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常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2:41

课堂常规要求篇1

关键词:水平四;体育课;常规;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一、体育课课堂常规的定义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遵守“行为准则”或者“行为规范”。

二、体育课课堂常规和要求

体育课课堂常规和要求,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老师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也要依据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来确定。

(一)体育课前的常规和要求

1.教师课前的常规和要求

(1)体育教师课前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器材、备学情、备教案、备教法、备学法等等;了解班级的总人数,男女性别比例,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等等。

(2)体育教师课前的要求:穿运动服、运动鞋。

2.学生课前的常规和要求

(1)课前五分钟整理好着装,检查本节课所需要携带的体育器材,在教学楼下由体育委员整理好队伍,并与班主任沟通班级的请假情况,清点人数后,带到体育教师指定的位置;体育委员提前和体育老师联系,确定上课地点,了解场地的安全情况;从教学区带队走向体育场地的时候要做到安静,不追逐打闹和嬉戏,保持好队形,步伐整齐统一。

(2)学生课前的要求:上课必须穿校服和运动鞋;因病、事不能上体育课时,必须本人向体育老师请假,本人不能请假的,必须有班主任的签字请假条;上课不许戴帽子、围巾、手套、墨镜(夏天)和尖锐利器,不允许带书本、作业、杂志、手机、零食、游戏卡片和游戏机等电子产品进入课堂。

(二)体育课中的常规和要求

1.教师课中的常规和要求

(1)教师在接受体育委员报告出勤人数以后,记录好学生的出勤情况,向学生问好,安排好见习生的工作,开始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难点,然后按计划进入教学状态并指出这节课易出现的安全问题。

(2)体育教师课中的要求:要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洪亮;提出课后学习的要求,安排下节课的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归还器械和场地整理工作,体育委员带队回班。

2.学生课中的常规和要求

(1)学生上课时,要认真专心听讲,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并积极思考,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

(2)不得随意移动或者损坏已经布置好的场地和器材,如有损坏或丢失,按学校体育器材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赔偿;未经体育老师的同意不得擅自离开教学区域上卫生间或者和其他班级、年级的

同学做其他的活动;不得随意嬉戏打闹,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在没有老师的安全帮助下,不得做与所学内容无关的、过于危险的动作,避免危害事故的发生;在练习期间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及时向老师报告;不允许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留下任何垃圾;不得随意早退;所有人(特殊情况除外)都必须按规定参加阶段、期中、期末和素质达标测试考核,缺考的必须参加补考。

(三)体育课后的常规要求

1.教师课后的常规和要求

(1)教师每次课后都要及时总结经验,写好反思;对缺课的学生做进一步了解,必要时给予补课或辅导。

(2)教师课后的要求: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存在的不足积极向老教师或者骨干教师虚心求教,查阅相关书籍,积极学习和思考并改进。优点可以向其他老师共同分享。

2.学生课后的常规和要求

(1)课后学生利用大课间活动、社团活动等课外时间对所学的内容加以巩固,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书籍和视频,进一步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

(2)课外练习时,对于有危险的动作必须在有老师或者同伴能保证安全和帮助的情况下去练习。

结论与建议: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良好的教学常规,不仅能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能提高学生、教师的安全意识,避免事故的发生。

课堂常规要求篇2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具体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几点常见因素,即:课堂常规的建设情况、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以及课后反思的开展情况三点,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助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几点对策与建议,即:重视课堂常规的科学化建设、重视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课后教学反思等三点,希望能够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小学体育新课程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问题已经成为了小学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才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升,也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常见因素

(一)课堂常规的建设情况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课堂常规,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通常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下来的经验,也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程序性工作,与其他社会工作岗位上的程序性工作具有同样的意义和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任何教师却忽略了培育良好的课堂常规的重要性,例如:部分体育任课教师自我要求不高,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过于随意,不能以身作则,普遍存在接听手机、收发短信、聊天或者是随意离开上课地点等问题;再如:由于受学校师资队伍情况的影响,部分任课教师课时量安排过多,但是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光是教学任务就已经疲于应对了,常常就因此放低了对常规习惯的要求,并没有意识到课堂常规的重要性,以至于影响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一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教学内容的安排

随着近些年新课程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等问题已经逐渐得到了众多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小学体育任课教师的关注。实际上,在一节小学体育教学课中学生的学习和注意力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注意规律,会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也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其应有的关注。

2.教学方法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兴趣仍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且普遍存在活泼好动、兴趣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等特征。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更喜欢丰富、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尤其是以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等形式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对于单调、重复或者是活动内容过于单一的体育学习内容则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如果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时,选择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就会使得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过于无趣和单调,并因此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再加上新课程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的宗旨和最为核心的理念,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就是这一理念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之一,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新课程中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放在首要地位的要求,也就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后反思的开展情况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而课后反思,不但能够更好的指导后续的教学实践,还能够促进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确保教学相长的实现。所以说,能否及时、科学的进行课后反思也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只有及时、科学的对课堂教学中的自己的授课情况、学生的表现情况以及教学的成效等进行反思,才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形成越来越清晰的思路,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课堂常规的科学化建设

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明确了体育课堂常规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和构建良好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常规的培育和建设问题也逐渐得到了众多体育教育人士的重视与关注,我国部分省市的教育局甚至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制定和落实问题,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区教育局就对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为了充分发挥课堂常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重视课堂常规的科学化建设工作。而在具体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时,则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前提

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也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前提,没有“安全”作保障和前提,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无从谈起。这一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玩耍,且相对来说,自律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如果不关注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极易出现各种不符合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危险行为,并引发安全事故。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工作时,首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明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是被禁止的,并让学生明白一旦做出类似的行为将会导致怎么的后果,让学生明白体育课堂教学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遵守课堂常规相关要求的必要性。

2.相关要求的明确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基础

要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工作,让建设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明确小学体育课堂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内容,这是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基础。具体来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课前常规。例如:在着装上要宽松舒适,不能带有坚硬物品;要听清楚集队要求和集队地点,听从体委的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集队;做好见习生的安排工作等等;二是,课中常规。例如:按照要求准时到达上课地点上课;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内容;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等等;三是,课后常规。例如:开展科学合理的学习点评;做好放松活动;及时归还教学器材;做好见习生和学困生的教育与引导等等。只有从以上几个环节入手,切实的将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任课教师的熏陶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关键

要想实现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良好培育和有效构建,任课教师的以身作则、躬身示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培育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上课期间杜绝一切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行为,以严谨的态度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和自觉性。

(二)重视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

1.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就要注意遵循教学规律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会达到高峰,而在课堂教学的中后部分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会达到高峰,而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学生的情绪则会达到高峰。根据小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这一规律,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体育任课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安排开展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在课程教学的后半部分则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竞争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小游戏或者是体育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起到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之间的合理搭配,以确保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最大限度的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科学应用教学方法

要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顺利提升,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科学的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根据上文所分析的小学生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兴趣不稳定、喜爱以游戏和竞赛形式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及无意注意占优势等特点,可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一定要注意趣味化和儿童化的要求。

其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趣味化”的要求,指的是应尽可能的选择能够激发小学生直接兴趣,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单一、呆板、重复的枯燥练习。例如:可以应用兴趣教学法来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通过各种直观的比喻、形象的模仿、新颖美观的教学场地设计、优美的配乐以及不断变化练习的位置等多种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调动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儿童化”的要求,指的则是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小学生仍然处于儿童的范畴,多数学生仍然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的,而且普遍喜欢各种以游戏和竞赛等形式组织的活动,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类似口诀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耐久跑教学时,如果简单的要求学生围着运动场跑圈,很多学生都会因为活动的方式过于枯燥和乏味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但是,如果任课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法,组织开展“寻宝比赛”,结合现代国际越野比赛的形式,在学生熟悉的校园中设计出安全合理的路线让学生去寻宝,看哪组学生最先跑到目的地寻到宝藏,就会比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绕着跑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中主动性的发挥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课后教学反思

在开展课后教学反思时,体育任课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调查、个人体会以及录像和同伴互助和组内研讨等多种方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搭配运用。而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时,不但要注意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要注意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并进行总结、归类与记录,以此来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通过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迟永传.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孙岩,郭晓娇,刘超.中小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

课堂常规要求篇3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索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也的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教学调查实践中,我们总有一种遗憾,那就是课堂常规问题。新课程理念是要课堂变得民主、开放,但我们认为课堂的民主和开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活跃和热闹,更不应该毫无限制地一放到底,只放不收,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造成课堂组织失控,秩序混乱,影响多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是否还要强调课堂常规?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认为:

一、课堂常规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他们的身体、心理、情感、意志力以及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均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活泼好动的性格和乐于彰显自我、成就自我的愿望,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一面。而教育本身除了传承知识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适应,学会按照统一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限制,教育过程始终处于自由与限制之间,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从学生成长的需要来看,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学生的学习包含着对规则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常规不是捆绑学生的绳索,而是让学生学习生活得更有序、更和谐的必然保证,而课堂常规作为训练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规范和标准,其本身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二、课堂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课堂教学面对着全班几十名学生,这是一个集体,是一个传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神圣殿堂。要把这几十名性格不同、特点各异,爱好广泛的学生统一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没有规矩是不可能的,必须把课堂置于教师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之下,通过教师的有效活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保证正常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才能去谈学生自主问题,失去了课堂常规的保证,学生各行其是,每人只按自己的好恶去行动,课堂将会失去控制,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课堂常规与新课程改革并不矛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排除必要的常规约束,相反,只有在常规得到了认真落实的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而意志品质就包涵着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它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必要前提。在学生时代,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为将来的成长埋下隐患。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人格魅力固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知识的力量也可以吸引学生去积极探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的学生,其自制力正处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点的兴趣,他们会分心,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地方去,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习惯成自然,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保持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这一培养过程不可能一墩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课堂常规正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标准,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纠正那些不当的行为取向,养成有利于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个人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常规与学生个性的融合是课堂教学的艺术

课堂常规要求篇4

关键词率先垂范关注细节强化聆听多方配合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实施高效美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纲要再次将小学音乐教育定位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将音乐学习的常规纳入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学阶段正是给学生以基础性的习惯率先在学生的生命质态中树立音乐学习的意识。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强抓常规意识,为保证音乐课堂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利用无限大的空间来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 

一、率先垂范,常规在言行中呈现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学生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身的习惯、常规意识已经逐步淡化,包括在校的表达有转向家庭的趋势。而且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双方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很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愿意向善,而是无法向善,他们没有学习的榜样,没有赶超的目标。学生常常误认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就是标准化的。此时,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在音乐展示中为学生树立标尺。笔者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得出色。用歌声与学生交流,就是我做出的表率之一。教师的率先垂范,不仅是给学生水平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水到渠成的音乐熏陶,更是用自身的言行力量激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自我的一种示范。 

二、关注细节,常规在细微处闪亮 

音乐课堂的养成教育以及常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历经常态的恒久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在细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常规习惯,在细节中磨合常规执行,在细节中强化常规意识。只有在积少成多的细节中点滴渗透,才能聚沙成塔,逐步养成常规意识。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学唱歌曲时开始并没有随手打节拍的习惯,在教师三令五申下,学生的这项常规意识也并没有能够养成,这给学生准备掌握歌曲节奏、提升节奏感带来很大的弊端。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抓住细节不断提出要求,并自身作示范,给予学生友情提醒。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节训练,学生的这项常规已经逐步养成,节奏感也随之提升。 

三、强化聆听,常规在互动中凸显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有效聆听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在音乐课堂,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只有静心聆听才能真正从心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冲击力,才能在音乐的艺术感染中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精妙,从而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可以说,有效聆听是音乐课堂的生命。 

为了提升充分展现音乐本身的精彩,教师常常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创音乐的魅力,利用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名家名作。其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将直接注入学生的心灵,自我倾听的形成将学生聆听常规落到实处;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之间练唱,聆听他人也是课堂聆听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聆听他人过程中进行比较,增添艺术敏感度,于微妙中习得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聆听,在聆听自我的声音中,反思得失,从而提升自我,实现与音乐作品的有机融合。 

四、多方配合,常规在立体中彰显 

音乐常规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孤立存在,还牵扯到学生生命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常规引导之外,还应该在与学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取得有效联系,运用合力,帮助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常规。 

首先,求得班主任的协助。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可靠的贴心人。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势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去音乐专用教室时,很多学生不能排好队。这个看似是与音乐本身无关的细节,但却反映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浮躁,更是对音乐缺少价值意义敬佩的一种反应。 

课堂常规要求篇5

一、课堂文化重构的基本理念及价值追求

(一)人本理念的确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总体战略”之“工作方针”中倡导“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对人本理念做出了具体阐释:“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们认为,优秀的课堂文化就应该坚守对生命的尊重,尊重师生的独特价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在课堂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强化一个“动”字,把“主动、互动、灵动”确立为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主动,意味着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探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互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习活动时,务必引导学生在讨论和对话中多向、自然互动,包括生生、师生、组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多种互动,希望学生能在充分的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灵动,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快乐、平等、尊重、宽容、批判、创新的课堂文化氛围,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奋点,注重课堂内容向课外生活的延伸,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与延展的活力。

(二)“星动课堂”的价值追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句话本身探讨的就是一个教育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是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学生,还是千人一面、同型同质的学生?我们要以怎样的形式去培养学生?是静待花开的精耕细作,还是急功近利的流水作业?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基的起始阶段,小学教育的课堂文化重构,必须严格遵循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教育是对个体生存方式的塑造,我们的课堂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完成这场塑造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大餐,更应成为启迪学生智慧与思想、滋养学生生命与灵魂的神圣殿堂,而实践中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对师生双方的生命塑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需要师生双方充分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臻于自我的完满实现。因此,能够顺应学生发展规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才是我们“星动课堂”在文化重构的过程中所要追求的理想课堂。

课堂文化的价值观重构后,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更丰富了,相应地,我们看待每一名教师和学生的视角也发生了改变。于教师而言,在国家课程“星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性,结合自己的风格、特长,自觉整合传统课堂与之前“合作课堂”中的技能优势,灵动探索“星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我校自主开发的“星光”校本课程实践中,每一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科以外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申报开发一门专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并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享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独特乐趣。于学生而言,国家课程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特长领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得到老师和同伴客观、中肯的鼓励与评价;在“星光”校本课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找到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学校允许学生在不断尝试、修正和取舍中最终确定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总之,我们所要追求的课堂文化,就是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种机会选择自己成长的方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走向成功、体验成功的可能。

二、国家课程各学科多n型“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

课堂文化是根基、是动力,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可或缺。要让学生能够感知并体验到课堂文化的魅力,重构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提上了我们的研究日程。

我们认为,“星动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应是在“主动、互动、灵动”核心理念引领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具体包括导入、探究、运用、总结等基本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遵循“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基本教学原则。作为结构框架,它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方法、手段仅对学科教学起着普遍的参照作用;作为活动程序,它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并随着学科、年段、课型特点及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变化。“星动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稳定、多元、灵活、创造、开放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活动中遵循双主体活动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定学;边学边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方式。鉴于各个学科不同课型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些基本的课堂运行规律,我们又分学科分课型构建了一些常规教学模式。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种常规模式

1.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又称低年级)“自主识字”教学常规模式。识字教学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在课文中认读生字,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生字。该常规模式尊重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其基本操作程序为“激发兴趣,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经验汇报展示,举一反三总结收获,积累拓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探究、汇报展示,在完成课堂识字任务的同时,尝试在识字与生活间构建起相应的链接。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随心所欲地“动”,无拘无束地“说”,以此体现“星动课堂”的互动和灵动。

2.第二学段(小学3-4年级,又称中年级)“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导读积累”阅读教学常规模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并将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作为该学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所创设的该学段“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导读积累”教学常规模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认知水平来确定课前的预习要求,通过收集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上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同时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其基本操作程序为“自主预习质疑交流合作探究拓展运用”。

3.第三学段(5-6年级,又称高年级)“领悟―合作”作文评改常规模式。写作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语文课标对该学段写作评价的要求是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领悟―合作”作文评改常规模式旨在通过引导生生之间的互评互改、合作评价,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相互学习习惯的目的;其基本操作程序为“情境导入,明确要求复习旧知,领悟方法运用方法,品评范文自主合作,互评互改展示习得,畅谈收获”。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两种常规模式

1.计算课教学常规模式。计算技能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计算教学在不同学段小学数学教材中反复出现并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呈螺旋上升态势,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该常规模式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调动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和数学解题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合作探究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复习旧知,铺垫迁移创境激趣,引出新知自主合作,知法明理巩固强化,运用新知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2.问题解决课教学常规模式。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的教学目标,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反思和创新能力;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发现问题,激发动力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师生合作,揭示规律知识拓展,应用创新”。

(三)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常规模式

小学英语教学多以对话方式展开,趣味性、活动性是我校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常规模式的显著特点;其基本操作程序为“热身活动(warmingup)新课导入(Lead-in)呈现与操练(presentationandpractice)巩固及拓展运用(Consolidationandproduction)评价检测(evaluationandtest)课堂小结(Summary)”。英语是非母语语言教学,形式多样的“对话”情境(如游戏热身、歌曲热身、tpR热身、唱游热身、自由对话热身等)最适合给学生非母语语言学习“热身”,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语感。我们对“热身”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兼具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知识和情绪铺垫的双重使命。

(四)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常规模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随着学段的增长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我校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为“营造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巩固成果,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娱乐比赛、魔术表演、模拟演绎、播放科技视频等形式再现科学场景,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大胆预测或对实验现象做出大胆的假设性解释;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各组交流、改进方案,展开实验验证;最后填好科学记录表,从数据中推断和总结出实验的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星光”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

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星动课堂”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为实现我校“明礼守信乐学善思阳光健康求真尚美勤劳勇敢”的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动员全校教师发挥个人专长开发校本课程、适当引进家长和社会力量灵活开设校本课程,构建起我校的“星光”校本课程体系,其课程框架如下图。

(一)“星光”必修课程

为培养学生规范、端正、整洁、美观地书写汉字的习惯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形成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我们在每周一、二、四、五下午开设十分钟的“星光”写字课程;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一节“星光”阅读课程;为训练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规定每节课课前3―5分钟为“星光”口语课时间。“星光”写字、“星光”阅读、“星光”口语课程的开设,意在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习字、阅读、口语训练,从中得到书香的浸染,同时磨练意志、提升品质、涵养心性,慢慢进入“读人生、习做人、表感悟”的自觉。

(二)“星光”选修课程

为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潜在能力,我们在每学期第三周至第十四周的周三下午,开设一节“星光”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包括拉丁舞、啦啦操、跆拳道、武术、民族体育运动、航模、机器人、毛衣编织、种植、烘焙、红十字救护等数十种;课程形式以创新实践、技能学习为主,以知识传授为辅;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跨学段、跨班级混合编班;师资团队由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共同承担;除必要的学具外,所有学习资源如课程开设的场地、人力、设施设备等全部由学校提供。“星光”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拓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照顾了学生的性别差异,同时大大拓展了学校的课程种类,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社会生活的动态联系,彰显了我校“星光”校本课程的勃勃生机。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和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会主动教育家长摒除功利观念,抛弃世俗评价方式,更多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星光”大课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好玩的”“有意思的”课程活动内容。

“星光”场馆课程属于“星光”选修课程的一种。我们主张“小学校,大课堂;大社会,小讲堂”。在我们的积极协调下,广西科技馆、广西博物馆、广西音乐厅、广西军史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校外场馆,先后成为我校“星光”场馆课程的基地,成为我校选修课程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校的“星光”场馆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既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深度开发了场馆资源,使得“星动课堂”有了更为多元、灵动的整体建构。如:每学期安排3―6年级学生到广西科技馆进行场馆课程学习,在专业场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中年级的学生兴奋地投身到“再生纸”“自制洗手液”“民族蜡染”等手工类项目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自制电动机”“制作纸电路”等探索试验中体验到了物理与化学学科的奇妙。此外,“星光”场馆课程每学年开设一次4―6年级学生到广西军史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技能培训的场馆课程,深得学生喜爱。

四、“星动课堂”的评价体系

“星光课堂”课堂文化的重构,需要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驾护航。我们依据课标“不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评价建议,围绕“主动、互动、灵动”的“星动课堂”核心理念,采用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宗旨,设计了我校的教学评价主体内容,即《南宁市红星小学“星动课堂”评价标准》(见表1)。

课堂常规要求篇6

一、“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模式的含义及特征

(一)“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模式的含义

1.课堂管理的含义学术界对课堂管理的含义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指“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系列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的活动。由此可见,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工作”还要注重“管的工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的有机结合,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2.“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的含义

刚柔相济是道家哲学,刚强的和柔和的要相互补充,使恰到好处。本文将“刚柔相济”融入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相关的课堂行为规范及管理举措,不仅要保证其有效实施,而且要按照新课改关于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思想,在规范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进行人本主义的指导与关怀,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在确保教学过程有效进行的同时,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最终目标。

(二)“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模式的特征

“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中,以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的课堂管理过程为核心,具有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管理的特点:

1.课堂环境的民主性

“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模式,本身蕴含着课堂环境民主性的特点。这种民主的课堂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即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关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二是学生之间关系的民主性,即同学之间彼此鼓励与支持,能自重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同学,从而相互勉励,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2.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模式也具有跃性的特点。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责任。这种活跃性表现为教师讲授方法的活跃性、借助教学辅助工具的活跃性、授课语言思维的活跃性;还表现为学生对待新鲜事物的积极性、课堂思考问题的活跃性等。

3.教学活动的规则性

“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模式具有对教学活动的规则性特点。严密的规则是正常进行教学活动的保证。本文中课堂管理的规则性主要表现为学生课堂行为的规则性,也就是在课堂中,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则、要求指导自身的行为。

4.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模式能促使学生逐渐的由他律走向自律。斯宾塞曾这样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本文所提出的课堂管理模式在为学生由外界监控向自我监控的逐步转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主要表现为学生可以有有意识地、独立地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誓约、自我评价。

二、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的问题分析

新课改后,高中思政课教学焕然一新,课堂管理的方式也别具一格,然而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仍发现课堂管理中存在些许问题。

(一)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缺失

“柔性”因素思政课课堂管理中的“柔性”因素,一方面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运用非强制性的、非权威的、积极的因素进行课堂管理;另一方面是指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的、新颖的因素进行自身管理。“柔性”因素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使其成为自治的人,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1.课堂教学方式过于规则化

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的规则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讲授过程中的讲授方式过于传统、老套,使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失去兴趣,对思政课产生厌恶之情。教师“传授式”地教学,学生“接受式”地学习,这是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近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探索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成果仍然没有达到“柔性”因素完成的教学任务。

2.课堂问题行过为的管理过于强硬化

高中思政课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强硬化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管理学生问题行为具有权威性,他们要求学生不得“开小差”,不得随意发表言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在这样缺少“柔性”因素的课堂使学生失去主体地位,使学生时常感到紧张、压抑。

(二)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缺失

“刚性”因素思政课课堂管理中的“刚性”因素,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运用强制性的、权威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种因素能有效扼制学生的问题行为。

1.教师的课堂监控能力弱

课堂管理加入了“柔性”因素,为课堂添加了活跃的气氛的同时,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监控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现、指导和矫正。当教师授课时触碰学生的兴奋点而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时,教师如果没有适应的“刚性”因素加入到课堂监控之中,就会阻碍教学程序的正常进行,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

2.学生行为问题不能及时纠正

在缺少“刚性”因素的思政课堂上,由于思政本身的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接受,在课堂上产生溜号、注意力不记住、搞小动作等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引入“刚性”因素来管理课堂问题,学生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意识到错误由于懒散、厌恶等原因没有纠正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刚柔相济”的高中思政课课堂管理模式的策略

课堂管理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政治课堂管理工作,从而使思政课三维目标更好的实现。在课堂的管理上,教师要注重“刚柔相济”的管理策略。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刚柔相济”的中学政治课堂管理模式及其实现的具体路径。

1.创设柔性课堂环境

“刚柔相济”的思政课课堂的课堂管理,要创设一种以人为本、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以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对教师了解的平台,但应谨慎分享自身的信息。其次,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生生关系管理是跨越了师生关系之外,涉及了更大范围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是学生长大后人际关系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策划主题班会、学习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等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建立刚性课堂行为问题管理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课堂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以恰当的课堂规则为前提。本文根据思政课自身的理论性,主要探讨其课堂常规建立的原则。“建立课堂常规的原则是指在建立课堂常规时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应贯彻在课堂常规建立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规则的制定也是一门学问,课堂管理规则制定的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管理的效果。要保证规则的有效执行,在制定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民主性原则,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意见。使学生自发地接受规则,养成自己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习惯,充分体现课堂管理规则的民主性。其次,科学性原则,即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本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生数量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正确的、有目的进行规制的制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确定管理对象的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年级、学生数量、学生成绩等因素。最后,因材施教原则,即教师在建立课堂规则时,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对个别学生的指导。由于学生遗传因素、生活外部环境以及个性发展程度等因素不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理解能力不同的个别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建立课堂规则时,要更多关注与其他学生有差异的学生,民主科学的制定规则。3.提高教师课堂监控能力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根本保证,然而过于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会阻碍课堂的有效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同监控课堂问题行为的能力同时提高。一方面,教师运用“刚性”因素的规则性、权威性的特点提高自己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监控能力。使教学的过程能够有章可循的进行,可以保证教学进程有效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运用“柔性”因素的时代性、民主性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需求,使学生在积极、活跃、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习成绩的提高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课堂常规要求篇7

一、及时发现问题是基础

管理要得法首先就是要切合实际,要着眼于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及时发现常规教学管理中的优与劣呢?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常规管理者应该“迈开步,张开嘴”,注重多看多问。

“迈开步”就是要加强行政的常规巡视,从中发现问题。学校行政只有实行“移动式管理”,真正走进教室,走进教师和学生中,才能了解实际情况。学校行政应坚持按《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对课堂、早自习、午读、课后活动等时间进行不定期巡视,将情况及时反馈或现场纠正引导。

“张开嘴”就是要经常开展师生调查,从中发现问题。一是可以“问”学生。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口头了解,了解学生对课堂的喜恶,对学习的态度。二是可以“问”老师。在常规巡视或者在例行的检查教案、作业、听课笔记、教学反思等定期不定期的教学常规调研中,耐心地和老师交流,既“问”班主任,也“问”学科老师,从而了解教师们的想法,了解课堂的整体状况。

二、深入分析情况是关键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分析是常规教学的关键。只有深入分析实际情况,才能从中找出症结所在,找出方法所在,找出工作的目标所在。因此,学校行政要把质量分析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环节。质量分析可以采取书面和非书面的方式,采取阶段性和期末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1.阶段质量分析。学校可以建立班级管理档案,简洁明了地了解每个年级、班级、学科的基本情况,对学困生、某些老师的教学情况、个别班级的建设情况持续跟踪。要求教师每个期末进行教学总结思考,从“基本情况、教学总结、个人特色、经验体会和下学期努力方向”几大块进行反思。行政可以从教师对自己努力方向的总结中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期末质量分析。每个期末,学校都会组织统一检测,检测后的质量分析至关重要。学校管理部门应组织各学科教师分大组进行质量分析,内容应该涉及试卷、题型、学生测试情况。反思从中反映出的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老师平时教学情况,学会组工作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学生思想动态,学困生情况,学生家庭、身体等情况对学生课业成绩的影响等,分析后学校及时与教师交流改进的措施。同时引导老师、学生正确看待分数,更多地关注分数背后的原因,不唯分数而分析。然后,学校行政应综合这些情况对全校各班进行综合分析,按年级、分学科、分班进行全面、细致、多元分析,并提出教学管理建议。最后,学校管理者应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性分析。

这样深入的分析能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深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年级差异、班级差异、老师差异、学生差异、学科差异。而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就是如何有针对性地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缩小差异,解决问题,改变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现状。

三、立足提升课堂是核心

所有的问题和差异,其核心在于课堂,解决的办法也只可能在课堂。学校行政的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重心前移,从课堂入手,深入教学一线,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与实践,开展切实有效的培训,引领、指导教师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要提升课堂,功夫首先要在课前,而课前的培训无疑是首要任务。培训要行之有效,在每次培训前,一定要通过充分调研,立足发现的问题集思广益,充分准备,力求贴近逐步教师日常工作实际,着眼改变老师的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培训内容应多元化,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怎样集体备课、如何制订教学计划、作业布置与批改交流、如何进行小组建设、怎样激活学生生命状态、怎样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怎样利用好“教学资源”、综合学科检测效果分享等等。这样的培训才能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从“问题、案例、要求、对策”入手进行指导,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正面导航。而这个培训可以是行政培训,也可以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现身说法,还可以是教师的集体研讨。更重要的是,培训绝不止限于语数教师,而是要使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科树立正确、科学、全面的质量观。因此,每个学科都应该在在开学初由蹲点行政和组长主持,开展培训,制定、修改、完善、可操作的本学科检测方案,把课堂情况、平时作业、期末检测等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使所有学科的老师利用评价站稳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能享受到综合课堂的快乐,使他们的体育素养、科学素养、音乐素养、品德修养、美术素养等和语文、数学一样得到发展。

二是落实行政听课。“课”中落实课堂管理的最佳办法是听课,伴随课堂成长。学校行政必须深入教学听课评课指导,做到听课必评,问题必纠、持续关注。行政通过推门听课、约课、点课、组内教研课等方式,对老师教育教学情况、班级管理、教学困惑、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和关注、指导、跟踪。

通过蹲点年级组、学科组,学校行政可以全方位地深入了解老师教育教学情况、老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困惑、学生素养、教学资源等,及时给予关注、跟踪和指导。对于重点年级,如起始年级、毕业年级,和“个体”班级更要深入持续关注。全面普听课,发现并诊断。对于“个体”老师单独点课,针对性地帮扶、引导。听课后,行政要集中汇总交流,将情况集中梳理、归纳、集中反馈。既为教师指点教学迷津,也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有效地落到了实处。

三是促进专业成长。教学常规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良好的心态是课堂高效、教学质量提高和师生主动发展的重要保证。教书育人责任重大,加之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教师们压力巨大。对于课堂建设,学校行政除了是管理监督指导者,还应该是心理疏导员、宣传员,是教师们专业成长的帮扶者。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正确进行角色定位。行政人员要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心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真心真意地做教师的知心朋友。以鼓励和勉励为主,消除老师的抵触心理,激励老师。同时要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传递正能量。要善于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宣传、鼓励、导航,从正面引导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要给教师成长搭建展示平台,精心设计,积极开展各类赛课、展示课、经验交流等,提升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通过青蓝结对、青年教师沙龙等活动对教师进行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课堂活力。

课堂常规要求篇8

课例一

一次在课上学生用二声部模唱“月亮下山了”这一发声练习时,由于声部均衡,力度表现较好,获得了极佳的和声效果。学生们意犹未尽,便提出要用和声来表现“太阳出来了”、“山岗静悄悄”等景象。于是,整整40分钟的时间全用于合唱教学。这样的课还能成为一堂“好”课吗?

―――站在新课程的层面看,这未必不能成为一堂好课。

偶尔的不完整性也无妨

或许,我们的“评优课”、“公开课”参加得太多,以至于畸形地追求一堂课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我们脑图中的一堂“好课”应该像一首奏鸣曲那样有“引子”,有“呈示部”,有“展开部”,还应该有“再现部”;应该将“聆听、演唱、表演、编创等”有一个均衡的安排;应该将技能性与情感性有机地统一;应该……。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孤立地分析上述课例,它无疑是失败的,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批判”它为“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堂课放在整个“新课程”背景中,放在一个连续的距离、跨度较长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唱、听、演……不是很正常吗?当我们站在新课程的层面来看待我们平时的音乐课时,我们很多的不敢在“公开课”上尝试的教学行为也应该让它们理直气壮起来。例如:

■刚开始学竖笛一段时间,发现学生怎么也吹不好音阶时,立即暂停原定每堂课用5分钟时间的方案,延长时间来指导学生这一吹奏中呼吸和指法方面的难点。

■发现学生对《三只小猪》音乐十分感兴趣,而且很想把这段音乐编成音乐剧时,便可用余下的时间将这一段音乐排练成一个音乐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

类似的课例还有很多,可需要重申的是,虽然追求音乐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完美性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不必过于追求一堂课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性、完美性。一节课从设计到完成,始终处在动态过程中。它一直处于自我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因此,我们更应该将音乐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设计和追求;更应该给各种没有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更应该关注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沉睡的潜能是否得到开发。

课例二

欣赏了《鸭子拌嘴》音乐后,学生们七嘴八舌,一学生说我们可以用学习“音的强弱”的方法,带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来表现这首乐曲,大家一致同意下节课进行编、练、演。还有一学生问“可不可以回家后和同学先练练看?”,我说“当然可以”。在下一节课里,学生不但创编了《鸭子吵架》,还编创了《鸭子捕鱼》、《鸭子打水仗》、《鸭子游戏》、《鸭子回家》等很多小组合作的作品。

―――站在新课程的层面看,这应当成为一堂好课。

间或延长课时也无可厚非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了千百次后就会变成习惯,一种习惯在同一的价值观的认同下则会形成一种规范。我们的音乐课有很多规范:学期一开学,我们就得制订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进度;在备课时,我们会根据教参和自己的理解安排课时……这一切都按我们的意向进行着,于是上课也尽量紧扣目标,尽量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而对于这一切,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如在上述课例中,我们可以按教学设计的意图来完成教学计划,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堂课还会是成功的?还会令他们难忘吗?答案肯定是“不”。

课堂知识,新课程中理解为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等。而由师生互动产生知识比重已呈加大的趋势,这就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我们的新教材中,仅一册教材就提供了学唱歌曲21首,欣赏歌(乐)曲20首,编创与活动10个。这其中有大量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歌(乐)曲。有了兴趣,就有了编创的激情,这后续的发展得借助于延长课时来满足孩子们的创作、表演欲望。于是这样的课便具有了生长性,课堂里的音乐生活便丰厚了起来。

类似这样的课例在新教材的实践中还有很多,但需要重申的是,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来对待,延迟一个或几个课时,并不等于每堂课都可以不完成任务,每一项内容都可以拖延时间。我们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如何自信地学、快乐地学。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其与教材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真正把教和学结合起来,使师生的互动和心灵的对话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产性。

课例三

一次在上《音的强弱》这一课时?熏

学生生很不配合(他是班里最淘气的学生,所有的课任教师都这么说),不是将手中的自制乐器敲得很响,引起大家注意,就是去欺侮左邻右舍的同学。于是,小报告此起彼伏。课堂中出现了这么“不和谐的音符”,应该想办法“解决”。于是停下课,花了几分钟时间进行“软硬兼施”的教育,尔后还请他担任了全班小朋友最羡慕的角色――用钹演奏闪电。结果一直到下课,他都认真而快乐地参与着教学活动,不再调皮捣蛋。

―――站在新课程层面看,这也应该属于一堂好课。

追求音乐性与严格课堂常规是不矛盾的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课,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常规。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课所追求的音乐性,也只有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教学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

例如,在上述课例中的学生,他长期处在一个不被认可的环境中,非常希望通过课堂里的淘气行为来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就要善于捕捉类似的契机,发现其“善”,巧妙地救其“失。只有经常这样有心地关注每一个孩于,欣赏每一个孩子,久而久之,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音乐课堂就会成为孩子们心灵向往的怀抱。在严而有序的音乐课堂常规下,课堂里的生活才会精彩而有价值,课堂教学的音乐性才会有它坚实的基石,一如飞得再高再远的风筝也不会迷失方向。

课堂常规要求篇9

一、常规工作

1、紧锣密鼓地做好开学报到工作。

8月22、23日进行“开学报到”通知的书写与张贴,以保证我校学区范围内的学生家长都能知晓报到的时间及所要准备的材料。8月31日、9月1日进行插班生的登记和材料审核,9月2日对插班生进行测试和分班。为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次序尽早的步入正轨,教务处加班加点排出总课表。后期教务处还要进一步完善好转学插班生的转学手续以及电子学籍的变更工作,整理好学校基本情况及分工分课等情况和数据并及时上报到教育局。本学期初还将组织好一年级班主任准确采集好新生的学籍信息,做好一年级电子学籍录入工作。

2、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教学常规检查、监督、指导与常规制度落实工作。

教学常规是落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工作规范,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基础,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要求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

备课,要求教师严格以学校和教务处的规定进行备课,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备课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对教材进行深刻挖掘,教案要做到每月两次的高质量的反思;上课,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把好课堂关,使课堂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阵地,严禁其它工作占用课堂或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带出教室,严禁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严禁私自调课或者在上课时做与上课无关的事,要求每一位教师上课必须精神抖擞、仪表端庄,要求和课外活动必须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不选择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性格,对待优生和其他学生一样要一视同仁。单元检测本期要每单元一次。期中和期末考试要按学校安排执行,期中测试要进行质量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

1、教务处深入课堂,走进各教室,认真检查教学的开展情况,与教师及时交换意见,要求作业批改力争做到书写认真、规范,批改及时、准确,数量恰当适中。

2、继续进行行政调研科,听各学科、各年级的课,特别是新老师的课,及时和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要求教师进行网上备课、课件制作的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进行常规专项督导检查,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途径是:查阅教研组活动记录、查阅教案、检查学生作业、听课、开学生座谈会、走访学生、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

二、结合全县教学质量月活动,积极探索

实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校的立校之本。本学期我校将从以下方面的工作做起,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规范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研究为载体,把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开展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

2、加强教务处管理力度,从教学的细节做起,从每一课堂做起,加强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3、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时间要求教研组成员都要认真对待,教研组长按要求定出研究的内容、操作的步骤。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4、组织教师开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开展校本研究的突破口,扎实、深入地开展工作。不断加强校本培训,做到理论学习与基本功训练有机结合,做到信息技术掌握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发现问题与教学反思相结合。使培训工作制度化、内容化、科学化。

三、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高

1、加强周六兴趣班的管理,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加以落实,使兴趣班的教学工作能进一步落到实处。力争使每一位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有所获。

课堂常规要求篇10

一、合目标。任何一套教材,编者都会依据知识结构进行编写,每个章节都会安排不同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肯定会安排适量的知识內容,其中包括这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知晓所教章节的重点、难点并不难,因为在各个学科教师使用的教参中,编者都会明确指出。当然,教师也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而有所调整,因为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并不尽相同,这就看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学生”。毎当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之后,教师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怎样突破重点、难点了。而这一工作则是评价这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想办法取得突破。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仍然是因为同一个班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知识基础。怎样分解难点、突出重点,这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老师在这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是评价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前提。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种方法、同样一句话由不同的教师说出来其效果相差甚远。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可以从课堂检测中体现出来。测验学生对本堂课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重点知识的运用水平,这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突破就可作为该堂课“有效”评价的首要标准。

二、有效率。所谓“有效率”,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这一节课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得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毎一堂课都有时间限定,一般中小学为40至45分钟为一节课,也就是说一个教学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应认真分解本章节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教学时间,并且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內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我这里讲的任务不是指教师讲完本章节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了,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讲完这一教学內容后,学生掌握本章节知识的程度要求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评价课堂的有效性时必须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其一是教学时间,限定在规定的课时以内。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内容,课前早一点、课后推迟一点,这都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影响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或学生的其他工作,学生对这样的课是不欢迎的,甚至非常反感。这样的课和这样的教师,也就不可能成为高效课了。其二是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以内,学生学习完了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灵活运用该节课时学习的有关新知识的教学目的,即单位时间内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堂课也就达到了“有效课堂”的又一个评价标准。

三、有生成。“生成”是与“预设”相对应的。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对教学的“生成”作了很好的论述: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应该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总之,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当然,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融合、自然。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课堂是否有“生成性”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四、属常态。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为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新观念、新理念,各地开展了很多的教学比武活动,各种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课程改革,推广了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但一个学校的教学基本是在常态下进行的,我们所讲的“高效课堂”也必须属常态课。因为现实教学中往往很难像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状态下的随意课。常态课虽然不追求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但应该是朴实的、真实的、原始的、精彩的、高效的。它的朴实性的教学更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能体现自然状态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真实呈现。高效率的常态课更是教师素质与教学精神的完美结合,因为,常态课不是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的,是教师经过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运用自己反复斟酌的教学艺术,经过自己精心设计,浑然天成,在行云流水中彰显了教师的功力。这成为了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待延续。一堂优质高效的课,它对学生的影响不局限在课内。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课前的“预设”可能是准备了一天,也可能是一年,甚至可能是一生。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动机”,从而引发学生课堂的思考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将成为学生课后探究新知的行为活动的内驱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动下,尽管这堂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就课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很完美,但它的成功不只是本节课任务的完成。它的最可取之点是课虽上完,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未尽;通过这样一堂课引发了学生对课中某个知识或某种现象的不断思考与探究,从而产生了求得解决这一知识或现象的欲望,甚至成为学生一生研究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动力,这成为真正“有效课”的本质特征。

増强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以过硬的师徳和师能为前提,需要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真正“高效”的课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了几十年,新课程改革也在向前奋力推进。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使学生真正受益,让我们的课堂真正“高效”,我认为离不开这“五个方面”的思考,因此,这应将成为我们评价“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