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本质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2:41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1

[关键词]风险识别矩阵方法

一、引言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风险管理者首要的或许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它是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对风险进行系统、连续地辨认和鉴定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辫认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并确定各种风险的性质。只有通过风险识别发现项目隐含的各种潜在风险,才有可能进行风险度量、评价并选择最适当的风险管理对策,避免被动自留风险而给项目带来损失。

早期的风险识别主要是依靠风险管理者个人的工作经验进行。1978年,Boehm认为依照风险源清单(RiskChecklist),可发现项目中大多数严重的风险因素。1993年,marcin等提出了“基于分类的风险辨识”思想。1995年,Haimes等提出了“层次全息模型(HHm)”风险辨识思想。2001年,Schmidt等认为有效的风险因素序列有助于项目管理者把握风险的本质和类型。

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静态的风险识别方法,如财务报表分析法、分类结构法、风险源清单、风险档案表、条件――转换――后果(Condition-transition-Consequence)图等;二是动态风险识别方法,如流程分析法、阶段风险报告法等。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通过权衡风险辨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辨识方法。

项目活动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在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着同一类别特征的风险,比如因人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但其质和量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类别特征的风险在项目实施的同一阶段也可能同时存在,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同类别特征的风险与项目活动实施不同阶段动态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同时对项目活动各类风险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均能够进行系统识别的结构化方法。

二、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的风险识别矩阵原理

1.风险识别的分类结构法与流程分析法

分类结构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是按照某种特征,运用风险源清单或风险档案表,对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系统归类的风险识别方法。运用该方法时首先要确定风险的类别特征,并对其进行清楚的界定;然后,要制定项目风险清单或风险档案表。本方法以风险的聚类性与复合性特征为基础,符合风险识别的分类分层识别原则。

流程分析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图展示项目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对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逐一进行调查分析,运用风险源清单或风险档案表等确定项目风险的一种方法。这种风险识别方法基于风险的动态性特征,符合持续动态识别的原则。

以上两种风险识别方法易受风险源请单和风险档案表的影响,可能误导管理人员只注重风险源请单或风险档案表中的潜在问题,从而忽视了检查表以外风险的存在,使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不足,以至留下隐患。

2.风险矩阵的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矩阵是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风险(风险集)进行系统识别并对项目风险(风险集)重要性进行评估,以便采取有效改进策略的一套系统性、预防性的结构方法。这种方法是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SC.electronicSystemsCenter)于1995年4月提出的。1996年以来,eSC的大量项目都采用风险矩阵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为了改进风险矩阵方法的应用,美国的mitRe公司还开发了一套风险矩阵应用软件,能够自动交叉检查风险矩阵所分析出的风险等级。在eSC所提出的风险矩阵中,风险矩阵的栏目包括需求栏、技术栏、风险栏(risks)、风险影响栏、风险概率栏以及风险等级栏等。

项目风险是指某些不利事件对项目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或可能遭受的损失。在风险矩阵中,风险是指采用的技术或工程过程不能满足项目需要的概率。风险矩阵识别项目风险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考察项目需求与技术可能这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来分析辨识项目是否存在风险,如果可采用技术不存在或不够成熟,从而不能满足需求则表明项目在这有方面存在风险。需求栏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高级操作要求和项目管理需求,前者如项目操作要求文件,后者如项目管理指南中所列出的需求方面。技术栏列出了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可以采用的技术。

风险矩阵通过对项目需求栏与技术栏的比较来确定项目活动是否存在风险。但如何确定项目需求和项目技术,对于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大量的非技术类风险的识别,正因为如此,风险矩阵目前多用于工程技术类项目的管理,因为这类项目的需求与技术比较容易判断。

3.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矩阵

通过对风险识别的分类结构法、流程分析法以及风险矩阵方法的分析,根据项目实施风险的特征以及风险识别的要求,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的风险识别矩阵方法的原理可以这样进行描述:首先,对原始风险矩阵风险识别的部分进行重新构造,即风险矩阵中的项目需求栏作为矩阵的列向量,风险矩阵中的项目技术栏作为矩阵的行向量。然后,风险矩阵的列向量以项目实施过程的时间维度即不同实施阶段表示,风险矩阵的行向量以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类别特征表示。这样,行向量与列向量的交叉之处就是不同的风险类别特征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产生的具体风险项。

这种风险识别矩阵主要考察项目实施的进程阶段与项目风险的类别特征两个维度,以此为基础来辩识项目实施的某阶段是否存在某种特征的风险,从而能够系统、持续地对不同类别的项目风险项进行动态识别。另外,由于项目风险识别的流程分析法与分类结构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因而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可行的。风险识别矩阵见表1。

表1基于流程分析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矩阵表

另外,利用矩阵分解的思想和方法,如果将项目实施阶段和风险特征进一步进行细分,可以深度挖掘不同层面的风险项。比如,对阶段1进一步细分为阶段11、阶段12、阶段13等,将风险特征a进一步细分为风险特征a1、风险特征a2、风险特征a3等,按照风险识别矩阵的原理,可以构造一个子矩阵,利用这个子矩阵能够对深一层次的风险项进行挖掘,这也是风险矩阵识别方法的又一大优势。风险识别子矩阵见表2。

表2基于流程分析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子矩阵表

三、项目风险识别矩阵的运用

1.运用风险识别矩阵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应当依据下列的程序进行。

(1)成立专家小组。专家小组的任务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专家小组由管理咨询专家、项目实施单位相关人员和项目服务提供方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人数一般为10人~12人,为了便于做出决策,以11人为最佳。

(2)提出初步风险清单。由专家小组成员分别单独就每一个风险类别特征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以每个专家识别出的风险项为基础,再结合相关研究资料或其它类似项目的实践信息,按照风险项不重复的原则整理成初步风险源清单。

(3)确定项目风险源。基于初步风险源清单,按照专家意见法的原理,进一步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当多位专家(6位)认为某风险项存在时,即确定该风险项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项。

2.按照上述风险识别程序,以人员特征为例,运用风险识别矩阵对人的因素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引起的风险项进行识别,形成如下的风险源清单: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项:决策者素质风险、管理者经验风险、信息管理能力风险等。

(2)项目合作联盟建立阶段风险项:信息收集能力风险、服务提供商选择风险、沟通风险、价格谈判风险、合同条款风险等。

(3)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项:服务提供人员素质风险、服务接受者的素质风险、项目活动管理者的素质风险、领导支持风险、沟通风险等。

(4)项目总结评估阶段的风险项:领导重视风险、评估者的素质风险、信息收集风险、员工支持风险等。

四、结束语

项目风险管理是提升项目绩效的重要手段。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对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研究重视不够。本文以流程分析和分类结构法为基础,对原始风险矩阵进行适当改造,提出基于项目实施进程和风险类别特征的项目风险矩阵识别思想和方法,运用该方法能够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持续的动态识别,比较好的解决了项目风险识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启超等:风险矩阵方法与应用评述[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1月:89-94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2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审计费用;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审计风险观下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月3日

一、问题的提出

审计服务和董事会治理都产生于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公司治理的日趋复杂化,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财务丑闻的曝光,使得公众对高透明经济信息的呼声此起彼伏,要求提高审计质量和加强公司治理效率。审计质量与企业所支付的审计费用是密切相关的。要保证审计质量达到高水平,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要承担更大的审计成本,公司需要支付更多的审计费用。审计费用作为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之间联系的“经济纽带”,是一种审计服务价格,一方面反映着证券市场中委托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和审计服务供给方的整体生存竞争状况息息相关。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联结股东利益和管理层的内部链条,通过董事会特征的形式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董事会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联动合作关系决定了董事会特征必然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那么,这种“联动”到底如何发生的?可以从审计需求观和审计风险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长期以来,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不足是我国审计服务市场的特征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审计服务市场供需关系不断变化,非国有企业的不断涌现,使审计服务的需求方开始朝着自愿性的高质量审计需求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需求观可能更适用于资本市场完善的国家。本文将审计风险观作为分析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理论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二、审计风险观理论阐述

所谓审计风险观,是指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出发,认为高质量的董事会特征与更低的审计费用相联系,因为高质量的董事会特征(较低的公司治理风险)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具有良好的控制环境,这可以降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从而可以降低实质性测试程序的范围,进而降低审计的总成本,在一个竞争性的审计市场中,这将导致最终审计费用的降低;反之,低质量的董事会特征则将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实质上,审计风险观解决的是董事会治理中的冲突问题。Cohen和Hanno指出,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微观审计计划决策时将注入公司治理风险等宏观因素纳入考虑范围;Bedard和Johnstone也发现,对于存在公司治理风险的公司注册会计师会增加工作量和提高审计收费;Josephp.H.Fan&t.J.wong研究发现,在东亚上市公司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作为企业的监督和保证机制缓解冲突,从而发挥公司治理的职能,代替董事会发挥监控作用。

审计风险观将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围绕审计风险因素而展开。新审计准则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强调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与应对应持续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审计风险成为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确定审计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认为审计风险观符合我国公司治理和审计服务市场的现状。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不能控制的固定风险,重大错报风险高低往往是由董事会治理质量决定的,在给定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成反比,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为了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以保证审计质量,在重大错报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只能降低检查风险,这样势必会增加审计难度,相应地增加审计成本,审计收费必然增加。因为在成熟的审计市场中,审计风险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审计报酬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导致较高的审计费用;较低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减少审计费用。而重大错报风险的固有水平除了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控制环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形成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核心,所以董事会特征通过控制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来影响着审计费用。因此,审计风险观推导董事会特征与审计费用存在反比关系,支持这种关系的观点也称为“替代观”,即一个独立、勤勉和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董事会能够降低注册会计师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从而降低审计费用。

三、描述董事会特征的指标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分析

本文将描述董事会特征的指标分为: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报酬、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置。通过这五个指标对审计费用影响的具体分析,逐步揭示审计风险观下董事会特征如何影响审计费用。

(一)董事会规模与审计费用。董事会规模指董事会的人数,董事会规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直接的。当企业规模一定时,董事会规模的大小对审计费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more(2002)认为,较大规模的董事会因能满足管理幅度的需要而更有利于公司治理。资源依赖理论对此解释为,董事会规模可以作为一个组织与外部环境相联系,以获取关键资源能力的计量指标,它反映了公司契约环境的大致内容和董事会服务所提供的专家建议数量。因此,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内部所集聚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就越丰富,且能够互相传递,达到互补的效果;大规模的董事会有利于吸引各种不同的意见,减少公司的经营风险。因此,董事会规模越大,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风险就越小,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所做的工作将会越少,相应的所需的审计成本也就越少,审计收费自然较少。

(二)独立董事比例与审计费用。独立董事比例是公司独立董事的数量与董事会规模的比例,独立董事比例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且关键的因素。良好的独立董事制度能对董事会的决策做出重大贡献,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Hermanlin&weisbach、Rosenstein&wyatt(1992)指出,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借助于对董事会的内部机构适当的外部化,形成对内部人的外部监督制约力量,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公正和客观地发表意见,有助于保证董事会运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股东的权益;崔学刚(2004)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作为公司透明度的替代变量,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他发现独立董事能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通常认为,具有较高比例独立董事的董事会能够更好地体现董事会独立性的特征,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管理层的随意决策权,减少管理层错报财务报告的机会,降低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可信赖的基础上所耗费的审计资源相对较少,审计费用也相应减少。

(三)董事会报酬与审计费用。董事会报酬是公司为董事在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所提供的服务而支付的报酬,这里指的报酬是货币意义上的给付报酬。董事会在接受公司股东的委托监督管理层的过程中,付出了相应劳动,就要以收取一定的报酬为代价,可以说,董事会收取货币给付的报酬是其努力工作的直接目的,因此合理的报酬对董事会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从审计风险观来看,当董事会报酬在合理的范围内越高时,就越能对董事会的勤勉工作产生激励作用,他们会尽职处理好公司的内部治理工作,减少经理层出错的几率,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就越小,审计费用也就越低。

(四)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审计费用。董事会会议次数指公司董事会在一个会计年度所召开的会议次数,包括定期会议和特别会议。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董事会会议,特别会议则视特别情况而定。董事会是通过公司治理来影响审计成本的,董事会会议作为董事会的行为特征,开多开少没有一个定量标准,关键是要看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治理到底有没有关系。Lipton和Lorch(1992)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董事会对公司治理越积极有效。理由是:(1)充足的时间对董事们适当地行使其监督职能是非常重要的;(2)越多的会议,越有益于加强董事之间的沟通联系;(3)董事会开得越频繁,董事们也就越乐于执行那些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职能。在此观点的解释下,就是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越能发挥董事会治理效率,有利于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

(五)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置与审计费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作为董事会治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一方面代表董事会负责某个相对独立领域的日常运作和决策;另一方面就该领域重要决策向董事会提供咨询和建议,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延伸。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框架。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完善了董事会的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和控制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审计费用自然会降低。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如确定合适的董事会规模、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加强董事会会议的实质性。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降低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减少审计费用,更好地实现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二)加强上市公司董事会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契合。这样,一方面董事会可以设置一个能够及早发现企业内部及外部风险的预警系统,并谨慎地注意着风险的发展。这样,在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这一环上,可以减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任务,节省审计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内部治理质量;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安置会计师事务所成员来加深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作为会计师事务所长期客户的上市公司。在作为长期客户的上市公司中设置1~2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他们负责对客户的监督和了解,并及时向会计师事务所反馈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Simunic,D.a.thepricingofauditServices: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0.1.

[2]more.CorporateGovernanceandBoardefficiency[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2.56.

[3]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

[4]胡波.董事会与独立审计的关系:补充或替代[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4.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3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债权债务关系;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数据质量;压力测试

近年来,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理论探讨和应用方兴未艾。自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首次正式“防范税收风险”以来,确立信息管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已逐渐成为各方共识[1][2]。税收风险管理已在江苏国税、深圳国税等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3]。就国际税收实践[4][5]而言,税收风险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创建企业型政府逐步引入的。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来已久,对1929年金融危机的反思产生了最初的金融风险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风险计量和资本配置为中心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迅速发展。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距国际活跃银行尚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完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管理工具发展迅速、应用效果也较为明显;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总体来说相对成熟,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税收风险管理而言,如何借鉴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果和经验,并结合税收征管自身特点加以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

1、债权债务关系的相似性

德国学者阿尔巴特•翰瑟尔(又译为海扎尔)在1919年德国税法通则制定后提出,主张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是依据税收法律之规定,而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公法上债权债务关系[6]。其实,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了税收与一般债权的顺序问题,也就说明该法承认税收是一种债权。税收作为“法定之债”(周刚志,2010),征纳双方处于对等地位,国家及其税务机关作为债权人,有依法征税的权力,负有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义务,强调对纳税人服务意识;纳税人作为债务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若其不按时履行义务,需向国家等债权人支付滞纳金,甚至受到行政处罚,同时会带来国家税收流失的风险。这实质上同商业银行和贷款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此外,同商业银行要求贷款客户提供抵押、质押或第三方保证担保一样,事实上税务机关也可以依法要求纳税人为应纳税收设定债权担保,只不过应用不如银行普遍而已。

2、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基础的相似性

不管是税收流失风险还是贷款违约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征纳或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客户/交易对手或纳税主体作为信息优势方,可能采取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害债权方的行为,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债权方需要尽可能地收集与交易有关的信息,以在谈判和交易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信息获取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交易成本。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潜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加强客户识别和贷后管理;税务机关需要加强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管税”;同时,要充分利用征信等社会信用环境,增加纳税人或客户的失信成本。

3、纳税遵从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的相似性

银行信用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都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或足额纳税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称违约风险。税收风险与银行风险类似,理论上也可以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应税规模敞口(或违约时风险暴露eaD)、时间期限(m)等维度来量化。比如违约概率(pD)可由纳税人或客户的静态特征指标、动态财务税收指标、历史信用行为记录等要素进一步加以度量和预测。违约损失率(LGD)指一旦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与特定债权的抵押、担保措施的有效性、清偿优先性、金融账户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与执法环境、清收费用和债权保全的回收能力有关。对于银行贷款违约时风险暴露(eaD)包括贷款本金余额和应收利息,较为容易确定;而应税规模敞口仅指应缴税额,除了税率比较确定外,税源相当于贷款本金,事先税务机关并不知道,只能根据纳税人销售、资产、利润、水电消耗、行业统计信息、历史月交税金等间接预测,加之复杂的税前扣除事项和减免优惠税收事项,使得税源管理是税收风险管理与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4、税收执法风险和银行操作风险的相似性

从风险成因来看,税收执法风险与银行操作风险类似,都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四类风险来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比如人员风险包括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渎职侵权或不作为;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人员虚收、预收、滥收、混税种、混入库级次、空转、引税、卖税、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等,与有税不收现象共存[7];培训不足等等。流程和程序风险体现在登记、征收、结算、稽查等环节越位缺位、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外部事件和环境影响包括地方政府干扰、外部欺诈等;税收法律不完善、级次差、权威性不够而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及随着税务系统大集中、电子税务业务的发展而带来的it风险。

5、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相似性

我国税收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79年“拨改贷”[8]和1983年国营企业“利改税”[9][10]的启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而逐渐显现的;之前计划经济时期本质上是排斥风险的,是一种确定性经济,基本不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随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4年设立3家政策性银行而开始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分税制改革,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上市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和差异化,客户(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税源管理(或金融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新的金融产品或税种税制结构调整不断出现,业务日益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广泛运用,信用环境和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干扰等,使得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和税务机关共同的内在要求。

另外,在个人业务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脱媒,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信贷等银行业务占比逐渐增大,很多银行开始了向零售银行的转型;针对零售业务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等零售风险管理工具获得大量应用,并获得良好应用效果。对于税收业务,以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为主体,是世界税制变迁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占国家税收的比重一般都高达40%以上)。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税收收入的7%,因此,从长远看,如何借鉴商业银行零售评分卡风险管理经验,切实解决“人少户多”、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尤其是个人、个体户、中小企业等)数量不断增加、税源税基不断扩大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对加强税收征管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6、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目标的相似性

理念转变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先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重塑运动,逐渐将现在的税务机关改造成同商业银行等企业类似,是以纳税人(客户)为中心、以企业家精神改造后的企业型政府。同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进行风险资本配置,进而确定市场所在、确定目标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类似,税收风险管理对纳税人(客户)分类管理,进行风险识别和预测,确定目标纳税人,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化配置到风险高、税款流失可能性较大的地方,以最大限度提高税收遵从。

二、对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启示

基于以上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成果和经验,对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以下七点启示。

1、建立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作为保障。目前,我国税务系统纳税评估部门、税源监控、税收经济分析的相关部门正在行使部分风险管理职能;而稽查、专业评估则往往是对风险转化为事实的事后管理。2009年国税总局下发了成立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的通知,预示着全国征管状况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税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已初具雏形。组织结构对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影响不可低估,为了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运行顺畅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须基于风险管理流程建构的需要,建立跨组织单元的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情报的效用,及时整合组织战略目标,而非单纯为了追求本部门目标的实现,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都设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及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并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全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制定、风险计量工具的提供、分析风险所在区域和部位,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有些领先银行设有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部下设有专职的组合风险管理部门、专门的市场风险管理二级部门、或者操作风险管理二级部门;国际领先银行则设有负责全行风险压力测试的部门专职处室。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设立专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可设立税收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等专职的风险管理处室或二级部;同时,适应税务数据和业务应用大集中发展趋势,风险管理职能适度上收和人员适度集中,资源配置要强调人员专业化和机构扁平化,提高总局、省市局风险管理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定能力和水平,基层税务更多是事务性处理和标准化风险应对。

税收风险管理可从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经验中获得以下启示:一是所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否独立将影响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以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覆盖所有的人员、部门、分支机构、业务线路及全部流程,建立立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组织,强调税收征管等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实现风险关口前移,承担着风险控制的首要和直接责任,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而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估和监督、再监督、再评价和责任追究。三是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是全员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组织的有效与否既取决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等每一个节点的正常运作,又取决于风险管理部门与征管等各业务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四是纵向上建立风险、审计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从税收风险管理负责人到省级、直到基层风险经理的一条纵向垂直的、清晰明确的报告路线,风险分析结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风险管理负责人直接向总局党委和局长汇报。五是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建立专职的税收风险计量分析团队,负责风险计量工具的创新、开发和推广运用,使风险计量模型建模、监测和模型验证,税收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专业化、日常化、动态化,注重风险管理经验积累和趋势研究,注重典型案例提炼预警分析指标,探究税收风险规律,有效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大大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六是强化风险管理部门对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的集中统一制定,各级税务机关执行风险政策的标准化和一致性;进一步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重要复杂事项逐步上收以提高省市局的实体运作能力。七是根据纳税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it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别设置专业处室支持全面风险管理,根据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人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制度、计量工具和流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和等级优化配置相应的征管资源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2、高度重视量化管理技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支撑地位

量化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有力支撑。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才能把握风险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实际上,风险量化方法的采用并不是否定传统信用分析的方法,行业分析、财务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分析、生产销售、用电情况、发票使用、抵押担保分析仍然是包括纳税人纳税风险分析在内的各种信用分析的基石。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拥有专职的信用、市场、操作、利率风险计量团队,进行风险计量模型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类型研发各类差别化、针对性强的评级评分模型,比如,针对一般公司、事业法人、集团客户、房地产、金融机构、项目融资、小企业研制不同的pD评级模型,针对零售客户,研制个贷、信用卡等不同产品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等不同的统计计量模型;并负责模型使用效果的动态监测、模型验证和跟踪升级,使得计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稳定性和风险识别效果,实现客户的细分和精细化管理。比如我国某国有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申请评分卡、信用卡申请评分和行为评分卡模型整合了房贷申请审批政策、信用卡申请审批政策、额度调整申请政策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模型、政策、流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自动审批率保持在40-50%之间,提高了审批效率,促进了房贷审批、信用卡审批和额度调整的管理模式由主要依靠分散的专家经验判断向以统计模型为基础的系统自动决策转变。

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建立专职的税收风险计量分析团队,负责税收风险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提炼预警分析、风险计量模型建模、模型日常监测、验证和升级、以及模型的推广运用,探究税收风险规律,有效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大大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根据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人规模、行业区域,设置不同的风险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类别,进行相应的税收风险计量模型开发,制定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制度、计量工具和流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和等级优化配置相应的征管资源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3、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实现税收征管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业务流程系统之外建立一套独立的风险管理系统,而是将对公客户评级、零售评分引擎、风险分类、押品估值等风险计量成果,同政策制度、规则一起,融入银行授信业务流程系统;后台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类系统风险计量分析的结果,每日反馈至前台业务流程系统,支持授信审批、限额管理、边际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等前台业务的发展,实现前后台互动。同时,建立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风险经理参与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有效衔接,依托信息技术提升风险管控的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了业务流程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了风险计量与业务应用的无缝结合。

与此类似,金税三期税收征管核心系统,除了在税收决策支持系统中实现税收风险分析,同样需要把主要由各级管理层使用的监控决策系统与主要由一线税务机关使用的流程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需要将税收风险分析结果、税收风险监测识别、模型计量技术融入到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管理、涉税审批、申报征收管理、税源税基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等各个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中,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11],工作方式“由自选动作变成了规定动作”,确保正确执法,实现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化运作、标准化管理和集约化运作,实行税前、税中和税后的全过程风险防范和控制,建立覆盖纳税服务、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运行机制,建立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的税收风险控管体系,同时提升纳税人服务满意度和征管业务流程效率。

4、借鉴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实现税收征管智能化风险预警及催收管理

“人少户多”是税务机关和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比如,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笔数多、单笔金额小的特点决定了在贷后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国内外领先银行并不停留在仅仅关注事实违约贷款的欠款催收、不良贷款重组等资产保全工作上,更重要的是基于行为评分、催收评分模型等细分客户的计量工具,预测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和趋势,针对不同客户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预警策略与预处置流程,在较低的成本开支下保持良好的回收水平,实现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催收管理。

借鉴商业银行基于行为评分、催收评分实现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催收管理的贷后管理经验[12],基于纳税人基本特征信息、纳税行为记录信息等海量涉税信息,尝试如Logistic回归、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多种不同的建模技术,构建和应用纳税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模型,在税收征管流程中高效评分,及时将评分预测出的高风险纳税户列为风险应对重点,尽早发现高风险纳税户,预先采取控制措施,并统一催收策略标准,推动税务员工行为标准化。对于由于遗忘、对新税收政策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无意不遵从,仅需提醒其纳税即可;而有些欠税风险较高纳税户,需要采取密集的警示型电话催收以及短信、函件、面谈等沟通手段;综合配套运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提示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递进措施实施风险应对。实现纳税风险预警和催收的自动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催收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因为不打扰优质纳税户,也相应地提高了纳税户的满意度。

5、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水平

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一样,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基础,对付该类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严格的内控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业务流程、人事安排和会计系统,并强化法规执行控制,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内部失误和违规操作,从而防范执法风险。

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控制,第一,税收征管系统直接通过流程控制、岗位权限设置等进行风险控制,实现岗位不相容管理,以权力制衡为前提,以明晰岗责和规范流程为重点,以痕迹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关键风险点控制为保障,发挥系统的“刚性”作用,机控和人控相结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内控机制,切实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规范每一个岗位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最大程度地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行为,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第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可考虑借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经验,实施内部控制与自评估、KRi关键风险指标、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案件及损失数据分析等四大工具。其中,风险控制与自评估工具从人员、岗位、环节、流程出发,可做到风险的系统梳理和主动识别,估算各风险点潜在风险损失状况,将风险自评估嵌入到业务部门的日常风险管理流程中。关键风险指标监控工具实现对整个组织各类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监测和预警,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测控制系统,对主要业务的风险点进行识别、预警和监测,以便及时风险应对。对税收登记征收、减免缓抵退税审批、稽查、违章处罚等关键风险点进行现场和非现场监控检查。案件及损失数据分析工具实现案件及损失数据的流程化收集及与税收会计数据比对验证,进行税收流失损失数据分析,加强案例分析,发现潜在执法风险规律和特征。第三,加强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纪检监察等建设,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第四,通过加强业务持续性管理,提升税务大集中后的it运营风险等小概率“尾部风险”事件管理能力。

6、提升涉税数据质量,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数据基础

风险计量和量化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而几乎所有的风险计量模型都是依赖统计模型的,以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和事实是建立风险计量体系的基础和生命线,数据质量不高,不可能建立准确的模型。给予充分的数据准备,才能基于各类合适的建模技术构造成功的税收风险计量模型,提高建模效率,控制模型风险,提升模型开发和验证的整体水平;模型构建完成之前,需要对其可靠性进行检验,确保模型的稳健性和适应性,确保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税收风险,为税收风险应用、优化资源配置和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新资本协议实施对国内银行风险计量所依赖的数据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银行为测量违约概率至少要拥有5年历史数据,测量违约损失率要求银行至少拥有7年的内部历史数据。对于税收风险管理而言,涉税数据采集、以及历史数据积累和数据质量,同样是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金税三期工程,按照“信息管税”思路,将建立一体化的风险控管信息平台,完善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强与外部其他政府部门、尤其是银行等金融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涉税数据的整合和集中,为税收风险管理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涉税数据质量,一是倡导以数据指导业务的管理文化和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工作方法,形成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考核和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的所有者关系,健全数据质量监测、追踪、定位、改进、控制流程,以关键应用为导向、以数据质量检核报告为依据,加强数据质量监测,将数据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促进数据质量控制文化的培育。二是加强税收数据仓库建设,按照纳税户、机构、税种等不同维度实现对各类涉税数据的整合,有助于促进纳税户信息的统一视图服务,推进账务、案件、纪检审计等不同损失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实现各类涉税历史数据的积累。三是配套部署元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检核平台,加强企业级元数据建设,支持数据的血缘和影响性分析;实现数据质量的监测、评估和报告,坚持“数据质量从源头抓起”,推动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四是加强涉税数据标准化管理,统一信息编码标准、纳税户/机构/税种等主数据标准的定义和规范。五是拓宽外部信息交换渠道,尤其要加强与银行部门互联,实现纳税户收入监控;加强国地税之间、以及与工商、海关、技术监督、金融、经贸、统计、发改委、工信部、质检、股票交易所、证监会、公安车管、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环境保护、审计、科技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民政、水电煤气公共设施供应、征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全方位税源监控。

7、引入压力测试方法和理论,提升宏观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2009年美联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对美国19家最大商业银行组织的名为“监管资本评估计划(SCap)”的压力测试工作的实施,目前,压力测试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尤其在金融业开始广泛运用[13]。

正常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制不变、税源税基既定条件下的纳税遵从风险,目标是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和正确执法。当前,我国广为采用的基于税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税收投入产出模型、税收一般可计算均衡(CGe)模型等进行税收收入分析和预测,就是以经济发展趋势正常为前提,而未考虑经济周期变化或各种极端情况的发生情况,或者至少考虑不足。

压力测试方法则是弥补传统统计模型方法的不足,是应对极端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通过统一压力情景设计,设定未来的不利情景或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极端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了税收风险管理一种新的基于条件假设的思维模式,用于评估当面临“罕见但有可能(extremebutplausible)”的宏观经济冲击或重大事件,即如果社会经济环境出现极端情况,比如GDp增长率低于8%、房价下降30%,我国税收收入将如何发展,税收收入流失风险将如何变化?税收风险压力测试,可以针对某种风险因素进行专项压力测试,如房价下降30%,对我国房地产业及相关领域税收收入的影响;也可以基于各种组合压力情景,对各行业、各区域、各税种进行全面压力测试。对于全面税收风险压力测试,由于一种税收风险可能诱发其他税收风险,应加强税收风险之间传导机制的研究:比如在税务系统内部,税制不完善等税收政策风险;可能对纳税人的偷税、逃税提供了激励引发纳税遵从风险;过多的偷税、逃税现象加大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另外,税收风险会引起财政风险以及地方融资平台金融风险等等。

通过引入压力测试方法和理论,丰富税收收入预测和税收风险管理手段,根据压力测试定量结果和定性分析,判断承压体系的弱点环节,并针对性制定相应应对对策,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税务系统税收收入预测和宏观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林军.信息管理促进税收事业发展[J].中国税务,2009,(11):20-23.

[2]夏日红,于子胜.树立和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J].中国税务,2009,(11):23-26.

[3]王迎春,孙亚华,刘威威,孙晓斌.税收风险管理:探索征管新机制[J].中国税务,2009,(11):7-10.

[4]张爱球.oeCD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税务,2009,(11):18-20.

[5]熊爱华.浅析荷兰税收风险管理经验[J].税务研究,2008,(7):93-94.

[6]周刚志.也论税收债权债务关系[J].税务研究,2010,(2):81-85.

[7]赵文超.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2009,(5)上:55-56.

[8]易纲.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a].易纲.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9-304.

[9]刘佐.新中国60年税制建设的简要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9,(55):39-51.

[10]靳东升.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战略选择[C].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

[11]董秀薇.it环境下税收征管业务再造[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12]志,黄亮,池名海.催收评分技术及其在贷后管理中的应用[n].建设银行报,2010-4-12(3).

[13]罗然然.美国银行业SCap压力测试项目评析[J].西南金融,2009,(11):18-20.

Recommendationbasedonthecomparisonbetweentaxationcomplianceriskmanagementandbankingriskmanagement

LiuChao1,2

(1.SchoolofFinance,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2.itDepartment,ChinaConstructionBankHQ,Beijing100033,China)

abstract:Basedonthecomparisonbetweentaxationcomplianceriskmanagementandbankingriskmanagementatallpointsofdebtor-creditorrelationship,creditbasis,riskdefinitionandfeatures,riskmanagementdevelopmenttrends,riskmanagementprinciplesandobjectives,somerevelationandrecommendationareproposedtoimprovethetaxationcomplianceriskmanagementsystemincludingorganization,riskmodeling,businessre-engineering,riskmonitoring,internalcontrols,dataquality,stresstesting.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09-0026-03

[作者简介]王世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生产运作、风险投资;(浙江杭州310018)王世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技术经济。(浙江杭州310027)

一、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

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并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建立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的一般原则。本次指标体系的选取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对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访谈为依据制定初步指标体系,然后对浙江省和外地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所得到信息作为样本(调查采用网上问卷和公司直接问卷的方式),对初步指标体系加以修正。对调查取得的数据通过SpSS统计分析,将取得的指标体系按照一定方法归类,具体指标如图1.1所示:

二、评价指标体系介绍

(一)风险企业家因素

自tyebjee―Bruno之后的绝大部分实证分析都证实了风险投资家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最注重的因素是风险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风险企业家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家的精神素质、企业家能力素质、企业家知识素质。

1.企业家精神素质

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日益受到管理专家们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拥有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企业家。而高新企业因为在众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形成巨大的挑战,因而更加需要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正直诚实、企业家的创业动机与责任感、企业家勤奋创业精神等。

2.企业家知识素质

知识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源泉。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企业家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从业背景、实践经验。另外,创业者及其管理团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心理学、营销学、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企业家能力素质

除了精神素质和知识素质外,创业者的能力素质在创业者素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按一般的划分,可以把企业家的能力划分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具体细化可以分为:经营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洞察能力等。

(二)高新企业因素

在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的时候,风险投资家不仅仅关心企业家的基本特征,企业的自身特征也是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企业总体特征、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特征、商业计划书等。

1.高新企业总体特征

在考察风险企业特征的时候必须首先从总体上了解风险企业的状况,只有在总体上取得满意效果,才能继续考察企业的其他情况。风险企业总体特征包括:

(1)企业预期的收益。投资者在对一个企业或者项目投资的时候,其关注的终极目标必然是项目能否获得一定的收益,对高新企业/项目的投资关注重点也必然是最终的收益。但对于处于初创期的高新企业来说,各个方面都很不完善,因而一般也无所谓以往的绩效记录。因此,风险企业的预期收益水平就成了风险投资家关注的焦点。

(2)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的收益水平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是高新企业未来能够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证,也是高新企业质量优良的重要标志之一。

(3)所处的行业。为了规避一些行业的风险,风险投资公司对高新企业所处的行业一般都是有所选择的。在对项目进行评审时,风险投资家大多是选择新兴的朝阳行业,而对那些虽然企业本身具有优势却处于日薄西山的行业的项目敬而远之。

(4)投资规模。由于受到风险投资公司自身的资本总额和投资项目高风险的影响,以及风险投资家本身的精力和时间所限,风险投资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投资上限和下限。

2.企业的产品、技术因素评价

风险投资家感兴趣的是先进而适用的产品和技术,最根本的目标是利用该技术满足市场中现实或潜在的需求,并最终取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因而在评审项目的时候,对高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就要有一定的要求,高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应该具有一些方面的比较优势。

(1)产业化预期。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收回投资并取得相应的收益,风险投资也不例外,其之所以敢冒很高的风险对高新项目进行投资,就在于高风险下的高收益。因此,产品或技术越接近产业化的项目越会受到风险投资家的青睐。

(2)满足市场需求能力。一种产品和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首先要看这种产品能否满足与适应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这就要求产品和技术不但要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还要能够适应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

(3)产品与技术的独特性与先进性。高新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应该能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具备其他产品所没有的性能,即产品的独特性能。同时,风险投资的本质必然决定了风险投资家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具有高、新特征的科技项目。这就要求产品与技术同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技术指标相比具有明显的先进地位,使得企业在短期之内具有市场垄断地位,项目可以取得垄断性的高利润,快速取得收益。

(4)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当今商品社会时期,商场无时无刻不是处于变化之中,外部环境在改变,行业条件在改变,企业自身也处于千变万化之中。在如此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高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必须能够快速的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跟上市场的节拍,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掌握甚至引导市场的发展潮流。

(5)模仿难度和知识产权。怎样防范模仿和跟进必然是高新企业关注的事情,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模仿难度是可以采取的两种有效方法。

3.商业计划书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评估,许多时候要依赖商业计划书。因此,商业计划书的内容必需真实客观;表述应该清晰流畅,便于浏览阅读;商业计划书所包含的信息量必须充分。

三、市场环境因素

1.市场规模

高新企业的产品必须是针对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这是保证高新企业获得收益的基础条件。

2.市场的成长性

风险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但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又要保证其具有相当的成长比率,只有面对一个具有成长性的市场,才能保证风险企业获得长期性的收益。

3.需求的稳定性

高新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的稳定性是影响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风险投资家在考察项目时所关注的因素之一。风险投资家们希望企业所面对的市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进入壁垒

风险企业作为某一新兴产品和技术领域的开拓者,需要构建该领域的进入壁垒,以阻止市场跟随者的模仿和对企业领先地位的威胁。

5.市场的竞争性

高新企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应该处于一个具有一定竞争水平的市场环境中。

6.退出渠道

有着畅通的退出渠道,相对于投资者来说就会减少投资风险,更加容易吸引风险投资家对风险项目的投资。

四、高新项目风险投资评价的aHp模型

根据图1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在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别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其中,某准则下同层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采用表1所示的9级标度法进行赋值,并按照规范列平均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即权重)和最大特征值。

例如,主准则层中创业者素质、管理、技术和市场四项评价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判断矩阵如下:

则可计算得到其特征向量矩阵为:

B=(B1,B2,B3)=(0.4434,0.3875,0.1691)

最大特征值λmax=3.0183,一致性指标CR=0.0159,通过一致性检验。故可以直接将特征向量作为对应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同理可针对子准则层评价指标相对于准则层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相对准则层的权重wij(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显然,子准则层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与相应的准则层评价指标权重的乘积,即为子准则层评价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综合权重Rij。具体权重结果略。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照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对风险投资项目的具体表现进行10分制或100分制评分,并按照下式计算项目的总得分,以评价项目的好坏,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式中,Zij为特定的风险投资项目在评价指标Xij上的评分值。

五、应用实例

浙江某风险投资公司由专家应用该模型对甲、乙两个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了评价。甲项目需要风险投资335万元,拟开发并推广一种视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专用集成电路项目,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由杭州一家高科技公司提出。乙项目需要风险投资1300万元,用于“HSJ-201B型海上数字通信接收机及综合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前期推广,系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由一家从事高科技电子产业开发和生产应用的专业公司提出。经过各专家的评分计算得出,甲项目得分为88.2,乙项目得分为57.1(具体计算过程略),甲项目远优于乙项目,更值得进行风险投资。事实上,该风险投资公司最终的决策是对甲项目投资300万元,以占60%的股份与对方共同设立了一家公司,原定计划目标基本实现,预计未来不久可顺利实施股份转让收回投资并获利。而放弃的乙项目至今仍未筹集到风险投资资金,有些主要人员已经辞职另谋高就,公司处于倒闭边缘。

参考文献:

[1]t.t.tyebjeeanda.V.Bruno,amodelofVentureCapitalistinvestmentactivity,managementScience,Vol.30no.9,1984.

[2]Richardt.HiseandJohnC.Gorth,assessingtheRiskandnewproductsFace,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July-aug.,1995.

[3]黄宝印,吕克敏,王称意.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5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管理

所谓金融衍生工具本质而言是一种现代新型金融工具,其主体是货币、存款、股票和债券这些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均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转合约四种基本类型构成。可以说,这四种类型是金融衍生工具最为基本的形态,其他所有的金融衍生工具都是在这四种类型的基础上组合、演变而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建立在高度信用体系上的金融手段快速发展的背后,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风险,无法真正的杜绝投机,使得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一把既可以增值避险,又可能会损失惨重的“双刃剑”。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概述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主要类型。

所谓风险,即是一种能够造成损害或者损失的可能性,这句话加重强调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即风险和损失相互联系,而对于发生的损失的判断也是不确定的。具体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风险:

首先是信用风险,也就在商定的合约期限内,投资者一方不愿履约或丧失履约能力,从而使得另一方面临信用风险的情况;其次是市场风险,也就是合约价值伴随着市场价格水平波动从而产生的风险,而且汇率、利率变动等基础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并且产生杠杆效应放大了存在的风险,最终使得投资者产生错误的判断;在这时流动性风险,也就是由于市场流动性的过分加大,使得投资者因为无法找的合约对手而无法平仓,因此带来巨大的损失;法律风险是由于法律不明确或者不受法律保障的原因,致使合同不能够合法履行的风险;经营风险的本质是投资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也就是交易过程中由于投资人个人操作技术失误和投资策略失误而导致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风险本质的外在表现就是风险的特征,其根本原因是风险的本质导致的不确定性结果,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不确定性,这是风险最为本质、核心的特征,对于投资主体而言,无法也不可能去准确的预测风险的程度、风险何时发生;

其次是双重性,也就是交易给双方带来的损失或者收益不可能是平均的,一方的受益必然意味着一方的受损,这样是自由市场博弈的重要特征;

再者是客观性,这是由不确定性这一核心特征所导致的,即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无法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否定。因此,风险管理最为基本的要求不是否定风险,而且基于风险存在的基本思路下,尽其所能的研究和采取措施,避免或延迟风险的出现。

最后是投资主体差别性,这点是由于投资者自身条件这一客观事实导致的,其资本的大小、对于风险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自身投资经验的多寡、对于风险和利益的偏好和取向、对于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都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金融衍生工具出现风险的原因探究

衍生合约业务发生在签订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的各种情况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比如利率、行情、市场价格、交易对手等,这使得交易者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应当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对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进行探讨。

(一)相应监控、约束机制不完善。

由于此点的欠缺,导致个别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尽其所能的寻找漏洞,擅自和海外金融机构一起进行金融衍生物工具的交易,在其中扮演了行政首长和交易人员的双重身份。这种“自己比赛自己当裁判”的制度必然导致了相关监控和约束形同虚设,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二)稽核和监督机制乏力。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本质属于表外业务,其真实的盈亏情况无法从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因此,为了掩盖亏损并且追求账面利润,交易员往往选择卖出大框期权收取期权费的方式来实现盈利,但是当期权真正实现交割时,真实水平可能已经超过了期权费数倍。

(三)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这也是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所必然导致的困境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对于传统的金融结构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从本质上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一定得影响。

(四)网络传播效应的客观存在。

在当今网络时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必然会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通讯传播体系而扩展,从而极有可能导致整个世界经济的波动,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

三、对于金融衍生物工具的风险控制管理

正是由于金融衍生物工具的风险来自各种原因,所以,对于其的风险控制管理手段也必须多样化:

首先,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真正实现金融衍生物工具风险控制的根本性做法,从制度上杜绝风险问题的产生。

其次,改革传统的会计审核制度。利用制度的力量来弥补当前法律法规的不足,以此来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再次,加强专门人才的培训。作为一种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要求极高的业务,必然需要专业人才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操作和利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手段,在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本身的特点也带来了固有的缺陷和风险,所以,如何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并且最大的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优势,是当前社会应当重点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彦.金融衍生工具的流动性风险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3,04.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6

关键词:融资风险;案例推理;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160-03

1概述

高科技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性”和“中小规模”的特点,这种属性就必然成为其自身障碍,融资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高科技中小企业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融资风险。对这类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结构的合理化,并尽可能获取合理的投资权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企业融资风险的分析,很多学者们通过定量的方法建立相关模型,建立股权资本期望报酬率服从正态分布下的融资风险定量模型;林志宏,董学晨通过研究基于粗糙集和熵模型的电力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同时从财务指标出发,评价企业融资风险状况;冯日欣从企业融资的基本途径出发,进而分析影响融资风险的决定因素,最后提出融资风险的衡量方法;CBR(Case-basedreasoning)方法,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模拟方式,以相似案例对当下问题进行求解,有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郭艳红等人对基于案例推理的这种增量式的学习方法做了综述性的研究。温伟,杜云燕把CBR方法运用到珠江口土地利用变化的推测;周国柱采用案例推理方法建立解决船舶避碰问题的决策支持模型;戟晓峰,刘澜提出基于CBR方法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模型,通过从案例库中找到最相似的案例和相应的处置方案,解决现实问题。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该模型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计算机数据分析与处理,利用软计算方法进行的系统优化与决策,分子生物学,机器人控制,地质勘测等工程理论方面,而对于经济管理领域却很少涉及,仅有的研究也只局限于生产链条的整体优化。

基于此,本文从企业管理实践的具体工作出发,探索CBR方法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预测方面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

2基于CBR理论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风险预测

图1基于CBR方法的融资风险预测管理推理过程

高科技中小企业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把各企业的风险控制量化标准的相关信息作为信息的输入,依据风险控制的相关属性与特征在案例库中寻找相关性较高的案例作比较,最后对输入案例的风险程度作出预测。各高科技中小企业之间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外部环境方面具有典型的相似性,所面临的各项风险相对固定,决定了在企业融资风险方面必然存在相似性,同时,对于具有内在联系的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在不同企业之间同样会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显然,通过分析广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所面临风险的历史案例,可以指导性的解决当前企业的风险预测与控制的问题。基于CBR方法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预测管理过程见图1所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属性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风险因素:支付风险,财务杠杆风险(DFL),企业运营活动风险,来自政府方面的风险,汇率风险,系统风险。

3高科技中小企业风险的案例表示与案例检索

案例的表示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形成规范的结构,以便于案例的检索和适配。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做到案例库覆盖整个问题所有风险因素,只能做到尽可能去涵盖各个问题区域,本文根据风险管理基本思想,通过风险管控、案例问题域存储结构(如表1),通过拟定案例库中的属性,构建案例库管理模型,并对目前企业风险状况给予分析评估,预测风险,得出结果。

案例检索是从案例库中找出与当前案例相似的案例。科学的检索方法可以提高检索效率,保证检索质量。本文按照检索中的最近相邻原则,通过累加目标案例,检索案例库中案例的每个字段的相似度,进而计算出总体相似度。结合案例表示的本质,案例特征由各项特征属性组构成,通常先对案例属性进行比对,从各个比对点进行核算,进而汇总各项属性计算结果,最终汇总得出各案例间的相似度:

(1)数值型属性的相似度。设案例Ci与案例Cj的第k个属性值为数值属性,其属性值分别记为Vik和Vjk,对属性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Vik和Vjk∈[0,1],则案例Ci和案例Cj的第k个属性值的相似度为:

式中,表示案例Ci和案例Cj在第k个属性上的距离绝对值,

(2)数值区间型属性的相似度。区间型属性可用模糊区间或模糊中心数表示,设案例Ci的第k个属性值Vik为数值区间型,Vik表示成模糊区间数的形式为,

其中和分别为区间下限值和上限值。案例Cj的第k个属性值Vjk表示为模糊区间数,对区间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案例Ci和案例Cj的第k个属性值的相似

度为:

式中,表示案例Ci和案例Cj在第k个属性上的平均欧式距离,

(3)枚举型属性的相似度。枚举型属性的相似度计算相对简便,只要两个案例的属性值相同,两者的相似度为1,否则为0。

在计算出案例各属性值的相似度以后,就可以计算案例之间的相似度。由于各属性对案例整体上的相似度有不同的贡献,因此两个案例之间的相似度为:

式中,wk为第个属性的权重,且。

理论上,案例推理检索出的融资风险管理案例模型可以在企业初期进行融资风险的预估与判定,但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模型必然存在相当差异。通过对案例进行修正与改进,以达到适应具体案例的目标。同时,通过不断修正调整每次案例预测的过程必然形成新的案例,这种自学习的过程促进了案例的积累与丰富,提高了企业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例分析

以某中小技术型企业的上年度各项指标为基础进行该企业的融资风险程度预测,利用CBR方法推求适用的企业融资管理模型和方案。通过对企业年末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的提取,其特征可描述为

C={20,3,20,0.023,42,一般,0.02~0.04,一般}

通过初步检索,从案例库中得到一组与该企业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基本相关的匹配案例,为了更加直观起见,初步检索出的案例用Ci表示,见表1。

计算案例的相似度的步骤如下:

(1)确定各特征属性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特征属性的权重,见表2。

(2)计算各特征属性的相似度,首先对案例的特征属性值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根据公式1~3分别计算各特征属性之间的相似度。以C0和C1为例,说明特征属性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3)计算案例相似度。得到案例各特征属性的相似度后,可由式(4)计算案例相似度。当前问题C0与C1之间的相似度为:。同理,可求得案例C0与其余案例各特征属性的相似度和案例间相似度,计算结果见表5。

表5给出了当前企业融资风险问题和从案例库中检索出来的5个案例之间的相似度,由表5中最后一列可以看出,当前融资风险预测问题与案例C5最相似(大于文本中给定的阈值0.95),因此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水平与企业C5的融资风险最为接近,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该企业的风险融资水平为。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相似度接近的特征属性,可以崇相似的较大的案例开始修正,先修正局部相似度,后调整整体相似度,已解决当前问题。

5结语

为应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预测企业融资风险很有必要。本文尝试基于CBR方法预测评估企业融资风险,建立了基于CBR方法的融资风险预测管理推理流程(图1),并分别从算法选择和关键特征值分析,确定科学的方案,制定合理方法。实例证明CBR可以满足此类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预控要求,从成功的融资案例中进行比较分析,给出相对客观的风险预测水平,从而实现融资风险预测管理的智能化,知识化与科

学化。

参考文献

[1]杜云艳,周成虎,邵全琴,等.地理案例推理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2002,57(2):151-158.

[2]RaineR.S,LotHaR.G.Casebasedreasoningforantibioticstherapyadvice:aninvestigationofretrievalalgorithmsandprototypes[J].artificialintelligenceinmedicine,2001,23(2)171-186.

[3]梁莱歆,王正兵.高科技企业融资风险定量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12).

[4]冯日欣.企业融资风险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3).

[5]戟晓峰,刘澜.基于案例推理的交通拥挤管理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3).

[6]宁钟,孙薇,谢筱玲.基于案例推理的供应链突发危机应急处理原型系统研究[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1(3):3-13.

[7]余祥,李强,孙胜军.基于tCBR的测试用例复用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11):4230-4234,4313.

[8]刘晓文,于瑾.融合RBR和CBR的旅游服务企业自动谈判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12):4696-4700.

[9]宋璇,肖建武.企业融资风险的预控分析[J].会计之友,2012(4):114-116.

[10]吴宏远.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基于民间金融的视角[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2,(10):137-138.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7

关键词:并购贷款;特殊风险控制;并购方;高管动机;连续并购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61-05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年底,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下文简称《指引》)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正式开闸。2009年,我国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经济低迷期,市场呈现重新整合的态势,并购活动日趋活跃,高利润的并购贷款及其相关的并购顾问业务引起了商业银行极大的兴趣,并购贷款业务正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挖掘新利润增长点的契机。根据2010年6月《证券时报》提供的相关预测,我国银行业并购贷款业务正步入“井喷式”增长阶段,今年并购贷款业务余额将远超500亿元,年增长率将超100%。

然而,当下并购贷款规模的剧增趋势也使得其风险控制问题成为了商业银行在发展并购贷款业务时关注的焦点。对于并购贷款的风险评估问题,《指引》已在第二章第八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在全面分析战略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评估并购贷款的风险”。鉴于并购贷款仅产生于公司并购的特殊活动中,有别于其他一般贷款业务,《指引》给出的上述风险中,并购贷款风险评估首先须把握的是直接源于公司并购活动本身的特殊风险,它取决于企业并购整合中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即并购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在风险控制不足时此特殊风险可能通过并购贷款传导至银行体系,因此,商业银行在并购贷款风险评估过程中如何识别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来源,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则成为其顺利推进并购贷款业务的关键。

那么,如何识别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来源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呢?为了对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文着眼于目前我国并购市场的基本特征――连续并购现象,试图从并购方企业高管动机的角度挖掘公司并购活动中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来源,从而识别并购贷款直接源于公司并购活动本身的特殊风险,最后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并购贷款”虽是一个极具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新词汇,但它实质上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杠杆收购十分类似。国外学术界对杠杆收购展开的理论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我国并购贷款的相关研究出现于近两年,绝大多数是对并购贷款《指引》的解读或对目前并购贷款实践进行较为宽泛的讨论。相形之下,我国学者对并购贷款的思考在理论深度上与国外学术界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对其风险来源及控制问题展开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并购贷款业务方兴未艾,其风险控制问题势必吸引学术界和实务界更为广泛的关注。如前所述,并购贷款仅产生于公司并购活动中,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并购贷款的风险评估时首先需把握的是直接源于公司并购活动本身的特殊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是以并购方企业并购后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因此,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并购方与目标方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形成了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来源,并且牢牢把握目前我国并购市场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揭示这一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根源,对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行前瞻性的思考。那么,在我国当下的并购市场具备何种基本特征呢?

虽然我国公司并购起步较晚,但我国多数并购方企业倾向于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进行多次并购交易,以2000-2007年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事件为例,3至5年内进行两次以上并购的主并公司占70%左右,可见,这种连续并购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并购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实际上,近年来连续并购的价值创造问题已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但国内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概括而言,连续并购绩效存在一个逐次下降的趋势,并购方高管的过度自信心理是其主要原因(Billett和Qian,2007;Doukas和petmezas,2007)。显然,并购方与目标方在连续并购中能否产生所谓的“协同效应”已经受到广泛的质疑。然而,本文认为,连续并购活动中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也受到并购方企业高管动机的影响,由于问题,并购方高管存在机会主义利己动机,这同样可能导致绩效不佳的连续并购频发的局面,并且高管的利己动机越强,其发起的并购活动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小。

因此,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问题是无法回避连续并购这一基本特征的,并且这样一系列的连续并购一旦未能产生“协同效应”,并购贷款业务就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风险,这是并购贷款直接源于公司并购活动本身的特殊风险。显然,这一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公司金融学者对并购理论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时至今日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是公司并购不能为并购方企业创造短期股东财富或提升长期绩效,并且这种价值毁损正在恶化。毛雅娟和米运生(2010)指出,迄今为止“公司并购的价值创造理论”无法对现实中毁损股东价值的并购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而从并购方高管的机会主义动机角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阐释可以弥补以往大多数并购理论的缺陷。基于此角度,公司并购是冲突的表现,可概括为三类主要情形,即并购方高管可能为了寻求私有收益(Harford和Li,2007;李善民等,2009)、建立企业帝国(Jensen,1988;王培林等,2007)与进行堑壕保护而发动毁损股东价值的并购行为。

可见,实践中很大一部分的公司并购行为并不能产生“协同效应”,并且这一后果与并购方的高管动机密切相关。本文认为,由高管机会主义动机引发的并购活动并非以产生“协同效应”为导向,必将增大并购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构成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来源。所以,本文基于我国连续并购的基本特征,从并购方高管动机视角分析我国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来源,可为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问题提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

二、经验研究的样本与指标

(一)经验研究的数据来源

《指引》的出台打破了《贷款通则》对股权性质投资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开始向股权收购的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其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的贷款。因此,本文的经验研究主要关注并购市场上的股权类并购交易,经验研究样本包含了1999-2006年在沪深两市交易的全部a股公司,数据来源于国

泰安CSmaR数据库和色诺芬CCeR数据库。

(二)经验研究的样本选取

为获得所需总样本,本文在初始样本中剔除了金融类样本、关键性数据缺失的样本和处于特殊处理的样本。另外,在上述筛选基础上,本文对选取的并购样本进行了如下进一步筛选:1.仅保留股权并购交易;2.剔除并购金额不足100万元的样本;3.合并同一主并公司在同一公告日上的多次并购交易;4.剔除并购首次公告前三年到当年中发生高管更迭的样本。最终获得总样本数8429个,其中并购样本数2014个,非并购样本数6415个。

(三)经验研究的指标选取

1.描述连续并购的指标

鉴于我国连续并购的基本特征,如何对它进行描述成为首要问题。本文采用离散型变量衡量连续并购现象,即并购频率变量(ma_FReQ3)和并购次序变量(ma_oRD3),前者代表某并购事件公告当年至前三年内发生了几起并购事件,后者代表某并购事件公告是其当年至前三年内的第几起并购事件。除此以外,本文还将上述并购频率和并购次序的时间跨度延长到五年,生成并购频率变量(ma_FReQ5)和并购次序变量(ma_oRD5)。

2.描述高管动机的指标

并购方高管的机会主义动机表现为冲突,形成了企业成本。因此,为了衡量并购方高管动机,与以往文献一致,采用成本的相关测度指标对其直接衡量,并且还采用成本的间接测度方式。包括如下两方面测度:

(1)营业费用率(eXp)、资产周转率(eFF)和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aB_npC)。关于成本的直接测度,本文不仅采用营业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ang等,2000),还试图以管理者的超额在职消费作为成本的另一直接测度。较高的营业费用率或较低的资产周转率表明企业的成本过高,它们分别从费用支出和经营效率两个维度对成本进行直接测度。而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所衡量的成本一定程度上是包含在费用支出维度的成本内,但又较其更加直接和准确。

(2)管理者持股比例(mGmt_SHR)与管理者持股虚拟变量(mGmrr_DUm)。由于管理者持股在理论中被视为缓和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冲突的工具,当管理者持股水平较低时,“利益趋同效应”占据主导(morck等,1988)。关于我国股权激励的效果,研究表明管理者持股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冲突的缓解机制(韩亮亮等,2006;李维安和李汉军。2006)。另外,李善民等(2009)指出我国股权激励能够适当拟制高管以谋取私有收益为目的而发动的并购行为。鉴于此,本文采用管理者持股比例和管理者持股虚拟变量间接测度成本,描述高管机会主义动机大小,并且它们与高管动机呈负向关系。

3.描述高管特征的指标

本文的经验研究还包括了高管特征变量,即高管平均年龄(mGmt_aGe)、高管男性占比(mG-mt_Gen)和总经理任职年限(Ceo_ten)。

三、连续并购现象的特征分析

基于1999-2006年总样本与子样本的年度和行业分布情况,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业务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日益频繁,其潜在市场是巨大的,各行业对这一新的并购融资渠道都存在一定的需求,并且商业银行在并购贷款上的业务机会可能会在房地产等几个并购参与度较高的行业内凸显。然而这也说明,商业银行在众多并购活动中如何甄别那些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业务机会则蕴含了较大的风险。为了挖掘我国并购市场的基本特征,本文对2014个并购样本做了更为细致的统计,包括对并购频率变量和并购次序变量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3年或5年内参与过两次或以上并购活动的连续并购样本数分别占了1368个和1480个,在并购样本中的占比分别高达67.9%和73.5%。并且,3年或5年内的非首次并购的样本数分别是1241个和1371个,即占比分别高达61.6%和68.1%。这说明,连续并购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公司并购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鉴于学术界已经对连续并购能否产生“协同效应”提出了质疑,因此,探讨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问题无法回避这一基本特征。

由于实践中很大一部分的公司并购行为并不能产生“协同效应”,下面有必要从并购方高管动机的视角对连续并购背后的并购方高管特征展开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将2014个并购样本分为连续并购样本和单次并购样本,进而对它们各项高管特征的中位数和均值差异进行wilcoxon检验和t检验,其中,连续并购样本指某并购事件公告的当年至前三年内发生了两次及以上并购事件,单次并购样本指某并购事件公告的当年至前三年内仅发生了一次并购事件。表1的结果表明,mGmt_aGe和mGmtGen的中位数或均值在连续并购样本和单次并购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年纪较轻或男性占比较低的并购方高管更倾向于推动连续并购活动。由于篇幅原因文中未列示公司治理特征的结果,本文的主要发现是:并非所有公司治理机制都能抑制高管的连续并购行为,但强势的董事会、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和国有的实际控制人可能相对更为有效。

四、并购方高管动机与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控制

本文认为,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取决于企业并购整合中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即并购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而《指引》也的确在风险评估部分多次强调“协同效应”的核心地位,如:第二章第九条规定,战略风险评估应包括“并购双方的产业相关度和战略相关性,以及可能形成的协同效应;并购双方从战略、管理、技术和市场整合等方面取得额外回报的机会;协同效应未能实现时,并购方可能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或退出策略”;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评估整合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并购双方是否有能力通过以下方面的整合实现协同效应;发展战略整合;组织整合;资产整合;业务整合;人力资源及文化整合”。因此,在并购贷款的风险评估中,风险控制的关键应在于:通过风险评估如何更准确地预测并购活动是否能产生“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存在多种潜在形式,可分为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及财务协同等,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务来看,协同效应的预测和评估都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本文认为,预测和评估协同效应可以换种视角,即从并购方高管动机来看待这一问题,如果并购方高管是出于利已动机而推动并购的,那么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并购贷款的风险评估应该将高管的并购动机作为重要方面考虑进来,即从并购方高管动机角度对并购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这也许属于战略风险和整合风险评估的一部分,但较其更为具体。并且,由于高管的机会主义动机是可以进行测度的,为商业银行的评估提供了可操作性。对于并购方高管出于自身动机而发动的并购活动,如果对其提供并购融资,那么,在风险控制不足的情况下

由于“协同效应”难以实现而导致的特殊风险可能通过并购贷款传导至银行体系。

鉴于我国连续并购的基本特征,下面基于其背后的并购方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控制问题展开经验分析。本文继续采用2014个并购样本中的连续并购样本和单次并购样本,对其各项高管动机指标的中位数和均值差异进行wilcoxon检验和t检验,包括高管动机的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以求对连续并购的高管动机差异展开分析,如表2所示。在各项高管动机变量中,aB_npC、mGmt_SHR与mGmtDUm的中位数及均值在连续并购样本和单次并购样本间均存在显著差异,eFF的均值在两个样本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p值或t值方向说明连续并购样本的成本较单次并购样本更高,但eXp的中位数及均值差异并不明显。可见,总体上连续并购样本的高管机会主义动机显著高于单次并购样本,但是,成本所描述的高管动机在不同维度上呈现了在连续并购样本和单次并购样本间的差异化影响。

在上述经验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下面将描述高管动机的各项指标进行分组,对每一对高管动机强组和弱组的均值差异进行t检验,其目的在于:通过此检验方法,探讨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之间的联系,如表3所示。在高管动机的全部指标上,并购频率变量或并购次序变量的t检验基本上均显著,即高管机会主义动机较强的一组较高管动机较弱的一组呈现出更高的并购频率或并购次序。这说明,现实中的连续并购现象可能并非以产生并购协同效应为导向的,并购方高管的机会主义动机可能是引发一系列连续并购活动的根源。并且,mG-mt_SHR与mGmtDUm的分组结果显著为正,这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即当并购方高管持股较多或持有股权时他们发起连续并购的动机可能减少,说明存在股权激励的并购方企业所从事的并购活动受到其高管的机会主义动机影响较小,因而更有可能产生较高的“协同效应”。概括而言,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之间的联系在于:由于连续并购可能是由高管机会主义动机引发的,并购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将降低,商业银行若对这些并购活动提供贷款则可能存在较大的特殊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时将并购方的高管动机纳入评估的重要内容,判断并购活动是否是以产生“协同效应”为导向的,并且高管动机的上述指标为风险评估过程提供了可定量化的指标。

五、结论与策略建议

并购贷款风险控制的关键应该在于:通过分析评估如何更准确地预测并购活动是否能产生“协同效应”。然而,由于“协同效应”存在多种形式,令其预测和评估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本文试图从并购方高管动机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并购贷款的风险评估应该将并购方高管的并购动机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考虑进来,即从并购方高管动机角度对并购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鉴于此,本文着眼于我国并购市场的基本特征――连续并购现象,从并购方企业高管动机的角度挖掘公司并购活动中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而识别并购贷款直接源于公司并购活动本身的特殊风险。

本文基于连续并购现象获得了如下发现:第一,我国并购贷款业务市场是巨大的,但商业银行如何甄别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业务机会则蕴含了较大风险;第二,连续并购现象是我国并购市场的基本特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问题须正视这一特征;第三,并购市场中不断推动连续并购的高管具有一定特征,年纪较轻或男性占比较低的并购方高管更倾向于连续并购;第四,并购方高管的机会主义动机可能引发连续并购活动,即连续并购现象可能并非以并购协同效应为导向,商业银行若对这些并购活动提供贷款则存在较大风险。

上述经验研究识别了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来源,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呢?本文认为,未来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应把握如下策略:

第一,关注并购方以往的并购活动及其绩效。本文发现,同一家并购方在不长的时间内进行多次并购活动可能并非是以协同效应为导向的,当然,并不能说并购市场上发生了所有连续并购就一定不能起到改善业绩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并购贷款的风险评估时应审慎调查企业以往的并购活动及绩效,判断其是否产生了并购的“协同效应”,倘若并购方以往的并购活动并未对整合后的企业绩效产生提升的效果,商业银行则应合理评估及防范当前并购贷款业务的潜在风险。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特征;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274-01

一、企业年金管理风险控制的基本特征

企业年金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风险控制在这一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企业年金的资金性质所决定的。同时,由于企业年金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且参与者众多,因此,它会具有相对较长的风险控制链。

(一)企业年金的性质决定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基本功能就是要为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在退休后提供一部分收入来源,目标则是使参与计划的员工在退休后生活水平不致下降太多。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年金的性质和基本养老保险类似,都是员工在退休之后的“养命钱”,这一性质决定了企业年金资金具有强烈的低风险偏好,对它的管理应是低风险导向的,使年金资产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反过来,风险控制措施得力与否也决定了企业年金计划是否会具有足够吸引力,能使员工积极参与,所以,它也是影响到企业年金长远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二)企业年金管理的风险控制链长。根据有关管理办法,企业年金基金实行个人账户管理,所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受益人等。在各方当事人之间,会形成各种关系。企业年金管理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补充完善,受托投资管理人对企业年金资产管理的理念、原则、风格及需求等也都还需要有了解、适应和熟悉的过程,我国的金融市场和监管体制也正处于重大改革和创新阶段,这些都有可能给企业年金管理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

二、企业年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及其种类

(一)信用风险。企业年金的运作,是以信托关系及委托关系为基础开展的。企业和职工与企业年金受托人之间是信托关系;而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之间是委托关系。这两种关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基于对受托人或人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所以,信用风险也就成为了进行企业年金管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风险。(二)投资管理风险。在企业年金管理运营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投资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员工未来的养老金,这一性质使它不可能以冒很大风险为代价去搏取高收益,所以,安全性是其投资运营的首要原则。另一方面,企业年金资产必须实现保值与增值,以维护企业年金计划受益人的利益,所以企业年金的流动性要满足基金的备付需求和增值目的。(三)操作风险。在企业年金的管理中,导致操作风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投资管理人制度上存在缺陷、人员素质上存在不足,或者技术支持没有到位等。具体包括:(a)制度风险。(b)人员风险。(c)独立性风险。(d)技术风险。

三、企业年金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选择

对企业年金管理进行风险控制,必须在清晰地分析企业年金管理中的风险特征,相应确立风险管理的策略与偏好,制定出风险控制原则,并进而通过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措施,付诸实施。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9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在新经济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活动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而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和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因而,财务风险防范就逐渐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新经济背景下的财务风险特征和现状进行探析,最后再提出策略建议。

一、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分析

企业的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是指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因为一些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原因,导致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等不确定性的状况,使企业蒙受一定损失。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新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首先,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1]。其次,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另外,财务风险还具有收益与损失共存性特征。财务风险与企业的收益共存,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其可能收益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实务工作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他们的认知中认为仅仅将生产、销售经营好,就可以不断有盈利,认为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2]。因而,没有建立对财务活动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财务管理人员也缺乏积极主动、系统地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没有正确的理解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机会成本等风险意识,导致财务风险无法很好的防范。

(二)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主观臆测的现象,对于一些存在严重问题的应收账款,并没有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因而做出的决策很多都是靠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并没有进行科学的控制和结算,这使得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负担比较重,财务控制管理的力度不够,增加了财务风险[3]。

(三)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监管体系。我国不少企业缺乏健全的体系,对企业主要的经济往来业务缺乏风险识别、评估、以及监控体系。导致企业的审计工作只能局限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缺乏对企业内控程序执行情况的审核和监管。使得管理部门的约束机制无法做到位,也阻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我国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的财务风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防范财务风险的策略建议。

(一)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和综合素质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企业需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首先,通过培训,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财务风险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可能提升其面对财务风险时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以便及时、科学的判断和提出财务风险防范方案。其次,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以及心理的培训,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严格执行会计法律和会计准则规定,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

(二)强化风险意识,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加强对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的梳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是其首要任务。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构建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通过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对企业实际财务运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及时向管理层及有关方面发出风险预警,以便采取应对措施的一种机制。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预知财务风险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能发出警告,以提醒管理层及早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

(1)构建短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我国企业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短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接下来再构建长期的风险预警系统。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而编制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主要内容就是现金流量分析,全面的将企业的动态现金流显示出来。其中,短期的应收、应付款项,以及存货科目的某些项如果没有平衡,就可能将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所以,将这三个项目的相关款项作为警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量化的全面预算表,来预警我国企业未来现金收支情况,可以构建以周、月、季、半年或一年为期的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构建长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上,还应该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还需要构建企业长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长期的综合评价指标可以为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内容来防范财务风险。最终,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长期与短期互相补充,共同服务于构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旨在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四)设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账款的管理水平。我国企业需要设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首先需要有审批制度,并且审批要有规范程序。企业应该根据资金的额度来确定审批的层次,资金额度越大,需要的审批层次就应该越多。同时,我国企业需要强化账款的管理水平,应该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协助进行企业应收账款等款项的管理,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质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我国企业需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财务风险防范,最终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阳顺英.试论财务风险管理[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03):65.

风险管理本质特征篇10

【关键词】aHp法;质量;高沙土治理;风险

前言

2012年江苏省水利厅“千名乡镇水利(水务)站站长培训计划”启动,基层水利(水务)站站长大多具有丰富的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管理经验。本文抓住培训班在扬州大学举办的机会,调查拥有十年以上参与管理建设高沙土项目经验的水利站长,收集统计整理调查数据,建立高沙土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模型,运用aHp分层法分析具体风险因素。

1aHp基本原理与模型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该方法能够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能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或者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高沙土治理项目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的模型的建立通常分为以下几步:

1.1根据项目特征将影响工程质量风险的因素分类。

影响任何工程项目因素统归为外因与内因,高沙土治理项目工程根据内外部不确定因素m类,第一类主要因素为{a1,a2,a3…a6},如图1中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每一类主因素下面细分各个子因素aij,即第i主因素下的第j子因素,子因素的数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2根据风险特征建立风险因素模糊评价集.

评价集是被调查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高沙土治理工程项目根据风险级情况建立的评价等级V=(v1,v2…v5)划分为五个等级,对应的级别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1.3计算工程质量风险权数

所谓权数就是各指标因素相对重要性大小的度量值,权数子集合理恰当,才可能得到综合真实的评价结果。经过调查形成,统计计算形成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形成的权数,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权数分配的合理性。

(1)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即(i=1,2,...m)

(2)计算mi的m次方根,公式为:

(3)对向量做归一化或正规化处理,即:

则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4)检验检验权数分配合理性

以上得到的特征向量即为所求的权数,为检验权数分配合理性,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公式为:CR=Ci/Ri

其中:CR: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Ci: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由下式求出:

Ri:判断矩阵的平均一致性指标,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值列于表1。

当CR

1.4综合风险评价

(1)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高沙土治理的特点,采用aHp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Delphi法,邀请评价者对其重要程度分配打分,对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了两两比较,并进行计算,通过一致性检验。

(2)应用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确定每一个评价因子隶属于评价等级集合中不同评价等级的程度,称为隶属度,以rij表示。评价因子集合a中的全部指标隶属度的合成,即为第一级模糊综合单因素评价矩阵。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R:

(3)利用a×R得到被评价对象的第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R中不同的行反映了被评价对象从不同的单因素来看对各个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用模糊权向量a将不同的行进行综合就可得到被评价对象从总体上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即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4)对第一类主要因素进行第二级模糊风险的综合评价,将表1中的每一个a作为一类因素,此时B作为其单因素评价,构成第二级模糊风险综合评价矩阵。最终形成结果向量,根据bi的大小,确定风险大小。

2aHp法在高沙土治理工程质量实例评价分析

2.1确定工程建设风险权重

对应表1《高沙土治理项目工程质量因素分类表》,邀请20位实践与理论管理检验丰富的水利站长作为评价者,通过调查、比较、验算,得到各个指标的风险权重结果如下:

2.2模糊综合评估

利用德菲尔法(样本取自水利站长的评分报告,见表1),对第二类子因素中各风险等级进行模糊评价。

得出第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隶属矩阵R1-R6。

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第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表2第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由此第二级评价结果如下: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影响质量的风险因素由高而低排序分别是施工单位相关管理因素、建设单位相关管理因素、监理单位相关管理因素、勘测、设计单位相关管理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其中81.93%被调查者认为,高沙土治理工程质量风险等级在一般风险及以上。这表明在高沙土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风险防范意识。

3结论

本文建立了高沙土质量风险评价模型,调查了一线多年参与高沙土治理建设管理者,通过评价分析将传统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工程质量影响因素风险等级,有的放矢制定相关制度政策,加强相关质量控制面的管理监督,确保每个治理工程项目质量都能达到预期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