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行业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0:23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投资 报业集团 媒体

1. 目前报业集团现状

①报业在媒体中的地位及衰退的现实

近年以来美国,英国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发行量下降,盈利减少。1995-2003年间美国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报纸已经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减少。

在国内市场,报业曾经位于第二大广告媒体的位置。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进入近几年来,也出现一些下滑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国内报业集团上半年广告实际收入平均下跌10%左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移动媒体,互联网媒体,电子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必须品。

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或者一个行业从进入市场到完全退出市场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对于中国的报业市场,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报业现在所具有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和发达国家或者是和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比,还是很低的。如果只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报业现在的状况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长期。但是还应考虑到新媒体信息技术不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互通互用。所以,在市场上留给报业的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考虑到新媒体提早瓜分了市场份额,中国的报业应该提早进入了成熟期。

2. 对现行状况的优劣分析

2.1 报业优势

①报纸具有一定的公众信服力。与其他的媒体比较,报纸的形象往往是权威,是官方的喉舌。比如人民日报的社论。与网络媒体相比,人们更相信报纸的真实。

②品牌,在传媒市场上,报业集团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品牌价值是一个很大的无形资产。品牌的价值是无法模仿和短时间积累的,一个良好的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媒体行业拥有从业经验和高素质的采编人才。报业集团拥有着许多路径依赖性资源和时间依赖性资源,这些都是无可比拟的。

2.2 报业的劣势

①报纸媒体对于新闻的及时性较差。对于突发事件,不能第一时间给读者讯息,从记者现场采访到读者手中,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大半天的时间。

②报纸的大众化传播方式无法给受众进行分类。没有针对性的受众,这时的报纸无法配合现行的宣传方式和广告定位。

③赢利模式较单一,针对盈利性来说报业已经发展成靠广告广告生存的模式了。对广告市场的依赖性太高,导致了经营的高风险。

3. 针对现行的情况报业集团的投资方向

3.1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针对目前报业面临的情况,以上作了简要的分析,笔者提出针对报业想在的情况可以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报业集团需要升级,其产业结构的发展要多元化,实现报业的综合品牌传媒企业,就是要引用市场化资本运营等方式,积极寻求跨领域、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投资、经营和融资渠道,综合经营运转,从而解决产业的弊端,实现多元化运营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应景。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报业拥有自身的优势条件。一方面,有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而这一条件正是报业的优势。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发展中需要宣传和推广,而传媒具备这一能力,报业向产业领域推进的进程将会加快。

文化产业的内涵应是丰富的,既包括传统的广电业、报业,也包括新兴传媒业,还应该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形态的资产,这一认识是制定报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也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项。报业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改革,要适应当今快速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科技带来的发展。

3.2 投资建立现代传媒体系

“对于现阶段报业发展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息,以更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去创新和实践,去布局和突破。投资建立现代化传媒体系,有利于适应现行的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传播环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形成主流宣传格局,更高速的传播文化,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与此同时也做到了增强传播力、提高引导力的产业发展需要。更好的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上的统一,这种统一最终实现引导力的提升。此外,打造现代传媒产业,充分发挥主业优势,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做出了更大的支持。

同时报业发展要遵循现代企业标准,进行必要的判断,保障企业的业务正常运行。作为现代传媒企业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水平,要积极地研究新业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要重视已有的项目,设立保障机制,扶持新项目,稳抓稳打。并且,注重和关注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基于事业体制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在市场中选择优秀的经营人才,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学习并引入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慢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传媒体系。

4. 有关投资的风险防范

①要选择准确、合理、科学的风险应对方案

在投资工作的过程中,各类投资带来的风险是不同的,所以投资者在风险防范这一环节,要做好防范。投资者可以选择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风险消除、损失控制等来防范风险。风险保留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方式,即投资者自己支付资金;风险消除这一方式较为困难,是指通过预测分析技术,来得到预期的投资后果,如果投资后果不理想则将风险化解;损失控制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及计划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②逐步完善投资风险预防的管理制度。

在进行投资时,从可行性分析研究到决策,都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影响,将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融入到整个的投资过程,特别是财务风险,更要细微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从根源上减少风险的发生。

③将多元化思维融入投资工作中。

多元化投资是一种新型的投资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是将风险分散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多元化的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在充分了解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投资最终将风险分散。

5. 总结

随着报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报业决策者的经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考验。新媒体的发展带来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战略来保持报业集团的发展。本文针对报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报业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机会和可能遇到的苦难,逐一分析,提出报业投资方向应向文化创意产业和建立现代传媒体系发展,对报业集团的架构,业务进行改革,进行多元化发展,积极进军传媒其他领域。实现我国报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昆,报业集团与资本市场如何对接,新闻前哨,2011(8)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2

正确认识商业银行负面舆情的本质

一般而言,负面舆情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由外部事件或行为导致的利益相关方的负面评价。本质上,负面舆情是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外溢”。大到金融案件反映出的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小到窗口对外服务的态度,细到it技术水平、作业流程给客户带来的感受,都是负面舆情的发生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声誉风险作为市场约束的组成部分,亦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而负面舆情是声誉风险的主要诱因。

从舆情发生机理上看,负面舆情可分为突发性舆情与累积性舆情。前者指事发前无任何征兆,突然发生的事件,往往为非银行业务条线引发的危机事件,如网点盗抢案件、安全责任事故、it系统瘫痪等。其传播规律是从客户或围观群众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图文资料时就已形成舆情,其后媒体陆续跟踪报道,往往影响大、传播快。这一类舆情应对的侧重点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化解。后者是指事前曾出现舆情苗头,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累积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往往为业务违规引发的危机事件。此类舆情的传播规律往往是由客户投诉引发,且投诉内容较为敏感,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上集聚,集中爆发。这一类舆情的应对,除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化解之外,主要是在事前通过及时监测、分析、研判进行及时处置。

从舆情发生源看,商业银行负面舆情主要有金融案件、安全事故、系统故障、收费问题、窗口服务、理财销售、违规放贷、违规吸储、账户安全、网银功能、信用卡冒名办理、冒名贷款、民事诉讼等。如上述负面舆情事件频频发生,会让社会公众逐步形成银行责任感不强、管理水平不高、诚信缺失等印象;也会使客户对银行产生不信任感;对已上市的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是股价下跌、市值缩水。

准确把握商业银行负面舆情管理中的问题

重效益,轻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市、县、营业网点三级经营层面,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指标,更看重短期效益,而缺乏新形势下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意识。从根源上,这一思想来源于国有银行依赖的国家信用,普遍重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对声誉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向负面舆情管理方面配备的资源缺乏。

重治标,“两张皮”。在具体实务中,惯性思维认为商业银行负面舆情管理就是公共关系管理,或者就是应对媒体。而在社会化媒体盛行的当下,已不合时宜。负面舆情管理与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脱节,没有真正融入银行经营管理中。

重数量,轻风险。舆情数量规模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情况,但直观认为舆情数量增长就会带来声誉风险压力加大,不够科学。负面舆情是否造成声誉风险事件,需要更多地分析其在时间、区域上的演变趋势,评估内容敏感性,进行适当的风险等级划分,依据舆情风险等级评判舆论形势。

切实做好商业银行负面舆情的管理

合理定位负面舆情管理。商业银行负面舆情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项经营活动,属于无形资产经营,具有长期性,其经营成果同样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例如,早在1998年通用汽车公司的年销售额就已达到1660亿美元,资产2290亿美元,而同期可口可乐公司年销售190亿美元,资产170亿美元,然而当期可口可乐的市值四倍于通用汽车。因此,在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都将品牌管理等无形资产管理视为一项经营活动,管理品牌资产、创建强势品牌成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商业银行应不例外。商业银行只有把握这一实质,才能更好地做好负面舆情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上,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由舆情监测、排查、分析、报告、处理、整改、新闻纪律、责任追究等环节组成的工作体系,夯实舆情基础管理水平。应当明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程序,实现事前有办法、有程序、有规定;事中有处置指挥领导机构、部门分工、处置流程、报告等;事后有善后事宜与总结评估等。在队伍建设上,由于新闻与舆情管理是一项具有较高专业性的工作,无论新闻策划、媒体公关还是新闻发言人,都需要熟悉掌握媒体行业规律,诸多商业银行聘请具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士从事品牌管理工作。商业银行可通过外部引进或内部培训的方式,加快提升舆情应对能力。此外,可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积极引导外部舆论,形成有利的外部舆论氛围。

实现舆情管理部门联动。从商业银行部门履职上看,客户投诉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地化解客户投诉,并应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对于客户投诉较多的业务环节或产品,应适时进行改进;服务质量主管部门应通过培训、演练、检查、考评等多种管理手段,切实提高对外服务水平;主管部门应妥善化解各类事件,防范事件转化为负面舆情;对于舆情风险点引起的负面舆情,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声誉风险点排查,分析在产品、服务、流程与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声誉风险因素并提出改进方案,从源头上防范各类负面舆情发生。通过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内外部矛盾,达到防控声誉风险的目标。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传导机理;传导

企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场变动的过程,它的成长就如同一场革命一般,需要经历不断的变化,与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强大而顺利的发展,需要有财务上的支撑,如果没有财务管理上的支撑就必然会遭受损失。因此我们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需要在财务管理上引起高度的重视,要随时意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以及财务风险的动态传导性。而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源、传导载体等都要有所了解,只有认清财务风险方面的发展规律,才能更进一步的将企业发展的顺风顺水。力争让财务风险传导机理成为企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与行动指导,而不是随时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破坏机器“。

一、财务风险内涵

财务风险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财务方面的得失现象。在财务风险的概念上分广义与侠义之分。侠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负债筹资风险,主要针对企业在债务到期归还的不确定性。而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更为契合各个企业的发展规律,是指企业内部或是外部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现象,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而言比侠义的财务风险要大一些。但不论是广义的也好,还是狭义的也罢,都说明了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所出现的不确定性。而准确的辨别与分析企业中的财务风险,就可避免或减小财务风险事件的发生,这对于企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将有很大益处。

二、财务风险传导特性

有传导就必然会有媒介,对于财务风险上的传导同样需要一定的媒介。关于这一观点武汉理工大学的邓明然教授已经做出论证。而这一传导媒介就被称为风险传导载体。正是有了这样的风险传导载体,才使得财务风险不仅在部门之间,也就是企业内部进行传导,而且还会随着传导的加热、加快而扩散到企业外部进行传导,从而导致企业风险的破坏面不断扩散。而这种传导载体往往与利益相关,从而形成为一种风险传导。财务风险的传导性其内在原因是企业信用机制的软化。而影响其信用机制软化的因素既有国家信用体系方面的原因也有法制方面的缺失。那么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财务风险传导特性归纳为:一是复杂性,指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系统复杂,而导致其财务风险传导系统的构成因素也很多。二是路径依赖性。是说在财务风险出现过程中总会有某一路径是这一风险得以实施,并形成一定的固有惯性。三是方向性,在这里的方向性是说财务风险模式氛围单向风险传导与双向风险传导以及多向风险传导。四是突发性,这是财务风险的主要特性,它带有很强的隐蔽性。五是不可逆性,是说财务风险虽可提前预知,避免其发生,然而一旦发生的话就不可逆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阻止,而只能尽可能的减少企业损失。

三、财务风险传导机理

(一)财务风险传导要素

在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需要传导媒体。而这一过程主要是由传导主体与传导媒介体所构成的一个风险传导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它包含了两大主体。而如果从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各个环节来看,则包含着不仅有风险源还有传导风险的载体,此外还有风险传导的中介体,甚至还包括风险结果等一系列的作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称为是财务风险传导要素。它们之间犹如一个食物链条,相互咬合,相互作用,而又相互影响着。一环套着一环,带有一定的逻辑性。这也无疑给财务风险发生时的不可逆性,提供了可行的依据。然而我们说,财务风险并非都传导,它需要一定的契机,只是在传导前,要将它扼杀在摇篮里。否则,在传导过程中,各财务风险之间就会相互作用影响,从而使风险成为一种“热效应”迅速蔓延到整个企业中。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它区分为四个节点,包括财务风险源、财务风险传导载体,内外部供应链,以及风险阙值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四大要素。也是构成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链条节点。无论是哪一种,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然而也是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非传导的控制点所在,关键就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做的到不到位了。

(二)财务风险传导机理

财务风险的发生在媒介链条上,各个链条环节中的节点就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要素。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动态性的传递“热效应”。从宏观角度分析,财务风险在发生过程中是有起伏性的,而这种起伏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继起性。此外,财务风险的传导还表现在传递链条节点间的传递效应。而具体在企业内部,它常体现在具体的环节中,诸如采购、生产、销售。风险就在这具体的操作间蔓延,风险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一股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将作用到风险传导媒介链条节点上,而这一推动力则是依附在风险主体上。财务风险在发生中通常在企业内部最先传导,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企业财务由此及彼的进行传递,并通过一定的传递时间、传递载体进行风险的传递。而风险传导的结果也是一个链条动态的集成。风险的运动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多种复杂的、复合的状态。而表现形式也分为多种。其中包括筹资风险,即有举债本身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当然也不单纯指的是举债本身,还包含有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而内部管理的不力,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之一。那么这样的财务风险性如果发生在企业外部的话,就表现在企业之间的风险传递。当一个企业将财务风险传递到另一个企业中时,很可能其风险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也不能不变化。发生的改变的有可能是另一个企业在财务风险接收过程中,由于自身财务管理到位,财务风险控制得当而给力,因此就可以将财务风险传导进行终止。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无论大小,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够强大,经营管理意识不够到位,对于风险的意识也处于薄弱的环节,由此而导致了各种风险的出现,给我国企业,也是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财务传导具有一定的特性,并且有它的形成要素。作为一个企业要注重控制财务风险源、阻滞财务风险传导路径等相应的传导控制策略。力争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以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正凯.基于风险链的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研究[n].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03)

[2]王棣华.试论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6)

[3]赵华,张鼎祖.企业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0(06)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4

【关键词】传媒集团;并购;财务风险;粤传媒;香榭丽

一、传媒集团并购财务风险

(一)政治因素影响远大于其他一般企业

我国政府对媒体进行直接或间接管制,政府颁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都会对传媒集团的并购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传媒集团具有双重属性,即市场经济主体的属性和社会公益主体的属性。企业的目标是讲求利益最大化,传媒集团虽然也是企业,由于具有公益性质而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

我国传媒集团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我国传媒企业与政府属于行政隶属关系,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给予企业扶持或特许权,以保障本地区的经济利益。这种关系在市场的表现为地区垄断和行业垄断,形成了坚实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壁垒,阻碍了并购的市场化行为,导致有实力的传媒集团难以向外扩张。地方政府对当地传媒集团的保护主义,还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性,给并购企业带来困难。

(三)筹资成本高风险大

传媒集团的并购离不开金融市场,传媒集团的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参与资本运作。我国政府对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媒体行业有严格的限制,新闻媒体由国家经营,可以在新闻出版影视系统内融资,不得吸收境外资本和私人资本,融资必须确保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这些都加大了传媒集团的筹资成本,提升了融资风险。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银行贷款占传媒集团融资的主导地位,财务风险偏大。

(四)财务风险多样化

科学技术让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每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新都对媒体产生巨大影响。在互联网技术革命下,传媒行业进行了艰苦的结构转型和产业整合。纸媒危机,移动互联带来的用户消费偏好,互联网创造的新的媒介生态等等,导致传媒集团并购的财务风险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传媒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互联网经济的泡沫,国产ip电影集体哑火,媒体事件的突发性导致舆论态势的多米诺效应等,都让财务风险变得难以预测和多样化。

(五)并购并非基于市场与企业需要

传媒集团受政策的驱动性较强,并非是在完全市场力量与企业需求下的并购,而是基于政府行政考量下的组合,这对并购后的整合带来困难,且目前多以横向并购为主,这样的并购难以产生实际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传媒集团产权主体缺位,经营者可以将经济性亏损扭曲为政策性亏损,且经营者可以凭借行政力量指导企业市场经营,往往会不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盲目并购扩张,片面追求集团规模做大,抱有一定的投机心理。

(六)面临跨国传媒集团的有力竞争

全球化时代,跨国并购日益频繁,目前政府的保护是国内传媒集团对抗外来竞争的重要保障。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在政策红利下,传媒集团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海外并购。2016年初,万达文化集团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100%全资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成为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笔文化并购。国外的跨国传媒集团拥有良好的体系,数十年的市场竞争经验,实力强劲。中国的海外并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仍待观察,数额庞大的并购会让财务面临巨大风险。中国的传媒集团在治理公司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与国外的公司都存在巨大差异,会增加管理成本和降低公司效率,若并购后磨合不成功,则会变成内耗。以上的种种都会给并购后的财务带来风险。

二、传媒集团并购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培养复合型媒体经营人才

在前期选择目标企业时,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熟悉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尽量减少因政治因素带来的并购财务风险。把握好政策红利,及时了解政策的风向标,为并购成功加上保险。应该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传媒集团的财务人员担负着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监督和控制职能,又需要一定程度地了解媒体和熟悉传媒行业。财务人员需要仔细调查目标企业,核实对方资产债务情况,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传媒集团可以通过培训或招募熟悉海外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和内部培训的方式培养复合型媒体经营人才,从而有效控制并购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

在内部建设方面,集团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统一资金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管理制度、财务报告制度等。集团总部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作效率。集团总部对投资、融资等享有决策权和终审权,保证传媒集团的经营战略一致,增强集团上下的凝聚力,对集团的日常工作执行情况拥有监督权和检查权。如此,让集团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在面对并购时,能够采取对集团发展伤害最小的筹资方式。

(三)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提升整体实力

传媒集团并购的前提离不开自身的实力,要想完成一项成功的并购,必然需要从战略、资金、市场等方面综合衡量。传媒集团实力的提高,可以避免被敌意收购。中国的传媒集团属于政策驱动型,在政策红利下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但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传媒集团需要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行海外并购。传媒集团整体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安全度过并购后磨合的危险期,降低并购后内部整合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粤传媒并购上海香榭丽传媒案例分析

(一)并购基本情况

2014年初,粤传媒以现金加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共计4.5亿元,全资收购上海香榭丽广告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双方签署了《盈利预测补偿协议》。香榭丽在2015年出现3.39亿元的巨额亏损且官司缠身,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情况,导致母公司粤传媒陷入财务泥潭。2016年9月6日,粤传媒同意子公司香榭丽申请破产清算。香榭丽总经理叶玟等人因涉嫌合同诈骗被立案调查。

(二)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1.价值评估财务风险数字化时代传媒行业转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少传媒集团在转型的尝试中都经历失败,整体行业环境存在风险。粤传媒属于地方媒体,而香榭丽则是全国性的户外广告商,两者的受众群体和经营范围有所区别,是否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值得商榷。从后来的官司来看,香榭丽隐瞒了两笔合计1800万元的债务,以及逾期未偿还的银行1300多万元贷款,这只是冰山一角,也许巨亏的背后还有更多隐瞒的消息,这体现了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当初粤传媒对香榭丽的未来盈利能力非常看好,要求2013年到2016年的利润不能低于4600万、5683万、6870万和8156万,而香榭丽在2011年和2012年的利润仅为3647万元和3649万元。尽管香榭丽在行业内占据前三甲的位置,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利润得到大幅提高并不切合实际。粤传媒似乎也考虑到这一点,双方签署了《盈利预测补偿协议》的对赌协议。但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粤传媒仍然严重高估了香榭丽的盈利能力,对收购的定价偏高。2.支付融资财务风险粤传媒2014年初以现金和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计4.5亿元全资收购了香榭丽公司的股权。但到了2015年底公司的净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年底利润为-44542.18万元。(见图1)粤传媒并购的支付类型属于混合支付,向香榭丽原股东发行股票,但是部分股东将粤传媒的股票进行了质押,这意味着其他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权,而且部分债务因为担保纠纷导致被司法冻结,这些都增加了粤传媒得到资产补偿的不确定性。粤传媒在2014年初并购香榭丽,意图打造全国立体化广告平台,但却在2014年8月被媒体曝出频频用广告来置换房产,这意味着企业的财务面临问题。3.内部整合财务风险粤传媒对香榭丽并购存在估价偏高的情况,这势必会增加粤传媒的偿债财务风险。2014年初粤传媒并购户外LeD广告商香榭丽,意图打造“报纸+户外+新媒体”的全媒体营销整合模式,但两者的受众群体和经营范围有所区别,这给并购后的内部整合带来难度。粤传媒对香榭丽的并购完成得很快,缺乏整合的过渡期,双方公司的财务、人事、文化、组织结构等都需要磨合,操之过急会降低企业效率,带来财务上的损失。在并购完成8个月后粤传媒就被曝出频频用广告来置换房产,这从侧面反映出粤传媒内部整合的失败。

(三)案例启示及评价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5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路径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支撑,新媒体行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新媒体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化,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新媒体企业需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做好财务内控管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够为新媒体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特点

现阶段,在新媒体行业中,多数企业依然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事实上,国内多数大中型新媒体企业都是事业单位的下属企业,在管理方面延续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思维,朝着现代企业经营的方向转变。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企业存在着财务内控体系不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不完善等问题,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方面的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新媒体行业中,不少企业都是由市场资本的运作建立起来的,本身的资产负债率高,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小企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同样存在着财务内控薄弱的问题。财务内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新媒体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新的发展环境,行业内部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在持续增长,需要同时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挑战,这种情况下,新媒体行业需要进一步推动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健全相关制度,营造出良好的财务内控环境,以此来保证媒体行业本身的公信力。

二、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意识薄弱

很多新媒体企业对于财务内控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能够深入了解财务内控体系,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多数企业将关注的中心放在了经济效益最大化方面,缺乏对于内控机制的有效执行,导致内控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用没有能够得到体现。新媒体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对比传统行业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不过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内控管理重要性的合理认知,存在内控意识薄弱的现象,将财务内控归入到了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其他部门的人员都没有能够参与进来。

(二)行业经济波动明显

新媒体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短短数年时间内,整个行业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新媒体企业而言,内部经济管理受行业经济影响巨大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企业本身的财务内控管理同样问题众多,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好财务内控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而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各层次工作人员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各自独立运作,互不干涉,部分信息的传递不及时,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实施,财务人员无法及时对企业资金进行预算与核算,财务内控管理的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三)组织架构不够科学

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组织结构以及治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以科学规范的组织架构为支撑,新媒体企业才能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也才能真正设置协同合作的岗位人员。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不少新媒体企业存在着组织架构不科学的情况,没有能够形成系统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存在着业务人员兼职财务的情况,没有能够对财务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问题频发。新媒体企业在进行岗位职责设置时,需要将可能面临的风险考虑在内,尽可能避免出现决策片面的问题。

(四)缺乏完善管理机制

新媒体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设置专门的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财务二次审核工作,对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施财务数据评估,结合数据分析,就财务风险系数进行预测,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不过就目前而言,新媒体行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于新媒体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在中,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多数企业都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五)缺乏专业人员培训

新时期,新媒体企业面临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少企业没有能够及时对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也没有组织人员进行财务内控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导致财务人员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知识的储备更新严重滞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撑,借助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新媒体企业能够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控。

(六)缺乏科学人员分工

新媒体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属于瞬息万变,想要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做好财务内内控管理,需要依照现代化企业的部门架构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实现科学有效的人员分工,一些重要岗位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在核心岗位如财务管理岗位、人事考核岗位等,更是应该做到权责明晰,确保在出现问题时不会发生相互之间推卸责任的情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员工表达诉求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也能够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渠道来了解热点信息,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切实做好财务内控管理。但就目前来看,不少新媒体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存在着部门设置和内部人员分工不科学的情况,影响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

(七)缺乏独立审计机构

不少新媒体行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置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独立的本身即部门,很多时候都是由财务人员兼职审计工作,又或者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存在轮岗调动的情况,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也阻碍了审计工作效果的发挥。部分由事业单位转型而来的新媒体企业将审计工作交给纪检部门负责,可以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的合规性进行检查,但是无法实现对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的有效监督。在无法及时发现内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风险的防控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企业的稳定发展会受到威胁。而如果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新媒体企业在制定相关决策时,需要经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审核,也可以对经营风险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八)缺乏科学风险评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交织,新媒体行业企业在对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真实、准确、快捷,后期的编排制作以及信息传播同样应该具备较高的时效性,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关注。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对自身的信息渠道进行拓展,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如果收集到的信息错误,或者严重滞后,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隐患。不少新媒体企业都存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欠缺的问题,没有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检验和筛选,只是在经过简单的归纳整合后,直接交给相关部门,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风险评估工作沦为了表面形式,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三、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财务内控意识

新媒体企业应该将财务内控管理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借助有效的内控制度,提升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应该建立起完善且严格的奖惩机制,针对执行不到位的部门以及人员进行惩罚,督促其做出改进。应该要求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将财务内控工作从原本单一的事后监督检查转化为包含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检查在内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都可以满足财务内控管理的要求。

(二)稳定行业经济发展新媒体行业经济的波动对于新媒体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影响巨大,甚至会直接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在保证新媒体行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新媒体企业才能构建出完整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也才能促进业务人员、编辑人员、技术人员等工作水平的提高。新媒体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借助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相应的奖惩体系,能够确保员工取得工作进步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调动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得员工能够主动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做好岗位工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完善的企业组织架构和治理结构可以帮助新媒体企业实现对于财务内控风险的全面分析,必须明确,财务内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将企业业务活动纳入到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中,推动内控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应该做好对于重点风险的防控工作,立足新媒体企业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管理流程进行完善。同时,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流程的执行力,推动各项政策及规范的贯彻落实。

(四)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各部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的审查,这样可以帮助新媒体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外部形象的塑造。新媒体企业在发展中,应该做好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统筹,督促财务管理人员制定出完整性、系统性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推动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应该切实保证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将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新媒体企业应该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工作能力,同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到财务内控管理中,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构建起相应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动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应该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将原本静态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转化为动态财务风险管理,切实提高资金运营的安全性,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六)明确内部人员分工

企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岗位,而这些岗位都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任何岗位在运作中出现问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风险。新媒体行业中的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切实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在明确人员分工,保证分工科学性的同时,引导工作人员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则需要做好人员招聘和人员分配,将员工的能力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七)设置独立审计机构

在发展过程中,新媒体企业在面对新的领域和新的业务时,应该做好全面评估,就其中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新业务的发展趋势。应该建立起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估体系,将原本简单的问卷调查式评估转化为由专业内控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了全面评估。在专业人才欠缺的情况下,新媒体企业应该聘请专业的评估团队,将立项评估加入到项目风险评估中,同时做好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的评估。新媒体企业应该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除去正常的外部审计以及年度审计报告,企业需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招聘专业的审计人员,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将项目执行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应该对审计制度进行完善,设置专业的审计师,将审计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

(八)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新媒体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新媒体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以此来实现对于风险的有效规避,保障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企业而言,风险评估体系存在的核心价值,是帮助企业分辨经营管理活动和内控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果想要将风险评估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则需要在构建风险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将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模式等因素考虑进来。

四、结束语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6

该书关注了风险社会与网络舆情两大热点

风险社会理论由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提出,风险社会是对人类所处时代的形象描绘。贝克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风险主要是人类自身活动带来的,这与传统社会的自然风险不同。风险社会的概念指现代性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基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吉登斯在1990年提出风险社会是由现代性带来的负效应的集中体现。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与现代性、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不确定性等相关。贝克也认为风险社会具有全球化的风险特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贝克认为风险是由现代化的威胁与其产生的问题会导致全球性的后果。每个社会都有风险,但是相较于传统社会自然风险,现代工业社会的风险带有更多的人为不确定性,因此制度性风险和技术性风险在贝克和吉登斯那里得到一致认同。

现代工业社会不断扩散的风险一旦被“聚光灯照亮”,批评的怒火就会爆发出来。如果说传统的大众媒体还有专业把关人进行调控,那么到了网络时代,把关弱化,社会舆论能在互联网上快速集聚爆发,往往使社会管理者猝不及防。如果再处理不当,更强烈的批评之声将会蔓延,甚至会导致破坏性的社会,政府管理者的执政力、形象和公信力都受到伤害。因此,现代社会由于本身发展蕴含更多风险因素,当这些不可感知的风险来临时,在畅通无阻的网络媒体面前,有效调节网络舆情的消长,就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能力。对中国而言,在面对具体风险事件爆发时,有效的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进行社会舆情控制,考验着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

刘建华博士的《舆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一书关注到风险社会下,现代人的心态稳定问题,当面临外在不确定性的风险时,媒体的信息报道一方面可以部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又成为社会舆论聚集之地。因此,社会管理者此时如果能够借助各种媒体组合进行全媒体传播的信息供给,同时对舆情进行引导就事关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有力于社会心理稳定。

该书论述了舆情消长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关系等问题

以贝克的风险社会为基础,我们原来所谓的落后地区也深刻卷入了现代风险社会的范畴。发达风险工业蔓延到世界每个角落,因为“杀虫剂通过水果、可可和茶叶回到了它们高度工业化的故乡”。贝克的“全球风险社会”概念预示着现代社会风险的弥散性,并不局限于工业发达地区。现代工业社会风险转移在中国也存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加入了现代工业体系,西部边疆地区由经济绝对落后到相对发展,但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现代风险也伴随而来,传统的自然风险让位于现代社会的制度风险和技术风险。除了贫穷和落后,由工业开发带来的生存环境破坏、经济危机的影响等现代化风险成为边疆地区新的社会问题。边疆地区“被动”进入现代工业体系,但是制度、技术、人力资本素质等没有完全跟上,这样也就造成《舆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一书所说的“东西部数字经济鸿沟”,同时伴随着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境外势力干扰问题,就把边疆社会稳定这一问题凸显得更为复杂。本来边疆民族地区特有的地缘格局、社会发展状况和民族宗教问题,使得这一地区的发展、稳定与安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也由此边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了战略价值和全局意义。这种情况下,通过现代的舆情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问题,消弭风险,也是增进边疆社会稳定的手段之一。

该书关注了边疆地区稳定与网络舆情管理等问题

随着边疆落后地区也加入现代社会,现代风险便无处不在,面对风险社会,舆情管理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因为一旦处理不当,更易造成边疆地区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刘建华博士的《舆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一书中,在分析舆情消长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逻辑关系时,首先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舆情发生机制,从起源上来说是民族地区民众利益受损,而舆论得以发展是因为利益表达渠道不畅,这时网络舆论往往就成为舆情发展的助推器。因为现实舆情与网络舆情虽有交集,但是在舆情主体、性质、时间、范围上都有极大背离,刘建华博士在书中有详细论述。网络舆情因其传播的无极限,会瞬间达至全国乃至全球,特别是现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很可能把某一地方的现实舆情迅速发展成网络上的全国c情。

鉴于舆情的上述作用,预警就非常重要。刘建华博士在谈及舆情监测预警面临的问题时认为有三点,第一,新媒体发展迅速,网络舆情更加复杂;第二现实舆情隐藏较深不易觉察和把握;第三,相关部门对舆情的处理方式不当。舆情消长关系社会稳定,因此在现实舆情不易觉察和把握的情况下,通过媒体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收集来监测网络舆情变化,达到无论舆情消长都要有效掌控,并形成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为此,刘建华博士建构了一个政府全媒体传播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由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与lo个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信息下行力与信息上行力两个维度,二级指标包括印刷媒体报道力、电子媒体报道力、数字媒体报道力、传媒组织采集力、政府组织采集力五个维度,三级指标包括报纸报道力、期刊报道力、广播报道力、电视报道力、网络报道力、手机报道力、传媒议题与公众议题的吻合度、内参议题与公众议题的吻合度、政府议题与公众议题的吻合度、政府议题与传媒议题的吻合度十个维度。

在政府全媒体传播力指标体系中的信息下行属于上情下达,信息上行属于下情上达,无论上情还是下情都是舆情监测,进行预警的重要部分。政府全媒体传播力的根本也是监测与预警,不管是锁定不利舆情,使之“消解”,还是锁定有力舆情热点,使之“长起”,引导社会争取舆论,对社会稳定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在政府全媒体传播力基础上,刘建华博士又建构了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舆情“消”、“长”理论模型,并结合具体的舆情热点案例进行了分析。其中不利舆情之“消”模型包括精神抚慰(意见疏导)、利益补偿2个一级路径,制度性利益表达渠道多元化、信息公开透明、对话、精神文化性利益补偿、经济性利益补偿5个二级路径。有利舆情之“长”理论模型包括价值肯定与事实追加2个一级路径;扩大合意、形成共同体观念、价值的结晶、告知更多有利事实、形成公关新闻、转化舆情热点5个二级路径。

从本书内容来看,作者又把重点放在了不利舆情的“消”上面,这也符合近年来舆情的实际演化过程,往往是因为不利舆情未能及时得到“消解”,政府处置社会事件方式不利导致社会负面心理加倍放大,而不利舆情也因此借助各种媒体进行集聚扩散,最后导致现实的破坏力。因此,在不利舆情面前要进行及时的精神抚慰与补偿,使利益受损主体看到解决问题的诚意,延缓“舆论雪崩”,防止矛盾激化,为寻找解决问题最终方法留出宝贵时间。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影视并购财务效应并购整合

一、引言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传媒业,目前还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行业集中程度低,迫切需要整合。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影视业也因此掀起了一股并购热潮。但是,并购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极大,如果并购后整合不当很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并购后是否使企业达到了财务的预期是最重要的判定因素,因此可以从并购后财务效应的分析来看企业经营业绩情况的好坏,从而判断企业的并购是否成功。

二、并购公司简介

(一)华策影视公司概况

华策影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影视公司之一,其主营业务为电视剧、电影、影院、广告以及经济业务等,其中电视剧业务是其最主要的业务,贡献了91%以上的营业收入。华策影视自上市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资产总额从2010年的12亿元到2014年的50亿元,利润总额从2010的1.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亿元。以电视剧起家的的华策影视,电视剧业务从2010年只有300多集的产量,到目前已经有1000多集的产量,市场占有率也大大提高。另外华策影视更是连续四年荣登“福布斯中国上市潜力企业百强”榜,从第一次上榜至今,华策影视的市值增长了174.66%。

(二)上海克顿传媒公司概况

克顿传媒于2003年成立,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电视媒介咨询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大数据研发的公司,拥有成熟的数据挖掘能力,2009年其正式进入影视剧的制作和发行领域,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电视剧研发和制作公司之一。2013年克顿影视被华策影视以100%股权的形式并购,截至被并购前的2012年,克顿传媒的总资产达到64425060元,营业收入为58537340元,其收入主要来源为影视剧的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98.62%,净利润为9359810元,年电视剧生产量达到400集左右的生产规模,两大影视公司合并后强强联手,为制作质量更好更受观众喜爱的影视剧而共同努力。

三、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动因及过程分析

(一)并购动因分析

提高市场占有率,发挥规模效应。克顿传媒在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制作的电视剧质量高。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每年生产的精品影视作品会超过千集,拥有的影视剧版权数量更会达到每年上万集的数量。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到2012年间华策影视与克顿传媒总的发行集数远远高于其他几家电视剧业务非常出色的公司,大大提高了华策影视在电视剧市场上的占有率。

丰富电视剧题材,实现资源共享。克顿传媒有着丰富的电视剧素材,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双方可以在电视剧资源上实现共享,进行多品牌运营,制作更多更优秀的电视剧。另外克顿传媒的很多影视剧版权面向的是年轻的观众,而华策影视则偏向于传统受众群,两者的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利用“大数据”优势创新产业模式,完善产业链布局。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可以利用克顿的大数据优势,加快两家公司品牌、资源的融合。另外克顿传媒在成立初期从事电视方面咨询服务,帮助很多电视台进行战略定位,与电视台的合作使克顿传媒深谙影视剧的发行渠道,加上大数据可以轻松了解受众群对于电视剧的偏好与需求,可以加快华策影视“内容+渠道”的战略布局,不断完善其影视产业链结构。

(二)并购的过程分析

华策影视以向克顿传媒的四位股东支付现金及发行股份结合的方式收购克顿传媒100%的股权。其中,以现金支付交易对价的35%,金额为57820万元,以向股东发行股份的方式交易对价的65%,最终以总价165200万元完成了此次并购活动。另外,在并购时双方也签了业绩承诺及补偿协议,克顿传媒必须在2013年至2016年的合并报表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095.32万元、18188.19万元、23693.70万元及24297.91万元。由于克顿传媒在并购前业绩状况良好,有着自己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管理经验,华策影视也承诺并入克顿传媒后,在保证双方资源共享及经验共享的情况下,确保克顿传媒人员团队以及公司运营相对独立,使克顿传媒继续保持原来的管理团队和运营模式。

四、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案例财务效应分析

(一)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财务效应分析

资产状况分析。华策影视属于文化传媒业,收入来源主要是影视作品的收入,对固定资产的依赖性较小,因此其所占资产总额比较少,变化也不会很大,所以就不再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华策影视的资产总额在2014年涨幅达到了138.61%,主要因为克顿传媒的并入带来了大量的资产;货币资金到了2014年出现正增长,并且涨幅很大,主要是因为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盈利能力增强,且回款情况很好,货币资金充足。

企业2014年的应收账款为1138365095元,与上期比起来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增长率达到115.47%,主要是因为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大小和影视公司作品发行时间有很大关系。如果期末大量发行作品则会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而华策并购克顿传媒后影视剧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从而造成应收账款随之增加。虽然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但公司的主要客户都是信用良好的各大电视台,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较低,预计2015年公司回款情况良好。

就存货方面而言,存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影视制作企业的特征。由表(2)可知存货占资产总额的20%左右,2014年存货共计近10亿元,占资产总额19.7%,大量的存货代表着企业的潜在现金流,一旦存货出库被售出就会形成收入,从而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收益。另外自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存货周转率由2013年的1.2738上升到了2014年的1.5314,上升了20个百分点,表明华策影视的存货流动性增强。

盈利状况分析。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整合,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的财务效应也渐渐地显示出来。经分析虽然公司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从2012年到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13年到2014年下降了13.8%,主营业务利润率也从2012年的15.64%下降到了2014年的12.65%。但是净资产收益率之所以会下降,主要是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净资产规模扩大所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下降则是因为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一系列成本的增加。该并购刚经过一年,还有许多资源要素需要整合,经过资源的整合后,会进一步降低各项成本费用,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自2014年两公司并表后,华策影视的营业收入高达19亿多元,涨幅更是达到了108.16%。另外,华策影视的净利润涨幅是2013年的一倍多,净利润达到了4亿多元,业绩情况非常好。2014年克顿传媒经过审计后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20657.59万元和18675.50万元,大大超过了预期,完成了业绩承诺,进一步说明克顿传媒经营状况很好,并入华策影视后,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业绩的增长,说明华策影视和克顿传媒并购整合得很好,发挥了协同效应。

现金流状况分析。对于影视制作公司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经营活动的流入和流出具有周期性,从对影视作品的投资拍摄到销售收入的实现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跨期现象很常见。二是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流出和收回不具有均衡性,现金的流出贯穿了影视作品的投资至发行的全过程,而资金的收回往往只发生在某几个时点。2012年和2013年华策影视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一方面是期末发行影视作品较多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另一方面则是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快了经营现金流的流出。201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一方面是因为新增克顿传媒带来大量现金流的流入,以及回款情况很好。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都有所好转,这主要是因为华策影视在此期间投资规模变大,并购克顿传媒所新增的股份和贷款所导致的。

对于影视公司来说,预收款项的多少直接反映其影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和业绩的好坏。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到2014年华策影视的预收款项一直以200%以上的增长率呈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预收款项更是达到了167279136.92元,这说明华策影视的影视作品很受欢迎,另一方面,大额的预收款项更是为华策影视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从而间接降低了公司的融资成本。总体来说,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现金流状况良好,现金流的改善,使得企业将有更多资金进行投资,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回报,产生更大的财务效应。

股市表现。华策影视于2013年7月29日宣告并购克顿传媒,此宣告一经公布,股价应声上涨。由图中可以看出,自7月29日之后,深证成指也呈小幅上升状态,但是其涨幅远不及华策影视股价涨幅,这说明华策影视股价的大幅上涨并非股市整体作用,而是投资者对其并购克顿传媒公司有着良好的预期。

(二)专业化并购与多元化并购财务效应比较分析

华谊兄弟多元化并购财务效应分析。华谊兄弟作为国内最早上市的影视公司,以拍广告起家,而后涉足影视业。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近两年华谊兄弟渐渐偏离影视正轨倾向于资本运作,相继并购北京掌趣和广州银汉科技等大型游戏公司以及房地产公司。由表(4)可以看出华谊兄弟201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有所增长,但是业绩增长的背后却存在极大的隐患。由表(5)可以看出华谊兄弟最重要的影视娱乐板块主营业务相比2013年下降了38.37%,而在手游为主的互联网娱乐板块收入增长率却高达3222.14%。华谊兄弟收购掌趣科技22%的股权后,每年都会看准市场时机减持掌趣科技股份以此来盈利,2014年华谊兄弟共减持掌趣科技3.27%的股权,获得4.18亿元的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40.45%,掌趣科技和银汉科技两家游戏公司为华谊公司带来的净利润共计占52%,占比很大。而华谊兄弟为增强电视剧业务并购的浙江常升影视制作公司在2014年的营业收入为1.11亿元,仅占影视娱乐板块收入的6.5%,占总净利润的2.3%,对华谊兄弟的业绩贡献并不大。另外不论是影视娱乐板块还是互联网娱乐板块毛利率都有所下降,以上都说明华谊兄弟主营业务有所萎缩。

专业化并购与多元化并购风险分析。华策影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定位,倾向于走专业化并购之路。虽然华策影视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力图拓展整个影视产业链,但是,不论是将影视作品出售给各大电视台还是实现影视剧的网络播放,其目前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只是简单的版权交易。另外从华策影视的营业收入构成可以看出,电视剧销售占营业收入的90%以上,过度集中的盈利模式不利于分散风险,一旦电视剧环节出现差错将严重影响华策影视的业绩。相比于华策影视,开始以影视公司著称的华谊兄弟正从努力制作优秀的电影、电视剧、发展艺人经纪的传统影视公司走向倾向于资本运作的多元化并购道路。华谊兄弟近年来的很大一部分盈利来自游戏,而在影视娱乐业务上却有所萎缩。相比于游戏业务,华谊兄弟最擅长的还是影视娱乐方面的业务,而游戏领域就目前来说属于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还很不成熟,未来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华谊兄弟在没把优势领域做好的情况下,就向不擅长的领域扩张,很可能会在产业发展中被淘汰。

五、结论与启示

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后,首先在财务上表现良好,不论是资产状况还是盈利能力都有所提升,而克顿传媒也完成了其业绩承诺;其次并购克顿传媒后华策影视的股价也呈大幅上涨态势,市场对其预期良好,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并购;最后通过将华策影视的专业化并购与华谊兄弟的多元化并购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不论是多元化并购还是专业化并购都有其潜在风险:过度的集中化经营不利于分散风险,而过度的多元化经营也可能使企业丧失主业优势。所以影视业公司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在进行专业化并购巩固主业的同时进行多元化经营,以此壮大主业及分散风险。

合理选择目标企业以降低并购风险。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进行并购时,合理地选择目标企业至关重要。企业会因为各种目的进行并购,所以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目标企业的各方面进行考察,尤其要考虑目标企业背后的团队、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的战略等,分析目标企业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帮助主并企业达成并购目的。正确合理地选择目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并购带来的风险。

重视并购后企业之间的财务整合。企业成功地将目标企业并购后,并不意味着此次并购已经成功,并购后的整合是否成功才是衡量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财务的整合更是并购整合的重中之重。企业进行并购的最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并购的财务效应,使企业盈利,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以有必要在尊重目标公司的业务活动的基础上使双方企业的财务制度进行统一,对双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和整合,保证公司的运营效率,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抢占市场的武器,主并企业应该充分重视目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目标企业竞争力为己所用。所以有必要对双方的经营战略进行分析,经营分析的起点则要从财务经营理念开始,加快整合双方财务经营理念,调整企业战略,在双方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对各种优势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良忠.我国民营影视企业战略性并购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1):45-46.

[2]张新民.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3]刘伟勋.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传媒并购与发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5(4):89-96.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众风险感知;风险沟通

中图分类号:F74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染色馒头、塑化剂风波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无不牵动公众神经。食品安全话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公共议题。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铺天盖地,人们质疑政府监管力度不严,谴责商家唯利是图,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越来越高。公众要求获得知情权,采取维护食品安全行动,甚至引发社会骚动,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公众作为食品消费的主体,他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程度对化解食品安全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呢?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针对公众的风险感知采取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呢?这是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解析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入手,把信息来源、流动渠道与放大的风险“信号”联系起来,提出政府、媒体、公众自身采取风险沟通策略的建议,旨在降低公众风险感知、缩小危害程度,恢复正常状态,对今后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事件公众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的危机事件引起不少学者和公众对风险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在这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倍受瞩目。为什么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心理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感知的过程。感知过程是人类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信号传递等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认知等心理过程。感知过程主要分为一般感知和风险感知两种过程,当人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便形成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判断、评价、态度和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感知过程是个人和社会沟通的产物,这一过程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自身特征。自身特征包括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与评价,信任水平等。在知识水平方面,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专业知识了解的比较全面,他能客观地感知事件结果,辩证的看待和评价风险事件造成影响以及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还有,在认知上,个人的感知、思维等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出现偏差。公众风险偏差来源于专家科学的风险评估与自身价值观的风险评估的差异。公众对生产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也会影响其对食品安全感知程度。研究发现,韩国公众对政府的卫生检查结果不信任,对食品制造商和消费者保护机构信任度低,会提高公众的风险感知,引起公众恐慌(meeraKim,2003),可见,信任水平对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非常重要。

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包括了家庭、参照群体、社会团体等行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对个人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带来的外部影响力。Hornibrook,mcCarthy&Fearne(2005)通过对牛肉市场的研究,对各种信息源的信息按重要性进行排序,首先是过去经历、家人和朋友推荐,其次是质量保证信号、包装、店员推荐、商品标识,最后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等,该研究认为消费者主导的信息最重要,厂商主导的信息其次,政府和媒体主导的信息最差。这可能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有关。

3.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包括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政府采取的监管措施等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其中,政府措施是影响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公众认为风险事件容易得到政府的控制,风险感知就会降低。BrewerandRojas(2008)对美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公众认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越是有力,越是容易相信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评定的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从而越是放心食用。由此表明,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影响公众风险感知与购买行为。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放大与风险沟通

为什么有些相对较小的风险或事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呢?这就是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社会放大理论认为风险事件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等相互作用,它可以放大或缩小某个事件所形成的风险和潜在威胁,其所产生的作用不仅是事件本身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由公众风险感知以及其它机构和群体的反应所决定的。提出风险社会放大理论的目的是解释风险感知和风险沟通的动态变化过程。风险信息经过风险符合传递给个体和社会放大站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风险信息容量,并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使得公众风险感知发生变化。其中个体放大站,如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信任等因素影响着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社会放大站如政府、媒体、专家等会影响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说明了风险感知在风险沟通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风险事件的属性是通过风险符号来描述的,采取何种沟通方式将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变化。风险沟通最初致力于调和政府、企业界、科学界和公众之间关于风险问题日益激化的矛盾,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一种新的伙伴和对话关系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简单的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借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此观点更多强调的是单向沟通,在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下,双向沟通是必然趋势,这也给政府和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采用风险沟通策略去应对,恐怕又会引发一场新的危机。可见,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社会放大与风险沟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四、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沟通策略

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风险感知会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风险信息的传播在所难免,而风险沟通是一条转危为安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降低风险感知可以从风险沟通策略着手,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自身、新闻媒介、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进行风险沟通,才能有效地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增加政府公信力。

1.公众自身沟通策略分析。公众可以通过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或者其他社会因素的信息传播和解释等能力来辨别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感知。知识水平的匮乏和个人辨别能力的不足使得公众加大了风险感知,造成盲从和恐慌。人们比较迷信专家,只要是专家声称可以解决的风险一般不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是当专家声称事件不明原因、可能存在未知风险时,公众的风险感知提高。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不同专家充斥不同的声音,公众无法对风险信息加工选择,模糊混乱,公众对信息产生疑虑,觉得风险超出自己辨别能力,加大了风险感知,就会被错误信息误导,出现非理智行为。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知识了解的较为全面,客观的选择风险信息,就能理智看待和评价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对社会和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理性的行为反应。因此,除了加强个人科学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培育风险意识和参与科普活动外,还需完善公众风险辨别理解力,纠正错误的风险信息,这样才能从容理智地应对风险。

2.媒体信息沟通策略分析。媒体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信息媒介,它可以提高社会能见度,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获得风险信息并寻求对策。媒体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过度报道与公众的积极关注会产生快速的风险社会放大效应,严重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过度报道、传播不完整或是混淆事实,公众在对风险加工过程别关注致命风险信号导致公众理解偏差,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个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错觉,使得人人自危,风险放大,甚至产生次生危机,如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香港澳门奶粉抢购风,海外奶粉代购风为主要表现。媒体可以建构风险、掩盖风险,还可以解释风险。媒体传播适度的风险信息,并解释信息,可以引导公众减少恐慌,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降低风险感知。因此,媒体沟通的方式对风险感知的放大与减小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公众理解并解释风险信息。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前可以与专家学者合作,告知风险的相关信息;在危机爆发期,注重传递公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风险之害的信息,听取公众风险和安全诉求;在危机发生之后,把宣传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3.政府风险沟通策略分析。政府公信力是遏制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的有效手段。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政府只有采取质量保障、监管措施、建立信息透明机制的风险沟通策略,才能重塑公共威信,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携手人民群众,共同应对当前危机。首先,政府应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细化食品行业标准,把监管细节贯穿到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定期抽检食品,对问题企业进行处罚并曝光企业名单、产品目录,向公众提供详细的食品检测情况。此外,还需建立信息透明机制,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手段。如果政府沟通不及时、不到位,信息传递不顺畅,公众知情权受到限制,就会提高风险感知。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数据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正式渠道及时、系统的向公众公布数据,客观报告最新出现的情况。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公众除了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外,还可以提出疑问,政府相关人员需要及时给予答复,使公众充分了解情况,形成良好互动,体现了对公众需求的政治回应。同时欢迎群众举报,共同参与,协助解决与风险有关的冲突,并逐步恢复对政府信心。

参考文献:

[1]meeraKim,HyochumgKim.Consumerattitudesandacceptanceof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inKorea,ConsumerSciencesincorporatingHomeeconomics[J].internationalResearchConference,2003(12):701-712.

[2]HornibrookSa,mcCarthym,Fearnea.Consumer’sperceptionofrisk:thecaseofbeefpurchasesinirish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tail&Distributionmanagement,2005,(10):701-715

[3]BrewermS,Rojasm.Consumerattitudestowardissuesinfoodsafety[J].JournalofFoodSafety,2008(28):1-22.

[4]张乐.食品安全与健康恐慌: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8(6):67-71.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研究

一、声誉风险的演变阶段和应对

(一)萌芽阶段

一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体谅客户的感受,给予客户力所能及的安抚和帮助。对于确属本行过错的,应及时承认错误,给予合理的补偿,求得客户的理解,及时化解矛盾。二是对于微博方面的投诉和信息,可以主动联系求证,请求博主删帖。对于记者采访,可以给予婉拒,并联系其主管部门说明情况,避免报道。

(二)发展阶段

一是与当地主流媒体联系,确保负面报道不刊发、不转投、不转载;新闻媒体到基层网点采访时,网点负责人及一线员工在热情接待的同时,必须立即报告,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应急反应。二是对事件进行分析,对于双方均有过错的或我方无过错的,应积极进行磋商,对于对方恶意诽谤或攻击银行的,应积极求得当地政府、公安和宣传主管部门的支持。三是积极引导微博舆情导向,通过组织微博评论员对事件给予澄清,分散观点,引导网络评论向有利于银行的方向转化。

(三)爆发阶段

一是明确统一的披露口径,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披露或相关信息,防止因为发言不当导致矛盾进一步恶化。二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对于银行确无过错的,要及时澄清;对于银行业务或产品有瑕疵的,要及时更正并给予说明;对于银行确有问题或过错的,应联系主流媒体减少报道,重点抓主要渠道进行阻断和深埋,避免或减少后续深度报道。微博方面,可以联系关系较好的知名博主进行引导性评论。三是积极做好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沟通解释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减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被动性。

(四)消除阶段

在风险爆发的末期阶段,虽然主要媒体可能已不再进行后续报道,受众的焦点已转向其他热点,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舆情监测团队要密切关注动向,防止事件重新被炒作成为热点。

二、声誉风险应对措施

(一)明确管理责任,强化指导培训

1.健全制度,明确责任。要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辖内新闻维护、声誉风险管理的维护与管理责任,积极主动地创建、维护、巩固和提升建行的良好声誉,对各类投诉要在第一时间按要求如实报告,并及时、主动、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严禁拖延或瞒报等行为的发生。

2.强化培训,提升技能。为提高全行上下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全体员工研判、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对上级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培训要作及时的转培训,并通过专门会议、条线学习等方式加强培训。

3.把握关键,源头预防。要积极引导员工主动维护银行的声誉,将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环节。及时向辖属各单位发送工作提示,重点关注客户投诉,收费、类业务等热点问题并及时妥善处置。

(二)确定监测重点,加强日常管理

1.明确监测重点。在坚持舆情监测“早中晚一日三搜”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面,将搜集触角从网站论坛延伸至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及音频视频等传播媒体,在“拓面”、“提效”、“提质”上狠下工夫,确保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

2.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必须明确未经相关领导或办公室同意,任何单位和员工不得擅自接受媒体采访,不得擅自在互联网上建行的任何信息。

3.加强媒体关系维护。把媒体当作重要客户,加强与当地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关系的维护。组织开展主题采访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大力宣传建行在落实宏观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成果。加强与各类媒体的沟通联系,搭建起良好的协调交流平台,分层次做好与当地媒体高层、编辑、记者的对接与沟通,通过战略合作、栏目合作等形式,达到沟通与宣传的双重效果。

(三)积极迅速处置,做好正面宣传

1.优化负面舆情处置步骤。针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予以正面跟帖,做好引导、解释工作;二是及时报告反馈信息。积极向省行汇报,争取政策、技术支持;三是调集一切力量查找源头,快速识别舆情真伪,有针对性地开展危机公关。尽最大努力找到发帖人,了解发帖原委,用心交流,消除发帖人疑虑与不悦,争取理解与支持。在得到发帖人的正面回应后,再与当地党政、媒体联系,对可能引起扩散的帖子进行删除;四是反查制度完善与合理性,进一步做好规范工作;五是整理、分析案例,认真总结,全员培训,举一反三。

传媒行业风险分析篇10

【关键词】风险沟通;高校公共危机;危机管理

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结构的变化速度快、程度深,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浮出水面,对公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导致公共危机发生的因素明显增多,整个社会的公共危机发生频率升高。高校由于自身一些特质,面临着较大的公共危机挑战。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成为人口十分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加之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载体,成为政府、社会、媒体的关注重点,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高等教育自身处于改革关键阶段,高校面临的公共危机风险因素增多。近些年来,高校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增高,威胁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危机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置,否则可能引发严重事端,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成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针对风险演变为危机的可能性和危机发生的危害性,可以进行风险疏导和风险改变,这个进程就是风险沟通。“风险沟通”最早在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提出,背景是风险社会的逐渐形成,风险沟通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风险沟通如何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作用,本文对此做出探讨。

一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界定和含义

高校公共危机是指由高校内外的某种异常性因素所引发,在高校内部突然爆发并快速传播的公共危机。高校公共危机会影响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甚至带来破坏性后果,高校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决策并进行紧急回应。高校公共危机是突然发生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危害性、不可控性等一般危机的共同特性。由于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高校公共危机又具有人员密集性、主体活跃性、社会敏感性等特征。从高校公共危机的风险因素来看,可分为外部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和内部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外部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①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②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疫情;③社会问题,如政治事件、社会矛盾、利益纠葛、反动言论等都有可能引发公共危机。内部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①安全管理不到位引起公共危机,如火灾、食物中毒、医疗事故、设备爆炸、意外及故意伤害、诈骗盗窃等;②师生行为失范或失常引起公共危机,如行政领导、等行为,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学术腐败等,学生出现暴力冲突等;③行政管理不当引起公共危机,如因为领导层判断失当导致学校没能把握住重要的战略性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改革方向或节奏出现偏差,专业设置盲目,人才使用不当等,致使学校失去持续的竞争力,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或未来发展受到影响。再如学校在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的改革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现象,导致师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甚至造成集会、游行等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公共危机管理,就是要有危机意识,在危机观念的指引下,对高校的危机诱导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进而采取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危机进行应对和挽救,尽力降低高校及其利益相关者可能遭受的损害,保障高校能够安全运行、持久发展。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涉及校内外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多个受众群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包括高校管理机构、学生、教职员工、校友、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媒体、社区以及其他公众等。高校内部直接相关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包括校级领导、各院系负责人、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辅导员、保卫处、后勤管理机构、校医院、网络中心等。

二风险沟通理论的核心思想

风险专家经由媒介向公众传递风险信息的活动被视为风险沟通,其本质是专家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流动。专家的风险预测与公众的风险感知之间存在差距,为了缩减这种差距,风险沟通被纳入风险研究中来。针对某一具体的风险事件,即便在风险专家达成一致意见的条件下,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与专家的解释之间也可能出现系统性的差异。因此,需要了解公众的风险感知状况,识别出系统性的差异,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意识到系统性差异的存在,进行风险处置不仅要关注降低风险物理危害的技术因素,更要关注风险的社会因素。公共危机往往由专家的风险预测与公众的风险感知之间的差距所激发,这种差距多表现为公众的负面情绪。风险沟通相关理论认为,公众的负面情绪多出于他们对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对民主参与权利的要求,并不完全是由于无知和非理性的因素。因此,有效处理公众的情绪问题与准确科学地处理风险数据同样重要。要想有效处理公众的情绪问题,就要让公众以密切的合作伙伴身份参与到与他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风险决策之中,让公众觉得他们在风险决策中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增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降低公众负面情绪产生的可能性。风险沟通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平等、开放、公开地交流,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增进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信任。风险沟通的目标不只是降低公众的忧虑度,降低他们采取行动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兴趣、参与热情、思想、知情、理性的,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合作群体。风险沟通在疏导风险和改变风险的进程中,通过风险的识别和公布,以及协商机制,避免风险冲突。这个进程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是风险信息的提供与风险教育,使受众调整观念和改变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危机预警,以阻止风险的发生;然后是防范危机和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转移等工作,将风险信息有效传递给公众,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识,使原来不接受风险的人能够接受风险;帮助公众对风险议题形成正确的讨论和准确的结论,提前防范危机的不良后果,全面降低风险危害。

三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风险沟通的关键点

风险沟通的四大支柱为:一是对风险的全面感知,二是风险沟通参与者建立信任关系,三是风险沟通相关者建立伙伴关系,四是风险沟通的双向模式。这个分析框架反映了风险沟通的核心思想,在此框架下可以找出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风险沟通的关键点。1.全方位感知引发高校公共危机的风险。全方位感知引发高校公共危机的风险,就是要关注风险信息能否在高校内外被及时准确地传递,以及风险信息传递造成的后果。与高校公共危机相关的风险信息主要有:校园安全的相关知识,危机事件的应对技巧和自救措施,校园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原因、已造成的影响,校方是否对危机采取措施,效果如何;危机事件发展态势,受影响学生情况,校方危机应对措施;危机是否已消除,可能的后续影响,防止同类危机再次发生的措施。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要预测和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辨别和评价影响风险信息传递的因素,并时刻关注沟通渠道的异常。当前出现的现象有学生并不关注学校的信息,学校对安全信息的不够及时和全面;危机态势不明朗,存在非正式渠道的流言;校方未就危机态势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社会舆论负面批评;校方未就危机应对进行经验总结等。2.构建风险沟通的信任基础。高校要与公共危机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才能实现高校与受众协同应对公共危机。信任是顺畅沟通的前提,要在人们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重要的是,信任关系是在日常的沟通中建立起来的,事件发生之后才想着去建立信任关系则为时已晚。高校要将建立并维护信任作为常规工作,高度关注影响信任关系的风险因素,杜绝可能破坏信任的风险事件发生。在危机管理的特殊时期,风险及公众对风险的认识随时都在变化,信息情况会对公众信任产生很大影响。信息要注意不过分保证和承诺,要明确承认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于因为危机遭受了损失的群体,要增强其对风险救济制度的信任感。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其负面影响在一段时期内仍会存在,形象修复显得十分必要。3.以建立伙伴关系的态度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所有参与者而言,其对风险的理解各不相同。对高校的管理体系而言,由于层级不同、分工不同,对风险的关注重点也不一样。最高领导层重点关注高校的总体风险,各职能部门关心与自己部门相关的风险,教职工则会关心影响自己切身利益的风险。由于不同参与者的出发点不一样,利益关系有差异,获取的信息有差别,他们对风险的感知就会有差异。需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接纳所有参与者作为密切的合作伙伴,营造出平等和开放的沟通环境,使所有参与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危机管理。伙伴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将利益相关者培养为有兴趣和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合作群体。危机管理决策和实施会涉及较多专业知识,且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对专业技术支持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充分征询相关专家建议对形成科学决策十分重要,在执行中也要与专家密切配合,根据事件发生的态势对决策和执行方案做出调整。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合作群体必须是理性的,这种理性需要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这种素养主要涉及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有效使用媒体的能力,正确理解信息产生和传输过程的能力。帮助公众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辨者,在风险沟通的过程中不传播对社会、对他人构成伤害的信息和言论。4.实行双向沟通模式。双向沟通模式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信任和伙伴关系的建立是双向沟通的前提。管理层观念、组织文化、员工素质等因素会对双向沟通模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校领导层需要表现出倾听师生员工信息反馈的意愿,对基层传递上来的风险信息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安排专门时间来处理。学校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反映问题,师生员工才有动力向上级传递风险信息。双向沟通的实现还有赖于师生员工具备较强的发现风险的能力。实行双向沟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信息反馈回应制度。在信息反馈回应制度下,高校管理层要对收集上来的意见做出反馈和回应,对于不采纳的意见做好解释说明,形成关注公众意愿表达的习惯,给予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和机会,使师生员工更加理解学校的决策,从而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氛围。信息反馈回应制度能够把基层意见,特别是公众不满意的信息迅速输送给决策层,使决策层能及时采取纠正和调整措施。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回应制度,就容易挫伤公众表达意愿和参与决策的积极性,甚至容易使公众产生对决策的习惯性抗拒。

四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风险沟通机制的建构

前文分析了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风险沟通的关键点,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风险沟通机制,阐述风险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的制度和运行体系。1.危机教育。强化常规的危机管理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师生员工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科学、理性地应对危机。危机教育可以从培养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防范意识等方面入手,提升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并进行相关知识和应变处理能力的教育。危机教育需要纳入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以宣传和培训等方式加以实施,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并减轻将来危机产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害。高校的危机教育可以贯穿在课堂教育、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学生事务管理等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危机教育的目标在于逐步深入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内容主要有人身财产安全(包括交通、饮食等方面)、自我防卫、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形式上可以采取专家讲座、主题宣传活动、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方式。危机教育要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机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受教育者印象深刻,加深理解。如在开学、放假、实习、社会实践、学校施工期等风险因素显著增加的特殊时期,提前实施安全预警工作;校内外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及时通报,并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深入教育,深化学生的危机意识。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繁、关系密切,是高校危机教育的一线执行者,其作用不可替代。辅导员时刻要想到安全管理,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实施学生的危机教育。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者应具备专业的安全素质和技能,校园报警系统要及时引入新的技术支持,巡逻机制要执行到位,不留漏洞。学生骨干队伍是危机教育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学生骨干队伍是班团组织、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核心成员,在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既是被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能影响到周围的每一个同学,将危机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点上。2.系统内风险沟通。系统内风险沟通有规范的程序可循。当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一线教职员工要第一时间报告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迅速了解基本情况后,对后续的处理工作做出选择和判断:如果危机的影响面只在部门范围内,则在部门内部处理,将处理过程和结果上报上级领导,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并准备好对内外部公众口径一致的公告;如危机有扩大化的发展趋势,要立即请示上级领导,并通报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宣传部门要做好向媒体和其他公众公布信息的准备,危机处理部门要迅速采取行动遏制危机,防止危机造成进一步破坏,并恢复正常的秩序。危机处理部门对危机事件的发生缘由、发展态势、处置方式及成效等内容形成处理报告,以便明确和追究相关责任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若危机事件影响范围很广,超出高校掌控的范围,态势异常严重以致无法处置,就要由校级领导迅速上报给上级领导,争取上级的信任和支持,以加大救援和处置的力量,及时控制危机往更坏方向发展。风险沟通过程中,可能涉及多个层级、各个方面的行政部门,因此在部门之间要做好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沟通。信息横向沟通方面,做好横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主要包括各学院、学工部、教务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后勤部门、保卫处、校医院等。要增强责任感,克服各自为营的观念,各部门共同协作,协调资源,团结一致应对危机。纵向沟通方面,基层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搜集到危机信息后,由专门的危机监督人员对危机信息的源头和真实性进行调查,筛选出真实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这些分析内容有助于校领导层及时做出科学决策。校领导层将决策信息及时传递给下级部门,及时声明,就危机事件发展动态、造成的危害以及校方采取的有效措施加以详细说明。声明的目的是将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告知全体师生员工,使公众认可校方为了控制和消除危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杜绝不必要的猜忌,歪曲事实的流言也不攻自破。由于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对风险沟通的成效有重要影响,对信息来源负责人可以施行问责制,以此杜绝虚报、瞒报、漏报等现象。同时也要广开言路,以及时获取关键信息。要特别注重与危机当事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明确客观地告诉家属所发生的事件,设身处地为家属着想,认清家属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更容易获得家属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如果有师生在高校公共危机中受到财产损害或人身伤害,校方相关负责人应尽早出现在受害者及家属面前,主动承担责任,给予真切的关怀和慰问,第一时间解决实际困难。在仔细了解受害者情况的基础上,尽最大能力为其提供帮助。认真倾听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属的意见和要求,安排人员调查真相,尽量弥补受害者的损失,并追究相关责任。3.舆情管理。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归集、监测、分析、控制与引导,为风险决策提供预警和参考,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高校要和媒体建立日常沟通渠道和良好关系,充分调动媒体的支持力量。如果能事先和媒体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与媒体打交道就不会处于被动的境地,而是得到媒体的支持。在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要采取主动的姿态,主动向媒体发出邀约,主动提供相关信息,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导媒体向高校公共危机处置机构的预期方向信息,使外部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要在真实性原则下,真诚坦率地面对大众,让媒体获得客观、及时的事件信息,以争取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要让正确信息通过正面渠道广泛传递出去,尽量杜绝不正确信息的传播,将不正常的传播途径阻断。实言相告才能避免和减少有关猜测性和歪曲性报道信息。如果想要隐瞒真相,只会造成更大的怀疑,高校就会陷入信任危机。高校公共危机的发生突然,发展态势和结果不可预见,这就要求宣传应急机制启动迅速,快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快速相关公告,对公众的信息需求快速做出反馈。危机事件的发展瞬息万变,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占据主动位置,控制事态发展,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扭转对高校不利的局势,争取事件出现转机。高校危机管理者为控制危机发展的态势,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需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渠道,掌控危机信息传播的引导方向。有的媒体为吸引公众注意可能会刺激性信息,导致事情陷入糟糕的境地,高校要特别注意防备这点,以免误导学生或社会公众,加剧信息受众的恐慌心理。高校在公共危机事件后,可以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对舆论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引导风险沟通主体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引导公众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如果高校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未能有效阻止媒体的负面报道,使危机的危害性加重,对高校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损害,高校宣传部门应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加以处置。高校要以合作、开放的态度面对媒体,引导媒体选择报道内容,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受众群体,借助专业研究成果客观地把危机事件的一些关键点以及其中的风险都告知公众,搭建出信息框架,让受众做出自己的判断,帮助公众形成对公共危机的理性认识。高校应及时各类有价值的信息来和媒体建立可持续的信任机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人才多的优势,为媒体观点的舆论先导提供专业支持。危机发生后,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通过媒体主动对事件做出深度分析,引导受众理性讨论。

作者:谢奉君马丹丹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庆国.论高校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创新管理——以党的十报告为指导[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吴月齐.基于学生工作视角的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3]王东.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J].保险研究,2011(4)

[4]曲明,聂法良.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构及对策初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