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3:23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1

培训形式:理论讲授40%、互动案例讨论30%、练习20%、经验分享、答疑10%。课程收益:

一、

二、通过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掌握柜面业务常见操作风险的识别方法及管理技术。通过对银行客户风险案例分析,学习识别客户风险的技术和方法。提高

对银行客户风险控制和监督的技术和能力。一天(6小时)银行柜面员工及基层管理者第一部分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管控

一、存款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储蓄存款

1)储蓄实名制度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储蓄实名制度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2)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3)柜员帮助客户填写凭证的操作风险案例

柜员帮助客户填写凭证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4)存款挂失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存款挂失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5)冲正业务的操作风险案例

冲正业务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6)大额存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大额存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2、单位存款

1)帐户管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现金管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单位存款的变更、挂失及查询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4)单位存款的查询、冻结、扣划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5)单位存款收付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二、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2、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解析

3、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解决方案

三、中间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收付款中的操作风险与案例

2、保险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代缴税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4、存款证明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四、银行卡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银行卡业务风险案例

2、银行卡业务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五、理财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销售不当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风险提示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产品设计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4、产品宣传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六、反洗钱操作风险防范

1、客户身份识别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交易记录保存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反洗钱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七、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1、多样性

2、破坏性

3、不确定性

4、影响大

(二)产生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

2)业务素质不高

3)责任意识不强

2、客观因素

1)人员不足

2)存在制度漏洞

3)系统设计缺陷

4)柜员执行力不强师资顾问:老李

QQ:3080115667

tel:010-51111585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10(b)-0119-03

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明膜原理,排出患者体内的代谢产物、有毒物质以及多余的水、电解质而实现净化血液的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重要肾代谢疗法[1]。血液透析专科性强,技术含量较高,临床护理风险较高,同时,随着透析治疗人群的增长,血液透析相关操作风险也呈增加趋势[2],因此,强化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对于确保治疗过程安全顺利至关重要。本院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介入风险管理,观察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92例,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0~66岁,平均为(38.4±5.3)岁;透析频率为1~3次/周,平均为(2.3±0.4)次/周;原发病:28例慢性肾衰竭,13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22~68岁,平均为(39.1±5.2)岁;透析频率为1~3次/周,平均为(2.3±0.5)次/周;原发病:27例慢性肾衰竭,14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两组的年龄、性别、透析频率及原发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遵医嘱施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方法如下。

1.2.1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根据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及其原因,完善告知以及签字制度,制订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强化护理风险监控,确保各项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1.2.2加强护理培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及责任意识;加强操作技能培训,降低因操作技术原因所致的风险事件,确保动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以免因多次穿刺导致内瘘血肿甚至鼻塞等;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消毒原则,各项透析用品均应为一次性用品。

1.2.3制订应急预案根据科室情况及本组患者情况,制订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以预防异常情况,如病房停电、透析机故障及患者严重不良反应。

1.2.4护理过程管理①内瘘穿刺部位应按照规定应用胶布固定,静脉穿管部位进行换药固定,以免穿刺针脱落或者穿刺部位感染;②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以及插管部位是否有渗血或者导管移位等,观察透析器是否存在凝血及肝素追加量是否准确等;③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和脉搏变化情况,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一旦发现出汗、心悸、头晕、耳鸣、抽搐等症状,应立即汇报医生并予以妥善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④密切监测患者透析前后体重变化,并准确计算干体重,以指导超滤脱水治疗,避免发生透析中失衡;⑤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在透析前均应以生理盐水彻底预冲,确保透析器的闭路循环时间充足,以免发生热原反应;⑥规范配血及输血流程,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流程与制度,分开保存患者间的血液或者血液标本,以免错输或者血液错放。

1.2.5加强护患沟通强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并及时向其反馈治疗方案及治疗进展,以免因沟通不良导致医患纠纷。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按照医嘱处理不当、透析护理不当、不规范护理、护理投诉与意外事件5个方面统计。采用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2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医嘱处理不当、透析护理不当、不规范护理及护理投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有创疗法,且操作过程复杂,对医生操作技术及护理配合均具有较高的要求。血液透析的治疗对象主要是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者、急慢性肾衰竭患者,患者多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且全身状况较差,随时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医疗意外事件等[3-4]。血液透析主要是通过人工处理患者体内的血液而实现净化血液的目的,医疗器械将直接与患者体内的血液接触,且反复动静脉穿刺或长时间深静脉置管等,极易引起并发症[5]。此外,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普遍存在机体抵抗力差及免疫功能缺陷等,常合并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严重贫血等,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予以重复输血维持治疗,极易发生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6-7]。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于透析机及相关仪器操作情况直接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强化血液透析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iCU;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40-01

iCU(intensiveCare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1]。作为一个救治危重患者的场所,iCU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是病情瞬息万变的人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相对于其他病房,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偏高,而且iCU具有拒绝患者家属陪护的特点,由于大多数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缺乏深入了解,极易产生护患纠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2]。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应先从预防着手,将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做到护患和谐。本院将风险管理运用到iCU病房的护理管理中,经过实践,取得于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2年7月一2013年12月我院收住在实施护理风险措施iCU病房中的13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年龄19―87岁,平均(51.0±6.2)岁。对照组66例,男50例,女16例。年龄20~85岁,平均(49.3±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系统针对入住iCU的每一例患者,采用失效模式分析英文全称为Failuremodesanalysis,简称Fma,用来分析当前和以往过程的失效模式数据或操作行为,以防止这些失效模式将来再发生的正式的结构化的程序。根据过往无数病例或数据,给每一例患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可行性预案,并制定相应制度,规范相对应的责任,保证预案的有效实施,把风险抑制在萌芽状态。

1.2.2规范培训与自我培训制度定期培训专业的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的学习,提高其自觉落实护理措施主动性;提高其风险意识,时时谨记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提前预判的能力。积极参与模拟应急演习,熟练各项在应急处理中需配备的技能操作、设备操作、药物使用等;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1.2.3加强医护目视化管理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结合实际情况,预判性的对每一例患者的制定医疗及护理流程,并将其目视化,使责任人或相关人员在巡视能快速了解患者所处的状态,同时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医护人员能一目了然的了解相关信息,明确在该事件中应准备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加快应急事件的解决速度,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处理应急事件时出错的概率。

1.2.4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要求具有规范的书写方式。

护理文书要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简明扼要、清晰动态、不重复记录的原则护理文书应当体现“实时性”,即在完成护理观察、评估或措施后立即书写,明确权限和职责、谁执行谁签字谁负责[4]。提高文书书写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1.3效果评价

对比实时风险管理前后iCU病房的护理情况,内容包括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7项指标,每项指标100分,其中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中,大于等于90分为满意,小于9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使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均进行t检验,把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普通性指标进行检验,区别细微,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个人及团队护理水平情况比较(表1)

从表1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士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5项指标均显著地优于实施前,均p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

从表2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

3讨论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它是管理学的一部分,风险管理包括对风险的预估,应对风险应采取的方案,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评估,方案实施后的善后处理等[3]。iCU病房护理中肯定存在风险,iCU病房中的患者几乎都是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医疗难度大。不管是人为还是机器,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死亡。在这样一个充满着风险的环境里,实施风险管理,不仅仅是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要提高护理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前识别风险并消除风险的能力。本研究显示,在iCU病房中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团队协作水平,文书的规范性相比较与实施前,均有显著地提高;同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义。结果提示,在iCU病房中实施风险管理,对于护理人员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地意义,同时能使其按照要求书写文书,保证文书的法律作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田平。商玉环,姜超美,等.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9(3):54-56.

[2]汪婕.iCU护理风险管理的隐患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0,3(23):149.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4

迄今为止,国际上对操作风险的概念理解有所争议,国内银行考虑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将操作风险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操作风险是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都视为操作风险;狭义操作风险则把与业务运营部门相关的风险称为操作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多样性和内生性的特点,其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内部员工、操作程序、科技信息系统等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其次是由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引起的损失。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失职;内部操作流程不完善、内外勾结作案;内部科技系统存在漏洞、信息泄露;产品合同存在缺陷导致问题纠纷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外包商不履责等引发的外部事件。

二、剖析当前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产生的成因

(一)对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水平会影响其管理的水平。从国内银行业情况来看,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主要表现在:

1.认为操作风险就是操作性风险或操作中的风险,这样的理念往往让银行把操作风险的管理职能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而与其他管理部门无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是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而不是直接参与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这样会导致很多专业性的风险隐患无法被发现,操作风险管理的防范力下降。有效的风险管理应该让独立性和专业性有机结合,风险管理部门管理职能应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而其他业务部门在日常管理时也要保持与风险管理部门的沟通,提供专业性的支持。

2.为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在错误理念的“指导”下,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精力放在基层操作人员身上,而缺乏对高层管理人员建立日常监督机制,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关键性权力,如果内外勾结,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3.认为风险管理影响业务发展。觉得风险管控严格了,很多业务就无法拓展,在市场拓展时,只管把业务做成,强调任务完成率,轻视对风险关的把控,导致业务不合规,甚至引发风险事件。

(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

1.没有应用科学的计量手段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统计,缺乏用数据对操作风险问题的分析能力,无法从整体上掌控操作风险;

2.基层机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常常分不清各自的职责界限,在操作风险防控问题上缺乏沟通,不能有效的协作,导致风险防控体系整体性不强;

3.缺乏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来管理风险。比如风险管理制度政策的修订与产品创新的速度不能同步,导致理论制度和实际操作脱节;风险管理制度中缺乏关键风险点细化部分,再加上信息传递或理解的偏差,最终影响制度的执行力。

(三)对操作风险的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

1.对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遵循性较差,常常在操作过程中任意删减操作流程步骤,有的甚至逆流程操作;

2.对新业务的操作流程不熟悉,对新产品的风险点把握不准,风险管理部门监管不力,检查工作停留在表面,局限于防错查弊;

3.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到位,常常是检查过后又死灰复燃,同样的问题在同一机构或不同机构重复发生,对出现问题缺乏举一反三主动改进的机制。

三、探究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操作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通过采取一些防范对策能使其发生率降低,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控制:

(一)树立正确的操作风险管理观念。

首先要培养员工正确的操作风险意识,让员工主动地控制风险,构建全员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把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个工作环节,让每个机构、每个员工都承担起风险管理的职责;加大业务和制度培训的力度,多学案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熟悉业务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使遵守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文化。其次管理层人员要以身作则,做员工仿效的榜样;严格执行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按要求予以相应的惩罚;鼓励员工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建立检举人保护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流程的框架。将各种业务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门别类,随着业务的发展,对原有规章制度存在缺陷的,及时进行相应的完善;其次是建立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架构。设立专门负责操作风险的管理部门,由它牵头建立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其他各层面配合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策略,防止管理断层和风险控制的盲区,使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风险预警分析。

1.运用风险预警指标对早期风险进行预警,使风险管理部门能提前采取措施进行事前防范,对可能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可以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的监控手段,持续跟踪检查,防患于未然;

2.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各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实施后台监控,及时预警,将风险管控的事后监督职能前移,建立一种集中风控的管理体系,强化对操作风险的有效识别,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处置风险形成系统性的操作链条,提高监督过程的有效性;

3.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风险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业务开展风险自评;建立定期排查制度,机构、部门自排,员工间互排;经常召开风险例会,分析评分结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四)加强风险合规文化建设,落实风控执行力。

1.加强员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员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用鲜活的案例教育员工珍惜现有岗位,告诫员工应当遵章守法,远离各种诱惑;

2.加强业务培训,尤其是对新员工、新业务的培训,让员工养成合规操作的习惯,增强对风险事件的判断力,使业务操作流程合规;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特征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决定于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实施,并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明确表示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同时这一协议也得到我国银行业的响应。新巴塞尔协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继承1日协议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的同时,在“最低资本要求”这第一支柱中,独立提出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并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共同构成银行风险资本的计量和监管框架,使得操作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三大主体风险之一。

新巴塞尔协议第644条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中从业人员最多、业务流程最长、业务操作环节最复杂、直接使用账务处理系统、直接接触外部客户的业务条线,会计核算与支付结算部门最容易受到来自人员、外部事件、内部流程与系统等方面的风险威胁,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成因

(一)近年来我国几个典型的银行业会计结算领域操作风险案例

1.“内外勾结”挪用客户资金案件。2005年1月4日,东北高速有限公司在

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特点。《晏子春秋》中有句古话说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形象地说明了在不同地区环境的影响下,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是地域广大,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川、河流星罗棋布,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二是文化博大,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在不同地区不断传承,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风俗和文化特征。这些地域性差异突出地反映在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上,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金融产业的成长是金融产业的空间运动长期演化的结果,银行业作为金融业中重要的一环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对地域环境的适应,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达到区域内的平衡。在这种调整下,整体上必然会出现非均衡、不同步的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地域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和特征存在差异。

2.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地域由于其外部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人文文化风俗各有特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存在不平衡,风险的特点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者要结合不同地域文化,深入分析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模式来看,基本上总行层面都是全行一盘棋式的“大一统”管理模式,管理要求全面,全行标准统一,但没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分行的特点,突出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失去了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各分行层面更多地侧重于按照既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业务管理和操作,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往往身处在特定环境中也很难对自身管理弱点和重点进行深刻把握。进行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分析,实施有地域特色的会计风险管理措施,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思路和框架

人和外部事件是影响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的主导因素,但影响人和外部环境的地域性因素也是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我们在对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地域性会计风险因素分析时,也应按照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别展开。

1.地区人文文化的继承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由于其地理区位和历史背景不同,在人文和文化上也会产生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思想状态、风险偏好等方面,使得不同地区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中面临着不同的状况和问题。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版图的最东和最北部,历史上被称为“关外”或“关东”。清朝开始的“闯关东”,使得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口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相互团结、讲究情义的人文环境,也造就了东北人民风淳朴、粗犷豪放、结朋交友、讲义气、好面子的民俗风貌。而这一人文特征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本地区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内外勾结作案较多,“一条龙”式的窝案多发。近年来,东北地区发生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几乎全部集中在基层营业机构,绝大多数属于内外勾结作案和集体作案,银行现有的制度、流程和系统约束作用有限,给我们及时识别风险、有效防范案件带来了更大难度,需要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甚至是非常规的管理和防控手段。

2.社会管理状况的复杂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人是社会中的人,商业银行也是社会中的重要资金集散机构,一个地区的社会管理状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外来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整体的社会心态比较活跃,一夜暴富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蔓延。加之毗邻我国的港澳地区,一些地下赌马、、“”等不良社会活动也日益猖獗,这些不良的生活内容与不稳定心态相互碰撞,给商业银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些方式往往都是被庄家完全操控,参与者一旦身陷其中,投入的资金几乎是有去无回,越赌越输。一旦银行内部人员沉溺于、等活动,在自己投入的钱亏空了以后,就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银行及客户的资金进行翻本,从而钻取银行管理和操作的漏洞进行作案。因此,在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因赌涉案的比例非常高,加强会计人员异常行为排查与管理在东南沿海地区会计操作风险防控和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雷击安全风险评估快捷方法操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最严重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100亿人民币,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防雷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雷击风险评估就是为安全、合理、经济的选择雷电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是科学防雷和全面防雷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已有了一套雷击风险评估体系,我所正是在多年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总结出此方法。

1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评估就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量度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频率、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被量化了。简单地说,定量分析就是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

2雷击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1雷击风险评估的基准法(itBaseline)

适用范围:使用广泛的基准法(itBaseline)。对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为一般要求。在基础设施、组织、人员、技术及权宜安排方面可采取标准安全措施。包括建筑物的深度鉴定和估价,对这些建筑物的威胁评估和设施脆弱性评估。结果用于评估风险及选择合理的安全设施。

2.2非正式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FRap,oCtaVe-S)

详细雷击风险评估分析的简化方法。评估前期的预备工作,协议讨论,风险分析报告撰写,总结结论。建立基于评估的技术档案,识别技术设施脆弱性;开发安全策略和计划。

3雷击风险评估的操作和优点

3.1操作

(1)工具:雷击风险评估操作中必须的设备和设施;(2)雷击风险趋势调查分析;(3)题库:雷击风险评估中必须运用的计算公式输入;(4)涉及内容:包括项目、设施的系统设计、环境、气候条件等;(5)雷击风险概况:包括国际、国内的评估方法、标准等;(6)项目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安全;(7)应用程序安全:包括商业运作的保密措施等;(8)操作安全:包括项目进行中的雷击保护措施等;(9)人员安全:主要涉及项目在进行中和竣工的雷击防护措施。

3.2优点

本雷击风险评估的操作优点主要是具有:标准化;权威性。

4雷击风险评估实践(典型事例)

4.1操作

(1)已知项目的雷击安全调查,对现场进行取证;(2)雷击风险威胁的监控;(3)潜在的雷击风险分析。

4.2从目标看评估量度

(1)确定最基本的防雷安全基线,确保当前不存在高雷击风险;(2)为建立动态雷击安全防护和纵深防御提出思路;(3)为配置防雷安全管理和人员管理提出思路;(4)指导未来五至十年内的防雷安全发展。

5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5.1确认阶段

(1)召开项目启动会、甲方介绍信息系统业务要求;(2)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确认、评估详细的实施计划;(3)签订雷击风险评估协议;(4)绘制文档。

5.2雷击风险评估现场操作

(1)雷击风险趋势调查、投资额、业务流程;(2)事件调查访谈、监控;(3)甲方的业务要求取证;(4)现场测试数据。

5.3报告阶段

(1)雷击安全风险现状报告整理汇总;(2)雷击安全风险分析;(3)信息系统技术风险综合分析、业务风险关联分析;(4)雷击安全风险解决方案、阶段总结;(5)正式提交雷击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雷击风险评估是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它以大量繁杂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既包括项目原始数据,也包括相当数量现场检测、勘察、核实的数据来编制雷击安全风险解决方案,因此,对于其中的结论、观点,欢迎各方面专家指正,并进行研究、讨论。

在此应当声明的是,考虑到经济与技术结合的最大效益,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规定了防雷项目允许落闪频率和可接受的最大危险度,以上雷击安全风险评估操作方案和典型实例就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击所造成的损失,评估中超出规范规定值的雷击损坏是可能存在的。

参考文献

[1]ieC61024-1.建筑物防雷[S].

[2]ieC61662.雷击损害风险的评估[S].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操作风险;人力资本;激励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运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作为商业银行常见三大金融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更是频频凸显。据统计,仅2003年-2007年,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可以搜集到的操作风险案件就达174件。2011年,中国银监会的《银监会2010年年报》指出,2011年中国银行业仍存在诸多风险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该报告指出:“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齐鲁银行案件等多数案件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且多为内部人员作案,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涵盖的范围和涉及的业务种类更为广泛,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管理难度更大。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分类与特征入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力资本激励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另一种视角的诠释,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关于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分析

目前对于操作风险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其中,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较具代表性,具体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1.1操作风险的分类

操作风险类型较多,可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划分。比较常见的划分标准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标准、英国银行家协会分类标准等。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分类。包括两个维度的分类:一个是按照损失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另一个维度是依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环节,分为八类:公司财务、交易与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上述两个维度的分类还可共同构成操作风险分类的7×8矩阵。

(2)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分类标准。具体涉及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其中,前三类为内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失误风险(operationalfailurerisk);第四种为外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杠杆风险(operationalleveragerisk)。

1.2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的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因此了解和把握其主要特征,可以更有效的管理此类风险。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监管部门披露的操作风险案件进行梳理发现,操作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操作风险的生成具有明显的内生性。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生成更多的是由银行内部不合规的操作引起。银行业务的客观存在使得操作风险将永远存在,并成为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操作风险具有较强的人为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按照损失事件类型划分的七类操作风险中,有六类与人为因素直接相关。如若说市场风险来自于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信用风险源于借款者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而操作风险则大多数来自于有意或是无意的、银行内部或外部的人为操作失误。此外,操作风险的强人为性还表现在来自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风险反控性(银行业务人员往往对业务流程更为熟知,因而更加容易通过对既有管理流程和制度的规避从而实施违规操作,并隐匿操作风险的外在表现)和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不作为。

(3)操作风险具有明显的厚尾性。相对于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两种风险而言,操作风险在现实运营中出现的概率较小,但其产生的影响和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在短时间可以威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乃至银行机构出现挤兑和破产危机,巴林银行破产倒闭案就是典型例证。

(4)操作风险在国内更多表现于欺诈。欺诈包括内部员工、外部人员以及内外部勾结

等形式的欺诈,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典型操作风险。如:中国银行“高山案”、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资金挪用案、农业银行邯郸分行金库盗窃案等,均为典型的内、外部勾结欺诈案件。

(5)操作风险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更为常见。由于银行业务运作大多数集中在基层机构,且与上级行的控制力负相关,当分支机构距离较远、受到的监管较弱时,一些违规操作通常不易被发现,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例如近期热议的渤海银行太原分行挪用存款放贷案和农行宜兴支行票据诈骗案等典型操作风险案件多出现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人力资本激励

谈及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多数目光和言论都会聚焦于银行的内控制度和操作风险的监管制度建设。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不难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无论是银行业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机制都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和管理人才引进方面的确进步很多。但是,操作风险还是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跳出制度建设的既定思维框架,审视制度本身之外,特别是制度执行方面的人力资本因素,因为人力资本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的产生还是在管理环节都十分重要,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应该是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和激励。

2.1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人力资本”的优化管理

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讲又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人力资源又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从操作风险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人员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四大因素中占有直接而重要的地位。而非人力资源是被动性资源,只有在人力资源的支配下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投入人力资源,特别是资本性人力资源的投入(与自然性人力资源相比,资本性人力资源是指经过教育、培训、健康与迁移等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然而,由于人力资本本身需要依附于个体员工这一载体而存在,因此基于“经济人”固有的自利属性,只有员工个人价值与银行发展价值成正向关系,亦或至少不存在明显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人力资本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积极效能,反之却可能出现基于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操作失当,进而加剧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更多地注重于制度的建设、技术和工具的革新,但对于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建设却相对不足。

2.2强化人力资本激励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

人力资本激励的实质在于运用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手段,将个体员工价值与集体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进而充分调动个体员工的能动性,最终促使人力资本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效能最大化。就操作风险管理而言,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激励就是要充分发挥银行员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实现科学规范的业务操作,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得力,促使操作风险最小化。实践中,与人员因素相关的操作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员工无意失误和故意作案。其中,故意作案类的操作风险本身蕴含着道德风险因素。因此,对人力资本激励的核心在于平衡好员工个人的责任与利益,并尽可能实现清晰界定,从而促使员工自主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素质和觉悟,主动规避操作风险,乃至积极参与银行业务和交易过程中的案件防范。

3基于人力资本激励角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3.1建设立足岗位差异的多元化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构建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首先应确保真正实现责权利明确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责权利明确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具体是指操作风险的责权界定要清晰,岗位职责与业务操作权限划分要具体到个人,并彻底消除责任多头承担的模糊现象,切实保障员工个人的人力资源投资效能充分发挥。

在建设人力资本激励制度方面,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依据岗位工作的业务复杂程度和岗位职责的责任大小,合理确定岗位激励系数,突出对业务复杂程度高、岗位职责重的员工激励。同时,注重实施不同岗位的不同收入限额制,并尽量将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相同岗位或近似岗位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二是针对高官人员、核心岗位人员和业绩显著的员工,探索对其丰富的激励手段,特别是要强化除薪酬激励之外的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激励体系,例如实行多元化的弹利制度、增加股权激励等方式,注重对员工的激励要实现短期与长期两个维度的良好相合。鼓励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方式方法的探索,对于做出积极贡献和显著成绩的员工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2构建科学合

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和实践平台

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不仅表现在提高业务操作人员的岗位激励力度,还应关注其长期的职业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和实践平台也是提高人力资本激励的重要举措。具体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领域,应尤其注重做好分支行等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与总行、一级分行的职员不同,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起点较低,面对的发展和自我提高的机遇相对较少,因此更容易滋生懈怠、厌倦等不良工作情绪,这些都不利于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因此,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首先摒除基层业务人员即是单纯操作人员的传统观念,要积极创造基层员工参与银行风险管理和发展规划工作的机会,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献计献策。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自我认知,更加有助于降低其在业务受理过程中的机械操作惯性,有利于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通过短期交流、定期培训、零风险示范岗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优化理念和对组织的忠诚度和认知度,从而最大化发挥其人力资本效能。

3.3塑造精诚合作、执行高效的企业文化氛围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abstract:Currently,thesolutiontooperationalriskofdomesticcommercialbanksjustreachthesurfacebutnotintotheintercore,theauthorofthisarticleholdsthatcommercialbanksshallalterthetraditionaloperationriskmanagementwayof“up-bottommode”to“bottom-upmode”,andwithusingmoderntechnology,createapowerfulplatformofoperationalriskmanagement,achievethegoalofdynamicmanagementandself-improvementofoperationalrisk,thatistherealsolutiontooperationalriskofcommercialbank.

Keywords:commercialbanks,operational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3-0074-04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依然停留在“案件防范”、“加强检查监督”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防控的范围和重点依然定位于银行内外部的“欺诈性”违法行为和案件,对于来自银行内部的流程风险、系统风险、人员风险及银行外部事件风险的关注还不充分。本文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借助科技之力,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与自我完善。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指出,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具体到业务运行工作当中,可以分为操作失误风险、违法行为风险以及核心人员流失带来的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核心系统、周边系统自身或系统之间,因设计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直接或间接风险,分为系统漏洞风险和系统失灵风险这两个方面;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的冲击,导致银行发生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将典型的操作风险事件分为七大类:一是内部欺诈事件,指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事件,此类事件至少涉及内部一方,但不包括歧视及差别待遇事件。二是外部欺诈事件,指第三方故意骗取、盗用、抢劫财产、伪造要件、攻击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系统或逃避法律监管导致的损失事件。三是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指违反就业、健康或安全方面的法律或协议,个人工伤赔付或者因歧视及差别待遇导致的损失事件。四是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事件,指因未按有关规定造成未对特定客户履行份内义务(如诚信责任和适当性要求)或产品性质或设计缺陷导致的损失事件。五是实物资产的损坏,指因自然灾害或其他事件(如恐怖袭击)导致实物资产丢失或毁坏的损失事件。六是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指因信息科技系统生产运行、应用开发、安全管理以及由于软件产品、硬件设备、服务提供商等第三方因素,造成系统无法正常办理业务或系统速度异常所导致的损失事件。七是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指因交易处理或流程管理失败,以及与交易对手方、外部供应商及销售商发生纠纷导致的损失事件。

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完整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尚未建立,即使是计划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其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路亦不例外:识别(根据监管分类列出操作风险事件类型)、评估(定期进行操作风险自我评估)、计量(损失数据收集)、控制(根据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监测(审计部门持续监测)。但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操作风险识别“以点概面”。操作风险点无所不在、数量庞大、层出不穷,现有的分类其实只是沧海一粟。理论上说,操作风险点当然是可以动态扩张的,但由于局部私利、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隐蔽性等原因,不可能全部列出。商业银行要管理好操作风险,应做到“实时报告蚁穴状况,确保有及时足够的沙袋堵住漏洞”。

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由于操作风险涉及面广,风险类型复杂,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模式实际上多为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有些银行虽声称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统一管理,实际上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仅是进行形式上的牵头管理,实际管理职责仍落相关职能部门。涉及人员的操作风险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管理,涉及系统的操作风险主要由科技部门管理,涉及外部事件的操作风险主要由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部门管理,涉及流程的操作风险由各所有业务及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三是操作风险监测“形同虚设”。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工作主要由审计部门或是风险部门负责,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各级风险监测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往往是发生案件后,才开始突击检查、查找漏洞、处理有关责任人,风险监测人员主动发现风险的能力不强,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监测活动占据主流。此外,由于考核激励机制的原因,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对大量损失较小的操作风险采取“就地消化”的策略,对损失较大的操作风险采取“过滤加工”的策略,形成“隐瞒文化”,导致操作风险信息在银行内部不能真实、全面、及时上传,风险监测形同虚设。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的构建

操作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全流程风险,只要有业务、有行动,就会存在人员误操作或流程设计不当或系统出错等风险,而且,操作风险还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实时变化。操作风险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商业银行过去的那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天然是一种“低效管理”。因此,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为“自下而上”管理。真实的风险信息,最权威、最及时、最有效的来源途径,一定是直接接触业务、直接接触客户的人员,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扁平化,直接向商业银行所有个体员工采集操作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各个组成模块具体要求如下:

(一)操作风险信息收集

商业银行应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对全行所有人员开放,允许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不满意见或完善建议,直接在意见建议中心提交。这些意见建议经过后续的筛选、处理、反馈、固化流程,为商业银行自我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交信息人员可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两种方式,系统应默认匿名方式,以保护信息提交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打击报复。提交信息人员应填写基本信息,必填项包括:姓名、银行卡号。其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姓名”项真实,以防止恶意人身攻击、无中生有的举报等,但是,商业银行应确保操作风险信息系统中的个人资料绝对保密。

(二)操作风险信息有效性判断

商业银行应在总行风险管理部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岗对风险信息进行有效性判断,过滤掉与工作无关的、已处理过的风险信息,将有价值信息转入处理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内置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提交者未表述明确的风险信息进行沟通明确。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设置操作风险岗应判断风险信息职责所属,交主办部门或相关分支机构处理,并应将风险信息进行分类,为后续统计分析、风险评估作准备。

(三)操作风险事件处理

接受交办的机构提出处理或整改意见,交具体经办处理;具体经办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及时填写处理结果。系统设置办理时间提醒,具体经办人员每隔4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收到办理时间提醒,超过48小时收到催办提醒。若接受交办的机构对部门职责有异议,认为不应由其主办的,应说明理由,并转办相关部门。若转办部门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提交商业银行机构职责管理部门裁定,若仍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提交行领导裁定。

上述处理流程均应公开透明,借助公众的监督评价,可以切实提高相关处理人员及机构的重视程度,确保处理的效率及质量,杜绝敷衍了事、推诿拖沓的现象。

(四)操作风险处理情况跟踪

主办部门应根据处理情况,及时提交处理进度汇报;若在设定的时限内,主办部门未反馈处理情况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自动发送催办函件,若催办后一定时限仍未得到反馈意见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定期生成未及时处理项目名单,由操作风险管理岗联系主办部门确认情况,有必要的,可提交上级领导反映情况。

商业银行应为优秀的建议意见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建议意见的质量,对意见提出者进行物质奖励,只要是对商业银行流程优化、制度完善、增收减损有帮助的建议意见,均应得到物质奖励;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系统应与网银系统自动响应,操作风险系统应每日对得到物质奖励的员工进行批量自动划帐,并进行奖励提示,以提高员工贡献建议意见的积极性。

(五)操作风险处理情况评价

主办机构处理结果在系统中实时展现,商业银行所有人员均有评价权,但一名人员仅允许体现一个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修改。处理情况评价:时效(快/中等/慢)、效果(好/一般/差)、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系统自动计算时效、效果、满意度比例。根据满意度不同采取不同处理结果。例如满意度达到80%的,作办结处理,满意度低于20%的,发回原主办机构重办;重办后仍达不到办结标准的,提交上级领导裁定。与部门考评挂钩。考虑到管理职责越多,被提出意见的可能性越大(例如:风险管理部门),管理职责少的部门,被提出意见的可能性较小(例如:机关工会)。因此,在进行部门考评时,应区分部门类型进行差别考核(例如:分类为前台营销部门、管理部门、后台支持部门),主要考核满意度指标,同时,对业务量较大的机构适当给予加分。

(六)操作风险成果运用

商业银行意见建议的主办机构对意见建议的处理,不应就事论事、简单整改了事,而应举一反三,根据风险处理结果修正现有流程或制度,达到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政策制度适时调整、操作规范简明展现的目的。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应设置“操作规范中心”,该中心包括“制度系统”及“操作系统”,根据改进建议形成良性映射,不断循环优化。

操作规范中心应内嵌“制度系统”,提供制度查询、制度制定及制度修订功能,主办机构对建议意见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方案后,需要以制度形式对管理要求进行固化的,可直接在制度系统中申请制度局部更替或是起草新的管理制度,经有权人批准后,系统自动将新旧制度进行替换,确保制度查询人员在系统中查询到的是最新有效的制度及管理要求。

“制度系统”应配合“操作系统”使用,将零散、分割的制度转化为流程化、完整的管理要求,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仅需输入岗位名称,系统就自动提示岗位职责、操作规范、风控要点。主办机构修订或制定制度后,即应同步更新操作系统,确保系统展示的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实时有效。

(七)操作风险事件后台分析处理

1.操作风险事件库管理。操作风险种类繁多,为实现操作风险的针对性管理,商业银行可参考巴塞尔协议损失事件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三级细分,确保所有风险信息对应的风险问题得到准确分类。由于操作风险事件繁杂、操作风险分类需要统一标准,分类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该项分类工作应由总行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分类后,将能够直观展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薄弱环节,为商业银行针对性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明确指向。

2.操作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银行操作风险情况,提交总行决策管理层审议,为管理层采取操作风险控制措施、配置操作风险管理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具体做到:

(1)风险状况评价:总行操作风险职能机构应定期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状况,揭示银行操作风险整体情况、主要风险源及风险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的风险点等,使得总行决策管理层清楚知道银行操作风险状况及薄弱环节,为制定实施有效的操作风险的控制策略提供支持。

(2)修正情况报告:报告操作风险控制成效,包括:一段时间内收集操作风险信息数量及同比变化情况,操作风险事件整改数量及进程,挽回损失金额或优化流程效果评价,操作风险事件整改相应调整商业银行基础制度、操作流程的数量及情况等。

(3)管理措施评价:分析风险事件所映射的流程环节及暴露的控制薄弱点、评价操作风险主办机构操作风险控制措施的主动性、有效性、效率及效果、报告操作风险事件整改的员工满意度及整改不力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建议等。

3.操作风险计量。商业银行应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建立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关键监测指标,例如:“内部欺诈事件数”、“外部违规事件发生率”、“操作风险损失率”和“综合人均发案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案件数”,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跟踪,一旦发现关键风险指标异动,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追查异动深层次原因,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的关注及防控。

为明确展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及挽回损失情况,商业银行应对损失及损失挽回数据进行统计。应责成操作风险事件责任部门,按规范性要求统计风险损失金额及风险挽回金额,损失事件一经发生,均需纳入统计。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虽然操作风险事件纷繁复杂,但管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从业务和管理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业务差错、产品缺陷,还是违规操作、贪污受贿,都是操作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核心问题都是业务流程或制度的完善。由于业务流程及制度渗透到银行的方方面面,要真正完善好业务流程及制度,商业银行应该鼓励操作风险问题的暴露和纠正。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会独立存在,任何行动也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操作风险事件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被他人员获知。如果这些风险苗头、风险信息能够及时传导到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并在公众的监督下得到有效控制或整改,那么,势必将消灭数量众多的操作风险,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展望未来,若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打造高效实用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以“自下而上”思维管理操作风险,就一定能够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9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内生机制 

 

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到各大商业银行都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在此简单引用,并从中选取本文讨论的角度。 

一 、操作风险的类型 

在《新巴赛尔资本协议》2003年4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按照操作风险的成因划分为七大类。但是具体到商业银行的某个分支机构来说,它们所勉励的主要是其中的三类,即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另外,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风险,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风险,实体资产损坏风险,后四种风险本文不做讨论,在此不再引述。 

(一)内部欺诈风险 

内部欺诈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内部员工主观上存在对银行实施欺诈的目的,包括进行没有授权的交易、没有按照规定报告的交易、超额交易以及内部交易;偷窃、腐败、编造虚假账务、违反国家税收制度等引发的财务损失。 

(二)外部欺诈风险 

外部欺诈风险主要指由于第三方的故意欺诈、非法侵占财产以及规避法律而引发的损失。关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外部欺诈事件,周小川曾根据国内情况将外部金融欺诈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这类诈骗的典型特点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将资金据为己有。在此目的下,行为人通过虚构假的资金使用目的或资金支取凭证,骗取银行资金。例如信用证诈骗、票据诈骗等。二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的利益骗贷。这类欺诈的特点是,行为人陈述的资金使用目的是真实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将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但行为人向银行申请资金时有意提交虚假资料,从而误导银行的决策偏差,骗取银行的资产。 

(三)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 

此类型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产品属性和设计上的缺陷、内部员工工作上的不细心、对客户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等造成的财务损失,在全部操作风险事件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操作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巴林银行的倒闭、中国的高山案、法兴银行巨亏案,都是属于内部欺诈风险的后果,其中高山案源于个人贪婪、制度不健全以及违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惩罚的示范作用;巴林银行的倒闭源于明星员工的心理、银行对明星员工的盲目崇拜和信任、以及违规行为的不可逆性;法兴银行的巨亏虽然直接原因是信用风险损失,但经营过程中的盲目自信、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也可以视为操作风险的范畴。 

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在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上,理论界给出了很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内生交换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委托理论等。这些剖析很深入,在此不做赘述,下面我们结合发生在各银行分支机构中的案例分析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1.佛山邮政支局女邮储局长涉嫌非法吸储18亿 

2.高阳农信社原副主任宋亚安涉嫌亿元骗贷 

3.温州银行骗贷案内外勾结7次骗取1600万 

从支行这一经营单位来看,通过各类操作风险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或多或少的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正确的业绩观 

企业在一定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业绩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层面上的表现:基层行从领导到员工一味强调经营任务的完成率,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标上。 

总行管理层面上:总行或者上一级管理层,经营理念上过度偏重经营业绩,追求高速度的业务发展,对企业业务发展中配套的管理措施被忽略或无法跟上业务的高速发展。重经营的管理理念和业绩观,在向下传导中直接体现在考核导向上:对基层支行的考核中,过度强调经营业绩指标,缺乏审慎经营、员工及支行合规指标考核;对分支行的业务增长要求偏重增长的高速度,缺乏对每一家分支机构业务增长速度的合理测算和监控;对分支行负责人的考核中过度依据于经营指标,忽略了支行负责人在对支行员工品德培养,合规文化培育上的职责考量。 

(二)内控制度执行力严重不足 

上述各种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银行,其案件的发生都是在企 

业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时期,仔细分析都会发现:其内控制度并不是根本没有,其防范约束机制并不是根本不存在,其或许并不完善,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没有有效的执行到位。 

基层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不熟悉就能上岗,遇到问题不是寻求规章制度、操作指南,而是依赖所谓的经验指导;对具体操作是否合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对领导或者业绩好的员工过分信任或者盲目崇拜。制度执行监督机制不能有效跟进,对违规操作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却没有有效的反馈,或者反馈后,违规处理没有及时跟上,以至于使操作人员对违规操作没有产生足够的畏惧。制度执行力不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尤其是在基层。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员工考核上过度依赖薪酬与业绩挂钩,而在业绩指标的构成上,没有下足功夫,考核指标偏重于短期经营业绩,导致客户经理在为获得更高的薪酬在获取业绩上的短视行为,甚至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 

考核机制是基层机构经营和客户经理拓展业务的指挥棒。考核机制的完善与否,考核指标的合理化程度直接引导全行的经营行为。考核指标与薪酬的挂钩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势必导致一线员工经营行为上的短视。 

(四)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被忽略 

在对员工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的业绩认定、考核、职业提升等各方面,过度的看重经营业绩指标,而忽略了”人”这一主体道德水平,职业素养特性的一面。 

纵观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类型的大案,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所有的大案都是发生在分支机构,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是由于对人的监管缺失而发生,我们认为人的因素是操作风险内生的主要原因。这就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上,商业银行除了各种规章制度、事前审批和事后审计等硬约束之外,如何形成对“人”这一内生风险因素的约束。 

三、形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制度内生机制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内控机制的形成,重点在对人的管理,对人的具体管理工作则必然应主要落在基层机构,即基层机构必须在总部制定的内控框架和企业文化范畴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牢牢抓住对“人”这一因素在内控机制中的安全、有效运转。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管理者 

企业的常态化发展,首先必须要能将高层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有效、正确的传导给基层。其次,基层的具体实施效果能有效反馈给管理者,供管理者进行参考,以作决策或调整。在内控机制有效内生机制形成上,需要上下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各自发挥不同的职责,才能逐步形成。在这一形成过程中,管理者应强化指挥者、保障者和监督者的身份。 

一方面,明确对基层机构的考核导向。对基层机构的经营发展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如:1、对基层机构的考核指标可适当减少经营业绩的比重,增加基层机构合规管理考核指标;2、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考核将更大的比重侧重于合规管理,避免由于基层机构间经营业绩差距较大,对基层机构负责人考核影响较大,导致基层机构负责人为了个人利益或迫于考核压力对基层机构合规管理及员工培养上无暇顾及或根本不去理会,将全部精力用在完成经营指标上,甚至宁愿承担违规操作的风险。 

另一方面,为基层机构的合规经营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和支持。如:提供清晰、高效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使员工合规操作可以有规可依;为基层合规经营提供好人员岗前培训、做好新产品投产前的技能培训、做好员工合规操作的日常监督、培训支持,保障员工能有规可依;强化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违规操作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如:1、制定抽检制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很多业务实现完全无纸化交易,或者部分无纸化交易。这也为监管和检查提供了便利。总行要不定期的抽取各岗位上的员工一段时间内的业务进行主笔业务核对,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合规性。2、放大违规处罚的警示作用,将违规处罚成本提高。 

(二)基层机构(支行) 

基层机构作为总行政策的执行者,应强化执行力建设和政策的具体实施,围绕总行考核导向,细化实施。 

1.专业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并行,要防范风险首先要识别风险,基层机构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组织员工加大学习力度,除了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意外,还要加上案件分析和警示教育,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发生在商业银行中的案件做案例分析会,使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要明白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点。 

2.优化约束人的软环境,企业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同时又是兼容并包的。分支机构和其中的员工受整个企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作为分支机构本身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氛围,相比整个企业文化来讲,分支机构的文化氛围更能感召人、激励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从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以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体到工作中,要能识人善任,人尽其才,让每位员工感到自己在实现自身的价值。要与员工职业生涯的提升结合起来,当员工在基层岗位上工作的过程中,他能看到未来自己提升的空间,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中短期目标,这样在工作中就会一定程度的削弱或者减少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融洽人际关系,而形成一种人人向上的工作环境。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信贷分析;借贷管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金融会计专业中一门专业性和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是金融和会计知识的结合与拓展,是两者综合素质的集成,比较偏重金融知识但是对会计专业知识比如对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运用有极强的要求。《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对真实金融机构运作各种贷款产品的认识和独立分析和管理各种贷款产品的能力,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案例教学方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1.课程重点与难点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点知识内容涉及贷款管理的基本规则、贷款政策、贷款管理制度、贷款种类和评定借款人信用、借款企业的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贷款担保管理、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等。特别是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必须学会综合运用宏观市场环境分析,统计信息,微观金融信息,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信息和一些金融数学模型,因此课程需要非常宽泛的统计、金融、会计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再融合系统性的贷款理论知识,所以会计专业学生在初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多多少少都会感到一些困难、复杂和困惑。

2.课程理论性、实务性较强

由于我国中等基础教育仍旧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一个知识点,而进入大学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灵学活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建立在财务会计,货币金融,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更多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门课程,体现一个合格现代信贷人才综合素质的课程。

难点在于信贷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硬性的背下来,但是对于实际灵活运用和操作时却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放眼全局,做出有效地判断,甚至有的时候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也和他们现有的社会认知观有冲突,比如在分析中小企业贷款时学生总弄不懂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贷款比大公司的贷款要更难处理,过程更复杂。学生很感性的认为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业务不会太复杂所以财务账目更为简单,如果有好的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不是更容易获取有效资料,小的企业难道比大的企业还难处理和管理么。因为学生缺乏实际社会生活体验,他们没有在银行和企业工作的经验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所以并不了解现实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由于其一,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数量多、规模小,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它们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另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收集到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鉴别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巨额成本,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所以它们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因此对于教授《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这门专业性较强,知识面要求广,而且理论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涉及到现今个人、大型,中小型企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的分析、运作和风险管理等的课程时,课程结构安排上是不应同于常规教学手段的,案例教学法强调“重基础、讲应用”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得教学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易懂。运用案例教学法“重技能、讲操作”的原则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人员的角度有效思维,进行逻辑分析,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其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举例说明借款企业财务分析、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管理、贷款风险管理、贷款业务操作流程、贷款营销技巧等并且增加实务操作性及技能性较强的练习,目的是能够着重结合实际解释理论知识、让学生感性和理性认知达到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并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尝试

1.案例设计

针对课程理论,实务性较强,知识面广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又对于社会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按照《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每堂课的知识点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可以从各财经报刊杂志选取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平时搜集的信贷实例、动态信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编写案例,确定案例包括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案例还应该注重时代性,新颖及时且有当代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个人贷款以及消费信贷立法等时设计‘一个信贷经理人的一天’的案例还原真实的银行信贷职员审批个人贷款的流程以及审批理由和注意事项,学生容易自我带入角色,关注重要部分处理方法,进行逻辑性思考。

例如讲到信贷风险管理时选取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次贷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如何从一开始贷款给信用级别高的人买房,到后来商业银行放宽条件,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信用很差的那些贷款人商业银行也可以把他们的信用记录填成优良,从而可以办理抵押贷款,买不起房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房的人多了,房价上涨,买房的人既可以住房,还可以等待房产增值,买房人并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用贷款替买房人把钱付了。其后,商业银行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按揭证券(mBS)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购买这些按揭证券后,设计金融衍生产品-次级债券-债务抵押债券(CDo),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如此,次级债就全世界卖。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担心,投资银行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买次级债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还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这样次级债就大方地卖向了全世界。看起来很美,然而一旦房价下跌,那些本来就买不起房的人又还不上钱,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整个金融链条上的机构都大面积亏损,造成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这个案例给学生解释了信贷质量管理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运用这些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课下还积极找资料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案例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案例的设计还可以选择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助学贷款、房贷、车贷、信用卡的案例,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触发他们参与的愿望。这些具体到身边的案例的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借贷理论知识,具有操作性,更具有教育和指导作用。

2.案例教学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同时运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以‘珠三角某制造企业贷款500万新建3间厂房’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案例,企业简介、公司经营、项目情况、财务账目等,然后提出讨论问题:1该企业的承债能力和资金的周转情况如何。2借款人还款能力如何。3抵押物的情况如何。4授信可行性分析。给30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学生要运用会计,统计知识做财务数据分析、计算企业还款能力、银行贷款风险等方面计算,对于计算结果要和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项目目标等一起做归纳,分析等。

小组讨论时教师在一旁看、聆听,作简短引导,不做判断。小组讨论完成后,选取不超过5个小组派代表针对上面四个问题给出他们的分析和结论,这几个小组代表发完言,教师询问剩余的小组有什么补充意见或者不同意见,每个小组都要贡献出观点,最后教师点评讨论过程,客观地评析每个小组学生的表现。对于每组学生发言,教师做简要总结,肯定好的分析思路和见解,指出存在的缺失和进步空间。教师要求学生在案例讨论后作报告笔记,这样敦促学生认真参与学习并且锻炼培养学生专业性书面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深化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堂下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作业,例如选择一个公司然后从银行的角度多方面分析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现实经营状况等,决定这家公司是否具备某方面贷款资格。把学生分成3-4人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采集制作案例,学生的父母、亲戚有在大、中、小型企业工作的,也有的开公司的,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的事例自编案例,也可以选择市面上任何一家公司做为设计案例对象,但是案例来源一定要清楚。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以银行专业的角度来分层次分析他们设计的案例,最后各组准备好材料和ppt,进行一场案例报告会。学生在整个亲身实践体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提升了对《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案例易精不宜多,课堂语言要通俗。

每堂课的案例要按照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坚持精挑细选,决不贪多嚼不烂,让学生感到案例内容脉络清晰不重复,知其所以然。课堂讲授案例时应坚持用通俗的语言举案例、打比方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专业词汇术语的含义,并反复使用这些专业词语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讨论案例问题的时候多用专业词汇术语,因为专业是需要培养的,习惯成自然。

2.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

除了案例教学,还需要大量计算训练来锻炼学生熟练掌握信贷分析的方法,所以作业和测验都必不可少。还有辅助工具的运用,比如运用excel的内置函数进行统计与运算,做出分析表等,是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运用。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业务素质,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毕业后尽快适应和参与工作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作用。案例教学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金融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milindSathye,JamesBartle,RaymondBoffey,2013CreditanalysisandLending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