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查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17:42

个人自查方案篇1

   一、政治思想学习不够深入。平时忙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不能主动抽时间挤时间去学习党的报刊杂志,对党的一些方针政策了解不够深入,也很少看电视新闻,对国家大事了解得也比较少。

   二、教育理论学习还不够。平时工作之余,对一些教育理论报刊杂志阅读学习得少,如《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对当前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典型做法知之甚少,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研究还做得不够。对教材、教参钻研得不够精细不够深入,撰写的教案有时针对性不强,有时还依赖于教案设计,不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不能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四、对学生了解关爱不够。平时,对学生的学习关注的多,对学生的生活、心理关注的少,有时不能能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还做得不够,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能冷静对待,缺乏耐心,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给学生发火,大声训斥学生,不能做到耐心说服教育。

   五、工作不注意方法。自己身为学校一名管理人员,虽责任心很强,但对一些不能按学校要求做的教师,自己有时不注意工作方法,说话不够委婉艺术,态度语言生硬,批评得多,容易引起抵触情绪。

   六、开拓创新还不够,在平时工作中,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老想按老模式工作,只想按时完成任务,不想有新的突破。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我决定在今后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以外,我要抽时间挤时间主动阅读学习党的一些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三门峡日报》等,坚持观看中央新闻联播,及时了解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和国内大事,向周围人们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增强自己的爱党爱国之情,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努力工作,为山区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平时工作之余,自觉阅读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报刊杂志,如《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及时了解国内当前最新的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并积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做好应用。

   3、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教参,做到把握教学重难点,对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平时坚持和同学科组教师做好集体说课、备课工作,多听别人的课,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认真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多阅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灵宝教研》等上面的教学案例,在自己的课堂中做好应用研究探索,力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堂堂高效。

   4、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时教学中,要从学习、生活、思想上多关心学生,勤和学生谈心,做好沟通交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争取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耐心,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耐心说服教育,绝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用自己的耐心、爱心、细心、热心、宽容之心去感染去带动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注意工作方法,讲究工作艺术。在平时工作中,对一些违纪的教师,自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说话的口气,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在沟通交流中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引导其改正自己的错误。对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在和谐友好中激发起其干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团结协作,共同干好工作。

个人自查方案篇2

[论文摘要]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施行背景下,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构建起监督主线明确、全面动态流程管理、关键环节重点监控和考核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作用,对切实保证检察机关更加有效地履行职责,提升公信力和社会形象至关重要。

[论文关键词]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内部监督

强化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立身之本,强化内部监督则是检察机关的发展之基,是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的基础和前提,是源头治腐,确保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重要举措,而对自侦工作的监督是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重中之重。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背景下,必须坚持把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放在与强化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自侦工作构建起一套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检察人员共同参与的点面结合的内部监督工作体系,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工作实效,为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修正案对侦查工作和内部监督带来的影响

1.“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检察机关自侦工作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也将改变自侦案件内部监督的方向和主线。

2.辩护权的扩展和律师行使辩护权“三难”问题的破解以及审判程序的完善,将打破检察机关侦查工作原有的系统内“相互配合”机制,控申、侦监、公诉等部门更多时候将以监督者身份面对自侦工作。

3.举证责任、证明标准、非法证据的排除制度和不能自证其罪原则的确定,建立完善刑事证据体系,既为侦查工作明确了取证方向和取证要求,也增强了侦辩双方的对抗性,同时也为自侦案件内部监督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审查标准。

4.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的完善以及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建立,为侦查机关提供了强大支撑,有力提升了侦查能力;但技术侦查措施规定的笼统、操作性的缺乏,以及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的规定、采取强制措施后通知家属的规定和检察机关监督职责的明确,既为内部监督提供了必要性和法定性,也进一步扩展了内部监督的方式和内容。

二、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

应建立健全一个监督主线明确、全面动态流程管理、关键环节重点监控和考核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监督及时、监督全面、监督到位、监督有效。

(一)确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监督主线

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的内部监督也必须适应“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务必将其作为监督的主线和重要内容,成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推动案件管理系统的全面流程管理

要推行网络化办案,实现对自侦案件侦办工作全过程进行流程监督和网上动态监督。一是案件管理系统。通过新成立的案件管理中心利用管理软体,通过控申、侦查、侦监、公诉、技术、监所等部门的信息录入,实现了对自侦案件从交办线索到初查、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法院审理的全流程管理;二是侦查指挥系统。通过该系统,由各级侦查部门填报每个案件各诉讼环节信息,实现对自侦案件的全流程管理。案件管理系统应侧重于对办案效率的监督,侦查指挥系统则侧重于对办案数量和办案质量的监督。

(三)实现对案件关键环节的重点监控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内部监督的监督重点是初查、侦查、和证据审查三个环节:

1.对案件初查环节的监督

通过对重要节点采取填报工作表格的方式,实现对初查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内部监督。

一是线索的管理。主要监督是否存在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情形。对举报、移送的案件线索,可由侦查指挥中心通过下级院填报《案件线索登记表》、《案件线索备案表》,整合案件线索信息,以定期跟踪分析线索办理情况的方式进行监督,或以集中开展专项行动来推动线索的查办;对查办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可要求办案人员填报《办案中发现职务犯罪信息登记表》、《办结案件发现犯罪线索汇报表》,通过院局领导的及时审批来依法进行督促查办。

二是案件信息的收集。要求侦查人员对每一起案件每一名涉案人员认真填报《职务犯罪信息情报表》,就涉案人员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及工作情况、主要社会关系、收入情况、财产情况、性格及爱好等信息进行登记录入,并由院局领导进行签字审核,确保信息的全面准确,利于掌握侦查方向和寻找案件突破口,也为监督初查工作提供书面资料。

三是执法风险的评估。主要是由纪检监督部门通过核查侦查人员在查办案件中制订的办案安全预案和填报《执法办案风险评估表》、《执法办案风险预警表》、《执法办案风险处置表》的相关情况进行监督。

四是采取的初查方式。应由科室负责人和院领导通过文书审查和来访处理对初查过程是否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非经批准不接触初查对象和不准采取强制措施非法扣押、冻结公私财产的行为进行监督。

五是形成的初查结果。由举报中心对自侦部门形成的举报线索初查终结意见进行评判,重点审查自侦部门是否将举报人举报的全部问题查清,是否存在漏罪等情形;审查结果向院领导汇报并反馈自侦部门。

2.对案件侦查环节的监督

通过采取强化办案人员对执行办案纪律的自律和发挥检察机关系统内其他部门的职能监督等方式来实现。

一是执法办案的自律。可通过办案人员填报《办案告知卡》、《办案人员申请回避审批表》、《廉洁自律卡》等三个表格来实现监督。

二是法警部门的监督。应严格落实办案工作区的“管用分离”制度和审讯过程中的“看审分离”制度。工作区由司法警察部门管理,办案部门使用;办案部门经申请获批准后方可使用工作区和司法警察,司法警察部门在工作区应建立涉案人员出入登记制度和填报《移交涉案人员登记表》、《履职交接班登记表》,构建完整的司法警察履职“一案一卷宗”制度,通过值班司法警察对办案人员在办案工作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的及时提醒、制止和报告,实现对审讯行为的全程监督。

三是技术部门的监督。应严格执行“审录分离”制度,通过技术部门对侦查人员讯问、询问涉案人员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录制工作来实现监督,包括对问话过程和对涉案人员进入办案工作区全区域视频监控的两种同步录音录像。

四是侦监部门的监督。在严格执行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上提一级的办案机制中,建立每起自侦案件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工作,核实相关证据,实现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在审查批准逮捕时实行询问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和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制度,核实证据了解案情,利于发现或者调查核实侦查人员是否存在违法情况,从而实现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五是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建立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安全督察员对办案工作区执法行为进行专门监督制度,建立办案部门扣押、冻结款物三日内将清单复印件和有关法律文书以及案件办结后十日内对扣押、冻结款物的处理情况报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制度,建立执行搜查时商请纪检监察部门派员全程监督制度,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工作。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填写《案件现场监督报告表》,发出《案件执法监察通知书》进行纠正。

六是监所部门的监督。明确规定由监所部门执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监所部门可通过定期向在押人员发放维权书告知羁押期限和利用在押人员诉讼情况管理软件认真落实预警提前告知、到期及时催办、违法立即纠正三项环节,促进派驻检察室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七是控申部门的监督。对侦查措施和强制措施提出申诉的案件由控申部门统一受理,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诉案件,控申部门应及时分流转交本院侦查监督部门查办,防止侦查部门侦查措施和强制措施的滥用,避免各种违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和保障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3.对案件证据的审查监督

面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证据所作的重大修改和辩护权的扩张完善,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应构建起严密的内部审查机制。

一是侦查过程中的备案审查。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活动的监督,在严格执行自侦案件不诉、撤案报上级院批准制度的同时,可建立部分特殊案件在下级院需作出立案决定前应向上级院请示汇报制度,同时利用侦查指挥系统落实专人对下级报备的案件进行审查并填报《立案备案审查表》,突出对立案、采取措施情况和具体案情进行全面审查。

二是侦查终结前的专门预审。自侦部门在确立案件承办人员的同时,应指定一名业务水平高的干警作为案件预审官。预审官在案件侦办过程中,不参与案件的侦查取证,但对形成的所有案卷材料实行同步审查、同步监督,及时提出审查意见;在案件侦查终结前,预审官应对全部案卷材料进行阅卷审查,并听取侦查人员意见,形成案件预审报告并经审批。只有经预审官同意和领导批准的自侦案件方可向公诉部门移送审查起诉。

三是侦结移送后的起诉审查。公诉人应保持最为“中立”的立场,以最严格的标准来审查案卷,确保案卷证据达到确凿充分的证明标准;应建立“快速”的审查机制,对存在瑕疵的证据,做到早发现早补证;应有“准确”的预测判断能力,对庭审对抗强度的增加做到应对有方。起诉审查的监督可通过审查报告及庭审笔录来具体体现。

(四)完善案件考核机制

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内部监督工作作用和效力的直接体现,是强化内部监督的保障。

1.考核内容

一是执法规范。自侦案件是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开展初查、侦查工作,做到法律手续完备,侦查程序合法,侦查行为文明、规范;二是办案效率。自侦案件是否做到办案效率高,从立案到移送审查起诉的周期短;内部监督制约是否做到职责明晰,协作通畅;三是办案质量。是否做到收集证据客观全面,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体系完整;四是办案效果。办案工作是否充分体现为大局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无因侦查行为不当引起社会不良反映。

2.考核流程

一是部门自评。由侦查部门就所侦办案件对上述四项考核内容进行自行评价,填报《案件质量登记表》,由科局领导审核;并由上级检察机关对口部门结合侦查指挥系统填报情况和备案审查结果给出审查意见。

二是监督意见。对自侦案件侦办流程中各个环节开展情况,由检察机关内部监督部门按其职能分别进行评判,出具监督意见,形成《自侦案件内部监督意见汇总表》,作为对自侦案件考评的重要参考佐证。

个人自查方案篇3

摘要案卷制作上的全面性、规范性、封闭性,案卷移送上的全程性,案卷使用上的官方性、依赖性、决定性共同构成了我国侦查案卷制度的主要特征。现行侦查案卷制度迎合了我国刑事诉讼传统价值理念和结构模式的需要,导致控辩对抗严重失衡、刑事审判流于形式。改造这一制度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扩大侦查案卷制度中的辩方权利和严格限制侦查案卷的证据效力。关键词侦查案卷阅卷权案卷裁判证据规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案卷是开展诉讼程序和产生诉讼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认定案件事实和决定法律适用的主要信息载体。刑事案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既反映出我国刑事诉讼的结构形态,又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运作模式。侦查案卷是刑事案卷的核心,因此,对侦查案卷制度进行必要的检视,或许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思考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固有问题,发现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着力点。一、我国侦查案卷的制度特征刑事案卷是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专门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其收集的证据材料、制作的法律文书等,按照一定的要求装订成册所形成的书面材料。由于刑事诉讼可分为侦查、起诉、审判三个大的阶段,刑事案卷亦可相应地分为侦查案卷、起诉案卷和审判案卷。侦查案卷是侦查机关在刑事审判前阶段就整个侦查过程和所收集的证据情况所作的书面记录。①从构成上看,侦查案卷以侦查机关从立案开始到侦查终结期间所作的记录为主。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也有可能对部分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予以记录,作为散页证据材料附入案卷。此外,对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侦查机关也会将其补充侦查的情况作为补充侦查卷附入案卷之中。从形式上看,侦查案卷分为侦查卷宗、侦查工作卷宗和秘密侦查卷宗三种,实务中亦被习惯性地称为正卷、副卷和绝密卷。②其中,侦查卷宗又可分为文书卷和证据卷,前者包括各种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和结案的法律文书及审批文书,后者包括立案材料、口供、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物证照片、书证、现场勘验笔录等各种证据材料和相关说明性材料。侦查工作卷宗主要包括证据线索材料、讨论笔录、侦查报告和侦查文书副本等。秘密侦查卷宗包括各种技术侦查措施的内部审批、使用及侦查结果的记录材料。在侦查终结后的审查起诉、审判阶段,侦查卷宗(正卷、诉讼卷)将会随着程序的进展移送给起诉、审判机关,作为起诉和审判的主要依据。侦查工作卷宗和秘密侦查卷宗不随案移送,由侦查机关自己保存,因而也可称为非诉讼卷宗。③对刑事诉讼产生影响的是侦查卷宗(正卷),因此本文讨论的侦查案卷仅限于此。侦查案卷制度涉及到有关侦查案卷的制作、移送、使用、保管等各方面的规定和习惯。虽然我国当前并不存在独立、系统的有关刑事案卷的法律规定,但相关规定散见于刑事诉讼法和办案部门的部门规章及技术性规程之中,此外,某些具体的案卷运用方式更多地形成于办案部门的办案习惯中。依照这些规定和习惯,仍然可以较为清晰地概括出我国侦查案卷制度的稳定形态和突出特点。考虑到侦查案卷的保管与刑事诉讼没有直接关系,本文对此不予论及。(一)案卷制作上的全面性、规范性、封闭性侦查案卷制作包括侦查人员按照法律规定、技术规程或惯例形成各种书面材料并对案卷材料予以选择、分类、整理的一系列活动。我国侦查案卷的制作具有内容全面、形式规范、过程封闭的特点。1在制作内容上,侦查案卷具有全面性。它既包含了一个案件中侦查机关收集的几乎所有证据,又包含了反映侦查工作开展过程的各种文书和说明性材料。与案件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书面材料,都尽可能囊括其中。2在制作形式上,侦查案卷具有规范性。各种证据材料的形成都有相应的形式要求,以反映证据形成的时间、地点、制作人员、证据内容及制作过程的真实性。例如,在制作人证类笔录时,除陈述内容外,讯问(询问)的次数、时间、地点,进行讯问(询问)的侦查人员的签字,被讯问(询问)人的确认说明和签字、修正签字以及不能签字的原因说明等,也都作为笔录的构成要素不可或缺。对各种法律文书,无论是填充式还是书写式,都有统一、严格的形式要求。此外,侦查人员在对案卷材料进行编排、规整时,也会按照技术规程或惯例予以分类、整理,使装订成册的案卷具有统一性、层次性、逻辑性。3在制作过程上,侦查案卷具有封闭性。在整个案卷形成过程中,侦查机关是决定如何收集、编排案卷材料的惟一主体,其他诉讼主体很难参与其中。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诉讼进程有决定性影响的诉讼主体有四个,即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是,在侦查案卷的制作上,侦查机关以外的其他三个诉讼主体要么无从插手,要么影响甚微。由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判前的司法审查制度,法院对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和侦查行为无权审查,因此法院对侦查案卷的形成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犯罪嫌疑人一方也几乎不能产生影响。面对侦查人员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只负有如实回答的义务,而几乎不享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利。如果说他能够影响到侦查案卷制作的话,那仅仅是对记录自己陈述内容的讯问笔录的阅读、认可权,以确保记录内容与陈述内容的一致性。其他证据材料的收集、法律文书的制作都不受犯罪嫌疑人的任何制约。个别情形下,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向侦查机关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或证据线索,或者提出主张某些程序性权利的申请,但它们能否纳入案卷材料,仍取决于侦查机关。法律虽然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第一次讯问后或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聘请律师,但此时的律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辩护律师,既没有查阅案卷的权利,也没有调查取证的权利,因而也无从影响侦查案卷的制作。检察机关具有侦查监督的职能,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过程中,有时会对侦查案卷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例如,检察机关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或者自行补充侦查,都会促使案卷材料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或减少。但是这种情形在实务中并不常见,因此检察机关对侦查案卷制作的影响总体上是十分微弱的。(二)案卷移送上的全程性侦查案卷的移送亦即侦查案卷的流转,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侦查案卷能否进入、如何进入下一个诉讼阶段。案卷移送的全程性是我国侦查案卷制度的突出特征。侦查案卷的移送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之中。在刑事诉讼侦查、起诉、审判的整个流程中,只要案件能够进入下一个诉讼阶段,侦查案卷必须被一直移送下去,直至案件终结。按照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案件侦查终结,需要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的,侦查机关应当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检察院审查决定。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必须在开庭审理前移送起诉书、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并在庭审结束后3日内向法院移送全部案卷材料。在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中,法院之间则必须将全部案卷移送至相应的审判或者复核法院。(三)案卷使用上的官方性、依赖性、决定性制作、移送侦查案卷的目的无非是使案卷服务于刑事诉讼的需要,因此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和被追诉方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侦查案卷。1侦查案卷的使用主体具有官方性。侦查、检察、审判机关这些官方主体在各自参与、负责的诉讼阶段,都可以全面使用、查阅侦查案卷,但被追诉方的案卷使用权却受到严格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事实上处于被追诉的地位,其本身无权使用侦查案卷。辩护人由立法赋予了一定的案卷使用权,但极其有限。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师没有阅卷权。自检察院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人才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案件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对其他绝大多数案卷材料无权接触。自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辩护人才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指控案卷材料,但由于此时检察院移送给法院的材料只是一些选择性的所谓主要证据复印件,对大多数案卷材料而言,辩护人仍然难以查阅。可见,被追诉方虽然自始至终参与了刑事诉讼,但较之官方主体,其使用侦查案卷的时间和范围都处于明显劣势。2侦查案卷的使用过程具有依赖性。可以说,离开了侦查案卷,刑事诉讼的一切实质性活动都将无法进行。侦查工作的开展与侦查结论的作出依赖于案卷自不待言,起诉、审判等活动亦不例外。就检察院而言,审查批捕、审查起诉都建立在审查侦查案卷材料的基础之上,在一审出庭支持公诉时,公诉人亦携带全部侦查案卷,主要围绕案卷材料举证、质证、辩论。检察院的侦查监督活动也基本依赖侦查案卷,其他监督手段相当匮乏。法院的庭前受案审查和庭审活动同样以侦查案卷为中心展开,从而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裁判模式。无论是对案件实体问题还是程序问题的审查判断,无论是在一审程序还是在其他审判程序,法官都主要依赖于侦查案卷中的书面记录。最后,辩护人的辩护活动也不得不依赖于侦查案卷。基于法律权利和取证能力的双重限制,辩护人收集、提供案件证据的情形十分少见,即使有,也多半是一些非关键性证据(如量刑酌定情节证据),所以法庭上的辩护主要针对侦查案卷中的证据材料进行反驳、攻击。3侦查案卷的使用效果具有决定性。刑事案卷材料主要在侦查阶段形成,此后诉讼阶段所形成的起诉案卷、审判案卷(包括一审案卷以及可能存在的二审案卷、死刑复核案卷、审判监督案卷等)都以侦查案卷为基础和核心,尤其是起诉、审判阶段使用的证据材料基本上来源于侦查案卷。绝大多数情形下,检察机关和法院后续增加的案卷材料要么属于程序性、法律性材料,要么属于对侦查案卷材料的重复。侦查案卷的内容一般会被法院认可并作为定案的根据,从而对案件的裁判结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对侦查案卷中反映的证据材料,法官一般不会去做可采性、真实性方面的实质审查而天然地推定其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即使被告方提出反驳也难以撼动法官的先入之见,判决书中援引侦查案卷笔录作为定案根据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二、侦查案卷制度的运作效果考察极富中国特色的侦查案卷制度,实质上迎合了我国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和结构模式的需要。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特征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在价值观念上重视惩罚犯罪,忽视人权保障;在诉讼结构上,以侦查为中心而不是以审判为中心;在权力运作形态上,强调侦、诉、审权力的配合而不是制约;在审判模式上,普遍适用间接式的书面审而不是直接式的言词审。侦查案卷制度与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内容全面、形式规范、全程移送的侦查案卷,无疑有利于侦、诉、审三机关紧密围绕侦查活动内容,通过相互配合、流水作业式的书面审查,快速实现“惩罚犯罪”的目的。另外,现行侦查案卷制度在稳定证据、提高办案效率、便于案件复查、便于追究“错案”责任等方面,确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正如现行刑事诉讼制度本身存在的严重不足一样,侦查案卷制度的实际运作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刑事诉讼现代化的进程。(一)控辩对抗严重失衡在当前的侦查案卷制度下,侦控方的强势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案卷由侦查机关制作并移送给检察院审查起诉,如果提起公诉,案卷将是检察院向法院提出指控的最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侦控机关对案卷的制作、控制、使用具有绝对的主动性、决定性。反观作为相对方的被追诉人,他在案卷运用上的情形却是另一幅景象。在侦查阶段,被追诉方对案卷材料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犯罪嫌疑人没有了解案情、查阅案卷的权利,除了知道自己向侦查机关作出的口供笔录内容和需要自己签字确认的某些文书材料(如逮捕证)以外,对其他证据材料和诉讼文书都无从知晓。嫌疑人委托的律师似乎处于更为糟糕的境地,他对案卷的了解甚至还不如犯罪嫌疑人,因为此时的律师也没有阅卷权,他只能在会见嫌疑人时从后者口中间接获知其曾经向侦查机关作出过哪些供述和辩解,至于其他案卷材料,均不得而知。在审查起诉阶段,被追诉方对案卷内容的了解极其有限。按照法律规定,辩护人在该阶段阅卷的范围仅限于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绝大多数证据材料都无法接触。在一审阶段,被追诉方对案卷内容的全面了解也困难重重。辩护人自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虽然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但由于检察院只移送给法院“主要证据复印件”等部分材料,律师“阅卷难”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未移送的案卷材料只有等待公诉人在庭审举证过程中出示。而对于检察院既未庭前移送,也未庭上出示而是庭后移送法院的材料,辩护人在整个一审阶段都将无法获知,只能寄希望于二审程序。二审时辩护人虽然可以查阅全部案卷材料,但由于错过了一审这一最佳辩护时机,其实际效果已不可同日而语。不难发现,当前的侦查案卷制度使被追诉人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地位,难以与侦控方形成实质性的抗衡。知情是对抗的基础。如果被追诉方连案卷内容都无法知晓,又如何能够有效地提出异议、申诉和控告,如何能够进行有力的法庭质证和辩论?隐藏在这种制度设计背后的逻辑仍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是被动承受刑事追诉的对象,而不是现代刑事诉讼理念中可以与侦控方平等对抗的诉讼主体。所以在刑事诉讼实务中,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形:侦查机关在移送审查起诉时,可能会将某些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材料排除在侦查案卷之外,以免形成案卷内部的证据矛盾,影响指控的力度;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向法院庭前移送的“主要证据”复印件都是精心挑选、相对稳固的有罪证据材料;公诉人在法庭上出示辩护人事前并不了解的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言词证据笔录时,并非全部宣读而是视不同情形采取有利于指控的选择式宣读、摘要式宣读或概括式介绍的方式,辩护人很难发现证据之间的矛盾;在庭后全案移送时,公诉人将庭审过程中没有出示和接受辩方质证的案卷材料移送法官庭后审阅,对此辩护人并不知情。这些现象都反映出,由于侦查案卷在侦控方的绝对掌控之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侦控机关可以基于成功追诉的目的充分、灵活地运用有罪证据等一切有利于指控的案卷材料,而被追诉方却难以获得有利于己的信息,难以对证据材料和侦控机关的行为提出反驳或质疑。(二)刑事审判流于形式刑事审判的目的是通过审查、判断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由于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一般由控方承担,法庭审查的对象主要是控方提供的证据。证据的审查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证据的证据能力(可采性),二是证据的证明力。为了实现审判的功能,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证据审查作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如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证据应当在法庭出示,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和法庭的审查;除特殊情形外,证人、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凡经查实采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获取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等等。然而,现行侦查案卷制度却使上述证据规则的精神荡然无存。首先,侦查案卷成为法庭审判的证据之源,其证据能力几乎不受法庭的任何实质性审查。在法庭调查过程中,侦查案卷长驱直入,是法庭调查的直接、主要对象,掌握侦查案卷的公诉人因而成为事实上的法庭主导者。法庭审理的主要内容是由公诉人宣读案卷笔录,而出示案卷材料的内容、方式、顺序等几乎完全由公诉人决定,法官很少进行干预。简言之,法官天然地推定侦查案卷具有证据上的可采性。当然,辩护方也会对某些证据材料的可采性提出异议(如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请求法官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此时法官往往会基于案卷可采性推定的逻辑,要求辩护方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或者,法官要求控方出具“情况说明”材料或者提供相关办案人员的书面证言,以证明取证行为的合法性,而对于“情况说明”或侦查人员、看守人员或检察人员的书面证言这些证明力显然低下的材料,法官一般会轻易采信。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辩护方要证明侦控机关取证行为的违法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提供了一定的证据,也会被控方的“情况说明”或书面证言轻易打败。于是,辩护方的证据排除请求最终逃脱不了法官以没有提出相关事实和证据为由予以断然拒绝的命运。其次,侦查案卷具有优势证明力。案卷笔录既然可以被法官视为当然的定案根据,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无论从查明事实还是从诉讼效率的角度来看,似乎都已无必要。所以,证人出庭作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成为十分罕见的现象。如果辩护方提出传唤证人、被害人出庭作证的申请,以便质疑控方的案卷笔录,法官一般会直接予以拒绝,并且不提供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当控辩双方就案卷材料的可信性发生争执时,法官一般都会站在公诉人一方,并习惯性地与公诉人一起运用案卷笔录材料对辩方意见进行驳斥。例如,如果被告人当庭推翻以前的供述,公诉人往往会以宣读原有供述笔录的方式来证明庭前供述的真实性,法官不仅乐于接受而且会与公诉人一起对翻供被告人严厉盘问,最后的结局常常是,被告人的翻供行为不仅未能推翻以前的供述,而且还会被法官视为不知悔过的酌定从重处罚情节。又如,个别情形下,辩方传唤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可能会得到法官的准许,但一旦该证人的庭上陈述与侦查案卷中其曾经作出过的证言笔录或者其他证人证言笔录内容不一致,且对控方不利时,这种矛盾就会促使法官优先采用证言笔录而拒绝选择庭上证言。可见,在法官看来,侦查案卷往往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可信性,在证明力上案卷笔录完全具有压倒庭上证言的绝对优势。再次,法官的心证形成于阅卷而不是审判。在开庭之前,法官已经接触了检察机关移送的部分证据材料复印件,虽然并不全面,但由于都是检察机关精心挑选的关键性的有罪证据,因此法官已经初步形成了被告人有罪的模糊心证。法庭上公诉人对案卷材料的宣读,也无异于法官阅卷,只不过不是自己看而是别人读给他听,而且由于公诉人选择性地宣读,法官听得并不十分明白,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他听到的多是有利于指控的有罪证据,被告人有罪的心证由此又增强了一份。庭审结束后,检察机关将全部案卷材料移送法院,法官得以尽情查阅案卷,释解心中可能存在的疑惑。庭后阅卷或许可能使法官发现案卷笔录中的证据矛盾,从而作出有利于被告的裁判,但对此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这是因为:第一,在庭前部分阅卷和庭上部分“听卷”的基础上,被告人有罪的心证已逐步强化,除非庭后阅卷发现了十分明显的证据矛盾,否则这种心证不可能推翻;第二,侦查案卷乃同样作为法律专业人士的侦查人员制作并经更为专业的公诉人审查过,留下重大证据缺陷留待法官阅卷时去发现似乎不大可能;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辩护方由于证据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就案卷中的所有证据材料有效质证,法官无法“兼听则明”,庭后阅卷只能“偏听则信”或者自行琢磨,案卷笔录的滥用使法官具有了“从不偏不倚的法官角色突然滑向控告一方的危险”;第四,庭审已经结束,对非关键性的证据矛盾法官即使发现也不会恢复法庭调查,只能加以容忍。所以说,法官得出的案件结论来源于阅卷而不是审判。甚至可以说,在所有的刑事审判程序中,法官的心证均源自对侦查案卷的查阅。如前所述,构成一审审判案卷的主体是侦查案卷,尤其是证据材料部分,因此二审也好,死刑复核程序也罢,法官在不开庭的审理程序中审查的主要对象仍然只能是侦查案卷。即便某些二审案件采用开庭审理的方式,其实际效果与一审一样,仍然摆脱不了对侦查案卷的依赖。最后,刑事审判沦为控、辩、审各方都不得不忍受的法律仪式。公诉方自由地宣读案卷,辩护方茫然不知如何反驳,法官厌倦地等待庭审后的阅卷。证人出庭、法庭质证、法庭辩论、证据的可采性审查、证据的证明力判断等现代刑事审判中的证据规则,都因为侦查案卷制度的运行而变得可有可无。无论案件多么复杂,庭审总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并尽快了结,而阅卷和裁判作出的过程则总是那么漫长。刑事司法审判变成了对侦查案卷的行政复查和确认,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功能。案卷成为“公检法三机关”通力合作“惩罚犯罪”的共同武器。甚至让人怀疑,如果不是刑事诉讼法有关于开庭审判的明确规定,阅卷也许早已替代了审判这一象征性的仪式。然而,事实是,对侦查案卷的依赖代替不了也不应代替刑事审判,阅卷式的审判方式难以发现侦控方的违法行为和对事实的错误认定。违法侦查行为的泛滥,令人难以置信的“冤假错案”的发生,无不让人们深刻地反思,刑事审判的虚置与侦查案卷的通行,必然以人权的丧失为代价。三、可以期待的改革1996年刑事诉讼法在许多方面对1979年刑事诉讼法作出了重大修改,但是侦查案卷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可能恰恰是这种一如既往潜在运行的案卷制度,最终导致审判方式改革、加强辩护权保障等改革目标不能实现。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指日可待,对侦查案卷制度的改造不应再坐失良机,否则,再次修法亦可能重蹈覆辙。(一)扩大侦查案卷制度中的辩方权利在侦查阶段,应当赋予被追诉方一定的案卷制作参与权和知情权。侦查是获取犯罪证据的关键环节,为了快速、有效地侦破犯罪案件,防止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行为给侦查工作带来阻碍,侦查活动理应具有相当程度的秘密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侦查阶段形成的所有案卷材料都应对犯罪嫌疑人一方保密。确立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淡化侦查活动的行政治罪色彩,增强犯罪嫌疑人的主体地位,是今后刑事诉讼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侦查阶段向被追诉方适当开放案卷材料,符合这一改革方向的需要。具体设计上,可以参考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在德、法等国的侦查程序中,被追诉方有权参与证据材料的形成与制作。预审法官的取证活动通常是在被告人及其律师、民事当事人及其律师、司法警察、证人、检察官等人的参加下进行。某些证据的形成(如“现场重演”)还有被追诉人的参与。被追诉方还有权了解案卷信息。如在法国,被追诉人享有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权。除可以阅读口供笔录外,还可以了解侦查中的其他证据。尤其是专家意见,侦查机关必须告知被追诉人,并由后者提出意见且签字证明。律师也可主动提出意见或者异议,载入侦查案卷之中。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犯罪,辩护律师在侦查过程中阅卷很少会被拒绝。即使在可能干预侦查的情形下,辩护律师也可以查阅口供笔录。德国辩护律师在侦查过程中也可以查阅案卷,并可告知当事人,甚至可以复印案卷材料给当事人。只有出现可能危及调查目的的例外情形时,阅卷权才会被禁止。我国应当在平衡侦查秘密性与被追诉方知情权的原则下,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在侦查阶段参与案卷制作、了解案卷内容的程度、范围和方式。在起诉阶段,应当确立辩护方的全面阅卷权。此时,辩护方的阅卷权不应当受到限制,对进入诉讼的全部案卷材料都有知悉的权利。今后如果确立了庭审前的证据展示制度,辩护方全面阅卷权的落实应该不会有太多困难。需要指出的是,与民事诉讼不同,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并非纯粹的当事人之间的对抗,尤其是我国刑事诉讼传统中,一直强调侦、检机关忠于事实的客观义务,所以,即使是对指控不利的证据材料,侦控机关一旦已经掌握,也应当纳入侦查案卷之中,并允许辩护方知悉,而不能像当前的某些做法一样,将不利于指控的证据材料排除在侦查案卷之外。(二)严格限制侦查案卷的证据效力在普通一审程序中,应一般性地排除侦查案卷笔录的证据能力,案卷笔录原则上不能作为审判证据使用。这里首先涉及到检察院提起公诉时的案卷移送问题。1996年刑事诉讼法创设的庭前复印件移送、庭后全案移送的案卷移送方式,弊端重重,立法者当初“加强开庭审理,充分发挥庭审作用”,以解决“先定后审,开庭流于形式”的意图不仅没有实现,固有问题反而更为严重。所以,这种制度必须废除。可供选择的起诉方式无非两种:一是英美法系国家的起诉状一本主义,起诉时不移送任何侦查案卷材料;二是恢复到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像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一样全案移送。如果采用起诉状一本主义,废止案卷移送制度,就可以彻底实现侦审中断。侦查案卷只是起诉的根据,法官开庭前无法接触任何案卷材料,庭后也不再移送侦查案卷,除一些例外情形,所有定案根据都必须由控辩双方当庭提交并经过质证,法官只能在审判过程中形成裁判结论。此后的二审、死刑复核程序审查的主要对象,应当是一审的审判记录。如果恢复以前的全案移送方式,理论上来说也似乎可行,前提是必须做到在审判中真正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或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因为无论是大陆法中的直接言词原则,还是英美法中的传闻证据规则,都要求法庭在庭外证言笔录与当庭证人证言之间,优先选择后者,只有少数情形除外。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虽然采用全案移送的方式,但立法要求正式的重罪审判程序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明确禁止法官使用侦查案卷中的证据材料或据此形成印象并反映到判决中。[11]法官只能依据经由言词辩论的庭审方式出示的证据作出裁决。只有在特定的例外情形下,如当庭证言不可信或证人客观上不能出庭时,侦查案卷中的书面记录才可以作为否定或支持当庭证言的手段,有时甚至也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不过,由于法官审前可以阅卷,审判仍不免受先前侦查案卷的影响,其侦审中断程度远不如起诉状一本主义彻底。考虑到我国刑事诉讼中严重的侦查案卷依赖症,以及法官根深蒂固的“依卷断案”的审判逻辑和审判文化,从可预期的效果来看,应当选择起诉状一本主义。所谓重症下猛药,否则刑事审判又会轻车熟路、自然而然地滑回到流于形式的老路上去。这一制度变革的成本也许非常高昂,但这是我国刑事诉讼走向现代化的必要代价。当前的司法改革已经开始朝这一方向努力。近期的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和专家建议稿中,许多学者都主张确立传闻证据规则和证人出庭制度,以解决法庭任意宣读案卷笔录、法庭审判流于形式的问题。[12]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例外情形下,法庭才可以允许控辩双方宣读笔录。[13]司法解释已要求法院在开庭审理死刑案件时,对于那些控辩双方存有异议或者对于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应当通知被害人、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14]然而,如果案卷制度不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案卷笔录的证据效力不受到严格的限制,这些建议和改革举措恐怕产生不了多少实质性的效果。此外,对采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继续采用全案移送的方式,案卷材料的证据能力一般不作限制。如德国以处罚令处理的案件,判决结果几乎完全依赖于先前制作的侦查案卷。[15]法国轻罪案件、违警罪案件也一般根据侦查案卷中的证据材料作出判决。[16]我国应进一步扩大简易程序案件的适用范围,以节约更多的司法资源来改造普通程序中的侦查案卷制度。注释:>①为行文方便,本文所指的侦查案卷不包括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案卷,但文中研究的问题同样适用于对自侦案件侦查案卷的分析。②根据1998年《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63条之规定,公安机关侦查形成的案卷材料分为诉讼卷和侦查卷。但实践中对侦查案卷的分类并未适用这一规定,实践中所谓的侦查卷宗(正卷),实际上等同于该规定中的诉讼卷。③非诉讼卷虽然对案件诉讼不产生影响,但可能会成为侦查机关内部或上下级侦查机关之间层级审查的对象。

个人自查方案篇4

一、查处行贿案件的实践中,存在着“二少一难”的现象。

1、行贿案件立案传唤少。目前贿赂犯罪十分猖獗,但检察机关以行贿罪立案侦查的案件普遍少见。如我院三年来共立案侦查受贿案件41件,但无一起以行贿罪立案侦查传唤的,立案侦查甚少,必然形成以通知谈话形式询问涉嫌行贿人居多的局面,而缺乏法律威摄力度,以致于涉嫌行贿人心理压力比较轻松,询间时间大大拉长,导致法定的十二小时以内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2、侦查取证难。多数情况下,行贿与受贿是一种对合关系,是贿赂犯罪的两个方面。在查证受贿案件时,行贿人是必然调查的重要证人,特别是在一对一案件中,行贿人供证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司法实践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行贿人往往拒不作证,给办案工作造成很大困难。行贿人不作证的原因,除有时是受到受贿人及其亲友的恐吓或利诱外,多数情况下是有其自身的多方面考虑。一是怕一旦作证会牵连自己,怕自己被司法机关以行贿罪立案查处;二是有的行贿人已经谋取到了所要谋取的利益,对受贿人存有感恩心理,从而不愿作证;三是有的行贿人自知自己是证人而非案件当事人,司法机关难以奈何自己而有恃无恐,拒绝作证。

3、方法措施少。一方面涉嫌行贿人工作流动性、职业变动性大,对那些主观上试图逃避检察机关,侦查的涉嫌行贿人侦查人员会普遍感到方法缺乏、措施无力、难以对付;仅在今年一年,我局在办理贿赂案件中,就有二起行贿嫌疑人故意躲避、至今仍在潜逃中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很少对涉嫌行贿人以行贿罪立案侦查,因而许多传唤等侦查措施及法律手段都得不到及时、有效使用。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对贿赂犯罪侦查工作的进行。

二、查处行贿案件实践中存在着“二少一难”现象的主要原因。

1、检察、法院对“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表现方式与立法理解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我国新《刑法》第395条以立法形式将“为谋取不止当利益”作为构成行贿罪的必要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把不是“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财物的行为排除在外,然而,目前行贿行为大多发生在经济交往中,一些单位或个人不顾法律规定,对参与经济交往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直接以财物贿赂,或者违反法律规定,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等手段,使这些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们洞开方便之门,以达到他们实现不公平竟争,谋取本单位或个人利益的目的。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和不公平竟争所谋取的利益,其行为表现是否己经符合行贿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构成要件特征,政法部门则缺乏统一的认识与理解,以致于侦查部门因难以确定行贿人所谋取的利益的性质,而对某些行贿案想立而不敢立,担心立了今后处理不了,从而造成目前贿赂犯罪居高不下的局面存在。而对行贿犯罪立案侦查少,对涉嫌行贿人不能采取有效侦查手段等不正常状况,也使某些行贿人虽被多次查找、询问,但仍我行我素,行贿之愈演愈烈,进一步诱发了某些意志薄弱者因受贿而犯罪。

2、侦查部门对涉嫌行贿人双重性身份特点的把握不够正确灵活。行贿人在行贿案与受贿案中,其所处位置、所起作用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身份特点,如在行贿案中,行贿人处于被审查地位,主要就其行贿犯罪事实作出交待并接受法律处理,其身份为犯罪嫌疑人,但在受贿案中,受贿人系被审查对象,行贿人则处于案件关系人的地位,主要就受贿人的犯罪事实作出负有法律责任的证言,其身份为涉案证人。

在目前侦查实践中,侦查部门在涉嫌行贿人双重性身份特点的把握上往往强调或夸大了涉嫌行贿人在受案中的证人身份的作用,生怕追究涉嫌行贿人的责任会造成行贿人不配合或对行哨事实故意隐瞒而不利于受贿案件查证的后果,忽略了涉嫌行贿人往往表现为态度上“软”时间上“拖”方法上“缺”措施上“缩”。该立案的不立案,以调查代替侦查;以谈话代替讯问;该采取法律措施的也不采取,侦查锋芒锐减。这不但影响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对查处受贿犯罪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3、“以人立案”方式对涉缣行贿人侦查工作具有不相适应性。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直接受理案件都采取“以人立案”的方式立案侦查,即通过初查查明犯罪嫌疑人之后再决定是否立案,并采取侦查措施。过于后置的“以人立案”方式在侦查过程中,可行性较差,有不少弊端。

一是它对于已经发现犯罪事实而行贿人尚未寻找到或不确定的案件难以及时立案侦查。一般而言,行贿案除有一部份是因受贿嫌疑人案发而被带出外,另一部份是受贿举报线索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行贿人尚不确定,故难以“以人立案”方式立案侦查。二是它束缚了侦查人员的手脚,直接影响到办案效果。侦查人员在查找涉嫌行贿人和收集证据过程中,难免会惊动方方面面。此时因尚未立案,传讯等一些行之有效的侦查措施就不能及时运用,这给行贿人留下闻风逃逸或与受贿人串供补证、攻守同盟的机会,对办案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它容易给善后处理带来副作用。如果对某个涉嫌行贿人“以人立案”一旦在侦查阶段因一时取不到可靠的犯罪证据或案情有所变化需作撤案处理时,往往会出现有关人员“讨说法”的难题。

三、要解决侦查行贿案件中所存在的问题,拟采取以下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效率,积极推行行贿案中的“以人立案”与“以事立案”并举摸式。现行《刑诉法》第83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也就是说,立法赋予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几乎安全相同的侦查权。侦查部门既可“以事立案”又可“以人立案”,两种立案方式并举,这样做一是有利于行贿案的一切侦查活动都依法进行,于法有据,与现行《刑诉法》的规定相吻合;二是有利于一旦发现涉嫌行贿人即可迅速采取传讯等侦查手段与法律措施,提高破案效能;三是有利于在案情发生一定变化时,处于可进可退、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

个人自查方案篇5

由此可以看出,在立法法颁布以前,地方组织法就对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作出了规定,但在实践中部分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并没有执行地方组织法的上述规定,造成规章备案审查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虚置。立法法颁布以后,很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开展规章备案审查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做法如下:

(一)制定了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来推动和规范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立法法颁布以后,地方人大的规章备案审查工作步入了快车道。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部分省市人大加快了制度建设的步伐,将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使其有章可循,避免了随意性,提高了权威性。如陕西、四川、海南、长春、珠海等省市专门制定了规章备案审查的地方性法规,福州、汕头、石家庄、吉林市等城市虽然没有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但也都在其制定的地方立法条例中专设一章对规章备案审查作出了规定。从以上省市的立法看,虽然对规章备案审查工作规范的程度详略不一,但就其内容看,都基本上包含了备案的范围和要求、审查程序、审查结果的处理等几个方面,使规章备案审查工作基本上可以做到依法进行。

(二)确立了专门委员会和有关工作机构的规章审查权。规章审查权是指对备案规章进行实体审查,并提出审查、处理意见的权力。已经开展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的省市对行使规章审查权的机构的确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查,如四川省、长春市。二是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都可以进行审查。如陕西省规定有关专门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和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有权对备案规章进行审查;海南省规定由有关专门委员会对备案规章进行审查,主任会议也可以委托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对备案规章进行审查;珠海市规定法制委员会负责规章审查,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协助审查;福州市规定由法制委员会和常委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对备案规章进行审查。三是由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负责规章的审查,如沈阳市。

(三)确立了主动审查与被动审查相结合的审查机制。人大常委会接受规章备案后,以何种方式进入审查程序,各地做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可分为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两种方式,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启动方式不同。主动审查是指人大常委会接受备案后,直接由负责审查的有关机构主动启动审查程序的一种审查方式。被动审查是指由于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对规章的审查要求和审查建议,以此来启动审查程序的一种审查方式。除汕头、石家庄等少数几个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只规定了被动审查外,陕西、四川、海南、长春、福州、珠海等大部分省市的人大常委会既规定了规章的被动审查,也规定了规章的主动审查,并在审查程序设计上与被动审查相统一,在审查机构、审查方式、审查意见的提出、审查意见的处理等方面做了相同的制度安排。

(四)突出了主任会议在规章审查中的作用。从已开展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的省市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各地均突出了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在规章审查中的作用。一是主任会议有权决定是否向规章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如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规定,规章审查机构应将审查情况先向主任会议报告,主任会议听取报告后,再决定是否向规章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规定,规章审查机构先向主任会议提出审查意见和处理意见的报告,由主任会议作出决定。二是主任会议有权提出撤销规章的议案。如陕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规定,对审查认为规章同上位法相抵触或不适当,而规章制定机关不自行修改或撤销的,主任会议应当提出撤销该规章的议案,提请常委会会议决定。三是赋予主任会议是否将撤销规章的议案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决定权。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虽然没有规定主任会议有权提出撤销规章的议案,但对审查机构提出的撤销议案,主任会议有权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如长春市和珠海市。

目前规章备案审查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由于各地开展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已经开展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的地方,在此项工作中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由常委会工作机构行使规章审查权的法律依据不足。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规定由常委会工作机构单独行使或与有关专门委员会共同行使规章审查权。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规章审查权属于审议权的范畴,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只有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拥有审议权。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没有这一权力。立法法对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也只规定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因此,确定由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行使规章审查权有悖于目前法律的有关规定。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指出这一现实,是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权力出发,并没有排斥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规章备案审查工作中应当承担的为人大常委会行使权力提供职责范围内的协助和服务之意。

二是缺乏对人大常委会自身的有效约束。开展规章备案审查具有时效性,在多个环节都应有时限要求,不能久拖不报,也不能久拖不决。这些时限要求既涉及到报送备案的人民政府,也涉及到进行规章备案审查的人大常委会。但绝大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只规定了政府应该在多长期限内报送备案、研究答复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查意见等,却缺乏对人大常委会自身的硬性约束。如有些开展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的地方就没有规定人大常委会对规章进行审查的期限。

三是主动审查与被动审查的内容不一致。进行规章备案审查的目的是实施立法监督,发现并督促政府修正规章中与上位法相抵触或不适当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主动审查还是被动审查,只是在启动程序上有所不同,审查内容应该一致。但有些地方规定可以就规章是否超越权限、同上位法是否相抵触、规定是否适当、是否违背法定程序等情形进行主动审查,范围较宽。对启动被动审查的审查要求和审查建议却规定了较窄的范围,规定只能就规章同上位法相抵触的情形提出审查要求和审查建议。这就造成了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的内容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发现规章中存在的问题的渠道。

关于开展规章备案审查的几点思考

(一)宜由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机构承担规章备案的具体工作。规章备案工作既涉及到所规范事项的专业问题,又涉及立法的技术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对整个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的整体把握,有很强的法律性、政策性和专业性。因此,宜由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负责规章备案的具体工作,包括对报送备案的规章进行登记、存档;接受审查要求和审查建议;根据规章所规范的内容不同,分送有关专门委员会审查等。

个人自查方案篇6

(一)初查中有局限性的侦查手段对保证案件质量不利

初查是当前检察机关在查处职务犯罪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其制度上的根据是高检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在这部规则的“立案”一章明确规定了“初查”一节。但这一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文体现。现实中,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初查活动采取的是通过“进行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来确认举报、控告等材料提供的情况是否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这一活动实质上已基本履行了刑诉法中所规定的“侦查”手段。因此,在高检院制定初查制度中由于初查活动的非法定性,便对初查手段做出了一定限制,即,“不得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从高检院此规定的本意看,这样是为了把初查活动对被调查对象的影响降到最小。而恰恰是这种有局限性的调查手段,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收集运用证据时,人为的缺陷难以保证办案质量

主要有五种表现,一是,没有围绕犯罪构成收集证据。二是,收集证据不够客观、全面。三是,证据固定工作不到位。四是,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五是,证据制作、审查中,书记员与讯问、询问人员、侦查人员与审查人员配合不够。

(三)证明标准与规则的概念化难于实际操作

一是,刑诉法中证明标准的规定的抽象化,实践中很难把握。二是,证据规则粗疏不全。三是,技术侦查手段检察机关不能采用,一些关键性证据的取得难度大。

(四)目标管理评价手段的过分强调,导致观念进入误区

当前各地基层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在进行宣传和目标管理评比中,普遍将自侦案件立案数量作为工作成绩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甚至为每年的工作量化任务,这是不符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的客观规律的。在撤案率的严格控制上,上级院在考核基层院工作中往往要求把撤案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这是和“严把质量关”的要求一脉相承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撤案、不等都是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的在案件终结后的处理手段,撤案说明案件不符合的标准,是一种正常的司法活动和程序,把撤案和办案工作质量相联系,认为撤案多即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案件侦查客观规律的,在要求提高立案质量上,要达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这一提法从现在的侦查环境下看是有道理的,但是,它的负面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提高立案质量的突出后果之一,便是加大了初查工作量,而初查工作越多,导致侦查权的非法使越显得严重,违法的机会也就越多。

(五)当前自侦工作在社会上得不到有效的支持

近时期以来,自侦部门根据群众举报就某一基层干部涉嫌经济问题的线索进行调查,在已经和基层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却又被告知要查询财务帐册必须征得某领导同意,否则不予配合。之所以有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利益驱动只顾眼前利益。二是,个人情面为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利益均沾,共同进退。四是,息事宁人,力求一团和气。

二、提高自侦案件质量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侦查指挥中心,强化上级对下级的领导是保证自侦案件质量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

建立侦查指挥协作中心是检察机关六项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这对检察机关加强对职务犯罪检察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发挥侦查效能,提高案件质量和效果,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指挥中心的建立和统一协调的侦查指挥协作,对确保检察机关更好地发挥侦查职能,提高案件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表现为:1、有利于加强对自侦工作的领导,发挥侦查效能。2、有利于加强对下级自侦部门的业务指导。3、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4、有利于节省侦查成本,提高办案效率。

(二)审讯犯罪嫌疑人注重方法和策略,对提高自侦案件质量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讯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机关为了证实犯罪、查明犯罪人的一种侦查措施,是每个案件侦查程序所必须的。它一方面使犯罪嫌疑人获得行使辩护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侦查机关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审核其他证据、查明案情的需要。

通过犯罪嫌疑人口供,可以发现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前后过程、作案意图等,从而判明其主观恶性态度。但是,应当看到,在没有掌握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主要证据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是不会轻易交代犯罪事实的。因此,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审讯犯罪嫌疑人直接关系着办案质量和效果,审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认真做好首次审查讯顺犯罪嫌疑人工作。第一点,选择适当的讯问地点。第二点,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熟悉案情,选准突破口,采取适当的讯问方式。

二是,制定一个好的审讯方案。对如何进行审讯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的谋划运筹,目的是对审讯活动和案情的发展变化要有预测性,要有准备。在制定方案时,应考虑到有临场的应变性,临场的不同变化使用不同的审讯方案,需要多种方案组成的审讯体系。在一种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时,再更换另一种方案,保证审讯的顺利进行。①从方案的制定上要有针对性。第一,对被审讯人的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的审讯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讯方法。第二,对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针对性。对待检举指控所涉及的情节、事件,应本着不捕风捉影、主观臆断、先入为主,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真实性、可靠性为基础的针对性。②同时对审讯方案的制定还要有谋略性。这是战胜对手的客观需要,审讯活动虽属语言的交流,而实质上是面对面的较量,是智斗的过程,要达到惩罚犯罪的目的,必须计高一筹。③在制定计划时要有周密性。一环紧扣一环,不要留“死角”“盲区”,主要问题谋划好,细节问题不能疏漏。在很多的时候问题出在细节上,对每个细节都要周密的筹划,让犯罪嫌疑人无空可钻,无路可退。

三是,注重下台有阶。人都有自尊心的,有的犯罪嫌疑人不愿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旦有了错误被当众暴光,就会感到难堪,甚至会出现恼怒对抗,来维护自己的错误,如果给对方一个下台阶,把对方的错误变通一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就会按照你为之设置的变通路子走下去,默认自己的“错误”,以此来达到使对方既承认“错误”又保住了面子。给下台阶是审讯策略中的重要手段,它常常用于对处于交代还是不交代的十字路口的犯罪嫌疑人说服教育上,效果较好。

四是,选准使用证据的时机,灵活掌握使用证据的方法。使用证据的方法:1、直接出示。这是对那些态度蛮横、拒不认罪的犯罪嫌疑人,在证据可靠而且直接的情况下使用。2、暗中点破。即在讯问时,不直接出示证据,而是点出证据的某些内容和情节,使犯罪嫌疑人明确意识到我们已经了解情况、掌握了证据而不得不交代罪行。此方法适用于那些对认罪与否处于动摇犹豫状态的犯罪嫌疑人。3、连续打击。即针对有关证据作统一安排,然后依照讯问的逐步深入,与所提问题相适应,连续将证据提出,使犯罪嫌疑人无喘息考虑的机会。此方法适用于那些顽固狡猾的犯罪嫌疑人。

五是,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排除犯罪嫌疑人的“关系网”打消犯罪嫌疑人的幻想,获取口供。

(三)建立检察内部侦诉协同制度,对保证自侦案件质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是,体现侦诉目的一致性。牢固树立侦查职能和公诉职能的本质都是完成指控犯罪的观念,指控犯罪不仅仅是公诉部门的职责,也是侦查部门的职责。因此,侦查部门应以指控犯罪、惩罚犯罪的成效来衡量侦查工作的质量,而不是以案件的立案、侦查终结、移送审查作为衡量侦查工作质量的标准,更不能以案件移送审查作为侦查工作任务的结束。案件是否符合条件,能否顺利下判,判决的质量如何,侦查环节收集、固定的证据是基础,审查、出庭公诉环节的补充侦查是保障。据此,具体可规定:(1)职务犯罪案件的定罪率、侦查终结和的准确率是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质量的重要标准。自侦案件的质量责任由该案的侦查、公诉人员共同承担,并同等接受关于办案质量的考核、奖惩。(2)公诉人员要主动提前介入侦查活动,积极发挥引导、指导侦查活动的作用。(3)对自侦案件的补充侦查,是侦查、公诉人员的共同责任。在案件判决生效前,侦查人员始终承担着侦查任务。(4)在法庭公开开庭审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负责侦查该案的侦查人员,应当到法庭参加旁听。针对辩方的举证、质证内容,在法庭未作延迟审理的情况下,侦查人员要主动、随时为公诉人员提供新的控诉证据。

二是,体现侦诉阶段的协调性。一方面是公诉活动要向前延伸,公诉人要提前介入侦查活动。具体可规定:(1)侦查部门在立案后、至迟在案件侦查终结的前几天,通知公诉部门委派人员提前介入侦查活动,听取案件侦查情况介绍,审阅案件资料。(2)参与提前介入侦查活动的人员,应当发挥引导、指导侦查活动的作用。根据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的需要,通过听取介绍、审阅资料,及时、明确地提出关于应当继续侦查的内容和方向的建议,提出需要补充侦查的问题和要求,提出办案中存在的缺点和改进意见。(3)侦查部门或负责侦查的人员对提前介入侦查活动人员提出的审查意见,必须认真、及时办理。另一方面是侦查活动向后延伸,主要是通过补充侦查和向公诉部门提供法庭审理所必须的证据材料实现的。具体可规定:(1)案件移送审查后,一般由提前介入侦查活动的人员负责审查、出庭公诉,并尽快结案。又出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需要补充侦查情形的,由审查的人员自行或为主进行补充侦查,侦查部门人员予以配合。(2)在开庭审理时出现翻供翻证等事实证据发生变化情况,可能影响事实认定或定罪量刑的,应当由侦查、公诉人员共同负责进行补充侦查。在庭审进行时,首先由侦查人员负责实施补充侦查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庭上、庭下的“两条战线”的工作。公诉人员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法庭延迟审理。

三是,体现侦诉活动同步性。要求侦查和公诉工作同步进行,其实质是要求侦查部门和公诉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强化配合,使侦查中的收集、固定证据能够满足法庭上指控犯罪的需要。具体可规定:(1)侦查和公诉部门要及时通报信息,共同掌握案件发展的整体动态,避免在出庭公诉过程中因案件事实或证据的重大变化而导致公诉不利的局面。一旦发现案件事实证据发生了变化,公诉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侦查部门联系,及时、共同进行补充侦查活动。(2)加强侦查和公诉部门在收集、固定证据中的配合,努力使侦查中收集的每一个证据在法庭上都能够成为指控犯罪的证据,使在法庭上指控犯罪所需要的每一个证据都能在侦查中收集到。(3)公诉部门人员在收到法院裁判文书后,应当当即送交侦查部门;在审查裁判文书时,应当认真征求侦查部门的意见。侦查部门对公诉活动、审判活动以及裁判文书的意见,也可以直接向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报告。(4)对自侦案件的二审、再审活动,负责原审公诉的人员应当积极向上级检察院反映和联系。对于公开审理的,侦查人员和原审公诉人员应当主动到庭旁听全部庭审活动。遇有翻供翻证等情况的,应当积极参与补充侦查活动。

(四)视听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是提高自侦案件质量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是,充分认识视听资料的特性。

二是,审查视听资料。第一审查视听资料,确立侦查目标。只有确立正确的侦查目标,才能形成正确的侦查方向。侦查人员应对视听资料全面审查,作出科学的判断。第二审查视听资料,分析犯罪构成。侦查工作要时刻围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来进行。因此,侦查员只有熟练掌握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构成要件以及支持要件所需的证据,才能对视听资料的内容及视听资料所提供的线索审查判断,确立侦查方向、决心,才能紧紧围绕犯罪构成展开侦查,获取证据。第三审查视听资料、扩展线索。把个案办成串案,扩展线索是关键。扩线工作应贯穿案件侦查的全过程,审查视听资料是扩线的关键,侦查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扩线意识,对视听资料所反映的人、事必须综合分析,能举一反三,从表面“文章”看出隐蔽的犯罪。

三是,运用视听技术,扩大突破职务犯罪案件效果。第一、运用视听技术,获取证据,为突破案件、证实犯罪提供有力武器。视听技术在侦查贪污、贿赂案件中,运用得当,具有突破性作用。第二、获取视听资料,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第三运用视听技术,锁定证据,为提供保障。

(五)客观、全面地收集、固定证据是保证自侦案件质量的法宝

一是,客观全面地收集固定证据。

1、围绕犯罪构成收集证据。要紧紧围绕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收集个方面证据。尤其渎职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职务、职权,案件中的过失,贿赂案件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等方面的证据,要注意全面收集。

2、讯(询)问要扎实,笔录制作详细。首先,要问清犯罪时的情况,包括犯罪时间、地点、手段、方式、过程。如收贿案件中,要问清受贿货币的币种、面值、数量、包裹物等;受贿物品的型号、品种、数量、包装、特征等。其次,要查明犯罪前的情况,查明事情的起因和性质。如受贿案中,应查清受贿嫌疑人与行贿人相互间的关系,防止犯罪嫌疑人将钱权交易狡辩成礼尚往来、赠与、借贷或劳动报酬等。第三,要问明犯罪后的情况,包括赃款赃物去向、有否串供、毁灭证据等情况。如受贿案中,要问明犯罪嫌疑人与行贿人的联系情况、有无将款物上交有关部门等情况,从而防止犯罪嫌疑人以已经退还、以上交、想退还而没有机会退还等借口狡辩、翻供,把口供的后路堵死。

3、广泛收集间接证据。通过收集间接证据,发现直接证据;通过收集间接证据,固定直接证据。

4、同步收集证据,深挖窝案串案。一来可以切断窝串案犯罪嫌疑人的联系,减少串供;二来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取证或询问;三来可以抓住各方矛盾心理,找到突破口,击溃同盟防线。

5、让犯罪嫌疑人亲笔书写供词。一旦口供突破,应趁热打铁,让犯罪嫌疑人亲笔书写供词。

6、注意收集再生证据。再生证据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厉害关系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后进行的各种反诉活动中形成的,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原生证据存在或反诉活动存在的一切事实材料。再生证据主要产生于以下环节:订立攻守同盟、威胁贿买证人、隐匿销毁证据、转移赃款赃物等。侦查人员一旦发现上述环节,及时收集相关的再生证据,往往能推动案情的发展。

7、对无罪、罪轻证据给予同样重视。

8、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首先,要思想上重视。要认识到依法收集证据是依法独立办案的应有之义,是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二是,科学严密地审查、判断证据。

围绕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认真审查证据的各个方面,作出科学判断:

1、从证据的来源审查判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有关人员是否动机不良,故意提供伪证;有关人员是否因生理上、心理上、认识上、表达上等原因,提供了与真实情况不符的陈述;是否因其他主客观原因,影响了证据的客观性,如现场情况或被检查、鉴定的对象是否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而发生变化;侦查人员收集证据的程序、手段是否合法,固定、保管证据是否科学严密等。

个人自查方案篇7

   【关键词】补充侦查超期羁押问题完善

   一、补充侦查的法律规制及诉讼价值

   补充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就案件中的事实或证据问题重新进行侦查的刑事诉讼活动,补充侦查在于弥补侦查机关第一次侦查活动存在的不足,属于刑事侦查的范畴。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仅有不多的几项条款涉及到补充侦查制度,根据这些法律规定,依据补充侦查发生阶段的不同,可以将补充侦查分为以下几种:

   (1)审查批捕阶段的补充侦查。新《刑事诉讼法》第8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于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在审查批捕阶段,检察院的补充侦查是与不批捕决定书同时作出并送达公安机关的;对于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在补查期间,可对其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在审查批捕阶段,补充侦查只能采用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方式。

   (2)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新《刑事诉讼法》第17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案件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侦查以二次为限。”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中,既可以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又可由检察机关自行补充侦查。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检察机关主要采取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的形式。

   (3)法庭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新《刑事诉讼法》第198条和第199条规定,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案件需要补充侦查并提出建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延期审理,补充侦查应当在1个月内完毕。可见在法庭审理阶段,人民法院无补充侦查的决定权,案件是否需要补充侦查,最终由检察机关决定。同时,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应由检察机关自行补查,必要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补充侦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退回补充侦查。退回补充侦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决定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进行的补充侦查。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有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遗漏罪行、遗漏同案犯罪嫌疑人等情形,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连同案卷材料一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二是自行补充侦查。自行补充侦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审查刑事案件后,认为证据不足或事实不清等需要补充侦查的,不退回公安机关,而自行决定对案件进行的补充侦查。自行补充侦查既可以是原来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也可以是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案件。

   案件进行补充侦查,一方面说明侦查人员办案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批准逮捕、提起公诉、法庭审判的要求,另一方面延缓了刑事诉讼进程,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较长时间遭受羁押。对此,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作出了时间和次数的严格明确限制。以此规定可以看出,补充侦查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了程序正义的要求,尤其是贯彻诉讼及时原则的要求,以避免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地位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97年刑事诉讼法在原79年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增加规定了补充侦查次数不能超过2次,取消了法院补充侦查启动权,将审查批捕阶段检察院不同意批捕退回补充侦查的情形直接划入不批准逮捕中,修改后的新刑诉法沿用了这些制度设计,有助于缓解补充侦查权力扩大,有利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障,防止因反复补充侦查导致诉讼的久拖不决。

   二、补充侦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检察院2010年为例,全年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520件,其中补充侦查的有151件,在补充侦查案件中,有116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自行补充侦查35件。在退回侦查机关经过补充侦查后,侦查机关查清所有退补事项,完全符合检察机关退补要求的案件为38件,只占到退补总数的33%,其余近七成的退补案件基本达不到退补提纲所列要求,最终不是勉强起诉就是作出不起诉决定或作其他处理。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的质量不高,退补效果有限,退而不查,查而不清现象大量存在,甚至于检察机关向公安侦查机关列明补充侦查提纲,一个月后案卷原封不动地交回来,这不仅不利于案件的快诉快审,也难以解决证据不足的难题,其结果只会使案件压在检察机关而诉不出去,退回补充侦查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检警双方不能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降低了补充侦查质量

   按我国立法的规定,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各自独立开展刑事追诉活动,双方在侦查方面既不具有法定的协作关系,更不具有领导和指挥的诉讼关系,加之公安机关向来受到较多的关注,从经费的投入到侦查装备的改善,公安机关一般都要比检察机关更具有优先权。检察机关无法干预侦查活动导致公诉案件的侦查质量只能取决于侦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这种分工负责、互相制约、互相配合的检警关系使得本应当统一配置的国家侦查力量和侦查资源被人为地分散到两个互不隶属、各自独立的部门之中,难以形成集中有限司法资源准确打击犯罪的诉讼格局,造成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公诉案件包括补充侦查的质量。

   2.检警双方对公诉证明标准理解不一,补查率居高不下

   检警双方办案人在办案实践中经常对公诉证明标准有不同的理解。有时警方认为已达到该标准,检方却有不同意见,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遂退回补充侦查。但是案件退查后,公安侦查人员仍然认定案件已达公诉证明标准,补查期满后案卷会原封不动地重新移送检察机关。这就使得案件在公、检双方重复往返而案件质量无实质改观,使案件久拖不决。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通常会站在侦查的角度来收集证据,而检察机关是站在公诉的角度来衡量证明标准的,因而其所掌握的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也就相应地高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证明标准。这是因为公安机关往往专注于破案,在取证和保全证据方面与检察机关在法庭上举证、质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正如美国人琼·雅各比女士所说:“警察以被告可能有罪为根据认为某个人违反了法律而实行拘留;检察官则必须提出具有更高质量的证据以便在审判室内将同一个人定罪。”[1]所以在这种检警双方对公诉证明标准理解不一致的情况下,补充侦查重复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3.补充侦查规定不明确,自行补查率较低

   在我院全年所办案件中,自行补充侦查案件只占全部补充侦查案件的23%。自行补充侦查率较低的原因:一是由于自行补充侦查不可避免要增加审查起诉工作量,公诉机关一些办案人员为缓解公诉压力,一旦发现案件有问题,不论大小,一退了之;二是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何种情形下应适用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何种情况下应由检察机关自行补充侦查,在这种法律规定的“真空”下,检察机关更愿意通过“相对简便”的退回补充侦查的形式来规避风险。三是公诉机关与侦查机关对退补案件有无退补必要认识不一,使许多事实上无需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走了退补程序。

   4.办案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补充侦查难以取得实效

   当前,公安机关对案件要求更多地侧重于破案率和批捕率,其导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侦查人员的侦查工作仍然围绕破案、批捕、口供进行,将工作重心放在报捕前,往往忽视了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的收集,人为地导致“一对一证据现象”的出现,使得案件质量先天不足,在其后的补充侦查更由于事过境迁而效果不佳。有的侦查人员对证据之间存在的矛盾不予重视,不采取措施排除矛盾,对犯罪嫌疑人口供或证人证言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不去查明原因,而是囫囵吞枣地将所有证据一锅烩,将矛盾转移给检察机关。这种滞后的侦查观念对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后期,尤其是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运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5.缺乏制约机制,补充侦查成为监督的真空地带

   侦查只是刑事追诉机制中的一个环节,刑事追诉的成功与否,最终还要取决于检察机关是否能够成功地说服法庭作出有罪判决。但是在我国当前这样一种检警分离的刑事追诉体制下,检察机关缺乏对公安机关有效的监督制约。这种缺陷体现在审查起诉阶段就是:即使检察机关发现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查与不查大多只能取决于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即使侦查人员不去补查,对其也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既不影响破案率、抓获人犯数,对办案人员个人考评、将来的升迁也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所以,对于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公安机关容易消极怠工,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补查,经常是写几页《退查案件情况说明》来敷衍了事。而检察机关因为缺乏对补充侦查案件有效的制约机制,对这样的补查案件也无可奈何,常常不得不对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补充侦查、证据仍然不足的案件提起公诉。

   6.检警双方互“借”时间,补充侦查被虚置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案件在各个阶段的办案期限,但仍有一些案件侦查机关在侦查期限届满,仍无法查清犯罪事实,侦查机关往往会以退回补充侦查方式作技术处理,从而“合法”地延长了其侦查的期限。更有甚者,连案卷材料也不移送,而要求检察机关直接填写《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而检察机关碍于和公安机关的“关系”,往往会做一个顺水人情,也就为其办理了退补手续。检察机关同样存在此类问题,由于诸多原因在法定的审查起诉期限内无法作出起诉决定,就会以各种理由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而待案件重新报送时,侦查机关并未补到任何新证据,公诉机关仍然会提起公诉。部分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还在季末或年终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以此作为一种规避季末、年终考核的办法。

   7.补充侦查超期现象时有发生

个人自查方案篇8

单选题

1、职务违法犯罪的涉案人员提供重要线索,(),监察机关经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在移送人民检察院时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答案:有助于调查其他案件的

2、在特殊情况下,留置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时间不得超过()。

答案:三个月

3、留置时间不得超过()。

答案:三个月

4、省级以下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的,延长留置时间应当()。

答案: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

5、调查人员采取调查措施,均应当依照规定出示证件,出具书面通知,由()进行,形成笔录、报告等书面材料,并由相关人员签名、盖章。

答案:二人以上

6、监察机关认为不起诉的决定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

答案:复议

7、监察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应当()。

答案:与刑事审判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相一致

8、监察对象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复审机关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复审决定。

答案:一个月

9、监察对象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复审机关应当在()内作出复审决定。

答案:一个月

10、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由()决定。

答案:监察机关领导人员集体研究

11、立案调查决定应当向被调查人宣布,并()。

答案:通报相关组织

12、监察机关补充调查以()为限。

答案:二次

13、被调查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死亡的,由监察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向()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答案:人民法院

14、被调查人既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又涉嫌其他违法犯罪的,一般应当由()为主调查,其他机关予以协助。

答案:监察机关

15、监察机关调取、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对价值不明物品应当(),专门封存保管。

答案:及时鉴定

16、设区的市级以下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省级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报国家监察委员会备案。

答案: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

17、监察机关进行搜查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请()配合。

答案:公安机关

18、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经查明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查明后()日内解除解封、扣押,予以退还。

答案:三

19、被留置人员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后,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留置一日折抵管制()日,折抵拘役、有期徒刑一日。

答案:二

20、被留置人员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后,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留置一日折抵管制二日,折抵拘役、有期徒刑()日。

答案:一

21、监察机关可依法冻结涉案单位和个人的财产,冻结的财产经查明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查明后()日内解除冻结,予以退还。

答案:三

22、监察机关调查涉嫌重大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根据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

答案:技术调查

23、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

答案:三个月

24、省级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

答案:应当报国家监察委员会备案

25、对于补充调查的案件,应当在()内补充调查完毕。补充调查以二次为限。

答案:一个月

26、监察机关在调查贪腐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被调查人逃匿或者死亡,有必要继续调查的,经(),应当继续调查并作出结论。

答案:省级以上监察机关批准

27、被调查人逃匿,在通缉()后不能到案,或者死亡的,由监察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答案:一年

28、监察对象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

答案:一个月

29、国家监察委员会由()产生,负责全国监察工作。

答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0、批准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决定应当明确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自签发之日起()以内有效。

答案:三个月

31、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

答案:三个月

32、依法应当留置的被调查人如果在逃,监察机关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通缉,由()通缉令,追捕归案。

答案:公安机关

33、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直接或者指派、聘请具有专门知识、资格的人员在调查人员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勘验检查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员和()签名或者盖章。

答案:见证人

34、对被调查人采取留置措施后,应当在()以内,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但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等有碍调查情形的除外。

答案:二十四小时

35、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应当()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自行补充侦查。

答案:退回监察机关

36、监察对象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复核机关应当在()内作出复核决定

答案:两个月

37、监察机关为防止被调查人及相关人员逃匿境外,经省级以上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对被调查人及相关人员采取()措施,由公安机关依法执行。

答案:限制出境

38、职务违法犯罪的涉案人员揭发有关被调查人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监察机关经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在移送人民检察院时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答案:查证属实的

39、监察机关经核查,对违法取得的财物,依法予以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涉嫌犯罪取得的财物,应当()。

答案:随案移送人民检察院

40、监察机关之间对监察事项的管辖有争议的,由()确定。

答案:其共同的上级监察机关

41、监察机关根据监督、调查结果,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和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等()。

答案:提出监察建议

4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审计机关等国家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

答案:应当移送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

多选题

1、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答案: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

2、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答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一级监察委员会

3、监察机关有权对()进行监察。

答案: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4、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监督、调查过程中知悉的(),应当保密。

答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5、监察机关行使监督、调查职权,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

答案:了解情况、收集证据、调取证据

6、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用以证明被调查人涉嫌犯罪的财务、文件和电子数据等信息。

答案:调取、扣押、查封

7、监察机关根据监督、调查结果,依法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作出的政务处分有警告、()开除等。

答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

8、国家监察委员会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在反腐败执法、引渡、()等领域的合作。

答案:司法协助、被判刑人的移管、资产追回、信息交流

9、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被调查人员及其近亲属有权向该机关申诉。

答案:留置法定期间届满,不予以解除的;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措施而不解除的;查封、扣押、冻结与案件无关的财物的;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

10、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理。

答案:不按要求提供有关材料,拒绝、阻碍调查措施实施等拒不配合监察机关调查的;提供虚假情况,掩盖事实真相的;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的。

11、国家监察委员会对()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答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2、各级监察委员会可以向()等派驻或者派出监察机构、监察专员。

答案:本级中国共产党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和单位;本级国家机关;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国有企业

13、监察委员会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

答案: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向监察对象所在单位提出监察建议;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

14、监察机关调查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涉案单位和个人的()、基金份额等财产。

答案:存款、汇款、股票、债券

15、监察机关对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

答案:进行调查;收集被调查人有无违法犯罪以及情节轻重的依据;查明违法犯罪事实;形成互相印证、完整稳定的证据链

16、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

答案:违反规定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违反规定发生办案安全事故;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预调查工作、以案谋私的;违反规定采取留置措施的

17、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已经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监察机关依法审批,可以将其留置在特定场所。

答案:涉及案情重大、复杂的;可能逃跑、自杀的;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可能有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的

18、涉嫌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主动认罪认罚,有下列()之一的,监察机关经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可以移送人民检察院时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答案:自动投案,真诚悔罪悔过的;积极退赃,减少损失的;积极配合调查工作,如实供述监察机关还未掌握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具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者案件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等情形的

19、对有职务违法行为但情节较轻的公职人员,按照管理权限,直接或者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进行(),或者予以诫勉。

答案: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

20、监察机关经核查,对违法取得的财物,依法()或者责令退赔;对涉嫌犯罪取得的财物,应当随案移送人民检察院。

答案:予以没收;予以追缴

21、对调查工作结束后发现(),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答案:立案依据不充分或者失实;案件处置出现重大失误;监察人员严重违法

22、监察机关依照本法规定收集的物证、书证()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答案:证人证言;被调查人供述和辩解;电子数据;视听材料

23、办理监察事项的监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监察对象、检举人及其他有关人员也有权要求其回避,

答案:监察对象或者检举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办理的监察事项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的;有可能影响监察事项公正处理的其他情形的

判断题

1、各级监察委员会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

答案:正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

答案:正确

3、上级监察机关不能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答案:错误

4、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将其所管辖的监察事项指定下级监察机关管辖。

答案:正确

5、监察机关采取调取、查封、扣押措施,应当收集原物原件,同时须有持有人在场。

答案:错误

6、被调查人既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又涉嫌其他违法犯罪的,一般应当由监察机关为主调查,其他机关予以协助。

答案:正确

7、调查人员进行讯问以及搜查、查封、扣押等重要取证工作,应当对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留存备查。

答案:正确

8、监察人员辞职、退休一年内,不得从事与监察和司法工作相关联且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职业。

答案:错误

9、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在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

答案:正确

10、有关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依法应给予处理的是直接责任人员。

答案:错误

11、监察机构、监察专员对派驻或者派出它的监察委员会负责。

答案:正确

12、上级监察机关不能将下级监察机关有管辖权的的监察事项指定给其他监察机关管辖。

答案:错误

13、对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监察机关不能采取留置措施。

答案:错误

14、监察机关在搜查时,应当出示搜查证,并有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等见证人在场。

答案:正确

15、讯问被留置人员应当合理安排讯问时间和时长,讯问笔录由被讯问人阅看后签名。

答案:正确

16、申诉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二个月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查。

答案:错误

17、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给予国家赔偿。

答案:正确

18、有关单位据不执行监察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由其主管部门、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答案:正确

19、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答案:正确

20、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镇设立监察委员会。

答案:错误

21、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可作为案件处置的依据。

答案:错误

22、监察机关对于报案或者举报,应当接受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对于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答案:正确

23、受理申诉的监察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诉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

答案:错误

24、监察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与刑事审判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不相一致。

答案:错误

25、监察对象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申请复审复核,复审、复核期间,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

答案:错误

26、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私自留存、处理涉案材料的,依法应给予处理的是直接责任人员。

答案:错误

27、各级监察委员会只对本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进行监察。

答案:错误

28、上级监察机关不能办理所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答案:错误

29、调查人员进行讯问以及搜查、查封、扣押等重要取证工作,不需要对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答案:错误

30、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没有连续任职限制。

答案:错误

31、调查人员进行讯问以及搜查、查封、扣押等重要取证工作,必要时对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留存备查。

答案:错误

真正好的朋友,从来不需要这些表面功夫。走在这漫漫俗尘,形如微尘的我们,每天忙碌的像只蝼蚁,哪有时间去整那些虚假的表面文章。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真情实意,哪一个不是无事各自忙,有事时,却又从不问回报几何的真心相助?

至于那些平日里看上去可以一起打闹,一起吃喝,一起厮混,看似好成一片的人,或许,只是你在多少次的四目相对之时,动了真心,存了真义,是你默默认定对方可称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是你愿意伸以援手,但未必对方一样。

多少看似热情的人,内心是薄情的。而多少看似淡漠的人,内心实则一片温热。那些表面热诚的人,总是相安无事各自好,一旦你有事需要援助,别说大事,就是小事需代劳,你都会发现原来不过情比纸薄,对方远比你自己想的要现实的多。

有些人,自从与你接近,内心就存有一份自己的打算。定是你于他而言,多少有些可用之处。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在这个功利心弥漫的世态下,没有哪一份意外的热情不无所图。不仅是职场如此,男人如此,就连女人也不能免俗。

接孩子的时候,被困高层电梯下不来,一个电话打来,希望能帮忙照看一下放学的孩子。实在的人总是把别人毫不见外的信任,当作是一种荣幸,于是想都不用想就能一口答应。可当你有事需要对方只是签个字这样的举手之劳时,对方都能各种不情愿各种推脱,至此你终是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真不是一杯换一盏的事儿。关键时刻,还是得找那些看似平时不联系,但一开口能力范围之内就愿意为你想办法的人。

多少人天真的以为,认识的人越多,人脉就越广,自己就越厉害,其实,那些所谓的人脉,不过廉价。倘若你没有同等的利用价值,谁会与你建立起所谓的交际?最是谈钱伤感情,也最是感情不值钱。别结识了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就觉得有了依靠有了光环,自己不足够优秀,结识谁都没有用。在你困难需求的时候,你开口求助,能够推脱敷衍那算给面子,对你闭门不见佯装不熟也是情理之中。

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平时是平时,别把平时当真情。这世上多少人变脸如翻书,有求于你一个样,各自安好一个样,最是有求于他嘴脸陋,让你瞬间就明白,何谓人情凉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心的不再纯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不再那么的纯粹而真心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要珍惜那些默默守护在你生活中的朋友。别看平时忙的少有见面,少有聊天,就连微信,都少有私信。但有事儿的时候,只一声招呼,谁能出力都会挺身而出,义不容辞。

真正好的朋友,从来不需要这些表面功夫。走在这漫漫俗尘,形如微尘的我们,每天忙碌的像只蝼蚁,哪有时间去整那些虚假的表面文章。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真情实意,哪一个不是无事各自忙,有事时,却又从不问回报几何的真心相助?

至于那些平日里看上去可以一起打闹,一起吃喝,一起厮混,看似好成一片的人,或许,只是你在多少次的四目相对之时,动了真心,存了真义,是你默默认定对方可称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是你愿意伸以援手,但未必对方一样。

多少看似热情的人,内心是薄情的。而多少看似淡漠的人,内心实则一片温热。那些表面热诚的人,总是相安无事各自好,一旦你有事需要援助,别说大事,就是小事需代劳,你都会发现原来不过情比纸薄,对方远比你自己想的要现实的多。

有些人,自从与你接近,内心就存有一份自己的打算。定是你于他而言,多少有些可用之处。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在这个功利心弥漫的世态下,没有哪一份意外的热情不无所图。不仅是职场如此,男人如此,就连女人也不能免俗。

接孩子的时候,被困高层电梯下不来,一个电话打来,希望能帮忙照看一下放学的孩子。实在的人总是把别人毫不见外的信任,当作是一种荣幸,于是想都不用想就能一口答应。可当你有事需要对方只是签个字这样的举手之劳时,对方都能各种不情愿各种推脱,至此你终是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真不是一杯换一盏的事儿。关键时刻,还是得找那些看似平时不联系,但一开口能力范围之内就愿意为你想办法的人。

多少人天真的以为,认识的人越多,人脉就越广,自己就越厉害,其实,那些所谓的人脉,不过廉价。倘若你没有同等的利用价值,谁会与你建立起所谓的交际?最是谈钱伤感情,也最是感情不值钱。别结识了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就觉得有了依靠有了光环,自己不足够优秀,结识谁都没有用。在你困难需求的时候,你开口求助,能够推脱敷衍那算给面子,对你闭门不见佯装不熟也是情理之中。

个人自查方案篇9

关键词:反贪;内部监督;问题;完善

一、加强对反贪工作内部监督的重要性

1、加强对反贪工作内部监督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检察系统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从高检院到地方检察院越来越重视在检察系统内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而加强管理监督是推进这两项工程的重要手段。加强内部监督是完善管理监督体系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规范检察机关办案程序,提高检察机关执法的公信力。最高人民检察院于今年4月24日下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健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反贪部门作为检察系统最主要的业务部门之一,身处反腐第一线,要坚决贯彻和落实中央和高检院有关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内部监督水平,确保自身廉洁奉公,真正做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

2、加强对反贪工作内部监督是规范侦查权行使,确保防止侦查权滥用的重要手段。职务犯罪的侦查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力。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依法文明办案是我们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而近年来因为刑讯逼供等行为导致很多反贪干警被追究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凸显了目前反贪工作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监督不到位。虽然高检院确立了包括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自侦案件的监督,但是完整的内部监督体系尚未形成,对反贪办案的监督还不是很到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对反贪案件内部监督的体系,进一步规范侦查权,保证依法办案,坚决杜绝侦查权滥用等现象。

3、加强对反贪工作内部监督是应对新刑诉法实施的必要措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刑诉法在律师权利证据等内容上作了重大修改。律师在侦查阶段会见嫌疑人将不需要侦查机关批准,这就使某些素质不高的律师唆使嫌疑人翻供、串供等行为变成了可能,加大了侦查难度。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更是改变了侦查工作的传统模式。以往依靠嫌疑人的口供来突破的侦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刑诉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侦查人员切实转变“口供第一”的观念,轻口供重其他证据。面对新刑诉法给侦查工作的挑战,一方面要求侦查人员突破传统思维,创新侦查思路;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对反贪工作的内部监督,重点放在侦查工作合法性的监督审查上,确保每一个自侦案件都能遵守程序上的要求,做到实体与程序都合法,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考验。

二、目前对反贪工作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就我省的情况来看,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进行监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这项制度属于浙江省首创,得到了高检院的高度认可并向全国进行推广,从这项制度的实施过程来看应该说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一方面对于规范办案行为,遏制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积极应对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无理翻供、无端指责办案人员逼供、诱供,起到了保护办案人员自身的作用。2、批捕权上提。对于省级以下检察院自侦案件批捕权上提一级,从原来的本院批捕到上级院批捕,体现了上级院对下级院办理的自侦案件的监督。这项制度对于防止侦查权滥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原来一些涉嫌行贿的犯罪嫌疑人不肯交代自己的行贿事实,我们反贪部门一般会采取先行拘留,如果刑拘阶段仍不交代的就由本院批捕给犯罪嫌疑人施加压力,迫使其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现在批捕权上提后,这类现象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迫使我们反贪办案人员必须在刑拘期间内收集好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证据,不能随意逮捕犯罪嫌疑人。3、监察室对自侦案件的监督。监察室负责对自侦案件从立案开始一直到到法院的内部监督,是最重要的内部监督方式,监督范围广、时间长,覆盖整个案子的法律程序。在案子移送审查之后,监察室还要专门找犯罪嫌疑人谈话,询问在侦查阶段有无逼供、诱供等行为。这些制度对于规范侦查权行使,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促进公正、文明执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反贪工作的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主要业务部门对反贪办案监督力度不够。检察机关主要业务部门公诉、侦监、监所等部门对反贪办案监督不够,内部监督主要依赖纪检监察部门完成。在立案、批捕、审查等主要环节监督力度不够,存在脱节的情况,业务部门普遍只注重审查案件的实体公正的问题,而忽视对程序公正的审查。侦监部门在出具批捕意见书的时候往往与本院反贪部门认定的事实相同,证据也相同,认为批捕权不在自己就忽视了对案件的监督审查。公诉部门在审查过程中主要针对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进行审查,忽略了对羁押期限、侦查活动合法性等的审查。监所部门也很少主动了解自侦案件犯罪嫌疑人被羁押以后在反贪办案人员提审过程中有无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

2、对内部监督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反贪是检察机关绩效考核分值最高的一个部门所以院领导对反贪工作普遍比较重视。但是这种重视往往是对所办案件的重视,对案件实体问题的重视,往往忽略了对办案程序性规定的重视。只要求反贪部门今年要办出几个案,要办出几件具有轰动效果的案件,而对办案过程中的程序关注不够,对办案过程中是否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关注不够。其次,反贪干警对内部监督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检察院往往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所以反贪干警重取证,轻取证过程;重强制措施,轻强制措施的期限和手续;重结果,轻过程。

3、各项内部监督制度落实不规范。之前笔者已经列举了目前检察机关对反贪办案内部监督的各项措施和制度,这些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对于规范反贪办案行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提升了反贪办案水平,但是这些制度在落实上仍然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同步录音录像光盘与提讯证上的时间对不上,录像的次数与提审次数不同等;监察室对反贪办案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依旧存在。

三、加强对反贪办案内部监督的方式

1、强化反贪办案人员依法办案的意识。要彻底解决目前反贪办案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办案人员依法办案的意识,只有牢固树立依法办案的意识才能在办案过程中严格执法,不枉不纵,反之思想认识不到位即使通过其它措施来加强内部监督也是徒劳的。要教育和引导干警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恪守“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项条规禁令,秉公执法,维护公平正义。[1]提高依法办案意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内部学习会的形式。由局长组织全局干警通过法律政策教育,典型案例剖析等方式进行警示教育,促使反贪干警转变思想观念。(2)不同地区院之间进行交流。不同地区的反贪局可以开展以依法办案,提升办案水平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地区的反贪干警交流办案经验,如何在办案过程中既保证侦查的顺利开展又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各项合法权利,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

2、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是事后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建立健全办案前警示,办案中提醒,办案后追查的监督体系。责任要落实到每一个办案人员身上,在案件开展全面侦查前全局干警开会的时候就要强调依法办案和责任追究的问题,严肃办案纪律;在办案过程中,办案人员之间要互相提醒,在容易出现违法的环节引起高度重视;在案件侦查终结后如果发现违法办案现象的对于违法办案人员一律要追究责任,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整个办案过程没有发现违法现象的也要及时总结,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还是要引起重视。监察室要从案件初查一直到到法院整个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监督自查,从初查开始就要介入案件的监督审查,重点要放在对案件程序合法的监督上,既要对容易发生违法行为的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又不能忽视对细节的审查,比如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告知的情况,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有无进行答复以及如何答复等。在与犯罪嫌疑人的谈话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浮于表面,对于在谈话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提出的违法现象应及时记录并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调取同步录音录像。

3、其他业务部门加强对反贪办案的监督。检察机关主要业务部门如侦监、公诉、监所要加强对反贪部门办案的监督力度。各个业务部门可以从自身业务角度出发多全方位多角度对反贪办案进行监督。在自侦案件批捕权上提的情况下,本院侦监部门对反贪案件的监督力度有所降低,但是本院侦监部门通过出具意见书的形式可以为上级侦监部门批捕时提供重要参考,所以本院侦监部门在出具意见书的时候就要认真审查案卷材料,发现问题并督促反贪部门及时纠正,这样既达到了严格执法的效果又可以避免因为违法办案导致上级部门不捕的情况发生。公诉部门在审查的环节要把重点放在对取证合法性的审查上,比如询问证人的地点是否合乎规定等,严格依照两个证据的规定,确保反贪案件能够顺利判决。监所部门要及时受理犯罪嫌疑人的控告和申诉并把相关情况向本院纪检部门反映,便于纪检部门掌握案件情况。

4、上级反贪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反贪部门办案的监督指导。上级反贪部门对下级反贪部门要做到指导优先于监督,在指导中监督。上级反贪部门在人员、资源、业务能力上优于下级部门,所以上级部门要在业务上加强对下级部门指导,不仅是反贪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实践指导。在必要时帮助下级部门明确侦查方向,整合审讯思路,加强协调沟通等。同时在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下级反贪部门在办案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下级反贪部门及时整改并及时汇报整改情况。

加强对反贪办案过程的内部监督是积极推进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规范反贪办案程序,提高反贪执法公信力,全面提升反贪办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检察机关对反贪办案监督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内部监督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健全反贪办案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势在必行,需要我们全体检察同仁们一起努力,紧紧围绕“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案件、重点人员”抓住不放,强化内部监督,确保队伍办案公正廉洁,实现了队伍建设和业务发展两不误双促进。[2]

注释:

[1]刘军:《浅析检察机关加强执法办案活动内部监督》,载《每日甘肃》http://.cn/system/2011/05/19/011997657.shtml

个人自查方案篇10

去年以来,全县各行政机关共办理行政案件3289件。其中,行政处罚1486件,行政许可1263件,行政征收540件。县政府法制办对276件行政执法案件从立案到结案进行了系统的评查,占案件总数的8%,并通过制作案件评查表,对各行政执法单位案卷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记载。从抽查情况来看,有197件案卷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执法程序合法、案卷装订规范;有27件案卷执法程序比较混乱、法律文书不齐全、案卷装订不规范,共发现执法程序等方面的问题125条。通过案卷评查发现,全县各行政执法单位办理案件的水平和上年相比明显提高。

二、主要特点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评查工作。《县年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实施方案》下发后,大多数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抽组工作人员,指定专人负责,开展了案卷评查工作。水务、烟草、人社、食药监、公安、卫生、工商、税务、审计等单位还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评查方案,从基本原则、评查范围、评查步骤、工作要求等四个方面做了安排,为案卷评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规范处罚标准,自查自纠彻底到位。大多数乡镇和部门对去年办理的执法案件进行了自查,在自查阶段,严格按照《市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规定的标准,一案一评,综合评分,评查得分以及扣分理由都有书面记录,并由评查人员签名。烟草、水务、卫生、国土、审计等部门将评查内容和标准分为主体、权限、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程序、文书制作等6大类24项,按满分100分进行量化分解,对案卷评查的关键环节还实行“一票否决”,即,如果出现执法主体不合法,执法对象认定错误,无执法权或超越法定权限,认定主要事实和法定情节无证据佐证,没有法定依据或适用依据无法律效力等情况的,该案卷即为不合格案卷。县食药监、公安、环保等部门抽调执法人员组成评查组集中开展评查活动,在评查中对同类案卷,坚持一个标准,一个尺度,每个案卷都有自查表,确保自查不走过场。食药监局在两个办案组之间交叉评查;地税局聘请了法制监督员开展评查工作;烟草局对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下发了案卷评查情况的通报,召开案卷评查工作会议通报了存在的问题,并确定专人负责整改落实。通过自查,进一步规范了办案程序,提高了办案水平。

3、执法主体合法,办案程序比较规范。实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的执法单位,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均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执法活动。大多数执法单位在办理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行政征收案件时,履行了立案审批、调查取证、事先告知、决定、送达和执行、归档等程序;行政许可案件履行了行政许可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程序,执法程序比较规范。

4、执法力度加大,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去年,全县各行政执法单位办理行政案件同上年相比增长了4%,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多数单位办理执法案件的水平与上年相比,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在实体方面,大多数案件认定事实清楚,调查取证能抓住重点,证据确凿充分,案件定性准确,引用法律法规正确,对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救济渠道与期限告知明确,充分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陈述权、申辩权和听证权;在程序方面,大多数单位由重实体向重程序转变,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办案程序,程序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政执法职能行使不到位。全县有65个执法主体,都具有行政执法职能,但个别单位至今未办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存在无证办案、越权办案的现象;有的被动执法,全年未办一起行政案件,行政不作为。

二是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部分执法单位的立案审批表中无立案法律依据、无领导审批意见;有的询问笔录中无当事人的签名和确认语;有的告知书中告知事项不明确,无日期、无公章;有的决定书与告知书同一天送达,有的决定书中无执法主体资格证号和执法人员执法证号;有的案卷无处罚或者征收票据复印件;有的案卷中送达人只有一人或者是无执法资格的人员送达;有的案卷无结案报告或者结案报告空白。

三是违反执法程序的问题比较严重。有的部门内部审批程序不规范,应由主要领导签字的却是分管领导签字;有的单位的案卷承办人无执法证,或在办案中不出示执法证件,在笔录中不填写执法证号;有的单位先处罚后补笔录,所有的法律文书一天制作完成,严重违反执法程序。

四是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部门法制力量薄弱,一些单位没有法制股室,没有专职法制工作人员,业务生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办理质量;有的单位不组织执法人员学习本部门的法律法规、执法程序及相关业务知识,也不参加县上组织的综合法律知识培训,执法人员存在不会办案,不会取证的问题。

五是案卷归档管理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按“一案一卷、一卷一档”的规定及时归档;个别单位的执法案件没有形成卷宗,有的只有一份处罚决定书;有的单位案卷装订不规范,没有案卷目录和编码;纸张大小不统一,没有按照规定顺序装订等。

六是个别部门领导重视不够。内部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所办的执法案卷自查不彻底,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四、具体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健全评查制度。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措施。各行政执法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案卷评查、错案责任追究等制度,健全案件评查长效机制,使执法人员知晓办错案要受到责任追究。