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8:46

技术创新概念篇1

提案包含了有潜力改变航空航天任务的多种创新概念。这些变革性技术有望推进naSa探索低地球轨道以外的深空、小行星以及火星。

niaC项目第一阶段的合同价值约为10万美元,为合同承接者提供资金以执行9个月的概念初始定义与分析研究。如果基础可行性研究取得成功,合同承接者可申请价值高达50万美元的第二阶段合同,进行为期2年的概念研发工作。

15个选定提案和研制方包括:⑴平流层双飞行器平台模拟飞行演示验证,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⑵“thirstywalls”:生命支持系统的空气再生新范式,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⑶借助恒星导航的高桅帆船,麻省理工学院海斯塔克天文台;⑷太空制造可贮存的推进剂,深空工业公司;⑸支持星际探索的定向能推进技术,加利福尼亚大学;⑹“海神”跳跃探测器:探索海王星附近的柯伊伯带天体,CompaSS“罗盘”概念设计团队;⑺以电动力学方式收集动能的柔性机器人探测器,康奈尔大学;⑻小天体地层勘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⑼“具有成本效益的动力增强技术低温存储器”(CRiCKet),约翰霍普金斯大学;⑽小行星原位物资补给(apiS):仅用1枚“猎鹰”-9火箭产生1亿吨(100mt)水,iCS联合公司;⑾“风机器人”:原位科学探测器永久探索气态巨行星,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⑿薄膜宽带大面积成像系统,Beam先进测量工程公司;⒀孔径:使用可重构元件的大型反射式精确望远镜,西北大学;⒁配备有纳米结构传感仪器的立方体卫星,用于行星探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⒂低温选择性表面,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

选定提案之⑴将考虑研发两个由超强缆线连接的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无动力航行的滑翔式无人飞行器。飞行器将利用平流层下部(约18千米)的风切变,类似于“风筝冲浪”,上方飞行器提供升力与推力,下方飞行器提供阻力,以避免顺风漂流。如果成功,该航空器可在同温层停留多年,执行naSa的地球科学任务、监测任务或飞机导航,所用成本仅为轨道卫星网络成本的一小部分。

选定提案之⑺建议使用一个背部有短天线的鳗鱼形柔性机器人探测器,具有类似触须的结构,作为电动力学的“动能收集器”,由局部变化磁场提供动力,执行常规动力系统无法完成的任务,目标是探索巨型气态星球,如探索内部藏有海洋的木卫二“欧罗巴”。

选定提案之⑼“具有成本效益的动力增强技术低温存储器”设想利用创新的移动机器人概念,探索在行星上永久遮挡的阴影区域蕴藏的易挥发物质,如氢、氮和水。这种低成本机器人将探索这些阴影区表面的水分及其他化合物。多个机器人联合工作可用于绘制一个高分辨率地图,有助于这些资源的潜在应用。

技术创新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产品功能技术矩阵创新设计方法

为了更好地规划公司发展战略,更早地预判市场需求趋势,使设计更具超前性、更具竞争力,概念设计应运而生。“概念设计”最早于1984年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提出,他们认为:在确定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一部分的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1]。概念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类似于生物的基因,从质的层面决定产品的品质[2]。各大知名厂商诸如伊莱克斯、飞利浦、苹果、宝马等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领域的概念设计实验,并定期推出概念产品展示活动,以求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需求与动向,在产品竞争中立于引领地位,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对概念产品设计理论研究的主体为高校,主要有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主要的理论基础有tRiZ、aD、QFD(质量功能配置理论)理论,国家863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资助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课题。

浙江大学的冯培恩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陈泳基于仿生学对概念产品设计方法学进行了探索,为建立基于遗传和重组的技术产品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的新理论和方法做了探索性工作。

河北工业大学的檀润华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王永山基于QFD及tRiZ理论对概念产品设计进行了研究,将QFD与tRiZ有机的结合,应用QFD解决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what),应用tRiZ解决设计中如何做的问题(How),提升产品创新性。

以上对概念设计开发设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了成效和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未来概念仅仅从技术进化规律层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元、动态变化的,对未来需求的预测需要从文化、能源、环境等综合大环境角度进行研究;tRiZ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很有效,但对建立丰富的、多元化的概念路线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此外现代产品的需求分析分为显性需求分析和隐性需求分析两个层面,苹果公司、微软公司、谷歌公司所创造的极富想象力的新产品显现出对隐性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而上述研究都没有涉及如何在概念产品研发中进行隐性需求分析。

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并在需求分析阶段引入tRiZ预测技术与未来预测理论相结合,针对隐性需求分析进行相应研究。

功能技术矩阵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格,它将产品所有分功能及其对应的所有可能实现途径罗列其中,设计者可以借助于功能技术矩阵进行各种组合,从中形成实现产品总功能的原理方案。功能技术矩阵为丰富产品开发方案、开拓设计思路、进行方案评价提供了有效解决模式。

tRiZ起源于前苏联,是俄语“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前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奇舒勒所领导的研究机构为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分析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法则,形成了一套tRiZ理论体系(见图1)[3]。此外,阿奇舒勒发现,技术从结构上可以进行进化,并总结出进化的趋势,该进化趋势概括出:技术系统是按照刚体单铰链多铰链柔性体液体/气体场的趋势进化,我们可以据此总结现在的产品技术处于技术进化中的何种阶段,并预测出该技术进化的趋势,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例如,海尔集团等就在积极研发替代机械洗衣的利用水电解与超声波震荡相结合的新型洗衣机,这种新型洗衣机符合tRiZ技术进化趋势,能够实现省水、省电、省洗衣剂的要求。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GB-K-11-05)。

tRiZ有三种工具:①39个通用过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②物质—场模型和76个标准解;③效应原理解[4]。

图1tRiZ理论体系关系

2基于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

在概念产品设计过程中,对未来需求的准确预测是成功的起点,准确的设计定位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单纯利用现有的科技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了,苹果、Google等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产品研发必需具有超前意识,产品开发的模式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此同时,如何将未来的需求用最低的成本、最令消费者满意的形式进行展现也是概念产品开发取得成功的另一关键。

隐性需求是与显性需求相对的,隐性需求可以通过一定的转化过程而表现为显性需求从而被企业和用户认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几大企业甚至提出引导消费者生活习惯的设计口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挖掘隐性需求成为设计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本课题在研究概念产品开发的需求分析过程中,引入需求预测概念——即通过tRiZ预测理论及未来环境预测、归纳,发掘用户的隐性需求,以提升产品开发的创新性。

tRiZ技术进化理论中包含10条定律(或模式)与多条进化路线。这里的10条定律是指技术进化的10个方向。技术进化路线指出了某种技术进化的状态序列,实质是技术如何从一种状态移动到另一种新的状态,新旧状态所完成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性能极限提高,或成本降低,即产品沿进化路线进化的过程是新旧技术更替的过程。基于当前的产品技术所处的状态,按照进化路线,通过设计,可使其移动到新的状态。基于tRiZ中技术进化理论的预测结果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新产品开发战略机遇。

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通过分析推导得出预期的环境变化、用户使用变化、审美、价值观变化等。这要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咨询、了解相关专家的科研预测成果,并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调研,在后续的概念产品方案评价阶段对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于新产品中的提案进行中立环境下分析。在确定了用户的需求之后,如何将需求转换为结构随之成为概念产品开发的关键,此过程也称为求解过程,并且解的数量不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对解进行评价、取舍。在系统论设计方法的指导下,本研究综合产品开发中的单项技术、理论,并融入相关的预测技术,将功能技术矩阵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理论相结合,以得到新型创新设计解决模式,对概念创新设计提出新思路、指导一般性概念产品设计。

应用于具体的概念产品开发过程中,本理论的操作流程为:获取需求信息需求转换为功能功能转换为结构方案评价。在此过程中,主要基于功能技术矩阵模型进行产品开发,运用tRiZ理论进行开发定位技术性预测、方案具体求解、方案评价。

2.1需求设计

获取需求信息:为获得最充分、最全面的需求信息,产品研发团队应对消费者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进行必要的访谈与产品使用观察实验;同时,设计师进行产品试用、专家访谈,以寻求产品缺陷及消费者潜在的需求。

获取隐性需求:隐性需求是指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客观存在的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是设计师本人通过敏锐的感觉能力、训练有素并且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头脑产生出的需求信息。

隐性需求是概念产品赢得未来市场的基础,是概念产品研发的重中之重。获取隐性需求的关键是进行未来预测,这要求我们要洞悉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习惯、科技的动向、人们的审美等等,tRiZ中的技术进化理论为我们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未来预测的可能。

2.2需求转换为功能功能转换为结构

按功能论设计方法进行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整理、形成功能技术矩阵。与传统建立功能技术矩阵的方式不同,本研究模式融合了tRiZ创新理论原理(见图2),可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提出尽可能多的、有效的设计方案,正确反映设计提案的成本与设计品质,为设计师及企业决策者提供清晰的选择提案,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设计方案的商业成功率、提升产品品质。

图2tRiZ创新原理

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建立功能技术矩阵过程中,先将前期的需求设计结果表述为具体的总体功能和分功能(与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不同,本研发模式为先确定理想的结果,不考虑具体的实现技术),运用tRiZ创新理论原理生成框架式的广义上的解,再把设计知识、制造知识、商业运作知识等诸多方面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更广度范围内的创新设计方案,建立反映成本、设计品质、实现途径技术先进性等选项的概念产品设计方案多维矩阵模型(见图3),然后按照设定的权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分(公式参照式(1)),评分最高的选定为设计方案,进行产品量产、推广。

Si=ΣkjCii(i=1,2,…n;j=1,2,…m)式(1)

其中:

Si——第i项方案的综合评分;

j——表示产品研发评价特性的指标个数;

kj——评价指标为j时所对应的权重值;

i——产品分功能项;

i——可以实现产品分功能i项的技术途径项;

Cii——多维矩阵模型中可以实现产品分功能i项的技术途径项i的分值。

图3概念产品设计方案多维矩阵模型

在利用“基于tRiZ、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过程中,进行功能转换时,会遇到各种技术矛盾或物理矛盾,tRiZ技术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融合本多维矩阵模型的方案评价体系,按如下步骤进行:

(1)进行问题分析;

(2)确定理想状态产品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总功能及各个分功能;

(3)查找效应库,解决各功能需求;

(4)对所得出的各个方案选取成本、技术先进性、品质、美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前文提到的方案权重综合评价公式进行评分,优选分值最高的方案。

技术创新概念篇3

电影数字特技是对传统影像制作领域的一次革新,这并不单指新技术的应用,也是制作领域内各专业间高层次的整合,同时是对影像制作能力的更深层次的解构和重组;另一方面,电影制作的最小单位已由镜头转为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数字技术完全可以凭空制造出每一个完全具有影像真实感的像素,这意味着影像制作能力的无限灵活性和完全的可控性。那么,随着这种“完全人工化影像”的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将会为电影美学带来新的突破口,在影像的视觉表现形式上也将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影像制作手段、流程、创意和观念都必然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只有具备了数字特技思维的创作者才能有效利用特技进行高层次的影像艺术创作。

一、电影数字特技设计思维的内涵包括:

1.主动的电影数字特技创作意识

主动的创作意识是指在掌握创作手段和应用规律后,以新技术或观念为指导,在电影创作观念、表现形式、叙事风格等诸多元素的构想中主动地运用新技术,充分运用技术在视觉审美、可实现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能够清楚地认识技术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完成叙事功能。纵观电影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史。只有充分掌握艺术和技术规律的创作者,才能发挥技术的优势,甚至能巧妙转化技术的局限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也推进了技术的完善和进步。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是目前电影数字特技制作最高水平的代表,从其制作过程可以看出,卡梅隆具有一种主动的电影数字特技创作意识,“用高科技讲故事”的内涵正是以科技进步所提供的新的感知形式和创作意识来完成电影叙事的思想,“对我而言,科幻的美妙其实就是真实感的诱惑,就是创建一个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的、细腻的,充满质感的真实世界。www.133229.com这些正是我想在《阿凡达》里做到的。”([美]朱迪·邓肯,《真实感的诱惑》,载于《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140页)卡梅隆从剧本创作到设备创新,从3d效果到虚拟摄影,数字技术已不单是一种技术性操作,而是卡梅隆的全新的创作意识。在《阿凡达》一片中,卡梅隆的电影数字特技创作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伟大演员的表演和一个优秀动画师的作品是相悖的……”,([美]朱迪·邓肯,《真实感的诱惑》,149页)这的确是一语中的,说出了数字技术在模拟真人表演时的核心问题。纵观以往影片中的数字角色,大多是通过夸张的表演来表情达意,经不起特写镜头中对内心情感的揭示,因为人的表情信息太微妙了。艾伯特·麦拉宾关于人际沟通的研究表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7%的信息来自对方的语言,38%来自对方的谈话方式(语气、语调等),55%来自表情。(任悦,《视觉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第4页。)可见人的表情的在传达情感时的意义,却是最难以觉察和把握的,伟大演员的魅力正在于此,也是数字角色通过夸张表演所要掩饰的。卡梅隆为了让数字女主角——纳美人妮特丽成为一名具有“真实”情感的演员,使用了paulekman开发的fac(脸部运动编码系统),对人类面部表情进行量化并将其数字化;多角度拍摄真人演员的表演和表情,实现对真人表情的模拟。可以说,这是电影史上一个伟大“演员”的诞生,数字角色的表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高度不完全是技术上的,而是艺术创作追求所造就的。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作手段和方法会改变创作意识。卡梅隆深知这一点,为了让数字镜头达到与实拍一样的镜头感,他完善了虚拟摄影技术,实现了人机一体的操作方式。同时,使得虚拟摄影可以达到实时视觉呈现,这是将人对摄影的自然反映与虚拟视觉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创作者而言,视觉信息的实时反馈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进行高效创作时进行信息交流、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卡梅隆对技术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局限所在和解决方向,并努力去突破。

3)《阿凡达》中所提供的新的视觉感知是全方位的。从3d立体感、令人心仪的妮特丽、自然的数字虚拟摄影镜头,这是最新科技在影像制作领域最高水准的组合,是影视制作的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势必会带动整个电影领域内创作者的意识更新,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2.电影数字特技的创作理念

电影数字特技创作理念是新技术条件下,电影影像观念和手段都发生了革新,尤其是技术手段改变的同时带来了创作心理和创作体验乃至影像风格、视觉表现形式、视听语言的改变。影像的完全虚拟制作和拟真效果,带来了影像表现力和表现层次的丰富,影像可以承载更多的叙事指代,影像的语意表达更精准。影像在视觉呈现上要更容易激发观众深层心理的意象,产生更为广泛的共鸣。与之相应的是,创作者在对影像的把握上更注重对人类潜在的心理探寻,充分利用心理意象在审美中的作用,展示更丰富的人类情感世界。

3.电影数字特技的可操作性

电影数字特技是依托于高技术、大投入来实现的,并且在与影片叙事风格的结合上有一定的探索性,只有把握艺术要求、技术实现和预算周期等多方面的平衡点,才能在前期的数字特技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视觉效果设定和方案规划。

卡梅隆在《阿凡达》的创作中,前后耗时十余年,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的可操作性无法达到他的期望。为此,卡梅隆进行了长期的实http://验和研发,并通过拍摄实践来验证其技术的实现程度,积累经验。这说明,如果创作者对技术缺乏了解和实践,不在前期构思阶段考虑技术因素,是不可能有效利用数字特技进行艺术创作的。

4.整体数字特技设计策略

随着数字特技做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影像制作技术,在电影的制作中越来越多的镜头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数字技术处理,数字特技设计的对象已不再是单一的特技镜头画面设计,而是一整套结合电影叙事风格、摄影、美术等多角度考虑的整体设计及实施方案策略。

在1933年梅里安·c·库珀和欧内斯特·b·舍德萨克执导的《金刚》中,使用了大量传统特技手段,如背景放映、模型、逐格拍摄、绘画接景等。在电影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将多种原始复杂的影像制作技术融合在一起,需要前期细致的规划和以叙事为主导的整体技术应用策略。

整体特技设计策略是宏观把握影片中的特技运用,完全从叙事角度来考虑,没有对特技的整体性思考,很难保证技术、视觉和叙事形成有机的整体,这一点在电影特技体系更为复杂化、专业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概念→意象→影像

概念→意象→影像,就是从电影数字特技设计的创作和观影心理过程来考查创作者如何构思特技镜头的画面,在对其心理过程的探究中,找到电影数字特技设计中的思维特征。

1.概念与意象

当知觉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观后,形象被进行抽象处理,形成概念和意象,这是两种不同的抽象过程。概念源于一般的、逻辑的抽象形式,并进而产生符号,其特征是逻辑的,语言的,可称为“思想的图解”。意象是更为高级的抽象形式,是人的思维中进行高级运算的“筹码”,其总体特征为“总是显得模糊、短暂、破碎和残缺不全,因而几乎不可能加以描绘”,“是包容着理解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使无数形象的浓缩、积淀”。([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46页)意象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主观情感性把握的高级形式,也正是视觉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运作形式,审美意象正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形式,而当这种内在形式被转化为某种外在表现形式时,就是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形象来传达创作者的负载着情感和信息的审美意象,并在观赏者的心中激发审美意象,调动观众的情感,因此艺术作品又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第144页)

http://

2.创作意象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惠特海姆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对与创造性思维过程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他提出了艺术和音乐家等创作思维的特征,在艺术创作中,人们似乎并不是首先看到问题情境中的特点和要求,反而是先模糊地感受到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某些特征,并产生强烈的想要实现这一结果的冲动,……最初当目标非常模糊的时候,艺术家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但结果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并逐步掌握各个组成部分。”(柳沙编著,《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366页)所谓的“艺术创作对于结果的那种模糊的预见”就是创作者头脑中的一种意象,上述论点说明,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元素——情感、形式、联系、刺激、问题、经验都如同氤氲飘荡的云烟,构成一个变幻的不稳定的意象,这种意象正是艺术家对某种存在的最直接的把握,并以一种切身的情感体验和意象被获知,然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将这种意象所承载的意蕴以具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在影像制作中,创作者根据电影叙事情节的需要,运用独特的视觉思维,在头脑中运用意象进行思维,同时植入各种概念、情感和信息,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观众也同样是对视听刺激进行感知,并激发产生审美意象。对于数字特技设计而言,首先是通过构建虚拟影像的真实感,进而产生心理真实,充分调动观众内心中的各种视觉积淀和意象,构建虚拟影像空间概念,调动观众情绪,以此为电影叙事服务。

三电影数字特技设计中的概念化表达

在电影数字特技设计中对视觉概念的表达是首要的,优秀的视效设计是以视觉影像来调动观众头脑中的常规概念,并将其重新整合构建起崭新的概念,在新概念的审美情景下,进一步展开叙事功能,传达情感。新概念的构建是一个逐渐积累,由一般到特殊,由现实到想象的过程。新概念不能是凭空出现的,其构建的过程也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方式进入到人的头脑里,并形成不同的关系和形式。

技术创新概念篇4

电影数字特技是对传统影像制作领域的一次革新,这并不单指新技术的应用,也是制作领域内各专业间高层次的整合,同时是对影像制作能力的更深层次的解构和重组;另一方面,电影制作的最小单位已由镜头转为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数字技术完全可以凭空制造出每一个完全具有影像真实感的像素,这意味着影像制作能力的无限灵活性和完全的可控性。那么,随着这种“完全人工化影像”的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将会为电影美学带来新的突破口,在影像的视觉表现形式上也将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影像制作手段、流程、创意和观念都必然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只有具备了数字特技思维的创作者才能有效利用特技进行高层次的影像艺术创作。

一、电影数字特技设计思维的内涵包括:

1.主动的电影数字特技创作意识

主动的创作意识是指在掌握创作手段和应用规律后,以新技术或观念为指导,在电影创作观念、表现形式、叙事风格等诸多元素的构想中主动地运用新技术,充分运用技术在视觉审美、可实现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能够清楚地认识技术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完成叙事功能。纵观电影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史。只有充分掌握艺术和技术规律的创作者,才能发挥技术的优势,甚至能巧妙转化技术的局限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也推进了技术的完善和进步。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是目前电影数字特技制作最高水平的代表,从其制作过程可以看出,卡梅隆具有一种主动的电影数字特技创作意识,“用高科技讲故事”的内涵正是以科技进步所提供的新的感知形式和创作意识来完成电影叙事的思想,“对我而言,科幻的美妙其实就是真实感的诱惑,就是创建一个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的、细腻的,充满质感的真实世界。这些正是我想在《阿凡达》里做到的。”([美]朱迪·邓肯,《真实感的诱惑》,载于《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140页)卡梅隆从剧本创作到设备创新,从3d效果到虚拟摄影,数字技术已不单是一种技术性操作,而是卡梅隆的全新的创作意识。在《阿凡达》一片中,卡梅隆的电影数字特技创作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伟大演员的表演和一个优秀动画师的作品是相悖的……”,([美]朱迪·邓肯,《真实感的诱惑》,149页)这的确是一语中的,说出了数字技术在模拟真人表演时的核心问题。纵观以往影片中的数字角色,大多是通过夸张的表演来表情达意,经不起特写镜头中对内心情感的揭示,因为人的表情信息太微妙了。艾伯特·麦拉宾关于人际沟通的研究表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7%的信息来自对方的语言,38%来自对方的谈话方式(语气、语调等),55%来自表情。(任悦,《视觉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第4页。)可见人的表情的在传达情感时的意义,却是最难以觉察和把握的,伟大演员的魅力正在于此,也是数字角色通过夸张表演所要掩饰的。卡梅隆为了让数字女主角——纳美人妮特丽成为一名具有“真实”情感的演员,使用了paulekman开发的fac(脸部运动编码系统),对人类面部表情进行量化并将其数字化;多角度拍摄真人演员的表演和表情,实现对真人表情的模拟。可以说,这是电影史上一个伟大“演员”的诞生,数字角色的表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高度不完全是技术上的,而是艺术创作追求所造就的。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作手段和方法会改变创作意识。卡梅隆深知这一点,为了让数字镜头达到与实拍一样的镜头感,他完善了虚拟摄影技术,实现了人机一体的操作方式。同时,使得虚拟摄影可以达到实时视觉呈现,这是将人对摄影的自然反映与虚拟视觉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创作者而言,视觉信息的实时反馈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进行高效创作时进行信息交流、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卡梅隆对技术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局限所在和解决方向,并努力去突破。

3)《阿凡达》中所提供的新的视觉感知是全方位的。从3d立体感、令人心仪的妮特丽、自然的数字虚拟摄影镜头,这是最新科技在影像制作领域最高水准的组合,是影视制作的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势必会带动整个电影领域内创作者的意识更新,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2.电影数字特技的创作理念

电影数字特技创作理念是新技术条件下,电影影像观念和手段都发生了革新,尤其是技术手段改变的同时带来了创作心理和创作体验乃至影像风格、视觉表现形式、视听语言的改变。影像的完全虚拟制作和拟真效果,带来了影像表现力和表现层次的丰富,影像可以承载更多的叙事指代,影像的语意表达更精准。影像在视觉呈现上要更容易激发观众深层心理的意象,产生更为广泛的共鸣。与之相应的是,创作者在对影像的把握上更注重对人类潜在的心理探寻,充分利用心理意象在审美中的作用,展示更丰富的人类情感世界。

3.电影数字特技的可操作性

电影数字特技是依托于高技术、大投入来实现的,并且在与影片叙事风格的结合上有一定的探索性,只有把握艺术要求、技术实现和预算周期等多方面的平衡点,才能在前期的数字特技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视觉效果设定和方案规划。

卡梅隆在《阿凡达》的创作中,前后耗时十余年,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的可操作性无法达到他的期望。为此,卡梅隆进行了长期的实http://验和研发,并通过拍摄实践来验证其技术的实现程度,积累经验。这说明,如果创作者对技术缺乏了解和实践,不在前期构思阶段考虑技术因素,是不可能有效利用数字特技进行艺术创作的。

4.整体数字特技设计策略

随着数字特技做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影像制作技术,在电影的制作中越来越多的镜头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数字技术处理,数字特技设计的对象已不再是单一的特技镜头画面设计,而是一整套结合电影叙事风格、摄影、美术等多角度考虑的整体设计及实施方案策略。

在1933年梅里安·c·库珀和欧内斯特·b·舍德萨克执导的《金刚》中,使用了大量传统特技手段,如背景放映、模型、逐格拍摄、绘画接景等。在电影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将多种原始复杂的影像制作技术融合在一起,需要前期细致的规划和以叙事为主导的整体技术应用策略。

整体特技设计策略是宏观把握影片中的特技运用,完全从叙事角度来考虑,没有对特技的整体性思考,很难保证技术、视觉和叙事形成有机的整体,这一点在电影特技体系更为复杂化、专业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概念→意象→影像

概念→意象→影像,就是从电影数字特技设计的创作和观影心理过程来考查创作者如何构思特技镜头的画面,在对其心理过程的探究中,找到电影数字特技设计中的思维特征。

1.概念与意象

当知觉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观后,形象被进行抽象处理,形成概念和意象,这是两种不同的抽象过程。概念源于一般的、逻辑的抽象形式,并进而产生符号,其特征是逻辑的,语言的,可称为“思想的图解”。意象是更为高级的抽象形式,是人的思维中进行高级运算的“筹码”,其总体特征为“总是显得模糊、短暂、破碎和残缺不全,因而几乎不可能加以描绘”,“是包容着理解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使无数形象的浓缩、积淀”。([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46页)意象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主观情感性把握的高级形式,也正是视觉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运作形式,审美意象正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形式,而当这种内在形式被转化为某种外在表现形式时,就是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形象来传达创作者的负载着情感和信息的审美意象,并在观赏者的心中激发审美意象,调动观众的情感,因此艺术作品又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第144页)

转贴于http://

2.创作意象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惠特海姆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对与创造性思维过程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他提出了艺术和音乐家等创作思维的特征,在艺术创作中,人们似乎并不是首先看到问题情境中的特点和要求,反而是先模糊地感受到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某些特征,并产生强烈的想要实现这一结果的冲动,……最初当目标非常模糊的时候,艺术家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但结果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并逐步掌握各个组成部分。”(柳沙编著,《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366页)所谓的“艺术创作对于结果的那种模糊的预见”就是创作者头脑中的一种意象,上述论点说明,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元素——情感、形式、联系、刺激、问题、经验都如同氤氲飘荡的云烟,构成一个变幻的不稳定的意象,这种意象正是艺术家对某种存在的最直接的把握,并以一种切身的情感体验和意象被获知,然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将这种意象所承载的意蕴以具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在影像制作中,创作者根据电影叙事情节的需要,运用独特的视觉思维,在头脑中运用意象进行思维,同时植入各种概念、情感和信息,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观众也同样是对视听刺激进行感知,并激发产生审美意象。对于数字特技设计而言,首先是通过构建虚拟影像的真实感,进而产生心理真实,充分调动观众内心中的各种视觉积淀和意象,构建虚拟影像空间概念,调动观众情绪,以此为电影叙事服务。

三电影数字特技设计中的概念化表达

在电影数字特技设计中对视觉概念的表达是首要的,优秀的视效设计是以视觉影像来调动观众头脑中的常规概念,并将其重新整合构建起崭新的概念,在新概念的审美情景下,进一步展开叙事功能,传达情感。新概念的构建是一个逐渐积累,由一般到特殊,由现实到想象的过程。新概念不能是凭空出现的,其构建的过程也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方式进入到人的头脑里,并形成不同的关系和形式。

技术创新概念篇5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创新企业产品工艺和产品理念。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的企业要想完成现代化的转变就需要解决两个必要的问题,一个是企业需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另一个就是企业需要从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向开放式的发展模式以及从国内经营形式向全球化共同经营的形式转变。要想将问题完全解决,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有企业发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创新,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创新发展这一要求。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信息化为企业经济的市场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过去“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结束。目前市场竞争已经由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综合经营力”两个方面决定。为此,构建不断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强化企业的策划力与创新力成为了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

信息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生命线”,目前正在逐渐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并已成企业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产品结构和创新走向,传统的发展模式正被不断注入的信息和知识要素所改变。因此,企业应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和创新。

3.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其经济增长方式就应当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目前人员素质差,技术水平低,成本耗费大等问题困扰了很多企业,很难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条件下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规模经济,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挖潜、革新、改造,走集约经营路子;通过节约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来能激活管理创新。

三、做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假设

目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相现代化的工艺社会转变,在这个开放型的社会,其管理也必须要开放,不同管理理论与思想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使得管理也开始深层变革,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转型和管理转型之间关系的讨论。

Chandler在编写《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管理革命》时,其中表达的理论就表明了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就是企业组织的创新和发展。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也提高了企业的复杂性。这就形成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科层式管理方式。

1.假设一:企业管理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

社会文化社会是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也是会影响到社会文化。当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相一致时,能够促进企业高效正常运转,并可完成目标。在社会文化中是可以体现企业管理,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了企业管理文化、理念等。为了促进企业管理成功,可以很好的利用社会文化。

2.假设二:推动企业管理者的创新

在假设企业创新人时,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会进行自主创新,并会取得显著的创新效果。企业管理者的创新人假设可以有效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企业管理的实际效果更好的推动了企业管理,也可以更好反映出企业管理创新和创新人的关系。

3.假设三:企业管理转型假设

企业管理转型是有效变动企业管理中的组织管理模式、人们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及企业管理价值等方面的关键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中,社会中任何形态的转变都会涉及到企业管理转型。在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企业的转型。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型

pierre-JeanBenghozi区别了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当代潮流下,比如多元化、不稳定、竞争激烈及技术变革的加速等,企业不仅要创新技术(绩效、可靠性)和经济(营销策略),也要进行管理创新,如内部协作流程、发展费用的控制、个人管理等,这时就在市场和技术范围中将管理创新剥离出来。

1.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要对社会经验进行有效归纳总结,以此建立概念性质模型

它将传统理性作为主要原则,人们借助传统知识和经验对世界背景的道理进行理解和总结。和企业管理相关的传统理性有着很多,比如一系列的人性论,像人性本善理论、理性人假设等方面,这些都是传统企业管理经验的升华以及企业逻辑的延续,也是归纳和总结的社会经济。

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由经验方法得到的,在传统理性发展而来,但要有效结合企业传统理性和实用理性,才能让人们认同企业管理创新模型所具备的使用性和可靠性

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要对管理时空的连续性进行肯定,并要按照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特色性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确定。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理性本身具备的属性也有着不合理的理性。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基于传统理性时,也要获得实用理性的支撑。因此,在判断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时,要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分析,使实践活动得到准确验证。在得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式时,要贴合经验模型偕实用,并有效共用传统理性与实用理性。

3.有效研究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全面分析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

当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和管理创新概念相符时,就可以判断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否符合企业管理模式。在判断企业管理创新基本属性时,可以以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当企业管理创新与模型内容不相符合时,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就无法确定企业管理模式,并没有具备实用性,这时就需要选择另外一种概念模型。

技术创新概念篇6

概念书籍设计将书籍艺术形态设计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旨在充分展现设计者的创造力,启发创新思维意识。概念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内容对视觉想象的内涵进行提升,探寻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元素,对原有信息内容进行再创造的意识。使受众在与书籍交流的过程中,对语言、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形成更深刻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认识。

在概念书中,文字既是文章的一部分,又是插图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文字作为有意味的图形,表达文字以外的内涵。独立创作的原创插画为主要表现内容,书籍的文字、用纸、折手和装订等都围绕插图来进行设计。这里赋予了传统意义上的插图新的意义。插图可作为书籍的主体出现,兼有表达书籍内容的功能。既是书籍具体内容的体现,又是抽象意念的表达。在概念书中可以围绕插图进行模切、拉页以及页与页之间连接关系的特殊设计。概念书的设计是图形摆放方式和图形处理方式的研究。一直以来,由于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书籍的装订方法还是以经济、简便的胶订和骑马订为主。但也有很多设计师在书籍的装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线装、铆订、胶订辅以织物等,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巧妙。概念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装订形式进行形态上的创新,也可以设计、实验新的装订方法。

在概念书的设计中,纸张的质感、纹理、透明度、柔韧度、反光度等都可以成为概念书设计的亮点。概念书的纸张不再局限于目前印刷常用的铜版纸等纸张,还包括用于包装的纸张、用于工业产品过滤的纸张、砂纸等。可以用一些现有的纸张或其他材料进行再加工,制成新品种的纸张。概念书印刷的方法可以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方法,可以通过丝网、铜板、木板印刷等办法来创作,也可以通过喷画、烙印、粘贴等手段进行创作。随着技术的更新,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印刷方法,推动装帧艺术的发展。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电子媒体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电子图书成为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总之,概念书籍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书籍思维方式上的未来性。现在国外的概念书籍,在形态上已经摆脱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独特书籍设计语言来传达书籍的思想内涵,并体现强烈的个性。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

2概念书多元设计

在进行概念书的设计时,应从外到内,由于书籍语言的多元体现,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不仅仅属于平面设计范畴,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以构成三维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可观、可触、可感的艺术形态。它包括形态的写实感,如质感的表现和结构的准确表达;另一方面也依赖娴熟的技术和对材料特性的把握,以实现艺术模仿与创造。就艺术而言没有观察、没有借鉴、没有对比,就没有认识,没有创新,只有观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现,这就是观察的意义,这就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通过观察进行思考,没有深入的观察就很难激发灵感,产生真正的设计;没有认真的观察,就很难产生具有创造力的设计。通常自然形态以人物、动物、植物等自然界中具象形态为依据,通过观察、归纳或夸张、变形等手段创造出艺术形态,它与超级写实主义相比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份自我表现的空间。概念书的设计具有同样的特点,运用适当的“跨界”语言去表现另外一种事物,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物象。概念设计通过抽象的形态表现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可从与作品有关的蛛丝马迹中展开一系列思考、联想和欣赏过程。当你处在抽象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联想,在抽象艺术作品面前自然会心随其动,展开美的想象。由于概念书籍设计材料,常可以木、布、金属、塑料等为媒质进行设计,这种概念书,看到的似乎不是书籍,而是立体的、建筑艺术的观念,是设计师心中浪漫的书籍之梦。总之,不同的材料,能为书籍灌注特殊的精神气质与内涵。在不游离书籍主题的前提下,借助材料的特性引申出与众不同的创意,表达出更深层广泛的含义,为读者提供阅读想象的畅游空间。

技术创新概念篇7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取代传统的工作方法,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发展着。企业是组成社会发展的小集体。面对社会转型的背景,企业管理上应该有更加创新的理念和概念模型。企业发展的目的不只是企业的创办者的个人利益,它也代表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总体效益。社会转型的速度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变化发展的速度。为了保证不被社会发展的速度落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跟上现代化的脚步。所以企业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是:一,计划经济已经被社会抛弃,市场经济取而代之;二,封闭式的企业发展已经不适用,开放式的交流发展势在必行。三,国内经营开始显得范围狭窄,走向国际是未来的趋势。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就要看企业如何管理,规范管理的同时必须创新管理概念。

1社会转型期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挑战

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现状,社会转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第一,要实现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第二,不能放慢工业化的进度;第三,对新兴经济的发展不能放任也不能太谨慎。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社会转型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使命。企业转型包括企业的结构转换、企业的机制转轨,企业的利益调整还有企业的观念转变。由于社会转型使我们的很多行为、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新的使命带来了新的挑战:

1.1信息高速发展,企业需要随时关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每一天都在产生着新知识、新信息,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信息垃圾。要求企业面对每天爆炸式的信息量要及时吸收和分析,从中找到对企业有利的信息,摒弃垃圾信息。

1.2技术革新速度快,企业需要保证时刻更新技术。企业的上层领导要时时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人才。创建组织培训机构,确保企业的技术精英们时候掌握最新的技术,为企业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速度前行。

1.3合作式经营发展迅速,企业需要在竞争中学会合作。竞争永远都不会消失,但竞争不一定就是负面的影响,有竞争的存在,才有新技术的革命,促进社会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而且合作更加有利于企业双方的共同进步。

1.4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要求企业有更快的更新速度。如今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方便职能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东西。谁制造的产品更方便,谁制造呃产品更智能,就更受消费者的欢迎。所以,在竞争中,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适应消费者更新换代的思想。

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分析

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重要而科学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项:一是提出概念模型;二是发掘管理情景。概念模型由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决定。具有选择性的概念模型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管理创新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目的创新。

2.1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遵循传统理性、经验。传统理性的意思就是人们在遇到没见过的背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解释方法去解释的能力、道理。传统认为,管理就要用人来管理人。人性本善是它的依据,这种模型带有强烈的经验论倾向。

2.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概念模型需要有时空连续性,依据普适性、特色性而确定。而这两种特性就是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的。那么,概念模型必须具有实用性,即使用过程中是符合实际的。但概念模型到底有没有用,需要经过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才能验证。

2.3实际应用概念模型到企业管理创新问题中。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匹配成功,那么就证明此概念模型贴合企业的管理。此种情况说明,概念模型对企业起到了管理创新的实用性作用;也说明可以沿着某个维度开发企业管理的属性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找到企业建立在此种概念模型上的管理创新方式。相反,如果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概念模型并不相符,那么就是匹配不成功,此概念模式也无法发挥到企业的管理创新模式中。

3总结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更迭,企业与时俱进的使命一天重过一天,怎样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呢?这就需要企业从管理上着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发挥概念模式的作用。大家都很清楚,管理创新的概念来自于管理的概念,现实中的管理又通常是很多不同界定的,而且不是同一个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界定。然而,又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必要的联系。同时,管理创新理论也与创新理论密切相关。创新绝对不是无中生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特性,利用新的特性发挥新的作用。所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深入而严密的课题,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舒昌俊,李玉海,周升梁,邓耀辉.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技术创新概念篇8

关键词:概念设计应用范围主要特点

一、什么是概念设计

所谓“概念”指的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人类的全部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思想,都是由概念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概念,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概念设计”从本质上说,提供的是“思想”。所谓“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指的就是通过某种媒介或手段,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媒介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文字符号是一种表达概念的媒介,视觉符号也是一种表达概念的媒介。

二、概念设计的应用范围

概念设计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对象。除了上述设计艺术领域之外,在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等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一类的“概念设计”指的是对某种经营、生产、销售思想、策略的策划。所谓“概念”是对企业、产品、管理、营销理念等方面的特殊性做出的概括。按主体不同,对这一类的“概念设计”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概念、品牌概念和产品概念。

除了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在影视、戏剧、展览策划等文化生产领域,概念设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科幻题材影视创作中,那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和道具都需要设计师根据预先设定的概念进行创作。

三、概念设计的主要特点

(1)独创性。概念设计更强调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排斥业已存在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不能使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形式符号和材料做法,而是必须以新的手法、新的视角加以运用。

(2)抽象性。概念的形成是对纷然陈杂的生活现象提炼、概括、抽象的结果。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来源于我们提炼出的某种理念或思想,我们欲倡导、传扬的主张以及我们欲表达的某种意象。例如:柯布西埃设计的郎香教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密斯设计的法恩斯沃斯住宅等等,不管它们是否经历过我们所称的“概念设计”阶段,但它们都表现出了概念设计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这几位现代建筑的开创者都曾经确立了他们的新建筑概念,没有这些理念的引导,没有对这些主张坚定不移的实践,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3)探索性。概念设计可以不过多地涉及具体的功能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修正),即使考虑功能问题,也是概念性的,原理性的或逻辑推论性的、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纸上谈兵。它更像一个探索性的科学实验,与实际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可以保证思维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4)先进性。概念设计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最新的东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使其处于时代的前端,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概念设计”。

四、概念的误区

(1)概念虚无。有人认为,所谓的概念不过是广告人或策划人“编”出来的光环,未必是骗人的,但却离实际很远,至少是有误导的嫌疑。社会上也的确有一些夸大其辞或空穴来风式的概念炒作,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概念的误解。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概念或者是对设计对象所固有属性的某种概括(设计对象有许多属性,不一定只有一种),或者是一种对可及目标的追求,是实际存在的东西。(2)概念无用。在设计实践中,的确有许多人没有从概念设计的角度考虑方案,也能够创作出不错的作品。但是,这类作品往往不具有开创性和激励社会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只能说明脱离了追求“概念”常常是这类作品落入陈规、俗套的一种原因。实际上,认真的创作几乎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许多概念的分析,单就形式语言本身来说,就存在各种不同的概念。成熟的设计师在做方案之前,总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思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体现什么精神、突出什么特征等等,这些就是概念设计的内涵。所谓“概念无用”,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或误解为华而不实的花招,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偏见。

(3)概念游戏。这是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的草率、脱离实际、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概念设计在创新和推动商业利益方面产生的作用,但没有用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去操作,而是夸大其辞、玩词藻,靠耍小聪明进行诡秘的“包装”,怎么“洋”怎么来,怎么“时髦”怎么来,然而这种花拳秀腿最终是遮掩不住设计因脱离实际,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而导致的缺陷的。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概念篇9

关键词:工程设计,概念设计,创造性思维,创新

1工程领域中的概念设计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集成技术的进展,使产品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已成为工程产品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设计开发过程、制造过程、营销和售后服务过程,并改变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先进工艺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现代工程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艺技术手段和社会化制造体系。这些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工程设计的发展。

工程设计是人们运用科技知识和方法,有目标地创造工程产品构思和计划的过程,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工程设计的费用往往只占最终产品成本的一小部分(8~ 15%),然而它对产品的先进性和竞争能力却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往往决定70~80%的制造成本和营销服务成本。所以说工程设计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最重要的支柱,是工业创新的核心环节,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龙头。工程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各种模型,并不断进行综合和分析的过程,即反复地创造模型和评价模型的过程。工程设计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值计算型的工作,包括大量的计算、分析、绘图、编写说明书和填写各种表格;另一类是符号推理性的工作,主要是方案设计工作。在设计方法学中,前者称之为细节设计,后者称之为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把主设计师根据产品功能的需求而萌发出来的原始构思和冲动形成产品的主体框架,及它应包括的各主要模块和组件,以完成整体布局和外型初步设计。然后进行评估和优化,确定整体设计方案。再由各责任设计师把总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落实到具体设计中去,实现细节设计。可见概念设计是个创造性过程,它要求设计者能综合运用许多学科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而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料,再经过反复思考、推理和决策,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满足用户要求的设计方案来。

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设计、构思的原始冲动是三维概念,最终设计实施之结果即产品也是三维形体。可是多年来以二维绘图为基础的产品设计、制造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创新的桎枯。

三维建模技术的崛起以及虚拟制造技术的出现为概念设计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工作平台,设计师们可以直接从三维概念和构思入手,进行概念设计,形成产品的初步框架,然后进一步通过工程分析、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未来产品的质量、可靠性。这种设计方法尤其能充分发挥自顶向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不必拘泥于平面图纸的限制和束缚,而把主要精力聚焦于创造性的劳动——创新。

2概念设计与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

2.1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要设计就要有创新,而创新正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设计人员要打破习惯性思维,变换角度,开阔视野,才能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性思维有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形式。在工程设计的概念设计中,要努力发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注意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辨证统一,准确把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善于捕捉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闪光和亮点”,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能用常规、传统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新颖的、独特的思维。这就是它的独创性。独创性要求人们敢于对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敢于向传统的陈规旧习挑战,敢于否定自己思想上的“框框”,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转贴于

(2)连动性: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连动思维,它引导人们由已知探索未知,开拓思路。连动思维表现为纵向、横向和逆向连动。纵向连动针对某现象或问题进行纵深思考,探询其本质而得到新的启发。横向连动则通过某一现象联想到特点与它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从而得到该现象的新应用。逆向连动则是针对现象、问题或解法,分析其相反的方面,从顺推到逆推,从另一角度探索新的途径。

(3)多向性:创造性思维要求向多个方向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可以从一点向多个方向扩散;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解决。

(4)善于想象:创造性思维要求思维者善于想象,善于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里形成新的形象,善于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善于想象,才有可能跳出现有事实的圈子,才有可能创新。

(5)突变性: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是在创造性思维中出现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往往表现为思维逻辑的中断,出现思想的飞跃,突然闪现出一种新设想、新观念,使对问题的思考突破原有的框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2概念设计呼唤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在概念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概念设计中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发现某种新事物、提出某种新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现有的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而激发出的新颖构思和创见。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和灵感的迸发,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创新本身就意味着不拘一格,不局限也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模式,以下诸多方面都是孕育技术创新的土壤:

(1)

多项现有技术的有机结合或综合运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总结和应用常常带来重大的科技突破;

(3)

突发奇想但经过科学论证或实验证明所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4)

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的合理嫁接;

(5)

产品功能上的兼收并蓄和去粗取精;

(6)

学科间的交叉、交融和借鉴;

(7)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有机结合及应用;

(8)

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

由此可以进一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技法:

l

智力激励法:又称集智法、智暴法。即通过集会让设计人员用口头或书面交流的方法畅所欲言、互相启发进行集智或激智,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

l

提问追溯法:根据研究对象系统地列出有关问题,逐个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创造性发明的设想,或是针对新开发产品的希望点(或缺点),逐点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l

联想类推法:通过相似、相近、对比几种联想的交叉使用以及在比较之中找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方案;

l

反向探求法:采用背离惯常的思考方法,通过逆向思维、转换构思,从功能反转、结构反转、因果反转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l

系统搜索法:从一个初始状态开始,分析影响系统的各个参量,逐步向前搜索,或采用孤立因素、更换参数等方法获取系统的多种解法并求得最优解;

l

组(综)合创新法:将现有的技术或产品通过功能原理、构造方法的组合变化,或者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同知识要素结合起来,摄取各种产品的长处使之综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技术思想或新产品;

l

知识链接法: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和复杂的作用过程和知识流,它包括知识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应用,这四个阶段构成一条“知识供应链”并按照下述原则进行管理:把技术创新过程作为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只有将所有涉及该过程的伙伴捆绑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这些伙伴都应明确什么知识内容才能满足用户最大需求,知识转移的特征和形式是什么,最终用户是谁,他们何时需要使用这些知识?涉及创新的所有信息流和通信流对全体伙伴都是开放的,在每个知识供应者和知识使用者之间建立信息反馈,使信息交换更为有效,知识供应链中每一个伙伴能够感受到整个系统和他们自己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认识到自己是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该方法适于更大范围内、更高层面上的技术创新。转贴于

3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概念设计技术创新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若干种含有技术创新的产品概念设计范例:

(1)

采用先进的控制、驱动和定位系统,由局部小画面组成整体大画面的可变画面巨型灯箱广告机的设计;

(2)

时速超过运七飞机的高速铁路机车车身外型设计,既要满足空气动力学性能,又要有美观的外型,三维CaD建模技术和nURBS曲线面理论的应用;

(3)

适应于多弯道和小半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下的摆式列车车身及减振转向架的设计;

(4)

反求工程已广泛应用于一些具有复杂曲面的实物模型(如模具)的三维数据重构,不妨借鉴用来对生物医学图象进行数字图象处理,为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逼真的三维模型和实体模型;

(5)

基于电动机——发电机可逆原理的新型电动自行车的设计,把(下坡时)车轮转动的动能所转化成的电能再回充给蓄电池,从而增加电动自行车蓄电池一次充电使用的续行距离;

(6)

加工中心自动换刀功能的扩展,用于东风4(11)型内燃机车发动机端面多轴孔加工的自动换箱多轴箱设计;

(7)

把列车检修工人的丰富经验升华为专家系统——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和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式检振锤的设计;

(8)

虚拟轴机床(并联机床)的概念设计。

这里以铁路机车车身设计为例,对概念设计及创新的过程加以说明。

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已通过论证并计划在下世纪初建设第一条(京沪)高速铁路。

当我们看到法国tGV(traindelaGrandeVitesse)实验车速达到515.25公里/小时时,我们知道这已经超过了我国“运八”飞机的时速,设计师的头脑中自然应该产生这样的概念:时速300公里的铁路机车车头的外型也应该像飞机那样具有流线型和光顺性,才会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光顺”一词的几何意义是所构造的曲线、曲面应具有C2连续,且无奇点。从通俗的概念来理解,即为“光滑顺眼”之意。

由这些概念和构思出发,我们可以由整体构思和概念设计逐步进入流线型机车车身的细节设计环节。

铁路工业和汽车工业对车身外型设计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的都有着一致和迫切的要求。归纳起来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l

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以减少在高速运行时的摩擦阻力。

l

具有良好的结构布局及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l

具有美学曲面的质感和动感,以美化生活和环境。

l

尽可能短的设计和制造周期,以尽快地占领市场。

显然满足上述诸要求的车身外型曲面是相当复杂的,非一般常规曲面(如柱面、球面、锥面、环面等)所能表达。再者,若按常规设计、制造方法和过程来完成如此高要求的设计外型,则上述第四项要求更是高不可攀。只有积极谋求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才是解决车身外型改型频繁、不断创新且满足上述各种要求的关键所在。

近十年来,CaD业界涌现出一批象eDS的UG、ptC的pro-engineer、matRa的eUCLiD、iBm的Catia等等一系列优秀的CaD/Cam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开发工具和环境。它们的三维实体建模、参数建模及复合(Hybrid)建模技术,实体与曲面相结合的造型方法,以及自由形式特征建模(FreeFormFeaturemodeling)技术为我们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这里具体地介绍如何使用UG的FreeFormFeature等功能,来实现车身外型的概念设计到细节设计。

UG的FreeFormFeaturemodeling模块把实体建模和表面建模技术集成为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建模工具组,它支持复杂自由曲面的造型设计。它的复合建模技术,自由型面特征建模,可视化编辑,多组件装配,二维视图自动生成,尤其是伴随最新UGV14.0版本推出的全新概念设计waVe(what-ifalternativeValueengineering)可使不同部门的工程师在设计的早期阶段,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同时针对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通过将设计意图组织到一个“控件结构”中去,使工程师十分有效地控制设计变更,而且所发生的变更会自动地传递到上级设计中去。

这里以创建流线型机车车身外型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

根据前节所述模线的来源,本例参考法国tGV和德国aCe机车外型模板,并加以个性化修改。所选定的23条模型基线见于图1。

外形模型基线

向等值半径线云图

以这一组模线为基础,采用UG的FreeFormFeature/throughCurve来创建曲面;采用info/analysis/FaceCurvature功能来观察和分析该曲面的光顺性,图2即为车身外型曲面及顶面法向半径等值线云图。

在构造模线的原始数据中可能有“瑕点”,或者仅凭“感觉”进行判断,创建的曲面不一定能完全满足C2连续的条件和光顺性的要求,可以通过光顺处理予以满足。图3是对其中一条模线进行光顺处理的过程。值得重视的是:获得一组光顺的模线是生成光顺曲面的必要条件。

采用光顺后的模线重新构造车身外型曲面。采用UG/photo功能并指定材质,可进行着色、光照、渲染,以得到更为逼真的三维造型图。见图4。

图4机车车身三维造型

图5机车车身二维投影图

(5)对机车车身裙部和头部下端,可采用Feature/Curve/mesh功能分片进行创建。这里充分体现出UG软件对角域曲面的三维造型能力。

(6)机车车身三维造型基本实现之后,还可进一步作局部修改,由于UG软件的“相关”(associative)能力,这里进行的修改将影响到它所关联的所有设计过程。

(7)三维造型细节设计完成之后,其各方向二维视图可由应用软件自动生成,设计人员不必再做重复工作。图5即为该机车车身外型的二维侧视图。

参考文献

[1]齐从谦.汽车覆盖件具CaD/Cam中的曲面特征造型及特征识别.中国机械工程:15~18

[2]熊鸣镝.三维设计将CaD应用引向深入.机电一体化.1997.(5):5~7

技术创新概念篇10

关键词:概念书;书籍艺术;存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69-01

一、关于概念书的发展和由来

近几年“概念书”一词,频繁出现,那么,什么叫“概念书”?“概念书”即“概念书籍装帧设计”是将书籍艺术形态在表现形式、材料(如玻璃、木头、金属)工艺上进行创新性尝试,是一种强调观念性、突破性与创造性的视觉艺术,它以崭新的视觉和思维去更好的表现书籍的思想内涵,同时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

现今,书籍设计出现了多样化阅读可能性,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不仅有平面设计,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从而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三维的空间关系,形成了可以供人们感知触摸的实物。概念书籍要求设计者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巧,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设计理念,以及更高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创造,还得准确把握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逐步探索书籍设计表现特点以及形态与神态的完美关系、阅读行为与设计技巧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艺术观念表达的关系。

二、概念书的形式表现

(一)形态独特

一件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肯定有着的独特而又新奇的创意,这样才能引人注目,深刻记忆,当前有些书籍的形象超乎想象,这种的独特性在于特殊的形态和材质,仿生形态较多,显得生动有趣,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二)阅读方式独特

在阅读方式上,概念书的设计也需要在操作上和阅读上下一番功夫,书籍版面排版也比较独特,有着很浓的趣味性,是一种具有独特展示视角和收藏价值的书。

(三)实用与阅读的合二为一

这类书籍像是一种类似于报纸快餐化的形式,忽略了保存价值,增强其实用和阅读功能,使其自然融入社会生活中。

三、概念书的存在价值

(一)引导作用

概念书是一种基于传统书籍,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另一种新形态的书籍形式。它包含了书的理性编辑构架和物性造型构架,是书的传达形态概念上的创新,尚未在市场上流通的书籍设计均可称为概念书。因为受到技术和实用成本等条件的制约,概念书不能大批量生产,它的读者群范围可能还仅限于艺术家和嗜好书籍设计的少数人群而不能普及。

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二)创新意识

首先,从社会的需求角度看,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读者追求低成本、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书籍。其次,从设计师的角度看,概念书的创作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试验费用,作品很难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和经济回报,最多在同行的眼中成为艺术创作,所以创作活动离不开经济因素,然而,在国外概念书籍设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设计师们为获得更好的书籍表现形式而从事尝试性的活动,即使其设计出来的书籍并不能为大众接受,而只是为知识阶层和艺术爱好者所青睐,这也是一种社会需求并且是创新的机会,无疑为推动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活力和动力,为概念书的设计师本人提供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和机会。

四、概念书的现实状况

当前,中国的出版业对概念书是不认可的,除成本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不能接受习惯书籍形态的异化,由于市场小,所以给销售增加了很多麻烦。在书籍设计界内,一种同化的设计模式反对或曲解了书籍新概念设计的初衷,无视时代需求和书籍设计概念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所以,一部分有志于创新的书籍设计师们在致力于概念书籍设计观念创新的设计师,但是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书籍的阅读习惯存在已久,这需要设计师在视觉上大胆创新,对于出版者来讲,由于考虑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市场的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这也影响了概念书的经营和操作。

为了能在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上有更大的突破,也随着出版人、编辑对书籍价值中体现内容与设计互补的认知以及读者对品赏书籍艺术的欲望和需求的增加,概念书的开发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随着从事书籍设计这的不断的研究和开发,相信在未来的书籍设计中会有专门的概念书研究机构,逐步带动中国整个书籍设计业的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