络音乐真正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搭建各种平台也是在培育“互联网+音乐”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高校原创音乐平台,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自我发展,可以提升应用科技服务水平,创新校园音乐学习与活动,满足音乐爱好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学生通过系统平台进行在线注册,通过审核后成为会员;会员之间可以通过平台活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原创音乐审核与监督;会员可以自己的原创音频文件和乐谱;会员通过原创音乐系统平台的交互,实现音乐爱好者的交流。

在做信被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将做信和音乐融合发展,可以极大地增强音乐的传播力。当然,需要要加强对音乐广播做信公众号的精准定位。同时,也要提高音乐广播做信公众号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微信公众号之间的合作,打造个性化节目,组建优秀编播团队,也十分有利于“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做信公众号在传递信息上具有快捷性和高效性的优点,也使其不容置疑地具有提升音乐传播力,增加互联网音乐价值性的天赋和潜质。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2

其一,青少年网民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内容生动有趣,所以90后、00后、10后几乎都是网民。据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为30.4%,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为20.1%,10岁以下儿童占比正在增加。另据《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达到2.87亿,占青少年总人口的85.3%,远远高于我国整体网民互联网的普及率。可见,我们必须正视青少年这一庞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友都离不开互联网,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深受网络的影响。

其二,互联网是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最大变量”。当下,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新空间,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如何抢占互联网的高地,把握青少年网络学习、生活、交流的主阵地,占领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新高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西方一直将思想特别活跃的青少年看作是争夺党心民心“软战争”较量的重点,这对我们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最大变量”,如果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失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权,失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高点。所以,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是当下青少年工作最为严峻的挑战,如果广大的教师、家长不能及时跟进青少年的网络生活,不能有“新的制胜武器”,就难以占据主动。

其三,网络是一个影响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复杂环境。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兴媒体、各种终端app的开发和运用越来越快速和便捷,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顺利获取各种新闻资讯,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学习、网上购物和网上娱乐。但是,在我们身边,不乏青少年因为网络游戏成瘾导致的心理障碍、人格分裂、价值观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不乏有青少年因为不当的网恋、网贷,导致自杀或他杀;也不乏有青少年在网上涉黄、涉毒、涉赌,这些都说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影响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毒素”。因此,必须加以正视和引领,给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加强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培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本身产生了海量数据。利用特定的算法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揭示其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是大数据技术的价值所在。大数据技术为解决现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和良好的契机。为此,我们应该根据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利用最新的大数据思维和手段,促进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其一,迎接大数据新曙光,发掘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蓝海”。大数据被誉为信息时代的“蓝海”“未来社会的石油”“赢得新世纪的曙光”。美、日、英等国近年来纷纷推出大数据国家战略,以期掌握未来国际竞争制胜的“杀手锏”。我国对此也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大数据国家战略,这就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契机。指出:“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为此,要将大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之中,以增强新形势下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效。

其二,树立大数据的新思维,开启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思路。要树立大稻菟嘉,从整体上动态跟踪和研究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改变过去零星研究的状态。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整体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思维,是以数据收集、跟踪、预测为一体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众所周知,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落实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学习、网络学习、网络娱乐和网络消费等,而这些活动或环节都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数据,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数据流,包括按照时间先后形成的时间流数据、按照空间延展形成的空间流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反映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痕迹和状况。因此,要把握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形成的状况,就要学会大数据的思维,学会用数据说话。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3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50-02

当代青年的思想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对于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增强对青年价值观念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要响应号召,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网络信息化时代中,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展开教学活动。

1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新媒体主要是指将计算机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媒体介质。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群众接收信息和知识更加便捷和快速,俨然成为现阶段发展最快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介质。相对于传统媒体介质而言,新媒体通过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完成信息传播以及信息交互,具有主体自主性和参与性,信息资源实时性和全球性以及内容交互性等基本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新媒体更加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展开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拓宽了传播空间和范围,还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限制,通过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向心力以及凝聚力。

2新媒体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

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展开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时不仅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还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其中主要表现在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身心发展都造成很大影响,新媒体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2.1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都优于发展中国家,是互联网世界中的网络舆情主导者,通过利用已掌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把控互联网信息走向以及网络舆情方向,并借助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来传播自身的政治主张以及思想价值观念,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由于自我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网络世界中难以筛选正确的信息,更会受到各国不同文化形态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等。

2.2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主体道德观念能够发挥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而道德评价在人际关系维护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道德氛围等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网络虚拟世界中,在使用新媒体时用户不受到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约束和限制,因此,网络上的许多言论与行为都无法得到有效监控,互联网网络上道德缺失的问题屡见不鲜。许多网络用户滥用自由权利,在网络上“出口成章”和造谣诽谤等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网络言论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因此,个人主义以及极端主义不断泛滥,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畸形,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

2.3致使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

互联网网络世界中各种内容信息量相对较多,同时信息内容良莠不齐,难以正确分辨出信息的真假,此外网络信息内容缺少监督和管理,各种低级庸俗的信息以及视频泛滥,而极端主义和个人主义极其泛滥,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在互联网网络中,部分人推崇西方发达国家的奢侈和过度娱乐理念,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还受到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影响,逐渐丧失社会主义中的勤俭朴素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价值观念。

3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互联网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还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充分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是值得高校深思的问题。

3.1充分掌握意识形态培养的主导权利

伴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电子设备和移动手机,并从网络电子信息设备中获得知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来开展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工作。一是由于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学技术落后和教学理念落后等现象,传统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高校应当要充分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建立起新型的校园全媒体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平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结合,通过整合校园媒体教学资源来促进全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三是通过建立主流媒体平台,诸如:网络贴吧和QQ空间以及网络论坛等,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搭建媒体服务平台。

3.2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核心价值观念的隐性化教育

所谓隐性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者根据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来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氛围,并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以及实践,从而使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中隐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育目的隐蔽性、过程愉悦性、教育效能渗透性。现阶段来说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场所主要是传统课堂,当然传统课堂中的正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长期使用正面灌输的教学方式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排斥情绪。再加上当代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是显性教学,长期使用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展开教学,从而减少学生的厌倦情绪。由于当代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因此,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能够达到良好效果。例如: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社区,引导学生在校园网络社区中积极讨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并通过正面宣传和反面点评等多种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隐性教育。同时还可以结合互联网隐匿性与互动性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校园网络社区中发表自身的真实想法,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想法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工具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制定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达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帮助。

3.3增强对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视

曾经说过,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是紧密相连的,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现代化的l展,如果互联网网络不安全就有可能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影响。“棱镜门”事件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抗病毒和反黑客以及防入侵等技术,增强对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视,才能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水平。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来建立起网络环境评价体系,增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防护和识别,对于违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极端信息进行屏蔽,及时清除有害信息,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二是发挥社会民众的力量,互联网网络环境和网络主体的自主自律行为有着很大关联。互联网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对互联网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响应政府网络安全防护的号召,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开展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推动着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在2004年在北京成立的首都互联网协议,严格约束和管理互联网网络企业的行为,在2014年年初腾讯公司自主发出《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倡导书,并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进行宣战。腾讯公司作为网络营销者行业自律规范倡导书具有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行各业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因此,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宣传科学正向的思想和能量,引导网络积极主动的抵制不良言论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

4结语

在互联网网络信息化和新媒体时代中,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高校应当思考的话题,结合新兴媒体传播介质的优势和技术,并结合社会正能量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教育有着重大帮助。新兴媒体传播介质的发展不仅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播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带来的挑战,因此,高校在应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要充分结合新媒体优势展开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暴秋菊,张艳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35):60-62.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4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企业价值网络创新策略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实现企业价值网络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要重视网络创新,从企业价值网络创新构架方面着手,从而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

1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价值网络创新架构

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对于企业价值网络创新架构而言,其可从两方面加以考虑:

1.1节点企业

模块化作为价值网络的基本特征,其是指在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网络环境中,自动将系统分成不同模块,并且各个模块能够快速重组,从而发挥出自身的重要功能,促进网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保证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一般企业经营者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难以从不同领域中取得一定的效益,则可固定于某一领域,不断创新技术和规模,从而降低分工中的成本,强化自身在该领域中的专业性和竞争力。网络型生产方式在模块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类多级的模块供应商,在优化创新单个模块时,供应商能够提供完整的方案,将模块的整体功能加以充分发挥,创新下移决策点,从而构建合理的网络价值模块,促进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强化价值网络的综合竞争实力。

1.2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竞争平台的重要组织者,其对各项网络战略的落实具有引领作用。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而言,企业创新和产业地位间具有较强的正反馈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核心企业战略决策的地位。企业在传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只需对价值网络加以创新,但是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需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例如企业在创新商业模式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危险性,一旦新的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相符合,则会导致传统的模式难以发挥出自身作用,如网上图书销售冲击传统图书销售等。当然,核心企业在创新价值网络时,应积极创新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理念,更新价值网络的理念和技术,摆脱传统产业结构化的束缚,对相关供应链和产业链加以重构。同时核心企业在吸纳节点企业时,应充分考虑创新能力和战略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从而增强交易和信息的互动性,提高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力。

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价值网络创新的主要策略

企业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进行价值网络的创新时,其主要创新策略可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加以重点考虑,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管理创新

在对价值网络的管理方式加以创新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着手:

2.1.1物联网管理方面

物联网对互联网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限制,云储存和云计算的运用能够促进信息利用率的提升,强化网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进行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创新物联网的管理时,应对其运营、识别和职能控制等方面加以创新,提高价值网络的运行效率,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2大数据管理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在其收集与管理过程中科学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强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因此在创新企业价值网络时应创新大数据,强化业务流程和价值创新,重视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促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需求。

2.1.3构筑网络文化理念

在创新企业价值网络的过程中,可构筑具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对创新性、包容性和平等性加以强调,保证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价值网络地位的平等性,并合理引导网络理念,尊重多方的利益,采用先进的网络治理理念,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2.2制度创新

2.2.1治理机制的创新

创新网络制度的过程中对治理机制的使用效率加以提升,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调节和强化不同节点企业的练习,促进网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时,应对其内容进行充分掌握,如详细了解共同投资、长期合同和交叉持股等方面的内容,发挥出核心企业的引领和构建网络平台组织的作用。当然在构建利益分配机制的过程中,单一企业难以快速产生经济效益,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利润衡量,因此企业可以运营价值网络为依据,进行跨企业边界的创新,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2.2.2内部机制的创新

企业员工的创造性思维相对较高时,能够促进互联网经济的良好稳定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在模块化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准确定位自身的市场地位,快速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员工创新。此外,企业可建立先进科学的内部创业制度,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机会,鼓励员工自主创业,为表现优秀的员工提供保险等福利,从而扩大自身的人才资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营受其影响产生了重要的变化。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战略和治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价值网络创新架构,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企业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实施模块化管理,从商业模式、管理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创新,加大产业地位和企业创新正反馈机制、网络价值和节点创新正反馈机制的创新力度,积极构筑物联网管理和大数据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立茹.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创新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9:82-94.

[2]孙耀吾,翟翌,顾荃.服务主导逻辑下移动互联网创新网络主体耦合共轭与价值创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10:147-159.

[3]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95-107.

[4]谢博文.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创新研究[J].商,2015,24:198.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5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他指出在未来互联网+我们所在行业的产品或服务这样一种化学公式,将与未来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说到互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时代

它使信息之间相互关联,降低了信息共享的成本和距离,形成了一个既竞争又合作、既独立生存又开放包融的有机生态圈,这使得信息的交流更加快捷和普遍。

2.互联网+基于大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大数据的定量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推测发展趋势、获得确定事实、优化资源整合平台。从而提升客户服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企业知识的积累、信息的转换、资源的配置和技术的创新更加快捷有效。

3.互联网+是一个客户价值至上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时代

客户价值与人力资本价值的关键就在于企业信息的透明化,而客户价值是激发员工创造价值的起因和目的,实现客户价值需要具备一定创造潜能的人才,优化资源和优先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客户最大满意。

二、互联网时代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带来的变革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为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和成员发展的最大化,通过招聘、甄选、培训和报酬等一系列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一系列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互联网+时代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带来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朝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本优化,人力资源也将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流动和变化,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态势,企业要想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上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向多元化发展。

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讲,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优化了人力资源的协调配合,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发挥工作效能;另一方面,科学术的进步深刻的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性质,如果不能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模式进行革新,将对企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信息知识的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知识在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迅速传播,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处理知识爆炸产生的问题,成为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掘、培养这种人才,重视对企业人力资源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

1.价值创造无边界,员工与顾客共创价值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相交融关联,信息的零距离沟通使得客户价值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这种盈利模式要求企业重视价值诉求,实现商业民主,创造员工与顾客的价值无边界。

2.数据化人力资源决策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管理

信息的零距离交流和沟通,必然产生大数据资源,这些资源蕴含新知识和新信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帮助企业决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储备。

3.核心与非核心,小人物与非核心部门也能创造大贡献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人才能力和价值创新的革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注重核心人才的诉求,又要重视非核心部门的培养,避免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和冲突,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4.情感连接,互动沟通,提升人才价值体验

信息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对称和透明,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与员工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诉求,人力资源产品的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提升人才价值体验。

5.精准选人,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系统,打造人才供应链

互联网思维下企业注重人才,企业要精准的选择标准岗位职责最优人才,建设员工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人才长期培养和储备的企业环境。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6

价值链价值链结构模型

互联网产业链包括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信息产品运营商、最终网络用户。而随着宽带的普及、技术的发展和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信息产品运营商作为网络媒体信息产业的核心环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日益加大,以其为核心建设的价值链不断延伸,价值链的作用日益显现。价值和利润正在以多种方式高频率的向网络媒体信息产业转移,传统产业的价值贡献因此被重新界定。

就互联网产业链来看,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这些环节的业务分别属于不同的企业来经营,而在这些企业中,提供内容和应用服务的信息产品运营商越来越成为互联网产业终端价值的服务集成平台,因为对于最终用户来讲,他购买的不是技术设备,也不是网络,而是应用,是有用的信息资源。而且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应用性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所产生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大。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提供应用性产品为核心,以用户购买应用性产品为价值目标之实现。作为面向终端用户的提供内容和应用信息服务的信息产品运营商就成为推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企业由“企业价值链”向“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处于互联网产业链主导地位的信息产品运营商进行分析是系统研究网络媒体信息资源价值链的基础,也是互联网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从经营易“注意”的传统媒介商业模式时期,进入集传媒、通信、商务等多元化经营阶段,打破了以广告营销为单一收入的对传统媒介赢利模式的复制,步入价值来源多元化时期。如网络游戏、网络远程教育等信息产品的在线交易与消费、在线信息交易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电子商务的应用、网络即时通信功能的普及,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产品进入电信业务产业链,成为电信产业链的增值服务内容提供商,使网络媒体信息产品形成了由信息材料采集编辑加工销售客户的价值链,同时使信息产品有产能销,实现赢利。

网络媒体信息产业价值链就是以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信息产品运营商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把信息产品运营商与其上游的信息材料供应商和下游信息产品营销渠道商消费用户以价值传递的方式相链接,构成网络媒体信息产业价值链。在此基础上,在信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系统中,从最能体现网络媒体信息产业价值中枢作用的流通节点分析,跨越生产商经销商消费用户之间的信息鸿沟,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三流合一。

网络媒体以网站为主要经营组织,网站成为网络媒体信息产品多元化经营的载体。以网站为网络媒体信息产业经营的单元来分析,网络媒体信息产业的价值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广告收入,另一类是非广告收入。其中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网络产业的传媒和通信业务;非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网络产业的电子商务业务与部分通信业务。比如网站Sp就是把网站信息分类打包,借助电信渠道进行信息销售,送达电信终端。这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电信渠道商充当了第三方物流的角色。

网络媒体价值链

作为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信息产品运营商就担当了把买卖双方置于同一价值网中的价值中枢,使卖方可以直接面对买方,直接面对消费者,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减少市场信息需求的传播延误。

互联网产业链中的信息产品运营商成为电信产业链中的内容提供商之一,使电信产业链得以不断延展和深化,处于一个新的价值网络形成之中。互联网产业链和电信产业链的关联是基于网络媒体信息产业供求关系的呼应,是竞争合作建立的。一方面互联网提供的短信服务促使电信企业向增值服务转移;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提供平台的短信业务吸引的用户也成为提高网站浏览人数的因素,加快了互联网增值服务商赢利的速度。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网上支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而电信平台和互联网平台的互联,使得手机用户的支付空间得以拓展,为他们开辟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多元化支付渠道。短信价格简单明晰,收交费模式日趋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网上支付问题,使价值得以实现。

尽管如此,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关联,网络资源和用户的共享,渠道互补,使电信产业链已经在进入一个互动依赖的价值网络,不再对应单一的价值链条。

网站作为网络媒体信息产业经营的组织者,最初的经营意识和商务模式则是对传统媒介赢利模式的复制,广告收入成为支撑运营的主要收入和运作核心,电子商务只是作为概念激励网站经营者和相关组织为概念的实施而努力。强烈的广告意识在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体现最明显。他们大把大把的为网站作广告,购买“注意力”,为“注意力”的售卖投资,同时又在网络新闻上较劲,以期一览而过的网民能驻足长留,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点击量”、“注意力”、“眼球经济”成为网站发展初期最时髦的概念和奋斗目标。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终端到终端的业务价值链过程,价格的合理,收费模式的成熟,终端的支持以及应用认可度等都为网络媒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以实现价值的想象空间。如tom在线宣布为用户提供音乐服务的“tom音乐无限”就是力求把所有与音乐有关的无线增值服务捆绑成一个统一的平台。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新业务模式,是移动互联网关联的信息服务案例。无论是互联网产业还是电信产业,在互通互联业已启动的时代,总要的是提升自己整合信息增值的价值链再造能力。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7

[关键词]互联网;零售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2016)12-0070-03

引言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零售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网络销售手段的进步,使得大型商场以及相关品牌专卖店的营业业绩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我们就目前的发展背景来分析零售厂商的相关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个立足之地。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技术首度被提出,随着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九十年代初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近几年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对传统的零售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力,而且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在大多数的领域中都进行了相关的创新,使得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割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当前时代的发展是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各方各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虽然互联网技术在当前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互联网的明确定义是非常模糊的,官方所给定的定义是基于标准通信协议进行操作并且通过一定方式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所形成的网络,通过这种特定的协议可以实现对不同机器的相关信息数据实现共享的一个作用。互联网技术实际来说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是时代的宠儿,对于时代的需要,互联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在企业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也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在资源信息的处理上具有高度的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的传播形式是非常迅速的,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上的距离限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而且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通讯方式也不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型交流平台的出现。而且互联网技术内部由于具有门槛限度低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批的普通居民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管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

而且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创新,对于企业内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在传统商业模式中根本无法有效实现的商业运营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都能够非常有效地开展。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了非常大的传播空间,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不受地域的限制因素。

(二)零售企业的相关概念

零售企业主要是指将产品以及服务出售给有关消费者,从而使得企业获取一定的利益的活动。零售企业的最终面向对象是消费者,和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批发商是不同的,其次就是零售产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出售实际的商品服务,而且也提供无形的服务商品,零售厂商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当商品销售出去之后就已经离开了市场中的流通环节。

零售厂商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来进行售卖活动,通过将产品或者服务出售给消费者来获取一定的企业利益,零售厂商分为传统零售和网络零售两种组成部分,前者在当前网络互联网的发展情况下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传统的零售企业不仅受到了地域的限制,而且也受到了消费者数量日渐减少的影响,使得零售厂商不断的寻找新型的产业布局模式。后者就是网络零售概念,对于网络零售来说,其没有具体的店面,商品的交易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相关平台来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因素可以使产品销售利润更加大。

(三)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内部所独特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企业内部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并且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所有企业所不具备的一项技能,能够使得企业在当前的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个整体竞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借助一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实现对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个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能够使得企业最大化自身的资源利用,协调资源的运转,通过这种独特方式形成与其他企业不同的能力,企业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的相关技术品牌以及企业文化等都是其核心竞争力一个强有力的体现,对于不同的企业文化来说,应当具备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而且随着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发展,企业应当根据时代选择合适的核心竞争力来发展自身,保证新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合市场竞争的发展。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具有以下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首先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价值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多少,核心竞争力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资产成本问题,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大的利益。其次就是难以模仿性,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由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模仿而来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独有的。

(四)相关的理论基础

零售轮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把零售产业比作为一个车轮,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趋势,如果企业的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并且获取的利益非常少,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优势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一段时间之后,其他零售产业也会降低自身产品的价格,使得市场竞争不断的增加,而这种竞争不断的增加之后,相关企业就会采取一定的价值增值业务,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取良好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一定的周期性。

二、我国零售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

(一)行业内部竞争较为激烈

我国目前的行业内部竞争是非常剧烈的,一方面国内零售产业的数量以及规模都是非常大的,国内产业有国美以及华联企业,而国外企业则有家乐福等外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大大占领了整个零售企业,在这种由国外国内大规模的零售厂商整合了整个市场的情况下,其他想要再次进入这个市场的有关厂商就非常的困难,对于一些小企业的零售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变为大企业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竞争,对于零售厂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不断有新进入者

就目前我国的市场发展程度来看,国外有大量的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到我国市场进行一定的发展,一部分国外企业借助一定的先进技术以及良好的服务态度等对我国的相关零售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作用,一方面国外有关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开发出来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网上购物更加便利,吸引了一大批的消费者,导致当前零售产业的竞争变为了线上竞争以及线下竞争两种方式,这种网络销售的方式对传统的零售厂商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使得竞争环境日益激烈。

(三)存在较多的替代品

在当前的零售产品过程中,由于产品存在大量的替代品,而相同质量相同科技水平以及相同的颜色外观的产品,人们肯定会选择价格较低的一方,而大多数价格较低的都是来自网络上的销售手段,因为通过网路上进行产品的销售可以不经过专卖店而且也不需要进行店面的租赁,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房屋租赁费,另一方面,由于网上销售可以直接从产品的生产地直接进行销售,大大降低了产品的运输费用,因此这种产品替代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零售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四)消费者的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前消费者们的理念转变是非常巨大的,随着当前零售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消费者一方面会对企业的忠诚程度不够高,只需要产品的质量有了一定保证之后,消费者不介意产品的牌子问题,而传统消费者则非常重视产品的牌子,大多数人都会认准一个产品品牌进行产品的购买过程。而且当前消费者的理念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已经上升到了产品的服务水平上,对产品的附带服务价值有了一定的重视。

(五)外资的威胁

当前外企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一方面外企的相关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非常大的竞争力,对我国的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另一方面外企的服务水平以及产品质量是非常高的,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威胁。

三、互联网环境下构成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一)各种资源

企业在当前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帮助是很难立足的,而在互联网帮助之下的零售产业具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其一就是资源条件,对于企业的规模来说,虽然企业规模并不是越大对企业的优势越好,但是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是一定不会有太好的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规模做的足够大之后就能够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定的认可以及一定的信任,其他厂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认可企业的发展。

其次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数量以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企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能够吸引大量的客户,并且吸引一定的长久顾客,从而产生积极影响。

(二)营销的水平

企业的营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基础,企业要想得以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营销手段和营销能力,能够将企业所花费的成本转化为利润,在互联网的发展情况下,营销水平更加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物流的水平

企业物流运输速度的水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物流速度越快越能够表现出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只有物流符合一定的标准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发展情况下,企业也应当重视物流的发展形势。

(四)服务的能力

对于当前形式多变的市场来说,消费者的消费形式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不仅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对产品的服务水平也产生了非常大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将自身的服务水平发展上去,符合一定的标准,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只有服务质量越好的企业才能更加获取一定的立足之地,因此企业应当大力的发展自身的服务能力,并且要使自身的服务水平符合一定的个性化发展,采取不同于其他企业发展形式的服务水平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研发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部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创新研发能力,那么企业的发展一定只是短暂的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当前的社会竞争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也离不开研发人员的研发技术的帮助,只有企业研发技术有了一定的保障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确立

通过对一系列相关数据资料分析我们得出了几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几个大方面,资源条件、研发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供应链物流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五大类,这五大类又下设计个非常重要的类别。资源条件里包含企业的规模实力以及人力资源问题、品牌的价值;而研发创新能力则包含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研发投入经费比重和专利权拥有数量,营销能力则分为媒体营销人员的数量、网站的服务质量以及回头客户的数量。供应链物流能力分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和订单的响应时间,以及配送能力等问题,客户服务能力则包含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个性化服务水平等问题。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对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价值链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集中主要的方式,在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价值链分析法是企业内部最常见的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的一个手段,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相关产品设计以及开发、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进行一定的数据信息的记录,通过有关人员对这几个数据信息的分析过程来判断企业的价值因素,同时来判断企业的相关核心竞争力水平。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的企业所采取的核心竞争力指标的判断都是通过价值链分析法来进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并且非常便捷的评价方式。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为我国当前的零售产业的竞争造成了非常大的变化,使得零售产业出现了多项因素上的变革。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关零售企业应当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企业能够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之下实现更高的利益并且发展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益方,孙永波.互联网环境下零售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基于价值链理论[J].中国流通经济,2014(7):83-89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8

一、互联网时代以及人力资源概述

互联网时代实际上是现阶段随着不断推广互联网技术,以此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体化互联互通结构,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多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发展模式。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属于新型的一种员工、客户、企业的关系,特别是依据互联网能够在网络中建立很多人和人的系统关系,并且利用合理数据来展现上述关系。不断流行以及应用大数据可以适当更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是说人,主要核心实际上就是人,属于一种具备最大价值的战略资源,实际应用中管理这种资源可以完全展现人的作用和意义,充分体现人的自身能力和作用。基于此,实际管理人力资源的时候数据是不可或缺的。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上,人力资源能够被变为系统数据,系统数据可以把复杂的人力资源利用数字化形式进行展示,可以提高人们理解人力资源的能力,极大程度上促进人力资源的应用。

二、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一)客户是员工,员工是客户

客户和员工是没有边界的,可以为企业共同创造价值。例如,小米品牌传播以及产品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就是小米粉丝军团,依据品牌传播也在不断传播品牌和创新产品,在客户中延伸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产品链。此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力资源的B2e模式,也就是业务经理和员工参与设计、研究、体验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以前经常提起企业HR需要成为企业战略伙伴和业务伙伴。但是随着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在企业人力资源设计、研究的时候需要业务经理以及员工的参与,因此,客户和员工的价值是没有边界的。

(二)基于数据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数据进行决策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是不断积聚、积累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形成的数据,以此为非程序化以及程序化决策人力资源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此时需要企业不断对现场工作、员工互动、员工人格数据进行收集,情感化收集员工数据。基于此企业能够依据员工数据来合理选择人员,了解以及掌握企业员工期望以及价值,以此建立合理的酬薪决策,寻找最佳效能匹配能力系统和职位系统,从而达到提高科学分配人才的能力,打破劳资关系的临界点,以便于降低企业矛盾与内耗、成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计量专家,甚至还需要数学家。随着发展到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以后,促使能够建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为企业挖掘客户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此时人力资源不仅需要了解相关技术,还需要能够分析企业经营,掌握正确性,在冰冷、枯燥的数据中发现人类诉求,可以在小样本中获得大趋势,为进一步实施人事决策奠定基础。人力资源未来发展中不再仅仅依靠技术,更加重视内容。未来人力资源发展中,大数据分析模型以及解决方式是必然趋势。

(三)小人物,大贡献

互联网属于人的革命,主要就是体现人的能力以及人价值的革命。随着流程化、客户化、扁平化组织,不断放大组织中人价值效益以及创造能力。之所以说小人物,大贡献,主要就是可以发现激发点,员工个人能够依据数据化组织平台来不断放大人力资源的实际作用,例如微信。企业组织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系统。在上述系统中,人人都是中心但又不是核心,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但需要重视核心人才,也应该重视非核心人才,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对非核心人才和核心人才进行互动。

(四)情感链接、无限沟通,增加人才价值体验

互联网发展以后促使存在接近于零的人和人沟通成本和距离,信息的透明和信息的对称能够更加自由展现人员自身价值诉求以及情感变化,并且能够建立达成共识的意见。因此,企业在设计和研究人力资源产品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人员价值诉求以及情感需要,并且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产品体验价值。提高人员体验并不是需要更多资金,需要设计更加注重感情、更有个性、更细致的人力资源产品,因此,人力资源未来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不仅是人性大师,也是数字大师,不但应该重视数据,也应该充分理解人。

(五)跨界思维,管理人力资源,网状化价值创造

跨越边界管理人力资源,尽可能做细做精,建立网状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向上分析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能够整体对接企业所有业务;向下分析的时候,需要时刻重视企业员工实际规范需求。向外分析的时候,应该打破传统方法,及时交换外界和组织信息。向内分析的时候,应该保证能够更加独特化、精细化、专场化数据信息。向右向左分析的时候,保证能够合理支撑业务需求,尽可能扮演好相关角色。

(六)建立共赢生态系统,实施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

企业发展过程中合理应用人力资本,应该首先实施投资,并且在企业智慧决策以及分配剩余价值的时候融入人力资本。不少企业在尽心人力资源决策的时候不在依靠成本,应该更加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因此,在人员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策略来建立劳资体系以及利益价值生态和平台,实施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达到共享利益的目的。以此应该建立跨边界整合人力资源的框架,依据外包方式来进行日常人力资源工作。例如,华为企业取消了酬薪经理、考评经济等岗位,建立小组长,也就是所说的去职位化,然后建立微认可、微创新、微团队、为招聘的管理方式。

(七)去中心化与员工主动经营与管理

一般来说,以往企业都是使用串联系统,但是看在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基础上,企业开始建立并联式、网状有机生态系统。传统模式已经不再是企业发展核心,组织内部也不会继续界定员工,保证所有人都能够完全展现自身价值和作用。例如,海尔集团提倡的企业无领导、沟通无极限、管理无边界、员工自主经营的企业模式。此外,开始分散企业组织话语权以及权威,传统的企业话语权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分配系统。基于互联网基础上,最接近企业价值、最接近客户的就拥有更多话语权,并且成为企业核心。例如,微软公司现在已经抛弃员工分级制度,所有员工都可能成为核心,也就是去中心化。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图书营销;价值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1—0105—03

基于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平台的传播形态,具有交互性强、检索便捷且信息存储量大的特征;移动互联网,则是基于3G技术基础之上的互联网传播新形态,推动营销进入了精准、移动、自媒体时代的品牌价值传播新阶段。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新趋势解构

随着3G技术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终端应用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呈现出移动、精准的传播优势,为品牌营销提供一个新的创新空间。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具体到图书领域,它为图书品牌的塑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

(一)信息传播的变化与特征

随着3G技术深入发展,移动终端得到普及。appStore软件应用试水成功后,智能手机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体模式,自媒体时代到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新情境,受众被置于一个移动、精准、个性化的传播环境中,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呈现出诸多变化。

首先,从传播主体上,“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促进“三位一体”社会化消费群体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了传者与受者间的界限,LBS与SnS的结合产生巨大传播效应,提供给受众更为平等的言论平台和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二维码等。话语权逐渐下移,受众逐渐呈现出“三位一体”的特征,集“自创内容、自成媒体、沟通主导”于一身的社会性消费群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主体。第二,从传播内容上,内容即营销。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媒介传播形态,新形态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界限,承载信息的移动设备成为一种媒体模式,传递的不再是单纯的讯息,而是品牌营销的内容。第三,从传播渠道上,由互动、整合向融合发展。传播渠道在经历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组织性战略与战术性合作之后,迎来传播渠道的融合阶段,而网络、通信、媒体三者之间的融合,塑建出全新的、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数字媒体平台,进一步说,整合传播渠道的全媒体传播奠定了媒介融合的基础。第四,从传播效果看,裂变式信息传播效果显著。社会化媒体是信息传播裂变式的平台,以其强大的社会性优势更利于推动传播信息的快速扩散。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自媒体逐渐显示出不可小觑的传播实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量叠加的同时,转发的评论又与原有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意义再创作,信息的急速叠加与再传播形成裂变式效应,它颠覆了固定化的传统文本传播模式,取得了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基于以上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移动性和精准性特征。一方面,传播的移动化已是大势所趋。3G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为移动传播奠定网络和用户基础。即时、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为移动传播提供条件和动力。基于便携、移动的特性,手机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传播中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精准性日益显著。无线终端应用在移动网络对受众需求和受众行为信息的精确反映和提取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移动终端提供的位置信息,在精准传播中具有独特价值。基于手机媒体的终端应用可以准确判定受众类型,为符合碎片化受众需求的传播决策做出参考依据,对传播精准性提升方面的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被誉为广告媒体精细化典型代表的手机二维码,可以精确地跟踪与分析每一个媒体、访问者的记录,为营销信息的投放时段、投放媒体做出参考依据,将精准营销传播的价值推向更高的层面。

(二)传播技术支撑的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

3G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在加速移动互联网到来的同时,也深刻的改变着媒介形态和传播结构,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一方面,单独依靠某种强势媒体或业界一方的营销力量,已经不能达到品牌传播的预期效果。跨界与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资源整合的能力是权衡企业以及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跨广告传播、跨媒介推广、跨各界合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现实,不同特质的媒体资源和营销手段的整合与互动利于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各界协同合作加强了品牌传播的力度。另一方面,不同媒介形态整合到同一个数字媒体平台之上。“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即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媒介形态演变的动态过程。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媒介融合发展到新阶段,在技术融合与网络融合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内容融合、渠道融合以及终端融合。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平台形成

具体到图书营销领域,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图书品牌的塑建与传播提供一个价值整合平台。在3G技术支撑的整合平台上,以跨界为中心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势互补,实现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营销壁垒被打破,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得以拓展。社会化、移动化的自媒体以及app应用发展愈演愈烈,是图书品牌价值整合与传播的可操作性的实践平台。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新策略

随着传播技术平台的提升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图书品牌传播的控制也逐渐转向以移动网络传播资源为中心,品牌资产的创建也随之变得愈来愈难以控制。〔1〕笔者认为,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效的品牌价值传播,是图书品牌塑建与传播的关键。

(一)图书品牌是社会价值观的载体

移动互联网语境中,品牌价值的实现存在一种更高的层次,即精神价值层面。在更高层次的品牌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品牌最终以价值观的物化或象征的形式存在,换言之,成功的品牌定位最终使品牌成为某种社会价值观的特定符号。具体到图书领域,作为出版社的商品,图书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是物质与文化的协同体。进而言之,作为图书品牌的物质载体,图书彰显着品牌的精神性文化价值,图书品牌是社会价值观的载体。

(二)价值传播:图书营销新策略

价值传播,简单地说,即价值观的整合与传播,具体来说,它是品牌以核心价值为中心整合社会价值观、以品牌核心价值为纽带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的传播过程。移动互联网语境中的图书品牌传播,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一价值整合与沟通的技术平台,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进行价值观整合与传播。

价值传播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新策略,将促进图书品牌资产向社会价值资产的方向发展。笔者将从三个角度阐述其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图书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品牌传播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各品牌接触点围绕核心价值保持着一致性和清晰性,持续不断地将图书品牌的文化价值传递给消费者。通过品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的深层次互动沟通,消费者对图书品牌所传递的文化性精神价值逐渐由认知发展到认同、同化的阶段。而当下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缺失,是图书营销存在的严重弊端。其次,自媒体为图书品牌的价值传播提供契机。图书品牌消费者是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的独立精神个体。在碎片化阅读中,他们寻觅适合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对图书的选择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性和自我筛选意识,此外,他们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再创作。可以说,图书品牌消费者是品牌价值创造与传播的主体。在自媒体时代,设置与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相关的话题,依托于微博、微信等价值传播载体,促进热点话题的快速分享,最终使以话题为载体的品牌核心价值成为社会热点整合到社会价值中。再次,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形成了品牌价值传播的整合平台,图书品牌理念得以具象化、行动化。图书品牌与受众间的价值关系更容易建立。然而,终端不是图书品牌的核心价值,而是承载价值的受体。虽然多数出版社为图书品牌开设了微博、微信平台,但也多是畅销书宣传、书讯等,利用移动化、精准化的整合平台塑造和彰显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的案例,却极为罕见。

三、移动互联网在图书品牌价值整合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移动互联网通过媒体优势与内容资源的整合,成为品牌价值传播的平台,自媒体、终端应用等介质以及各种应用模式所创造的营销价值不容小觑。笔者从媒介运用、传播模式两个角度,对移动互联网在图书品牌价值传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以自媒体为图书品牌价值传播的重要渠道

自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显示出互动性强和个性化的传播特点。笔者认为,图书营销应充分利用自媒体在整合媒介资源、实现内容互动方面的优势。微博、微信、二维码等自媒体在移动营销、口碑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

微信、二维码等自媒体在移动营销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基于语音聊天的微信应用,其传授双方的关系更为亲密、传播信息的可信度更高,在精确化的交际圈里,意见领袖发挥的作用较为显著。在微信的受众中,由中心所在位置1000米范围内的用户所构成的千米交际圈,是微信线上营销的重点人群,该群体最有可能实现线下购买行为。〔2〕因此,在图书实体店、图书卖场、图书主题活动现场等场合,可以将微信作为辅营销工具,向附近的潜在消费者扩散信息。〔3〕此外,微信与手机终端、二维码、微博实现了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优势平台的集中,读者可通过微博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将图书品牌的微信应用加载到手机中,这种自主筛选的、带有明显主观意愿的广告接受方式,是维系品牌忠诚度的重要途径。

自媒体在口碑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媒体是实现裂变式信息传播的平台,社会性优势更利于推动传播信息的快速扩散,口碑传播在品牌价值认同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品牌的价值传播,还需依附于口碑传播中的“热点话题”。口碑传播的内容须带有与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相关的话题性,话题相关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品牌价值传播的效果。基于价值关联性较强的热点话题,消费者自创的内容形成统一的主题,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的依附载体也因此形成。在口碑传播过程中,自媒体承载的信息量急速叠加促成了传播的裂变式效应,极大促进了品牌的价值传播。

(二)以图书app为资源整合与优势传播的价值平台

新兴的终端应用是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的平台,也是培育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黏性、忠诚度的理想载体和介质。终端应用集多种媒体于一体,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手机的独特价值融合在一起,在深度传播、用户反馈、内容互动等方面具有极大突破性。

扩容提质,是目前终端应用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资源共享是发展趋势,信息容量的大小是关乎图书品牌终端应用兴衰的关键;同时,创新的内容、形式以及深入契合用户需求的内置工具,也是高质终端应用所必要的。通过手机主动下载的应用app,以其位置化、营销精准、互动的特征,决定了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过程中,具有能够维护、加强消费者黏度的独特价值。具体到图书营销领域,app在与用户触屏接触时可以创新的形式或贴切的文字内容赢得他们的青睐,在随时随地的接触中,建立图书品牌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或精神栖息的关联度。需要注意的是,目前app创新不足、优质内容缺乏,成为限制其营销取得预期效果的瓶颈。结合图书品牌特质,推出个性化、高容量、优质量的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两个维度实现高质图书app的塑造:从功能层面,图书app契合读者需求,内设针对读者阅读习惯、便于阅读的工具及应用,比如书摘笔记的设置、类纸化的阅读形式、触屏显示阅读进度、排版精美等,提供给读者便携、内容易获、更高性价比的阅读方式。从内容层面,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之间的阅读数据逐渐实现共享,由内容资源整合而产生的高容量图书app是市场所需。高质的图书app,更易使图书品牌渗入读者生活。

(三)基于LBS进行移动化、精准化的图书营销

LBS应用模式是手机媒体移动、定位、互动以及消费者身份识别等特征的最佳诠释,它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消费者的时间、空间、行为等信息,其价值在于将地理位置纳入精准性营销范畴,为品牌进行B2C传播提供参考依据。〔4〕LBS模式在图书营销中运用,获取并依据消费者位置信息进行图书品牌内容传播与服务。

实体书店可根据消费者特点与需求进行图书品牌传播。基于LBS应用,消费者可获得所在地及其周边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信息,同时,商家依据其信息把握其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品牌传播,使线下与线上营销相结合,且利于提升营销精准性。从LBS发展的角度看,其与SnS结合已成趋势。LBS的应用依托于智能终端和强大的用户基础,而社交网站的用户资源及好友圈内身份的真实性无疑符合这样的发展要求。LBS以其精准的定位与SnS优势互补,必将迸发出强大的营销价值。就图书营销而言,根据SnS受众特点可知,社交网站多受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学生的青睐,该群体有着猎奇、追求个性与新潮的心理特征,由此,笔者认为基于LBS与SnS的精准化图书营销可适用于时尚畅销书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服务”是图书营销的关键,作为仅是提供精准位置信息的方式,LBS虽显示出独特价值却无实质性的传播内容,所以说,将图书品牌的核心价值与这种独特的应用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是图书营销的关键。

(四)基于solomo进行多维度的图书品牌价值传播

所谓SoLomo,即社交、本地化和移动化的整合传播方式,具体来说,通过社交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从而宣传产品信息、细分目标受众,继而实行有针对性的本地化推广,最终借助强大的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为消费者获取信息、互动等行为提供服务与保障。〔5〕基于solomo传播模式,图书品牌塑造移动化的多维度营销体系。

SoLomo营销模式运用到图书营销中,需深入发掘营销的社交、本地化、移动化特点。笔者认为,本地化、移动化的营销策略更值得图书品牌关注。一方面,图书领域的本地化的主题策划活动屡见不鲜,然而,大多以签名售书的形式开展,真正富有创意的、契合读者需求的主题活动十分匮乏,提升本地化策略的创意性是图书营销的难题。另一方面,植根于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的本地化、移动化的品牌运动亟待探讨。图书品牌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整合,可以形成社会化运动的基础,图书品牌理念也得以具象化、行动化,并最终内化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以图书文化价值为基础,以实现读者价值认同为目的的社会化运动在图书营销领域尚未耳闻,而富有创意的品牌运动能够较好的彰显出移动性、社会性优势,取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海,段淳林.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5):99-102.

〔2〕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3〕唐娜.二维码的移动营销想像〔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4):87.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价值排序

就业价值取向是每个主体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认定价值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先性或倾向性排序,价值排序则是每个道德主体自己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排序表。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科技发展、就业形势、家庭环境和个人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会作出不同的就业价值排序和选择,比如工作地域、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发展空间等价值排序。就业价值排序不是单纯的先后排序,不仅具有优先性和交叉性,甚至会出现碰撞和冲突现象,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而产生就业选择决策与规避风险的思想困惑,出现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等现实难题。以“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有助于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困惑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观和消费观,新业态、新就业创业方式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和价值判断会出现交叉甚至冲突现象,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思想困惑和现实难题。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主要是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和就业选择决策的困惑。就业价值排序的优先性不同导致就业选择决策出现冲突,比如优先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追求社会价值,优先选择满足个人生存需要还是坚持理想追求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则认为人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生存需要则是每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价值取向的内在驱动。大学生在面对生存需要和个人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价值排序时,潜意识把生存需要放在决定性的位置,就业价值选择和排序中生存需要的价值选择占有优先性,在职业评估、判断、权衡时侧重于职业所能带来的实际物质经济利益。根据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抽样调查,就业价值排序中,男生、女生选择发展空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3.2%和37.9%,薪酬待遇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7.5%和18.3%,工作地域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3.7%和21.3%。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就业价值排序中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相对弱化。调查统计发现,男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各自的特点,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薪酬待遇高、工作地域好以及工作环境优的职业。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难题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难题主要是不同就业方式选择和规避就业选择风险的难题,即选择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是选择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因就业价值排序交叉性或冲突性,出现就业方式选择风险时,大学生会综合权衡就业价值排序,优先选择核心就业价值并将其他就业价值进行合理排序,“趋利避害”,最大可能规避就业选择风险。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在于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其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店、微商、众创空间等新的就业方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思想中依旧固守“稳”的价值取向,与创新创业时代的创新价值取向有时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现象,在就业价值排序中优先选择稳定性就业价值,把工作的稳定性和环境的优越性作为其就业价值的优先选择,同时权衡其他就业价值排序,表现在就业创业的目标、行业、地域等选择上倾向于具有较强稳定性的职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显示,就业方式中选择典型就业与上学深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1%和19.7%,选择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8.3%和3%。在稳定和冒险、守陈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就业价值排序中,大学生倾向稳定性职业;在选择工薪高、社会声望好的职业还是坚持创新创业之间,更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前者即守陈就业,进而规避创业失败的风险;在职业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特别是竞争压力方面,大学生更愿意从事稳定性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地域环境好的职业。

二、价值排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自身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自身因素,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性地影响其就业价值排序。由于就业价值排序的优先性和交叉性,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作出的就业价值排序和就业选择不同,有时甚至出现冲突和融合,产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困惑。

(一)价值排序优先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

价值排序优先性选择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并影响核心价值观和就业观,进而影响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不同文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智慧,以及现代价值观念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都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西方国家一直从不同渠道渗透其价值观念,以隐形的方式宣扬所谓的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妄图淡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削弱其民族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面对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新旧价值观的碰撞,核心价值观遭遇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导致价值认同路向的模糊性〔1〕,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出现不同甚至冲突情况,比如生存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冲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导致出现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就业选择难题。

(二)价值排序交叉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

价值排序不是简单的高低或是优次的排序,一定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交叉、融合甚至冲突的现象,从而导致就业选择风险和决策难度。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具体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明显的群体性特点,表现了价值排序交叉性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如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贫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现实压力、家庭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职业岗位、就业地域、薪酬待遇等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选择上,更趋向于稳定性、功利性和依赖性的就业价值排序。而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就业期望值高,在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选择上更倾向于发展性、物质性和功利性,在职业选择上倾向于发展空间大、薪酬待遇好、行业前景好、就业区域好的职业,导致出现就业选择困难。贫困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在就业行业、岗位、地域或薪酬待遇的选择上期望值较低,价值排序交叉性选择难度也低,对国家倡导的“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或支援西部等就业政策的响应更加积极,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品质,其核心价值取向对就业价值排序决定性作用更强。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路径

在一定的经济、科技、文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和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涉及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薪金报酬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等。应以“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就业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建好“互联网+”新空间,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的冲突性,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就业价值排序的冲突性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引起的,如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以及核心价值等优先性排序,不同情境下会出现不同甚至冲突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方向。学校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好“互联网+”新空间,特别是让互联网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职业理念教育,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排序的优先性地位。学校应建好“互联网+”新空间,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所谓的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同时夯实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中核心价值的优先性地位,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切实提高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用好“互联网+”新载体,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价值取向的统筹能力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之后其他就业价值的交叉排序,是综合权衡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等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方向。现代互联网、移动通讯、新媒体等具有开放性、敏捷性、新颖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用好“互联网+”新载体,如微信、飞信、钉钉等,开展好网上朋辈交流互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学校应切合时代热点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新载体的强感染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优化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提升其综合权衡的统筹能力,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中出现的交叉性问题,特别是发展空间、发展地域、薪金待遇等就业价值,进一步切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组建“互联网+”智囊团,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价值取向的决策能力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线上线下就业创业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式。“脆弱就业”越来越不受大学生关注,灵活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创业的风险性让很多大学生对灵活就业和创业持观望态度。学校应组建由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创业导师等组成的“互联网+”智囊团,线上为大学生创业献计献策、提供创意和智力支持,线下为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问诊把脉”,针对问题开处方,提供理论支持,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减弱“木桶效应”。同时,智囊团可以通过大数据、云技术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不同案例进行分析,并从市场规则、商业法律以及风险概率等方面提供救助方案,减少因就业价值排序造成的就业选择风险和失败概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保驾护航。学校应发挥好“互联网+”智囊团的作用,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的合理化,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决策能力和就业创业成功率。

(四)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决策风险,实践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除了受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影响。面对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就业决策风险,大学生会依据自身的能力进行排序,其就业价值取向则表现为职业工薪、发展空间、工作领域以及社会地位等综合排序。因此,要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就业选择风险,特别是在灵活就业以及创业风险环境下,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切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需要,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建立创业孵化园、科技创业园、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将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可以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3〕。学校应搭建好“互联网+”创业竞赛、媒体众筹、工作空间等线上服务和线下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就业创业实战能力,解决好大学生因自身实践能力带来的就业选择风险,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具有内在联系。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思维,学校应切合新业态的发展要求,从思想引领、实践能力培养、补短板等方面搭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合理路径,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提高就业竞争力,以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清.论多元文化场景中的道德价值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28.

〔2〕魏琳,任景敏,刘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