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训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0:40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心理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人才准入资格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走入职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有效的就业培训,包括积极的就业心态,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等[1]。大学生参加就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就业的外部竞争,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正确有效的就业培训应着眼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包括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等[2]。本问卷调查以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应届毕业生为样本采集对象,收集有效样本80个,参与调查的学生男女比例为5:3,涉及理工类,经管类、法律类等不同专业11个。

1毕业后的去向

样本以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为切入点,对学生就业去向展开调查,选择就业占比61.25%,考公务员占比15%,考研占比17.5%,出国占比1.25%,自主创业占比2.5%。

2就业培训

就业培训是个性化的培训,了解学生就业培训需求是前提,为此,本文围绕大学生就业培训的各个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

2.1就业培训的认同

尽管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是学生对于接受就业培训却普遍认同,同时表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就业培训对个人将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高达96.25%比例的学生对就业培训有迫切需求。

2.2个人综合能力

出于对不同学生对象对就业培训需求的差异,本问卷考察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不足方面,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特别是沟通表达、人际交往、领导力等方面。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本人没有对个人综合能力培养足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对学校开展的为数不多的几次素质训练抱有反感,然而在职场应聘中一次次失败的教训让学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学校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培养欠缺,校园中能够给予学生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较少,多数由学生干部占有,而社会上的丰富机会,却没能走进校园。究其根本,我们整个社会,就如同一个家庭,学生就是那个被溺爱的孩子,总不舍得让他经历社会上的风霜雪雨,而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职场的时候,失败与打击不可避免[3]。

2.3就业培训内容

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对于就业培训的内容有不同的需求,从数据上来看,学生简历制作的指导已然并不是大家需求的重点,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网络上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简历的制作已不再是难题。然而面试技巧的指导却是大家普遍需求的方面,我们认为学生面试技巧方面的欠缺,既有个人沟通表达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原因,又有培训难以大规模进行的原因(面试技巧的传授常常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让人担忧的是,就业选择是学生培训需求的第二大重点,这说明学生在就业,特别是择业前,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这也暴露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足,这就导致了学生盲目的找工作,即便找到工作又常常面临离职的困境[4]。另外,学生在商务礼仪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需求,这充分说明,现阶段学生迫切需要全方位的就业培训指导。

2.4学生需求

针对于现在市场上就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学生对提升自己的求职及就业能力有着最为紧迫的要求,这与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其次,学生普遍关注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和了解就业环境这两项内容,这说明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有着较为理性的思考,认识自己,了解企业,这是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前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5培训方式

针对于就业培训方式,学生们多倾向于模拟工作环境和模拟招聘,这也充分说明,学生的就业实践方面严重不足,学校应切实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2.6培训导师选择

针对于就业培训的指导教师的选择,学生们多倾向于企业HR(人力资源),原因在于,尽管学校一直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不断努力,但毕竟最终的人才选择权在HR手中,他们的指导与市场更为紧密,实用性更高。

2.7就业培训周期

针对于就业培训的周期,学生们更倾向于短期的实用性培训,然而这也体现出,学生对于就业培训认识的不足,就业培训本应该贯穿于大学本身,应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这样的临时突击短训获得的只能是“外行功夫”,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作用甚微。

3结束语

现阶段,学生、高校、企业都已认识到就业培训的重要性,然而在培训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上,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然而想真正做好大学生就业培训本就是三方合作的事情,犹如我们毕业时拿到的三方就业协议一样,缺一不可。首先,学生要认清就业培训指导的重要意义,不要期望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得那些就业的“花架子”,其次,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在保证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培训的同时,更要放眼社会,立足市场,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多地开展校企合作,不可闭门造车,最终与社会脱节,最后,企业是人才的汇聚之地,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会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4-35.

[2]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1):1-2.

[3]惠颖,杨桂花.大学生就业成本与个人综合能力的关系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208-209.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2

**一中党委委员

**

根据市委“**”主题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校开展“**”主题教育,召开了主题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开展“**”主题教育调查研究,自己根据要求,制定了调查研究方案,根据自己分管工作的特点,针对学校新教师的培训,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具体调研作以汇报。

一、调研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校对新教师培训特别重视,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有效地新教师培训工作,是学校教科处、课改中心和学校管理层直接面对的课题。实践证明,培训内容和施训形式的科学与否,应是以参训者的评价为标志,否则,培训会因缺少参训者的参与和生成而低效。从调查入手,了解新教师需求,把握新教师成长动态,实施有效培训,使新教师培训工作更加切合新教师成长的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促进新教师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提升新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使新教师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二、调研方式

深入科室、课堂调取一手材料,采取师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灵活开展;沉下身子,深入一线,掌握实情,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调研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与师生面对面,合理确定调研方式和时间,不影响被调研者正常工作秩序。

三、

调查内容过程

本次调研,采取分年级、分层抽样方法,对从高一到高三的不同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发放调研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其中:高一26份、高二7份、高三4份、培训者2份。

在提交问卷的37名培训对象中,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参加了我市教育局组织的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安丘一中新教师培训,对安丘一中问题教学研究、小课题研究等基本掌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沿革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他们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具体做法:

1、交流了解获取一手材料。

坚持做到每天到教科处、课改中心、年级的时间,跟科室人员、教师进行交流,大家畅所欲言,这样可以了解当下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存在的各种困难,对新教材的把握理解程度,对新课改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用座谈的方式了结教师当下思想状态,了解对当下教育教学方式的认识,对工作的认识,掌握了思想动态,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源,有利于更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的内容方式,从而制定出提升方案。

2、举行新教师培训会议。

会上,我们通过领导指导、名师引领等给新教师思想、业务上以帮助,主要是校长讲话指导,教科处负责人具体培训,利用学校多媒体展示以及调查问卷方式,让教师们通过多媒体展示教育教学创新理念,用这种方式真正展现出来老师们的能力,使学校真正了解当下年轻一代教师与老教师的思想变化,了解对当下素质教育、新高考,人生认识,职业认识,包括人生价值观的认识,从根本上了解当下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同时教科处负责人把培训的具体内容以及培训的要求统一部署,细化调研步骤,寻找突破的根源,从而制定解决的方案。

3、组织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

由教科处、课改中心、信息中心负责人参加,教科处、课改中心、信息中心负责人发言交流调研成果,形成统一的方案;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都写出心得体会,可以是教案撰写方面、课堂讲练方面、对考纲考题的研究方面,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也更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充分利用教师培训时间,广泛征求意见,实际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突破,真正让教师上好每堂课,教育教学创新上再突破。

4、抓好过程管理。

培训紧紧围绕学校“和雅文化

”,立足“三以四有”问题教学法,让每位教师都能掌握课堂精髓,课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⑴充分利用每周的听课评课制度。组织以教研组长为主的评委对培训的教师进行打分,评选出优秀课堂,通过竞赛提升能力,同时通过评课让老师们知道自己还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去提升自己。

⑵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入学校组织的最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师生互动,共同提高,每周组织学生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这样既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也有利于教师更快更好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⑶充分利用每月的师生教与学竞赛。每月都评选出教学新秀,这样他们通过竞赛成果就能知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在竞赛中获奖的老师给与他们大力表彰,颁发教学新秀荣誉称号,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这样保证培训的高质量。

⑷鼓励他们平时多研究课题。积极撰写小课题研究论文,教科处对他们撰写的课题跟上指导,同时在备课中多写个人反思,总结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不足的地方,通过反思也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安丘一中新教师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党中央“立德树人”的要求,面对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安丘一中历经改制、重建优化机制内涵,

2018年教育局又斥资进行内部设施建设,配备了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各类专用教室,使之成为集学术报告、教学展示、教师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互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学术交流中心”,达到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要求,为学校新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环境支持,使得新教师的培训有了更好的保障,保证了新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展开。

安丘一中制定下发了《新教师三年培训方案》,《新教师培训手册》,对参训教师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分散培训、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读书、听课、反思等情况进行跟踪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以及校长导评等实现对培训教师的全程监控,使学习、反思、研究真正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同时建立了培训反馈机制,综合学员每月一次培训的出勤情况、培训表现、培训作业、平日课堂等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通过区域网面向全校进行反馈,及时调控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状态,调控发展的方向。

但是培训仍存在一下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培训认识不足。这里既有领导重视的问题,也有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够。教师认识不到位,形成了对培训应付了事的现象。

2、对培训内容研究欠缺。过去培训内容的确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确定的,教师们主要是被动接受。培训尽管增加了调研和问题反馈环节,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成分还是很大,培训的内容往往与教师的需求还是油水分离,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强,对实践的指导还不够。

3、对培训的方式单一。过去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主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组织开展,一人讲,数十人听,方式单一,受训者被动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专业引领,没有落到实处,往往变成了枯燥的读书和填写报告册,校本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负担,校本的编写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造成培训缺憾。远程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个别教师网上远程培训的动力不足,仅仅是应付了事,没有能够做到深钻细研,以及在我们学校还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4、对培训成果转化不够。各种培训的训后跟进不到位,形成了培训结束,就画上了“圆满”句号的现象,缺少培训的跟踪激励机制,使得有限的培训成果失去了及时转化为自己或指导他人实践的最佳时机,培训过后,新教师的专业水平止步不前,变成了训了就“训了”的结局,起不到预期的目的。

5、对培训者的要求不到位。大多数培训的培训者主要由市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市教育局的教研员担任,学校层面主要由学校教科处和课改中心、实验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主任和教师承担,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都难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且长期往复承担培训任务,难以让参训教师信服,产生排斥心理。

(二)对新教师培训问题原因分析:

1、新教师们希望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的激励奖惩制度,完善新教师培训的方案,进一步调动新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乐于主动地参加培训,让新教师们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励和实惠;如新教师中获得教学新秀的有5人,激励少。

2、要求培训的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易于内化为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于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又能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新教师每周参加两节听课,离课堂教学目标欠缺。

3、他们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老师们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大多新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有条件的新教师也很欢迎远程培训,但是学校提供的机会不够,每月外出学习次数少,甚至没有。

4、学校培训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在具体培训过程中,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骨干教师帮扶次数少,每周指导,听课达不到2次。

5、要求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名师讲学团,开展巡回教学指导,同时要加强市、教育局、学校三级培训指导网络建设,加大对学校层面业务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教科处、课改中心的老师,因为他们是校本培训的最基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校本培训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对新教师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学校名师讲团开展力度欠缺,9月份仅组织了1次。

6、要求加强市级教师培训远程支持服务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平台建设缓慢,一些内容不够健全,比如上传的创新教法仅有2篇。

五、对新一轮培训的思考和措施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过去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教师对新一轮培训的期望和需求,探讨了新一轮培训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重点。

(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再次,要对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年检,评出等级,结果在全校通报。

(二)、要真正从新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的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其实老师们的需求很具体,但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关注了过多的为什么的问题,而到了关键的应该怎么办时,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当前,课程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轮教师培训围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学校问题教学”这个核心设计内容,无疑是对路的,与培训也是紧密衔接的。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真做真学,只有老师们行动了,才可能有改进、有转变、有提高,才能改变过去培训中的听讲但不主动研究的现象,培训才有实效。当然,除此以外,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如:高考考点专题、师德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和学科素养提升等。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3

通过北京市海淀区考研培训市场的运行环境,全面分析考研群体购买反馈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考研群体提供更优质的考研培训服务;帮助考研培训机构获得市场环境的一手资料,分析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合理确定市场定位,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改进机构建设,从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

考研培训;消费;反馈;美誉度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81-02

1引言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而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大量扩招致使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相当数量的学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因而催生了“考研热”现象。面对愈发激烈的考研竞争,许多考生选择报名各种考研辅导班,“考研经济”成为中国规模仅次于高考的第二大“考试经济”。然而我国考研培训市场存在众多问题,行业发展尚未成熟,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大三学生是考研的主力军,即为考研机构的主要目标市场,因此本文以北京市本科类大学在校大三学生为主要学生研究对象;以北京海淀区影响力较大的考研培训机构——新东方、海天、海文、文登、启航、导航为主要机构研究对象进行讨论。

2消费者购买反馈分析

研究表明,朋友或成功前辈的推荐是有效的信息来源方式,但该方式却在考研机构的控制范围之外。若能合理有效地影响消费者心理,增强消费者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这类人群将会成为忠实消费者,从而自愿地做出免费且信用度好、影响力强的宣传推介,能进一步提高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考研培训机构如何获取现有学员的好评,使“口碑”宣传成为自己有效的宣传方式,需对考研培训机构的传递和满意度进行分析。

2.1考研培训群体的信息传递分析

信息传递分析主要通过已接受某机构培训的考研群体是否会向他人推荐本机构进行研究,从而间接反映了已培训的学生对该机构的热衷度。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已报名各考研机构的人数,及报名人数中通过他人推荐报名的人数,计算得出报名推荐比率。结果显示,在调查的新东方、海文、海天、文登、启航和导航6所机构中,新东方报名推荐比率最高,达到100%,即已报名学生中100%的人会推荐他人报名新东方,传递性最高;其次是海文和海天,分别为797%和75%;报名推荐比率最低的为启航,仅有33.3%。总体而言,新东方、海文、海天三个机构培训学生的传递度较高,说明了知名度高的考研培训机构在考研群体中的威望较高,也从侧面反映了参加考研培训的学生对考研培训机构较满意。

2.2考研培训群体的满意度分析

2.2.1满意度水平分析

通过Likert-5级量表,考量考研培训机构总体状况、课程价格、教师教学水平、授课地点交通、服务咨询是否到位、附赠资料、上课环境是否舒适、上课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上课及活动通知是否及时、考研信息提供、报名方式等变量,进行满意度分析。其中,“1”为非常不符合,“2”为不太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符合,“5”为非常符合。

总体满意度水平结果显示,在484个被调查学生中,考研机构总体评价得分均值为4.0741,标准差为0.64765。说明学员对培训机构服务总体满意,且处于比较满意(4分)状态,但与达到非常满意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所以,各大考研机构在服务方面还有一定的改进提升空间。

2.2.2影响因素分析

考研学生认为培训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会影响到其对辅导机构的满意度评价。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同学们对考研机构的看法,本研究设想了学生比较关注的13个影响因素:课程价格、教师教学水平、授课地点交通、服务咨询、附赠资料、上课环境、上课时间、上课活动通知、考研信息提供、报名方式。同样采用利克特量表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标准化,得到表1的结果:

将各因素按重要性和满意度标准化后的得分放入四分图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考研群体普遍对考研培训机构的教师水平、上课活动通知是否到位和课程价格三个因素十分重视且较为满意,这是考研机构的优势,应继续保持并加以强化;考研信息提供、上课时间安排是考研群体认为很重要但不能达到满意水平,考研机构应认真研究原因,对症下药,改变培训在这两个方面的劣势地位;而考研群体虽然认为环境的舒适度、附赠资料、报名方式不重要,但是满意度也很低,考研机构应该稍微重视这三个方面因素的改善,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口碑,利用口碑加以宣传。

3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诸多营销消费者培训满意度的因素中,教师教学水平和考研信息提供两方面最为重要。同时,考研培训群体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较高,而考研信息提供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考研培训机构在提高考研培训群体的满意度时,应重视考研培训群体认为重要但是满意度较低的因素,如上课时间安排、考研信息提供。而提升企业满意度需从如下几方面提升美誉度。

3.1提高授课教师知名度,聘请知名教师

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知识水平等因素是影响考研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考研群体判断考研培训班的优劣主要根据授课教师来判断。考研培训机构应大力招聘资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于本机构已应聘的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其知名度,提升其在培训学员心中的地位。

3.2定期跟踪老学员的培训意见

朋友推荐是考研群体获取考研培训信息的主要来源,考研群体选取考研培训机构时会争取周围前辈、同级同学的意见。定期调查老学员的培训意见和建议,得到培训后的反馈情况,有利于考研培训机构对于及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积极弥补不足之处。同时,对老学员进行调查,有利于树立“重视学员”的形象,获得良好的口碑,提高学员对本机构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本机构的“口碑”宣传。

总之,考研培训机构只有及时了解考研群体的消费需求,满足消费欲望,才能在激烈的考研培训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天立.针对本科在校生的考研培训市场分析[J].经济视角,2011,(9).

[2]王子凤,陈莉.浅谈我国考研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4):86-87.

[3]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创斌.考研辅导市场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新西部,2009,(4):135,136.

[5]LeonG.Schiffman,LeslieLazarKanuk.ConsumerBehavior[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朱敏.考研辅导市场暴力事件反思[J].高教观察,2006,(3).

[7]徐琴.我国考研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8(9):194-196.

[8]张兴全,夏永林.基于考研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化商业,2010,(5):79-80.

[9]焦江燕.中国培训市场十大现状[n].北京青年报,2002.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1]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2]姚龙琴.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D].河海大学,2006.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4

44名长春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现场发放问卷44份,回收43份,问卷回收率97.77%,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100%。

2.座谈调查法

对44位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进行了关于“培训效果”的座谈。

三、培训效果调查与分析

1.本次培训中你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

调查显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案例分析,学员们认为案例分析能够贴近一线教学实践,简单易懂易操作。专家讲座的形式喜欢度也较高,通过座谈了解到:专家精彩的讲解以及独到的见解能够让老师们了解最前沿的教学动态,以使自己能够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还有44.18%和27.91%的老师选择了共同体建设、教育沙龙。另外有18.60%教师选择了其他培训形式并附有文字说明:教学观摩、体育学科实践类培训。通过座谈了解到:选择教学观摩的教师们认为可以通过参观一些优质的体育课,学习到其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领悟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突破校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封闭性,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质量。一节精彩纷呈的观摩课会带来一定的启示,能够直接指导教学。选择体育学科实践类培训的教师们认为,体育学科实践类知识是体育教师教学的基础和根本,通过体育实践类的培训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这一现象表明,此次的培训方式不能满足体育学科骨干教师的需求。

回顾此次的培训方式,主要采取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安排的理论课程内容过多,室外的实践类内容太少,背离了体育是实践操作学科的特点,理论化过强,太枯燥,学员提不起兴趣。调查中了解到,教师们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老师们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大多数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

2.参加本次培训后,你感觉收获最大的三个方面是:

调查显示,骨干教师们收获最大的三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精神、对教育新理念的理解、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座谈了解到,在团队组建与素质拓展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团队活动给骨干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们在小组活动中真真切切、淋漓尽致地体会团结协作的力量和智慧,在拓展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专家精彩的讲解以及独到的见解,让老师们了解了前沿知识和教学动态;通过培训师的专业引领,让学员了解了科学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方向。

调查显示,收获最小的是建立社会关系。通过座谈了解到,5天的课程有3天半是所有学科的集中学习,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缺少体育学科教师们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3.您对本次培训的时间安排:

调查显示,有4.65%的教师觉得培训时间安排和工作严重冲突,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经过座谈了解到,有的老师在假期有训练任务;还有老师觉得平时很辛苦,好不容易放期,身心需要调整,假期不愿意被占用;还有寒假天气寒冷,培训不允许住宿,培训地点太远,交通不便等。教师们希望培训选择学期后半程(期末),在学期末的时候,体育基本结课,留给其他学科进行总复习,这时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参加培训。

4.您觉得今后自己最需要强化的三种能力是:

调查显示,最需要强化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其次是教学改进能力和引领教师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内力的素质基本功,由于过去教师们对科研的不重视以及工作量、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科学研究,再加上自身文字组织能力差,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科的“科研软肋”就比较明显。在骨干教师提交的15篇论文中,经过修改只有7篇通过审核并刊发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虽然在本次培训中,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学员们觉得要想取得良好科研成果还远远不足,还需要专业教师的引领。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教育教学的领头雁和排头兵,虽然在工作中正在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但他们也非常迫切需要借鉴更新、更好的教学经验,超越自己,不断提升教学改进能力和引领的能力。

5.您对本次培训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参培教师对项目的整体满意度、对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满意度最高、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的满意度都较高,说明此次培训的总体安排还是合理的。但还有34.89%对教学设施与条件、30.23%对用餐与服务质量、18.61%对研修(培训)方式、方法选择、16.28%对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13.95%对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安排、11.63%对研修(培训)成果与收获不满意。通过座谈了解到,参培教师认为教学设备陈旧,大屏幕看不清楚,教室太冷;用餐人多,当排队就餐时饭菜已经冰凉;理论课程安排太多,实践课太少,传统的室内讲授式教学模式,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给今后的培训提供了参考。

6.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调查显示,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效果最满意的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呼唤心灵追求特色》《团队组建与素质拓展》《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及应用》《中学骨干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方法》课程的设置比较满意,但是对集体集中形式的讲授形式不满意,如果这三门课程能够针对体育教学来讲,可以让学员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沟通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不满意率较高的是《强化自身德才兼备―如何做好体育骨干教师》,教学内容浅显,教师讲课没有热情也没有激情。

四、调查与分析结果

通过对本次培训的培训方式、培训时间、本次培训最大收获、最需提高的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的调查与分析,以及与参培教师的座谈与交流,得出以下结果:

1.培训方式单调,不能满足体育学科骨干教师的需求。

2.理论课太多,体育实践课程太少,忽略了体育学科的特点。

3.集体集中形式的培训,缺少师生互动、缺少同伴交流的机会。

4.培训和结束时间安排不太合理。

5.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条件较差。

6.有的培训师教学和指导能力不高。

7.教师最需要强化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改进能力、引领教师的能力。

8.缺少亲临优秀课堂借鉴更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改进能力、引领能力的学习机会。

9.历年来的培训都缺少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五、对策

1.培训前要认真地进行需求调研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注重培训前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根据教师的切实需要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

2.除教育学、心理学、师德教育等通识培训外,尽可能不进行多学科的集体集中形式的大课堂学习。

多学科集体集中形式的大课堂学习,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缺少体育学科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所以要改进培训方式,尽可能以学科为班级,增加学员之间的交流环节,让学员在互助、互学、互帮中共同提高。

3.合理规划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包括培训开始的时间和培训结束的时间。培训的时间尽可能不安排在假期,特别是寒假;培训结束的时间尽可能不与学员的回程时间冲突。

4.增加一线名师授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线的名师,他们具有在课堂实践中升华出理念、理论与教学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的经验,并且也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困惑的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能够切实解决骨干教师存在的问题。

5.开展体育科研专题讲座,切实提高体育骨干教师的科研

水平。

体育学科的“论文写作以及体育科研”是体育教师的软肋,在培训中,不仅需要专家理论方面的引领,更需要结合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学特点聚焦案例的剖析,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相关的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引领他们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从中挖掘研究点,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不断改进教学的同时切实提高体育骨干教师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能力。

6.观摩学习式培训。

在培训中,组织学员到基层学校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让教师亲临课堂,通过看课、听课可以捕捉到有用的东西,把别人的教学长处、别人的教学绝技、别人的精彩之处无声无息地“嫁接”到自己的课上去,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改进能力、引领辐射的能力。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式培训。

当前的培训安排在教室里的课程内容过多,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模式,背离了体育是实践操作学科的特点,学员提不起兴趣,继续教育的质量自然得不到有效保障。应采用理论学习和术科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真正激发教师内心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8.改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为更好的培训提供保障。

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是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为了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长春市教育主管部门正在加大投资,积极地筹建优质教师培训基地,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服务。

9.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聘请和选择培训师时,要认真考察其培训能力,并要提前审阅讲课内容,避免因人设课,避免相关课程的重复。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5

摘要:实行干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是新一轮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势所迫、改革所需、干部所盼。为此,要突出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理念、模式、管理、制度、考核、督查等方面的创新,以探索出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之路。

关键词:组织调训;自主选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1-0042-03

组织调训是指由相关部门按计划抽调干部到指定教育培训机构参加脱产学习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干部自主选学是指干部根据自身的培训需求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方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干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先后经历了以学历教育、自主深造、部门教育主导为标志,以结业培训、自主受训、培训部门主导为特征,以选调结合、按需选学、培训机构多样为特色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各地坚持把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本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内容上互融、培训形式上互动、参训机制上互创、教育成果上互享,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新鲜经验。但干部教育培训还存在着针对性不够强、实效性不够大、科学性不够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先进理念,从改革创新的层面探索增强干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的路径。

一、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江苏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方面有了新的实践探索,但由于缺乏长效的制度和机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1.从干部需求看,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结合难统一

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存在主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组织调训更多强调共性要求,自主选学更多体现干部的个性要求。组织调训要求干部掌握的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或能力,而干部自主选学考虑的大多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织调训如不考虑干部的个性要求,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内生动力不强;而干部自主选学如果完全听任干部自由选择,则很难达到推动当前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目的。调查问卷显示,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计划调训的占26%,要求干部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和机构的占66%,两者需求难以一致。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看是组织调训的普遍性特征和统一性要求与干部个体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①

2.从资源配置看,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结合难统筹

当前市场配置资源的新特点与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的效能性矛盾尚未解决。组织调训更多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干部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培训资源供给存在严重不足。自主选学班次设置投入精力较大,组织管理成本较高,受市场化因素影响,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不仅费用高,而且由于参训学员来源广泛,课程体系设计安排难度加大。目前,县一级教育培训资源匮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队伍老化、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进修的机会不多,培训资源的共享需求与条块分割功利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机构配置、人员编制、管理方式等方面,教育培训运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活力不足,制约了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提高。问卷显示,17%的干部认为要重点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增强办学活力;要求教学改革整合培训资源的占34%。

3.从操作运行看,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结合难执行

少数领导干部认为组织调训“可有可无”,有的领导借口经费紧、人手少、工作忙,不愿选派干部参训;个别单位认为参训干部“可派可不派”,部分干部对参加调训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不高,调训计划难落实。有些干部认为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有的年轻干部认为,自己学历、理论、政策水平高,对学习无所谓。问卷显示,认为工作太忙不能参加调训的占61%,认为培训内容没有用处的占16%。一些培训内容纳入自主选学专题后,在党校等主体班次教学中,相应的培训内容没有压缩;现代化的自主选学平台尚未全面建立,网上选学还没有普遍推行;自主选学的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的具体操作程序。

4.从制度规章看,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结合难保障

干部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的新要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性矛盾比较突出。从干部教育培训的自身轨迹看,走向科学化、规模化,更趋制度化、绩效化,更重能力素质培养,更富竞争性和开放性,是教育培训的大趋势。但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不按规律办事、工作中盲目性和随意性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干部教育培训财政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起根据干部队伍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投入的保障机制;现有的有限经费使用不合理,尚未做到“经费跟着干部走”、“经费跟着项目走”;干部教育培训大纲、教材、师资、基地等基础保障设施薄弱;考学、评学、述学等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和结果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问卷显示,认为要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占25%。

二、创建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实现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必须坚持科学化引领、市场化推动、效能化提升的基本取向,构建富有针对性、竞争性、开放性,更加制度化、绩效化、人性化的调训与选学相结合的具有江苏特色的培训机制。

1.调训与选学的计划生成机制

要建立调研网点,形成上下结合、纵横联系的调研样本网络体系。通过问卷调查、集中座谈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向各级党组织和各类干部广泛征求培训内容、形式、时间等需求意见,形成训前需求调查制度。要变自上而下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计划生成方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认真梳理汇总,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形成基于培训需求综合分析的计划方案。通过学员训后个人意见反馈,分析培训效果和预期,建立动态的培训需求档案。要打造与完善训前调查需求、训中分类实施、训后跟踪反馈的工作链。

2.调训与选学互融互动的参训机制

要采用重点培训对象点名调训和其他干部自主选学方式,实现培训对象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相结合。根据干部岗位职责要求、干部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进一步完善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参训机制。知识技能类培训由干部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政治理论培训给干部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干部在完成规定主课的前提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要把科学发展所急与干部所需有机统一起来,构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使组织调训的计划性、系统性与自主选学的选择性、灵活性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调训与选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要严格调训程序,对重要培训班次、重点培训对象实行点名调训,对未能完成调训任务的地方、单位,不得列入组织系统年度考核评优范围;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组织调训的学员,进行组织函询和诫勉谈话。要建立领导干部任职资质制度,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任职资质测试,不能通过任职资质测试的,不得提拔任用;建立调训与选学的登记管理制度,将学习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记入干部学习信息库,在培训中考察干部,使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成为培养、发现、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使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在潜能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4.调训与选学的法规保障机制

要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新需求,加快干部教育培训立法进程,着力解决干部培训刚性约束乏力、与选拔使用关联不大、参训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文官培训法规的先进经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法,明确培训的性质、地位、作用、机构、分类、经费、权利、义务等,制定好实体性法规和程序性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规章制度相衔接,实现干部培训由人治化管理向法制化管理的转变。

三、创建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建立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机制,必须创新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

1.坚持改革,解决调训与选学的模式问题

活力源自创新,改革激发动力。一要创新运作模式。既要满足组织调训的需要,又要满足干部自主选学的要求,合理设计培训项目。在高等院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动员各级各类优质培训机构共同承担培训任务,实行组织申报项目、公开招标投标、遴选培训机构、协商确定课程、公布培训菜单、干部自主选报、培训滚动开班的运作模式。二要改革教学方式。探索实践课堂、行动项目培训等培训方式,坚持干部培训与推动工作、教学互动与课题研究、实地体验与对流相结合,突破课堂限制,以开展专题研讨、开通网上论坛、实践调研等形式实施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对于前瞻性问题培训,以研究式为主,着重组织好教师研究式的“教”和干部研究式的“学”,辅以体验式,同时开发好现场教学基地,以实践人物为教师、实践经验为教材、实践一线为课堂。三要更新班次设置。以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为主,逐步做到分类别、分专题进行培训。打破干部级别界限,把现在实行的以干部级别为主设置班次,改为根据需要依干部类别或专题设置班次,着力解决省部班、地厅班、县处班没有按类别划分,培训对象“一锅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等难题。

2.创新制度,解决调训与选学的规范化问题

制度带有根本性、长远性。为此,一要增强调训与选学的刚性化,从量化责任、硬化考核、强化激励环节入手,健全干部培训档案,完善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将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做到“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提拔”,使教育培训变得更加“刚性”,不易流于形式。二要推广培训机构职业化,建立干部任职资质制度,开展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资格认证,抓好干部基本理论、通用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相互配套的资格认证体系化建设,以资格认证塑造干部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机制。三要推进教育培训法制化,加快制定《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法》、《公务员培训法》。通过立法规范干部教育培训行为和享受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干部依法接受培训,组织依法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干部定期参加教育培训成为一种法定行为。

3.提升质量,解决调训与选学的效能问题

提高质量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必须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估体系。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加快制定对干部培训管理部门和承担干部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的工作评估标准,建立干部培训质量评估制度。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目标确定、规划实施、教学设计、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师资选聘、效果评估、培训条件的创造等环节上,加强对干部培训基地的监督和培训质量的检查。二要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在硬件评估上,对师资力量、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学规模进行评估;在软件评估上,对教学方案设计水平、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办学信誉进行评估;在费用评估上,对教育培训成本和合理利润进行评估,体现优质优价。

4.加大投入,解决调训与选学的保障问题

发达国家对公务员培训都有充裕的经费保障,并注重投入成本与产出比率的考核。因此,建议各地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优先安排,保证经费增速高于地区经济增速。各单位按干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3%足额计提教育培训经费,作为日常教育培训费用,列入各部门单位预算。要加大培训基地投入,如扶持建设中国昆山全面小康建设干部培训基地,中国华西新农村建设干部培训基地。要注重现代化和多样化手段,采取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开展教育培训,让有限的培训资源在灵活多样的方式中充分发挥作用。要拓宽融资渠道,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实行受益者补偿教育成本制度,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基础、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个人承担为辅助、市场化筹措为补充的经费多元投入机制。

5.完善体制,解决调训与选学的合力问题

加快形成宏观管住、微观放活、整体协调、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一要加快领导体系科学化。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组织部门主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的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体制,构筑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格局,实现教育培训领导体系最优化。二要加快管理体制科学化。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按程序定期检查评审,收集相关信息,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修正、预测,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三要加快运行机制科学化。要按照科学、有序、高效的要求,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由条块管理向统一管理、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微观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配齐配强干部教育培训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力量,积极引导干部自主选学与组织调训的流程再造,推进运行机制改革。四要加快目标考评科学化。要建立干部自主选学与组织调训工作目标考评制度,按照事前计划、事中督促、事后评价的程序,把督查结果充分运用到其他各项评比表彰中去,完善督查制度。

参考文献:

[1]崔建新.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亓朋.技术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9).

[3]陈继勇.基于知识溢出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地区非均衡分布研究[J].经济管理,2009(06).

[4]李捷瑜.FDi、技术进步与就业:国际经验的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5).

[5]吕海霞.中国利用FDi规模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09(05).

[6]陈自芳.提升FDi外溢效应及引进外资质量的定量化探索[J].学术研究,2005(10).

[7]傅元海.中国利用FDi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J].求索,2007(11).

[8]祖强.FDi与江苏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唯实,2008(4).

[9]傅元海.我国引进FDi质量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10).

[10]胡宜朝,雷明.中国分省区FDi的引进效率评价与解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11]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12]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6

[关键词]检察教育培训;思考建议

新时代、新形势、新环境下,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和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愈加趋于专业化职业化。如何创新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检察教育培训的实操性,让检察职业教育更好应对发展趋势的要求,对于检察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意义重大。《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对检察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宏观性的指导规定,根据以上文件精神,高检院制定了《“十三五”时期全国检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其中强调:“以检察机关岗位素能基本标准为依据……坚持以司法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分层分类培训和高层次检察人才培养,推进检察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司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检察队伍……”短短的一段指导思想精准地涵盖了检察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包括培训理念、培训目的、培训模式、培训方法,等等。对比以上文件精神,总结当前检察教育培训工作,在开展和创新今后的检察教育培训,有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检察教育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来,基层检察教育培训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投入有所增加、培训条件明显改善、培训水平明显提高、培训对象基本实现全覆盖。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关于干部教育培训重要论述精神,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检察干部队伍,提出新的发展方向。新时期检察培训教育工作虽然取得新的进展和成绩,但综合分析调研反馈和实际培训效果,检察教育培训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培训方式单一当前培训大多仍是灌输式授课,教师讲,学员听,教学手段简单机械,教师和学员的互动性不够,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相长,有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虽然近些年一直强调创新教学方式,但真正能够落实并熟练运用的并不多。在培训调研中,不少学员指出培训的理论性知识太多、实践性知识太少,学习转化为应用效率不高。除个别业务培训外,许多培训教学内容和专题类似,针对性不强,与学员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培训内容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干部的实际需求,培训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

(二)培训需求调研设计不完善培训需求调研作为培训前提和基础,其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为缺乏完善的科学体制,加上繁琐庞大的调研数据,个别培训调研存在着“走过场”现象。调研内容脱离实际、调研分析不规范、调研手段单一化的现象,导致调研需求设计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够紧密,训用存在着不同程度脱节。培训需求调研设计针对性不够,还不能完全考量三级检察院内不同层级、不同业务部门、不同年龄段的分类检察官的差异性进行设计,因此,亟需健全和完善培训需求调研设计相关机制,使调研工作有序规范地运行。

(三)政治教育培训与业务培训融合性不高新时期检察教育培训,虽然贯彻落实了将政治建设融入业务培训的要求,逐步加大政治教育培训比重,但仍存在政治课是政治课业务课是业务课,两者相互独立现象。有的政治教育培训只是简单地组织观看录像或者安排一堂政治理论授课,在培训考核中也没有将政治教育培训考核纳入其中,缺少约束力。政治教育培训手段比较单一化,在培训中没有全面深刻思考如何将政治教育培训有效融合到业务培训,使政治教育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四)信息化建设在培训中不成熟在现代检察教育培训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培训水平,实现检察教育培训现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检察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的基础和硬件条件并不均衡,无法充分运用新兴媒体高效整合培训资源、方便快捷进行培训效果分析。如何发挥信息化建设在调研需求分析、教学管理、学员反馈、教师评价等巨大作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五)新发展下检察教育培训提出新要求检察内设机构改革后,检察教育培训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情况,在落实高检院“以空前力度将政治和业务培训力推到位”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服务检察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服务“四大检察”发展,对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政治理论教育放在首位,作为检察人员的必修课,通过政治轮训,加强检察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二是注重专项人才培养,专项人才培养将务实培训、精准培训、分类培训与素能培训相结合,强化政治培训,突出能力培训,强调实战培训。三是强调检察业务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专项业务培训更趋于专业化、精准化,注重分层分类培训。①

二、检察教育培训建议

针对当前检察教育培训现状,聚焦问题,破除检察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困境,适应检察教育培训新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探索新培训模式要使教育培训发挥实效,就必须把握成人培训的规律,探索符合成人培训特点的培训形式。传统授课作为常规培训的主流选择,在新形势下已经不能满足学员对培训教育需求。结合“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现代培训理念,要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施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设置上,紧贴业务工作实际,加大指导性案例等实务性教学进入课堂。要积极推行检察官教检察官、实战训练、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等模式,增加研讨式、模拟式、体验式培训比重。②推动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大检察官上讲台常态化规范化,加大网络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检答网、中检网院的作用,提升培训覆盖面、便捷性。积极探索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联合培训,搭建良好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培训合力。在不断总结已经获得好评的培训方式上,通过多元的培训方式,来调动参训学员参与课堂并积极思考,保障培训取得预期效果。

(二)科学规范设计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需求调研是为了通过科学的方法弄清楚谁最需要培训、为什么培训以及培训什么等问题,科学规范的需求调研设计能更准确快速有效收集以上信息。实践中的需求调研往往由于调研方式和内容设计、调研对象工作压力、实施者开展工作的途径等问题影响实际调研结果的实用性,会使最初培训需求调研的目的实现大打折扣。因此应该从需求调研的内容和方法上,科学规范设计培训需求调研。一是要使调研整体设计科学规范,要从当前检察工作总体部署与格局出发,紧密结合检察改革后分类管理实际,切实从岗位需求、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二是调研要考虑调研对象的可接受性、便捷性与实效性并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工作的开展应考虑周期性和实践性,并形成长效机制;三是有效利用调研结果生成年度培训计划,以需求调研结果为基础,对培训的目标、对象、方式方法及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实践性的设计,做到专业引领与实践相结合;四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地调研分析,找到培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提高培训需求的针对性。

(三)突出政治教育考核,加快政治教育培训与业务培训融合政治教育培训作为检察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教育培训的主要抓手。但有些地方仍然存在政治教育学习与业务培训“两张皮”的问题,解决“两张皮”,实现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深入融合,把政治教育做实做好,就要在培训考评中加重政治考评比重,建立健全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完善理论学习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述学、评学、考学措施,把学习情况纳入考评机制,推动政治教育培训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使检察干警把政治学习作为一种自觉习惯和精神追求。同时要创新政治教育培训手段,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潜移默化地将政治理论融入业务培训课程,引导教会学员善于在业务工作中讲政治。

(四)加大信息化建设,提高检察教育培训效果在现有的基础和硬件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培训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建立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新媒体方式实现培训工作信息化,从前期培训调研到中间教学管理再到后期培训考核,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充分运用大数据进行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实现培训资源的汇集共享,将培训资源分为信息资源与实体资源,分别建立师资、课程、人才的信息资源库与师资、课程、文章等实体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同时建立信息化的学员培训档案。包括学员个人基本信息及参培情况、考核成绩等,这既能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干警的评优、任用和晋升提供考核依据,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规范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以上信息化建设有些已经付诸实践,有些还需要摸索,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都将是未来教育培训发展的方向,相信在不断开发信息化功能建设的过程中还将探索出更多的实现有效管理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节约资源与成本,使培训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7

关键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现状研究对策研究

1.引言

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只有建立小学—中学(包括体校、传统篮球项目学校)—大学(包括体院、篮球系)—篮球职业俱乐部)—国家队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使我国篮球运动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篮球理论界的共识。中学篮球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中学篮球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篮球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起主导作用,篮球队的日常训练质量、管理都与教练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练员对篮球运动的理解程度、篮球理论的掌握程度、篮球球技的战术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都直接影响篮球队员的成长、篮球队的发展。因此,笔者在全面了解和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队伍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中学篮球运动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篮球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男子前八名和女子前六名的篮球队共14名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教练员现状调查分析”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查询,将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1.2.2问卷调查法

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4份,回收问卷1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数理统计法

用计算机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4专家访谈法

笔者走访所有调查的篮球教练员,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笔者调查发现,此次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少年锦标赛的大多数教练员,年龄在30~45岁之间,见表1。

分析表明:调查的14名教练员绝大部分都年富力强、有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比赛与训练经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队训练多数是在室外进行,并且训练时间多为早、晚,教练员不仅要起早贪黑,还要忍受各种恶劣气候给训练带来的诸多不便,所以充沛的体力是训练工作的一切保障。

2.2篮球教练员的学历结构

学历主要反映教练员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科学化的训练是提高队员篮球水平的基础,而教练员的能力是决定科学化训练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教练员的教育与培训是我国篮球运动管理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教育部门要求,中学阶段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从表2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14名教练员,尚无研究生学历,全部都是大学本科生。

2.3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情况

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是提高教练员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我国篮球后备人才水平的保证。定期组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完善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了解新的篮球训练理论,扩大视野有很大帮助。教练员培训正式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一开始就受到高度重视,并有明确制度要求。人事部和原国家体委于1994年联合颁布了《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人职发〔1994〕17号),规定教练员在申报职务时,必须取得相应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从2001年1月1日起,只有经过教练员岗位培训并获得相应级别岗位培训合格证的教练员,才可以申报晋升高一级教练员职务。目前,教练员培训体系是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类短期培训及信息服务等。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教练员培训班比较少,基本上两三年才举办一次关于体育的岗位培训,见表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许多篮球教练员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笔者又对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练员进行了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许多教练员认为培训班没有任何作用,费时、费钱。这反映出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内容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教练员想参加,但是没有地方可参加。这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部门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中学篮球教练员的培训需求,业务培训状况也有待改善。

2.4篮球教练员提出的问题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所有教练员都提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学生篮球比赛次数太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长年训练热情,每年只有一次正规的比赛,并且比赛场数不足10场,很难保障学校对于篮球项目的支持力度,教练员之间的业务交流次数太少,也间接地阻碍了教练员的训练激情。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教练员整体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合理,中青年的篮球教练员是主力军,但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丰富自身的训练经验,提高训练能力。

3.1.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的学历达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中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但由于地域、训练环境等问题,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练员人才还是严重缺乏的。

3.1.3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体育主管领导对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学校对于岗位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教练员发展。岗位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要求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并且要不断增加与篮球有关的新知识。

3.2建议

3.2.1各个学校成立篮球训练教练组,由两三名教练员组成,有利于提高训练质量,也有利于丰富教练员的实践经验,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养,组建梯队式人才队伍。

3.2.2积极创造优厚的条件吸引众多篮球人才投身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育事业中,可与区内专业体育高校达成联合办学模式,对区内优秀的教练员进行研究生培养,组织教练员观摩高水平训练,逐渐完善教练员的学历结构。

3.2.3各有关部门及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从制度上确保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让教练员真正获得所需的知识,运用在日常训练中,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培养出更多的篮球后备人才。

3.2.4增加中学生比赛次数,扩大比赛规模,区内中学生联赛各市县争做每周一赛,让学校、教练员、队员之间常交流。

参考文献:

[1]于振峰,张振东,张建军,等.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5):23-26.

[2]曾为民.湖北省中学篮球教练员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

[3]杨立.甘肃省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现状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6.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8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英语教学培训

一、学习策略研究的目的与元认知策略研究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步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人,研究重点由教师如何教逐步转移到了探讨学生如何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推动了英语教学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展,并结合重点向英语学习能力转移,使得一些前卫国家的语言教学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英语教学重点不再是语言本身,而是学习者如何使用英语来促进理解和表达,从而使英语教学的策略问题突显出来。英语教学法是一种源于策略指导的教学方法。英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他们采取这种行动的目的是为了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捷、更加有效,同时使自己更便于自学、更易适应新环境。

随着认知研究视野的扩大,元认知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产生以及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重大发展,心理学经历了一场认知领域的革命。这种革命导致了弗拉维尔、斯登伯格、布朗等一大批学者在元认知理论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建树。元认知思想的核心可以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加以说明。如控制论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中传统的反射弧概念,从而能较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使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得到科学的解释。

元认知(metacognition)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Flavell)于1976年在CognitiveDevelopment中提出的。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FlavellJ.H.1985:103-240)。此后,许多学者意欲将某些新元素纳入元认知的基本组成之中,如动机和自我效能(pintrich&Degroot,1990:33-40)、成就归因(Desoete,2001:435-449)等。自我调节学习模式仍然是将元认知或自我监控作为核心成分来研究的。归因被认为是元认知结构中的特殊组成。有些人虽然没有采用元认知、元成份这类术语,但他们的理论建构中也包含了相同的思想。如在戴斯(J.p.Das,1999)等人提出的人类智力活动的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理论中,计划系统是最高层的系统,“它是整个认知功能系统的核心,负责认知过程的计划性工作,在智能活动中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策略,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它对注意——唤醒系统和编码加工系统起监控和调节作用。”(吴正,张厚架,1993:186-188)显然,计划系统与元认知、元成份的作用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二、我国学者对英语学习自主性的认识与元认知策略的研究

我国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数极少,因而至九十年代初,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桂诗春对大学生中英语学习成功者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了英语学习成功者具有强烈的交际动机、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留意听课、善于对语言进行监测等特点。董奇(1989:68-74)认为,“元认知实质上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近十年来,受西方学者的影响,我国学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始全面关注元认知策略的研究,研究方法也逐步多样,成果不断涌现。

文秋芳对英语元认知策略的研究结果显示,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前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比较强,英语学习富有计划性和主动性;后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比较淡薄,英语学习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她将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与学习过程有关,包括制定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也就是元认知策略;管理策略既包括管理认知过程,又包括管理情感过程。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材料直接相关,且只用于语言学习。文秋芳赞同o’malley&Chamot的观念,“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成败”。皮连生在反省认识中,把个体在学习中的反省认知归结为关于我们已知什么的认识和关于如何调节我们学习行为的认识。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的一种解释。

张庆林进一步将元认知解释为“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周围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武和平将元认知策略贯穿于主体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并概括为规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和矫治策略四个方面。杨宁则研究了元认知到自我调节策略的转变,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主动寻求的,旨在有效提高学习和信息加工效率的规则系统,包括高级策略和基本策略(又由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构成)。20世纪70、80年代学习策略模型中的高级策略就是元认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策略模型中的高级策略是包括元认知、动机在内的自我调节学习。这里所谓的高级策略共同地表现为有效地选择、结合、利用认知策略和监控学习与信息加工的能力。

三、学习策略培训与英语学习自主性培养的途径

学习策略培训(LearningStrategyinstruction)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它是教师系统地教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曾开始注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易懂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策略有了研究,但并没有确立学习策略的重要地位,并且大多数学习策略培训也不成系统,仅限于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巩固等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winogrand(1989:30-36)认为,学习策略培训的宗旨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积极选择策略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学习的选择性和思想性。

随着策略研究的不断深人,策略培训在语言学界备受关注,语言学习策略教学和培训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JohnD.Bransford认为,策略培训包括教授策略及巩固练习、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围等三个阶段;以布朗(BrownandHulme,1992)为代表的策略训练则主张把学习策略训练注入各科课程中,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oxford主张将策略培训集中于策略意识(strategyconsciousness)的培养,并分五个层次进行训练:(1)无策略意识培训(blindstrategyinstruction),教师通过特别设计的教学任务或材料,让学生下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一些策略;(2)感悟力培训,即通过问卷、日记、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使用进行评估,从而激发学生对材料的感觉;(3)注意力培训,这种培训旨在通过双向讨论、个人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习者关注某些具体的学习策略;(4)意向性培训,即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明确材料使用的意义并有目的地使用学习策略;(5)控制力培训,控制力是最高层次的意识,包括策略使用有效性的评价能力和策略迁移能力。o’malley&Chamot提出的策略训练模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设计了计划、监控、解决问题和评估四个步骤。该训练模式有助于学生增强使用策略的意识,能提供所学策略的练习机会,并帮助他们在新的学习条件下应用这些策略。但训练模式本身没能将策略训练与平时的课堂语言教学相结合,学生较难把学到的相应策略同具体的学习任务相联系,难以发挥学习策略对语言学习自主性的促进作用。Cohen根据策略培训与课堂结合的程度,将策略培训分为广泛的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策略意识训练、策略融合式教学法(Strategies-basedinstruction)等多种类型,从而弥补了o’malley&Chamot等培训模式的不足。

四、开展元认知策略培训,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外语学习中对元认知的研究始于80年代。Forrestpressley&waller,wenden,oxford,Victori&Lockhart,o’malley&Chamot等,都将元认知列为重要的外语学习策略之一,从而使得一些专家和教师开始关注英语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及其培训研究。

元认知策略培训旨在指导学习者选择和使用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元认知策略培训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也有助于他们完成英语学习任务(Vandergrift,1999:168-176)。国外学者所提供的元认知策略培训形式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及教育体制上的差异较大,西方学者所主张的学习策略不一定都适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西方学者的培训方案中蕴涵了许多元认知策略培训的主成分,我们需要吸收其中积极有效的策略培训形式,同时,又要结合我国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听力学习需要的元认知策略培训方案来。

我国英语新课程改革以标准和教材的形式将元认知策略培训纳入了中学英语教学体系。英语新课标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并主张把学习策略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培训,改善并提高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将策略训练与英语课程结合起来是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新目标英语》对英语教学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并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每个单元都将听、说、读、写糅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元认知策略培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初步实验与研究表明,元认知在学习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得以提高。元认知策略培训对语言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将元认知策略培训与初中英语教学相结合,探索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将教学任务与元认知策略培训理论相结合,需要构筑元认知策略培训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框架,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元认知能力,积极探索元认知策略培训对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元认知策略培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将大大提高习得者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成功机会。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教育研究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和重视元认知策略培训在英语教学,尤其是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从源头抓起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加)J.p.戴斯,等.认知过程的评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庆林.元认知发展与主体教育[m].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9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1-02

一、引言

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和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发使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必然,而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必然会对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推广实践阶段的今天,如何培训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已成为外语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这一文件也为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本课题组将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探索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从邢台市的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在客观分析邢台市中学英语师资现状及其对培训的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构建行之有效的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师“三位一体”培训模式。

二、中学英语师资的现状及其需求分析

为了了解邢台市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解决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课题组首先对邢台市几所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师开展了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其中包括邢台市第三中学、第五中学、金华中学等颇有影响力的中学。我们希望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邢台市中学英语教师对新课标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参加新课标培训的情况及其对培训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和实施办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自编问卷调查表《邢台市中学英语教师培训调查问卷》,共分为五部分,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培训现状、教师培训模式与内容、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教师参与科研的情况等方面内容。并于2011年1月至3月期间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31份。调查结果表明:(一)从教师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市中学英语教师的第一学历相对较低,半数以上为专科学历,但是通过后期的进修,所有教师都获得了本科学历。此外,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他们普遍教龄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应加强对其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二)在对教师培训的认识方面,97.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参加培训,95.4%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动机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大多数教师希望利用平时的晚上和周末参加培训,培训时间长度以两周为宜。大部分教师认为参加培训最大的障碍是教学任务繁重,而不是由于个人因素的影响;(三)在对培训模式与内容的需求方面,90.1%的老师希望培训者了解中学英语教学和学科教学法,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培训者依次为“一线的优秀英语教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和专家、英语教研员”,这说明大多数老师希望培训者了解中学英语教学现状,通过参加培训解答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对于“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和专家”的选择说明老师们希望了解英语学科理论知识的发展及前沿动态。这一点我们在选聘培训者时应该给予切实考虑;(四)在调查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时,有82.4%的教师曾经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过一些改革;而他们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依次为“应试需要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教师经常或偶尔对教学实践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进行过反思,而多数中学不太关注新课标的实施情况;(五)在对科研课题的参与方面,只有8.4%的老师经常参与课题研究,85.5%的老师偶尔有机会参加课题研究,但也有少数人从来没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在对科研方法的认识方面,部分教师基本了解进行科研的基本方法,但是只有少数人精通,还有部分教师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93.9%的教师认为参与课题研究对自身发展和教学有帮助。

以上调查结果使我们对邢台市中学英语教师的现状和培训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为我们开展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指提供了依据,使我们在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选聘培训者、确定培训开展的具体形式等方面更能够贴近我市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需要。

三、对策:“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7条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确定培养目标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了贯彻这一要求,我们课题组以终身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尝试把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和英语专业毕业生教育实习进行整合,构建符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的师资培训模式。

(一)中学英语教师“三位一体”培训模式

在对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师“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其具体内容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本地中学英语教师对培训的实际需求出发,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以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的,构建出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以邢台学院外语系建设“双向互动”教育实习基地为契机,以邢台市第二十五中学为试点,在实习期间,除了确保实习生切实得到教学实践的锻炼以外,对该中学的全体英语教师开展培训,以期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参训教师素质的目的。

(二)培训内容及目标

1、专业能力的培训,包括对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训。语言知识能力的培训目的主要是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标准的语音、语调,流畅的课文朗读能力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英语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听说能力,要求参加培训后教师的听力水平达到听懂初中教材的全部听力材料,对中考听力试题理解正确率达到100%。在英语口语能力方面,应该能够熟练正确地使用课堂用语,能够驾驭并指导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话题展开对话;教学能力的培训,其目的是通过短期培训使参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特别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及对中学英语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

2、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是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微观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观察、回顾、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的使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加强与同行教师间的交流,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

3、科研能力的培训,我们主要是以“专家指导、项目带动、合作研究、成果共享”为指导原则,通过引导部分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使他们熟悉课题的选题、申报、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结题等环节,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队伍。

(三)培训方式

我们先后安排学院和外语系的五位教师资深英语教学方面的专家、教授,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研讨和报告等形式,对第二十五中学的全体英语教师开展培训,讲座的内容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技能、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两位邢台市中学英语教学名师到该中学做公开课,并就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参训教师进行了研讨。在实习期间,外语系与实习学校共组织了七次培训,涉及到教学中文化的渗透、课堂问题的提问技巧、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解析、科研论文写作标准、科研课题研究方法、任务型教学的思考等中学英语教师感兴趣的话题。培训结束后,专家、教授们还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电子邮件和QQ群等形式,对实习基地教师进行后续指导,以加强巩固培训效果。

(四)培训效果

实习期间,我们共举办了七次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与效果受到了参训教师的好评。通过培训,实习学校的全体英语教师都感到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全体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通过观摩、学习、交流与实践,更新了教育理念,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部分参训教师参与了我们课程组申请的两项省级教改课题的研究,提高了科研能力,并因此带动了实习学校的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受到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欢迎。

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师“三位一体”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既保证了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的质量,又满足了邢台市中学英语教师对培训的要求。通过培训提高了我市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水平,为我市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今后,我们还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广教师培训的范围,完善教师培训模式和教师教育的发展体系,促使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提高区域内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媛媛.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调查分析\[J\].读与写,2010,(6).

\[2\]张淑菊.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双向互动”教育实习模式探索\[J\].邢台学院学报,2011,(4).

大学生培训调研篇10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实际效果,特制定调研方案如下:

1、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了解农民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配备情况;第二,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第三,深入了解当前支农扶农政策和支农扶农政策需求情况。

2、调查的主要目的

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山东省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况,发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问题,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指导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推进。

(二)工作组织、内容、进度、要求

此次调研活动主要是针对当地的职业农民开展。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调研活动,成立了专门的调研活动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对海阳市的农民发放农民调查问卷和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统计表,与此同时,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流与座谈,在结合相关部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为下一步全面展开职业农民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于6月20日完成了调研实施方案,并上报至上级部门;7月22日完成了调查统计工作;8月底前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及时上报省校。

为了有效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质量,现要求如下:

第一,相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人员、时间、措施“三落实”,掌握真实、全面、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调研3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取两个村,每个村至少50户村民。布点要科学、选点要广泛,尽量考虑不同产业、不同人群和不同经济收入等因素。第三,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尤其是要认真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关于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66份,调查区域主要是徐家店的韩家窑村和台上村;辛安镇的草坡村和张家庄以及盘石店镇的龙头村和大庄村。此次调研活动在选取调查对象时,主要是根据产业、人群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差异来进行选取的,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可参考性和科学性、广泛性(表1)。

1、调查对象年龄情况

2、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情况

3、教育培训需求

近3年接受各种技术培训的为87.7%,参加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增加收入的占60%,为了提高生产技能的占40%。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占66.6%,参加技能培训的占22.2%,参加学历教育的占11%。希望一事一培训的占66.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占66.6%,希望学习种粮技术的占11%,希望学习果树栽植技术的占0.33%,想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占11.1%,想学习花卉栽植技术的0.44%,学习棚室生产技术的占0.55%,希望学习养殖技术的占22.2%,学习养牛技术的占0.33%,养羊技术的占0.55%,学习养鸡技术的占22.2%,养鸭技术的占0.55%,希望培训方式面对面的占22.2%,希望现场培训的占66.6%,从广播电视上培训的占11.1%,希望培训时间在一天的占27.7%,2~3天的占38.8%,4~7天的占33.3%,希望技术培训在本村的占77.7%,在乡镇培训的占22.296,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念的占33.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占44.4%,要依靠现代技术的占22.2%。

此外,在调研活动中,还定期召开座谈会,期间共召开座谈会5次,多次进村入户。

二、当前“三农”情况统计与分析

自2007年开始,海阳市农广校一直承担山东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也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说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基本需求。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培训的具体形式上较为单一,主要是以集中的学习班培训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以乡镇为单位对有教育需求的有带动能力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通常为每月培训1~2次,并由其将其推广到每一位农民。这种培训方式形式化较为严重,很难真正为农民解决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与困惑。

目前,海阳市在农民培训与教育方面的管理基本上参与的部门有劳动人事、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办学机构更是多种多样。每个部门或机构都有自己的任务、要求及标准,也都相应地掌握着一批资金(源),但因为分散致使规模偏小,许多培训的人均经费仅有三五百元,且多是利用原有的房屋、场地、教师和设备等,因而这些部门和机构根本无法独立而稳定地承担培训任务,经常是勉强应付或转包给其他单位承担。由此目前农民培训中普遍出现缺实验设备、缺双师型老师、缺实习场地的三缺现象。这样一种职教与培训方式是很难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劳动者。

再如,多部门直接参与教育与培训模式又容易产生漏洞,面对众多分散的职教培训机构且由各部门管理,出资部门也实在难以管理到位,只能采取一些不适当手法,如不切实际地以电话询问手段随时抽查,是目前一种普遍做法,而受训者在外地不接电话即视之为假,这就常与事实不符。管理的不科学又使得那些真正从事办学培训者也会蒙受不白之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协调不信任,甚至导致出台先培训后发款的政策,使得资金紧缺的情况更加严重。这对管理部门来说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是一项好的措施。因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钱本来就少,要农民先交款或要培训机构先垫支,都是一件十分难做的工作。其结果无疑是不利于农民培训的。总之,这种情况虽然大家的出发点不错,其结果却并不是最佳的。

海阳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2013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4.2亿元,增长5.7%。农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6%。粮食总产29.43万吨,比上年增长-1.4%;油料总产6.47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14.4万吨,增长84.0%;蔬菜总产66.6万吨,增长20.2%。肉类总产2.2万吨,禽蛋总产3.2万吨,奶类总产1.2万吨。水产品总产30.2万吨,增长3.7%。全年造林781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4.9%。全市农机总动力41.87万千瓦,增长1%。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海阳市的农民主要有专职农民、兼业农民和全年外出务工农民。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大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还是有很多农民留在当地,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谓的专职农民,这部分农民的比例约为24.3%。可以说,这部分农民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当年的农业产出,由此可见,对于这部分农民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海阳市农广校围绕本市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国家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初始创业者培训等项目,广泛开展职业农民教育,为海阳市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海阳现代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是阳光工程农民培训项目深入到村,培训到户,累计培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民,真正让每户农民都享受到国家阳光工程的培训教育优惠政策,直至达到学一门专业技术,科学种田,增收增效的目的。

二是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把学校办到田间地头。采取教授理论、师生互动、现场操作、田间指导的方式,使学员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深受农民欢迎。

三是结合重大农事环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根据农事要求,采取送教下乡、科技赶集、放映科教电影等形式,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对农民的适时技术培训,使农民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更加明显。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研究

(_一)教育培训体系平台建设研究

平台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包括政府有关政策和资金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和科技成果资源,相关行业、企业的资金运作资源和媒体的舆论、网络资源等。在这些资源整合到位、搭建领导中心的前提下建设平台人才队伍、网站和信息系统以及维持平台运转的基金,逐步建成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实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运营机制。平台可合理利用资金、师资、信息等资源,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国家服务职能。

(二)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1、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按照培训覆盖面的要求,对农民进行不少于1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以党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为主,了解和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卫生常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以及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基本内容,充分调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

(1)开展科技专题培训

通过开展科普培训活动,通过科普宣传画、读本、举办科普展览等方式,学习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等高产高效的适用技术知识。受训面达100%。

(2)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结合当前农村流动返乡逐步增多的新特点,以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市场知识等为重点,进行劳动力转移、创业培训,同时带动整个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3)开展种养大户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联合畜牧部门对各类种养大户进行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4)开展农村卫生常识、文明礼仪专项培训

组织垃圾处理、科学用水、保护土壤等环境卫生知识培训。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组织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通过知识竞赛、礼仪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倡导文明礼仪行为,树立文明礼貌形象。

(5)开展农业机械手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业机械知识和经营管理等为重点,由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手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组织法律工作者进村入户,围绕涉农法律法规等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特别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积极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3、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为目标,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4、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1)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

(2)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的成效

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