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8:25

教学调研方案篇1

一、本次教学调研的学科内容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其中英语学科还同时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

二、人员组织安排:

本次教学调研由严中牵头组织协调,分四组进行,调研组教师主要从严中教师中抽调,另外从每个中心校抽调两名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组成本次活动的专家组成员,其中英语学科的三位教师组成英语优质课评比的评委(参加评委的教师原则上不参加比赛)。

组委会主任:王代玉

组委会副主任:司绍清万志宏李启露朱韶华

调研组长职责:负责协调本组调研教师的调研工作,并在4月20日到达有关学校和各校调研组联系人取得联系安排调研工作。

第一调研组。组长:万志宏

调研学校:福泉初中、尚礼初中、古楼初中。

福泉初中、尚礼初中联系人:张少海

古楼初中联系人:陈永昕

调研组教师安排见下表。

英语优质课评比评委:组长:侯生友,成员:红庙中心校2名英语教师。

第二调研组。组长:李启露

调研学校:严桥初中、响山初中。

严桥初中联系人:张帮林

响山初中联系人:叶长青

调研组教师安排见下表。

英语优质课评比评委:组长:童朝福,成员:古楼中心校2名英语教师。

第三调研组。组长:朱韶华

调研学校:徐岗初中、红庙初中、茶场初中。

徐岗初中联系人:任俊田

红庙初中、茶场初中联系人:夏成平

调研组教师安排见下表。

英语优质课评比评委:组长:周建红,成员:严桥中心校2名英语教师。

第四调研组。组长:司绍清

调研学校:严桥中学

调研组教师抽调情况为:

语文--由古楼初中抽调;

数学--由严桥初中抽调;

英语--由徐岗初中抽调;

物理--由红庙初中抽调;

化学--由响山初中抽调。

二、调研主要工作内容:要求每个视导组围绕以下工作展开,并有详实的书面文字材料。

1、对各初中07届初中毕业班的教育教学管理进行调研,各组形成书面材料,以便教研片发简报,促进相互交流。

2、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有关学科毕业班授课教师的“备、教、批”的工作进行调研,通过总结交流促进相互提高。

3、开展英语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调研的同一天同时进行英语优质课评比,其方案如下。

优质课评比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评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复赛采取说课的形式(具体时间、地点、规则另行通知)。初评时课堂教学满分为100分。评委对照有关标准进行评分,不作反馈。每个调研组产生一名选手参加复赛,严中产生一名选手参加复赛,复赛后严桥教研片将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对参赛选手进行奖励。

4、要求每个调研组的每位教师,听过课后要及时和上课老师进行交流并向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反馈,以让各初中学校采取针对性措施,整体提桥教研片的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安排:

1、调研时间:200*年4月20日一天(星期五),200*年4月22日(星期日),各调研组长、各初中校长带着本次调研形成的书面材料到严中进行总结研讨,同时对严桥中学九年级教学进行调研。

2、要求各有关初中将4月20日九年级的课表提供给各校调研组联系人。

教学调研方案篇2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1870年,朗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并大力推广,这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干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是以对案例的分析解决为主线,通过设置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材,掌握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中,案例是一种以真实情节为背景的,对某一个或几个有意义事件的综合描述,并借助于图表、照片、计算机等辅助手段,使人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的例证。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一种高层次认知学的目标。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它也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素质教育的现实可行的途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夹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使过去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缺点得到克服。

二、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传统教学法通常使用的是固定教科书,教材内容往往比较陈旧,相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水平严重滞后。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动态地设计和调整教学案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紧跟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

(2)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法中,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成为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龙课堂上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3)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熟悉,能够进行清楚的表述,以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需要其引领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4)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通常是通过听教师讲授,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推广的重要因素。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知道,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面将就案例教学法在本人所讲授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中的运用进行实例说明。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开展一项社会调查项目所需要的程序和方法,为学生从事与调查研究有关的工作奠定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中尽管包含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等理论内容,但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强,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因此,《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特点非常适合干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而且这些案例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获得。

本人在讲授《社会调杏研究方法》课程后半段,具体的调查方法与技术已经讲授完毕,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要求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方案设计(包括调查方案、抽烟方案和问卷设计),等各组同学完成完整的调查方案设计以后,各组的调查方案就是我们课堂使用的案例。到第二次上课,要求各组学生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这组设计的调查方案。每组演示完了以后,为了引导台的同学对前组同学的调查方案进行分析,本人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整个调查方案是否完整?②调查方法的选择与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是否合适?③抽样方案是否随机?是否与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相符合?④问卷设计中问项和答项是否存在错误?两者形式上是否吻合?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优劣,并进行综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各方案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建议。这样将学习内容寓干问题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寓理论干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

另外,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选取科研实践中的部分素材组织成案例用于教学,寓枯燥的理论于实践中,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而且教师也将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受益,使得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

四结语

无可否认,案例教学法任很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中课堂讲授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着在一切教学中都要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案例教学法并不适合所有的课程,它较适合干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法推广和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就只好对案例进行精简,压缩案例篇幅,减少案例数量,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分析。这种课时不够与耗时太多的矛盾,使得案例教学不可能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李崇光案例教学:参与式模式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2、刘金祥.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及优劣辨析

教学调研方案篇3

一、具体调研专题和分工

专题一:立足我县教育发展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布局、现代化设施设备管理工作,加快教育强县建设进程。

1.调研牵头领导:局长XX副书记、纪委书记XXX副局长李伟副局长朱信诚

2.参与部门:发规办、财务股、教育股、勤俭办、审计股、电教装备

3.课题完成时间:2009年1月10日

4.课题联络员:

专题二: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动全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调研牵头领导:局党委书记王云峰副局长姚本超

2.参与部门:人事股、培训中心

3.课题完成时间:2009年1月10日

4.课题联络员:高赋韵、程营真

专题三: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全县基础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1.调研牵头领导:副局长李伟副局长姚本超

2.参与部门:教研室、招办、教育股

3.课题完成时间:2009年1月10日

4.课题联络员:*

专题四: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制约高中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升高中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高考的数量和质量。

1.调研牵头领导:副局长姚本超

2.参与部门:教研室、招办、教育股

3.课题完成时间:2009年1月10日

4.课题联络员:*

专题五:根据我县教育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打造生态德育,夯实德育教育基础。

1.调研牵头领导:副局长朱信诚工会主席李静

2.参与部门:德育办团委

3.课题完成时间:2009年1月10日

4.课题联络员:*

专题六:继续深入推动全员科研,深入思考和研究科研出效益,科研出成果的措施。

1.调研牵头领导:局长郑恒良

2.参与部门:教科所督导室

3.课题完成时间:2009年1月10日

4.课题联络员:龚逢庆史庆忠

专题七:立足沛县经济发展,着力寻找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1.调研牵头领导:副局长朱信诚

2.参与部门:职社办

3.课题完成时间:2009年1月10日

4.课题联络员:王立祥

专题八:围绕教育发展大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廉政建设、安全管理,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保障我县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调研牵头领导:局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孙英杰工会主席李静办公室主任张支力

2.参与部门:监察室、安全办、工青妇、资助中心

3.课题完成时间:2009年1月10日

4.课题联络员:

二、工作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调研工作,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认真实施,选派精干力量参与调研活动,切实做到人员、时间、措施“三落实”,确保调研活动顺利进行。

二是一切从全县教育实际出发,贴近学校,贴近师生,贴近社情民意,广泛搜集、认真核对调研素材,掌握真实、全面、丰富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研究分析,明了情况,清楚问题,形成符合县情、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调研成果真实、可靠、管用。

教学调研方案篇4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构想与调查问卷的编制

在展开具体调查前,首先很有必要对于调查研究的展开模式有初步构想,在此基础上再来有针对性的编制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将选取武汉市口区的七所普通高中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鉴于高三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来配合调查,高一学生入学不久,对于相关研究项目的了解与体会的还不够深入,因此,高二学生是最为合适的研究样本。在确定了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后,高二年级的所有生物教师也是另一方面的重要研究样本,调查过程中会分别设计调查问卷来收集相关信息。

本次调查中学生样本共920人,教师样本共35人,后续会给所有调查对象分别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群体的调查问卷中主要会询问如下几个问题:

(1)学案的使用,您希望教师怎么做?

(2)您认为学案内容是否需要教师另作单独教授?

(3)您认为学案什么时候发下来最为合适?

(4)一学期下来学案保存情况如何?

(5)您对教师的学案设计是否满意?

(6)您认为学案应当以哪方面内容为主?

在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主要会询问如下几个问题:

(1)您主要从什么渠道了解到学案教学有关信息?

(2)您一般在什么时候使用学案?

(3)您在什么课型上学案使用较多?

(4)您在设计学案时以什么为主?

二、调查研究的展开与结果分析

调查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于上述调查问卷结果展开数据整理与分析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学生问卷来看,学生们普遍认同与接受学案教学在课堂中的使用,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对于学案内容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教师的学案设计基本满意。从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在学案设计的偏重上比较能够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应当更多的针对知识与能力,大部分教师也觉得学案应当更多在复习课或实验课上使用,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辅助作用。但是,在学案的发放时间上分歧较大。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学案教学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是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的,学生们对于这种模式普遍也较为认同。但是在学案的设计上、使用时间上等,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想要让学案教学更好的发挥其成效,很有必要让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与展开模式上更为规范。

三、生物教学中学案的应用建议

生物教学中学案的应用建议,主要针对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学校,建议在于学校或年级教研组很有必要规范学案教学在课堂中的展开模式,可以定期展开教学研讨,针对相关课程共同展开学案设计;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应当让学案教学在课堂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应当有针对性的讲解学案中的重难点内容,同时,多和学生间展开交流探讨,了解学生对于学案教学的想法与建议;此外,对于学生而言,应当更好的利用教师准备的学案,这些都是教师对于知识要点做出的高度总结与浓缩,能够很好的强化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掌握。

结语

教学调研方案篇5

(一)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在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教学案例供教师选择。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案例数量严重不足,案例教学资源严重匮乏。以我所任教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为例,首先,缺乏适合本土化特色的案例。目前,国内可以找到的行政管理学案例并不是很多,有很多教师选用已经翻译过来的国外且主要是美国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材。这些教材一个最大问题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其次,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纵观目前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多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案例也往往缺乏鲜活性和现实性,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情感不足

案例教学的情感元素非常重要,包括案例选用的兴趣与动机、案例情境重现、案例情感兴奋点和缓冲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营造和谐而又紧张的讨论氛围等等。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采用案例教学,就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深得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与情感需求,没有引发学生的共鸣,没有真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冷漠,出现无法展开讨论与分析的尴尬局面,更不要说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这就偏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三)案例教学方法简单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与技巧,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同时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总结汇报”等环节,把以学生为中心变为对学生的放羊式管理,任由学生随意发挥,无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无法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就是由传统从课本与教材中选用案例的学习模式到采用学生亲自实践调研收集案例的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到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调查学习,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采集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把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的源泉———社会实践调研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是以社会为基点,以学校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应时应地实践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弥补原来案例教学所缺乏的“本土性”和“时代性”问题。首先,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选择某一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确定调研场所,列好调研提纲等等。其次,培训学生调研知识。即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指导他们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学习搜集信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再次,组织社会实践调研。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调研小组深入调研场所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实践中可以采用笔录、照相、录音、录像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与资料,以形成对社会现实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案例分析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首先,安排课堂教学精讲,使学生掌握与调研主题相关的基本概论和理论原理,这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传统案例教学所缺乏的环节。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把实践活动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完整、条理地总结和展示出来。小组长以文字或多媒体课件形式代表本组陈述调查方案,阐释本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此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教师对实践案例报告和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析,综合课堂上的不同意见,教给学生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延伸———课后案例编写

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库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前进,案例资料应该不断发展更新,让那些内容典型鲜明、研究价值大的案例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因此,在进行实践调查、小组交流、全班讲演以及教师点评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个案,进行去粗取精,进一步润色加工,编写成规范的教学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学会对案例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培养和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可以收到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入实际,挖掘调研案例内在影响的本质问题,做好现实案例的引申分析,不断充实案例教学的资料库,以进一步指导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由于学生要进行实践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演讲讨论以及案例编写等一系列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从常规案例教学单项能力的训练,扩展到调研、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大学的教学方法应与高中阶段的教学有明显区别,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以及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模式训练。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的构建。他认为“认知发现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建立这种学习的认知结构。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调查研究,然后从案例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思考探索多角度的答案,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发散性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中,自己系统地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展示师生互动的应用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般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单向传授。教师的威严建立在考试上,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分。“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敌对关系。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则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合作的平等师生关系。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调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沟通频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有效的教学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融。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

教学调研方案篇6

(项目编号:JXZY110401-004,项目名称:程序设计基础公共平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

[摘 要]本论文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目的、意义、特色、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关键问题、方案、落实措施等几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 案例 工作过程

作为职业院校,我们的办学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作为专门培养软件人才的我院示范专业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我们深感开发《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综上所述,我们软件教研室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开发与创新。在本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立项工作。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归纳如下:

(1)教师按照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进行案例的设计,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的基本技能。

(2)学生在综合运用相关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能利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相关技术进行项目设计。最终能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标准规范、自动化程度高、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序设计基础方面的技术服务人员。

(3)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自信心,和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真正的让踏入测试行业的学生,成为it公司产品出货前的把关人。

一、意义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我院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逐步树立了“以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为核心,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的程序设计基础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明确程序设计基础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程序设计基础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基础技能;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出一批社会紧缺的程序设计基础人才,提高软件编写质量,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同时能够适应软件外包和国际化软件开发的中高端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

二、特色

该课题的特色也是该课程在我们示范专业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之处。

我们本着“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方面可以在软件开发中运用程序设计基础技术提高软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程序设计基础岗位技能的学习,达到掌握软件开发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内容:

走访软件企业对程序设计基础人员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程序设计基础在教学活动中重要作用的必要性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典型案例、拓展案例和综合项目,形成案例库。教师在各课程中有针对性进行程序设计基础的设计与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反思、评价。归纳出程序设计基础环境在软件开发实施方法、步骤。实践技能测试题库建设。教学课件建设。能够适应各个模块之间的程序设计基础方法设计,使得程序设计基础贯穿于全课程,从而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关键问题

(1)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设计模块建设

(2)程序设计基础工具的选择及过程模块建设

五、方案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为主导,辅之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案例研究法:引导教师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解构与重构的相关理论,剖析研究过程中的 典型案例,形成在整合教学中有效支撑的案例集。

(3)经验总结法:在教师个人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聘请软件企业、行业专家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研讨总结,逐步形成程序设计基础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4)行动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拟订总体研究计划,根据总体情况,制订具体计划,积极开展有效的行动研究,及时总结评价,调整研究方向。

(5)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包括论文、课件、测试用例等,归纳总结。

六、落实措施

本课题的落实措施思路为:

收集和整理中外有关企业程序设计基础的经典案例,开展专题理论研究,形成专题研究论文。开展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案例分析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召开1—2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对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收集材料,分析整理测试用例。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教学调研方案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调查问卷因子分析影响因素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mBa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中也已经尝试数年。不同学者对案例教学效果具有不同的认识。何志毅、孙梦(2005)通过对我国六所mBa学院的调查研究发现,mBa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不太满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案例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学生准备及案例质量问题。胡志勇、邵国良(2003)认为,教师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差异、学生的主动性和其他诸如个人兴趣等个性特征的差异等都会导致案例教学效果的不同。已有文献表明,国内学界对本科案例教学效果研究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缺乏更强的说服力。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Likert量表分析方法研究本科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案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案例教学理论分析

(一)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沟通和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张家军、靳玉乐,2004)。具体而言,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优劣,需要考察学生在以下各方面的收获程度:理论联系实际,即对已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实务的感性认识;分析与判断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知识面的拓展。全面分析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则需要结合案例教学过程。

(二)案例教学基本程序和影响因素案例教学基本程序如下:(1)案例讨论前准备。案例讨论前准备环节包括挑选案例和师生了解、熟悉案例2个环节。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王秀芝,2006)。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当具有启发性、综合性(史美兰,2005)以及一定的难度(李秉成、唐国平,2007)。案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具有综合性,即涵盖了企业管理中的普遍性问题,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这三者均能提升教学效果。在展开小组和班级案例分析与讨论之前。教师要在课前熟悉案例,了解其分析要点;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查找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李相银、胡希,2004)。何志毅(2002)调查发现,学生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和课堂参与度是影响案例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学生,因为其卓越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案例教学成功提供了重要条件(廖秋林,2003)。但高质量的学生若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或在课堂上漠视讨论,拒绝与其他同学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案例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此外,有调查显示,课程效果与学生兴趣有很大的关联性。(2)案例分析与讨论。这个环节涉及小组案例分析与讨论、班级公开发言与讨论,以及教师对这2个环节的组织和把握。何志毅、孙梦(2005)调查发现,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成为一个很好的课堂组织者,解释清楚关键问题,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把学生脑中的想法“榨”出来,同时把握课堂讨论的方向,达到原来所预想的目的(宋之帅等,2006)。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郭德红,2008)。在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下,很多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不适应案例教学方法。他们习惯等着教师给出答案,不愿意积极思考,不积极参加小组讨论,不习惯也不喜欢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贺三宝,2006)。这些都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佳。(3)案例讨论后的总结。这个环节主要涉及案例报告的攥写。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案例分析思路,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综合上述理论分析,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案例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其他因素(见表1)。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及测试问卷设计步骤如下:首先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提出问卷初稿;然后,咨询专家意见,以及征询部分同学建议,反复进行修改。尽可能地保证问卷内容效度。为了便于量化分析,问卷题项主要采用1至5分的Likert量表。另有少量题项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评估。为了便于分析,对问卷问题分别编码为Q1.1、Q2.1、...、Q10.3。问题1.1用于调查案例教学效果,问题2.1至10.3用于调查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修完“财务案例”课程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98份,回收问卷133份。剔除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22份。在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前,本研究先对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16.0对问卷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1)效度测试。效度通常是指问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反映了调查问卷设计者的意图能否让被调查者理解,即问卷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特性的程度。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是指问卷题项设置的适当性与代表性。一般通过收集相关的专家、学者及实务界人士对问卷的看法、建议及评价来保证。在本研究中,根据理论分析提出问卷初稿;然后,咨询专家意见和征询部分同学建议,对问卷内容进行反复修改,得到最终问卷。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在做结构效度分析前,本研究使用项目分析来对各题项的判别力进行测试。先求出各题项的“临界比率”(简称CR值),然后将未达显著水准的题项删除。经过项目分析,Q2.3,即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被剔除。结构效度是指实际的测验分数能解释某一心理特质的程度。它要考察的是一个测试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和根据某一理论作出的预测相一致。目前检验结构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法。本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法,并按特征根值提取因子。同时剔除与两个以上的因子相关的问题。经过两次因子分析,剔除了Q3.1,即对该课程的兴趣,最终得到六个因子,代表性为63.42%(见附录3)。根据各因子所涵盖题项的内容(见表2),将六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学生素质”、“教师能力”、“案例质量”、“案例理解度(1)”、“案例理解度(2)”和“课程适应度”。(2)信度测试。信度是问卷可靠性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能进一步检验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对于问卷的应用具有较大意义。一般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信度系数越大,其内部一致性就越高,问卷就越可靠;反之则不可靠。本文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是“Cronbach”系数法。检验结果表明,因子一到六的Cronbach值分别为0.771、0.759、0.646、0.620、0.547和0.637,整个问卷的Cronbach值为0.847。考虑到因子五的信度不够,且包含的题项较少,为了使问卷的信度更高,考虑将因子五,即Q6.1(个人阅读案例对理解案例的帮助)和Q6.2(小组讨论案例对理解案例的帮助)剔除。剔除后,整个问卷的Cronbach值为0.849,表明问卷的信度颇佳。考虑到Q6.1和Q6.2的剔除对因子分析结果可能造成影响,再做一次因子分析。经过因子分析,得到五个因子(与表2剔除因子五后的因子相同;同时将因子四重命名为“案例理解度”,将因子六改为因子五),代表性为61.23%。可见,这两个题项的剔除对因子分析结果并未造成较大影响。

(二)研究假设经过问卷测试,得到五个因子,即“学生素质”、“教师能力”、“案例质量”、“案例理解度”、“课程适应度”。由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H1:学生的素质越好,教师能力越强,案例质量越高,学生对案例理解程度越深,学生对课程安排越适应,案例教学效果越佳

(三)模型建立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本研究构建如下线性模型:Gaini=?茁0+?茁1Factor1i+?茁2Factor2i+?茁3Factor3i+?茁4Factor4i+?茁5Factor5i+?着i

其中,Gaini为案例教学效果;Factor1i为“学生素质”;Factor2i为“教师能力”;Factor3i为“案例质量”;Factor4i为“案例理解度”;Factor5i为“课程适应度”。?茁1、?茁2、?茁3、?茁4和的符号及其显著性是本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3)和(表4)列示了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第一,案例教学整体效果较好。由(表3)可以知道,案例教学效果均值为3.81(5分为最优),这表明,案例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二,案例教学五个因素的均值在3.8962到4.2398之间,其中最大的是“教师能力”(因子二),最小的是“案例质量”(因子三)。“教师能力”均值最高,可能是由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案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从而对“教师能力”给予比较高的评价。“案例质量”均值最低表明,在各个影响因素中,学生对案例质量的满意度最低。可见,虽然经过国内学者的普遍倡议,“要构建高质量的案例”,案例质量已经提升(均值为3.8962),但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此外,均值同样较低的“学生素质”中得分最低的三项依次是“对公开发言的兴趣”(Q5.2)、“独立思考能力”(Q2.2)、“自学能力”(Q2.1)。可见,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了从教师那里直接“接受”答案,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为什么;同时,很少有学生愿意站出来发言。这与现实状况较为一致。第三,最适合的班级规模为30到40人,讨论小组规模为5到6人。(表4)显示人数太多不利于充分交流意见,人数太少不利于集思广益。要取得比较好的案例教学效果,应当将案例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30到40人。

(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采用参数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对案例教学效果与影响因素五个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表5)的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效果(Gain)与五个因子在0.01的水平上均显著相关,说明案例教学效果确实受这些因子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应该从这五方面总体着手。

(三)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之前,根据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Gain大于均值的,视为教学效果更好)将所有样本分为2组,进行了变量的分组检验。(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案例教学效果较差的组,案例教学效果较好组中,学生质量更高,教师能力更强,案例质量更好,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度更深,对案例课程的适应度越好,而且,这种差别是十分显著的。(表7)是模型的回归结果。其中,调整R2为0.468。F为22.251,表明模型整体显著。五个因子的系数均为正,与预期相符。“学生素质”、“教师能力”、“案例理解度”分别在0.01、0.1和0.0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学生素质”越高,“教师能力”越好,“案例理解度”越深,案例教学效果越佳,假设H1得到部分验证。其中,“学生素质”对应的系数最大,其次为“案例理解度”和“教师能力”,表明这三个因子中,对案例教学效果造成最大影响的是“学生素质”。“案例质量”和“课程适应度”未达显著,说明,这两个因子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

(四)敏感性测试为了考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六个因子采取了虚拟变量的刻画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因子得分高于均值,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将重新刻画后的变量代入模型检验,结果如(表7)后半部分所示。该结果与先前的结果保持一致。表明本研究的实证检验结果和结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般认为,案例教学对象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案例教学更适合mBa教学,而不适合本科教学。但本研究结论表明,案例教学也适合本科教学。统计分析显示,“教师能力”和“案例理解度”对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素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主要起着引导和控制的作用。真正决定着学生能否有所收获以及收获大小的是学生自己。因此,要提升案例教学效果就要采取一切措施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包含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公开发言的兴趣、对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对案例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可以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和教师能采取的最关键而可行的手段是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做到让每个学生多次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思考,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答得不管好坏与否,之后教师的讲解都会给他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促进了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明白日后还要公开发言,出于种种顾虑,他会在事前付出时间查找更多的资料学习相关的知识,锻炼了他的自学能力;同时,有了事前的准备,学生更加乐意也能更加顺利参与到讨论中,在小组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总之,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言,在多数情况下,对学生而言,带来的将是良性循环。当学生的素质不知不觉中提高后,案例教学效果自然得以提升。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的缺陷,有待日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例如,问卷问题可能考虑不全面,许多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被忽略;问卷对象限于一个学校。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以增强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8期。

[2]胡志勇、邵国良:《影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测定方法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4]李秉成、唐国平:《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本科教学问题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教学调研方案篇8

(一)缺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专用空间。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物理空间往往分为两类,在具有mpa专业学位点的二级学院公共管理案例本科教学基本设于mpa中心;在没有mpa专业学位点的学校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公共管理案例实验课改为课堂讲授的理论课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成者在借用计算机中心的电子设备勉强完成实验课程。由于我国mpa专业学位点是为了适应专业硕士而进行功能设计的因此,它的功能不能完全对应现有的本科学生而对于国内的几百所没有专用实验室的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案例实验课往往只能沦为形式。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与服务人才。现有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明显落后基本延续工科实验室管理方式,缺乏制度设计,对实验室的人、财、物缺乏长远规划责任、权力、利益关系安排失当,容易挫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与服务人才也是制约实验室发展的瓶颈。专业管理人才是指对实验室进行硬件维护维修、软件升级与制定操作手册、配合授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实验、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保洁的专职工作人员篙理人才的缺乏易导致实验室硬件运行不畅;服务人才主要是专业的案例编写人员或案例研究员(casewrti-er)s月及务人才的缺乏导致实验室缺乏自主产权的案例与案例库易导致软件更新能力受限。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是一次采购、持续消耗,缺乏更新理念,容易导致电子设备等加速老化及快速折旧;二是实验室软件采购不能适时更新往往为了节约经费而导致学生利用过时案例,无法达到更新知识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标;三是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往往没有意识到案例研究员的重要性,缺乏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政策;四是现有高校教学实验管理体制处于教学科研管理的末端导致相应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训与再培训机制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老化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又一困境。一方面,学校分配一个实验员编制给二级学院下辖的实验室实验员既要分担硬件维护维修的任务、兼顾软件的调试任务、录课与剪辑任务还要负责消防安全与保洁任务,往往工作重点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实验室作为教学场地这样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两者既无双向交流的任务,更缺乏双向交流的激励机制。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软硬件升级换代与性能匹配。一是实验室硬件采购与更新要适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培养方向,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采取全方位采购战略即对软硬件采取一揽子采购战略,便于此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多领域的实践化培养目标的达成。二是软件要及时更新换代软件更新的速度与软件采购的质量是提升案例实验教学的核心它标志着一个时期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三是硬件与软件要实现谐和、共进式的采购与匹配战略,既要避免软件更新过快而计算机等硬件更新速度无法跟进池要避免硬件投资过多而软件升级停滞导致的“空机”现象。

(二)设置案例研究员职位,重视公共管理数据库组建与更新。一是必须设计专业的案例研究员岗位,聘请或内部培养具有制作公共管理案例能力与技巧的案例研究员。二是尽量做到组建自己的公共管理案例数据库(erposotiyr),可以效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做法,案例数据库按照“研究地域”与“研究领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以国内公共管理为研究对象可以按照东、中、西部作为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按照“研究领域”分类灰可以划分为决策科学、经济发展政策、教育科技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学科进行分类。三是数据库必须做好充实基础与定期进行更新工作既要保证外购案例质量,更要做好内部的案例编写与审查工作;按年度淘汰过时案例。

(三)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配备。当前实验室管理人员作为“教辅”人员,与教学人员相比其行政编制与物质待遇不受重视,同时,自身的管理技能培训与敬业精神严重不足。因此从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出发必须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一是从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中招录管理人员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维护保养更需要懂得专业同时又掌握一定电子设备维护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中选拔任用。二是必须在政策层面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重新认定,提高其在单位内部的地位,并且逐步改善其物质待遇,改进实验员的职称评聘标准。三是强调实验员的管理职能与操作技能,同时沫曾加实验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性。

(四)转变管理观念浏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是变管制型、管理型的管理观念为服务型的管理观念。将以往对实验室采取二级或三级管理的方式,转为系或教研室按照学科或研究方向直接管理实验室,并下放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聘用权、简化设备采购流程等,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官僚体制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管制型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学习实践文本、以专业教学科研为重的服务型理念。二是可以试行教学人员兼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方式在不需转变教师编制的同时,便于教师熟悉实验室的各项设施设备做好备课和案例准备工作。三是鼓励实验室创新研究方法与管理方法,实验室本身应向新的“学术增长点”方向发展。四是实验室建设应具有开放性,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献策献力形成一个“问题研究基地”。

教学调研方案篇9

论文关键词:建筑防火,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防火》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防火设计理论知识与国标规范;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典型的防火安全问题;在方案设计中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建筑防火》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任务,在结合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开放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内容[1]。



如图1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理论讲授阶段;2)参观调研阶段;3)实践设计阶段;4)总结强化阶段。《建筑防火》课程的平均课时为34学时,这样保证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5。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参观调研与案例设计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国标规范与工程实际现状相联系。二是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对具体建筑方案的防火设计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2实践教学过程介绍



2.1实践参观调研



在完成理论授课内容后,结合建筑防火设计理论,要求学生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专项调研。学生分成4-6人的调研小组,编写ppt调研报告,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与学习。专业调研过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对既有建筑方案的理解过程与空间重构



在实际调研中,学生往往要将实际使用的建筑空间进行图纸化模型化的反构过程。如图2所示,这一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解读建筑方案,又为后期进行防火设计调研打下基础。



2)建筑专业防火设计的考察



为了更好的结合理论授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参观的逻辑顺序与理论授课相统一,即总平面防火设计调研、防火分区设计调研等七部分内容。具体参观调研分项穿插与七大内容中,如表1所示。



表1:参观调研具体内容一览表



建筑防火设计调研内容



建筑基本情况



总平面防火设计



平面防火设计



安全疏散设计



地下层防火设计



内部装修防火设计



防排烟设计



简易消防设备



建造年代



建筑造型



耐火等级



基本功能



使用人群



建筑分类



防火间距



消防车道



设计概况



防火分区



分区构造



中庭防火



疏散方向线路



安全出口



疏散楼梯



楼梯的类型



疏散设施



消防电梯



安全分区



分区构造



停车空间



设备间



房间功能



使用人群



装修情况



装修材料



个人评价



排烟口设置



排烟管道



排烟方式



排烟设备



消火栓位置及数量



灭火器的位置及数量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3)防火设计问题总结与分析



学生通过现场调研这一学习过程,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了解,强化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可对既有空间防火设计进行成果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并通过对问题深入的分析理解,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生发现某商业卖场为多层建筑,防火设计可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标准执行,可实际参观却发现其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标准执行,反思不得其解,原来该卖场为家具卖场,多数存储物品属与易燃、可燃材料,故其标准提高,而这也是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由此也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2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理论授课安排分项设计,如在平面防火设计理论授课结束后,随即安排平面案例要求学生进行防火分区设计;第二阶段在学生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以后,安排对已有的建筑方案完成防火专业设计图纸。此类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让学生理解理论设计与实际方案的区别,并训练学生逐渐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设计技巧。具体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3教学实践的思考与体会



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仍是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完全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是教学实践中的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内容[2]。通过笔者所讲授的建筑学专业05-08四个年级8个班次以及环境艺术专业07-09三个年级10个班次的授课经历结果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



1)实践调研对象的把握;既有建筑的类型、规模、建造时间、地理区位等条件的限制,对其防火设计的标准有一定影响。如图3所示,首先,所调研的既有建筑全部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较为复杂,人流量较大,因而防火设计标准较高;其次,公共建筑中商业/综合体类既有建筑占较大数量,主要原因是其内部功能的多样化和空间最大限度的处于开敞状态,对调研最为有利。因此,为了强化考查理论学习的效果,并结合实际调研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应尽量选取城市内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作为调研对象。



2)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把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学生组织人员配置合理的调研团队,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素质能力,并指导调研小组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调研对象。其二是保证调研报告正确反映学生能力。由于调研报告与理论教学作业完成方式有所不同,而学生感觉较为陌生,往往调研过程挺全面,报告深度却表达不足。因此,指导好学生如何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调研过程全面深入的整理,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反映调研过程,发现并深入分析问题,总结研究结论等,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顺利过渡到理论研究。



3)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通过学生的各项作业把握本次教学效果,对比前次教学分析和总结经验,为指导下一次教学做准备。力求通过不断积累摸索出以适合本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式。



总之,实践教学是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火》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环节,其灵活多样的教学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应用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教学调研方案篇10

【关键词】行动研究;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48―04

行动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勒温创建的,之后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众多领域。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的定义为“由社会(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1]。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行为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在工作中不断进行研究逐渐形成的。开展教育行动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件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事情。笔者结合所从事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践,开展了行动研究的尝试。基于学科的特点,笔者将行动研究概括为: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考察行动的结果,反思并修改行动方案以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发现与分析

1发现问题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课程开设在大四的上学期。笔者是这门课的主讲教师,选取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著)作为教材,在教学中将研究方法的理论讲解与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并整理了很多学习资源呈现给学生。案例和资源主要来自于教育技术学科的论文和著作,部分选取于教育学。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依靠课后作业,重点选取几个章节来布置作业,如文献综述,调查问卷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统计分析等,以小组协作方式的完成。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发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1)教师教学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虽然讲授了很多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却没有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研究实践。(2)学生学习方面,提交的作业粗糙,质量不高。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有的甚至是从网上下载的,小组学习搭便车现象严重。(3)评价方面,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促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实证研究数量少、水平低的现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每年的10月底进行,从学生的选题中发现,除毕业设计等应用类选题外,理论类选题中定性思辨类选题居多,实证研究很少。开题时很多学生对采用的研究方法胡乱贴标签,说不清自己的研究方法。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类论文中,使用的统计技术也以百分比、频率统计居多,停留在较低水平。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尤其是实证研究水平,是开展行动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原因分析

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待提高,参考书籍、教学资源及案例的选取主要源于本学科,这就造成了视野的狭窄。研究方法体现了一个学科的研究思路和发展脉络,相比成熟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还略显薄弱[2]。另外,教育技术学是个交叉学科,教育技术研究中所采用的很多研究方法本就来自于其他学科。因此突破学科局限,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就显得很有必要。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造成了给学生从网上下载的便利。各项作业之间是孤立的,也没有与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相对应,学生无论从研究课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都缺乏完整的考虑。这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师也无法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小组协作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考虑成员之间贡献大小,导致搭便车等现象。

学生毕业论文多偏向定性思辨类选题,一方面与当前教育技术界“重思辨轻实证”的研究现状有关。一项研究显示,“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研究方法中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占了86%,定量与实证研究只占14%”[2],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多少会受教育技术学界研究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缺乏实证研究的训练有关。

二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尝试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加强研究方法教育,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针对前几轮教学的得失进行思考和总结,与教授论文读写的教师协商,制定出以下方案,进行实施:

1引入其他学科的成果,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研究方法

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笔者除不断吸收本学科研究方法的成果外,还借鉴参考相关成熟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研究方法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理论教学教材仍然选取《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李克东著),同时参考了其他优秀著作。如《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乔伊斯.p.高尔等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刘良华著),《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等。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比较研究,话语分析等,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研究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避免盲目照搬。

案例是研究方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案例能够提供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方法的原理,领会研究者的研究精神。对案例的选取上,笔者借鉴刘良华的思路,从教育研究的进入教育研究的内部――先从人文学科中选取经典案例,再从教育学科寻找研究案例。选取对象兼顾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授调查研究时,选取了社会学的经典案例《菊与刀》(本尼迪克特著),《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教育学的经典案例《教育机会均等》(科尔曼著),《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陈向明著)[3]。

为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技能,加强实证研究训练,在教学中引入SpSS统计的内容,主要参考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优秀教材,如《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郭志刚著),《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薛薇著)等。

2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突破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方法重在应用,由于课时和种种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对每一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中通过模拟研究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来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先以叙事方式介绍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给出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境,将待解决的问题先留给学生。然后介绍研究方法的应用案例,解释研究方法的操作策略、适用条件和局限性。进而开展课堂讨论,让各小组针对研究情境设定的任务,讨论适用哪些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案怎么设计。最后将可供模仿和借鉴的论文形式的个案作为拓展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以问卷调查法为突破点,对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训练。该方法在实证类研究方法中使用最多[4],相比其他的实证研究方法如实验、内容分析等更易于实施。具体方式是让学生以作业的方式完成一项研究任务,经历选题、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撰写研究结果的全部过程,完整的参与一项研究,以实现对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任务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成员6到7人。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与问卷设计:选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与大学生的学习或生活紧密结合。问卷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设计,试用后进行修改定稿。

(2)样本的选取和调查的实施:必须采用随机抽样,说明具体的抽样方法和可操作化的抽样过程。调查对象为本校学生,样本规模学生自定,但不得少于30人。

(3)统计分析与研究报告: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根据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

与此同时,教师也选择一个主题,以本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与学生同步进行调查研究,并示范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

3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协作学习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组成。课堂讨论由教师事先制定课堂讨论观察记录表,根据各小组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进行评价。小组课后作业由分阶段研究成果组成,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问卷设计和抽样方案的评价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先拟定一份详细的评价标准,依据该标准进行成绩评定,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反馈给相关的小组。

(2)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通过随堂考核。教师对各组组长进行个别指导,再由组长负责指导组员,在上机实验时随机检查各组的进度。

(3)调查报告的评价上,各组选派成员宣读小组研究成果,并进行答辩,根据答辩结果评定成绩。

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伪合作”现象,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改变协作学习评价机制,以成员贡献大小的方式区分小组内成员成绩。要求组长对成员的贡献进行评价,贡献多的在评定成绩上加分,贡献少的倒扣一定分数。因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协调和任务的布置,在成绩评定上向组长适当地倾斜。

4利用QQ建立学习群,拓展教学和交流空间

在之前的教学中发现,由于课时的限制,某些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展开,师生的交流也多限与课内。教师建立QQ群,让每个学生申请加入该群。QQ在学生中使用非常普遍,每个人都有QQ号码,而且学生只要上网通常都会登录QQ。利用现有的QQ群也比建立网络教学站点或申请Blog来得便利。教师在群公告中教学通知,将一些电子教学资源如把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作业要求、拓展阅读材料、优秀的作业等上传到群共享上,供学生下载。教学资源紧跟课堂进度。利用QQ群的讨论区实现师生之间交流。在讨论区中建立各种主题的板块,如教学建议板块用于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提供反馈;问题讨论板块用于师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成果展示板块用于学生分阶段研究成果,便于各小组开展互相评价和学习借鉴;教学体会板块用于教师发表教学体会,对教学进行反思等。

三行动研究结果的考察与反思

对于行动研究效果的考察,一方面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对作业进行分析,即时反思并修改行动方案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整体效果的考察,以便于下一轮行动研究方案的调整。

1行动研究过程中的考察与反思

(1)成功之处:

1)突破学科局限,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引入社会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内容,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起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有的学生专门阅读了教师推荐的著作,并同教师进行了探讨。

2)学习过程得到监控,研究过程得到规范。通过分阶段考核的方式,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不足,及时进行指导。例如,在评价时发现学生的问卷设计很不规范,教师加强指导,将每一个研究任务的具体评价标准和研究规范放到网上,并提供范例和模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过程不断趋向规范。

3)拓展教学和交流的空间,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利用QQ群延伸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和情感交流。交流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也能够针对学生的意见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

(2)不足之处:

1)课堂讨论不积极,发言质量不高。在前几次的模拟研究情境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性不高,某些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而且发言的质量也不高,很少能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2)小组分组遇到障碍,评价机制仍不完善。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组员6-7人左右,因为部分学生之间存在矛盾,不太愿意接收考研学生和走读生,分组遇到障碍。另外部分同学反映,组长评价时会碍于情面,不愿公布贡献少的同学名单。

(3)反思与修改方案:

1)加强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固然与传统习惯有关,可能也与学生知识准备不足、思考时间不充分有关。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加强指导,事先将研究任务相关的资料放到网上,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在讨论中将讨论主题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实施一段时间后原有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2)修改分组和评价方案。教师随机指派小组成员,并考虑男女生比例搭配,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再跟教师申请调换。组长只负责提供本组成员分工明细,供教师评价时参考,由小组成员投票产生贡献多和贡献少的成员。修改后的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顺利实施。

2总体效果的考察与反思

总体效果的考察主要通过调查来进行,一是对学生的选题进行调查统计。本届毕业生的开题由于种种原因在12月份才开题,本课程在此时也接近尾声,可以认为本轮教学影响了学生的选题倾向。二是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在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3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成功之处

1)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实证类选题比例增加。在80篇理论研究类论文中,实证类研究选题有21例,其中调查研究18例,内容分析3例,约占25%的比例,大大高于往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具备进行实证研究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分析技能。调查显示,95%的学生掌握了百分比、频率统计技术,约有66.7%的学生掌握了统计检验技术(t检验,z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2)学生具备较好的研究方法意识。从开题报告中可以看出,对研究方法乱贴标签的现象减少,学生已具备较好的方法意识。对“你的毕业论文最有可能使用哪些研究方法”进行调查,88%的学生选择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被选择较多的研究方法分别是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观察和访谈,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现多元化趋势。

(2)不足之处:

1)统计原理的掌握不足。对于SpSS统计分析技术的应用,35%的学生表示掌握统计方法和适用条件,62%的学生表示只掌握方法不知道原理,3%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掌握统计分析技术。

2)小组学习仍不完善。对于小组学习的评价方式80%的学生表示满意,仍有20%表示不满意。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得知,不满意的原因是过度分工以及伪合作现象仍未消失。

3)学习兴趣不高。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25%的学生表示很有兴趣,课前会做好准备工作,听课很认真。72%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听课较认真,3%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听课不认真。

(3)反思与修改方案:

根据一个学期行动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建议和调查结果,对行动方案进行适当修改,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实施。

1)增加统计分析的课时分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初级统计技术掌握较好,中级及以上统计技术仍有待提高。在教学中逐渐引入较深层的统计分析技术,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另外掌握统计的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学生比例不高,对统计原理和适用条件的讲授需要加强。

2)探索并完善小组学习评价机制。小组协作学习仍存在弊端。一方面搭便车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采用按照贡献大小的方式评定成绩,仍有一些学生很少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希望通过分工合作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但结果却是部分小组过度分工,某些成员专门负责任务一如问卷设计,另一些成员负责任务二如统计分析,违背教师初衷。考虑减少小组成员为3到4人,增加小组分工透明度,加强组员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3)调整教学计划,转变授课方式。

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兴趣不高,一方面课程开设时机不当。多数学生反映,本门课程无论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还是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在大三开设。大四面临考研、找工作等诸多问题,很难投入很多精力到该课程的学习。而且毕业论文的开题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应在此之前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虽然笔者做出了种种努力,但课程的吸引力一般,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为此教师将尝试转变授课方式,少讲理论或者精讲部分理论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和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行动、反思、批判,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教学理论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到研究实践中来培养了研究兴趣,对研究的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本轮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方案的预定目标基本得到实现,一些问题将尝试在下一轮解决。行动研究没有终点,一轮行动研究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轮行动研究的开始,笔者将尝试行动研究融入自己的日常教学,不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春萍.教育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4.

[2]胡来林,安玉洁.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2):14-17.

[3]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4]朱书强,刘明祥.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8):32-36.

actionResearchintheinstructionof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method

SHUCun-ye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nanjingXiaozhuangCollege,nanjing,Jiangsu210017,China

abstract:actionresearchisakindofreflectivestudy,whichismadebyteacherinrealeducationalenvironment.thepaperintroducesanactionresearchmadein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methodinstruction.Somedetailshowtheresearchisputintopracticedareprovided.moreover,theplanaboutnextresearchisputforwardinordertoimproveinstructional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